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T—王崧舟《枫桥夜泊》课堂教学实录 八
T—王崧舟《枫桥夜泊》课堂教学实录八
—《枫桥夜泊》课堂教学实录.王裕舟执教张卫其整理 时间:2009年5月23日 地点:辽宁省大连市西岗区
活动:全国首届“诗意语文”实践策略高级研讨会
一、启:钟声出寒山
师:当代诗人陈小奇写过一首歌,歌名叫《涛声依 旧》。听过这首歌吗? 生:(自由应答)听过。师:好听吗? 生:(自由应答)好听。师:都喜欢听是吧? 生:(自由应答)是的。
师:王老师也喜欢。其实这首歌十多年前非常流行,我估计你们的爸爸妈妈也喜欢。这首歌不但曲谱得好,而且词也写得相当不错。我选了其中的两句—(大屏幕出示: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尘 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陈小奇《涛声依 旧》)师:谁来读一读? 生:(朗读歌词)师:读得真好!我们一起来读— 生:(齐读歌词)师:大家注意看,歌词中有一个词叫“无眠”,谁知道 “无眠”的意思? 生1:说得通俗一点“无眠”就是睡不着觉,就是难 以人睡。或者说是因为思想上的一种愁而睡不着觉。师:说得好!既有通俗一点的说法—“睡不着”,又 有文雅一点的说法—“因为思想上愁而无法人眠”,这 叫雅俗共赏啊犷既然他说到雅了,我倒有个建议,看你们 能不能给“无眠”找个近义词,比方说— 生2:愁眠。
师:好的,活学活用。生3:难眠。师:好极了。生4:失眠。生5:不眠。
师:看来咱们的词汇量很丰富。无眠,就是“失眠”.,J、学教学版 2010_ iI苏表育/17 就是“难眠”,就是“不眠”,就是“未眠”,用大白话来说,就是睡不着觉啊!想一想,一个人睡不着觉的滋味。也许 你们有过,也许现在还不曾体会,但是,慢慢地长大了,这种感觉一定能体会到的。我们揣摩着这种滋味再来读 一读这两句歌词。生:(齐读歌词)师:那么,是谁在敲打着我的无眠呢? 生:留连的钟声。
师:是钟声,是留连的钟声在敲打我的无眠。于是,我们就会想:这是从哪里传来的钟声呢?(大屏幕出示: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清】王士祯《夜雨题寒山寺》)师:其实,早在两百多年前,清朝诗人王士祯在自己 的一首诗中,就写到过这样的钟声。谁来读一读? 生:(朗读诗句)师:真好,读出古诗特有的节奏和味道来了。你听 听,这是哪里的钟声呢? 生1:寒山寺的。
师:你怎么知道是寒山寺的钟声?这两句诗什么地 方向你传递着这样的信息? 生1:因为诗句中“半夜钟”前面两个字是“寒山”,所以我认为是寒山寺。
师:好的,找到一处依据了,谁找到第二处了?
生2:我是从诗的题目《夜雨题寒山寺》上看出来 的。
师:很显然,这里的钟声就是— 生:(齐答)寒山寺的钟声。
师:诗人在诗中说,为了独听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他 梦啊想啊、盼啊望啊,一等就等了多少年? 生:十年。
师:十年可不短,一个人能有几个十年?整整十年,可见这钟声的魅力之大!这寒山寺的钟声为什么会有那 么大的魅力呢?(大屏幕出示:几度经过忆张继,月落乌啼又钟声。—【明】高启《泊枫桥)))师:其实,早在五百多年前,明朝诗人高启在他自己 的一首诗中也写到过这样的钟声,谁来读一读? 生:(朗读诗句)师:知道这是哪里的钟声吗? 生:我觉得这也是寒山寺的钟声。师:依据何来? 生:因为诗题是《泊枫桥》。我查过资料,知道寒山寺 就在枫桥这个地方,又名枫桥寺。
师:好极了。没错,寒山寺就在枫桥的边上,枫桥的 边上就有寒山寺。所以寒山寺又叫枫桥寺,枫桥寺又叫 寒山寺。高启所写的也是寒山寺的钟声。然而,问题又来 了,诗人却说:他每次经过枫桥,每次听到寒山寺的夜半 钟声,都会情不自禁地想起一个人,谁? 生:张继。
师:张继何许人也?(大屏幕出示: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宋】陆游《宿枫桥》)师:还有比这更早的。早在八百多年前,宋朝诗人陆 游也写到过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来,我们一起读!生:(齐读诗句)师:从诗中看,七年前陆游到过哪儿?听到过什么? 生1:陆游当时去过枫桥,听到了寒山寺的钟声。师:那是在几年以前? 生1:七年。
师:没错,七年以前,陆游到过枫桥寺,听到了寒山
寺的钟声。七年之后,诗人陆游又到了哪儿?又听到了什 么? 生2:七年之后,他又到了枫桥寺,依然听到了夜半 钟声。
师:是的。时间一晃就是七年。人在变,心情在变,但 是听寒山寺的夜半钟声的那份感觉却依然如故。假如不 是“七年”,而是“十年”,诗人会怎样说呢?十年不到枫桥 寺—
生1:(朗读)十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师:十年不变是钟声啊!如果不是“十年”,我们把时 间继续往前推,百年不到枫桥寺—
生2:(朗读)百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师:我们把时间继续往前推,千年不到枫桥寺— 生:(齐诵)客枕依然半夜钟。
师:你看,十年不变是钟声,百年不变是钟声,千年 不变的还是钟声。让我们回过头来看— 在陈小奇的笔下,有钟声— 生:(齐读陈小奇的歌词)在两百多年前清朝诗人王士祯的笔下有钟声— 生:(齐读王士祯的诗句)在五百多年
前明朝诗人高启的笔下也有钟声— 生:(齐读高启的诗句)在八百多年前宋朝诗人陆游的笔下也有这样的钟 尸— /i=苏衣育 小学教学版 201 O_ 1 生:(齐读陆游的诗句)师:问题来了!什么问题? 生:(有的静静思考,有的欲发言)师:个别同学已经迫不及待,有人还在静静思考。听 听,你们都想到了什么问题? 生1:明朝的高启为什么每次经过寒山寺,听到寒 山寺的钟声都要想起张继这个人? 师:其实,不光是高启这样想,所有写寒山寺钟声的 诗人都会这样想。这的确是一个问题。
生2:这几首诗里为什么都提到了寒山寺的夜半钟 声? 师:怪啊!你看,搁着那么多的景物、景色不写,偏偏 写寒山寺的钟声,而且偏偏要写夜半钟声!不是早上的 钟声,也不是黄昏的钟声。这又是为什么? 生3:“十年”、“几度”、“七年”这些字眼都告诉我们 寒山寺的钟声是很古老的。我的问题是寒山寺的钟声为 什么这样古老,这样令人怀念? 师:这钟声十年也罢、百年也罢、千年也罢,偏偏就 是能吸引那么多的诗人,一代又一代。这钟声怎么会有 那么大的魅力呢?
二、承:愁怀无处释
师:其实,你们想过的所有的问题都跟一个人息息
相关,所有的问题都跟一首诗紧紧相连。这个人叫张继,这首诗叫—《枫桥夜泊》。
师:请大家打开课文,自由朗读《枫桥夜泊》,反复 读,一直到把这首诗读清爽了、读顺口了为止。生:(自由反复朗读)师:不用听,只是看,我就特别感动,你们每个人的 脸上都写着两个字“投人”。真好!读书要的就是这种状 态!谁来读一读这首诗? 生:(朗读全诗)(掌声)师:王老师想送你四个字—声情并茂!真好!还想 读吗? 生:(均跃跃欲试)师:都想读。我们一起读!抬头,坐正,然后深深地吸 一口气,气沉丹田。怎么读呢?每句诗的前四个字你们 读,后三个字我来读。师生:(合作朗读全诗)师:好!味道出来了。现在,前后顺序调换一下,我读 每句诗的前四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师生:(再次合作朗读全诗)师:味道更浓了!我们把整首诗连起来读,注意保持
刚才的那种节奏和感觉,揣摩你在读这首诗时心底泛起 的那种情绪。生:(齐读诗歌)师:这首诗我们已经反反复复地读了许多遍。读古
诗,特别是读经典的古诗,我们不但要注意它的节奏、韵 律,更要注意你自己在读这首诗时切切实实体会到的那 种情绪、那种感觉。假如现在,王老师请你选一个词来形 容你读完这首诗的那份情绪、那份感觉,你想到的是哪 个词语?(此处略去学生回答)师:
好了,孩子们,《枫桥夜泊》这首诗,有人读出的
是愁,有人读出的是幽幽,有人读出的是幽静,更有人读 出的是孤寂。我就纳闷了,大家不妨对比着想一想,读李 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你会感到孤 寂吗? 生:(自由应答)不会。
师:肯定不会!读杜甫的“两个黄鹏鸣翠柳,一行白 鹭上青天”,你会有忧愁的感觉吗? 生:(自由应答)不会。
师:我想也不会。吟白居易的‘旧出江花红胜火,春 来江水绿如蓝”,你会有幽静的感觉吗? 生:(自由应答)不会。
师:怪了,那么,为什么读((枫桥夜泊》,你偏偏感到 的却是孤寂、是幽静、是优愁的情绪呢? 生:(多数沉默,个别学生举手)师:不着急回答。咱们静静地再读一读《枫桥夜泊》,找一找,诗的哪些地方、哪些字眼儿向你传递着这样的 感觉和情绪,你可以在上面做一些记号。生:(默读,圈点批注)师:好!每个同学都有了自己的圈、点,甚至是批注。
