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

时间:2019-05-13 01:58: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德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德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

第一篇:德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

德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

宜宾市南溪职业技术学校

杨玠玠

语文教学中寓于语言文字训练的思想、道德、情操的教育是极其丰富的,有我们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最重要的精神支柱——爱国主义精神;有反对剥削压迫、以解放全人类为己任的共产主义思想;有无私忘我献身于人民的高尚情操;有认识世界的科学的立场和观点。我们进行教育时不能倾盆大雨,不能从主观臆想出发,而是要紧紧扣住教材的特点,针对学生的实际,细水长流似的滴灌、渗透。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道德、情操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很多。如输送知识信息,听、说、读、写训练,课外阅读,课外其它活动等都是渗透的途径,我们只要选择和创造恰当的方法,途径畅通,那些闪光的思想、闪光的精神就会伴随着语言文字渗入学生的心田。

学科教学渗透德育,课堂是主要阵地。在授课时,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同时进行思想情操的陶冶,力求课上得立体化,发挥多功能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探索渗透的方法很多,笔者探索的方法如下:

第一、挖掘课文内在的思想性,揭示其寓会的深意

一篇好的课文必然是作者情动于中,言溢于表的产物。都离不开思想深邃,见解精辟,感情真挚,语言优美,寓于表现力,这样的富含思想性的文章,在文言文中很多。孔子的《论语》告诉我们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刘禹锡的《陋室铭》告诉了我们读书人高洁的志趣。周敦颐的《爱莲说》告诉了我们人应该做一个怎样的人。境界再高一点,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让我们了解了古人尚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操,一千多年后的炎黄子孙更应具备这样的境界,从而更加明确我们今天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近代鲁迅的《藤野先生》让我们充分理解了青年鲁迅的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爱国感情,让学生充分认识作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鲁迅的忧国、爱国不只是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产生,而是很早就印在了鲁迅的思想深处。

第二、重点分析关键词句,使它们溅出“耀眼”的火花

一篇好的课文总有一些言简意赅、言简意深、言简意丰的重点词句,关键词句,教学时注意分析它们,使其中所饱含的思想情操溅出耀眼的火花,照亮学生的心灵,引起他们的共鸣,还记得初中课本上的《荔枝蜜》中的两段话:“老梁说‘蜂王可以活三年,工蜂最多活六个月’我不禁一颤:多可爱的小生灵啊!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显然,作者写这段话是动了情的,重点抓住“颤”这个词进行分析。“颤”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作者会“颤”,又为什么“不禁一颤”?“颤”以后流入笔端的是怎样的思想,怎样的感情,联系老梁的话“工蜂最多活六个月,整日采花酿蜜,不辞辛劳,生命却如此短暂,作者意想不到,心颤动了,作者被老梁的话猛然一击,情不自禁地做出反应,故是“不禁一颤”,这个“颤”是对辛勤酿就的花蜜,留得香甜在人间的小蜜蜂的赞颂,是对蜜蜂短暂的生命所显示的意义和价值的领悟,所以,紧接着是发自肺腑的赞美,评述蜜蜂对美好人类生活所做出的贡献。

第三、创设情境,带领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使他们耳濡目染,受到熏陶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或欢乐,或悲哀,或崇敬,或憎恶,教学中创设与内容相应的情景。创造和渲染气氛,使学生有身历其境之感。如教《士兵突击》那篇小说节选的内容,让一位学生朗读作品有关内容,其他学生想象英雄许三多等的形象、声音和图象结合,分组表演他们训练的三个场面,体现“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展示当代士兵的不畏艰险的特质,学生们积极性很高,表演得也很投入,对课文内容也有较深刻的理解和掌握。

总之,语文课堂既是传播知识又是陶冶情操的阵地,用丰富多样的形式,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寓教于乐,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吃苦耐劳精神在21世纪中职学生中发杨光大。

2014年4月

第二篇:素质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

素质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

素质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

素质教育是以发扬人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的教育。推进素质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作为小学语文学科,在教育中有关不可估量的作用。如何通过语文学科的教学去提高和发展小学生的素质,我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几点做法;

