特级教师王崧舟《枫桥夜泊》课堂实录

时间:2019-05-13 01:27: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特级教师王崧舟《枫桥夜泊》课堂实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特级教师王崧舟《枫桥夜泊》课堂实录》。

第一篇:特级教师王崧舟《枫桥夜泊》课堂实录

一、启:枫桥钟声越千年

师:当代诗人陈小奇写过一首歌,歌名叫《涛声依旧》,大家听过吗?

生:没听过。

师:这是一首经典的歌曲,其中有这样几句歌词,谁来读一读?(大屏幕出示)

留连的钟声

还在敲打我的无眠

尘封的日子

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 ——陈小奇《涛声依旧》

生:(朗读歌词)

师:读得不错!谁来体会一下,诗中有一个词叫“无眠”,什么意思?

生1:无眠就是睡不着觉。

师:对,就是睡不着觉。为“无眠”找一个近义词。

生2:失眠。

师:无眠就是失眠,就是睡不着觉,就是难眠的意思。

师:看看,是谁在敲打着我的无眠呢?

生1:留连的钟声。

生2:留连的钟声。

生3:留连的钟声。生4:钟声

师:没错,是钟声,是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来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朗读)

师:钟声是从哪儿传过来的呢?(大屏幕出示)

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

——【清】王士祯《夜雨题寒山寺》

师:其实,早在两百多年前,清朝有一位诗人叫王士祯,他在一首诗中就写到过这样的钟声。谁来读一读?

生:(朗读诗句)

师:有点味道,谁再来读一读,读出古诗特有的节奏和味道。

生:(朗读诗句,有了古诗的节奏和味道)

师:请坐下,这是哪里的钟声呢?

生:寒山寺的钟声。

师:没错,这是寒山寺的钟声。大家看,为了独听寒山寺的夜半钟声,诗人等啊盼啊、梦啊想啊,一等就是多少年?

生:十年。

师:十年,整整十年,三千六百五十个日日夜夜。来,我们一起读一读体会一下诗人的这种经历。

生:(读)师:这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魅力呢?大家看——

(大屏幕出示)

几度经过忆张继,月落乌啼又钟声。

——【明】高启《泊枫桥》

师:其实,早在五百多年前,明朝诗人高启在一首诗中也写过这样的钟声,谁再来读一读?

生:(朗读诗句)

师:好一个“月落乌啼又钟声”,听一听这是哪的钟声? 生:还是寒山寺的钟声。

师:他没说是寒山寺的钟声,你怎么知道是寒山寺的钟声? 生:高启说过“几度经过忆张继”,张继写过一首《枫桥夜泊》,所以知道是寒山寺的钟声。

师:没错这就是寒山寺的钟声。让人奇怪的是,每次经过枫桥,每次听到寒山寺的钟声,诗人就会想起一个人,谁?

生1:张继。

师:谁? 生2:张继

师:我们来读一读。生:(朗读)

师:奇怪呀,这是人为什么会几度经过都要忆张继呢?这张继和寒山寺的钟声又有着怎样的关系?大家看——

(大屏幕出示)西风只在寒山寺,长送钟声扰客眠。

——【元】顾瑛《泊阊门》

师:其实还有比这更早的,早在六百多年前,元朝有位诗人,谁?

生:顾瑛

师:对,顾瑛,他写过一首诗,在他的诗中又写到了寒山寺的钟声。谁读一读?

生:(朗读)

师:你看,又是寒山寺的钟声,这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有多少客人在寒山寺的钟声中无眠呢?使人难以入眠呢?(大屏幕出示)

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

——【宋】陆游《宿枫桥》

师:早在八百多年前,宋朝诗人陆游也写到过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来,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诗句)

师:从诗中看,七年之前的陆游曾经到过哪儿?

生1:寒山寺。

师:他到过寒山寺,听到过什么呢?

生1:钟声。

师:七年之后,诗人陆游又到了哪儿?

生2:又到了寒山寺。

师:又听到了什么?

生2:钟声。

师:枫桥寺就是寒山寺,寒山寺就是枫桥寺。

师:大家看,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变的是南来北往的客人,不变的却是那寒山寺的夜半钟声。其实“七年”还可以变,如果把它变成“十年”,想一想,十年不到枫桥寺,诗人又会怎样写呢?

生1:(朗读)十年不到枫桥寺,夜半钟声扰客眠。

师:自己编了一首诗,其实没有这个必要。我读上半句,你读下半句,你试试看。十年不到枫桥寺——

生1:客枕依然半夜钟 师:为什么可用这一句?

生1:因为许多人到过枫桥寺,可是半夜的钟声是不会变的。师:你注意到没有诗句中有一个关键的字眼,谁读出来了? 生1:依然。

师:没错,十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再变一变“十年”变成 “百年”,百年不到枫桥寺——

生2:客枕依然半夜钟。

师:千年不到枫桥寺——

生3:客枕依然半夜钟。

师:没错,十年不变是钟声,百年不变是钟声,千年不变的还是钟声。所以陈小奇写到——(生齐读)

(大屏幕出示)

留连的钟声

还在敲打我的无眠

尘封的日子

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

——陈小奇《涛声依旧》

师:所以两百多年前的诗人王士祯写到——(生齐读)

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

——【清】王士祯《夜雨题寒山寺》

师:所以六百多年前的诗人顾瑛写到——(生齐读)

几度经过忆张继,月落乌啼又钟声。

——【明】高启《泊枫桥》

师:所以八百年前的诗人陆游写到——(生齐读)

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

——【宋】陆游《宿枫桥》

师:问题来了!问题来了!你有什么样的问题?

生1:我的问题是,为什么不管几百年几千年,喝多时人来到这儿都非常留恋这的钟声,到了寒山寺都会写诗?

师:问得好啊,她把钟声和那么长的时间联系起来了。她不禁要问为什么这么长时间,诗人都会不约而同地写到寒山寺的钟声?这是她的问题。你们的呢?

生2:为什么他们提到的钟声都是他们在晚上听到的钟声? 师:对呀,你对钟声产生了疑问,为什么所有的钟声都是在夜半呢?

生3:我的问题是为什么敲钟的时候诗人会失眠呢?

师:为什么钟声总是跟失眠,跟难以入眠连在一起呢?好,太好了!

