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略读课的教学策略
略读课的教学策略
参加“陕西省中小学语文数学精品课展示教学研讨会“校本培训材料
----------陈福柏
一、重视:略读课文的重要地位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科书,我们会发现课文分为精读课文、略读课文、选读课文。其中略读课文篇数的逐年增加应引起我们的关注。以人教版教材为例,它从三年级开始安排略读课文,每册各有8篇,占总篇数25%;到了四年级,略读课文增至14篇,占课文总量的43.8%;到了五年级,略读课文所占的比重与精读课文平分秋色。可以看出,新课程比以往任何课程都重视略读课文的重要地位,认为略读课文教学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新课标提出:“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如果只注意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精读文章,只能把它认作例子与出发点,即熟习了例子,又定了出发点,就得推广开来,阅读略读书籍。”叶老十分精辟地阐述了精读与略读的关系,精读是略读的基础,略读是精读的补充,它们都是阅读的最基本的方法,有着各自不同的作用,略读与精读一样重要。
因此,每个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都应关注略读课文教学的重要性。
二、直视:略读教学的三大误区
略读课文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地位日益重要,那么它实施现状如何呢
误区一:难以割舍,精雕细琢
调查中老师们普遍认为人教版实施教材中的略读课文篇篇文质兼美,属于“阅读精品”。教师把略读课文教学等同于精读课文教学,词句品析、朗读感悟、人文熏陶……教师难以割舍,精雕细琢。教学时间变成两课时、三课时,结果造成课时不够,匆匆忙忙赶进度,学生独立阅读能力得不到培养。
究其原因,是教师们对略读课文编排的意图认识不够清楚,把精读与略读混为一谈。
误区二:置之度外,过度放手
老师把略读课文置之度外,将其挤出课堂让学生自学或做为课外阅读材料阅读。学生阅读效果如何,不得而知。将略读课文放在课堂完成,但往往“马马虎虎”走过场,让学生随便读几次,学生读懂什么就汇报什么,教师过度放手,很少指导、总结,出现“教而不教,读而未读”的无效结果。
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二:一是教师不重视略读教学,认为略读课文无需进行考试,教与不教从表面上看不出痕迹;二是教师对“略读”的“略”的误解,认为略读就是忽略地读,初读即可。
误区三:教法单调,缺乏个性
教师表示对略读教材很少有自己的思考,只满足于解决提示中的问题,忽视文章的特点,一般只立足于教材,很少有拓展和延伸。这样教学效果如何,访谈中学生们表示略读课文学习方法没什么变化,学习兴趣不浓,学生们普遍觉得自己视野不够开阔。
这种误区的出现,一与教师严遵参考书所提出的“略读教学应重视提示语”,而自己懒于思考,疏于研究有关;二与教学研究趋势有关。目前大部分公开课仍然只重视精读课文的研究,老师们不知如何有创意地处理略读教材。
我们在呼吁教研部门应加强略读课文教学研究的同时,更希望教师自己加强学习,了解略读课文的独特功能,把握教材中略读课文的编排意图。
三、审视:略读课文的独特功能
人教版语文教参的教学提示告诉我们略读课文的性质:“略读课文具有明显的独立阅读性质。安排略读课文,主要是引导学生把从精读课文中学到的语文基本功,用于阅读实践,逐步提高阅读能力。”翻阅人教版第五册——第十册的小学语文教材,我们发现每单元都以主题编排,具有整体感,略读课文大都故事性强,趣味性浓,有助于学生开拓视野。因此笔者认为编者编排略读课文旨在发挥略读课文的两大独特功能:
(一)巩固迁移功能
正如新课标对略读课文的性质定位,略读教学对巩固、迁移精读课文中的方法承担着重要作用。在单元中略读课文都紧随精读课文后,人教版教材总以一精一略或两精两略形式编排,正好说明了略读课文的巩固迁移功能。
1、阅读方法的巩固迁移
略读课文教学应该运用、巩固学生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如人教版四(上)第一单元,学生在精读课文《观潮》、《鸟的天堂》中学习到写景文章的特点:即抓住景物特点写,按一定的顺序写,并掌握了阅读写景文章的阅读方法后,在学习后面的略读课文《雅鲁藏布大峡谷》和《火烧云》时,就可以运用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自主阅读。这样的实践,使学生熟练掌握阅读方法,不仅能在略读课文中迁移,而且迁移到更广阔的阅读天地。
2、写作方法的巩固迁移
叶圣陶曾说:“国文功课训练阅读,须内容形式兼顾,两者皆重要不可分割。略读课文既是国文功课方面的工作,对略读课文定将作写作技术的研究。”确实,读为写服务,读能促进写,所以略读教学应挖掘其自身的语言特色,为习作打下扎实的基础。如人教版四(下)《麦哨》一课,课文第3小节关于夏季农作物颜色、形态的描写颇具特色:选用了典型的夏季农作物,运用大量的比喻、拟人、排比方法把事物写得具体、形象。这种写法和这些语言是值得学生巩固和迁移的。再比如四(下)第七单元中略读课文《全神贯注》和《父亲的菜园》在刻画人物性格时描写人物动作、神态、语言非常细致,学生从读学写,在进行单元习作《我最敬佩的一个人》时就能达到巩固和迁移写作方法的目的。
(二)拓展延伸功能
略读课文一般都编排在本单元的最后,这样编排的目的除了发挥它的巩固迁移功能,还应发挥它的拓展延伸功能,最终实现向课外完全独立阅读的过渡。略读课文的拓展延伸主要表现为:
(1)内容的拓展
在内容层面,略读课文侧重于单元主题拓展的丰富性。譬如五(上)第八单元的编排,就是紧紧围绕毛主席这一光辉形象展开的,其中的两篇略读课文《青山处处埋忠骨》、《毛主席在花山》涵盖了精读课文所未涉及到的毛主席作为一位父亲、一位虽身居高位却不自傲,与乡亲们平等相处有血有肉的伟人形象。主题内容的丰富化,从某种程度上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加深刻和多元。
(2)思想的拓展
