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例谈不和谐课堂的五种情形
例谈不和谐课堂的五种情形
一、课堂情境氛围与文本蕴含的情感基调不和谐
课堂教学需要营造氛围,学生阅读体验需要进入情境,氛围是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决定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在教学过程中,温故而知新是在塑造一种知识氛围,环境的布置是在营造一种环境的氛围,这一切都是在为学生入境创造条件。我们要重视课堂氛围的营造,还要重视课堂氛围的和谐。课堂情感氛围不和谐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种情形是课堂氛围与课文情感不和谐。学生不能进入课文的情境之中,无法领会作者的情感。比如有教师在教授《我与地坛》时,挖空心思地收集了一大堆有关地坛的图片,以及有关地坛的历史故事,还有琉璃的檐瓦、彩绘的画栋、形态各异的小虫子,学生看得眼花缭乱,听得饶有兴趣,交头接耳之中根本没有理解作者借地坛表达出的对母亲的深沉哀婉的怀念之情。这种不和谐的课堂氛围其实是对文质兼美的课文的作践。
另一种情形是引入新课时所创造的氛围不能得到保持。我们大都很重视情境的营造,却不注意情境氛围的维持,在课堂教学中随意拓展或任由学生生成发挥,这就极容易造成课堂的不和谐。如有位教师讲授《黄河颂》,课件制作精美,情境铺设到位,教师范读精彩,学生朗读投入,整个课堂营造了浓浓的热爱母亲河的情感氛围,连听课的老师都被感染了,可是教师却生硬地加上黄河水污染的有关内容,让人感到如大快朵颐之时忽然发现碗里有一只苍蝇一样。
二、课堂语言训练与文本表现的主题不和谐
语文课堂或讲或练或读或写,只要能围绕课堂的教学中心去组织,都是增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可行方式。讲读一般不会有偏差,因为有课文的限制。可训练则不同,许多教师认为只要能训练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就行,没有考虑到迁移是否能与课堂的内容和谐统一。比如有位青年教师在执教公开课《胡同文化》时,针对文中“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把全班分成两组,以“忍”为话题进行辩论赛,正方大谈“忍”的种种好处,反方宏论“忍”的种种弊端,学生唇枪舌箭你来我往,引经据典铿锵有力,课堂全员参与,热闹充实,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能动性,较好地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能力。而我们感觉到,这样的训练学生没有在课堂上领会到汪曾祺老师娓娓道出的浓郁的京都文化韵味,与课文教学没有太大的联系,给人的感觉是游离文本教学,生硬而不和谐。
课堂上的语言训练应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训练,应既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又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比如在教授《最后的常春藤叶》时,有教师让学生想象老贝尔曼画藤叶的场景,这个语言训练的环节就设计得非常好,既锻炼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又通过对贝尔曼画叶时克服困难过程的想象加深了对主人公高尚品质的理解,从而更好地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三、课堂拓展内容与教学内容不和谐
拓展应是课堂教学内容的自然延伸,是在课文教学基础上对教学内容的进一步拓宽,既包括知识内容的扩充,也包括情感态度的加深与升华,或者是运用已掌握的知识能力对相似问题的解决,无论如何这些都应是水到渠成的结果,不和谐的课堂拓展与狗尾续貂无异。
既然是对课文教学内容的拓展,内容就要具有密切的相关性,让学生在拓展之中巩固知识,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如在教授郁达夫《江南的冬景》时,拓展阅读他的文趣相近的《故都的秋》,既能深层理解郁达夫所表现的情感倾向,又能更好地领会他的散文的闲淡与水墨画的特点,不但不妨碍对课文的学习,反而升华了课文的思想内容。如果内容上没有一贯性,而是游离于课堂之外,就不是和谐的拓展了。如有位教师在教授《诗经两首》时,用《九章算术》中的竹高问题来延伸阅读。窃以为这是与《诗经》八竿子都打不着的内容,几无联系可言,这样的拓展是与教学内容割裂的,格格不入的。与其这样浪费消磨时间,倒不如让学生利用这两三分钟好好地把诗熟读成诵。有位教师写过一篇《语文课堂的补白》的文章,其中介绍了一个诀窍:“可以讲一则趣闻轶事。”并举例在进行《古体诗八首》的教学之后,用这样一则趣闻来补白:说的是80年代香港的一位港督规定土酒加关税80%,洋酒加关税300%,针对大陆的葡萄酒,正要课以洋酒的关税时,四川农学院的李华博士引用唐诗“葡萄美酒夜光杯”一首来证明葡萄酒是大陆的土酒,从而争得了低关税入港的权利。我不知这位教师这样补白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让学生懂得学习古诗是多么重要吗?这样的拓展能与诗词的教学牵上联系吗?这样的补白拓展其实只有一个作用,即哗众取宠。
