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高考评卷看高中语文复习的若干“技巧”
从高考评卷看高中语文复习的若干“技巧”
(知识题部分)
石海钧
高中语文复习有无“技巧”?答案应该是肯定的。相对固化的考试大纲,相对一致的命题形式,相对稳定的评卷队伍,相对趋同的评卷方式……在这种情况下,某些仅仅针对于高考且仅仅适用于高考的“技巧”的存在几乎是必然的,或许我们叫“规律”更为恰切,作为一线语文教师,主动去寻找、发现、利用这些“技巧”“规律”,无疑对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尤其是基础较差的学生的高考语文成绩有着积极的作用。从这一角度我们可以说,那种认为“高中语文复习费时多、见效慢,学生成绩高低与其个人语文知识的长期积累有极大关系”的观点是带有很大片面性的,那种“泛目的性”的“无为而治”的教学方式也是有失于简单低效的,它们使学生尤其是语文基础不理想的“偏科生”丧失了提高其语文成绩(不是提高其语文素质)的一个“良好”机遇。
以下结合近几年的高考评卷经验,谈一下高考评卷对一线语文教学的若干启示。一,高考评卷的基本情况。
全国普通高等院校招生考试评卷工作是在国家教育部的统一指导下进行的,由各省市自治区招办负责组织与管理,由省招办及承担评卷任务的高校(评分点)具体实施。从近几年的情况看,各评分点的组织结构一般包括领导组(由各省招办及评分点相关负责同志组成)、纪检组、学科评卷组(由高校教师、在读研究生及部分中学教师组成)、后勤保卫组等。时间安排为6月10日人员到位,11日学习分组培训,12日试评,13至20日正式评卷。评卷方式为人工流水作业。其基本情况可概括为:
1.时间紧。各省要求的时间基本是一致的,即6月20日评卷工作全面结束,各地市招办将考卷由评分点拉回并对本地市考生分数进行核对,25日前后分数与考生见面。因此,除去20日的扫尾,正式评卷时间仅为7天。
2. 任务重。近年参加高考的学生数量呈逐年递增的趋势,仅以K省为例2005年考生数量为62.7万,2006年激增为76万,而直接参加一线评卷的人员仅为800人左右,如此数量的试卷要在7天里全部完成,其任务量可想而知。
3.压力大。一是任务压力,在人工阅卷流水作业的情况下,语文知识题的任务量为每天30本,900份试卷;作文任务量为每天15本,450份试卷。每天工作时间为7小时,除去中间休息及适应时间,常态工作时间仅为6小时。这就意味着知识题的阅卷老师23秒阅一卷(每位阅卷人员审阅一大题,每大题含3至4小题,每小题阅卷时间应为5至8秒),作文题的阅卷老师45秒阅一卷(实际上,还应除去签名、作文分三项打分再和总分的时间,实际阅卷时间应不足25秒)。二是思想压力,“严肃认真公平公正选栋梁事关民族社稷,一丝不苟任劳任怨荐英才情系家长考生”,应该说,参与评卷的人员一看到这幅高高悬挂的标语一想到自己身上的担子,心里总是沉甸甸的,面对一张试卷迟迟不敢下手者大有人在,毕竟自己身边一分定忧欢的事太多了。熟悉评分标准后,天天的质量追踪,两天一次的作文测评更使阅卷人员不敢掉以轻心。二,高考评卷方式的若干特点。
如此的时间、如此的任务、如此的压力迫使阅卷人员不得不去寻找一种把握标准较易、阅题速度较快、自认相对公平的评卷方式,综合阅卷人员所感,我们尝试着把这种阅卷方式的特点概括为“四重四轻”“一欺一怕”。
1,重点轻句。注意答案要点的寻找,忽略具体句子的阐释甚至病句的出现。实际上,知识题的阅卷往往成了对某几个关键词的扫描。
2,重对轻错。由于阅卷人员的注意力集中在关键词上,所以往往只注意答对部分,对于答偏答错部分只要不是截然对立常常无暇顾及。“答对得分,答错不失分”的现象非常普遍。3,重条理轻泛谈。在繁重枯燥的评卷过程中,条理分明,眉目清晰的试卷无疑给阅卷人员平添一份好感。有些考生害怕答题不能扣点,因而,在组织语言时不分点泛泛而谈,实际上,这种做法影响了阅卷人员阅题速度,给其寻找关键词带来了一定的麻烦,极易引起其反感而导致失分。我们常常发现,类似的答题内容不同的答题形式,分点答题明显得分要高,甚至不切点的答案也往往因“言之成理”而得分。
4.重用语规范轻个性感悟。用语规范是高考试卷标准答案权威性公正性的具体体现,在各省市制定的评分细则(有别于对外公布的标准答案,有详细的得分点标示,便于阅卷人员操作)中,对标准答案里关键词的近义词替换有明确的要求,符合就得分,不符合则失分,毫不含糊。因此,那些个人感悟能力较强而用语欠规范的考生失分几乎成了必然。有人曾开玩笑说,写“用典化句”得分,写“以前人事例映射现实,活用古诗词”则失分。我感觉,失分的原因决不是阅卷人员的个人水平所致,而是阅卷人员在快速的近于机械的得分点扫描中此类个性化语言极易被其忽略。
5.“欺软怕硬”。在阅卷过程中,我们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阅卷人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受前后题的得分影响,当其它题的分较高时,阅卷人判分往往慎之又慎,反之则易于草率。作文评阅更为明显。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评卷时“喜欢锦上添花,决不雪中送炭”的心理表现。从这一角度出发,古诗文默写所意味的决不是仅仅5分。三,对一线语文教学的若干启示。
从以上情况我们不难看出,影响考生高考语文成绩的关键就在于能否“扣点”答题,扣点就是扣纲,因此,引导学生认识考纲,理解考纲,用考纲指导教学实践应是高考评卷对我们的最大启示。在教学实践中,那种“老师将考纲一贴了事,学生对考纲扫眼就罢”的现象相当普遍。为了切实发挥考纲作为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做到: 1.分解考纲。在全面研读考纲的基础上,把握教学大纲及高中语文全六册单元教学重点,将考纲分解为与单元教学相对应的梯次性的语文能力训练,把考纲上的每一个知识点落实到具体的常规教学中。在高三毕业班第一轮课本复习中,这种分解尤为必要,它会使考生树立全局意识,自觉参与训练,从而加强第一轮复习的针对性。实践证明,学生切纲越早,主动性越强,效果越好。
在具体三轮复习的操作中还应注意,一、二、三轮语文复习可各有侧重,但针对考纲的能力训练应层层深入、环环相扣、贯穿始终。2.总结题型。实际上,考纲本身就是一个基本题型库,任何题型都是其基本题型的转化组合。只有让学生认清题型的表现形式及其组合转化规律,才能使其做到较准确地判断题型并进而为下一步的扣点答题奠定基础。
3.归纳答题要点。稍微细心一点,我们就可发现每一种基本题型都包含着相对固定的答题要点,题型的组合转化实际上就是各题型所含答题要点的组合排列筛选,语文基础较差的考生应熟记这些要点及组合运用规律,这样就可使自己在审题不清甚至不明题干的情况下,靠题型的判断结合材料进行扣点答题,尽量减少损失。
4.规范答题用语。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规范的语言进行答题,应和学生一起积累一些答题常用术语熟语。在操作中,切记“扣点答题”不是不要具体阐释,“用语规范”不是不要个性感悟,应将二者结合起来,这是相当重要的。
5. 讲明答题规则。首先,每题的分值和得分点肯定是对应的,所以务必确立按分定点的指导思想,自觉主动地寻找答题的不同角度。其次,养成分点答题的好习惯。在高考评卷中答多答偏不扣分,因此可以练习用三点扣标准答案的两点,用四点扣标准答案的三点。个人表述不清时用原词原句组织答案不失为一个减少损失的好方法。再次,注意答案的满格书写,试卷上答题位置的设计,留多少空都是有一定依据的,答多答少都会影响得分,写满试卷预留位置后又在线外继续答题是一种得不偿失的做法。
对学生古文及现代文的阅读、理解、鉴赏能力进行考查并拉开不同层次学生的分数是主观知识题的主要命题目的,它是整个试卷中“区分度”最明显的部分。在这里,我们仅仅从高考评卷这一角度挂一漏万地表示了我们对此题的关注,文中谈到的基本思路方法也可能与现今提倡的素质教育相悖,欢迎各位同仁批评指正,就其中一些具体环节的操作方法,愿与大家交流探讨。