生4:我想问寒山寺的钟声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魅力,吸引这么多的诗人来写诗?

师:太好了,她把钟声和那么多诗人联系在一起,发现了她自己的问题。

二、承:张继独听寒山钟

师:问得好!其实,所有的问题都跟一个人连在一起,所有的问题都跟一首诗息息相关。这个人叫张继,这首诗叫《枫桥夜泊》。

(大屏幕出示)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师:请大家打开课文,读一读《枫桥夜泊》这首诗。要求:自由读,反复读,把它读清爽了、读顺口了。

生:(自由反复朗读诗歌)

师:读得很投入,看到这里就是一种享受!谁来读一读这首诗?

生:(朗读全诗)

师:读得好!字字有诗意。比如,“愁眠”的“愁”是翘舌的,“寒山寺”的“寺”是平舌的,真是读得一丝不苟!谁再来读一读,不但清清爽爽地读,而且有板有眼地读。

生:(朗读全诗)

师:好一个“夜半钟声到客船”啊!味道读出来了,大家一定听出了这首诗的节奏和韵律。来!我们一起读!怎么读呢?每句诗的前四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我来读。

师生:(合作朗读完全诗)

师:我们反过来,我读前四字,你们读后三字。

师生:(再次合作朗读全诗)

师:好极了!我们连起来读,我读题目和作者,你们读整首诗。

生:(齐读诗歌)

师:这首诗反反复复,我们已经读了好几遍了,我想提问一下,你有什么感觉?用一个词来形容形容自己的感觉。

生1:我感到诗人的烦闷和凄凉。师:说了两个,选一个。生1:凄凉

生2:忧愁。

师:忧愁。还有不一样的感觉吗?

生3:凄凉。

生4:幽静。

生5:思乡。生6:忧愁。

生7:我感到了夜晚的宁静。

师:来,把自己的感觉带进去,我们再来读一读,生:(齐读诗歌)

师:大家不妨对比着想一想,比如:读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你会有忧愁的感觉吗?

生:(自由应答)不会。

师:肯定不会!读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你会有忧愁的感觉吗?

生:(自由应答)不会。

师:还有,读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你会有凄凉的感觉吗?

生:(自由应答)不会。

师:也不会!那么,为什么你读《枫桥夜泊》却有这样的感觉呢?

生:(多数沉默,个别学生举手)

师:把手放下,请大家静静地读《枫桥夜泊》,看看注释,看看插图,联系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想一想,诗中的哪些地方哪些词语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感觉和情绪?请大家静读《枫桥夜泊》。

生:(默读,圈点批注)

师:(在巡视中插话)有的同学开始动笔划了,这说明他的感觉已经找到了落脚点。

师:(继续插话)有的同学不但划了,开始在诗的旁边写上了些批注。很好,这说明他的感受正在转化为他的理解。

生:(在教师插话的引导下,纷纷开始写批注)

师:好!我看大家都有了自己的读诗心得了。是吧?心得如何呢这样,我提一个问题考考大家,好吗?就一个。注意听!我们知道,枫桥夜泊的时候,应该是息的时候、睡觉的时候,对吧?

生:(自由应答)对。

师:但是,这个晚上,张继睡着了吗?

生:(自由应答)没有睡着。

师:没有?你怎么知道的?哪个词语直截了当地告诉你,张继没睡,根本就睡不着?

生1:愁眠。

生2:愁眠。

生3:愁眠。

生4:愁眠。

师:都是愁眠。是吗?来,把“愁眠”这个词语圈出来。(板书“愁眠”)

生:(动笔圈出“愁眠”)

师:一起读。生:愁眠。师:再读。生:愁眠。师:再读。生:愁眠。

师:“愁眠”是什么意思?

生1:“愁眠”就是因为忧愁而不能入睡的人。

生2:忧愁而睡不着。

师:给“愁眠”找个近义词。

生1:忧愁。

师:不对,给“愁眠”找个近义词,“愁眠”。

生2:忧眠。

师:你自个发明的词,其实现实有啊。

生3:失眠。

生4:无眠。

师:“愁眠”就是失眠,就是无眠。那是因为忧愁而失眠,因为忧愁而无眠,因为忧愁而难以入眠。愁眠的人是谁?一起说。生:张继。

师:愁眠啊愁眠,因为愁眠,这个晚上张继看到了什么?生:张继看到了一轮残月。

师:用诗中的一个词说,看到了—— 生:月落。

师:(板书:月落)愁眠啊愁眠,就这样看着月亮渐渐地升起,又看着月亮渐渐地落下。当月亮完全落下的时候,天地之间,一片幽暗,一片朦胧。在一片幽暗和朦胧中,诗人在江边看到了什么?

生1:渔火。

师:诗人在江边看到了什么?

生:枫树。

师:(板书:江枫)谁能形容一下,怎样的江枫?

生:火红的江枫。

师:那是秋天被霜打过的时候,枫叶是火红的。江边的枫树像一团火,在黑暗中摇曳,瑟瑟地颤抖,是吗?愁眠啊愁眠,因为愁眠,在一片幽暗,一片朦胧之间,诗人在江中又看到了什么呢?

生1:他看到了江中闪烁的渔火。

师:(板书:渔火)那是怎样的渔火?

生1:渔火想在黑暗中发光的星星一样,就在江面上。

师:像星星一样闪烁,对不对?再思考一下。

生2:像萤火虫似的,忽明忽暗,忽闪忽现。

师:大家看,在一片幽暗,一片朦胧之间,诗人看到了凋零的、瑟瑟的江枫,看到了点点的渔火。你想一想,此时此刻他的心里会感到什么呢?

生1:我认为诗人此时心里非常的孤单。生2:我感到诗人此时心里非常的忧愁,因为他睡不着觉。生3:我认为此时诗人有点伤感。

师:愁眠啊愁眠,因为愁眠,诗人又听到了什么?

生:乌鸦的啼叫。

师:(板书:乌啼)一声凄厉的叫声,划破了这个沉寂的秋夜,但是,当叫声过去之后,秋夜反而变得更加沉寂。还听到了什么?

生:寒山寺钟声。

师:(板书:钟声)什么时候的钟声?

