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时间:2019-05-13 01:53: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第一篇: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贵州省锦屏县中等职业学校 彭崇桓

以现代教育思想和新课程理论为指导,更新教学观念,改变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设计上,要侧重学生学什么?怎样学?学的结果如何?教师如何指导?充分的调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把发展空间留给学生,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教学效率。在课堂教学中,以“教会学生学习”为根本,树立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是认识主体和发展主体的思想,致力于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主体的回归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和生活质量,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因,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提高就业竞争力。

一、改革教材,冲破传统教材的束缚

就业导向教学模式的理念要大面积地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动,并真正成为一种模式固化下来,必须有教材做支持。目前职教教材的主要问题,除了内容过于学科化,过深过难不实用,没有反映职业性内容外;在内容组织与内容陈述方面也存在较大问题。绝大多数教材尚停留于直接地、静态地、单向地陈述知识,些教材多数内容比较陈旧,缺乏时代感。有些教材与初中教材衔接不连贯,有些知识脱节,学生基础又较差,接受起来非常困难;有些课程偏难偏深,尤其是一些专业课,以现有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去学习确实强人所难;教材的实用性不强,理论偏多;指导学生进行生产操作的内容太多,实训实验课与实际生产脱节,学生中“学了也白学”的想法普遍存在。就业导向教学模式下的专业课程教材,应彻底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模式,大力推行以工作任务为核心的项目模式,让学生通过完成具体项目来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并发展职业能力。每个项目的学习都要求按以典型产品为载体设计的活动来进行,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与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研究表明,这种教学模式的确有利于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教学质量。学生不仅感受到了知识的应用价值,而且学会如何应用这些知识,而且只要教师勇于创新,敢于挑战传统教学模式。其中的许多问题是不难克服的。

由于我校大部分学生入学时基础掌握得并不是很好,使用传统专业教材给他灌输较复杂的专业理论知识,按照几年来的教学效果看: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得很不好,可以说老师讲得费劲,学生却不能很好掌握和理解。在教学改革上应对专业理论课程进行整合,大胆砍掉不必要的课程或弱化某些课程,加强并突出核心课程。课程最终体现在教材上,在教材的选择上以实用够用为原则,应具有先进性,实用性,难度适中性。有的专业课程教材已有很多年未更新了,课程内容中介绍的有的内容已过时,作为老师应及时更换教学内容,补充现今企业所用到的知识技术。根据企业的需求,采取不同的内 1 容整合,去掉一些不实用的抽象的理论知识,加强对实践操作的内容,并根据校实训课的要求,组织教师编写相应的实训教材和开发实训设施。

学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坚持以就业市场的需求为依据,达到“按需培养,按需开课,按需施教”的要求,将组织专业骨干编撰学校各大专业实训校本教材,优化各专业课程;大力压缩市场无需求的课程,适度减少纯理论课的教学,逐步增加先进适用的实验实习设备,提高实践操作课的比重,使学生达到“理论基本够用,操作技能比较熟练,就业市场热门抢手”;学校的整个教学和管理,将服务和服从于市场的就业需求和学生的技能形成,不断深化教学改革,以职业岗位群为依据开设专业,制定教学计划,设置课程,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人才。

由于各专业课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密切联系,加之教材编者考虑到专业课程知识的完整性,使各专业课之间存在着很多交叉、重复、甚至互相矛盾的内容。这就要求各专业课教师从整体专业教学出发,加强互相沟通与配合,根据各专业课教学需要,对互相重复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取舍与调整,努力做到互不重复、互不矛盾、互相补充,从而达到精减优化专业课程知识结构。

职业教育教学需要教材,但又远远不能停留于教材。因为职业活动是个内容非常丰富的领域,教材不可能涵盖这么多信息。有的优秀教师一堂课的内容需要占用2G的硬盘,这么丰富的内容显然是无法全部体现在教材中的。只有有了丰富的课程资源,才可能实施案例教学、项目教学,职业学校的课堂教学才可能丰富多彩,也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现有授课模式,让学生在大量生动的案例:项目中建构他们的职业能力。同时在教材建设上大力推进电脑教学,采用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音像制品等多样化教材,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二、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实施教学内容模块化

学生就是一个“产品”,教学的目标就是通过几年的教学把他们培养成一个个合格的“产品”(技能人才)。学习是一个认知、理解、应用的过程,教学内容可分成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模块、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模块、综合知识和综合技能模块,学生完成这三个模块的学习后,送入企业进行相应岗位的综合实习和技能锻炼。毕业后,学生基本上可以达到企业的要求。这样的教学内容和分层模块学习,使学生能更牢固地掌握知识,更全面地理解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综合应用能力。

1、文化基础课程改革遵循“服务素质、服务技能”的原则,分为基础性和应用性两个模块,前者面向全体学生,后者面向专业大类。一方面重视文化课提高学生基本文化素质的功能,另一方面强化文化课为专业课服务的功能。

2、专业基础课改革遵循综合化原则,以技能为中心,以够用为度,开发适应技能型人才培养需要的综合基础理论课程。

3、专业实践课改革遵循“宽基础、模块化”原则,既夯实基础,又突出专业方向。实践内容紧扣当前企业所需求的专业技能而设定。

三、采用多种的课堂教学方式和手段

在教学方式上,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理念,配合多种教学手段,以提高教学效果。

1、转变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关键环节,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决定了职教课程改革的成效。我们在进行课程内容改革的同时,积极探索与新课程体系相适应的新的教学模式。打破学科型课程主要采用的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现象,形成任务实施、学生主动构建、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实施方式。在教学设计上,通过设计项目任务,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完成一个一个的任务,从中学习应得的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在教学方法上,主要采取行动导向法,让学生在“做中学”,变传统的“先理论后实践”为“先实践后理论”。通过感知——理论——感知(更高)过程,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环境上,克服单纯学府式、课堂化教学环境,创设尽可能与工作实际环境接近的教学环境,实现学校环境与工作环境、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

课堂教学模式有两种:一是公共基础课和专业理论课教学模式;一是专业技能课教学模式。

公共基础课和专业理论课课堂教学模式分六个环节:一是创设情景,引入新课;二是出示目标,明确任务;三是学案导学,自主学习;四是明确分工,交流讨论;五是成果展示,教师点拨;六是反馈检测,总结拓展。

新课堂教育实验的课堂是自主和开放的。打破传统的学生座位编组形式,结合职业学校的特点,配合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每组一块黑板,注重课前学习和课后学习,创设开放式的自主学习环境。根据学生学习的层次性、差异性和互补性,把全班学生分成4至6个合作学习小组,每组6至8名学生。各组围圈而坐,确定成员分工,每组设组长、报告员、记录员、资料员、监督员、观察员等角色,定期进行轮换。以组为单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自学、讨论、协作、展示等形式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

专业技能课教学模式,主要以任务引领,项目教学等模式为主,突出教中做,做中学的特点,规范操作程序和标准,与企业用人接轨,和生产一线接轨。

课堂教学是新课堂教育实验的主阵地,也是检验实验成果的一个主要窗口。课堂教学环节必须突出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营造自主的、和谐的学习环境。在实验中不仅要做到形似,而且要做到神似,只有达到形神兼备的境界,才是新课堂教育实验所需要的。

2、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手段促进教学效果 专业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靠老师授课时“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是很难让学生理解工作过程。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利用各专业教学软件展示的工作过程,让学生通过声音、图像视频、动画进行理解学习,可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使枯燥乏味的电学课程变得生动而丰富。

同时可以依托校园网研制开发辅助老师教学的网络教学与管理系统,建立专业网络教学的教学素材库、电子课件、电子教案、在线练习、在线答疑等平台。利用电脑网络平台为专业学科教学改革与发展起到很好的作用。

3、采取导师制教学手段培养专业顶尖的技能人才

对学业突出的学生采取导师制的教学方式,由一个专业指导老师带几个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开设项目课题研究与开发,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为社会培养出具有实践技能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的技能人才。

4、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地开展实训课,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1)专业课程应更多地开展实训课教学,老师一边讲解,学生一边实训,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使学生能较快地掌握理论知识,而且也很好地提高了实践能力。同时学生在实训活动中,一个小组几个同学合作完成一个项目,要求每个同学必须动脑思考,相互配合,协调和互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的良好的个性得到发挥,集体荣誉团队合作意识增强,从而逐步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走出学校,深入社会创造了条件。在实训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使我们的专业课程把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去。

(2)改变理论课与实践课的课时比例。改变理论课与实践课的课时比例,正确处理好理论课与实践教学的关系。中职教育培养的是面向生产第一线的中级技能型人才,大多专业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对学生实际操作技能要求很高的专业。中职学校为了提高毕业生的职业素质、拓宽就业渠道,又都在大力推行“双证制”教育。因此,一定要确保实践教学的质量。而其前提就是在研究制定教学计划时必须保证各项实习实训的时间足够。根据我校现有的教学设备和现有学生的人数及素质状况,提高设备资源的利用率、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改变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加大实践课在总课时中所占有的比例,使理论课占总学时的30%,实践课占70%,采用模块化教学方式。

(3)采用实物教学,加强理解。由于电类、汽车等专业课的零部件很多,结构又非常复杂,对于专业的教学如果仍然采用传统的模式,用手比画、用手在黑板上画图,是很难把内容表达清楚的。所以,充分利用工学一体教室、实训室、数字仿真教室进行“学中做,做中教”。只要见到实物,学生对它们的结构、特点就非常清楚,一目了然。教学效果非常好,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提高,学习的动力就会增大。

