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生态课堂教学评价革命的尝试
关于生态课堂教学评价革命的尝试
摘要:校本课程建设和管理,是本次国家课程改革的一大创新,它赋予了学校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上极大的责任和一定的自主权。学校把校本课程设计和实施的自主权交给教师,为教师营造自主、创新的环境;还可以利用社会资源,实行课程招标。同时,学校要求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使他们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得到发展。
关键词:评价革命、传统教育评价、校本课程 小学教学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故我校做了以下尝试:
1、注重发展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评价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传统教育评价是纸笔考试比较强调分数,热衷于排名次,比高低。这样只有少数的“优秀者”能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而大多数人成了成败者。我们为了让更多的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在考试中使用多种试题(难易不同),根据学生情况的不同,自己选择试题,这种方法反映了学生的个体发展,能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激发新的学习动力。
2、注重过程
传统教育评价只关注教育活动的结果,对教育活动的过程很少关注。其实评价是一个过程,伴随和贯穿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的评价,就是考察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是否乐意与同伴进行交流和合作,是否具有学习数学的兴趣。比如在教学“数学广角”时,我们让学生先小组内进行3人、4人、5人、6人的“握手游戏”,做好记录并推导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自我挑战,是一种主动参与学习的体验。
3、注重多元化
学生、教师、家长是评价的三大主体。而数学学习是一个合作的过程,小组内的同学最有发言权,学生的互评也是至关重要的。家长和孩子之间有着特殊关系,能给学生纵向发展的合理评价,故家长的评价影响力不可低估。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特点,要合理选择评价方法。
4、注重全面
传统教学评价过于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而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其他方面的发展或多或少被忽略。新课程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学生成绩,而且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等各方面的发展。我们的教师在教学面积后给学生布臵了一道这样题:在长30米、宽20米的空地上设计一个花园,并估算出所需的经费、制出效果图。这需要学生进行价格的调查,动手、动脑去设计,并需要学生应用各方面的知识制出效果图。学生在做这次作业时,都能积极进行价格调查,小组内同学合作,力求设计新颖、经济实用,完成的设计大多十分精美。教师将作业在班上展示,并根据设计精美程度、经济实用程度给出正确的评价。通过这次作业学生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体验了成功的喜悦。
5、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评价 各科课程标准都强调了培养目标的三大领域,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学习过程与方法,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相比,后者的评价有着较大的难度,我们在评价时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非学业评价的内容不能是笼统的甚至是不可捉摸的,如说一位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就过于笼统、抽象。如果一个学生在热爱祖国方面被评为“中”或“差”,其具体含义又是什么?如果一个学生得到“优”,这个月变为“良”,其评判的依据又是什么? 其次,非学业评价必须与学科教育目标和日常教学活动紧密结合,因为这些内容是培养目标的一部分,是必须关注的,同时它们也是学科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如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要避免为了评价而评价的现象,人为“制造”某些情境,或采用标准化的量表对学生非学业内容进行评价是不值得提倡的。而日常教育教学活动则为非学业评价提供了平台和载体,如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就可以观察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积极参加讨论,是否愿意帮助他人,认真倾听他人的发言,是否有合作精神等,这样才能将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落到实处。
