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建设数字化校园,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
建设数字化校园,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
江苏省宿迁中学
一、对数字化环境、数字化学习的理解
数字化校园,以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手段和工具,将学校的各个方面,从环境(包括网络、设备、教室等)、资源(如图书、讲义、课件等)到活动(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数字化,逐步形成一个数字空间,从而使校园在时间和空间上获得延伸,在现实校园基础上形成一个虚拟校园。数字化校园旨在用层次化、整体性的观点来实施校园信息化建设,利用校园网把教学资源和管理信息更好地组织分类,为教学管理、科研工作提供基于网络环境的信息化管理平台。
数字化学习是信息时代学习的重要方式
随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已渗透到教育的各个领域,教师针对性教与学生个性化学越来越成为学校教育信息化关注的焦点。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使教育从内容、形式、方法和组织等方面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开始是将计算机看作一种独特的对象,和物理、化学一样,专门开设一门计算机课程;然后是要求计算机能辅助学校的传统教学,作教学演示或个别化教学;再后是要求进行以计算机为基础的课程改革,这种课程明显有别于以书本、粉笔和黑板以及幻灯、投影、电视和录像等传统教学媒体为基础的课程;最后是要求整个教学体系的全面改革,使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形式甚至连学校结构都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这一演进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出计算机与教育的整合程度越来越深,对教育的影响越来越大。
信息化数字化教学模式的关键在于从现代教学媒体构成理想教学环境的角度,探讨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信息教育的开展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实现,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不仅是教学的组织者,也是学习信息的传播者,而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学习信息。通过信息教育的开展,学生可以利用信息工具手段 主动地获得相关的学习信息,学习过程中不仅掌握了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学习的方法。
以计算机为主的现代数字化教学媒体(主要指多媒体计算机、教学网络、校园网和因特网)的出现带来了传统教学媒体所无法具备的特性:计算机交互性、多媒体特性、超文本特性、网络特性。这些特性能够使学生在课堂上的地位有所改变,学生的信息能力不同,学习的效果会明显不同。学生要能够真正积极主动的探索知识,而不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信息,成为知识信息的主动建构者。在这种模式下,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和课堂的主宰。
数字化学习使学生学习课程内容及探究具有多层次性:数字化资源具有高度的多样性和共享性,教师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能力和兴趣选择不同的难度水平进行探索。个别化教学,有利于因材施教。计算机的交互性,给学生提供了个别化学习的可能,学习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完整呈现学习内容与过程,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难易、进度,并随时与教师、同学进行交互。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所构造的教学环境下,学生可逐步摆脱传统的教师中心模式,学生由传统的被迫学习变为独立的主动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包含更多的主动获取知识、处理信息、促进发展的万分,有利于因材施教。
二、宿迁中学数字化校园建设及成果
(一)校园网建设
我校信息技术设施设备先进,注重信息资源建设。校园网有多媒体教学资源制作系统、录播系统,网上阅卷系统、家校沟通平台,并提供课程资源库、网站、图书管理等多项服务,供学校教育教学及管理等方面使用。校园网站设有“新闻速递”、“校长会客厅”、“大成领航”、“宿迁中学吧”等栏目,学校建有微信、微博、QQ群等,师生利用网络平台,加强了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沟通、交流。学校注重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改革,将信息技术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情况作为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内容,激励教师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效整合研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引导教师积极探索,深入研究,利用优势资源,提升教学课堂的现代化水平,开发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实现不同学科教师的资源共享,实现学生利用资源实现自主学习、探索学习。学校不断开展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同题异构”课研讨活动,每学期,开设“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公开课,广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探索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开展微课、翻转课堂的探索,有力地推动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显著效果。全校所有老师配备了手提电脑,所有教室和阶梯专用教室、报告厅都装有多媒体、音响、电视,硬件设施建设满足了教育教学需求,100%的教师都能把网络技术用于教学,教师能从网络上下载、查找教学资料,能熟练地运用电脑备课、储存资料。广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探索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与此同时,学校还利用自身的教师资源优势和设备优势,强化校内培训。这些措施提升了教师在教育现代化背景下的技术与技能,为实现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有利的保障。