四、课堂教学思路与学生认知规律不和谐
人们的认知过程总是遵循一定的规律,或由简到繁,或由易到难,或由具体到抽象。我们的教学思路也应该遵循这样的认知规律,让学生易于接受新知。而教学思路与认知规律不和谐,就会较大程度地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参与互动的积极性。
一位青年教师教授《我的空中楼阁》,一开始就出示了清晰的目标――理解托物言志的手法和品味欣赏语言,教学过程思路清楚,先解决了第一个问题,即托物言志的手法,然后重点品味语言。可以看出教师的意图是想把重点的东西、需要学生更多参与互动的内容放在后面,这样使课堂更具可控性,有利于教学的调节。但是欣赏品味语言重在感性地领悟,而托物言志的手法是重于理性的分析,这样安排是不符合一般认知规律的,况且品味语言、感知内容正是理解分析表现手法的铺垫和基础,因此说这样的教学思路就是不和谐。
(作者单位:连云港市新海高级中学)
第二篇:刑事诉讼法五种不起诉情形新标准
刑事诉讼法五种不起诉情形新标准
原《不起诉案件标准》规定,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二条第二款决定不起诉的案件,人民检察院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依照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免除刑罚的,经检察委员会讨论决定,可以作出不起诉决定。修改后的《不起诉案件标准》规定,符合上述相对不起诉的质量标准部分,同时具有下列五种情形之一的,依法决定不起诉:
1、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老年犯罪嫌疑人,主观恶性较小、社会危害不大的;
2、因亲友、邻里及同学同事之间纠纷引发的轻微犯罪中的犯罪嫌疑人,认罪悔过、赔礼道歉、积极赔偿损失并得到被害人谅解或者双方达成和解并切实履行,社会危害不大的;
3、初次实施轻微犯罪的犯罪嫌疑人,主观恶性较小的;
4、因生活无着偶然实施盗窃等轻微犯罪的犯罪嫌疑人,人身危险性不大的;
5、群体性事件引起的刑事犯罪中的犯罪嫌疑人,属于一般参与者的。【条文释义】
一、“生活无着”、“偶然犯罪”如何认定?
对“生活无着”、“偶然”的判断问题,最高检官员表示:“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各个具体案情实事求是的加以认定,我们不可能要求一个法律条文对所有司法中需要解释的问题做出明确无误的规定,这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司法适用的过程,很大程度也依赖于办案人员的业务素质,包括对法律的理解、证据的判断。
具体到关于生活无着问题,这里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个参考,就是民政部在2003年7月曾经公布了一个规定,叫《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第二条规定了,城市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是指因自身无力解决食宿,无亲友投靠,又不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或者农村无保供养,正在城市流浪乞讨度日的人员,这条规定可以为我们判断什么是生活无着提供一个参考,当然这对于盗窃犯罪嫌疑人来讲,并不一定是乞讨人员,但可能是生活无助而偶然盗窃。在具体案件中,可以借鉴这个规定,从犯罪嫌疑人有无能力解决生活需要问题,是否真心解决了这个问题,看一下有无亲友可以投靠来帮助他解决生活问题,看一下是否享受了城市最低生活保证或者是农村无保供养,是否有其他的生活来源,等等方面。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太一样,每个案件的具体情况也不一致,具体判断的时候需要结合具体情况综合判断,在具体案件中,还需要注意结合这些标准搜集相关证据,为下一步是否做出不起诉处理提供条件。
至于偶然的定位问题,“结合到偶然犯罪,从刑法理论上看,偶然犯罪主要是相对于习惯犯罪而言的。一般是因偶然的因素触动犯罪的情况,包括受到恐吓、挑拨、诱惑、贫困等等,偶然犯罪的犯罪嫌疑人在主观上并没有主动的犯罪意识和犯罪倾向,只是在特别不利的情形结合之下导致的犯罪,其对社会的危险性比较弱。”
二、如何理解和把握“社会危险性和人身危害性较小”?
