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古诗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初探
小学古诗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初探
● 孙德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成为学生审美教育的主阵地。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异彩纷呈地闪耀着美的光华,令人为之心热,为之神往。教师要充分挖掘古诗中蕴含的美,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感受美,从而得到美的熏陶,提高审美能力。笔者以苏教版教材为例谈一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以诗赏景,体会古诗中大自然的美 著名教育家凯洛夫说:“美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它的本质在于理解自然和社会的美,理解人与人的相互关系的美,在于以艺术眼光来认识周围的现实„„”美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感知、理解、欣赏各种形态的美。美,无处不在;美,无时不有。在阅读教学中,学习语言文字、认识具体事物、体会思想感情为审美活动创造了广阔的环境和适宜的氛围。
大自然是美育取之不尽的源泉。古代诗人常常会为大自然中得天独厚的美丽风光所倾倒折服,并写下千古传诵的佳句。如在教学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感受到了庐山瀑布一泻千里的磅礴气势,感受到了祖国山川的宏伟壮丽。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你对这美丽的景致也赞叹不已,流连往返,那么你的心也将开放出美丽的花朵来。”春花烂漫的季节也是最令人钟情的。杜甫在《江畔独步寻花》一诗中写到:“黄四娘家花满溪,千朵万朵压枝低。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通俗易懂的诗句中尽显田园风光。理解这首诗时,我引导学生在抒情的音乐声中边想象边描绘:在宜人的江畔,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伸向远方,路的两旁有无数色彩斑斓的野花竞相开放,差不多把路都给遮住了。美丽的彩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可爱的黄莺自由自在地唱着动听的歌儿„„一旦这幅清新自然的春日美景图展现眼前,教师无需多言,学生便感受到了春天的勃勃生机。试问,这样诗情画意、情趣盎然的意境怎能不激发起学生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呢?
二、披文入情,体会古诗中语言文字的美
我国古代的诗词,流传至今的往往都是脍炙人口的作品,它们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最为适宜。学习这些古诗文,体味作品反映的自然美、生活美、情感美、艺术美、语言美,久而久之,学生的审美情趣就会得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就会得以提高。
1.议,体会古诗中的数字美。数字给人的感觉往往是单调乏味的,但古代诗人却把数字巧妙地融入诗中,起到了其它语言文字所无法替代的作用,增加了诗的美感。如宋代诗人叶绍翁在《游园不值》中曾写下这样的诗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在理解这句诗时,我紧扣“一”字,让学生反复品读讨论,使学生由这一枝独秀的红杏,“看”到了园里春闹枝头的繁华景象,体会到了诗人对这生机盎然的春天的热爱和赞美;再如李白的《赠汪伦》中“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纵然桃花潭的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啊!诗人通过“深千尺”这个夸张手法的运用,使学生深深地了解了汪伦和诗人之间的真挚情谊。因此,谁能说这古诗中的数字不具有它独特的美呢?
2.画,体会古诗中的色彩美。一些描写颜色的词语对渲染古诗也有着独特的功效,能使人的眼前呈现出一幅五彩缤纷的图画,给人以一种身临其境、赏心悦目之感。如杜甫写的《绝句》中有这么两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其中的“黄”、“翠”、“白”、“青”对事物的描写可谓栩栩如生、淋漓尽致;再如《鹅》这首诗中“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中的“白”、“绿”、“红”,又能使一身白毛、大红冠子的大白鹅在清澈的河水中尽情嬉戏的情景跃然纸上。教学时,我就引导学生读诗、画图、涂色来理解诗的意思,体会并表现诗中的美景。3.读,体会古诗中的韵律美。汉语是美的,尤其是古代诗人写诗都注意字数相等,用词精当,讲究平仄,重视押韵。美文就需要“美读”。“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诸如此类。”(叶圣陶语)如《游园不值》中第一、第二句“应怜屐齿印苍苔,小叩柴扉久不开。”及第四句“一枝红杏出墙来。”中的“苔”、“开”、“来”字押韵;再如《暮江吟》第一、二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及第四句“露似珍珠月似弓。”中的“中”、“红”、“弓”又均押韵,这样和谐协调、抑扬顿挫的诗句,学生读来琅琅上口,从中受到美的感染。
三、探求意蕴,体会古诗中蕴含哲理的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取的许多古诗立意高远,构思新颖,语言清新,趣味浓郁。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习古诗,品味古诗,剖析其语言,探悉其趣味,以便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取古诗营养,探索古诗真谛,使学生渐渐充实起来,灵秀起来。
通过寥寥数行的古诗,我们不但可以领略到大自然美好的风光,感受到诗人多样的情怀,还能从中受到启发,悟明道理。如苏东坡的《题西林壁》一诗中:“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两句表面上是说由于站的位置、看的角度不同,诗人所见的庐山景色也不同。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分析了解,就不难使他们受到启发:对一些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观冷静地分析,就容易主观地被局部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正确地认识这个事物。这平淡无华的诗行间流露出的不正是这深深的哲理美吗?