第三,在非学业评价中,要处理好评价内容的模糊度和精确性之间的关系。如果经过一个阶段的摸索和实践,对于某一项评价内容有了深刻的理解,能够比较全面地概括出其中的关键与具体要素,就可以将该评价内容进行分解,提出评价的具体指标,以增强评价的可操作性、有效性和一致性。例如,对学习态度进行评价,可以分解为上课认真听讲,认真完成作业,及时纠正错误等。要注意关键指标的全面性和有效性。如果不能概括出评价内容的主要指标,宁可模糊一些,也不要将其固定化,以避免最终评价的片面性。
第四,在非学业评价的呈现形式上,一般要避免给学生的非学业评价一个等级甚至是分数。对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过程与方法以及某些能力简单进行定量评价是困难的,进行权重也是不恰当的。如对学生合作精神和能力进行评价,简单地用68分、75分表示可能是不准确的,而且无助于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或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在非学业评价中应提倡质性描述,在给学生下结论的时候应该慎重,而且要有简洁的描述作为支持性的资料和证据。
6、恰当地运用多种学生评价方法
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与过程和方法的关注与整合。强调评价的过程性并且关注个体差异。这就要求改变将纸笔测验作为唯一或主要的评价手段的现象,运用多种的评价方法对学生进行评价,除了纸笔测验以外,还有访谈评价、问卷评价、运用核查表进行观察、小论文、成长记录袋评价和表现性评价等。例如,为了突出评价的过程性并关注个体差异,运用成长记录袋进行评价是必要的,它通过收集表现学生发展变化的资料能够反映学生成长的轨迹,学生本人在成长记录内容的收集有更大的主动权和决定权,能够充分体现个体差异。同样,表现性评价创设了真实的情境,通过学生活动或完成任务的过程不但能够评价学生知道了什么,还能够评价学生能够做什么,还可以在学生的实际活动中评价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与分享,评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等。主要参考文献:
1、《校本研究指导》:郑金洲,科学教育出版社,2002年8月第1版。
2、《对教师专业发展评价的重新审视》:张祥明,《教育评论》2002年第1期。
3、《校本培训实施指南》:王宏伟、王玮,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
第二篇:课堂教学的革命
课堂教学的革命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学习体会
文∕刘晓乾
2011年11月20日至21日,河南西峡县“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创始人杨文普专家及一线实验员教师应教育局邀请来我区做专题报告和示范教学,他们精彩的报告和优秀的教学使我受益匪浅,让我看到了希望的曙光,获得了前进的动力,有了改革的决心。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是河南省西峡县以杨文普为首的团队多年教学探索的结晶。是对传统以老师讲为主的“灌输式” 课堂教学模式的一次大挑战,是新课改推行以来又一次课堂教学的革命。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主要有四个教学环节:设疑自探——解疑合探——质疑再探——运用拓展。整个教学紧扣“疑”和“探”二字,有疑则问,有问则思,有思则探,有探则答。在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一波刚落,一波又起,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不断推进课堂教学的进展。
从他们成功运用“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的精彩课堂教学来看,“设疑自探”是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也是课堂导入的开始,教师以鲜活的生活实例或传神的口头语言创设了丰富的情景,迅速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营造了问题氛围,使学生围绕教学目标产生疑问,并形成自己的问题提出。当然从问题提出看,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提法,有的学科直接围绕教学目标发问,有的围绕课题发问,如数学。有的走进文本围绕课文内容生疑发问,如语文、历史。教学中先由学生发散性提出问题,再有教师归纳梳理,提炼出与本课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问题。如果问题偏离教学目标,教师也可补充提出。不管采用哪一种方式,问题都必须紧扣目标,是本节课的“主体”、“核心”,是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点。