(一)优化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首先要注意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创新的导向和动力,学生只有对所学知识产生好奇心,求知欲,才会想学,爱学,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传统教学中,教师讲得太多,灌得太多,没有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状态,思维得不到开发。教师奉课本为“圣经”,或照本宣科,或以精讲精练课本为宗旨,致使学生的学习起来越远离现实生活。所有这些都不合乎教学要求,要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素质,就要改变原有的教学方法,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教,运用启发式、引导式教学,从中激发学生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应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例如:我在上《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展。学困生的存在,便是修改差异的具体体现。因此,我们既要面对全体学生、研究全体学生,让全体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动脑、动手、动口,参与实践,强化训练,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主体意识,通过自学、引导、提问、发展智力,提高能力,开拓新思维,学会认识,学会 运用,让全体学生整体素质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同时,不要关注学困生,研究学困生,发现他们之间的差异,对症下药。如:学习《草船借箭》一课,我采用“提问式”、“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启发学生发挥想象。让学生总结、讨论得出答案,在回答问题时,根据问题的难易,向不同层次的学生提问,使全体学生才能积极思考,主动回答,并对能举手回答或回答正确的学困生给予表扬和鼓励,对回答有困难的正确引导,让他们发现自己的闪光点,树立起自尊、自爱、自信的人格,向着积极进取的方向发展。要做一名成功的教师,就必须要面向全体学生,并根据他们的个性差异进行因材施教,做到象一则广告词据说的那样:“只要大家好才是真的好“。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中要了解和关心学生,投入真情实感,对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更应该与他们建立起亲密友好的情感,用爱心去浇灌他们,用诚心去感化他们,用恒心去引导他们。要多给学困生安排一些学习和活动的机会,多对他们提问,多让他们提问,多让他们发言,多叫他们朗读,多为他们设置一些活动项目,多为他们选一些思考题等等。让他们有充分展示特长、握了汉语拼音以后,就教给学生“设疑自学识字法”,先给学生设置一系列的疑问:“这个字该读什么音?属于哪种偏旁部首?是什么间架结构?应该按怎样的笔顺写?用它可以说怎么一句话?然后让学生顺着设置的疑问去自学生字。随着学生年龄增长,年级的升高,自主学习的方法就不断增多。如学习《儿子的创意》这课时,在课文结束时最后一段内容拓展设计两个题:

1、当儿子知道自己的创意得了银奖时会有什么反应?“我”又是如何反应?

2、你对“我” 和“儿子”各有什么看法?让学生带着问题各自读课文,通过学习的思考解疑和教师引导、疏通、解惑,并非花费很长时间,而最佳答案便 可跃然“表”中,整个过程有序、有法,有章可循,真可谓“水到渠成”,学生是在赏、议、学、练,自主学习的氛围中获取知识。

(四)利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要想在语文教学中搞好素质教育,不仅要在课堂学,而且要走出课堂,走向社会,投向大自然的怀抱,做到行知结合,手脑并用,发展智力,发挥潜能,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如成立读书小组、手工小组、绘画小组、书法小组、音乐小组等,开展作文竞赛、读书报告会、演讲比赛、朗诵会、书画展览、日记展评、作业展览等,让学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开发了学生的潜能,扩大了视野,增长

第三篇:德育中如何体现爱心

教师都有一颗爱生之心,但往往有些教师认为有好心没好报。那么教师怎样做才能把爱心体现出来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是尊重和信任学生。用一句学生常用的话,“老师应该对我们有礼貌,我们也是人。”这里的人,指的就是学生的人格。

有一位教育学专家说过这样有意思的话:在今天中国的教室里,坐着的是学生,站着的是先生,而在精神上,这种局面恰恰打了个颠倒——站着的先生占据着至尊之位,而坐着的学生的躯体内,却掩藏着一个战战兢兢地站着,甚至跪着的灵魂。

