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联与古诗词
导游基础知识—对联与古诗词—内容要点
对联与古诗词
1、对联:
对联,又叫对子、楹联、楹帖、联语,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体制短小、文字精练、历史悠久、雅俗共赏的传统文学形式。
2、对联使用的场合:
对联主要悬挂在室内或者贴在门上,许多名胜古迹都点缀有对联,反映其人情风物,风证其历史遗迹,成为这些名胜古迹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3、对联的起源与发展的主阶段:
对联的起源与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1)对联的孕育时期——从先秦到唐代;(2)对联的出现时期——五代;(3)对联的发展时期——宋代、元代;(4)对联的鼎盛时期——明代、清代。
4、中国对联发展史上的第一副对联:
我 国对联发展史上的第一副对联,根据《宋史.西蜀孟氏》记载,是后蜀之主孟昶所撰:“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5、明代把对联推向新高潮的人物:
明代的解缙、祝允明、文征明、唐伯虎等江南才子,把对联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
6、最早对对联进行系统分类的人物:
最早对对联进行系统分类的,是清代文学家梁章钜。
7、按应用范围对联的分类:
可以分为春秋(含节日联)、门联(含行业联)、喜联、挽联、交际联、堂联、名胜古迹联、文艺作品联、杂类等十类。
8、春联(含节日联)的含义与特点:
春联又叫春帖,是春节时帖的对联,是对联中出现最早的、应用范围最广东的一种类型。内容主要是表现人们辞旧迎新的愉悦心情和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春联一般都帖在门上,多有横批。
9、门联(含行业联)的含义与特点:
门联又叫门帖、门对。是主要反映门第特征和行业性质的对联。其中有的是雕刻、嵌缀在门两旁的永久性对联,有的是在开张或举行庆典时张贴。
10、喜联的含义与特点:
喜联是婚嫁时的专用对联,又叫婚联。多贴在门旁及箱柜等处。内容多为百年好合、白头偕老等喜庆祝愿的吉利话。
11、寿联的含义与特点:
寿联是为年长者祝寿专用的对联。内容多是称颂长者功德业绩,祝其健康长寿。在寿联中,有一些自己写的“自寿联”,多为愤世嫉俗,言志抒怀之作,往往能反映撰者的真实感情与平生志趣。
12、挽联的含义与特点:
挽联是哀悼死者、治丧祭祀时专用的对联,由古代的挽词演变而来。内容大多为评价逝者功业、褒扬其精神情操,寄托生者之哀思。盛情深挚,文辞恳切。
13、交际联的含义与特点:
交际联是人们专门用作酬赠交谊的一类饰联。多应用于社会名流以及文人学者之间,作品往往有较高的艺术性。
14、堂联的含义与特点:
堂联是人们用于美化厅堂居室的一种装饰联,往往寄寓主人与作者的情趣、志向与抱负,立意优雅、格调不凡。
15、名胜古迹的含义与特点:
悬挂、嵌缀或雕刻在山水名胜和历史名人、历史遗迹纪念地的对联。
16、文艺作品(含题画)联的含义: 出现在文艺作品中的对联。
17、可以归入杂类的对联:
可以归入对联杂类的有灯联、谜联、宣传联等。
18、对联的平仄:
古代汉语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四声又可分为两大类:平声与仄声。现代汉语中仄声包括上声、去声,平声包括阴平、阳平。对联要求一联之中平与仄相间,一般是两个音节一转换;上下联之间平与仄相对。一般情况下,上联末字用仄声,下联末字用平声,使人读起来顺畅、深长、有余味。
19、正对的含义:
正对,指对联出句与对句在内容、主题上是同义并列的,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主题,互相补充。20、反对的含义:
反对,指对联出句与对句在内容上正好相反或相对,对比鲜明,变化强烈,往往能给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21、串对的含义:
串对,指出句与对句之间有递进、转折、条件、因果等某种关系,上下联在内容上是连贯的,在语气上是衔接的。
22、横额的含义与特点:
横额又叫横批、横幅、横联等,贴(悬)于对联上方的中间位置,以四字者为多。
23、横额与对联的关系:
横额是对联重要的组成部分,横额与对联的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种:
A、对联写意,横额题名。许多名胜古迹联都是这种形式,对联写名胜,横额点出景物名称。
B、对联画龙,横额点睛。通常是对联写形式、外在的东西,横额点出实质和意义。
C、联额互补,相辅相成。对联与横额在内容与意义上互相补充。
24、龙门写法:
如果是长联,一行写不完,可以另起行写,一般从两边向中间书写,最后一行要空几格,形成“门”字形,称为“龙门写法”。
25、对联除正文外的组成部分:
对联有时在正文之外还有题跋、落款等,说明作者、撰写时间,缘起与背景等。
26、横额的写法:
横额的写法,旧时都是自右向左横书,现在也有自左向右写的。
27、领词的含义与作用:
领词是在对联中引出一串排比句与骈文句,使联语衔接自然、层次分明,造成节奏的起伏变化,使音律和谐婉转的词语。
28、对联断句的参照因素:
A、掌握长联短句多长句少的特点。难于断句的多是长联,而长联中一般多用短句,其中往往大量使用三言、四言、七言的排比句、骈文句,铺陈描述,抒发感慨。对偶句式也是长联中常用的。
B、注意对联中的领词。对联中一些领词后面往往带有一组排比句或对偶句,抓信领词,就能看清楚后面的句式。
C、利用反复词。有些对联有反复词,可以根据反复词的位置来判别、断句。D、上下联互相参照断句。对联上下联语法结构与节奏相似,因此遇到一联某句不好断时,可参照另一联相应的一句,有利找出句读。
29、我国可资凭信的最早的诗歌:
可资凭信的最早的诗歌,就是收集在《诗经》里的三百多首诗。30、古代诗歌的演变过程:
古代诗歌经历了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等演变过程。
31、我国最早出现的诗歌形式:
四言诗是我国诗歌最早出现的形式之一。
32、《诗经》的诗歌形式:
《诗经》除了四言诗以外,另有一部分作品,句子长短不一,这种形式的诗,习惯上称为杂言诗。
33、属于杂言诗的著名诗歌:
楚辞也属于杂言诗,是在《诗经》出现大约三百年后流行于楚国的诗歌。
34、五言诗成为诗歌作者通用体裁的年代:
自汉末建安时期到魏晋南北朝,五言诗成为诗歌作者通用的体裁,产生了不少优秀的作品。
35、七言古诗的特点:
七言古诗在古代诗歌中,是形式最活泼,体裁最多样,句法和韵脚的处理最自由,而且抒情叙事最富有表现力的一种诗歌形式。
36、现存最早的完整成熟的七言诗:
现存最早的完整成熟的七言诗,是三国时魏文帝曹丕的两首《燕歌行》。
37、七言诗的发展脉络:
到南朝宋时,七言诗的写作才逐渐受到注意。鲍照是我国第一大量写七言诗的人,代表作《行路难》十八首中就有著名的纯七言诗。瑟鲍照同时的谢惠连和谢庄,也都写过一些七言诗。自此时起,七言诗这种形式就已奠定基础。从梁代起,已开始出现七言近体诗的雏形,发展至唐代,终于正式形成了近体诗七言绝句和七言律诗。直到后代,七言古诗和七言近体诗都是诗人使用的主要形式之一。