第二篇:从高考评卷看高中语文复习的若干技巧
从高考评卷看高中语文复习的若干技巧 从高考评卷看高中语文复习的若干“技巧”
高中语文复习有无“技巧”?答案应该是肯定的。相对固化的考试大纲,相对一致的命题形式,相对稳定的评卷队伍,相对趋同的评卷方式„„在这种情况下,某些仅仅针对于高考且仅仅适用于高考的“技巧”的存在几乎是必然的,或许我们叫“规律”更为恰切,作为一线语文教师,主动去寻找、发现、利用这些“技巧”“规律”,无疑对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尤其是基础较差的学生的高考语文成绩有着积极的作用。从这一角度我们可以说,那种认为“高中语文复习费时多、见效慢,学生成绩高低与其个人语文知识的长期积累有极大关系”的观点是带有很大片面性的,那种“泛目的性”的“无为而治”的教学方式也是有失于简单低效的,它们使学生尤其是语文基础不理想的“偏科生”丧失了提高其语文成绩(不是提高其语文素质)的一个“良好”机遇。
以下结合近几年的高考评卷经验,谈一下高考评卷对一线语文教学的若干启示。
一,高考评卷的基本情况。
全国普通高等院校招生考试评卷工作是在国家教育部的统一指导下进行的,由各省市自治区招办负责组织与管理,由省招办及承担评卷任务的高校(评分点)具体实施。从近几年的情况看,各评分点的组织结构一般包括领导组(由各省招办及评分点相关负责同志组成)、纪检组、学科评卷组(由高校教师、在读研究生及部分中学教师组成)、后勤保卫组等。时间安排为6月10日人员到位,11日学习分组培训,12日试评,13至20日正式评卷。评卷方式为人工流水作业。其基本情况可概括为:
1.时间紧。各省要求的时间基本是一致的,即6月20日评卷工作全面结束,各地市招办将考卷由评分点拉回并对本地市考生分数进行核对,25日前后分数与考生见面。因此,除去20日的扫尾,正式评卷时间仅为7天。
2. 任务重。近年参加高考的学生数量呈逐年递增的趋势,仅以K省为例2005年考生数量为62.7万,2006年激增为76万,而直接参加一线评卷的人员仅为800人左右,如此数量的试卷要在7天里全部完成,其任务量可想而知。
3.压力大。一是任务压力,在人工阅卷流水作业的情况下,语文知识题的任务量为每天30本,900份试卷;作文任务量为每天15本,450份试卷。每天工作时间为7小时,除去中间休息及适应时间,常态工作时间仅为6小时。这就意味着知识题的阅卷老师23秒阅一卷(每位阅卷人员审阅一大题,每大题含3至4小题,每小题阅卷时间应为5至8秒),作文题的阅卷老师45秒阅一卷(实际上,还应除去签名、作文分三项打分再和总分的时间,实际阅卷时间应不足25秒)。二是思想压力,“严肃认真公平公正选栋梁事关民族社稷,一丝不苟任劳任怨荐英才情系家长考生”,应该说,参与评卷的人员一看到这幅高高悬挂的标语一想到自己身上的担子,心里总是沉甸甸的,面对一张试卷迟迟不敢下手者大有人在,毕竟自己身边一分定忧欢的事太多了。熟悉评分标准后,天天的质量追踪,两天一次的作文测评更使阅卷人员不敢掉以轻心。二,高考评卷方式的若干特点。如此的时间、如此的任务、如此的压力迫使阅卷人员不得不去寻找一种把握标准较易、阅题速度较快、自认相对公平的评卷方式,综合阅卷人员所感,我们尝试着把这种阅卷方式的特点概括为“四重四轻”“一欺一怕”。
1,重点轻句。注意答案要点的寻找,忽略具体句子的阐释甚至病句的出现。实际上,知识题的阅卷往往成了对某几个关键词的扫描。
2,重对轻错。由于阅卷人员的注意力集中在关键词上,所以往往只注意答对部分,对于答偏答错部分只要不是截然对立常常无暇顾及。“答对得分,答错不失分”的现象非常普遍。
3,重条理轻泛谈。在繁重枯燥的评卷过程中,条理分明,眉目清晰的试卷无疑给阅卷人员平添一份好感。有些考生害怕答题不能扣点,因而,在组织语言时不分点泛泛而谈,实际上,这种做法影响了阅卷人员阅题速度,给其寻找关键词带来了一定的麻烦,极易引起其反感而导致失分。我们常常发现,类似的答题内容不同的答题形式,分点答题明显得分要高,甚至不切点的答案也往往因“言之成理”而得分。
4.重用语规范轻个性感悟。用语规范是高考试卷标准答案权威性公正性的具体体现,在各省市制定的评分细则(有别于对外公布的标准答案,有详细的得分点标示,便于阅卷人员操作)中,对标准答案里关键词的近义词替换有明确的要求,符合就得分,不符合则失分,毫不含糊。因此,那些个人感悟能力较强而用语欠规范的考生失分几乎成了必然。有人曾开玩笑说,写“用典化句”得分,写“以前人事例映射现实,活用古诗词”则失分。我感觉,失分的原因决不是阅卷人员的个人水平所致,而是阅卷人员在快速的近于机械的得分点扫描中此类个性化语言极易被其忽略。
5.“欺软怕硬”。在阅卷过程中,我们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阅卷人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受前后题的得分影响,当其它题的分较高时,阅卷人判分往往慎之又慎,反之则易于草率。作文评阅更为明显。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评卷时“喜欢锦上添花,决不雪中送炭”的心理表现。从这一角度出发,古诗文默写所意味的决不是仅仅5分。
三,对一线语文教学的若干启示。从以上情况我们不难看出,影响考生高考语文成绩的关键就在于能否“扣点”答题,扣点就是扣纲,因此,引导学生认识考纲,理解考纲,用考纲指导教学实践应是高考评卷对我们的最大启示。在教学实践中,那种“老师将考纲一贴了事,学生对考纲扫眼就罢”的现象相当普遍。为了切实发挥考纲作为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做到:
1.分解考纲。在全面研读考纲的基础上,把握教学大纲及高中语文全六册单元教学重点,将考纲分解为与单元教学相对应的梯次性的语文能力训练,把考纲上的每一个知识点落实到具体的常规教学中。在高三毕业班第一轮课本复习中,这种分解尤为必要,它会使考生树立全局意识,自觉参与训练,从而加强第一轮复习的针对性。实践证明,学生切纲越早,主动性越强,效果越好。
在具体三轮复习的操作中还应注意,一、二、三轮语文复习可各有侧重,但针对考纲的能力训练应层层深入、环环相扣、贯穿始终。
2. 总结题型。实际上,考纲本身就是一个基本题型库,任何题型都是其基本题型的转化组合。只有让学生认清题型的表现形式及其组合转化规律,才能使其做到较准确地判断题型并进而为下一步的扣点答题奠定基础。
3. 归纳答题要点。稍微细心一点,我们就可发现每一种基本题型都包含着相对固定的答题要点,题型的组合转化实际上就是各题型所含答题要点的组合排列筛选,语文基础较差的考生应熟记这些要点及组合运用规律,这样就可使自己在审题不清甚至不明题干的情况下,靠题型的判断结合材料进行扣点答题,尽量减少损失。
4. 规范答题用语。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规范的语言进行答题,应和学生一起积累一些答题常用术语熟语。在操作中,切记“扣点答题”不是不要具体阐释,“用语规范”不是不要个性感悟,应将二者结合起来,这是相当重要的。
5. 讲明答题规则。首先,每题的分值和得分点肯定是对应的,所以务必确立按分定点的指导思想,自觉主动地寻找答题的不同角度。其次,养成分点答题的好习惯。在高考评卷中答多答偏不扣分,因此可以练习用三点扣标准答案的两点,用四点扣标准答案的三点。个人表述不清时用原词原句组织答案不失为一个减少损失的好方法。再次,注意答案的满格书写,试卷上答题位置的设计,留多少空都是有一定依据的,答多答少都会影响得分,写满试卷预留位置后又在线外继续答题是一种得不偿失的做法。对学生古文及现代文的阅读、理解、鉴赏能力进行考查并拉开不同层次学生的分数是主观知识题的主要命题目的,它是整个试卷中“区分度”最明显的部分。在这里,我们仅仅从高考评卷这一角度挂一漏万地表示了我们对此题的关注,文中谈到的基本思路方法也可能与现今提倡的素质教育相悖,欢迎各位同仁批评指正,就其中一些具体环节的操作方法,愿与大家交流探讨。
高考语文备考:十大经典问题解析
一、高考语文中复习的面太广,应如何用一条合理的线把它连接起来?
