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构建历史复习知识框架的课题阶段性总结(李玲)
构建历史复习知识框架的课题阶段性总结
李 玲
一、问题的提出
A.中学历史教学的现状:
高中历史新课程的知识体系是以模块的形式编排组合而成,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分为历史(Ⅰ)、历史(Ⅱ)、历史(Ⅲ)三个学习模块,包括25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分别反映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的重要历史内容,是全体高中学生必须学习的基本内容。高中历史新课标采用模块专题式的教学结构,这一体系,摒弃了长期实行的通史学科体系,从而解决了高中历史课程的“螺旋式”和“循环式”的教学弊端,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历史课程的重复问题。但是这种安排也带来了许多弊端①打破了学科的自身整体性,将同一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人为割裂,破坏了历史的内在逻辑关系②破坏了历史概念的整体性,如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每个模块中都有涉及③弱化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前后单元的联系性不强,形不成知识的铺垫关系。这种专题式的教学,在教学大纲体系下,往往是在高三二轮复习时才采取的,也就是要求学生必须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牢固的历史知识体系。那么我们目前在不少高中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并不扎实的情况下,推行专题教学,这就需要我们更新教学观念,来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我认为构建知识体系非常重要。
高三教学在整个中学教学中具有特殊地位。对于大多数高三的学生,“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完就忘记”, 就是他们学习历史的三部曲。尽管许多学生认为历史是一门比较好学的课程, 但是他们对历史学习存在惧怕心理。究其原因是学习方法上存在问题, 以为历史的学习不过是考前突击就可以了, 却不知突击过后不久就遗忘了, 下次考试从头再来。这种重复劳动对于高中学习本已经很紧张的时间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也难怪学生会对历史学习产生厌倦和惧怕的心理。加强对学生历史学习的方法指导是十分有必要的, 其核心是如何帮助学生打破传统的三部曲, 提高学习效率, 尽可能地减少重复劳动。在教学实践中, 摸索出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 即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构件系统的历史知识体系。因为历史是一门知识性很强的学科,教学过程中, 我们绝不能把基本史实当作孤立分散的知识点,而要抓住史实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有助于学生形成由基础知识、基本线索、阶段特征构成的有层次的历史知识体系。B.理论依据:
美国认知心理学的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任何一门学科都有一定的知识结构,知识的学习就是在头脑中形成一个知识结构,教学的任务就是让学生掌握学科的知识结构。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把同类的事物联系起来,并把它们连接成赋予它们意义的结构。这种结构是在学习的过程中经过积极的组织构成的,这个组织过程实际上就是思维过程,正是思维在学习过程中的概念化和类型化的活动,才使学生弄懂了所学习的大堆杂乱的事实,并将有利于学习的迁移。布鲁纳强调学科知识结构的教学思想对于历史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美国教育学家、结构教学理论的代表人物杰罗姆·布鲁纳说过:不论我们教授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教学与其说是使学生理解掌握学科的基本事实和技巧,不如说是教授其学习结构。多年来课堂教学的实践证明:历史学科更是如此。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决不能仅仅把基本史实当作孤立分散的知识点教给学生,从而使学生成了机械记忆的机器,失去对历史学课的学习兴趣;而是要抓住史实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历史知识结构,使学生从宏观与微观的综合角度去把握历史现象的本质,从而既增强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还提高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历史教学中,构建知识框架的基本目的是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使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识记,运用知识,从而使课堂教学成为充满魅力的、探索知识王国的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含金量”。教学实践中,将头绪繁乱的各部分历史知识,根据其内在联系,纳入一定结构,形成相互联系的历史知识框架图,然后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形成“框架图”,使绝大部分学生在循序渐进的教学中逐渐接受这一教学模式和思维方式,达到高质高效完成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思维和进行思想教育三大任务。
二、对前期工作的回顾
1、启动阶段:
充分考虑后,2011年3月我确定了小课题——《如何高效构建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知识网络》,并对课题如何开展进行了专题研讨,制定课题研究计划。(1)经过必要准备在2011年3月申请课题后,确定研究的主题。(2)2011年3月—7月为搜集、整理、归纳、提炼信息阶段