问题提出以后进入自探阶段,其实就是学生针对问题,走进文本,自主学习的过程。这是对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有效应用。在自探中,教师一般都规定时间,多数为5—6分钟。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有效学习,避免了因无时间限制而低效或散漫的学习。这对学生也渗透着一种时间观的教育。
“解疑合探”是教学的第二环节,主要是通过生生互动的方式检查“自探结果”,也可是师生互动解决学生自探难以解决的问题。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做到“学困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中等生或优等生评价”,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训练。这也是对新课改要关注学困生,要全体参与的理念的有力体现。同时也训练了学生表达、倾听、思辨、评价等方面的能力。当然对于自探无法解决的问题要采取“讨论”和“讲解”的形式解决,讨论可以使同桌讨论,小组讨论,然后选代表发言。讲解是教师对学生讨论后仍无法解决的问题给于讲解。教师讲解时要遵循“三讲、三不讲”的原则。即“三讲”即讲学生自学和讨论后还不理解的问题,讲知识缺陷和易混易错的问题,讲学生质疑后其他学生仍解决不了的问题;“三不讲”即学生不探究不讲,学生会的不讲,学生讲之前不讲。
“质疑再探”是指在学生基本完成本节学习任务的基础上,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质疑,敢于向教材或老师挑战,提出有一定深度的问题,也可以是超出教材的问题。如果说前面的“设疑自探”是“走进教材,用好教材”,这里的“质疑再探”就是“走出教材,超出教材”,这是一个深化和拓展知识的过程,也是从课本知识向实际应用升华的过渡阶段,在整个教学和知识应用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但是我看到这一环节在很多老师的课堂中形同虚设,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或者学生提不出更有价值,更有深度的问题,让其流于形式。这也是整堂课教学的薄弱环节,或者说致命的弱点处,还需我们广大老师学生继续深入探究其根源。
“运用拓展” 是指师生围绕学习目标,针对本节所学知识,分别编拟基础性和拓展性
问题,让学生训练运用,并在此基础上反思归纳本节知识。主要是学生围绕本节所学知识编拟一些基础题和一些拓展延伸性习题,教师通过巡视选择有价值的展示给全体学生练习使用。教师也可编拟一些基础性试题,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最后是让学生自己回顾总结本课知识点,谈自己的收获。
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来看,“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实现了“三个转变”,即由“以教师讲为主”到“以学生学为主”的转变;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由学生“无疑”到“有疑”的转变。突出了两个“特点”即突出了以培养学生的设疑探究能力、思维创新能力为目标,巧妙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学生大胆质疑,积极回答问题,在不知不觉中学到知识,品尝到学习的乐趣的特点,突出了教师变苦教为乐教,最大限度地解放了教师,恰到好处地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进而不断学习钻研业务的特点。这一模式充分体现了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它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减轻学生的负担,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自学和合作能力,是值得我们学习一种崭新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
(甘肃白银平川区第三中学
730913)
第三篇:课堂教学的革命
第1章 课堂教学的革命
课堂教学时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也是教育改革的原点。
------作者自题
第一节
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
一、创造力是人人具有的天然禀赋
二、创造始于问题
三、问题意识是与生俱来的本能
四、我们到底追求什么?
五、冲破观念障碍
第二节
化结果为过程的教学
一、知识是从哪里来的?
我们总是教导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很重要,而形成科学态度、科学精神更重要。所谓科学态度,就是事实求是的态度,所谓科学精神,就是怀疑的、批判的、探索的、创造的精神。可是这种态度和精神不可能离开学科教学、离开学科发展的实际过程单独进行说教。它必须渗透在学科教学的过程之中。
二、没有氧气就不能燃烧吗?
三、牛顿力学可靠吗? 四、三角形的内角之和等于180度吗?