对于依法做出不起诉的情形,一般都有一定限制,比如:因生活无助,偶然实施盗窃,犯罪嫌疑人可以做出不起诉的规定中,有一个限制,必须是犯罪嫌疑人人身危害性不大。这就涉及到如何理解人身危害性的问题,对于人身危害性的概念在刑法理论上也有分歧,在具体认定中也比较复杂,但是一般认为所谓人身危险性是指行为人初犯及再犯的可能性,人身危害性是承担刑事责任的根据之一,对于人身危害性小的犯罪嫌疑人,一般可以给以相对宽缓的处理,对于人身危害性较重的犯罪嫌疑人,一般要给予严厉的图利。”
具体到司法实践中,应该遵循几个原则,1、行为人的人身危险性是客观存在的,不是主观臆断出来的,是通过一系列的客观事实表现出来的。
2、要注意到影响人身危害性的因素包括很多方面的,既有犯罪事实方面的因素,也有犯罪以外的因素。犯罪事实方面,比如说犯罪起因、犯罪的目的,实施犯罪的性质,犯罪给社会带来的犯罪后果等等,这是行为人人身危险性最直接、最明显和最集中的表现。如果一个人的犯罪手段很凶残,对犯罪目的追求很强烈,对社会造成的后果很严重,这就表明行为人对社会的危险性就比较大。犯罪以外的事实,比如说犯罪以前的一贯表现,犯罪后的认罪态度等等,这也可以作为判断一个人人身危险性大小的根据。【执行原则】
各级检察机关在执行这两个标准的时候应该遵循严格依法、全面把握、区别对待、注重效果4个原则: 第一个原则:严格依法。也就是说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宽不是法外施恩,严也不是无限加重,无论是从宽还是从严,都必须有法有据,切实做到宽严合法。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司法实践中有个别案件在适用宽缓刑事政策时,存在着偏离严格执法的轨道,比如说有个别地方对重伤害案件做出不起诉处理,对数额极大的盗窃案件做出不起诉处理,这违背了严格执法的原则。有一些案件可能已经取得了被害人谅解,但是由于犯罪数额、情节等方面都属于严重犯罪的范畴,对此应当严格依法进行,不能任意抛弃法律,对于法律需要修改的问题,可以提出立法建议。
第二个原则:全面把握。因为宽严相济刑事法政策存在宽和严两个方面,两者相辅相成,必须全面理解、正确把握、有效落实,既要防止只讲严而忽视宽,又要防止只讲宽而忽视严,特别是在当前我国社会治安形势还比较严峻的情况下,要坚决避免因强调宽缓刑事政策而忽视了严打方面的贯彻。
第三个原则:实行区别对待的原则。宽严相济刑事法的核心就是区别对待,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案件中应当区别考虑犯罪的社会危害性,犯罪人的人身危险性,以及案件对社会带来的影响,造成的后果等方面,结合同时期、不同地区犯罪和治安形势,具体加以分析,依法做出从宽或者是从严的处理。
第四个原则:注重效果。也就是要求我们在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法政策时,必须做到惩治犯罪和保障人权的有机统一,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保护犯罪嫌疑人合法权益与保护被害人合法权益的有机统一,特别预防与一般预防的有机统一,执法办案与化解矛盾的有机统一,以有利于维护稳定、化解矛盾、减少对抗、促进和谐。
第三篇:工程施工合同无效的五种情形
工程施工合同无效的五种情形
工程施工合同无效的五种情形有哪些?工程施工合同无效的有:承包人未取得建筑施工单位资质或者超越资质等级的;挂靠的;违法分包的;必须招标的未进行招投标或中标无效的以及转包的,法律快车小编在本文就工程施工合同无效的五种情形详细介绍。
(一)承包人未取得建筑施工单位资质或者超越资质等级的
建筑施工领域实行严格的资质准入制度,《建筑法》规定了施工企业实行资质强制管理。建设工程质量就是生命,施工企业的施工能力是保证质量的前提,对施工企业的资质管理与审察,是施工建设的基础,无资质和超越资质的企业签订的合同属无效合同。但是,承包人在工程竣工前取得相应资质等级的,不能作为无效合同处理。
(二)挂靠
没有资质或没有相应资质的实际施工人借用有资质的建筑施工单位名义的,通常说的“挂靠”。
由于国家基础建设的大规模上马,城镇化步伐的加快,投融资渠道不畅,建设工程高利润回报加之管理存在很多不足,“挂靠”这一特殊形式就随着建筑业空前繁荣的市场应时而生。
不具有法定资质的民营企业和实际投资人借用具有相应资质企业名义承揽工程的情况普遍存在,曾有意见认为将此种情况不应认定为无效,主要理由就是不利于民营企业的发展和不利于推动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司法解释最终否定了这种意见。
将此情形作无效规定,维护了法律的价值,规范了建筑业市场,使建设工程质量有了保障基础,也推动了建筑业健康有序的发展。当然,司法解释没有对哪种情形属“借用资质”予以明确,将此认定交给了法官。
实务中一般有这么几个标准:
1、转让、出借企业资质证书的;
2、以其他方式允许他人以本企业名义承揽工程的;
3、项目负责人、技术负责人、项目质量管理人员、安全管理人员等均非承包人本单位人员。工程承包中存在三种情况之一或同时存在的,可以认定为挂靠,签订的施工合同属无效合同。
(三)必须招标的未进行招投标或中标无效的
《招标投标法》第三条对工程必须进行招标的范围进行了规定,详细的规定在《工程建设项目招标范围和规模标准规定》中。凡属规定在招标范围的工程未进行招投标的,签订的施工合同无效。
实践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1、必须招标的项目,总包土建与安装工程以招标方式,而附属工程如装饰工程由建设单位直接发包,那么,该直接发包的合同也属无效合同;
2、必须招标的项目,总包中标后,建设单位基于各种情况将总包工程中的部分工程直接指定给第三方施工,建设单位与第三方签订的施工合同也属无效。
《招标投标法》第五十、五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十五、五十七条规定了中标无效的六种情形。该法第四十五条第二款规定,中标通知对招标人和投标人具有法律约束力。中标是发包人与承包人签订施工合同的前提条件,中标无效必然导致施工合同无效。
