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赴东庐、后六、洋思中学考察学习总结
赴东庐、后
六、洋思中学考察学习总结
2011年9月19日—23日,由徐局长和张主任带队,各中学业务副校长38人组成的学习考察团赴江苏,学习考察当地名校的办学经验,先后参观考察了东庐中学、后六中学、洋思中学。通过与学校有关领导交谈、推门听课、听报告、与师生座谈等形式,进一步加深了对这些学校先进办学经验和优秀教改成果的认识与了解,现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结合我校实际及网络资源总结如下:
一.以“讲学稿”为载体实施教改的东庐中学
1、东庐中学基本情况
东庐中学原是一所基础薄弱的农村初中,教育质量差。东庐中学大胆尝试以“讲学稿”为载体的“教学合一”改革,探索出了一条教育观念新、教学方法活、教育教学质量高的教改新途径,寻找到了农村初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最佳切入点和结合点,终于摆脱了困境。其成功经验被教育界专家称为“东庐经验”。
2、讲学稿的具体做法。
作为“东庐经验”的核心之一“讲学稿”,指的是集教案、学案、作业、测试和复习资料于一体的师生共用的教学文本。“讲学稿”的编写来自于新的备课模式,概括为“提前备课、轮流主备、集体研讨、优化学案、师生共用”。
备课具体过程是:暑假教师了解学生、疏通教材,从纵横两方面把握知识体系;根据各个教师的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分工,每位教师轮流主备部分内容,主备教师提前一周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程序,形成初稿,交备课组长审核,组长初审“讲学稿”后至少提前两天将“讲学稿”草稿发给全体组员进行讨论修改,然后由学校分管领导(把关教师)提出修改意见后修改定稿,形成包含年级、科目、执笔人、审核人、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学习过程、巩固练习、探索提高、检测学习、学后反思等内容,形成格式统一,师生共用的“讲学稿”。
“讲学稿”的用法是:课前一天将“讲学稿”发至学生,学生预习完成“讲学稿”中规定内容后交给老师,老师批阅后课前再发给学生,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师生共同用这一文稿实施课堂教学。课堂上,学生能做的教师不讲,教师主要讲重点、难点、迷惑点、易混淆点,然后进行适量的练习,教师引导全体学生边进行练习,边订正错误,放手让学生思考、讨论、提高。
东庐中学的“讲学稿”坚持“四精四必”,即精选、精讲、精练、精批,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评必补。发要控制数量,收要讲究时效,批要讲究质量,评要注重能力,补要落实到位。“课后,教师要在“讲学稿”上填写“课后记”,针对课堂教学情况形成“错题集”,用作下次集体备课交流时补充;学生填写“学后记”,当作复习时注意的问题。学生无作业本和练习册。只有“讲学稿”。4.使用“讲学稿”的好处。
①“讲学稿”要求提前备课,集体讨论,轮流执笔,并由骨干教师把关审核,既培养了新教师,又发挥了学科带头人的作用,对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实现了教学资源共享;
②“讲学稿”替代了学生的课堂笔记和课辅资料,减少了学生记笔记的时间,增加了思考练习的时间,提高了效率,真正体现了“辛苦教师一人,解放学生一片”;
③“讲学稿”提前发给学生,使学生有目的的进行课前预习,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精神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④“讲学稿”强调师生互动、共同探究,调动了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了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⑤“讲学稿”大容量的训练体现了教学“精讲多练”的精神,对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尤为重要;
⑥“讲学稿”中的练习安排,分普及题和提高题,较好地体现了“面向全体、分层要求”的分层教学思想。
二、“良心+认真+方法=成功”,“常规+细节+过程=奇迹”的后六中学
江苏溧阳市埭头镇后六中学只是一所普通的农村初级中学,生源一般,硬件不算好,师资全校没有一个第一文凭是大学本科的,大多数是中师、大专毕业,然后自修得到本科文凭,甚至一度濒临被拆并之境。可是,它却异军突起,让许多人目瞪口呆。他们的成功经验用一个特有的公式就是“常规+细节+过程=奇迹”,也就是“把常规做好,把细节抓严,把过程抓实”。
(一)、把常规做好——开展学校管理工作的前提
1、把教学常规做好
教学常规就是备、教、改、辅、考。因为时间关系,在后六中学没有来得及仔细深入地查看他们学校老师的教案和作业批改情况,但从所听的语文课和胡建军校长的介绍中,我们完全可以感觉到后六中学教学常规工作做得非常好。后六中学重视课前准备,课后预习,教师必须备好课才能上课。后六中学教师上课注重启发诱导学生自主学习,后六的课堂没有“满堂灌”。
后六中学的作业布置科学合理,突出一个“精”字,精选,精练,精评。特别是双休日作业更具特色和成效。后六中学双休日不补课,而是布置作业让学生带回家做。具体操作方法是:先是教师拟题,周四交教务处审核,周五打印下发给学生,下周一早由班主任统一收齐上交给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分发给教师批改,周二早上交分数。
2、把教育常规做好
教育常规是管理,学生的管理和教师的管理。后六中学重视学生的常规管理。在学生行为习惯的管理上,后六中学制订了学生一日常规要求,并列入班主任考核条例中。初一年级重点是行为习惯的养成,初二年级是防止两极分化,初三年级重点是理想教育。
(二)、把细节抓严——开展学校管理工作的关键
精彩来自细节,细节决定成败,学校创特色,关键是细节,细节体现品位,细节影响质量,学校间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细节的竞争。后六中学在细节管理方面突出一个“严”字。例如:
1、早读课的管理:要求文科教师在前一天放学前,必须到教室把第二天早读课的学习内容、任务要求布置好,并写在黑板上。
2、双休日作业的管理:为了防止学生早晨到校抄袭作业,6:10分在学生刚进校就安排专人在教室门口收缴学生作业,并督促学生早读。
3、副科的管理:学校坚持开足开齐所有学科,副科的课堂教学要求和主科一样,不允许主科挤占。为防止挤占副科,学校在教师课务安排时,明确规定:主科教师不能任教同一年级或班级的副科。
4、课堂教学的管理:教学要瞄准中下等学生,甚至是最后几位学生。严禁教师拖堂。
(三)、把过程抓实——开展学校管理工作的保障
抓实过程,就是在学校管理的过程之中,持之以恒地抓严抓好各项管理措施,始终如一地落到实处,以达到管理工作实效性和长效性的有机统一。
(1)强化质量目标意识,抓住年级工作重心。
开学初,后六中学提出五大工作目标,其中教学质量目标定位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根据各年级基础和实际情况,确定三个年级在全市37所初中校中的目标位置。同时,根据各年级学生不同特点和学习任务,分年级确定不同的目标任务。初一重点是做好中小学衔接工作,抓学生的行为习惯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旨在夯实基础。初二随课程增加,学习任务的加重和要求的提高,学生两极分化最严重,年级工作的重点是强化管理,做好课堂教学中的防差补差工作,尤其是防差工作。初三是九年义务教育的冲刺阶段,面临就业和升学的挑战,重点是教育学生树立“一颗红心,两种准备”的思想,抓两头促中间,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策略上,初三是重点,但初一是基础,而初二是关键。
(2)学期教学锁定四个阶段,抓严三个细节。
每学期,后六中学都锁定四个阶段,即围绕期中、期末的两次考试,中间穿插两次教育教学情况调研,抓严三个细节:一是考前宣传发动到位,形成良好的学风;二是考试组织到位,形成良好的考风;三是考后分析到位,形成良好的教风,以达到反思、改进和提高的效果。这三个细节中,尤其注重第三个细节——考后的分析。通过分析,总结得失,反思前期工作,促进下阶段的工作。后六中学采取的措施,就班级层面而言,主要有召开主题班会,每班出好一期专题板报,召开家长会,根据不同层次学生分别召开学生会,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每次考后必须同每位学生谈心一次等。就学校层面而言,首先是成立领导小组,对各年级进行调研分析,以班级为单位,由班主任主持召集任课教师召开分析会;其次是由校长室与个别落差大的学科教师谈心交流;其三是由教导处对各年级个别薄弱学科组织抽考,弄清薄弱原因,对症下药。这一系列扁平化的举措,旨在通过分析总结,肯定好的做法,改进不足之处,使下一步工作更具针对性、实效性,也有效地防止考后松懈情绪的发生。通过考后交流分析,体会心得,受益匪浅,对下阶段工作目标更明确,措施更扎实,效果更明显。
三、杨思中学的“先学后教”教学模式
(一)、理念:
教师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学生学。先学后教,以教导学,以学促教。
(二)、教学策略:
① 每堂课规定,教师讲课时间最多不超过10分钟,一般在7分钟左右,有的课4分钟。保证学生每节课有30分钟连续自学时间。
②灵活运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不同内容,不同基础,适当调整。该少讲的不多讲,但必须保证学生足够的自学时间。
③学生自谋自学策略。教师给学生自学的锦囊妙计,为学生谋划自学策略,每个学生有自己的自学方略,开始是自控的,逐渐地形成了习惯,养成了良好的自学习惯是教学成功的主要因素之一。
④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是自学的力量源泉,“兵教兵”,精诚合作,在兵教兵中,差生弄懂了教学内容的疑难,优生增强了对知识理解的能力,合作互相提高。
⑤教师精心备课,教师的形象、气质、基本功,教学艺术,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文化课是以理解知识培养能力为主要目标,其他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教学中去渗透实施。
(三)、集体备课:
集中研究以下几个问题:
①如何引导学生自学最有效;
②共同研究下一周各课时的教学方案;
③确定学生自学范围、自学内容、自学方式、自学时间、自学要求,这五确定是统一的;
④自学可能遇到哪些疑难问题;
⑤设计什么样的当堂测验题才能最大限度的暴露学生自学后可能存在的问题;
⑥如何引导学生自我解决这些问题?