在思想层面,略读课文侧重于单元主题拓展的深刻性。五(上)第六单元教材以“父母之爱”为专题,编排了精读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和略读课文《慈母情深》、《学会看病》,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父爱、母爱的深沉与宽广,崇高与无私。两篇略读课文更是将母爱的不同境界展现在我们眼前,那样的慈母心肠,那样的冷漠之爱,无不是母亲内心情感的深刻表露。这种思想上的拓展,使单元主题更加丰满,角度更加全面。
(3)文体的拓展
在文体层面,略读课文侧重于单元主题拓展的应用性。五(下)第三单元以“语言艺术”为主题:有古文《杨氏之子》和现代文《晏子使楚》,这两篇文章通过巧妙回答、机智应对的人物语言,让学生感受语言的精妙和威力;也有剧本《半截蜡烛》和相声《打电话》,让学生接触这两种生活意味浓厚的文字样式,初步了解剧本、相声的特点,感受语言的魅力。对于不同文体的学习,拓宽了学生写作的范围,提高了学生文体的应用能力。
(4)方法的拓展
在方法层面,略读课文侧重于单元主题拓展的多样性。如四(上)第四单元略读课文《母鸡》与前三篇课文很不一样,它一改前三篇课文通篇喜爱动物的基调,而是经历了讨厌——不敢讨厌的情感变化;它不满足于写母鸡,而是借母鸡抒情,歌颂母爱的伟大。这样的文章在内容和语言表达上都很有特色,我们就可以进行对比性阅读,进行阅读方法上的拓展。
四、察视:略读课文的教学策略
根据略读教学的功能及教学实践中的略读教学存在的误区,我们有必要来仔细察看略读课文教学策略,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方面着手:
(一)留够时间,课堂自读求足
课标指出:“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从内容上说,一般是“粗知文章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大体理解内容即可。二是从方法上说,教师要更加放手,要让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因此为实现略读课文的编排意图——培养学生的略读能力,发挥略读课文的巩固迁移功能,教师应大胆放手,留够时间,课堂上让学生有充足的自读时间,有充分的实践机会。四(下)第四单元《小英雄雨来》是一篇篇幅长、故事性较强的略读课文,它的目的是进一步培养学生“粗知文章大意,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和运用“抓住人物神态、动作和语言来感悟人物形象”的阅读方法。阅读方法并不难,我们“不必精雕细琢,不必理解全部字词句。”怎么放手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有位教师只安排一课时,处理得比较成功:她在谈话导入揭题后,让学生读书三分钟,检查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和一些术语的理解;然后提出问题“文章写了雨来的哪几件事?”引导学生再次初读,给学生留足五分钟,放手让学生概括。学生巩固迁移了在《夜莺的歌声》中学会的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很快捕捉信息,概括小标题,概括能力和略读能力得以培养;第三次教师留足十分钟时间,让学生迁移巩固“抓住人物言行,感悟人物形象”的阅读方法,自主感悟雨来的英雄形象,而后组织学生交流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使学生对人物有更深的认识。这样一堂课三十五分钟就有十八分钟让学生自读,学生在一次次充分的阅读中,运用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二)立足提示,课堂结构求简
课堂结构求简已成为教学的趋势。略读课文的“略”要求略读课堂结构简约,为学生自主阅读开辟大块大块的时间与空间。人教版教材在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之间,有一段流畅的文字,它既自然地把学生的学习由精读课文过渡到略读课文,使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形成一个整体,又提示了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和方法,更好地发挥略读课文的迁移功能。如人教版四(上)略读课文《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前面的提示是这样的:“法布尔长期观察昆虫,成了著名的昆虫学家。下面课文中的主人公在观察中发现了什么?认真默读课文,看看魏格纳的奇思妙想是怎样产生的;有了这个想法后,他又做了什么。把你阅读课文的感受讲给同学听。”这段承上启下的提示为教师提供了略读课文教学的流程:默读——思考——交流。根据提示我们可以简化教学流程:一是默读自悟阶段。教师把学生引进书本后适时淡出,学生根据提示充分默读,读中自悟,解决问题;二是交流点拔阶段。学生在交流中就自己感兴趣的三个问题中的一点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根据学生的自读情况及教材特点进行点拔,疑点再读读,趣点再品品,重点再议议,帮助学生真正读懂文本。三是拓展延伸阶段。可补充一些魏格纳的资料和其他科学家认真观察、仔细思考、有所发现的例子,使学生加深理解,开拓视野。
这样,简单的课堂结构使学生集中精力独立阅读,发挥略读课文的巩固迁移功能和拓展延伸功能。
(三)找准重点,课堂指导求精
略读不需要教师详细指导,并不等于说不需要教师的指导。教师的任其自流和过度放手不能使学生养成好习惯,不能从阅读方面得到很大的实益。但略读课文不同于精读课文教学时的指导:略读的略,不要求在理解课文内容方面提过高的要求,学生对所读材料能大体了解内容,在某些方面有所收获即可;略读的略,不要费很多时间,一般只需一课时完成。所以教师需走出难以割舍,精雕细琢的误区,要抓住重点,课中指导求精,使精力花在刀刃上。
1、找准单元学习重点
