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道德(本站推荐)

时间:2019-05-13 01:33: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网络道德(本站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网络道德(本站推荐)》。

第一篇:网络道德(本站推荐)

“构筑心灵的防火墙”——网络道德教育主题班会

九年3班 林忠凤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对网络资源正确地加以取舍应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增强上网的文明意识和安全意识,自觉构筑抵制不良信息冲击的“防火墙”。

3、正确认识网络环境对自身生活的意义及影响,呼吁学生文明上网,健康上网,使他们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适应性,促其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课前准备:

1.学生收集有关网络给社会带来的好处和危害的材料;

2.与学生交流,分析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网络聊天的现状与根本原因; 3.在黑板上准备爱心图形,及每人一张爱心小卡片。

4.准备小型横幅,写上“正确上网,文明上网,健康上网,远离网吧!” 教学过程:

暖身活动:我猜,我猜,我猜猜

网络用语:一些常见的,适合学生(神马,打酱油,汗等等)防火墙 猜一猜是什么意思。

小结:是的,防火墙是互联网上用来防止那些不健康网站,以及病毒的侵袭。

网络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新的变化,有了网络,信息传播更快了,人们的生活更丰富多采了。可是,网络在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带来了许多问题和困惑,给老师、家长们带来了许多的困扰和无奈。

如何“构筑心灵的防火墙”今天老师和大家谈谈这个问题。

(一)众说纷纭话网络

1、让学生说说自己在网上都做了些什么,有什么收获?

同学自由发言,在发言的时候教师可以适时问为什么?为什么聊QQ,游戏?

2、再让学生谈谈网络都有什么危害。可以结合课前手机的资料,让学生了解网络的负面影响。

(二)七嘴八舌议网络

辩论赛《网络的利与弊》

在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再小结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并播放有关资料加深印象。

(三)各抒己见寻良策

让学生想一想如何为自己构筑起一道心灵的防火墙,并写在爱心卡上,如:控制上网时间。

培养其它兴趣爱好,转移注意力

找最亲近的亲人或朋友诉说

„„

将写的爱心卡再组内交流后,贴到爱心树上,教师有选择的读较好的建议。

(四)指点迷津明方向

教师建议:作为老师向学生提出自己的建议,矫正学生行为。

1、自我提醒。把上网的好处与坏处分别写在一张纸上,贴在房间的显眼处,每天默念几遍。

2、自我暗示。一有上网的念头,反复自我暗示。如:“现在应该学习,等周末再上等。

3、放松训练。当网瘾发作时,常出现紧张、不安等情绪,此时可做些深呼吸等放松练习。

4、注意力转移。如欣赏自己喜欢的音乐,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如:散步、郊游等。

5、规范生活。重新规范自己的作息时间,让自己更充实。

(五)落实行动表决心 小型横幅

“正确上网,文明上网,健康上网,远离网吧!”

为了更好地约束自己,我们班委会经过讨论,写出了一份16字倡议书,现在请同学们在倡议书上签名。学生逐个签名。

(六)班主任总结

活动注意:在活动中,学生分成小组进行,但在辩论赛时离开座位分成两大组,这是老师进行有序的组织,要有一定的调控。

第二篇:网络道德

论网络社会环境下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责任

王梦珠

只要站在风口上,猪也能飞起来。毋庸置疑,当今时代的风口就是互联网爆发式的蓬勃增长。互联网作为一种不同于任何传统传媒的载体,正成逐渐为现代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WEB1.0逐步过渡到WBE2.0再到如今迅猛发展的移动互联网,信息时代浩浩荡荡的大潮正在席卷全球。工作学习的闲暇之余,随手打开微博、微信朋友圈分享当下的喜怒哀乐,几乎已是所有网民的习惯。

信息时代的蓬勃发展,网络社会也是构成当今社会的一重要部分。但是不同于现实社会有着法律的桎梏和传统道德的约束,网络社会生活中似乎存在着更大的自由,似乎人人都可以在其中随心所欲、畅所欲言。但是前段时间,央视新闻联播揭露了“微博秦火火造谣传谣事件”让人恍然大悟,其实网络社会并不是一个科技所创造的“世外桃源”——网络其实是真实社会的另一个映射。网络作为一个虚拟的空间,具有高度开放性、互动性、匿名性、多样性等诸多特点。层出不穷的网络诈骗信息以及微信朋友圈里广为流传的各种伪科学充斥着我们日常生活。由于网络监管力度的不足,信息社会中网民的网络道德显得格外重要。而大学生作为网民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正确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责任感又是一个当务之急。

大学阶段处于一个培养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关键阶段。大学里所形成的“三观”几乎会影响其一生。当代大学生都是在网络社会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网络、电脑、游戏等伴随他们一路成长,其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都深受网络媒介的影响,最终形成了具有网络时代特点的价值取向。

根据李普曼的“拟态环境”观点,某种程度上网络时代中人们所了解的世界都是媒体想让我们了解的世界。大学生毕竟是生活在校园圈儿内的群体,人生经验的积累还是零散的、不系统的,还没有完全形成正确的三观,对善和恶的辨别能力较差,从而使自身经常性的处于矛盾、相互冲突的道德选择中,道德观念容易弱化。而网络不如传统媒介的一点是,恰恰是没有经过那么严格的筛选过程就直接面向社会。所以大学生在网上容易受到西方国家所推崇的一些意识形态或价值观念的影响,甚至有关煽动反动、暴力、分裂等一些涉及国家安危的内容会给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对待网络事件大学生应该学会报以怀疑的眼光,做到不人云亦云,不轻易相信媒体单方面的报道,要形成自己价值判断和善恶观。

网络是一个自由的传播媒体, 大学生上网有很强的自主性, 这就给他们的道德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现有的网络道德只能依靠个人的自觉行为和自觉意识时, 网络道德的约束作用就不会那么明显了。所以在广大网民的网络道德平均水平还不是很高的情况下只有通过道德的自律和他律相结合, 通过立法将网络主体的责任、权利与义务以法规的形式加以明确规定: 什么是必须做的, 什么行为是禁止的, 从而强制规范人们的行为。

