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激发兴趣 提高山区农村小学作文教学初探
激发兴趣 提高山区农村小学生作文教学初探
砚山县盘龙乡中心学校 杨文蛟
内容摘要: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习作是衡量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检验语文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教师由字、词到篇,逐步培养学生的习作习惯,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消除学生畏惧心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重视活动课和社会实践,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培养阅读兴趣,创设成功机会,激发习作热情,教师“下水”示范,学生积极模仿。兴趣这一非智力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已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习作教学过程中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兴趣尤为重要,正如一位教育学家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关键词:习作兴趣习作热情习作能力 训练方法 阅读 积累
习作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检验教师语文教学的重要依据。许多老师和学生一谈起习作就觉得头痛。就拿我来说也曾有过,但经过近二十年的探索,终于找到了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关键所在,那就是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习作教学也是如此,所以就如何培养小学生的习作兴趣作如下论述:
一、消除学生畏惧心理,萌发学生习作欲望
人人都知道说话、走路是极其平常的事情,世上除了残疾人,几乎没有不会走、不会说的,但是孩子在未学走路、学说话之前,家长是否灌输了难的观点呢?没有就拿走路来说吧,如果孩子在不会走路之前就知道走路很难,可能有绝大多数的孩子不愿意学走路。而且家长在教孩子走路时很有耐心,孩子经过无数次的训练,最后家长完全放手让孩子独立行走,终于学会了走路。习作和走路一样平常,往往是家长和老师无意识地灌输了习作难的观点,造成许多学生害怕习作的心理。其实,我们应该告诉学生习作就像说话,走路一样简单,把我们平时说的话、做的事用文字整理一下,记录下来就是习作。教学时,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培养学生说和衣而卧、写话的兴趣和能力。如让学生听故事后,复述故事主要内容,进行简单的说话、写话训练,重视口语交际的训练,打好习作的基础。教师应每周至少开展一次口语交际,如让学生介绍一天中最有意义的事,使他们能把话讲通顺。有计划的讲一些文人、诗人的故事,让学生崇拜他们。使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培养热爱文学、热爱习作的好品质,消除害怕习作的心理障碍。
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激发学生习作兴趣
大部分同学认为习作是件苦差事,找不着内容写,主要原因是不善于观察,不能从生活中获取习作材料。习作时只好凭空编靠,写出的作文废话连篇,空洞无物。观察对学生提高习作能力是很有必要的。如果学生掌握了观察的方法,善于观察,勤于观察,就会感到生活中可写的东西很多。一景一物,一人一事,亲朋邻里、老师、同学,街头寨尾见闻都可以写入自己的习作。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每天都有新的发现,从中得到乐趣,使学生观察的兴趣越来越浓。在大方面,山区农村小学生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他们虽然没有城市学生那么多的玩具和图书,但是他们却拥有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农村学生生活在广阔的大自然中,周围有山有水,到处是树木和庄稼,山坡上有各种花草,动物……这一切对培养学生的观察来说,比城市不知优越多少倍,低年级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把观察到的写下来,说出来,识字较多时,可引导学生写观察日记,没学过的字还可以用拼音来 代替。
文章是客观现实在作者头脑中的主要反映,这种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需要作者用智慧的眼光有目的、有意识地观察。对于同一事物,有些人熟视无睹,视而不见;有些人则明察秋毫,纤维皆审。这正如雕刻家罗丹所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还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要指导他们观察生活中的事物,使他们写作时有物可写,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教师要有目的地教给学生些观察事物的方法:如①教给学生调动各种感官去感知和认识事物,如观察一株花,要用眼睛察看它的形状、颜色和姿态,要用鼻子闻一闻它的香味,也要用口问问它生长地地理条件,还要用脑进行思考和联想。②教会学生选好观察点,按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进行观察,如观察一处景物,可指导学生,由远及远,由上到下,从整体到局部观察。③教会学生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如观察一个人就要找出他与别人的不同之处。④教学生把观察时的感受写下来,进行随机性积累。如写观察日记,丰富学生的写作材料。
课堂作文教学,有时进行课内描述训练,指导学生在教室里对小动物、小玩具、静物或人物进行仔细观察,然后口述和练习,有计划地进行这种训练,就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习作技能。到中、高年级可进行叙事素描,即在课堂上由真人表演一件事,让不宪政进行细致观察后把这件事完整的记下来。比如“上体育课时,一位同学扭伤脚前后”的情景,“修理桌椅”等,然后帮助学生弄清事情的经过和结果。人物的外貌、神态、衣着、语言、动作、事情的意义,并考虑如何有顺序地请清楚,最后把入事完整地记下来。这种活动带有表演性,容易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观察现场观察描述,便于老师指导。
三、重视活动课程,积累习作素材