生:是在午夜,半夜的时候。

师:(板书:夜半

到客船)是哪里的钟声? 生:是寒山寺的钟声。师:寒山寺在哪里? 生:在姑苏城外。

师:(板书:姑苏城外寒山寺)愁眠啊愁眠,因为愁眠,诗人还感到了什么?

生:满天的霜华。

师:(板书:霜满天)(形成如下板书)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 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就这样仿佛出现了问题,大家知道,秋霜是覆盖在地上的,所以,李白有诗曰:床前明月光——

生:(接答)疑是地上霜。

师:没错!怎么会是霜满天呢?写错了?感觉错了?

生1:因为霜把月亮光反到了天上。

师:你认为是一种视觉的错觉?谁还说说?

生2:我认为是这时的天空已经微微发白了,所以说是霜满天。师:霜满天写得是天空微微泛白的色彩?尽管你的解释我是第一次听到,但是还得打一个问号。再想。

生3:我觉得月色朦胧感觉像霜满天。

师:秋霜落在这大地之上,又是在午夜时分,看到霜你感到的是什么呢?

生1:就是有思乡之情。生2:我感到十分凄凉。

师:很冷很凉很寒,所以是霜满天。哪里是霜满天,而是寒气满天,霜气漫天。

师:(指着板书)看黑板。因为愁眠,诗人看月落、看江枫、看渔火,却是愁上加愁;因为愁眠,诗人听乌啼、听钟声、感霜气,那是冷上加冷。而所有的这一切的景物,诗人却用了一个字来形容它们之间的关系,这个字就是——

生:对。

师:(板书:对)(形成如下板书)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你怎么理解?

生1:因为作者写这首诗中的景物是为了衬托出他的愁眠。生2:我觉得如果用我们今天的话说,是一种“因为„„所以„„”的句式。因为他看到许多景物,所以他愁眠。

师:有人说“对”就是“伴”的意思,陪伴的伴。(板书:伴)不信你把“对”换成“伴”,再读一读。读整首诗。

生:(朗读)师:通吗?行吗? 生:有点不一样。

师:体会什么味道不一样?

生:我认为“对”字更能显现他的愁。师:为什么“对”字更能显现他的愁呢?(有部分同学举手)

师:把手放下,我们这样死抠字眼,是读不好书的。我们一起来想象一下,张继背井离乡、浪迹天涯。这个晚上,月落乌啼霜气满天,面对着江枫,面对着渔火,此时此刻张继却睡不着觉。睡不着觉,他最希望谁能来陪伴他?

生1:他的亲人,他的朋友。师:说具体点,比如说—— 生2:比如说,他的父亲或者母亲。生3:还比如说,他的哥哥姐姐。生4:他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生5:他的妻子。

师:他的妻子在吗?他的父母在吗?他的朋友在吗?有人陪伴吗?

生:没有。

师:只有“对”(圈出“对”)这个凄清的夜晚,这个愁闷的夜晚,和张继相对的只有——

生1:愁眠。

生2:江边的枫树和闪烁的渔火。生3:已落下的月亮和乌鸦。生4:只有满天的霜华。生5:只有寒山寺的钟声。

师:这样对呀,“对出”了诗人心中的无限——

生1:忧愁。

生2:伤感。

生3:思乡。

生4:苦闷。

师:因为无限凄凉,因为无限伤感,因为无限苦闷,这时候诞生了——(音乐响起,教师范读全诗)

生:(随着音乐,学生齐读全诗)

师:(随着音乐)月亮西沉,乌鸦声声,霜气布满天地之间;江枫瑟瑟,渔火点点,寒山寺的夜半钟声划破了沉寂的秋夜,来到了张继的客船之上。睡不着觉啊,睡不着觉,此时此刻,此情此景,张继不禁在自己心中轻轻的吟唱——

生:(随着音乐,学生再次齐读全诗)

师:(随着音乐,高声朗诵)姑苏城外寒山寺——

生:(随着音乐,高声齐读)夜半钟声到客船。

师:(随着音乐,低声朗诵)姑苏城外寒山寺——

生:(随着音乐,低声齐读)夜半钟声到客船。

师:(音乐消失,轻声朗诵)姑苏城外寒山寺——

生:(轻声齐读)夜半钟声到客船。(掌声)

师:诗就这样诞生了。

三、升:夜半钟声化愁眠

师:大家请看,愁眠啊愁眠,因为愁眠看见月亮升起又看见月亮落下去。月亮落了,还看得见吗?

生:(自由应答)看不见了。

师:(擦去“月落”)乌鸦凄厉的叫声过去了,还有鸦啼的声音吗?

生:(自由应答)没有。

师:(擦去“乌啼”)那霜气满天看得见吗?

生:(自由应答)看不见。

师:(擦去“霜满天”)瑟瑟的江枫在一片幽暗和朦胧之中,看得清吗?

生:(自由应答)看不清。

师:(擦去“江枫”)还有那姑苏城外的寒山寺的夜半钟声,看得见吗?

生:(自由应答)看不见。

师:(擦去“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还有那点点渔火,忽明忽暗,忽闪忽灭(擦去“渔火”)这天地之间还有什么可以对的呢?

生:没有啥。

师:(擦去“对”)天地之间只剩下了什么? 生:愁眠。

(形成如下板书)

愁眠

师:突然,就在这个时候,你听——(钟声和音乐缓缓响起)

师:钟声啊,寒山寺的钟声,一声!一声!又是一声!声声敲在张继的心坎上。想一想那钟声好像在对张继说些什么?拿起笔,在空白的地方用上“张继啊张继„„”开头,那钟声仿佛在对张继说——

生:(随着音乐,想象写话)

师:好!请停下你手中的笔。让我们一起像张继那样,用心去感受这寒山寺的夜半钟声。这悠悠传来的钟声,好像在对孤独的张继这样说——

生1:(朗读)张继啊张继,一次的失意并不代表永远的失败,一次的落考并不代表一辈子的前途。你的路还很长,回家吧,你的妻子,你的儿女,你的亲人都在思念着你呢!继续努力吧!明天的阳光正在向你招手。不要再忧虑了,忘了它们吧,你的路还很长!(掌声)

师:好一个善解人意的钟声啊!钟声仿佛还在对张继说——

生2:(朗读)张继啊张继,没有父母、妻儿和朋友陪在身边,一定有很难以言表的孤独、伤感吧?就让这轮残月、乌鸦的啼叫、满天的霜华、瑟瑟的枫树、像一团跳动火焰的渔火,交相辉映。你独自一人乘舟停泊在岸边,虽然你这次考试落败了,可并不代表会一直这样。努力吧!加油吧!你一定会成功的!回去和你的父母、妻儿团聚吧!

