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散步课堂实录
“我们”在“田野”“散步” ——王君老师《散步》教学实录 第一部分
背读导入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年轻的经典。它的作者是一位还活着的著名作家莫怀戚。
【投影展示课题和作者】
师:莫怀戚是重庆师范大学的教授,是当年王老师的老师。(生惊讶。)师:很有名士风范的一位才子。穿着不讲究,当时不用手机,家里不安装电话,不开会。他第二天如果要讲座,头天晚上学生就开始抢占教室位置。他讲课啊,舌绽莲花,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啊!随手写下一篇小文字,就成了经典—— 【投影展示】
《散步》这篇年轻的、朴素的短文,同时入选大陆、香港、台湾等各地中学教材。获得无数人的喜欢。它已经成为传奇。师:请读第一句。生读:我们在田野散步。
师:这是一幅多么神奇的画面!老师年龄越大,就越觉得神奇!(师画板书。)
师:这是篇精美的短文。课前我邀请了我们班朗读特别棒的王智鹏同学跟老师一起为大家背诵这篇美文。请同学们欣赏评价哟。(生热烈鼓掌。我和王智鹏配乐背诵。一人一段。我们都很动情。)第二部分
咀嚼“我们” 师:今天我们就聊这幅图画中的三个关键词。好,现在我们来研究一下这个“我们”。“我们”有哪些人? 生:我,母亲,妻子,儿子。(师板书。)【投影展示】 聊一聊“我们”:
“我们”中的每一个人„„
师:介绍一种聊的方法。俗话说“言为心声”。一个人说的话最能表达他是一个怎么样的人。现在我们就用演读的方式来聊。你觉得谁挺有意思,你就把他的话读好,并且点评几句。【投影展示】
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我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生:我觉得孙子是个可爱的人。师;你得把孙子的可爱读出来。(生读。)
师:还不太可爱。回到小时候,四五岁,五六岁的样子,寻找那种感觉。注意重音。
(生再读。注意了重音“也”。众鼓掌。)
师:你觉得这个孙子就仅仅是可爱吗?角度可以丰富一点儿。这么说话,这个孙子真
!不要再用“可爱”这个词语了。生:这个孙子真聪慧!生:这个孙子真灵气!生:这个孙子真狡黠!生:这个孙子真善于观察!生:这个孙子真善于提炼!„„
师:是,别看这一小段话,其中可有很丰富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的天赋呢!就用你们的词——!(师板书“慧”。)师:请继续发言。生:我喜欢文中的“我”。师:用你的朗读来表现你的喜欢。(生读。)
师:我听出了体贴。除了体贴,你还想传达其他的吗?(生再读。)
师:我还听出了温柔。(生再读。)
师:哦,我还听出了坚定。你来评价一下这个“我”。生:“我”很孝顺,很理解老人。生:“我”很理性,知道自己的责任。生:“我”很顾全大局,他爱家里的一切人。„„
(师板书“孝”。)
生:我喜欢故事中的“母亲”,我觉得她也是特别可爱的人。师:给你表演的机会,你的读要有动作。
(生表演: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众笑。)
师:像个老人,表演很传神。解释一下,干嘛喜欢“母亲”呢? 生:母亲很慈祥,疼爱孙儿。
师:仅仅是慈祥吗?他为什么要“改了主意”呢?
生:母亲很理解儿子的难处,他不想让儿子不好办。她很开明。生:她特别善解人意,能够感受所有人的感受。
师:哦,一个开明的母亲。不是每一个老人家都这样通泰哟!生:我觉得奶奶也很热爱生活,她是真心实意想走走小路。„„
(师板书“慈”。)
生:我觉得“妻子”也是可爱的人。可是她没有说话。师:你可以帮助她设计一句话呀!【投影展示】 我说:“走大路。”
妻子说:“
。” 生:妻子说:“听爸爸的话。” 师:有点儿生硬!大概儿子会不高兴。生:妻子说:“奶奶要走大路,我们就走大路。儿子,要懂事。” 师:大家觉得这么表达好吗?当媳妇儿可不好当。生:不好。这么说奶奶会比较难堪,家庭气氛就紧张了。生:我也觉得不好,显得这个媳妇儿好像心中有气。
师:媳妇可能会怎么说,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文中其实是有提示的。哪句话?
生: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师:聪明!大家琢磨一下,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投影展示】
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师:可不可以这样表达—— 【投影展示】
妻子呢,她总是听我的。妻子呢,她总是在外面听我的。
生:不好。我觉得作者是在强调“在外面”。生:妻子总是很给我面子。生:妻子很贤惠。
师:“在外面”可以删掉吗?