人教版教材都是以主题为单元编排,人教版四(上)第二单元围绕“观察与发现”专题编排。在单元学习导语中,编者就明确指出“读这单元课文要在了解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认真体会作者是怎样观察的,并学习他们的观察方法。”编排的课文都是关于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古诗两首》不仅写了诗人观景的所见所闻,还写了从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爬山虎的脚》和《蟋蟀的住宅》分别写了非常有特色的植物和动物,而略读课文《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则讲述了科学家从生活中的无意发现到不断寻求证据直至创立学说的故事。
由此可见,在学习略读课文《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时,重点就应定为“理解科学家怎么观察,发现了什么,学习科学家的观察方法。”教师的课堂引导点拨也从该方面下手。
2、找准文章学习重点
一般来说,单元的重点是显性的,单元学习导语和略读课文提示中一目了然,而文章的重点和个性是隐性的,这一点需教师善于思考,挖掘和利用。
三(下)第四单元的单元主题是“感受童年生活的丰富多彩”。有一位教师是这样处理最后一篇略读课文《绝招》的:让学生抓提示中的问题“谁比绝招?比了哪些绝招?你最佩服谁的绝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后,就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抓文中最有价值的语言现象领悟语言的表达上,她安排了三个环节:读三处描写绝招的句子,领悟描写表演场面的方法,为本单元的口语交际《教你学一招》提供样本;想象小柱子练绝招过程(这是提示中问题),提供了三个场景引导学生把练习的过程说具体,为单元习作打下扎实的基础(单元习作要求把自己练习本领的过程写具体);课结束时让学生谈感受进行拓展迁移:学绝招,体验练习过程;记录练习过程,搜集习作素材;比绝招,观察动作、反应又是一次言语表达的机会。这位老师抓的重点——写作方法指导是在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情感中进行的,不是弃单元重点和课文提示语不顾,而是进行了主次处理;她抓住具体语言材料,引导学生从读到写,然后迁移到单元习作中,较好地发挥了略读课文的写作迁移巩固功能,较好地解决了人教版教材中作文学生乐写,但难以写好的难题。这位老师抓准课文一个重点,重打细敲,结果让学生有多方面的收获,这就是略读教学中的“精”导。
略读课文教学或放手阅读或积累运用或延伸拓展,应根据课文特点有所侧重,有所取舍,灵活设计,有所创新。
(四)沟通内外,课堂延伸求宽
叶圣陶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既然略读是为了推广应用,略读课文的教学,不应该只满足于提示中的问题,满足于教材本身,采取单调的教学方法,而应该以教材为拓展点,内引外连,沟通课内外,校内外,进行宽广的课堂延伸,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延伸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
1、搜集资料,加深理解
许多略读课文都是名家名作的一个节选,在教学文章之前可以让学生收集相关资料,了解作家的写作背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学《慈母情深》一课,学生在体会慈母形象的时候,可插入关于母亲的工作环境描写的补充文本,可插入关于当时作者家庭情况的补充文本,可插入关于作者因着母亲带给他的感动的补充文本,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为全面,更为客观,更好地体会一个母亲给予一个儿子的力量。
2、广泛阅读,开拓视野
人教版教材在编写时很注重发挥略读课文的拓展延伸作用。如四(上)23课《卡罗纳》一文,课前提示“下面的课文选自《爱的教育》,体现了另一种关爱之情。”课中“小泡泡”引导:“课文写得真感人。我要把《爱的教育》这本书找来读一读。”课后 “资料袋”介绍了《爱的教育》这本书的内容提要。教材三次出现《爱的教育》,旨在引导师生通过一篇课文去阅读整本书,最大限度地增加阅读量。
我们还可以通过整合相关内容的其他文章来进行广泛阅读,拓展视野。如学过四(上)第三单元略读课文《小木偶的故事》可让学生去阅读它的姐妹篇《最棒的还是我自己》与《我不是一根木头》;学习了略读课文《小英雄雨来》后,可去阅读其它战争时代儿童故事《歌唱二小放牛郎》、《鸡毛信》、《小兵张嘎》等等。
3、综合实践,引发探究
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教师结合教材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略读课文以其广阔的空间成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课题来源。一位教师在三(上)第四单元略读课文《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学习结束时,安排了学生对整组课文的简单回顾与畅谈感受。师结合学生的感受提出: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它在生活中到处都是,让我们一起收集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吧!好好准备,下次我们将作专题交流和展示。
这里既对本单元的学习主题作了总结与提升,同时又适时提出语文综合性学习《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的要求,引发学生探究,是学习的拓展与延伸,沟通了课内与课外的联系。
4、读写结合,习作训练