高考试题经过十几年的锤炼,现在已经形成了一条很明朗,也非常合理的态势。就以文学学习来说,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无非是吸纳和释放,吸纳就是读和听,释放就是说和写。高考只能就读来考你的吸纳,就写来考你的释放。第一大题,第二大题、第三大题的这种选择题,考的是纯粹的吸纳。第四大题是现代文阅读的大题,是以吸纳为主,但是若要答出主观的题目,就适当的需要你的释放的能力。第五大题,需要你想好再写,依赖于一种吸纳的释放,以释放为主。第六大题作文,基本上考查释放能力。这几大题就呈现了一个由吸纳到释放的合理线索。
尽管题目的类型不一样,但是要求的考试能力无非是四个字:确认、整合,确认就是语言单位的认识,整合就是对语言单位之间关系的认识,牢牢把握住确认和整合这两点,无论做语言知识、语言表达的题目,还有文言文、现代文的题目,都应该能够取得很好的收效。
二、复习时只做卷子而没有仔细的讲解,效果好吗?
这种效果当然不好。因为老师如果大量地做题,而没有自己的甄别,很多题目不但没有好处,反而有坏处。例如现代文阅读,有些题和高考题的信息阅读的思路、能力的要求把握得比较准确。但是相当数量的题目并不是这种思路,要求的能力也很不清楚。同学们如果做那种题目,你刚做一些好的题目,形成了一种意识和思路,你再做差的题目就给冲淡了,甚至消失殆尽。因此我觉得,做题关键在于领会高考题目的一种思路和能力的要求是什么,这个题目必须经过老师的斟酌。另外,做大量的题目,如果不经过消化也是没有用的。要经过三个环节,一个是听老师讲,一个是写,就是大量做题,一个是想,三个环节想是最核心的,如果不想,听和做题都没有用处。大量地做题,往往冲淡了你想的时间,因此作用不大。争取在老师的甄别之下做题是比较合适的,当然,老师的讲评至关重要。
三、高考复习中语文课本究竟有没有作用?
高考尽管脱离课本考,但是实际上课本有很大的作用。语文考试包括三个方面,一个是语文的专项知识,尽管考题里不涉及术语,但是在理解题目和回答题目中必不可少地需要运用语文的专项知识,这些是语文课本上非常重要的内容。再有,同学们不爱听老师的课,认为老师讲得比较陈旧,例如老师讲文章的字词、段落、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等,这样讲有两个作用,一个是帮助同学积累你的背景知识,例如你对人生、对社会的认识。你不读鲁迅的小说,就和读过鲁迅的小说的同学有很大的差距。另外也是为写作服务,因为读写结合,把一篇课本的范文理解清楚,对于写作的提高是有很大的帮助的。在课堂上利用课本同样可以做信息阅读的训练,这方面需要老师很好地把握和驾驭。同学们其实自己也可以和高考题进行比较,利用课本上的材料,进行信息阅读的训练,毕竟课本在文章的规范性上与高考用的现代文阅读的文本是非常接近的,这方面,它实际上比很多那种不太好的模拟试题的意义更大。
四、语文水平不错,怎么进一步提高?
想在短期内大幅度地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可以说是不现实的。平时语文成绩很高,有两种可能,一种是能力很高,同时也已经把答题意识和解题技巧充分发挥出来了,可能这样很难真正再提高了。如果只是说语文能力很强,解题意识和解题思路还是有很大的余地可以提高的,那可以从高考题目的思路,要求具备什么样的解题意识方面多下手。比如诗歌鉴赏题,既然我们知道,它只是从某种理解上出现的错误,只是错误的选项,只是对词句理解上的错误,而不是真正的鉴赏,那我们就可以很明确地从这个意识上提高自己
五、文学常识名言名篇怎么解析?
平时学习中读名言名篇,当然是多多益善,但是应该读到确实理解了,尤其要和现实问题结合起来,这样才可能在写作中发挥作用。
另外,背一些名言名篇,背就是记得很清楚,理解得很透彻,才能背得下来。解答现代文的题目,背景知识的积累比较丰富,也是有益的。文言文考试的范围很明确,一个是世界上或者中国的一流作家的作品,再有就是客观的一种扩展。有些考题中出现的一些二流作家或者作品,多数是干扰性的,多数是正确的,用这个干扰你,看你对一流作家的作品是不是准确地把握了。
六、解答文学鉴赏题有什么技巧?
鉴赏题可能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以前高考经常考的诗歌鉴赏题,名义上是考鉴赏,但是实际上鉴赏是没法考的,因为所谓鉴赏是阅读者的主观和作品的客观相结合的产物,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答案是无法控制的。以前考的诗歌鉴赏题,名义上是鉴赏题,实质上只是对那首诗歌中的某些字句或者所用的表达方式的一种正误的判断。另一方面,是文学作品的阅读中的文学鉴赏。这方面,应该把握几个要点:第一是用什么手法,第二是这个手法的基本作用,第三就是它对于表达文章的中心有什么意义,达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当然,对阅读文章略作分析,在手法和表现的中心之间要搭一个桥梁,这样大概就能够在现代文阅读的文学鉴赏中获得比较理想的成绩。
七、社会科学文章的阅读技巧是什么?
以前的社科文强调的是文化性和文学性,现在和今后的社会科学的文章强调的是时代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类似于新闻的题材。社科文考察的也是在一定的背景知识的积累上,准确获取新鲜信息的能力,因此在阅读中做题的时候,如果陷入一种纯技巧的思考,效果是不好的。考生应该随时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和自己的知识积累建立联系,这样通过现场的解读,才能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八、做现代文阅读,特别是主观题,答题时要注意什么?
现代文阅读它首先是一种信息阅读,明确地说,就是利用阅读者的知识积累,以这个为依托,通过现场的解读,准确获取新鲜信息,从而扩展、补充或者校正自己的知识积累的过程。因为它是这么一种阅读,根据它的这种特点,我们要采取相应的对策。例如它需要依托我们的知识积累,我们就应该充分地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例如2000年春季招生北京和安徽的试题,是考克隆羊多利的诞生,这对多数阅读者来说是新鲜信息,*什么来解读它呢?文章的第一段里列举了细菌、葡萄、草莓是怎么繁殖的,这在阅读者的知识里是懂的,借助这个知识积累,我们就懂了无性繁殖,象细菌、草莓、葡萄的繁殖,就是克隆。第二段和有性繁殖的对比再次解释无性繁殖,有性繁殖又是我们知道的,两次知识的积累,使我们准确地获得信息,克隆是无性繁殖。我们读懂了克隆羊是无性繁殖,这是信息阅读的一种过程。因此我们在阅读的时候,一个是立足于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另一方面,需要准确地获取文章中的新鲜信息。准确获取新鲜信息,一个是需要对文章的整体思路进行把握,对文章的要点进行提取,另外一定要注意准确二字。
九、怎样才能总结现代文问题中的主观题的答案?
