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学合一:教学改革的创新出路(模版)
教学改革-学校的生命之源
――东庐中学访谈记
为了更好地促进12中的教学改革,探索出更加适合本校情况的教育观念新、教学方法活、学习负担轻、教学质量高的教改新年路。2005年5月30日由教学副校长闫禾军带队,初、高中一线教学骨干15人组成参观学习团,赴南京溧水县东庐中学为期四天的学习考察,收获甚丰。
东庐中学位于南京溧水县永阳镇,原是一所基础薄弱的农村初中,曾面临师资水平差,生源质量差,教育观念落后等诸多困难一度成为撤并对象。为了摆脱困境,谋求出路,在广泛借鉴各地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从1999年开始尝试“教学合一”的教学改革,积极摸索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寻求实施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和结合点,以达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同时提高教学质量。如今,凭籍教学改革形成鲜明的特色,使它的教学质量连续几年移居全县、全市前列。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学习团成员们了解到同行们取得了这样的成绩,急切地想知道他们的具体作法,6月2日从南京一早6:30出发,8:00赶到东庐中学,正赶上第二节课开始,团员们分学科走进班级,认真听课,认真笔记;利用课间十分钟与学生交流,了解东庐中学的“讲学稿”教学方式针对学生实效性;进入教研组与一线的 教师交流,探讨提高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负担的具体作法,聆听同行们从实践中总结,累积的教学“高招”,以及具体实施“讲学稿”教学方式的体会。热情、纯朴的教师们在我们老师们的一再恳求下,将多年累积的“讲学稿”学案拷贝给我们,之后,他们每科教研组长又与我们的老师进行了长达一个小时的交流。
同时,闫禾军副校长和东庐中学陈康金校长之间进行更为愉快和实质性的探讨与沟通,一个循循善问,另一位则是在对方的欣赏之下拥有成就感之后滔滔不绝地讲述。如闫校长问:“如何达到素质和应试的统一?”陈校长回答:“学习就象是‘打手机’,你不是看完说明书之后再打手机,而是一边打一边摸索各个功能键如何使用,所以‘讲学稿’的教学方式就是让学习置前,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去学,传统的教学是一个反复训练的过程,学生们的注意力不在课堂上而是在课后,如何完成作业,而现实是那么多科作业没时间做,没时间改,无法落实,久之形成恶性循环,现在通过‘讲学稿’实现了课堂教学的改革,同时改革课外的辅导方式,由课外转向课内,不订辅导资料,停止补课,实行‘周周清’。”闫校长又问:“如何更好地完成教育评价?”陈校长答:“‘讲学稿’的使用既建立和谐的评价,从学生作答‘讲学稿’以及课堂参与的过程和结果,教师就能做出对于这个学生认知能力、学习过程与思维方法以至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客观评价,同时‘讲学稿’的署名制对教师的学识水平、教学方法、敬业精神、师德修养做出大致准确的评判。”闫校长追问道:“你的‘讲学稿’执行了这么多年,为什么不整理成书?”陈校长兴奋答道:“这 又是我们的一大特色,订成书与以往的资料没什么区别,没新鲜感,而每天的‘讲学稿’把任务具体化、细化,学生明确每天需要干什么,提高了主动性和目的性。”不等闫校长再问,陈校长满腔兴奋地又说道:“最后检验你教学成果的还是考试,考试也有很大的技巧,一般的考试要考60%‘讲学稿’的内容和原形题,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便于渗透它,便于这种教学方式的推广和深入。”
这次愉快的探讨,直到陈校长接待另外一所学校的考察团才无奈地结束了。
最后,我们全体团员在校门口与陈校长合影留念。
中午12点大家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这所简单却富有特色,敢于创新,走自己路的乡村中学。
这次之行给了我们许多启示:一所实力中等的学校,你要想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必须办出自己的特色,这样才能保证你在强手如林的竞争中独树一帜。
收获和启示: 语文老师李琳:
1. 叶圣陶先生曾说:“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教师讲,自能作文不待教师改,师之训练必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可见,不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我们的教学将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2. “教学合一”的备课模式
东庐中学“教学合一”的备课模式可概括为“提前备课、轮流主备、集体研讨,优化学案,师生共用”。