其实你画下的,不仅是记号,更是自己的思考、自己的体 会,这是最珍贵的。大家对这首诗都有了自己的体会,我 只提一个问题考考大家,敢不敢接受挑战? 生:敢。
师:注意听!我们知道,枫桥夜泊的时候,应该是张 继休息的时候、睡觉的时候,对吧? 生:(自由应答)对。
师:但是,这个晚上,诗人张继睡着了吗? 生:(自由应答)没有。
师:没有?何以见得?诗中的哪个字眼儿直截了当地 告诉你,张继没睡,根本就睡不着? 生1:愁眠。20,《〕_,仁苏表育/19 生2:愁眠。
师:把“愁眠”二字圈出来。(板书“愁眠”)生:(动笔圈出“愁眠”)师:来,一起读。生:(齐读)愁眠。师:再读。
生:(齐读)愁眠。
师:把声音压低了,再读。生:(齐读)愁眠。
师:“愁眠”是什么意思? 生:“愁眠”就是因为忧愁而不能人睡。师:给“愁眠’,找个近义词,比如— 生I:难眠。生2:不眠。生3:无眠。生4:失眠。
师:愁眠啊愁眠,因为愁眠,诗人在这个晚上看到了 一些什么?咱们按照诗的顺序一样一样地说,看到了什 么? 生:月落。
师:(板书:月落)请把“月落”用一条线画下来。睡不 着觉啊,张继看着月亮缓缓地升起来,又看着月亮沉沉 地落下去。当月亮完全落下的时候,天地之间,一片幽 暗,一片朦胧。在一片幽暗和朦胧之间,诗人还看到了什 么? 生:江边的枫树。
师:(板书:江枫)请把“江枫”用一条线画下来。看到 的是怎样的江枫呢?想看吗? 生:想。
师:把眼睛闭上,(师描述)月亮落下去了,天地之间
一片幽暗,一片朦胧。这时秋风瑟瑟地吹来,吹过枫树,吹过枫林,吹着火红的枫叶,吹呀,吹呀······—现在看 到枫树了吗?请睁开眼睛。你脑海里出现了关于江枫的 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I:一条小河,边上有一排枫树,秋风吹来,枫树 的叶子在一片一片地飘落。有的飘落在地上,有的飘落 在水面上,甚至还有一两片飘到了渔船上。
师:当你眼前出现了这样的画面,看到这样一番情 景时,你的心里是一种什么感觉? 生I:特别特别优愁。
师:这就是诗人啊。诗人就和你一样,触景生情。谁 还看到了江枫的画面? 生2:我看到月亮落下了,整个村子一片漆黑,只有 渔船上的灯还隐隐约约地亮着。枫叶像红雨一样地飘落 下来,那种美景无法形容,有几片飘到了那隐隐约约的 渔船上。
师:假如当时你就在那渔船上,看到这样的一番景 致,你的心头又会涌起一份怎样的情绪? 生2:我会想:我这份孤枕难眠的心情谁能理解?(笑声)师:一位女诗人诞生了!什么叫诗人?你这就叫诗 人!你刚才说那是一番美景,那是一种怎样的美? 生:凄凉的美。
师:对!一个词—凄美。我们继续看,在一片幽暗
和朦胧之间,诗人在江边看到了落叶飘零,江枫瑟瑟。那 么,诗人在江中又看到了什么呢? 生:他看到了“渔火”。
师:(板书:渔火)请把“渔火”用一条线画下来。谁能 找一个词来形容形容,那可能是怎样的渔火? 生I;隐隐约约的。生2:星星点点的。生3:忽明忽暗的。
师:那星星点点、隐隐约约、忽明忽暗的渔火就这样 伴随着张继“愁眠”,睡不着啊睡不着,因为愁眠,张继又 听到了一些什么? 生:乌啼。
师:(板书:乌啼)请把“乌啼”用两条线画下来。乌鸦 啼叫的声音是凄凉的,甚至还有点儿让人恐惧。当几声 凄厉的乌啼,在寂静的秋夜消失的时候,茫茫秋夜变得 更加沉寂,就在这个时候,诗人又听到了什么? 生:钟声。
师:(板书:钟声)是的,姑苏城外寒山寺的夜半钟 声。(板书: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到客船)请把“钟 声”用两条线画下来。生:(画下“钟声”)师:从看到的,我们读出了张继的愁眠;从听到的,我们也同样感受到张继的愁眠。然而还有一处地方更让 人奇怪。因为睡不着,因为忧愁,因为愁眠,诗人身体的 感觉竟悄然地发生变化。他似乎觉得— 生:霜满天。
师:(板书:霜满天)用波浪线画下来。你在生活中看 到过霜满天吗? 生:(自由应答)没有。
师:谁都知道,霜华凝结的时候是在地上的,在草 20/iI苏表育,J、学教学版 二2(〕,(〕_,01 上,在树枝上,在瓦片上,在窗台上,不可能在天上。所 以,大诗人李白才写过这样的诗句,床前明月光— 生:(接答)疑是地上霜。
师:对啊!所以我就奇怪,我就纳闷了,我百思不得 其解,不可能“霜满天”,只可能“霜满地”。只有一种可 能,尽管我很不愿意说出这种可能,但我还是实话实说,这种可能就是—张继写错了!同意吗? 生:(齐答)不同意!师:不同意?为什么? 生1:我认为这个“霜满天”是表示张继心情的,此 时不一定真的天气是“霜满天”,但是对于张继来讲,只 是这种心情让他非常的寒冷。
师:说得真好,把王老师说动了。在这点上他可以做 我的老师。他说了一个非常关键的地方,谁听出来了? 生:(沉默思考)师:一个人在语文课堂上能滔滔不绝地说那叫能
力、水平,但是能够专心致志地听那叫修养。学好语文不 光要有能力,更要有修养。
生:我认为他说的“霜满天”不是下的霜,而是心里 的那种孤独。
师:你不但记住了,而且理解了;你不但理解了,而
且转化了。是啊,哪里是“霜满天”啊,是冷满天,是寒满 天。那是因为作者的心是冷的,作者的心是寒的。在这个 秋夜,在背井离乡的这个夜晚,在客船之上,他的心是冷 的,于是他才会有这样的幻觉,不!这是他最真的感觉,这感觉就是三个字— 生:(齐读)霜满天。师:再读。
生:(齐读)霜满天。(最后形成如下板书)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师:(指着板书)大家看,月落是景,乌啼是景;江枫
是景,渔火是景;霜天是景,钟声是景。这景那景,都一层 又一层地包围着— 生:(齐读)愁眠。
师:(在“愁眠”下画上波浪线)都一层又一层地伴随 着—
生:(齐读)愁眠。
师:(在“愁眠”下再画波浪线)都一层又一层地笼罩 着—
生:(齐读)愁眠。
师:(在“愁眠”下再画波浪线)用张继自己的话来 说,江枫渔火— 生:对愁眠。
师:(板书:对)孩子们,你们注意过这个“对”字吗? 我查了一下字典,我发现这个“对”主要有四个义项。什 么是“对”?为什么要用这个“对”?(大屏幕出示“对”的4个义项)师:这是我从《现代汉语小词典》中摘录下来的一些 义项。想一想,你选哪一个? 生:(看屏幕,思考)师:选①的举手。生:(无人举手)师:没有。选②的举手。生:(部分举手)师:说说,为什么选第二个? 生:张继是面对着江枫和渔火才产生的愁眠。师:“愁眠”是面向着江枫、渔火,还面向着— 生:月落、乌啼、霜天、钟声。
师:是的。选②完全说得通。有选③的吗? 生:(无人举手)师:也没有。选④的呢? 生:(部分举手)师:哦,有。为什么选第四个呢? 生1:我觉得这些景色是配合张继优愁的心情的。师:在你看来,言下之意,似乎愁眠的不仅仅是张继 一个人,还有谁也陪着张继一块优愁? 生1:月亮。生2:乌鸦。生3:江枫。生4:渔火。
师:是啊,似乎天地万物都跟着愁眠的诗人一块愁
眠。那真是愁上加愁,愁不堪愁!这个“愁”的背后,这个 “对”字的背后,恰恰对出了张继这样的一种寂寞、孤独、优愁,于是,情动而辞发,《枫桥夜泊》就这样诞生了!(音 乐响起,教师范读全诗)(掌声)生:(随着音乐,学生齐读全诗)师:(随着音乐)月亮西沉,乌啼声声,霜气布满了天
地之间;江枫瑟瑟,渔火点点,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悠悠传 来。睡不着啊睡不着,无限愁绪涌上心头。《枫桥夜泊》就 这样从张继的口中轻轻地流出。月落乌啼— 2010.1 ii苏表育/21 生:霜满天。师:江枫渔火— 生:对愁眠。师:姑苏城外— 生:寒山寺 师:夜半钟声— 生:到客船。
师:(随着音乐,高声朗诵)姑苏城外寒山寺— 生:(随着音乐,高声齐读)夜半钟声到客船。师:(随着音乐,低声朗诵)姑苏城外寒山寺— 生:(随着音乐,低声齐读)夜半钟声到客船。师:(音乐消失,轻声朗诵)姑苏城外寒山寺— 生:(轻声齐读)夜半钟声到客船。(掌声)
三、转:禅境听清音
师:月亮落下去了,还看得见吗? 生:(自由应答)看不见了。
师:(擦去板书“月落”)乌鸦凄厉的啼叫声划破了秋
夜的宁静,也消失了。(擦去“乌啼”)那满天的霜气不是 看到的,而是—
生:(自由应答)心里感到的。
师:(擦去“霜满天”)在一片幽暗和朦胧之中,那瑟 瑟的江枫看得清吗? 生:(自由应答)看不清。
师:(擦去“江枫”)那点点渔火忽明忽暗,若有如无。(擦去“渔火”)还有那姑苏城外的寒山寺,看得见吗? 生:(自由应答)看不见。
师:(擦去“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到客船”)天
地之间,一片幽暗,一片朦胧,似乎已经没有什么景物可 以相对了。(擦去“对”)(形成如下板书)愁眠 钟声
师:就在这个时候,听—(钟声悠悠响起)师:钟声来了,那是寒山寺的钟声。(在“钟声”下面 画上三条波浪线,最后形成如下板书)愁眠 钟声
师:在这个夜半时分,那钟声穿过枫林,贴着水面,它来到了张继的客船之上。你听,这钟声那样真切,似乎 在对张继说些什么„
„孩子们,展开你的想象,写写钟
声的诉说。注意,此时此刻,你要化身为寒山寺的钟声。你来到客船,你想对孤独的张继说什么?对寂寞的张继、对忧愁的张继说些什么?