(四)违法分包
施工总包单位进行项目分包很常见,但违反规定的分包也可导致分包合同无效。如何认定违法分包,其标准就是《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第七十八条规定的几种情形:
1、总包单位将工程分包给不具备相应资质的单位或个人的属违法分包;
2、总包合同中未约定,又未经建设单位认可,总包单位将部分工程交其它单位完成的;
3、总包单位将工程主体结构的施工分包的;
四、分包单位进行再分包的。这几类均属违法分包。
(五)转包
《合同法》第二百七十二条、《建筑法》第二十八条都明确规定禁止转包工程项目,《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第二十五条规定了不得转包工程,该条例第七十八条规定了转包是指承包单位承包建设工程后,不履行合同约定的责任和义务,将其承包的全部建设工程转给他人或将其承包的全部建设工程肢解以后以分包的名义分别转给其他单位承包的行为。建设部124号令《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分包管理办法》第十三条有同样的规定。
法律快车小编温馨提醒:具有劳务作业法定资质的劳务承包人与总包方、分包人签订的劳务分包合同,当事人不能以转包违反法律规定为由请求合同无效。
第四篇:建设合同无效的五种情形
建筑工程施工合同无效的种类及法律后果
[ 唐青林 ]——(2010-8-15)/ 已阅14265次
建筑工程施工合同无效的种类及法律后果
唐青林
建筑施工合同无效是指建筑施工合同违反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发生当事人期望的法律效力的建筑施工合同。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法释[2004]14号)的规定,一共有五种情况可能导致建筑工程施工合同无效。
一、合同无效的法定情形及法律后果
无效合同,是指已成立,因欠缺法定有效要件,在法律上确定地当然自始不发生法律效力的合同。
根据我国《合同法》第五十二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无效:
(一)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
(二)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
(三)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
(四)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五)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除了上述合同全部无效之外,有些合同还可能只是部分无效。根据我国《合同法》第五十三条规定,合同中的下列免责条款无效:
(一)造成对方人身伤害的;
(二)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对方财产损失的。
无效合同不发生法律效力,是指不发生该合同当事人所追求的法律效果,而不是不发生任何其他意义上的效果。当事人对无效合同的无效存有过失的,须承担缔约过失上的责任,合同已履行的,当事人之间则发生返还财产的法律效果。我国合同法第58条、59条对无效合同的法律效果作了相应的规定。根据我国《合同法》第五十八条规定,合同无效或者被撤销后,因该合同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应当折价补偿。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因此所受到的损失,双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我国《合同法》第五十九条规定,当事人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因此取得的财产收归国家所有或者返还集体、第三人。
二、建筑施工合同无效的五种法定情形
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法释[2004]14号)的规定,一共有五种情况可能导致建筑工程施工合同
无效。
(一)承包人未取得建筑施工企业资质或者超越资质等级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无效
为了加强对建筑活动的监督管理,维护公共利益和建筑市场秩序,保证建设工程质量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建设部颁布了《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根据该规定,建筑业企业资质分为施工总承包、专业承包和劳务分包三个序列。施工总承包资质、专业承包资质、劳务分包资质序列按照工程性质和技术特点分别划分为若干资质类别。各资质类别按照规定的条件划分为若干资质等级。
取得施工总承包资质的企业(以下简称施工总承包企业),可以承接施工总承包工程。施工总承包企业可以对所承接的施工总承包工程内各专业工程全部自行施工,也可以将专业工程或劳务作业依法分包给具有相应资质的专业承包企业或劳务分包企业。
取得专业承包资质的企业(以下简称专业承包企业),可以承接施工总承包企业分包的专业工程和建设单位依法发包的专业工程。专业承包企业可以对所承接的专业工程全部自行施工,也可以将劳务作业依法分包给具有相应资质的劳务分包企业。
取得劳务分包资质的企业(以下简称劳务分包企业),可以承接施工总承包企业或专业承包企业分包的劳务作业。
根据上述规定,承包人承包工程应当具备相应的资质。承包人未取得建筑施工企业资质或者超越资质等级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无效。