学校开设的每一门课程都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是全面实话素质教育的载体。因此,我们必须要求学生学好,特别是动手、动脑较多的学科,比如科学课中的教学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课外种植、养殖、小制作、科技活动课、语文、数学实践课,班队活动课等,这些课程学生都感兴趣,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为学生习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写出的文章就生动、具体、形象、真实。
(一)确立主题
主题,即文章所体现的中心意思,写作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写一篇文章,总要表达某种想法、感受、情感或情趣。以明理述志,影响或感染读者,使读者得到启迪或美的享受。学生通过作文内容表达出来的这些中心意思,就是主题。确立主题要立求做到:正确、深刻、新颖、集中。
1、正确指文章要符合客观实际,认识全面,没有偏颇错论,能经得起实践的检验,要使主题正确,作者必须具有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思想方法。
2、深刻指主题要有思想深度,能抓住要害和关键,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如《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文章主题应该确立为: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这主题抓住了事物的实质,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就比较普遍。
3、新颖指主题有新意。不落俗套,能给人以启发。①以新颖的材料出新,追随时代步伐,选择前人未写过的题材,可以使主题不断出新。②转换视角出新。③翻案出新,即翻新前人的立意,反其意而为之。
(二)选择材料
确立了主题,就解决了“言之有理”的问题。但仅有主题还成不了文 章,还必须有材料来表现,解决“言之有物”的问题。所以,选择材料也是构思的一个重要内容。
1、要围绕主题的选材
材料是为表现主题服务的。选择材料必须以能否表现主题的材料为标尺来决定取舍。
2、选择典型的材料
典型材料是指能够深刻揭示事物本质,具有广泛代表性有材料。
3、选择真实、准确的材料
真实,是指材料要符合客观实际,反映事物的本质和主流;准确,是指文章所引用的各种资料、数据,必须凿确可靠。
(三)文章是内容一形成的有机统一体。确立了主题,选择了材料,只解决了文章的内容,即“写什么”的问题;要完整有序地写成文章,运用材料来很好地为表现服务,还必须精心安排结构,解决“怎么写”的问题。所以,决定顺序也是构思的一项重要内容。
决定顺序,主要是合理安排文章的层次。安排层次的方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1、按时间为顺序安排;
2、按空间变换安排层次;
3、按时间,空间纵横交叉的方式来安排层次;
4、按情感变化顺序来安排层次;
5、按意识流动顺序来安排层次;
6、按逻辑联系来安排层次。
四、重视社会实践,丰富习作素材
习作教学只有与学生的实践活动紧密结合,才能使学生习作有东西可写。因此,老师不仅要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各项活动,还应带领学生深入社会,比如带领学生参观养鸡场、植树造林等活动,使他们从小接触社会,扩大视野,丰富生活内容,并从中吸取和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使学 生一旦提笔,就能写出当时活动的情景,顺利地进行写作。
五、指导课外阅读,培养阅读兴趣
习作的材料来源于生活,但并不局限于直接的生不知,有许多的材料可以从阅读中间获得。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正反映了广泛阅读能力提高作文的规律。教师在认真进行课堂阅读教学的同时,还应鼓励和指导学生阅读大量的课外书籍,学校图书室的各类儿童文学作品,在指导阅读的同时,还应加强学生读书,记笔记的方法和习惯的培养;把书中的名言、警句、新鲜的人和事,以及生动的描写等,记在本子上。帮助学生积累素材,加强记忆,这样即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又能丰富学生生活,开阔视野,增长知识,积累习作材料。
鲁迅说:“文章应该是怎么说,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由于多看和多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的。”说明了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只有多读书,勤读书,读好书,从书中吸取丰富的营养,积累思想,事例,感受语言等写作素材,写作时才能很自然地随手拈来,顺理成章把自己的感情表达得生动、完美。因此,教师要加强课外阅读指导,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开阔学生的眼界,让学生从课外阅读中获得写作的第二手材料。
教师要根据课内阅读教学的需要,推荐与之有关的课外读物,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教师要利用课余之机,组织学生谈自己的阅读体会和收获。促进学生讨论与交流。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进行定向摘抄和随兴采集,如摘抄优美语句、名人名言、成语等。
实践证明,学生习作的内容一般来源于生活和阅读中,表达内容的语言文学也要靠平时积累。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重视指导学生从生 活中获取第一手材料,从阅读中获取第二手材料。这样,学生的认识水平提高了,作文内容丰富了,写作起来便会得心应手,一挥而就。
六、创设成功机会,激发习作热情
心理学家研究证明了兴趣与成功是成正比的,有失败经验的学生经常受到指责或惩罚,会影响他们以后的大胆创新;反之,经常体验到成功的学生,由于经常受到表扬和鼓励,就会增加他们的自信心,提高习作兴趣因此,在习作教学时,要让学生经常感到成功,如写作较差的同学,只要发现他们写的好文章,哪怕是一句话,也要给他肯定和鼓励,这样就可以慢慢地增强了他的习作兴趣。对写作特差的同学,可以建议他们多阅读课文和课外书籍,教师帮助他们组织学习小组,可让习作较强的同学参与小组内,帮助他们一起阅读,使他们不自卑,看到希望,激发他们的习作兴趣。
七、教师“下水“示范,学生积极模仿
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差,然而模仿能力很强,所以教师如果“下水”示范,学生就会受到很深的启示,也较容易领会。教师示范得好,学生就会学得快。而且,老师先写下水的作文,对审题、构思、运用语言等,就会有真切的感受,就很容易想到学生的问题,促使自己能够改进教学方法,避免无无的放矢。老师经常练笔,自己的写作能力也会不断提高。如果师生共同练习,共同提高,这样就一定能够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从而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八、培养间接兴趣,学生主动习作