主要是吸纳和释放的结合,吸纳是需要你读懂文章,怎么样读懂文章,还要依*你的背景知识的积累,根据文章的思路和要点的把握来准确获取新鲜信息。
另一方面,要把题答好,首先要看题目问的是什么,因为人家要求你筛选的信息,是在题中做了限制,是限定你按照题目的要求筛选。对于鉴赏性的题目,首先要答出要点,另外要结合文章做分析。
十、提高阅读练习水平是否就是多读一些文章?
平时读了一些文章,但是读的目的未必和高考做题的目的是一样的,平时读可能是娱乐性的阅读,或者是专业性的阅读,和高考的阅读不是一种阅读,因此需要的能力、方法,也是不完全一样的。你应该在复习的时候,利用已经有的阅读的背景知识,转化为在信息阅读中使用,这是一个方面。另外,在考前,我觉得没有必要大量地读其他的文章,因为所能考察同学的,无论是社会科学文章、自然科学文章,或者是文学作品,所需要的背景知识的面是相当有限的,因为需要有时代感,符合中学生的特征,需要积极、健康、向上,在这个范围内,大概你所面对的十几套模拟题,就足够了,因为它所使用的知识积累的背景是一致的。所以你做一些模拟题,一方面是提高你的答题技巧,同时也应该当做背景知识进行积累。
高考语文抓分十招
1.合理分配时间,尤其要保证作文的写作“时间”
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对应的试卷总分也是150分,原则上1分钟的时间做1分的题目。阅读和写作两部分的时间必须合理分配,不能顾此失彼。许多考生往往是前松后紧,阅读部分做题太慢,时间花得太多,导致作文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完成。一般来说,作文至少要保证在50~60分钟,否则就很难写好作文。
2.整体阅读,找准文章的思路和中心
文章的结构总是有章可循的,古今文章的结构一般都是总分结构。找到了文章的具体结构,就找到了作者的思路。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俗话说:“万变不离其宗”。有了中心,做题就不会“离题万里”了。
3.因文解题,据境释义
“理解词句在语境中的意义”这类题,考生往往失分很多,主要原因是:生搬硬套“字典、词典义”,浅尝辄止确定“感觉义”,不会依文解题,据境释义。正确地把握“语境义”,一要了解词句的含义有哪些,一般来说,词句要确定它的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或产生的特定含义、临时意义和指代意义;二要懂得“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篇归一旨”。三要掌握“因文解题”的答题方法,这类题目一般都是“因文设题”,问的是什么?答案往往就在原文中,只要据文答题即可。
4.分析文章的标题
现代文中第二篇选文,都是文学作品,阅读难度大,往往得分率低。直接原因是没读懂文章,读懂文章的办法很多,其中文章的标题千万不可忽视,它往往对文章的中心做了一些交代或暗示,或提示文章的体裁,或揭示文章的主要内容,或暗示作者的写作思路,对解题也有一定的帮助。古诗词的题目也是如此。
5.开放性试题的解答步骤
一般是总分式,先“亮”观点,后举例分析。一要细读题干,认清指向。尤其是有几问?答题的角度和要求是什么?如不能把“简评”当“简述”,把“描写”当“说明”等。二要注意语言表达,观点要清,叙述要明。三要条理清楚,言简意赅。在“简”的前提下,千万不能丢失要点,影响表意的完整性。
6.名篇名句的填空,先课内后课外
一要注意以诗文整句为主,散句为辅。二要注意落实名篇名段中的重点句。如主旨句、关键句、精彩句、描写句、哲理句等。三要注意分辨同音异义字。如“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幽”易写成“忧”,“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暗”易写出“岸”等。
7.文言文翻译的“得分点”
一要注意“直译”,不能只求“大概”。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句句对应”。文言翻译题打分都是按“点”给分,“点”一般是重要的字、词和特殊句式,或通假字,或古今异义,或一词多义,或词类活用,或五种特殊句式等。愈是“难”的字、词、句,愈要“突破”,不要绕道而行。可谓“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8.作文打好“腹稿”
作文,考生一般都在最后完成,由于时间紧,心里急,看到题目不容多思考就下笔了,写到中间时只好想到哪就写到哪了,即使后面有好的构思也无力回天了,导致成了终身的“痛”。没有构思的“路径”,会导致“欲速而不达”。建议下笔前先花2~5分钟,想一想题目怎样写?怎样开头?中间怎样展开?准备引用哪些事例?结尾又该如何收?做到胸有“成竹”,然后把自己的这些想法写到草稿纸上,以免“灵感”稍纵即逝。打“腹稿”看起来耽误了几分钟,其实“磨刀不误砍柴工”。考场作文是急就章,不允许像平时作文那样精雕细琢。但要注意当慢则慢,当快则快。构思要慢,下笔要快。还要学会掌握下笔的“切入口”。作文的切入方法很多,最主要的有“逆向切入”法和“设问切入”法。“逆向切入”可以大题小作、小题大作、实题虚作、虚题实作、旧题新作等。“设问切入”是指面对“题目”,可从三个思维层面设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以此打开思路,缩小写作半径。
9.学会“链接”平时的积累
看起来作文是限时之作,其实工夫在平时。怎样把平时的习作和积累的素材,合理而迅即建立起“联系”,调动“千军万马”,为我“服务”,是一种机智。一要“链接”生活;二要“链接”书本;三要“链接”试卷;四要“链接”背诵;五要“链接”习作。作文材料,恰当而新颖的是“金子”,旧料“变新”的是“银子”,人云亦云者则是“石子”。写作时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勿忘我”,属于自己的,才是独特的。
10.注意字迹端正,卷面整洁
俗话说:字怕上墙。语文在网上阅卷,给考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卷面分不仅有1~2分,而且有时因卷面不好影响到作文的等第。文面如同人脸,给人的“第一印象”至关重要。考试所用答题纸的方格比平时的大,书写时不宜写满,可留三分之一的余地,字迹一定要端正清晰,连笔不能过多。
13名高考状元谈语文复习:课内开花课外香
对于高考生来说,语文是一门难以准备的学科。不论文科生还是理科生,都要面对同一份试卷;试题非常灵活,与课本联系较少;作文分值很大,考查学生文学知识、语言技巧、思想深度等多方面能力。因此,即使是那些高考状元,语文也很难像数学、英语一样,考一个很高的分数。不过,任何学科都是有规律可循的。
1、山西理科 陈敏
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我觉得这里的“诗书”并不仅仅是指一些比较华丽的词句,更多还是指思想上的深度。我们对人生、对社会肯定都有自己独到的一些见解,关键是如何通过训练在作文中把这些思想表达出来。比如平常很多同学都会作一些摘抄,我作摘抄的时候很注重摘抄一些比较有思想深度的东西。我们还应该多读一些文章,尤其是一些杂文,在放松精神的同时思考一些学习之外的事情,对人生、对社会形成自己的看法。有思想的人不仅下笔会透出一种深度,而且整体语文水平甚至个人气质都会有所不同。
2、北京文科 易萌