备课中的每一个细节,教是根据学生的“学”来组织进行的。
(四)、备课笔记:
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①课题、教学内容;②学习重点;③学生思考,从学生实际出发,写出指导学生的策略;
④课堂检测题的设计。
(五)、教学模式: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教学流程如下:
1、“先学”,教师简明扼要地出示学习目标;提出自学要求,进行学前指导;提出思考题,规定自学内容;确定自学时间;完成自测题目。
2、“后教”,在自学的基础上,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式的学习。教师对学生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进行通俗有效的解释。
3、当堂训练:在“先学后教”之后,让学生通过一定时间和一定量的训练,应用所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加深理解课堂所学的重、难点。
课堂的主要活动形式:学生自学——学生独立思考——学生之间讨论——学生交流经验。
4、这种教学模式,教师不再留作业,学生在课堂上完全自我解决,当堂消化。
(六)、教师的作用:
①教师以学定教,教师的教学要研究学生怎么学、学什么,集中解决为什么学,学的效果等问题。
②教师语言准确,三言两语,准确地提示教学目标,尽快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教师提出自学要求,自学内容,自学方法。
③教师行间巡视,个别答疑与个别询问,必要的板演与练习进行调查,了解学情,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在自学中疑难问题、带有倾向性的问题,为“后教”作好准备。
④教的原则是:学生会的不教;学生说明白的不重复;学生不会的尽量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教师少讲、精讲,只做点拨性的引导。
⑤对课堂检测题,教师是给答案与结果,让学生自己探索规律。这样,教师真正从一线退到二线,为学生自学、思考、答疑当好参谋。
(七)、“兵”教“兵”:
①“兵”教“兵”也体现在“后教”的环节上。针对学生自学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或训练中存在的错误,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让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教师只做评定,补充更正。
②“兵”教“兵”也体现在课后,对学习上的“困难户”教师指定同学去帮一帮,单独辅导,优秀生与“困难户”搭配坐在一起,同住一个寝室。他们结成帮扶对子,成为朋友。
③事实证明,一帮一,“兵”教“兵”活动不单能解决困难生问题,也能促进学优生的学习能力、表达能力、分析能力的提高,使学优生自己能学习上有紧迫感,也把自己理解的东西表达出来,这本身就是一种提高,学者提出这就是“兵”教“兵”的魅力。
(八)、“做”中学:
①让学生动起来,课堂上,每一个环节都让学生“做”,自学不单纯看书,边看边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口交流,使学生能亲身感悟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②学生做的过程是创新的过程,经历自学过程,得到对知识的自我感悟,这本身就是创新。
③允许差异。在做的过程中,根据学生自我体验、自我基础,采取不同方法与途径,只要能达到目标就被充分的肯定,这也是创新。
④学生在做的过程中,不仅学会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学会应用,学会提高,为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⑤只有学中做,做中学,才能形成自学习惯。学生不单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也养成了做事的好习惯,不依赖别人,什么事都自己动手操作,养成勤快、爱活动的习惯。
(九)、课堂效益
课堂效益表现以下七能:
1、一能发现真实的问题,并加以解决;
2、二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三能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四能真正理解知识,不断提升质量;
5、五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思想品质和好学的学习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6、六能最有效地“培尖补差”;
7、七能确保减轻负担。
四、考察学习的体会
1、东庐中学的成功首先在于教育思想的成功。
东庐中学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克服了以教师讲、学生听、课堂主动权控制在教师手中的传统课堂教学,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教学合一”思想指导下的“讲学稿”促进了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有放手让学生去学习,通过教师的导学和服务作用使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把教学工作回归到一个“实”字,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
东庐中学、后六中学教学质量得到大面积提高,源于他们在“实”字上狠下功夫。教师备课实、上课实、辅导实,学生预习实、练习实、考试实。
3、东庐人、后六人可贵的进取精神。
他们能成为一所名校,是因为有一支富有事业心、责任感的领导班子和具有进取精神、艰苦创业的教师队伍。他们不花哨、不张扬,他们把每件小事都做得扎扎实实、认认真真,人人都有一颗平常人的心态,都有一种干好本职工作的职业素养。课堂上每位教师都能严谨治学,严格要求学生。教师们在办公室里认真钻研的工作态度令人敬佩。
4、德育活动贯穿于学校的各角落和各学科教育之中。
东庐中学、后六中学、洋思中学把教学和德育有形、有机地结合,在教学中渗透,通过环境、行为来影响学生,达到无形的教育。例如他们的校园文化:文化长廊中的名人教育思想、学校名师、名生的介绍;走廊墙壁随处可见育人的语句:“今日事,今日做”“每天进一步,踏上成功路”“不随地丢垃圾,校园更美丽”“教室走廊不戏嬉,课间安全好秩序”等等给人以育人的气息.正是由于长期坚持抓实德育工作,东庐学生才能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积极态度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可以想到,有这样的育人环境做支撑,学生能不努力学习吗?
五、我们的思考与措施
1、结合实际,确立目标。
东庐中学、后六中学的成功做法给我们以启示,校舍简陋,师资弱并不代表办学的落后,关键是要有一套精细化的管理制度和方法,营造一种良好的环境,为教师素质的提高创设一种氛围。对照他们的经验和成功做法,我们应认真分析研究自己的实际情况,找到自己的问题与矛盾、优势与差距,充分调动全校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寻找适合自己学校发展的路子和办法。即充分依靠师生和相信师生,分析校情、明确思路、确立奋斗目标,远期的、宏观的方向性的目标和眼下要去攀登的近期的目标,凝聚各方力量,引领大家向着既定目标迈步。
2、真抓实干,抓出效果。
根据学校的现实情况,制定好实现目标的措施和办法,把目标细化到各项具体工作中去,把任务分解到学校每一位教职工,一步一个脚印地按计划抓落实。狠抓学校管理的每一个环节,不留管理上的死角与漏洞,让人人有事做,人人愿做事,人人把事做好,真抓实干,抓出成效来。
3、领导班子率先垂范,发挥好带头作用。
我们召开办公会,专门研究学习东庐中学、后六中学的具体措施,首先抓班子建设,作为班子成员必须把所任科目带好,各方面走在前头。
4、抓好集体备课,并制定学校集体备课的精细化管理方案,把集体备课抓细、抓严、抓好。
5、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
我们及时组织全体教师进行学习东庐中学、后六中学好的做法并进行座谈;广泛征求意见,结合我校实际寻方法,找路子,力求用最短的时间,最有效的方法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学水平。
6、引领教师做一个有思想的人。
做有思想的教师,应体现在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上,观念改变行动,行动改变命运。担负教书育人使命的教师,还应该把独立思考的精神和能力交给我们的学生。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精神世界,应该把自己视为与学生一起在求知的道路上探索前进的朋友。
总之,东庐中学、后六中学、洋思中学作为教改的典范,值得我们去学习,但决不是简单的移植,真正需要我们借鉴的是在他们成功背后所蕴含的“思想理念、制度氛围”和他们朴实、坚定和追求卓越的精神信念。
双桥乡中学
2011年9月26日
第二篇:洋思中学、东庐中学学习考察总结
赴洋思、东庐中学学习考察心得
潘祥中学叶健英
10月27日,有幸随杏坛镇教育局“赴东庐洋思中学学习考察团”一行到江苏省洋思中学、东庐中学学习。这次学习,使我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也坚定了自己课堂教学改革的信心。
洋思中学、东庐中学凭借进行教改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名校,全国都向他们学习。在学习、考察过程中,我感觉到洋思也好,东庐也好,他们的课堂教学都很务实,课堂质朴随和、自然真实,绝无那种由于有人来参观而重复排练出来的“公开课”痕迹,这样的公开课甚至让千里迢迢来听课的我觉得有点不适应。回想我们上过或听过的很多公开课,论课堂组织、论课堂气氛、论师生互动都不比这两所学校的差,但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他们能成功?为什么他们能成为名校呢?我觉得以下几点觉得反思:
一、有先进的教学理念
一入洋思中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校园环境的整洁,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标语、橱窗、宣传板„„处处体现出先进的教学理念。洋思中学率先提出“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减少教师讲课的时间,让教师引导学生自学,从而有效地实施了素质教育,减轻了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学校确立了“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教育观念,坚持从初一年级开始,从最后一名差生开始,狠抓每个学生全面发展,做到堂堂清、日日
清、周周清。正是有了明确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师的教学工作才有了方向。
东庐中学的情况跟我们杏坛的初中有很多相似之处,她是一所农村中学,全校只有17个教学班,一共500多学生,学生中外地及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比例很高,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在进行教改之前,东庐中学的教学成绩比较低下,在全县靠后,正是意识到强烈的危机感,1999年起,大胆尝试以“讲学稿”为载体的“以人为本、教学合一”的改革,积极探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改革之后教育教学成绩得到巨大的提高。
