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再现常规教学魅力
摘 要:站在那个讲台上,面对着年少的伙伴,面对着那一颗颗求知又带着一点点叛逆的心,能为他们的未来铺设一笔,已是我最大的快乐。每每想到这些,我就会以最快乐的心态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去设计我的每堂生物教学,但是我觉得常规教学还是有它独特的教学魅力,就七年级生物《输血与血型》一节常规课堂教学思路表述如下。
关键词:常规教学;过渡链接;练习巧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
每天沐浴在蓝天白云下,我们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生命的灿烂,然而生活的路上并不总是鲜花,生命也有脆弱的时刻。
曾在电视剧《金粉世家》中饰演“三姨太”的演员潘星谊,在北京家中滑倒不慎撞碎鱼缸,碎玻璃恰巧割破其喉咙大动脉,造成大量出血,后被家人送往北京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最终抢救无效死亡,年仅28岁。在我们为之惋惜的同时不得不思考:血液真的是人体的生命之河,流失了大量血液就流失了生命,当一个人遭遇大量失血,怎么办?由此引入课题。
二、注重知识点过渡链接方式
血型的发现及abo血型系统,故事渗透学生收集并讲述此知识点。滴血认亲大约出现在明代,是指双方都是活人时,将两人刺出的血滴在器皿内,看是否凝为一体,如凝为一体就说明存在亲子关系。《南史》记载着南朝梁武帝萧衍之子萧综滴血认亲的故事:萧综的母亲吴淑媛原来是齐宫东昏候的妃子,因其貌美又有才学,被武帝看中,入宫后七月即生下萧综,宫中都怀疑其非武帝亲生。萧综长大以后,去盗掘东昏候的坟墓,刨出尸骨,用自己的血液滴在尸骨上,见其果真能渗入尸骨中;萧综半信半疑,后又杀了自己的亲生儿子,用自己的血在儿子的尸骨进行试验,血液仍能渗入骨中,于是深信不疑。由此讲解知识点。
三、练习巧设计
1.输血游戏小练习:不同血型学生进行献爱心输血游戏快速反应训练。
2.质疑答疑解难题:学生质疑混血儿是怎么回事?艾滋病献血怎么传染病毒?血型与性格有关系吗?
3.学生合作建知识树,板演归纳本节知识点。
四、精彩结课引下节
当健康的我们在享受生活的同时,还有很多人挣扎在生死线上。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这个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以此精彩结课。
教育是伟大的,所以点缀出教师的光芒,我没有太多出众的才华,亦没有面对更多的学生,但我只愿守护好身旁的这片花蕊,用心浇灌,用爱培土,即使我不能见证所有花开的季节,但也因自己能够将生命的能量去为年轻的心插上翅膀而幸福。我想,这就是每一位教师心底最大的欣慰。
第二篇: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使语文教学再现鲜活魅力3
新课改使语文教学再现“鲜活”魅力
随着《语文课程标准》的推进,我愈来愈感受到语文课的“鲜活”魅力。不论是我自身,还是学生的学习方式、习惯养成等方面,都发生巨大的变化。下面就谈一谈来自语文课堂的几点变化和感受。
一、教师角色得以转变。
几千年来尊师重教的传统,把教师定位于“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赋予教师极高的地位和权利,于是,拉开了教师和学生之间教与学的距离。因此,教师仅仅是腋下夹一本教课书,手捏一支粉笔,一副严肃的冷面孔,站在讲台上侃侃而谈的“授课”机器,学生则是“填鸭式“的被动地接受知识的施教机器。在这种教师唱“独角戏”、“一言堂”的课堂氛围中,学生一味养成了看教师的脸色行事,不敢轻言,不敢尝试的陋习,哪里还谈得上自主学习?可想而知,这种死气沉沉的课堂模式培养出学生也是千篇一律,毫无棱角。
自从我接受新课程,感觉走进语文课堂,迎面而来的是一种全新的气氛,我的角色不知不觉地改变了:不再是居高临下的权威,而是“学习共同体”中的“平等中的首席”,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着。语文课堂成了师生共有的互动场所。在课堂上,我始终面带笑容,动不动就走下讲台来,让学生自主、探究、分组、合作学习;时而俯下身子,与学生互动、交流、点拨、帮助学习;时而再俯下身子,倾听学生天真地回答;时而还对学生独到的见解,大加赞赏;时而又和学生融为一体,或读或演„„即使学生误解了,说错了,也不大声斥责,而是摸一摸学生的头耐心解释,并对大胆发表自己意见学生表示谢意,感谢他(她)能把老师当作朋友说了心里话。正是因为我与学生处在了一种平等的地位,在这种“自由、安全”的课堂环境下,师生之间处于零距离状态中,始终以对话的方式交换着意见。我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了;学生则把对我的这种爱转化为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毫无顾忌,畅所欲言,自然是思维更活跃,情趣更高涨,学习效率更高了。