习作中如果只注重激发学生的直接兴趣,学生的习作就会时冷时热,有兴趣时便认真写,没兴趣时,便不想写,这样当然不能提高学生的习作 能力。因此,在激发直接兴趣的同时,还必须要重视习作的间接兴趣的培养。
所谓习作的间接兴趣就是对习作结果产生的兴趣,它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在平时的教学中,让学生懂得写好作文对学习其他学科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今后的社会交往、工作、生活息息相关。习作能力差的人,就不能准确地表情达意,给工作以及生活带来了诸多的不便,让不宪政养成坚持写作的良好习惯。
总之,只有把激学生习作的直接兴趣和培养间接兴趣相结合,使学生既体会到习作过程中的乐趣,又认识到习作的意义,才能形成稳定的习作兴趣。
培养学生习作兴趣的途径远不止这些,在习作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不断总结、创新、探索出更多的更好更新的方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把学生的习作兴趣培养起来,习作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习作教学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高等师范写作教程》君想如主编,云南教育出版社 [2]《小学语文教材教法》陈国雄 崔峦主编,人民教育出版
第二篇:如何激发山区小学生的阅读兴趣
如何激发山区小学生的阅读兴趣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在小学阶段是孩子成长的关键阶段,在这个阶段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就是让孩子养成一种良好的阅读兴趣。对于山区的小学生而言,从小所接触的知识较少,故在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老师教多少,学生就学多少的现象。所以必须从实质上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方能促进他们的学习成绩,并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阅读兴趣
一、兴趣入手,使学生爱读书。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书。”由于学生年龄小,阅读量少,并且缺乏生活体验,阅览书籍往往具有盲目性和随意性,严重影响阅读的质量。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阅读产生极大兴趣,就会变被动为主动,就会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产生强烈的欲望。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以兴趣这把钥匙打开儿童的心扉,引导学生走进知识宝库的大门。
1、树立榜样。榜样的作用很大,孩子的模仿性强,根据学生敬佩英雄、崇拜名人的特点,我经常讲一些名人名家爱读书的故事,鼓励他们热爱书籍,从书中汲取知识。平时,我有意识向学生介绍老舍、叶圣陶、冰心等名人热爱读书的一些故事,这种“名人效应”所产生的力量不可低估。
2、以标准引领方言。课外时间,先放给学生标准的朗诵带听,然后让学生进行模仿练习,这对孩子是一种无行的教育。阅读时,老师所流露出的热情、趣味和欢乐之情,对孩子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学生在浓浓的读书气氛中,体会到老师对阅读的重视,从而自觉的进行阅读活动。总而言之教师要重视激励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一旦兴趣培养起来不仅眼前收益,还将伴随整个人生。
3、及时指导。在课堂上,随机树立典范,当学生说出一些精妙的词语和精彩的语段时;当有学生道出一些其他同学所不曾了解的科普知识时,教师应激励表扬,这样便会在学生中营造了读书的气氛。
二、充分应用教材的内容,多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教学中教师采用富有新意、有乐趣的提问方式来激发学生“乐于提问”的兴趣,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教师所提的问题和要求,要使学生充满兴趣,但又要通过他自己的努力以后是有可能想出来的。教师可以正面、反面、侧面去引导学生提出疑问,可用直问、曲问及连锁问等引导学生的兴趣,并让学生经历思考,提问释疑等心理过程,学生每提出一个问题就能感受到一种无穷的乐趣,这样就激发了学生乐于提出问题的兴趣,使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欲得到充分的满足,兴趣就进入最佳状态。这样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就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形成,并得到发展和提高。孔子有云:“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怠。”疑问,是思维的开始,是打开知识的金钥匙,而好奇好问正是孩子们的天性。带着问题去学习,就会有探索的动力,收获的喜悦。
平常我们的语文教学往往不相信学生,以为学生什么都不懂,课文的理解全靠教师的讲解,甚至学生已经弄懂了的,也是一句一句地讲。如此下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不浓了,抑制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只是听,被动地接受,阅读能力怎么能得到培养呢?其实有的课文,或者有的段、句读读就懂了,不需要教师多讲。如《富饶的西沙群岛》,形容海水种种色彩的:“有深蓝的、淡青的、绿的、淡绿的、杏黄的,一块块一条条地交错着,五光十色,异常美丽。”形容珊瑚的:“有的象绽开的花朵,有的象美丽的鹿角。海参大龙虾”学生一读就懂了而且读得有声有色,津津有味。比教师一味的分析讲解,实际效果要好得多。
又如教《掌声》时问:“为什么掌声让小英鼓起了生活的勇气呢?这两次掌声分别代表着什么呢?”学生用他们在课外看到的、听到的和自己想到的对比,就会逐渐得领悟到了掌声的真正含义。这样就会激发他们思考。再如在课文《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中,由于生活环境不同的关系,学生对于沙漠、骆驼的情况知道得很少,如何让学生理解呢?教师可放投影一副一匹骆驼站在沙漠里的图,通过图来理解沙漠是什么样,骆驼的驼峰、脚掌、和眼皮又是什么,然后再让从课文中充分的理解,它们在沙漠中,对于骆驼生活得重要性。教师要大胆相信学生的理解能力,相信他们通过读、练、议能掌握相当部分的内容,教师的精力集中到学生不易掌握的那些方面去,探索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