(二)没有资质的实际施工人借用有资质的建筑施工企业名义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无效
鉴于没有法定资质的单位或个人以挂靠、联营、内部承包等形式使用有法定资质的建筑施工企业名义与发包单位签订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的情况时有发生,《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对此做了禁止性的规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第二十六条规定,承包建筑工程的单位应当持有依法取得的资质证书,并在其资质等级许可的业务范围内承揽工程。禁止建筑施工企业超越本企业资质等级许可的业务范围或者以任何形式用其他建筑施工企业的名义承揽工程。禁止建筑施工企业以任何形式允许其他单位或者个人使用本企业的资质证书、营业执照,以本企业的名义承揽工程。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也明确规定,没有资质的实际施工人借用有资质的建筑施工企业名义的,所签署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无效。
(三)建设工程必须进行招标而未招标或者中标无效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无效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进行下列
工程建设项目包括项目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以及与工程建设有关的重要设备、材料等的采购,必须进行招标:
(一)大型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关系社会公共利益、公众安全的项目;
(二)全部或者部分使用国有资金投资或者国家融资的项目;
(三)使用国际组织或者外国政府贷款、援助资金的项目。
为了明确上述必须进行招标项目的范围,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发布了《工程建设项目招标范围和规模标准规定》,对必须进行招标的工程建设项目的具体范围和规模标准做了非常具体的规定。根据该规定:
(一)所谓“关系社会公共利益、公众安全的基础设施项目”的范围包括:
(1)煤炭、石油、天然气、电力、新能源等能源项目;(2)铁路、公路、管道、水运、航空以及其他交通运输业等交通运输项目;(3)邮政、电信枢纽、通信、信息网络等邮电通讯项目;(4)防洪、灌溉、排涝、引(供)水、滩涂治理、水土保持、水利枢纽等水利项目;(5)道路、桥梁、地铁和轻轨交通、污水排放及处理、垃圾处理、地下管道、公共停车场等城市设施项目;(6)生态环境保护项目;
(七)其他基础设施项目。
(二)所谓“关系社会公共利益、公众安全的公用事业项目”的范围包括:
(1)供水、供电、供气、供热等市政工程项目;(2)科技、教育、文化等项目;(3)体育、旅游等项目;(4)卫生、社会福利等项目;(5)商品住宅,包括经济适用住房;(6)其他公用事业项目。
(三)所谓“使用国有资金投资项目”的范围包括:(1)使用各级财政预算资金的项目;(2)使用纳入财政管理的各种政府性专项建设基金的项目;(3)使用国有企业事业单位自有资金,并且国有资产投资者实际拥有控制权的项目。
(四)所谓“国家融资项目”的范围包括:(1)使用国家发行债券所筹资金的项目;(2)使用国家对外借款或者担保所筹资金的项目;(3)使用国家政策性贷款的项目;(4)国家授权投资主体融资的项目;(5)国家特许的融资项目。
(五)所谓“使用国际组织或者外国政府资金的项目”的范围包括(1)使用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组织贷款资金的项目;(2)使用外国政府及其机构贷款资金的项目;(3)使用国际组织或者外国政府援助资金的项目。并非凡是符合上述条件、不论项目大小一律进行招标。根据《工程建设项目招标范围和规模标准规定》的规定,上述规定范围内的各类工程建设项目,包括项目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以及与工程建设有关的重要设备、材料等的采购,达到下列标准之一的,必须进行招标:(1)施工单项合同估算价在2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2)重要设备、材料等货物的采购,单项合同估算价在1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3)勘察、设计、监理等服务的采购,单项合同估算价在5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4)单项合同估算价低于第(1)、(2)、(2)项规定的标准,但项目总投资额在30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
凡是根据上述规定,必须进行招标而未招标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无效。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还规定了数种中标无效的情况。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的规定,建设工程如果必须进行招标而出现中标无效的情况的,所签署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无效。可能出现中标无效的情况主要有以下情形:
(1)招标代理机构违反本法规定,泄露应当保密的与招标投标活动有关的情况和资料的,或者与招标人、投标人串通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影响中标结果的,中标无效。