立法机关、法律工作者应加强研究, 制定出适合网络的道德法规, 完备的道德法规可以有效地预防、遏制、减少网络不道德行为的发生。可以使大学生网络道德的形成、巩固和发展不受其他网络不道德因素的侵害, 使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对于那些还没有自律能力, 不能通过自己的意识和行为来约束自己的大学生, 通过法律手段, 从而放弃那些不遵守网络道德的行为, 在实践中接受教育。近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的司法解释就厘清信息网络发表言论的法律边界,为惩治利用网络实施诽谤等犯罪提供明确的法律标尺。其中关于诽谤信息被浏览5000次或被转发次数达500次可判刑的一条已经被网民津津乐道。

此外,大学生网络道德作为其社会道德的一个缩影,并不能与实际生活脱轨。以14年春晚小品《扶不扶》为代表的,一直被热议的“老人摔倒了到底扶不扶”社会话题在网络舆论中呈现出一边倒的局势。无论是大学生群体和其他社会群体都在各种社交媒体上发表各自观点,核心内容都是弘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道德传统。单单从网络舆论来看,让人不禁为之兴叹公众的道德责任感之高。但社会现实呢?远没有网络上的和谐融洽。雨天路滑,骑车的老人不慎跌倒,在雨中苦苦哀求着寻求帮助,但来来往往的路人依旧形同陌路,不愿伸出援助之手。这样的新闻屡见不鲜,让人心凉,感慨那些在网络上传统美德爆棚的人都“隐身”了吗?

大众的网络道德与现实道德的分离,已不是新鲜事。对于我们当代大学生,我们应当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但也不能仅仅限于网络。毕竟to say easy,to do hrad.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更要弘扬民族的道德传统,让网络时代不再那么虚拟飘渺。

第三篇:读书笔记网络道德

读《中国网络媒体的第一个十年》有感

——浅析中国网络媒体道德问题与出路

这本书籍是全面介绍网络媒体在中国从诞生发展到现在的详细历史进程的一部专著,也是深入研究和探讨中国网络媒体在第一个十年中出现的与理论和实践有关的众多问题的一部书。

中国在1994年正式全面接入互联网,这个事件被列入当年的十大科技新闻之一。从这一年起,中国进入了网络时代,中国网络媒体的发展也在此解开了序幕,到2003年,中国网络媒体的发展有了10年的历程,文章主要就是讲述这个十年中国网络媒体的发展情况,在这个十年间,中国网络媒体的发展经历了起伏跌拓,既有辉煌也有坎坷。十年的风雨不仅反映出了中国网络媒体变革的轨迹,也折射出中国传媒业格局变化历程以及中国社会的变迁,作者对中国网络媒体起步这十年的历史进行了系统的回顾与梳理,并总结了其中的经验和教训。

这本书以网络媒体的发展阶段、网络媒体事业的基本格局、网络媒体新闻业务、网络媒体经营及网络舆论与社会生活关系等多个角度,对网络媒体的第一个十年这一重要历史阶段首次进行了全景式,全程式的历史记录,并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中国网络媒体宏观发展历史研究方面的空白,对于网络新闻传播的研究,以及当代中国媒体发展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书内引述了众多的历史事实,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为今后的中国新闻传播学的研究工作特别是网络媒体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历史背景,和进一步研究的基础。对于中国网络媒体的业务发展、经营发展以及社会作用等方面所做的系统理论研究,也具有很强的开拓性及现实针对性。

这部专著对于中国网络媒体发展所做的记录与分析,对于认识中国网络媒体发展中所面临的矛盾、冲突,探索中国网络媒体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于网络媒体工作的实践,也有指导意义,书中记录了大量与网络媒体传播相关的事件,这些事件的记录与分析,既有利于中国网络媒体的发展进程,也有助于人们认识中国新闻传播事业改革发展的进程。

作者在文章中提到规范与自律:网络媒体的新高度。文章中说在国家开始重视新闻网站规范与自律的问题同时,来自民间的声音也在疾呼要求网络净化,并通过民间“反黄英雄”王吉鹏身边的真实案例来说明发生在普通百姓中网络涉黄事件的严重性。

我对此有一些感想和领悟想谈谈网络道德建设的问题和出路问题

一、网络媒介中的问题

科学技术革命是历史进步的火车头。科技的发展也呼唤着道德的进步,任何一种革命性的科学技术的进步,都将比其他力量更大地推动社会道德的进步。同样,网络技术的发展也为人类道德进步提供了难得的机遇。然而,历史证明,技术是一柄锐利的双刃剑。以因特网技术为基础的这种更少人干预、过问、管理和控制的“网络社会”环境,必将对人们的道德水平带来一场意味深长的新考验。网络道德作为伴随网络技术而出现的新型道德形式,其本身的自主性、开放性、多元化特点,难免使许多传统道德津津乐道的东西失去效力,引发一系列严重的道德问题。我们不能为了维护传统道德而拒斥虚拟空间闯入我们的生活,但也不能听任网络道德处于失范和无序状态,而必须积极引导其向良性方向发展。为此,我们就需要对“网络社会”的道德现状进行重新审视,客观地分析网络道德建设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一)通讯自由与社会责任的矛盾

在现实社会,国家规定了公民享有通讯自由权,通讯是属于个人的,责任自负。同时国家还规定了公民在享有通讯自由权时不得违反国家的有关规定。在网络上,大部分国家和社会对此却尚未有明确的规定,出现了法律上的“真空”地带。于是,虚假信息、色情信息、无聊信息和恶意的政治文化信息等信息垃圾比比皆是,网上漫骂与人身攻击等现象时有发生。值得一提的是,即或是有的国家在法律上有明确的规定,但由于讯息在网络时代具有超越国家的特性,对同一行为,在有些国家认为是违法的,而在其他国家却不认为是违法的。像黄色信息就是这样。道德上允许色情信息和色情服务存在的国家,发布和张贴色情资料,提供色情服务,当然无可非议,但是,因特网是全球共享的,对此认为不道德的国家中的人们,则可能强烈反对网上色情泛滥,从而导致文化道德冲突。另外,信息内容具有地域性,而因特网的信息传播方式则是超地域性的。网上人们任何发布信息的行为的影响都是社会性的,在某些情况下甚至是国际性的。如果说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喋喋不休,那仅仅是他个人的事的话,那么,在网络上,他的这种行为则是在浪费网络资源,浪费他人的时间。于是,通讯不再仅仅是个人的事,而是超出了个人通讯的范围,延伸到社会、延伸到国际,从而具有社会性和国际性。