近三年,学校先后获得宿迁市电教装备先进集体,宿迁市中小学优秀网站评比一等奖,纪文杰主持的《基于网络环境的中学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纪文杰主持的《运用信息技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董世勇主持的《新课标下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教学整合研究》、袁东升主持的《信息技术与高中写作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倪以章主持的《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有效整合研究》、黄朝松、苗启宏主持的《运用信息技术实施中学地理绿色课堂教学的研究》、吴宁主持的《新课标下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教学整合研究》、赵加营主持的《运用信息技术优化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研究》、梁书军主持的《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与多媒体技术整合的研究》省级课题已顺利结题。
(二)智学网
我校全面运用了智学网系统,能够实现教与学全场景动态数据的采集和分析,深度挖掘数据价值,帮助教育管理者高效决策、教师针对性教学、学生自主个性化学习,并实现家校互联,帮助家长实时了解孩子学习情况
智学网提供国内最大、最全的考试、作业全场景应用及考试服务体系,最大化帮助教师减负增效。解决方案覆盖区域联考、校园考试、随堂测练、课后作业、课前预习等全场景,方案包括A3/A4纸笔扫描、线上作答等多种模式。另外,通过知识点服务体系可为教师提供答题卡制作、试卷解析和知识点标引服务,帮助教师减轻组考工作强度的同时深度挖掘考试价值。
基于云端资源库、评价分析结果以及个性化推荐引擎,智学网向学生针对性的推送学习资源,习题包。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形成答题数据,继而产生新的学习记录、评价数据和诊断报告,根据诊断报告再次推送资源,直到完全掌握当前薄弱知识点,实现自适应学习。
智学网提供国内最大的题库资源及更新服务,精选全国最优质视频资源,构建个性化教与学环境。智学网题库拥有超过400万道试题,月更新全国优质试卷数量超过6000套,年更新试题超过30%,并支持二次编辑。通过由近2万名一线教师组成全国最大的资源加工和标引体系为每道试题提供解析、知识点、题型标引。智学网提供学生基于知识点和试卷分析的深度诊断,创设基于视频、试题推荐的自主学习环境。教师可以了解教学目标是否合理,教学方法、手段运用是否得当,教学的重点、难点是否实现完全覆盖,也可以掌握学生学习的状况和存在的问题,从而调整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措施,提升教学水平和教学效能,针对性地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
学生可查阅各次考试的成绩、排名、知识点的掌握情况等信息,了解自身知识掌握情况,包括薄弱学科和知识盲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自主学习,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并且自动形成学生学业成就记录档案。
(三)“四有”发展课堂模式下学生个性化学习
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是课堂,课堂教学的关键是效益,提升课堂效益的关键在于优化“教”与“学”的方法,宿迁中学充分利用数字化教学设备,确立“四有”高效课堂模式,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最大化,促进学校内涵质量的提升。
1.“四有”发展课堂的核心理念 自主自觉,互惠共生
2.“四有”发展课堂的价值取向 教材观:教材是师生对话的平台 教师观:教师是学生发展的导师 学生观:学生是个性发展的主体
课堂观:课堂是师生成长的沃土 3.“四有”发展课堂的基本内容及含义
“四有”的基本内容:有自主研习、有合作探究、有展示点拨、有拓展创新。“四有”的基本含义:
(1)“自主研习”是指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在课堂内外获取学习信息并进行学习内容内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应独立积极思考,教师要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2)“合作探究”是指各学习小组在某位组员的带领下,合力解决个体在自主研习中不能完成的任务,或完成教师安排的相关内容。(3)“展示点拨”是指学生用语言或文字把自主研习、合作探究的成果以不同方式进行展示,教师对学生在合作、探究、展示过程中产生的疑难问题进行启发、引导,辅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的过程。(4)“拓展创新”是指师生针对课堂教与学的内容加以概括、总结、拓宽、延伸,并进行创新利用的过程。
4.“四有”发展课堂的目标
学生维度的“四有”:有自悟、有互动、有展示、有拓展 教师维度的“四有”:有倾听、有引导、有内省、有调适 课堂维度的“四有”:有质疑、有对话、有留白、有提升 效果维度的“四有”:有所知、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创 5.“四有”发展课堂的操作范式
第一步自主研习,向课本学,发现,质疑; 第二步展示交流,向同伴学,探讨,析疑; 第三步点拨导引,向老师学,归纳,解疑; 第四步拓展创新,向实践学,巩固,提升。
6.“四有”发展课堂的评价标准
“三看”学生:一看学生自主参与的广度,二看学生合作探究的深度,三看学习目标达成的效度。
“三看” 教师:一看教师是否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二看教师课堂调控引导是否得法,三看教师课堂点拨提升是否恰当。
7.“四有”发展课堂的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利用建构主义可以较好地说明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即能较好地说明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含哪些主要因素等等。
(2)教学生态论。教学生态论认为教学活动系统是一个具有生命活力的生态系统,教学的生态性是教学的内在特质;教学的生态特征主要体现在:生命性、整体性、开放性、动态平衡性、共生性;教学的生态功能与教学的生态特征是紧密联系的,教学有着丰富的生态特性,这些特性都是通过教学的生态功能得以表现和发挥出来,教学的生态功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可持续的育人功能、系统规范功能和动力促进功能。
(3)“自学、议论、引导”教学论。李庾南的“自学、议论、引导”教学论强调以生为本、以学定教、教学统一、教学为学生服务的教育观。自学、议论、引导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其中“独立自学”是基础,“相机引导”是前提,“群体议论”是枢纽。三者相辅相成,融为一体,贯穿着教学的全过程。
(四)数字化校本课程建设
江苏省宿迁中学开设《3D打印创新体验》社团情况介绍。
1.3D打印技术简介
3D打印,即快速成型技术的一种,它被喻为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技术之一,是一种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运用PAL、ABS或粉末、金属、塑料等可黏合材料,通过逐层打印的方式来构造物体的技术。3D打印通常是采用数字技术材料打印机来实现的,常用于模具制造、工业设计等领域的模型制造,后逐渐用于一些产品的直接制造,目前已经有
使用这种技术打印而成的零部件。该技术在珠宝、鞋类、工业设计、建筑、工程和施工、汽车、航空航天、牙科和医疗产业、教育、地理信息系统、土木工程、枪支以及其他领域都有所应用。
2.3D打印课程对中学生的影响
