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自主探究动态式课堂教学研究阶段性结题报告
如何让学生动起来
动态式课堂教学研究阶段性结题报告 高峪初级中学课题组 执笔 张辉臣
本课题自开题以来,经历了制定方案、理论学习、具体实施这几个阶段。课题组成员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循序渐进、有的放矢,从学习相关知识、理论入手,根据本校的基本情况,结合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在学校中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对在如何调动学生方面有了一定深度的研究和认识,并取得阶段性成果。
一、问题的提出
全球化、网络化时代的到来,导致知识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因此“学会学习”势必成为未来人类生存的重要方式。近几年,素质教育的理论已逐步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实践,许多教师进行了大胆的实践和探索,切实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真正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凸显学生学习的方式,形成一种让学生主动探求知识,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的学习方式。反思当前的教学行为,仍存在着高耗低效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师授生从的双边关系、分析式的教学结构、问答式的教学方法捆绑了学生思想;课外大量机械重复的抄写捆绑了学生的手脚;课内课外一本教材捆绑了他们的智慧;考试评估仅凭一张试卷、一个标准捆绑了他们的个性和信心。因此,在学习中,很多学生不爱学习,也不会学习,学习效率较低,这种教学所造就的的人才显然不符合21世纪对人才的需求。
新的教育理念、新的课程标准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教育观念——教育教学应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事。因此,在学科教学中,我们应该采用新的教学策略。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插秧式”的,强调整齐划一,它以“教师权威、知识本位、精英主义”为价值取向,新课标提倡“牧羊式”教学,它倡导“师生平等、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一体”的价值取向。对于学生而言,学习方式也必须由“接受式”走向“探究式”,让学生从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我校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我校教学的实际,提出“动态式课堂教学研究”这一课题,对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目标及教学方法提出了挑战。通过该项课题的研究,旨在用新课程的理念武装教师,端正教学观念,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达到使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的目的,使学生的素质得到不同程度地充分主动到发展。我们在2008年5月就开始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
二、本阶段重点研究完成的主要工作
(一)确定重点研究内容
根据本课题设立的总目标,确定本阶段重点研究内容为:通过发放调查表、开展家访、组织师生座谈会、课堂教学等形式,全面掌握影响学生课堂活动的因素,针对因素开展专题研究,培养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尊重的合作精神,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完成的主要工作:
第一阶段:2008年4月以初一年级学生为整体实验研究对象,通过发放调查表、开展家访、组织师生座谈,全面掌握学生情况,调查内容见《学生情况调查表》。并对调查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对学生进行编组。科学编排,划分班级学习小组。
第二阶段:2008年5月至2008年6月,实施阶段
1、召开学生座谈会,明确动态式学习中自己应该履行的职责。
2、课题组成员指导所任教班级开展同学互助合作式学习。
(1)、开展“互助合作”为主题的班会等教育活动。
(2)、举行“互助合作”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
(3)、落实班级学习小组及结对帮扶的互助任务。
3、课题组成员在自己的学科教学中,通过表扬激励、检查督促、家访谈心等形式,协助学生搞好合作式学习。
4、课题组成员通过每周一次课题研究会总结实验研究得失,撰写心得体会、学术论文。
第三阶段:2008年7月,总结阶段
1、搜集整理实验研究过程中的资料,汇编成册,形成课题档案。
2、通过多种途径检测学生进步情况以及本课题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总体影响和作用。
3、总结实验研究结果,形成课题结论性的研究报告。
四、措施、方法 寓课改于课堂教学中。
课内创设“动态式学习”的教学情境模式。在教材中挖掘教育因素,在教学中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构建师生合作教学、生生合作学习的集体性教学模式,充分开发课堂集体的交往、信息网络、群体心理气氛等社会心理因素的教学潜能,使学生在合作学习的活动中,学会交际、学会参与、学会关心,促进学生个性社会化。我们改变了以往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建立课堂学习小组。例如:以6人或8人小组的形式组建,小组成员有男有女,有好有差。这样的构成具有互补性作用。此外,在课堂上中,着重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换意见,从而挖掘集体潜能,体验合作的成功。
五、取得的主要成果
(一)认识性成果
1、通过研究实践,从课堂反映看,实验班学生的学习风气和精神面貌上有所改变,通过课堂活动观察以及和班主任的沟通交流中发现学生的集体观念增强了,消除了交往中的心理障碍,合作意识更浓了。
2、实验教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开阔了视野,丰富了教育理论知识,实验者自己的理论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3、改善了青春期学生的孤僻、自私、焦虑、忧郁的不良心理状况,能够与人和睦相处,形成了良好的人际氛围。
4、通过对动态式课堂教学的研究,对分组有点滴体会:
1、分组的规则
目的:合作学习需要学生通过与他人合作来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这样的合作,规模要小一些,便于学生进行交流,保证每一位学生在自己的小组里能够占有足够的表现空间。
建议:小组人数不宜太多,一般在4-6人,同时可以在小组内设立2人的小小组,便于合作的深入,交流的细化。
2、独立思考的规则
目的:合作学习是为了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给每一位学生提供展示的空间,使学生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组内的交流、探讨,了解别人的思路、观点,同时也使没有考虑好的同学得到启发。但是,这些成立的基础就是: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不是自己不用动脑筋,大家一块儿解决问题,学生应在自己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参与小组学习,获得最大的发展。
建议:让习惯于吃“大锅饭”的孩子独立思考,最难的是第一步“从何想起”。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思路、思考方法的指导,从扶到放,和学生一起分析思考的方向,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
3、分工合作的规则
目的:合作学习不再是一种个人的学习行为,而是一种集体行为,这需要学生有足够的团队意识。世界上,团队意识最强的应属日本人,国际评价说:“一个日本人是条虫,但三个日本人就是一条龙。”那么中国呢?很遗憾,正好相反。因此,合作学习要想成功开展,建立分工合作的意识是必不可少的。
建议:
第一是分工,例如《概率》一课中,在统计盒子里图形的数量时,需要有人报图形,也需要有人记录,这时就需要大家先分工,决定谁来报、谁来记,然后才能合作。分工,也就是让组内每个同学各司其职,可这并不容易,因为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所以分工的方式也不同,在小组建立之初这个问题尤为突出,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在小组内要建立民主协商的氛围,教师可以进行引导和榜样暗示,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办法。
第二是合作,合作意识的培养应该从合作氛围的营造开始。例如在认物体时,每个小组有一个袋子,里面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让一个学生按小组其他同学的要求从袋中摸出一个物体。这个活动就使得他们必须合作才能完成,为合作意识的培养提供了物质环境。
4、交流的规则
目的:交流是在合作学习中的重要表现形式,通过交流而展现自我、探索真理;交流的过程亦即个体从狭隘走向广阔的过程,它带来视界的敞亮。交流由于具有平等性、无拘无束和非强制性,能 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民主平等的精神的发展,也使得学生个体思考通过交流成为集体智慧。
建议:
(1)表达自己的见解
表达自己的见解,就是“说”,就是将自己的观点通过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让别人理解。这种“说”的能力包括:思维的逻辑性、语言的组织能力等等,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甚至生活中不断地提供练习的机会。
(2)尊重别人的发言
尊重别人的发言,就是“听”,就是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听”是一种涵养,也是一种学习的技巧。不仅要让学生肯听,更要让学生会听,能够听出别人说的重点、问题。
(3)小声交流
小声交流的目的是给大家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避免互相干扰。
教师要做的第二步:引导、监督规则的落实。
(二)科研成果
1、写出了“如何使课堂活起来”课题阶段性结题报告。(张辉臣)
2、朱婷婷获市优秀课一等奖,王占、毛秀娟、相龙喜、张辉臣获县级优秀课一等奖。
3、张辉臣的《物理创新课堂的教学设计》在中学物理教学参考杂志公开发表。
六、暴露的问题:
1、由于学生大多来源于农村,家长的思想又认识不上去,很少给于支持,认为课堂上学生那样做显得乱糟糟的,因此,学生参与表达的积极性还不是很高,还需要家长、学校、社会的支持和配合。需要一个很漫长的过程的。
2、在实验中我们发现教育者的素质会影响到实验的效果。我们的实验对全体教师的关注较少,在下一步的实验过程中应加大对教师的培训。
七、下一阶段重点工作:
1、进一步加强实验教师的培训和提高。
2、对学生档案的建立和管理有待进一步完善。
3、邀请专家指导,对实验进行分析、评估,积极采纳合理化建议,保证课题在实验过程中的连续性、科学性。
课题研究进行到现在,我们始终在不断的探索、研究、改进之中,针对上一阶段工作的总结和反思,下一步将按计划、分阶段、有侧重地扎实推进研究与实验工作。我们的工作做的理论深度还不够,对制约学生课堂活动的诸多问题研究还不够透彻,我相信,在上级科研部门的正确指导、帮助下,我们有决心、有信心将此项实验做好。
第二篇: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结题报告
学生主体参与意识的形成过程与培养
策略的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目前,新课程改革正稳步扎实推进,《历史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前提是学生必须要参与到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去。学生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去对活跃课堂气氛、完成教学任务、提高课堂效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结合我校的具体情况看,历史课多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参与率低,学生的主体地位受到削弱,因此,历史课堂中对学生进行参与意识的培养就显得十分重要,所以,我就把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意识的培养作为我的研究内容。
1、从当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来分析:
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以及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对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因此,培养和造就一批又一批具有自主性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已成为当务之急。发展人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构建学生主体,培养创造能力,实现整体优化,促进全面发展,因而提出可持续发展和科教兴国等战略,要求每一位社会成员都有终身发展愿望和能力,具有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2、由我国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分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实行)》,提出要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任务,要求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调整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地位,转换教育者和学习者的比重,提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上的学习方式的实质是自主学习。因此积极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成为新课程得以实施的前提和条件,从教育学的关系角度分析,教育方式对学习方式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学生自主参与意识的形成过程,教师要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所以本项研究还有较为现实的作用。
3、由当下课堂教学活动存在的问题来分析: 现在虽然正在进行新课程改革,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还是将学习放在对学生的主体意识的压制之下,体现出较强的被动性和依赖性,学生被迫接受教师灌输给自己的知识,而在学习的行为上又依靠教师的教育或是管理手段来敦促,只是自身本应具有的自主性、能动性、独立性渐渐消失,课堂呈现出畸形发展的趋势,培养出的都是一令一动的机器。为了课程改革和教学活动积极健康的发展,加强课程的科学性,提出本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主体参与是“学习者在自我体验过程中敏锐地捕捉问题,紧紧地追寻问题结果的一种心理倾向,是对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的一种亲身体验。”教学中我们应该为学生创设一定的学习环境,让他们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增强情感、发展个性提高学生的学科能力水平。
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对学习过程的体验,努力达成以下目标:
1、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究知识的局面,形成“积极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善于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
2、在课堂探究中体验知识生成、合作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打下良好的基础。
3、改变教师“一言堂”和“一灌到底”的教学方式,使教师成为课堂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管理者与合作者,学生成为真正的课堂的主人。
4、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寻求更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
5、了解历史课堂中学生不主动参与的形成原因,针对原因寻找对策。
6、通过案例分析,总结成功与不足,提高自己的教科研水平。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支撑:
《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提倡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要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去。新课程教学论也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领者和组织者,提倡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从而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通过学习研究使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建构主义“学与教”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则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要求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育思想与教学结构(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育思想与教学结构)、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设计:
1、文献研究法:
查阅和学习与本课题相关的理论知识,筛选有效的经验为本课题所借鉴,充实本课题的理论依据,促进研究的深入。
2、行动研究法:
本课题可用行动研究法,实践性较强,因此采用调查研究法、个案分析法、实验法、经验总结法等相结合。
3、调查比较法:
运用问卷、测验、访问、抽样等手段和科学方法,及时发现并收集实验全程中的有关材料进行比较和分析。
4、经验总结法:
把实验过程中经验加以分析、总结、归纳,上升为理论,并在实践教学中进一步检验。
5、走访调查法:
通过对自己所教年级学生课堂参与情况进行走访、问卷调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了解学生的参与情况。
6、情景再现法:观看课堂教学实录,深入课堂听课。
7、文献研究法:通过阅读相关教育教学专著提高自身理论水平。
8、案例分析法:通过对具体的教学案例进行分析,解剖教学中的得失,撰写心得体会。
五、课题研究的基本过程:
1、理论研究、信息搜集与方案确定(2013年3月31日—2013年9月20日)
组织课题组成员查找、收集相关资料特别是 “问题——探究式”、“学案导学式”、“诱思探究式”等,找出每一种教学模式的长处与不足。同时,研究当前我校课堂教学的现状,调查研究我校历史教学和学生学习情况,学习新课程理论和相关教学理论,进行课题论证。并与高考考点、考情相结合。确定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的切入点和基本思想,初步构建出适合新课程和现代教育思想的课堂教学模式,并确定研究实施方案。
2、学科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2014年9月20日——2014年10月20日)
了解历史学科教学的现状,广泛征求历史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初步构建出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三种课型的课堂教学模式。
3、试验与探究的第一阶段(2014年10月20日——2014年12月10日)主要研究如何激发学生兴趣,培养探究问题的能力。组织课堂教学活动和交流学习,探索、完善课堂教学模式,走出去,请进来,教师之间进行交流。根据课题组确定的实验方案,确定试验班级和试验教师,展开试验研究。定期收集试验教师尝试三种新教学模式及相应导学案信息,及时反馈新教学模式的经验与不足,仔细分析调整后,再投入试验。
4、实验与探究的第二阶段(2014年12月10日——2015年4月10日)
根据修改完善后的课堂教学模式,组织试验教师进入第二阶段的试验与探究。一线教师再次组织研究课,重在探究教学模式的可操作性和操作要领,进一步完善教学模式,初步形成固定可行的教学模式。
5、全面试验阶段(2015年4月10日——2015年11月10日)
组织各种课型的校级示范课并进行讨论,进一步完善已初具规模的教学模式并在全校进行试验,搜集相关教学模式施行信息,对比研究各种课型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的教学效果。
6、研究相应课堂教学模式评价标准(2015年11月10日——2016年3月10日)
试验教师根据教学模式使用的效果研究相应的课堂教学模式评价标准,集体研究讨论并进一步在教学中实施完善。
7、课题研究成果的形成(2016年3月10日——2016年4月20日)
根据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理论与各种类型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实践与运用,进一步修改和完善各科教学模式及相应导学案,形成总结报告,并转化为论文的形式呈现。
六、课题研究成果:
在全体课题组成员的不懈努力下,课题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理论成果: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的教学模式。
1、新授课课堂教学模式
新授课的课堂教学模式着眼于知识基础的掌握,着眼于能力的提高,教为主导,学为主体,以问题的设定激起学习兴趣,以探究产生共鸣,以争辩掀起高潮,以问题解决实现目标达成。教学的环节设计要做到教法设计与学法涉设计并重。教学环节主要分以下五部分:
第一环节——情景创设,巧妙导入
导入是教学的起始环节,恰如其分的导入能迅速将学生的思维引入教学内容的情景中,把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引到探求新知识上来,导入形式可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多样,但应紧扣本课学习内容,具有启发性和思维价值。
第二环节——互动探究 合作掌握
互动探究、合作掌握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本环节采用版块式教学,将教学内容设计成四个版块,做到由浅入深层层推进,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探究,分析理解教材内容,使学生全面准确透彻的掌握、理解、运用知识,充分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思维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
首先,学生根据教师列出的知识结构查阅课本,自主探究基本的历史知识。教师提出要求,指导自学的方法。限定时间让学生阅读教材(或查阅资料或互相交流),积极思考、填写知识结构。期间教师巡回指导,检查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难点,确定重点讲解的内容及方法,同时对个别学生的个别问题进行知识或方法上的辅导。
第二步,学生之间就自主探究中存在的疑难问题相互提问,相互解答。
自主探究结束后,教师在学生自主基础上是否询问学生还有那些不会或不明白的,给学生一个提问的机会,简单的知识点学生相互解答,较难的知识点小组讨论或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归纳。此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自学基础知识,充分的去感知历史,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教师了解了学情,根据学情及时调整教学的重难点。
第三步,知识的检查、运用阶段。教师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围绕每一课的重点内容,精心设计练习题,检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简单的运用情况。
第四步,图说历史。新教材的编写注重图文并重,在每一课都精心选择了很多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图片和地图。教师展示每课中的有重大意义的图片,让学生读图识图,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体会课文内容,同时也能提高学生阅读历史才略大水平和从中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
第三环节——构建网络,拓展升华