38、古体诗的含义: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是指同近体诗相区别的不受格律限制的古代诗歌。古体诗产生较早,其名帽始于唐代近体诗成熟时。唐代以后的一些仿效古体形式而写的诗歌,也称为“古诗”或“古体诗”。
39、古体诗的所指范围:
古体诗与近体诗是从格律的角度来划分的,一般是唐代近体诗产生之前的诗歌,但古代谣谚、诗经、楚辞和乐府诗等,因各有特点,中立门类,并不包括在“古体诗”的范围内。
40、古体诗在体制上有四个特点:
第一,句数、字数不限。古体诗每句的字数没有限制,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都可以。一般按诗句的字数分类:四字一句的称为四言古诗,简称“四言”;五字一句的称为五言古诗,简称为“五古”;七字一句的称七言古诗,简称“七古”。句子字数不整齐的古诗,称杂言古诗。纯三言,六言的古体诗并不多见。
第二,用韵比较自由。古体诗既可押平声韵,也可押仄声韵,还可以两者交替使用。可以句句押韵,也可以隔句押韵,甚至三句、四句押韵。有的古体诗从头至尾一韵到底,也有的中间换韵,有的换韵有规律,有的帽无规律可循。韵脚字有选用同一韵部字的,也有使用相邻韵部字的。第三、不讲究平仄。古体诗在平仄上没有特殊规定。
第四,不用对仗。古体诗一般不用对仗,即使偶尔出现对仗,也不是格律的要求,而只是修辞的需要。如用对仗,也不规定位置。对仗也不避重字。
41、近体诗的含义: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近体诗在篇章、句式、字数、平仄、对仗、音律方面都有严格规定,因而又被称为格律诗。
42、近体诗在形式与句式上的类型:
从形式上看,近体诗包括律诗、绝句、长律三大类。多句式上看,近全诗包括五言、七言两大类。
43、律诗的含义:
所谓律诗,就是每首八句,在押韵、平仄、对仗等方面有严格规定的近全诗。律诗的八行可分为四联,有专门的名称: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一联中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44、近全诗的分类与句式特点: 律诗:每首八句;
五言律诗:每首八句,每句五个字; 七言律诗:每首八句,每句七个字; 长律:每首十句以上; 绝句:每首四句;
五言绝句:每首四句,每句五个字; 七言绝句:每首四句,每句七个字;
45、律诗的平仄:
简单地讲,就是说在一句之中平仄相间,在一联之中平仄相对,两联之间平仄相粘,使平声和仄声在诗句中变换使用,从而造成音律的抑扬顿挫,和谐优美。
46、“粘”的含义:
“粘”是指两联之间,后一联出句第二字的平仄与前一联对句第二字的平仄要相一致,即平粘平,仄粘仄。如果违反了规定,则是“失粘”,为诗家大忌。
47、“对”的含义:
“对”是指一联之内,出句与对句的平仄要对立,如果出句在一位置上用的是平声字,那么对句在同一位置上必须要用仄声字,即,平对仄,仄对平。如果违反了规定,则是“失对”,为诗家大忌。
48、对仗的含义:
所谓对仗是指在诗文之中,上句与下句的字面与音节两两相对。对伏是近体诗的体制要求。律诗的对仗一般是在颔、颈两联,也有一些律诗,首联就对仗。
49、对仗 的形式:
对仗主要有下列四种形式:
A、工对; B、宽对; C、流水对; D、借对; 50、工对的含义:
工对是指对仗工稳妥帖,完全符合标准的对句。不仅句法结构、词类要相同,遇到名词还要顾及小类。工对的句意不能重复,否则就称为“合掌”,乃诗家大忌。
51、宽对的含义:
宽对是指要求不甚严格的对仗,只要词类相同、句法结构大致一样即可,并不要求小类一定相同。
52、流水对的含义:
流水对是指一联中出句与对句的句意相连,构成一个完整意思的对伏形式。
53、借对的含义:
借对是指用于对仗 的词语,字面能对而词义不能对,或者字的谐音能对而词义和字面不能对的对仗形式。又叫“假对”。
54、押韵的含义:
押韵,又叫协韵、叶韵,是指诗歌中每句或者隔名句的最后一个字应该属于同一个韵部(古人将同韵的字归入一部,称为韵部),这是诗歌的重要特征。
55、近体诗押韵的要求:
近体诗押韵有下面几点要求:
A、只押平声韵,并且要一韵到底,中途不得换韵。
B、押韵字的位置固定在对句的末尾,即律诗的二、四、六、八句,绝句的二、四句。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在通常情况下,五律首句不入韵,七律首句多数用韵。如果首句不入韵,这一句的尾字一般都用仄声,不用韵的第三、五、七句的尾字,都必须用仄声字。
C、必须押同一韵部的字,不能出韵。但如果是首句入韵,可以借用邻韵的字做首句的韵脚字,称为“借韵”。
56、词的定义:
词,是一种依照乐谱曲调来填词的诗歌体裁。它萌芽于隋,兴起于唐,成熟于晚唐、五代,大盛于两宋。
57、词的主要发展阶段:
词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主要有:(1)词的萌芽与兴起——隋至中唐;(2)词的发展期——晚唐、五代;(3)词的鼎盛期:(4)词的衰落——元代以后。
58、北宋第一个致全力于词作的文人:
柳永是北宋第一个致全力于词作的文人,他创作了不少慢词,提高了词全的表现能力,扩大了词的题材领域,这是对词发展史的一大贡献。
59、被认为是词的正宗的代表人物:
当时被认为是词的正宗的代表人物是周邦彦。他精于音律,又善矢章,写出了很多保持传统风格,迎合上至宫廷贵族,下至市侩**各阶层人口味的音律优美的词曲。被人称之为格律派,后世誉为“词家之冠”,影响直到明、清。60、宋室外南渡后,最突出的词人:
宋室南渡后,最突出的词人当然是辛弃疾。他与苏轼并称“苏辛”,成为宋词谊放派的代表,可以说是宋词中成就最高的真正的集大成者。61、词调的含义:
词调,也叫词牌。所谓词调就是词写作时所依据的曲调乐谱的名称。在初起时,词高往往就是题目,名称与所咏的内容一致,后来继作时,因为名称与所咏的内容不一致,后来继作时,因为乐称与所咏的内容不一致,又另加题目或小序(当然也可以不加),词调便只有曲调与格律的意义了。62、词调中“子”的含义:
词调中的“子”字就是曲子的省称,如《采桑子》、《卜算子》等。63、词调中的“令”的含义:
词调中的“令”字,就是令曲或小令;一般是字少调短的词,可能起于唐代的酒令,比如《如梦令》。64、词调中“引”的含义:
词调中的“引”字、“近”字,则属中调,一般比小令要长而比长调要短(不足100字),比如《青门引》、《好事近》等。65、词调中“慢”字的含义:
词调中“慢”字,是慢曲子,即慢词,大部分是长调,比如《声声慢》。66、词的“片”的含义:
“片”,也叫“阕”。词的一段叫一“片”,片也就是“遍”的意思,是音乐已奏了一遍的意思。乐曲的休止或终结叫“阕”,所以片又叫阕。
第二篇:导游基础知识—对联与古诗词—内容要点
导游基础知识—对联与古诗词—内容要点
对联与古诗词
1、对联:对联,又叫对子、楹联、楹帖、联语,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体制短小、文字精练、历史悠久、雅俗共赏的传统文学形式。
2、对联使用的场合:对联主要悬挂在室内或者贴在门上,许多名胜古迹都点缀有对联,反映其人情风物,风证其历史遗迹,成为这些名胜古迹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3、对联的起源与发展的主阶段:对联的起源与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1)对联的孕育时期——从先秦到唐代;(2)对联的出现时期——五代;(3)对联的发展时期——宋代、元代;(4)对联的鼎盛时期——明代、清代。