四、品诗悟情,体会古诗中人物情感的美
在古诗中有许许多多感人至深的人物,这些人物形象能让学生深深地感悟到文中人物所具有的人格美,受到美的震撼,对于启迪学生美好的心灵,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淘宝商城女鞋 http://live.yy-movies.com/ 淘宝爆款 http://52yd.net/ 如陆游的一首《示儿》:“但悲不见九州同”写出了他终身的遗憾,“王师北定中原日”写出了他毕生的心愿,“家祭无忘告乃翁”写出了他临终的遗愿。教学这样的古诗,我都要求学生在课前查资料,了解诗人的生平事迹,课上进行交流,讲诗人的故事,一方面,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另一方面,使学生初步了解诗人的人品、古诗创作的背景。有了这些铺垫,学生体会诗中溢于言表的强烈的爱国之情,可谓水到渠成。这种美好的情感,怎能不令学生的心灵产生感应,情操获得陶冶,心智受到启迪,思想实现升华呢?
总之,古诗教学除了要对学生进行德育、智育的培养外,还要进行审美教育,古诗教学中美育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形象、情感去熏陶学生,丰富净化学生的情感,塑造学生美的心灵,而古诗中潜在的美育因素除上述种种外还有很多,只要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挖掘、善于利用,相信学生定能得到美的熏陶,获得美的享受。
(孙德富 响水县双港小南小学)
第二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内容提要】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在进行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同时,必须渗透审美教育。通过激发情趣、启发想象、引导思考,让学生领略自然美,品味艺术美,感受社会美。
关键词:审美、教育、情趣、想象、思考
美育渗透在小学各科的教学之中,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渗透力更强,这是因为语文课的内容大部分是文学艺术作品,而“文艺是依靠美的法则创造的”(马克思语)。这些文质兼美的作品,决定了美的内容存在于整个语文教学之中。因此,在进行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同时,必须渗透审美教育,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和陶冶。
一、激发情趣,领略自然美
自然美是指客观世界中自然物的美。自然界的日月星辰、朝霞彩虹、名山大川、花草树木、鸟兽虫鱼等,不论是有生命的还是无生命的,不论是静态的还是动态的,都能以其美的形式,直接唤起人的美感。
小学语文教材中,描写自然风光的文章,给学生带来了众多的审美享受,可以从自然景物的形、色、音不同的角度去欣赏体验。如《海上日出》,可以使人感受到朝霞、旭日的梦幻般的色彩之美;《观潮》使人领略到奔腾壮观的声势之美;《桂林山水》可以感受到漓江水的清、静、奇的玲珑剔透的图画之美,以及桂林山奇、秀、险的奇异险峻之美;“留恋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可以使人感受到婉转悦耳的音乐之美,我在教学实践中注意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所展现的美。
教学中老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情趣,认真分析各种美的环境,用优美的语言、华丽的辞藻去描绘这些自然风景,接着反复咏诵课文,产生激情,渗透于讲课之中,学生受到感染激起情趣,产生强烈的审美欲望,然后再引导学生诵读、欣赏、玩味,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推敲、琢磨,把学生带到美的意境中去,从而感受自然之美,产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美好山河的思想感情。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时,我就紧紧抓住漓江和桂林的山两个优美的排比句进行反复地赏析,让学生充分感受其水“静、清、绿”和山“奇、秀、险”的特点,使学生仿佛畅游其中,亲身感受那美好的山山水水。
二、启发想象,品味艺术美
艺术美是指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美,文学又是通过语言 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因此,语言是语文教材中艺术美的媒介。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散文、小说、诗歌、寓言、童话等不同体裁的作品,都是通过精心筛选的珍品,作为具有审美意义的课文,是美的内容与美的语言的辩证统一。欣赏课文语言艺术美是审美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小学教学的特点所在。教材中作品的语言,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能从感情上打动读者。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一是生动形象:如课文《飞夺泸定桥》中:“英雄们听到党的号召,更加奋不顾身,都箭一般地穿过熊熊大火,冲进城去,和城里的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搏斗。”