四、合:经典传千年
师:这是《枫桥夜泊》这首诗能够流传千古的秘密所
在。因为,在张继之前,没有人写过钟声;在张继之后,尽 管有很多人步人后尘,反复描写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但 是没有一个人可以把钟声写得像张继这样感人肺腑,扣 人心弦。于是,从张继之后,在中国诗人的心中,又多了 一种寄托愁绪的美好景物,那就是— 生:(自由应答)钟声。
(大屏幕出示:陆游《宿枫桥》)师:这钟声穿越时空,穿越历史,悠悠传来。四百多 年过去了,这钟声在陆游的笔下悠悠回荡— 生:(齐读诗句)(大屏幕出示:高启《泊枫桥》)师:八百多年过去了,这钟声在高启的笔下悠悠回 荡—
生:(齐读诗句)(大屏幕出示:王士祯《夜雨题寒山寺》)师:一千多年过去了,这空灵的钟声在王士祯的笔 下悠悠回荡— 生:(齐读诗句)(大屏幕出示:陈小奇《涛声依旧》)师:一千两百多年过去了,到了今天,到了现在,这 钟声还在陈小奇的笔下继续回响— 生:(齐读诗句)师:孩子们,这就是经典!这就是文化!(形成板书)经典文化
(此处略去部分师生对话)师:孩子们,睁开眼睛。其实你很不愿意睁开眼睛,你想就这么让自己永远沉浸在那一份诗情和诗意当
中。时光把我们生生地拽了回来。现在,你还是你,我还 是我。但是,现在,你再去读《枫桥夜泊》,感觉又会不一 样了。你发现尽管你跟张继相隔千年,但是,好像你们 并不陌生,甚至此刻还是朋友。尽管你跟寒山寺、枫桥 相隔百里、千里、甚至万里,但是,你觉得,那枫桥就在 你的眼前,就在你的心中。它是那样让你熟悉,那样让 你亲切。孩子们,这就是经典的魅力,这就是文化的力 量!(在“经典”、“文化”后补上感叹号)(会场响起热烈 的掌声)(最后形成板书)经典!文化!圈 22/ iI苏表育 /j学教学版 20'1 0.1
第二篇:王崧舟—《枫桥夜泊》教学实录
王崧舟—《枫桥夜泊》教学实录
一、启:枫桥钟声越千年
师:当代诗人陈小奇写过一首歌,歌名叫《涛声依旧》,大家听过吗? 生:(自由应答)听过。师:好听吗?
生:(自由应答)好听。
师:看来,这首在上个世纪末非常流行的歌曲,至今还能受到大家的欢迎。这首歌,不但曲子好听,歌词也写得相当出色。大家看,这是其中的两句——(大屏幕出示)留连的钟声 还在敲打我的无眠 尘封的日子
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
——陈小奇《涛声依旧》 师:谁来读一读? 生:(朗读歌词)
师:好听!不但声音好听,读得更是好听!大家注意看,歌词中有一个词叫“无眠”,谁知道“无眠”的意思? 生1:睡不着,失眠。师:说得好!“睡不着”是大白话,“失眠”呢,是近义词。一俗一雅,意思就说得明明白白了。其实,“无眠”还可以找出很多近义词来,比如,不能入眠,合成一个词就是—— 生2:不眠。
师:难以入眠,合成一个词就是—— 生3:难眠。
师:未曾入眠,合成一个词就是—— 生4:未眠。
师:因为发愁而无法入眠,合成一个词就是—— 生5:愁眠。
师:一口气,找到了五个近义词。无眠,就是“失眠”,就是“不眠”,就是“难眠”,就是“未眠”,就是“愁眠”。一句话,就是睡不着觉啊!好的,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两句歌词,感受感受“无眠”的滋味儿。生:(齐读歌词)
师:那么,是谁在敲打着我的无眠呢? 生1:钟声。生2:钟声。生3:钟声。
师: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那么,这是从哪里传来的钟声呢?大家看——(大屏幕出示)
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清】王士祯《夜雨题寒山寺》
师:其实,早在两百多年前,清朝诗人王士祯就写到过这样的钟声。谁来读一读? 生:(朗读诗句)
师:注意,这是古诗。你在读的时候,要读出古诗特有的节奏和味道来,谁再来读一读?
生:(朗读诗句,有了古诗的节奏和味道)
师:读得好!那么,从诗中看,这是哪里的钟声呢? 生:寒山寺的。
师:没错,这是寒山寺的钟声。为了独听寒山寺的夜半钟声,诗人盼啊望啊、梦啊想啊,一等就是多少年? 生:十年。
师:十年,整整十年,可见这钟声的魅力!那么,这钟声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魅力呢?大家看——(大屏幕出示)几度经过忆张继,月落乌啼又钟声。——【明】高启《泊枫桥》
师:其实,早在五百多年前,明朝诗人高启就在一首诗中写过这样的钟声,谁来读一读? 生:(朗读诗句)
师:高启所写的钟声,也是寒山寺的钟声。让人奇怪的是,每次经过枫桥,每次听到寒山寺的钟声,高启总会想起一个人,谁? 生:张继。
师:张继?张继何许人也?为什么几度经过都要忆张继呢?大家看——(大屏幕出示)
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宋】陆游《宿枫桥》
师:早在八百多年前,宋朝诗人陆游就写到过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来,我们一起读!生:(齐读诗句)
师:从诗中看,七年前陆游曾经到过哪儿? 生1:枫桥寺。
师:没错,寒山寺又名枫桥寺,因为它就在枫桥的边上。他到过寒山寺,听到过什么呢? 生1:钟声。
师:七年之后,诗人陆游又到了哪儿? 生2:又到了寒山寺。师:又听到了什么? 生2:钟声。
师:七年不变是钟声啊!来,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陆游的这番感慨。生:(齐读诗句)
师:大家看,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变的是南来北往的客人,不变的却是那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所以,如果不是“七年”,而是“十年”,十年不到枫桥寺,诗人还会怎样写呢?
生1:(朗读)十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
师:如果不是“十年”,而是“百年”,诗人还会怎样写呢? 生2:(朗读)百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师:如果不是“百年”,而是“千年”呢? 生3:(朗读)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
师:十年不变是钟声,百年不变是钟声,千年不变的还是钟声。(大屏幕出示)留连的钟声 还在敲打我的无眠 尘封的日子
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
——陈小奇《涛声依旧》 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
——【清】王士祯《夜雨题寒山寺》 几度经过忆张继,月落乌啼又钟声。
——【明】高启《泊枫桥》 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
——【宋】陆游《宿枫桥》
师:听!陈小奇的笔下有钟声,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陈小奇的歌词)师:听!王士祯的笔下有钟声—— 生:(齐读王士祯的诗句)师:听!高启的笔下也有钟声—— 生:(齐读高启的诗句)
师:再听!陆游的笔下还有钟声—— 生:(齐读陆游的诗句)
师:问题来了!问题来了!你的问题是什么? 生1:为什么有这么多的人写钟声? 生2:钟声的魅力为什么会有这么大呢? 生3:张继是谁?
生4:钟声为什么能够留传这么长的时间?
二、承:张继独听寒山钟
师:问得好!其实,所有的问题都跟一个人息息相关,所有的问题都跟一首诗紧紧相连。这个人叫张继,这首诗叫《枫桥夜泊》。(大屏幕出示)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师:请大家打开课文,读一读这首诗,自由读,反复读,一直读到清爽了、顺口了为止。
生:(自由反复朗读诗歌)
师:读得很专心、很投入,很好!读书要的就是这种状态!谁来读一读这首诗?清清爽爽地读。生:(朗读全诗)师:读得不错!字字有交代。比如,“愁眠”的“愁”是翘舌的,“寒山寺”的“寺”是平舌的,真是读得一丝不苟!谁再来读一读,不但清清爽爽地读,而且有板有眼地读。生:(朗读全诗)
师:有味道!不用我说,大家一定听出了这首诗的节奏和韵律。来!我们一起读!怎么读呢?每句诗的前四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我来读。师生:(合作朗读完全诗,全场掌声)
师:好!味道出来了。我们再读一次,现在,前后顺序调换一下,我读前四字,你们读后三字。师生:(再次合作朗读全诗)
师:味道更浓了!我们连起来读,我读题目和作者,你们读诗歌,注意那个节奏,那个味道。生:(齐读诗歌)
师: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读出味道来,更要读出感觉、读出情绪来。如果请你用一个词来表达你读完这首诗的感觉,你想到的是哪个词语? 生1:愁绪满怀。
师:好!这是你的感觉,你可以把这个词写在课文边上。生2:孤独。
师:孤独,写下来。还有不一样的感觉吗? 生3:静。
师:静?与众不同。什么“静”? 生3:安静。师:比安静更准确的一种“静”? 生4:宁静。
师:我建议用“寂静”,寂寞的“寂”。行吗?好的,我们继续用词语捕捉自己的感觉。生5:凄凉。
师:肚里没点东西的同学,是找不出“凄凉”这个词语的。好了,孩子们,读《枫桥夜泊》,有人读出的是忧愁,有人读出的是寂寞,有人读出的是凄凉,也有人读出的是寂静。大家不妨对比着想一想,读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你会有忧愁的感觉吗? 生:(自由应答)不会。
师:肯定不会!读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你会有寂寞的感觉吗? 生:(自由应答)不会。
师:我想也不会。读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你会有寂静的感觉吗? 生:(自由应答)不会。
师:都不会!那么,为什么读《枫桥夜泊》,你感到的却是忧愁、是孤独、是寂静、是凄凉呢?