4、中国对联发展史上的第一副对联:我 国对联发展史上的第一副对联,根据《宋史.西蜀孟氏》记载,是后蜀之主孟昶所撰:“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5、明代把对联推向新高潮的人物:明代的解缙、祝允明、文征明、唐伯虎等江南才子,把对联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
6、最早对对联进行系统分类的人物:最早对对联进行系统分类的,是清代文学家梁章钜。
7、按应用范围对联的分类:可以分为春秋(含节日联)、门联(含行业联)、喜联、挽联、交际联、堂联、名胜古迹联、文艺作品联、杂类等十类。
8、春联(含节日联)的含义与特点:春联又叫春帖,是春节时帖的对联,是对联中出现最早的、应用范围最广东的一种类型。内容主要是表现人们辞旧迎新的愉悦心情和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春联一般都帖在门上,多有横批。
9、门联(含行业联)的含义与特点:门联又叫门帖、门对。是主要反映门第特征和行业性质的对联。其中有的是雕刻、嵌缀在门两旁的永久性对联,有的是在开张或举行庆典时张贴。
10、喜联的含义与特点:喜联是婚嫁时的专用对联,又叫婚联。多贴在门旁及箱柜等处。内容多为百年好合、白头偕老等喜庆祝愿的吉利话。
11、寿联的含义与特点:寿联是为年长者祝寿专用的对联。内容多是称颂长者功德业绩,祝其健康长寿。在寿联中,有一些自己写的“自寿联”,多为愤世嫉俗,言志抒怀之作,往往能反映撰者的真实感情与平生志趣。
12、挽联的含义与特点:挽联是哀悼死者、治丧祭祀时专用的对联,由古代的挽词演变而来。
第三篇:书法创作常用的古诗词名句对联
书法创作常用的古诗词名句对联
一、天地山水
1.雄鸡一唱天下白——唐.李贺《致酒行》
2.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唐.孟浩然《宿建德江》 3.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南朝宋)谢灵运《初去郡》 4.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北齐)北朝民歌《敕勒歌》 5.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唐.李白《蜀道难》
6.青山看不厌,流水趣何长——唐.钱起《陪考功王员外城东池亭宴》
7.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唐.韩愈《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 8.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宋.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9.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望岳》 10.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唐.王维《汉江临泛》
11.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元.张养浩《双调雁儿落兼得胜令》
12.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唐.李白《望天门山》 13.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宋.苏轼《题西林壁》 14.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宋.陆游《游山西村》 15.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宋.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16.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南朝)齐.谢眺《晚登三山还望
京邑》
17.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唐.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18.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唐.李白《将进酒》 19.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唐.李白《望庐山瀑布》 20.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1.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的
二、日月风雨
1.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唐.杜甫《羌村三首》 2.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唐.李商隐《乐原游》 3.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唐.杜牧《题扬州禅智寺》 4.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唐.白居易《暮江吟》 5.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宋.苏轼《水调歌头》 6.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7.明月却多情,随人处处行——宋.张先《菩萨蛮》 8.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三国.魏.曹植《怨歌行》 9.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晋.陆机《拟明月何皎皎》 10.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唐朝.王维《鸟鸣涧》 11.月光如水水如天——唐.赵嘏《江楼感旧》
12.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唐.李白《把酒问月》 13.暮雨不来春不去,花满地月朦胧——宋.贺铸《江城子》
14.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唐朝--岑参《暮秋山行》 15.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唐.杜甫《春夜喜雨》
16.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唐.杜甫《水槛遣心二首》 17.微雨池塘见,好风襟袖知——唐朝.杜牧《秋思》 18.山雨欲来风满楼——唐.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