主备教师提前一周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程序,将“讲学稿”草稿交备课组长审核;组长初审“讲学稿”后至少提前二天将“讲学稿”草稿发给全体组员;由备课组长召集组员集体审稿,提出修改意见;主备教师按集体审稿的意见将“讲学稿”修改后交审核人审查,再由备课组长将审核后的“讲学稿”交分管领导审定,制成正式文本;上课前一天将“讲学稿”发至学生,任课教师对“讲学稿”再次进行阅读理解和补充;第二天师生共用“讲学稿”实施课堂教学,课后教师在“讲学稿”的有关栏目或空白处填写“课后记”,用于下次集中备课时小组交流。学生则在“讲学稿”相关栏目或空白处填写学习心得等。
备课周期比较长,过程完备,环环相加,虽然看起来过细甚至繁琐,但它是务实的、有效的,是能操作的、可达成的。它体现在摒弃 了传统的备课模式,把教师教案主要内容提供给学生,在课前学生根据它去预习、思考,甚至查阅资料;课堂上,学生看这个上课讨论、探究;课后利用它拓展延伸。这样做,确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指导学生学习的作用,尽可能设计可供学生在研究中学习的内容,也关照了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让学生在做中学,师生可共同参与互动。与我们的“教案共享”、“主体体验,师生互动”教学模式是极为契合的,也是值得学习的。
3.参观心得: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结合才有利于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东庐中学推行的以“讲学稿”为载体的课堂教学改革避免了学生学习的盲目性,减少了教师的无效劳动,有利于暴露学生思维的障碍或思维的亮点,也有利于教学重点、难点的掌握和突破,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可以在本学科中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学中引入这种“教学合一”的“讲学稿”。政治老师刘志萍:
1. 走出去引进来,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在国家飞速发展的今天,教育改革向我们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我校领导在教育改革身先力行,每一位教师也应该紧跟形势,切实把更新教育观念放在首位。
2. 我校在改革中积累了大量经验,如集体备课、“问题驱动模式”教学、节节清等,通过考察认为我校的这些做法也同样走在了前面,但在操作和落实上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切实减轻教师负 担,以调动每一位教师的积极性,把好的经验做法落实在每一节课的备课和教学中来。
3. 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逐渐完善教教的评价机制,真正发挥教研组、备课组的集体备课功能,提高我校整体教学水平而非个体提高。
4. 加强课堂教学改革,加强师生互动,切实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我校“四人小组”活动真正发挥其最大功能。
5. 加强经验的总结并不断完善,尽快形成具有我校特色并切实可
行的教学特色。生物老师王霞说:
在东庐中学的参观学习中,我感受非常深的并不是他们的教法有多么新颖或超前,而是他们的落实和坚持。这几年来我们也参观了省内外多所学校的教改,收集许多的经验,初步摸索出了适合于我校学情的教学方法——“问题驱动式”教学方法,也在不断的修正和完善,但和这些学校相比,我认为更大的不足是在全面的落实。英语老师冯立新:
1. 加强学科备课组活动,发挥集体优势 2.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3. 改变教学管理,为教学改革铺路 数学老师李金田、物理老师高广信:
以“讲学稿”为载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将教与学合为一体,较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它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中 心,学生被动地学习的作法。以问题引路,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变学生被动地听为主动地思考与探究,最大限度地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了思考,学会了解题意,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们同时认为,以“讲学稿”为载体的课堂教学模式与我们太原十二中创建的“问题驱动式”教学模式在实质上是完全相同的。因此,我们可以借鉴东庐中学“讲学稿”教学模式,进一步完善“问题驱动式”教学模式,将它程序化,更易于操作。化学老师阎红:
东庐中学的“教学合一”与我校的“问题驱动”的相同之处是:集体备课。
“问题驱动”强调的是课堂上要解决的问题,而讲学稿上有预习、课堂、课后习题(东庐中学虽不留课外作业,但是讲学稿上习题作业不少)。我们教学的优势是:多媒体的应用会使课堂教学丰富多彩。