两所学校都以先进的理念引领。教学理念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的态度和观念,是人们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先进而明确的教学理念对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在与东庐中学的教师交流的过程中问到“你们那么出名有什么特别的做法„„”东庐中学的老师很谦虚地说“也没什么特别的地方,不是我们出名,是我们校长厉害„„”其实从这样的对话中我感觉到作为镇学科组长的压力,因为一个团队是否能成功,作为团队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至关重要的。目前我镇的地理教学在顺德来说处于暂时落后的位置,可以说是到了必须改变的时候了,那么如何改变,我觉得首先要形成一套行之有效、先进的指导理念。
二、朴素务实,追求实效
在洋思中学和东庐中学听课的过程中给我印象比较深的是他们的课堂每一个环节都讲求实效。没有花俏的活动,没有为了讨
论而讨论,没有取悦学生和听课老师的表演,每一个环节都实实在在追求高效。“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一节课的时间要完成的任务很多,所以师生必须讲求“高效”。反思我们平时的教学,其实很多时候都在做一些“无用功”,例如课堂上讲一些无关的话题、课后让学生大量抄写(甚至抄写数学题)、为了追求“小组合作”而安排毫无意义的小组讨论等,细想这些行为都是低效、都是浪费学生时间的。如何达成效率最大化、效益最大化的高效课堂?打造“高效课堂”教师角色、观念的转变是关键。教师的角色应由知识的灌输者、守护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本,依学定教。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就是让学生自己“先学”,然后在课堂上互相“教”,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题,而教师只是从中点拨。课堂的每一个环节都精心安排,有“舍”有“得”。要做到高效的课堂,还得靠老师认真准备,精心备课。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出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作业。备好教学对象。课前备课必须充分,特别是“备学生”要落实到位。东庐中学用的“讲学稿”课堂教学模式,其实每节课前教师都必须有大量的工作。备课组主备人编写讲学稿,其他备课组成员收集资料,并对讲学稿进行审阅修改,然后二次备课,科组长或主管领导对编好的讲学稿进行审查、安排印刷。授课教师拿到讲学稿后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再备课,提前下发讲学稿给学生让学生“先学”并在上课当天收上来进行第一次批改,当用讲学稿完成课堂教学后再进行二次批改、做好课堂反馈„„“不打无准备之仗”,课堂要高效,教师就要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三、德育为先,严格管理
洋思、东庐的课堂由于容量大、快节奏,往往给人的感觉是比较平淡甚至有点沉闷。我在想,学生作为一名孩子,如何能够如此自觉投入到课堂上面呢?通过观察和了解,我觉得跟这两所学校的德育工作有很大的关系。洋思中学几千学生秩序良好,特别是大课间出操、甚至是放学出校门、到饭堂吃饭等都排着队列,纪律性很高,这体现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到位。两所学校都有很丰富的校园文化内涵,德育标语特别而且随处可见。洋思也好、东庐也好,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做法,就是班主任老师在课室办公,协助班级的管理,全面、细致了解学生的动向,学生一有不良表现班主任第一时间处理。如此细致严格的德育管理措施,是高效课堂的前提和重要保障。
四、大胆改革、持之以恒
在听课的过程中我发现虽然我们的理念没有这两所学校那么先进和完善,但其实洋思中学和东庐中学的不少做法我们平时也是相同,但他们的效果非常明显。我觉得根本的区别是他们的坚持。在教改的过程中往往会有很多困难和阻力,如果不敢放手去干,遇到困难畏手畏脚甚至放弃,那么肯定不会成功。在与东庐中学的老师交流时,他们也说到,刚进行“讲学稿”教学模式的时候工作量很大,困难重重,但坚持下来后就轻松并且效果明显。结合上次到四基中学听课,他们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后,每年初一年级成绩会很差,镇排名会靠后,到初二逐渐进步到镇平均水平,而坚持到初三后成绩就会跃升到镇、区的前列。我想这就是持之以恒的必要性了。
五、以生为本,处处是教育
东庐中学最大的特色是开展以“讲学稿”为载体的“以人为本、教学合一”的改革。他们的教学改革实现了“六无”:一是无辍学;二是无外流现象;三是无快慢班;四是无不开课程;五是无加班加点;六是不买教辅书,不用练习册。这“六无”工程无不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东庐中学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学校不是一味追求升学率和分数,更关注的是学生的终身发展,关注学生的个体。我们刚去东庐中学的第一天,初一级全年级的师生就外出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据了解,东庐中学每学期都会组织类似的活动。陈康金校长说到“让每个孩子学有奔头”,东庐中学开始了很多“地方课程”,让学生学习一些职业技能,成绩不好的同学毕业之后也能有一技之长,把学校教育和社会谋生良好结合。东庐中学没有不开的课程,每天下午四点多准时放学,不拖延一刻钟。正是在如此规范办学中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学有所成。正如陈康金校长所说“研究有效教学、高效教学,没有孩子的乐学全是徒劳的”。反思我们很多时候教育是过于功利了,为了提高升学率,提高学生考试的分数,加班加点、采取
题海战术、挤时间,老师教得累、学生学得累,是典型的低效教育。慢慢学生就成为了考试的机器,分数可以考得高,但考完试之后就什么都没有了。
东庐中学史正红主任提出要“玩转学生、了解学生”,其实生活处处都是教育。细想的确如此,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到底有没有投入精力去思考教育,发现教育的精髓。叶圣陶先生说:“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因此,我们可以说:‘生活即教育’。”叶老先生精辟的阐明了生活与教育的密切关系。东庐中学陈康金校长每天放学都会在校门与学生道别,我们观察到,每位经过的学生都会向校长问好、道别,陈校长也全部以点头和微笑回应,其实这就是一个良好的教育。每年初三的毕业礼,陈校长无论多忙都一定参加,并且亲自为每名毕业生颁发毕业证书,并握手、拥抱,我想,这样的场面会是多么温馨,多令人感动,这也是东庐中学为学生送上毕业前的有一个珍贵的教育机会。原来生活处处都可以是教育,关键还要教育者善于思考,看到什么都想想教育,抓住教育的契机。
在洋思中学、东庐中学的几天看到很多,学到很多。他们的做法我觉得可以归纳为“高效、务实、用心、坚持”来概括。其实我们也可以成为“名校”,成为“名师”。
第三篇:洋思、东庐中学学习考察心得体会
更新理念 开拓进取 扎实推进学校跨越式发展
——赴洋思、东庐中学考察学习心得体会 云阳县院庄初级中学 何彬
我校是一所基础薄弱的农村初级中学。面对学生基础差,师资不强,教育质量不高的现状,近年来,我们一直在尝试探索出一条教育观念新、教学方法活、教育教学质量高的教改新途径,寻求到农村初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最佳切入点和结合点,摆脱现有困境,促进我校跨越式发展之路。
2011年5月 日至5月 日,我有幸参加了由县教委组织的赴江苏洋思中学、东庐中学实地考察学习活动。带着我校在寻求发展之路过程中的困惑与迷茫,我怀着仰慕之情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通过进课堂、听报告、和师生个别交流等形式深入参观学习了两校。考察学习中的点点滴滴都给我以启迪,引导我深思,让我感触颇深,现从在洋思、东庐中学的所见所闻和我的感悟两方面作如下体会。
见 闻 篇
一、创新教学模式,促进有效课堂教学
洋思中学和东庐中学都由原来的薄弱学校,变成了全国教学改革的典型。无一例外,他们都是为了生存而进行了切 合本校实际的教学模式的改革,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收到了明显成效,成就了他们的辉煌。洋思中学和东庐中学的教学模式各有特色。
1.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当我们走进洋思中学的课堂,学生自主学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课堂上活跃与紧张、有序,给予我深深的震撼。整个课堂呈现出:一是学生先学。开始上课时,教师首先三言两语,准确地揭示教学目标;其次进行自学前的指导,教师提出明确的自学要求,即自学什么内容,用多长时间,届时如何检测。二是 教师后教。学生自学之后,即进入“后教”环节,这时,教师也不是独霸课堂,而是引导学生交流,“兵”教 “兵”,以学生的学为主线。三是当堂检测。我们发现理科教师一般要布臵三种作业,分别是必做题、选做题、思考题;文科的作业是融合在上课期间,做到边学习边复习边背诵,当堂完成。
2.东庐中学:以学定教,“讲学稿”实现教学合一。“讲学稿”是集教案、学案、笔记、作业测试和复习资料于一体的师生共同的教学文本。陶行知的“学生学的法子,就是先生教的法子”的思想是设计“讲学稿”的重要依据。“讲学稿”是依据学生的学来设计,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通过“讲学稿”这个载体合二为一。“讲学稿”给学生一根拐杖,让学生尝试自学,它具有导学、导思、导练的功能,学什么?如何学?学到什么程度?在“讲学稿”中都有表述。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讲学稿”的特点,注重学生主动学习、坚持预习、独立思考、钻研问题等习惯和能力的培养。
二、严格质量考核 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在洋思中学和东庐中学我们听取了两所学校领导的报告,触动最深的是两所学校的质量管理抓到实处,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1.洋思中学的“包干到人”。学校领导向我们介绍,洋思的 “包”是“真抓实包”,校长要和各负责人签订责任状,各年级组长和备课组长的考核质量与自己的绩效工资挂钩,中考如达不到要求,则取消各类评优的资格。班主任也要做到班级事务自己管理。他们认为只有领导用心,教师就会用心,领导把制度当儿戏,教师就会把它当游戏,这样近似苛刻的要求才是对教师最大的人情。
2.东庐中学的“教学考三合一”。据学校领导介绍,学校的导学稿就是教师的教案、学生的学案,上课以导学稿为基础,每一个教室随时是开放的,任何人都可以随进随出的去听老师讲课,而讲课的内容基本上就是考核的内容;久而久之,教师不怕听课,学生喜欢上课,成绩也随之提高,家长也高兴。
三、注重校园文化建设 积淀人文内涵
1.洋思中学浓郁的校园文化气息和严明的纪律。步入洋思中学校园,让人感到校园的建设既雄伟壮丽、又富有诗意,饱含韵味、随处可见的中英文对照的名言警句似乎象征着学校为每名学生铺就通向科学殿堂、走向成功的阶梯。绿树成荫、花草环绕、生气盎然。整个校园处处透发着浓郁的文化气息。3000名学生做操时没有一个老师去管理,学生自动以 班级为单位排队入场、排队退场,甚至没有一点声音,这是细节管理的最高境界。又如,“迎着晨风想一想,今天该怎么努力?踏着夕阳问一问,今天有多少长进?”“让每一位家长满意”“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等口号在学校里随处可见,每个年级都有“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学习优胜学生、进步快学生名单”的公告。这是洋思中学教师的自信和责任,通过这样的文化氛围给学生以自信,给家长以信心,形成家校生三合一的合力。
