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听三位骨干老师课有感(华雪莲)
听三位骨干老师课有感
园西小学华雪莲
新城小学杨小红老师的《几分之一》
《几分之一》是三年级第二学期的教学内容。课首,教师通过创设分苹果、分蛋糕等情景,让学生体会分数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体现数学源于生活之中的特点。新课的展开过程中,教师为学生创设和提供了两次探究活动。第一次探究活动是“个人眼中的1/4,学生通过对不同物体的1/4涂色活动,感悟出由于分法不同,涂色的部分也各不相同,但其中的一份都表示这个物体的1/4。第二次探究活动是“几分之一的探究”。两次探究活动使学生对分数的意义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整堂课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索,积极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学得主动、积极,学习效果好。
六团小学金红老师的《长方体与正方体体积》
金老师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层次分明,过渡自然,结构合理。整堂课,金老师注重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与能力的培养。首先让学生用12个和18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放出不同的长方体,并把长、宽、高的数据填入表格中,启发学生思考,根据记录的长、宽、高,摆这个长方体一排要摆几个小正方体,一共是多少个小正方体又引导学生讨论,这个长方体所含小正方体的个数,与它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通过学生自己比较、发现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并用字母表示。整个过程,学生清楚地理解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来源,并能够根据所给的已知条件正确地计算有关图形的体积。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实验小学吴燕梅老师的《东西南北》
《东南西北》是二年级第二学期的教学内容。老师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合理而有效的教学情境,使教学内容变得非常具有生活化,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探究的积极性和求知欲,使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自主学习。在教学方式上,老师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集体(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运用实践体验、尝试探索等教学策略,给学生在实践、体验、探究、交流的过程中明确了“方向”,使学生在活动中掌握了教学内容,学的得法、学的轻松、学的主动、学的扎实。真正让学生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学生设计路线,展示了学生的个性,也有效的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有效性。
第二篇:听三位老师先进事迹有感
以榜样为镜向榜样看齐
——听三位老师先进事迹有感
2014年5月14日,在教育局王运祥局长的带领下,在我校进行了朱敏才、孙丽娜夫妇和李兴举老师先进事迹报告会。教育局寥老师和田老师分别以《坚守平凡中铸就崇高》、《为了生命中不灭的信仰》为题,介绍李兴举老师和朱敏才、孙丽娜三位教师的先进事迹。一个动人的事迹,语言质朴,饱含深情的讲述,感动着在场的每一位教师,句句触动着老师们的心弦,三位老师是我们教师的楷模,学习的榜样,是我们敬重的人。
香坪小学是遵义县新民镇最艰苦的地方,那儿没有老师愿意去,但李兴举老师去了,他一去就是十八年,他一去就没有走,也从来没有想过要走;一位驻外17余年的外交官,和他从教40年的妻子孙丽娜老师,放弃了北京安逸的晚年生活,来到贵州支教,一干就是9年。听了三位教师的感人事迹,深受启发,他们就是我们的镜子,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们高尚的师德、无私奉献的精神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必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教育工作者为教育的发展奉献自己的青春,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以三位老师为镜,就是要学习热爱教育,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是一个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最高尚的职业,是一个良心话。如果我们不本着这样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把教书当作一种副业,当作第二职业,那我们的老师最终毁了一个孩子的未来,一个家庭的幸福,甚至毁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前途。因为国家的未来和前途就掌握在这些孩子手里。因此,要当老师,就必须要热爱教育,要坚守教育。三位老师用他们的实际行动诠释了爱教育的真正内涵和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位老师去认真思考。