生:(多数沉默,个别学生举手)
师:把手放下,请大家静静地默读《枫桥夜泊》,看看注释,看看插图,联系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想一想,诗的哪些地方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感觉和情绪。生:(默读,圈点批注)
师:(在巡视中插话)有的同学开始动笔划了,这说明他的感觉已经找到了落脚点。
师:(继续插话)有的同学开始在诗的旁边写批注了,很好,这说明他的思考正在被记录。
生:(在教师插话的引导下,纷纷开始写批注)
师:好!我看大家都有了自己的读诗心得了。是吧?那么这样,我提一个问题考考大家,好吗?就一个。注意听!我们知道,枫桥夜泊的时候,应该是张继休息的时候、睡觉的时候,对吧? 生:(自由应答)对。
师:但是,这个晚上,张继睡着了吗? 生:(自由应答)没有。
师:没有?你怎么知道的?诗中的哪个词语直截了当地告诉你,张继没睡,根本就睡不着?哪个词? 生1:愁眠。生2:愁眠。生3:愁眠。生4:愁眠。生5:愁眠。
师:都是愁眠。是吗?来,把“愁眠”这个词语圈出来。(板书“愁眠”)生:(动笔圈出“愁眠”)师:“愁眠”是什么意思? 生:“愁眠”就是因为忧愁而睡不着觉。师:给“愁眠”找个近义词,比如—— 生1:无眠。生2:失眠。生3:不眠。生4:难眠。生5:未眠。
师:来,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愁眠”这个词语。生:(齐读)愁眠。师:再读。
生:(齐读)愁眠。师:把声音压低了,再读。生:(齐读)愁眠。
师:愁眠啊愁眠,因为愁眠,这个晚上张继看到了什么?咱们一样一样地说,读读第一句诗,看到了什么? 生:月落。
师:(板书:月落)因为“愁眠”,张继看着月亮渐渐地升起,又看着月亮渐渐地落下。当月亮完全落下的时候,天地之间,一片幽暗,一片朦胧。在一片幽暗和朦胧中,诗人在江边看到了什么? 生:枫树。
师:(板书:江枫)想像一下,那是怎样的江枫? 生:红红的。师:那是被霜打过的缘故。秋风吹过,你看那江边的枫树—— 生:在瑟瑟摇动。生:落叶飘了下来。
师:落叶飘零,江枫瑟瑟。多么凄清,多么孤寂的画面啊!那么,诗人在江中又看到了什么呢? 生:渔火。
师:(板书:渔火)找一个词来形容形容你想像中看见的渔火。生:忽明忽暗的。生:若隐若现的。生:一点一点的。
师:改成“星星点点”的也许会更好,这些是张继因为愁眠而看到的。愁眠啊愁眠,因为愁眠,张继又听到了什么? 生:乌啼。
师:(板书:乌啼)几声凄厉的乌啼,打破了夜的沉寂,但是,当乌啼声飘过,茫茫秋夜反而变得更加沉寂。还听到了什么? 生:钟声。
师:(板书:钟声)是的,姑苏城外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板书: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 到客船)请把“钟声”圈出来。生:(圈出“钟声”)
师:看到了,听到了,愁眠啊愁眠,因为愁眠,张继还感到了什么? 生:霜满天。师:(板书:霜满天)大家知道,霜是覆盖在地上的,所以,李白才写过这样的诗句,床前明月光—— 生:(接答)疑是地上霜。
师:对呀!霜怎么可能满天呢?难道是张继的感觉出了问题? 生:因为张继愁眠,所以感觉霜满天。师:肯定跟张继的心情有关系,是吗? 生:是。
师:想一想,夜泊枫桥的这个晚上,张继冷不冷? 生:冷。
师:肯定冷!秋霜那么重,穿得又那么单薄,还是在江上、在船上,能不冷吗?其实,身体的冷还在其次,更要紧的是张继的心,他的心也是—— 生:冷。师:为什么?
生1:因为他很孤独。生2:因为他考试落榜了。
师:看来你查过资料了。这只是一种可能,还可能因为什么呢? 生3:因为他思念他的亲人了。生4:因为他觉得自己很无助。
师:身体感觉到的是一个“冷”字,心灵感觉到的更是一个“冷”字,于是,在诗人的感觉中,“霜满地”成了—— 生:(接答)霜满天。师:哪里是霜满天啊?分明是“冷满天”啊!(最后形成如下板书)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师:(指着板书)大家看,月落是景,乌啼是景;江枫是景,渔火是景;霜天是景,钟声是景。这景那景,都围绕着—— 生:(齐读)愁眠。师:都伴随着—— 生:(齐读)愁眠。
师:都一层又一层地笼罩着—— 生:(齐读)愁眠。
师:用诗人自己的话来说,江枫渔火—— 生:(齐读)对愁眠。
师:(板书:对)孩子们,你们注意过这个看起来很普通、很不起眼的“对”字吗?什么是“对”?为什么要用这个“对”?大家看——(大屏幕出示)
对 ①对待;对付。如:对事不对人。②面向;朝着。如:对着高山。③对面的;敌对的。如:对手。④使两个东西配合或接触。如:对对联。——见《现代汉语小词典》(第4版)第156页
师:这是我从《现代汉语小词典》中摘录下来的一些义项。想一想,你选第几个?
生:(看屏幕,思考)师:有选第一个的吗? 生:(无人举手)
师:没有。有选第二个的吗? 生:(部分举手)
师:好,有十多个。你们为什么选第二个?
生:张继因为睡不着觉,所以能看到这些景色,他是面向着这些景色的。师:有道理。那么,第三个有人选吗? 生:(无人举手)师:也没有。第四个呢? 生:(部分举手)
师:哦,有二十多个吧。为什么选第四个呢? 生1:我觉得这些景色是配合愁眠的。
师:也就是说,在诗人的眼中,仿佛乌鸦也跟着他一起—— 生2:忧愁。
师:仿佛江枫也跟着他一起—— 生3:无眠。
师:仿佛渔火也跟着他一起—— 生4:孤独。
师:说得好!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啊!月落是愁,乌啼是愁;江枫是愁,渔火是愁。一个看起来极其普通、极其简单的“对”字,“对出”的是诗人心中的无限—— 生1:寂寞。生2:孤独。生3:忧愁。生4:凄凉。
师:于是,情动于中而辞发于外,《枫桥夜泊》就这样诞生了!(音乐响起,教师范读全诗)(掌声)生:(随着音乐,学生齐读全诗)
师:(随着音乐)月亮西沉,乌啼声声,霜气布满了整个天地;江枫凋零,渔火点点,钟声划破了凄清的夜空。在这个孤独而寂寞的晚上,诗人辗转反侧、无法入眠,他在心里轻轻地念道—— 生:(随着音乐,学生再次齐读全诗)
师:(随着音乐,高声朗诵)姑苏城外寒山寺—— 生:(随着音乐,高声齐读)夜半钟声到客船。师:(随着音乐,低声朗诵)姑苏城外寒山寺—— 生:(随着音乐,低声齐读)夜半钟声到客船。师:(音乐消失,轻声朗诵)姑苏城外寒山寺—— 生:(轻声齐读)夜半钟声到客船。(掌声)
三、升:夜半钟声化愁眠 师:月亮已经落下去了,诗人还看得见吗? 生:(自由应答)看不见了。
师:(擦去“月落”)天地之间一片幽暗,乌鸦凄厉的叫声也已经消失了。(擦去“乌啼”)那满天的霜气看得见吗? 生:(自由应答)看不见。
师:(擦去“霜满天”)在一片幽暗和朦胧之中,那瑟瑟的江枫看得清吗?
生:(自由应答)看不清。
师:(擦去“江枫”)点点渔火忽明忽暗,若有如无。(擦去“渔火”)还有那姑苏城外的寒山寺,看得见吗? 生:(自由应答)看不见。
师:(擦去“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到客船”)天地之间,一片幽暗,一片朦胧,似乎已经没有什么景物可以相对了。(擦去“对”)(形成如下板书)
愁眠
钟声
师:突然,听——(钟声和音乐缓缓响起)
师:一声!一声!又是一声!(在“钟声”下面画上三条波浪线)声声敲打着愁眠,声声陪伴着愁眠,声声抚慰着愁眠。(在“愁眠”下面画上三条波浪线)(最后形成如下板书)
愁眠
钟声
师:这钟声,仿佛在说,张继啊张继„„孩子们,展开你想象的翅膀,接着“张继啊张继”,写一写钟声的诉说。生:(随着音乐,想象写话)
师:好!请停下你手中的笔。让我们一起像张继那样,用心去感受这寒山寺的夜半钟声。这悠悠传来的钟声,好像在对孤独的张继这样说—— 生1:(朗读)张继啊张继,如果你无法入睡,如果你很孤单,就让我来陪伴你吧。(掌声)
师:好一个知冷知热的钟声!(笑声)
生2:(朗读)张继啊张继,人的一生有悲欢离合,不可能是事事如意的,当你烦恼忧愁的时候,要学会调节好自己的心态呀。(掌声、笑声)师:知足常乐,心平气和。多么善解人意的钟声啊!
生3:(朗读)张继啊张继,你的亲人在等着你回家,赶紧回去吧,赶紧回去吧!(笑声)
师:家是你永远的港湾,家是你永远的温暖!这钟声有抚慰,这钟声有劝解。当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款款消失的时候,张继的愁眠之情也渐渐化去了。(擦去“钟声”和“愁眠”)
四、转:月落时分听钟声 师:孩子们,其实“愁眠”是人人会有的一种心情。这种心情,会伴随人的一生,也伴随着人类的全部历史。所以,古今中外,写愁眠的诗歌成千上万、数不胜数。在中国的古典诗歌中,写愁眠,尤其是写思乡的愁眠,更是比比皆是。大家看——(大屏幕出示)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师:因为愁眠,大诗人李白曾经这样写道—— 生:(齐读李白的诗句)
师:因为愁眠,大诗人杜甫曾经这样写道—— 生:(齐读杜甫的诗句)
师:因为愁眠,诗人张九龄曾经这样写道—— 生:(齐读张九龄的诗句)
师:也是因为愁眠,王安石曾经这样写道—— 生:(齐读王安石的诗句)
师:还是因为愁眠,苏轼苏东坡曾经这样写道—— 生:(齐读苏轼的诗句)
师:大家一定已经发现,所有的愁眠都跟一种景物连在了一起,这个景物就是—— 生1:明月。生2:明月。生3:明月。生4:明月。生5:明月。生6:明月。
师:正所谓,明月千里照愁眠,愁眠一夜望明月。于是,诗人的思乡之愁、怀人之情,都寄托在了那一轮皎皎的明月上。那么,在没有明月的夜晚,在月亮落下去的夜晚,诗人张继又把这份浓浓的思乡之愁、怀人之情寄托给了谁呢?(大屏幕出示)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师: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张继的《枫桥夜泊》。生:(齐读《枫桥夜泊》)师:劝解张继这份愁眠的是—— 生:(齐答)钟声。
师:抚慰张继这份心情的是—— 生:(齐答)钟声。
师:温暖张继这颗心灵的,还是—— 生:(齐答)钟声。
师:孩子们,在张继之前,没有人这样写过钟声;在张继之后,尽管有很多人写过钟声,但是,没有一个人写得像张继这样扣人心弦,感人肺腑。这,正是《枫桥夜泊》这首诗能够流传千古的秘密所在。让我们再次满怀深情地走进这首千古绝唱,《枫桥夜泊》—— 生:(齐读《枫桥夜泊》)
五、合:钟声悠悠情满天
师:于是,从张继之后,从《枫桥夜泊》之后,除了“明月千里寄相思”,在中国诗人的心中,又多了一种寄托愁绪的美好景物,那就是——钟声!这钟声穿越时空、穿越历史,在一代又一代的诗人笔下悠悠回荡。(大屏幕出示)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
——【宋】陆游《宿枫桥》
师:听,四百多年过去了,这夜半钟声在陆游的笔下悠悠回荡—— 生:(齐读诗句)师:(大屏幕出示)几度经过忆张继,月落乌啼又钟声。
——【明】高启《泊枫桥》
师:听,八百多年过去了,这钟声在高启的笔下悠悠回荡—— 生:(齐读诗句)师:(大屏幕出示)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
——【清】王士祯《夜雨题寒山寺》
师:听,一千多年过去了,这空灵的钟声在王士祯的笔下悠悠回荡—— 生:(齐读诗句)师:(大屏幕出示)留连的钟声 还在敲打我的无眠 尘封的日子
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
——陈小奇《涛声依旧》
师:听,一千两百多年过去了,这温暖的钟声在陈小奇的笔下悠悠回荡——
生:(齐读诗句)
师:孩子们,这就是经典!(板书:经典)这就是文化!(板书:文化)今天,你读了《枫桥夜泊》,你的心里有了一种感触、一种感受、甚至一种感动。所以,我想,假如你以后有机会去苏州,你一定会去看一座桥,哪座桥? 生:枫桥。
师:来到枫桥,你一定会想到一个人,谁? 生:张继。
师:想到张继,你一定会情不自禁、充满深情地背诵一首诗,那就是——
生:(齐答)《枫桥夜泊》。师:来,我们一起边走边吟—— 生:(集体背诵《枫桥夜泊》)
师:从此,你对张继不再陌生,尽管你和张继相隔千年;从此,你对枫桥夜泊、你对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不再陌生,尽管你和枫桥相隔百里、千里、甚至万里。孩子们,这就是经典的魅力!这就是文化的力量!(热烈的掌声)最后板书: 经典!文化!