课文通过生动形象的描写,歌颂了红军战士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其二是凝练含蓄:如课文:《落花生》中这样写到:“父亲接着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凝练含蓄的语言表达了父亲对孩子的期望。其三,新鲜多样。新鲜多样,富于独创性的语言,是和作者思想的深刻、对生活的独到的体验和认识,以及表达上的创造性是分不开的。如郑振铎的散文《燕子》塑造了燕子的小巧玲珑、活泼可爱,声形俱佳的意境美,文章结尾:“几对燕子飞倦了,落在电线上。湛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出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比喻贴切,有形有色,这样新鲜多样的语言具有新鲜感和吸引力,小学生们非常爱读。第四是韵律和谐。文学语言的韵律和谐,尤其在使诗歌中表现得特别强烈。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宋代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些诗歌节奏鲜明、琅琅上口、悦耳动听,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吟诵、品味诗歌的语言美。学生在理解了字词句含义之后,就能品味语言的艺术形式美,教师应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陶醉于语言艺术美的氛围中。可用续写、扩写、复述等方法启发想象。没有想象便没有真正的阅读,更谈不上从作品中得到美的享受。只有丰富的想象,才能变文字为画面,变静止为动态,变抽象为具体,按自己的审美理想去创造新的意境和形象,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三、引导思考,感受社会美
社会美指社会生活中的美,包括人类精神行为的美以及 人类社会创造的事物的美。表现社会美的课文在教材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它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绝好教材,是塑造学生美好心灵的重要篇章。
1、形象美。社会是由人组成的,美的形象在社会生活中处处可见,文学作品中作家用想象说话,靠形象表现主题反映生活,用美的艺术形式塑造美的形象。教材中描写了许多璀璨夺目的形象,他们高尚的品质、纯洁的心灵、美好的语言给学生深刻的感染。吃鱼骨嚼草根献出生命的老班长、英勇杀敌跳悬崖的五壮士、舍身炸碉堡的董存瑞、日理万机、积劳成疾的周总理,这些形象催人泪下,感人肺腑,充满悲壮之美。教学中老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分析美好人物的形象,让其情操、言行、心灵感染教育学生,使学生崇尚英雄模范,培养他们克服困难、勇挑重担、见义勇为、富有牺牲精神的高尚美德。
2、生活美。教材中有许多展现生活美的佳篇,比如《理想的风筝》中歌颂了残疾的李老师理解生活、热爱生活、坚强乐观、自强不息的美好形象;有表现生活的情趣和理趣的课文,如《养花》:“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有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作家老舍通过写自己的养花实践,切身体会到了养花的乐趣,也让读者得到启迪。
实施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是每个语文教师的责任,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要让美的情趣充满小学语文主课堂,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因为这是《课程标准》的要求,更是时代的要求。
——————————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教学》
2、《小学语文教学参考资料》
3、《素质教育论坛》
4、《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
第三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审美教育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审美教育
中心完小 崔庆锋
在素质教育日益深入到课堂教学的今天,我们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使他们成为爱美、会美的一代是我们做教师的义不容辞的责任。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我们的孩子也不例外,他们对美的事物易于接受,乐于接受,而且会引起情感冲动。因此,教师就得充分利用儿童的这一特点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美”着手,体现教学的美感性。让儿童从小受到美的陶冶,这有利于完美人格的培养。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练生动的优美词语,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教学中除了让学生感受体验这些教材内容为主的审美内容及形式外,更要遵循学生审美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感性到理性,由理解到想象,由体验到评判,让学生从中受到熏陶、感染,下面就我个人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谈一点浅显见解。