五、过程教学比结果教学更重要
第三节 以综合为导向的教学
一、世界时综合的
二、高分低能的本质——知识的割裂
三、知识的综合与知识的综合教育
第四节 研究性教学
一、研究并不神秘 二、三个案例
三、研究性教学的特点
四、确立课程意识
第五节 追逐知识前沿的教学
一、从“哥本哈根研究所”说起
二、循序渐进与跳跃式发展
在我们的教育学教科书上无不写有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易到难。教学强调环环相扣,步步为营;每一条原理都要讲解清楚,每一个概念都要严密证明。这对于打下扎实的基础、形成缜密的思维有很大的好处。但这对于创新思维,对尽快接触科学前沿却成为障碍。。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我们用毕生的精力也不可能学会全人类的知识,因此我们必须学会有选择性地学习知识,构建个性化的知识,也就是符合自己能力结构和兴趣结构的知识,有利于自己创造性地转化的知识。
三、直线教学与散点教学
四、不直接回答问题
第四篇:引导尝试课堂教学模式
小学科学“引导·尝试”课堂教学模式
金银湖小学张俊夫
华东师范大学邱学华教授提出了“学生能尝试,尝试能成功,成功能创新”的观点,结合我校“发展至上”的办学理念, 联系小学生年龄小,自学能力不是较强的实际情况,着眼于开发学生内在的潜能和创造性,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我校科学课采用了“引导·尝试”课堂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工作。
一、“引导·尝试”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主义的基本观点,“引导·尝试”课堂模式重视学生的实践。根据儿童认知过程的特殊性,实践是理解和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必要途径。“引导·尝试”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流程表明,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在教师不断指导下以及学生不断地尝试中逐步完成的,“导入——引导——尝试——拓展”这个过程反映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客观性。
“引导·尝试”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注入式教法,把知识传授和能力的培养统一起来。“引导·尝试”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引起教学过程的一系列变化:从教师讲、学生听转变为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尝试、发现;从单纯传授知识转变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从被动听讲、死记硬背转变为主动探索、解决问题;从技巧性教育为主转变为思考性教育为主。
“引导、尝试”教学具有客观可能性,在于迁移规律在发生作用,这是引导、尝试教学理论的心理学基础。迁移是已经学得的东西在新情境中的应用,是已有的经验对新课题学习的影响。学生在学习新课时,头脑里并不是空的,他们已经储存许多旧知识和生活经验,也就是说新课对学生来说并不完全陌生,而是七分熟,三分生。这样学生可以利用“七分熟”的旧知识作为基础,去探索尝试“三分生”的新知识。
二、“引导·尝试”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导入——引导----尝试——拓展。
第一环节: 导入: 1.激趣导入2.明确学习目标(时间:5分钟)
第二环节: 引导(时间:8分钟)
第三环节: 尝试(时间:22分钟)
第四环节: 拓展:1.学习清单与课堂小结2.应用练习(时间:5分钟)1.导入:
(1)激趣导入新课: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的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科学课激趣的方法手段很多,根据不同的课型不同对待。
(2)明确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是告诉学生这节课我们主要将学习什么,具有为学习导航的性质。教学活动是师生双边的活动,教师知道自己这节课做什么,作为科学学习的主体——学生,也应该知道自己一节课要做什么,要达成怎样的目标,让自己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2.引导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求知、尝试、探究、合作的过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到学习中去,自己尝试动脑、动口、动手去探究、发现新知。教师帮助学生克服思维的盲目性,避免学生的思路误入歧途,适时指导,使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思维能指向所要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寻求知识、吸取知识、运用知识。显而易见,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无法解决时,教师及时加以指导、点拨,引导学生自己思考探讨,想出办法、找出途径,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如在学习新知识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对问题进行猜想和假设,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思路的构思,让学生通过自己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主动地获取知识;在学生得到结论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分析和总结,对学生的研究成果进行评价,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结论。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播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指导者。
3、尝试:
尝试是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集体研讨等多种解难释疑的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逐步理解,逐步内化,并能运用。
尝试的实质是让学生在尝试中学习,在尝试中成功。在教学中,不是先由教师讲解,把什么都讲清楚了,学生再做按照老师说的去做,而是先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独立思考、自学课本或互相讨
论,依靠自己的努力,去初步解决问题。在现代的教学条件下,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有机的结合起来,创设一定的教学条件,可使学生的尝试活动取得成功。