第三篇:王崧舟《枫桥夜泊》教学实录
《枫桥夜泊》教学实录——王崧舟 视频实录整理:赵尚平启:枫桥钟声越千年
师:当代诗人陈小奇写过一首歌,歌名叫《涛声依旧》,听过吗?(生答“没有”)
师:没听过?有兴趣去听一听。师:其中有这样一句歌词,谁来读一读。(大屏幕出示陈小奇《涛声依旧》歌词)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
师:好的,有请。(生读歌词)师:哎呀,读的真好,声情并茂,请坐。诗中有一个词“无眠”,什么意思? 师:好的,有请(学生回答)
生:应该是睡不着觉。
师:太对了,就是睡不着觉!能不能找个近意词?(有请)
生:失眠。
师:对,失眠。无眠就是失眠,就是睡不着觉,就是难以入眠。
师:那么,是谁在敲打着我的无眠呢? 生1:流连的钟声。
生2:流连的钟声。生3:流连的钟声。生4:是钟声。
师:没错,是钟声,是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来,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
1、2起——
生:读陈小奇的句子。
那么,这钟声是从哪里传过来的呢?出示——(大屏幕出示【清】王士祯《夜雨题寒山寺》)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
师:其实,早在两百多年前,清朝有一位诗人叫王士祯,他在这首诗中就写过这样的钟声。谁来读? 来读一读,好的,有请(生读)师:恩,有点味道。
师:谁再来读一读?读出古诗特有的节奏和味道来,好的,有请。(生朗读诗句,有了古诗的节奏和味道。)师:好极了,这是哪里的钟声呢? 生:这是寒山寺的钟声。
师:没错,是寒山寺的钟声。同学们,看一看,为了独听寒山寺的夜半钟声,诗人等啊盼啊、梦啊想啊,一等就是多少年?(生答“十年”)
师:十年,整整十年,3650个日日夜夜,来,我们一起读一读,体会体会诗人的这种景色,意境。
1、2起——(生读王士祯《夜雨题寒山寺》)
师:我请问你,这寒山寺的半夜钟声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魅力呢?大家看——(大屏幕出示【明】高启《泊枫桥》)几度经过忆张继,月落乌啼又钟声。
师:其实,早在五百多年前,明朝诗人高启就在一首诗中也写到过这样的钟声,谁来读一读? 好的,你请。(生朗读诗句)师:好一个月落乌啼又钟声,听一听,这是哪里的钟声? 生:这还是寒山寺的钟声。
师:你哪知道这是寒山寺的钟声?你说的没错。
生:高启说,几度经过忆张继,张继曾经在寒山寺写过一首《枫桥夜泊》。所以知道是寒山寺的钟声。
师:哦,原来你知道这首诗的背景,见多识广,请坐。
师:没错,这就是寒山寺的钟声。让人奇怪的是,每次经过枫桥,每次听到寒山寺的钟声,诗人就会想起一个人,谁? 生1:张继。生2:张继。生3:张继。师:恩,张继。我们来读一读。
奇怪啊?为什么诗人几度经过都要忆张继呢?这诗人和寒山寺又有怎样的关系呢?其实还有比着更早的,那是600多年前,元朝有一位诗人,谁?
生:(听不清楚)
师:对,他写过一首诗,在他的诗中,又写到了寒山寺的钟声。谁来读一读。出示元朝诗人的诗句。
生:好的,你请。(读诗句,不是很通顺)师:好的,没错,再来一次。生:再来一次。
师:范读(长送钟声少客眠),再来一次。生:再来一次。
师:你看,有是寒山寺的钟声,哎呀,这一年有一年,一代又一代,多少客人在寒山寺的钟声中无眠啊?失眠?难以入眠啊?
师:我们继续看,还有一个更早——(大屏幕出示【宋】陆游《宿枫桥》)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
师:那是距今八百多年前,这个诗人大家都熟悉,谁? 生:陆游。
师:好一个陆游,陆游也写过寒山思的钟声。来,我们一起读!预备,起(生齐读)生:读诗。
师:从诗中看,七年之前陆游曾经到过哪儿? 生:寒山寺。
师:没错,听到过什么呢? 生:寒山寺的钟声。
师:七年之后的今天,陆游又到了哪儿? 生:又到了寒山寺。
师:又听到了什么?(生答“钟声”)师:对,枫桥就是寒山寺,寒山寺就是枫桥。
师:大家看,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变的是南来北往的客人,不变的却是那寒山寺的夜半钟声。其实,这7年还可以变,比如,把他变成十年。大家想一想,十年不到枫桥寺,诗人又会怎样写呢? 师:十年不到枫桥寺,诗人又会怎么写?一句诗。一句诗。
师:(没人,终于有了一个人。)你想举手,有欲言又止,好,你来。师:十年不到枫桥寺,你接下去。生:十年不到枫桥寺,夜半钟声到故苏。
师:你自己编了一首诗,其实,没这个必要。我读上半句,我读下半句,你试试看? 师:十年不到枫桥寺—— 生:客枕依然半夜钟。师:为什么可用这一句?
生:因为许多人到过枫桥寺,可夜半钟声是不会变的。
师:好,你注意到没有,诗句当中有一个很关键的字眼。谁读出来了? 生:依然。
师:没错,十年不到疯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是吧?再变一变。
师:“十年”变成“百年”,百年不到枫桥寺——
生:客枕依然半夜钟。
师:千年不到枫桥寺——
生:客枕依然半夜钟。
师:没错,十年不变是钟声,百年不变是钟声,千年不变的还是钟声。
师:所以,陈小奇的笔下有钟声,读——(生齐读陈小奇的歌词)师:所以,200多年前的诗人王士祯写到——(生齐读王士祯的诗句)师:所以,500多年前的高启写到——(生齐读高启的诗句)师:所以,600多年前的古应写到——(生读句子)师:所以,800多年前的陆游写到——(生齐读陆游的诗句)师:问题来了!问题来了!你有什么问题? 生:我的问题是,为什么不管百年,千年,许多来到寒山寺的诗人都会写到钟声? 师:问的好啊,听到没,她把钟声和这么长的时间联系了起来。为什么这么长的时间,诗人都会不约而同的写到寒山寺的钟声?好这是他的问题,你的呢?
生:为什么每次写到钟声,都是在晚上写到钟声?
师:对啊,对钟声产生了疑问。为什么所有的钟声都是在夜半呢?这是他的问题。生:我的问题是,敲钟的时候诗人就会失眠呢?
师:好,为什么钟声跟无眠、失眠,难眠连在一起呢?同学们问的好。你还有问题。生:为什么寒山寺的钟声这么有魅力,吸引这么多诗人来写? 师:太好了,他把钟声跟这么多的诗人连在了一起,发现他自己的问题。我知道同学们还会有问题。
承:张继独听寒山钟
师:其实,所有的问题都跟一个人息息相关,所有的问题都跟一首诗紧紧相连。这个人叫张继,这首诗叫《枫桥夜泊》。
(大屏幕出示【唐】张继《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师:打开课本,读一读《枫桥夜泊》这首诗,注意,听清楚要求。第一,自由读,第二,反复读,要求是把它读清爽了、读顺口,明白吗?好,开始。(生自由反复朗读诗歌)
师:读得很专心、很投入,看你们读书就是一种享受。谁来读一读这首诗?来,有请,注意清清爽爽地读。(生朗读全诗)
师:读得好,字字落实,比如,“愁眠”的“愁”是翘舌的,读到位了,比如,“寒山寺”的“寺”是平舌的,也读到位了,真是读得一丝不苟!再请一位来读一读,不但清清爽爽地读,而且有板有眼地读,注意听。(生读)
师:好一个到客船,真好,味道读出来了。大家也一定听清了这首诗的节奏和韵律。来!我们一起读!怎么读呢?每句诗的前四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我来读。(师生合作朗读完全诗,全场掌声。)
师:我们反过来,我读前四字,你们读后三字。好吗?预备——(师生再次合作朗读全诗)师:好极了!我们连起来读,我读题目和作者,你们读整首诗歌,预备——(生齐读诗歌)
师:这首诗已经反反复复读过好几遍了,到底什么感觉?一个词来形容形容自己的感受。
生:烦闷和凄凉。师:说了两个,选一个。生:烦闷。
师:烦闷,好!(另一个学生,你的感觉是——)
生:忧虑。
师:孤独,(另一个学生,你的感觉是——)
生:凄凉。
师:凄凉?你的感觉是? 生:幽静。生:思乡。生:忧愁。生:夜晚的宁静。
师:来,把自己的感觉带进去,我们再来读一读,枫桥夜泊。枫桥夜泊,读。
生:读诗歌。
师:好极了,大家不妨对比着想一想,比如,你读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日还”,你会有烦闷的感觉吗? 生:不会。
师:肯定不会!读杜甫的“两个黄鹂呜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你会有忧愁的感觉吗? 生:不会。
师:读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你会有凄凉的感觉吗? 生:不会。师:也不会!那么,为什么读《枫桥夜泊》,却会有这样的感觉?(多数沉默,个别学生举手。)
师:不着急,把手放下,请大家静静地读《枫桥夜泊》,你可以看看注释,看看虽然不怎么清楚的插图,也可以联系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想一想,诗的哪些地方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感觉和情绪。好进入枫桥夜泊。(默读,圈点批注。)
师:(在巡视中插话)有的同学开始动笔画了,很好,这说明他的感觉已经找到了落脚点。
师:9继续插话)有的同学开始在诗的旁边写批注了,很好,这说明他的感觉在转化为语言。(生在教师插话的引导下,纷纷开始写批注。)
师:好!停,我发现有一部分同学都写了批注和心得,我看大家都有了自己的读诗心得。心得如何呢?那么这样,我提一个问题考考大家,好吗?大家知道,枫桥夜泊的时候,应该是休息的时候,睡觉的时候?对吧?(生答“对”)
师:那么,这个晚上,张继睡着了吗? 生:没有。
师:没有?你怎么知道的?哪个词语直截了当地告诉你,张继没睡,根本就睡不着?