一、在诵读中体验美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读的方面,它是包含了了解的程度及欣赏的程度,就像一幅画,你觉得它确实太好了,但问你好到什么境地,那得由你自己体会,从体会的能力就能见出欣赏的深浅”。是啊,读的过程是对教材加深感觉,形成体验的过程。通过“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不知不觉使学生的心情得到陶冶、净化。
《背篼》一文,文质兼美,行文活泼流畅,语言颇具层次美,节奏美,形象美,是进行节奏训练与感情朗读的好文章。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反复吟诵,读出一位农家孩子黄昏时分打柴归来的形象,特别是第四自然段中,“他加快了脚步,拐过一道弯,绕过一道坎,走过一条窄窄的田埂,跨过小石桥,走进村子,走进了自家的小院”我指导学生朗读时,句与句之间要读出跳跃性,体现孩子轻松的脚步,愉悦的心情,最后一句速度要渐慢下来,体会孩子回到家中的幸福感情。叶圣陶曾经说过,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就是要设身处地,“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必要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最后一自然段“哦,山里的孩子,背篼里盛着一个勤劳的童年”虽是一句话,却包含了作者的深厚感情,我又让学生反复地读,投入地读,语气不断加强,语调稍上扬,品出作者对山里孩子的赞美之情。学生在读中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在读中进入美的意境,在读中感悟美的语言。学生在这样的美读中,获得了愉悦的审美体验,品味到文章的语言美。
二、在分析中理解美
教材中,诗歌用字精练、传神,散文句式优美多样,记叙文对话很有个性。在教学时,我总是引导学生推敲、欣赏一些美丽的词句,从而受到美的熏陶。琢磨传神的词语,重在琢磨其精妙,用词的精妙,指得就是它是否既形象又包含丰富的内容。如《鸟的天堂》一文中,作者写到:“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儿缝隙,那翠绿色的颜色明亮地在我眼前闪耀,似乎每一片树叶都有一个新的生命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这段话写得非常生动,其中的“堆”字特别传神,它描绘了树叶一片挨着一片,层层叠叠的景象。“明亮”一词形象地写出树叶的色彩鲜明,有光泽。“颤动”一词把静态的榕树描写得栩栩如生。在教学中,我用品词析句的方法引导学生分析品味其中的妙用,仔细体味优美的句子,学生在老师的点拨之下,感受到作者用词的准确性,语言的优美性,闭目想象,一棵茂盛的大榕树似乎就在眼前。
三、在欣赏中感受美
夸美纽斯说:美的事物总是具体的,形象的,可感的。教师应该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去感受景象的美。在教材中,有许多情文并茂的散文,它们往往以优美的语言取胜,而生动的语言总是依靠优美的句子来表现,教师若能捕捉这一亮点,再配以现代教学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欣赏中感受美的存在,这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如《夏天》一文,描写雨后初晴的四、五、六自然段。作者把雨后的美丽景色淋漓尽致地描写出来,我在学生欣赏录音朗读之时,抓紧配上生动形象的课件展示了雨后彩虹挂空中,柳叶、小花干净精神,小鱼活泼可爱,以及湖边的美丽景色。学生欣赏之后,仿佛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在这美的感染之下,学生的头脑中,形成鲜明的形象,使学生感受到雨后美的形象,产生爱美的情怀。所以,利用视觉、听觉创设情境,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陶冶美的情操,启迪学生爱美的心智,达到润物无声的境地,让学生在欣赏中获得美感,这对于低年级语文课更是重要的审美方法。
四、在想象中拓展美
叶圣陶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墩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墩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契合。”他强调的就是阅读语文中的想象。如果说理解可以再现形象的话,那么,想象就可以拓展和创造意境。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凭借事物的特点,展开想象,根据事物的发展进行推理想象,让学生驰骋想象的空间,去开拓最美的意境。如在教学《狼和小羊》一课中,狼凶狠狡猾,而小羊则温和善良,在课文结束时作者留下一个悬念给读者,狼向小羊身上扑去,那么小羊到底是被吃掉了呢?还是获救了呢?在启发学生想象结尾时,就充分体现了孩子们对“善” 的倾情,对“恶”的深恶痛绝,有的说:“狼一下子扑了个空,撞死在石头上,”有的说:“正在这时候,猎人赶来救了小羊”„„无一不说明学生对美的追求和孩子们“善”的一面,学生充分利用生活中的积累,贮存,并加入了丰富的想象,使美的感受不断加深。