(3)2011年7月—9月为“高考历史学科知识网络图”的设计建构阶段(4)2011年9月—12月为初稿的评审修改阶段(5)2012年1月—2012年4月为深入研究阶段。
在研究期间,边实践边提升,积极参加总课题组召开的阶段性研讨会,从实践到理论上争取逐次提高研究水平,升华认识。
2、研究阶段:
随着科技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对每一个人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人的教育不再局限于知识的传授,而是全方位的素质培养。历史教育要求教师不仅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综合能力。既关注学生历史学习的结果,又关注学生的历史学习过程,力求多角度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构建《高考历史学科知识网络图》的整体框架,按照高中历史知识点、考点与能力培养点的层层深入的规律来科学有序地安排。(1)突出历史知识的主体和重点
历史教学中涉及到的重要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影响等,都是重点知识,对重点知识的考查一直是中考命题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从近几年的中考试题看,所考查的内容基本都是中学历史教学的主体知识。试题中的知识点都是考纲、课程标准和教材中规定的学生应知应会的内容。中考试题抓纲守本,给人以注重基础、强调主干、回归教材的感觉,可以说构建历史知识网络图对中学历史教学起了很好的导向作用。(2)加强历史学科综合能力考查
历史学科实际上是综合性能力很强的一个学科,在内容上涵盖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外交、国际、科技等很多方面,而这些方面又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这就使历史知识本身具有一种横向的网络结构。阶段特征提示历史不同时期各个方面发展的共性,在对历史的认识中,起着统括全局,加强横向内在联系,加强知识结构化作用。近几年高考历史试题利用了历史学科涉及面很宽的特点,从各方面知识的联系、比较和迁移上入手命题,加强了对历史知识的综合考查,在联系、比较、迁移、运用的过程中加强了对多项历史学科能力的综合考查,那么把零散的多方面的知识呈现在一张网络图上,提示阶段特征,加强历史横向联系的过程,也就是帮助学生掌握分析、归纳、概括等逻辑思维方法的过程。如果没有对事件个别特征的分析,没有由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没有对事物共同点的概括就无法提示时代特点,因此,知识体系的建立与综合能力的培养,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3)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化
强调能力立意是近几年高考的命题原则,具备历史学科综合能力首先要扎实基础知识。知识立意的命题思想首先注意的是考查哪些知识,这些知识是否是重点知识,试卷考查的知识是否全面,知识点覆盖面是否广,在此基础上进行能力的考查,能力立意的命题思想首先考虑的是每道题主要考查了哪些知识,还考查了什么能力,整份试卷中对能力的考查是否全面,怎样把知识记忆情况的考查转变为对知识理解和运用情况的考查与能力有关的各个方面。
经过以上的精心分析和研究,我们又多途径的搜集资料,整理、归纳、提炼、编写网络图,注重创新。以高中历史(Ⅰ)、历史(Ⅱ)、历史(Ⅲ)三本教科书为本,并参考《历史课程标准》、近几年的《历史考试说明》、《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有效教学》、《现代教育理论研读》等,将高中历史必修内容编写成《高考历史知识网络图》。
三、对本课题研究的几点思考
进行此课题研究,做到了以下几点:
1、针对性:
研究高考历史学科的知识网络图,加强基础知识的训练、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培养,注重历史知识表达方式的规范化,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学习历史知识的意义,科学地归纳总结历史备考的知识点与能力培养点,引导学生了解和把握学习历史的规律的技巧,指导思考问题的着眼点与切入点,能让学生把握历史发展的来龙去脉。
2、系统性
根据历史学科考试内容确定合理的板块式结构,做到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落实的和谐统一。每个知识板块的研究均由理性指导到具体实践,由知识归纳总结到能力点的强化,整合各种版本的教育教学用书所提供的有价值的信息和资料,梳理出核心知识,内在联系与技巧,秩序渐进,科学有效地突出重点,明确考点。
3、实用性
在研究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理论和知识体系,构架起高中历史学科知识的立体交叉网络,既提升了自身的专业化素质,又提高了教学质量,又能使学生在备考复习中少走弯路,跳出书山题海,明确高考历史“考什么”、“怎么考”的问题,更能明确“怎么答”的问题。
4、前瞻性
此课题研究以新课程新高考为研究对象,从根本上对学生进行智育透析,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有关研究专家们的指导下,以最新的科学备考理念来指导研究,意在引领师生揭开高考神秘面纱,学会命题、学会备考,为学生奠定终身学习的良好基础。
总之,通过建立《历史知识网络图》,我深深地体会到,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学之所以称之为历史科学,绝不是单纯地复述历史,而是在科学的认识上阐述历史。历史知识网络体系客观地再现了历史的进程。在帮助学生建立这个体系的过程中,既丰富了自己的历史知识,又提高了驾驭教材的能力,积累了不少经验,有效提高了自身素质,同时又帮助学生学会记忆、理解运用能力、综合能力得到提高,为学生终身学习历史奠定良好基础。
叶小兵教授指出:“学生只有在其认知系统中构建起具体的知识及概念结构,才能进而生成相应的观念和认识。反之,任何观念和观点若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都不可能在学生心底里真正确立起来。”陶行知说过:“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研究方法运用方法,那么历史学习才会变得轻松有趣。总之,帮助学生建构正确的知识体系,是新课程的一大课题。我们的基本思路是抓大放小,理解重于记忆,这样历史学习的领悟能力就会提高。相信在新课程的推进中,我们可以创造出更多的有效教学和学习方法。
