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思考

时间:2019-05-13 01:57: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思考》。

第一篇: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思考

心得体会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的变革也在不断的改革、深化。但是,通过笔者的了解,当前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现状仍然堪忧,仍有不少教师在沿袭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学习主动性缺失,造成目前农村初中学生语文素质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农村初中教师语文素养参差不齐,教学思想陈旧,创新意识淡薄;

二、应试教育阴影作祟,教师的教学围绕考试要求转;

三、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的考核与评价指标单一,导致教师急功近利,忽视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提高。

当前形势下,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究竟该走何种道路,已经摆在许多农村教育管理机构和广大语文教师的眼前。拿霍邱县来说,霍邱县教育局近两年投入了巨大的人力、财力,致力于初中课堂教学的改革。2010年5月请来了全国生本教育专家、华南师范大学的郭思乐教授以及他的生本教育研究团队,对广大教师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培训;与合肥市教育局结成帮扶对子,并在2010年11月邀请合肥市优秀教师、班主任到霍邱进行结对帮扶活动。凡此种种,可见当前霍邱实施农村中学教育改革的决心。

那么,如何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构建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通过笔者先后参加的生本教育培训和与合肥优秀同行的交流,加上笔者几年的农村中学教学经验与平时的耳闻目睹,笔者认为,这种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最主要的一点是:通过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学习者通过自己练习、探索、发现,所获得的知识才真正有效”。教师应充分信任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强烈的学习责任感,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首先,应创设自学氛围,教给学生自学方法,让学生会学。让学生自主学习,并不是放任自流,在学生自学前,教师应教绐自学的程序与方法,采用一读(将课文读通读顺,了解课文脉络,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些什么),二思(看一看“预习提示”,读一读课后思考题,明确新课要学什么),三写(即认真读课文,深入思考,在文中圈圈画画,记下疑难,写下感受),四用(即使用工具书,迁移旧知识,初步解决一些自己能解决的问题)的方法,使学生自学时有法可循,明白如何入手,懂得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由教到学有个过程,这个过程是不可缺少的,老师要充分发挥引导和示范作用,但不要扮演包办代替的角色。

其次,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让学生乐学。动机是内驱力,自主学习需要一种内在激励的力量。在语文教学中,利用学生好奇心强烈的特点,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产生对新知识的需要和渴求,并在兴趣的激励下形成探索动机。

第三、营造民主氛围,让学生愿学。教师要转变角色,努力营造出和谐、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通过生说生评,生说师评、师说生评等不同形式,让学生自己获得问题的解答,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到成就感;适当组织学习竞赛,开展合作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使学生会学、愿学、乐学。

综上所述,学习是学生自主的事情,必须从学生内心深处,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会学、愿学、乐学,教学才能够取得应有的效果。

第二篇:关于农村初中语文有效教学的一点思考

' 关于初中语文有效教学的一点思考

“有效教学”这个概念其实由来已久,它是美国的加涅最早提出来的,时下又重新成为研究的热点。笔者细读了不少有关初中语文有效教学的论文,其中不乏真知灼见,然而大多居高临下,满纸是规范的专业名词和教育术语。作为一名一线的农村语文教师,我们固然需要相关理论来导航,可是,我们最需要的还是真正能够付诸实践的操作指导。以下是笔者近期结合备战中考对农村初中语文有效教学的一点思考,权作抛砖引玉——

一、建设“大语文”环境

新课程实施到今天,其评价体系正日渐成熟,研究近年来各课改区的中考语文试题不难发现:着眼于学生三维目标的发展,在实际情景中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一大趋势。实践题、开放题和创造性的探究题所占的比分正在逐步加大。

谁都知道,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相等,所以,语文教学绝不仅仅是教几篇课文,背几篇诗文,写几篇作文了事,只有真正回归生活的语文才是真正有效的语文。所以,教学应贴近生活,走向生活,把语文和现实世界结合起来,用时尚鲜活的生活来补充相对滞后呆板的语文教材,才能真正达到“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理想境界。

然而,建设大语文环境是个非常庞大的工程,很多人根深蒂固地认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光凭我们初中三年能够做些什么?能够提高多少?傻子才去做这吃力不讨好的事情。的确,语文素养的提升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学科性质决定了我们的教学不可能立竿见影。但是,越来越大的升学压力之下,老师们又不得不去寻求出路,于是很多人无奈地选择了延长教学时间这一双刃剑,试图用这个武器来拼得中考的成绩,于是,学生的早读、午休、晚自修……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学生吃喝拉撒睡以外的所有时间都遭遇了侵占,并且这种状况在农村初中正呈愈演愈烈之势。然而,历年来考试的结果显示,县城学校的语文成绩总要遥遥领先于全县语文平均成绩很多很多,有一大半农村学校始终无法跨越那高不可攀的均分线。为什么县城的学生就有相对较高的语文素养呢?认真分析可知,他们的数理化成绩并没有像语文这样的绝对优势。对这种看似奇怪的现象最合理的解释就是,县城学生受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的影响,读的书多,眼界更开阔,耳濡目染的大语文环境比农村的优越,他们的语文素养就是这样日积月累而来的。所以,我们完全有必要,也迫切需要在农村初中建设一个优化的大语文环境,相信三年坚持下来,学生的语文素养一定会得到较大的提升。