在教学中,我还从一些图文并茂,美观实用的图画中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情趣。叶圣陶指出:图画不但是文字的说明,并且要拓展儿童的想象,涵养儿童的美感。小学语文教材中,辅助插图非常多,也就是这些美丽的图画,吸引着小学生,尽情游赏这百花园,它以美的魅力使他们幼小的心灵陶醉,而且还可能给他们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
总之,语文教材中的美育因素是处处存在的。只要我们教师善于发掘文中“美”的因素,用美的形象去启迪,用美的情感去感染学生,动用多种形式进行审美的训练,带领学生在游览、参观、阅读等活动中受到美的感染。使之把美用自己的情感表达出独特性来。这样,既培养了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初步的审美能力,同时又能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
第四篇: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摘 要:想要在小学音乐课程的教学中深化对于学生的审美教 育,这首先需要教师给学生们创设更好的审美教学情境。同时,教师 应当让课堂教学更为多样化,此外,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也很重要,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小学;音乐;审美教育
新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音乐教育是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而优美健康的音乐是审美主体获得美感的重要源泉。”目前,小学音乐课教学普遍存在一种错误的认知,认为音乐就是教学生乐理,教学生唱歌技巧,其实小学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音乐家,不是让学生认识一两条音乐艺术规律,也不是学会一两种音乐技能,而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喜爱,提高音乐文化素养及审美能力,也是一种与美的感动相结合的教育,是渗透于人的心灵的情感教育,造就全面发展的新一代新人,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和音乐素养,能够喜欢音乐、懂得音乐、欣赏音乐、表现音乐。
一、小学音乐审美教育存在的相关问题
1.学生缺乏审美的眼睛
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年龄较小或接触事物较少等原因,学生对美的概念并没有完全理解,使小学生不知道从哪甚至如何去发现美,就导致学生缺少一些审美感,从而使老师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如何去引导学生发现音乐的美,是一个问题。但有些老师也有一些解决方案。例如,在小学二年级音乐教材里有一首歌《金铃铛》,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完全可以采用多媒体放幻灯片的手段,让学生观察到秋天的自然景色:变红的枫叶、漫天飞舞的落叶和秋收的果实,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使他们慢慢地学会审美。
2.学生缺乏审美的想象力
小学的学习过程中,由于总是封闭式教育,老师讲什么学生就听什么、记什么,使学生缺少了想象的能力,就促使小学生看见一个事物时,不知道怎么去想事物的美好。导致老师在音乐教学中,让学生把歌词与画面联想起来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然而仅有极少的老师能做到。例如,在小学二年级音乐教材上有一首歌名是《时间像小马车》,其中有句歌词这样写道:“时间像小马车,时间像小马车,答答答答答答向前跑,大家各自做什么?”老师完全可以引导学生,让他们想象一下时间之快,从而联想到小马车在前进的过程中是一种飞奔的感觉,使学生感受到一种飞跃的美。在现今十分潮流的社会,音乐本身就是一种艺术,一种十分抽象的美。所以,在小学的音乐课上,先培养学生去发现、感受、想象生活中美的能力,才能为以后的生活和发展奠定一个好的基础,生活才不会缺乏美,而且还能体会到审美的乐趣,以后的生活才会更加有意义。
二、培养学生审美的眼睛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都发现:学生在音乐审美上首先存在的一个问题便是大部分学生都缺乏审美的眼睛,很多好的音乐作品并不容易激起学生强烈的内心感受,这种审美意识的缺乏给音乐课程中的审美教育造成了障碍。想要有效化解这个问题,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引导与启发,要培养学生慢慢具备一双欣赏美好事物的眼睛,要通过更多好的作品的欣赏与品鉴来不断深化学生的审美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审美能力的培养通常需要经历一个过程,尤其是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自身的知识体系与审美经验都还较为缺乏,因此,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要通过更多有效的引导来逐渐对学生的审美意识有所开发,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实现教学成效。