课堂小结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契机和切入点,是学生舒展灵性的空间,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一个关键环节,是一节课的“点睛之笔”。教师让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基础上展示自己的观点,既体现了师生教学相长,又引导学生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做到知古鉴今,从而使学生将刚学习的知识升华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克服了以教材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的弊端.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从而较好注重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第四环节——自我检测,巩固提高
本环节主要是知识运用、补偿提高,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习题,本节习题设计既突出了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又灵活多样,实现了寓教于乐,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巩固和掌握了知识.教师一方面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判断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另一方面在学生相互提问的过程中找出他们心目中的重点、难点,从而进行针对性补偿教学,达到最佳教学目的。
第五环节——学以致用,目标达成学习历史的根本目的在于借鉴,教师应该培养学生联系现实,关注未来。既活学活用了本课知识,又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地积极性。
2、复习课的课堂教学模式一:
第一环节——创设情景,导入课题
复习课使学生接触已经学习过知识,学生思想上缺乏新鲜感,因此要通过新的高度设计导入环节,从开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动机。
第二环节——复习温故,夯实基础
由学生自主掌握基础知识,时间应该放给学生。教师主要根据复习目标设计好导思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地巩固基础知识,在复习课中,学生看书时间和教师检查时间应该灵活安排,可采用同桌提问和教师提问。第三环节——师生互动,构建网络
在历史复习课中应该让学生获得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这一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自主疏理知识,它可以使学生对重点内容的认识深刻化,使知识体系进一步条理化,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为下面的知识迁移和深度剖析打下基础。第四环节——归类剖析,提升能力
这是复习课中的培养能力环节,是复习课中的“知新”阶段。这种“现场操作”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和重要作用,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相互合作,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解决,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训练,有利于学生学习技能的形成。
第五环节——拓展视野,增强认识
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逐步培养学生科学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突出历史课的思想教育,可以巧设问题,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表演、辩论等等,这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
第六环节——自我检测,巩固提高
在学生“温故知新”的基础上,教师根据复习的内容和要求,精心设计习题,及时巩固学生的劳动成果,试题的设计要立足学生实际,难度要适中,既要让学生体会到辛苦后成功的喜悦,又要让学生通过做题发现容易出错的问题。
3、讲评课的课堂教学模式
第一环节—— 考情整体评析
教师投放成绩,客观分析成绩分布和走势及考试中暴露的共性问题;让学生依据成绩,找准自己的位置。引导学生从知识点到能力要求等方面找到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差距在哪里、有多大。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要补救的内容上来,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信心和勇气。第二环节——自主合作纠错
教师活动投放答案,采集信息。学生活动依据学案,主动纠错。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通过查阅教材或笔记、请教同学或老师、重新再认等方式加以解决。能引导学生参与问题的发现、提高独立矫正失误能力水平。第三环节——错因归类评析
教师面对综合归纳各题型所暴露的共性问题的共性原因,如前置性知识缺陷、思维失误、易混概念、解题思路走入歧途等,就必须利用错因归类评析的方式确认解决共性问题的规律与方法。对于选择题让学生从分析讲解中明确七种类型及解题技巧的启示,达到触类旁通,以一当十的功效,以提高对题目的变通能力。对于材料题通过辨异求同,层层剖析的方式,活化了知识的多样性,能科学运用史实作出合乎历史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增强教学效果。如问答题中答非所问现象较严重,或许是审题有误所致,那就需要在审题技巧上加以引导与启发。解题方法的指导和训练是非常有必要的。错因归类评析中能结合具体试题及学生答题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总结规律,教给方法,有利于使学生举一反三,掌握日后继续学习的规律性方法。
第四环节——针对补偿提升
教师投放习题,落实纠错,强化巩固。学生感悟方法,主动补偿,消除薄弱。讲评效果的巩固和评估要有科学而又针对性强矫正练习来实现。练的目的在于矫正补偿,题目的设计应针对矫正目标,宁精勿滥,保证质量,真正起到矫正一道题会解一类题的作用。让学生将所获取的新知识、新方法、新观点运用于解题实践,以巩固矫正教学的效果。)
第五环节——个性对话指导
以上四个环节是对学生答题中共性问题的关注点评,但学生情况是千差万别的,因此,教师要在共性点拨的基础上注重个别学生出现的特殊问题,进行个别辅导,避免部分学生出现知识和能力的负积累,确保下一步学习人人都能轻装上阵。
(二)、教师能力得到提高:
经过近两年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及推广运用,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业务素质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教师有了更多的创新和设想。对教材的把握更加娴熟,整合能力提高。能够把所学的理论结合本校实际加以灵活运用。并在实践过程中写出了一些教育教学方面的文章,独立创建课程资源的能力提高。
1、发表的论文有:代会红老师的论文《关注教学过程 提升学科素养》获市级三等奖。2014年《在课堂教学中培养问题意识以提高教学效果的研究报告》在2014年教育督导调研成果评选中获得县级二等奖。王立田老师的《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在校本教研中获一等奖。刘明老师的《农村高中历史自主课堂探议》获校本教研一等奖。马福永老师《历史课堂如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获校本教研一等奖
2、教师举行的公开课有:名师课堂评选中代会红老师的《建国以来重大科技成就》获县级三等奖。在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高效课堂教学大比武活动中荣获二等奖。王金秋做县级高考复习讲座一节。
3、2013年市优质课评选中,代会红、王金秋老师获双优课评选县级二、三等奖。代会红《建国以来重大科技成就》获县级三等奖。王金秋获校级说课大赛二等奖。2014年高考成绩进步较快,比同类校成为邦中高考的两大亮点,得到县教研室的认可。
4、在实践中教师的素质有了很大提高:王立田、王金秋老师2013年 3月被评为2013-2014学校级骨干教师。2013年9 月被评为2012-2013学“十大教学优秀班主任”。2013、5荣获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期中、期末考试教学成绩优秀班主任。2014、9荣获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教学成绩优秀教师。王立田老师2014、9 被评为县级优秀班主任。2014年王金秋老师参加265农村骨干教师培训并获结业证书。
5、在研究过程中,校本培训与校外培训相结合,借鉴他校优点,开阔课改思路。
七、遗憾与思考:
自课题开展以来,我始终虚心学习,认真钻研,但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加之自己还有其他的教学任务,缺少研究经验,所以自己的课题研究还存在不少有待完善的地方。
1、课堂教学中,小组互动合作程度不够,有待在以后的教学中改进。
2、课堂小结这一环节,教师包办过多,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不够。
3、新授课的自主探究环节和复习课的知识重现环节中,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系统归纳整合能力不够。
在课改中研究无止境,因此,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们将一如既往地致力于教学科研,进一步探索适合学校实际、学生实际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不断推进课堂改进,争取使本课题的研究有更大的突破,把我校的历史教学教研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钟启泉主编《历史课程标准》《新课程理念与创新》 左斌著《历史学习方略》
赵亚夫 主编《发展性教学的主体参与初探》 《现代教育论丛》2000年02期 杨桦《课堂教学实施主体参与的有效途径》《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5 期 肖晓玛 《论主体参与课堂教学》 《韶关学院学报》2004年10期
沈河清 《让学生“动”起来》 《云南教育(视界综合版)》2007年 03期 王升 张晓静《谈发展性教学主体参与的功效《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年第07期 薛爱建《着力提高学生主体参与水平—主体教育的再思考》年第01期 刘晓鹏《关于教学中主体参与的思考》《教育实践与研究》2004年第05期
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精神的培
养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在前一段时间里,我们课题组全体成员始终坚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根据课题《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精神的培养》的基础研究方向,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重点,立足本校学生实际,开拓进取,勇于创新,深入开展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精神的培养的研究和课题实验,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一种主动的行为,带着一定的兴趣去学习,可以使人全身心的投入进去。学习时精力就会非常集中,并且带有极大的热情,学习的主动性也就能很好的发挥出来。主动参与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还将成为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动力源泉。那么如何来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精神呢? 现将前阶段研究课题的研究情况具体汇报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 :