(二)个人隐私与社会监督的矛盾

合理的个人隐私(亦即“私人生活的权利”),在当今世界各国已得到公认,是一种天赋的基本权利和基本的社会伦理要求,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在我国,法律就规定只有专门机关才有权在必要的情况下对嫌疑人进行监视、调查和取证。对多数人而言,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情况是保密的,个人隐私不会赤裸裸地展现在公众面前。但是在网络时代,互联网奉行系统的开放和符号的通用,强调言论自由和人际的虚拟沟通,鼓励对“真实”和个性的追求与张扬。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利用网络收集信息的便利性和强大能力,网络上的个人生活在技术上极可能成为“通盘为文件所记录的生活”,它可能细致到令人恐怖的程度。人

们的言行举止,甚至日常生活的琐碎事务,都有可能被人编列记录。对于任何对你的隐私感兴趣的人来说,你的生活也就是一本打开了的书,个人隐私将荡然无存。这些个人信息极易被泄露出去、或被不正当使用,从而使个人隐私权受到极大的侵害。

(三)信息共享与信息独有的矛盾

侵犯知识产权已成为当今社会赤裸裸的强盗行径。有的网站在每天侵犯上千个作者著作权的同时,也没有忘记在自己的网页上注明“本网站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这就是当今许多网站经营者所持有的“我抄你的我不怕,你抄我的就不行”的扭曲心态。一些科技工作者使用盗版软件,或者将自己享有的有限使用权的软件或技术产品复制、转赠他人,也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因特网是由科研学术网发展而来的,具有深厚的非商业传统。但是,随着因特网的扩张,以赢利为目的的商业性组织成为因特网的主要建设者,并因此出现了大量的对网络资源的商业性应用,如广告、电子商业、网络信息有偿服务等,网上企业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发展最为迅速的产业之一。然而,在因特网上,非商业网络与商业性网络是联结在一起的。有些网上图书馆将大量新出版的文字、图像或音像出版物录入计算机,并通过网络向社会发布。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项发挥网络优势,促进文化学术信息传播的公益性活动。但是,有些商用网站却对这些学术信息资源实行有偿服务,并且在使用时并未征得作者的同意,于是就发生了多位作者联名状告网络信息源侵权行为的事件。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还存在着信息共享与信息独有的矛盾这种二律背反。一方面,在网络上人们非法复制、使用拥有知识产权的软件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另一方面,社会性、公开性的知识由个人或组织垄断,导致对学术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大量占用,有些公司被过分膨胀的商业利益所驱动,它们对信息产权的“保护”、垄断达到了妨碍正常学术交流的地步,这也是一种不道德行为。如何处理好知识产权保护(信息独有)与知识网络资源的共享、合理利用(信息共享)的矛盾,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道德难题。

(四)人们对传统道德和网络道德的评价上存在着双重标准

网络资源的使用上存在着的多对矛盾主要是由网络技术引起的,但也是与人

们在对于对传统道德和网络道德的评价上存在着双重标准分不开的。Internet不仅是一个由计算机、通讯设备、网络技术及网络信息构成的物理系统,而且是一个由网络建设者、管理者和用户构成的网络社区。随着Internet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网民”加入到这一新兴的团体中。正如加拿大著名传媒学家麦克卢恩所说,任何技术都倾向于创造一个新的人类环境。Internet也不例外,其特殊的网络活动必然产生与之相适应的独特的网络道德观。“网民”作为社会人,其网际道德活动会不可避免地与传统道德相互影响,从而使人们在对传统道德和网络道德的评价上产生了双重标准。这里的双重标准是指,同一性质的行为在网络社会和现实社会中会得到截然不同的道德评价。

二、网络道德建设的出路

(一)统一网络道德认识

网络社会的存在是人类现实社会存在方式的延伸,虚拟空间是从现实空间分化出来的,是现实中的“人”通过互联网获得的崭新生存空间。因此,网络道德与现实道德之间必然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具有某种程度的一致性。

网络道德和现实道德虽然有许多不同,但二者却有一个共同的主体——人,是人这一共同主体的两种不同展现形式。与虚拟空间、虚拟社会相对应出现了虚拟主体,这样网民们就拥有两个主体身份,一是现实社会中的现实主体,二是网络世界的虚拟主体。由于所处的环境不同,两个主体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其参与交往实践的过程以及表现出来的行为特征也不尽相同。与现实主体相比,虚拟主体具有想象性、多样性和随意性。与此相对应,网上行为表现出极强的个性化的特征。但二者之间又是紧密相连、辩证统一的,虚拟主体不过是现实主体在网络中的表现形式而已。人的这一中介、桥梁作用必然使网络道德与现实道德互动互联、相互影响。如果一个人作为现实主体,在日常生活中都不能做出符合基本道德要求的行为,那么就很难想象他作为虚拟主体在网络中能够接受基本道德规范的调整和约束。

从道德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看,一方面,道德是“一”而不是“多”。人类道德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具有一定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完整性,对人们的行为具有普遍的规范意义;另一方面,道德又是“多”而不是“一”。道德随着人类实践领域、实践对象的不同又表现出多样性,如职业道德、家庭道德和商业道德等。但是这种“多”和“一”是和谐的、统一的,而不是冲突的、对立的。道德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又体现了普遍性。网络道德作为人类特殊的交往方式——网络交往中形成的道德规范,是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出现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形式,但这种特殊的道德并不能脱离人类的一般道德而独立存在,而恰恰应该体现人类的一般道德规范。

因此,人们不应该对网络生活抱有神秘感,而应该把它当作现实生活的一部分;不应该对网络道德和现实道德持有双重标准,而应该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不应该对网络道德失范行为有过多的宽容,而应该像对现实道德失范行为一样加以谴责;不应该以为这是在网络社会就可以为所欲为,而应该像在现实生活中一样检点自己的行为。