我认为:教师角色的全新转变,还体现在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中。我常常尝试这样的课堂语言:“孩子们,你们准备好了吗?我们可以开始了吗?”“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你这一遍比前一遍读得好多了,再来一遍会更棒!”“你理解得真透彻,比老师说得更有道理!”“你的想法真奇妙,还能想出
不同的办法吗?越多越好”„„在这种商量的口吻中,自主的前提下,耐心的引导中,赏识的激励下,学生的兴趣、能力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让学生自始至终感到老师是可以依赖的大朋友,是来帮助自己学习的。所以学生在学习中有什么困难、想法,也乐于大胆地提出来,和我一起讨论,共同解决。整个语文课堂你一言,我一语,气氛热烈,生动活泼,各种奇思妙想,常常令我和同学们为之振奋,来自童心的精妙回答时时令旁听者拍手叫好。学生动起来了、课堂活起来了,语文素养、团队精神、创造能力等得以提高,这是我走进新课程的第一收获。
二、学生学习方式得以改变。
过去,由于受老师、知识、应试等旧观念的影响,带着问题读书的这种学习方式逐步被异化为陈旧、琐碎的提问牵着学生走的“一问一答式”,使语文教学由“满堂灌”继而转入“满堂问”的被动学习的误区。整个学习过程缺乏生气,学生疲惫不堪,兴趣荡然无存。《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以激发兴趣,带着问题走出教室以拓宽思路。在课堂上,我常常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引导学生,使他们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合作意识得到有效培养,人人参与活动,个个品尝成功。比如:二年级语文《雨点》一课,一开始导入新课,我就让学生看课题,提问题,主动为自己制订学习目标,创设“悬念”,学生能够提出:“学习这篇课文,我想知道雨点都落到了哪里去了?它去干什么?”有的学生还提出:“雨点还会落到哪里,有什么作用?”“雨点是怎样形成的?”等等。带着这些问题,学生自读课文,自主学习,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去感悟,把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以便组内合作、交流时,向同学请教,取长补短。在进一步深入学习的过程中,采用“小组合作”形式,让每个学生参与学习,先由小组长整理组内同学的疑问,并有秩序地组织大家共同讨论。每个学生都有了充分参与和表现的机会,形成了主动参与、互动互帮的局面。虽然学生的回答很幼稚,考虑还不周全,但那种强烈的表现欲令人感动。各小组推荐代表在全班交流,汇报本组合作学习的情况。最后,我总结哪个小组讨论得最好,介绍得最生动,提出的问题最有价值。这样既激发了个体思维,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达到了集思广益,收到了互帮互学的效果。在进入质疑环节,有的学生还提出“雨点是怎样形成的?”等问题。虽然超越了教参、教案和教材,但这正是学生通过参与学习,积极动脑,进而思维活跃,求知欲增 2
强的结果,何等可贵呀!由于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改变,使得整个语文课堂更显得生机盎然。
三、评价方式得以改变。
教师评价学生,不仅可以起到指导的作用,更重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孩子的发展出发,需要我们用发展与欣赏的眼光来肯定与激励学生,而适时、适当的激励有利于激发孩子们的朗读兴趣。老师一个肯定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一个善意的动作都可以让学生感受和体会到老师对他(她)的认同和肯定。记得在一次公开课中,不巧点中了一名胆小基础又不好的孩子回答问题,孩子断断续续地轻声读着,不是念错字就是加字、丢字。我始终微笑地看着他,不断提醒他鼓励他,短短的一句话孩子反复了四次总算不出差错地读完了,其他孩子都认为他读得很糟,纷纷举手表示自己能读得更好,可我示意他们把手放下,说:“你们没有发现吗?这位同学不怕困难,反复了四次,坚持自己读正确,多认真的孩子!这一点值得我们大家学习!”就这样,巧妙地换个角度变贬为褒,委婉地提醒学生读错了一定要自己认真读正确,同时对孩子又是一种莫大的鼓励。结果被夸的孩子参与热情陡增,举起的小手一度高过前面孩子的头顶。
学生评价学生,可以形成竞争的意识。课堂上我们还不妨多让学生作自我评价,自信的学生会说自己读得不错,那就得让他再说说理由,这样学生势必进一步说出自己的感受;如果认为自己读得不好,就给他机会再读,或是让他与前面读得好的同学作比较评价后再读。有听众、有评价,在轻松的、自由的、能表现自我、与同伴们交流的空间里,学生的朗读兴趣会越来越浓厚。也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学生感悟语言的能力,把学生带入教学所需要的情境中去。在读中陶冶情操,在读中得到美的享受,真正确立学生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使我们的语文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四、学习习惯得以培养。