生:不能。妻子只有“在外面”,才“总是听我的”,在家里不一定。师:那咱加一句。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但是,在家里——
生:我总是听她的。生:我有时候听她的。(众笑。)师:你觉得这矛盾吗?
生:不矛盾。在外边他们的身份比较复杂,不仅是夫妻,还是媳妇呀,儿子呀,母亲呀,父亲啊,他们顾及的东西比较多,要互相关照,互相提携。做妻子的要给丈夫面子。可是回家就不一样了。回家他们是夫妻,没有外人,妻子在丈夫面前犯点混是可以的。
师:你好懂爱情哟!小小年纪就这么有智慧。爱情确实是需要经营的。(众笑。)那好,再来试试,妻子会怎么说。
生:妻子说:“如果你跟着奶奶走大路,就给你一块糖。” 生:不好不好,这是哄小孩子。田野里也买不到糖啊!(众笑。)师:对,教育最忌讳糊弄小孩子。处处用糖来收买也不恰当。生:妻子说:“爸爸想的跟我一样。就走大路。”
师:“丈夫”倒高兴了,“儿子”恐怕还是不太高兴。你得思量,这话啊,得方方面面听起来都舒服,都没有压力。生:妻子说:“这回咱们走大路,下回走小路。”
师:这句话说得不错,有水平。做个好媳妇儿,真得动脑筋,有智慧,多修炼啊!„„
师:也用一个词语来评价一下这个妻子。生:贤惠。(师板书“贤”。)
师:这就是“我们”。同学们,当你读“我们”这个词语的时候,你会有什么感觉? 生:温暖。生:安全。生:幸福。生:有归宿感。
师:让我们带着这些美好的感受,带着“慈爱”、“孝顺”、“贤惠”和“聪慧”来读。
(生读:我们在田野散步。)
师:这种写法啊,我们可以这样归纳—— 【投影展示】 神奇的写人技巧 一“言”可传神 无“言”亦传神
第三部分
咀嚼“田野”
师:“我们”散步的地方啊,特别值得研究,不是马路上,不是小区里,不是公园里,而是在—— 生:田野上!【投影展示】
聊一聊“田野”„„
师:田野!现代人离田野太远了,让我们走到田野里边去——谁能用朗读把我们带到田野中去呢? 【投影展示】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 树上的嫩芽也密了;
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 生命。
(生配乐朗读。)
师:多么美妙的声音!听的我的心都要醉了。这是我们的田野,更是母亲的田野,母亲看到了—— 【投影展示】 她的眼随小路望去: 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配乐朗读。强调用欢欣的语气来读。重读“金色”、“整齐”、“水波粼粼”。)
师:多好啊,继续—— 【投影展示】 就这样,我们 在阳光下,向着那
菜花、桑树和鱼塘 走去
(指导学生深情地读。)
师:这幅田野里的画可美!可神奇呢!菜花?你的头脑中会蹦出什么诗?儿童疾走——
生:儿童疾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师:梅子金黄杏子肥—— 生:麦花雪白菜花稀。
师:有菜花的地方有生趣呢!桑树更美。我们常说“沧海桑田”,干嘛不说“沧海桃田”呢?“桑”在中国文化中是有特殊的意义的。开轩面场圃—— 生:把酒话桑麻。师:待到重阳日—— 生:还来就菊花。师:狗吠深巷中—— 生:鸡鸣桑树颠。
师:中国古代有一位美女叫罗敷,是跟我们班石嘉慧一样漂亮的女子,汉乐府中写她的美,就写她“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有“桑”的地方就有—— 生:人家。
师:有桑的地方,就有生气,就有—— 生:和平呢!
师:鱼塘呢?池塘生春草—— 生:园柳变鸣禽。师:半亩方塘一鉴开—— 生:天光云影共徘徊。师:所以,当我们—— 【投影展示】 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生朗读。师板书。)
师: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鱼塘走去,就是向去!
生:向和谐走去!生:向快乐走去!
生:向红红火火的生活走去!生:向美丽走去。生:向幸福和美满走去!