如上所示,巩固迁移写法是略读课文的一大重要功能。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品析课文语言文字中,积累语言和文章写法,并读写结合,运用到习作中去。教学《索溪峪的“野”》后,让学生摹仿其写作方法,写一写自己熟悉的校园,学生就能把学到的动静结合,先概括后具体等写作方法运用于实践中;教学《海滨小城》、《珍珠泉》,摹仿其观察事物的方法,仔细观察家乡的一处景物并写下来;学习《打赌》一文后,用日记写写自己有什么缺点,决心怎样改正等。
多种形式的延伸,不仅发挥略读课文单元延伸功能,而且发挥它课外、校外延伸功能。
综上所述,略读课文教学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研究者不仅应重视它,了解教材编写的意图,而且应采取科学的教学策略,发挥它的独特功能,使它与精读课文相辅相成,使语文教学总目标得以深化,使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得以提高。
第二篇:探讨略读课文教学策略
探讨略读课文教学策略
内容摘要:随着新课程的推行,略读课文在人教版新课程实验教材中所占的分量逐步增大,精读课文相对减少,到第三学段第九册起,略读课文所占的比重和精读课文已是平分秋色了,但是占如此大重的略读课文在教学上还不是受到广泛的关注。这是平时总认为略读课文在考试范围中占的比例极小,教学实际中便忽视了它,往往把它当作“快餐”对待。笔者直视“略”而真略的误区,认真找寻略读课文教学的策略,尝试实践重点突破法、、头脑风暴法、语言积累法、情感书写法、拓展延伸法等,力求使略读课文的教学更加有的放矢、独放异彩。
关键词:略读课文;误区;教学策略
如果把教师的教学行为比成厨师的烹调手艺的话,精读课文就好比厨师在制作一道道精细加精美的食品。精细的食品,以其制作精良,色味俱全,往往成为衡量厨师手艺水平的一种标尺。而好比是粗粮的略读课文虽制作粗朴,却保有了其本色,适当的使用能极大的均衡食者的营养与调节肠胃消化功能。以下就是笔者对略读课文教学的思考与探索。
一、略读课文编排引发的思考
随着新课得程的推行,人教版新课程实验教材从小学第二学段第五册开始,在保持一定量选读的基础上,将课文分为精读和略读两种类型,且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步增加略读的份量,精读相对减少;到了第七册,略读课文的篇数已约占全册课文的44%,同时也不仅仅是出现在每个单元的末尾,而是融在其中,与前面的精读课文密切联系;至第三学段第九册起,略读课文所占的比重与精读课文已是平分秋色了。
但是,占如此大比重的略读课文教学并没有受到广泛的关注,关于这方面的教学设计与研究也是微乎其微。作为一线教师来说,我们也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这不禁引起我的思考,略读课文的教学到底该何去何从呢?
二、剖析略读课文教学的误区
长久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略读课文不列入考试范围),许多老师只重视精读课文的教学,对略读课文的教学研究甚少,不能很好地把握它的特点,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出现两种倾向,要么与精读课文的教学没有什么区别,字词句段、篇章结构,面面俱到、精雕细琢;要么就轻描淡写、囫囵吞枣,一读带过,学生根本没有留下什么印象。那么,略读课文教学的目标究竟又是什么?教学中又如何体现它的教学特点呢?
叶圣陶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如果只注意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精读文章,只能把它认作例子与出发点,既熟习了例子,只定了出发点,就得推广开来,阅读略读书籍。”叶老已经十分精辟地阐述了精读与略读的关系,精读是略读的基础,略读是精读的补充,它们都是阅读的最基本的方法,有着各自不同的作用,略读与精读一样重要。《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这里同样提出了略读的要求。其实,在信息时代,略读更能迅速、便捷地获取大量信息,在日常生活中,略读比精读应用更为广泛。
以上着力强调了略读的重要性,有利于我们正确领会略读课文教学的编写意图。
三、探寻略读课文教学的策略
略读课文教学的重要性,正是为我们教学策略的探索指明了一个方向,使我们更好地去认识略读课文,思考怎样的教学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略读课文的功效。
(1)整合贯通法
《七律》、《开国大典》、《青山处处埋忠骨》、《毛主席在花山》这一单元的课文编排,为的是让我们走近毛主席,去感受他为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使学生全方位地去了解伟大的领袖。怎么教呢?
笔者在精读了前两篇文章的基础上,进行略读教学,采取两篇略读文章同时教。首先进行整体的感知,接着学生研读文本两篇文章中“毛主席哪些事情让你感到十分地敬佩,让你认识了一个你印象之外的毛主席?”进行交流,最后拓展到“你还了解毛主席哪些不为人知的事情”。课堂上的拓展,是有联系、有针对性的,而且及时地拓展,对学生阅读兴趣、阅读能力、感悟能力的提高也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当然,还可以向课外延伸。
(2)重点突破法
在略读课文中,教学目标更为集中,教学重点更为突出,但在阅读方法上并不排斥精读。寻找适当的突破口,在文章的重点、精彩之处,还是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使略读与精读互相融合,综合运用。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略读课文《将心比心》通过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两个小故事,揭示了要想获得别人的关心、帮助,首先自己要去关心、帮助别人的道理。在教学中,笔者对第一个故事进行略处理,选择第二个故事中母亲对护士说的“不要紧,再来一次”这句话展开精细的教学,具体如下:(1)母亲是在怎么样的情况下说这句话的?(2)如果是你,你会怎么说,怎么做?(3)可母亲却如此地宽容,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母亲的这种宽容?读读课文。(4)练习朗读母亲对护士说的话,读出你的感受。通过引导学生抓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来感悟母亲的宽容,从而落实语言文字训练,使略读教学不泛读化。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的心灵会有较大的触动,对课文的主旨会有较深的体会,从而更理解“将心比 心”。