以前在语文教学中,我过多地注重了知识的传授是否扎实、到位,而忽略了与语文学习相关的有关习惯的培养。学习了“新课标”后,我才知道学习语文是一辈子的事,要循序渐进,日积月累。小学生可塑性极强,是打好学习基础、养成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机。如果不予重视,一旦形成一些不良习惯,再想去改变或矫正,就事倍功半了。走进新课程,我首先感到眼前豁然一亮的是:语文教材将 3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贯穿始终,并以专门篇幅呈现在书的开篇,形成了整个小学阶段的“学习习惯”的系列。教学内容的丰富,必然导致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师在用好教材,用足教材的同时,也自然而然地注重了习惯的培养。于是,我在课堂上,除了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以外,还在不断地提醒学生应注意读写姿势、握笔、听讲、发言这些小问题。喔,你千万别小看这些“小问题”,细节决定成败,小问题出成效,才能抓好其它方面,学习习惯夯实了,才能对学习语文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对其它学科的学习,乃至终身学习都有不可估量的积极意义。记得王尔德有这样一句名言:“起初是我们造成习惯,后来是习惯造成了我们。”学生时代播下优良的种子,便可羸得未来的丰收。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种长期行为,绝非一日之功。相信走进新课程的教师都已重视了这一点,我深信:只要我们教师在进行学习习惯培养的过程中,有恒心、耐心和爱心,“反复抓,抓反复”,一定会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习惯,进而激发起他们喜欢读书、写字、交流、探索的欲望,帮助他们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使他们终身受益。这也是当今语文课区别于以往语文课的一个亮点所在。
新一轮课程改革,让我倍享其“鲜活”的灵性,同时也为学生们撑起一片自由翱翔的天空。语文教学“鲜活”的魅力,使课堂变为学堂,变为乐园,使师生在共同成长中共享语文教学的快乐!
第三篇:挖掘数学内在美,让常规教学更有魅力
挖掘数学内在美,让常规教学更有魅力
【摘 要】数学美不仅仅蕴含在特殊数学内容中,还蕴含在数学学习的各个情境中。在数学常规教学中,捕捉隐藏的数学美,使以往平庸的课堂展现美的情境,进而启迪学生用数学美思想去解决数学问题,这是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普遍性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数学美 审美规律 常规教学
如果我们问学生什么是美,得到的答案基本都是说“好看的就是美”。由此反映出我们教学中的一个误区:以往在我们的数学常规教学中,更多关注数学外在形式美和一些特殊数学问题中的美,而忽视广泛的数学美特别是数学内在隐藏的规律美,好像数学美思想渗透的载体只是美的形式,凸显的是一部分特殊数学内容,大量的数学知识学习似乎与数学美无缘,学生数学学习绝大多数在枯燥与乏味中度过,而感受不到数学美的“滋味”。事实上,数学美不仅体现在特殊的数学内容和外在形式上,更普遍地体现在数学内涵的本质规律上。古代哲学家、数学家普罗科拉斯断言:“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数学教学中,注意挖掘数学知识背后隐藏的数学美的因素,让数学美在普遍的常规课堂中都能得到体现,学生的数学学习才会感到有滋有味,我们的数学教学才更有生命力。下面笔者通过“梯形的面积”同课异构教学片段的对比赏析,来体验常规教学中数学美的魅力,思考透过现象挖掘内在数学美和运用数学美的教学途径。
一、以美引学,重启数学美与常规教学的开端
在教学导入环节的情境创设中,教师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认知与兴趣,而忽视数学美的情境效应,事实上,后者十分重要。我们看“梯形的面积”教学中两种创设情境的对比。
【导入片段一】
教师出示问题:(1)计算图中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平行四边形面积和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怎么推导出来的?求三角形面积为什么要“除以2”?(3)受此启发,你能不能求出图中的梯形面积?