第二篇:历史课题总结
关于课题《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究》 的阶段性总结
呼和浩特市第二十二中学 历史备课组
2016年3月
关于课题《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究》 的阶段性总结
为了进一步落实教育教学改革,我校于2014年10月份申请了《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究》的课题。本课题以探讨和构建“小组在初中历史课堂中合作主动性学习”的基本流程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和学生评价手段为主要目标,进一步探索深化课堂教学结构改革,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心理品质,培养学生主动性学习的能力等;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开创民主平等的课堂。经过一年多的实验,取得阶段性成果。
一、课题的提出: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国家教育发展纲要中指出: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向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转化。而长期以来基础教育形成的课堂教学,教师把传授知识作为目的,把学生获取知识作为终点,学生主要以静听、静观、静思的方式进行学习,处于被动地位,其活动形式主要是大脑机械记忆的活动。在这种方式下造成学生以个体学习为主,相互竞争,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实践性,缺乏群体的合作性,学习无兴趣,无动力,不会学习,不会关心,不会交往,自我封闭等等,影响了学生全面、健康、主动地发展,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目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受传统落后教育观念所左右,教师“讲”学生“听”,以“教”代“学”,教学中存在着重结果、轻过程,重分数、轻能力的现象以及忽视学生的学,忽视能力的培养,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等问题。在这一教学模式下,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其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不能得到较好的培养,严重阻碍了学生的自主发展。为了改变这种现状,顺应教育发展的要求,我校提出了初中历史“小组合作学习”的课题研究。其意义在于通过课堂改革,改变旧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主动性发展,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自主性、主动性;通过课堂改革,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使每个学生都有自主、合作、成功的机会。从而使教学的全过程成为开放的、活泼的、有创见的多边活动过程,使学生获得终生可持续发展。
二、课题的阶段性成果:
1.2014年10月,我校历史备课组向呼市教研室提交课题《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究》申请书。
2.2015年3月起,小组合作模式正式进入课堂,各年级历史教师以课堂为突破口进行实验,课堂气氛活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了学习效率。
3.2015年9月,制作《新课改实验学生问卷调查表》,深入学生中去了解小组合作学习对学生学习历史的作用。同时吸收学生们的合理化建议,不断完善课堂教学。
4.2015年10月,撰写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探究的开题报告,为课题论文做准备。
三、课题实验的思考:
1、历史教学不只是追求学生学到知识,重要的是追求学生获得体验。新一轮历史课程改革强调,历史课程目标由原来过分关注知识与技能,发展为既关注知识与技能,更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此,教师应重视学生亲历自主探究、发现、反思、体验的过程。但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不是朝夕之功、一蹴而就,而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因此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探究学习的时效性都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2、从实验过程与阶段性成果看,初中历史小组合作主动性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符合《纲要》提出的改革目标和教学过程要求,能够有效的指导课堂教学实践,符合学生持续发展的要求。但是教学模式只是为教学活动提供一个基本框架,提示一条思路,不是机械模仿的样板。对有效的教学模式要从整体上把握,要从模仿借鉴走向发展创新。掌握课型特点,把握教学规律和教学模式,是优化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因此要进一步完善课题教学模式的研究。