19.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唐朝.刘长卿《别严士元》 20.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宋.苏轼《元月廿七日望湖楼醉书》
21.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唐.李贺《雁门太守行》 22.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唐.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23.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不知园内树,若个是真梅——唐.东方虬《春雪》
2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唐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三、花草虫鸟
1.到处皆诗境,随时有物华——宋.张道洽《岭梅》 2.春城无处不飞花——唐朝.韩鸿《寒食》
3.折得一枝香在手,人间应未有——宋.王安石《甘露歌》 4.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宋祁《玉楼春》 5.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宋.叶绍翁《游园不值》 6.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宋.朱熹《春日》
7.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唐.白居易《忆江南》 8.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宋.王安石《咏石榴花》 9.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宋.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10.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宋.林逋《山园小梅》 11.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宋.辛弃疾《鹧鸪天。代人赋》
12.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宋.晏殊《踏莎行》 13.阳春二三月,草与水同色——晋.乐府古辞《孟珠》 14.江南二月多芳草,春在蒙蒙细雨中——宋.释仲殊《绝句》 15.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16.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宋.晏殊《浣溪沙》 17.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唐朝.元稹《菊花》 18.林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金.元好问《同儿辈赋未开海棠》
19.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20.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汉乐府民歌《江南》
21.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宋.杨万53.里《小池》 22.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宋.周邦彦《苏幕遮》
23.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唐.贺知章《咏柳》 24.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唐.杜牧《山行》
25.天涯何处无芳草——宋.苏轼《蝶恋花》
26.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27.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唐.韩愈《初春小雨》 28.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唐。孟浩然《春晓》
29.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南朝.梁.王籍《入若耶溪》 30.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然——唐.杜甫《绝句二首》
31.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宋.苏轼《惠崇78.春江晚景》
32.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33.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唐.杜甫《曲江二首》 34.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唐.刘禹锡《秋词》 四.时令节日
1.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唐.王湾《次北固山下》 2.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宋.王安石《元日》 3.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南朝.宋.谢灵运《登池上楼》 4.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宋.辛弃疾《青玉案》 5.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唐.杜牧《江南春绝句》 6.困人天气近清明——宋.苏轼《浣溪沙》
7.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宋.晏殊《破阵子》 8.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唐.杜牧《清明》 9.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唐.李山甫《寒食二首》
10.更能销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宋.辛弃疾《摸鱼儿》 11.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宋.李清照《如梦令》