【导入片段二】
师:同学们,该图案美不美?它主要由什么图形构成?
生:美,是由平行四边形构成的(这是对图形形成感知,是感受后产生的美感,但还没达到美的理性思考层面)。
师:平行四边形对边平行,对边相等,对角相等,它的形状美,因而人们常常应用它来设计图案,但它的美不仅仅体现在形状上,它这个家族还含有长方形、正方形和菱形。如图5,它的边长和高都已知时,它的周长和面积都可求……此时我们会感到它是一个完美的图形。(学生在美感的激发和教师的启迪下,美的理性思考初步产生)
师:我将该平行四边形沿一条线剪开(如图6),去掉一部分,剩下的是梯形,该图形还有原来的图形美吗?
生:形状没有原来的美了,面积我们也不会求了。(学生产生了与美感相悖的失落感)
师:剩下的图形和原图相比,在大家心目中是个残缺的图形,因为在这里,形状不好看了,周长和面积我们也不会求了。(学生回味完整图形的形式美,甚至产生将图形还原的念头,滋生对美的理性思考,为以后环节的思考埋下伏笔)
【思考】导入方式一是我们熟悉并常用的,它通过复习相关的旧知来引出新知。该教学思路明确了学生探究的方向,但忽视了数学美的因素。导入方式二让学生在课始就欣赏数学所带来的外在形式美。这好像在做与本课主题无关的事,其实则不然,这是以学生的数学审美经验为基础,不断引导学生主观上对数学外在美进行捕捉、欣赏和体验,为以下发现数学内在美及滋生相关数学美思想方法提供动力因素。相比较,导入方式二更发挥了数学美的效应,更能对准学生思维的活跃点,开启了数学美与常规教学的结合点。
二、顺美导学,深化数学美与常规教学的融合数学教学中的引导,第一个误区是只关注学生情感的激发而忽视遵循认知规律;第二个误区是只关注学生思维过程而忽视数学美感的激发。我们接着前面导入环节进入到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环节来进行对比分析。
【探究片段一】(1)学生各小组拿出自己准备好的梯形纸片,剪一剪、拼一拼,推导梯形面积公式;(2)各组互相交流得出: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下底之和,高等于梯形的高;梯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即梯形面积为(上底+下底)×高÷2。
【探究片段二】师:该图原来是由小正方形拼成的类似平行四边形,剪下一些后,剩下这残缺图形,图形形状好像梯形,你能算出这里小正方形的块数吗?
生:6+7+8+9+10=40。
师:同学们不感到这样一行一行地加,运算烦琐吗?(学生在教师启迪下思考简洁算法,实际是在寻求内在的简洁美)
师:该计算烦琐的原因是各行小正方形个数不等,若各行的小正方形个数相等,我们就可用乘法计算了。该图形是个残缺的图形,计算烦琐是残缺造成的吧?(教师的启迪“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在激情中思考将图形复原,恢复整体美)
师生共同得到下面美丽的图形,求得小正方形个数为(10+6)×5÷2=40。
师:一个不好计算的图形,有可能是个残缺的图形,我们要学会将图形整体复原,变为完美。一个完美的图形往往和很多数学知识相关,将不完美的图形复原为完美的图形,往往会从中发现解题思路。下面我们学习梯形面积公式。
师出示问题:如图11,求该梯形面积(单位:厘米)。
(前面教学为学生创设了美的情境,积淀了数学美的思考。此时学生在数学美的感染下,萌发了学习激情,将残缺图形复原,占优势思维状态,在自主探索中求得面积,如图12)
师出示问题:求梯形面积(如图13)。
(学生在数学美的感染中自主探索得到梯形面积公式,如图14)
师:现在梯形已经有了面积计算公式,这样就变得完美了吧?在数学中,有这样一个规律:一个完美的图形,往往是形状好看、和很多数学知识有直接关联的图形。当遇到一个图形不典型、很难求解的问题时,可想象它是个残缺不完美的图形,将其转化为一个完美的图形,有时能求得问题解答。
【思考】探究片段一设计时考虑的关键是学生经历发现过程,引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培养数学兴趣。而探究片段二,正如王永春教授所说,“让人看到了数学美的魅力和桥梁作用”。此时教师在“梯形面积公式直接推导”中并没做多少讲解工作,而将工作主要放在前面的美感激发上。此后由于前面数学美思想的感染,学生大脑中已经将转化、类比等思考和数学美融为一体,学生的思路已经打开了。这些美感、激情和数学方法会有效迁移到后面的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中。教师将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这一重点内容放手交给学生,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反而有效实现了重点内容的教学目标。