3、倡导“在小组合作中的主动性学习能力的培养”,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体现在引导学生思考和寻找问题与其已有的知识经验之间的联系,在于提供给学生于问题情境之中的机会,营造一个激励探究和理解的气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握引导、点拨、释疑、升华的火候,精通教学内容,更要掌握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学生的思维提问具有一定的发散性,从而要求教师具有广博的知识、较高的业务能力和驾驭课堂能力。因此如何把握好学生“主动性学习”与“教师指导”之间适度平衡有待进一步研究。经过一年多的实验,我校的历史课堂教学改革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们的实践还是初步的,还需要进行科学的设计和深入研究,以获得更佳的效果和具有指导意义的结论,以适应新教材的教学理念,因此,我们还需要进行更深入、细致的工作,在今后不断进行努力和探索。
第三篇:实习总结、李卓玲
实习总结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不知不觉中带薪实习的时间已接近尾声。
还记得刚刚来到实习岗位,一切都是那样的陌生,一切都显得那样的拘谨,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在这里所呆的时间的变长了,切也就变得没有那么拘束,每天按时来到实习的单位,等待所在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分配自己当天应该完成的任务,一般来说我们能够做的事不是很多,每天有事做是最好的,要是当天没有什么任务,那么就要自己去询问有什么需要自己做的,要是有就帮忙做,要是没有就找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做。
把每一天都当做新的开始,不管在这里是否有事干,每天我都以一个崭新的面貌来到实习单位,完成好他们交给我的每一个工作,还记得在我所有的工作中的其中一个工作,那就是帮助办公室做一份材料的电子档,当我从负责人的手中拿到那份材料时,只见那厚厚的一叠,不过当时觉得还有那么多天,他们也不急于一时要,就想着慢慢做就好了,可是真正当我来做时,才知道原来它根本没有我想的那简单,于是我只有在空闲的时间向我们一起来的同学请教,在他们的帮助下我才顺利开始了自己工作,我想这就是万事开头难的意思吧,什么事上了手就好了,一开始的时候心还有点狠想一天就把它给做完了,可是什么事不是想就可以的,要做了才知道,一开始凭着那股新鲜劲还做得很快,可是越到后面就跟不上之前的进度了,自然也就慢了下来,而且不光是制作表格,还有许多的文字需要打进去,再加上还要调整表格的格式,看似简单的一张表格,其实要做下来还真的需要花很多的心思和时间,就这样一做就是三天,在第三天的上午才真正的做完了,当我做完所有的材料准备要要交时,此时还有许多的不放心,害怕出现其它的错误,此时我又把之前所做的材料一张一张的仔细检查了一遍,在确保没有错误时,我才放心的交给了负责人。
每次我做完自己该做的工作后就喜欢呆在办公室,或是去询问还有什么我可以帮忙的。要是没有的话我就坐在办公室里看书或者看报纸。在这期间我也看到很多的人来找我们办公室的主任,有的是为了表达感谢之情的,有的是来办公室办事的,在这里尽管我说不上什么话,可是从他们的谈话中我深切地体会到他们做事周到和细微。还有就是他们为人民服的心和态度,让我深深地体会到做什么事都要讲究方法,还有就是说话做事都要深思熟虑才行,那样才不会出错。
在这里实习的时间不仅让我收获了坚持,同时还收获了对事对人的责任心。在这里我学到了课堂上和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它教会了我做人处事。
不管什么时候和不管在身地方只要我们用心去学用心去看,那么我还是可以学到很多的东西的。
重庆师范大学
数学学院 09级5班 李卓玲
第四篇:历史课题阶段性总结(本站推荐)
《历史教学中以“问题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研究》
——历史课题阶段性总结及成果
通道一中
历史课题组
宋延平
问题的探究是历史学习的心脏,如何让问题真正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拓宽学生学习思路的有效工具,是摆在我们每位历史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之一。
目前,新课程改革正在我省如火如荼地进行,我校顺应改革的潮流进行五环节导学型绿色课堂教学改革,问题设计成为合作探究环节中关键的一环,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还能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借助这一契机,我校历史教研组确立的《历史教学中以“问题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研究》这一研究课题应运而生。
课题研究自2011年9月开始启动到现在,经过课题组全体成员不懈的努力,已经完成了阶段性的研究。两年多来,由于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课题组成员孜孜不倦的工作,使课题研究能够顺利地推进,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回顾两年多来的研究过程,我们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某些问题的困惑,为使我们课题研究能够更有成效的开展,现将这一阶段的研究工作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提供保障
为使课题研究工作顺利地实施,学校领导多次开会动员所有教师为课改组成员积极提供方便,给与大力支持。学校领导在我校资金十分困难的情况下,积极为课题组准备了研究经费,为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提高认识,加强学习
提高课题组成员的思想认识,是做好课题研究的前提。为此,课题组首先组织实验教师进行了一次座谈会,使他们从内心接受和认同课题研究,为课题研究的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后,我们又组织历史教师参加兄弟学校的课程改革研讨会、理论讲座等。课题组还征订了有关资料让课题组成员在理论上丰富自己,在实践中加强学习,在学习中提高自己业务能力。
三、制度建设,有章可寻
1、严抓“三落实,四要素”
三个落实:(1)落实教师和班级,要求每位教师对所教班级进行课题研究。(2)落实主题:每个教师每周至少应按五步教学法先确定一个研究的具体课题。(3)落实集体备课:每个年级组在期初就分配每位历史教师的主备课任务,并按五步教学法要求编好导学案。