基础知识的复习需要马拉松的耐力,而非百米冲刺的短期奋战。临到考前才将语文基础复习资料匆忙地看几遍,意味着永远无法夯实这些本该稳拿的知识。
3、安徽理科 耿泉
对于语文基础,例如字音、字形、成语,我是这样复习的:先做近十年此类型的高考真题,从中摸索出规律,了解高考在这方面考查什么内容,以怎样的方式考查,分析之后,再做全面的音形练习。
文言文学习最重要的是培养语感,所以要多读、多背一些比较优秀的文言文作品。首先对课本上要求背诵的文言课文一定要能够背诵,其他课文也要熟读,并要特别留意课本上的注释和一些关键字词,掌握相关知识点。除了课堂上的学习,平时还可以多读一下《古文观止》等一些比较经典的文言文著作。
对于作文,我的方法是“拿来主义”。我平时非常注意阅读一些有名的书刊、文章,像《三国演义》、《红楼梦》等名著,《读者》、《青年文摘》、《作文与考试》等期刊,以及历年的高考满分作文,并随时把其中优美的段落和句子摘录在一个本子上,早读时就拿出来背一背。这样时间长了,就可以积累丰富的素材,并拓展你的想象空间,在写作文时,就可以借鉴他人,化为己用,帮助你写出比较优美的句子。
4、湖北理科 朱师达
高考所选取的文言文虽来自课外,知识点却均出自课内。实词、虚词、句式、古今异义等,知识点零散,但如果善于分类,善于总结,并且活学活用,就一定能够“课内开花课外香”。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分类总结,把课文中所涉及的知识点都记录下来,进行强化记忆。当你读到来自课外的一些文段时,就不会感觉陌生。
5、湖南文科 陈博
我从小就有意识地注意语文知识的积累,比如我们在读报纸、看杂志、看某些文章的时候,都可以有意识地把一些自己认为好的句子、词语,或者有意思的人物事迹记录下来。比如电视中有很多人物专访,他们的事迹在很多方面对我们都是很有帮助的,以后我们在面对考试的时候,这些内容就会自然地成为很好的作文素材。
6、贵州理科 罗远航
阅读是语文学习中比较重要的方面,尤其是文学阅读,可能很多同学都觉得自己可以读懂那篇文章,但一到做题的时候就不知所措,我也有过这样的经历。根据老师的建议,我找来了一些比较规范的参考书,然后按照平时做题的速度阅读上面的文章,在大脑中构思出答题的要点,最后再和参考答案来对比,久而久之,我就发现了一些术语或者某一类型题目的答题思路。通过不断地总结和训练,在后来做文学作品阅读题时我的下笔非常快,回答问题也得心应手。
7、吉林文科孙田宇
我主要通过日记来练笔,把平时生活中发生的那些大事小事都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或者把日记写成读后感、观后感。比如看完一本书、一些杂志、某个电视节目,会有一些感受,那就写出来,记在日记本上。你平时经常写日记的话,写作文的思路往往来得很快,可以从平时的日记里获得很多素材,要是灵感一下子和日记契合上了,下笔就觉得不费事,写得顺畅。
8、黑龙江理科 刘诗泽
怎样去精选试题,我可以提供两条思路:第一,往年的高考题。我认为高考题的思路是最正的,它不会把你的思路引偏,每年考查的方向也基本差不多,都是很基础的知识,不会出那种太偏太难的题让你去做。高考题给你指明的是方向,告诉你应该往哪个方向努力,哪些知识点应该掌握,这些都是其他练习册无法告诉你的。第二,从模拟试题里挑题。高三下半年,老师会发下来全国各地的模拟卷,你根本就不可能全部把它们做完,这个时候就只能从卷子里挑题做。有的题在脑海里想一想就可以了,不用写在卷子上,比如古诗鉴赏、现代文阅读等,最后再和答案进行对比。
9、河南文科 杨楠楠
对于语文学习,尤其是作文来说,积累无疑是个重要的途径。但如果只积累而不学会灵活运用,学习效果也不太好,即便掌握了丰富的材料,也只能老虎吃天一样无从下口。所以在这方面我主张灵活运用重于大量的积累,要善于挖掘素材中的隐藏信息,写作时,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以不变应万变。在高三作文训练中,我建议用几个比较熟悉的例子,然后去挖掘它的深层内涵,再来套用到不同的作文题目当54中。这样比较节省收集材料的时间,而且可以灵活地运用,效果也比较好。
10、河南理科 王轩
语文的学习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长期的积累和沉淀。然而积累并不仅限于字音、字形、近义词、成语、病句、作文素材。对于阅读,也应该像学习数理化那样用错题本来不断地积累、总结做错的题目,特别是现代文阅读的客观题。做完一篇阅读后,要像对数学题一样仔细分析做错的地方,看看自己掉进了出题人精心布下的哪一个陷阱中,并引以为戒。
11、四川文科 邱汛
人们常说语文学习重在积累。具体应该怎么积累呢?其实很简单,准备一个饼干大小的本子,把学习生活中那些琐碎的语文知识都记在小本子上,随身携带,随时复习。
首先,积累材料的直接来源是语文课本,包括课文中注音的生字、释意的词语,课文里新学的成语、典故等。其次,要从考试中积累。每次评卷时,都应做好笔记,把试题里的形近字、同音异义字、错读字、错别字记下。再者,我们所有的课本都是用汉字编写,周围所有的人都说汉语,这里面可积累的东西就更多了,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等,甚至在看电视剧(尤其是古装戏)的时候,屏幕下方的字幕都有好些成语、俗语,而且我认为这样积累下的东西往往印象最深刻,理解最准确。
当然,积累得有选择性。对于生僻的东西应放弃,着重积累那些常用的;对积累下的东西也应时常温习,以达到积累的目的。
12、浙江理科 章捷琼
语文试卷中前面90分是我高考复习的重点。如文言文阅读中的翻译,是我的弱项。复习时老师告诉我们,高考中要求翻译的字在课本中都是有的,关键是记住这个字在课本中已出现的句子中是什么意思。所以,虽然语文外延广,但是注重课本,可以收到奇效。
13、吉林理科 吴茗
平时多读书,有选择地读书。我平时经常看科幻、旅游等杂志,以前还读过很多名著。多读书可以开阔视野,阅读不同观点的文章的过程,就是体会不同视角、不同世界的过程。它会潜移默化地影响自己的笔风、人生态度,对作文也有帮助。
语文关键是找感觉。要找技巧,多揣摩每种题的答案,想想采分点通常设在哪里。比如诗词鉴赏,要多记住一些文学术语,我们可以通过揣摩答案找到一些答题得分的套路。
第三篇:从高考评卷看高中语文复习的若干技巧
从高考评卷看高中语文复习的若干“技巧”(知识题部分)石海钧
高中语文复习有无“技巧”?答案应该是肯定的。相对固化的考试大纲,相对一致的命题形式,相对稳定的评卷队伍,相对趋同的评卷方式„„在这种情况下,某些仅仅针对于高考且仅仅适用于高考的“技巧”的存在几乎是必然的,或许我们叫“规律”更为恰切,作为一线语文教师,主动去寻找、发现、利用这些“技巧”“规律”,无疑对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尤其是基础较差的学生的高考语文成绩有着积极的作用。从这一角度我们可以说,那种认为“高中语文复习费时多、见效慢,学生成绩高低与其个人语文知识的长期积累有极大关系”的观点是带有很大片面性的,那种“泛目的性”的“无为而治”的教学方式也是有失于简单低效的,它们使学生尤其是语文基础不理想的“偏科生”丧失了提高其语文成绩(不是提高其语文素质)的一个“良好”机遇。
以下结合近几年的高考评卷经验,谈一下高考评卷对一线语文教学的若干启示。前一阶段由于工作繁忙,对来函来访的同仁应对不周,敬请谅解。一,高考评卷的基本情况。