目前,很多有识之士已认识到建设大语文环境的重要性,不少学校纷纷开设广播台,培养众多的小播音员,定期播出朗诵、佳作欣赏、每日新闻、心理热线等节目;增设橱窗,指定专人负责,定期展出写作指导、优秀作文、时文快讯等版块;学校图书馆也购进了大包大包的师生读物;还开辟了校园读报栏、班级图书角,就连花圃里各种各样的花草树木也都被悄悄地挂上了“身份证”。表面看起来,整个校园的语文氛围浓多了。然而,仅仅如此还大大不够,因为它涉及的只是极少部分的学生和教师,还有绝大部分的师生置身事外,甚至对何为大语文建设一概不知,对于自己应该为大语文建设做些什么更是茫然无措。图书馆的书静静的躺在书架上,因为我们的学生没有时间去读,更没有足够大的阅览室供其容身。借几本回去吧,只有课间能看上几眼,有时一不小心还得被任课教师的“火眼金睛”瞄上,那书往往也就惨遭被没收的命运了。种种现状告诉我们,建设大语文环境需要充分调动全体师生的积极性,大家首先得从思想上认识其重大意义,再从我们的生活中去寻找语文因素——小到一个班级的语文角,一个学校的广播台,大到一个乡镇的语文教育网,甚至是一个县,一个市的大语文梦想;其次得真正发挥已有的大语文环境的影响力;再次还得进一步挖掘潜在的大语文资源,大语文,不能只是文字的,不能只是声音的,它还应该包括音乐、美术、雕塑、影视等审美因素,当然,在这些方面,农村的资源大大不如城市,尤其是目前使用信息技术整合课程资源方面更显贫弱;但农村学校在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等资源又明显优于城市学校。所以,我们应该多组织乡土特色的语文实践活动,比如《家乡特产新闻发布会》,《家乡河流的环境调查》等,学生们一定会乐于参与,因为这是他们身边的事物,他们会通过调查、参观、访问、实践等学习方式去了解家乡,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如何为家乡建设尽心尽力。此外还可以定期搞一些竞赛、游艺、集会、采访等活动。总之,只有充满活力的大语文才是学生真正喜欢的大语文,只有学生喜欢的大语文才能真正对他们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总之,只要能够有计划有组织地建设,就不会“吃力不讨好”,就不会只落得个“初中栽树,高中乘凉”。

二、抓实“大集体”备课

“大语文”建设需要一个大前提来保障,那就是“大集体”备课。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已充分认识到合作的力量,并已初步尝到集体备课的甜头,然而,这个集体太小了,小到一个学校,一个年级,很可怜的三四个人。它的成员太少,它的资源太少,它的活力太少,它的效果也就相对太小了。而且,年级的变更、人事的调配、频繁的分班,各种因素往往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到我们这个集体的组成状况,会影响我们这个集体的预设计划。所以,我们为什么不放眼全校、全乡、全县甚至全市,搞一个真正的大集体备课呢?相对而言,县城学校几乎集中了全城最好的教师和硬软件设施,并有相对规范系统的教学计划和备课程序。如果我们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作用,充分学习他们的思想,充分共享他们的成果,可以想见,师资参差不齐、经验多少不等的状况将得到极大的改善。当然,因材施教的原则不可偏废,各校可以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再考虑本校实际情况进行修订,这样建构出一个真正的大集体。因为计划相对同步,内容相对统一,训练相对系统,并且,不同年级段之间也可以更好地协调发展,整个教学体系就变得非常有序,可以避免很多无效的尝试、重复的教学、脱节的困扰,更重要的是,大集体内可以更多地沟通交流,可以更多地听课学习,可以更多地辩论借鉴,其前景必然乐观。

当然,集体一大,组织管理起来难度也相对变大,尤其是每个年级段最初的一年,“万事开头难”这是必然的,搞不好就会流于形式或是滋长部分教师的依赖思想。这就需要学校行政来组织有效的干预,比如制定一些奖惩措施,对于集体备课中贡献大的教师要适当减轻他们的课务压力,让他们腾出时间来多作研究,使他们的指导更得法,更有效。对于依赖成性的少部分教师,可以考虑硬性规定他们每周或每月必须听课多少节,写一定质量的心得笔记多少篇等;要提供适当的协调帮助,保证社会实践活动得以顺利展开;还要定期组织网上沙龙活动,组织同题课的研讨,组织资料的收集与上传等等;教导处必须有配套的措施和正常的督查。在切实有效的各项政策措施的保证下,我们的大集体备课只要能渡过最艰苦的第一年,就一定能逐渐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因为只要等到第二年,就可以在第一年的基础上去补充,去完善,这时我们每个人要做的工作就是在原来备课的基础上争取提升,而非简单的重复劳动,可以想见,其有效性必将成倍递增,这是一个多么鼓舞人心的灿烂远景!