5、分层次教学,定向培养 所谓分层次教学,即根据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对其进行分类排队,按照由高到低的顺序将其划分为不同的层次,针对每个层次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借以实现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一种教学方式。在一个教学班中,个体素质差异之大,是可想而知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按同一标准、同一个模式组织教学,必然造成“吃不饱”与“吃不了”并存的局面,难以实现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比较现实的选择就是实行分层次教学,根据课程和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因材施教,激发起每个学生学习的兴趣,最终达到教学目标。具体可概括为“四分”,即分层教学、分类辅导、分段提高、分批推进。

定向培养,是指按照学生的毕业去向分层分班教学。据调查现在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市场可以分为三类:A类:有一定专业基础知识和计算机操作技能的计算机操作员。B 类:有一定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计算机组装和维护员、计算机网络管理和维护员、多媒体作品及图形创意设计制作员。C类:有一定专业基础知识和社会综合知识的电子方面销售人才。同时根据A、B、C三类特点制定不同的培养目标:A类学生注重专业基础课学习,加强动手能力练习。B类学生注重专业课的学习,计算机前沿知识的了解,注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C类学生注重基础知识学习和综合计算机信息的学习。

四、改变传统的教案形式和内容

传统的教学模式对教案的要求要有标准的格式,教案的内容也要紧扣书本,教学的进程也是按教务部门固定的计划进行,没有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层次和接受能力,由于课时和授课内容的限制使得教师对授课内容很少有新知识的添加。对于这种教师授课内容与学生接受能力的矛盾,我们专业要对教案的形式和内容进行改革。教案的形式不拘一格,可以是手写的讲义、提纲、课件等等只要是便于学生接受的形式都可以;教案的内容也不一定非是课本内容不可(将来本专业要有一套自己编制的教材),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接受能力,写出使学生易于接受的内容,对于那些理论性强,学生听不明白的内容可以适当的省去,给学生增加一些通俗易懂、又经常应用到的内容。同时,由于计算机电子汽车等行业发展很快,很多新知识教材上是没有的,这些又是学生需要掌握的,就要及时的补充,使学生及时了解行业新信息、新动向,便于学生就业后能很快的适应社会、适应工作环境。

五、改变学生传统的作业形式和内容

传统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能够按时、按老师的要求做好课后的练习和作业题。学生所学知识都在作业本上显现出来,这种作业与我们的专业的特点极不协调,严重制约着学生能力显现和发展。我们对学生的作业形式和内容也要改革:首先,作业的形式要不拘一格,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课件,也可以是模型,也可以是学生制作的电路控 制等等。其次,作业的题目设计不搞一刀切、统一化,作业题目的设计要根据学生所学的知识和能力制定出个性化的题目,即作业题可以设计多个,供各类学生进行选择。学生选择的题目就说明他对这个题目有兴趣,也有一定知识积累,他自然就会很用心的、努力的去做这个题目,效果自然也会很好;作业题的内容、也可以是多样化的,既可以是对书本知识的巩固,也可以是实验的总结,也可以是对某一部件或机构的新设想等等。只要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都可以是学生的作业。

六、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评价体系

1、评价具有很强的导向功能。教学评价就像根指挥棒,可以引导学校教育、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发展方向。职业学校的教学模式难有根本性转变,很大程度是由于没有相应的教学评价体系做支持。在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下,教师不进行教学改革,他的课至少也是合格的课,而花了很多精力进行教学改革的教师,由于没有相应的评价做支持,他们的劳动很可能不能获得学校制度上的认可。因此,要使职业学校真正贯彻就业导向的教学模式,必须建立起就业导向的教学评价体系。

2、就业导向的教学评价体系,应当包含学生成绩考核方式、教师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以及相应的激励措施等内容,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改革,探索教学新模式。课堂教学的评价,班主任的评价,学生的评价,要重视过程评价,要以人为本科学评价。

(1)课堂教学评价,应改革“听课”或是“说课”的评价方式。这些评价方式导致了教学表演、表面作秀等现象,在教学中产生了非常严重的负面影响。有些课堂教学,美其名曰是任务驱动教学、项目教学,课堂非常热闹,实质上多数学生并没有实际收获。课堂教学的核心,应当是给每个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机会,静心思考与制作的环境,并使每个学生真正“进入”学习过程。尤其是就业导向的教学,以实践为核心,应当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制作、体验和反思时间。这些课可能看上去很安静,节奏也很慢,学生却能真正获得发展,显然用“听课”等形式是没法评价这种课的,需要开发“教学跟踪”等教学评价模式。

(2)改革学生评价制度。研究、制定重视过程管理、淡化结果评价的学生评价制度。学生考核方式,广泛采用口试、面试、现场操作、工件制作,提高案例分析报告,特别应大力推行“作品”考核,以学生实际制作产品的水平来考核他们的学业成就水平。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每一个学生建立过程性考核档案袋。

在以新的教育理念推动整合和教学内容改革之后,对教育教学活动的评价方式也应该随之改变。我们将改变传统的以理论、笔试、结论式为主要特征的评价模式,取而代之是“技能为主、理论为辅”;“项目为主、学科为辅”;“成长性为主,阶段性为辅”的新的评价方式。

“技能为主,理论为辅”——即以职业技能的考核为主,专业知识理论考试为辅。根据职业教育的任务和目标,即培养受教育者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因此,评价职业 教育活动质量的核心就是学生对职业(岗位)技能掌握的好坏。所以我们应该将岗位技能分解到各个教学环节中,通过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训练,来达到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岗位技能。在技能考核中,我们既可以采取集中操作方式,也可以采取个别面对面的操作方式。在理论知识考核中,我们不仅可以采用笔试方式,而且可以采用结合实践操作同时进行面谈交流方式。根据心智技能与动作技能的相互作用和转化原理,在技能考核中,我们将以方法训练为主,操作内容为辅。通过不同的操作内容,逐步、逐渐、反复地开展和推进某一职业(岗位)能力训练,使这项技能从生疏到熟练,从熟练到心灵手巧。

“项目为主,学科为辅”——即以专业知识的岗位应用能力考核为主,专业知识的学科本位考试为辅。在职业技术教育中的专业知识教学,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应该是为学生从事某一职业岗位服务的。通过以“项目为主,科学为辅”的评价方式,可以切实推动我们淡化“专业的学科性”和“学科的本位性”教学,促使我们在专业知识的教学活动中,将专业基础、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课程有机地融合起来,并且积极有效地整合到与之相关的职业岗位技能上。我们将通过“项目”考核来考察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对于一些综合性的“项目”的考核,我们不仅可以考查学生对单一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还可以考查他们对有关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甚至还可以考查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根据认知建构原理和能力是知识内化的表现,在项目考核中,我们应该以“过程为主,局部结果为辅”。通过项目带动学生参与,引领学生感悟,强化学生职业意识,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成长性为主,阶段性为辅”——即用可发展的眼光对待学生,用期待性的评价来鼓励学生。在成长性评价过程中,我们将以学生每个阶段性的职业技能为新的起点,结合其身心发展和认知建构水平的提高,通过鼓励和激励手段,促使他们的技能出现新的组合,或者在原有组合的基础上有新的发展,努力调动他们主观能动性和内在积极性,达到自我提升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

七、优化教学师资力量

1、着力抓好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以完善的制度要求教师转变工作观念、作风,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为了学生,做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服务者和全面发展的促进者。

2、扎实推进教师业务能力建设。

(1)组织学习培训。实施“请进来、走出去”策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校要逐步地引进教学人才同时也要培养人才,学校一方面有计划地派骨干教师去进行专业教学培训、参观、考察等多种形式积极为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创造良好条件,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人文关怀,开阔教师眼界,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课改意识,提高教师教学的能力。假期安排专业教师深入大型企业实习,了解现今企业的设备和设施,从而及时更新学校的教学实验设备和设施,及时与企业接轨。开展新老教师结对帮教制度,新老师 通过专业骨干教师的传、帮、带、提高新教师的业务水平。努力塑造“双师型及专、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努力把自已培养成科研型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

(2)开展“有效教学在课堂”的系列活动。一是把“人人上一节好课”活动与领导推门听课结合起来,努力提高好课率;二是通过校内研讨课、公开课、优质课等努力探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和教学模式;三是加大科研奖励力度,努力形成研究有效教学的科研氛围。

(3)、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学校将加大对教学管理的常规监控,推行精细化管理。一是不断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如集体备课、学案检查、作业辅导检查等制度,加大集体备课、导学案、听课和评课的检查力度;二是完善学情调查制度,每两月定期进行学情调查,了解教情、学情;三是完善教学常规监控制度,求精、求细、求实,实现全方位覆盖,从各个环节监控课堂教学。

(4)改革教师考核评价制度。以《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依据,参照外地可行经验,经过反复研讨,制订出符合课改要求和校情的考核评价体系,能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5)加大师生与外界的交流

我们要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要提高学生的素质,就必须与外界交流。闭门造车,却天天喊提高水平、提高素质、提高质量、提高知名度是不现实的,也只能停留在口头上,不可能有实质性的改变。我们要真正的提高教师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素质就要与外界交流。对于老师,要定期去外校学习、观摩,去企业积累经验,锻炼能力。对于学生来说要经常的参加一些技能比赛,不但在校内比赛,还与其他的学校比赛,学习别人的优点,找出自己的差距,让学生在交流中进步、在交流中成长。