(3)头脑风暴法
一些略读课文,它的文章篇幅长,并且故事性也很强。略读课文的课时一般安排在一课时左右。那么为了更好地体现教学的有效性,针对此类略读课文,我们可以采取“头脑风暴法”,也就是“放电影法”。这样不仅能在较短的时间里帮助学生了解文章的内容,同时,也留出了更多的时间让学生用于自主的学习。就如《小英雄雨来》这篇略读课文,在精读课文《夜莺的歌声》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概括已经有初步的能力,教学时,就可以放手让学生去“放电影”了。在放完电影后,老师就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对人物形象进行较为自主而深入的认识。
(4)语言积累法
文字很美的文章,则注重语言积累。“美文诵读”是理解、感悟课文的捷径。在教学《七月的天山》一课时,我让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在读中想象天山的美景图,并抓住重点语句,引导学生细读揣摩,读中感悟文中比喻的妙处。在诵读中,积累了景物描写的语言和手法;在品词品句中,自然而然地就把这些好词佳句记忆在脑,丰富了自己的“语言仓库”。
读课文《七月的天山》的教学时,我抓住一个问题展开:“七月的天山留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学生马上蹦出一个词:“美!”自然后面就可以接着问了:“美在哪些字里行间啊?”指名的学生先说到了“雪山”,自然要体会其中的两处比喻,从中体会了比喻的妙处,再用朗读体现雪山的壮丽,由雪山的壮美再到雪水的欢快。接着学生找到了“花”、“塔松”、“鱼儿”三处,都进行了深入理解,并结合句子开展联想说话,用朗读表现。学生在理解中感受了美,而且有大到整体的理解,小到一个句子,一个短语,一个词语,小到一个字“浮”“捧”的深入理解;还从作者角度去理解他的写作情感,小到从“心爱”感受作者对天山的深情;一字一句都表现出了作者用词的准确,无形当中,对学生进行了写法的渗透。最后在赞美天山中结束了一节课的学习。学生明白了这天山美丽、幽静却又生机勃勃。正是雪山上的雪水给了这些花草树木、鱼儿浇灌,才会有那些生机勃勃的树和那些欢快的鱼儿。并且,在整堂课的教学中朗读指导比较到位,使学生体会到了无限的乐趣。
语言的积累也为更好地写作铺平了道路。就在《珍珠鸟》这课教学的开头,学生们在朗读了文章的第一句话:“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产生了疑问:“为什么一开头就用‘真好!’呢?”我顺势推舟,让学生谈论这样的开头好不好,随后我又及时补充了冰心曾经的评点:“这个‘真好!’开头起得很带劲,这劲中有着无限的喜乐。”最后让学生带着感受朗读这段话。这样的一个学习,我发现学生在接下来的写作中,常常会尝试将一些表达情感的词语放在文章的开头。
(5)赏析书写法
文质兼美的散文,可引导学生赏析、点评,写出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这样,有利于学生深化理解文本的内容和蕴含的情感,把握作品的写作特色.当然,写话的切入点要“小”而“巧”,让学生要有“现炒现吃”的鲜活感。
笔者教学《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时,不仅仅让学生体会大自然的美好,更激发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进行了两个层面的设计:首先创设情境让学生走进大自然,边读边谈感受,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当学生有了一定的情感体验时,我将写话融入其中,让学生选择一个画面,展开想象,把看到的画面写丰满,写生动。这一写可以说是推波助澜,掀起层层涟漪,学生对大自然的美有了更深切地认识与理解,朗读更加有滋有味,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更是增强了学生对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向往。
(6)拓展延伸法
许多文章都是名家名作的一个节选,在教学时,就应该以教材为拓展点,内引外连,进行课前、课中、课后拓展阅读。
教学《文成公主进藏》一课,我就充分抓住优势,补充课外知识。(1)课前搜索信息,快速走进文本。我让学生搜集关于西藏和文成公主的资料,为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学习课文,理解文 成公主作准备。(2)课中扩展阅读,丰富文本感悟。在学完文本故事后,我下发教师用书中的“相关链接”——文成公主进藏的另一个传说。通过不同版本的阅读,提升了学生对同一故事的感知深度。(3)课后——链接课外,深化阅读进程。我请学生下课后。利用课余时间读一读《同步阅读》中的《一幅壮锦》和《猎人海力布》两个民间故事,也可以广泛阅读其他资料上民间故事,然后在班级读书会上交流。
综上所述,我们看到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中,教学方式更为开放,更多地尊重学生的选择,课堂力求透露人文关怀的色彩,让学生们自主学习,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自由选择学习伙伴,自由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
著名的语言学家、北京大学教授陆剑明指出:语文教育的任务之一就是给学生真、善、美的熏陶和教育。我谨以此话给我的感受做结,愿“略读课文”的教学不再偏颇,更不能被忽视!