(2)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的招标人向他人透露已获取招标文件的潜在投标人的名称、数量或者可能影响公平竞争的有关招标投标的其他情况的,或者泄露标底的,影响中标结果的,中标无效。
(3)投标人相互串通投标或者与招标人串通投标的,投标人以向招标人或者评标委员会成员行贿的手段谋取中标的,中标无效。
(4)投标人以他人名义投标或者以其他方式弄虚作假,骗取中标的,中标无效。
(5)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招标人违反本法规定,与投标人就投标价格、投标方案等实质性内容进行谈判,为影响中标结果的,中标无效。
(6)招标人在评标委员会依法推荐的中标候选人以外确定中标人的,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在所有投标被评标委员会否决后自行确定中标人的,中标无效。
(四)承包人非法转包、违法分包建设工程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无效
根据《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的规定,违法分包,是指下列行为:
(一)总承包单位将建设工程分包给不具备相应资质条件的单位的;
(二)建设工程总承包合同中未有约定,又未经建设单位认可,承包单位将其承包的部分建设工程交由其他单位完成的;
(三)施工总承包单位将建设工程主体结构的施工分包给其他单位的;
(四)分包单位将其承包的建设工程再分包的。
根据《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的规定,转包是指承包单位承包建设工程后,不履行合同约定的责任和义务,将其承包的全部建设工程转给他人或者将其承包的全部建设工程肢解以后以分包的名义分别转给其他单位承包的行为。
我国《建筑法》对于转包、分包有非常明确和具体的规定。根据《建筑法》第二十八条规定,禁止承包单位将其承包的全部建筑工程转包给他人,禁止承包单位将其承包的全部建筑工程肢解以后以分包的名义分别转包给他人。
我国《建筑法》第二十九条规定了特定情况下的分包。建筑工程总承包单位可以将承包工程中的部分工程发包给具有相应资质条件的分包单位;但是,除总承包合同中约定的分包外,必须经建设单位认可。施工总承包的,建筑工程主体结构的施工必须由总承包单位自行完成。建筑工程总承包单位按照总承包合同的约定对建设单位负责;分包单位按照分包合同的约定对总承包单位负责。总承包单位和分包单位就分包工程对建设单位承担连带责任。禁止总承包单位将工程分包给不具备相应资质条件的单位。禁止分包单位将其承包的工程再分包。
我国合同法对于转包和分包也做了明确的规定。我国合同法第二百七十二条规定,总承包人或者勘察、设计、施工承包人经发包人同意,可以将自己承包的部分工作交由第三人完成。第三人就其完成的工作成果与总承包人或者勘察、设计、施工承包人向发包人承担连带责任。承包人不得将其承包的全部建设工程转包给第三人或者将其承包的全部建设工程肢解以后以分包的名义分别转包给第三人。禁止承包人将工程分包给不具备相应资质条件的单位。禁止分包单位将其承包的工程再分包。建设工程主体结构的施工必须由承包人自行完成。为了贯彻实施上述法律,《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规定,凡是承包人非法转包、违法分包建设工程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一律无效。而且还要追究法律责任,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四条规定,收缴当事人
已经取得的非法所得。
(五)没有资质的实际施工人借用有资质的建筑施工企业名义与他人签订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无效
在建筑市场,一些没有资质的企业为了在建筑市场“分一杯羹”,自身又没有合法的资质,于是出现了“挂靠”、借用具有资质的建筑施工企业名义与他人签订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的现象。对此,《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规定,凡是没有资质的实际施工人借用有资质的建筑施工企业名义与他人签订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一律无效。而且还要追究法律责任,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四条规定,收缴当事人已经取得的非法所得。
三、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无效的法律后果
无效合同自始没有法律约束力,不能产生当事人预期的法律后果。根据我国合同法的规定,无效合同的法律后果之一是返还财产,恢复原状。但由于建筑工程施工合同履行结果的特殊性,往往是承包方已经通过施工建设使得建筑材料已经形成在建工程或者甚至是竣工的建筑工程了。因此建筑工程施工合同无效的情况下,返还财产不太可能性,因此司法解释制定了相对灵活的解决方案:
(一)参照合同约定支付工程价款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规定,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无效,但建设工程经竣工验收合格,承包人请求参照合同约定支付工程价款的,应予支持。
这里要充分注意,只是“参照合同约定支付工程价款”,而非“按照”合同约定支付工程价款。也就是说支付的工程款不一定是实现约定的那个金额,也没有以工程定额为标准,通过鉴定确定建设工程价值的补偿原则。在这里,司法解释制定者是采用“折价补偿”的方式处理无效合同的。
(二)承包人承担修复费用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规定,如果建设工程施工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无效,且建设工程经竣工验收不合格,但是修复后的建设工程经竣工验收合格的,发包人请求承包人承担修复费用的,法院应予支持。