总之,以就业为导向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是我国现在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必然趋势,这一变革的必要性本质上是由职业教育的性质所决定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以就业为导向存在两种基本形式,即为工作任务储备知识和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知识,对职业知识及其学习性质的研究结论表明,后者是就业导向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合理选择。以就业为导向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顺利进行.需要整合优化社会各方面资源,形成工学结合的课程开发机制,并采取逐步推进的策略,来尽快实现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转变。

2014年3月

第二篇:中等职业学校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中等职业学校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锦屏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彭崇桓

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沿和主阵地,课堂决定着教学的质量和效益。课程改革已经成为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抓手,而课程改革的最终落脚点和主战场仍是课堂。我们可以从课堂教学的模式、过程、结果中寻找到课程改革的起因、问题、关键,也可以寻找到思路、办法、结果。

一、中职生的基本状况

近年来,中等职业学校生源素质逐年下降,大多数学生中招成绩不佳,有的甚至没有参加中招考试便来到了职业学校。中职生因初中基础知识太差,不爱学习或不会学习,对距离实践较远的文化课、专业课本不感兴趣,消极地对待课堂教学,对与普高生一样的课堂理论教学法感到厌烦,缺乏学习的激情与动力,上课时人在课堂心在课外的现象。这些学生没有理想,缺乏自信,强烈的自卑心理使他们厌学,上课睡觉、说话、做小动作,不愿完成学习任务。形成了强烈的逆反心理,在课堂上表现为不学、不说、不问、不写、不做。对这样的一些特殊群体如果采用和普高一样的课堂理论教学,显然是走过场,完任务,是绝对行不通的,这些学生因其在小学,初中阶段一直受老师、同学甚至是家庭的歧视,没有得到一种成功的、积极的情绪体验,以及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和诱惑,存在很大的自卑心理和厌倦情绪。当学校的教学方法脱离这些学生的实际时,他们便很容易放弃学习,用上网、谈恋爱、拉帮结派、打架斗殴,甚至在课堂上故意和教师作对来填补自己心中的空虚,久而久之使学校的教育教学在这些学生身上显得苍白无力,很难开展正常的课堂理论教学。但我们却有可喜的发现,九成以上的学生有学习的欲望,他们渴望教师能真正地面对他们实施切合实际的课堂教学。因此,课程改革应着力于课堂教学改革,应该把推进改革、构建有效的课堂作为职业学校课程改革加以全力推进,作为教师教学工作永恒的追求和学生参与教育教学改革、提升职业素养的关键。

二、中职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中职学校教师在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上有了改变和突破。主要体现在:第一,在教学设计中,考虑了学生文化基础差、水平参差不齐,注意了学生的认知、思维和心理发展规律;第二,教学过程中注意以 学生为主体,注重师生互动,学生参与问题的设计、解决并在课堂上展开讨论,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过去满堂灌式的教学;第三,随着各个学校办学条件的不断改善,教师们运用了现代化教学手段,网络和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使用,提高了教学效率也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

虽然教学改革取得了以上成果,但我们应该看到,中职学校教学中仍存在以下问题:

1、备课时教师只注重备教材、教法,不备学生,只想到如何教,没想到学生如何学。只考虑教的程序,没有考虑学生的初始状态(学生的知识储备、基本能力、可能出现的问题等)和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在课堂运作过程中,低效进行,教师不能在预设和生成之间求得平衡,或者忽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2、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不够,师生互动少。传统的“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模式仍占相当比例。平时课堂上教师包的太多,自我表演较多,学生主要是接受者,主动参与少。教师以知识传授代替知识探究。就是在一些公开课上也有这样的痕迹,为了整节课“热闹”“互动”“探究”“合作”,所提问或设计的问题大都集中在认知记忆方面,问题没有启发性,思维力度不够。难度大的问题提出后不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学生回答不出来便立刻换人回答,将传统教学的“满堂灌”变为“满堂问”,课堂教学往往流于形式,课堂效果可想而知。这样的教学模式,教师累、学生困,普遍存在着低效、无效的课堂;教学目标难于实现,教学质量难于提升,课程改革难出成效。

3、教师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实践性教学方法缺乏。(1)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仍有不少教师的教学理念是“以知识为本位”,认为在教师在课堂中扮演的就是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教师通过自己的讲授将知识源源不断传授给学生,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觉得十分乏味,有的学生思想已开小差,有的昏昏欲睡,根本谈不上有效性,(2)有的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的学习完全是被动的,即使有些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也是事先教师设计好的过程和范围,为某一个教学环节服务,一节课讲完,学生究竟尝到了多少东西,有多少学生听进去了,老师不得而知,教学效率极低。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使用最多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讲授、练习、讨论。这几种教学方法的使用频率远远高于其他教学方法,而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最常用的模拟教学、情景教学、游戏等实践性教学方法的应用,教师采用的并不多。

当下,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改革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职业学校如何改变上 述现状,解决长期以来一直困扰学校的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怎样既适应学生的实际,又适应就业的需求,从而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这是一个必须面对和解决的现实问题。

三、关于有效教学

什么是有效教学?教学有效的标准是什么?目前并没有统一的说法。我同意北师大李兴洲教授的观点,有效教学追求“三效”,即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

1.有效教学要有效果

一门课程有课程标准,一节课有教学目标,如果通过教学活动的实施,一门课或一节课的结果是预期的,我们所设定的目标实现了,这门课或这节课就是有效果的;如果预定的目标没有实现,教学活动没有结果,我们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学生没有掌握,那么教学活动就是无效果的。

2.有效教学要有效益

教学有效果不一定有效益,效果是一个中性词,效果可能是有用的,也可能是无用的,可能是好的,也可能是坏的。对于职业学校,如果课程标准及目标定位准确,内容选择适合学生需求和企业岗位需求,方法设计符合学生学习成长规律,通过教学活动的实施,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这种效果是有用的,是好的,那么这门课或这节课才是有效益的;如果课程标准及目标的定位不准确,内容选择与学生职业生涯成长无关,与企业岗位要求无关,或者知识和技能是落后过时的,通过教学过程的实施,教学即使有效果,但却没效益,这样的教学是做了无用功,教学是无效的。

3.有效教学要有效率

教学效率要考量两项指标,一是单位时间里学生积极投入学习的比率,二是单位时间里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容量,两者缺一不可。如果课程标准及目标的定位适合每一位学生,每一位学生都能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学习,并且在单位时间里学生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足够多,我们就可以说教学效率是高的。反之,如果课程内容设定和方法的实施只适合少数学生,或者单位时间里学生掌握的知识与技能的量很少,即使有效果也有效益,但效率很低,这样的教学也是低效的。

有效果、有效益、高效率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追求教学“三效”,实现有效教学。

四、提高课堂教学的策略

鉴于学生实际和课堂教学的现状,如何实施课堂教师模式的改革呢?我们认为,必须从根本上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指导”这一教学理念的落到实处,建立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课堂机制,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全面提高质量。

(一)、转变态度,师生互动

我们可以切身体会到,相比普通高中,职业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有一定的不利因素,但我们没有很大的升学压力,没有僵硬的条条框框,没有太多的时间限制,却有着更多的有利因素和改革条件。因此,在增强课堂教学改革紧迫性的同时,学校上下更应该切实增强课堂教学改革的决心和自信心。

要改革课堂教学,还要从根本和心灵上转变教与学的态度。我们的教师经常把“以生为本”“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发动学生,依靠学生,发展学生”等很好很对的理念挂在口上,但却很难深入心灵并且落实到具体的课堂教学行为上。

因此,必须切实改变教师教的传统思维和惯性,通过向学生“示弱”的方式放权给学生,把课堂上教师如何“讲”得好变成学生如何“讲”得好、“做”得好;改变教师对学生课堂学习和展示能力的怀疑态度,放手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因为到头来,老师讲课讲得再好,也不能代替学生去求职面试;老师上得再棒,也不能代替学生去动手操作。真正要让教师由主演变为导演,由经验变为科研,由现成变成生成,由师长变为朋友,把课堂的话语和动手权还给学生,把课堂的设计任务交给自己。

只有在彻底转变教的态度的前提下,教师才能大胆地放心、放手和放权,才能鼓励、引导和扭转学生学的态度和方式,让学生在课堂的激励和学习的成功中逐渐缩小与教师的心灵距离,形成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和谐的互动态度,不断体验自信和成功,从而更主动、积极和自觉地参与和自主课堂教学。

(二)改变环境,小组学习

诸多的实践已经证明,好的课堂教学环境的设计,会大胆改变课堂教与学的呈现方式,优化其教学过程,努力为师生营造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环境,形成让学生人人参与,个个展示;尝试成功,体验快乐;激活思维,释放潜能;自主学习,个性发展的课堂氛围。

