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合理分配课堂有效教学时间
如何合理分配课堂有效教学时间初探
文胜小学
杨军
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时效性如何,直接关系到减负增效能否落到实处。关注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尤其是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及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是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点。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在知识技能方面的发展情况,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教师要由知识的讲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加强数学课堂教学效益与如何合理分配有效教学时间研究对于推进课程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际教学中,有相当部分教师,特别是一些青年教师,上课时不能合理的分配教学时间,一是表现为老师课上讲得太多,留给学生独立思考、讨论练习的时间太少,甚至没有,使学生容易出现倦怠、厌烦等不稳定情绪,由于学生课上消化时间太少,因此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第二种现象表现为教师课上讲得太少,讲课内容太粗、欠透,学生自由活动时间太多,课堂结构松散,至使学生吃夹生饭,久而久之造成松懈、涣散,造成课堂时间的严重浪费,课堂教学效率极低。下面,我就小学数学学科课堂时间的分配与管理谈谈我的想法。
目前,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十分重视合理分配课堂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研究。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谈到优化教学过程的标准,就强调不仅要看教学效果,还要看教师和学生的时间和精力消耗是否是最优值。课改专家、华东师大崔允郭博士说:“教学有没有效
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是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如。也就是说在教学时间的分配上、使用上,能影响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进步”。国外研究将这个时间称为“学术学习时间”,教师的教学就是要将教学时间最优化、最大化。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应该首先从课堂教学上予以突破。“先学后教,合作探究,当堂达标”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质和精髓是:课堂教学应该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要准确把握,灵活运用。“先学”可以是在课堂上学生按照教师揭示的教学目标及学前指导进行看书、自学和练习,也可以是布置学生课前预习;“后教”就是针对学生自学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及练习中的错误,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教师只作引导、点拨、评定、补充与更正,把“教”的过程变成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亲历实践的过程;所谓“当堂达标”,就是让学生当堂完成作业,通过扎实训练,实现教学目标。教师要认真贯彻“三为主”(即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精讲精练,少讲多练,突出重点。
一节课40分钟,一个正常人真正可以集中精力的只有20分钟左右,据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注意力保持最佳时间是课堂上前20分种,20分钟之后他们的注意很容易分散。因此教学建议中提到“课堂实施要注意教学时间的合理分配,切人重点要快,尽可能在前20分钟完成教学的主要任务”。上课的前20分钟小学生的注意力是比较集中的。要保证在这20分钟的高效时间里完成新授的教学任务,就
要精心安排前面的复习内容,提高复习效率。之后的练习和作业要起到巩固和延伸的作用。例如,复习检查的时间不宜太长,新授时间占的比例要大一些,还要安排一定的巩固练习时间。教师在课前已经对各个教学环节所需时间作了预算,但因课堂教学是不断变化着的,特别是当学生思维活跃时,常会打破原来安排的进程,在某几个环节超出了预算时间,以致于完不成任务而拖堂,或一节课内容不到下课早就讲完了,只好叫学生翻来覆去地自己看书本。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的中间进行调整,力求避免前紧后松或前松后紧的情况。