师:听到了这样的钟声,我仿佛好受多了。那钟声好像还在对张继说——

生3:(朗读)张继啊张继,一次落榜不算什么,下次你要在努力,再考一次。这次落榜了,你要先回家与家人团聚,然后再努力,在考试。我相信你一定会考上的。

师:这善解人意的钟声,这温馨提示的钟声,陪伴着愁眠之人,温暖着愁眠之人,也因此深深化解了张继的愁眠。(擦去“愁眠”)

四、转:月落时分听钟声

师:孩子们,人人会有愁眠的时候,比如我自己。我想你们也会有愁眠的时候吧?谁来说一说?

生1:今天考试我有几道题不会做,晚上睡觉时,我还一直想着这几道题。

生2:看到恐怖的场面,晚上下的睡不着觉。

生3:又一次我妈妈又出差一个月,当她走半个月的时候,我因为担心她而“愁眠”。

师:孩子们,愁眠是人人固有的情感,从古到今人人都有过愁眠所以,古今中外,写愁眠的诗歌成千上万、数不胜数。尤其是在中国的古典诗歌中,写愁眠,尤其是写思乡的愁眠,更是比比皆是。大家看——

(大屏幕出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师:因为愁眠,李白曾经这样写道——

生:(齐读李白的诗句)

师:因为愁眠,杜甫曾经这样写道——

生:(齐读杜甫的诗句)

师:因为愁眠,张九龄曾经这样写道——

生:(齐读张九龄的诗句)

师:还是因为愁眠,王安石曾经这样写道——

生:(齐读王安石的诗句)

师:也是因为愁眠,苏轼苏东坡曾经这样写道——

生:(齐读苏轼的诗句)

师:明眼人一定看出来了,所有的愁眠都跟一种景物连在了一起,这个景物就是——

生1:月亮。

生2:月亮。

生3:明月。

生4:圆圆的月亮。

师:是的,这所有的愁眠都和明月连在了一起。皓月当空,寂静的夜,睡不着觉。于是,把所有的愁思,把所有的情怀,都遥寄给那一轮皎皎的明月了。正所谓,明月千里寄相思。于是,诗人的思乡之愁、怀人之情,都寄托在了那一轮皎皎的明月上。但是,要在没有明月的夜晚呢?月亮已经落下去了呢?要是月亮看不见了呢?诗人张继又把这份浓浓的思乡之愁、怀人之情寄托给了谁呢?

生1:钟声。生2:夜半钟声。

师:寄托给了钟声。我们再一次走进张继《枫桥夜泊》,再来感受感受在钟声中的那一份愁眠之情。

(大屏幕出示)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生:(齐读《枫桥夜泊》)

师:和明月相衬,这钟声真是太奇特了。之前没有人这样写过钟声;之后也没有人写得超过张继的钟声。寄托着这一份愁眠之情的钟声,让这首诗成为千古绝唱。让我们再次读一读这首千古绝唱,《枫桥夜泊》——

生:(齐读《枫桥夜泊》)

五、合:钟声悠悠情满天

师:于是,从张继开始,从《枫桥夜泊》开始,除了“明月千里寄相思”,在中国诗人当中,又多了一种寄托愁绪的美好景物,那就是——钟声!这钟声穿越时空、穿越历史,在中国诗人当中一代又一代悠悠回荡。

(大屏幕出示)

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

——【宋】陆游《宿枫桥》

师:听,四百多年过去了,这夜半钟声在陆游的笔下悠悠回荡——

生:(齐读诗句)

(大屏幕出示)西风只在寒山寺,长送钟声扰客眠。

——【元】顾瑛《泊阊门》

师:听,六百年过去了,这钟声在顾瑛的笔下悠悠回荡—— 生:(齐读诗句)(大屏幕出示)

几度经过忆张继,月落乌啼又钟声。

——【明】高启《泊枫桥》

师:听,七百多年过去了,这钟声在高启的笔下悠悠回荡——

生:(齐读诗句)

师:(大屏幕出示)

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

——【清】王士祯《夜雨题寒山寺》

师:听,一千多年过去了,这钟声在王士祯的笔下悠悠回荡——

生:(齐读诗句)

师:(大屏幕出示)

留连的钟声

还在敲打我的无眠 尘封的日子

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 ——陈小奇《涛声依旧》

师:听,一千两百多年过去了,这钟声在陈小奇的笔下悠悠回荡——

生:(齐读诗句)

师:孩子们,这就叫经典!(板书:经典)这就叫文化!(板书:文化)

我想,学了《枫桥夜泊》,假如你以后有机会去苏州,你一定会去看一座桥,哪座桥?

生:枫桥。

师:在枫桥之上,你扶着桥的栏杆,会很自然地想到一个人,谁?

生:张继。

师:想到张继,你会轻轻吟诵一首诗——

生:《枫桥夜泊》。

师:来,轻轻地吟。生:(吟诵)

师:来,我们一起轻轻地吟——

生:(集体吟诵《枫桥夜泊》)

师:孩子们,有了这首诗作为精神的底子,我想,你以后再去看枫桥,再去听寒山寺的钟声,你心里将会有一种怎样的感受?

生1:我想我心里一定会很思念。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生2:我的心里很孤独,觉得很忧伤。生3:听到钟声会有些心里的安慰。

师:有了这首诗作为精神的底子,面对枫桥,面对寒山寺,面对自己的愁眠,你的心里就会有一种深深的、深深地感动。孩子们,这就是经典的魅力!这就是文化的力量!(热烈的掌声)

(最后的板书:经典!文化)

第二篇:苏教版枫桥夜泊课堂实录-王崧舟

王崧舟《枫桥夜泊》课堂实录

师:请看大屏幕。陈小奇写过这样一首歌(大屏幕出示)

留连的钟声

还在敲打我的无眠

尘封的日子

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

——陈小奇 《涛声依旧》 师:谁来读读?(生读)。读得很好听。师:谁知道“无眠”的意思? 生:睡不着,失眠

师:是的,睡不着。无眠拆开是无法入眠。无法入眠就是不能入眠,不能入眠合在一起两个字就是——

生:不眠。

师:无法入眠就是难以入眠,合在一起两个字就是——

生:难眠。

师:无眠的近义词就是——

生1:不眠。

生2:难眠。

生3:失眠。

师:是什么在敲打着我的无眠呢?