2.东庐中学开放的课堂和实在的大课间活动使人倍感亲切。走进东庐中学,感觉就是一所乡村中学,它座落在田间地头,刚开始有点不相信,这是一所全国闻名的教改先进学校。当走进一间间随进随出的开放教室去听课,我倒有点不适应,可是一节课下来,我为学生们“旁若无人”的上课所感动,他们好像已经习惯了进进出出的老师,一点不为我们所影响,这得益于东庐中学良好的课堂教学模式和管理。虽然东庐中学学生不多,但是他们的大课间活动却一丝不苟,同样的是学生自我管理,由体育委员吹着哨子进操场,然后自动的在操场上站好,做操、打太极拳、然后是分年级的跑步,最后是统一按班级回教室,全部是围绕的学生体质展开,没有一点花架子,实实在在。
感 悟 篇
一、取其精华,结合实际,创新发展 洋思、东庐中学为我们提供的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课堂教学模式,我以为重要的是学习洋思的创新精神。思想决定行动,思路决定出路。洋思、东庐中学的所见所闻,让我深度思考,感悟与反思,深切的感受到洋思、东庐中学的过去,就是我们院庄中学的今天。我校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要实施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找准素质教育的切入点。洋思、东庐中学教改新模式无疑是适合当地学生和教师的一种课堂教学形式,效果是明显的。但任何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绝对不能简单的模仿,机械的复印。我们必须要批判地借鉴两所学校的精华,把他们的课堂教学不仅注重完成知识与技能目标,而且还非常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把能开启学生智慧,激发学生兴趣,锻炼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理念留下,在一定的教育教学思想的指导下,结合我校实际进行我们自己的课改。
当务之急,我校必须树立教师的信心,教师一定要相信我们有能力创新教学模式。洋思、东庐中学的起家条件比我们现在差了多少,现在他们值得骄傲的一切都是靠自己创造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要总是去找学生基础差等等一些客观的原因,要在主观上找原因,找到发展的内驱力。在课堂教学中切实解决“教”和“学”的关系问题,同时要继续探索怎么“教”和怎么“学”的问题,逐步形成适合我们的教学模式。
二、重视教学常规管理,求真务实,提高教学质量
洋思、东庐中学之所以取得了一流的教学业绩,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始终不渝地抓住了教 学常规全程管理这个主线,切实做到真抓实管、严抓细管、敢抓善管。
管理出成绩,管理出效益。我校教学质量不高,主要原因在于教学常规管理不力,教学研究空洞。我们必须要借鉴两所学校严格的常规管理和严谨的教学研究,向常规要质量,向教研要质量。一是学习洋思中学“四个”字(“准”、“活”、“优”、“清”),即课堂上准确无误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采用灵活多变、富有启迪性地教育法;课堂结构在优化上求效益;条理清楚的语言表达,着力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学生积极活动,师生形成合力,取得最大的教学效果。二是学习洋思中学“三个”统一,即统一作业布臵要求,统一批改要求,统一建立学生错题档案,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反馈、及时矫正。三是学习洋思中学“一个”理念,即树立抓中下生就是抓全面的理念。尤其是我们学校生源较差,学生底子较薄。所以,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上要尽可能地多关注中下生。在课后,要能对中下生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清理,做到日日清。四是学习东庐中学备课组活动的细致、严谨的态度,从身边的教育教学困惑入手,解决我们自己的问题,让我们的公开课、研讨课实实在在,课堂教学求实高效,求真务实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注重精神引领,开拓进取,积淀校园文化
洋思、东庐中学能成为名校,是因为他们都有一支富有事业心、责任感的领导班子和具有进取精神、艰苦创业的教师队伍。洋思、东庐人不花哨、不张扬,他们把每件小事都做得扎扎实实、认认真真,人人都有一颗平常人的心态,都6 有一种干好本职工作的职业素养。课堂上每位教师都能严谨治学,严格要求学生。教师们在办公室里认真钻研的工作态度令人敬佩。我校要发展,更需要全体教职员工“凝神聚志、锲而不舍”,达成教师和学校共同发展的愿景。如果我们还是没有危机感,不思进取,那就不可能发展壮大。
洋思中学、东庐中学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每天催促着师生共同迎着晨曦奋发向上。比如洋思中学的“教师眼睛像阳光,照到那里那里亮”,“没有差生,只有差异”、“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理念和东庐中学把教学和德育有形、有机地结合,在教学中渗透,通过环境、行为来影响学生,达到无形的教育。东庐中学校园文化:文化长廊中的名人教育思想、学校名师、名生的介绍;走廊墙壁随处可见育人的语句:“今日事,今日做”“每天进一步,踏上成功路”“不随地丢垃圾,校园更美丽”“教室走廊不戏嬉,课间安全好秩序”等等给人以育人的气息.正是由于长期坚持抓实德育工作,东庐学生才能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积极态度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可以说浓厚的校园文化成就了神奇的洋思、东庐中学,可以想到,有这样的育人环境做支撑,学生能不努力学习吗?学生的素质不能提高吗?
我校需要在校园文化、教师对事业的追求和学生的自信、积极、主动学习等方面构建适合本校的文化价值体系。细节决定成败,要从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抓起,时时、处处渗透着思想教育。树立“一个学生就是一个广告”的观念,注意办学的社会效应。遵循教学是中心、管理是保 7 障、习惯是关键的原则,让师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优良的教风、学风、校风。
总之,“洋思中学”、“东庐中学”作为教改的典范,值得我们去学习,但决不是简单的移植,真正需要我们借鉴的是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讲学稿”背后所蕴含的“思想理念、制度氛围、人文底蕴”和他们朴实、求真、开拓进取和追求卓越的精神信念。
二○一一年六月五日
第四篇:赴洋思中学和东庐中学学习的几点思考
赴洋思中学和东庐中学学习的几点思考
瓦世贤
2011年12月,我们一行35人在中心学校的安排下去了六朝圣地的江南,怀着朝圣的心情,拜访了泰州的洋思中学和南京溧水县的东庐中学,实地考察学习感受颇深。回到学校以后,我校6人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对两所学校的教育教学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1、“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精髓和当前课程改革理念的方向一致。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实质,是课堂教学的全过程都让学生自主学习。洋思中学有一条标语: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同学们紧张地自学的过程。不仅“先学”、“当堂训练”这两个环节,是让学生自主学习,而且“后教”这个环节,也是让学生自主学习。所谓学就是学生自学、教师引导;所谓教就是在教师指导下,让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所谓练就是提高课堂效率,检查学生自学和互相学习的效果。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不是回归传统,不是应试教育,而是学生紧张地自主学习。和课程改革理念的方向是一致的。
2、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洋思中学,每节课开始老师就把当堂课的学习目标、内容,用语言或幻灯片的形式告诉同学们,接着用幻灯机投影出3-5个问题。让学生用6-15分钟的时间看课本。看完课本,让学生自己或互相讨论解决幻灯片上投出的问题。
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自学能力薄弱,自学时看不出应该掌握什么、什么内容是重点、自己什么地方还是薄弱环节。我们可以借鉴东庐中学的学案在自学前为学生写出引导提纲,引导提纲就是把与教学要求相关的提纲都写出来,只让学生根据提纲在书中找答案。
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把教学参考书、课本等材料研究透。引导提纲的指导形式不能始终使用,在每单元选择一课,详写引导提纲,单元其他课开始压缩引导提纲内容,不再写那些明显的知识点,只写同学们看书时容易忽视的问题,上课多问学生该掌握的知识有哪些?哪些知识点是重点?哪些内容是难点?这样会使学生自已阅读文本的能力得以基本养成,学生看书的能力也会随之大大提高。
3、课堂要培养学生讨论问题的好习惯
通过自我阅读,总是还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所以,洋思中学和东庐中学的课堂并不是死气沉沉的,对于比较难的问题,教师还是让学生进行讨论思辩。他们的讨论问题,不是形式,好像很随意,信手拈来。同桌两人或四人一组讨论,然后用提问的方式来让学生解答问题,一个同学回答完毕后,另一个同学觉得不妥会立即起来在回答,老师马上再叫第三个同学,或所有同学判断他们两个的正误。速度很快,效率很高。
这是长期形成的一种课堂讨论思辩的习惯。
这种课堂讨论绝不是多余的,一旦养成了习惯,对培养学生的素养大有裨益。有时会使学生的思路比老师还宽,有时还会弥补老师没有想到的情况或方法。这也许正是他们处于封闭管理状态下学生不厌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因。
4、课堂要追求高效率的提问
在洋思中学,上课提问已经是学生集中注意力学好的必用方法。在提问过程中,一个相同的问题可能要同时问四五个同学,有时一个问题通过几个同学象成语接龙一样共同完成。在提问的过程中,还经常使用甲提出的问题,乙回答问题,或
者甲回答完问题由乙评判正确与否。在提问过程中,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因为不知何时,就会被老师点名回答问题。
我们的上课提问比较费时间,学生从老师叫他的名字到他开始说第一个字,大约需要5-20秒的时间,这点时间对于我们可能习以为常,但在洋思,对于小问题,这段时间至少可以提问2-4个同学。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训练学生回答问题能力的同时,一定要注意时间。提问一个同学,3秒过后没有回答,赶快叫第2个同学,如果第2个同学3秒后还不回答,再叫第3个同学,直到达到要求为止。训练的时间长了,同学们就会形成快速回答的好习惯。在提问时,提问的对象要因题而异,对于学习差些的同学,我们可以提问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对于复杂的、容易出错的问题,可以叫成绩较好的同学回答,回答完毕后,再让其他同学评判正确与否。能完成这些任务,老师就要及时地进行鼓励和表扬。在提问过程中,一定存在着甲同学回答问题时,乙同学没有听的情况。对于这种情况,老师可以采用“连环问”的形式,即甲同学回答问题,让乙同学评判并补充,再让丙同学判断是甲的正确还是乙的更好。高效率的提问关键在于持之以恒地训练。
5、正确理解“当堂训练”,走出训练误区
洋思中学和东庐中学其训练都分两类:第一类是同学们在读完教材后,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练习的过程。第二类是同学们在学了解题方法后,进行的作业或小考。“当堂训练”中教师要保证训练的时间在20分钟左右,不得少于15分钟。训练的形式像竞赛、像考试那样让学生完成独立地、快节奏地完成,教师不做辅导,学生不得抄袭。这样的课堂作业犹如“实弹演习”,好比战场上的高强度的综合训练,而他们的“当堂训练”主要侧重理科。但能力的训练和素养的熏陶和理科不完全一样,不能仅局限于“当堂训练”,课外拓展延伸、课外阅读体验、阅读信息量、课外语体实践不可忽视。