首先3D打印技术可以给学生的“学习方式”带来新的思考,让抽象的教学概念更加容易理解,可以激发学生对科学、数学尤其是工程和设计创意的兴趣,带来实践与理论、知识与思维、现实与未来三方面的相互结合。具体表现为:(1)通过3D打印,让学生的想象更容易变成现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的创新实践。(2)学习运用简易建模软件,发展学生立体空间思维。(3)通过3D打印实体的触觉过程,为学生建立一种新型的学习通道。(4)选择贴近生活的建模主题,培养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3.《3D打印创新课程》活动计划
指导思想: 3D打印创新强化课兴趣小组重点培养学生们创新思维、三维立体空间思维以及各学科课程知识的学习拓展思维;本兴趣小组主要以易学、乐学为主题,让学生在快乐学习中实现创意梦想,让梦想飞出纸张。3D打印技术被誉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标志,将3D 打印“边学边做 ”的模式运用于教学中,有利于进一步激发青少年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潜力,在学校里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传播创新文化;也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智力和动手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在校的学生体验新技术和新产品。
培养目标: 通过课外兴趣活动,使学生了解3D打印技术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工作原理以及应用领域等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能力,提高学生动手动脑的团结合作以及实践创新能力。激发部分创新创造能力强的学生,运用3D打印技术完成创新作品,在有条件情况下,以申报专利、参加学科竞赛等方式,提升成果质量,进行成果社会化转化。
基本情况:活动课注重知识的实践性和操作性,注意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开展活动课,是让学生在发明创造中,体验到学习、生活的乐趣,感受到先进科学技术的使用价值。
成果汇报:韩昊奇和陆帅同学是我校3D打印社团成员,他们制作的3D打印作品《花篮》源于我校开发的校本课程——《3D打印创新课程》,在江苏省第三届“紫金奖”文化创意大赛荣获大赛铜奖。“紫金奖”是江苏省政府推动的一项重要赛事,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文明办、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科学技术厅、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江苏省文化厅、江苏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版权局)、江苏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江苏省台办等11家部门发起,30多家部门单位协力推动的赛事活动。
本届大赛共收到17000多件参赛作品,汇聚了全国29个省市区和港澳台地区,以及美、英、法、德、澳等20多个国家参赛者的独特创意。经过多轮严格筛选,共有4089件作品进入复评。最终,2件作品获评委会大奖,2件作品获得紫金创意新锐奖和最具价值奖,11件作品获得金奖,21件作品获得银奖,42件作品获得铜奖,357件作品获得优秀奖。
此次两位同学的获奖,正是此项工作成果的初步显现。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宿中学子在更高更大的平台展示我校素质教育的成果。
四、数字化环境下学生个性化学习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学校还应加大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学生为本,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课程教学改革是学校的主要工作。学校有义务也有责任为每一位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氛围,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个性自由发展。这就要求学校根据自身特点与条件,出台一些有针对性的政策或考核激励机制,如把学生参与个性化学习所取得的效果纳入教师绩效考核中,鼓励教师探讨与学科、专业密切相关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鼓励教师在课程教学中通过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在实践中真正落实其对教育发展的革命性影响。例如,加大对校园基础设施(智慧校园、智慧课堂等)和软件平台建设的投入力度,开发支持个性化教学的系统/平台,为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强有力的环境支持;加大对优质资源的建设力度,加大微课等创新资源在课程导学、课间案例教学、课后复习巩固等教学环节中的优势,加强对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视频公开课
等的培育,配合无线网、云存储技术,为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强有力的资源支持。
关注教师专业发展,搭建网络教研社区或教育博客等学习空间,形成知识管理、行动研究、专业引领、同伴互助的平台,让教师在多元互动、总结反思、同行评价与指导中获得成长。通过培训、观摩、竞赛、课题研究、沙龙等方式,切实提高教师队伍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使教师拥有信息化教学设计、评价、资源开发等能力,优化课堂教学。
第二篇:数字化环境中发展学生个性化学习
数字化环境中发展学生个性化学习能力的策略
在数字化应用比较滞后的教育环境中,尤其经济比较落后,教育水平低的地区,如何利用互联网实施资源共享?如何激发学生的内驱力,让学生获得所需,减少不必要的干扰?如何建立评价机制,激发学生探索的动力?下面笔者浅谈一下自己对以上问题的一点看法和做法。
1.巧借平台。
教师可以利用QQ、微信等社交平台,建立学习兴趣群,在群里可以进行信息交流、问题交流、开设讲座等,利用社交平台可以实现资源共享,把有共同兴趣爱好的人聚集在一起,从而提供研讨、相互学习的机会,以下工作都可以在平台上进行。
1.1 储备学习“专题”相关的结构化知识。把课程学习内容相关的文献材料、ppt幻灯片、微视频、相关视频资料等进行知识重组。对于一些比较难的知识点,看文献资料等难以理解,学生自学难度较大的知识可以用微视频呈现,在微视频的讲解过程中要多铺垫,这样做可以减小思维难度,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研究。如常见的聊天软件QQ,这个社交平台中有文件夹,可以上传文档、图片、视频、链接等,里面还可以进行分类,功能强大,教师可以通过这些免费的社交平台来实现资源的传递,资源的分类,重组等,供成员进行学习研究!
1.2 建立学习专题。教师建立学习专题,并把学习专题相关且具有拓展性的学习素材进行收集管理,建立专题研究素材库,教师要尽可能为学生的学习研究提供多种方案。另外将学习工具如:字典、辞典、相关视频网站、仿真实验室等相关资源网站的链接提供给学生,学生就可以自主学习研究,如百度百科的使用,一些生僻的字词,百度百科可以发音,提供基本解释;英文素材看不懂,可以用金山词霸翻译英文。
1.3 建立专题学习论坛。构建网上协商讨论,答疑指导和远程讨论区域,在研究的过程中或多或少会存在各种疑惑或者困难,可以通过论坛商讨,集众人力量进行攻坚。
论坛的建立渠道有很多,如右图所示,从百度搜索可得,如常见的QQ空间、开心网、“微信”等软件都可以提供平台;研究者只要将需要讨论的问题或者研究所发现的问题挂在论坛上,参与研究的群成员就可以进行讨论,既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也可以回复别人的问题,还可以向别人提问,形式多样,反馈及时,当你的问题被别人回答或者涉及到,软件都会在第一时间提醒相关人员!