三、教给方法,使学生会读书。
课外阅读应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要以课内带课外,课外促课内的方法,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而课外阅读书籍的种类不同,且题材丰富,文章的内容深浅不一,学生理解能力也高低有别。为了防止只追求故事情节,忽视文章中心及语言描绘,我注重以下几种阅读方法指导:
1、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根据不同年级,提出不同要求。低年级摘抄词句、仿句练习;中年级摘录佳句、精彩片断、名人名言等;高年级摘录时要注明出处,写读后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2、指导学生用读书方法。曾国藩曾指出读书之法:“不同之书,区别对待。应读之书宜缓宜熟;应阅之书宜速宜多。阅书如攻城,轻骑剽悍,所向无前。”根据不同题材的文章用不同的方法去阅读,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精度、略读、浏览“三读”法。精读就是要一句一句地读,一句一句的理解,遇到不理解的地方要停下来,做上记号,以便查工具书或向人请教,弄懂了在继续读;略读就是速度较快,常常一目几行,意在了解大概内容;浏览的速度就更快了,主要用来浏览报纸、搜集信息资料,常常只看看标题。阅读初期,一般以精读为主,为了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和阅读经验以后,三种方法可交叉进行,一般内容略读或浏览精彩的部分精读。
3、指导学生进行仿句、仿段、仿篇的练习。如阅读介绍竹子文章,可引导学生为各种竹子编写标签,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或为文
章内容的“空白”处作扩充、填补,不但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进行创造想象力的训练。
四、举行活动,使学生读好书。
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这已是共识。但光一遍一遍的死读,只能让学生感到乏味、疲劳,以致昏昏欲睡,应该巧妙,寓教于活动中,醉翁之意不在酒,旨在“哄”他们读好书。
1、讲。我班坚持每日5---10分钟的听说训练,时间可安排在早会或课前,让学生轮流上台,交流课余时间阅读中摄取的语言材料,让大家或说一新闻,或晓一趣事,或背一古诗,或得一好词佳句,或明一道理,变枯燥的读写为有趣的乐事,学生兴趣盎然,视野开阔,语感增强,更令人欣喜的是,学生从课外阅读中得到源头活水,逐步达到厚积薄发,说话妙语连珠,写文章意到笔随。
2、办。组织学生自办手抄小报活动,深受学生的喜爱。手抄小报的内容广泛:国家大事、校园生活、环保教育、科学世界等。学生根据需求,独立命题、编辑材料,设计版面,并配以彩色插图。
3、赛。为了使孩子的读书热情持之以恒,我利用各节日定期举办故事会、故事朗诵会、辩论会、手抄报比赛、征文比赛等读书交流活动。也可进行快速阅读比赛、读书知识竞赛、读书报告会等,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课外阅读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
在阅读的全过程中,我们鼓励学生相互之间质疑、交流、提问。由此引入创新的理念,鼓励学生在阅读中运用扩展性阅读方法,进行直接的再造想象,进行延伸对比,进行开放式立体型、甚至是甄别对
与错的思考,进行体现个人风格的自由想象和联想等。鼓励学生在阅读中运用研究性阅读方法,引导学生引用、搜集、探索、批评、质疑„„在阅读中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创见。
总之,激发山区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将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为此,教师应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来选择一种适应当地的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
(2)【N】北京师范大学 薛金星《小学语文基础知识手册》
第三篇:激发写作兴趣、提高作文水平
激发写作兴趣、提高作文水平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说:“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小学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一环。语文老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写作乐趣,提高写作能力。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促使他们自发自觉的经常练笔,从而更快更好的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我认为,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主要有以下几条途径:
一、仔细观察 热爱生活
生活有多么广阔,写作就有多么广阔。我们应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心去感受生活,挖掘生活中最熟悉、最能打动人的心灵的宝藏,才能写出内容充实具体、思想健康、感情真挚、新鲜活泼、富有创意的文章来。
如果学生对身边的事物缺乏直观感性的认识,就让他们去描写,去评论无疑是很难的。小学生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是观察,只有亲身去接触事物,仔细的观察事物,才能获得真实、深刻、细致的第一手资料,写作时才有话可写,写出的文章也比较真实生动。因此,作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例如学习描写一种水果,可以在学《石榴》这篇课文时,让学生看关于石榴园的资料图片,使学生对石榴生长过程和景象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对石榴花的色彩、形态,石榴子儿的形状等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并拿出实物让学生观察、品尝,加深印象。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初步掌握描写一种水果的方法。到了正式写作时,再请学生拿出自己喜爱的水果,让他们说说应从哪些方面观察,就比较容易了。这时,教师应趁热打铁,引导学生有顺序的观察和了解水果的外形、色泽、味道、吃法等等。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并使他们懂得观察的重要性,逐步养成细致观察的好习惯。学生通过观察,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写起作文就不会觉得难了。