生:钟声

师:这是哪里的钟声呢?一起去看看。早在200多年前清朝王士祯就写到过这样的钟声。(大屏幕出示)

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

——(清)王士祯《夜雨题寒山寺》

(生读)

师:再读,读出古诗特有的节奏。(生再读)

师:这是哪里的钟声? 生:寒山寺的。

师:为了听钟声,等了多少年?

生:十年。

师:十年,120个月,3650天

。这钟声的魅力为什么如此之大?500多年前明朝诗人高启也写过这样的钟声。(大屏幕出示)几度经过忆张继

月落乌啼又钟声

——(明)高启《泊枫桥》 师:这是哪里的钟声?。

生:寒山寺的。

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又”字说明就是寒山寺。

生:“枫桥”就是寒山寺。

师:每次经过寒山寺,每次路过枫桥,诗人都会想起一个人,谁? 生:张继。

师:为什么几度经过忆张继呢?早在800多年前宋朝有位诗人陆游也写过这样的钟声。(大屏幕出示)

七年不到枫桥寺

客枕依然半夜钟

——(宋)陆游 《宿枫桥》

师:七年前陆游到过哪,听到过什么? 生:到过寒山寺,听过钟声。

师:一年又一年,变的是南来北往的人,不变的是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七年可以变成多少年?十年可以吗?把七年变成十年,诗人也一定会这样写(生齐读)。把十年变成百年,诗人也一定会这样写(生齐读)。把百年变成千年,诗人还一定会这样写(生齐读)。

师:十年不变的是钟声,百年不变的是钟声,千年不变的还是钟声。陈小奇在歌中这样写钟声(生齐读);200多年前的王士祯这样写钟声(生齐读);500多年前的高启这样写钟声(生齐读);500多年前的陆游还是这样写钟声(生齐读)。

师:问题来了,有什么问题? 生:为什么都有钟声、寒山寺?

生:为什么都写到了张继?背后到底有什么呢?

无限愁眠寄钟声

师:所有问题都跟一个人紧紧相连,所有问题都跟一首诗息息相关。这个人是张继,这首诗是《枫桥夜泊》。(大屏幕出示这首诗)

师:读读这首诗,自由读、反复读、读清爽、读通顺。(生自由读)

(指一生读)

师:好,字字落实。注意了“眠”是前鼻音,“寺”是平舌音,这叫清清爽爽,还要有板有眼地读。

(生读)

师:一起来读读,你们读前四字,老师读后三字(师生合作读)。

师:再反过来读(师生再合作读)。

师:老师读题目,你们读诗句(生齐读)。

师:就是这样,读出味道,读出节奏。读诗不仅要读出味道,读出节奏,还要读出感觉,读出情绪。你读后的情绪是怎样的,用一个词说说。

生:愁绪满怀、失落、孤独、忧愁、凄苦„„

师:对比着想想,读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会孤独吗?读杜甫的《绝句》会忧愁吗? 为什么读《枫桥夜泊》读出的是凄苦、悲伤呢?静静默读,一边读一边看看插图、注释,更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是诗中那些词给你这样的感受,向你传递这样的情绪?(学生圈划,批注)

师:看着大家划的一条条线,你们一定都有自己的心得了,你的心得到底如何,老师提一个问题考考各位。张继枫桥夜泊是睡觉时,这个夜晚他睡着没有?

生:没有。

师:诗中哪个词告诉了我们? 生:愁眠(圈出)师:“愁眠”是什么意思?找一个近义词。

生:失眠、无眠、难眠、不眠。师:齐读“愁眠”这个词(生齐读);想想愁眠的滋味,再读(生齐读);轻一点(生再齐读)。师:在“愁眠”中作者看到了什么?按照诗的顺序说。生:月落

(用曲线划出)

师:月亮落下去后,天地之间一片幽暗,一片朦胧,在幽暗朦胧中诗人在江边看到了什么?

生:江枫(用曲线划出)

师:江枫在你眼里是怎样的一幅画面?

生:火红的枫叶在江风中瑟瑟摇曳。

师:因为愁眠在江中看到了什么? 生:渔火

(用曲线划出)

师:怎样的渔火?

生:忽暗忽明的、隐隐约约的

师:愁眠啊愁眠,因为愁眠,他听到了什么? 生:钟声(用直线划出)。

师: 在哪?(生:姑苏城外寒山寺)什么时候(生:半夜)师:愁眠啊愁眠,因为愁眠还听到了什么? 生:乌啼(用直线划出)

师:那是什么样的乌啼?

(生:

孤独、凄惨)师:愁眠啊愁眠,因为愁眠诗人还感到了什么?

生: 霜满天

师:霜应该在地上,所以李白才有这样的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霜怎么满天呢?是不是张继感觉出了问题?

生:是因为愁眠,所以感觉霜满天。

师:所以,不是满天的霜,而是满天的——

生:是寒满天,冷满天。

师:看诗句。月落是景,乌啼是景,江枫是景,渔火是景,霜天是景,钟声是景。这景那景都围绕着(生:愁眠),都伴随着(生:愁眠),都笼罩着(生:愁眠)。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就是——(生:对愁眠。)

师:对是什么意思?体会过对的味道吗?词典里“对”有这些意思(大屏幕出示)

对:①对待;对付。如:对事不对人。②面向;朝着。如:对着高山。

③对面的;敌对的。如:对手。

④使两个东西配合或接触。如:对对联。

——见《现代汉语小词典》(第4版)

师:应选哪个。(生选,交流)

师:有选2的,有选4的,都有道理。向着,朝着,就是江枫渔火向着愁眠;也可以两个事物配合得天衣无缝,江枫渔火与愁眠交织在一起。但词语理解不是这样死板的。有人说这里的“对”是指“伴”。换上去读一读(生读),通吗?(生:通)。行吗?(生:行)。味道一样吗?(生:不一样)。

师: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听老师读这首诗,一边听一边感受,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背井离乡的张继,浪迹天涯的张继,无法入眠的张继,最希望谁来陪他?