1.4 建立评价机制。收集、建立学习专题相关的思考性问题、形成性练习和具有总结性的考查评测等,让学习者能进行网上学习评价。如可以通过“问卷星”平台设置调查问卷,考查问卷,让学习者进行作答,教师通过登录账户可以进行分析问卷作答结果。具体操作流程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设计试卷。第一步:注册并登录问卷星,如右图所示;第二步选择类型“考试”,并点击下一步;第三步填写试卷名称,点击导入问卷文本,既可以逐题录入,也可以整体导入;第四步:提交试卷。整个网络试卷到这一步就可以宣告完成。
第二部分:做题。
当试卷生成后,如右图所示,可以将链接和二维码放在网页上,学习者既可以通过点击链接做题,也可以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进行做题。做题可以在网络课堂进行,也可以在不同地点、不同时段进行,如果教师在课堂实施,就可以进行当堂评价!
第三部分:评价。
通过登录“问卷星”点击相应试卷,再点击“分析、下载”就可以查阅答卷情况,并且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分类统计,还可以将统计结果下载,进行研究!这样就可以对学生的作答情况进行评价!
第四部分:反馈,补救。
将结果反馈给学生,让学生针对薄弱环节进行再学习。教师针对学生的作答情况,设置不同类别的试卷供学生根据需要进行选择作答,补救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1.5 建立竞争机制。将优秀的研究成果在一定的平台进行公示,利用网络评价为各位学习者的成果进行量化考评。
1.6 开设网络课堂。教师可以通过QQ平台或者网络直播等软件组织网络课堂学习。如利用QQ群进行网络授课,只需打开QQ群,将要展示的幻灯片先导入平台,再进行幻灯片讲解,还可以分享屏幕,在屏幕上进行一些动画演示,视频展示等。其他成员就可以既听到声音,又看到图象,缩短空间距离,从而达到异地学习的效果。听课者同时还可以利用软件进行及时评论,反馈给授课教师。这样通过网络课堂,就可以实现不同地点,共同学习研讨的目的,使得教育资源得到最大的利用。
2.分工有序。
建立学习群,可以跨地区,跨学校,但必须要进行组织分工。人无头不走,鸟无头不飞,对于一个多人构成的集体,必须分工明确,才能工作有序,工作有效。譬如我们以班为单位,以自主报名的形式建立班干组织,通过民意调研,确定研究主题,通过商讨确定研究方案,由班干领头,分工合作,邀请老师、专家进行指导,定期进行工作总结。
具体工作如下:
2.1 群成员的构成。可以在不同国度、地区或城市选择不同的学校同学作为一个学习群,由于不同区域的资源不同,使得群内成员提供的丰富多彩的资源,更利于资源共享,提升群的工作效率。
2.2 小组构建。小组建立的原则是不同区域内的不同学校进行分组,组成若干个合作学习小组,便于小组开展活动,发挥集体优势。
2.3 小组分工。各合作学习小组通过制定详细学习研究方案,同学可以进行内部分工,分别进行问题探索,再集中研究。2.4 资源获得。围绕同一主题,不同地区的学校学生,通过上网,走访等形式,寻找与主题相关的资源,获取相关信息。
2.5 整理过滤。对于搜集所得资料,进行素材加工,同学分工合作,建立小组网页,各合作学习小组定期浏览其他小组的网页并进行讨论,改进自己的网页,进一步优化自己小组研究所得。
2.6 深化研究。通过网络通讯工具(如qq群、微信、论坛等),对他人研究所得、研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发表的意见,在论坛中进行互相交流,进一步深化研究。
2.7总结提升。学生研究一段时间后,要定期进行学习总结,对研究的内容进行梳理,反思研究的思路、研究的过程、研究的结论,规划下一阶段研究的目标、研究的内容、研究的方法和阶段性措施,对研究所得的知识和能力进行自我评价。
2.8激励机制。邀请专家、教师或者专业人员参与本群,一方面提供技术指导,另一方面对各组的研究成果进行评比,公布学习或者研究成果,对表现优秀同学进行激励。
3.创设专题注意事项。
3.1 同一专题设计的问题要具有相关性和一定的梯度。比如想让学生通过几何画板制作一个可以与实际生活情境相吻合的运动小车。对于这个专题我们首先要为学生建立以下梯度问题让学生逐步解决,直至最终完成。具体如下:(1)首先要让学生掌握几何画板的制作技巧,要让学生学会制作一些平动、转动动画,用时间轴建立动画。(2)要让学生建立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拥有一定的知识储备。(3)要让学生会建立函数动画。让学生逐步向目标接近,这样可以减少思维难度,通过学习掌握多种技能,彻底掌握相关知识。
3.2 专题之间要具有相关性。相关专题知识具有一定联系,可以不断深化认识,完善知识结构,比如可以建立这样的专题,如电池的特性,对电池的原理、使用注意事项、避免污染等进行调查研究。当这个专题完成后可以让学生研究电池的污染来源及其回收利用,还可以设计家庭电路专题,让学生了解家庭电路,普及生活常识。这样研究可以让学生系统地掌握某一方面的知识。
4.建立激励机制。
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且让学生的兴趣不会丧失,就像游戏一样,让学生在自己的兴趣引领下不断前行,最终获得成果,这是我们要做的一项重要工作,同时还要消除网络游戏等不良文化对学生的干扰、侵染。这需要建立一个干净的网络环境,可以通过建立一些校园网,如南大的小百合等网站,限制一些不良网站。为学生创设一个有益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环境。同时要挖掘一些有益于培养学生兴趣的专题,并且让学生能够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总之,在这“互联网+”时代,我们如何利用好“数字环境”,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升,从课堂走到课外,从不同时间、不同地方都可以走进同一课堂,还有很多值着思考和研究的地方,这是笔者一点浅显的认识,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和深化研究,谨以此来激发大家对新时代学习方式进行研究,使得学习更轻松,效率更高,让教育资源比较匮乏的地方也能享受优质教育。
第三篇:数字化校园建设
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创建数字化校园
东营市实验中学2006.1
2东营市实验中学是伴随着全市基础教育的蓬勃发展而诞生的城市现代化学校。建校以来,学校历届领导都十分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近几年,伴随着全市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的实施,学校以建设“齐鲁名校”为目标,以教育信息化和现代化为手段,促进和保障了学校持续发展。下面,我从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组织与管理、信息网络环境建设、教学资源建设与管理、师资培训与队伍建设,网络与信息技术的应用和研究五个方面向各位领导和同志们作如下简要汇报:
一、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组织与管理