在这种教育模式下,教师,尤其是缺乏“以学生为主体”意识的教师,往往无视学生的人格,不惜扼杀学生的思考力和想象力,而将学生纳入单纯应试的轨道;不惜占有学生自由发展与休息时间尽量多布置作业,以使自己所教课程的考试成绩不落别人之后;甚至动(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辄训斥、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来显示自己的权威;更有对学生采取“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将吹牛拍马、打击报复这一套也引入师生关系,迫使学生接受“不听老师言,吃亏在眼前”的现实。在国外,像这样专制式的教育,几乎已经被所有的国家所摒弃。

树立主体意识,造就独立人格,已成为当代国际教育思想变革的一个重要标志。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提出“学会生存”的口号后,又于****年提出“学会关心”,同样在最近又要求当代世界青年应当“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求知,学会相处。”正如有位中学校长所说,“真正有生命力的、跨世纪的学校,是尊重人格的学校;我当过十年的班主任,太了解尊重学生人格的意义了。”

其次是了解和关心学生。深入了解和热情关心,是师爱最突出的表现。世界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曾经说过:“当教师把一个学生认识到他是一个具有个人特点的、具有自己志向、自己智慧和性格的人的时候,……才有助于教师去热爱儿童和尊重儿童。”老师们常说“爱生如子”,但真正能做到这一点的教师,又有多少呢?浇花要浇根,教人要教心。然而,在我们平时所接触到的道德教育里很少有教心的,即培植人的善心,包括良心、爱心、同情心、怜悯心。请听听学生的心声:“老师,我希望你常是一个有感情的人,而不仅是一架教书的机器;老师,请你不仅教书,而更是教我们做人;老师,请您也把我当人看待,而不仅是您记分簿上的一个号码;老师,请您不要单看我的成绩,请您更要看我(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所作的努力;老师,请您经常给我一点鼓励,不要让您的要求,超过我的能力。” 第三是严格要求学生。爱而不严不是真正的爱。师爱有别于母爱,正是在于它突破了溺爱的圈子,严格要求和精心施教有机地相结合。但是一讲“严”,中国的传统教育是,一定要认真听课,按时完成作业;学习上一丝不苟,循规蹈矩;老师讲一,学生不说二等等。西方教育的严更多的体现在做人教育上。马克思曾和他的女儿劳拉有过一段有趣而又令人深思的谈话,劳拉问他,“你最不能容忍的缺点是什么?”“欺骗和奴颜婢膝”。现代文明社会对人才品德的要求越来越集中体现在对人的人品,人格,品德,品行,道德,修养,素养,教养,涵养,情操,礼貌礼仪、风范魅力、举止风度和人文精神的要求上。

举例来说,说谎并不是中国学生的专利,美国学校也不是真空,但美国人却把学校的作弊风当作“国家丑闻”来对待。美国德州品德教育研究所所长马尔基说:“欺骗是一种习惯性行为,在课堂上撒谎的学生将来就会对同事、上司和妻子、丈夫撒谎。如果一个国家不珍惜诚实,把品德看作是无足轻重的小事,我们的社会将变得多么可怕!”所以,美国的学校和教师对说谎和欺骗深恶痛绝,敢于采取严厉的惩罚。近闻美国在一次托福考试中抓获五十多名作弊者,都判处五年监禁并处以高额罚款。美国人在这方面的严厉,和他们对学生学习上的宽松,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是非观念,一清二楚。联想到我国当今到处泛滥的假货,假药,假酒,假唱,乃至教育界的假文凭,假课,这还不够发人深省吗?

再就是要为人师表,作风民主。为人师表是教师品德的重要体现,一位高素质的教师,必然是一个具有良好修养和情操的人。教师树立自身美好形象最重要,用美的形象,美的人格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这是一种无声的爱。

在学校里,我们常常看到这样一种情况:让学生做同一件事情,有的教师说出来,学生立即听从,乐于接受,而且完成的很好;有的教师说出来,学生却无动于衷,懒于接受,即使被迫做了,也是马虎了事。于是,人们就说,前一种教师在学生中有威信,后一种教师在学生中没有威信。

有的教师对于调皮、不顺从的学生,往往采取训斥、威胁、甚至惩罚的手段,造成学生的恐惧心理。教师来了,学生在教室里鸦雀无声,安安静静,教师对此十分满意,以为自己有威信,有办法。殊不知这并非学生发自内心的对老师的尊敬,而是基于威慑,表面上暂时的遵从。当教师一走,教室里又是翻天覆地,乱作一团。