因此,老师在上课前,一定要计算好时间,每个环节需要多少时间,要做到心中有数,教师满堂灌,或是一味地要求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都是在浪费课堂教学时间。特别要把学生答问、读练的时间计算在内,并且留有余地。可多准备一些练习的题目,作为机动,如果时间有剩余就进行,如果时间不够,可以不进行。总之,有备无患。
第二篇:合理分配教学时间
合理分配教学时间,提高数学课堂效率
我有机会观摩过一些课,自己也亲历了这些年的课堂,有一点感受很深:如果课堂时间分配不当,整个课极容易上得“虎头蛇尾”。即课前段时间学生兴趣昂然,积极主动,后段时间,学生注意力逐渐散淡,失去课堂凝聚力,教师完不成任务,只得草草结课.这样,很容易让教师误认为是自己后段时间的教学不够精彩,其实不然,恰是前段时间没合理安排。一般来说,对于不同的事物发展情况,都有其最宝贵的时间,我们把这段时间称为“黄金时段”。如电视黄金时段在19:00——21:00,人生长的黄金时段在青少年发育期,记忆的黄金时段在每一天的早晨等等。
那么作为数学的课堂,有没有黄金时段呢?我认为当然有!科学研究认为,5—7岁儿童可以连续集中注意的时间约为15分钟;7—10岁儿童增加到20分钟;10—12岁约为25分钟;12岁以上的约为30分钟。由此可见,我们小学生的连续注意的能力一般只在20分钟左右。按标准,小学每节课的时间为40分钟,那么,我认为,前约20多分钟学生基本可以连续集中注意某个问题,但后面的时间,注意力会逐渐减弱,甚至消失……所以在高年级顶多不超过25分钟,低年级不超
过20分钟的时间里,教师必须转换问题,才能有机会重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因而,我认为,在新授课里,教师要注意在普遍生学生连续集中注意力时间里,必须完成主要的教学任务,后面的时间作巩固、拓展训练或小结评价,这样的课堂才是有效的。
前天去观摩了一节六年级的新增内容课《鸡兔同笼》,课前,刘老师亲和的面容,幽默的语言一下子缓和了学生拘紧的气氛,让学生“士气大增”,课堂上学生争先恐后,气氛极其活跃。
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蛤脚,鸡和兔各有几只?……
师:“你们能先猜一猜吗?”学生猜……
师:“猜得对不对呢?咱们来验证一下。”师生一起验证。
师:“用猜想的方法,解决这道题好不好?”“有什么好的方法吗?” ……
师:“那咱们来试试用列表法和画图法来解决。”
师:“做完了再试试用算术法和代数法解决。”过了约10来分钟,老师让生详细汇报。
这样一节课的时间过了一大半,学生很难再看出前面的积极与热情,有的开始用手支头,有的学生不能集中注意力听汇报,仍旧拿笔划着自己没做完的,有的目光东游西荡……当老师和学生讨论到本节课的重点时,时间已过了三十多分了。还好,老师的课件准备得很充分,演示直观形象,这才收回了学生的目光和“部分”学生的注意力。但仍没有时间进行巩固、延伸、小结评价等,老师只好无奈结课。我想,如果教师把握好本课的教学目标与重点的关系,将重点放在课堂的“黄金时段”进行讨论,效果一定会大不一样。
高年级是这样,低年级学生更是如此,我从事了好几年的低年级数学教学,发现,如果在15分钟左右教学重点任务还没完成,那这节课简直算是白上了!后面的时间里,学生不管自己学习懂了没,调皮的学生开始骚动,听话的学生也是神形俱离,有少数想坚持的,也被班上的躁动声打乱了思路……在巩固训练中亦是错误百出,效果极差。如果教师把握好课堂的节奏与时间,在学生注意力的“黄金时段”基本完成了新授内容,学生理解了学习内容,接下来就可以转换问题进行巩固,学生的新鲜感再次被调动,因为能运用新知,所以让学生感
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巩固拓展一并丰收!
当然,课堂的“黄金时段”只是相对的,并不是绝对的。并不是只有前20分钟左右面才是最宝贵的,如果在后段时间运用得好,同样也可以掀起课堂的高潮,创造一个又一个的“黄金时段”。曾在武汉听过华应龙老师的一节课,《神奇的莫比乌斯带》,时间到了,华老师的拓展训练没时间完成,华老师喊:“下课”时,学生都还情酣意浓,不能从“数学的王国”抽出思绪,毕竟大师引导的课堂太精彩了!学生不愿站起来,不愿离去,华老师见状,马上决定:“那咱再探究一会儿吧?”学生欢欣鼓舞,再次全身心投入到课堂中去,让课堂再次掀起高潮。那么,可以说,华老师在40分钟后,又创造了一个学习的“黄金时段”。
不过总的来说,教师应该多关注学生,多关注学生的身理与心理变化,合理地将时间分布在教学内容里,充分利用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完成主要的教学任务,才能更有效地让课堂程序顺利进行,才能提高课堂效率。
第三篇:有效的课堂时间分配
有效的课堂时间管理
[摘要] 高效的课堂时间管理对保障学生完成学习任务,以及促使教学的顺畅进行都极为重要,其关键在于教师如何依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促使每个学生都享有足够的“用功时间”。对课堂时间进行有效管理的若干策略:以质代量地分配教学时间;保障并适度增加“用功时间”;实现教学时间无谓消耗最小化;高效利用既定教学时间。