4.拓展:
拓展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依据该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在一定范围和深度上和外部相关的内容密切联系起来的教学活动。旨在加强对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在深度和广度上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兴趣,建立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探究方法,在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得到提高,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1)完成学习清单:学习清单是教师引导学生在完成一个学习过程后总结实现目标的过程与方法。总结学习清单不仅是帮助学生回顾、巩固学习的内容,更是通过清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积累学习能力。它是落实“过程与方法”维度目标的实践方式,即从“学会”到“会学”的训练。学完《水能溶解一些物质》,小结学习清单: ● 我们把食盐、砂放入水中搅拌; ● 发现食盐看不见了,砂沉到水底;
●用过滤的方法不能把食盐从水中分离出来,砂可以分离出来; ● 通过实验得出了食盐在水中溶解了,砂在手中没有溶解的结论。
(2)应用或练习:科学课练习要进行有益、有效的设计 ,以学生发展为目的,设计形式多样、异彩纷呈、学生乐于接受的科学练习。贴近生活、形式新颖的趣味型练习学生是感兴趣的,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练习一般当堂完成,完成95%的学生正确率达到95%的目标。
三、恰当处理教学四个环节的关系。
在四个教学环节中,通过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充分体现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达成;通过引导可以引发学生积极思考,通过尝试让学生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通过拓展的“学习清单”环节检测过程与方法的目标达成,通过应用练习,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层次的提高,最终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
“引导和尝试”是课堂教学模式中的两个重要环节,处理好“引导”与“尝
试”的关系和尺度很重要。学生的尝试多是在教师的引导之下进行的,在两环节运用中,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以及学生年龄段的特点,有时是先引导再尝试,有时是先尝试再引导,有时在一节课中交互运用。如五年级《摩擦力》一课,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做过“拉人”游戏,在让学生重温游戏的基础上,根据体验,初步得出物体重,拉力大,地面光滑,拉力小的结论。再用老师提供的材料,设计实验,验证他们提出的结论。整个学习以学生的尝试为主,教师只是稍加引导。而四年级《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一课,在提出研究课题后,由于学生这方面的生活经验少,实验中需要考虑的细节较多,需要教师一个一个的引导出来,罗列出来,制定详细的研究计划后,再根据计划来试验。另外,存在着低段教学教师的引导比中高段教学教师的引导较为细致,中高段教学给学生尝试的时间较多的现象。引导与尝试环节的交互活动,更能体现出师生积极的参与、交往互动和共同发展的过程,是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的重要环节。
“尝试”是灵魂,“引导”是基础。根据高效课堂自主、合作、探究、展示的教学思想,站在“以长远的眼光审视教学效益,以整体的思路设计课堂教学,以高质量的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思路上,我们的教学要加强、突出“尝试”环节。精心组织学生独立思考,保证学生足够尝试时间。
四、课堂教学评价
“引导·尝试”课堂教学模式评价
第五篇: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新尝试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新尝试
摘要:《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些新的理念为我们语文教学提供了正确导向,让我们语文课堂教学彻底改变了过去以“一言堂”为主要形式,以应试为主要目的的枯燥无味的教学现状,代之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语文课堂要焕发生命活力,就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彰显自己的个性。
关键词:兴趣创新合作主体
长期以来,学生缺乏学习语文的兴趣、语文学习效率低下,一直成为困扰语文教学的难题。究其原因,在于不少语文教师将语文教育局限于语文知识传授和语文技能的训练,而很少关注学生人格的完善和生命的发展。因此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关注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注重学生人格的完善,以真诚、民主的态度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人经验、感情和意见,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使语文教学充满民主、平等的人文关爱,以参与者、交流者、促进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之中,让学生走进快乐语文世界。教师如何让学生走进快乐语文世界呢?随着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行,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新教育等成为人们探讨的热门话题。我校在进行“双体互促”的教育教学课题研究过程中尝试采用了分组教学、合作尝试学习的方式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对充分发展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起了巨大作用。
一 注重预习,主体作用从头发挥
预习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预习,不但可以提前了解学习内容,降低课堂学习难度,促进课堂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早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我国著名美学家、文艺评论家朱光潜先生就郑重提出:“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为此,他一再告诫读者:文字和思想感情关系密切,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感情。所以学生在预习时一定要认真阅读,不能放过每一处不懂得字句。