我们会发现,学生之间的沟通大于教师的教学效果。传统的授课制,学生有序排列,而弱势学生往往自愿坐到教室后排,逃避老师的管理而自由行事。可考虑异质成绩分组法,以6-8人为一组,面对面分布在教室四周。所谓异质分组就是按照学生的成绩、性别、性格、特长等因素以好、中、差组成小组。这样便于实施好帮差,有利于小组讨论、探究、合作学习。每个小组设组长、记录员、监 督员、协调员等,职责分明。强化小组功能,有利于小组集体达标,也有利于小组竞赛,激发兴趣。每个小组可设展示阵地,用于成果展示。因此,完全可以改变课桌的摆放,实行6—8人一组的面对面沟通和组与组竞争的方式。学生绝对不会因为相对而坐、讨论交流、合作帮扶而降低了学习的积极性,浪费了课堂的时间,反而会扩大教学的空间,提升学生的注意力,形成相互帮助、相互制约、小组竞争、团队协作的好氛围。

我们也会发现,教师讲得越多,学生却想得越少、说得越少、动得越少。因此,完全可以撤掉面向学生的讲台,去除传统的黑板报,把教室前、后的黑板都利用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课堂或课后都可以在黑板上写出自己的观点、回答师生的问题、发表自己的感想,乃至于练习自己的书法。通过在课堂上让学生来讲述、来展示、来表现,把课堂中更多的话语权、展示度、表现欲和智慧力交给学生。而教师应该更多地巡视指导、体察学生、发现问题、驾驭课堂,从中去发现、设计、尝试、鼓励和保护学生多样化的学习形式,多样化地呈现学习成果,多元化地改革评价方法,在不知不觉的亲近中革命了课堂。

(三)探索模式,目标明确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重在得法,贵在创新”,这里的“法”就有课堂教学模式的含义。课堂教学模式是课堂教学中那些基本稳定了的、被结构化了的教学方法的组合。课堂教学改革需要构建一定的模式去引领、典范。通过一定模式的推广和应用,可以对职业学校课堂教学进行适度和有效的控制,把教师的学识、能力、经验等因素对课堂教学的负面影响减少到最小,尤其是对没有和较少教学经验的教师来说更能起到规范和引领作用,确保课堂基本质量的稳定实现。在这基础上,再根据教师特长和学科、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去发挥每个教师的智慧,作出符合课堂教学改革理念原则和实际需要的调整,逐步创新出有特色、好效果的课堂教学模式。否则,就会造成毫无章法、各自为战、有目标没要求的混乱局面。因此,课堂教学没有模式肯定不行。

在传统教室的课堂,我们很少发现中等职业教育可推广的模式。我们必须在改革的实践中,通过理论—实践—理论的曲线,激励教师结合职业学校学科、专业、学校、学生的实际去探索符合职业教育规律、取得良好教学效果、学生欢迎、企业认可的多样化的课堂架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与针对性。

借鉴、要求、形成、创立一定的课堂教学模式需要目标明确,并在漫长的过程中与时俱进。一是课堂目标要十分明确。培养学生自信自强的性格、创优创业 创新的精神、团结合作服务的品质;培养学生使用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就业为导向,迎接实习就业的挑战;这些都是有指导作用的课堂目标。二是课堂内容要体现课改要求。课程改革所要求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执行和不断完善,校企合作、理实一体、产学结合等课改途径必须融入课堂教学。三是课堂原则要遵循学生主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真正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将设计、组织、引导充分发挥,我们就应该创造更多的课内外机会与学生沟通、交流、探讨,有针对性地备模式、备学生,就能够让学习的事情变成为学生自己的事情,变成班级几十个人的积极性,让学生做主课堂,成为所有学生争先恐后的主动参与课。

(四)教师发展,提升素养

显然,在这样一个课堂教学改革的大小背景下,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综合素养成了决定课堂教学改革是否成功和教学质量高低的关键因素,事实也是如此。

首先是教师的道德素养。相比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经济收入、社会地位、生源基础、学生管理和教学压力、教学时间、教师考核等方面有绝然相反的落差。课堂教学改革,尤其是课外的课堂幕后设计,必然会出现劳动强度的大量增加。但如果怕苦畏难,没有事业心和责任感,没有主动、自觉的探究精神,一切都无从谈起。其次是教师的管理水平。课堂教学改革赋予学生言行更多的自由权,善于了解学生、爱护学生,通过担任班主任等多渠道培养自身驾驭课堂、管理学生的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第三是教师的技术。青蓝工程、名师引领、科研促进、外出培训、制度激励等都是提升教师课堂教学技术的有效措施,必须扎实推进。

(五)讲练结合的板块式渐进教学法

1、讲练结合的板块式渐进教学法的产生

面对这种情况如果我们还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满堂灌”,不但文化基础课的教学质量上不去,也会给今后的专业课教学带来难度。遇到这种情况学生就会睡觉或者捣乱,给课堂的秩序带来破坏,更有甚者还会“吓跑”学生,产生新的流失率。但我们相信,学生不管怎么样的差,都是可育的。我们是教师,干的就是教书育人的行当,不管有多大的困难我们都能克服。

为了更有效的利用课堂促进学生的发展,学校发动教师大胆创新,大胆尝试,在分层教学的基础上,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将这些学生真正拉入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让他们有成功的喜悦,真正的把培养合格的知识型、技术型人才落到实处。

2、讲练结合的板块式渐进教学法模式(1)讲练结合的板块式渐进教学法的涵义

所谓的讲练结合的板块式渐进教学法即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每节课内容的关联程度,将所授内容划分为若干个版块,每一板块为一单元,每一单元理论讲授之后,结合几个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将所学知识通过具体应用进行消化和巩固。掌握这一单元理论知识后再进行下一板块知识的讲解和巩固练习。这样层层递进,在全部内容讲授完成之后,再对全堂内容进行系统的串讲和小结,最后在一个综合全部内容的练习题的练习和讲解中结束本堂课的教学。讲练结合的板块式渐进教学法是一种在班级制分层授课条件下适应差学生的课堂教学策略,它一方面着眼于使各层次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从而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利于学生全面成长。另一方面,使课堂与学生得到和谐发展。

(2)讲练结合的板块式渐进教学法的流程

①第一板块理论知识的讲授:对教学板块所涉及的内容进行详尽的讲解,配合媒体教学或模型进行教学,教学中要保证“块”的质量和“教”的水平,②练习:即用几个有针对性的练习题来巩固所学理论知识。训练要求采取“低起步,高要求,拉着走,多鼓励”的办法;用“慢变化,多练习,小步走,抓质量”的方式进行,练习中要保证“题”的质量和“练”的结果。

③第一板块小结和拓展:对板块知识进行精炼的小结和联系实践对与板块知识有关的且是学生感兴趣的热点问题进行拓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增长见识。小结和拓展中要体现“结”的精炼和“拓”的新颖。

在完成第一板块的知识后即可进行第二板块第三板块知识的讲和练。所有本节板块的讲练完成后可对全堂内容作一精炼的小结完成当堂内容的讲解。根据中职学生耐心差的特点,在具体应用这种方法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针对中职学生的特点,备课要在透彻理解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础上,针对专业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目标。在教学目标确定后,应制定板块教学方法,筛选不同的训练内容,设置分层练习、作业、设计反馈检测题。其中要特别关注给课堂的 如何解决差学生的学习困难和潜能的发展。备课时板块的划分宜小不宜大,能分则分。如有必要可对课本知识重新编排优化教学内容,对与本专业关联性不强的知识可适当裁减降低难度,一节课涉及的板块不可太多。练习题的设计避难就易,尽量少设计跨度大综合性太强的练习题,练习题的设计切忌扯得太多,以免让这些在知识上亏欠太多的学生无所适从,从而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每节课的内容不宜太多,以学生不感到疲劳为标准。各个环节 上要给他们一定的压力,但所给的压力不能超过他们所能承受的程度。

第二、初次使用该教学法时对中职学生的课堂理论教学节奏不能过快,授课时间不宜过长,留出 5-10 分钟左右由学生自己支配、教师与学生谈心或让学生唱唱歌等。当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达到一定程度时可按正常学生对待。

第三、尽量使用媒体教学,使学生在轻快的音乐声和有趣的动漫课件以及色彩艳丽的幻灯片中体验课堂理论学习的乐趣。媒体课件的设计要简洁明快,以反应知识主题为主,不能太复杂,要有知识性和观赏性的双重效果。也可制做模型进行演示,加强理解。演示过程中教师要进行适当的讲解,以促进学生的理解。

第四、课堂的形式要有多样性,传统的理论讲授和媒体教学相结合,理论课和活动课、实践课相结合,切忌一个模式走到底。象体育课、音乐课、专业实习课、实验课都是学生欢迎的活动课,在理论教学中要有意识的穿插,让学生节节都要有新鲜感,既能学到知识又能感到轻松快乐。

第五、根据学生实际切实减轻学生负担,从上课、作业、课后辅导等环节上逐一落实,作业的布置宁缺务滥,以免引起学生的反感和焦躁情绪的产生,影响教学效果。

第六、由于中职生的课堂纪律性较差,在理论教学的同时要兼顾思想教育,可适时配合活动教学播放一些有教育意义的影片录像,如《脊梁》等。让他们在激情中接受教育,把思想教育产生的激情发挥于学习中。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要进行动态管理,加强思想教育、心理教育,严格要求,热情关怀,转变他们的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努力使他们掌握最基本的知识,提高学习质量,稳步发展。

第七、这种教学法不应以考试为目的,应以能掌握课本的基本概念原理、关心和关注全体学生的理解和应用为结果。课堂上应重视每个学生,为每个学生发展提供平等机会,不排挤、歧视差学生。通过不同层次的教学活动,促进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促使每一个人都获得成功。