(师范读)

生:最希望朋友来陪他。

生:母亲、家人、妻子

„„

师:但是,漫漫长夜,没有亲朋好友的相陪作伴,有的只是——(生读诗);在这里,没有妻子的嘘寒问暖,有的只是——(生读诗);这里没有亲朋好友相伴,没有父母兄弟的相伴,没有妻儿的相伴,这里没有伴,只有——(生:对),只有——(生:对)。师:这一“对”,对出的是张继心中的无限——(生:愁、悲伤、忧愁、寂寞、孤独)。于是情动于衷而辞发于外,《枫桥夜泊》就这样诞生了。

(配乐,范读)(生齐读)

师:月亮西沉乌啼声声,霜气布满了整个秋天;江枫瑟瑟渔火点点,寒山寺的夜半钟声划破了寂静的秋夜。此情此景,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的张继情不自禁在心中轻轻念道——(生读诗)

师:姑苏城外寒山寺——(生接读:夜半钟声到客船)(反复三次,声音一次比一次轻)

师:月亮落下去了,还看得见吗?(生:看不见)(师擦去板书:月落);乌啼划破长空,转为沉寂,还有吗?(师擦去板书);这满天的霜气看得见吗?(师擦去板书);江枫还看得清吗?(师擦去板书);这姑苏城外寒山寺的钟声还看得见吗?(师擦去板书);这点点渔火忽明忽暗,忽有忽无(师擦去板书)。天地间还有什么可以相对的呢?没有了,没有了。突然,听——(视频、课件——钟声)

师:你听,钟声传来了,一声又是一声,这声声钟声一下又是一下,敲打着张继的无眠,那钟声好像在说些什么?拿起笔,展开想象,请用“张继啊,张继——”开头写写,那钟声好像在对张继说什么。

(生写)

师:在这个霜气满天的秋天,张继夜泊枫桥,辗转反侧,愁眠之情萦绕在他的心上,这时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悠悠传来,这钟声好像在对张继说——

生1:张继啊张继,如果你无法入睡,如果你很孤单,让我来陪伴你。

师:多么知冷知暖的钟声。

生2:张继啊张继,人的一生有悲欢离合,不可能是事事如意的,当你烦恼忧愁的时候,要学会调节好自己的心态。

师:这是多善解人意的钟声啊。

生3:张继啊张继,为什么不睡,为什么为么忧愁,这一切是为什么?

师:这是充满好奇的钟声。

师:这钟声有抚慰,这钟声有劝解。这钟声让张继的愁眠之情也渐渐化去了(师擦去黑板上仅有的“愁眠”)。其实愁眠是每个人都会有的一种心情,我相信你们也会有愁眠的时候。古往今来,有多少人愁眠啊,所以,古今中外,写愁眠的诗歌数不胜数,我们不妨来看一组中国古代诗人写愁眠的诗歌。(大屏幕出示——生齐读)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

师:大家一定发现了,所有诗所有愁眠都跟一种景物有关,那就是——(生:明月)。明月照愁眠,愁眠望明月。所谓明月千里寄相思,那是在明月当空的晚上,诗人可以把自己的情绪、自己的愁绪寄托给明月。但是,要是没有明月呢,怎么办?张继把自己的愁眠寄托给了寒山寺的——(生:钟声)。让我们再一次走进张继,走进寒山寺的夜半钟声。

(生齐吟诵背诗)

钟声文化代相传

师:在张继之前,没有人这样写过钟声;在张继之后,尽管有很多人写过钟声,但是没有一个人能够像张继那样浑然天成,感人心肺,这正是《枫桥夜泊》这首诗能够流传千古的秘密所在。你听,从张继之后,这钟声一直在历史的天空悠悠回荡。四百多年过去了,钟声在陆游的笔下悠悠回荡——(生齐读:七年不到枫桥寺

客枕依然半夜钟);

七百年过去了,这钟声在高启的笔下悠悠回荡(生齐读:几度经过忆张继,月落乌啼又钟声);一千多年过去了,钟声在王士祯笔下悠悠回荡(生齐读:十年旧约江南梦

独听寒山半夜钟);一千二百多年过去了,这钟声在当代诗人陈小奇笔下悠悠回荡(生齐读: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

师:这就叫经典,这就叫文化。(板书:经典

文化)。我们学了这首诗,在你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痕迹。如果你去苏州,你一定会去看一看一座桥——(生:枫桥);在枫桥上,你一定会想起一个人——(生:张继);想起一个人,你一定会在心中念起一首诗——(生背诵《枫桥夜泊》,再齐背诵。)

师:从此,你对张继不再陌生,尽管你们相隔千年;从此,你对枫桥夜泊、寒山寺、钟声不再陌生,尽管你们相隔百里千里,甚至万里。这就是经典的魅力,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第三篇:评析王崧舟枫桥夜泊2(模版)

听王崧舟《枫桥夜泊》实录后感

听了特级教师王崧舟的《枫桥夜泊》,那寒山寺的钟声却依然清晰,留连的钟声仿佛还在耳际回响。在课的最后一句话是:“这就是经典的魅力,这就是文化的力量。”而此时,我想说的是:“这就是大师的魅力,这就是语文的力量。”

《枫桥夜泊》这首诗,对于我来说,不过短短的二十八个字,没有生字可教,学生早就背得滚瓜烂熟,教什么呢?怎么教?无非就是读了又读,或者把诗意讲一讲,背一背,最多也就是揣测一下张继缘何这般愁眠的原因而已。而对于钟声,对于文化,我却未曾有过警觉,也未曾留过痕迹。王老师的《枫桥夜泊》给予我们无比震撼的正是这千载之下依旧悠悠的寒山寺钟声和那已超越“文字”“文学”层面的“文化”传承。

一、悠悠回荡的钟声

课伊始,王老师依次精心拓展了一组与钟声有关的诗句。当代陈小奇《涛声依旧》中的“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着我的无眠,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清)王士祯《夜雨题寒山寺》的“十年旧钓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