全国普通高等院校招生考试评卷工作是在国家教育部的统一指导下进行的,由各省市自治区招办负责组织与管理,由省招办及承担评卷任务的高校(评分点)具体实施。从近几年的情况看,各评分点的组织结构一般包括领导组(由各省招办及评分点相关负责同志组成)、纪检组、学科评卷组(由高校教师、在读研究生及部分中学教师组成)、后勤保卫组等。时间安排为6月10日人员到位,11日学习分组培训,12日试评,13至20日正式评卷。评卷方式为人工流水作业。其基本情况可概括为:
1.时间紧。各省要求的时间基本是一致的,即6月20日评卷工作全面结束,各地市招办将考卷由评分点拉回并对本地市考生分数进行核对,25日前后分数与考生见面。因此,除去20日的扫尾,正式评卷时间仅为7天。
2. 任务重。近年参加高考的学生数量呈逐年递增的趋势,仅以K省为例2005年考生数量为62.7万,2006年激增为76万,而直接参加一线评卷的人员仅为800人左右,如此数量的试卷要在7天里全部完成,其任务量可想而知。
3.压力大。一是任务压力,在人工阅卷流水作业的情况下,语文知识题的任务量为每天30本,900份试卷;作文任务量为每天15本,450份试卷。每天工作时间为7小时,除去中间休息及适应时间,常态工作时间仅为6小时。这就意味着知识题的阅卷老师23秒阅一卷(每位阅卷人员审阅一大题,每大题含3至4小题,每小题阅卷时间应为5至8秒),作文题的阅卷老师45秒阅一卷(实际上,还应除去签名、作文分三项打分再和总分的时间,实际阅卷时间应不足25秒)。二是思想压力,“严肃认真公平公正选栋梁事关民族社稷,一丝不苟任劳任怨荐英才情系家长考生”,应该说,参与评卷的人员一看到这幅高高悬挂的标语一想到自己身上的担子,心里总是沉甸甸的,面对一张试卷迟迟不敢下手者大有人在,毕竟自己身边一分定忧欢的事太多了。熟悉评分标准后,天天的质量追踪,两天一次的作文测评更使阅卷人员不敢掉以轻心。二,高考评卷方式的若干特点。
如此的时间、如此的任务、如此的压力迫使阅卷人员不得不去寻找一种把握标准较易、阅题速度较快、自认相对公平的评卷方式,综合阅卷人员所感,我们尝试着把这种阅卷方式的特点概括为“四重四轻”“一欺一怕”。
1,重点轻句。注意答案要点的寻找,忽略具体句子的阐释甚至病句的出现。实际上,知识题的阅卷往往成了对某几个关键词的扫描。
2,重对轻错。由于阅卷人员的注意力集中在关键词上,所以往往只注意答对部分,对于答偏答错部分只要不是截然对立常常无暇顾及。“答对得分,答错不失分”的现象非常普遍。
3,重条理轻泛谈。在繁重枯燥的评卷过程中,条理分明,眉目清晰的试卷无疑给阅卷人员平添一份好感。有些考生害怕答题不能扣点,因而,在组织语言时不分点泛泛而谈,实际上,这种做法影响了阅卷人员阅题速度,给其寻找关键词带来了一定的麻烦,极易引起其反感而导致失分。我们常常发现,类似的答题内容不同的答题形式,分点答题明显得分要高,甚至不切点的答案也往往因“言之成理”而得分。4.重用语规范轻个性感悟。用语规范是高考试卷标准答案权威性公正性的具体体现,在各省市制定的评分细则(有别于对外公布的标准答案,有详细的得分点标示,便于阅卷人员操作)中,对标准答案里关键词的近义词替换有明确的要求,符合就得分,不符合则失分,毫不含糊。因此,那些个人感悟能力较强而用语欠规范的考生失分几乎成了必然。有人曾开玩笑说,写“用典化句”得分,写“以前人事例映射现实,活用古诗词”则失分。我感觉,失分的原因决不是阅卷人员的个人水平所致,而是阅卷人员在快速的近于机械的得分点扫描中此类个性化语言极易被其忽略。
5.“欺软怕硬”。在阅卷过程中,我们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阅卷人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受前后题的得分影响,当其它题的分较高时,阅卷人判分往往慎之又慎,反之则易于草率。作文评阅更为明显。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评卷时“喜欢锦上添花,决不雪中送炭”的心理表现。从这一角度出发,古诗文默写所意味的决不是仅仅5分。
三,对一线语文教学的若干启示。
从以上情况我们不难看出,影响考生高考语文成绩的关键就在于能否“扣点”答题,扣点就是扣纲,因此,引导学生认识考纲,理解考纲,用考纲指导教学实践应是高考评卷对我们的最大启示。在教学实践中,那种“老师将考纲一贴了事,学生对考纲扫眼就罢”的现象相当普遍。为了切实发挥考纲作为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做到:
1.分解考纲。在全面研读考纲的基础上,把握教学大纲及高中语文全六册单元教学重点,将考纲分解为与单元教学相对应的梯次性的语文能力训练,把考纲上的每一个知识点落实到具体的常规教学中。在高三毕业班第一轮课本复习中,这种分解尤为必要,它会使考生树立全局意识,自觉参与训练,从而加强第一轮复习的针对性。实践证明,学生切纲越早,主动性越强,效果越好。在具体三轮复习的操作中还应注意,一、二、三轮语文复习可各有侧重,但针对考纲的能力训练应层层深入、环环相扣、贯穿始终。2. 总结题型。实际上,考纲本身就是一个基本题型库,任何题型都是其基本题型的转化组合。只有让学生认清题型的表现形式及其组合转化规律,才能使其做到较准确地判断题型并进而为下一步的扣点答题奠定基础。
3. 归纳答题要点。稍微细心一点,我们就可发现每一种基本题型都包含着相对固定的答题要点,题型的组合转化实际上就是各题型所含答题要点的组合排列筛选,语文基础较差的考生应熟记这些要点及组合运用规律,这样就可使自己在审题不清甚至不明题干的情况下,靠题型的判断结合材料进行扣点答题,尽量减少损失。
4. 规范答题用语。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规范的语言进行答题,应和学生一起积累一些答题常用术语熟语。在操作中,切记“扣点答题”不是不要具体阐释,“用语规范”不是不要个性感悟,应将二者结合起来,这是相当重要的。
5. 讲明答题规则。首先,每题的分值和得分点肯定是对应的,所以务必确立按分定点的指导思想,自觉主动地寻找答题的不同角度。其次,养成分点答题的好习惯。在高考评卷中答多答偏不扣分,因此可以练习用三点扣标准答案的两点,用四点扣标准答案的三点。个人表述不清时用原词原句组织答案不失为一个减少损失的好方法。再次,注意答案的满格书写,试卷上答题位置的设计,留多少空都是有一定依据的,答多答少都会影响得分,写满试卷预留位置后又在线外继续答题是一种得不偿失的做法。
对学生古文及现代文的阅读、理解、鉴赏能力进行考查并拉开不同层次学生的分数是主观知识题的主要命题目的,它是整个试卷中“区分度”最明显的部分。在这里,我们仅仅从高考评卷这一角度挂一漏万地表示了我们对此题的关注,文中谈到的基本思路方法也可能与现今提倡的素质教育相悖,欢迎各位同仁批评指正,就其中一些具体环节的操作方法,愿与大家交流探讨。(作文部分另文汇述或请参阅本人《高中语文教学•语文天地论坛》“高考作文指导”部分,非常高兴的是在今年指导的考生中,部分原先作文水平较差的同学获得了58、59的高分。作为一线教师,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莫大的欣慰)
第四篇:从高考评卷析数学答题技巧
【摘要】本文对于高考改卷中学生出现的一些问题,结合具体给分实例、数学学科的特点和教学及评卷经验,对考生该如何在数学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给出了指导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高考 数学 答题技巧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150-01
