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特征及其实施探究[小编推荐]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特征及其实施探究
摘 要:当高中地理课程任课教师采取案例法组织教学时,其整个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环节将围绕着案例展开,能够使学生从中实现对地理知识的领悟与消化。同时,因案例本身具有生动性以及鲜活性的特点,因此,在借助此种教学法授课时,能够让学生的听讲注意力变得更加专注,从而有利于实现对学生地理素养的提高。因此,广大教师需要认真探究案例教学的实施策略,以使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
关键词: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21-0046-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21.028
所谓案例教学是为了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教师和学生以案例为媒介,在课堂上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并对案例所含地理原理进行提升的一种教学方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案例法,能够促进学生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并提高教学效率。下面,笔者对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开展进行研究,并对高中地理课堂案例教学的不足进行简单论述,以供参考。
一、案例教学的特征分析
案例教学具有开放性、自主性、探究性与互动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是十分可行的。
1.开放性特点。在借助案例教学法组织授课的过程之中,授课教师应与听讲学生之间将展开充分地知识互动,即双方将就案例之中所涉及的知识点展开探究。
2.学生自主性。学生应该作为课堂的中心,被凸现出来,学生的自主性应该成为教师首要关注和调动的因素之一。在案例教学中,教师的角色转变为引导者,其主要是在唤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主体性被凸显了出来,使学生的学习活动真正被关注。这样,学生的自主思考是最有价值的,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3.探究性特点。在案例法被引入到高中地理课堂之后,学生将在案例的驱动之下,实现对地理知识的高效探究。同时,在授课教师结合案例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之后,学生将会把自己的见解与观点向教师加以反馈,而教师此时则能够根据学生的具体作答情况,给予学生指点,从而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之中得到提高。
4.互动性特点。通过将案例法引入于高中地理课堂之上,将使学生能够将自己的观点与见解得以充分展示出来。与此同时,在教师对学生的观点和见解加以评述和指点的过程之中,亦能够达到师生双向互动讨论的目的,如此将有助于学生实现思路的拓宽,同时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思考方式。
此外,案例法引入高中地理课堂,还能够让学生在鲜活案例的刺激之下,进入到案例所营造的情境之中,以使学生自主展开对特定问题的深入思考,从而使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问题。
二、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开展
在高中地理课堂中,教师要应用案例教学,就需要选择恰当的案例,同时要注意通过案例法让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同现实生活的内在关联性。
1.案例的选择要适当。在应用案例教学法时,教师必须要选择恰当的案例,因为案例是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的重要载体,选择恰当的案例,才能正确引导和启发学生,这是一切的基础。教师应当先熟悉地理案例的编写技巧,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高中地理教材的特点。例如在讲解荒漠化防治的问题时,教师就可选择我国西部地区一些生态较为脆弱的省份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等案例。此外,高中地理授课教师所使用的案例应当具备足够的启发性,如若不然,将会因案例内容过于简单、直白,使得学生无法从探索案例背后所涉及的知识点的过程之中获得思维的快乐。这是高中地理课程授课教师在采用案例法组织授课时所应当加以注意和把握的一个要点。
2.通过案例法让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同现实生活的内在关联性。地理知识学习之所以会让一部分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主要原因便在于授课教师未能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乃是源自于现实生活之中。?b于此,授课教师所遴选的案例应从现实生活之中加以取材,以使学生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之中,认识到地理知识的现实应用型,如此让其改变以往对地理知识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错误态度。通过结合生活实际的案例,可让学生直观感性得到认识,对于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有很大的帮助。