伴随着全市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开展,我们深深的认识到,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对促进学校发展,提高核心竞争力,提高办学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始终把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作为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作来做。学校成立了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由学校副校长李家军同志任组长,具体负责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的规划和管理。在具体工作层面,由电教专业人员、信息技术专业教师和在教师中聘请的兼职电教助理人员组成了教育信息化工作小组,开展具体工作。在抓好队伍建设的基础上,学校结合实际,制定了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和及学期计划,确定了明确的工作目标和实施措施。为学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开展建立了工作机制,创造了工作条件。
二、信息网络环境建设
我校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一直本着科学规划、循序渐进、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原则进行。近几年,我们一是注重了校园网络建设,在市政府及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投入资金380万多元,建设了学校网络中心机房,配备服务器7台、不间断电源一套;建成了千兆校园网络系统,全校共有400余个网络接口,校园网宽带接入东营市教育信息网,将学校的局域网与英特网 1
相联,满足教育信息化工程宽带高速的要求。二是完善了教育信息化硬件环境建设,建立了闭路、双向传输和控制电视系统,学校建有线电视系统一套,频道数为12个,并接入市有线电视网络;配备微机教室3个,计算机性能达到规定的标准,能保证信息技术课学生一人一台微机。三是将学校84间教室全部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安装了东师理想教学平台,实现了教育信息网络班班通。在此基础上,配备语言教室2个,多功能电教室3个,四是给全体教职工每人配备一台微机,将校园网络终端延伸至每间教室和办公室,学校还给每个级部和科室配备了扫描仪,处室购置了刻录机和照像机和摄像机。学校各行政办公室、学科教研组、普通教室及专用教室均设有应用终端,实现了办公和教学资料的网络化传输。目前,学校网络系统己成为学校行政办公、后勤管理和教学工作的重要资源,应用十分广泛。教师实现了电子备课,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学校实现了无纸化办公,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校本培训等。
三、教学资源建设与管理
教学资源库建设是开展“数字校园”应用的核心。到目前为止,教学资源库建设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一是学校近两年先后投入累计30多万元,购进了大量的网络资源“信息化教育平台”、“校务管理系统”、“多媒体资源库管理系统”、“K12资源库”、“VOD视频点播系统”、“校园网站”、“电子图书馆”等。2004年10月,学校交费开通了中国课件网(http://chinakj.com)、中学语文资源站(http://)、51121中小学教学网(http://)等8个全国知名的专业资源网站,供教师查阅资料,交流学习。二是学校通过有效形式组织各教研组利用网络集体备课、主题教研等形式积极开发校本教育教学资源,积累了大量的学科教学素材,形成了丰富的学科教学资源。三是积极倡导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特别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积累案例,撰写案例,积累素材,建立教育教学应用素材库。到目前为止,通过自制、积累、网上下载、购买等方式,建立了内容丰富的案例库,包括:学科教学、学校管理、班级管理与建设,以及德育等内容,为教师进行“案例”学习提供了保障。四是按照
省教育厅的有关文件要求,规范使用电教教材代收费,每学期按规定订购购买《山东省电教软件推荐目录》推荐的电教软件,购进了各类内容丰富的教学录像带、VCD、CD、CD-ROM等各类音像资料、教学软件1000余件;现在学校己逐步建立起了能满足教育、教学需要的教学资源库。
四、师资培训与队伍建设
在学校发展过程中,学校始终遵循以人为本管理理念,十分关注和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和个人成长问题,把教师培训工作当作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头等大事来抓。为了落实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我们把造就一支具有创新意识、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符合信息化教育需求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当成教师校本培训的重中之重。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业务校长为副组长、部分中层领导教研组长和骨干教师为成员的培训领导小组,确立了“立足校本,结合岗位,整合资源,促进发展”的培训工作原则,确定了切实可行的培训思路--以学校为研究主阵地,以学校教师为研究主体,以学校教育、教学、教研和管理活动为载体,以信息技术的应用为研究对象,以提高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为目的,逐步建设一支具有创新意识、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符合信息化教育需求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首先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的培训,学校先后购买了《现代教育思想专题》、《走进新课程》、《教师校本研究与专业成长》等专业书籍供教师学习。第二,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基本技能的培训。一是选拔部分骨干教师参加市教委组织的网络管理人员培训班和教育信息化培训班,帮助他们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掌握多媒体技术,提高对信息化教育的认识,能够运用网络为教学服务;二是立足校内,每学期有计划地组织电教人员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掌握信息化教育的基本技能,要求全体教师人人会操作电脑,个个能运用教学软件进行辅助教学。三是电教人员根据教学实际和教学要求,开发了《电教管理使用手册》、《校园教学平台使用指南》等校本培训教材,供教师学习和