1、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目标,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具备远大的理想,就会产生强烈的学习需要。学习目标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的信心,并激励学生为实现目标刻苦钻研,不断进取。(1)、长远目标与近期目标。长远目标往往比较大,实现的时间也比较长。如小学毕业时考上重点中学,高中毕业时考上重点大学等都是长远目标。近期目标通常是比较具体,是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的目标。如期中、期末考试要达到一个目标。近期目标也可以小到一个单元乃至一节课要达到的目标。无论长远目标还是短期目标都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动机,使学生积极热情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为实现自己的目标不断努力,从而提高学习成绩。(2)、目标的高低要因人而异。学生的基础、能力各不相同,各人的目标也应有所不同。不能要求每一个学生达到同一个目标。对于学习基础好,又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比较稳定的同学,确定较高水准的学习目标,对他们是合适的,能够进一步激发起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动机。可是对于学习基础差,学习能力较低的同学,盲目地要求他们过高的学习目标,不但对学习没有帮助,反而会有害处。因为过高的目标,对他们来讲,常常是难以实现的,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一旦要求有这样的目标,结果往往是失败的打击,反而使他们心灰意冷,对学习成功不再抱有信心,甚至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要对每个学生进行全面分析,帮助他们选择一个适当高低的学习目标。一般来说,学习目标是要略高于学生原有的学习基础和水平,就近期目标而言,这个学期的目标成绩应高于上个学期,并且逐步提升,直至达到理想的高度。学生围绕既定目标,会产生持久的学习数学兴趣,稳定地提高学习成绩。
2、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教师授课不能用老的模式“一言堂”,只给学生灌输知识,把学生看成是被动的接收器。教师不能只满足于学生无异议的全盘吸收,不重视启发学生的思维,也不重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这样的教学是机械式的,学生的学习往往是被动的。教师和学生之间也缺乏感情的交流,学生就很难对老师和所教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相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力求主动参与。教师授课应采用启发式,教师作导演,让学生扮演主角,应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举手踊跃发言,提出质疑,展开讨论。教师要积极评价学生回答的问题,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备课也不能光备课本,还要备学生,估计学生会提出怎样的问题,教师应具备多方面的知识,3、灵活而科学地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类问题。因此,这对老师来说,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深入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不断探索,使课堂教学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创造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1)、导语力求有新意。授课导语很重要,尤其是新授。导语设计要富于变化,力求创新。导语设计精巧,便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唤起学生求知的强烈愿望,自觉不自觉地对所学知识发生浓厚的兴趣。学生渴望得到知识,学习就有了动力,学习也感到轻松、自如,而且也容易学好。良好的开端也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2)、问题设计要难易适中。教师课堂上所提的问题往往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有些问题不能一下子要求学生就领悟,要循序渐进。难度大,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教师就得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把一个较难的问题分解成若干小问题,学生容易回答。如果一问三不知,还硬要学生回答,就有可能挫伤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影响学生情绪。不同难度的问题也应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来回答。有些问题还可用讨论的方式用集体的智慧来解决,允许学生发表不同见解,通过比较学生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应予以适当的肯定或鼓励。当一个学生圆满解答了问题,并得到教师肯定时,他会产生一种满足感和自豪感。学生体会到自身参与的价值时,其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会更大。(3)、积极创造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机会。教学必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学生能深刻理解所学的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活动也是一项积极的思维活动。实践活动比单纯学理论知识更感兴趣。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创造条件,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走上黑板,走上讲台,或到野外实习、考察。
第三篇: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研究结题报告草稿
《初中物理教学中实施探究教学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大岭中学
宋卓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我校是一所农村中学,学生基础较差,对物理的认识较少,经过一段时间学习之后,学生对物理的认识仍然不足,难以有较高的学习兴趣,甚至厌学。为改变这一现状,尝试使用探究式方法教学,使尽可能多的学生越来越喜欢学习物理。
物理课堂探究式教学不仅不忽视物理知识的学习,而是又注重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自主建构过程,科学探究与知识的建构是在同一过程中发生的。探究式教学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情境中,产生学习的需要,并通过学习合作成员之间的互动、交流、协作完成,凭借学生主动探索、亲身体验,完成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过程,就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学生的大脑去独立思考、探究、交流、学习,不断发现事物变化的起因和内部联系,从中找出规律。使学习内容有更强的内在联系、更容易理解,同时实现学生认知策略的发展。
二、问题的提出:
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过分强调了传授知识的重要性,忽视学生的学习兴趣,淡化了学生的学习思维、创造性的培养,制约了学生的主动参与,主动探究知识的活动忽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偏重记忆和理解,立足接受教师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帮助他们形成一种主动探究知识,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的学习方式,忽视了学生的经历、体验、认识和运用探究的过程,从而难以激发学习,探究物理学的内在积极性。
而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科学,它既有科学的思维,数学的方法,又有实际动手能力的训练,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科学方法,科学素质,已成为物理教学的一项主要任务,不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而是要让学生会发现问题,会提出问题,会用科学的实验方法和实践的方法去探究这个问题,去解决这个问题,从科学的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所以我们物理教学的方法和方式必须进行大规模的变革。
三、课题研究的依据:
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指出:“物理的构建应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践,注重物理学科与其它学科的融合,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从国际科学教育的改革趋势看,科学教育的目标不仅关注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而且越来越倾向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语言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得过程的积极参与者、探究者”。所以我校物理教研组据初中学生好奇、好问、好动的特点,从提高学生学习为兴趣切人点,采用“以学带玩,以玩促学”的方法确定了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实验活动的教学模式的研究”。
四、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实施步骤及内容: 1.准备阶段
2010年11月———2011年1月
(1)搜集相关资料,确定课题,拟定课题实施方案。
(2)根据方案的要求进行小范围试点,论证方案的可行性,积累经验,掌握基本的数据,信息。
(3)根据初中物理教材和大纲的要求确定探究的素材,设计指导的方案,准备必要的硬件设备。
2.实施阶段
2011年2月———2011年10月
(1)指导选题。指导学生在拟定的素材中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课题或根据教材的某一个问题确定探究的课题。也可以是依据学生在自己实际生活中提出问题确定探究的课题。课外实验活动的原则是根据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和生活实际选题绝不可以强加和硬性分配。
(2)组建课题组。课内活动小组一般以学生的座位就近为原则兼顾学生能力水平做适当的调整。课外活动小组一般由学生自由组合,在人员人数上视情况对个别组织适当调配。每个教师担任4—6个小组的指导工作,保证小组的探究活动合理有序的进行。
(3)活动的开展。发动更多的学生积极地、热情地、全身心地参与到活动中,指导教师则更要在课题方案的设计与提出,自身的参与,过程的调控,小组的分工与合作上精心准备,积极投入,研究探讨上下工夫。
(4)活动的阶段性小结。在活动开展一端时间后以班级为单位进行交流活动,表彰先进,鼓励后进、推广经验以利于活动的进一步开展。
(5)课题组中题小结。对工作进行回顾与检讨,调整方案积累数据并撰写中期课题报告
3.总结阶段
2011年9月——2011年11月 总结研究成果,文成研究论文。
五、实施方法:
科学探究是学生参与式的学习活动,根据物理学科的教学特点,不同的课型,及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程序也不同,而科学探究要渗透在教学各个环节之中,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渴望,使学生体验探究乐趣,形成和发展探究能力。
1.概念课中的探究
概念课教学以往的传统教学主要是教师讲授,学生机械地背诵定义,但对概念理解十分肤浅,处理问题盲目,运用时因而经常出错,症结在于他们对概念的理解不透,缺乏探索与实践的认知,因此,在概念教学中进行探究式教学是必要的。如“杠杆”的教学中,学生觉得简单,但很难表述清楚、完整、准确。那么教师应创设情景,撬石头的棒,跷跷板,压水井的柄等,让学生观察、研究、探索这些材料的共同点及共性知识,通过观察思考、实验探究,每组都归纳出杠杆的定义,在集中讨论分组的成果同时,采用实验加以验证,比如有的同学用圆珠笔撬书本的实验来验证,有的同学用打开的小刀当铡刀切纸片等来验证杠杆是一个硬棒,能绕着固定点转动,可以是直的也可以是曲的,最后讨论归纳出杠杆的定义,并指出杠杆的要素,使学生有良好的认识方法,学到的知识印象更深刻,重视个性发展,使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2.实验课教学中探究