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通过学生的眼睛在他们的心灵底片上留下影像。做教师的,加强思想修养,有崇高的境界,高尚的道德品质;遇事冷静,不随便发怒,不以威压人;处事的公平合理,不抱偏见,对自己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还有谈吐的文雅,仪表的端庄,良好的生活习惯……所有这些,都会给学生留下终身难忘的印象,成为学生永远的楷模,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是学生的第二父母”是决不为过的。

我们必须先做学生的知心朋友,才能做好学生的老师。

第四篇: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学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学

语文教学担负着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重要任务。同时,由于语文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在发挥语文教学德育功能时,充分考虑到这些特点,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渗透品德教育

作者每写一篇文章,都有自己的创作动机,或阐明某种观点,或抒发某种情感,或说明某个道理,不过这些内容不是像画家和演员那样直接用形象表现出来的,而是以语言文字为中介、蕴含在语言文字之中。因此,我们让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接受品德教育,必须在“有机渗透”.上下功夫,要把思想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贯穿于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中,从引导学生“读文”入手,进而达到“悟道”的目的,决不能在知识讲完以后,来一段“课后语”,另搞一套政治说教。换句话说,语文教学渗透德育,要做到水乳交融,而不是油水分离。如第九册《金色的鱼钩》,课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老班长的话,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就皱着眉头硬咽了下去。教这段话时,我抓住“硬”字让学生理解,“硬咽”是什么意思?老班长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明白了,这里的“硬咽”是明明咽不下去,还要勉强往下咽,班长这样做是为了把鱼汤省下来给小战士吃,好让他们坚持走出草地。这样,在词和句的教学中,学生体会到了老班长为了战友不惜牺牲自己的高贵品质,受到了舍己为人思想的教育。

二、准确地把握住教材的德育因素

在教学过程中,能否进行成功的思想教育,首先取决于对教材德育因素把握的准确与否,这包括三个方面:

1.结合教材特点要准确。小学语文教材编选的每一篇课文,都有其思想教育的不同侧重点,教师应该从教材特点出发,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某一方面的品质教育,切忌牵强附会,无限上纲。如有的课文介绍祖国的大好河山,笔者认为,就应借此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有的课文赞颂革命先烈的光辉业绩,就教育学生继承、发扬革命传统;有的课文描写旧社会儿童的悲惨命运,就借此教育学生热爱新中国„„

2.把握教材德育内容要准确。教材是我们教学的凭借,在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必须通过对教材的深入挖掘,准确地把握德育内容。如讲述《我爱故乡的杨梅》,如果只让学生了解这篇文章表达的是作者对杨梅的热爱,就没有把握准确课文的德育内容;如果进而启发学生,作者描述故乡杨梅的可爱,实际是表达对故乡的热爱之情,这样,课文的德育内容就把握得比较准确了。

3.引导学生的认识要准确。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处于表面、简单的水平,这就需要教师正确引导,使学生在学习中准确地受到思想教育。例如学习《董存瑞舍身炸碉堡》一文时,学生往往提出“董存瑞为什么不想其它办法炸碉堡,为什么用手托着,牺牲自己呢?”这时就需要加以指导,引导学生认识当时情况的紧急和董存瑞的献身精神,把学生从认识的偏差中拉回来,即可以在加深认识中受到教育。

三、让学生在情感参与中受到品德教育

语文教学的品德教育要以情动人,激发学生情感是影响学生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一种强大动力。因此,要求教师在讲课中要有良好的情感参与,讲解中或褒或贬、或抑或扬,充满激情,使人感悟,令人振奋,从而博得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在入情入境中受到良好的品德教育。如笔者在教学《别了,我爱的中国》一文时,用充满激情的语调总结全文:回顾这篇课文,作者离开自己的祖国,心情异常复杂。这包括对亲友送别的由衷感激,对帝国主义的无比仇恨,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眷恋,对自己离国而去的深深自责,对祖国前途命运的热切希望。从整篇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深刻感受到了郑振铎先生的殷殷爱国志、拳拳爱国情。教师的激情,感染了学生,使他们对作者无比热爱祖国的感情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受到了爱国主义的教育。