运用校园信息网络技术,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通过培训,现在全校270名教职工全部会操作计算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全部合格,并能够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够运用Powerpoint、flash等常用工具制作教学软件。目前,应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已经成为教师一种自觉行为,教师尝到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的甜头。教师自主开发的课件和校本教学资源有21人在省市课件比赛中获奖,2005年,我校教师钞智勇的课件在全国教学课件评比中获得二等奖,为我校争得了荣誉。我校学生连续多年代表东营市参加全省的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并多人次获得全国一等奖、二等奖。
五、网络与信息技术的应用和研究
在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同时,我们更注重将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渗透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加强网络与信息技术的应用和研究,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水平和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能力。在这一方面,我们一是构建了校园信息化办公系统和管理机制,发挥校园网络优势,提高办公效率。二是依托东师理想教学平台建立了教师网络化备课平台和授课平台,将教师教学常规资料的传输、储存和交流与检查等环节实现网上运行。三是建立了网络环境下学科集体备课新机制,创新了传统的教学备课机制,很好的适应了现代多媒体教学环境对教师常规备课的技术要求,有效地减轻了教师负担,提高了备课质量。四是大力开展了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2003年全市国家级课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开展给学校顺利推进这项工作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学校以承担《信息技术与初中阶段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与研究》子课题研究为契机,从抓课题研究队伍建设和构建学校信息化网络入手,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和组织学校骨干教师积极参与课题实验工作,组建了一支由学校主要领导牵头,学科组长及骨干教师参与的课题研究队伍。在组建课题研究队伍的同时,学校充分发挥校本培训工作的作用,把培养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作为突破口,加大教师培训力度,逐步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与实践工作。在深入开展校本培训的基础上,学校通过邀请专家
学者来校培训指导等方式,来增强教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能力。两年多的时间里,学校共进行了8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题研究培训,培训面达教师的85%以上。
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教学整合课题研究的开展,丰富了学校教师校本培训与校本教研工作的内容和形式,有效促进了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提高了学校的核心竞争力。近三年内,全校先后有三批共179项校级科研课题结题,其中126项课题成果获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实验教师中有14人获得省优质课一、二等奖,48名教师获得市优质课一、二等奖,21名教师在省市课件比赛中获奖。我校教师组织学生参加的各级各类比赛,有1100余人次获一、二等奖。2004、2005、2006年学校中考成绩逐年大幅度提高,2005年、2006年全市中考成绩综合评价名列前茅。学校被评为东营市首批教学示范学校和省级校本培训示范学校。
总之,在近几年的学校发展过程中,学校通过多方位的措施和保障机制,努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开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有效保障了教育教学质量的逐步提高和学校持续发展。“十一五”期间,我校计划再配置3个标准学生用机房,1个网络教室,1个机器人实验室,配置校园电视台、演播室和电子阅览室等。在教育信息化应用方面,主要侧重实现家庭、校园和班级教育资源的共享和在网络教学、网络培训等方面的应用。展望未来,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更要依托教育信息化这一重要平台,学校教育信息建设工作任重道远,我们还有很多工作需要继续加强和完善,希望得到上级部门更多的指导和帮助。
第四篇:数字化校园建设方案
长子县岚水中学数字化校园建设方案
一、工作目标
为师生创造高效工作、学习的信息化环境,全面提升农村学校教育品位,用三年时间建成全省农村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和实践运用一流学校,从而形成硬件+软件+现代教育新模式。
二、项目背景
1、《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发展纲要》: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信息化体系,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
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发展纲要》:把信息化纳入全省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
重点加强农村学校信息基础建设,实现中小学班班多媒体教学。3、2011年7月1日,省教育厅“基于网络和教室双平台的自主学习资源开发及模式研究”第一次会议在太原召开,我校校长作为实验校校长参与了本次会议研讨。4、2011年8月12日省教育厅“基于网络和教室双平台的自主学习资源开发及模式研究”第二次会议在太原召开。本次会议成立了“研究课题组”,我校与太原成成中学等7所学校被确立为课题组成员学校,我校校长与教育局分管局长参加了本次会议。5、2011年7月县教育局校长会议上李局长讲话,确立了从2011年下学期开始要把全县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工作。