(二)加强网络道德教育,注重网络道德修养

道德教育是加强道德建设的重要环节,是培养道德素质,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手段。所谓道德教育,就是为了使人们践行道德义务,而对人们有组织有计划地施加系统的道德影响,从而使道德主体形成自觉遵守道德规范的良好习惯和意识。人生之初,从道德上讲,只不过是一张白纸,只有通过外在的道德教育,才有形成良好道德素质的可能。因此,无论对于个人还是社会,道德教育都是必须的。道德教育的好坏对于道德修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关系到每一个国民的道德素质,也关系到社会风气和国家的命运。只有对网络行为主体进行有效的道德教育,才能有效地对网络道德主体进行道德调控,塑造出网络社会所需要的道德人格,进而在整个网络社会形成相应的网络道德风尚。与网络道德教育相比,网络道德修养更加不容忽视。因为人具有自觉的能动性,而且这种能动性会随着实践经验的逐渐丰富而不断增强。人的这种本性,决定了人从一开始对于社会道德教育就不是原封不动的全盘接受,而是有所选择、有所取舍的。社会道德教育究竟能够起到多大的作用,收到多大的效果,取决于教育者能够接受多少。在网络行为主体的网络道德品质形成过程中,教育是外部条件,人们进行自我修养的自觉性则是内部的根据,二者缺一不可,后者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只有将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形成网络道德主体的网络道德品质。因此,要提高“网民”或网络使用者的道德素质、形成网络社会良好的社会风气,网络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不失为有效的途径之一。

我们不能要求人人都能够自觉地遵守网络道德,但进行网络道德建设却不是没有理由的,最起码它能够使更多的人遵守网络秩序。虽然社会问题仅靠道德说教并不能得到彻底的解决,需要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努力,但网络道德建设对于目前净化网络空间却有着突出重要的现实意义。正如一位政治家所说:“道德力量并不能创造奇迹,但它却驱使人们去行动,正是由于人们的行为,才创造了奇迹——建设文明或毁灭文明。”

第四篇:大学生网络道德

大学生网络道德

【内容摘要】网络在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社会成员互动的主要方式的同时,也带来了各种道德行为失范和社会伦理问题。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对使用频率最高的大学生产生了较大的冲击。网络社会,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日益凸现,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已势在必行。大学生网络道德缺失的根源极为复杂,涉及到网络自身、行为主体、教育环境等诸多方面。网络道德低下给社会和个人造成了极为消极的影响,探讨有效的对社会和个人都有一定的影响和意义。本文从大学生网络道德的研究意义和分析调查问卷的内容来进行研究,并总结了一些结论与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道德意义内容原因

网络作为一项影响深远的技术革命, 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思维方式和活动方式, 一个涉及网络的道德问题相伴而生。随着人们对网络的熟悉也出现了网民的道德人格问题、道德冲突问题、知识侵权问题和网络信息受污染等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关于网络道德问题的体现。而大学生作为上网人群的重要群体,这些问题也越发突出。

一、研究大学生网络道德的意义

(一)增强大学生网络行为的道德规范意识

网络作为一个诞生不久的事物,大学生们还来不及审视其为何物时,就几乎被“一网打尽”,网络社会中的道德危机为全社会所关注,而在传统社会当中不断推进的道德教育和伦理教育理论又面临着必须适应网络社会做出更新和发展的巨大压力和挑战。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研究,有利于增强大学网络行为的道德规范意识的培养,使他们在网络社会中也能自觉意识到传统道德的作用。

(二)提高大学生网络行为的道德自律品质

大学生网络道德品质的提高除了舆论的监督外,更需要加强大学生自律,而在虚拟的网络社会,在自由开放的空间中,社会舆论监督的力量非常弱小。即使有舆论监督,也是在网络中,离开网络,几乎无法发生作用。大学生网络道德的提高,主要依靠大学生自律。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研究,能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网络行为的自律品质。

(三)深化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规律的认识

网络是一个新生事物,从产生到广泛应用,只有20年时间,网络道德的形成几乎和网络的产生同步。况且更新非常快,变化迅速。因此。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规律研究还处于摸索阶段。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研究,能深化对其规律的认识,为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提供理论支撑。

(四)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实效,促进网络社会健康有序的发展

第1页

只有加强理论研究,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规律有了深刻的认识,掌握大学生网络行为与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在联系,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实践又丰富理论研究。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实效得以提高。作为“网络一族”主力军的大学生,其网络道德意识直接决定网络社会道德状况。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研究,能促进并有利于网络社会健康有序的发展

二、大学生网络道德调查内容分析

网络信息资源的丰富和便捷,深得同学们的关注和喜爱,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网络问题越来越多。通过调查大学生的网络使用状况,进行分析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存在的问题,得出大学生使用网络的情况的结论,进而提出建议及意见,加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建设,提高大学生的网络道德修养。为了更好的调查大学生网络道德情况,我们以桂林雁山校区高校为对象,制作并发放了《大学生网络道德调查问卷》(见附件)500份。该次调查以网络调查为主,发放问卷的高校为桂林市雁山区广西师范大学、桂林理工大学、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漓江学院。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大一学生占20%,大二学生占30%,大三学生占30%,大四学生占20%。男女生各占50%。根据调查问卷内容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一)电脑、网络普及程度非常高

问卷数据结果表示有81.4%的同学配有电脑,72.3%的同学经常上网。网络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的日常工具之一,几本上所有的同学都受到网络的存在对现代社会生活的影响以及在日常和工作的重要性。

(二)大学生对网络的价值利用率不高

调查表明,有62.6%的学生在网络里经常从事与学习工作无关的活动,大都数同学上网主要是聊天、玩游戏等。提及聊天,必然要提QQ,在调查的500个学生当中,全部都至少有一个QQ号。网络的应用对于学生来说,应该主要是用在查找资料、开拓视野的层面上,但是事实上正在把网络用来查找资料辅助学习的同学非常少。

(三)网络信息污染严重

网络上获取知识方便、快捷、详细的特点,给很多大学生带了极大的方便。从某种程度来说,网络为大学生创造了了解世界、加强知识学习的空间。但是一些不健康得网站总是屡禁不止,一些黄色甚至是反动的网站也在接近学生。在本次调查中,有46.8%的学生承认接触过不文明网站,这说明网络信息污染现象还是十分严重的。

色情污染是指通过互联网上传播黄色淫秽的图片和文字信息,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侵蚀网民的思想,甚至引起网民道德价值观念的变化。互联网不乏色情和暴力的内容。据有关专家调查,因特网上非学术性信息中,47%与色情有关。