学科当堂训练的内容重在应用,创造性地“做”。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就是训练的内容。所以说,课堂时时刻刻都是在进行知识、能力和素养的训练。课的训练不仅仅是死记硬背,训练的实质应该是学生素养的训练。
6、提高教师在课堂上引导、点拨的水平
虽然“先教后学,当堂训练”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但教师的引导和点拨非常重要。一堂高效率、有效果的课没有老师的组织、引导、点拨是不会成功的。洋思中学和东庐中学非常注重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规范训练。归纳起来有:
一、教师的基本教学素质的训练,如课堂语言、板书、作业批改;
二、加强集体备课,如东庐中学的学案,采取一人负责一课,先写出初稿,然后备课组集体讨论,反复修改取舍,最后才形成定稿。
三、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拟订的目标、重难点、学习方法要做到同一,不过多地它移,做到各班教学均衡有效。
四、教师教学引导、点拨的环节基本一致。
不论是新课改还是洋思、东庐等学校的有效经验,它们告诉我们一个共同的真理,那就是:课堂不应该成为教师展示才华的舞台,而应该成为教师导演下的学生自演天地。
第五篇:赴洋思中学考察学习报告
赴洋思中学考察学习报告
2008年11月29日,在教育局的安排下,我们一行70余名校长、教师赴江苏洋思中学实地考察学习,参加考察的同志们都非常珍惜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蹲点入班听课,像学生一样的虔诚、认真,深入教研组与教师畅谈交流,诚恳谦逊,观摩参观细致入微。大家一致认为,本次实地蹲点考察学习,由表入里,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学到了一些真经。开了眼界,长了见识,消除了思想上的困惑和疑虑,使今后的教育教学管理有了方向,有了目标。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洋思中学的几点启示
启示之一:有一个催人奋进的教育理念。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是洋思中学的办学理念。这八个大字,是洋思中学对社会和家长的承诺,也是洋思人在特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誓言,更是洋思中学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的成功法宝。试想: 1980年的时候,洋思中学地处江苏泰兴市偏僻的农村荒郊,占地78亩、9名教师(其中大部分是民办教师)、26间简易房、200多名学生的六村联办初中,经过20年的努力拼搏,发展到目前拥有60多个教学班、240多名教师、3700多名学生(其中2100多名是外地的交费生)、占地104亩的现代化初级中学。这个曾被称作“三流的硬件”、“三流的师资”、“三流的学生”的农村联办初中,如今已是江苏省德育先进学校、江苏省教育现代化的示范初中、江苏省模范学校、江苏省先进集体、江苏省文明单位,是全国初中教育的一面旗帜。对此全国各大媒体竞相报道和宣传,全国各地教育界的同仁纷至沓来,前来参观学习的教育界人士目前已经超过25万人次。在泰兴市已经形成了一种教育文化产业,带动了一方经济的发展。
为了实践对社会的承诺,洋思中学在办学行为上一直固守着四个坚持。
(一)坚持不选择学生,不挑剔学生。每年暑期,许多学校(包括一些名校、重点校),早早地拉开了架势,全力以赴大打“生源”战,种种形式的广告铺天盖地,而洋思中学却没有只言片语,只在七月上旬眼见人满为患时,才在媒体上登出“招生已满,概不接受”的字样,以免远道涌来的家长们白跑一趟。多年来,凡到洋思来求学的,不管多调皮,不管成绩多差,学校都收下。1998年,洋思中学甚至打算开两个班,专收城区学校不收的所谓“差生”,后来因为难操作才作罢。
不选择、不挑剔学生,在我们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但是,洋思人做到了。用该校校长秦培元的话说:“好学生是„宝‟,„差生‟也是„宝‟”。在秦培元看来,“差生”就像一块璞玉,和好学生一样,存在着成“器”的可能。对于教育者来说,不是看“差生”目前的状态(璞),而是要着力研究如何去“打磨”,最终使他们成为一块块熠熠闪光的美“玉”。
不选择、不挑剔学生,对于教育者来说,意味着更多的付出,同时,还承担着风险。洋思人为什么敢于这样做?这是因为他们自信。几年前,有些人曾经这样议论:好学生留在城里,差学生送到洋思去。洋思好像是“工读学校”似的。洋思的老师听了很不舒服,秦培元听后笑道:大家不要“作气”,应当感到自豪才对。这就像给人看病一样,小毛病卫生室就能处理,大一点的要送医院,疑难杂症就要看专家门诊。家长之所以把通常认为“教不好”的学生送到洋思,就是因为相信我们能把他们的孩子教好。自信,并非“空穴来风”,洋思人有十几年成功的实践经验,有蔚然成风的爱生传统,有无私奉献的团队精神。2001年秋学期,尽管洋思一再扩班,但还是有200多名“特差生”难以进门。这些学生的家长很激动:“我们就相信洋思,来了就不想回去!”“只要收下,给多少钱都愿意!”“你们既然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就要收我们的孩子!”面对家长殷切期待的目光,洋思领导紧急磋商后决定:全部收下。家长心中有杆秤。曾经被认为“教不好”的孩子在洋思有了长足的进步,家长们打心眼里佩服洋思。一传十,十传百,越来越多的家长们把孩子送到洋思来。
(二)坚持“三清”运动不放松
“三清”,即“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其实就是要求学生做到“课堂上能掌握的不留到课后”、“今日事今日毕”、“适时温故知新,巩固提高”。
道理说起来并不深奥复杂,但真正按照这个要求并能持之以恒做下去,实在很难。洋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做到了这一点。
“三清”中,最重要的是“堂堂清”,每堂课所学的新知识掌握或基本掌握了,“日日清、周周清”才有可靠的保障。否则,课上留下一大堆问题,课后再怎么努力,时间、精力也不够用,“日日清”清不了,“周周清”也就成为一句空话。
洋思的每个班都按学科建立了学习小组,小组间正常开展学习竞赛。为了小组的荣誉,课上,无论是自学、讨论,还是知识测试,小组内成员都互相帮助,互督互查,毫不马虎;课后,对堂堂清不了的学生,小组内成员分工负责,例题、习题、单词、背诵段落,一一助其过关。一次“清”不了,两次、三次……一般经过“二清”、“三清”,绝大多数同学都能做到“日日清”,极个别仍不能“清”的,由老师帮助其“清”。
在堂堂清、日日清的基础上他们实施的是“周周清”。主要验收数学、英语两门学科。单周验收数学,双周验收英语。教导主任、教研组长当验收组长,任课老师和班上尖子生当验收员,班与班对调验收。验收英语时,只凭课本,让接受验收的学生把两周所教的单词逐一朗读,逐一听写,错一个就在课本上那个单词旁边做上记号。验收数学时,也是凭课本,让被验收的学生逐一讲书上的概念、例题、习题,验收完,在表上填写正确率。“清”不了的内容,由任课老师利用双休日帮助落实补救措施,再接受验收。
“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是一个既定的目标,学生、教师甚至家长都感到有了责任,于是一起铆足了劲,朝着这个目标努力。现在,“三清”已内化为洋思的一种学习习惯,学生学习自觉主动,“清”不了的学生也越来越少了。
(三)坚持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
到洋思中学来的学生,相当一部分是所谓的“教不好的学生”。有的学习成绩在原来学校甚至是倒数第一。
2001年,洋思初一收了200多名两门功课不足120分的学生,有几十名还是个位数;初二收了200多名插班生,其中也有几十名学习成绩是个位数的学生。即使是对这样的学生,洋思也没有丧失可以教好的信心。抓“最后一名学生”洋思人有三个“锦囊”:
之一:合理分班,调动竞争的力量。2001年他们将初一200多名两门功课不足200分的学生,按照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搭配,平均分到两个分校20个班级,并分别与分校长、班主任签定“目标教育责任状”,定期对这些学生的转化情况进行验收,优者奖,劣者罚。
之二:结对帮扶,调动合作的力量。班主任将这些学生安排到教室前排的位置,与优生同桌,结成学习对子。
之三:特别关注,调动情感的力量。课上老师提问最多的是这些学生,板演最多的是这些学生,释疑、点拨最多的是这些学生,课后谈心交流最多的是这些学生。老师不仅关心他们的学习,也关心他们的生活、思想、情感,以全方位的人文关怀激励学生奋发向上,以炽热的情感使过去备受老师冷落和同学歧视、家长打骂的后进生有了自尊、自信。
在洋思,我们听到了许许多多“教不好的学生”转变的故事。1997届一位姓凌的学生在原来的学校是公认的“三不两打”学生,上课不听讲、不做作业、不接受老师教育,打游戏机、打架。转进洋思一个月后,“三打两不”的恶习全改了。他告诉爷爷,在洋思找不到不学习的学生,想打架找不到打架的人。毕业时,他以610分的高分考入了省重点中学。
2000届一学生,上小学时数学成绩常常是个位数,进洋思后,进步很快,一年后各门功课都在90分以上,思想品德也很好,养成了勤俭朴素的生活习惯,家中给他的10元零花钱,几个月未舍得动一分。
“最后一名学生”有了进步,自然水涨船高。在洋思,我们随手翻看了初一英语最近一次检测,初一20个班,1000多名学生,多数都是100分,没有一个90分以下的;最好的班与最差的班平均分相差还不到一分。学校成了名副其实的“无差生学校”。
(四)坚持把生活当作一门课程来施教
秦培元有这样一个观点:教好学生,不仅仅是教会学生求知,生活是一本书,生活也是一门课程。
秦培元所说的生活课程,是在学生衣、食、住、行等日常活动中,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引导、训练、管理,使之学会自理、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关心,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的教育活动。具体内容涉及吃饭、睡觉、洗衣、洗澡、整理衣物、管理财务、交际交往等方方面面。
在洋思中学的生活区,随处可见“学会吃饭”、“学会睡觉”、“学会洗澡”等标语,在洋思考察时,我们看到了学生吃午饭的情景:11点15分,下课铃响后,按照事先安排好的就餐顺序,不同年级的学生分时段走出教室,有秩序地走进餐厅,等本桌的8名同学都到齐了,方才坐下,其中的值日生负责分饭、分菜。楼上楼下2000多名学生同时用餐,听不到任何喧哗,没有人乱跑乱蹿。20分钟左右,所有学生全部吃完,并将餐桌、碗筷洗刷干净。我们注意到,不少餐桌上都有一只插着绢花的精巧小花瓶。司务长告诉我们,那是文明餐桌的标志。文明餐桌有4条标准:
1、分菜公平,2、桌面整洁,3、无剩饭剩菜,4,不讲闲话。要求分菜时,学会关心人,先人后己,不厚此薄彼;吃饭时,先多吃饭少吃菜,再少吃饭多吃菜,最后喝汤,保证不剩一粒米。洋思的学生大多是寄宿生。早晨起身铃响后,先醒的同学必须叫醒同室其他同学,然后上铺的同学先整理床铺,后到水池上洗漱,下铺的学生则反之。这样,2000多名学生20分钟之内都能保证整理好床铺,洗漱完毕,准时到操场上集中早锻。洋思2000多名寄宿生的零用钱都存放在生活指导老师那里,要用向老师支取,但要说明用途,且无特殊需要,一次支取不得超过10元。
洋思有平等观念的教育,有劳动观念的教育,有勤俭节约的教育,有效率意识的教育,有友爱思想的教育,还有艰苦奋斗思想和理财观念的教育。
为了让学生学好“生活”这门必修课,洋思人很下了一番工夫:一是重视生活指导老师队伍建设。他们挑选生活指导老师的条件近乎苛刻,1999年秋,洋思中学以优厚待遇向社会公开招聘生活指导老师,前来应征的有数百人,经初步考察后,其中50人分批到学校试用。首批10名试用人员中仅录用了1人。洋思的生活指导老师决不是一般的临时工,而是一个责任心强、工作认真细致、有一定育人技能的高素质群体,他们经过岗位培训后,在洋思中学这个奋发向上、充满挑战的环境中很快进入了角色。二是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局面。洋思中学没有把“生活课程”的实施一股脑儿推给生活指导老师。学校领导、班主任、课任老师都有明确的责任,谁的环节出了问题,谁就得承担相应的责任。如宿舍少了东西,生活指导老师必须赔偿;班主任和课任老师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对学生进行教育,导致学生偷窃,要扣班级考核分数、扣有关教师的奖金。同时,年级负责人(分校长)也要受到相应的处罚。三是坚持从点滴做起。比如,新生刚进校,宿舍里垃圾较多,他们就开关于宿舍垃圾的会议,要求学生少吃零食,比哪一层宿舍的垃圾少;吃饭时,桌上只要有一粒米,全桌人都不能离开;天气有了变化,要求学生注意增减衣服,生活指导老师在宿舍门前逐一检查;遇到外来客人,必须笑脸相迎,彬彬有礼。四是及时表扬,树立典型。宿舍、餐厅都有广播。及时表扬好人好事。此外,他们还把“生活课程”的实施情况作为“三好生”的评比条件,“三好生”所在宿舍必须是文明宿舍,所在的餐桌必须是文明餐桌,否则就不能评上“三好生”。