生l:愁眠。生2:愁眠。生3:愁眠。生4:愁眠。
师:把“愁眠”这个词语圈出来。(板书“愁眠”)师:愁眠,一起读,3遍,什么意思? 生:“愁眠”就是因为忧愁而睡不着觉。师:给“愁眠”找个近义间,生1:忧愁。
师:给愁眠找个近意词,愁眠!生2:忧眠。
师:你自各发明的?现成有啊。生3:失眠。师:对啊,还有—— 生:无眠。
师:对啊。愁眠就是失眠,就是无眠,那时因为忧愁而失眠,忧愁而无眠,因为忧愁而难以入眠。愁眠的人是谁?一起说
生:张继。
师:愁眠啊愁眠,因为愁眠,这个晚上:张继看到了什么?咱们一件一件地说,读读第一句诗,看到了什么? 生:残月。
师:用诗中的一个词来说,看到了——
师:(板书:月落)“愁眠”啊愁眠,张继看着月亮渐渐地升起,又看着月亮渐渐地落下,当月亮完全落下的时候,天地之间,一片幽暗,一片朦胧。在一片幽暗和朦胧中,诗人在江边看到了什么?(31’11”)
生:枫树。
师:(板书:江枫)想像一下,那是怎样的江枫? 生:红红的。
师:那是被霜打过的缘故。秋风吹过,你看那江边的枫树——
生:在瑟瑟摇动,还有落叶飘了下来。
师:落叫飘零,江枫瑟瑟。多么凄清,多么孤寂的画面啊!那么,诗人在江中又看到了什么呢? 生:渔火。
师:(板书:渔火)找一个同来形容形容你想像中看见的渔火。
生:忽明忽暗的。
生:一点一点的。
师:改成“星星点点的”也许会更好,这些是张继因为愁眠而看到的。愁眠啊愁眠,因为愁眠,张继又听到了什么? 生:乌啼。
师:(板书:乌啼)几声凄厉的乌啼,打破了夜的沉寂。但是,当乌啼声飘过,茫茫秋夜反而变得更加沉寂。还听到了什么? 生:钟声。
师:是的,姑苏城外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板书: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请把“钟声”圈出来。(生圈出“钟声”)
师:看到了,听到了,愁眠啊愁眠,因为愁眠,张继还感到了什么? 生:霜满天。
师:(板书:霜满天)大家知道,霜是覆盖在地上的,所以,李白才写过这样的诗句:床前明月光——(生接答“疑是地上霜”)
师:对呀!霜怎么可能满天呢?难道是张继的感觉出了问题? 生:因为张继愁眠,所以感觉霜满天。
师:肯定跟张继的心情有关系,是吗?想一想,夜泊枫桥的这个晚上,张继冷不冷? 生:冷。
师:肯定冷!秋霜那么重,穿得又那么单薄,还是在江上、在船上,能不冷吗?其实,身体的冷还在其次,更要紧的是张继的心,他的心也是——
生:冷。
师:为什么? 生:因为他很孤独、生:因为他考试落榜了。
师:看来你查过资料了。这只是一种可能,还可能因为什么呢? 生:因为他思念他的亲人了。
生:因为他觉得自己很无助。
师:身体感觉到的是一个“冷”字,心灵感觉到的更是一个“冷”字,于是,在诗人的感觉中,“霜满地”成了——
生:(接答)霜满天。
师:哪里是霜满天啊?分明是“冷满天”啊!(最后形成如下板书)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 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师:(指着板书)大家看,月落是景,乌啼是景;江枫是景,渔火是景;霜天是景,钟声是景。这景那景,都围绕着——
生:(齐读)愁眠。
师:都伴随着——
生:(齐读)愁眠。
师:都一层又一层地笼罩着——
生:(齐读)愁眠。
师:用诗人自己的话来说,江枫渔火——
生:(齐读)对愁眠。
师:(板书:对)孩子们,你们注意过这个看起来很普通、很不起眼的“对”字吗?什么是“对”?为什么要用这个“对”?大家看——
(大屏幕出示:①对待;对付。如:对事不对人。②面向;朝着。如:对着高山。③对面的;敌对的。如:对手。④使两个东西配合或接触。如:对对联。)师:这是我从《现代汉语小词典》中摘录的义项。想一想,你选第几个?(生思考)师:有选第一个的吗?(无人举手)师:没有。有选第二个的吗?(部分举手)师:好,有十多个。你们为什么选第二个? 生:张继因为睡不着觉,所以能看到这些景色,他是面向着这些景色的。
师:有道理。那么,第三个有人选吗?(无人举手)也没有。第四个呢?(部分举手)师:哦,为什么选第四个呢? 生:我觉得这些景色是配合愁眠的。
师:也就是说,在诗人的眼中,仿佛乌鸦也跟着他一起——
生:忧愁。
师:仿佛江枫也跟着他一起—— 生:无眠。
师:仿佛渔火也跟着他一起——
生:孤独。
师:说得好!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啊!月落是愁,乌啼是愁,江枫是愁,渔火是愁。一个看起来极其普通、极其简单的“对”字,“对出”的是诗人心中的无限——
生:寂寞。
生:孤独。
生:忧愁。
生:凄凉。
师:于是,情动于中而辞发于外,《枫桥夜泊》就这样诞生了!(音乐响起,教师范读全诗。生随着音乐,齐读全诗。掌声热烈。)师:(随着音乐)月亮西沉,乌啼声声,霜气布满了整个天地;江枫凋零,渔火点点,钟声划破了凄清的夜空。在这个孤独而寂寞的晚上,涛人辗转反侧、无法入眠,他在心里轻轻地念道——(随着音乐,学生再次齐读全诗。)师:(随着音乐低声朗诵)姑苏城外寒山寺——(生接:夜半钟声到客船。)师:(随着音乐低声朗诵)姑苏城外寒山寺——(生接:夜半钟声到客船。)师:(音乐消失轻声朗诵)姑苏城外寒山寺——(生接:夜半钟声到客船。)升:夜半钟声化愁眠。
师:月亮已经落下去了,诗人还看得见吗? 生:看不见了。
师:(擦去“月落”)天地之间一片幽暗,乌鸦凄厉的叫声也已经消失了。(擦去“乌啼”)那满天的霜气看得见吗? 生:看不见。
师:(擦去“霜满天”)在一片幽暗和朦胧之中,那瑟瑟的江枫看得清吗? 生:看不清。
师:(擦去“江枫”)点点渔火忽明忽暗,若有若无。(擦去“渔火”)还有那姑苏城外的寒山寺,看得见吗? 生:看不见。
师:(擦去“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到客船”)天地之间,一片幽暗,一片朦胧,似乎已经没有什么景物可以相对了。(擦去“对”,形成如下板书)愁眠
钟声
师:突然,听——(钟声和音乐缓缓响起)师:一声!一声!又是一声!(在“钟声”下面画上三条波浪线)声声敲打着愁眠,声声陪伴着愁眠,声声抚慰着愁眠。(在“愁眠”下面画上三条波浪线)师:这钟声,仿佛在说,张继啊张继„„孩子们,展开你想象的翅膀,接着“张继啊张继”,写一写钟声的诉说。(生想象写话)师:好!请停下你手中的笔。让我们一起像张继那样,用心去感受这寒山寺的夜半钟声。这悠悠传来的钟声,好像在对孤独的张继这样说——
生:(读)张继啊张继,如果你无法入睡,如果你很孤单,就让我来陪伴你吧。(掌声)师:好一个知冷知热的钟声!(笑声)生:(读)张继啊张继,人的一生有悲欢离合,不可能事事如意的,当你烦恼忧愁的时候,要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呀。(掌声)师:知足常乐,心平气和。多么善解人意的钟声啊!生:(读)张继啊张继,你的亲人在等着你回家,赶紧回去吧,赶紧回去吧!(笑声)师:家是你永远的港湾,家是你永远的温暖!这钟声有抚慰,这钟声有劝解。当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款款消失的时候,张继的愁眠之情也渐渐化去了。(擦去“钟声”和“愁眠”)
转:月落时分听钟声
师:孩子们,其实“愁眠”是人人会有的一种心情。这种心情,会伴随人的一生,也伴随着人类的全部历史;所以,古今中外,写愁眠的诗歌成千上万、数不胜数。在中国的古典诗歌中,写愁眠,尤其是写思乡的愁眠,更是比比皆是。大家看——(大屏幕出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宋】王安石们白船瓜洲》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师:因为愁眠,大诗人李白曾经这样写道——(生齐读李白的诗句)师:因为愁眠,大诗人杜甫曾经这样写道——(生齐读杜甫的诗句)师:因为愁眠,诗人张九龄曾经这样写道——(生齐读张九龄的诗句)师:也是因为愁眠,王安石曾经这样写道——(生齐读工安石的诗句)师:还是因为愁眠,苏轼苏东坡曾经这样写道——(生齐读苏轼的诗句)师:大家一定已经发现,所有的愁眠都跟一种景物连在了一起,这个景物就是——
生1:明月。
生2:明月。
师:正所谓,明月千里照愁眠,愁眠一夜望明月。于是,诗人的思乡之愁、怀人之情,都寄托在了那一轮皎皎的明月上。那么,在没有明月的夜晚,在月亮落下去的夜晚,诗人张继又把这份浓浓的思乡之愁、怀人之情寄托给了谁呢?(大屏幕出示《枫桥夜泊》)师: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张继的《枫桥夜泊》。(生齐读)师:劝解张继这份愁眠的是——
生齐答:钟声。
师:抚慰张继这份心情的是——
生齐答:钟声。
师:温暖张继这颗心灵的,还是——
生齐答:钟声。师:孩子们,在张继之前,没有人这样写过钟声;在张继之后,尽管有很多人写过钟声,但没有一个人写得像张继这样扣人心弦,感人肺腑。这,正是《枫桥夜泊》能够流传千古的秘密所在。让我们再次满怀深情地走进这首千古绝唱,《枫桥夜泊》——(生齐读)合:钟声悠悠情满天
师:于是,从张继之后,从《枫桥夜泊》之后,除了“明月千里寄相思”,在中国诗人的心中,又多了一种寄托愁绪的美好景物,那就是——钟声!这钟声穿越时空、穿越历史,在一代又一代的诗人笔下悠悠回荡。
(大屏幕出示【宋】陆游《宿枫桥》)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
师:听,四百多年过去了,这夜半钟声在陆游的笔下悠悠回荡——(生齐读诗句)(大屏幕出示【明】高启《泊枫桥》)几度经过忆张继,月落乌啼又钟声。