每天约有2万张色情图片进入互联网。而另一项统计表明,60%的青少年是无意中接触到黄色信息的,而接触过网络上黄色信息的青少年90%以上有性犯罪的行为或动机。由此可见,网络的色情污染已经无处不在,无奇不有,严重腐蚀着广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另外,暴力信息在互联网的传播也不容忽视,多用户地牢游戏存在着严重的暴力倾向,而众多的游戏玩家正是在这种刺激和充满诱惑力的游戏中暴力倾向得到加强。有研究显示,长期沉溺于互联网会使得人变得孤僻、脾气暴躁,攻击性增加。色情和暴力对于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没有成型的青少年而言,危害是很大的,甚至有可能会促使青少年的暴力和色情犯罪的增加。这些都是涉及到了网民的网络道德,而我们作为大学生要加强自身的网络道德修养,自觉遵守网络道德。

(四)网络文明有缺陷

网络文明建设形势比较严峻,上网时很容易收到别人的恶意攻击,同时在网络的使用过程中不少人使用粗俗、不文明的语言,形成了很大程度上的坏影响。在本次调查中,上网时受到过别人恶意攻击的占54.8%,绝大部分的大学生对网络上的不良现象还是深恶痛绝的,这也说明了当代大学生的整体素质还是很高的。

病毒是网络挥之不去的一个噩梦。自从第一个蠕虫病毒发现以来,病毒就与计算机如影相随,现在病毒爱上了传播速度极快的网络。从CIH到“爱虫”,到现在的“库尔尼科娃”病毒,每一次都给网络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失。而病毒传播速度之快、范围之广,令人触目惊心。同时网络攻击和谩骂正在成为互联网的一种风格,黑客的攻击也到了“谈黑色变”的地步。众多的黑客以摧毁别人的站点为乐。而在互联网的聊天室和BBS,人们随意发泄自己的不满并对互不相识的人恶言相向。这种随便的侮辱和谩骂,故意的挑衅,使得网络空间充满火药味。这些问题无时无刻不在提醒大家要提高网络道德的问题。

(五)网络监管不力

互联网的全球特征,是各类信息充斥网络空间,包括淫秽、色情、暴力、各种人造谣言都在网上广为传播。目前,我国的互联网信息管理力度还很薄弱,可见加强网络建设、网络管理的人物十分紧迫。

在网络上通过提供制造恐怖的信息和发恐怖件来敲诈、勒索的事已不少见。1997年3月,比尔·盖茨连续收到4封e-mail恐吓信,要他赶紧交出500万美元,否则他和妻子都性命难保。在网上,像这种恐怖任何人都可能碰到,万一碰上一个恐怖邮件,就会让你惶惶不可终日。如同现实生活中常会有骗子骗人钱财一样,网络也时刻有陷阱在等着你。网络骗子利用网络技术的不成熟及人们的麻痹心理,从事诈骗活动,你随时有可能成为骗子们的猎物。网络欺骗成为一部分

人获取财富的手段。同时,网络除了钱财的欺诈以外,也存在着情感的欺骗。有些心怀不轨的人利用青少年渴望交往和关爱的心理,设计情感陷阱,让一些无知的少男少女陷入其中,不能自拔,甚至利用情感欺骗来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这表明目前我国互联网上信息管理力度还很薄弱,可见加强网络建设、网络管理的任务还是十分紧迫的,这就需要加大对网络的监管力度。

除了以上的问题还有知识侵权行为、侵犯他人隐私问题、网络违法犯纪行为等各种不良的网络道德现象。凡此种种足以引起人们对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的重视, 对网络扩张过程中出现的负面道德问题保持高度警惕。

三、影响大学生网络道德的因素

(一)道德意识弱化,本我意识张扬

互联网给人们创造了一种新的生存方式——虚拟存在。一旦进入由光纤、电缆和调制解调器构成的网络世界,人就变成了电子化的飞速运动的“符号”存在。在从人到机器再到人的转换过程中,交往者的真实身份被掩盖,身份虚拟化成为网络交往的一个极为普遍的现象,而且这种虚拟身份可以随时创设或终止,网民不必承担任何社会责任。同时,互联网作为一个自发的信息网络,它没有所有者,不从属于任何人或机构,因而也就没有谁可以左右它、操纵它、控制它。这样,互联网就成了一个自由、平等的世界,在这里没有政府、没有警察、没有等级、没有贵贱,是一个彻底民主的地方,一个可以滥用自由权利的地方,这就导致了道德虚无主义在网络社会的泛滥。在网络社会中,人人都把自己作为中心,反对任何约束,以满足自己的生理和心理欲求而不择手段。所以缺乏“熟人在场”的虚拟网络为人们的“本我”提供了一个暴露的舞台,使“本我”意识得以充分张扬,为所欲为、无法无天,这就加剧了大学生网络越轨行为的出现。

(二)道德人格扭曲,伦理情感冷漠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类都存在着社交的需要。在交往中,人际情感难以维持。而在网络虚拟社会里,网络改变了人际交往的方式,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成了人与机器之间的交流,传统的人与人之间直接的社会交往关系逐步被人对网络的依赖关系所取代。一些大学生终日沉溺于网络世界中,逃避现实世界,使得家人之间、邻里之间、同事、同学师生之间的感情联系日渐淡薄,伦理情感日渐冷漠。在这样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里,久而久之会导致道德心理的弱化、道德人格的扭曲。因为道德心理、道德人格的形成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是环境和个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沉溺于网上交际使得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交往的机会大大减少,从而导致个体对现实社会中他人与社会的幸福漠不关心,造成道德人格的缺失或扭曲。

(三)传统道德规范受挫,道德行为失范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伦理关系大多为面对面的直接关系。道德规范因而也主要借助于社会舆论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发挥作用。然而,在网络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交往的间接化使得直接的道德舆论抨击难以进行,从而使社会舆论作用下降。这样,道德对人的约束越来越依赖于内心的道德信念。网络行为主体的匿名匿形而导致的模糊使规范所体现的伦理道德观念已难以再放到传统意义上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实践中加以认识、检验和适用。一方面,建立在现实社会基础之上的传统道德规范由于不适应网络运行的新环境而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使其约束力明显下降而形同虚设;另一方面,面对全新的网络领域,又一时没有形成新的统一的道德规范,因此大量的网上行为处于既不受既有道德规范的制约又无新道德规范可依的状态,从而造成了规范内容的冲突和衔接的脱节,并引发大量的失范行为。