通过同课异构的对比,我们发现数学美情境效应的魅力,让人想到“化腐朽为神奇”这句话。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句精辟的比喻:将 15 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当将 15 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就在享用佳肴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将15 克盐全部吸收了。数学美对常规教学好比这汤与盐,我们只有让学生经历数学美的感知、感受、感动过程,引导学生进行数学美的理性思考,才能促进学生形成稳定的数学美的心理,从而喜爱数学这碗好喝的汤,我们的常规教学才能避免让学生的数学学习产生味同嚼蜡之境,而对数学课有着回味无穷之感。
(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横路中心小学 324000)
第四篇:故事再现
故事再现: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乞丐在地铁出口卖铅笔。这时过来了一位富商,他向乞丐的破瓷碗里投入了几枚硬币便匆匆离去。过了一会儿,商人回来取铅笔,对乞丐说:“对不起,我忘了拿铅笔,我们都是商人。”几年后,这位商人参加一次高级酒会,一位衣冠楚楚的先生向他敬酒致谢并告知说,他就是当初卖铅笔的乞丐。生活的改变,得益于富商的那句话:你我都是商人。
哲理赏析:
设想,如果乞丐一直没能遇到这样一位商人,自己一直未能觉醒,一直就甘心做一名乞丐,也许,他的人生就少了一份成功。因此,自己要能给自己定位:你认为自己只能做乞丐,当然你就只能做乞丐;你认为自己也可以成为富商,当然你就得往这个方向去努力,从而就具备了这种可能。
2.坚持不懈是成功的秘诀
故事描述:
著名的汽车大王福特自幼帮父亲在农场干活,当他12岁时,就在头脑中构想出一种能够在路上行走的机器,这种机器可以代替牲口和人力。可是,当时他的父亲要求他必须在农场当助手,可是福特坚信自己可以成为一名出色的机械师。于是,他用一年的时间完成了别人要三年才能完成的机械训练,随后又花两年研究蒸气原理,试图实现他的目标,然而却没成功。随后他又投入到汽油机的研究上来,每天都梦想着制造出一部汽车。其创意被大发明家爱迪生所赏识,邀请他到底特律担任工程师。经过十年的辛苦努力,在29岁时,福特成功地制造出第一部汽车引擎。今日的美国,平均每个家庭都有一部以上的汽车;今日的底特律,已成为美国最大的工业城市之一;当然,也曾是福特的财富之都。
哲理赏析:
人人都可以成功,人人都可以创造奇迹。可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却没能成功、没有创造奇迹,原因有三:其一有的人想都不敢想,其二有的人虽然想了却不一定去做,其三有的人想了、也做了,却没能坚持到底。必须承认福特是一个敢想也敢做的热血青年,最可贵的是,他还能做到坚持不懈。《增广》有语: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能在为学之路上勤学苦练坚持达十年之久的人,也一定能学业有成、卓尔不群。
3.信念是一面旗帜
故事再现:
罗杰罗尔斯出生于美国纽约声名狼藉的大沙头贫民窟,这里环境肮脏、充满暴力,是偷渡者和流浪汗的聚集地。因此,罗杰罗尔斯从小就受到了不良影响,读小学时经常逃学、打架、偷窃。一天,当他从窗台上跳下,伸着小手走向讲台时,校长皮尔 保罗将他逮个正着。出乎意料的是校长没有批评他,反而说:“我一看你修长的小拇指就知道,将来你一定会是纽约州的州长。”当时的罗尔斯大吃一经惊,因为在他不长的人生经历中只有奶奶让他振奋过一次,说他可以成为五吨重的小船的船长。他记下了校长的话并坚信这是真实的。从那天起,“纽约州州长”就象一面旗帜在他心里高高飘扬。罗尔斯的衣服不再粘满泥土、罗尔斯的语言不再肮脏难听、罗尔斯的行动不再拖沓和谩无目的。在此后的40多年间,他没有一天不按州长的身份要求自己。51岁那年,他终于成了纽约州的州长。