除了行政干预,更要紧的是教师必须守住一个大语文梦想,要将辛苦经营的大集体备课恒久地坚持下去,否则半途而废,整个体系就成了一盘散沙,而且短期内也不可能有较明显的收益。简言之,不要怕吃苦。我们初中的语文教师已经够苦了,苦得没日没夜的“死揪”,这个苦不光是精力上的付出,还是付出与收获的不成比例,更是以牺牲学生的健康与快乐为代价的!高强度的劳动换得的是低效益的苦果,并且还得不到学生的理解与配合,更惶论感激了。还有比这更苦更累的吗?所以笔者认为,搞这个大集体备课正可以把更多的教师从苦海中解脱出来,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有了一个由全县上百名教师组成的庞大的备课网,有了一个极系统的体系来理性地指导、科学地运行,我们将不再孤军浴血,我们将不再得不偿失,我们将不再苦不堪言。

三、完善“大课堂”教学

有了客观的环境,有了优质的教案,更重要的就是去有效实施了。有效教学需要一个“大课堂”。我们的大课堂,是一个充满活力,旨在提升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体验真实的过程和方法、激发丰富而独特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大语文课堂。这个大课堂教学没有“捷径”可走——我曾亲耳听闻一位老师这样处理九年级下册的实践活动“赛诗会”: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就不组织竞赛了,但是,大家切记,中考是要考古诗赏析的,是要考古诗文默写的,所以,大家抽空把已学的古诗词整理一下,我们要测验的,分数少的要罚抄——这样做诚然可以应付考试,然而同时也将学生本就少得可怜的语文学习兴趣扼杀殆尽!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譬如:本该走上社会去纠正错别字的省略为家庭作业,本该学生去调查采访的变成教师直接给出相关资料,本该在情境中体验的变成书本上浮光掠影的浏览……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想像一下,莘莘学子仅仅为了考试而被迫无奈地坐在教室里,日复一日地读写训练,这不是折磨又是什么?这样就能达到急功近利者们所追求的高分了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大课堂之所谓大,一是教学空间的尽量阔大:除了小小的教室及其他大语文环境,更要与家庭、社会接轨;二是学习形式的活泼多样:合作学习,小组探究,专题研讨,演讲赛,讲故事比赛,书法比赛,辩论会,办手抄报,看电影,评论电视节目,家庭读书竞赛……;三是训练时间的持续恒久:我们为什么一定要等到初三了才去没日没夜地临阵磨枪呢?我们要瞄准中考,三年备战!从七年级的第一天起便系统地教学我们的大语文;四是知识体系的相对完整:它不是要考根据语境和拼音默写常用词语吗?那我们就每天都去关注一下报刊杂志上出现频率较高的词汇,家里订的电视报,学校的橱窗,班级的语文角都可以发挥作用;它不是要考理解性的古诗文默写和古诗词赏析吗?我们就来个每日一练,大家轮流来试着赏析自己喜欢的唐诗宋词,先讲给老师听,再去当小老师,跟大家共享你的阅读体会,在理解的基础上把它背出来、默出来。还可以搞几次赛诗会,给学生充分准备的时间,给学生充分表现的机会,让学生真正感受“兴观群怨”的诗歌功能,让学生亲身体验“人外有人”的朴素真理,激荡其诗情,丰富其底蕴;它不是要考成语的运用吗?我们就来个日积月累,从成语词典中去查找每一个常用成语的典故、比喻义,弄清楚它们的感情色彩、运用范围和注意事项;它不是要考辨识、修改病句吗?我们就来个每周一练,到同学和自己的作文中去揪错、改错;它不是要考一句话概括新闻内容吗?那我们就真正来关注每天的国内外标题新闻,花个三五分钟,既了解了真实的世界,充实了写作素材,又提高了概括能力,一举多得;它不是要考实践活动吗?那我们就真正活动起来,该采访的鼓励他们采访,从采访同学开始,再到采访老师、校长直至校外各界人士,该办报的放手让他们办报,从策划到编辑、组稿、摘抄、创作、美术、誊写都让他们去尝试,让他们各尽其才,各显神通;它不是要考名著阅读吗?那我们就真正阅读起来,晚自修,午休时间,双休日,按一定的要求,将自己读到的情节和心得拿到阅读课上去交流,去碰撞;它不是要考现代文阅读吗?我们不妨着眼于对材料的整体感受,将课堂上学到的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能力迁移到课外,选用一些文质兼美且符合初中生实际的文本,尤其是科普类小品文和哲理散文、叙事、写景、抒情类散文,把真实阅读的时间和机会还给学生,“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再加上教师的适当点拨,这样要比书山题海的训练要省时省力省心而且效果要好得多;它不是要考文言文阅读吗?从内容上来讲,文言文讲的都是历史人物、事件,那我们就多去关注史书故事,尤其是经典的篇目,比如《资治通鉴》、《史记》、《三国志》、《宋史》等,我们可以文白结合起来去阅读,甚至可以组织观看相关的电影、电视片断。比如《荆轲刺秦王》、《鸿门宴》、《舌战群儒》等等。这此基础上再去弄清楚文言语段的字词意义,去感受人物形象,去总结历史教训,相信学生会更感兴趣也更感轻松;它不是要考自身体验、真实感悟类的作文吗?那我们完全可以将以上种种真实的语文学习纳入写作的范畴,相信丰富多彩的活动、生动活泼的形式带给学生的将是鲜活而富有情趣的写作素材,而且源源不尽,这是寥寥几册课本所根本无法给予的。