12.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宋.赵师秀《有约》 13.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唐.杜牧《秋夕》 14.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唐朝.贾岛《忆江上吴处士》 15.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唐.王绩《野望》
16.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桔绿时——宋.苏轼《赠刘景文》 17.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清.赵翼《野步》 18.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唐.杜甫《登高》 五.爱国忧民
1.位卑未敢忘忧国——宋.陆游《病起书怀》 2.寸寸山河寸寸金——清.黄遵宪《赠梁任父母同年》 3.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三国.魏.曹植《白马篇》 4.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战国.楚.屈原《国殇》 5.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唐.王昌龄《出塞》 6.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唐.杜牧《泊秦淮》 7.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唐.戴叔伦《塞上曲二首》 8.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宋.文天祥《扬子江》 9.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10.读书本意在元元——宋.陆游《读书》
11.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宋.陆游《秋夜将晓出篱
门迎凉有感》
12.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唐.李绅《悯农》
13.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14.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唐.杜甫《春望》
15.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6.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唐.陈陶《陇西行》 17.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宋.杨万里《竹枝词》 18.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明.于谦《咏煤炭》 六.述志抒怀
1.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战国.楚.屈原《涉江》 2.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战国.屈原.《离骚》 3.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战国.屈原《渔夫》 4.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
5.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三国.魏.曹操《龟虽寿》 6.健儿须快马,快马须健儿------北朝民歌.《折杨柳歌辞》 7.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晋.陶渊明《读山海经十三首》 8.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南朝.宋.鲍照《代白头吟》 9.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唐.李世民《赐萧禹》
10.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唐.李白《赠韦侍御黄活裳二首》 11.时穷节乃现,一一垂丹青------宋.文天祥《正气歌》 12.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李清照《绝句》
13.长安何处在,只在马蹄下------唐.岑参《忆长安曲二章寄庞催》 14.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唐.刘禹锡《酬乐天咏志见示》 15.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唐.李白《行路难》 16.少年心事当拂云------唐.李贺《致酒行》 17.一片冰心在玉壶------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18.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唐.李白《行路难》 19.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唐.李白《将进酒》 20.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21.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唐.杜甫《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
22.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唐.刘禹锡《浪淘沙》 23.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不妨有卧龙------唐.窦庠《醉中赠符载》 24.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宋.郑思肖《画菊》 25.立志欲坚不欲锐,成功在久不在速------宋.张孝祥《论治体札子.甲申二月九日》
26.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27.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明.于谦《石灰吟》 28.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元.王冕《墨梅》 29.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清.郑燮《竹石》 30.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清.龚自珍《己亥杂诗》 七.乡思离情