总的说来,学校要想改变中职学生的厌学这一现象,唯有在教师的教法上下功夫,根据学生实际为标准,各个环节上要给他们一定的压力,但所给的压力不能超 生的,它具有针对性强、起步低的特点。这种教学法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它关心和关注的是全体,针对的是每个学生,通过层层递进的教学活动,促进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促使每一个人都获得成功。学生的学习过程是被动灌输和主动获取、主动发展相结合的过程,而不是单纯的被动灌输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真正体现出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发挥出了学生的 主观能动性,把被动的接受的“要我 学 ”转化为主动进取的“我要学”。

每堂课科任教师都对课堂的教学进行了精心的设计,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恰当的方法和手段,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关心他们的进步,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造了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形成了成功的激励机制,确保了每一个学生都有所进步。

在当前教学中,可以说没有哪种教学模式是完美的,分层教学法做不到,板块式教学法显然也不是。但作为一种教学组织形式,有许多问题函待解决,比如怎样将分层教学法和板块式教学法做到有机的结合,使它变得更完美更能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可是在向课堂要素质、要效益方面,板块式教学是一种大胆的、有益的、可贵的尝试,只要我们中职教育工作者认真研究板块式教学法,找出解决板块式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和对策,中职文化基础课、专业课的课堂教学就会走出一片蓝天。

(六)结合学生实际,实行分层次教学

实行分层次教学,首先要求教师了解学生基础。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外作业完成情况、单元测试情况等对学生进行全面了解,认真分析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况及存在的薄弱点。

实行分层次教学,还要求教师根据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对基础较好、学有余力的同学要制定较高的目标,适当增加学习压力,以期增强学习动力;而对学习基础差、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制定较低的目标。

实行分层次教学,还要求教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指导。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要求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多做一些综合性习题,提高解题能力和增加知识面;对于学习较差的学生,要以掌握基础知识为原则,以课本为主。

实行分层次教学,还要求教师给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因为“体验成功,是一件幸福的事”,每一次成功的体验,都会使人为了下一次成功而倍加努力。学生学习更是如此。所以,针对不同的学生,要制定不同的评价模式、不同的评价标准,坚决反对“一张试卷,终结评价”。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准确的评价,获得成功的体验,最终全面提高学习成绩。降低起点、减少难度并非降低目标,对较难的问题设计一定的梯度、对浅显的典型问题作必要的延伸是课堂的关键。

如果在教学中对每个教学问题都能设计出低起点、多层次,那么我们的学生就不会感到题目艰深,且每个问题的解决都能“水到渠成”,使得所学知识妙趣横生、引人入胜,而非枯燥无味,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加强教材的建设

1、选用适用教材

教材对于教学效果来讲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选择合适的教材,教学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中职学校课堂教学也是如此。我们应该根据中职教育自身的特点编辑出版优秀的适用教材,从而中职课程教学水平,使得学生真正的掌握相关的理论与技能,为我所用。在适用教材的建设过程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重点、难点突出,突出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中职教学同其他教学一样,首先必须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只有真正掌握了相关的理论知识,实际操作起来才会得心应手。

其次,深入浅出,容量有度。中职学校的学生,其接受能力不像大学生那样强,所以,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深入浅出,容量有度,用最简单、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释抽象的理论,并且对教材内容以及课时进行合理安排,保证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知识。

再次,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针对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我们应该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使得学生既能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又具有实际的操作技能,成为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2、整合、开发课程,加大教材实用性。

学校应结合学生的现状,调整或整合各个专业的课程,本着“实用性”原则,降低原有课程的理论深度,减弱课程的学科体系性,以就业适用、够用、可用为原则,构建起具有前瞻性的,符合时代要求的,能够学以致用的专业课程。便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另外,教师在授课时,应考虑安排一些既符合学生特点,又和课程相关的、学生容易感兴趣的感性知识作为引入,增加教学内容的兴趣点。还要在课堂教学中增加社会实践知识、生活常识知识的介绍,帮助学生连接起书本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联系的纽带,从而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和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

3、编写校本教材。

根据学校制定的教学实施计划和课程概要、课程大纲的要求,结合行业职业资格标准和学校现有的教学设施和设备,按照职业岗位的实际工作任务、工作程序或工作项目,编写与职业岗位实际相适应的专业教材。教材要求贴近学生的实际、贴近学生专业学习的需要、贴近学生未来发展和个性需求。坚持“必须”和“够用”原则,指导并帮助学习者增强学习信心,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不断改进学习行为、习惯和方式,使学习者想学、会学、乐学。编写的主要要求:(1)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理论的现状,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2)教材内容的组织应体现科学、新颖、实用、生动、多样化、有案例,利于学生探究,便于自学,并提出观察、实验、操作、调查、讨论的练习及建议,增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3)观点正确,重点突出,形式新颖,图表清晰准确。

(八)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评价体系

怎么评决定着怎么教和怎么学,教学评价就是课堂教学改革最好的指挥棒。推进课堂教学改革,需要改革对学生学的结果的评价,改革对教师教的质量的评价,改革对一堂课是好是坏的评价。只有这样,才能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与调控功能,引导教师重视和改革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看到自己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和提高,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自信心,明确进步目标,促进不断发展。

1、评价具有很强的导向功能。职业学校的教学模式难有根本性转变,很大程度是由于没有相应的教学评价体系做支持。在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下,教师不进行教学改革,他的课至少也是合格的课,而花了很多精力进行教学改革的教师,由于没有相应的评价做支持,他们的劳动很可能不能获得学校制度上的认可。因此,要使职业学校真正贯彻就业导向的教学模式,必须建立起就业导向的教学评价体系。

2、就业导向的教学评价体系,应当包含学生成绩考核方式、教师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以及相应的激励措施等内容,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改革,探索教学新模式。学生考核方式,应大力推行“作品”考核,以学生实际制作产品的水平来考核他们的学业成就水平。课堂教学评价,应彻底改革“听课”或是“说课”的评价方式。这些评价方式导致了教学表演、表面作秀等现象,在教学中产生了非常严重的负面影响。有些课堂教学,美其名曰是任务驱动教学、项目教学,课堂非常热闹,实质上多数学生并没有实际收获。课堂教学的核心,应当是给每个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机会,静心思考与制作的环境,并使每个学生真正“进入”学习过程。尤其是就业导向的教学,以实践为核心,应当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制作、体验和反思时间。这些课可能看上去很安静,节奏也很慢,学生却能真正获得发展,显然用“听课”等形式是没法评价这种课的,需要开发“教学跟踪”等教学评价模式。

3、对学生而言,起初我们可以用他们更为关心的学业成绩的高低来引领。要用发展性教学评价(指以促进评价对象发展为根本目的,重过程、重评价对象主体性的教学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去改进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彻底改变期末 一考定成绩和考试方式单一的局面,把学期学业成绩取得的主要比例放在平时、放在课堂,在学习的过程中,尤其是课堂上得以体现。

对职业学校教师教的质量的评价一直是难点,我们不妨可以尝试把应用一定的课堂教学模式的质量和课堂教学改革的成效作为评价职业学校教师教学工作好差的重点,通过自评、教师互评、学生测评、领导点评以及其他途径、方法和形式对教师进行发展性的评价,考量和引导教师的教。

而对于课堂教学评价和检测,主要是“看”,而不是“听”;主要看学生,而不是老师;主要看进步,而不是标准。在具体的评价内容上,主要看课堂中学生的表现欲和情绪度,看学生的活动数和活动量,看活动形式的多样性和生动性,看课堂评价的多元化和有效度,以此作为考察教师课堂教学成功最基本的、主要的因素。从而让教师教得“省力”、获得幸福,学生学得快乐、考得满意。

4、考核和评价方式:

在以新的教育理念推动整合和教学内容改革之后,对教育教学活动的评价方式也应该随之改变。我们将改变传统的——以理论、笔试、结论式为主要特征的评价模式,取而代之是“技能为主、理论为辅”;“项目为主、学科为辅”;“成长性为主,阶段性为辅”的新的评价方式。

“技能为主,理论为辅”——即以职业技能的考核为主,专业知识理论考试为辅。根据职业教育的任务和目标,即培养受教育者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因此,评价职业教育活动质量的核心就是学生对职业(岗位)技能掌握的好坏。所以我们应该将岗位技能分解到各个教学环节中,通过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训练,来达到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岗位技能。在技能考核中,我们既可以采取集中操作方式,也可以采取个别面对面的操作方式。在理论知识考核中,我们不仅可以采用笔试方式,而且可以采用结合实践操作同时进行面谈交流方式。根据心智技能与动作技能的相互作用和转化原理,在技能考核中,我们将以方法训练为主,操作内容为辅。通过不同的操作内容,逐步、逐渐、反复地开展和推进某一职业(岗位)能力训练,使这项技能从生疏到熟练,从熟练到心灵手巧。