(四)网络系统的先天不足及发展中的弊端

作为近几十年来才发展起来的新兴事物,现有的网络系统自产生以来一直就处在逐步完善之中,当前网络技术的不完善是网络道德缺失的技术性根源。如前所述,网络的虚拟性、开放性、隐蔽性等特征都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导致网络道德的缺失。另外,在网络迅速发展的状况下,对于网络社会中各类行为的约束机制尚未完善。目前我国虽然已经制定了部分相应的网络法律法规,但是由于受到网络技术的限制,在实际的实施和执行方面并没有做到对网络道德行为失范形成有效的监督,也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预防机制和惩罚措施,致使网络失信行为并没有受到相应的制裁,这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此类行为的泛滥。

四、对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一)完善技术环境,发展相关的网络技术,从技术层面控制网络失范行为尽管人们已经认识到依赖纯粹的技术手段并不能解决当前网络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但对网络相关技术的完善仍是当前缓解网络道德缺失的一种重要手段。这主要包括网络社会交往中的登录、交往行为以及信息发布等方面。如通过推广网络实名制和建立与IP地址的关联等手段防止网络身份欺诈;利用网络防火墙等技术对黑客等攻击性行为进行严格控制,防止盗取信息现象的发生;在信息的发布与传播方面,则可以通过加强内容审查或安装过滤软件等方式加以控制。

(二)建立完善的网络道德规范体系和法律法规制度

网络道德规范的建设是网络道德建设的基础。在建设有效的网络道德规范过程中,必须结合网络社会的本质特征,从网络社会是现实社会在网络中的延伸这一观点出发,遵循现实与虚拟相结合的原则,立足于现实社会道德,运用既有道德的一般原则培养起来并在网络活动实践中形成现实合理的网络道德规范,如诚信规范、公平规范、平等规范等都可以经过修改后成为网络社会重要的道德规范,形成统一的信息社会的道德体系。加大网络道德的宣传力度,在大学生中明确现实道德规范在网络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并引进现实社会道德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指导大学生在多元道德体系中遵守适合我国国情和社会发展要求的道德规范,发展和弘扬既有道德的优势。

(三)引导大学生加强道德修养,强化道德自律意识

网络道德要求最终只能通过个人的自律才能真正落到实处。所有的网络道德规范要实现其价值性,成为有实效的东西,变为实际的道德风尚,只有通过广大“网民”的思想和行为转化为道德的自律,即道德主体借助于对自然和社会规律以及现实生活条件的认知,自愿地认同网络道德规范,并结合个人的实际情况加以践行,从而把被动的服从变成主动的律己,把外在的网络道德要求变为自觉的行动。因此,我们在强调建设完善的网络道德规范体系和法律法规等他律机制的同时,又必须注重发挥自律机制的作用,引导大学生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通过其自身的道德修养提高道德认知,坚定道德信念,升华道德人格,从而在自律的基础上遵守和践行网络道德规范。

总之,网络这种全新的生存方式正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大学生的认知、情感、思想与行为。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大学生活是其个性的重要养成时期,也是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他们更容易接受网络这个第四媒体,也更易感受到网络的双面作用。因此,我们必须结合网络社会的本质特征,从网络社会是现实社会在网络中的延伸这一观点出发,遵循现实与虚拟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要从技术与制度等方面完善网络自身,另一方面也要从现实社会伦理体系的完善出发,建构合理的道德教育体系与文化环境,从而达到缓解大学生网络道德缺失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铃《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网络道德教育》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2000

[2] 李萍主编《大学生网络文化现状调查》 武汉市:湖北长江出版集团,武汉市: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8.01.[3]李景友《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 光明日报2005.05.18

[4]]刘新奇 《切实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 [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5(22)

[5] 冯定昌《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几点思考 》[J]淮南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

第五篇:网络道德

从“人肉搜索”中看网络道德

摘要: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人们无时无刻不在享受着信息技术给人们带来的便利与好处。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和广泛应用,网络中已出现许多不容回避的道德与法律的问题。本文主要通过讨论有关“人肉搜索”的发展、搜索过程、利弊和相关法律问题来分析网络道德。

关键字:网络道德

人肉搜索

法律

公约 正文:

如今,因特网(Internet)已闯入了我们的生活,它在对现实社会发生着深刻影响的同时,一种崭新的社会生活形式——“网络社会”生活正向我们走来。作为调节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道德是一定社会经济基础和社会生活的反映,是在特定的人类交往活动中形成、并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而变化的。网络社会自然也应该具有自己的道德,以下讨论网络道德和与其联系紧密的“人肉搜索”。

网络道德,是指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们的上网行为,调节网络时空中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网络道德是时代的产物,与信息网络相适应,人类面临新的道德要求和选择,于是网络道德应运而生。网络道德是人与人、人与人群关系的行为法则,它是一定社会背景下人们的行为规范,赋予人们在动机或行为上的是非善恶判断标准。其基本原则是:诚信、安全、公开、公平、公正、互助。

人肉搜索引擎,是指利用人工参与来提纯搜索引擎提供信息的一种机制,实际上就是通过其他人来搜索自己搜不到的东西。可以看出人肉搜索区别于百度、谷歌等搜索的地方是有人参与搜索过程。“人肉搜索”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公民行使监督权、批评权的体现。人肉搜索的发展