我个人感觉自己明显的欠缺是课堂激励语、评价语应用不足。对于化学学科教学的建议:不应拘于形式,针对不同课型可以灵活掌握。如较难的理论型课程,可以向东庐那样,加强预习;而元素与化合物部分则重在课上观察、活动、记忆,不预习也许会更有兴趣。对于复习课,可以把教师教案部分印发给学生,我认为,复习课用讲学稿形式比较好。地理老师郝晓红:
“讲学稿”来自于新的备课模式,不是简单照搬课程标准中规定 的学习要求和教材内容,而是以学生有效学习作为教学设计的具体要求。
讲学稿的抬头是统一格式的表格,有班级、学科、授课时间、执笔人、审核人、教学重难点等,下面是教师打印的教学案,“讲学稿”看似平凡,但细细嚼来,其中文章不浅,颇受启发。
启示一:“讲学稿”要求提前备课,集体讨论,轮流执笔,并由骨干教师把关审核,既培养了新教师,又发挥了学科带头人的作用,对教学资源进行了有效的整合,最大化的实现了教学资源共享。
启示二:“讲学稿”完全替代了学生的课辅资料,减轻了书包,却提高了效率。
启示三:“讲学稿”提前发给学生,使学生有目的的进行课学预习,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带着问题走进教室,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启示四:“讲学稿”强调师生互动,共同探究,正是倡导了“发展和提高”的新教师观和学生观,调动了每个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了教学的全面提高。
启示五:“讲学稿”大容量训练体现了教学“精讲多练”的原则,对于常态生源下的教学质量提高尤其重点这种训练不是刻板机械的复制,而是在师生大面积活动中完成的。
启示六:“讲学稿”中的练习安排科学合理。普及题,人人要做;提高题,供同学选做,较好地体现了面向全体,分别要求的思想,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赵文秀、郝鸿喜老师说:
1. 加强集体备课,把新的理念、先进的经验,融于备课之中,使共享的教案不再是为了检查的一种形式,能真正适应于师生的教与学,解决好教师、教材、学生之间的关系,使集体备课落到实处,确保集体备课的质量。使共享的教案是务实的,有效的,是能操作的,可达成的。
2. 课堂教学过程中真正让学生动起来,培养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的意识。新知识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课文放手让学生阅读;重点难点放手让学生议论;提出的问题放手让学生思考解答;结论或中心思想等放手让学生概括;规律放手让学生寻找;知识结构体系放手让学生构建。课堂教学中除充分调动学生思维外,教师自己的思维也要充分展开,在教学过程中激活学生、提升自己,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3. 学生练习的精心选择。平时我们也给学生练习,但选题缺乏“精”,还是要体现集体的合力,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减少教师的无效劳动。起到练的真正价值,使练落在实处,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评必补。英语教师桂哲敏、数学老师卫素婵: 使用讲学稿的方法我认为有以下优势:
1. 预习有目标和具体要求,自学有依据,降低了落实难度。使学生达到目标变得相对容易。
2. 预习过程中,所有学生必须完成基础题部分。这不仅明确学生 学习必须达到的底线,而且培养了他们独立自主、主动学学习的能力。基本消灭了学习死角,给了他们自我发挥的空间。3. “讲学稿”使学生的学习是亲身去体验、触摸知识,他们先感知——后思考——产生兴奋——受挫——克服困难——质疑——合作探究。对他他们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4. 老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引领学生参与学习、探究、质疑的导师;而且是和学生一起构建师生、生生互动平台的建筑师;是拓展学生思维鼓励他们构建知识体系、放手让他们概括寻找知识规律的导学。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积极主动的去获取知识探究创新;在教师激励下树立自信建立成就感;为他们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5. 课后总结反思不再只是教师教师的单边行为,而是教师和学生平等对话,共同反思。使得教学效果不断被打磨、提升,经验得以积累,教训和问题成了复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第二篇:创新就有出路
创新就有出路
一哥们晚上酒后驾车,遇到交警查车,哥们推开车门撒丫子就跑,交警没有追上。这哥们边跑边给老婆打电话,让老婆马上报警,说家里车刚刚被盗。
第二天,车辆找到,带着锦旗及感谢信去交警队取车,现场气氛热烈祥和,哥们握着交警同志的手,激动万分。交警同志说,这都是我们应该做的,昨晚那小子跑太快,一看就知道是偷车贼。
不创新只有死路一条!改变就在一瞬间!