“项目为主,学科为辅”——即以专业知识的岗位应用能力考核为主,专业知识的学科本位考试为辅。在职业技术教育中的专业知识教学,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应该是为学生从事某一职业岗位服务的。通过以“项目为主,科学为辅”的评价方式,可以切实推动我们淡化“专业的学科性”和“学科的本位性”教学,促使我们在专业知识的教学活动中,将专业基础、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课程有机地融合起来,并且积极有效地整合到与之相关的职业岗位技能上。我们将通过“项 目”考核来考察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对于一些综合性的“项目”的考核,我们不仅可以考查学生对单一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还可以考查他们对有关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甚至还可以考查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根据认知建构原理和能力是知识内化的表现,在项目考核中,我们应该以“过程为主,局部结果为辅”。通过项目带动学生参与,引领学生感悟,强化学生职业意识,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成长性为主,阶段性为辅”——即用可发展的眼光对待学生,用期待性的评价来鼓励学生。在成长性评价过程中,我们将以学生每个阶段性的职业技能为新的起点,结合其身心发展和认知建构水平的提高,通过鼓励和激励手段,促使他们的技能出现新的组合,或者在原有组合的基础上有新的发展,努力调动他们主观能动性和内在积极性,达到自我提升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

五、存在的问题与反思

(一)存在的问题:

1、目前中职学校使用的教材大部分都滞后,教学内容陈旧、教学观念落伍,有些教材打着项目教学的旗号,但换汤不换药,只是将章、节换成了项目、任务,并非真正意义上的项目教学、任务驱动式教学需要的教材,找到一本合适教材难于登天。

2、有些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同时还承担班主任工作,几乎没有时间深入职场,职场对所授课程的要求只能道听途说或主观臆断,教学的针对性和适用性不强在所难免。

3、当前还没有系统的关于课堂有效性教学的理论作指导,各个中职学校的教师各自为战,同行间缺乏交流,效果不尽理想。

(二)反思:

1、笔者认为要扎扎实实开展课堂有效性教学,要应打破学科界限,教师之间要加强交流和协作,中职学校可将某些课程作为试点,集中力量共同研究和探索,这样能更好解决职场调查、教学目标制定、教学设计等问题。我们的目标就是让学生们快乐地学习、学到一些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和技能,教师们充分、有效地利用了每一节课的时间。

2、作为中职学校的教师,应该主动与职场接近,尽量找机会深入职场,分析和总结职场对本学科的要求,从而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安排合适的教学内容。同时要注意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需要、兴趣、爱好,让我们的教学更有 针对性,更富活力。

3、各中职学校要努力开发校本教材,根据专业特点和职场需求,校本教材的编写应邀请企业有关人员参加,让教材符合实际、符合我们的学生、符合有效性教学的要求。

对于中职学校的教师来说,开展课堂有效性教学任重而道远,我们必须不断实践和大胆探索,丰富自己的知识和教学手段,共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以上仅是在教学上的一些尝试,从这几年的实践看,通过采用上述教学模式,使我在教学上取得了优异成绩。但还有许多有待完善的地方,例如,并非每一节课、每一类题目都有相同的模式,随着教材及学生的变化,如何合理地寻求起点与层次还有待进一步探讨;在课堂民主、开放的前提下,如何更充分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全体学生的积极性等,对这些问题的更好解决还有待进一步探究。

然而,全校性的课堂教学改革的真正意义,还在于在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浪潮中寻找到了全体教师校本培训的最有效的途径和专业成长的最佳平台。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一定会让我们职业学校的教师真正转变了教育理念,端正了教学态度,焕发了创新精神,形成了反思习惯,提升了科研水平;也将有效地提升了教学技术,创生了教学艺术,提高了综合素养,促进了专业发展。

当然,课堂教学改革的着力点远远不止以上这些。但如果从这些着力点去考虑和实施,一定会取得实效,并且在改革的实践中形成中等职业学校课堂教学的有效模式,不断得到推广应用。

总之,中职课堂教学由于其课程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对老师的个人素质、教学方法、教学理念要求也比较高,要求中职老师既要有丰富扎实的理论知识,也要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因此,作为中职老师,要注重不断提高自己教学水平的同时,锻炼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

课程改革工作是艰巨复杂的工作,在改革过程中必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与困难。面对问题与困难,我们要冷静思考,分析原因,积极寻求对策。同时,必须在课程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将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保证课程改革始终在正确的轨道中运行。

第三篇:浅析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模式初探

浅析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模式初探

关键词:语文教学模式;中职“161” ;合作探究;能力;综合素质

摘要:随着时代的要求和中职语文教学的现状,中职语文教学应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161”教学模式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课堂真正属于学生,使学生活学学活乐学,加强学生的语文技能的训练。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全过程,并把课堂延展到课外,使学生成为高素质的劳动者。

作为中等职业学校中的一门文化基础课——语文课,应该说在整个中职学校的学科体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语文是学生必修的主要文化课程之一,是具有基础工具性质的课程,它既是一门基础课,也是一门工具课”,“语文教学对于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对于学生学好各科知识,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创业能力,以及继续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可近年来,中职语文教育形势却不容乐观。一方面,中职学校生源质量普遍不高,入校成绩较低,文化课基础薄弱;另一方面,中职学校的学生普遍对文化课热情度不高,缺乏足够的重视,没有学习兴趣,认为文化课可有可无、无足轻重。但从宏观角度来看,语文课是其它学科的基础,而且与普高学生相比,中职学生即将走入社会,更需要加强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写作水平,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然而多年来,中职语文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仍在沿袭普通高中的教学模式,严重脱离了学生实际,在职教事业大发展的今天,改革中职语文教学已经成为了当务之急,迫在眉睫。鉴于此,结合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可以尝试变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中职语文教育中采用“161”语文教改模式。

1.概述

“161”教学模式由三大基本框架构成,其中“6”为基本中心教学单元,包括激趣导入、整体感知、合作探究、拓展延伸、板书小结、双向质疑等环节。两个“1”则相对独立,前一个“1”是课前的个人展示单元,后一个“1”为语文活动课单元。

2.示例

2.1 个人展示单元——亮出自我。

通过课前的1~3分钟,以学生上台读名篇佳作,讲成语故事,述哲理寓言,评新闻时事,做即兴演讲等形式进行。中职生由于学习基础差,行为习惯不好,普遍存在一定的自卑心理,而且大多数学生来自农村,普通话基础较差,而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学生通过在校的2~3年时间即将踏入社会成为职业人。因此,让学生进行个人展示,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普通话水平,提高学生的思维、语言组织和应变能力,展示出自我风采,为将来更好的走向社会、适应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如在演讲环节中,每个学生演讲完,下一个学生先对前面学生的演讲从表情、语言、仪态等方面进行评述。同时一次演讲完毕,教师要针对学生的演讲,指出其优势和不足,当然首先将每一个学生的优势进行肯定,再对某些不足轻松、诙谐地点评出来,并辅之以示范。

2.2 基本教学单元——锻炼自我(此过程是本教学模式的重点和核心)。

2.2.1 激趣导入: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一堂课有一个漂亮的开头,就为整堂课奠定了成功的基调。叶圣陶先生曾说:“读书心有境,入境始为亲。”“导入,就是在讲授新课之前,教师本着一定的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具体特点,精心设计一小段(三分钟左右)与

课文内容相关的课引,形式上可以灵活多样,如情境导入法、故事导入法、音乐导入法、视频导入法、名言导入法、悬疑导入法等。此举旨在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紧紧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浓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呈现出一种积极的状态。

2.2.2 整体感知:文章首先是一个整体,因此在教学中应首先引导学生对全文有个整体性的宏观把握。通过对文章的总体性的初步认识与把握,掌握基础知识、理清文章脉络。此环节教师可进行以下教学内容: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展示、重难音形义过关、文章结构探析、总体大意把握、理清文章思路等。方式上可主要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由学生回答,老师补充明确答案等。答题形式上可有个人、小组、全班齐答等多种不同的回答方式。此环节为下一步进行合作探究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

2.2.3 合作探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作为教育者的极重要任务,是保护青少年心中明快的理智之火,不使它熄灭”。“合作探究”是教改的中心和灵魂所在,也是区别与传统教学的根本。通过合作探究,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构建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使整个课堂充满发现、探究的乐趣。合作探究问题的提出有两种形式:一是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提出对本课的疑惑,比如现代文中对哪些句子不理解,文言文中哪个词语哪句话读不懂等,这些问题先以小组内部交流消化的方式进行,小组解决不了的由全班共同商议解决;二是在初步整体感知的基础之上,老师根据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仔细研读课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讨论结束后,各小组派代表发言,展示本组观点,师生共享学习成果。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适时进行相关知识点的明确、补充,必要时进一步对相关知识点进行深化与延伸。另外,此环节中问题的设计要有一定的梯度,体现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题目设置上可以根据文章内容多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便于拓展学生思维。本环节的关键词是“互动”,采取小组内部合作的方式,以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形式进行。要注意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教师切忌不可事无巨细、越俎代庖。当然,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尤为重要,教师的引导、点拨、提升、讲解在任何教学模式下都是不可或缺的,教师的知识力量、思想深度、人格魅力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感染学生。

2.2.4 拓展延伸: “生活就是语文,语文就是生活”,新课程积极倡导“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的理念,对教材进行第二次“加工”,即调整教材、补充教材、拓展教材。拓展延伸便是在立足课文的基础上,围绕课文的主题和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突破“课文”的限制,对课文进行有效的拓展与超越,如:在注重新旧知识的知识迁移;注重由语文学科向其他学科的渗透;注重课文与生活的联系,课文与中职学生实际的联系,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等,使得学生能够在语文课堂上学到更多、品味更多、收获更多,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自我,关注他人,关注世态人生、体会人间百味,以达到“功在课内、利在长远”的目的。