启示之二:有一种实际、实用、实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目标必须落实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中,直到化解到每一个教学环节。经过多年探索,洋思中学冲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抛弃了课堂上的“满堂灌”,教师讲,学生听,把“练”压到课外的做法。普遍地灵活运用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即各年级、各学科教师在课堂上先揭示教学目标,指导学生自学,暴露问题后,帮助解决疑难,最后让学生当堂完成作业,进行严格训练形成能力。例如:数学课上,先引导学生看例题、找规律,再让学生做与例题类似的习题,然后教师帮助解决学生存在的疑难问题,最后让学生当堂完成作业。作文指导课上,先让学生独立审题、立意、选材、编写纲目,同时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点拨,很快解决了学生作文中的主要倾向性问题,最后再让学生独立作文。理化课上,教师先引导学生自己做实验、写实验报告、归纳结论,教师只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政治课、史地课,均以指导学生带着问题看书,讨论为主,教师补充、更正为辅。这样,各年级、个学科都实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结构,使学生从压抑的状态中解放出来,获得了主体地位,课堂教学的过程变成了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学习的过程,变成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
当然,在实施“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过程中,他们也并没有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这如同汽车进入高速公路,如没有引桥,就上不去;如没有路标,就可能上岔路。教师就要当“引桥”、当“路标”。教师的引导作用主要表现在:
揭示课堂教学目标。开始上课时,教师三言两语,如同调度员给驾驶员下达任务那样,准确地揭示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进行自学前的指导。在揭示教学目标、学生自学之前,教师要提出明确的自学要求,即自学什么内容,用多长时间,届时如何检测。还要交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如看书,是独立围绕思考题看书、找答案,还是边看书、边讨论、边解决疑难等等。
加强督查。在学生自学时,教师主要“导”在两个方面:(1)督促学生按照老师要求的方法自学,确保完成任务。可及时表扬速度快、效果好的学生;可给后进生说几句悄悄话,帮助其端正自学态度。教师一般都说话不多,以免分散学生自学时的注意力。(2)通过行间巡视、个别询问、板演、提问、讨论等形式进行调查,极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并认真分析带倾向性的问题,进行梳理、归类,为“后教”作好准备,这实际上是教师在进行“第二次”备课。
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学生自学之后,即进入“后教”的环节。这时,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1)明确教学内容。教的内容应该是学生自学后还不能掌握的地方,即自学中暴露出来的主要倾向性的疑难问题,对学生通过自学已掌握的,教师不教。如数学课上,教学“解分式方程”,学生看例题,做与例题类似的题目后,教师发现叙述只在去分母及检验这两步有错误,就只讲这两步,其余几步就不讲。(2)明确教的要求。教师不能就题讲题,只找出答案,而是寻找规律,真正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同时,还要引导学生预防运用时可能出现的毛病,这样就从理论到实践架起一座桥梁,以免学生走弯路。(3)明确教的方式。让已掌握的学生先讲(即使倾向性问题,也可能有人会),如学生讲对了,教师肯定,不必重复;讲的不完整、达不到深度的,教师要补充;讲错了的,教师则要更正。这样,教师讲的时间就很少,一般不超过4分钟,但能通过补充、更正的方式达到解决疑难问题的目的。
当堂检测。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后,教师就引导学生当堂完成作业,进行严格的训练。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1)保证训练的时间不少于15分钟,确保能够把刚学到的自己转化为能力。(2)训练的内容重在能力的培养。不搞死记硬背。(3)训练的形式像考试那样完全独立地、快节奏地按时完成,教师不作辅导,学生不得抄袭。这样的课堂作业实际上是高强度的训练,它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如发展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的意志,增强竞争意识、独立意识,培养雷厉风行的作风,严谨的态度,等等)很有作用。它能及时地反馈出准确的信息,便于教师进行补缺。学生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中高度紧张地学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减轻了课业负担。启示之三: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
洋思中学的管理机制严格严密,令人叹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层层承包,变坐班为包班,实行一票否决制。
洋思的校长要包学校全部工作到一流水平,其中包括德育工作的创优、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体育的达标、学校的安全稳定、青年教师的培养等。洋思的班主任和科任教师要包学生的巩固率、合格率、毕业率、优秀率的“四率”达标,包后进生的转化,包学生德、智、体协调发展。后勤人员要包的内容也是五花八门,如食堂工作人员要包食物安全卫生、菜谱科学合理;包师生准时吃到热饭热菜;保证菜肴烹制味美可口。宿舍管理人员要包宿舍内、浴室内无打闹、欺侮小同学现象,无失窃现象;学生晚上按时睡觉,室内无随便讲话现象。保管室人员要腿勤、手勤、眼勤,保证及时将校园内被散失的校产收入仓库,经常清仓查库,及时修旧利废等等。
洋思中学不实行坐班制而实行包班制,教师、职员无一例外,并实行一票否决制,即达不到工作要求时,不能奖励,奖金为零。
洋思的承包责任制有严格的措施作保证。近几年来,学校挤出资金,加大了奖励力度。同时,不管是学校领导还是普通教职员工,出了问题,完不成承包任务,都会受到处罚。
其二:以培训为保证,让每一位教师都能掌握洋思的教育方法与要求。
现在在洋思中学工作不超过3年的青年教师超过三分之二。虽然他们是洋思到高校去精挑细选来的,但对洋思经验是陌生的。为了让他们以最快速度掌握或基本掌握洋思课堂教学改革,每年暑假,教师提前一个月开学,先学校规、校史、洋思的课堂教学模式,再进行备课培训,单独备课,全员赛课等一系列的岗前培训。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学校狠抓了集体备课。备课时,先把去年最好的教师的教案复印给大家,由老教师给大家讲教案,疏通教材;然后大家修改教案,比谁改得火改得好;各自改好后,进行集中交流,取众人之长,由有经验的老教师执笔、定案;再把定下的教案印发给大家。上课前,个人根据本班实际,再对教案作适当调整。每节课上完后,必须写好教后一得。授课时,师傅总是一节不漏地听徒弟的汇报课,及时发现、研究问题,并通过评课会、计划会、总结会、考后分析会及各种交流会等多种形式的会议,相互交流意见和建议,群策群力,扬长避短地解决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在洋思,许多师傅都是这样将自己十几年、数十年积累起来的宝贵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人的。集体的智慧、统一的教案,相互间的课堂观摩,再加上这样真诚的协作精神,使新教师迅速地走上一条从模仿到创新、从引进到创造的成功教学之路,青年教师成熟周期大大缩短。
二、学习洋思的几点建议
综观以上的几点启示,觉得洋思中学的可学之处很多。那么,如何把名校的经验有选择地逐步渗透到我们的教育教学管理和工作中去,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升办学效益,这也是我们这次蹲点考察的目的所在。因此,结合我们实际,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建议之一:要结合实际学洋思
近几年来,我县整体教育有了突破性的发展,教育管理水平日趋规范和科学。但是,随着教育形势的发展和新课改的推进,越来越暴露出制约我县教育发展的瓶茎问题。就课堂教学而言,一是教师教育观念陈旧,教改意识不强。表现在课堂上讲的太多,缺乏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二是学生的课外作业太多,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三是每个学校都有大量的后进生,许多教师和班主任都束手无策。而洋思中学却较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每堂课教师讲授不超过4分钟。其余时间都让学生自学。每堂课的作业当堂布置当堂完成,没有课外作业。学校基本上不存在后进生的问题。这就给我们提供了借鉴。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县的教育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也积累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经验,我们实施的“单元过关测验”、“坚持每月一考”等,与洋思中学的“周周清”有异曲同工之处;结合新课改,我们在七、八年级开展的“综合素质评价”也是对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一种养成教育。对于这些经验,如何结合洋思经验进行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这也是我们在学习洋思经验的过程中值得反思和总结的问题。不能人云亦云,一哄而起,邯郸学步,搞形而上的简单模仿,这起不到学习考察的目的。
建议之二:抓住重点有突破
洋思中学的亮点和特色是课堂教学上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种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质是让学生像考试那样紧张地学习,课堂就是考场。每节所学内容就是考试的习题。这样的课堂教学就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我们常说要优化课堂教学,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如何落实,这就是我们课堂教学改革上要借鉴学习的重点内容之一。在备课上有要求,在学生自学的能力培养上有耐性。搞好典型课的引路,及时总结经验,及时修正完善。抓住了这一点,新课改的推进、素质教育的提升,就会有质的飞跃。