人肉搜索引擎最早起源于猫扑网,跟很多世界学习室论坛一样,猫扑上面也经常有人问这个问题、那个问题。同时,猫扑有种虚拟货币叫做Mp,问问题的人往往会用Mp来奖励可以帮助他们的人。虽然Mp不能吃、不能喝,但是还是有很多人醉心于挣取更多的Mp。那些惯于通过回答问题挣取Mp的人,在猫扑一般叫做赏金猎人。于是很有趣味的一幕出现了,某人需要解决一个问题,就在猫扑发贴并许诺一定数量的Mp作为酬谢。很快,就会有赏金猎人看到这个贴子,他们就会去用搜索引擎来寻找问题的答案,然后争先恐后地把找到的答案回在帖子里面邀功。最后,提问题的人得到了答案,赏金猎人得到了Mp,皆大欢喜。这也就形成了所谓的人肉搜索引擎的机制。有趣的是,我们可以发现人肉搜索引擎的搜索流程和搜索引擎,在不同服务器之间的分布式搜索流程看起来是那么的相似,区别仅仅在于发动和执行流程的是人,还是机器。人肉搜索引擎的质量怎样保证呢?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从刚才的流程上大家可以发现,如果有足够多的赏金猎人,他们之间就会产生竞争,寻找资料速度的竞争、资料准确性的竞争。竞争的结果是,一个速度又快、资料又准确、全面的赏金猎人,会有越来越多的Mp,这会给他带来更多的成就感,同时他也会更加的醉心于赏金猎人的工作。这就形成了一个正反馈、一个良性循环,前提是有足够的激励(Mp)投入和足够产生竞争的参与者。人肉搜索的过程

人肉搜索引擎其实就是在一个社区里面提出一个问题,由人工参与解答而非搜索引擎通过机器自动算法获得结果的搜索机制。通俗来说就是通过广聚五湖四海的网友力量,每个遇到困难的人提出问题,而有这方面知识或者线索的人就对其解答、分析,可以说是一种问答式搜索。百度知道、新浪爱问、雅虎知识堂从本质上说都是人肉搜索引擎,也是应用这种针对性的人工参与方式。对于一些八卦搜索、没有唯一答案的多选结果搜索,人肉搜索往往能得到更有价值和吸引力的结果。在百度知道里待解决问题数目高达1184097,而爱问知识人则称“知识人,亿万网民帮您解决困难!”为什么会有如此惊人的数字呢?其实这就是人肉搜索引擎的威力所在,也证实了不能通过机器搜索引擎解决所有的困难。

相反,由于网络这个虚拟空间聚集了各地的不同阶层,不同知识背景的人,得到帮助的几率也会大大增加。当然,人肉搜索引擎也有比不上机器搜索引擎的地方,那就是速度。Google可以0.00001秒内给你一个答案,然而人肉搜索引擎需要等待有人看到你的帖子,并找出结果才会有所反应。所以说,人肉搜索引擎的潜在力量比机器搜索引擎强大,但反馈速度就比不上机器搜索引擎,两者的PK只能说是平手。

人肉搜索的利

一是有利于个人情绪的平衡。封建臣民伦理强调的是民众的顺从,这一影响至今尚存。这使得人们在现实社会中压抑个性,情绪抑郁。网络虚拟社会给个体提供了一个相对自由表达的平台,人们可以以一个本真的自我在这个社会中存在,使现实社会积聚起来的不满得以释放,有利于个体身心的发展。

二是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人肉搜索”现象的出现,有利于网络社会的德治与现实社会法治的结合。通常情况下,来自社会的道德监督的声音通常比较微弱,道德一向都以自律来发挥作用,然而两种方式的效果都较差。有了“人肉搜索”就有了“道德法庭”,这样就能使德治和法治双管齐下,社会更稳定。人肉搜索的弊

1、“人肉搜索”容易侵犯公民权利。“人肉搜索”是一把双刃剑,自诞生之日起,一直游走在法律和道德之间,网民在进行道德谴责的同时难免会侵犯事件当事人合法权利,也许大部分的“人肉搜索”出自善良的初衷,然而“网络通缉令”一旦发出,就会像脱缰的野马一样难以控制,没有相应的约束,很容易成为“多数人的暴政”。法律界人士认为:“中国传统上民众表达不够充分,如今有了可以自由表达的网络平台,反而出现了 过犹不及 的局面。网民缺乏网络素养和网络礼仪,不知道在网络上如何表达,对某个事件或话题缺乏理性的思考和判断”。且在人肉搜索的参与者中,追求精神刺激者、恶意中伤者也不乏其人。反对者认为“人肉曝光隐私,肆意辱骂,侮辱人格,妄加诽谤,甚至到当事人的现实住所进行滋扰,这一切已经远远超出了正义的底线,人肉搜索者正在演化为 网络暴民 ”。生活在一个隐私随时被公开的社会里,人们将面临一种“不安全感”,不做亏心事,也会担心“鬼敲门”。

2.如果超越法律界限,就容易越界为“网络暴力”。3.我觉得人肉搜索还是挺可怕的。如果对方违法,网上通缉一下还可以理解,可很多都只是道德方面的问题,我们没有资格充当“道德卫士”去侵犯人家的隐私。举着道德的大旗去做干扰别人隐私的违法行为,是缺乏理智的表现。

4.在面对社会正义遭到侵犯的时候能起到一定防卫的作用,但是由于缺乏规范的约束,经常会出现“防卫过当”的情况进而演变成一场游走法律边缘的“网络暴力”。公众的窥伺欲是人肉搜索的社会心理基础,面对能引起公众兴趣的事,大家总想了解得更多,这就使得“人肉搜索”常常造成“误伤”。

5.因为,针对政府及公务而言,几乎可以忽略所谓的被诬陷或是被丑化的可能与伤害,因为他们是强势的,代表各种公开而强大的包装,所以,即使我们真的存在部分程度的“冤枉”和苛刻,那也是于事实出入不大的,因为,我们都多少善意地低估了问题的严重和阴暗程度。从官员的财产和花费及其亲属的经营情况,包括所用车辆、住房等方面的质疑,本就是国际惯例——调查渎职腐败违法之类的惯例。

6.于道德层面上的事情,是不适合使用“人肉搜索”的,因为,涉及到的弱势个体居多,涉及到的纯粹个人隐私居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扯不清的事情居多。作为局外人,你有什么权利去“搜索”,去曝光,去宣判? 相关法律问题

从道德上来看,人肉搜索关注的大都是婚恋伦理方面的,是为了维护社会道德而发起的。然而,“人肉搜索”有时候会侵犯他人的肖像权、隐私权等,是一种违法行为。对此,我国有些省市已经发布了有关的法律法规。浙江省

徐州曾在2009年1月立法通过禁止人肉搜索,但遭遇9成网民反对,最后当局让步表示揭示官员贪腐不在此限。

2010年5月27日,浙江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18次会议分组审议了《浙江省信息化促进条例(草案)》