[关键词] 初中;课堂教学;时间管理;用功时间
课堂时间管理是教师的基本教学技能之一,也是学生提高学习成效的必然要求,其关键在于教师如何依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促使每个学生都享有足够的“用功时间”,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本文以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为例,针对其中存在的课堂时间管理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一、什么是课堂时间管理 ?课堂时间管理就是对课堂教学中单位时间的管理,包括时间的分配、时间的利用等,其本质是教师对教学时间的管理。课堂时间管理的提出,是要解决教学的有效性问题,即如何在一定的教学时间内促使学生高质量地完成学习任务。,在既定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学生的学习成效不仅受到教师教学水平和质量的影响,也受到学生自身学习兴趣和能力的影响。
教师都十分重视学生专注于学习并努力完成具有一定难度的学习任务的时间,认为这是学生集中注意力进行认知建构的重要时间段,课堂教学时间管理的关键就在于教师对学生“用功时间”的把握和利用,也就是说,教师怎样依据学生的个人能力倾向,结合教学内容,将学习任务的重点和难点置于学生的“用功时间”,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功效,而仅仅通过增加学生的学习时间量是无法真正提高其学习效率的,恰恰相反,这可能导致学生的学习疲倦,注意力分散,兴趣下降等,从而降低其学习成效。当然,课堂教学时间并非也不可能都是学生的“用功时间”,还包括组织教学时间、常规教学事务安排时间以及课堂秩序维持时间等。所以,课堂时间管理应该针对教学过程中的所有时间,而不仅仅是学生的“用功时间”。
由上所述,课堂时间管理的要旨有三:一是教师要具备教学时间管理理念,合理分配既定教学时间,充分有效地利用学生的“用功时间”;二是教师要熟知学生的个人能力倾向,做到因材施教,减少在同步教学中因学生的个体差异而造成的无谓时间消耗,如同样的教学内容和同样的教学时间,个人能力强的学生会感到时间多余,而个人能力弱的学生则感到时间不足;三是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延长学生乐于学习的时间。
二、初中课堂时间管理存在哪些问题呢?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要达成这一目标,教师必须要促成学生个性化地、高效地利用“用功时间”完成学习任务。然而实践中的课堂时间管理却并非如此,主要存在以下几种情况:
(一)时间分配重量轻质
一些教师以为增加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就可以提升学习的成效,于是,教师在授课中,从引入,新课,例题,练习面面俱到,不分主次和重点难点,一节课滔滔不绝,甚至延长下课时间。课堂教学时间的重量轻质淡化了时间分配的主次性,有将教学时间平均分配之嫌,这在初中学生注意力转移能力较强,稳定性又不够的情况下,只是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其学习质量。
(二)学生“用功时间”不足
学生“用功时间”是教学质量的根本保障,也是学生知识、能力发展的基础。有些教师过分追求课堂趣味性,充分体现新课改,一节课45分钟学生总处在不同的活动之中,有观察、有讨论,课堂上热热闹闹,教学方法多样,但每个教学环节都是匆忙而过,流于形式,致使学生专注学习时间减少,对教学的重要内容无暇深入理解。
(三)无谓时间消耗过多
教学中无谓时间消耗有三种情况:一是教师自身教学水平不高,不能引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造成课堂秩序混乱,教师常常要中断教学来维持秩序。二是教师过分追求探究式教学而忽视其他教学方式,不管教学内容是否适合探究,也不管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否应用探究,每个问题都要让学生实验、探究、讨论一番,或游离于主要教学任务之外,让学生忙个不停,使必要的接受学习时间得不到保证而影响教学的整体质量。三是教师忽视学生个体差异,致使教师不得不在教学过程中向个人能力较弱的学生多次重复讲解。
(四)时间利用效率偏低
无论是组织教学也好,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也好,甚或维持课堂秩序也好,课堂教学中的任何一种时间管理都涉及到效率问题,如果时间利用效率过低,势必会影响其他的教学环节。比如,有的教师用十几分钟的时间来维持课堂秩序,或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时用过多的时间向学生讲解注意事项等,前者迫使教师压缩正常的讲授新内容的时间,后者使学生真正自主学习的时间得不到保证。