如以人教版必修3第二章第二节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讲到森林具有巨大的生态环境效益以及雨林遭受破坏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让大家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在进行这一节内容的教学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东北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思考我国为什么要停止开发“北大荒”,实质上是因为湿地与森林一样具有巨大的生态环境效益。海洋、湿地、森林并称为全球的三大生态系统。这样可以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实现质的飞跃。
三、高中地理课堂案例教学的不足
1.局限性。案例法并不适用于所有地理知识内容的教学,其仅仅在特定的地理课章节中能够发挥出足够的效用,这是此种教学法存在的不足。
2.不易掌控教学过程。此种教学法对于授课教师的课堂掌控能力要求较高,如若教师未能事先做好充分准备,则将极易导致课堂讨论出现失控的状态。
3.案例教学掌控存在一定的困难。实行案例教学的前提是学生积极主动配合,教师既要有效地组织学生的讨论,还要保证不占用大量的学习时间。
四、结语
案例教学具有一定的特点和优势,能够辅助地理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教师应该加以应用。但同时,由于高中地理案例教学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因此教师也应该在具体的应用中加以区别和探索,提高自身的课堂掌控能力,强化备课环节,不断地提升案例教学的应用技巧,使案例教学真正能够发挥自身作用,提高高中地理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 马文茜.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法运用现状调查研究――以兰州新区舟曲中学为例[J].科教导刊(电子版),2017(9).[2] 徐英群.乡土地理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地理课堂的实施与应用[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7(20).[3] 肖婷,郑潇渊.乡土地理案例在高中地理教学设计中的运用――以“襄阳市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的影响”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7(8).
第二篇: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法实施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法实施
[摘要]
新课标的提出与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实施,对地理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案例教学法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独立思考与创新的能力,使地理课堂变得更加精彩。
[关键词]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法;创新能力
在地理教学中,案例教学法既能够帮助学生突破难点,也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且不同的教学案例可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实现课堂的延伸。在地理课堂上,教师需要明确选择案例的原则,合理运用案例教学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独立思考与创新的能力。
一、案例的选择要适当
选择案例是实施案例教学的基础。案例是提示地理原理与规则、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载体,只有正确认识案例的作用与地位,充分钻研教材,掌握学生的学习基础,关注社会实践,才能够选择出最恰当的案例。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想要选编有效的案例,教师应当先熟悉地理案例的编写技巧,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高中地理教材的特点。例如在讲解荒漠化防治的问题时,教师就可选择我国西部地区一些生态较为脆弱的省份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等案例。此外,教师选择的案例还应当注意具备启发性。案例教学中,多数教学活动都是由学生来完成,因此教师选择的案例需要具有一定的启发性。过于简单的案例无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且不利于学生吸收与内化地理知识。因此案例的各组成要素(图表等)应通俗易懂,内容应当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使学生顺利地掌握地理规律,同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一些开放性的案例更容易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要教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实际上属于一种集体探究活动,是教师按照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来选择具体的地理事实作为案例,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与讨论,从中发现地理原理,掌握学习方法,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最终实现教学目标。可见,高中地理案例教学中,案例是完成教学目标的载体,案例自身并不一定是教学重点。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当以点带面,不能太过死板。例如在讲解“流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以长江流域为例”时,在教材中,对于美国田纳西河的综合开发利用进行了研究,假如在课堂上,教师以此为案例,针对上述内容进行讲解,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因此教师可在教学中具体分析长江流域,教给学生案例分析的方法,将田纳西河作为补充材料,以学案的形式,让学生在课下自主完成对不同问题的探究与分析。此种处理形式不仅可以解决课时紧张的问题,还能够使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今后遇到河流开发类的问题时能做到胸有成竹。