【参考文献】 1`语文教学通讯 2008.1 2`小学语文教师 2008.2
3、叶圣陶、朱自清.精读指导举隅.商务印书馆,1942.3
4、叶圣陶、朱自清.略读指导举隅.商务印书馆,1942.7
第三篇:浅谈略读课文教学策略
浅谈略读课文教学策略
很多老师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什么是略读?顾名思义,“略读”就是简单地读一读、大致了解意思即可。然而,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略读”往往没那么简单、粗略。略读课文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培养,如教师自选材料阅读,儿童课外阅读,精读课文中也有略读的因素。但是在小学阶段,教科书中的略读课文教学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首要途径。
一、略读课文教学的重要性
当你翻开新课标小学语文教科书时,你会发现略读课文篇数在逐年增加,也由此说明,略读课文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或许很多老师都存在这样的想法,略读课文用不着考试,怎么上或者不上都无所谓,所以大多时候都轻描淡写、一读带过。殊不知,略读课文与精读课文一样重要。
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如果只注重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叶老已经十分精辟地阐述了精读与略读的关系,精读是略读的基础,略读是精读的补充,它们都是阅读的最基本的方法,有着各自不同的作用,略读与精读一样重要。而新课标提出:“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语文课程标准》把精读、略读和浏览三种阅读方法并列,要求第二学段“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第三学段“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搜集信息。”综合以上各家的说法,我们认为“略读,就是以抓住文章主要信息为基本目的,大略地、非精细地读。
因此,每个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都应关注略读课文教学的重要性。
二、略读课文教学的三个理念
(一)、强调自主学习,培养独力阅读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公,所以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理解、感悟。把精读课中所学到的阅读方法运用到略读课文中。老师在交流中只起到点拨的作用。整节课的大部分时间还是留给学生。
(二)、承认差异,提倡个性化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力纠时弊,强调在独立阅读过程中发展个性。它明确指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由此可见,在阅读教学中不能违背了学生阅读能力发展的规律,要让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
(三)、加强课内外联系,适度拓展延伸
如在教学《卡罗纳》一文时,这篇课文选自《爱的教育》,体现了另一种关爱之情。课后我就引导学生去读《爱的教育》,这样通过一课书去阅读整本书,尽可能地、最大限度地增加阅读量。略读课的教学时间有限,因此在拓展的内容方面应有所选择,不宜贪多求全。
三、略读课文教学的策略
在略读课文教学时,教师要能准确把握略读课文教学的尺度:略读教学不等于略读;粗知大意并不是浅知;自主阅读并不等同于自学;略读课文的时间一般只有一课时,我们可以采用“三读”的做法,就是一读知大意,二读谈感受,三读抓重点。故而,教师要学会放手,让学生运用在精读中反学到的知识与方法,把课文读懂,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略读课文的教学,在策略上,教师必须关注一个“略”字。下面,我以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八组略读课文《永生的眼睛》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对略读课文教学策略的粗浅认识。
(一)、围绕单元主题,进行略读课文教学
人教版教材编排是以单元为主题,一个单元一个主题,每个单元都由精读课文,略读课文,口语交际。习作和回顾。拓展组成。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略读课文作为精读课文的延续,不应该把略读课文单独分开教学,应把它们看成一个整体,一脉相承来教学。如:在教学《永生的眼睛》这一课时,我与学生们就单元主题聊了起来:《触摸春天》中盲女孩安静是那样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她多么盼望也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呀!但是盲姑娘却只能用手触摸春天、用心感受生命的美好。如果她有一双明亮的眼睛,那有多好啊。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让许多和盲姑娘有着类似遭遇的人们有了恢复健康的可能。生命是美好的,谁不热爱宝贵的生命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看看琳达一家人为了让盲人重见光明是怎样做的吧。这样就自然而然把这篇课文归纳到了这一单元的主题中,由于学生之前已以学过三篇同一主题的文章,所以在阅读、交流这篇文章时就能很快抓住重点,不在一些细节问题上浪费时间了。
(二)、结合阅读提示,落实自读自悟
老师在略读课文教学策略的运用上,注意凭借“阅读提示”,引导学生开展自读自悟,开展小小组交流学习。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上,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以学生小组交流为主,老师只在学生交流时给予适当的点拨。这样才能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感悟力。如《永生的眼睛》课文前的导语是这样的:上篇文章盲姑娘只能用手触摸春天,用心感受生命的美好。如果她有一双明亮的眼睛,那有多好啊。默读这篇课文,说说琳达一家人为了让盲人重见光明,他们是怎么样做的。从课文中找出含有“骄傲”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在联系上下文,讨论讨论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所以为了结合阅读提示,做了这样的教学设计:
1、课件出示阅读提示:默读课文,想想:文中谁最值得你为他而骄傲?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画一画令你深受感动的语句,并在旁边批注你读后的感想。
2、小组交流,谈感受。
3、抽生全班交流,体会人物特点,深化学生感受。
(三)、聚焦重点,略中有精
略读课文一般只有一课时的教学时间,不可能也不必要面面俱到,不可像精读课文一般字斟句酌,要恰当简略,要突出重点,要展现亮点。师对教学重点的把握,能有效的帮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学会取舍,使教学目标更为集中,这就关系到教学内容的选择。《永生的眼睛》一课可以抓课题为突破口,首先让学生质疑:眼睛怎么会永生?然后带问题进入课文,教师引导学生默读课文,找出父亲具有深刻意义的话语,让学生自读自悟,谈谈自己的理解与感受。最后结合课文内容,进一步理解“永生的眼睛”这个题目的意思。
(四)、适度拓展,加强课内外联系
略读课文的教学应该是联系课内外教学的桥梁,要根据课文特点,向课外拓展和延伸。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在课前课后阅读文章、书籍,收集相关资料,加大学生的信息吸收量;利用课文的某些内容,引发学生进一步探究。所以要根据本单元主题和本课特点,适当地进行拓展和延伸。例如《永生的眼睛》最后一个环节:原文回归,深化感情。师:课文到这里戛然而止,但故事本身并没有结束。下面请同学们轻声读一读故事原文的结尾。(大屏幕出示)师:读后你有什么想说的?学生纷纷举手说自己的感受,课堂气氛一下子被推入了高潮。见势我就顺水推舟:请你们以接受器官者的身分给琳达写一封感谢信。学生情绪高潮,就连平常最不愿意写作的学生也纷纷提起笔,写下自己此时的心情。
略读课文教学已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研究者不仅要了解略读课文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而且应采取科学的教学策略,发挥它的独特功能,使它与精读课文相辅相成,使语文教学总目标得以深化,使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得以提高。总之,略读课文的课堂教学是很好的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所以,今后我一定要加强略读课文的教法和学法指导,让学生在略读课堂中也能有着别样的收获!