师:听,八百多年过去了,这钟声在高启的笔下悠悠回荡——(生齐读诗句)(大屏幕出示【清】王士祯《夜雨题寒山寺》)
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
师:听,一千多年过去了,这空灵的钟声在王士祯的笔下悠悠回荡——(生齐读诗句)(大屏幕出示陈小奇《涛声依旧》)
师:听,一千两百多年过去了,这温暖的钟声在陈小奇的笔下悠悠回荡——(生齐读诗句)孩子们,这就是经典!(板书:经典)这就是文化!(板书:文化)今天,你读了《枫桥夜泊》,你的心里有了一种感触、一种感动。所以,我想,假如你以后有机会去苏州,你一定会去看一座桥,哪座桥? 生:枫桥。
师:来到枫桥,你一定会想到一个人,谁? 生:张继。
师:想到张继,你一定会情不自禁、充满深情地背诵一首诗,那就是——
生齐答:《枫桥夜泊》!师:来,我们一起边走边吟:(生背诵)师:从此,你对张继不再陌生,尽管你和张继相隔千年;从此,你对枫桥夜泊、你对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不再陌生,尽管你和枫桥相隔百里、千里、甚至万里。孩子们,这就是经典的魅力!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第四篇:《枫桥夜泊》王崧舟教学实录
《枫桥夜泊》课堂教学实录
(一)师:把头抬起来,把身子坐正,我们准备上课,可以吗? 生:(齐声)可以。师:好,上课。生:起立。师:孩子们好。生:(齐声)老师好。
师:请坐。请大家看大屏幕,请朝同一个方向看。(大屏幕显示:枫桥夜泊)当代诗人陈小奇写过一首歌,歌名叫“涛声依旧”,听过这首歌吗? 生:(齐声)听过。师:好听吗? 生:(齐声)好听。师:喜欢听吗? 生:(齐声)喜欢。
师:老师也喜欢,这首歌20多年以前非常流行,我估计你们的爸爸妈妈都听过,这首歌不但曲谱得好听,而且词也写得特别棒,我选了其中的两句,我们来看一看。谁来读一读?高举你自信的小手。大屏幕显示: 留连的钟声
还在敲打我的无眠 尘封的日子
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 ——陈小奇《涛声依旧》
生: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师:好听。不但声音好听,读的感觉更好听。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生:(齐读)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师:你们一定注意到了,歌词当中有一个词,叫“无眠”,谁知道无眠是什么意思? 生:我想应该是晚上睡不着觉的意思。
师:没错,大白话,睡不着觉。谁能为无眠找一个近义词? 生:无眠的近义词应该是失眠。
师:失眠,没错,找到一个。继续找,谁找到第二个? 生:愁眠。
师:愁眠,好极了!谁找到第三个?比如难以入眠,把它合成两个字,谁会? 生:难眠。
师:好极了!找到3个。再比如,不能入眠,把它合成两个字,谁会? 生:不眠。
师:不眠,找到4个。再比如,未曾入眠,把它合成两个字,谁会? 生:未眠。
师:未眠,找到5个。你听,不眠就是失眠就是愁眠就是难眠就是不眠就是未眠,用大白话来说,就是—— 生:(齐声)睡不着觉。
师:睡不着觉。想一想睡不着觉的那个滋味,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这句歌词。大屏幕显示: 留连的钟声
还在敲打我的无眠 尘封的日子
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 ——陈小奇《涛声依旧》 生:(齐读)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师:是谁在敲打我的无眠? 生:是留连的钟声。师:是留连的钟声,这钟声从哪来的?我们继续看,其实早在200多年前,清朝有一个诗人,他叫王士祯,在他的诗中就写到过这样的钟声,我们一起看,谁来读一读? 大屏幕显示: 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
——王士祯《夜雨题寒山寺》
生: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
师:读得不错,注意,这是古诗,你得读出古诗特有的节奏和味道。谁再来读一读? 生: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师:这味儿出来了,真好!(询问其他学生)这是哪里的钟声? 生:应该是寒山寺里半夜的钟声。
师:没错,这就是寒山寺的夜半钟声。而令人奇怪的是诗人为了独听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梦啊想啊盼啊望啊一等就是多少年? 生:(异口同声)十年。
师:十年啊,整整十年,可见这钟声的魅力,这钟声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魅力呢?我们继续看,其实还有比这更早的,那是500多年前,明朝有一个诗人,他叫高启,他也写过这样的钟声,谁再来读一读? 大屏幕显示: 几度经过忆张继,月落乌啼又钟声。——高启《泊枫桥》
生:几度经过忆张继,月落乌啼又钟声。师:谁再来读一读?
生:几度经过忆张继,月落乌啼又钟声。师:好极了!这是哪里的钟声? 生:这也是寒山寺的钟声。
师:没错,这也是寒山寺的钟声,而更让人奇怪的是诗人高启只要经过枫桥,只要经过寒山寺,只要听到夜半钟声,他就会想到一个人,谁?一起说。生:(齐声)张继。
师:张继。张继,何许人也?我们继续看。其实还有比高启更早的,那是在800年多前,宋朝有一个诗人,那是谁?一起说。生:(齐声)陆游。
师:他也写过那里的钟声,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大屏幕显示: 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
——陆游《宿枫桥》 生:(齐读)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
师: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七年之前陆游曾经到过哪里? 生:寒山寺。
师:曾经听到过什么? 生:寒山寺的钟声。
师:而七年之后,陆游又到了哪里? 生:又到了寒山寺。师:又听到了什么? 生:寒山寺的钟声。
师:是的,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是七年……我们稍稍改变一下,如果不是七年,加它三年,变成了十年,又如何?注意听,看看诗人还会怎么写?我出上联,你出下联,注意听。我说十年不到枫桥寺,谁来? 生:客枕依然半夜钟。
师:好极了。如果不是十年,继续向前推移,而是百年呢。我说百年不到枫桥寺—— 生:客枕依然半夜钟。
师:如果不是十年,我说千年不到枫桥寺,一起来。生:(齐声)客枕依然半夜钟。
师:十年不变是钟声,百年不变是钟声,千年不变是还是—— 生:(齐声)钟声。
师:所以,你看,当代诗人陈小奇的笔下有这样的钟声。读。大屏幕显示:
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 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 ——陈小奇《涛声依旧》
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王士祯《夜雨题寒山寺》
几度经过忆张继,月落乌啼又钟声。——高启《泊枫桥》
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
——陆游《宿枫桥》 生:(齐读)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师:所以两百多年前王士祯的笔下,有钟声。读。生:(齐读)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
师:所以五百多年人诗人高启的笔下,还有钟声。读。生:(齐读)几度经过忆张继,月落乌啼又钟声。
师:所以八百多年人诗人陆游的笔下,也有寒山寺的夜半钟声。读。生:(齐读)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师:问题来了。什么问题?很自然的,一下子从你脑子里冒出来的,一个问号,又一个问号。大屏幕显示:
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 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 ——陈小奇《涛声依旧》 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王士祯《夜雨题寒山寺》
几度经过忆张继,月落乌啼又钟声。——高启《泊枫桥》
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
——陆游《宿枫桥》
生1:为什么这四个诗人都要写听到了寒山寺的钟声。
师:对啊,活在不同的年代,跨越了不同的历史阶段,为什么四位诗人会不约而同地写到寒山寺的钟声呢?问得好!这是你的问题。继续。(话筒指向一举手学生)你的问题是—— 生2:为什么这四句诗里面都提到了钟声呢?