四大要素:(1)研究《历史新课程标准》,熟记新课程标准中每课课标的要求。(2)研究教材。深入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教材中的内容,做到用好教材又要超越教材。(3)研究学生。要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通过多种途径,全面深入了解学生。(4)研究课题实施教师。教师在课题实施中同样是组织者,他们对课题的态度、掌握的程度、教学的方法中存在的问题也课题研究的重中之重。
2、开展经常性、全面性的课题研究活动。按照研究计划组织专题讲座,就课题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研究讨论。挖掘其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全面深入的探讨,如对课题实施中教师的困惑,特别是某些具体课题中如何设计探究题才能适合学生的实际,让学生更容易接受知识。针对某一方面的研究,每个实验教师都把各自发现的问题进行交流,开展“互动式”的研究策略,发挥集体的智慧,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3、不断改进研究方法。随着历史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在不断更新,新课标、新理念不断冲击着教师的头脑,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新课程的内容和要求更高,采取多渠道的研究方法更是必行的。自开题研究后,我们在历史教学方面提出更新的要求,每学期坚持开展“一人上好一节公开课”活动,所有课题实验教师都要参加听课和课后的评课,不断推进课题研究深入开展。此外,我们还要求课题组成员都以论文的形式报告所发现的问题,使这项活动成为一项制度,推广下去。因此,教师在活动中,展示了才华,练就了武艺,一天天成长起来,成为学校教学的骨干。
四、实验扎实,效果明显
1、教师业务素质不断提升。很多课题教师在一节节课堂上磨炼了自己。教师理论水平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增强了。他们充满了自信,对自己能从事的工作进行了新的评价,思想认识的升华使它们认真学习,大胆实践,更加积极投身到研究中来。两年来,我组石丽琴 老师被评为教学新秀,吴剑鹏老师被评为课题改革先进教师;我组积极派教师参加县教育局举行的课堂教学大赛,参赛教师以巧妙的问题设计为课堂改革的核心,获得可喜的成绩:金晓河老师获县级一等奖,莫桥菊老师、吴剑鹏老师均获县级二等奖。
在课题研究中,教师积极撰写论文,记录教学心得,总结活动中的得与失:如宋延平老师的论文《浅析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问题及对策》获省一等奖,《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势推进高中历史课程改革》获市级一等奖,《浅析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中的探究题设计》获县级一等奖;申运吉老师的论文《 浅谈课改下历史教学心得》获省优秀奖,《新课改下的历史教学方法初探》获省二等奖,《论历史课堂教学中自主学习的平台的构建》获县一等奖;石丽琴老师的论文《试论图像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获县一等奖。
2、学生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在“历史教学中以“问题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研究”课题实施中,我们改变了教学的模式,改变了教学的方法,发现了存在的问题。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改变以前沉闷的课堂氛围,师生双边互动效果明显。在课改实验中,学生不断地提高了自己的探究能力,阅读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使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的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从而使学生的整体素质提高了许多。
3、学校办学的品味不断提升。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我们探索出了一套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新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这都是课题研究带来的成果。我们边研究边改进,并把成果向学校其他年级其它学科辐射推广,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教师整体业务水平不断提升,学校的知名度也因此有了很大提高,逐步受到了兄弟学校的赞赏和社会的认可。
五、感悟颇深,思路渐析
1、敢于打破旧传统,才能找到新思路。
通过课题研究,使历史教学不再按以前一成不变的方法去做,而是不断地把课堂中存在的问题找出,并不断改进,使历史课堂教学进一步完善,并更好的为教学服务。
2、众人划桨方可开大船。
课题研究中,每个成员都有明确的分工,并能把自己发现的问题办法解决问题,使学生合作学习、主动探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了很大提高。教师通过研究也丰富了自己的教学经验,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水平,增强了自己的业务素质。
六、存在的不足:
1、个人备课有时针对性不强,特别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往往是备好的课不得不进行必要调整。
2、新课程的理念落实得不够到位,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成分还比较多。
3、课题研究亦有流于形式的时候,以致实质性的工作做得还不够。
4、课外活动的开展因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总体效果亦有不如人意之处。
七.今后努力的方向:
1、加强集体备课的针对性,努力服务于课堂教学和学生。
2、有意识地强化加大讨论交流,做到共同提高。研究中不只是教师去挖掘问题,同样鼓励学生去发现问题,做到师生共同努力,使研究成果更明显。
3、只有在问题中才能得到磨炼提高。
4、加强课外活动的指导和引导,做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伙伴。