(三)不予支付工程款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规定,如果建设工程施工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无效,修复后的建设工程经竣工验收不合格,承包人请求支付工程价款的,不予支持。
(四)发包人按照过错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规定,因建设工程不合格造成的损失,发包人有过错的,也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五)收缴当事人已经取得的非法所得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规定,在承包人非法转包、违法分包建设工程或者没有资质的实际施工人借用有资质的建筑施工企业名义与他人签订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导致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无效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四条规定,收缴当事人已经取得的非法所得。
(六)施工中取得资质的,按照有效合同处理
在超越资质等级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无效的场合下,如果承包人签约之时超越资质等级许可的业务范围签订建设工程施工合同,但是在建设工程竣工前取得相应资质等级,当事人
请求按照无效合同处理的,法院不予支持。
第五篇:深入开展五种情形监督的经验做法
文章标题:深入开展五种情形监督的经验做法
找文章到xiexiebang.com更多原创-(http://www.xiexiebang.com/)
X区院自开展人民监督员制度试点工作以来,严格按照高检院《关于实行人民监督员制度的规定》
(试行)和《关于人民监督员监督“五种情形”的实施规则》(试行),以及省市院的有关要求,不断提高认识,强化措施,狠抓落实,人民监督员工作进展顺利,取得了初步的成效,特别是把深入开展“五种情形”监督工作,作为“规范执法行为,促进执法公正”的重要手段,通过自觉接受监督,促进了队伍建设和业务建设健康发展。下面,对我院的主要工作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一、人民监督员制度试点工作的基本情况
1、机构建设和人民监督员选任情况
我院于2004年4月开始正式开展人民监督员制度试点工作,具体工作机构设在研究室,并配置了专门的办公室和办公设备,制作了专门的人民监督员工作流程图板,并按照高检院关于人民监督员选任条件和产生办法的有关规定,从社会威望较高和熟悉法律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择优选聘5名人民监督员,他们当中,全国劳模1名,市人大代表2名,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2名。2006年3月我院成立督察室以后,根据工作性质和需要,我们又将人民监督员办公室设到督察室,并安排专人负责人民监督员工作,使工作关系更加理顺。
2、基本工作情况
试点工作开展以来,我们严格按照高检院和省市院的有关规定和要求,认真开展各项监督工作。对决定逮捕的43名自侦案件犯罪嫌疑人均履行了告知义务,43名犯罪嫌疑人对逮捕决定均无异议;对9起“五种情形”案件和拟作撤案处理的2起渎职侵权案件,全部实行了人民监督员监督;期间,认真组织人民监督员进行业务学习和座谈5次,邀请人民监督员参加执法执纪检查等活动7次。同时,认真开展人民监督员工作的制度建设和理论研究,先后制定实施了《XX区人民检察院关于人民监督员制度的实施意见》、《XX区人民检察院关于向人民监督员通报情况制度》、《自侦案件犯罪嫌疑人权利告知制度》、《自侦案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回访制度》、《人民监督员工作联络协调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保障了人民监督员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深入开展“五种情形”监督工作的主要做法
对检察机关办理自侦案件过程中发生的“五种情形”进行监督,是人民监督员履行监督职责的重要内容,是检察机关自觉接受监督、促进执法规范化和执法公正的重要保障。近年来,针对犯罪嫌疑人权利意识明显增强,对自侦办案工作投诉增多的现象,我们主动转变观念,变被动为主动,以人民监督员制度试点工作为契机,结合“规范执法行为,促进执法公正”专项整改活动,把开展“五种情形”监督工作作为人民监督员监督工作的重点,先后办理“五种情形”监督案件9起,以此有力地促进了规范办案、廉洁办案、公正办案,2006年以来,我院共查处贪污贿赂犯罪嫌疑人33人,查处渎职侵权犯罪嫌疑人10人,截至目前,无一起“五种情形”投诉案件。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1、广泛宣传,努力扩大人民监督员工作的社会影响