这就是我们的大语文,我们的大集体,我们的大课堂!身处全县师生共建的大语文环境之中,一旦享受到大集体备课和大课堂教学的快乐,我相信,每个人都会变被动参予而为积极投身其中,毕竟我们都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的宗旨只有一个: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2课堂教学中有效的提问艺术

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最早开创了问答式教学的先河。他创造的“问答式教学”就是教学的雏形。所谓问答式教学,就是教师围绕一定范围的内容,根据学生所学到的知识,结合他们所了解到的情况进行提问,由学生作出回答。其主要目的是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学生自己的分析与讨论,找出问题的正确解决办法。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出问题,并且对提问的问题有所暗示,启发学生思考。如果学生回答得不正确,教师也不马上纠正,而是针对学生的错误认识提出补充问题,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自觉地加以纠正。

一、有效提问的原则

几乎无一例外,最初的有效教学都有一个朴素的追求,就是“如何有效地讲授”。老师首先是“讲师”,是“教书先生”,是文化知识的“传递”者。一个能够把知识讲清楚的老师,差不多就是一个好老师。为了能够把知识讲清楚,于是就有“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等系列说法。当教师把关注的焦点定位在“如何有效地讲授”的时候,“接受学习”与“掌握学习”就成为普遍的学习方式。学生的使命是“上课认真听讲”、“不做小动作”。课堂教学中大量流行的话语往往是老师一系列善意的询问:“听清楚了没有?”、“听明白了没有”、“听懂了吗?”,仿佛学习就是一件欣赏和练习“听”的艺术。

有效教学是对话式的、互动式的,在这种教学中,教师可以讲授,但不能总是只有一个声音。而教学是否出现和维持某种对话式的、互动式的状态,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够有效地提问。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

二、有效提问的方法

学生的智慧潜能如宝藏一样需要开采、需要激发,“知识即是力量,方法即是智慧。”美国哈佛儿童教育学家尼普斯坦说:孩子的表现不如父母的意,老师觉得孩子教不会,其实这是因为大人还没有找到正确的方法激活孩子的智慧潜能,只要用对方法,即使最顽劣的孩子,也是可以教好的。

要想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热情,有一定的学习方式和技巧。尼普斯坦教授经过长期研究,提出如下一些方法和行之有效的办法。

善问“十字诀”的办法,这“十字诀”是:假、例、比、替、除、可、想、组、六、类。

假:就是以“假如……”的方式和学生问答学习;

例:即是多举例;

比:比较知识和知识间的异同;

替:让学生多想有什么是可以替代的;

除:用这样的公式启发:“除了……还有什么?”;

可:可能会怎么样;

想:让学生想各种各样的情况;

组:把不同的知识组合在一起会如何;

六:就是“六何”检讨策略。即为何、何人、何时、何事、何处、如何。类:是多和学生类推各种可能。

三、有效提问并学会倾听

有效提问需要使问题保持一定的开放性。当教师的提问缺乏基本的开放性时,教师的提问不仅不能给教学带来生机,反而对课堂教学带来满堂问的干扰,满堂问与满堂灌相比,虽然形式上学生参与到教学中,但本质上是一致的,都不承认学生是可以自主学习的人,没有从根本上变革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如果用过于琐碎的无意义的问题牵着学生鼻子走,用只有惟一答案的问题领着学生朝同一方向迈进,学生就没有了自己,没有了自己的方向。这种满堂问、串讲串问的教学,淹没了教学重点,挤占了学生读书、思考、练习的时间,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满堂问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教师并没有领会学生,没有领会只因为没有倾听。很少人会想到:真正有效的提问,原来只是倾听。学生一旦主动学习,教师的责任就由讲授、提问转换为倾听。善于倾听的教师总是能够将学生的声音转化为有效教学资源。倾听是一种对话,好的对话者总善于倾听。这需要教师在提问之后,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等待的时间,为学生的回答提供及时的反馈。关键的策略是,要让学生感觉教师在等待和倾听。

四、有效激励

有效教师不只是教知识,而是传播人生的信念。有效教师是受学生喜欢的教师,而且因喜欢而信任。而教师能否成为这样的人,取决于教师是否具备三个品质:热情;期望;可信任感。有效老师是一个热情的教师;一个对学生满怀期望的教师;一个值得信任的教师。

(一)热情

两层含义:一是对学生热心。主要通过与学生建立积极的、支持性的关系。这种安全的、轻松的、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环境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二是对自己所教的专业有求知兴趣和求知信仰。具有求知热情的教师相信自己所做的事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值得去孜孜不倦地追求,并在教学过程中把这种求知和求信仰传达给学生,唤起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信念,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教师的热情隐含在教师的语音、语调和教师的身体语言之中。