草案首次明确:采集社会组织或者个人的信息,应当通过合法途径,并依法合理利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网络与信息系统擅自发布、传播、删除、修改信息权利人的相关信息。

此外,草案还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拆除、迁移或者损毁通信、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等公共信息化基础设施;不得从事故意制作、传播计算机病毒等危害网络与信息安全的活动;不得利用网络与信息系统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扰乱公共秩序,损害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以及制作、复制、发布、传播违法信息的活动。正在提请浙江省人大审议的《浙江省信息化促进条例 草案 》第39条对“网上公开个人信息”特别作了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网络与信息系统擅自发布、传播、删除、修改信息权利人的相关信息。”对此,报道认为这是对近来备受争议的恶意“人肉搜索”行为立法。该报道还援引当地官员的说法,“有些网民自认为发上网络就‘天不知地不知’,其实他们已经违法了。” 深圳市

2010年10月中旬,深圳市律师协会就向全市律师发布通知,号召广大律师报名参加《深圳市个人信息保护条例》立法项目组,据介绍,该协会受深圳市大人法工委的委托,由协会党委组织起草《深圳市个人信息保护条例》,特此成立立法项目组,成员暂定5名,由上海市锦天城律师事务所深圳分所徐飚律师担任项目负责人。

在国家的法制还没有完善之前,各个人肉搜索网站也都订立了自己的公约。像中国人肉搜索网:

一、热爱祖国,遵纪守法,互助友爱,维护网络和谐;

二、人肉搜索时做到以诚信、安全、公开、公平、公正、互助的原则,多进行利他性的知识性人肉搜索;

三、以网络道德为准绳,尽量不参与搜索他人隐私;

四、对他人暴露隐私尽力保护,保证不在公共场所公布他人隐私;

五、对于涉及“贪污、腐败”、“惩恶扬善”可以不受第三、四条的约束;

六、人肉搜索要提供真实可信的内容,提供信息者对信息真实性负法律责任;

七、文明用语,对于恶意人肉搜索行为做到不起哄,不传播;有条件的情况下告知当事人以及相关网站负责人;

八、通过不断努力提高人们对于人肉搜索的正确认识。

以上便是对“人肉搜索”讨论。接下来继续分析有关网络道德的问题。网络道德作为一种实践精神,是人们对网络持有的意识态度、网上行为规范、评价选择等构成的价值体系,是一种用来正确处理、调节网络社会关系和秩序的准则。网络道德的目的是按照善的法则创造性地完善社会关系和自身,其社会需要除了规范人们的网络行为之外,还有提升和发展自己内在精神的需要。除了六个基本原则外,他还有三个斟酌原则:

全民原则:网络道德的全民原则内容包含一切网络行为必须服从于网络社会的整体利益。

兼容原则:网络道德的兼容原则认为,网络主体间的行为方式应符合某种一致的、相互认同的规范和标准、个人的网络行为应该被他人及整个网络社会所接受,最终实现人们网际交往的行为规范化、语言可理解化和信息交流的无障碍化。

互惠原则:网络道德的互惠原则表明,任何一个网络用户必须认识到,他(她)既是网络信息和网络服务的使用者和享受者,也是网络信息的生产者和提供者,网民们有网络社会交往的一切权利时,也应承担网络社会对其成员所要求的责任。

同时,网络道德还有其不同于社会生活中的道德的特点:

自主性,即与现实社会的道德相比,“网络社会”的道德呈现出一种更少依赖性、更多自主性的特点与趋势。

开放性,即与现实社会的道德相比,“网络社会”的道德呈现出一种不同的道德意识、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之间经常性的冲突、碰撞和融合的特点与趋势。多元性,即与传统社会的道德相比,“网络社会”的道德呈现出一种多元化、多层次化的特点与趋势。

结语:在“网络社会”中,人们的需要和个性有可能得到更充分的尊重与满足。自主自愿形成的“网络社会”,以其独特的生产方式、管理方式和生活方式,终将建立起一个各国家、各地区(民族、种族)的具有不同信仰、习俗和个性的人们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并互相促进的多元道德并存的社会。——当然,技术的进步只是为道德进步提供了前提和条件;道德是属人的范畴,一切事在人为。道德进步是否能够真正产生,一个更高水平的道德社会是否能够真正建成,还有赖于网民们自我塑造的意愿、能力,以及现实的努力程度。

参考文献:

1、《网络道德问题研究》 吕本修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2年9月

2、《网络道德教育》 朱银端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年6月

3、《隐私不保的年代》 Solove Daniel J.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1年11月

4、《论“人肉搜索“的法律法规》 【硕士论文】 清华大学 2010年5月30日

下载网络道德(本站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网络道德(本站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网络道德失范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干预 摘要 现代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步伐越来越快,特别是网络也紧随其后,逐渐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来,成为人们日渐需要的重要工具。......

    网络道德建设研究

    网络道德建设研究 自进入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也随着技术的革新而不断发展,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当中,例如上网冲浪,BBS,QQ,MSN等等网络活动。随着互联网的......

    网络道德意识建设

    四.加强高校网络道德建设的几点对策在充分认识到网络环境给大学生思想道德工作带来的挑战的前提下,我们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抢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阵地,为大学生的健......

    构建网络道德专题(推荐阅读)

    专题三构筑防护墙 呵护青少年(时事导读P77、P83补充) 【热点追踪】1.2011年春节期间,一起非常值得关注的公共事件,就是微博“打拐”。网友们零碎的、非专业的行动,与公安部门、媒......

    网络道德调查报告(合集五篇)

    一、调查背景 时下网络正以它特有的优势和发展速度改变着大学生的工作、学习和思维方式,网络作为传播的新媒体,已成为大学生获取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但由于网络的特殊性,网......

    大学生网络道德调查报告

    大学生网络道德调查报告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作为传播的新媒体,已成为大学生获取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网络信息资源的丰富和交流的便捷,深得同学们的关注和喜爱。然......

    网络道德问题研究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选修课小论文络蕴藏着无尽的潜能,承载着无尽的信息,不仅对信息资源的快速传递起到了无与伦比的巨大作用,而且正在融入人们的生活,改变着人类社会经济、网络......

    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

    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成因及对策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曾说,科学对于伦理来说,属于中立的一种智力工作。新技术善的使用,给人类生活带来巨大的福利;它的恶的使用,有可能给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