。”(明)高启《泊枫桥》的“几度经过忆张继,月落乌啼又钟声。”和(宋)陆游 《宿枫桥》的“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课尾在教师的引读下,学生再次回读这些诗句,使这寒山寺的钟声穿越时间的回廊,久久回荡在学生的心头。中间教学古诗时,通过想象“钟声对张继说话”等环节,感受这钟声对于张继的特殊意义与有情有义。

二、点点浸染的愁绪

在理解古诗内容,体会古诗情感环节,王老师以问题:“那个晚上,张继睡着了吗?你怎么知道?”直接引导学生圈出诗眼“愁眠”。接着让学生静思默读,到诗句中寻觅,“这个愁眠的晚上,他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王老师将学生的回答一一板书,竟形成了一首诗,一首独缺一个“对”字的诗。接着,教师问:“这些景物,诗人用了一个什么字写了之间的关系?”然后,在给学生“对”字释义的四个选项中,重点解构“面对”和“配合”,如果是选义项“面对”,则诗人面对的江枫、面对的渔火是孤立的,是用“以物观物”的审美感应方式感受内心的愁绪;如果是选 义项“配合”,则江枫、渔火的意象与诗人是互动的,感觉到舟中的旅人与舟外景物之间有一种无言的交融和契合,化为浓浓的物我一体的愁。

在老师指导学生身心入境地朗读走进人物的内心后,教师深情地说,“月亮已经落下去了,诗人还看得见吗?”(擦去“月落”)“天地之间一片幽暗,乌鸦凄厉的叫声也已经消失了。”(擦去“乌啼”)“那满天的霜气看得见吗?”(擦去“霜满天”)“在一片幽暗和朦胧之中,那瑟瑟的江枫看得清吗?”(擦去“江枫”)“点点渔火忽明忽暗,若有如无。”(擦去“渔火”)“还有那姑苏城外的寒山寺,看得见吗?”(擦去“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到客船”)“天地之间,一片幽暗,一片朦胧,似乎已经没有什么景物可以相对了。”(擦去“对”)至此,黑板上就只剩下一个触目惊心的“愁眠”,这点点愁绪渐渐侵入学生的心灵,钻入学生的骨髓。“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三、慢慢浮现的文化

小小一首诗的教学中,穿插了从古到今多首关于“钟声”的古诗,丰富了课堂的文化内涵。还拓展了古人借“明月”抒思乡,思人之情的一组诗句,点出张继把这份浓浓的思乡之愁、怀人之情寄托给“钟声”的创举。后人所写的有关“钟声”的诗都跟张继息息相关,跟《枫桥夜泊》紧紧相连。一首小诗,一位诗人,一段经历,徐徐而来,荡气回肠。这堂课,学生感受到了“经典的魅力,文化的力量。”听课的我感受到了“大师的魅力,语文的力量。”

有人说:别人是学不来王崧舟的,因为你不是王崧舟。然而大师的课堂,往往传递着一种理念,一种文化,更是一种引领,一种方向。听大师的课,正如高山仰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王老师深厚的文化底蕴,对文本解读的态度和所达到的课堂境界正是我们所追求的方向,也是我们努力要达到的目标。

第四篇:王崧舟《枫桥夜泊》观后感

王崧舟《枫桥夜泊》观后感

听完王崧舟老师的《枫桥夜泊》,感觉就像是欣赏了一场古诗的盛宴。王士祯、高启、顾瑛、陆游、李白、杜甫、白居易、张九龄、王安石、苏轼齐聚一堂,都因张继而来,都因张继的钟声而来,都因张继的愁眠而来。每一次聆听大师的课都觉得要学的东西太多太多,但又不可能一口气吃成一个胖子,今日还是写下两点体会,然后慢慢学。

一、听说读写看,面面俱到

一堂好的语文课,听说读写看要面面俱到,要充分调动孩子们的感官,去体会文本的含义,去感悟文本的情感。王老师的这堂课,就是一个很好的典范。

读。在“枫桥钟声越千年”的导入过后,王老师引导孩子们自由读、反复读、个别读、师生合作读、齐读、带着感觉读、静静地读、配乐读等等,短短的一首诗,采用各种各样的形式反反复复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着读着,感觉就出来了,读着读着,情绪就明朗了。此外,在指导朗读上,王老师也是十分注重,十分到位。读的要求明了,第一遍怎么读,第二遍的读要达到什么目的,“清清爽爽地读”,“有板有眼地读”,传递给学生的,层层深入清清楚楚。

看。“因为愁眠,诗人在这个晚上看到了一些什么?”引导学生走进诗中,去看诗中的月落、江枫、渔火。透过看去感受诗人的“愁眠”。

听。“愁眠啊愁眠,因为愁眠,诗人还听到了什么?”引导学生仔细聆听,去听诗中的乌啼、钟声。通过听去感受诗人的“愁眠”,去感受那漫天的寒气,到处充满着的凄冷。

说。王老师的诗意语言给了孩子们一个很好的引领,王老师的反复诵读激起了孩子们说话的欲望。在王老师的课堂里,孩子们想说,敢说,乐说。

写。课件视频里忧愁难眠的张继,恰到好处的出现,一声又一声的钟声,声声敲打着张继的愁眠,也声声敲打在孩子们的心田。这个时候,王老师要孩子们展开想象的翅膀,用“张继啊张继”开头,写一写钟声里的语言。张继的愁眠被人理解,被人感同。

二、丰厚底蕴,诗意课堂 底蕴是关键。王老师那优美的课堂语言,随手拈来的古诗词,张口即来的排比句,够我这一辈子好好学。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 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 ——陈小奇《涛声依旧》

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王士祯《夜雨题寒山寺》 几度经过忆张继,月落乌啼又钟声。——高启《泊枫桥》