第四篇:小学语文略读课的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略读课的教学策略
杜甫川小学
张燕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叶老已经十分精辟地阐述了精读与略读的关系。教材中略读课文安排在每个单元的后面,这样编排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在学习精读课文的过程中,掌握阅读同类文章的思路和方法,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迁移运用到略读课文中去,使所获得的知识转化为能力,最后能独立运用知识阅读课外读物,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经过不断的学习,我对略读课文的教学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现在和大家一起交流:
一、目标要合理
略读课文教学目标的确定,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首先,“略读”的目的在于粗知文章大致内容,我在教学《妈妈的账单》时,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然后了解课文大意。文章的结构、语言修辞等不是它要关注的。因此,略读课文的教学目标之一是能读懂课文,粗知文章大意。
第二,略读课文的教学应是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学生学会略读,学会用课内所学方法去从事课外的阅读实践。因此,略读课文教学中,方法指导也是不可或缺的。在教学本课时,我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朗读感悟,小组讨论交流,找出两份账单并说出两份账单的不同。
第三,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略读课文重在引导学生独立阅读。因此,激发兴趣显得尤为重要。我在教学本课时,设计了三个问题,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方法要灵活
1、自读为主,指导为辅。“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自读实践,应当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课标语)。对于提供给学生独立阅读的略读课文,更要体现这一特点,放手让学生自读,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阅读方法去进行阅读实践。
2、因文而异,因段而异。教学中,所选方法应因文而异,找准着力点,抓住要求,忽其枝节,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什么都想练,结果什么也没得到。让学生清楚地知道什么文如何读,从而为其完全独立的课外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
因段而异,就要求教者在教学中永远把学生主体放在第一位,把他们的阅读水平放在第一位,视各年段学生的接受能力确定略读指导的方法。如三年级学生阅读能力还较弱,就应指导细些,不能让学生无从着手,而要让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实践,明白略读一篇文章一般步骤是:扫读全文———细读要点———概括全文。1)、扫读全文。即尽量加快速度来读,但要边读边想。2)、细读要点。经过对全文的快速阅读,阅读者基本上已明确了文章的重点所在,从整体上有了更清晰的把握。这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或兴趣选择文中某些部分继续进行细读,以求读有所得。
3)、概括全文。略读虽然不如精读要求细致,但并不意味着可以马马虎虎,草草了事。略读同样要求把所获知识加以消化吸收。因此,读文后要用自己的语言对全篇内容加以概括,理解整体思路,及时总结。
三、设计要恰当
略读课文教学过程可以设计为几读:(1)读读拼拼,读通课文。
(2)读读说说,感知大意。让学生自主搜索有效信息,交流阅读收获。教师不时地通过评价梳理学生所获的信息,渗透整理与积累信息的方法,初步感知全文大意。
(3)读读画画,理清脉络。也可以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在句子旁批注自己的感受。
(4)读读议议,品析感悟。全班交流感受最深的语句,教师适机点拨学生难理解的语句,引导交流从文中受到的启发。还可感悟写法上的特点。结合单元学习主题,让学生在对课文精彩片段的阅读欣赏中提升认识,升华情感。
(5)读读写写,拓展延伸。既可以补充阅读材料,扩大阅读量。又可以抄写自己最感兴趣的语句,写一段自己的感想,还可以仿写。总之,对于略读课文的教学策略,我们应力求在思路清晰、条理简约的基础,努力做到简约而深刻。当然,这个“略”应介于精读课文和独立阅读课文之间,而不是囫囵吞枣,更不是由教师满堂灌,教师只有在自身对文本的认真解读和准确把握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因文制宜,准确地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对学生进行有的放矢地有效引导。通过学生自读自悟,让他们沉浸在文本之中,和文本一起呼吸、一起慨叹,一起喜怒哀乐,在实践中主动掌握阅读方法,逐步提高独立阅读能力,有效促进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从而逐步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大语文目标。
第五篇:略读课也精彩——探讨略读课文教学策略
略读课也精彩
——探讨略读课文教学策略
摘要:略读课文的教学策略,我们应力求在思路清晰、条理简约的基础上不失丰赡,努力做到“教略”而“学丰”,简约而深刻。略读课文在人教版新课程实验教材中所占的分量逐步增大,精读课文相对减少,直视“略”而真略的误区,认真找寻略读课文教学的策略,力求使略读课文的教学更加有的放矢、独放异彩。
关键词: 略读课文教学 建议策略
让学生通过前面“精读课文”的学习,运用相应的学力来完成对略读课文的自主学习,从而真正“在阅读实践中提高语文实践能力”。略读课文,它相对独立但又与前面的精读课文互有关联,作为一个整体存在,教学中不能彼此孤立,应该瞻前顾后,有机融合。然而,在实际的教学生活中,略读课文或是被处理成精读课文,或是一带而过(因为这类课文不列入考试的范围),更多情况下,教师们为了赶进度,往往是后者居多。如:
1、略读教学=略读
众所周知,略读是阅读方式之一,是阅读个体为了获取相关信息而进行的一种语文阅读活动;略读教学是教学活动之一,整个过程是为了指导学生通过略读这一阅读方式快速地获得信息,在不断的学习实践中逐渐形成略读能力的过程。因此,略读教学应有其相应的组织、引导,不应等同于略读。
2、粗知大意=浅知