当然,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时间管理问题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或多或少也同样存在。凡此种种,对初中新课程的实施都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课堂时间管理的目的就是要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机会用于已计划好的学习活动。学生每天用于专心学习的时间越多,他们就学得越多,无论教师指导的还是学生自主的。
三、初中课堂时间管理有何对策呢?初中课堂教学时间是恒定的,即每节课45分钟,如何在这有限的时间内达成教学目标?针对初中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要从四个方面入手加以解决。
(一)以质代量的教学时间分配
在一定的范围内,学习时间与学习效果呈正正比,即学习时间越多,学习收获就越大。但超出一定范围,这种正相关就不存在,学习时间过多不仅会使学生感到疲惫,而且会导致厌腻。所以,教师应注意分配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学习所要求学习的教学内容。第一,以教学为中心,不能偏离教学目标。第二,减少课堂管理、组织教学的时间。如果教师将过多的时间用在了组织教学和课堂管理上,就会挤占学生的在学习时间。
(二)保障并适度增加“用功时间”
“用功时间”或积极学习时间直接决定学习效果。教师应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以引起其对学习的兴趣与投入,使学生的在学习时间尽可能多地变成“用功时间”。第一,引起学生的兴趣。数学内容比较死板,教师在上课时,可以引用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或者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入新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第二,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设置悬念,使学生面临问题挑战,进而产生解决一定难度问题的欲望。这样的教学既体现了新课改所倡导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又能增进学生专注学习所学内容。第三,进行生动形象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其专注于课堂的学习。
(三)实现教学时间无谓消耗最小化
为了保证教学时间的合理分配,使学生有足够的“用功时间”,必须要尽量减少教学时间的无谓消耗。第一,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第二,减少教学活动的过渡时间。教师应恰当地安排不同教学环节,整堂课既有教师的讲解、总结,又有学生的观察、分析、讨论、归纳等,使教学紧凑有序,以免浪费课堂教学时间。第三,避免课堂教学中断。课堂中出现的意外事件或教师处理课堂中的问题行为,可能导致课堂教学的中断,造成学生课堂注意力的分散及课堂教学时间的浪费。第四,提前做好各种课前准备工作,以保障教学活动的顺畅。
(四)高效利用既定教学时间
虽然增加教学时间和“用功时间”是提高课堂时间利用效率的重要方面,但其方法是间接的,课堂教学中可以运用更直接的方法提高课堂时间利用效率。
第一,把握最佳教学时间。国内有研究表明:课堂45分钟内,学生的生理、心理状态分为五个时区,呈波谷(起始时区5分钟)—波峰(兴奋时区15分钟)—波谷(调试时区5分钟)—波峰(回归时区15分钟)—波谷(终极时区5分钟)的起伏发展规律,教学中可根据这种规律,完成不同的课堂教学任务,解决关键问题。
第二,关注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是一个不断获得并加工信息从而不断调节、完善认知结构的过程。课堂信息量过少,环节松散,会导致时间的浪费;信息量过多,密度过大,超越学生的接受能力,学生因不能吸收消化而有挫折感,会使其丧失学习信心,教学效益自然低下,也是浪费时间。因而,教师须依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将教学内容划分层次,保证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够获得恰如其分的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盛群力,吴文胜.教学时间研究模式及其特点[J].课程·教材·教法,2002(10):18-23.[2] 白益民.学习时间与学习结果关系模型研究述评[J].外国教育研究,1999(6):1-7.[3] 马什 科林.初任教师手册:2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8.[4] 王仁甫.45分钟价值曲线[N].中国教育报,2002-09-19(8).