二 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乐趣中学习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我们语文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语文知识和 1
技能的构成、学生语感的形成,更应关注学生与学习语文有关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教师的关注应从近期关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人格尊严、心理需求和个性差异等)走向远期关注(为学生终生发展打好语文基础),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带着希望和自信离开教师和学校。当语文教师的关注完全成为一种自觉行为时,便会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就让我们的关注从关注学生的兴趣开始。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在教学《爱莲说》一课时,我先在课前精心地准备了各种荷花的图片,在导入新课时,我采用了诗歌导入法,由各代文人墨客的优美诗句引出荷花的图片,把它们展示在屏幕上,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被激起。在此基础上,揭示课题。这样的教学,学生就会容易入情入境,展开想像,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三、调动感官,让学生全面展现自我新课标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巧设问题,引导学生,点拨学生的思路,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所以说,课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心理学家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如在教学《懒惰的智慧 》一课时,揭示课题后,我先让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文,把找到的问题答案用直线划出,不明白的地方用问号标出。自学时要求学生做到边读边想边动手。通过这样动手、动口、动脑训练学生,能促使他们在最大限度里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因此,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使语文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当这些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时,教师便会对学生不断有新的发现:如学生对文本的真实感受,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内容的对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生存的处境以及学生的智力类型等。如此,学生的思维火花便会不断闪现,主体意识就会凸现,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情境自然就会展现在语文课堂中。你就会发现原来学生对“愚公移山”有自己的看法,对孔乙己有更多的同情,对鲁迅多了几分敬佩……你会为学生的争论而激动,为学生的理解而赞叹,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他们的伙伴,走出纯粹教语文的误区,与学生共同享受语文的快乐。
四、放飞思维,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
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的各抒己见。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感悟,懂得了知识是无穷的,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这样的课,课堂气氛很活跃,其间,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也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的思维在无拘无束的讨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如在教学《黔之驴》一文时,我问学生:“学了这个故事你们明白了什么道理?”大部分学生都回答了只有真本领才行。可有一个学生却回答的不同,他说是好事的人才是罪魁祸首。他的回答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最后,我在学生们讨论的基础上作了全面的总结,使他们对课文的寓意有了更多的理解。这样做,保护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里得到了充分的张扬。
五、开展朗读,让课堂教学有声有色
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反复朗读,像朗读比赛,组织读书会、朗诵会,写读后感等,以发掘每个学生的智慧潜能,发挥学生的一技之长。在朗读过程中,理解内容,积累词句逐步提高阅读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自编自演了课本剧,他们那逼真的形象、丰富生动的话语、独特的表演手法,体现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样的教学让学生选择自己阅读感悟的精华,进行具体表述,让他们在各自品评中进一步得到升华。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倾听。有专家指出,未来的教育是倾听者的教育,“教师的沉默是金”,意在说明教师善于倾听不仅是教学艺术,更是新课程理念的形象化。倾听,需要教师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倾听学生需求的呼声、感情脉搏的跳动,用心与学生交流。
六、尊重学生,让学生品味成功的喜悦
热爱学生,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该仔细注意学生的一言一行,尤其是要注意观察那些学困生的言行。教师应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学生的“美”的眼睛,留心学生某一方面的优点、亮点,引导他们参与合适的学习,发挥他们的特长优势。如