我于2006、2007、2008三年参加了广西高考数学评卷工作,连续两年被评为高考评卷先进个人。现将评卷过程中的一些感受和体会与大家共勉,希望对考生的高考数学答题技巧和避免不必要的失分有所帮助。
一、数学试卷的答题注意
1.在作图过程中,有部分学生只是简单的用铅笔画图而已,这样易导致图形经扫描后模糊不清,特别是立体几何的辅助线,字母等。建议先用铅笔画,确定不再有大的更改后再用黑色水笔描黑。
2.书写注意整洁、整齐。虽然对卷面分并未作要求,但有些涂改的地方一定要擦干净,否则评卷教师很难分辨是什么。如区间中的开“(”,闭“[ ”符号,另外属明显笔误的地方一般不扣分。
3.有不少学生对自己认为答错的过程划掉不要,其实有些是对的。建议答了就不要理它,评卷教师会选择正确的步骤给分。
4.排列组合类题,一般会要求用数字作答,同学们在写答案时,千万不要用排列或组合数作答而不算出结果,从而导致白被扣分。
5.高考的阅卷评分办法是“分段评分”,或者“踩点给分”——踩上知识点就得分,踩得多就多得分。这就要求我们在答题时,要区分两种题型:一是会做的题目要解决“会而不对,对而不全”这个老大难问题。因此,会做的题目要特别注意表达的准确、考虑的周密、书写的规范,防止被“分段扣点分”。二是不会做的题目,我们可以将题目中条件所运用到的公式或得到的结论(包括结论的结论)写下来,这样一般都能够得到“踩点分”。
二、数学试卷给分实例
07年高考评卷我所改的是理科第17大题,下面是评分的具体细则,供师生参考。
17.(理,本小题满分10分)
设锐角三角形abc的内角a, b, c的对边分别为a, b, c, a=2bsina。
(1)求b的大小;(2)求cosa+sinc的取值范围。
解:(1)由a=2bsina,根据正弦定理得:„„„„1分(说出或者写出正弦定理就可得1分)
sina=2sinbsina „„„„2分
所以sinb=■ „„„„3分
得b=■(若同时出现b=■,b=■不给分)„„„„4分
(2)cosa+sinc=cosa+sin(π-■-a)(消角c即得此分)„5分
=cosa+sin(■+a)=cosa+■cosa+■sina
(写成cosa+(sin■cosa+cos■sina)也可,公式对就给1分,不管结果)„„„6分
=■sin(a+■)(或等于■cos(a-■))„„„„7分(消角者按照对应步骤给分)
由△abc为锐角三角形、b=■知:
■<a<■所以■<a+■<■(有任意一个不等式均可以给此步骤的1分)„„„„8分
■<sin(a+■)<■ „„„„9分
■<■sin(a+■)<■×■(到此步骤即可给满分)
所以,cosa+sinc的取值范围为(■,■)„„„„10分
(只出现结果:cosa+sinc的取值范围为(■,■),给1分)
三、数学高考应试技巧
根据多年高考数学辅导与高中数学学法指导发现,要取得好成绩,首先当然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熟练的基本技能和在长年累月的刻苦钻研中培养起来的数学能力,同时,也要取决于临场考试技巧的发挥和答题策略。下面,几条考试建议,供广大师生参考。
1.高考一般提前5分钟发卷。刚拿到试卷,一般心情比较紧张,不必匆匆作答,可先从头到尾、正面反面通览全卷,为实施正确的解题策略作全面调查,一般可在十分钟之内做完两件事:
(1)选择一眼能看出答案的选择题或填空题来做解答以稳定情绪。
(2)对不能立即作答的题目,可一边通览,一边粗略分为a、b两类:a类指题型比较熟悉、估计上手比较容易的题目,b类是题型比较陌生、自我感觉比较困难的题目。
通览全卷是克服“前面难题做不出,后面易题没时间做”的有效措施。
2.考试全程都要确定做到“我易人易,我不大意;我难人难,我不怕难”的信念。答卷中,见到简单题,要细心,莫忘乎所以,谨防“大意失荆州”。考试不怕题不会,就怕会题做不对!面对偏难的题,要耐心解答,尽量多争取步骤分。
3.先易后难,先熟后生。
就是说,先简单后复杂。做题无须拘泥于从前到后的顺序,应根据自己的实际,从易到难。先将自己比较熟悉的题目或类型做了,拿到一定的分数后心中就不会慌乱。这样更有利于后面“生题”的发挥。有时候“熟题”如果做得很顺利的话,往往会超常发挥,做出一些平时不一定能做对的“生题”。谨防“难题久攻不下,容易题无暇顾及”这种情况的出现,有时候放弃也是一种智慧。
4.一慢一快。即审题要慢,做题要快。
审题一定要逐字逐句看清楚,找准条件,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真正审清题意。解题实践表明,条件预示可知并启发解题手段,结论预告需知并诱导解题方向。只有细致的审题才能从题目本身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这一步不要怕慢。
找到解题方法后,书写要简明扼要,快速规范,不要拖泥带水,啰嗦重复。一般来说,一个原理写一步就可以了,至于不是题目考查的过渡知识,可以直接写出结论。高考允许合理省略非关键步骤。
5.不能小题难做,小题大做,而要小题小做,小题巧做。
高考数学试卷共22题,考试时间为两个小时,平均每题约为5.5分钟。为了给解答题留下较充裕的时间,每道选择、填空题平均应在三至四分钟之内解决。若这些题目用时太长,即使做对了也是“潜在丢分”。因此,在某些小题中我们往往可以采取一些如特殊值法,极限情况法、间接法、数形结合等技巧性的方法,做到小题小做、巧做。特别是很多高考较难的选择题,往往除了较为麻烦的理论解法外还有一些技巧性的解法也可以进行解决。一般的,客观性选择题与主观性试题的时间分配为4∶6(或5:5)。为了提高客观题的解题速度,建议考生在高二开始就进行限时训练,40—50分钟内完成一套选择填空题。
在数学高考中,如果善于运用解题技巧答题,获得更好的考试分数则容易很多。同学们不仅仅在高考前期要加强解题技巧训练,更要从高一学习初始就重视起来并贯彻到日常学习中去,这样,才能在高三结出累累硕果。
第五篇:从高考评卷员的角度谈作文如何得高分
从高考评卷员的角度谈作文如何得高分
去年6月份,我参加了安徽高考作文的阅卷工作。现在我把这些心得和大家共同分享一下,从高考评卷员的角度谈作文如何得高分,希望能够对你们的高考有帮助和启发。
首先谈评阅制度。
为了尽量减少作文评卷的主观性,电脑阅卷程序中独立式二人评阅制度,而且同一份卷二人评阅误差在6分以上者由第三位阅卷教师再评,再取第三位老师与前两位老师其中一人较相近的平均分,最终作为考生作文的得分。而且为了保证评卷标准的贯彻到底,今年又增加了自评卷,就是自己评过的打过分的,再发回来,让你自己再打分。电脑是无情的也是公正客观的,不负责的乱给分是会被电脑数据发现的,这样的分数是无效的,这样的评卷教师也将会被及时批评教育的。
其次谈阅卷速度与质量的关系。
关于阅卷速度快的问题,我认为阅卷速度快对作文阅卷质量的影响有,但不是很大。一是作文篇幅短,只有800字,二是考生作文的内容一般比较单纯,阅卷难度小,三是考生作文的类型性比较突出,容易给其水平归类,阅卷质量问题最关键的还是标准的把握,所以今年增加自评量,同时独立式二人评卷、三评等电脑技术都保证了评卷质量。
一般作文超过55分算高分作文,同满分作文一样,两者都要上报给阅卷专家组裁定。专家组成员由多位省示范高中阅历丰富的语文老师组成,他们掌握最终的裁定权。而且,满分作文除了打分之外,参与评阅的老师还要附上给满分的理由。根据阅卷的情况来看,还未出现满分作文,高分作文也不多见。与满分作文一样备受关注的是零分作文,零分作文同样要上报给专家组,除了空白卷,阅卷现场没有出现零分作文。整个高考作文平均分在39.6分。
那么高分作文和满分作文是如何评定的呢?