根据语文课的特点,还要注意让学生在口诵心悟中受到教育,好的朗诵对学生有强烈的感染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诵读、思考、感悟,这可能会收到比单纯讲解更好的效果。例如《桂林山水》,通过朗读,桂林水的静、清、绿,山的奇、秀、险,便会浮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文章的优美词句中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秀丽多姿,从而能够激发他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四、把语文课上的品德教育和学生的生活实践结合起来

思想教育提高学生的能力,但这不是最终的目的,最终目的是要把学生的良好品德体现在生活实践中,使他们逐步成为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新人。所以。除了激发学生情感、动之以情以外,还应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相结合,对学生导之以行。如学习了《珍贵的教科书》、《一定要争气》后,笔者引导学生奋发学习建设四化的本领;学习了《列宁和卫兵》,就教育学生自觉遵守纪律和制度;学习了《寒号鸟》,则让学生养成热爱劳动、办事不拖拉的良好习惯。把这些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身体力行,从而可以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效果是显著的。

第五篇:德育在初一历史教学中的体现

德育在初一历史教学中的体现

关键词:德育、初中历史教学、体现

摘 要:2001年初审通过的历史新教材,确实有许多新的特色,作为历史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快速地适应教改的步伐,跟上时代的脉搏。新课标的一个新特点就是提高了思想教育的要求,那我们就该充分运用好新教材,作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本文就笔者自己在上课过程中如何贯彻德育思想的做法做一简要介绍,同时,这也是新教改的一个特色所在。

记得在自己还是学生的日子里,老师就这样告诉过我们“学习历史,并不在于你记住了几个年代,几个人物,几个历史事件,重要的在于,你能从历史中吸取多少教训,让历史的精髓思想指导你现在的、以后的人生”。当时,对这一点并没有太多的关注,但现在自己是老师了,却对这一点有了深刻的、全新的认识。

初一的学生正是十二、三岁的年纪,纯净的犹如一张白纸。而与简单的一张白纸所不同的是,他们拥有在纸上做画的本领。相比之下,小学生太小,小胳膊几乎提不起沉重的画笔,即使勉强可以,却又对色彩、形状缺乏必要的辨别力,只能是老师说画条直线,那么孩子就会画条直线,老师说用红色的画,他们也会乖乖照做,因为他们的自我判断力不够成熟。而年龄较大的高中生,虽然他们有足够的气力舞弄画笔,也对色彩与线条有了长足的认识,可是,他们的心灵太复杂,在他们的心中已经有了一个既定的世界,我们的引导与教育往往收效甚微。只有初中生,只有初中生中最新生的力量——初一新生,他们有蓬勃的朝气,他们有适中的力气,他们对色彩与线条有了基本的认识,这时,只要我们稍加引导,他们会立即发挥自己的才能为自己、为我们描绘一幅带着稚气但却能看到辉煌未来的画卷。

初中尤其是初一的历史教学,就非常能体现这一点。

通过小学的学习,为他们积累了一定的知识与能力,在接触一个新的学科————历史的时候,他们既表现出了极浓厚的兴趣,同时又稍显有些迷惘,这时只需要老师的点拨、指导便会为他们开启一个真正洁净的天堂。

我们总是不停地提出“德育工作要天天抓、月月抓、年年抓,长抓不懈”可是真正做起来,并不那么容易,这是因为,我们并没有集合所有的力量去真抓、实抓。德育工作不仅仅是政治老师、班主任、德育组的事,而是每一个育人工作者的义务与天职。当然,历史老师更当责无旁贷,历史是发人深省的。历史正是因为有了德育这个法宝,才会经久不衰,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仰慕。作为历史教育工作者对学生进行德育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

有的人会说,历史是过去的事,怎么可能用那些陈谷子烂芝麻的东西来教育现代人呢?那是他根本不了解历史。历史的生命力就在于它虽然过去了,但它却对当今有着不可估量的借鉴与参考作用。理解现在和未来的钥匙恰恰就是认识过去。翻开初一历史新教材,到处可见历史的德育因素在闪闪发光,这本新教材也是因为有了这一点,才真正体现出了它的“新”。不信,请跟我去我的课堂,让我为你展示这颗发光的宝物吧!