二、以三位老师为镜,就是要学习他们舍小家、顾大家的无私奉献精神。教育事业,其真谛在于奉献。如果仅将教师看成一种谋生的职业,不谈奉献,那他就不愿为学校多做一丁点事,不愿在学校多留一分钟,如这种价值取向形成一种主流思想,我们教育将会怎样,可想而知。三位老师的先进事迹告诉我们,要搞好教育,为社会更多地培养人才,就必须要爱校如家,爱生如子,要舍小家、顾大家的大局意识,因为我们教的孩子参差不齐,性格各异,要想把他们教育成才,没有奉献精神,没有舍小家、顾大家的大局意识,没有大家“三顾家门而不入”的行动是不可能的。当然,“舍小家、顾大家”并不是说对自家的事情、包括孩子的教育都不管了,只是有一个先后的问题,要先顾大家,再兼顾小家。如果为小家的利益而舍大家的利益,这就是一种自私自利的行为,是与审核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格格不入的。
三、以三位老师为镜,就是要学习他们甘于寂寞,甘守清苦的高尚品质。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孩子,工作职责是教书育人,这项工作是循环往复,周而复始,时间久了,不免感到枯燥和寂寞;教师工资收入虽和过去相比有较大的提高,但觉得富不了;教师不像搞行政工作那样,可以升官,有显赫的社会地位;不像经商那样,可以发财,有丰厚的物质回复;平平淡淡,是对教师工作最好的概括。因此,干
教师工作要守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苦,想升官发财勿当教师。三位教师用他们的感人的事迹,用他们的实际行动说明,没有甘于寂寞,守住清苦的高尚品质,要想干好教师这一职业是不可能的。在当今物欲横流的时代,如何让我们的老师甘于寂寞、守住清苦,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特别是领导的深思。
总之,三位老师的感人事迹,值得我们学习,我们以他们为镜,增强教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工作,做师德高尚、师节高超、师风严谨的人民满意的教师。
第三篇:听盛慧等三位老师课有感
听张江镇中心小学 盛 慧老师 执教的《平行》一课有感。盛老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充分体现了新的数学理念。在此基础上及时有效的组织教学,教学中,教师注重学法指导,教学重点难点突出,并能借助媒体分散难点、突出重点,从而解决问题。整堂课,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课堂关系和谐,教学效果好。
听浦师附校 袁 群老师 执教的《线段》一课有感。袁老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拉一拉毛线引出“线段”的概念,在体验中探究线段的基本特征。整节课,教学程序设计合理,层次分明。引导学生在精心设计的坡度练习中,由浅入深展现知识形成的过程,并在学生亲身体验掌握知识,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
听竹园小学 王轶娜 老师执教的《三角形的分类》一课有感。王老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比较,从而发现三角形角和边的特征;接着通过引导给三角形进行分类,掌握三角形种类的特征。整节课,教学目标明确,设计合理,层层递进。又通过形式多样、层次清晰的练习巩固和拓展知识。整堂课,王老师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第四篇:听华应龙老师的课有感
错的好
教研室:杨勇
我们常常听到的公开课,总是有种强烈的感觉,那就是学生的表现太完美了,几乎不会出错。从事一线教学的我们其实很清楚,这课在“公开”之前已经上了好多遍了。最后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无非是程序化的按部就班,抑或是极少瑕疵的精彩表演。真实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犯错不可避免,面对学生出错,我们总是想尽办法避免。而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华应龙却是这样做——面对学生出错,他会大喊一声:“错得好!”
作为全国小学数学名师,华应龙一直致力于探索人文化的小学数学教育,打造“尊重、沟通、宽容、欣赏”的课堂。他的教育教学思想中,最核心的就是“化错教学”。
听到这一新颖的提法,我们肯定是一头雾水。错就是错,难道还能把错的说成对的?错误也能成为我们表扬学生的理由?差错也是一种教学资源?华应龙老师告诉我们:“化错教学”是指把课堂教学中的差错化为教学资源,相机融入后续的教学过程中,“化腐朽为神奇”,变“事故”为“故事”。“化错教学”的要义在于教学过程中随机融入,自然生成,而不是事先刻意安排;敏锐发现差错背后的意义,揭示其内在的矛盾、张力,巧妙彰显其积极意义,而不是简单地否定学生的错误;充分挖掘并利用差错资源的多方面价值,培养学生直面错误、超越错误的求真人格,学做真人,将教学活动引向深入,引向心灵深处,而不仅仅是促进认知的发展。