有效的课堂时间管理
西安市高桥中学
常维娥
第四篇:合理分配时间 追求高效课堂
合理分配时间 追求高效课堂
──浅谈习作课的课堂教学时间分配
李丑孩
教学时间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它决定着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内容的选择和结构的安排,教学时间的合理分配势必成为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在有限的40分钟里,教师要完成指导,学生要完成习作,且要当堂讲评,是有较大难度的。如何在一堂作文课上把平时教师的指导、学生的写作、评讲等三四节课的内容融合在一起,使目标更落实,课堂更高效呢?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什么文字。” 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现代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许多学生不留心观察,提起笔来,依然无话可说。要解决学生言之有物的问题,必须要在有限的40分钟里,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这是当堂习作的首要任务,也是指导成功的基础。在习作指导课中,老师安排一定的时间,创设情景,让学生现场观察人物的动作和神态,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都符合孩子们的心理特征:爱美、喜新、好奇、求趣。从课堂反馈来看,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都引起了孩子们极大的注意,使之产生强烈的兴趣和表达欲望。所以这种教学时间的分配,都是合理有效的,也是非常必要的。
二、活动体验 优化指导
在创设情景的基础上,老师安排了较多时间用于习作指导。习作指导是关键环节,应该安排较多的时间。在重要时间段里,教师不是单一的先让学生尽情活动,然后再提出习作要求,让学生写下活动情景,而是活动与习作指导有机结合──—即伴随着活动,进行动态的生成的习作指导,赋予“观察、想象、描述”等作文训练及指导以浓厚的活动色彩。老师指导所用时间从13分钟到20分钟不等。这段时间里,教师抓住重点,用随机的“提问”“谈话”和“交流”去拨动学生的作文之弦,极力调动他们的感官,捕捉写作素材,触发写作的灵感和激情。这样的指导,既不冲淡学生盎然的活动兴致,又激活了学生内在的表达需要,学会了表达,大大提高了课堂实效
三、积极评价 力求高效
在平均约13分钟的学生习作时间后(我们认为这一时间安排是比较充足的),进入了作文评改阶段。多数老师安排了一定的时间进行讲评,最多的用了约11分钟,最少的用了约5分钟。评讲是作文训练最后一环,十分重要。习作讲评可以激发学生习作的成就感,还可以更好地启迪学生的智慧。因此,这一时间段安排必须合理,才能使讲评的实效性得到有力保证。
第五篇:合理分配教学时间,切实提高课堂效益
合理分配教学时间,切实提高课堂效益
———写在“315”教学模式之前
教学时间分配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一个必要步骤,更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标准。优化教学过程的标准,不仅要看教学效果,还要看教师和学生的时间和精力消耗是否是最优值。课堂教学是否优化,不能单看教学效果好不好,还要看教学时间是不是符合规定的标准或低于标准。
从具体课堂实践中,我得出时间的分配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1、要根据教学内容多少,重点难点,学生的条件,以及教学设备等合理地分配教学时间。
2、要注意节省时间,特别是在传授新知识时,要抓住重点,不能企图一下讲深讲透。要安排一定的练习时间。通过练习的反馈,再采取必要的讲解或补充练习。
3、要注意尽量安排全班学生的活动,避免由少数人代替全班学生的思维活动,而使大多数学生成为旁观者。要强调在一节课内提高学生的平均做题率。
4、要注意选择有效的练习方式和收集反馈信息的方式,以便节约教学时间,并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我认为教师课堂教学时间长短并不是教学效果的关键,而是如何提高效率才是最本质的问题。
1、切实制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内容的本质,是教学内容的意义所在,课本内容的选择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所以教师要能客观看待课本内容,不必拘泥、不必教条。教师应该将重心放在教学目标的把握上,毕竟教学目标的完成是检验教学行为的基本准则。对内容可以更自由的选择、甚至找更好的内容来代替课本内容,其目的仍然是为教学目标服务就行。所以教师在一定的自由度上可以更加创新地来把握时间。
2、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同样的教学内容、同样的教学目标对于不同的教学对象,仍然需要实事求是地组织教学。教师在课堂设计过程中要明确授课对象,不能一味追求知识与技能而忘记对象的特点。在分析的过程中,需要把握学生已经生成的前概念,已经生成的思维能力,已经具备的学习方法,那么教师在处理教学时间分配的问题上才能详略得当。
当然班级的学生也一定存在个体差异。如果要求每一个教学目标都人人过关,实属不智行为。效率是整体利益的平衡结果,不能因为个别同学目标未达成而牺牲整体的时间利益,这会造成新的教学问题。所以在集体教学时,把握大多数,将整体利益平衡好,这样的集体教学才是有效率可言的。当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放弃学困生的行为是不正确的,教师采取课内分层、课后关爱的措施。
分析教学对象,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把握课堂的整体学生利益,教学时间的分配才会更加艺术和人性。
3、生成课堂文化
教师组织教学的时候应该从培养学生的角度去认识,小到课前准备这样的学习行为,都应该着力培养学生的习惯。诸如笔记、发言、考试、自习、活动、资料积累等都需要建立规则,不能随意为之。良好规则的建立是学生学习习惯更是课堂有效性的保证。教师对自己的教学风格要经常反思,绝对的亲和,绝对的严肃都不能产生很好的课堂效率。在开始,教师风格应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风格应偏向于亲和。在中期阶段应该着力于培养学生的习惯养成,此时亲和略降,严肃略增。在后期,着力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此时风格应偏向稳重。教学末期着力于学生知识性问题的输理总结,技能的成熟提高。此时风格应着眼于大方成熟。通过循序渐进,形成课堂规则,最终生成课堂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