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2.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汉乐府民歌《悲歌》 3.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4.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游子吟》 5.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宋之问《度大庾岭》
6.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唐.王维<杂诗三首> 7.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8.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宋.李清照《菩萨蛮》 9.每逢佳节倍思亲------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0.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王建<十五日夜望月寄杜郎中> 11.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唐.司空图《漫书五首》 12.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唐.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13.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唐.贺知章《回乡偶书》 14.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15.悲莫悲兮生别离------战国.楚.屈原《九歌.少司命》 16.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17.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隋.薛道衡《人日思归》 18.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南唐.李煜《清平乐》
19.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
第四篇:对联与典故
对联与典故
“日照纱窗,莺蝶飞来,映出芙蓉牡丹;雪落板桥,鸡犬行过,踏出竹叶梅花。”
有位近视眼秀才,一日,正坐在绿纱窗前读书,猛抬头见窗纱上晃动着一束芙蓉、牡丹花,以为是隔壁有人在窗下举花逗戏。秀才踱步出门观看,不料惊飞了树上的黄莺和蝴蝶。这时他才想起刚才窗纱上的那幅美丽画面———芙蓉、牡丹花,却是日照莺、蝶投映到窗纱上的影子。因此,他即兴题一联挂在墙壁上:“日照纱窗,莺蝶飞来,映出芙蓉牡丹”,但是他一直写不出适当的下联,每日置身书斋,埋头于故纸堆里,寻寻觅觅,不觉一晃过去了八个月。
这一天下雪了。他父母怕他在家闷成书呆子,就请邻居青年邀他踏雪赏景,他很不情愿地随邻居青年出了门。当二人走过板桥,秀才看桥面雪上有些印迹,如“梅花”、“竹叶”图案,就问邻居青年:“这是谁画的?”邻居青年笑道:“你真是书呆子,这是狗和鸡过桥面时留下的脚印!”秀才一听乐得拍手大笑道:“我对上了,对上了!”他跑回家挥毫写出下联:“雪落板桥,鸡犬行过,踏出竹叶梅花”。
“马过木桥蹄打鼓;鸡啄铜盆嘴敲锣。”
古时,有个自恃才华不凡的秀才,要和解缙对对子,便出一上联:“马过木桥蹄打鼓”;话音刚落,解缙不假思索吟出下联:“鸡啄铜盆嘴敲锣”。解缙对得不露斧凿之痕,堪称妙对。
“鸡随犬行,遍地梅花竹叶;羊跟马走,连路松子核桃。”
从前,几个秀才外出踏青赏景,偶见一片泥路上有鸡犬足迹,其中一个秀才不禁吟出一上联:“鸡随犬行,遍地梅花竹叶”,但众秀才思索良久,仍无言以对。此时,路旁一牧童脱口续了下联:“羊跟马走,连路松子核桃。”众秀才一听,击掌赞叹。
“母鸭无鞋空洗脚;公鸡有髻不梳头。”
清末政治家林则徐少时聪明伶俐,一天放学回家,路过一池塘,但见众乡人对着池塘里游来游去的鸭子,欲作对取乐。其中一人吟出上联:“母鸭无鞋空洗脚”,众乡人却对不出下联。此时,在旁的林则徐思索了一会,对道:“公鸡有髻不梳头”。众人皆啧啧称奇。
“斗鸡山上山斗鸡;龙隐洞中洞隐龙。”
广西桂林漓江对岸有座斗鸡山,不远处又有一个龙隐洞,有人将此撰联:“斗鸡山上山斗鸡;龙隐洞中洞隐龙。”此为回文联,组合奇巧,对语熨贴,读来盎然成趣。
“白石白鸡啼白昼;黄村黄犬吠黄昏。”
从前,一秀才于中午时路过江苏泰县一个名叫“白石”的小镇,但见一只白色大雄鸡在户外引颈啼喔,随即吟出一上联:“白石白鸡啼白昼”,但苦思不得下联。时隔数年,秀才又经过一个名叫“黄村”的村庄,时已黄昏,一只黄狗正在街头汪汪大叫,此时,秀才触景生情,终于续了下联:“黄村黄犬吠黄昏。”联语对仗工整,珠联璧合。
“过火运作洒狗血;繁琐唱腔炒鸡毛。”
著名艺术家阿甲,一次在中国京剧院举办的书画展览会上题书一联,联云:“过火运作洒狗血;繁琐唱腔炒鸡毛。”联语巧嵌戏曲界流行的行话“洒狗血”、“炒鸡毛”,可谓构思巧妙,匠心独运。“洒狗血”指演员在舞台上卖弄技巧,“炒鸡毛”指戏曲中重复堆砌的唱腔道白。作者以戏曲表演之两大禁忌告诫年青演员,语重心长,令人敬佩。
“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唯青菜豆腐不可少不得学费; 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唯青菜豆腐不可少不得学费。”
从前,有个财主请一位私塾先生为他的儿子做家庭教师。他为了在私塾先生身上少花钱,便事先对私塾先生说:“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唯青菜豆腐不可少不得学费”。私塾先生看了看说:“我也是这个要求。”于是他们在合同上写道:
东家: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唯青菜豆腐不可少不得学费
先生: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唯青菜豆腐不可少不得学费
开学以后,财主每天只弄些青菜豆腐之类的素菜待先生,先生不答应。官司打到官府。财主说,我是按合同办事的。这合同上明明写着“东家: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唯青菜豆腐不可少,不得学费”。先生说,我也是按合同办事的。这合同上不也明明写着“先生: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唯青菜豆腐不可,少不得学费”。
县官老爷看着他们的合同,顺理成章地判了个财主败诉。
“黄酒白酒都不论;公鸡母鸡只要肥。”
旧社会,某地方官做五十寿庆,到处要人送礼。庆贺之时,忽见有人捧着一个匾额而来。主人迎上前去,却见匾额上是一副对联:“黄酒白酒都不论,公鸡母鸡只要肥”,心里立刻不是滋味。可喜庆之日,来了客人,又怎能发火呢!况且,这又是个图吉利的时候呀,于是,只好哑巴吃黄连--有苦不能说,乖乖地让客人吃了酒席走路。
“鸡卵与鸭卵同窝,鸡卵先生,鸭卵先生?马儿与驴儿并走,马儿蹄举,驴儿蹄举?”