第三篇:教学合一
读书心得
前不久学习了陶行之先生的教学佳作《教学合一》一文,我觉得作为一名音乐教师,为了能使低年级小朋友越学越有趣,越学越聪明,越学越爱学,然而去把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思想,渗透到音乐教学中去。
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
教师教学不应该是教给小朋友死记硬背现成的知识,而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培养小朋友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小朋友学会学习。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确立好小朋友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和把握小朋友的兴趣,创造小朋友积极参与学习的机会,让小朋友在说一说,做一做,演一演,创一创中去感受、理解和表现音乐,并给小朋友一些自由空间,让他们自由发展自己的个性。
二、“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来决定”,要把教法和学法紧密相连。陶行知先生认为人的智力有差异,因此,他积极提倡根据人的不同智力特点施以不同的教育。他还认为教师教的快、慢、多少,都要根据小朋友的实际情况,各方面的能力、兴趣而定,要使不同的小朋友用不同的方法在“做中学,学中做”,才能有兴趣,才能学得好。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才会积极主动地学习。陶先生的理论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寓教于乐”的思想。人的智力有差异,小朋友音乐基础也有差异,所以我们教师要根据小朋友的差异性,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备课时,对每位小朋友的音乐基础有所了解,以便能在课中能有的放矢地进行音乐的差异教育。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能随机应变,让不同层次的小朋友都能有“成功”的机会。例如:在复习《保护小羊》这首歌曲用双响筒和碰铃来为歌曲伴奏时,我先叫那些音乐节奏不太好的小朋友,用××|××||节奏伴奏,待他们表演完后,我与学生一齐击掌,表扬他们,然后我再叫那些节奏感好的小朋友,鼓励他们用不同的节奏来伴奏,因为他们节奏感非常丰富,用了× ××|× ××||、×× ×|× ××||等等不同的节奏来伴奏,获得了大家一阵又一阵的掌声。这样,不仅让层次差的小朋友有了参与的机会,而且增加了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一旦兴趣被调动起来,就能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顺利掌握了学习的基本要求,同时,基础好的小朋友又得到了较高要求的锻炼。
我感觉到音乐教学中渗透“教学做合一”的思想有着重要的意义,不仅受到了小朋友们的欢迎,还能使我在教学中化时少,工效高,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四篇:教学合一
教学合一
——陶行知
现在的人叫在学校里做先生的为教员,叫他所做的事体为教书,叫他所用的法子为教授法,好像先生是专门教学生些书本知识的人。他似乎除了教以外,便没有别的本领,除书以外,就没有别的事教。而在这种学校里的学生除了受教之外,也没有别的功课。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好像是学的事体,都被教的事体打消掉了。论起名字来,居然是学校;讲起实在来,却又像教校。这都是因为重教太过,所以不知不觉地就将教和学分离了。然而教学两者,实在是不能分离的,实在是应当合一的。依我看来,教学要合一,有三个理由。第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 大凡世界上的先生可分三种:第一种只会教书,只会拿一本书要儿童来读它、记它,把那活泼的小孩子做个书架子,字纸篓。先生好像是书架子字纸篓之制造家,学校好像是书架子字纸篓的制造厂。第二种的先生不是教书,乃是教学生;他所注意的中心点,从书本上移到学生身上来了。不像从前拿学生来配书本,现在他拿书本来配学生了。他不但是要拿书本来配学生,凡是学生需要的,他都拿来给他们。这种办法,果然比第一种好得多,然而学生还是在被动的地位,因为先生不能一生一世跟着学生。热心的先生,固想将他所有的传给学生,然而世界上新理无穷,先生安能尽把天地间的奥妙为学生一齐发明?既然不能与学生一齐发明,那他所能给学生的,也是有限的,其余还是要学生自己去找出来的。况且事事要先生传授,既有先生,何必又要学生呢?所以专拿现成的材料来教学生,总归还是不妥当的。那么,先生究竟应该怎样子才好?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教学生学有什么意思呢?就是把教和学联络起来:一方面要先生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先生拿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乃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停当,指导他,使他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相类的经验,发生相类的理想,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理想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得了这种经验理想,然后学生才能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对于世间一切真理,不难取之无尽,用之无穷了。这就是孟子所说的“自得”,也就是现今教育家所主张的“自动”。所以要想学生自得自动,必先有教学生学的先生。这是教学应该合一的第一个理由。