(二)期望

学生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他们的期望值。学生会将教师的期望内化为对自己的期望,进而影响自我评价和努力程度。教师的期望可能帮助学生成功,但这只是一种可能,只抱有期望,没有相应的帮助措施并不能有相应的效果。只有把期望学生成功和帮助学生成功结合起来,才能使教师的期望在学生身上实现。教师需要为每个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让学生能够成功,有成功体验。要使教师期望促进学生成功,除了语言,更需要用教学行为来表达对学生的高期望。

(三)可信任感

有效教师总是那些学生感到值得信赖的教师。可信任感有助于创造一种轻松的、安全的心理环境,使学生相信教师能够帮助他们获得成功。教师通过坦率、诚实的师生交往建立可信任感。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可信任感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教师的学识;二是教师的人格。人格教育是教育的根本理想。

五、做一名有效教师

(1)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人类文化传播方式的改变尤其是书本和网络资源的出现,使学习者由原来的“听讲学习”转向“阅读学习”和“发现学习”成为可能。但这种转向的程度是有限的,教师仍然在充当“供给者”、“提供者”的角色;学生仍然只是“接受者”、“承受者”的角色。只有当教师由原来的“供给者”转向“激励者”,学生才有可能真正地亲自去发现学习,成为“发现者”和“建构者”。

(2)提问方式转变。教师满堂灌不对,满堂问也不好。提问不等于启发教育。不具有思考性和启发性的提问并不能达到启发学生、调动思维积极性的目的。有些教师一堂课要提70—80个问题,这样学生怎能有时间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也要选择重点加以讲解或引导学生探究,而不能一味按学生的提问组织教学。

(3)有效教学设计。任何有效教学总意味着“想方设法”地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有效的发展。为了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有效的发展,教师需要在“上课”之前作好准备。这种准备活动最初称为“备课”,后来发展成系统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只是教学行为的一种备择的教学方案。它需要借助于一系列“教学行为”实现教学方案的理想和价值。比如有效“讲授”和“提问”。

有效教师不只是教知识,而是传播人生的信念。有效教师是受学生喜欢的教师,而且因喜欢而信任。而教师能否成为这样的人,取决于教师是否具备三个品质:热情;期望;可信任感。有效老师是一个热情的教师;一个对学生满怀期望的教师;一个值得信任的教师。

参考书目:

《美国父母家教的科学方法》晨曦编著 安徽人民出版社

《教育情报参考》2004年第9期

《教育研究》2004年第6期

浅谈有效提问

12班1组

代月红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过程追求的是一种沟通、对话、理解和创新。在这个过程中主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研究,学会创造。因而在这种教学过程中,提问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它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

爱因斯坦说:“提问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提问能否有效的激起学生思想上的波澜,点燃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有效的课堂提问,往往能把学生带入一个奇妙的问题世界,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答案,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那么,怎样设计一堂课的提问,以使所设疑问合理、适当、有意义,并起到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能力的作用呢?我们先来看看现在语文课堂中提问的现状。

一、语文课堂提问的现状分析

语文课堂的提问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肤浅性提问,看似场面热闹,老师一问学生齐声回答,表面学生全会,实则没学什么,还会导致学生养成浅尝辄止的不良习惯;质难性提问,问题高深莫测,显示老师水平高,学生目瞪口呆,不知所措;模糊性提问,问题模棱两可,学生云里雾里,一脸茫然,摸不着头脑;习惯性提问,问题未经设计,每讲一两句便问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如同口头禅,看似问得多,实则什么也没问;惩罚性提问,发现某一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突然发问,借机整治,久而久之使学生视老师提问为畏途,等等。这些类型的提问弊多利少,不如不问。西方学者德加默曾说:“提问得好即教得好。”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也就取决于教师的提问。关注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应该是每个语文老师必须重视的问题。

二、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一)有效提问应抓住时机

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注意力缺乏持久性,课堂上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现象,所以,教师一方面要适时地提问,把问题设到学习内容关键处,或学生学习的疑难处。可以做到以下几点:

1、导入新课时提问

一堂课,如果头开得好,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带着问题,通过自身的主动探索去洞悉知识的形成过程。所以,导入新课时候的提问,能一石激起千层浪,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加入到探知过程中来。

2、在学生疑问处提问

设疑,释疑是人生追求真理,获取知识,增长才干的重要途径。所以教师在学生似懂非懂,似通非通时及时提问,然后再与学生共同解决问题,势必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关键内容处提问。

关键的内容往往是阅读教材中能体现中心思想的点睛之笔,或是学生不易理解的疑点、难点等。教中的“题眼”,诗歌中的“诗眼”,教师抓住“文眼”,再分析全文,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在关键处追踪提问。

追踪提问法,要求教师在讲课时,要指引学生对文章曲折回旋的妙处,寻根问底,要创造问题的情境,设置疑难的条件,引导学生去冥想、沉思。

在教学中,教师切忌随便使用问问答答,因为这样简单的问答式,不但不能激起学生的思维,反而会使学生的思维产生抑制。有了矛盾才有思维能力,教师在提出第一个问题让学生回答以后,要顺着思路深入地追问第二个、第三个问题,使学生的认识附着这样的提问逐步趋向深化。