3果教师的冷淡、责怪、不适当的批评往往都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而一旦丧失自信心,那么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大大削弱,当然对语文学习也就提不起兴趣了。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让学困生在语文课堂上获取成功,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让这一部分课堂上的弱势群体动起来,使课堂真真实实地活起来。如何有效提高弱势群体的学习积极性呢?我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分层教学,即经常让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一些很浅显的、在书本上很容易找到答案的问题,做一些简单的基本题和练习作业,如果答对了、做对了或者答对了、做对了其中的一部分,就立即加以表扬,表扬他进步了。然后逐步加大训练难度,提高训练要求,让学习困难生在不断的训练中获取点滴的长进,体验成功的快乐。另外,对于学困生我还经常作出一些激励性的评价。例如:“其实你很聪明,只要多一些努力,你一定会学得很棒。”“这个问题你说得很好,证明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学生,只要努力,你完全能学得好!”“你的看法很独特!”“你的分析很有道理!”诸如此类的评价,不但承认了学生的进步,而且强化了学生的进步,并使学生在心理上也感受到进步。由此喜欢上语文老师,也喜欢上语文课。合作学习不是尖子生做小老师,中下生当听众的学习方式,而是每个学生积极参与,人人要贡献思维成果,人人既是老师又是学生的学习方式。没有每个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独立学习的成果,只靠个别优生唱戏,这样的合作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四要及时对话。语文教学是一种社会性的沟通现象,自然少不了对话。对话需要真诚的态度、民主的作风,最忌“话语霸权”、一言堂;对话应是情境化的,既有文本的情境,又有师生经验的现实情境和对话过程中创造的新情境。对话的方式也应是多样的。有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孔乙己》是对孔乙己的同情、鄙视还是别有用意。有与作者的对话:《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把庭下的月色描述得如此宁静孔明,学生会带着这个问题去查阅关于苏轼写这篇作品的相关资料。学生也可能在与教师的对话中产生新的话题:师生在讨论作者与张怀民的友情时,有学生提出新看法,从哪里能看出他们的友情深呢还有那些这样的友情。对话是开放的,可以超越文本,超越课堂,超越时代。对话是思维的碰撞,常有心灵沟通和情感共鸣,因而对话又是创生的。这意味着语文教学对于师生而言,永远充满出乎意料的魅力,一种源于师生思想的魅力,它召唤师生创造力和智慧的涌动和勃发,使师生的潜能在富于挑战与激励的教学情境中不断释放。因此语文教师要在对话过程中,引导学生体验、感悟、建构,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感受到成功的乐趣和人格的自信,成为快乐的语文学习者和爱好者。
七 分组合作培养创新人才
美国心理学家格拉塞通过调查指出,学校是满足学生需要的最主要场所。学生到学校来学习和生活,主要的需要是自尊和归属。分组合作尝试学习为学生提供了这种场所和机会,使之在小组内相互交流,彼此尊重,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真正体现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尊严,使之产生“我要学”的强烈愿望。江泽民主席说:“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我们今天的教育者不可推卸的责任。如何培养创新人才?分组合作尝试学习不失为一种良好的途径。
分组合作尝试学习变传统的竞争型目标结构为合作型目标结构,“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变个人之间的竞争为小组之间的竞争,形成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格局。小组成员有着共同的期望和目标定向,“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极大地消除了对于竞争失败的恐惧,增强了“利益共同体”的集体荣誉感,从而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乐于学习的动力。
而尝试本身就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在尝试解决问题时,学生必须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寻求新的问题的答案,有时没有绝胜的把握就需要大胆的设想,这样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有了创新的意识,能用创新的思维去思考问题,也就是学会了如何学习。久而久之,自然就形成了如何发现问题、如何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能力,这是创新的能力的基石。
总之,要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就一定要把它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上飞扬。要求教师要转变观念、转换角色,由学生学习活动的“主宰者、控制者”变为学生学习、实践活动的“指导者、参与者”,要敢于“放手”,还学生一片自由的天地,凡是学生可以做到的事情,教师决不越俎代庖,教师要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自主实践的过程,为学生个性化的全面发展创设了一个良好的环境空间,有待于我们继续探索,用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人格完善,也实现教师自我生命的完善。
参考文献
1《湖南教育学院学报》 第14卷第1期 《要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结构—论中学生语文能力的基础》 湖南教育学院中文系
2《语文教学》 《把握语文学习的规律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江苏省南通师范第二实验学校
3《语文教学》 1994年第2期 《紧扣课后练习教给学生学法》 姚红王尚文 《语文教育学导论》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4年9月 第一版
5钟启泉、崔允霍 张华主编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6中国教育报记者李建平《专家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1-2010
7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 李召存《研究性学习初探》《中国教育学刊》2001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