旧时,浙江提举(官名)花某去看望老友。老友是个学官先生。见面时,花某戏言,问老友:“鸡卵与鸭卵同窝,鸡卵先生,鸭卵先生?”学官先生是个文人,听得出朋友在用“鸡卵、鸭卵”嘲讽他,便随即对道:“马儿与驴儿并走,马儿蹄举,驴儿蹄举?”“蹄举”谐音“提举”。两人相视一笑,谁也没有输给谁。
“母鸭无鞋空洗脚;公鸡有髻不梳头。”
政治家林则徐,年幼时即聪明过人。有一次,他在放学回家的路上,见一群人正在观看池塘里的鸭子,作对为戏。其中有个人出了一上联:“母鸭无鞋空洗脚”,却没人对得出下联。他想了想,对道:“公鸡有髻不梳头”。众人听罢,无不拍手叫好。
“风坠雀巢,二三子连窠及地;月穿鸡屋,四五声金膀啼鸣。” 明代,户部尚书年富,幼时在家读书。一天夜里,门前大树上的鸟巢和几只小鸟,一起被大风吹落在地。他的老师见此,出上联说:“风坠雀巢,二三子连窠及地”。恰巧,当时月色明亮,破鸡屋里的公鸡正在啼鸣。聪明的年富随即对道:“月穿鸡屋,四五声金膀啼鸣”。
老师上联中的“连窠及地”谐音“连科及第”,一语双关;年富下联中的“金膀啼鸣”,谐音“金榜题名”,亦一语双关,可谓珠联璧合。
“饥鸡盗稻童桶打;暑鼠凉梁客咳惊。” 一年夏天,清代文学家李调元,路过一农家。农家大嫂正在门前的场上晒稻谷,一群饿了的鸡子都赶来吃谷。就在这个时候,屋内走出两个手拿竹筒的儿童。儿童见鸡吃谷,便将竹筒向鸡打去。农妇触景生情,望着李调元说:“饥鸡盗稻童桶打,”言下之意,请李先生对个下联。李调元见农妇能出出这样的上联,又惊又喜。可要对这个上联,却又感到很不容易。他皱着眉头,在农家门前踱来踱去,就是想不出来。正在他绞脑汁之际,一阵风沙刮来,呛得他一阵猛咳。咳嗽间,他忽见农家梁上有一只老鼠被他的咳声惊跑了。这下可好,巧事天成,他的下联有了:“暑鼠凉梁客咳惊。”
农妇听了李调元的下联,十分佩服地说:“到底是大文学家,有啥能难住你的!”
“饥鸡盗稻童筒打;暑鼠凉梁客咳惊。” 清代,一秀才赴京赶考,中途在一凉亭歇息,看到一农妇带着孩子晒谷,遇到一群鸡吃她的稻谷,农妇让孩子赶鸡,小孩顺手将手里玩的竹筒向鸡砸去。那农妇就以孩子砸鸡为题,出上联请秀才对。上联曰:“饥鸡盗稻童筒打”,此上联有三对同音异字,秀才想了好一会儿,忽见凉亭的梁上趴着一只老鼠,正在这时,来了一位客人,一咳嗽,老鼠吓跑了,秀才因而得下联曰:“暑鼠凉梁客咳惊”。下联也有三对同音异字,对得十分巧妙。
“和马牛羊鸡犬豕交朋友;对稻粱菽麦黍稷下功夫。”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1929年辞去东南大学教育长之职,到南京郊区试办乡村师范,取名“晓庄”,并亲自挥毫题写门联:“和马牛羊鸡犬豕交朋友,对稻粱菽麦黍稷下功夫。”陶行知用启蒙读本《三字经》中句组对成联,生动有味,朴实生趣,也充分体现出他办“晓庄”的“以农为友,以农为师”的精神。
第五篇:数学与对联
数学与对联
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
王亚凌
摘 要: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一项瑰宝.不少对联与数学结缘,成为佳联妙对.我们在欣赏这些对联时,既能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又能够提高文学修养,别有一番情趣.
关键词:对联,数学,数字,数学名称
对联,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一种表现形式,讲究对仗工整,平仄押韵。对联与数学联姻,就会让枯燥的数学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耐人寻味。下面撷取几则,以飨读者。
一、数字入联
古时曾有一穷人家过节时在家门口贴了一副与众不同的对联:
1、上联:二二三三四四五;下联:六六七七八八九;横批:二四七三。
这是一副特殊的对联,它是由数字组成的,而且是一副隐字联,上联缺“一”、下联少“十”,利用数字谐音连起来就是“缺衣少食”,而横批则是:“儿(2)死(4)妻(7)散(3)”。原来这户人家在利用数字对联向人们诉说生活的困窘。
2、上联:万瓦千砖,百匠造成十佛寺,下联:一舟二橹,三人摇过四仙桥。
据说有一秀才进京赶考,途中投宿一寺庙,方丈出上联相考,当时秀才难以对出。第二日,秀才登舟赴京,路过四仙桥时,灵感勃发,对出下联。
3、上联:千山千水千秀才,下联:一泰一岱一圣人。
据说清代有一个叫潘官的山东人去江南任知县,初来乍到,当地几个秀才在宴会上想以对联将潘官一军:“千山千水千秀才。”潘官出语不凡:“一泰一岱一圣人.”下联以“一”对上联“千”,大有以少胜多之妙。
我国青岛崂山钓鱼台有副奇特的数字联,这对联意境悠远,让人拍案叫绝:
4、上联:一蓑一笠一髯翁,一丈长杆一寸钩; 下联:一山一水一明月,一人独钓一海秋。
5、上联:独岭孤山,一神像单枪匹马;下联:夹江两岸,二渔翁对钓双钩。
上联五个“一”,均为奇数;下联五个“二”均为偶数,而字面上只看到一个“一”和一个“二”,构思颇妙。
6、上联:黄河绿水三三转;下联:紫海青山六六弯