根据我上课的亲身实践,我发现初中历史课最容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想教育:

1、爱国主义教育。包括民族自豪感、民族自信心、民族认同感的培养。

2、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塑造。

3、创新、求实的科学态度的培养。

4、环保意识的培养。

5、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的养成。

虽然我们明白了历史所能达到的几种德育目标,但具体的课堂中该如何来贯彻呢?关于这一点,我想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论述。

一、课前预设

这要求我们平时备课时,不仅要熟悉课文内容,达到运用得心应手,而且要研究教材,挖掘在课文内容中隐含的可用来进行德育的素材。举几个例子来说:七年级上册的第一、二、三课,从内容上看似乎没有什么可以用来进行品德教育的内容,这就需要我们好好挖掘一下,在这三课内容中,涉及的远古人类、氏族聚落、以及传说的文明曙光,主要集中在长江、黄河流域,对了,这就是我们德育的切入口。在上这三课时,我让学生自己来总结这些远古遗址的分布特点,他们都能看出是在长江、黄河流域,因此我们称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这时,我就联系目前长江、黄河两岸的水土流失以及污染情况启发大家,我们应当为保护母亲河做些什么?进而联系学校实际继续引导,要大家明白,保卫黄河并非要亲自到黄河岸边,而是要从我们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做起,保护我们的校园、保护我们的城市、进而保护我们的国家。就这样,环保意识已经在潜移默化中在同学们的头脑中扎根了。

另外,在讲述北京人因为生存的需要而过几十人的群居生活时,我这样教育我的学生,那么原始、落后的北京人都知道要互相协作、互相帮助,那么我们是这样文明、先进的现代人,我们共同处于一个班集体内,我们之间应该怎样呢?团结、协作、互相帮助都是同学们自己说出的答案。

在开展“破解彩陶之谜”的活动中,当大家看到小口尖底瓶奇怪的模样,同学们更是争先恐后的发表自己的见解,虽然有很多看似可笑的答案,但至少说明了他们的想象力没有枯竭。当活动结束后,我让大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设计一种陶器,并标明它的用途、形状的象征意义。本以为不会有什么收获,可是我发现我错了。有那么多有创意的设计,有那么多你根本无法想到的用途被他们简单的线条、色彩、语句描绘的那么逼真。令你不得不为他们的创新思想而感到欣慰。

二、当堂随机设置

这种德育要求我们有随机应变的能力,要随时跟上同学们的思维进度,联系一些突发事件创设德育情境,达到在最短时间内解决问题的效果。

在讲到元谋人的遗物——牙齿化石的时候,我就针对学生的实际,教育他们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正确刷牙。而在介绍山顶洞人的装饰品时,我会教育他们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作为中学生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而不是花过多的时间在装饰、打扮上,因此,我们不应该佩带首饰。这不仅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而且正与我们的校规相呼应。

有一次,我去一个班上课时,到教室时,正好看到班主任在批评学生,原来是合唱比赛的事,同学么总是不能齐心合力地练习,总是有人不肯融入班集体去,虽然他们唱的歌曲是《团结就是力量》。而很巧,我今天的内容是第四课破解彩陶之谜,是一个活动课。我向大家展示了我收集到的彩陶图片,并每展示一个图片时,先让大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观察图片,获取彩陶告诉我们的信息。当展示一个“舞蹈纹彩陶盆”的图片时(没有打出文字),我又让同学们观察,猜测一下陶盆上手拉手的小人在干什么、表示什么?有人说是跳舞,有人说是唱歌、还有人说是庆祝什么节日、甚至还有人猜测是在逃难,因为在尧舜时期,不是洪水泛滥吗?当我惊异于孩子们的想象力的丰富时,一个决好的教育机会也被我抓住了。我问大家“不管是跳舞还是逃难甚至是我们正在进行的合唱,要想作好,最需要的是什么?”大家异口同声的说出“团结”。是的,如果不团结,舞步是不会那么整齐的,如果不团结,肯定会被洪水吞噬,如果不团结,我们肯定唱不出和谐的曲调。听我这样一说,大家立即象明白了什么似的。我继续趁热打铁,问“我们班唱什么歌啊?”“《团结就是力量》”这一次的回答,让我真正感受到了团结的力量。