三、案例联系当地实际,提高学生科学实践能力
时代感与现实性强,是地理教学案例的主要特点,这些案例不仅能够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同时还能够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的教育价值与社会功能,从而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在地理课堂上,通过选择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较为紧密的案例,就能够避免直白无趣的陈述,同时能够促使学生认真思考、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可有效实现开放式教学。例如教师可结合当地的情况,针对城市中河流污染较为严重且具有继续恶化趋势,对于当地居民的生活与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的问题,结合地理教材中“可持续发展”的内容,设计“家乡河流的变化”这一案例,在上课前一星期,可先围绕案例提出几个问题:(1)观察家乡河流的污染情况,主要有哪些污染物。(2)询问家长,20年前、10年前河流是怎样的情况。(3)观察与思考导致河流变化的原因。(4)针对现在的状况,你认为应当怎样解决问题?你会怎么做?提出问题后,让学生利用双休日的时间进行观察与访问,收集详细的资料。在课堂上,学生因为都准备了相关资料,在课堂上都积极发言,相互交流与补充,此时教师再对学生进行指导,最后加以归纳,就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通过此种教学形式,学生的学科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都可得到有效的加强。
综上所述,在地理课堂上,使用案例教学法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
第三篇:高中地理课程实施案例教学管窥
高中地理课程实施案例教学管窥
摘要:依照新课改《课程标准》的要求,如何有效改善地理课堂教学实效,使学生学习由被动转为主动,已成为教师关注的重点问题。传统模式的高中地理教学虽能确保教师知识的传授,但却间接限制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在教育教学中发现,合理开展课堂案例教学,能够较为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动手能力,展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本文以鲁教版高中《地理》教材案例为研究对象进行深入分析,以期提高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高中地理 课程实施 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的实施是教师组织学生共同讨论一系列问题案例,共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师生共同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较好的掌握所学知识。对于高中《地理》课程而言,采用科学有效的案例教学法,具有十分显著的灵活性,能够将地理实践与理论有效结合在一起,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实施案例教学的意义与特点
(一)有助于实现地理课程目标
首先,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学习地理知识的方法与原理。传统高中地理教学习惯把观点与结论直接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在反复的迁移应用过程中逐渐内化,而案例教学则关注学生归纳思维的养成,经某一典型案例透视,让学生明确某类地理问题的研究方法与研究原理,在知识建构过程中体会学习的乐趣,使得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为深刻。
其次,有利于多角度培养学的综合能力。地理案例中所讨论的问题综合性较强,解决问题的对策开放性特点显著,通过案例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反思、交流。
再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案例教学强调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鼓励学生采用自主、合作的方式探究多元化的学习方式。
最后,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情感价值观。案例教学的首要特点为师生互动,整个学习过程是开放性的,这种开放性特点有利于帮助学生情感价值观念的发展。
(二)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的成长
一方面,教师在参与案例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对不同典型案例的分析能够使自身的专业知识、学科知识体系更为充实,有利于促进教师自身教学能力的全面协调发展;另一方面,教师参与不同区域、不同领域内容的案例课程,有利于教师转变固有观念,改变教学方式,创造性的开展地理教学。
(三)有利于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当前,高中生地理课堂教学空间相对封闭,受传统文化、思维等的影响比较严重,导致地理课堂功利性取向严重,原本探究、发现问题的过程被抛却,教学过程呈现出明显的急促与短促,缺失个性、激情。而案例教学课堂文化强调合作性、主体性,其案例多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置身于案例知识的海洋中。另外,小组讨论的群体学习方式,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表现欲。