6、学术交流:通过远程交流,可与全国各重点中学进行学术交流,充分借鉴名校经验,获取教科研最新成果。
三、网络构成
1、结构组成:现代教育模式、学校应用软件、教育资源、硬件架构组成。
2、运用构成:校园网操作系统+备课、教学、学习、管理、远程教育5个专网,从而实现学校在网上全面深入地进行备课、教学、学习、管理及远程教育等。
四、系统规划及费用
1、学校各教室、教师办公室Internet网。接入10M宽带,每年使用费1.2万元,一次性安装费1.7万元(含光缆、交换机两台、1500米分线、施工费及电线若干)。
2、每个教室安装多媒体设备一套2.3万元(含电子白板一块、电脑一台、实物投影仪一台、投影机一台、操控台一套),12个教学班,现已有设备两套,还需10设备,共需资金23万元。
3、初一为全省“网络与教室双平台自主学习资源模式”实验年级,每班每小组配笔记本电脑一台,共48台,每台0.38万元,共需资金18.24万元,由教育厅提供。
4、教师每两人一台电脑,共需17台,学校解决。
五、功能定位
1、管理工作:实现学籍管理、自然情况、成绩评定、位次确定、人事档案、业务考核、财务等管理手段的现代化。
2、学校政务:通过电子公告向学生及家长发布学校通知、公告、在校情况等建立学校联系的新手段。通过互联网向全省、全国发布学校信息。
3、教学工作:通过教师电子备课系统、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视频点播系统进行高质量、高效率的教学工作。
4、教研工作:变纸质学案为电子学案,通过网上查询资料,进行最广泛的经验交流,随时了解全国教科研的最新动态。
5、学生学习:使多媒体教学常态化,使书本知识具体、直观、易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还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网上进行科研探索,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科学实践、撰写论文等(如:电脑绘画、动画设计、撰写微博等)。
六、培训计划
1、从8月20日—9月30日,每位教师要熟练掌握学案、试题、课件制作等电脑操作技能。
2、学案设计要与多媒体使用充分结合,学案的环节设置、解决问题方法、小组合作方式等方面均要做新的研究和探索,通过一学期的实践要逐步形成“双平台下的自主学习模式”。
七、设备安装进程 1、2011年9月10日前,以财政招标形式确定多媒体设备安装公司,并与宽带公司联系,接通宽带光缆。2、2011年9月11—20日,安装调试各班多媒体设备。3、2011年9月20—30日,校园网试用期。4、2011年10月1日校园正式投入使用。
第五篇:数字化校园建设方案
数字化校园建设方案
数字化校园建设方案
数字化校园建设方案 根据中共市委办公厅、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设“五个校园”的意见》、《关于成立市“五个校园”建设领导小组及责任分工的通知》和市教委、市经信委、市科委《关于印发市“数字校园”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号精神,为了加快推进武隆县教育信息化、现代化建设,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统筹规划、分类要求、分步实施、注重实效、适度超前”为原则,以学校网络及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以教育资源、信息交换平台和应用软件建设为重点,以教育教学信息化应
用为核心,以管理体制机制和队伍建设为保障,以全面改革学校教育教学手段、创新教育模式、提升教育质量为目的,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构建城乡教育一体化机制和服务社会的终身教育体系,为实现我市教育现代化奠定基础。
二、建设原则
我县“数字校园”建设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加强应用、整合资源、共享数据”的建设原则,秉承“理念先行、以应用服务为导向、充分利用现有硬件条件、切实提高信息服务水平”的原则。在建设中考虑高性能、易维护、易管理、有高扩展能力的应用硬件平台、软件平台和数据库平台建设,实现应用系统可扩展、可持续地发展原则。
统筹规划
“数字校园”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具有投资大、建设难、周期长、涉及学校多等特点,因此建设之前必须站在整个教育的层面,做好项目分析和
规划设计工作,整体考虑、统筹规划,确保统一的建设标准、统一的技术标准、统一的基础架构和统一的组织管理。
分步实施
“数字校园”建设周期长,涉及到需求调研、方案论证、系统选型、部署与集成、人员培训、推广应用、运行反馈、修改完善等多个过程,因此整个建设过程必须统筹安排、分步实施,确保项目的进度和质量。
加强应用
“数字校园”建设的核心目的就是“应用”,使县教委与各个学校实现管理信息化和教学数字化,实现县教委与学校之间更简便快捷的沟通,实现不同学校之间的数据共享与交换,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形成充满活力的新型管理机制,为广大师生提供个性化的综合信息服务。
整合资源
“数字校园”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县教委经过多年的信息化建设,购买和开
发了部分应用系统,沉淀了大量的信息资源。“数字校园”建设必须考虑保护原有的投资、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资源,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因此,“数字校园”综合管理平台建设必须不断整合已有的信息资源、开发新的资源,建设集中的信息资源管理机制。
共享数据
县教委原有的多个应用系统与学校的应用系统不能互联互通、不能共享数据,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导致重复建设、重复工作,严重影响了县教委与学校之间的信息化建设和日常管理工作。因此,“数字校园”建设必须确保各个应用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与实时交换。
三、建设目标
总体目标
力争用5年时间,完善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系统建设,构建以现代化数字技术为支撑,以校园网络平台为核心,以技术先
进、扩展性强、安全可靠、高速畅通、覆盖全校的校园网络环境为基础,建立公共信息系统,提供先进数字化管理手段,提高管理效率;建立功能齐全的教学管理系统;建设内容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实现数据资源共享。通过“数字校园”的建设,提高全县师生信息化素养,提升办学品位。
分段目标
----完善中心校的光纤接入,10%的学校达到数字校园建设标准;
-----2011年完善完校的光纤接入,35%的学校达到数字校园建设标准;
-----2012年完善村校的无线网络覆盖,40%的学校达到数字校园建设标准;
-----2013年强化应用管理系统建设、管理与应用,5%的学校达到数字校园建设标准;
-----2014年完成10%的学校达到数字校园建设标准;全面推广、普及应用,强化管理、应用及各种资源平台的