2.2.5 板书小结:“编筐编篓,重在收口”,小结是一节课的点睛之笔。根据艾宾浩斯的记忆曲线,让学习者尽快回忆,尽快重复感受所学知识,有利于记忆的形成。板书小结环节由学生、老师分别进行,总结本节课学习重点。学生先以小组为单位将小结展示于黑板上,以此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教师随后也应对文章进行总结性概括,再次点出本课的知识要点,进一步加深学生记忆。小结力求简洁明了、系统概括,重点突出;形式灵活多样,可以作诗、作画、书画并行,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也可以以word文档或幻灯片的方式展示。

2.2.6 双向质疑:质疑是促进学生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双向质疑”包括老师向学生的质疑和学生向老师的质疑两个步骤。一是老师向学生的质疑即教师以提问、习题等方式测评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教师还可以对课文中的重点文段、精彩段落进行1~3分钟的限时强化训练;二是学生向老师的质疑是让学生学完本文后针对本文内容和相关观点自主发问,教

师答疑,使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深入研究的学习习惯,提高其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3.活动课单元——提升自我《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理想的语文课应把课外资源引入课堂,把课堂学习引向课外,可以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广泛开展语文活动课,构建开放式课堂,语文活动课的形式多样,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学生实际等灵活挑选运用展开活动,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如:

3.1 竞赛型。魏书生说:“即使对毫无直接兴趣的智力活动,学生因渴望竞赛取胜而产生的间接兴趣,也会使他们忘记事情本身的乏味而兴致勃勃地投入到竞赛中。”竞赛可在不同范围、不同场合随时举行,不必拘泥形式的大小。如:诗歌朗诵比赛、成语接龙、格言警句大家背、寓言新编、辩论会、课本剧表演赛等。

3.2 表演型。课本剧表演、自创寓言故事表演、小品剧表演等。以表演的形式,把冰冷、单调的书本变得鲜活可感,一方面能强化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升人文素养。如学习了《项链》、《一碗清汤荞麦面》等课文后,教师组织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自评课本剧,不同学生的特质都可以得以展现,学生的写作水平、管理水平、表演才能、综合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都能得以不同程度的提高。

3.3 辩论和讨论型。“辩论出智慧”,在语文活动课上可以常开展一些小型的辩论会和讨论会。议题可以针对课本中的某种观点、时事话题、学生生活等。如学习过《员工守则》一文后,展开“职业人应具备怎样的职业素养”的大讨论。再如结合中职学生实际,展开“先就业还是先择业”的的辩论。

3.4 文学赏析型。语文是人文性的学科,为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可以适时开设一些赏析型的活动课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思辨精神。一方面安排学生进行相关文学欣赏,如相关影视剧欣赏、名家名著阅读、名人传记阅读等,学生可以写出报告、进行研究性学习。另一方面教师针对内容,适时对相关部分进行补充、深化和评点。

3.5 综合型。合型即把竞赛、表演、调查等各种形式融合在一起。如开展“传统节日”、“职场人生”等语文综合活动课。

当然,“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中职语文“161”教学模式并非是每篇课文都必须使用全部环节,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知识掌握及实际需要程度灵活选用,顺序也可以随机调整。

总之,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更是成为让学生能充分展现自我、锻炼自我、提升自我的引导者。把语文的课堂变成自主探究的“动态”课堂,变成融合社会人生的“大课堂”,变成乐学、尚学、陶冶情操的“美”课堂。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政治素养、健全人格的素养,充实和加强中职学生职业素质,为专业教学支撑和服务,培养学生能更好地从事专业工作的重要内涵,为国家培养出高素质的劳动者。

参考文献

[1] 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

[2] 杜殿坤编译:苏霍姆林斯基 《给教师的建议》,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年

版[3] 谭蒙革:《提高中职语文教学质量的几点办法》,《成功教育》 2008年08期 [4] 李文勇:《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提高职高语文教学效率》,《杭州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6期

[5] 潘仲全:《中职语文教育的现状及对策分析》,《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年09期

[6] 赵秀兰:《“参与型”课型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内蒙古电大学刊》2006年01期

第四篇:《中等职业学校有效教学模式》

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

《中等职业学校有效教学模式研究》子课题、实验区校申报的通知

教科规办函【2009】01号

各有关单位:

职业教育要坚持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继续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就我国目前现状分析,职业学校,尤其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专业技能教学存在着职业适应性不强,操作能力不强等问题。如何科学有效地进行学生专业技能教学训练,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岗位能力,是职业学校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

经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和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共同组织专家评审《中等职业学校有效教学模式研究》批准立项,并步入实验发展的轨道。课题审批编号为 GJA080030。现就子课题和实验区校申报通知如下:

一、请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科研机构和学校教师、教育工作者参阅《<中等职业学校有效教学模式研究>子课题选题指南》,确定选题,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自立题目。

二、经《中等职业学校有效教学模式研究》总课题组审定通过,分别下发子课题立项证书、子课题实验组组长聘书、实验区校证书、匾牌。

通讯单位:《中等职业学校有效教学模式研究》总课题通联部

联系人:赵庆芳 咨询电话/传真:010—52631460 Email:duxing2008@vip.163.com

《中等职业学校有效教学模式研究》总课题组

2009年8月1日

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

《中等职业学校有效教学模式研究》

开题报告

项目编号:GJA080030 课题负责人:李兴洲 开题时间:2009年5月20日

“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特别是在受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之后,这一概念频繁地出现在英语教育文献之中,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人们明确地提出,教学也是科学。也就是说,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于是,人们开始关注教学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理论基础,以及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如程序教学、课堂观察系统、教师与学生的行为分析、教学效能核定的指标体系以及教学行为——结果变量等。有效教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

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关键指标。

本课题所谓的“中等职业学校有效教学模式”,是在借鉴国外有效教学先进理念的基础之上,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对当下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落后(无效或低效)现状进行积极的反思和革新,以求建立一种适应并积极促进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有效教学模式。这种有效教学模式,应当体现职业教育教学的特色,追求教学的实际效益,既要适应学生的实际,又要适应企业岗位的需求,要有明确的岗位能力目标;要教会学生完整地做好一件事情,让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强调学生的能力培养,评价标准着重衡量学生的能力水平;注重产学合作,使学生能够学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知识,有利于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人力、物力、财力上的资源共享。

一、课题研究的总体思路

本课题主要基于当下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现状和问题,研究和探索中等职业学校的有效教学模式。

从现有的资料和课题组掌握的基本情况来看,当下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状况不容乐观,尤其在教学的有效性和教学质量方面,需要做出有效地改进和提高。

本课题主要围绕当下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内容,分类别、分专业展开研究。从类别方面,可分为文化课教学与专业课教学;从专业方面,可依据不同专业所开设的专业课分别进行研究。

中等职业学校的文化课有效教学主要探索中职语文、数学、英语三科(或其中一、二科)的有效教学模式;专业课有效教学模式可从现在中等职业学校开设的各个专业,如机电专业、旅游专业、文秘专业、建筑专业、计算机专业、物流专业、财会专业等等,选取具备相应研究条件的若个专业课作为研究对象,探索其有效教学模式。

在以上研究基础上,总结、概括不同文化课、专业课的有效教学模式,并形成研究报告。

二、课题研究目标

以相关学校作为研究依托,从中选取具备研究条件的文化课、专业课作为研究对象,结合相应的教学改革实验,探寻适于中等职业学校不同文化课、专业课教学的有效模式,进而为中等职业学校的有效教学提供借鉴和参考。

三、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框架

依据课题研究目标和总体规划,确立如下研究框架(即子课题构成): 子课题一:有效教学的理论研究 1.教学的有效性及有效教学的内涵研究 2.有效教学研究综述 3.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分析 4.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理论构想

子课题二: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有效性现状调查与分析 1.文化课教学有效性调查与分析 2.专业课教学有效性调查与分析

子课题三:中等职业学校文化课有效教学模式研究 1.语文课有效教学模式研究 2.数学课有效教学模式研究 3.英语课有效教学模式研究

子课题四: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有效教学研究

包括现在中等职业学校开设的各个专业,如机电专业、旅游专业、文秘专业、建筑专业、计算机专业、物流专业、财会专业等等。

子课题五:中等职业学校有效教学评价研究 1.评价标准研究 2.评价工具研究 3.评价结果分析

四、课题研究原则

根据课题研究要求,通过对研究目标和性质的定位,我们确定如下研究原则: 1.理论与实践结合,重在实践探索与总结;

2.重在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特别是当下中职学校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3.研究团队的多样性和代表性,并能有充分的时间投入和实践机制保障。理论研究主要分析、总结和概括国内外有关有效教学的学派、观点和主张,揭示有效教学的本质;并以此作为研究的理论依据,指导、分析和概括中职教学实践中的有效教学模式。

五、课题研究队伍

课题组研究成员主要由教育教学理论专业人员、职业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研究人员、中职学校的管理者、一线教师等组成,有专门的理论研究者,也有具体的实践工作者。成员在本研究领域都有各自的专长优势,可以互补。

六、研究计划

整个课题的研究拟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确立整体研究规划,落实研究队伍

课题立项后,课题组成员通过多次沟通和交流,初步确定了课题的整体研究框架,包括研究内容和研究进度计划,确定了各子课题负责人和主要参与研究者。子课题负责人要组建好研究队伍,组织学习与课题研究相关的基本文献资料,了解基本情况,在规定期限内制订出子课题研究规划,报总课题组研究论证。子课题研究方案确定后,即可着手落实研究任务,开展具体研究工作。第二阶段:收集文献资料,确定研究方案