二、创设情境 激发想象
丰富的想象力是写好作文的不竭源泉。在作文教学中,除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之外,引发学生的想象思维也很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经常为学生创设激发想象的情境,引发他们的想象思维,培养他们的想象创造能力。例如习作七用玩具编写童话,教师可以利用课件展示很多可爱的玩具和动画,激起学生的兴趣,请学生小组合作为其中的一些玩具确立关系,编故事,编对话„„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使想象更加充实,更加生动,直到编写成一个完整的童话。在这种情境中,学生得到了自主学习,充分表现的机会,有了自由想象的空间,想象思维得到引发和锻炼,写作兴趣也提高了,写出的作文也比较充实生动。
三、多读勤记 积累语言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量的积累才有可能导致质的提升。没有大量的语言积累,学生是无法写好作文的。小学生大多缺乏自觉性,只有不断的鼓励和督促,才能帮助他们积累语言,提高语言的储备量。可以布置学生每天摘抄好词好句,定期检查。课外向学生介绍一些名言、古诗词、儿童诗歌,要求他们熟读成诵,并学习运用。除了让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之外,还应督促他们养成良好的自觉学习习惯,从生活中去领悟,去积累,引导他们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比如从互联网上查阅资料,做实验,咨询别人,在旅游或外出时留心观察并做记录等等,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见闻,又帮助他们获取了真实生动、记忆深刻的素材。这样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内化,学生写作的语言资料库不断丰富完善了,写作时遇到的障碍就会大大减少,作文也能生动起来。
四、以说促写 多写日记
在日常生活中,我经常看到一些学生平时说话总是滔滔不绝,侃侃而谈,而作文时却无从下笔,原因何在呢?因为在实际的生活中,说较多而写较少。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把写作的对象制作成多媒体视频录像,让学生反复观看,通过讨论、演讲,然后引导学生把说与写巧妙地联系起来。这样说说写写,不仅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而且也提高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比如,我在讲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作文时,要求学生以千古风流人物为话题作文,写作以前,我给学生播放了“陈涉、诸葛亮、李白、范仲淹、岳飞、文天祥”的图片,组织学生讨论、演讲,再写作文,这样既拓展了学生作文的思路,又引发了他们的想像。
五、问题概述与提出背景:
在语文课上,我们经常见到这样一种情形:有很多同学,面对着作文题目,愁眉苦脸,一会儿翻翻作文书,一会儿看看别的同学„„一节课过去了,看看作文本,上面只写了几个字,甚至于有的同学连题目都没想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然而,这些同学对作文缺少兴趣。他们怕作文、愁作文,致使作文水平越来越低。
六、问题的解决方案
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我在教学中做了以下几点尝试,收效甚好:
1、抓住学生最佳心理状态
青少年的心理特征之一,就是他们的心理状态比较活跃,易激动,易亢奋。教师应善于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激发其写作兴趣。如学生观看了电视连续剧《十八岁的天空》后议论纷纷,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我抓住了这个最佳的心理契机,让学生进行作文练习:编写电视连续剧(一集或两集)故事(记叙性作文),针对电视剧中的某一个人或某一个镜头写评论、感想(议论性作文)。学生有事而叙,有感而发,写作热情特别高。再如在班集体取得荣誉的时候,我就相机命题,让学生进行口头作文或书面作文。通过实践,我体会到这样做,一方面可以拓宽学生作文时选材的视野,另一方面又可激发他们的习作兴趣。
2、安排实用作文
这不仅是为学生作文密切联系社会实践生活,同时以其“实用”来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为此,除指导训练语文课上编排的实用性作文外,我还根据社会实践生活需要有计划安排一些实用系列写作练习。例如:代校运动会拟通知、比赛规则,进行现场采访、写作赛情报道;代表专业户写作产品介绍、拟广告、代写合同、进行专题采访、采写调查报告等。通过这些练习,不仅激发了学生写作兴趣,而且为将来走出学校,为社会服务打下良好基础。
3、介绍写作经验
青少年学生具有强烈的竞争心理,在一个群体中,典型经验的作用是巨大的,作文教学同样如此。我的具体做法是:每次作文后选择一、二名优秀者向全班学生介绍;由作文竞赛优胜者介绍;由平时作文一向较好,偶作败笔的学生谈谈失败的教训;由平时作文一向较差,由于自身努力而写出优秀习作的学生介绍,由此,激发了大多数学生的写作热情。
4、注重鼓励、表扬
批改讲评学生的习作,以激励、表扬为主,不会损伤学生的自尊心和作文的自信心,对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大有益处,可使学生树立信心,领会教师殷切的期望。例如有次写《我们班上的小雷锋》,要求写三件事表现一个人。但是某学习较差的学生只写了一件事,而且干巴巴的。对此要批评,但如何通过批评而取得激励的效果。于是我在他的作文本上写道:“记清楚一件事就不错了,希望你继续努力”。他看了很高兴。第二次写《我了解的一个人》,他选用了三个事例,但是没有人物肖像描写,语言虽生硬,但通顺。对他本人来说,能做到这样已经不容易了。我便批道:“看过你的作文,我很高兴,因为你进步了。文章人物形象较突出,语言比以前通顺了。可惜我不知道主人公是什么模样,如果把主人公的肖像描写出来就好了。”在以后类似的作文中,他就比较注意人物肖像的描写了。
七.倾吐心声,自由表达
新大纲在作文教学方面除对作文提法上有所改变外,更注重强调学生的“自由表达”,“不拘形式” 如何使学生能够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自由、真实地表达出来呢?
1乐于观察,学会观察。
新大纲要求我们“指导学生留心观察和分析周围事物,养成观察和思考的习惯”。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热爱生活,以饱满的激情去留心周围的事物。多看、多听、多想,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感知去发现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并及时记下来。例如有一次,课间我发现空中飘着许多奇形怪状的白云。上课了,我就临时改上作文课,带着学生到室外去观云,没想到学生热情高涨,他们通过仔细地观察,把本来司空见惯的自然事物描绘得栩栩如生、多姿多彩。回到教室,不用老师多说,大多数学生都愿意提起笔,把自己喜爱的云描述下来。