师:对啊,寒山寺枫桥边上有那么多的钟声可以描写,为什么诗人们都会写到,都会把自己的目光聚焦到寒山寺的钟声之上呢?好极了,这是他的问题,继续。生3:寒山寺的钟声有多大的魅力,何至于现在到八百年前,那么多的诗人都去写他的钟声? 师:你问的正是我想要问的,这时光流淌了1000多年啊,为什么一代又一代的诗人都去写寒山寺的钟声,这钟声到底有怎么样的魅力呢?问得太好了!其实所有的问题他都跟一首诗有关,所有的问题都和一个人有关,这首就叫做《枫桥夜泊》,这个人就叫张继。打开课文,自由朗读枫桥夜泊,反复读,读反复,一直把这首诗读顺口、读清爽,好吗? 大屏幕显示: 枫 桥 夜 泊 唐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生反复自由朗读)
师:好的,停下,抬头,挺胸,看大屏幕,谁来读一读这首诗。生:(有感情地朗读)枫桥夜泊,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师:(微笑)嗯,读得好!字字落实,比如“愁眠”的“愁”翘舌的,她读准了,再比如“寒山寺”的“寺”平舌音的,她也读准了,读得真好!谁再来读一读?不但读得字字落实,而且要读出古诗特有的那种味道。生:(有感情地朗读)枫桥夜泊,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师:送你四个字,声情并茂。他不但用嘴巴在读,更用眼神在读,用表情在读,更用整个生命在读,真好!我们一起来读,怎么读呢,听清楚要求,每一句诗的前四个字你们读,后面三个字王老师来读,明白吗?好,准备。题目和作者也由王老师来读。把头抬起来,深深吸上一口气。枫桥夜泊,唐,张继。生:(齐读)月落乌啼—— 师:霜满天。生:(齐读)江枫渔火—— 师:对愁眠。生:(齐读)姑苏城外—— 师:寒山寺。生:(齐读)夜半钟声—— 师:到客船。(微笑)这样读,会吗?好,我们反过来,现在每句诗的前四个字老师读,后面三个字你们来读,明白吗?好,准备。枫桥夜泊,唐,张继。月落乌啼—— 生:(齐读)霜满天。师:“天”这字读得再长点,再来。月落乌啼—— 生:(齐读)霜满天。
师:好极了!就这个味道。月落乌啼—— 生:(齐读)霜满天。师:江枫渔火—— 生:(齐读)对愁眠。师:姑苏城外—— 生:(齐读)寒山寺,师:夜半钟声—— 生:(齐读)到客船。师:(和着学生读“船”)船——好极了,我们把整首诗连起来读,王老师读题目和作者,你们来读诗,好吗?注意那个味道、那个节奏、那个韵律,准备,再深深地吸一口气。枫桥夜泊,唐,张继。生:(齐读)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师:好,这首诗,我们反反复复地已经读了好几遍,读诗不但要读出它的节奏和味道,更要去关注和体会它带给我们的那一份情绪和那一种感觉。假如现在老师请你用一个词,注意一个词,来形容来表达你读完枫桥夜泊这首诗的感受、感觉和情绪,你会选择哪个词? 生1:愁。
师:大大地写下来,这是你的感觉,继续。生2:忧愁。
师:多个一个字,愁,忧愁,也把它写下来。生3:愁眠。
师:愁眠就是愁,因为愁而无法睡觉,是吗?(生3点头,教师询问其他学生)还有没有不一样的感觉? 生4:神秘。
师:神秘?你怎么会有这种感觉呢? 生:因为他说“霜满天”,然后说“对愁眠”,这两个词就让人感觉有那种恍恍惚惚的,隐隐约约好像透出一种气氛,让人感觉到很神秘。
师:那种气氛隐隐约约地给你一种感觉——神秘。好,把神秘写下来。那是你珍贵的感觉。(询问其他学生)谁还有不一样的感觉? 生5:我的感觉是“幻”。师:是什么?
生5:幻字。幻影的那个幻。
师:幻影的幻,幻觉的幻,幻想的幻,是吗? 生5:因为上面写着“夜半钟声到客船”,也就是说作者可能还没有看到寒山寺,只是听到隐隐约约的钟声从湖面传出来,这个样子就叫做“幻”,若有若无的幻。
师:多么空灵的一个幻字,多么传神的一个幻字,把这个“幻”字写下来,会写吗?不要加一撇,那要变成“幼”字。谁还有不一样的感觉。生6:我的感觉是朦胧。师:朦胧?
生6:我也是从前两句感受到的,从“江枫渔火”和“月落乌啼”感到了朦胧。师:好的,朦胧。把它写下来。月朦胧,鸟朦胧,夜色更朦胧。好,把手放下。枫桥夜泊这首诗,有人感受到了愁,有人感受到的是幻,有人感受到的师朦胧,也有人感受到的是神秘。我们不妨对比着想一想,咱们读过很多首诗,比如你读李白的诗“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你会有神秘的感觉吗?(生摇头)不会,再比如你读杜甫的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你会有朦胧的感觉吗?(生摇头)不会,你读白居易的诗“日出江花红胜火……”一起来。生:(齐声)春来江水绿如蓝。师:你会感到忧愁吗? 生:(异口同声)不会。
师:那就奇怪了,同样是诗,为什么枫桥夜泊偏偏带给你的感觉是幻,是愁,是朦胧,是神秘呢?为什么?好的,不着急,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静静地默读枫桥夜泊。想一想这首诗哪些地方,哪些字眼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情绪,你在这些地方做一做记号,明白吗?有些同学不用老师提示,已经把笔拿起来了,好习惯,一看就知道训练有素。(生默读,老师巡视)
(生边默读边做记号,老师继续巡视)(约3分钟后)
师:好,停。我发现很多孩子都在纸上做了记号,有的划线,有的画圈,有的打三角符号,是这样吗?(生点头)好,把笔放下。你们记下的是符号,但又不仅仅是符号,因为符号的背后是你们的思考,你们的感觉和你们的发现,是这样吗?(生点头)既然大家都有了自己的思考和发现,那王老师提一个问题,注意啊,就一个问题,什么问题呢?注意听,大家知道写枫桥夜泊的时候,应该是张继吃饭的时候,睡觉的时候,对吗?是这样吗?请问这个晚上张继睡了没有? 生:(齐声)没有。
师:为什么?诗中哪个词直截了当地告诉你,张继他没有睡,他根本就睡不着,哪个词? 生1:愁眠。师:哪个词? 生2:愁眠。师:哪个词? 生4:愁眠。
师:把“愁眠”圈出来。(板书:愁眠)圈了吗?看黑板,一起读这个词。生:(齐读)愁眠。师:再来。生:(齐读)愁眠。师:再来。生:(齐读)愁眠。师:什么意思?
生:因为忧愁而睡不着觉。
师:好极了,还是睡不着觉,找一个近义词。生1:无眠。师:找到一个。生2:失眠。师:找到两个。生3:不眠。
师:三个。第四个在哪? 生4:未眠。
师:第五个在哪? 生5:难眠。师:好极了,愁眠就是无眠就是失眠就是未眠就是难眠就是不眠就是睡不着觉,再读这个词,预备—— 生:(齐读)愁眠。师:再来。生:(齐读)愁眠。师:再来。生:(齐读)愁眠。
第五篇:评析王崧舟枫桥夜泊2(模版)
听王崧舟《枫桥夜泊》实录后感
听了特级教师王崧舟的《枫桥夜泊》,那寒山寺的钟声却依然清晰,留连的钟声仿佛还在耳际回响。在课的最后一句话是:“这就是经典的魅力,这就是文化的力量。”而此时,我想说的是:“这就是大师的魅力,这就是语文的力量。”
《枫桥夜泊》这首诗,对于我来说,不过短短的二十八个字,没有生字可教,学生早就背得滚瓜烂熟,教什么呢?怎么教?无非就是读了又读,或者把诗意讲一讲,背一背,最多也就是揣测一下张继缘何这般愁眠的原因而已。而对于钟声,对于文化,我却未曾有过警觉,也未曾留过痕迹。王老师的《枫桥夜泊》给予我们无比震撼的正是这千载之下依旧悠悠的寒山寺钟声和那已超越“文字”“文学”层面的“文化”传承。
一、悠悠回荡的钟声
课伊始,王老师依次精心拓展了一组与钟声有关的诗句。当代陈小奇《涛声依旧》中的“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着我的无眠,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清)王士祯《夜雨题寒山寺》的“十年旧钓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
。”(明)高启《泊枫桥》的“几度经过忆张继,月落乌啼又钟声。”和(宋)陆游 《宿枫桥》的“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课尾在教师的引读下,学生再次回读这些诗句,使这寒山寺的钟声穿越时间的回廊,久久回荡在学生的心头。中间教学古诗时,通过想象“钟声对张继说话”等环节,感受这钟声对于张继的特殊意义与有情有义。
二、点点浸染的愁绪
在理解古诗内容,体会古诗情感环节,王老师以问题:“那个晚上,张继睡着了吗?你怎么知道?”直接引导学生圈出诗眼“愁眠”。接着让学生静思默读,到诗句中寻觅,“这个愁眠的晚上,他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王老师将学生的回答一一板书,竟形成了一首诗,一首独缺一个“对”字的诗。接着,教师问:“这些景物,诗人用了一个什么字写了之间的关系?”然后,在给学生“对”字释义的四个选项中,重点解构“面对”和“配合”,如果是选义项“面对”,则诗人面对的江枫、面对的渔火是孤立的,是用“以物观物”的审美感应方式感受内心的愁绪;如果是选 义项“配合”,则江枫、渔火的意象与诗人是互动的,感觉到舟中的旅人与舟外景物之间有一种无言的交融和契合,化为浓浓的物我一体的愁。
在老师指导学生身心入境地朗读走进人物的内心后,教师深情地说,“月亮已经落下去了,诗人还看得见吗?”(擦去“月落”)“天地之间一片幽暗,乌鸦凄厉的叫声也已经消失了。”(擦去“乌啼”)“那满天的霜气看得见吗?”(擦去“霜满天”)“在一片幽暗和朦胧之中,那瑟瑟的江枫看得清吗?”(擦去“江枫”)“点点渔火忽明忽暗,若有如无。”(擦去“渔火”)“还有那姑苏城外的寒山寺,看得见吗?”(擦去“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到客船”)“天地之间,一片幽暗,一片朦胧,似乎已经没有什么景物可以相对了。”(擦去“对”)至此,黑板上就只剩下一个触目惊心的“愁眠”,这点点愁绪渐渐侵入学生的心灵,钻入学生的骨髓。“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三、慢慢浮现的文化
小小一首诗的教学中,穿插了从古到今多首关于“钟声”的古诗,丰富了课堂的文化内涵。还拓展了古人借“明月”抒思乡,思人之情的一组诗句,点出张继把这份浓浓的思乡之愁、怀人之情寄托给“钟声”的创举。后人所写的有关“钟声”的诗都跟张继息息相关,跟《枫桥夜泊》紧紧相连。一首小诗,一位诗人,一段经历,徐徐而来,荡气回肠。这堂课,学生感受到了“经典的魅力,文化的力量。”听课的我感受到了“大师的魅力,语文的力量。”
有人说:别人是学不来王崧舟的,因为你不是王崧舟。然而大师的课堂,往往传递着一种理念,一种文化,更是一种引领,一种方向。听大师的课,正如高山仰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王老师深厚的文化底蕴,对文本解读的态度和所达到的课堂境界正是我们所追求的方向,也是我们努力要达到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