建议之三:贵在坚持,学会“扬弃”
一种理念的形成,一种模式的确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洋思中学之所以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取得了这样骄人的成绩,根本原因就是一个坚持,一种执著。例如:他们开展的“三清”运动和全方位的“包”字评价机制。之所以有旺盛的生命力,就是二十年如一日坚持用一种“机制”去推动。反思我们的教学管理,差生面之所以越来越大,辍学率居高不下,不是我们的制度不健全,不是我们没有这种意识,根本原因是在落实不力、半途而废夭折了。因此,这次学习洋思经验能否在全县开花结果,关键是在一些管理薄弱环节上能否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抓下去,另外,洋思的发展壮大,也是在“扬弃”中不断完善和创新的,因此我们既不能过分注重条件因素而畏缩止步,也不能不顾本地实情,照办照抄,人云亦云,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学会“扬弃”。建议之四:借课改东风,强力推行洋思经验的移植和创新
本次考察,机会难得,洋思经验实用性很强,值得我们学习和推广。
首先,要加强领导。洋思经验能否在我县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普及,关键在校长、在班子成员的思想认识能否统一。江苏泰兴市之所以能出现一个洋思中学,是因为有一个蔡林森校长。实践证明:一个好校长就能带出一个好学校。一个好学校的诞生,离不开学校领导班子的精诚团结、务实开拓。离开了务实,离开了教学第一线,却要组织教师学洋思、创新洋思经验是万不可能的事情。因此,校长和班子成员必须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地学洋思,应用洋思经验。
其次,要组织教师对洋思经验的全面学习和领会,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积极转变教育观念,用先进的教育观念和理论去进行教育实践并创新教育实践。
第三,要制订方案,选准学习的切入小点。以七八年级的课堂教学为载体,狠抓几个学科的示范带动,及时总结,及时完善,力争使学习活动开展得扎扎实实,学得轰轰烈烈,富有成效。实现本次千里迢迢实地考察学习的目的。
最后,用三句话概括此行的感想:
一、洋思并不神秘,洋思可以做到的,我们也能做到。
二、洋思以“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值得学习,尤其洋思宽松的办学环境。
三、随着教育的“春天”的到来,我们要相信,只要我们不懈的努力,虚心学习科学的教育理念和先进的管理办法,洋思的今天就是我们蒲城教育的明天。
我非常荣幸能随周丽霞工作室所有成员及区教委总工会主席,沙区进修学校教研员徐军等二十多人,带着几分仰慕和疑惑来到无锡市洋思中学参加听课,与教师座谈,与学生交流,同时也参观和考察了洋思中学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管理等方面的实情,我深切地感到洋思中学的教育的确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这次学习考察,使我受益匪浅,可谓不虚此行。
一、洋思成功的重要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尊重主体,面向全体的办学理念:全校老师坚持使每个学生合格,使每个家长满意之信条。他们不挑剔不选择学生,从不放弃一个基础差的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学好,教师也把教好每个学生视为自己的天职。他们认为,教师教不会学生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师德素质差;动辄体罚学生歧视学生,挖苦学生。二是业务素质差;一个自身素质水平低的老师是不可能教好每一个学生的。三是教学方案差,不讲究学习艺术,不注重自我提高。
2.遵循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组成形式,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洋思中学的主要做法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教师在课堂上先揭示教学目标,指导学生自学,暴露问题后,着重帮助解决疑难重点,最后让学生当堂完成作业,进行严格训练形成能力。要求教师在备课中注重研究怎样最有效引导学生主动高效的自学,研究学生自学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如何帮助学生排忧解惑.设计哪些当堂训练材料。其次要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合理把握“学”,“教”,“练”的时间结构。我个人理解“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结构,不只是教师传授方式的变化,更重要的体现了最重主体.面向全体.信任学生.以学定教,从侧促学的教育思想,是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一种有效方法。
洋思课堂教学流程图:了解学生——目标——指导自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布置作业。
3、学习中的“四清”运动。
我感觉到如果光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洋思是无法取得连续10年巩固率、及格率、升学率100%的骄人成绩的,“四清运动”是洋思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所谓“四清运动”,是指对学生实行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
最重要的是“堂堂清”。每堂课所学的新知识只有掌握或基本掌握了,“日日清”、“周周清”才有可靠的保证。理科的“堂堂清”很好操作,课堂作业或课堂测试卷做得较差的学生,便是被老师或同学“清”的对象。文科讲读课没有课堂作业,一般就让差生课堂上多回答问题,争取不留后遗症。
其次是“日日清”。对那些“堂堂清”“清”不了的学生,学习小组内成员分工负责,例题、习题、单词、背诵段落……助其过关。一次“清”不了,两次,两次“清”不了,三次……极个别仍不能“清”的由老师帮助“清”。
再次是“周周清”。他们实施周五验收制度,主要验收数学、英语。单周验收数学,双周验收英语,教导主任、教研组长当验收组长(后者出题),任课老师和班上的尖子生当验收员,班与班对调验收。验收英语时,只凭课本,让接受验收的学生把本周所学的单词逐一朗读、听写,哪个错就在课本哪个单词旁边做上记号。验收数学时,也是凭课本,让被验收的学生逐一讲书上的概念、例题。验收完,在表上填出正确率。“清”不了的学生,再由任课教师利用双休日帮助落实补救措施,再接受验收。
最后是“月月清”,就是月考。月考是洋思责任制考试的重要内容,是教学实绩考核。每月考核一次,命题原则本着提高教学质量的原则,严格按大纲、教材命题,不出偏题怪题,注重代表性,强调覆盖面,以尽量反馈出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暴露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因为有了这“四清”,饭后,学生还未到教室,老师已等候在那里;一节课毕,此老师还未出去,彼老师已见缝插针来“清”学生,真是师生丝毫不轻松。正因为有了这“四清运动”,课堂上学的知识得到了及时巩固,学生的成绩也才有了保证。
二、洋思中学的启示
1、洋思中学的办学方向是他赢得社会的根本原因。
洋思中学从一个偏僻的农村小学校,发展壮大为今日的教坛圣地,这是因为他的办学目标:“让每一位家长满意”、“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既符合上级部门的精神要求,又填补当今教育领域的空白。而且他们的做法:不分快慢班,不留课后作业等,都是教育界反复提出的。他们不仅做,关键是真的做好了。每年新生入学,各校纷争生源,洋思中学概不参加,学校只是提前一周向社会公告:新生已满,学校概不接受。怕家长门白跑路。
2、洋思人的创新精神是值得学习的。
洋思中学为了实现他们的办学目标,育人理念,并不是四处寻宝,而是扎根于本地,立足于现实,本着一个朴素的想法:怎样做好就怎样做。所以独创了一套很实用管理方法,而且效果显著。如:我们东楚学校借鉴了他们课间时刻的管理方法,食堂就餐的管理方法,现在学生课间以及就餐行为就显著变化了。
3、从严治校,务实管理的方法是办学质量的根本保证.管理出质量,管理出效益。管理注重过程,突出体现了实--实实在在,不搞花架子,从实际出发,注重效果;重视细节,将“包”字请进学校,从教育、教学入手,无所不包,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管,真正做到管理无空白。
为我们提供的绝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课堂教学模式,应该说,两县的实践使我们不得不改变我们传统保守的教育观念与落后的教育行为,因为我们过去不敢相信的口号在这里已成为现实;我们想做而没有做到的事情,他们做到了;多少年来一直不能解决的教育难题,他们解决了;我们多年的教育梦想由他们实现了。因此,今天我们学习他们,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重在解读与反思,坚持自己的方向,创自己的特色,走出一条自己的路子。
甘肃省会宁县简介
一、地域简介:
地名来历: 据《元和郡县志》卷4会州载:周太祖宇文泰为西魏相,西巡,会师于此,当地人张信倾家产犒劳六军。太祖大悦,因命置州,以“会”为名。(中国地名语源词典)
所在地区: 甘肃省白银市
历史沿革: 会宁县:据《史记》记载,西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即有祖厉县建治,属安定郡。王莽篡汉,改祖厉县为乡礼县,东汉复祖厉旧名。三国时属魏地,隶武威郡。西晋初废祖厉县。惠帝永宁元年(301年)凉州刺史张轨在凉州(今武威)近侧另设祖厉县,后迁县于郭城驿故地。东晋十六国时,祖厉县前后隶属于前凉、前秦、后凉、后秦、西秦5个政权。南北朝时,北魏太延二年(436年)改祖厉县为祖居,迁址平凉境内,后在今靖远县境内置会宁县,为有“会宁”县名之始。西魏恭帝元年(554年),置会州,州治会宁。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设会宁镇,开皇十六年(596年)又复为会宁县,属平凉郡。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年)改会州为粟州,同年又复名会州,属关内道。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会州为会宁郡。代宗广德元年(763年)陷于吐蕃,更名“汝遮”。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年),党项人克会州,地属西夏。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收复会州,属熙河兰会路。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筑起会州新城(即今敦虾蟆古城)。徽宗崇宁三年(1104年),在州治置敷州县。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陷于金,金即在甘泉堡置西宁县(今张城堡西宁古城)的建置。至此,今会宁县境内同时有两县(敷州、西宁)、一州(会州)的建置。金宣宗贞佑四年(1216年),升西宁县为西宁州,后又降州为县。宣宗兴定四年(1220年),西夏占会州。宣宗元光二年(1223年)金人收复会州。蒙古太宗(孛儿只斤窝阔台)八年(1236年),蒙古军占领会州。元初,迁会州治所于西宁县。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年)并西宁县入会州。惠宗至正十二年(1352年),诏令改会州为会宁州。明太祖洪武十年(1377年)降州为县,隶巩昌路,属陕西布政司。清初会宁隶巩昌府。1913年,改属兰山道,1927年废道后直属甘肃省。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长征会师于会宁,在会宁曾组建苏维埃政权。1944年会宁改属甘肃省第九行政检察专员公署(治所临洮)。1949年8月22日成立会宁县人民政府,属定西专员公署。1985年8月,会宁县改隶白银市至今。