师:进一步想想,如果没有这些景物的描写—— 【投影展示】
如果没有这些景物描写„„
生:如果没有,那种春天的气息就没有了。
走
生:如果没有的话,文中洋溢的那种温情我觉得也淡多了。生:如果没有,字里行间的生命力就没有了。
生:必须有,为后文“走大路”还是“走小路”做铺垫啊。生:有了这些景物描写,我觉得这篇小文章就显得厚重了,好像有许多东西值得挖掘。„„ 【投影展示】 奇妙的景物描写
春天的气息被渲染出来了
幸福的心境被衬托出来了
推动情节发展的细节被铺垫出来了
多元深刻的主题被暗示出来了
„„
(生诵读,做笔记。)第四部分
咀嚼“散步”
师:我们一家人在田野里“散步”。【投影展示】 聊一聊“散步”
师:同学们,你们现在还经常散步吗? 生(沮丧地):很少散步。
师:是啊,老师也是。想想挺可悲的。现代人啊,一直在奔跑。小时候,就不能输在—— 生:起跑线上。
师:何止是起跑线?中国人简直害怕任何一个阶段的落后。所以,大家都跑啊,跑啊,争先恐后,你争我夺。最后,就都堵在高速公路上了。世界上最远的距离就是世界上最近的距离——因为你在五环,我也在五环。可就是见不了面啊!(众哄堂。)
师:什么是“散步”呢?散步不是跑,不是跳,不是追,不是捱,不是挪。是一种挺美好的“走”。什么样的“走”才算散步呢。课文最后一段告诉了我们这个生命的秘密。快去找—— 生: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师画板书“慢、稳”。)
师:对,慢慢地,稳稳地,仔细地走,聚精会神地享受美景。这是多么美妙的生命状态!这么美妙的生命状态也是作者用富有“慢慢的、稳稳的”的风格特点的文字表达出来的呢!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投影展示】
《散步》的文字风格是不是也是“慢慢的,稳稳的”呢?
师:为了帮助大家思考,老师给点儿帮助。请同学们睁大眼睛观察下边这组句子。【投影展示】 第一组句子:
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酷冬。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师:这些句子具有相同的特点,句中有的词语可以删掉?请你研究一下。
生:是那些“我的”。
生:对,所有的“我的”都可以删掉。【投影展示】
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酷冬。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指导朗读删掉“我的”后的句子。)师:真的可以删掉吗?
生:我觉得不能。删掉之后就显示不出“我”的重要性。生:不能删掉。删掉就显得表达很急促了。
生:不能删掉,删掉就和那句“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形不成呼应了。生:删掉之后就没有自豪感了。
生:删掉之后感觉这家人就没有那么团结了,也没有那么温暖了。师:再读这个“我的”,除了你们说的,对于父亲而言,还有一种重要的东西在其中呢!(生朗读。)
生:是责任和担当。当父亲说“我的”时,就是把家庭的责任全部挑起来了!
师:真好!真好!你能够朗读出来,说明你也是一个有担当意识和责任意识的好孩子。同学们,适当的重复就是一种表达的“慢”和“稳”!语言形式帮助了作者表达情感。我们再看一句。请不要看书,自己独立思考。【投影展示】
我的母亲
高大,很瘦,不算重; 儿子
很胖,幼小,也轻:(生自由练习,各有高下。)师:原文中是这样的—— 【投影展示】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
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生朗读。)
师:琢磨一下,这个句子在形式上和内容上有什么特点? 生:它们是前后对应的。生:有点儿像对偶句。生:显得特别整齐。生:意思也是相对的。„„ 师:类似的句子在全文中还不少。找找看。
生: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生: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生: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生: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师:真好!又快又好!你在朗读这样的句子的时候,有什么感觉? 生:我觉得很优美。
生:我觉得吧,特别和谐,这些句子跟作者一家人一样团结。(众笑。)生:读起来也有一种安全感。
生:它们好像支撑在一起,构成一个温暖的家。师:说得好有创意。
生:这些句子也是慢慢的,稳稳的。
师:如果要用一种图形来形容这样的句式的特点,你选择哪种图形?正方形?圆形?梯形?三角形?直线?弧线? 生:我选择对称图形。师:对称图形给人以安定感。生:我选择圆形,圆圆满满。
生:我选择三角形,老中青三代互相支撑着。
师:这个想法有创意!老师选择的是“圆形”,我还给这种句式命名了—— 【投影展示】 神奇的圆形句式 内容相呼相答 形式相扶相持 思想相辉相映 情感相融相生(生读。)
师:这就是“慢慢的”、“稳稳的”语言,“慢慢的”,“稳稳的”散步,“慢慢的”,“稳稳的”情怀。现在,也请你慢慢的,稳稳地去读出,背诵出你最爱的句子吧。【投影展示】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生自由读背展示。)第五部分
总结收束