三、创设好的审美教学情境
展开对于学生的审美教育的方法十分多样,教师要透过好的教学模式与教学理念来增进大家对于音乐的体会,创设良好的审美教学情境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随着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的越来越多,其对于音乐课程的辅助作用也体现的越来越明显。针对有些教学内容教师可以通过良好的情境创设来将学生们更好的引入教学情境中,让大家能够更深层次的领会到音乐作品想要表达的思想与情感。此外,小学阶段的学生们认知水平还在构建中,对于许多背景知识也并不具备。通过有效情境的创设能够很好的丰富学生的背景知识,这些都能够为知识教学提供重要辅助,将会非常有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与提升。
四、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表现人类的情感又是音乐艺术的本质特点。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表现意识,让学生知道如何去表现,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目标。例如:在低年级唱游课中有一首《我的小宝宝》的歌曲,歌词浅显易懂,旋律抒情优美,描写了一位妈妈在哄孩子睡觉时的场景,表达了母亲对孩子深深的爱,以及孩子对母亲的强烈的依赖之情,营造了一个温馨又美好的家的氛围。这首我就让学生来表现,“假如你是爸爸(妈妈),你会怎样哄你的小宝宝睡觉?”在此基础上,我又让学生组成临时家庭,用歌声、表情、动作、造型来表现这首歌曲。学生的表现没有好与不好,只要每一位学生都参与了,都能得到大家的肯定和掌声。最后我还让学生思考:妈妈对你是这样的关心,那么你该怎样回报妈妈呢?学生是很聪明的,马上都能回应老师的问题,学生的回答都是表达了自己对妈妈深深的爱,和对妈妈的感谢,此时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五、培养学生的美感评价能力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音乐美感评价是非常重要的。在课堂上应该重视教师、学生和课堂教学信息过程中的信息传播与反馈,教师、学生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出者和信息的接受者。
例如:在课堂上,每一小组展示表演之后,我们都要进行自我评价、他人评价和教师总结,自我评价主要是由自己小组成员进行设计理念的介绍;他人评价是由观看表演的同学们发现他们的优点以及不足;最后教师进行总结。这样既能够让学生对自己有所认识,也能够通过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发现自己的优点,吸取别人的优点,从而改善自己的不足,能够更好的投入到学习中去,最终有效地进入到音乐审美状态中。
音乐是美的艺术,音乐教师是美的传播者,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带领学生走进音乐的殿堂,去感受美、理解美、表现美与创造美,塑造美的心灵、美的人格,让学生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
第五篇: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浅谈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浅谈
摘要: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审美教育已经成为小学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还能够净化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的人格魅力,可以说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需要在审美教学方面下一番功夫,积极探究高效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来促进审美教育的成功展开。
关键词:小学语文;审美教育;方法策略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经过千万次的精挑细选选择出来的优质文章,涉及了很多方面的内容,蕴含着我国丰富的文化遗产,优秀的语言艺术,多样的表达手段,处处都体现着美。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着重挖掘教材中蕴含的这些美,引导学生进一步的感知语境,引发学生的共鸣,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下面我将根据我个人的教学经验,谈谈小学语文审美教育的有效方法与策略。
一、在诵读中体验情感美