哲理赏析:
信念是一面旗帜,这面旗帜任何人都可以免费获得。也许,在成长道路上,我们缺乏的不是机遇、也不是聪明才智,而是信心、信念。不要怀疑自己,要相信你一定行!记住——天生其人有其才,天生汝才必有用
4.积极面对生活
故事再现:
故事发生在日本,有一个23岁的小伙子赤手空拳和同伴们一起来到东京闯天下。到了东京后他们惊讶地发现:人们在水龙头上接凉水喝都必须付钱。同伴们失望地感叹道::“天哪!这个鬼地方连喝冷水都要钱,简直没办法呆下去了。”言罢都纷纷返回故乡了。
这个小伙子也看到了这幕情景,但他却想:这地方连冷水都能够卖钱,一定是挣钱的好地方嘛!于是他留在东京,开始了创业生涯。后来,他成为日本著名的水泥大王,他的名字叫浅田一郎。
哲理赏析:
浅田一郎的成功给我们的启发是深刻的:面对同样的情况,他与常人的看法和做法却大相径庭,他用积极的心态看到了隐藏的商机并因此而逐渐走向成功。所以,积极地面对生活,勇敢地迎接生活的挑战,才是明智之举、才具王者之风。相反,那些思想消极、意志薄弱的懦夫,就注定会一生平庸。
5.全力以赴去追寻生活的目标
故事再现:
一位猎人带着一只健壮的猎狗在森林里打猎。“砰——”,一声枪响后,一只野兔拖着受伤的后腿全力逃跑,猎狗及时地追了过去。猎狗追了一段路程,没能追上,回到了主人身边。猎人生气地责备:你一只强壮的猎犬,为什么连一只受伤的兔子都追不上?!猎狗望着主人:主人啊,我是忠于你的,我已经尽力了,确实没办法。
小兔子回到山洞,他的母亲得知情况后很吃惊,问:你一只受伤的小兔子,怎么跑得过一只强壮的猎狗呢?小兔子回答:情况不一样啊!猎狗是在为生活奔跑,他只是“尽力”了而已;我是在为生命奔跑,我是“全力以赴”啊!
哲理赏析:
同学,这个故事对你是否有所启发呢?很多同学都渴望自己学习进步,提高成绩,请问你,你付出努力没有呢?还有,你努力的程度又如何呢?是“尽心尽力”了还是在“全力以赴”?背水一战的豪迈、破釜沉舟的壮举,之所以能名垂青史,不正也体现了那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全力以赴吗?
第五篇:作文题再现
作文题再现
意大利诗人但丁有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波兰人的谚语却说:“常问路,人不会迷失方向。”鲁迅说:“地上本来没有路的,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
这些名言都有道理,但是似乎又有矛盾之处,你是怎样考虑这个问题的?把你的想法写出来。
审题:这些格言谚语都有道理,因为它们是在不同的条件下或是针对不同的情况而发出的。(1)但丁生活在中世纪末,他那些惊世骇俗的思想言论被视为异端,面对众口嚣嚣,他以一句:“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坚定信心,勉励自己,回答攻击者。(2)波兰人说“常问路,人不会迷失方向”,这句谚语几乎又是全人类的,因为在世界各民族的谚语中都可以找到类似的话,在这种不辨东南西北的情况下,人是不该“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的。(3)而在风雨如磐的黑暗年代,为了鼓励青年一代勇敢地去开拓,鲁迅说“地上本来没有路的,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这几句有关路的话给面对不同情况的人以不同的启迪。“路”有象征意义,三句格言谚语又可以在不同的阶段起不同的作用。题目中说“这些名言都有道理,但是似乎又有矛盾之处,你是怎样考虑这个问题的?”“这个问题”指的是什么问题?就是让学生谈谈怎么看待这三句话的不同。
启示:
1、面对同一个题目,有没有写不同文体的两手准备?能不能拿出两种以上的构思?能不能拿出两种以上不同的材料?能不能说出自己作文的几处“亮点”?对自己最初的思考与表达,有没有发现可以修改的地方?
2、请反思你的作文过程,面对作文题,你的习惯思考方式是什么?你思考的范围有多大?你是怎么选择材料的?你有没有想到扬长避短?你有没有进一步调动写作资源的意识?如果选择不熟悉的某类题材,你的写作会不会出现障碍?行文中,你经常在哪些地方被“卡”住……你能关注自己的写作过程,能想到这些,也就了解了自己的写作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