5、提高与学生沟通的技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学生的上课质量。
6、根据不同班级的不同学情设计不同的问题进行研究。对于以上在课题研究中取得的阶段性的部分成果,我们课题组成员并不感到满足。我们还会克服种种困难,孜孜不倦的将课题研究进行到底,争取圆满结题,获得更大的研究成果。
第五篇:历史课题阶段总结
《初中历史合作学习形式与策略》课题研究
第二阶段实验总结
经过第一阶段的实验,学生们已经慢慢地适应了小组合作的这种学习方式。而且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越来越多地积极参与到各个环节的活动之中,表现越来越自信,越来越积极。各位实验教师也在实验的过程中,不断改进,不断调整,使小组合作的效率更加明显。
【本阶段的实验情况总结】:
一、对合作学习小组进行重建及有效的调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有效的学习小组,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这是开展合作学习的前提。
在第一阶段学习小组的组建以自由组合为原则,但在组建中,学生经常以个人喜好来组建学习小组,这不利于合作学习的开展。所以,本阶段教师适时地对学习小组进行了调整重建。鼓励男女生合作,根据思维差异、概括表达能力差异、动手能力差异优化小组的组建,使每个小组各方面的能力相差不大。这样可以发挥小组各成员的个性特长,使小组内能广泛交流,取长补短,形成“组内合作、组间竞争、各尽其能”的格局,最大程度地发挥合作群体的作用。
组长可以通过小组内推荐和轮流担当的方法选出。此外,还必须向组长明确职责和任务,利用组长调控组内的学习活动。
二、通过训练,使学生形成合作学习的习惯和掌握合作学习的技能技能。
1、引导学生学会倾听、掌握合作学习的技能。
在进行合作学习时,有时学习较好的学生会对领悟较慢的学生讥笑,甚至是冷嘲热讽。这样很容易挫伤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人格自尊。合作学习的氛围往往会遭到破坏。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学会倾听。
首先要向学生明确倾听的重要性。例如:学会倾听不同的观点、甚至是与你对立的观点。让学生明白:你很有可能从不同的意见中获得新的知识和见解。
其次,要向学生知道影响倾听的不良习惯有哪些。
A.当听人说话时,自以为知道了,不再注意听,先入为主的固定看法影响了“倾听”。
B.当听到自认为不正确的意见或不利于自己的言论时,即使忠言也逆耳。有一种情绪会阻止你继续听下去,甚至将你的注意力转移到进行反击的思想上去。C.听而不闻。
第三,引导学生在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时形成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帮助的良好学习环境。教育指导小组组长要耐心地把自己的思路、想法解释给其他的同学听,并帮助、鼓励其他同学理清思路,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研究过程。特别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小组长要不怕困难,多加鼓励;比如,平时一些较容易的题目多让他们来回答,让他们也有准确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想法的机会,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愉悦感。每个人都有要求进步的愿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潜能优势。只要有正确的引导,学生的潜能就会像空气一样,放在多大的空间里,他就有多大。
2、教师要向每位学生强调个体责任,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群体活动中,如果成员没有明确的责任,就容易出现成员不参与群体活动,逃避工作的“责任扩散”现象。⑤
例如:在学习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有些学生提出课本上分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但对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却没有分析。为此,我以“第二次工业革命它带给我们什么呢?”为题目,要求学习小组课后合作学习,解决这个问题。结果,有些学生单纯将网上下载的资料简单的堆砌,没有经过思考,没有将资料进行筛选和整和;有些小组组织无序,出现能力强的同学负责思考、发言,其他同学不进行思考或是附和、甚至起哄,使讨论流于形式。针对这种情况,一方面,我向学生明确个体责任,给每个组员以适当的任务,如记录员、总结人等。这样,对小组成员既有明确的分工,又强化了个体责任。另一方面,我在课堂上就某一个问题随机提问任何一个组员,并把它作为本人和小组评价的重要依据。这样,某一个成员对所学问题没有深入的了解,那么,他的不良表现将会连带影响本组的成绩和形象。在群体的压力下,每个学生会督促自己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而不是消极逃避。
3、通过训练,培养学生广泛交流的习惯。
合作学习强调生生交流,但学生一直以来主要习惯于接受式学习。所以,学生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和学习技巧。例如,有些学生虽然向老师或同学请教,但却是在没有经过自己思考的前提下提问,而且,只是关心这条题目的答案。因此,要对学生进行训练,掌握合作学习的技能。
引导学生养成记录小组讨论发言的习惯。一可以训练学生自己的概括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减少辞不达意或思维混乱的情况;二可以将自己有疑问或争论的问题记录下来,便于课后合作、思考。三有利于教师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和调控,提高学习效果。我校综合实验楼里有这样一条条幅:“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领会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这充分说明了让学生亲自实践的重要作用。可以大大改善了学生对知识不求甚解、只求死记硬背的现象。