情感体验是语文教学中不容忽视的心理因素,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而诵读课文是让学生体验文章情感美的有效方法之一。然而在实际生活中,仍有很多教师没有认识到朗读对审美教育的重要作用,为了追求课程的进度,把课堂时间几乎全部用在了讲解新课上,只给学生留出短短的几分钟进行朗读,这在压制学生朗读激情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审美教育的推进。因此,教师在教读课文时,应该大力提倡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在读中增加对文本的整体感知,在读中对文章思想有所感悟。例如我在讲解《再见了,亲人》一文时,就给了学生充足的朗读时间,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通过多种形式诵读课文,去深刻体会中朝人民之间用献血凝成的友谊。小金花、大娘、大嫂、志愿军这些有血有肉的形象无一不体现着真、善、美,通过朗读课文学生能够更加深入的体会人物的形象,领会两国人民之间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深情厚谊。
二、奇思妙想创造美
创造美也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学生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之上,根据自己的思维和想象去表达美,才是创新教育、主动精神的体现。想象是创造的基石,如果学生能够由课文展开联想,再加入自己的主观感受,就能够更加深入的理解课文,进一步领会文章中蕴含的的文学艺术。小学阶段的孩子们天真好动,想象力丰富,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时,不能只停留在表面,总是让学生欣赏和感受美,还应该适当的激发学生创造美的热情,发挥学生的想象,大力提倡学生创造美,这不仅能够提高审美教育的有效性,还迎合了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例如在教学《静夜思》时,在播放课件朗诵的同时,我让学生闭上双眼,想象诗中描绘的情境:天空挂着一轮皎洁的明月,月光洒在地上仿佛是一层白霜,李白望着月亮不由得思念起来家乡,想到自己一人漂泊在外,忍不住留下了眼泪,诗中虽然并未描写流泪这一片段,但学生通过发挥想象,使诗人的形象表现的更加饱满,深刻体会到了使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无比思念。
三、运用多媒体,创设审美情境
多媒体设备可以通过线条、形状、色彩、声音、图片等外在形式,形象、直观的再现课文中的情境,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深切的感受作品中蕴含的美丽。因此在审美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还原课文情境,提高学生审美感官的灵敏度和活跃性。例如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时,我就将多媒体设备引入到了课堂教学中。首先我让学生闭目倾听配有音乐的课文朗读录音,生动、优美的语言仿佛真的把学生带到了西沙群岛;接着我又为学生展示了一组西沙群岛的图片,让学生欣赏美丽的景色,在学生观赏的同时,我结合文章内容对其进行讲解:五光十色、瑰丽无比的海水,五彩斑斓的珊瑚,海水中嬉戏的鱼群,海滩上五颜六色的贝壳以及周围茂密的树林,这就是美丽富饶的西沙群岛。一张张美丽的图片为课堂营造出一种美的氛围,既增加了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更让学生享受到了审美愉悦,可以说圆满的完成了学习任务。
四、运用对比方法,提高审美能力
没有对比,就没有鉴别。小学语文课文中经常同时出现一正一反两种人物或事物形象,教师应该抓住两者间的不同,让学生正确区分美与丑,并通过对比进一步放大美,突出文章的重点。例如在教学小学二年级的《小柳树和小枣树》这篇课文时,我就将小柳树的傲慢自私与枣树的宽和待人相比较,让学生明白应该怎样正确看待每个人的长处与短处,懂得做人要谦虚的道理。在教学《美丽的公鸡》一课时,我也采用了这种教学方法,将爱炫耀自己美丽的公鸡与乐于助人的啄木鸟相比较,看谁更美。这样的对比,对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有很大的帮助。
总之,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小学语文中的审美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它不仅有助于提高语文课堂的效率,更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师的我们,要积极探索正确有效的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出发点,切实落实审美教育的展开,为学生以后的生存和发展奠定一个坚实稳定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海英.《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学术期刊,2014年50期
[2]?R东光.《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学术期刊,2012年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