学生除了有乐于观察的兴趣外,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引导学生按一定顺序,从不同角度、范围,全面地观察,同时在观察中要教会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用心观察,在寻常中发现新意。再次,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在观察中比较、分析差异,抓住事物特征。例如在观云时,我让学生按先后顺序观察云的各种形状,同时引导学生细致观察一种云,注意它在不同时间的变化,从而为将来的写作准备真实、新颖、感人的素材。、阅读书籍,扩大视野
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多读书才能扩大视野,拓宽知识面,积累丰富的词汇。因此,我在完成规定教学任务外,抽出剩余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有益于儿童阅读的各种图书。阅读的内容,范围越广越好,并要求学生及时把喜欢的内容分类摘录下来。同时,我还利用每堂语文课前三分钟时间,让学生轮流讲从书上、报上看到的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每周评出讲得最好的同学,以此激发学生去积极主动地读书。日久天长,学生脑子里的词汇就丰富起来了,就能左右逢源,心笔一致地把想说的话顺利写下来。
3深入生活,亲身实践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学生除用眼睛去观察生活外,还需要深入生活之中,亲身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例如,带着学生到贫困山区,同山区孩子手拉手,去体验一下山区孩子的贫苦生活,感受孩子们那种对知识的渴望。我还组织学生参观革命胜地、战斗遗址,慰问军烈属、孤寡老人,到社会上参加义务劳动等。有了这些真切的生活体验,他们才会深有感触,情注笔端。
八、不拘形式,勇于创新
教师除了教会学生积累生活素材外,还需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不拘形式地把所见所闻、想像写下来。
1、多角度写作
过去的作文教学,常常是“老师命题――学生写作――老师批改写作”老师要布置作文,指导思路,提出要求,学生在习作中要符合老师的意图,否则就得重写。作文自始至终老师是中心,是主体,学生只起到印证老师意图的作用。这样的做法,严重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现在我们应该彻底打破这种僵局,改革辅导作文的方法,多角度扩展学生的写作思维,让学生能从个人兴趣出发,从不同角度构思作文,写出不同立意,不同体裁的文章,做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例如,让学生以“粉笔”为题,写一篇作文。我在学生动笔之前,就鼓励他们大胆想像,多向思维。后来学生有了以介绍“粉笔”用途为主的说明文,有赞美“粉笔”的诗歌,也有借“粉笔赞老师”的记叙文,更有以“粉笔与板擦的对话”为内容的童话等。看来放松约束,让学生根据兴趣自主地选择内容、形式,学生才会写出灵活多样,有独到见解的好文章来。
2写想像作文
爱因斯坦说:“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我们要通过形式多样的想像性作文,促进学生想像性的发展,以此来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如训练学生写《三十年后的我》《月亮与地球的对话》《假如我有一只翅膀》等类型的作文。学生一看到题目就会产生极大的兴趣,再通过展开丰富的想像,就会写出标新立异的好文章来。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训练学生获得作文能力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奏效的,所以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扎扎实实的训练中下功夫,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乐于在作文中尽情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独特感受,写出一篇篇文笔优美、生动真切的好文章,是我们教师共同的奋斗目标。
第四篇:浅析偏远山区农村小学作文教学
浅析偏远山区农村小学作文教学
双柏县安龙堡中心学校 李 全
【摘要】:我校地处偏远山区农村,作文教学的难度相比城市在各方面更加处于不利地位。分析原因主要在于偏远山区农村教师没有充分利用身边各种有利的教学资源,缺乏作文教学的改革的力度和创新精神。要使偏远山区农村的作文教学走出低谷,消除学生的害怕情绪,让学生会写作文,写好作文就要努力创设条件消除各种不利制约。
【关键词】:偏远山区农村 作文教学 瓶颈制约 心理定势 作文教学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难点,它作为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载体使之成为语文教学工作的一个核心重要区域。也正因于此,教师难教,学生难学是历来作文教学的难堪局面。
处于偏远山区农村的特殊地理区位,由于受到自然经济文化背景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作文难教的难度又较之其他地区更大。现就偏远山区农村作文教学实际困难入手,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吸纳已有总结之经验草拟一文,希望能对从事一线小教育教学的山区教师走出作文教学艰难局面提供一点微陋的粗浅参考。
一、偏远山区农村已存在的作文教学实际困难
我国的山区教育教学起步早,经验足,山区教育本身并不存在多少缺憾。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的普及使处于经济边缘地带的偏远山区农村在诸多领域远远落后于经济发达地区。这对本就不容乐观的作文教学提出了更多严峻的考验。
1、阅读面缺失
处于偏远地区农村的孩子,阅读量少得可怜。他们惟一见过的书本便是教科书,条件好一点的可能还有家里边遗留的一些孩子根本看不懂的老章、文章宣传画报。就我所在的学校,我访问学生是否看见过报纸,他们的回答是包面条的纸就是报纸,那是私人作坊为节省成本所使用的简易包装。
作文教学要取得突破性进展,本身就要求学生尽量增加阅读量。“读书破万卷,下笔好有神”,这是语文教学不变的宗旨。但处于穷困山区的孩子又如何提高阅读量呢?就是把的有的几本语文课本翻烂了也达不到小学生应有的阅读量。
2、观察面狭窄