清光绪年间,广东吴川人陈兰彬作为使者出使日本。日本首相伊腾博文出上联为难他,陈兰彬立即以自家后花园内三十六转红湖假山应对,“三三见九”指黄河九曲,下联以六六应对,可谓巧矣。
二、数学名词入联
数学名词入联,这在我国古代不多见,但在现在却比较多。四川某乡村中学,两位数学教师元旦结婚,工会赠一贺联曰:
1、上联:世事再纷争,加减乘除算尽;下联:宇宙虽广大,点线面体包全。
某中学数学教师正准备与一女青年结婚之际,发生变故,直至数年后才得以完婚。同校教师感其情路坎坷,撰联相贺:
2、上联:爱情如几何曲线,下联:幸福似小数循环。
联中引数学名词“几何曲线”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这位数学教师爱情的曲折坎坷,“小数循环”是一个无穷无尽的数值,借以祝新人幸福天长地久,耐人寻味,真是神来之笔。
3、上联:夫婿情长,如几何直线;下联:子孙繁衍,似小数循环。
以‘小数循环’来形容‘子孙繁衍’更是别具创意的奇句!祝福新人幸福天长地久的有关数学对联的还有:
4、上联:三角式方程式函数式式式推算新人极为般配;
下联: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文文歌颂鸳鸯美满姻缘。
5、上联:加减乘除法定代数百年和合;下联:点线面体缘结几何偕老白头。
以数学名词作为庆贺对联的有不少,这里还选录几则:
1985年第一个教师节时,某班学生给老师送联祝贺:
6、上联: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数数含辛茹苦;
下联:平行直线、相交直线、异面直线线线意切情深。
联中巧嵌数学名词,贴近自然,情深意切,表达了学生对老师的敬仰之情。
7、上联:解括弧,加因子,求得结果;下联:过中点,作垂线,直达圆心。
这是一幅庆贺新婚对联,既有联味,运用数学名词也堪称妙趣。
8、上联:增减区间极值点;下联:凸凹拐点渐进线;横批:导数应用
9、上联: 内心,外心,垂心,心心驻点; 下联:重点,难点,疑点,点点归心。
10.、上联;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定定凡心明哲理;
下联: :整式方程,分式方程,方方在路是前程。
11、上联:平面三角,球面三角,鞍面三角,请不要恋爱三角
下联: 欧氏几何,黎氏几何,罗氏几何,切莫叹人生几何
12、上联:世事再纷繁,加减乘除算尽;下联:宇宙虽广大,点线面体包完.
这是四川一座乡村中学,一对数学教师结合夫妇,在元旦结婚之日,工会赠送的一副贺联。
三、数学家名数学书名入联
1、上联:孙行者,下联:祖冲之。
据说1932年,清华大学举行新生入学考试,国文一科由著名史学家陈寅恪出试题,其中有一题就是做对子。他出的上联只有三个字:孙行者。考生的答卷则五花八门,有“猪八戒”、“沙和尚”等,甚至有因极度不满破口大骂“王八蛋”的。当年对出的最好的下联是“胡适之”。后来楹联界评论说,最理想的下联应当是:祖冲之。姓氏“祖”对“孙”,同时又可作“祖父”对“孙子”解释,动词“冲”对“行”,虚词“之”对“者”,对得十分工整。而且孙行者是文学作品中虚构的人物,祖冲之则是实有其人,实对虚,更为难得。
2、上联:三强韩赵魏,下联:九章勾股弦.
上联为数学家华罗庚1953年随中国科学院出国考察途中所作。团长为钱三强,团员有大气物理学家赵九章教授等十余人,途中闲暇,为增添旅行乐趣,华罗庚便出上联“三强韩赵魏”求对.片刻,人皆摇头,无以对出。他只好自对下联“九章勾股弦”.此联全用“双联”修辞格。“三强”一指钱三强,二指战国时韩赵魏三大强国;“九章”,既指赵九章,又指我国古代数学名著《九章算术》,该书首次记载了我国数学家发现的勾股定理。全联数字相对,平仄相应,古今相连,总分结合。
四、数学题入联
1、上联: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下联:古稀双庆,内多一个春秋.
这副对联是由清代乾隆皇帝出的上联,暗指一位老人的年龄,要纪晓岚对下联,联中也隐含这个数.即上述下联.上联的算式:2×60+3×7=141,下联的算式:2×70+1=141。
2、上联:六尺红绫,三尺系腰三尺吊;下联:一副锦被,半幅遮身半幅闲。
相传古时一对新婚夫妇洞房花烛之夜吟出这样一副对联,联语中运用了减法:上联六减三还剩三,下联一减半还剩半。
3、再看一幅加法联:“绿鸭浮水,数数一双四只;赤蛇出洞,量量九寸十分.”
“绿”与“赤”属颜色相对,同时谐音“六”与“尺”.上联讲鸭的只数:一双加四只是六只;下联讲蛇的长度:九寸加十分为一尺。
上面辑录的数学对联,虽然出于不同的手笔,但作者各有妙趣,别有风致,有的语言明快,气势雄健;有的用词简约,寓意丰富;有的文笔隽秀,情致深含;有的情辞典雅,诗意浓郁;一副对联,寥寥数语,竟能传神写意,美不胜收,不能不使人赞叹对联作者的创作技巧了!
参考文献:
【1】赵国瑞.数学对联觅取---《维普网》
;
【2】似水平淡.绝妙的数学对联---《百度文库》2013年 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