针对人民监督员工作刚刚起步,社会影响小、群众了解少的问题,我们自觉转变观念,本着自觉揭短亮丑的态度,对中央和高检院的这一重大举措,进行大力宣传,努力扩大人民监督员工作的社会影响,着力提高群众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一是利用“举报宣传周”和普法宣传日等大型宣传活动,大力宣传人民监督员工作。近年来,我们在“举报宣传周”和普法宣传日的宣传材料中,都增加了人民监督员工作的内容,对人民监督员制度的有关规定,进行详细介绍和宣传。二是对辖区内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进行重点宣传。我院聘请的执法执纪监督联络员基本上都是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他们一般都具有较高的素质和广泛的社会联系,并在各行各业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因此,我们把他们作为宣传的重点,每年利用召开座谈会的时机,积极向他们介绍人民监督员制度的重要意义、人民监督员的监督职责范围和工作程序,以及人民监督员监督工作的开展情况等,鼓励他们对执法执纪监督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积极向人民监督员或检察机关反映。三是通过新闻媒体和网络进行宣传。近年来,我们通过当地主要新闻媒体将聘请的人民监督员名单和基本情况向社会公布,并在本院互联网网站设立了“人民监督”专栏,对人民监督员工作进行广泛宣传。
2、严格执行告知制度,确保人民监督员和当事人的知情权
确保人民监督员和案件当事人的知情权,是提高监督效果的前提。为此,我们采取了四项措施:一是本院决定立案侦查的案件,在对犯罪嫌疑人宣布立案时就书面告知犯罪嫌疑人,案件办理过程中如有“五种
情形”的,可以向人民监督员反映,由我院人民监督员办公室转交有关材料;二是侦查人员在执行搜查、扣押、冻结时,应当告知在场的犯罪嫌疑人家属或有关证明人,如有违法行为,可以向人民监督员反映;三是定期向人民监督员通报查办职务犯罪案件工作情况,邀请人民监督员回防案件当事人和参加执法检查活动;四是人民监督员在监督“五种情形”案件的过程中,赋予
他们到检察机关查阅相关诉讼文书,了解有关情况,必要时可以旁听案件承办人讯问犯罪嫌疑人、询问证人,以及向犯罪嫌疑人和有关当事人了解情况等权利。
3、积极创新监督形式,增强监督效果。针对个别“五种情形”案件中,当事人长期缠访缠诉的情况,我们采取邀请人民监督员参加听证答询会的形式,查明事实,解疑释惑,对息诉罢访产生了较好的效果。如我院1995年办理的XX涉嫌贪污一案,因主体不明确而没有立案。XX以检察机关办私案,干警违法办案,对其非法拘禁等为由不断到区、市有关部门上访,我们多次做解释工作无效。人民监督员制度试点工作开展以后,我们自觉地把这一案件列入人民监督员监督范围,成立了由院纪检、监察和控申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的调查小组,对该案进行了全面调查了解。经调查证实,1995年7月我院接XX区XX厂负责人XXX举报,对涉嫌贪污罪的XXX依法传唤,并查明由XXX任会计兼出纳的XX区XXX厂的帐上短缺现金四万多元。XXX承认短帐少钱的事实,但否认个人贪污了该款项。因考虑到XX、XX系兄弟关系,而且木器厂虽是集体企业,但主要是XX个人承包,主体不明确,所以未作立案处理。XX的申诉理由不能成立。为做好XX的息诉罢访工作,2004年5月中旬,我们召开了由人民监督员、齐都镇领导、片党总支书记、村干部,以及部分群众参加的公开答询会,办案人员对申诉人XX提出的检察人员非法拘禁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和说明,申诉人XX对申诉的理由和意见也进行了说明,并列举了相关证据,双方还进行了相互提问和质询。人民监督员及其他参会人员认真听取了各方意见,并对案件的有关事实和证据进行了提问,最后一致认为:检察机关依法对群众举报问题进行初查,程序合法,手续完备,不存在办私案、违法办案、非法拘禁的问题,申诉人XX的申诉理由不能成立。答询会后,人民监督员又对申诉人进行了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XX表示不再上访。
三、当前人民监督员制度试点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在人民监督员的选任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目前,在人民监督员的选任中,作为被监督者的检察机关具有相当大的自主性,而且人民监督员数量较少。我们认为可以参考日本检察审查会成员的选任办法,将具备选任资格的人员进行备案,在选任人民监督员时从中随机抽签决定,然后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确认。同时应扩大人民监督员的人数,缩短人民监督员的任期。我们认为,区县级基层检察院人民监督员的人数不应少于10人,人民监督员的一届任期不应长于2年,以保证进行案件监督时人民监督员的可选择性和监督的公正性。
2、应当适当提高人民监督员监督的刚性和实体性。据有关部门统计,人民监督员制度试行3年多来,全国人民监督员监督的案件中不同意检察机关拟处理决定的仅占全部监督案件的4.7%,其中人民监督员不同意的表决意见被检察机关采纳的占不同意表决意见的49.2%,采纳比例都比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人民监督员监督的刚性还很不足。我们认为,对于检察机关作出的具有终局性质的决定,如撤销案件、不起诉和应当立案而不立案等,应当赋予人民监督员更大的决定权,而对于逮捕等非“终局性”的决定,不宜赋予人民监督员强制性改变权。
3、进一步强化措施保障人民监督员的知情权。目前,高检院关于适用《规定》若干问题的意见,虽然规定检察机关应当“定期通报检察工作情况,及时提供有关法律资讯”,但对通报和提供的具体内容、时间要求等,没有具体的规定,容易产生执行不力的问题。另外,目前人民监督员监督过程基本上是一个“听”的过程,缺乏必要的调查程序。我们认为,在程序中应当规定人民监督员对监督案件的审查权和调查权。审查程序应该定位在人民监督员办公室受理案件之后,内容包括阅卷、询问案件承办人、律师等;调查程序应该定位在审查程序之后,评议案件之前,内容应包括询问证人、在检察官在场的情况下询问犯罪嫌疑人等。
《深入开展五种情形监督的经验做法》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深入开展五种情形监督的经验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