平时阅卷找缺点,高考阅卷找优点。
一、立意要明确
立意是文章的灵魂。高考作文鉴于评卷速度太快,有时立意过深了,太难于理解了,反而容易导致误判失分。所以,高考作文的主题,不宜玩深沉,不必太复杂,不可太超前,不要太逆向。
中心论点本身应该明确的表示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决不能模棱两可、含糊其词。在高速阅读的情况下,阅卷老师对绝大多数作文通常都是只读一遍的,没有时间再读第二遍。所以,高考作文一定要中心明确,结构明快,语言明朗。只有这样的作文才能让阅卷老师匆匆读过一遍之后,就能立刻看出文章的优点和亮点,作者的才情和素养。需要慢读或者读第二遍的文章,都有可能被误判。
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作文基础等级明确要求“思想健康”。作文只要思想不健康就不大可能及格。所以我们绝对不能越雷池一步,思想要保证绝对健康。不能反党反社会主义,不能反科学反道德,不能反中学生守则,不能意志消沉、思想颓废。不犯政治性错误、情感性错误、偏激性错误。不能写诸如社会上没好人、生活没意思、同情疆独、理解邪教、高考摧残人、老师不负责、将爱情进行到底。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有的人看到已经发生的事情,问:“为什么会这样?”
我却梦想一些从未发生的事情,然后追问:“为什么不能这样?”
——萧伯纳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2013年安徽省高考作文立意
材料第一句突出“反思过去”是对“已经发生的事情”的总结,第二句突出“梦想未来”是对“从未发生的事情”的探索,追问强调的是实现“从未发生的事情”的条件,却说明重点定在最后一小句。
一类卷
1、反思过去+梦想、未来的追问(实现的条件)
2、梦想+追问(实现的条件)
3、材料的自然过渡—探索、创造、突出其意义和作用,扣材料紧密或者紧扣第二段
二类卷
1、重点落到前句(梦想、未来)点到“追问”
2、扣材料第一句写作,突出反思
3、敢于质疑、敢于探索(不提材料)、敢于创新、敢于尝试(要提材料)
三类卷
1、只写梦想
2、只写“已发生的事情”
3、写“梦想与现实”却不与材料联系
4、换个角度,辩证看问题,谈心态,从“多想一步”“超前意识”“有远见”考虑
四类卷
与材料无关,说出个性,做好自我,坦然面对现实(乐观)
“生于忧患”、“好奇心”、“我们在改变”、“抓住现在”、谈“思考”、“一念之间”、“巧妙地回答”、“逆境”、“挑战”等。
二、题意要点明。
高考作文,要多一点‘二锅头’,少一点‘碧螺春’!何谓‘二锅头’?它是我国北方的一种烈性酒,一口下去,两眼冒火,浑身发热。何谓‘碧螺春’?此茶需要慢慢地品味,快喝猛喝是喝不出滋味来的。”就是说,高考作文必须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以让阅卷老师在瞬间被它吸引,被它打动。“犹抱琵琶半遮面”,太曲折,太含蓄,是高考作文的大忌。高考阅卷是阅卷老师审查你的写作水平,而不是你审查阅卷老师的阅读能力与忍耐力。
换句话说,就是点题点题再点题,扣题扣题再扣题。
点题,是获取“保险”分的“奠基石”;点题,不仅是写作水平一般的同学的法宝,而且也是想要获取高分的考生的妙招;点题,是挽救离题文的“救命草”。
要学会在关键处或醒目处点题。点题的方法很多,有时候一个关键词、一句关键性的话,就会救活一篇高考作文。
三、标题要生动
常言道 “题好一半文”,“人靠衣装,文靠题装”,可见题目之重要。对于高考作文,首先跃入阅卷者眼中的是文题,好的题目会让评卷者眼睛为之一亮,顿生好感,题目的好与否直接影响到阅卷老师对文章的评分。高考考纲规定:不拟文题扣2分,拟题不当扣1分。实际上,由于前二者的原因,如果不拟题或拟题不当,其隐性失分绝对不止一两分。高考作文拟题中的问题
1、直接把话题当题目
2、不拟题目
3、题目过于宽泛,没有针对性。
4、题文不符,文不对题。
5、否定命题
好标题的两个原则:
显示题意(材料的主旨作者的情感)
生动新颖(运用修辞巧妙化用)
四、语言不朦胧
考场作文不同于文学创作。文学作品讲究“文贵曲”,即立意要含蓄,语言要含蓄;考场作文要求“文贵明”,即立意要鲜明,语言要明白。
考场作文的语言当然要“美”,但为了美而美,光想着展示文采,写得隐约朦胧云遮雾罩也当然是不行的。你说我写得好得不行,对不起,我看不懂。
阅卷机制对我们提出的要求是,要教会学生写人人都不会看走眼的文章,所以一切含蓄朦胧、剑走偏锋的作文都是不可取的。
五、结构要清晰
好的结构,既能展示考生清晰的思路,又能提高老师阅卷的速度。好的结构还应该伸缩自由驾驭自如。
结构要板块清晰,一目了然,不能信马由缰、杂乱无章。阅卷老师在高速阅读的情况下,希望能在很短的时间内看清作者的思路,看清全文的布局安排,阅读一个段落,要能迅速看出这一段写什么,段和段之间是否界限分明。如果看不清段和段之间的联系,不可能打高分。结构方式有对比式、层进式等,什么样的结构是好的结构?这里不再一一说明。
要学会分段。最忌老3 段,5——7段为宜。
六、文体要鲜明,最忌文体“四不像”。
高考作文对文体没有限制,但是一旦选定了某种文体,就要显示出这种文体的特点,即写什么像什么,而不是写成非驴非马“四不像”。
《评分细则》规定:“严格文体意识。议论类文章,议论的文字必须超过三分之二;记叙类文章,记叙的文字必须必须超过三分之二。否则视为文体不明。”一般而言,一半记叙一半议论(或者首尾议论占一半,中间举例详细叙述)的文章不超过40分。
其他方面
1、不写文化作文。观点与材料有关,全举古人的例子,评为三类及以下。
2、不用文言作文。作文,要求写成规范的现代文。文言文作文会作为异常卷提交。有考生模仿苏子《赤壁赋》的口吻写了一篇《天井赋》(估计是铜陵考生),借“愚翁”谈人生,符合萧伯纳的要求,而且有一定的文采,连阅卷现场也因此而短暂失控。后来阅卷组以0分文言文异常卷提交专家组。最终得分恐怕不高。
3、书写要端庄
“字乃文之衣冠”,书写的质量直接影响着考生作文的得分。阅卷是件辛苦的差事,让阅卷老师花时间去辨认你的字,必然大大影响你的得分。
端庄的书写能给阅卷老师留下美好的印象,在同等的情况下,最后的赋分,书写端庄的要比书写马马虎虎的多很多分数。书写要清楚。建议答题时注意字的大小,写得太小,扫描后容易看不清;写得太大,可能会超出规定的答题区域。在落笔作答时最好先大体规划下书写的版面,要保证答在规定区域内。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修改内容不要写在原来文字上,应用“双杠”将原来文字划去,在其上面或下面书写改正的内容(能不修改就坚决不要修改)。记住,不要让评卷教师来仔细辨认和揣摩你书写的内容,这对你很不利,也很危险。
4、字数要写够
高考《评分细则》规定:“完篇而字数不足,正常打分之后,再扣字数分。明显未完篇的文章,最高不超过35分。不完篇的文章,不再扣字数不足分。”这里的“未完篇”有三种情况:一是明显没有结尾,二是最后一句话明显没有写完,三是最后没有句号,让人不知道是否结束。这是硬伤,扣分没商量。
换句话说:有句号就算完篇。
字数不够,每50个字扣1分,实际损失比这大得多。
字数多点比少好,因为会给人“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的视觉效果,字数太少不能把问题说清楚!
我们建议同学们高考作文写到850字左右!
5、正确使用标点
注意行首行末,不能一点到底。
6、不写错别字
每个错别字扣一分,隐性失分不可估量
衷心祝福你们:梦想成真,金榜题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