语文教学讲究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意在尽可能的多加深实践,多注意观察。作文教学的一大桎梏便是观察面的缺乏。要引领孩子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才能使他们从感性上获得充分的认识,才能有话可写,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偏远山区农村孩子的生活模式是早上起来学,中午回家吃饭(有路程很远的是早饭午饭一顿吃),晚上回家睡觉,家里大都没有电视机,一黑便上床。家到学校一走就是几里甚或几十里,闲暇时间还要跟父母干干简单的农活,在家里照看小几岁的弟弟妹妹。这就使得这里的学生一碰上写物就只有家到学校一路所见的几亩庄稼,几片树林几处房屋;写人呢净是爸爸妈妈兄弟姐妹抑或几个亲戚,最多再加上上点同班同学掺上老师。
3、害怕作文的心理定势明显
要想让学生写的作文进而喜欢作文,最重要的基本的便是消除学生的害怕情绪,从主观上克服害怕作文的心理定势。所谓心理定势简单的解释便是地某种事物所固有的心理认识到长期的无意识的保持和延续。比好一个人去到开水房拎水,总会使一定的力气提起水瓶,可若是空水瓶就会被无意定势。进开水房拎水都会认为水是灌满的,初学作文者都会认为作文是无尚难的,这是一个道理,产生这种畏惧心理的直接原因就害怕作文心理定势的养成。
克服作文心理定势的方法多种多样,历来语文教师也总结了不少,诸如写日记周记,展开讨论,尽可能放宽作文题目体裁的限制等等。通过多种多样的诸如写信给爸爸妈妈及其他长辈,写信给校领导甚至县长、市长,搞小创作等别开生面的长期培养让学生领悟作文的重要性和趣味性。
作为偏远山区农村的孩子,由于社会文化背景的制约,使得消除作文心理定势异常困难。写日记、周记、写来写去就是单调的日常简单经过的那几句话;写信给爸爸妈妈或亲戚,他们大都不识字,似无写之必要,搞作文期刊创作学校教学条件不允许,种种使得从根本上克服学生畏惧作文的心理定势希望渺茫。
二、问题的结症
偏远山区农村的作文教学真就成为难以逾越的屏障?我看未必。只要抓隹偏远山区农村孩子的认知特点,认真总结,找到问题的结症,总会找到一定的突破口。
1、没有充分运用教材
教材是学生最好的阅读材料。虽然教材的编写量很有限,光靠阅读教材难以满足学生阅读量的需要,但我们都知道古代的读书人也不见得读书浩如烟海,可名垂千古的大诗人大文豪不胜枚举。一部《红楼梦》有读一两遍的,有读上百遍的,那些读一两遍的只知故事梗概,可那些观之书不在多,贵在于精。教材上所节选的篇目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不管是从阅读的篇目还是写作的参考价值都毋庸置疑。对此,就对语文教学工作者主要是偏远山区农村的语文教师提出了更多严峻的考验,如何把教材的最大功效发挥出来成为解决偏远山区农村作文教学的必备环节。
现在很多语文教师对课文的力度不够,仅仅停留在字词句的粗略把握上,叫学生背背词语解释,分分段落,概括一下中心思想以为就是地教材最好的处理了。背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可光靠死记硬背这样的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是很能体现语文教学的多样化特点的。对条件好一点的地区而言,这样做还可以通过其他途径进行补充,可对于本来就处于阅读量少得可怜的偏远山区农村来说,这样的处理办法明显有失偏颇。
2、因地制宜的观察面的把握不够清晰
陶行知在《儿童科学教育》讲演中谈到:“如果我们抱着宇宙即学校的观念,那么野外的池塘便是我们的实验所„„这样一来,所观察的也就比较真确可靠。”陶老是在中国提倡在做中学的先驱,他的乡村教育理念深得众多教育者的推崇认可。偏远山区农村的语文教育 工作者要走出作文教学观察面缺失的瓶颈制约,关键就要有宇宙即学校的博大观念,摆脱单一的班级授课制约唯一采纳模式。同时小学语文教师对学生的美学教育重视不够,有很多教师认为小小年纪美学不美学的有这个必要吗?再说了讲给他们听又听得懂吗?其实不然,美学思想培养是从小就很有必要的,并且是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形成的。如果在课堂中或课堂外就能教给学生认识美、发现美,那么学生就会去主动并且认真细致的观察了,这对偏远山区农村作文教学来说意义非凡。
新课程改革十分重视强调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可很多教师对新课程理念认识模糊,或者对自己坚持了很多年的传统理念教学方法无法割舍,这就使得要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成为空话。就作文教学而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不管你认为的方法有多好都在乎要学生要有话可写,之乎者也的时代一去不复返,靠背经典句子经典篇目搪塞之办法寸步难行。所以,如果一点也不把学生观察的主动性、积极性调动起来,要在作文教学特别是偏远山区农村的作文教学上取得多大建树绝无可能。
偏远山区农村作文教学一定要让学生摆脱言之无物,词不达意的弊端,语言上把握不要过于苛刻。有很多教师就是认为写文章一定写经典白话文的语言,方言土语就不叫句子了,一旦出现便视为病句大肆批驳,这种做法无疑把作文和学生的生活悬空了起来。
3、没有努力让学生消除害怕作文的不良情绪
很多学生特别是偏远山区农村的学生一开始学写作文便认为作 文难得不得了,老师一叫开始作文就如上刀山火海一般。一叫作文便拿着笔闷思苦想半天,最后憋出一些如流水账似的话,叫写600字以上的作文决不会超过800,字数够了作文也便完成了。如果长期保持这样的消极状态,那么作文的质量要想得到提高难度是是可想而知的。而老师呢,左也强调右也强调作文难写,在强调难写的同时不断的说着诸如作文很重要的话。学生听见老师都说作文难写了也就认为写不了作文,写不好作文这无可厚非。
三、千方百计创设条件,消除偏远山区农村作文教学各项瓶颈制约。
其实放眼望去,偏远山区农村的教育教学有很多得天独厚的优势。若把山区的各项优势尽展教学之中,这本身就是一大可观的财富。如何开发并运用山区的各项教学资源是摆在山区语文教师面前的一大刻不缓的课题。
1、充分认识山区教学资源开发的重要性
地处偏远山区农村,在许多方面都较之城市处于落后阶段,如果还是采取单一的枯燥的简单粉笔加深课本的教学模式,要想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上不可能的。如果不能清醒的认识到偏远山区农村教学资源开发的重要性,那只能使作文教学离期望值之间的距离越拉越远。
前面谈到,要想从根本上消除学生害怕作文的心理定势,最主要的是让学生对事物有直观细致的观察、培养学生的阅读爱好,让学生有写的欲望,能就自己经历的感知的东西有条不紊的抒发出来。作文 教学本身也是属于兴趣教学的范畴,要想使学生的作文水平得到全面的提升训得让学生对作文产生喜爱的情绪。新一轮课程改革十分强调兴趣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突出地位。处于偏远山区农村的学生不乏诸多爱好,对许多事物,操作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感知,要想让学生在作文中有话可说有话可写,就要创设条件激发兴趣让学生把自己见到的感悟到的事物、事件大胆的说出来写出来使之跃然纸上。
2、充分把握,全力挖掘山区教学各项有利资源