三、用专题课程来集中某一方面的教育

说起爱国主义教育是历史教学的一个重点。而几乎所有的文化课部分都能起到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的培养的效果的。

在每一个单元的最后一课(活动课除外)都是这个历史阶段的文化、科技荟萃,通过学习这些课程,看到我国古代取得的那些显著成就我能看出每个同学的脸上都写满了向往与钦佩。为了更加强化这种爱国情绪,我会在一定的时间搞一次“中华之最”的专题活动,让同学们发挥自己的能力,查阅课本或者是自己闲暇时收集有关资料,到上课时,让同学们展示自己所收集到的或者是自己知道的中华之最。“„„是我国最早的„„”、“„„是我国最完整的„„”、“„„是我国最„„”在这样的活动中,你会发现原来你的学生中有那么多的历史迷,有那么多的博学家„„当他们看到自己收集到的这么多的中华之最时,每一个人的眼里闪动的是满满的激动与骄傲。同时通过分析各个科学家、文学家的成功经历可以加强人生观的培养。

中国是一个让国人感到万分自豪的国度,同时她又是一个让所有国人深感遗憾的国家。当葡萄牙、日本、荷兰、沙俄肆无忌惮地入侵我们的国家时,同学们已经从科技、文化成就为我们带来的自豪感中清醒过来,不象封建统治者那样沉迷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之中,而是为自己国家所受到的伤害而感到悲哀、气愤。他们会为我们国家有一个戚继光而感到欣慰,也会因郑成功的出现而欢呼雀跃,虽然大家知道他是反清复明的人物;当得知康熙皇帝御驾亲征沙俄军队时,每个人都被这爱国的热情深深震撼着„„通过了解这些人物、事件,同学们的心灵得到了净化,爱国的情操在无形中得到升华与提高。

当然,历史的德育功能,是我这短短的浅陋的文字无法表述殆尽的,只有你亲自去运用、体会,才能真正感受到历史的魅力。

不要再说什么历史的就是落后的,历史的就是陈腐的、历史的就是无用的,那是多么幼稚、可笑的评价。

历史是一部教科书,“以史为鉴”可以通古今之变,“以史为鉴”可以知社会之兴替。让我们永远记住的国哲学家亚斯贝尔思说过的一句话:“教育要培育一代人的精神,必须先使历史进驻个人,使个人从历史中汲取养分”。

下载德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word格式文档
下载德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体现师德修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体现师德修养 霍邱县石店镇五塔小学:潘心诚 教书几十年来,教了很多书,也看了很多书,在很多书中都谈到人的修养二字。修养是指人们在某一方面自觉进行的陶冶活动......

    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体现

    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体现 语文教学是一项复杂的具有高度技艺的活动,是教师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基础上,根据特定的教学条件和特定教学对象所进行的艺术创造。语文教学本身......

    在音乐教学中如何体现教学策略

    在音乐教学中如何体现教学策略 在音乐教学中如何体现教学策略 我在音乐教学中,为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提高学生感受、表现、创造音乐的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要渗透德育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梅县区梅南镇中心小学郑青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这就充分表明了小学语文......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doc[范文]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提要]教育不仅传递知识、培养人的素质,也要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品德的教育,决不是政治这门学科就能办到的,它必须是各学科的综合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要渗透德育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这就充分表明了小学语文在教书育人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德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德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在我们现在的各门课程教学中,语文课堂上德育的契机往往更多,这是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和工具性以及语文教学贯彻文道统一的原则所决定的。正是由于语文学......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精选合集]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 丫口田小学张云岳摘要:小学语文教学是学生基础教育中的重要学科,它能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语文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是语言的教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