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

——陆游《宿枫桥》

以这几句诗开场,又以这几句诗结尾。伊始,选取陈小奇的《涛声依旧》,从“无眠”处展开,让学生理解“无眠”就是“失眠”,就是“不眠”,就是“难眠”,就是“未眠”,就是“愁眠”,感受“无眠”的滋味。从当代,到清代,到明代,到宋代,感发“愁眠”的钟声不绝于耳,刻骨铭心,令人遐思。结尾的部分,似乎是开场的重复,但看似重复的诗句,已然升华至“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超越之境。此时孩子们再读,已然不是开始的感觉。同样的诗人,同样的诗句,不同的是钟声已由1200多年前响起,那钟声多么遥远,又多么温暖。短短一节课,学生感受到的更是经典的汇集,厚重的文化魅力的吸引,在这样的氛围中影响、分享、认同,进而诠释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有人说:“别人是学不来王崧舟的,因为你不是王崧舟。” 王老师的激情澎湃,王老师的激扬文字,王老师的文化积淀,王老师的丰厚底蕴„„不敢奢求做诗意的王崧舟,但求做一个孜孜不倦的语文教育梦想追逐者,追逐的脚步,跟随大师,永不停歇。

第五篇:观王崧舟《枫桥夜泊》有感(范文)

观王崧舟《枫桥夜泊》有感

——张铭芮

这周我们所有语文老师对王崧舟老师所讲的《枫桥夜泊》进行了观课议课的活动。下面就将我对这节课的感受,进行简单的总结。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诗言志,诗传情,古诗凝炼,魅力无穷。常吟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有益于培养他们的诗学素养。应当说古诗就像一杯陈年醇香的佳酿,滋养着炎黄子孙的血脉;又如一枚磁石,凝聚吸引着民族的魂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当充分重视古诗教学,并力求探索出教学古诗的新思路。语文教学改革以来,许多教师纷纷深入教材把繁课上简,把简课扩展,上出属于自己风格的课。张籍的《枫桥夜泊》全诗仅四句,二十八个字,但王崧舟老师却从中深挖出了别有的情意。

一、渲染气氛感染学生

王老师执教的《枫桥夜泊》在《涛声依旧》的歌声中拉开序幕,随着音乐的推进,老师轻轻诵读诗篇,学生们在音乐的感召及老师的带动下情感油然而发,为本课打下了很好的感情基础。由此可见,辅助教具在引发学生与课文共鸣的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抓住关键字,反复推敲

王老师从短短的几句诗,提炼出关键字并反复推敲。他首先从钟声开始,并由钟声伸展开来,由“声”到“景”,由“景”到“情”,情景声三者交融,作者运用独具匠心的视角,将诗人的“愁眠”展露无遗,紧接着,再由“愁眠”开始去体味在这种感情色彩笼罩下的景所具有的特征,环环相扣,十分紧凑。最后再由“鈡声”入手将它推及到几千年前,并将两者进行对照比较,王老师通古博今,底蕴十分丰厚,让人感叹不已。

三、巧妙的板书

王老师在设计板书时,不仅能通括全诗,而且能使人一目了然,体味到诗人的情感,“由有到无,又由无到有”将有形的景化作无形的愁,又将无形的愁笼罩在有形的景之上,虚实结合,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诗人的感染,同时又让文章的脉络一目了然。

深厚的文化底蕴加上巧妙的构思,王老师不动声色的点拨下,《枫桥夜泊》的作者便跃然眼前,诉说他内心的苦闷,与此同时,学生们更感受到了诗句的语言魅力及了解了此诗与其他类似诗句的不同之处,所有这些让我敬佩不已。

王老师的这节课上完,让我感受到了他作为国家级的特级教师是如此谦逊,温文尔雅,没有一丝架子味,十足的文人气质。在课上总能做到以“学生为本”。在课堂上王老师很尊重学生的想法,虽然古诗离现代很远,但教者将现实与古诗内容巧妙联系,相互影射,挖掘学生的微妙感触,把学生说出来的感受融合,形成一种思路,再形成一种思想,最后升华成一种文化。这种文化底蕴的影响与熏陶值得学习和借鉴。

下载特级教师王崧舟《枫桥夜泊》课堂实录word格式文档
下载特级教师王崧舟《枫桥夜泊》课堂实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王崧舟—《枫桥夜泊》教学实录

    王崧舟—《枫桥夜泊》教学实录 一、启:枫桥钟声越千年 师:当代诗人陈小奇写过一首歌,歌名叫《涛声依旧》,大家听过吗? 生:(自由应答)听过。 师:好听吗? 生:(自由应答)好听。 师:看来,这首在......

    王崧舟《枫桥夜泊》教学实录

    《枫桥夜泊》教学实录——王崧舟 视频实录整理:赵尚平启:枫桥钟声越千年 师:当代诗人陈小奇写过一首歌,歌名叫《涛声依旧》,听过吗? (生答“没有”)师:没听过?有兴趣去听一听。......

    《枫桥夜泊》王崧舟教学实录

    《枫桥夜泊》课堂教学实录(一)师:把头抬起来,把身子坐正,我们准备上课,可以吗? 生:(齐声)可以。 师:好,上课。 生:起立。 师:孩子们好。 生:(齐声)老师好。 师:请坐。请大家看大屏幕,请朝同一个......

    《枫桥夜泊》课堂实录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枫桥夜泊》课堂实录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

    T—王崧舟《枫桥夜泊》课堂教学实录 八5篇

    T—王崧舟《枫桥夜泊》课堂教学实录八 —《枫桥夜泊》课堂教学实录 .王裕舟执教张卫其整理 时间:2009年5月23日 地点:辽宁省大连市西岗区 活动:全国首届“诗意语文”实践策......

    王崧舟课堂实录(定稿)

    教学过程: 一、启:夜半钟声越千年。 师:当代诗人陈小其写过一首歌,叫做《涛声依旧》。听过吗?喜欢吗?我觉得不但曲谱得好,歌词也好。(出示歌词片段)“ 流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

    王崧舟《普罗米修斯》课堂实录

    《普罗米修斯》第一、二课时实录 —王崧舟 聚沙成塔整理记录 师:同学们,可以上课了吗? 生1:可以 师:好的,上课 班长:起立,生(齐):老师,您好。 班长(紧接着):向左转。 生(转向后,齐):听课老师好......

    王崧舟《二泉映月》课堂实录

    王崧舟《二泉映月》课堂实录作者:茅寒春 整理文章来源:绍兴县柯桥小学点击数:76 更新时间:2005-9-4 时间:2005年7月28日下午 地点:绍兴县柯桥小学集团明珠校区多功能厅 对象:六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