略读文章的学习目标预设中一般都有“粗知课文大意”这一块,即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便可,所谓的“理解词句”不作为课堂训练的重点。但往往因为其“略”,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课文的深意或真意在获取的过程中往往显得浅尝辄止了。
于是,略读课文因为冠上了“略”字,真的等同于忽略的“略”了。
[探寻略读教学]
都说 “教是为了不教”。其实,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告诉我们的是语文精读教学与略读教学之间的关系,要实现所谓的“不教”的目的,就要做好略读教材的教学,在略读教学的实践土地上学会自由地行走。但,略读课文不是让我们忽略地教,而是隐去教师“明目张胆”地教,转而让学生“粉墨登场”地去学。
《语文课程标准》一书中如是说:“略读课文重在略读方法的指导,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培养学生的略读能力。”叶圣陶先生也说过这样的话:“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就效果而 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是应用。”“精读课文,是例子,是出发点,目的指向是学会自主阅读。”
一、略读课文教学目标的确定,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首先,“略读”的目的在于粗知文章大致内容,文章的结构、语言修辞等不是它要关注的。因此,略读课文的教学目标之一是能读懂课文,粗知文章大意。
第二,略读课文的教学应是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学生学会略读,学会用课内所学方法去从事课外的阅读实践。因此,略读课文教学中,方法指导也是不可或缺的。
第三,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略读课文重在引导学生独立阅读。因此,激发兴趣显得尤为重要。
二、方法要灵活
1、自读为主,指导为辅“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自读实践,应当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课标语)。对于提供给学生独立阅读的略读课文,更要体现这一特点,放手让学生自读,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阅读方法去进行阅读实践。
2、因文而异,因段而异教学中,所选方法应因文而异,找准着力点,抓住要求,忽其枝节,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什么都想练,结果什么也没得到。让学生清楚地知道什么文如何读,从而为其完全独立的课外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
因段而异,就要求教者在教学中永远把学生主体放在第一位,把他们的阅读水平放在第一位,视各年段学生的接受能力确定略读指导的方法。如三年级学生阅读能力还较弱,教者就应指导细些,不能让学生无从着手,而要让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实践,明白略读一篇文章一般步骤是:扫读全文———细读要点———概括全文。
A、扫读全文。即尽量加快速度来读,但要边读边想。
B、细读要点。经过对全文的快速阅读,阅读者基本上已明确了文章的重点所在,从整体上有了更清晰的把握。这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或兴趣选择文中某些部分继续进行细读,以求读有所得。C、概括全文。略读虽然不如精读要求细致,但并不意味着可以马马虎虎,草草了事。略读同样要求把所获知识加以消化吸收。因此,读文后要用自己的语言对全篇内容加以概括,理解整体思路,及时总结。
三、结构要简约
略读课文的课堂教学结构宜简约,应解放学生,给学生大块时间来进行自主阅读。笔者认为,一节课可分为这样的几个阶段:一是准备阶段。教者应尽其所能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使他们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使他们想读,有信心独立读懂课文;二是自读阶段。教师把学生引进书本后适 时淡出,退位到不引人注意的角落,让学生充分地读,用他们喜欢的方式读,在读中思考,提出问题,再通过读去解决问题;三是汇报交流阶段。这一阶段由学生汇报读书所得(教师可提纲挈领,引导学生抓住重点),提出存在问题,总结读书方法。
四、设计要恰当
略读课文教学过程可以设计为几读:(1)读读拼拼,读通课文。(2)读读说说,感知大意。让学生自主搜索有效信息,交流阅读收获。教师不时地通过评价梳理学生所获的信息,渗透整理与积累信息的方法,初步感知全文大意。(3)读读画画,理清脉络。也可以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在句子旁批注自己的感受。(4)读读议议,品析感悟。全班交流感受最深的语句,教师适机点拨学生难理解的语句,引导交流从文中受到的启发。还可感悟写法上的特点。结合单元学习主题,让学生在对课文精彩片段的阅读欣赏中提升认识,升华情感。(5)读读写写,拓展延伸。既可以补充阅读材料,扩大阅读量。又可以抄写自己最感兴趣的语句,写一段自己的感想,还可以仿写。
总之,对于略读课文的教学策略,我们应力求在思路清晰、条理简约的基础上不失丰赡,努力做到“教略”而“学丰”,简约而深刻。当然,这个“略”应介于精读课文和独立阅读课文之间,而不是囫囵吞枣,更不是由教师越俎代庖。教师只有在自身对文本的认真解读和准确把握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因文制宜,准确地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对学生进行有的放矢地有效引导。通过学生自读自悟,让他们沉浸在文本之中,和文本一起呼吸、一起慨叹,一起喜怒哀乐,在实践中主动掌握阅读方法,逐步提高独立阅读能力,有效促进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从而逐步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大语文目标。
总而言之,略读教学是一种教学行为,不是一种阅读行为;实践中不能以略读去阅读,不能以精读去教学。也许,略读教学可以被称之为“那是一种曾经沧海的简约”,也可以被称之为“那是一种踏平坎坷的坦荡”——需要教师摆自己的位置,适时“隐退”,用更加开放的胸怀引领学生享受阅读的过程。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化》
2、教育在线.“读书方法”大看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