(四)案例教学与传统地理教学方式之间的差别
第一,案例教学目标更加全面;第二,案例教学内容实践性更强;第三,案例教学方法启发性较强;第四,案例教学法更为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性。
二、鲁教版高中《地理》教材案例教学策略
(一)构建知识网络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摒弃传统“教师为中心”的观点,强化“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教师通过开展地理案例教学的相关活动,使学生成为案例知识学习的主动建构者。而构建知识网络体系模式则要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将相同实施内容构建成统一性整体。如鲁教版必修本中与水流域综合开发的章节,该部分主要针对长江流域,在开展该课程教学内容时,可结合之前章节中关于水流域的内容,组建长江流域知识网络体系。
设计知识网络结构体系来开展案例教学,就要求教师充分发挥教学资源和教学设备的作用,完善授课技巧。比如:在讲授黄河水系的内容时,可结合人、自然、区域等层面进行分析,可分别采用视频、图片、举例等方式全方位性的向学生讲解,这种方式不仅提高了知识的精练性,还便于帮助学生补充、优化知识结构体系。
(二)固化教学情境模式
新课改下的教学模式是让学生获得真实的体验,但受实际教学条件的限制,很难把学生带入的真实的环境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可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将某一真实事件做迁移处理后,引导学生在问题的情境中思考并形成问题。对问题进行反思,是对所学知识的硬性需要,解决问题所形成的思路过程则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真实考量。部分学生通过固化案例情境模式,使得自身自主性学习能力显著增强。
另外,固化案例教学情境模式将地理知识与乡土文化结合在一起,这种方式既能加深学生对所处周边环境的认识,还能够学以致用,激发学生们热爱家乡的情怀。
(三)主动发现模式
案例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了认知主义的学习观念,即: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属于类别化的过程,教学的过程就是帮助学生学会主动发现的过程。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可向学生展示部分相应的材料案例,让学生通过分组讨论、主动思考等方式,归纳出问题的结论。如:讲述水土流失问题,可通过电脑向学生展示黄土高原植被还原后的场景,再与当前黄土高原的实际场景想对比,引导学生分类别性的思考问题,从自然、人为等角度去开展研究,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自主的寻求问题的解决思路。
结语: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以实际问题为切入点,将各类抽象性理论、概念融合到实际生活中,并将其具体化,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活动来获得相应的知识内容。这样学生既能深刻的理解知识的内涵,又能将其内化,真正的实现学以致用,符合了素质教育的新需求,值得在教学实践中推广应用,但高中地理案例教学不论在学生方、教师方,还是在教材方面仍有诸多问题存在,仍需对其做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李水.高中地理教师案例教学能力发展策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2]李娟.高中区域地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演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3]张明.高中地理课程实施案例教学管窥――以鲁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为例[J].基础教育研究,2013,(24)
[4]罗辉,何娟.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探索研究[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0,(03)
[5]王人杰.新课改下高中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2.[6]童建峰.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应用与实证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4.
第四篇:高中地理有效教学探究
高中地理有效教学探究
【内容摘要】
所谓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学生的个性特点与身心发展特点,遵循教学规律,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程度地取得教学效果。高中地理有效课堂的构建需要帮助学生养成对地理知识的浓厚兴趣,优化课堂问题设计,强化社会实践。
【关键词】
高中地理;有效课堂;学习兴趣;问题设计;第二课堂
所谓教学的有效性,主要包括如下三重含义: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当前新课程改革对教学有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中地理教师如何适应这一要求,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地理学习效率呢?下面我们将分三个部分展开研究。
一、帮助学生养成对地理知识的浓厚兴趣