4、总之要重点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能力。
(1)、学会收集资料。一般来说,合作学习的课题有一定难度,有时需要收集一些资料。要让学生学会用什么工具,通过什么途径。
(2)、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语言表达是人与人交往和互动的基础,也是个人交际能力的重要指标。合作学习需要每个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才能合作探究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提供机会让学生多表达自己的观点,发现问题及时指点。
(3)、学会讨论问题。讨论是合作解决问题的关键,每个成员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后,可能有不一致之处,这就需要讨论,攻克难点,形成解决方案。教师要在关键处予以指导,让学生逐渐学会讨论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4)、认识合作学习的重要性。由于人的个性的差异,有些学习好的学生不愿意合作学习,认为自己有能力解决问题;也有一些学生不愿意与他人交往。教师要使学生逐步体验到通过合作学习可以解决很多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合作学习可以提高每个人的能力,使大家友好相处,从而对合作学习产生认同感。
(5)、建立互相信任、团结互助的关系。成员之间只有建立相互信任、团结互助的关系,才能以诚相待、荣辱与共,不计较个人的利益得失,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这对培养良好的思想品质也是有好处的。
(6)、增强成员的集体责任感。小组里的每个成员都要为小组的学习任务承担一部分责任,不要有依赖思想,同时也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从而激励自己努力参与小组合作学习。
三、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
合作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越来越重要,但是合作也只有建立在个人努力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学生的合作与成人的合作有所不同,成人已经完成了上学打基础的任务,他们合作的最主要目的是用已有的知识解决工作中的各种问题,而较少关心每个人发展得怎么样;而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学生合作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每个人的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然后才能谈到合作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学生只有具备这样的个性,才能够打下走向社会从事独立工作或与别人合作的基础。这些个性有很多独立的成分,因此,要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在合作学习之前要让学生先独立思考问题,每个学生有了初步想法后再进行探究、交流,共同解决问题。这样做给不爱动脑思考或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提供了进步的机会,对提高这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有帮助的。小组合作学习与传统的教学形式不是替代的关系,而是互补的关系。不讲原则的过多的合作学习也可能限制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对学生个人能力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教师既要考查每个小组的成绩,也要关注小组中每个成员的发展,可以用一些不定期的小测验来检查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优点,把每个人的智慧都发挥出来让大家共享所产生的效益远比一个所谓的好学生“一言堂”高得多。
四、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要因势利导和加强调控。
教师要进行适时的、有效的指导,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知识结构。由于学生的能力有限和部分学生不重视历史学习,这导致他们发现和提出问题比较困难。所以,这需要教师联系实际,从询问、启发、收集资料等环节寻找学生历史学习的兴奋点,密切注意学生的思考,以学生关注的问题为焦点,围绕这些焦点组织教学。这样,学生提出的问题成为学生关注的、渴望解决的学习悬念,成为教学推进的线索,而教师的启发和点拨则是推进学生所谓不断深入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学习“亚洲经济的发展”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大家知道新加坡、韩国、马来西亚、印度四国的标志性雕像或建筑是什么吗?以此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让每个学习小组根据自己的兴趣,在新加坡、韩国、东南亚、印度、西亚五个专题中任选一题,进行研究。在课堂讨论中,教师向学生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亚洲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有很长一段时期曾是帝国主义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他们获得独立不过是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事。那么,他们为什么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实现了经济的腾飞呢?让我们一起回顾亚洲民族国家的成长之路,探讨他们成功的奥秘。”“我国也是一个太平洋大国,在地理位置上与这些国家紧密相连,在文化传统上与东南亚国家又有很深的历史同源性,所以他们经济建设的经验对我们来说无疑是宝贵的重复。请思考并讨论,亚洲民族国家的经济发展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哪些启示?”。也可以联系现在石油价格上涨的现象让学生联系实际,关注今天石油和我国经济发展的关系。