山区幅员辽阔、自然生态良好,这是城市环境无法比拟的极大优势。这里生物众多,民风淳朴,许多城市孩子只能在课本、电视、实验室、动物园才能看见的动植物在这里比比皆是,许多方言语正是文学语言提炼的精品。所有这些都是偏远山区农村语文教师取之不尽不竭的宝贵资源。千万不要被形式上的经济落后吓倒,更不要不切实际的和城市现代化教学设施,孩子多样化生活模式进行盲目攀比,这样只能使自己陷于更加悲观的境地,缺乏创新意识,对改进提高作文教学将十分不利。
一定要看到自己的独特优势,充分灵活组织作文教学,千方百计克服种种困难方能走出作文教学的困境。在平时的养成教育中就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和兴趣,观察面万不可陷得太死,只要是有利于学生作文水平的各类事物各种事件,只要是健康的积极参的都有价值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观察。在学习方法教学中一定要培养学生的积累,有意识有组织的在学生中展开交流评比。积累是多方面的,有语言的积累、字词句的积累、更有生活的积累,充分挖掘学生潜能,让每题,顽童的语言、自然的气息通过广泛的积累在作文中竟相迸发。
另外,对教材的灵活有效处理是解决偏远地区作文教学不利制约的一大关键,如何使教材的最大功效得以发挥,就我个人认为需比以下几个方面充分把握:
对整个教材的体系把握。教材的编写不是孤立的而是有着内在联系的一个有机整体,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对此有充分的把握和处理,课文与课文之间,单元与单元之间如果能让学生通过学习加以联系把握,那就做到了对教材的有机处理,反之,就收不到应有的效果。
灵活多样化处理教材。“教无定法”,这是教育的基本理念,对教材的处理千万不可形成死板机械模式,对具体内容具体篇目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接受能力灵活有效处理。比如在教授《望庐山瀑布》一文的时候就可以采取对话交流式,问答式等多种有效方式展开,以期让学生领悟庐山瀑布之美,感知作者神的笔触,修辞手法的巧夺天工,动静皆美的构图祉思。只有从资源的可供开发性上大做文章,才能对偏远山区农村阅读量严重不足起到积极有益补充。
尝试向教材要语言。教材是学生最好的阅读资料,面对偏远山区农村阅读量事足的问题,教师在处理教材上就只能充分挖掘教材,大力运用教材。作文是语言的艺术,教师在授课中一定要有意识的让学生感悟每篇课文的语言美,对那些很有意味的句子词语可以灵活的加以再三强调处理。比如《拉萨的天空》有一句是这样说的:“掬一把蓝天可以洗脸,这句话真是太妙了”。就这样一句简单的话语却充分道出了拉萨刁空的纯净气息。对这样的句子教师就一定要加以重点处 理,让学生通过有效感知感知铭记于心。通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后力争让学生看到每篇课文都能找到那么一两句传神的话语,久而久之,无形中便锤炼了自己的语言,作文也就不再干瘪无力了。
四、从主观上包含激情打造作文新气息
贫困山区教学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本,地处山区一线的语文教师一定要有信心有决心,走出多年的传统栓桔。近年从贫困山区走出来的作家艺术家引起世人关注,昭通文学现象便是一个很好的佐证。经济落后不是作文艰难的决定因素,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若能把学生带到副员辽阔,自然生态良好的大自然中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兴趣,引导学生发现大自然、之大自然的美,使学生对大自然中的花、鸟、虫、鱼产生浓厚兴趣。如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季节的更替,使大自然显得千姿百态,变化万千,这给我们的写景作文提供了取之不不尽的写作素材。那么,我们该怎样描写四季的景色呢?关键的一点是,要抓住四季的特点来写,写出春、夏、秋、冬各自的景物特色。春天是百花争艳,万紫千红的季节;夏天是生机勃勃的季节;秋天是金色的收获季节;冬天是万物休养孕育的季节。在不同的季节里,一草一木都有它不同的特色。抓住各自不同的特点,就抓住了各自独有的美。另外,要寓情于景。单纯的描景只能是一幅死板的图画,如果将你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融入其中,景物才会生动起来。
许多城市孩子见不到的东西,山村比比皆是,许多城市孩子分不清的东西,如韭菜和麦子,稻谷和穗子等,但山区孩子即不然,说明山区孩子观察细致,对形状相近的事物能分辨清楚。这些事例足以证 明,山区作文教学并非艰难而不可行,只要贫困山区教师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坚信是会创出一片新天地的。
作文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供开发的资源也是丰富多彩,以上建议纯属个人尝试,仅是自己的一些思考和探索,也许是一己之见,敬请各位同仁和专家指正。
参考文献: ①、《语文课程标准》 ②、《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法》熊开明编著 ③、《小学作文指南》甘肃教育出版社,2003.7.④、《怎样指导学生写作》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⑤、《小学生作文辞海》延边大学出版社,2004.1。⑥、《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优化》山东教育出版社,2008.6
第五篇:农村小学生作文兴趣的激发
农村小学生作文兴趣的激发 作文已成为作文教学中的普遍现象,特别是农村小学生,由于阅读面狭窄,见识少,在写作文中更是无话可说,不知从何下手,近十几年来,我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些激发农村小学生作文兴趣的做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以为,要提高农村小学生的作文水平,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学会观察。让孩子们直接与大自然接触,观察农作物的生长,与动物的接触中,观察其外形特征,与家人劳动中,观察劳动场面,人物的动作和神态。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只是形成良好的作文习惯的第一步。
2.注重积累,勤于练笔。平时注重积累,摘抄好词佳句,同时从造句入手,树立写作的信心,并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久而久之,从一句话到一段话,逐渐增多,这样,不仅可以多角度的练笔,更为作文积累了素材,作文兴趣会激发,作文能力也会提高。
总之,把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互结合,实事求是地寻找相应的教学方法是进行好作文教学的关键。学会观察,注重积累,勤于练笔是我总结出激发写作兴趣的三条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