5、在创新思维处提问

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同时,若能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就是创新。这时教师应善于设计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如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完成任务,还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思维正处于十分活跃状态时,教师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组织讨论,并与学生共同归纳结论,这样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很大帮助。

(二)、精心创设情境,把握提问火候。

“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充分说明了提问火候的重要性。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为了突出教学重难点,常常精心设计课堂提问,细心选择课堂提问时机。教学实践证明:提问时机过早,学生因对教材认识缺乏准备,只会使教师启而不发;时机过迟,问题已解决,提问成了马后炮。提问火候我认为主要是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提问的课堂时机,包括创设问题情境;二是提问后的等候时间。

把握提问的契机,体现在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情”的变化,随时捕捉提问的机会,因势利导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三)、精心研究学生,做到因材施教

课堂提问,不能出现“遗忘的角落”,要让所有学生都感受到教师的关注、期待,培养所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和强烈竞争意识,从而营造出一个主动积极的集体思维氛围,转而推动每个学生更主观能动地进行思维活动。有效提问要注意避免的问题是教师只接受所期待的答案,对于超出你认为是恰当范围之外的答案,你会拒之门外,其实这里隐藏着不可预约的精彩。教师应进行适当的引导,而不能盲目地否定。说不定学生的回答会给你带来惊喜。

(四)、精心引导学生,学会提出疑问

孔子说过:“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才能有思,无思则不能释疑。设疑、释疑是人生追求。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掌握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敢问”“会问”善于“发问”。学生自己经过深思后,提出的问题对他们来说才是最有思考价值。

总之,提问是一种经常使用的教学手段和形式,加强课堂提问的科学性十分重要。一堂课中一个巧妙的提问,常常能收到“点击关键,一问传神”的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科学地设计并进行课堂提问,优化课堂结构,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展示教师的教学艺术,显现教师的教学魅力。

第三篇:关于农村初中语文分层教学的几点思考

【摘 要】素质教育的目的就在于提高每个学生的素质,针对农村中学的学生现状,我们在语文阅读教学方面尝试了分层教学,以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开发。

【关键词】素质教育;分层教学;农村中学;阅读

让每个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是“新课标”要求改进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要迈好这一步,首先就应该承认学生的差异。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改变过去那种“少数尖子撑场面,多数学生作陪客”的被动局面,采用“区别对待,分层施教”的教学策略,让每个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努力提高他们的有效参与度,从而逐渐缩短学生之间在认知领域方面的过大差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从自己的水平线上得到较好的发展。

一、目标分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激起参与的兴趣

古人云: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可见,没有兴趣的强制性教学,势必会扼杀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自然不会乐学。只有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建立具体适当的学习目标,才能使他们变“被动式接受为主动式探求”。在阅读教学中,根据学生客观的差异,采取目标分层递进的办法,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循序渐进的可接受目标,可以增强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信心,激发他们主动参与教学的兴趣。例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一课的教学,在对典型事例进行分析、感受时,就可以围绕重点训练项目制订总目标和分目标。总目标为:学习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出的分目标:①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内心活动;②身临其境,通过人物所处的环境、动作、语言、神态体会内心活动;③将心比心,通过第三者的内心揣摩和人物所处的环境,动作、语言、神态体会内心活动,进而体会他们的高尚情操。这些目标层层递进,不同层次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基础按分目标选择。这样做,使教学效果及学生参与达到最佳,尤其使基础较差的学生觉得我能悟出,让中等生感到我能行,满足优等生试一试就会成功的愿望。

二、训练分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参与的机会

基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智力因素的差异,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便有强弱之别。在阅读教学中采取分层训练的方法,既要有保证每个学生都能达到基本要求的统一尺码的训练,又要有因人而异训练的兼顾。

1.分层次“训”,异步参与

在阅读教学中,“训”要有价值,课堂提问则是重要的手段之一,问得“合时宜”能燃起每个学生思维的火花,疏通其思维的流程,进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一步达成同一训练目标。例如:上《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课,让学生画出“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示意图,更好地、更直观地理解新闻的主体内容。交流示意图时,教师有意识先请中等生到黑板画图,他画出渡江的示意图。然后又请优等生补充修改。最后再请基础较差的学生照示意图进行解说。这样,全班学生都有参与机会,达到“异曲同工”之效,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2.有侧重“练”,同步参与

每个学生所处的“最近发展区”是不同的,为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跳一跳,摘果子”,设计“练”时有所侧重,可以采取“分食制的办法”,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练”。例如:教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课时,设置这样几个爬坡似的练习题:①巩固题:要求学有困难的学生找出这篇新闻的结构五要素(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想一想,它们一般位于新闻的什么位置;②提高题:要求中等生想一想这篇新闻是怎样以简洁的语言报道“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一壮阔的场面的,进而体会新闻的特点;③发展题:要求优等生根据所学的新闻知识,以“新学期新面貌”为标题,写一篇报道开学第一天情况的新闻。这样的设计,既避免了成绩好的学生“吃不饱”,成绩差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又减轻了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全面提高了学生课堂参与的效率。