各子课题立项后,即开始进行书刊和网络资料的采集工作,在整理、提炼资料的同时,做好具体研究的准备工作,包括选定教学班级、教学内容、教学方案、实验时间等。在规定期限形成完整可行的研究方案,报送总课题组。

第三阶段:实施研究方案,中期检查

各子课题在继续进行文献资料收集和整理的同时,按确定的研究方案进行具体的教学研究。在具体研究工作基本完成后,总课题组进行中期检查。

第四阶段:总结概括,形成成果

各子课题具体研究工作完成后,进行归纳研讨,形成子课题研究报告。总课题依据各子课题研究报告和总的研究规划,召开研讨会,讨论各子课题研究报告内容。在此基础上,进行修订整合,撰写总课题研究报告。视需要可召开研讨会,整理好全部研究成果材料后进行结题。

七、研究进度 1.2009年5月

总课题论证设计,落实研究方案,确定子课题研究队伍和研究计划,准备有关资料,完成开题工作,启动课题研究。

2.2009年6月至2009年8月

资料收集、整理,各子课题确立具体研究方案、开题并陆续展开研究。(3)2009年9月至2010年6月

子课题研究阶段,同时进行充实性调研和资料收集,完成子课题研究报告及阶段成果,准备好应对中期检查。

(4)2010年7月至2010年10月

子课题研究报告的修订完善,课题汇总,同时继续进行补充性调研和资料收集,初步完成总课题研究报告及各项最终研究成果,准备好结题。

(5)2010年11月至2010年12月 对结题报告进行修订完善,结题。

八、研究重点和主要创新之处 1.拟突破的重点

本课题主要探讨中等职业学校的有效教学,研究的重点在于探索适于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有效教学模式。

2.主要创新之处

基于有效教学的理念,探索中等职业学校的有效教学模式。

1.文化课有效教学模式探索。以有效教学为理念,以“必须、够用”为原则,以配合和服务于专业课教学为目的,探索中等职业学校文化课的有效教学模式。

2.专业课有效教学模式探索。以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培养为目标,探索有效的专业课教学模式。

3.实习指导课有效教学模式探索。以形成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和综合能力为目标,探索有效的实习指导课教学模式。

九、课题研究成果

主要成果为总课题研究报告——《中等职业学校的有效教学模式》。拓展成果为与课题相关的一系列论文、研究报告及调查报告、实验报告。

第五篇: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研究

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研究

课题成果简介: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基础,是学校基础能力建设的重要标志。中等职业教育办学的基本方针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这就决定了中职课程目标,内容、结构及评价必须以社会和企业需求为导向,面向社会企业办学,面向职业岗位需要开发课程。

本研究成果在分析国内外有关中职学校课程改革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深入行业企业调查研究,结合本土化的课程改革实践研究,系统总结提炼了具有中职教育特色的“做中学、做中教”课程模式,分析界定了该课程内容构成要素及其与岗位实践的对接关系。初步确立了“做中学、做中教”课程模式实施策略及评价方式。

一、基本观点

1.研究范围的界定

中职学校课程改革研究主要面对中职学校课程现状问题开展实践性、应用性研究。立足解决课程内容偏难、偏深,以及与社会生产实践相脱节问题。通过改革与实践研究,构建实践导向的“做中学、做中教”课程模式,满足社会、企业对中职学校人才需求。

2.研究的基本观点

(1)“做中学、做中教”课程模式符合职业教育实践导向的课程特征。

(2)任务引领、项目结构是“做中学、做中教”课程模式的基本组织形式。

(3)工作分析、能力分析是“做中学、做中教”课程教材开发的有效技术和方法。

(4)技能为主导的考核评价是“做中学、做中教”课程模式的运行策略。

3.主要依据:

(1)德国“双元制”理论与实践

德国“双元制”理论与实践是世界公认的职业教学课程教学改革经验和做法。本文关于构建“做中学、做中教”课程模式主要借鉴了该理论与实践经验。课程主体是实践性工作任务,教学活动是具体的工作任务,与德国“双元制”模式基本思想是一致的。

(2)多元智能理论与实践

多元智能理论与实践认为,人的能力是多元的,有的擅长运动,有的擅长数理,有的擅长语言,有的擅长音乐等。一般来说,中职学生智能特点是擅长动手操作,弱于理论抽象思维。本课程模式正适应职业教育学生特点,满足了中职学校学生学习需要。

(3)中职学校培养目标要求

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教职成[2009]2号)是国家最新颁布的关于职业教育政策,其中对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表述为:中等职业学校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贯穿实施该培养目标要求,必须构建实践为主体的课程体系。“做中学、做中教”课程模式完全符合培养目标要求。

二、主要创新点和学术价值

本研究成果是在充分研究国内外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比较和借鉴了国内外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的方法和策略,从本土化研究实际出发,构建了实践导向的符合“做中学、做中教”要求的课程模式。其主要创新点和学术价值如下。

主要创新点:

1、研究方法:以企业实践、岗位需求分析及学生职业取向分析为基本路径,展开中职学校课程改革研究。

2、研究思路:行业引领、需求导向、能力本位、学生中心、单元结构。

3、“做中学、做中教、做中习得技能”的中职学校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及实施。

4、中职学校课程内容的核心价值取向——职业能力评价鉴定体系的构建及实施。

5、中职学校课程教材创编体例:单元模块式。

主要学术价值:

第一,探索解决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课程改革研究。本课题选择触及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重大主题,是具体贯彻落实国家省市职业教育会议精神的具体措施,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实践意义和历史意义。

第二,以行业引领、需求分析为导向,探索、构建“做中学、做中教”课程模式,推进教材建设,切实解决制约学校人才培养和发展的瓶颈问题。本课题组将全面借鉴国内外中职学校课程改革理论研究成果,重点研究课程内容与人才培养的关系,探求课程内容与企业需求的最大限度的对接。通过推进实践应用研究、推进中职学校实践层面的研究,创建对实践性、应用性人才培养提供有效支持的课程体系。

第三,开展本土化的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研究,有利于丰富中职学校课程改革理论和实践内容,对于深化中国特色的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有着重要的意义。本课题研究主要特点是借鉴已有的理论成果,但更多更大的是本土化的实践探索。通过企业调查访谈,通过学校层面的课程问题现状探析,通过学校和企业联系互动交流论证,创建了“做中学、做中教”课程模式,积极推进中职学校课程改革的深入研究。

三、学术影响或社会效益

课题组成员在两年来的研究工作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调查研究,多方收集资料,综合运用类别、对比、调查座谈和观摩研讨等形式,形成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其中在省级以上刊物公开发表论文8篇;编写并公开出版体现“做中学、做中教”要求的课程改革成果——教材5本,计68万多字;公共出版本课题阶段性理论研究成果——著作3本,计56万字。其中编写并公开出版体现课程改革成果的5本教材。研究成果中的基本观点多次在国内举办的学术会议上被引用,多次见于国内学术论文和论著当中。2009年11月大连市教育局下发的文件关于《“做中学、做中教”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方案》(大教【 2009】 68 号文件),全面借鉴了本研究成果中的内容。2009年大连市教育局、大连教育学院与辽宁省基础教育教研培训中心、辽宁省教育厅联合召开的课程教学改革研讨会充分肯定了本研究成果,并要求在全省推广使用。近年来,省内中职学校课程教学改革

广泛借鉴运用了本研究成果中的观点、思路和方法,加速推进了省内课程教材建设工作,为提高全省教学质量和水平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下载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模式改革探索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模式改革探索.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等职业学校单元过关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研究

    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立项申请评审书项目名称 中等职业学校单元过关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研究 一、本课题前期研究基础二、项目组成员近五年来与本项目有关的主要研究......

    中等职业学校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管理的方法刍议 钱灿兴 论文摘要:学生管理是学校管理中一项十分重要的王作。要想做好学生管理工作,就必须充分发挥班主任的交导作用、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

    中等职业学校形成性德育评价模式的探索--成稿

    中等职业学校形成性德育评价模式的探索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一)、本课题研究现状: 1. 党中央的重视近几年来,党中央和国务院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问题给予前所未有的重视,胡......

    浅谈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

    浅谈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 罗定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陈树生 摘要 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计算机学习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对教师也是较大的挑战。本文在分......

    2017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论文

    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课教学方法探究 摘要:目前,电子电器产品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在电子电器上的制造和维修都需要培养大量的人才,中职院校都将电子电器专业作为学校内的重点专......

    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课程改革(5篇模版)

    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课程改革 -------如何使职业学校的语文课堂生动起来 张北县职教中心王连芳 关键词:职业学校、课程改革、心理健康、职业意识、人文素养、自信、自省、兴趣......

    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的几点体会

    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的几点体会作者:林百欣科技中专计算机教研室陈楚云摘要: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世界各国纷纷采取措施以提高教育水平。在我国,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以及课程......

    中等职业学校项目教学创新模式的研究

    《中等职业学校项目教学创新模式的研究》课题研究计划 1.认真研究学习中等职业学校项目教学创新模式的研究,并认真做好相关笔记,学习项目教学的先进理念,树立创新意识,提高理论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