二、会宁教育:
会宁,这个曾是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的红色圣地,如今最为外界津津乐道的是中小学教育。这个自古有崇文修德、尊师重教优良传统的陇中大县,自改革开放以来,发扬红军会师精神和“三苦两乐”(领导苦抓、家长苦供、亲友苦帮、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办教育精神,走出了一条贫困地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办教育的路子。
会宁创造的教育传奇,改变着黄土地上许多人的命运。“状元县”的背后,彰显的是“自强图存,团结胜利”的会师精神。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同心同德、百折不挠、勇往直前、团结胜利的红军长征精神,支撑着会宁人在打造教育高地的长征中,永不停歇。
黄土高坡上的“教育绿洲”
汽车一驶出甘肃省兰州市,映入眼帘的就是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路旁不时出现光秃秃的山岭,低矮的作物。遍布群山的黄土,干涸的山洞,在八月的骄阳照射之下显得缺少生机。近三个小时后,记者到达此行的目的地———会宁县,黄土高原上的一个陇中大县,70年前的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地。
会宁远比记者想像的还要贫困。8月24日,采访一开始,当地宣传部门并没有先介绍这里如何创造了教育奇迹,而是先递过来一份资料:会宁是全国著名的贫困县,以自然条件严酷,干旱缺水闻名,年均降水量340毫米,年蒸发量却有1800毫米;会宁穷,工业所占比例极小,农业发展完全靠老天下雨。这个总人口有58万的农业大县,2005年,全县县乡财政收入133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75元。
会宁虽然贫瘠,但却天下闻名:历史上,这里是红军会师圣地,曾见证了会师楼下的猎猎旌旗;如今,这里的人像当年的红军一样勇于拼搏,吃苦耐劳。自然条件严酷、干旱缺水,制约着会宁经济的发展。但是,在这片被称为“陇中苦脊甲天下”的贫瘠土地上,会宁人发扬“自强图存,团结胜利”的会师精神,不逃避现实,迎难而上,用辛劳的汗水与干旱抗争,用行动在这个贫困的山区创造着奇迹———教育奇迹。
会宁,是全国著名的教育名县。2003年,全县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历史性任务,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同年,会宁二中通过市级示范性普通高中评估验收。2004年,会宁一中进入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行列,会宁四中通过市一级普通高中评估验收,高中学校的综合办学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自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全县累计向全国各大中专院校输送优秀毕业生4万多名,其中获得博士学位者200多人,硕士学位者2000多人,学士学位者近2万人。尤为重要的是,教育为当地经济建设培养了18万名初中级专业教育人才,极大地提高了劳动者的文化素质。
值得一提的是,2006年,在甘肃全省考生人数大幅度增加、招生计划减少的激烈竞争下,会宁县本科上线人数、上线率、重点大学上线人数、上线率等与上年相比,均有大幅度增长。今年,全县本科上线1980人,再创历史新高。
在会宁县教育局,副局长段兆军告诉记者,改革开放以来,实施“科教兴县”战略,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成为当地政府的首选,他们发扬红军会师精神和“三苦两乐”办教育精神,走出了一条贫困地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办教育的路子。
“会宁之所以有一点小名气,一是因为会师,二是因为穷,三是因为人。”曾有人这么总结,会宁穷,会宁也没什么特产,如果说有,那就是人———会宁教育输送出的大批人才。地处黄土高坡的会宁,虽然自然面貌几千年来容颜依旧,但不向命运低头的会宁人却在这片红色圣地上孕育出了教育绿洲。“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会宁教育有突飞猛进的发展,能取得这样骄人的成绩,离不开会宁县各方面共同营造的良好教育氛围,更离不开那种客观存在的学生以学为荣、社会助学光荣的教育环境。”当记者试图寻找会宁创造教育奇迹的缘由时,会宁县教育局副局长段兆军首先给记者提供了这么一组数据:
从2002年到2005年四年间,会宁全县共投入教育建设经费近2亿元,这在会宁历史上是空前的。近四年,共完成城市教育费附加、扶贫、外援等项目投资800多万元,对30多所中小学进行了改建、扩建和新建。自2001年以来,经过新建、扩建、改建,全县校舍面积由42万平方米增加到61.9万平方米,办学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
目前,在全县600多所中小学中,新建学校达到300多所,占一半以上;乡镇中心小学以上学校中,楼房项目学校40所,占校舍建筑总面积的35%,村级六年制小学中,砖混和砖木结构校舍占到同类学校校舍总面积的60%;乡镇初中砖混和砖木结构校舍占到同类学校校舍总面积的95%。全县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条件从排危到配套,从配套到达标,校容校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无论城乡,目前建筑最好、环境最好的是学校。
“在会宁,教育优先发展成为实实在在的行动。”段兆军介绍,教育,在会宁真正成了最优先排序的部门。有数据为证:会宁县教育支出在全部财政支出中竟高达57%,接近60%。2002年到2004年,全县其他行政事业单位一个人员都没有增加,而在教育上却增加了1769人,都是教师。2005年,全县财政收入才1300多万元,却拿出260多万元给学校作公用经费。从2001年10月开始,会宁这个财政穷县作为甘肃省教师工资统一发放试点县之一,率先在全省杜绝了教师工资拖欠。
超前安排教育经费,举债办教育,当地政府舍得在教育上投入,令记者惊诧:2005年11月,国家审计署驻兰州特派办审计结果表明,会宁县基础教育累计负债6600万元,相当于全县5年的县级财政收入。
众人拾柴火焰高
尊师重教之风,在会宁自古有之。这里自古民风淳朴,文风昌盛,有崇文修德、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良好的教育土壤。仅明清两代就考取进士20名,举人113人。到了1905年,全国公派赴日本留学的几十人中就有两名来自会宁。
沧海桑田,时代变迁,千百年来,这种优良传统一直深深地在这里扎根。淳朴厚道的会宁人坚守着他们的家园,坚守着他们的梦想:不遗余力地培育子弟,让他们通过教育这一途径走向外面的世界。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会宁人在办教育的问题上态度是明确的。中湾小学校长冉树苍“痴心教育、苦心办学”的故事就是流传在会宁的一大美谈。
会宁县头寨乡中湾村地处黄土高原的大山深处,离县城100多公里,十年九旱。十多年前,有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人,主动来到这里,克服了常人难以想像的重重困难,办起了远近闻名的模范小学,人们称他为“山区办学迷”。他就是中湾小学校长冉树苍。
三、会师圣地:
70年前的10月10日,设县2100多年的甘肃会宁,一座镶嵌在古“丝绸之路”上的历史名城,迎来了有史以来最值得记忆的一天———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大会在这里举行。大会师,“在中国革命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
70年后的今天,当记者来到会宁,追寻回荡在大成殿里朱德总司令宣读会师“通电”时黄钟大吕般的声音、探寻会师楼城墙上那“发十万雄兵”大字标语背后的历史细节时,那铭刻在黄土地上辉煌的一幕幕场景,仍闪耀着永恒的光辉。
如今,历史的烟云已经散尽。但历史的细节,依旧生动、感人。
“会宁会宁,红军会师,中国安宁”
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聚首,三只铁拳紧紧握在了一起,实现了胜利会师。三军大会师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转折点和里程碑。会宁自此和瑞金、遵义、延安一样,成为红色圣地。
1936年9月,冲破国民党军队重围的红二、四方面军,相继进入甘肃,与已经在陕北扎根一年的红一方面军遥遥相望,最后的会师近在咫尺。选择会师地点,成为摆在党中央面前的一个重要命题。
甘肃会宁,历史上曾经是“陇中苦瘠甲天下”的一个穷县,为什么会最后进入党中央决策层的视野呢?今年8月23日,会宁三军大会师纪念馆解说员李俊丰解开了记者心头之谜。
1936年9月的一天,陕西保安,晚饭时分,毛泽东居住的一孔窑洞里,周恩来推门而入,展开了一段颇具传奇色彩的对话。
“主席,现在二、四方面军即将北上,一方面军也正准备南下迎接。关于三军会合的地点,请主席考虑一下。军委也好提前协调安排。”周恩来开门见山,直奔主题。“三军会合的地点是要慎重考虑,要选个好地方。”毛泽东思考后作答。
周恩来望了望毛泽东,说:“我和德怀同志商量了一下,认为放在会宁为好。”他解释道:“会宁是陇中重镇和交通枢纽,北控靖(远)、海(原),西障定(西)、临(夏),南蔽秦(安)、通(渭),东跨隆(德)、泾(源),素有„秦陇锁钥‟之称。会宁古代叫„会州‟,是中原通往西域的必经之路,因屡遭灾害,明代将其改称„会宁‟,意思是消除灾害,永保安宁。
二、四方面军北上必须经过会宁。红军三支主力军在这里会师,既占领了枢纽地区,也掌握了战略主动权。”
毛泽东听后兴奋起来:“会宁,好地名,好地名啊!会宁,会宁,红军会师,中国安宁。古人虽然起了一个好名字,可人民仍然没有安宁,现在三军一会合,人民就会得到安宁。恩来,这个地名很有含义,仿佛远古先人就是为我们今天红军三支主力部队在此会师起的啊。”
于是,会宁作为三军会师的地点就这样被确定了。
据记载,红一、四方面军在会宁会师时,正在陇南牵制敌人的红二方面军根据中央指示迅速北上,10月9日冒着敌机的轰炸渡过渭河。15日至17日,二方面军总指挥贺龙、政委任弼时、副总指挥萧克、副政委关向应率总指挥部和二军、三十二军陆续由通渭进入会宁县南部的侯家川、谷头岔一带休整。六军在军长陈伯钧、政委王震率领下到达会宁县东部的青江驿与红四方面军九军会师。18日,红二方面军总指挥部和主力部队向会宁县东部的老君坡、苏家堡子一带转移,受到红一方面军一军团二师政委肖华率领的红五团和师政治部宣传队及后勤人员的热烈欢迎。21日,贺龙、任弼时、关向应率领红二方面军总指挥部离开会宁县东进。
10月22日,红二方面军东进到达会宁县东北的将台堡(现属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同红一方面军一军团司令部会合。至此,中国工农红军伟大而艰巨的长征全部结束。
马进林认为,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是以会宁为中心,包括周边静宁、通渭等5个县的大范围活动;红军长征中先后举行过多次会师,而1936年10月红军在甘肃会宁地区的会师,是其中规模最大、影响最广、意义最深远的一次会师。10月10日这一天,党中央、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中央军委给在会宁的红军总部、西北局召开的“庆祝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会师联欢大会”发来的《中央为庆祝一、二、四方面军大会合通电》中明确指出:“我民族革命战争的先锋队一、二、四三个方面军在甘肃境内会合了。”
“会宁地区是党中央确定的实现红军三大主力大会师的中心战略地点。会宁会师是革命大团结的标志,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转折点和里程碑。”马进林说。
参考文献:
1、《会宁志》
2、红色会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