第二。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 从前的先生,只管照自己的意思去教学生;凡是学生的才能兴味,一概不顾,专门勉强拿学生来凑他的教法,配他的教材。一来先生收效很少,二来学生苦恼太多,这都是教学不合一的流弊。如果让教的法子自然根据学的法子,那时先生就费力少而成功多,学生方面也就能够乐学了。所以怎样学就须怎样教;学得多教得多,学得少教得少;学得快教得快,学得慢教得慢。这是教学应该合一的第二个理由。第三。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并须和他自己的学问联络起来 做先生的,应该一面教一面学,并不是贩买些知识来,就可以终身卖不尽的。现在教育界的通病,就是各人拿从前所学的抄袭过来,传给学生。看他书房里书架上所摆设的,无非是从前读过的几本旧教科书;就是这几本书,也还未必去温习的,何况乎研究新的学问,求新的进步呢?先生既没有进步,学生也就难有进步了。这也是教学分离的流弊。那好的先生就不是这样,他必是一方面指导学生,一方面研究学问。如同柏林大学包尔孙②先生(F.Paulsen)说:“德国大学的教员就是科学家。科学家就是教员。”德国学术发达,大半靠着这教学相长的精神。因为时常研究学问,就能时常找到新理。这不但是教诲丰富,学生能多得些益处,而且时常有新的材料发表,也是做先生的一件畅快事体。因为教育界无限枯寂的生活,那是因为当事的人,封于故步,不能自新所致。孔子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真是过来人阅历之谈。因为必定要学而不厌,然后才能诲人不倦;否则年年照样画葫芦,我却觉得十分的枯燥。所以要想得教育英才的快乐,似乎要把教学合而为一。这是教学应该合一的第三个理由。
总之:一,先生的责任在教学生学;二,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三,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这是教学合一的三种理由。第一种和第二种理由是说先生的教应该和学生的学联络;第三种理由是说先生的教应该和先生的学联络。有了这样的联络,然后先生学生都能自得自动,都有机会方法找那无价的新理了。
第五篇:教学合一
“教学合一”是陶行知的教学思想,也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的方法论和教学论。
教师不单是一份职业,更是一份快乐。如果把教师当成职业来做,当然也有做得很好的,但这背后很可能就是怨言、辛劳。如果把教师当作快乐的来源,一切都将不一样。然而如何才能爱上教师,拥有快乐呢?教学合一就是关键。总之,教学合一是我们每一位老师迫切要做的,也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手段。教师不单是一份职业,更是一份快乐。如果把教师当成职业来做,当然也有做得很好的,但这背后很可能就是怨言、辛劳。如果把教师当作快乐的来源,一切都将不一样。然而如何才能爱上教师,拥有快乐呢?教学合一就是关键。总之,教学合一是我们每一位老师迫切要做的,也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手段。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如果不能做到乐学,学生对上课缺乏兴趣,学习就会变得很被动,教师固然能用强硬的手段甚至用填鸭式的方法逼学生学,但这样只会造成学生厌学,对掌握知识,提高成绩没有任何帮助。同时教师自己也会不快乐,整天为了学生而苦恼,脸上总是紧绷的,没有了亲切的笑容,或许回到家,还会将这种不愉快转移到家人身上。但是如果老是稍微改变教学的方法,能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用学生能够接受的方法,联系生活实际,而不是单纯地使用枯燥的文字来教学,这样就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另外,尊重每一个学生,教学分层次,便适应了班级不同学生的需求,不至于顾此失彼,有利于全班学生的发展。学生学得快乐,教学教得也轻松,教学不再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而是和师生互动的活动,其乐无穷
我拜读了陶行知先生的《陶行知教育名篇》,受益匪浅,本书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创造的教育 ”、“创造的学生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倡导的“生活即教育”、“教学合一”以及“创造的教育”的独特教育思想,对于我们的教育事业具有许多现实意义。
陶行知先生作为一名留洋的教育家,在深刻了解了中国的文化和社会现实的基础上,所提出的教育学说,既强调了教育的显示功能,又关住了教育的终极目的,是适合中国国情的。他的理论和实践,应该成为中国教育血液的重要成分。他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敬业精神让人感动,我也为之折服。
陶行知先生是中国近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品德和为人堪称“万世师表”,他一生从事教育事业,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留下了教育理论巨着,是一位名副其实的人民教育家;他怀抱崇高理想,要通过教育“救国,造过,建国”;他积极投身政治活动,是一位杰出的爱国社会活动家;他胸怀博爱,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无私奉献精神实践着他的人生梦想;他有一颗天真的童心,心地善良,真心实意“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这位巨人身上,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感人力量激励人们无私无畏奋发向上的伟大精神。他就是陶行知先生!陶行知先生是中国近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品德和为人堪称“万世师表”,他一生从事教育事业,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留下了教育理论巨着,是一位名副其实的人民教育家;他怀抱崇高理想,要通过教育“救国,造过,建国”;他积极投身政治活动,是一位杰出的爱国社会活动家;他胸怀博爱,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无私奉献精神实践着他的人生梦想;他有一颗天真的童心,心地善良,真心实意“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这位巨人身上,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感人力量激励人们无私无畏奋发向上的伟大精神。他就是陶行知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