整合。
-----2015年,使100%的达到市级数字校园标准。
四、创建规划
五、建设任务
基础设施建设
1.“校校通”建设:光纤接入全县所有完校及以上学校,并建立规范的校园网。
2.无线网络建设:完善所有村校的无线网络,并建立村校校园网。
3.校园一卡通建设:建设先进实用的校园一卡通系统,实现各中小学校教职员工和学生在校园内的各个环节,如考勤、门禁、校内小额消费、图书借阅等方面,都通过一卡通进行高效管理。
4.“班班通”改进与建设:以中学“计算机+数字投影仪”、中心校“计算机+平板电视”的配置方式改进所建的“班班通”,并新建未建设的中心校以上学校。
5.计算机网络教室建设:更新或新增计算机教室,使全县生机比达到
12:1。
6.数字化实验室建设:全县中心校以上学校建立数字化实验室1--12间。
7.校园电视系统建设:全县完校及以上学校建立校园电视闭路系统。
8.校园安全监控系统:全县完校及以上学校建立校园安全监控系统。
9.多媒体投影教室建设:全县完校及以上学校建立多媒体教室1-3间。
10.校园广播系统:全县完校及以上学校建立校园校园广播系统。
应用系统建设
1.网站建设:全县中小学校全部建设规范的校级网站,使学校网站与教委网站达到“数据、信息、管理”之间的分级共享。
2.数据中心建设:在全县中小学校建设一套完善的为教师、学生、校舍、资产、财务、组织人事、教学机构和科研而建立的数据中心。
3.电子政务建设:建立一套教委与学校能够联动的,涉及方方面面办公
需求的oa办公系统。
4.资源库建设:建立县级资源库和校级资源库。资源库可通过四种方式获得,一是通过远程教育卫星资源接收、下载的免费资源;二是通过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站的免费资源、三是通过市技装中心联合高校和区县共同开发的教学资源、四是充分调动我县全体教师的力量,开发校级优秀资源。
5.数字图书资源库系统建设:在全县中小学建设一套数字图书资源库系统,方便学生、教师及管理人员通过网络查
阅本校图书资源,实现图书管理的信息化。
6.仿真实验系统建设:建设一套仿真实验系统,供全县所有学校使用。
教师培训建设
技术人员骨干培训、管理人员业务培训、教师应用培训是整个“数字校园”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市、县、校三级培训,逐步提高我
县教育系统管理人员的信息技术管理水平和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实施教学的能力。
六、建设措施
在创建“数字校园”工作中要重过程、重应用、重培训、重实效,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水平,其具体的措施如下:
加强教师培训建设,建立长期培训制度
为了满足“数字校园”的建设要求,应建立长期培训制度,加强广大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提高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效率。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对全县教职员工的现代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理念的培训,促使他们观念更新,提高认识。通过不同形式的宣传、教育和培训活动,加强各类决策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意识,提高他们在信息化条件下的决策和管理水平。通过加强培训,尽快培养一批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高级人才,以满足“数字校园”建设中对高层
次人才的需求。
注重教学应用,提高教学质量
在“数字校园”建设中,要通过“校长重视骨干引领 全员参与”的方式,逐步提高学校在教学、科研、管理及服务等各方面的数字化水平。一是各学校在网上开辟主题网站或论坛等,通过音频、视频等形式开展网上教研活动,提高教研活动效率。二是开展课题研究,探索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与学,促进教师不断学习和提高。三是组织教师观摩校内外优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课,通过观摩教师能更具体的体会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和方法,学习他人成功经验,引发思考,以便更好地开展这方面的工作。四是培养具有现代信息意识、信息素养的中学生。
加强考核管理,保证发挥效益
加强管理,创造良好的建设环境。一是学校要建立“数字校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组织、协调和指导“数字校园”建设工作。二是要进一步完善在
“数字校园”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资源建设、人才队伍建设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人、财、物的投入、奖惩、晋职考核等方面的政策;三是完善“数字校园”建设管理、运行管理和安全管理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四是完善各种激励政策,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数字校园”。
七、保障措施
组织保障
为了加强“数字校园”建设,全县要统一思想、加强领导,成立县“数字校园”建设领导小组,由分管县长任组长,教委、财政、发改委、纪委等部门为成员的工程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教委,由教育技术中心负责具体办公,教育科、人事科、计财科负责人为办公室成员。办公室负责研究制定“数字校园”工程规划、工程实施方案、培训方案、管理应用方案。通过相应组织机构的建立,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责任层层落实到人,确
保“数字校园”建设工作快速、健康、顺利地实施。
制度保障
县教委出台“数字校园”建设管理、运行管理和安全管理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各级各类学校也应出台与之相对应的管理制度,为“数字校园”工程建设提供制度保障;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数字化校园。
经费保障
为保证“数字校园”工程能够顺利实施,我县“数字校园”建设项目以政府投入为主,认真落实信息技术费的使用,并多渠道筹集经费。
技术保障
“数字校园”建设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对我们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需要我们去研究、去探索、去解决。因此拥有一支善于学习、不断更新、与时俱进、高素质的管理队伍和教师队伍是建成“数字校园”的根本保证。而学习培训则是促进观念升级、素质提升、技术提高 的唯一途径。县教委应举办“数字校园”纯技术方面的培训和管理应用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