学生在讨论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片面、肤浅甚至错误的观点。教师要以一位交换意见者的身分根据学生的发言质疑问难,帮助学生发现矛盾循循善诱地启发学生自己纠正错误,或深入认识问题的本质。例如:在学习“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时,学生对拿破仑的评价往往集中在对外战争上或是根据拿破仑个人的野心、专断独裁的个性特点或统治特征来否定拿破仑。教师可以适时指出:“刚才同学们围绕战争评价拿破仑。在督政府内外交困形势下上台的拿破仑,难道仅仅进行了对外战争?”“拿破仑为什么要实行专制,到底应该怎样看待拿破仑的专制?”启发学生把专制的问题放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法国国内环境和欧洲历史发展的潮流中进行具体的分析,评价拿破仑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五、创设开放课堂,拓展延伸,校内校外一体化
合作是课堂中最重要的一种学习情境。那么怎样的课堂才有利于合作学习活动的开展了。我们认为应创设一个开放的课堂。开放式的课堂“包括空间上的灵活性,学生对活动的选择性,学习材料上的丰富性,课程内容的综合性。” 首先,立足校内课堂。教师要积极引导,有目地创建合作学习的情境。如:在教学《金与南宋对峙》一课时,当谈到金对南宋的战争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进行辨析时,又引申出了“美国对伊拉克战争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当时伊拉克战争正打得如火如荼。学生也十分关注,课堂上几个合作小组形成不同的看法,因此,展开激烈的辩论。整节课灵感飞现,新意叠出。又如:在教学《大一统的气派和中华民族的象征》一课时,我课前布置作业让个合作小组去查找有关故宫和长城各旅游景点的资料并做成多媒体课件,然后在课堂上开展“我是优秀导游员”模拟招聘活动。整节课群情激昂,挥斥方遒。
其次,开放式课堂还要向课外开放,向图书馆、第二课堂、网络、社区拓展延伸,要将学校与社会,过去和未来连接为一体,在更广阔的时空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例如:小组合作撰写历史小论文,并且开展论文答辩会,看看哪一小组立论新,选材精,论证严,结论齐。很多小组为了写好论文,广查资料,请教专业人士,相互切磋琢磨,撰写出了诸如《从大禹治水想开去》、《我看谭嗣同的死》等研究性课题,尽管带着雏气,但其中大胆新颖的见解、有理有据的论证、独到新奇的结论,确实称得上是合作的结晶。同学们兴趣盎然,利用节假日的时间,去搜集整理、撰写报告。交际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得到培养。
【成效】:
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表明,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与提高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具体的效果表现如下:
(一)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了良好的合作习惯。
合作学习强调利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来促进学生的学习。有效的互动是在通过与别人的交流中完成的,包括表达自己的观点、反驳别人的观点,都离不开彼此融洽的交流与沟通。经过一个阶段的尝试,学生合作意识增强,学会尊重别人,能认真倾听、思考别人的意见。
(二)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促进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文字表达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了提高。
(三)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小组成员在小组内进行充分的语言、思维、胆量的训练,通过相互交流,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逐步培养他们主动与人交流,形成独立见解的意识。
【存在的问题】: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几位实验教师也逐渐发现了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合作的方式单一,没有形成小组的风格,特色,缺乏新意。多数时候是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缺乏组与组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
(二)小组成员不能保证人人有效地参与小组活动。如在活动中只参加不工作的现象屡见不鲜。
(三)合作时机的把握问题。教师如何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条件,选择有价值的内容、有利的时机和适当的次数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四)关注困难学生问题。教师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怎样及时有效地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让他们体会到老师的期望与鼓励,积极地参与讨论、参与发言,以促进全体学生共同发展。
【今后课题研究过程中探究的问题】:
1、课堂中如何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合作。
2、如何调动或激发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
3、如何构建结构合理的合作小组。
4、如何建立一套有序的合作常规。
5、如何采取评价机制。
6、小组合作的方式应多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