差错不是绝对的,具有相对性,人们判定“错”与“对”受特定的时空、特定价值标准的制约,不同的文化环境有不同的对错观。立场不同,观点不同,方法不同,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可能就会有所不同。“对”与“错”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有差错,才有真正的学习,才有实质性学习活动发生。有化错,才有我们期待已久的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创新活动的发生;有化错教学,才有学生快乐健康地成长。
具体而言“化错教学”包括“容”--“融”--“荣”三个步骤。第一,错是错,要温暖地“容”;第二,错不是错,要智慧地“融”;第三,错还是错,要自豪地“荣”。这也是“化错教学”的三重境界。
第一步:错是错,要温暖地“容”。一错当头,能否容纳,取决于一个人的见识和胸怀。善待差错,不是鼓励出错,不是要纵容学生不负责任,“草率行事”,而是要鼓励学生探究的勇气,激发学生挑战的精神,保持学生创新的激情。允许差错存在,实际上是学生认知在自然展开,是给予学生自主处理新问题,学会在复杂情境中进行辨析、判断、推理的机会。
第二步:错不是错,要智慧地“融”。把错误作为一种资源,从外在表现入手,引导其暴露思维过程,分析其内在机制,将教学活动引向深入。明白人明白的算理是一样的,不明白的人却各有各的困惑。教师必须明白学生的困惑所在,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对待学生的思维成果,不是着眼于对还是不对,而是应着眼于有没有价值。当阳光亲吻乌云,将错误的尝试最终引向正确的结果,使学习像呼吸一样自然,学生体悟到的就是“失败是成功之母”。
第三步:错还是错,要自豪地“荣”。这是对出错过程的回眸,是对差错的育人价值的欣赏。不是以出错为荣,而是以能包容差错、融化差错为荣。一名学生出错,对于整个班级的学习进程来说是很光荣的贡献,对于学生自己来说是一段很荣幸的经历。如果在我们的课堂里,您听到学生踊跃地介绍与众不同的想法,听到有学生大气地站起来说:“刚才,我是这么错的……”学生直面差错,甘愿分享的场景是多么的美妙。他们不怕失败,敢于创新,因此我们能够“听到学生思维真实的声音”。而我们就会认识到差错的价值并不在于差错本身,而在于师生从中获得新的启迪。
华应龙老师说:人生自古谁无“错”,没有化错何来创新。有些错误总是要犯的,犯的越早损失越少。“化错教学”让我们重新审视学生在课堂中的错误,认识到充分利用好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差错,对于鼓励学生探究,激发学生挑战与创新的激情具有意想不到的作用。我相信,只要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运用好化错教学,差错定能成为一颗颗珍珠,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放射出夺目的光芒!
第五篇:听张齐华老师的课有感
听张齐华老师的课有感
走进张齐华老师的数学课堂,我们会感受到“思想产生魅力,魅力启迪灵魂”的真谛;解读张齐华老师经营的数学课堂,你就会坚定当一名老师尤其是一名数学老师的信心。虽然我们跟他只有短暂的交流,但他精彩的学术报告、精典的学术问答以及高超的教学技艺着实令人叹为观止,钦佩至极。
一、数学内在的知识底蘊。
在张齐华老师的课堂中,处处彰显了文化数学这一新理念。在他的数学课堂上,我们随时能触觉到数学的源头、数学的精神。让我听课当天也如同一名小学生,充满了对授课内容的期待。在张老师的课堂里,数学内涵的文化特性,也折射了枯燥数据背后所散发的独特魅力,更增添了张老师数学课堂的一份轻松、开阔、浩瀚。
二、不做作、不矫情的语言艺术。
听张齐华老师的数学课是一种享受,不仅在场的听课老师有此感受,当天配合张老师上课的学生更是感觉妙不可言。张齐华老师的经典语言非常吸引人,无论是对知识的引领启发,还是对学生的鼓励赞赏,张老师都倾注满腔热情,用生动、形象、准确、富于情趣的语言,紧紧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深深地打动着学生的心。我认为:张齐华老师对学生的赞赏是由于赏识而胜于称赞,是心灵深处的自然流露,是内心情感世界的迸发,他的赞赏鼓励有别于我们平日公开课中的“你真不错,非常棒,你真聪明,你真能干,你说得真好!”等苍白语言的重复表达。张老师的语言既质朴又真诚,既独特又有神奇功效,这使得他的课堂处处洋溢着真情,时时闪耀着智慧的火花。用专家的话说张老师有语文老师的语言功底和扎实的文学修养,加之幽默、风趣、诙谐的禀性,致使他的许多语言都富有哲理,他的每句话都能说到听课者的心里。
三、不可或缺的课前谈话。
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老师,学生肯定会有一定程度的紧张。如果把这种紧张的情绪带到教学中,肯定会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所影响。张老师在课前精心设计了谈话内容。张老师从自我介绍入手,让学生发现老师说话快,告诉学生张老师是个急性子,让学生说说急性子的人有什么优点,学生是纯真的,他们把老师的特征毫无顾及地说出来,比如:没想到张老师这么年轻!没想到张老师这么帅!没想到张老师是个男的!没想到张老师戴眼镜等,张老师均以幽默、机智的语言回应学生,听后让人忍俊不禁、会心一笑。顿时学生,全场哗然。短短的一二分钟课前谈话,不仅快速地拉近了学生、教师、听课者的距离,打开了学生的自信之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激情和学习潜能,也让人耳目一新,拍手叫绝。
张老师身上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只言片语难以说清楚道明白,作为一名小学数学老师,我们理应向张齐华老师看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