3.搭阶梯“训练”,全程参与

例如:分段教学、概括段意、归纳中心是小学时阅读能力要求,初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记叙文单元教学对此有涉及、复习,教学《背影》一课的分段时,设计如下教学过程:

(1)引思:让学生充分发言,展示各种分段结果,延时评价。

(2)促思:要求学生各抒己见说出分段依据,每个学生用心听,认真思考各种意见的理由,准备谈看法。

(3)深思:说说通过这篇课文的分段,学到了哪些关于分段的知识和方法。

(4)运用:在学生初步掌握按地点和根据课题意思分段这两种方法后,让学生从第一单元课文中各找一篇,分别作两种分段法的例证。

老师在此巧妙地架设语言训练阶梯,活化训练过程,有效地促使了每个学生都回忆并进入经历学习分段的全过程,老师也可以借此了解学生语文阅读的基本能力。

三、评论分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参与的乐趣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参与教学效果的评价,可以充分发挥每个孩子的学习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激发每个人成功感。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以不同起点为标准的相应评价照样能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利于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保持他们良好的心态和学习的自信心。

1.评价分层与目标分层相结合

分层评价与分目标相适应,能较好地发挥评价的激励性。例如:基础较差的学生一但达到分目标的要求,教师适时的肯定、适度的鼓励性评价,会成为推动学生不断进取的催化剂;又如:让学生形成一种习惯――对平时少发言的,只要有说(不管对或错),就给以掌声鼓励;对发言中的同学,只要有一两句自己听了觉得好或精彩的,就可以以掌声表示赞同或鼓励,让学生树立起更强的自信心和荣誉感,促进学生相互讨论切磋。

2.评价分层与相互学习相结合

在阅读教学时,应注重在教师指导下,依据恰当的评价标准让学生相互评价。例如:一位教师教《东郭先生和狼》一课时,当教师让学生们谈谈对老农的认识时,有一个学生说:“我以为光说老农聪明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老农善恶分明。如果说老农聪明,东郭先生是个读书人,应该更聪明。他所以糊涂,根本原因是善恶不分。”这段回答很有水平,按常理教师应该大加赞扬。然而这位教师不露声、色的地说:“大家认为刚才这位同学回答得怎么样?”学生纷纷举手,有的说:“回答得好,他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有的说:“他能把东郭先生和老农对比着分析。”这时,教师笑着说:“这位同学回答得很精彩,刚才同学们评得同样精彩,这说明不少同学已经学会了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读书方法和对比分析的方法。”这种相互评价,有利于形成宽松的氛围,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有助于学生取长补短,掌握语文知识,同时培养和提高了鉴赏能力。

总而言之,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进行目标分层、训练分层、评价分层,完全符合“新课标”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的建议,又可以帮助学生克服学习时的某些心理障碍,激发学习欲望,逐步形成学习活动时的最佳心理发展过程,提高不同层次的学生课堂教学的有效参与度,大面积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

第四篇: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反思

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反思

袁建东

摘 要:语文教学,对于一个人一生的成长与发展至关重要,对各科学习的基础性作用也显得必不可少,而在现实的语文教学实际操作中,有些问题却是广大教师容易忽视或者不愿意花心思去努力做到的,而这些又往往是语文学习所必须的,在此,想同各位教育同仁交流一下一点浅略的看法,望引起注意。

关键词: 经典文学阅读 校园文化体系建构与语文活动常态化以前常听农村语文教师抱怨,学生没有书读。的确,前些年农村中学的图书室条件太差,书没有多少,想开展课外阅读都不可能。这几年国家加大投入,农村中学的图书能够完全满足学生的阅读需要。那么现在农村初中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如何呢?我曾与很多初中学生做过交谈。就拿四大名著的阅读来说,初中毕业生读完四大名著的很少,尽管中考试卷有名著阅读考查(吉林省),语文教师只要到书店买一本四大名著阅读练习题做一做就万事大吉,更有甚者,有语文教师竟然把四大名著的所有人物的按照人物性格、主要事件等印发出来,让学生背诵,这就是学生的名著阅读。四大名著的阅读如此,更遑论其它经典著作了。学生所谓的课外阅读不过是看看娱乐性刊物和武打言情小说,大多如此。即使有学生读了,但也是放羊性的,没有进行有效的引导。

课外阅读重要不重要?许多教师嘴上说重要,实际教学中却从不重视。很少有人去认真思考课外阅读的重要意义,正因为如此,关

于课外阅读教学的方法和模式极少有人去研究,去实践。尤其是教学一线的语文教师,尽管语文课标中已经对课外阅读做出了量化规定,但很少有人去认真实行过,教师把精力几乎都集中在教材课文上。还常喊课时不够。“我把教材上的课文都教完了,可学生的成绩还是不如人意,主要是学生基础太差了”,这种说法有一定的代表性。还有的说:名著阅读没有用。教师只盯着几篇课文,没有课外阅读,作文没有计划,少写,还不判不改。几年下来,教师自己似乎确凿提高了,说话流畅了,能上几节自己满意的课了,如果再上几节校外公开课(不知练习多少遍的假课),俨然就是名师了,可是,公开课上得漂亮,学生的能力却了了。