从教学有效性角度来看,教师的课堂教学表现在相当大的层面上取决于学生的课堂听讲状态,如若学生听讲认真、发言积极、勤于思考、勇于提问,则教师的教学状态也较为亢奋;如若学生听讲懈怠、发言欠缺主动性、怠于思考,则教师的教学状态也难以被调动起来。而之所以出现后一种状况,相当一部分原因在于教师课前准备不够充分,未能结合学生的实际学情为学生设计能够引发其学习兴趣的特定情境,因而直接导致学生在课上学习状态不佳,有鉴于此,高中地理教师应当认真备课,吃透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内容所涵盖的知识点,进而为学生设计合理的、能够引发其地理知识学习兴趣的教学情境。同时,教师亦应当注重对自身教学艺术的提升,如若教师的授课语气过于严肃刻板,尽管能够确保课堂纪律,但同时也对学生形成了一种无形的压力,使学生在教师威严的仪表下,怯于发表见解,造成课堂气氛过于沉闷,并且学生长期浸染在此种环境下,其也难以养成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应当注重语言的诙谐性,尽量为学生介绍一些能够引起其兴趣的地理知识内容,使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的趣味性所在,进而养成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学习气候这个版块的时候,我就把厄尔尼诺现象、蝴蝶效应等进行了讲解,顺便讲解了每一年每一次台风名字的由来,这些都让学生感觉到离现实比较近,因为经常听说,可是来源却不清楚,这样的小科普让学生对地理感觉很有兴趣,因此就会认真配合教师的教学,能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教学任务。时间长了,还有的学生会在课前预习,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还会去查找资料证实,养成了良好的地理素养。
二、优化课堂问题设计
课堂中提出问题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发学生思考。为此,高中地理教师应该优化课堂问题设计,合理创设问题,创设启发性问题,提问角度应当新颖别致。
1.合理创设问题
教师在向学生提问之前,应当注重问题设置的合理性,以免因问题过于简单,使学生未能从中受益,亦应当避免问题过于深奥,造成学生对地理知识学习丧失兴趣。因此,教师为学生所创设的课堂提问问题,必须在突出教学重点知识与教学难点知识的同时,能够使学生结合其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进行作答,并且通过对教师提问的作答,使学生能够从问题的思考和作答过程中真正有所受益。
2.创设启发性问题
教师在为学生创设问题时,应当认真考虑将要提出的问题能否对学生有所启发,能否使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对问题的深入思考而有所锻炼。同时,教师在提问时,必须改变以作答正确与否的评价模式,而是应当帮助学生分析其问题思维过程,使其认识到自身之所以作答错误的缘由所在,进而避免日后再次出现同样的错误。通过这样的方式,将帮助学生提升思维能力。
3.提问角度应当新颖别致
教师提问的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对教师所提出问题的思考,帮助其实现对习得的地理知识的系统性回顾和巩固。而为了达成这一目的,教师必须注重提问的艺术性,即教师的问题提出方式应当尽可能地新颖别致,使学生产生新奇感,进而踊跃做答。
三、强化社会实践
高中地理课堂为学生提供了理论方面的知识,使学生对于地理的相关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与掌握。但是如果能够开展第二课堂,将实践性提升到一定高度,则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地理素养的提升。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可成立课外活动小组,针对性地布置课外作业,也可以利用业余时间把学生带出校园到临近的工厂参观,注重开展第二课堂,力求把课本知识寓于各种活动中,帮助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如在讲授《亚洲季风气候的成因》时,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入手,事先按不同任务安排给学生,让学生分组观测一天内沙子和水在早、中、晚三个时段的气温,通过仔细观察沙子和水的温差变化,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为教学亚洲季风气候的成因设下铺垫,也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四、结语
高中阶段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学习压力,平均分到每一科目的学习时间相对较少。为此,教师应该积极提高教学有效性,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维,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使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实现最大程度的地理学习水平的提升。
第五篇:高中地理情境教学探究
高中地理情境教学探究
此文章不是作者本人所写,是别人所写,并且没有经过写作人员的同意,所以只能将文章发到网上,如果作者用这个文章评职称,将会告其侵权
随着我国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推进,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新课改思想,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和教师群体的关注和思考。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实施情境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已经越来越受到教师和学生的欢迎。《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也规定了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培养学生具备现代公民所应有的地理素养,要求教师在课前准备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的教学设计,重视对地理问题的研究和探讨,同时要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践、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社会实践活动。那么到底如何通过地理教学情境的创设来提高中地理咳痰的教学效率和质量呢?以下即本文对此问题进行的简要探究。