初中学生都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希望亲自动手多做实验,注重探究,探究是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通过探究可以大大激发学生认知驱力。实验课中,应先提示学生如何作好实验计划的制定和安排,自由设计实验,选择好必要的器材,注意科学的实验方法的运用,引导学生对实验的不同的方案进行评估、交流、取长补短,比如“研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时,教师不直接告诉学生探究的结论,先让学生独立地假设、猜想,让学生充分的想象,引导学生运用发散思维等方法进行猜想。有的同学提出“物体所受的浮力的大小可能跟物体的密度有关”这一猜想,学生们有一致的共鸣,于是抓住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求异质疑、探究方案,此时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空前高涨,通过讨论确定运用控制变量法,在液体密度和排开液体的体积相同的条件下,物体的密度不同,研究所受的浮力是否相同,简略步骤:用弹簧测力计称出铁块和铝块在空气中的重力,然后使铁块和铝块浸没在水中,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根据两次示数求出浮力,然后进行比较。通过以上实验的探究,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了阿基米德原理,同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活动,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对于一些探索的实验,学生对于观察到的现象,实验所揭示的物理事实感到惊奇,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心理,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思维,促使他们去寻求答案。新颖有趣的问题,特别是学生自己提出的耐人寻味的问题,又是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基础。即使对于一些验证性实验,通过实验表达出来后,也更为生动形象,易于被学生接受,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只要我们老师树立一种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的思想,充分利用物理实验教学的特点,就能培养学生对自然,对科学的兴趣和终身学习意识,使其成为终身的学习者和科学探究者。
3.习题课教学中的探究
习题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让学生巩固知识、掌握解题技巧,通过组织学生讨论,辨析的探究活动,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发展了他们的创造性和实践能力。如:“日常生活中许多常见的物品可以用来做物理小实验,现有玻璃杯、铅笔、白纸、玻璃和水,从中选用器材可以作哪些实验?要求:至少设计二个实验,并简要写出实验方法,步骤及原理。”学生根据上述要求进行一系列实验的设计和训练,设计出许多种实验方案,每个方案都闪烁着创造思维的火花,充分体现了“以培养能力为主,以发展学生为本”,注重考查学生活学活用的知识,多思少算的思考能力这一中考命题导向。
4.活动课教学中的探究
重视知识的应用,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是培养学生个性,能力的具体体现。开展活动课中的探究是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取得最佳效果的必要环节。而物理与生活,社会有着极为紧密联系,因此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认识水平提供或指导挖掘生活中的探究课题,开展课外探究活动。在讨论与社会发展、生活生产、科学技术、自然等领域相联系的课题中考虑,如“温室效应”“热岛效应”“人体与物理”“交通与物理”“厨房与物理”“杂技中的物理”等等。根据课外阅读、网上查询、收集资料、观察记录、解决问题,增长知识,获得成功。实践是一个学习、研究、创造的过程,学以致用,这是物理学科的特点,关注生活,走进社会,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意识,让学生对自己探究的课题产生兴趣,有成就感,学会探究、学会创造,更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开阔学生的视野和思路。
六、实践应注意的问题:
1、要有明确实验活动的目的:
开展探究活动的目的不是重在通过学生的活动让学掌握了多少科学知识,而是重在探究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会提问题,会着手对问题去进行探究,会进行证据的收集,归纳和分析。让学生在活动中不断地获取科学知识和能力。通过活动让学生领悟科技人员是用什么方法进行科学研究的,打破科学研究的神秘感,认识到原来我们也能进行科学研究
2、实验活动小组的组织:
把学生组织起来组成研究小组时,如在课堂上进行的,一般按教室里学生就座的座位为准组织小组,这样可以减少因组织小组而对课堂教学的干扰,使课堂教学能有序地进行,也便于课堂教学的组织。如是在综合活动课或课外活动中,可以问题或兴趣为为核心,对这个问题有兴趣的同学组成 2 — 4人的小组,人数一般不宜太多,多了往往会造成一部分人无所事事,甚至反而干扰活动的进行。(如对问题感兴趣的同学较多,可以组织几个小组同时探究。)有时教师也可以对小组进行适当的调整,对那些思维不活跃,还没有“问题”的学生插入其他小组中去,带动这些学生共同投入探究活动中去。也可以提供一些“问题”让他们选择探究的课题。总之要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去,尽可能让班级里的学生人人都成为探究活动小组的成员。
3、教师在活动中的引导:
探究性实验活动中,教师引导的好坏是活动成败的关键。首先教师要做到善于发现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及时的给以培育不要因学生问题太简单而不给予支持,也不要因学生 的问题太简单、太浅显而不给与支持。同样对那好高骛远或因知识和能力的还不能解决的问题要给以适当的疏导,使学生不因问题过难或过复杂而失去探究活动中的乐趣。其次不要忘记教师在活动中不是活动的主体,从思维的形成,探究方案的落实,实验活动进程及最后结论的形成都主要应有学生来完成。教师在这儿是起着引导者、促进者、参与者和评价者的的作用。但在整个活动的过程中又必须时时刻刻注意和关心学生活动的情况,在最需要的时候给予帮助,信心动摇的时候给予支持、促进,有时教师也可以成为学生中平等的一员,共同研讨,让学生树立信心,克服困难把实验进行到底。
4、重在鼓励:
活动能否持续开展下去,保持学生的兴趣是成败的关键。学生的兴趣一是来源于活动的本身,二是来源于外界的评价。对任何一个活动,只要能开展起来,总能从中找到成功的有用的地方,抓住这些优点给予表扬和鼓励是重要的手段。对那些有创意的思维和活动则可以以班级或学校的名义,给以适当的奖励,使那些先知先觉者向更高的层次跃进,也给后进者树立了榜样,促进他们比学赶超。
七、活动开展后获得的效果:
1、活动开展以来,保持了学生对自然界的好奇心,增强了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许多同学在活动中始终有一种兴奋感、满足感,激发了学生质疑和探究的兴趣。许多学生学习物理的劲头提高了,喜爱物理学科的人数更多了。
2、某些所谓的“差生”也在实验活动中崭露头角,使得其他同学刮目相看。问问题的人多了,学生的分析和观察能力提高了,学生中常常可以看到为了某一个物理问题许多人为它争论的面红耳赤,学生间的交流多了,相互合作多了,关系更融洽了,更自信更富于挑战了。原来很难开展的小制作,小论文的活动现在日益增多,逐渐丰富起来了。
3、探究性活动开展以来,特别是那些活动积极份子的观察能力,思辩能力,捕捉有用信息的能力,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4、活动开展以来,学生所提的问题不局限于课本,不局限于初中物理知识,对我们教师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和新的要求,使得教师去不断的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不断地要去改变自己教学和辅导的手段及方法,来适应新的情况。
八、实验结论:
1、通过实验说明了探究性实验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会提问题,善于提问题,使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更浓了。
2、通过实验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讨论的兴趣,活动中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作用。
3、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了科学探究的乐趣,领略了科学探究的方法,初步学会了自主的用探究的、实验的方法去研究物理问题。
4、通过实验活动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获得信息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
5、通过实验活动培养了学生勇于克服困难和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了学生应用物理知识为社会服务的意识。
6、通过实际的操作说明了探究性实验活动在现行的条件下,在大家的努力下是切实可行的。
十、需要研讨的问题:
1.由于受现行教材和考试制度的限制,探究性实验活动目前还未能在大面积的在课堂全面推开,特别是初三年级下学期因中考的压力,课后的探究性实验活动也因学生没有时间而无法正常进行了。所以迫切希望使用新的教材和实行新的评价制度。
2.要在课堂上大量的开展探究性实验活动,实验仪器要做到尽可能基本配套,取用方便,现有的实验仪器已经能够满足大部分探究实验的需求,但仍有一些探究实验需要自制教具。
3.随着活动的不断开展,有的同学越干越有劲,而有的同学有兴趣下降的趋势,这就需要我不断的努力,不断的研究,把活动开展的更精彩,更丰富,不断地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这方面我感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总之,探究式学习是适应农村中学的现状与未来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但由于我对探究式学习认识还比较粗浅,做法还不成熟,不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仍有不少地方值得进一步探讨和完善,有必要进行科学的总结和反思。所以,我真诚地希望各位专家提出宝贵意见,不当之处给予批评指正。以便我共同深入探索中学物理教学中的新途径、新方法、新模式,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取得更大实效。其它参考文献:
1、阎金铎主编,查有梁等著:物理教学论,—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
2、郑桂华主编,刘莹箸:探究性学习教学示例,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4月版。
3、骆红梅 物理教学探讨 中国教育学会物理教学专题委员会期刊2009年5月版
4、刘玉廷:现代教育教学研究 科学教育出版社 2011年第三期、5、徐丽波:现代教育教学研究 科学教育出版社 2011年第三期
第四篇:围棋进课堂的探究与教学研究结题报告(范文)
“围棋进课堂的探究与教学研究”
结 题 报 告
一、课题的提出
八十年代中期,团中央和全国学联决定,在全国青少年中普及围棋;(2000年,共青团中央宣传部和中国围棋协会共同倡导发起了青少年围棋普及运动;2001年3月,国家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发文,要求在学校开展三棋活动。)这些举措让这一中国古典文化为造就下一代发挥作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办出各自特色。”围棋是我们中华民族引以自豪的文化遗产之一,它是智慧体操,是战斗的游戏,是变化的艺术,是趣味的科学围棋活动过程中,学生追溯围棋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历史,在布阵收官、黑白两子激烈搏杀中体验人格与意志品格的较量。围棋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它对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着积极地推动作用因此我校充分利用围棋的教育功能,使围棋进入课堂。
二、本课题在国内同一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围棋不单是一项体育运动,而且还是一种文化活动。围棋,有着五千年的文化积淀,底蕴深厚,中国著名围棋运动员聂卫平在2008年全国国际竞标赛说过,围棋应进小学课堂。目前围棋进课堂的实践已普及全国大部分中小学。我国的围棋进课堂实践活动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目前我国对围棋进课堂的研究已初见成效,教学实践证明学围棋的孩子更聪明。学围棋可以培养孩子的计算能力,让孩子更早地接触复杂的计算,学围棋可以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孩子更早地学会通过推理预知结果,也可以培养孩子的良好记忆能力。但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种种弊端:师资力量力量有待进一步提高,教学硬件不完善,动手能力差等。今后还需对围棋进课堂的理论及实践做进一步的系统、深入的研究。希望能够通过围棋的教学,开启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操,增强学生的历史知识,强化孩子们与人沟通、交际的能力,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课题关键词语的界定与支撑性理论 <一>、课题相关概念的界定
围棋:围棋是一种策略性两人棋类游戏,使用格状棋盘及黑白二色棋子进行对弈,属琴棋书画四艺之一。课堂:是指进行教学活动时的教室。