语文教师也知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溜”。语文教师之所以不去搞课外阅读教学,致使大部分的学校的课外阅读处于失控无序状态,我想原因不外乎是,一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因为教师认识不清课外阅读与语文学习的关系,怕搞课外阅读会影响中考高考。二不少教师没有读过多少书,又不愿读书。有的教师甚至四大名著都没读全,这种情况下又怎能指导学生呢?三对课外阅读没有把握,主要是缺方法,不知道如何去搞。

观念与实践:课文仅是一个例子,让学生愉快有效地进行课外阅读才是我们的目标。

第五篇: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反思

教师教学课外阅读反思

以前常听农村语文教师抱怨,学生没有书读。的确,前些年农村中学的图书室条件太差,书没有多少,想开展课外阅读都不可能。这几年国家加大投入,农村中学的图书能够完全满足学生的阅读需要。那么现在农村初中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如何呢?我曾与很多初中学生做过交谈。就拿四大名著的阅读来说,初中毕业生读完四大名著的很少,尽管中考试卷有名著阅读考查,语文教师只要到书店买一本四大名著阅读练习题做一做就万事大吉,更有甚者,有语文教师竟然把四大名著的所有人物的按照人物性格、主要事件等印发出来,让学生背诵,这就是学生的名著阅读。四大名著的阅读如此,更遑论其它经典著作了。学生所谓的课外阅读不过是看看娱乐性刊物和武打言情小说,大多如此。即使有学生读了,但也是放羊性的,没有进行有效的引导。

课外阅读重要不重要?许多教师嘴上说重要,实际教学中却从不重视。很少有人去认真思考课外阅读的重要意义,正因为如此,关于课外阅读教学的方法和模式极少有人去研究,去实践。尤其是教学一线的语文教师,尽管语文课标中已经对课外阅读做出了量化规定,但很少有人去认真实行过,教师把精力几乎都集中在教材课文上。还常喊课时不够。“我把教材上的课文都教完了,可学生的成绩还是不如人意,主要是学生基础太差了”,这

种说法有一定的代表性。还有的说:名著阅读没有用。教师只盯着几篇课文,没有课外阅读,作文没有计划,少写,还不判不改。几年下来,教师自己似乎确凿提高了,说话流畅了,能上几节自己满意的课了,如果再上几节校外公开课(不知练习多少遍的假课),俨然就是名师了,可是,公开课上得漂亮,学生的能力却了了。

语文教师也知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溜”。语文教师之所以不去搞课外阅读教学,致使大部分的学校的课外阅读处于失控无序状态,我想原因不外乎是,一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因为教师认识不清课外阅读与语文学习的关系,怕搞课外阅读会影响中考高考。二不少教师没有读过多少书,又不愿读书。有的教师甚至四大名著都没读全,这种情况下又怎能指导学生呢?三对课外阅读没有把握,主要是缺方法,不知道如何去搞。

观念与实践:课文仅是一个例子,让学生愉快有效地进行课外阅读才是我们的目标。

下载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村初中语文教学调查报告

    农村初中语文教学调查报告 农村初中语文教学调查报告1 一、研究背景我的家乡从20xx基础版画课程改革实验与现状:七年级到九年级的语文课程设计是按照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现状;也......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关于当前农村中学德育的一点思考

    关于当前农村中学德育的一点思考 中学生是我们民族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精神面貌如何,将会影响到整个中华民族的道德素质。但是我们现在常见到这样的情景:有的学生为了拿自己的......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的思考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的思考 【摘要】语文是其他学科的语言基础,教好语文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然而在实际初中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课堂教学质量与效果不佳的现......

    关于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思考

    关于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思考 摘 要: 面对新课程改革,面对当前作文教学的盲目、低效,语文教师必须重新审视现有的作文教学模式,反思作文教学行为。关键词: 初中作文 教学思考 教学......

    关于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思考(范文模版)

    关于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思考宁波市幸福苑实验学校 王幼元 用心爱心专心 关于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思考 摘要: 作文教学要走出无话可说,无文可写的困境。我建议学生多读书,注重阅......

    农村初中语文有效教学心得体会

    关注需求重视积累力求有效 目前,初中语文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痛苦,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究其原因,是我们教师还没有拥有有效教学的理念,......

    农村初中语文有效教学心得体会

    农村初中语文有效教学心得体会 我是一名从事初中教育工作的农村语文教师,通过长期的实践与摸索,我认为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实际出发,让每个学生每堂课都能有所收获,这才是我们......

    对农村初中语文写作教学

    对农村初中语文写作教学 存在问题的思考 我是一名农村初中语文老师,在写作教学这一块有较多的困惑,却不知道该怎么去解决这些困惑。这段时间学习了朱传世、毛洪其、王立娟、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