一、结合生活情境,将理论与实际相联 众所周知,地理是与社会生活联系最为紧密的学科之一,我们日常生活中涉及地理的地方随处可见。通过教学的实践证明,有意义的学习产生于学生所学习的内容与其形成、运用的社会及自然情境相结合的条件下,同时,在这种条件下,学生所学的知识才容易通过迁移,而被应用于其他情境中。
例如在学习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中《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的时候,学生会对我国各地的土特产产生浓厚的兴趣,此时,教师通过让学生列举出我国各地区的代表土特产来总结农业生产的特点。学生纷纷举手回答出:东北大米、江南丘陵的茶树、新疆哈密瓜和葡萄干等,通过学生举出的例子,教师在通过引导就可以总结出农业生产受地理环境影响所呈现出的三个特点: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
再如学习《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时会讨论:“城市化带来的影响”这一问题,我从这两年来武汉、长沙等地区发生“城市内涝”这一现象为例,并结合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和之前必修一所学过的关于水循环、洪灾等知识进行提问:1.城市内涝产生的自然原因?2.加剧城市内涝的人类活动?3.采取哪些措施可以缓解城市内涝?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在全班进行汇报总结,从学生的回答上我看出学生在生活中对社会热点问题都有所关注和了解,特别是对第三个问题的回答,有学生提到在新闻当中看到关于缓解城市内涝的相关措施即通过铺设透水路面等打造出“海绵城市”。在此,我还对“海绵城市”进行了相关的讲解。通过学习这一课的过程中分析“城市内涝”这一思路,我再引导学生思考城市化带来的其他影响,学生通过举一反三,很快的就掌握了这一课的知识点。
通过课堂的教学过程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只听教师给他们讲授知识而坐在教室里,他们也有着自己的生活经验,也有自己的思想。教师要利用好学生的这一特点,把地理课程所讲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创设情境。既能够让学生明白地理在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又能够让学生利用学习到的地理知识来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通过合作讨论,突破关键知识点
课堂上的合作讨论也就是教师所创设的“合作情境”、“讨论情境”。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据教学重难点提出一些能够激发学生积极探索和思考的问题,让学生通过思考、议论、交流、总结等来得出自己思考探究的结果,从而解决问题。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起到一个引导者、组织者和帮助者的作用,将课堂交给学生,每个学生都通过参与交流和讨论而收获到知识。
如在教学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这一课时,教师首先让学生一起回忆在必修二时所学的《美国商品谷物农业》里面的关于区位条件、生产特点等知识点,再接着让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结合所学知识将东北商品谷物农业生产与美国商品谷物农业进行对比,小组派代表进行观点陈述,最后全班通过各小组的小结进行总结,从而得出了两个地区商品谷物农业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最后根据我国东北地区的农业发展条件,讨论分析东北农业生产的优缺点,进而推测东北农业未来发展的方向。经过各轮讨论,学生更加明确农业生产要遵循“因地制宜”这一规律。
通过合作、讨论情境的体验,学生在不断的思考、探讨、总结的过程中将新旧知识进行对比,从而重新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化的构建,提高了学生对于知识的迁移能力,以及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
三、创设问题情境,建立认知结构
通常而言创设问题情境是和讨论、合作情境相辅相成的一种学习情境,问题情境的创设主要是利用问题设置进行探究,是高中物理、地理等学科常用且适用的一种情境教学法。教师需注意在问题情境中所提出的问题一方面要符合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能力,另一方面又不能太过简单,需要经过思考和努力才能解决。这样才能达到问题情境教学的真正目的。
如教师在讲解《大气运动》这一课的时候,我主要运用的方法就是问题情境。首先,我让学生带着问题去仔细的观察“热力环流图”(画有等压面,无水平和垂直气流箭头),我所提出的问题主要有这几个:1.气压与气温之间存在什么关系?2.气压会随海拔高度而变化吗?如果变化是怎样变化的呢?3.如果气流上升或下沉会导致同一水平面气压如何变化?其次,就让学生进行思考,并且讨论交流。接着,当学生对上述问题进行解决后,我又让学生运用上述的关系和原理去分析可不可以将这个图用来表示城市热岛效应或者是三圈环流?最后,学生进一步对此进行讨论和思考,全班得出了一个结论即: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基本的形式,热力环流的原理是大气运动的基础理论。
通过上述的问题情境创设,学生经过自己的探究而得出了相应的地理规律,这种一层一层的递进式提问,让学生逐步深入思考,从而自我构建了认知系统。
四、结语 总之,高中地理中应用情境教学的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和质量。同时,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得到了提升,不过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也遇到了其他的问题,因此,地理情境教学还有待我们进一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