围棋进课堂:是指把围棋确定为校本课程,通过教学实践,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活动。<二>、支撑性理论
1、应学校素质教育的要求
国家教委主任朱开轩同志指出:“素质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为实现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 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要求学校要相信每个学生的发展潜能,要创造各种条件和机会,围棋进课堂实践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锻炼心智,调节情趣,让学生在围棋课堂中充分展示和发展自己的才能。
2、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小学生天真活泼,凡事好问好学。“好动”、“好强”、“好胜”都是小学生的共同心理特点。因此,教师要抓住学生求知欲强这一特点,通过组织生动活泼的围棋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辅以启发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围棋知识,并从中获得学习围棋的乐趣。
3、围棋教育的特点
学习围棋是提高儿童综合素质的最佳途径之一。教育界专家经过长期科研与测验认为,学习围棋对孩子有诸多好处。
① 开发智力。围棋是一项智力运动,每一着棋都要经过大量的计算和判断后才能落子。一旦下出未经思考的“随手棋”,胜负的天枰都将会倾斜。所谓“一着走错,满盘皆输”。下围棋,能有效帮助孩子养成爱动脑、勤思考的好习惯。
② 陶冶情操。围棋是一项高雅的运动项目。围棋中深奥的哲学理论以及围棋所特有的文化内涵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孩子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同时,孩子在下棋时的一举一动都影响着对手对自己品格素质的认知。下围棋,可以帮助孩子建立高尚的道德品格。
③有利于孩子集中注意力。围棋盘上始终都充满了紧张激烈的战斗,任何时候都不能有注意力的分散和松懈。对手的每一着棋,都要认真的评估和判断之后才能作出正确的应对。下围棋对孩子集中注意力有极好的帮助。
④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面对强大的对手,每一着棋都有可能会面临困难的境地。孩子必须学会在没有任何支援的情况下独立提出问题,继而独立解决棋盘上的纷争。下围棋能有效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⑤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所谓“始以正合、终以奇胜”,即开局时按常规手段形成态势,而最终要用对方意想不到的方法来取胜。仅是平庸地跟随对手是不能获胜的,所以,在棋盘上必须要出奇出新,下出令对手非常为难的着法才能赢得胜利并赢得对手的尊敬。
⑥对孩子的挫折教育。在棋盘上的胜负世界中,让孩子在胜利中获得快乐,在失败中品尝痛苦。一次失败就是一个挫折,经得起挫折,才能成为高手。
围棋进入小学课堂,学校本着“启智慧”“塑情商”“通兵法”“晓历史”“明国学”“交睿友”,是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围棋的乐趣,使自己的德智体美得到全面的发展。
四、课题的实践意义
围棋作为一门课程走进课堂,走到学生身边,不仅具有一般学科的普遍的育人作用,而且还具有自己的独特功。它凭借自身的特点,集开 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于一身,其教育作用是不可低估的,也是其他教育手段无法比拟的,不仅使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得到和谐发展,更促进学生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推动了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根据我们的调查统计,自我校围棋活动开展以来,围棋这一智慧体操培养了学生持久的记忆力,丰富的想象力,灵活的思维能力。将围棋课程与教学相结合,真正体现了“活教育”思想。因为这理念中有一条重要的方法论: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这与围棋教学是一致的。
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中,培养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才使我们教育工作者努力的方向。我们的围棋教育之路会越走越宽,越走越坚实。我们将在今后的围棋教育之路上不断前行。
五、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研究重点和难点
围棋进入小学课堂,但目前围棋的教学模式还处在探索阶段,缺乏一些具体细致的有效措施。对此,本课题主要研究以下内容。
1、“围棋进课堂”基本理论的研究。
2、“围棋进课堂”兴趣培养的研究。
围棋作为一项历史悠久的运动项目,其教育价值也是显而易见的,“围棋进课堂”实践活动切实充实了学校传统的以“语文”“数学”为核心课程的教学项目,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辅以快乐教学法,使学生在愉快的课堂气氛中,习得围棋知识,、培养学生学习围棋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3、在“围棋进课堂”实践活动当中,本着教师是主导,学生为主题 的课堂,教师充当“管理者”、“引导者”等角色,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围棋课中做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在动手实践过程中理解,消化围棋知识,从而把课堂建设的更加民主、和谐、宽松。
研究重点:在“围棋进课堂”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兴趣。“围棋进课堂”旨在培养学生对围棋的兴趣,从而使得我们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学生的德智体美得以全面发展,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对“围棋进课堂”的有关问题进行细致的探讨,以利于对围棋教学活动实施的正确把握。
研究的难点:“围棋进课堂”学习模式的建构
围棋是一种动手能力要求很高的运动项目,如何把围棋同学校教育结合起来,构建一种“以棋育德、以棋促智、以棋冶情、以棋养性”的学校围棋棋文化,引领学生充分认识丰富多彩的黑白世界,将围棋文化教育与学生学习、学会做人等教育活动相结合,从而推进素质教育,是“围棋进课堂”的一项难点。
六、课题实验的假设、研究的主要目标
1、课题实验的假设
(1)通过“围棋进课堂”的实践活动,在小学普及围棋知识,使得学生“启智慧”、“塑情商”、“同兵法”、“晓历史”、“明国学”、“交睿友”,让传统文化得以传承。
(2)通过“围棋进课堂”的实践活动,丰富小学生文化生活,辅助提高其他课程的教学质量。(3)通过“围棋进课堂”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围棋的兴趣,转变学生学习观念,让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研究的主要目标
攒通的应试教育以获得高分为目的,忽视对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目前社会上普遍存在的溺爱孩子的现象,孩子有所求,家长必有所应,因此孩子自己很少直接面对实际问题。忽视实际解决问题的培养是传统教育观念的重大误区。如何通过围棋进课堂和围棋教学,充分开发儿童的智力潜能和培养个性的优秀工具,提升素质教育是我们的主要目标。通过围棋的教学实践,培养儿童灵活的辨形、计数能力,理解记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等。养成文明礼貌,不怕困难,自信心强,乐观敬业的道德素质,是我们“围棋进课堂”实践活动的主要目标。
七、课题研究方法、步骤的设计
1、两年来,我们在围棋教育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服务的实践中,充分挖掘围棋的德育功能,把围棋教育与道德品质教育相结合,使之成为有效的德育载体,先后举办了“围棋与做人”、“围棋精神之我见”、“围棋文化ABC”等系列主题教育,涉及到礼仪教育、诚信教育、进取精神培养等等,内容丰富且形式多样,贴近小学生的学习实际,能为学生所接受,也更能收到实际效果。
通常,我们把一个大的主题分解成若干个小主题,这样每周就会有一个小主题,这样做的好处是将大的主题具体化,每一周的活动目标明确,避免了空泛和笼统。例如去年的“围棋与做人”主题教育,第一周是“学校学礼仪”,通过“围棋名人的之道”故事会,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做到学棋要尊敬师长、友爱同学、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学棋要友谊第一,以棋会友;学棋要爱棋,把棋视为作自己的朋友和伙伴。第二周是“学棋讲诚信”,通过“各抒己见”论坛活动,学生达成了共识:围棋对弈要讲诚信,明里暗里采用“犯规”动作,即使赢棋也不光彩。从培养学生的围棋诚信意识引申出去,教育学生以诚待人,以信待人。凡事讲诚信,才能获得他人的信任,才能与他人进行合作、交往。第三周是“学棋树人格”,通过棋技培训和棋艺比赛,体验挫折和成功,知道信心是胜利的关键,遇到挫折不气馁,树立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必胜的信念,才能转败为胜;使学生养成坚忍不拔的意志,勇敢面对困难 挫折以及成功后的戒骄戒躁。第四周的表彰和小结,“获奖学生感言”环节则让学生从伙伴的发言中明白了要虚心好学,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努力学习同学的长处,多渠道多方位地获取棋艺;懂得学海无涯,艺无止境的道理。
2、围棋课堂教学是围棋教育的主阵地。通过围棋教学,学生不但懂得围棋知识、技能,而且传承了围棋文化,陶冶了性情,开发了智力,培养了进取精神和创新精神。
围棋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训练是学校围棋教育工作的常规。多年来,我校围棋拓展教学,设普及班和提高班两种模式。一二年级普及班的围棋课程排入课表,一周上课一次,做到人人学围棋。在普及的基础上,根据家长意愿和学生围棋水平,分设提高班,对孩子进行分层训练,特邀菏泽市曹州棋院专职教练执教。为了不断提高围棋课堂教学质量,学校编制了围棋拓展校本教材。教材涵盖了德育、文化传承、知识传授等内容,兼顾了围棋的教育性,竞技性,趣味性,对以往仅仅介绍知识与技能的儿童围棋教材来说,我校围棋教材是一个突破。
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围棋教育内容,使围棋教育在促进学生在学科学习中提高综合素质是我校近两年开始研究的一个全新领域。我们先要求教师个体在学科教学中自主探索、累积经验、撰写案例,在以各学科教研组为单位,开展实实在在的案例研究。我们从中领悟到围棋活动是一项独立思考、专注投入、反思复盘、不断进取的智力体操,须“三思而后行”。这种严谨的思维模式除了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外,还能促进学生对各学科学习过程的计划、操作进行反思,因而下棋的孩子会变得更聪明,思维更有条理。这对学生的各学科学习是大有益处的。根据不同学科,渗透不同的围棋教育内容,努力挖掘教育因素,它不但为围棋教育增添了新的内容,而且为学科教育改革寻求了有效的途径和方法,使学生不仅扩宽知识面,而且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知识的运用能力和迁移能力。
八、前期研究情况
进行课题研究首先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的学习、理论的普及。因此,我们充分利用了社会资源,聘请菏泽市曹州棋院专业的围棋教师,并在学校成立围棋教学管理小组,积极组织课题组老师参加各种教学观摩、学习、参加活动,在校园内也积极开展围棋各项比赛活动。相互听课,相互切磋,听课有备而来,明确分工,课后及时评课讨论。研究课后,执教老师要写一份教学案例,使自己在反思中成长。及时整理相关材料,形成系统资料,在研究中发现问题并及时开展研讨和交流。
九、保障措施
分层、分级管理运行,形成有效教育合力
1)成立围棋活动校本课程开发小组,由校长、教导主任、科研室成员、大队辅导员,围棋专职教师等组成,定期组织学习研究,保证课题正常进行。
2)聘请专业的围棋教师,协调社区、家长等校外一切有利因素,形成教育合力。
3)管理、教学、科研各司其职,进一步挖掘围棋教育功能,走持续发展之路。
落实具体管理制度,形成围棋教育规范要求。1)在行为规范常规中制定围棋教育规范要求; 2)为围棋拓展课制定棋规范要求;
3)为围棋校外交流、竞赛、升级升段中制定棋品规范要求。
十、预期目标
(一)、总体目标:
1、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逻辑思维能力。
2、面向全体、全面发展、突出个性,培养能力
3、建立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协调配合发展的课程体系,使两者 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使教学工作充满生机与活力。
(二)、教师目标:
1、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使其源远流长。
2、提高围棋技能,拓展思维,陶冶情操。丰富德育内涵,增强学生的规则意识、诚信意识、礼仪意识,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进取精神。
3、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意志品质。通过围棋教学,促进学生形成独立思考,敢于独创和胜不骄、败不馁的品质。
(三)、学生目标:
1、培养特长、陶冶情操,开发智力、锻炼能力、提高身心素质和身体健康,促进综合素质的发展。
2、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文化艺术遗产。
(二)具体目标:
1、在第一年基本达到低年级普及,实现围棋进课堂。完成对教师教练员的初级培训工作(学校、教师)。
2、在二年之内力争做到在省市围棋竞赛中取得好名次。(学生)
3、成立科研小组,充分认识围棋进课堂的重要性,争取在二年内能够使学生各学科成绩、智力因素及品德修养等都得到明显提高。并对此做出细致而大量的数字统计,以充分证实围棋进课堂的重要性。(教师)
十一、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1年9月——2012月元月
1、制定创立围棋特色学校具体方案。
2、开展宣传活动,使师生和家长认识到学习围棋的重要意义。
3、组建机构,明确分工,制定制度,聘请专业人士。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2年2月——至今
1、低年级推广、普及围棋课教学,实现围棋进课堂工作。
2、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选拔有浓厚兴趣和爱好的同学成立兴趣小组,开展培训活动。第三阶段:(总结阶段)
总结经验教训,奖励有成就的师生。
十二、内容与措施
(一)组织机构
围棋特色教学总负责:王振中 负责领导:苏一哲
围棋特色教学总教练:徐君生
围棋特色教学教练员:屈箭飞、徐任、邓小周、吴自群 成立围棋教研室,设置组长一人,组员兼职教员4人,专职教师1人。
(二)、职责分工 围棋特色教学总负责:
王振中:负责学校特色工作的设计及总体实施工作 特色校实施组成员:
苏一哲:负责围棋特色学校的教学组织及对外聘教师的协调管 理。对外联络工作。负责科研小组工作,并对此做出数字统计,以充分证实围棋进课堂的重要性
徐君生:负责围棋特色学校的教学组织。对每个学生建立学生学围棋档案,每个学年要制定计划,期末有总结,每月检查任课教师的教学计划,学生跟踪材料记录。配合围棋课堂教学,巩固围棋二课堂活动成果。负责围棋特色学校学生活动的组织为今后的少年棋类竞赛做准备。围棋特色教学教练:
十三、特色形式
围棋教学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建立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协调配合发展的课程体系,使两者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使教学工作充满生机与活力。
1、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围棋正式进入一、二年级课堂教学,学校专门配备围棋竞技室,每周每班授课一课时。
2、学校结合曹州围棋院组织编写适合小学生围棋学习的教案。
3、为配合围棋课堂教学,每周三下午作为围棋小组活动时间,继续巩固围棋教学活动成果。为今后的少年棋类竞赛做准备。
4、本着边实践,边探索的进取精神,在教学中不断完善教学方法,争取在二年之内研制一套切合小学生接受能力的适合课堂教学的小学围棋课本教材。
5、对每个学生建立学生学围棋档案,每个学年要制定计划,期末有总结,负责围棋教学的领导每月检查任课教师的教学计划,学生跟踪材料记录。
6、任课教师定期写出有关专题论文,以促进完善教学工作。
7、定期聘请围棋协会同志到学校进行教学讲座,有计划地选派围棋教学的专人教师到外地学习先进经验。
8、在校全体教师中间还要进一步学习如何把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的有关材料。展开怎样通过围棋课教学,提高学生的素质,提高教学质量的科研讨论会,促进该项工作在学校广泛深入地开展。
9、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向家长广泛宣传围棋进课堂的重要意义,以取得家长的支持及社会的认可。
十四、制度管理
1、领导参与制度。
学校班子成员定期要到特色实施组参加活动,及时了解实验教师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督促实施开展实验工作,掌握和积累第一手资料。
2、专题研讨制度。
各特色组安排专门的时间,围绕围棋特色教学开展交流、反思。针对实施中遇到的难点、疑点、突破点进行研讨,发挥集体智慧,提高特色工作的实施水平。
3、教师示范制度
实施组成员通过定期开放研讨课、示范课等方式带动围棋特色研究的深入,组织参加实验的老师定期进行教学交流活动
4、家校联系制度。
为了使围棋特色工作得到家长社会认可,进而引导家长支持和参与,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合力。各年级每学期开展一次家长学校活动,对家长进行普及性培训,同时要定期举行“家长开放日”活动,让家长直接参与听课、评课活动,利用家长的覆盖面宽的优势,为创建特色校活动提供条件和帮助。
5、经费保障制度
学校根据创建特色情况,力所能及地加大投入力度(如:活动费、外出参观学习费、参考资料费及其它费用),确定围棋活动教室配备相关教学设施,确保创建特色工作的正常进行。
6、奖励制度
参加围棋课教学及管理的教师课时按正常课时计算;同时,学校通过对特色实施情况综合考核,根据学校的考核制度,视情况予以奖励。
第五篇:自主探究式
z自主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自主探究式教学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进入新世纪,以科技创新为基础,以经济全球化、停息化为主要特征的发展潮流,正把人类社会带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创新时代。现代教育现代教育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使受教育者不但要学习知识与技能,而且首先要学会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是世界性基础教育改革的潮流,也是终身学习理论的具体实践。
自主探究式教学是对我国传统教育反思的结果。审视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过分注重教师的教,忽视了学生的学;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和手段滞后,教育内容琐碎,问题探索缺失,思维含量低;教育机械、沉闷、程式化,使学生失去了生命的灵气和学习的乐趣。这样的学习限制了思维,束缚了思想,背离了学习的本意和目的,既不符合人自身发展的规律,也不符合社会发展对人力资源开发的需要。实施自主探究式教学,改变过分强调“接受式”学习的现状,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使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能动性真正得到张扬和升华。
自主探究式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面对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生产过程日益智能化以及新科技革命带来的挑战,现代社会急需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个体创造潜能的发挥,首先依赖个体主体性的充分体现。弘扬人的主体性是现代教育最重要的特征。现代教育越来越重视每个人一生的发展,越来越关注每个学生潜能的开发和个性的发展。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也是跨世纪教育变革的根本任务之一。自主探究式教学可以改变学生在原有教育、教学条件下所形成的那种偏重于记忆和理解、立足于接受教师知识传授的学习方式,形成一种主动探求知识,并重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手段。
自主探究式教学是推进教师教学行为变革的重要方式。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师教学行为是新课改目标得以实现的桥梁和中介,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要具有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倡导并指导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主动体验、敢于创新,主动地自我发展;可见,新课程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相应变化,“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在对待教学关系上,强调帮助、引导;”“在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强调合作。”而“自主探究式教学”将有效地推进教师教学行为的变革。
自主探究式教学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有效手段。学生学习行为的转变,被看成是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和核心任务。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自主探究式教学有助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有助于牵引出学生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甚至生存方式的转变。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也会因此得到真正的张扬和提升。学生不仅将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且还将成为生活的主人,主宰自己命运的主人,将会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幸福的人。
自主探究式教学是课堂教学改革的理想选择。教学改革旨在打破传统教学束缚学生手脚的做法,遵循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观念给学生发展以最大的空间,并能根据教材提供的基本知识把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课堂教学选用自主探究式符合教学改革的实际,并能满足改革者的心理需要。可以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探究,在质疑问难中探究,在观察比较中探究,在矛盾冲突中探究,在问题解决中探究,在实践活动中探究,从而使班级教学焕发出生机勃勃的活力和效力。给教师提供了学习别人和对比自己的机会,也提供了认识自己和认识学生的机会,破除“自我中心”,促进教师在探究中“自我发展”。“自主探究式教学”便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理想选择。
自主探究式教学是实现我校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和保证。⑴深化课改研究成果的需要。我校研究过两项市级课题:《读报活动教学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作用与影响的实验与研究》、《农村小学生自主学习的研究与实验》。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取得了系列成果,这些成果需要推广和应用,还有些问题需深化研究;“贫二”子课题“农村小学教研新构想”在教研工作中得到实施并坚持不懈,但这种常规教的组织格局,需要注入深化研究的活力。⑵创建学校特色的的需要。作为市级“教学研究示范学校”、“教育科研实验学校”和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重点学校”,该课题将有助于创生其特色,深化其内涵。⑶发展学校理念的需要。我校提出的学校“培养目标”是:“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具有特长,适应未来学习和生活的现代中国人”;教学理念:“用教学科研创造教学辉煌,用教学新理念和高科技创造教学高效益”;学习理念是:“用科学的方法学习,用生命的灵气学习。”
探究性学习的研究,我国从上个世纪90年代就开始了。而与之相关的研究,国内80年代后期就已开始,如北京师大林崇德教授的“学习与发展”研究;东北师大附小“主体性教学模式”的探索;上海市课程发展研究所、课改综合研究课题组“培养学生的发展性学力与创造性学力的课改目标”;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科学研究所“小学生及幼儿创造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验”;四川广元市教育科学研究所“读报活动教学实验”;江西的“高中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研究”;江苏的“浅谈信息技术课程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构建”;四川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师教学行为的变革的理论与实践”;等等。这些研究,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的能力和习惯,推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及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转变,促进课堂教学改革等方面,从理论与实践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以上探索,或侧重于学生发展的“自主性”,或侧重于学生发展的“创造性”,对“自主探究式教学”的研究,仅侧重于模式的建构,针对农村教育现状开展的研究则更少。本课题与以上研究相比有以下突破:
1、强调自主学习与探究性学习的整合;
2、探索在农村小学的现实背景下开展自主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策略和操作模式。
3、从理念到实践,对农村小学自主探究式课堂教学做更深层次的立体化研究;
鉴于此,对自主探究式教学进行研究,有效变革教师教学行为,努力提高教师教学能力,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广和深化课题研究成果,构建新的校本教研运作样式,全面推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就显得十分重要。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终身教育理论,“教育不在于获得有用的知识或技能而在于发展求知能力,不在于学习而在于达成理解,不在于获得信息而在于完成智慧。”未来的社会,需要的不是仅仅掌握了一定知识技能的工具化的人,而是具有求知能力和发展智慧的可持续发展的人。教育不再是仅仅为了适应就业的需要,教育将贯穿于学习者的整个人生,终身教育已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素质教育理论,素质教育是面向未来,立足新世纪的全面教育,是以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和谐发展的教育,“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应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认知心理学的学习和教学理论中的加工过程论、认知结构论。该理论非常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马斯洛·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管理心理学和强调实现人的潜力的最大发展,提出以人为中心,发展为本,注重激发师生的创造性和自主性。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强调有意义的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主张建构性的学习、积累性的学习,强调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课堂教学活动应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现行教学改革更注重陈述知识的程序性,策略性教学过程。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认为,不要把人当作被动的接受者,应当把人当作自主参与与探究知识过程的人。实施自主创造教育,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自由、宽松、探究的思维空间,培养创新意识,调动学习的自主性。斯瓦布认为探究学习的过程,是在儿童对客观事物进行探究的过程中,通过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去自主探究,发展他们的探究意识和能力。社会学也认为极大地发展人的创造性和潜能的同时,培养人对社会的责任感,主体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实现自主探究学习知识是社会责任感的具体体现。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强调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习中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为出发点,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学习的过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智育工作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于是,在教学中注重改革教与学的方式,发展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意识、习惯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便已显得尤为重要。
综上所述,我们从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及教学论等方面看出,实施自主探究式教学,有其丰厚的理论指导和支持,是本课题实施研究可借鉴的理论依据。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构想
(一)研究范围的界定
该课题的内涵包含着两层意思:第一层什么是农村,什么是自主探究式;第二层什么是自主探究式教学。
这里的“农村”是指:经济欠发达,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教育教学资源缺乏,设施设备简陋,班级容量较大,教师素质不高,学生知识面窄等,相对城市,区域性落差较大的广大地区;这里的“自主”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并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始终把学生的学放在教学的中心位置,学生要自觉主动地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探究”,就其本意来说,是探讨和研究。探讨就是探求学问,探求真理和探本求源;研究就是研讨问题,追根求源和多方寻求答案,解决疑问。
“自主探究式教学”,就是以自主探究为主的教学。具体说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这里的“自主探究式教学”有如下几个主要特征:
1.它是以农村教育的现实为背景开展的教学研究,而非广义上的教学研究活动。
2.它是以自主、探究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及其相
互促进,并以小组合作学习为基本组织形式,而非唯一的教学方式。
3.它是适宜于多样化的科目和不同学段,并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活动形式,而非局限
于理科课堂,并针对个别优生的教学方式。
4.它是在辩证处理学生与教师有效指导下的教学活动,而非流于形式的花样翻新和表
面热闹。
5.它是对传统教学的扬弃,在于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式学习,而非对接受式学习的否定。
因而,本课题以农村教育的现实状况为背景,其研究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力图通过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教师作为自主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导师,其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此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浓度,评价探究的成败。学生作为自主探究式课堂教学的主人,自然是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明确探究的目标,思考探究的问题,掌握探究的方法,敞开探究的思路,交流探究的内容,总结探究的结果。由此可知,自主探究式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参与的活动,他们都将以导师和主人的双重身份进入自主探究式课堂。
(二)研究目标
研究成果目标:探索出一套适于农村小学课堂教学中开展自主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策略和操作模式,及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学校目标:构建新的校本教研运作样式,大力推进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教师目标: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转变教师教学行为,培养具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和创新精神的新型学科骨干教师队伍。
学生目标:有效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三)研究内容
1、农村小学自主探究式教学目标的研究与实践。
教学目标是教师教学观念转变的重要标志,是指导与形成小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依据。确立教学目标必须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必须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使每个学生都学会学习。一方面,课堂教学目标的确立应紧紧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另一方面,应正视和科学处理课堂中教学目标的“预设”、“预设生成”与“非预设生成”。
2、农村小学自主探究式教学实施策略的研究。
自主探究式教学围绕怎样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和加快新型人才培养这一主题,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通过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和培养团结协作精神,为其终身学习、与时俱进奠定良好基础。其实施策略主要包括课前、课堂及课外实践活动三方面。
课前实施策略:教师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创新教学设计策略;学生预习、收集有关材料等的策略;
课堂实施策略:创设问题情境、提出探究问题、学生自主探究、教师解疑导拨及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策略等。
课外实施策略:学生投身社会实践的策略;开发和利用农村丰富的自然资源,促进新课程教与学的策略。
3、构建农村小学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研究。
学校将以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从小善于创新,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为目标。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自主学习为途径,合作讨论为形式,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在实践过程中,贯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基本模式:激趣引题—独立探究—合作交流—研讨评价—拓展应用
课堂教学中的实际操作模式根据特定的学习者、具体的教学目标和学习环境的不同做适当的调整,或创建新的课型模式。
4、自主探究式教学对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研究。
自主探究式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创新过程,而非学生在预设框架内机械被动的回应,教师在教学中会不断遇到新的疑问。要解决教师在课堂中遇到的实际教学问题,改善教与学行为,“实践+反思”的行动研究,将显得十分必要。行动研究的过程,将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引领教师走专业化之路。
5、自主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研究。
实施自主探究式教学,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扩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6、自主探究式教学推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研究。
自主探究式教学的研究,将有助于落实校本教研制度,促使学校走校本教研课改之路,提升新课改内涵,充实新课改理论,全面推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