师:真好!真好!听着你们的诵读,老师的心也开始散步了。田野上的一切,使作者想起了一样东西——生命。而书内书外的这一切,又使你想起了哪些东西呢? 【投影展示】
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这一切还使人想起更多——
生:责任。生:爱。生:传承。生:温暖。生:担当。生:还是生命!„„
(下课铃声响起。)
师:孩子们,让我们,就带着这样的感悟,在那阳光下,朝着我们生命中的菜花、桑树、鱼塘,走去,慢慢地,稳稳地走去吧!【投影展示】 我们 在阳光下,向着那
菜花、桑树和鱼塘 走去
我们都是 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你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生在朗读中下课。)
第二篇:《散步》名师课堂实录
一、检查预习,引入新课(师生问好,组织上课)
师:好,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一篇课文,叫什么名字? 生:(齐)散步。
(板书:散步莫怀戚)
师:昨天有预习吧?有不认识的字词查过没有? 生:(齐)查过。
师:查过什么字词啊? 生:(七嘴八舌)jiqi 师:莫怀戚,莫怀戚会写了么?以前碰到过这个“戚”吗? 生:(部分)碰到过,亲戚。师:非常好,还有其他字词吗? 生:(部分)sha 师:哦,一霎时,什么意思呀? 生:(部分)一刹那间,一瞬间。
师:哦,一刹那间,一瞬间。一刹那的“刹”,一瞬间的“瞬”会写么? 生:(异口同声)会。
师:嗯,真好!还有其他字词么? 生:(个别小声)没有了。
师:没有就没有,要大胆的说,这说明我们基础很好。随后,我们要记住文章里面的个别字词,注意不要写错了。
二、研读课文,细细品味 师:好,我们的第二项预习作业是,把这篇文章的内容,用几句话把它说一说,试着说过吗?谁先来说一说,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生1:大概是写了作者和他的母亲,和他的妻子和儿子,在散步的时候体现出作者的孝顺。师:嗯,体现了儿子的孝顺。内容上,有同学说,我还想再补充一点,补充的更完整、更清楚吗?大致的意思他已经讲到了,什么内容还有补充么? 生2:体现了他们浓浓的亲情。
师:哦,浓浓的亲情,是你读出来的吗?从哪里读出来的? 生2:从课文的注释里。
师:哦,从导读里面看出来的,很好,请坐。(板书:一家四口人在田野上散步)
师:好,如果咱们完整一点,散步过程中,遇到什么啦? 生:(齐)分歧。
师:什么样的分歧呀? 生:(异口同声)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师:结果? 生:走了小路。
师:走了小路,那么从刚刚两位同学发言,一位同学看到了儿子孝顺,另一位同学看到了什么?
生:亲情。
(板书:孝顺爱浓浓的亲情)
生3:我从中读到了儿子对母亲的敬意,以及母亲对孙子的那种关爱的心态。
师:哦,好的。孝顺,不仅仅有孝顺,恐怕还有敬意,最后敬意这个词用的重不重? 生:(部分)不重。
师:母亲对儿子、对孙子,那种浓浓的爱、浓浓的亲情是不是体现啦? 生:(齐)是。
师:好,还读出了什么?最后还记得那个镜头吗?走到一处不好走的地方? 生:(七嘴八舌)我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背起了儿子。师:怎样背的? 生:(教师领读)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我背上的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师:有什么感觉?谁来试试看,把你的感觉传递出来? 生4:还有很浓的责任感。师:嗯,怎么读出责任感的?
生4:就是好像我背上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觉得那个责任感很强烈。责任感很重,要照顾他的母亲和他的儿子,负起一家人的责任。必须要缓缓地、慢慢地,这样才能照顾好。
(教师板书:责任感)
师:缓缓地、慢慢地。缓缓地是什么? 生:(七嘴八舌)慢慢地,仔细的。
师:走的稳稳地是什么角度写的?很小心,对吧?慢慢地是速度上,是吧? 生:(齐)是。
师:走得很仔细是什么呀? 生:(部分)小心的。
师:也是小心的,是一种态度上的。这整个世界,刚才这位姑娘讲到,他对上,对老是什么样的? 生:(齐)孝敬。
(教师板书:孝敬老)
师:对孩子,对小的下一辈? 生:(齐)关爱。
(教师板书:关爱小)
师:是吧?嗯,我们同学的反映非常好,你看,这么快的,我们把这个文章就已经基本读明白了,读明白了吧? 生:(齐)明白了。师:(指着板书“一家四口人在田野上散步”)我们看前面这样一件事情,一家人在田野上散步,这件事情小不小? 生:(齐)小。(教师板书:小)
师:太小了,这样的事情我们是不是经常发生啊? 生:(齐)是。
师:你看,哪有一家不去散步,不去公园玩,不去看看电影的,这样的事情在每个家庭都会上映。但是从这个小事中,作者莫怀戚,他感受到了浓浓的亲情,我们一上来就感觉到了。(教师在板书中给“浓浓”两字加着重符号)师:感受到了,“整个世界”这个词传递出来的“责任感”。(教师在板书“责任感”下加着重符号)师:这样的感受是不是很大?算不算大? 生:算。
师:应该算,好。(教师板书:大)师:(指着板书)那么这么小的事情,怎么能够传递出这么大的感触来呢?这个怎么混合的呢?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么写的,怎么把这个小事写得这么意义非凡?我们通常是怎么写的,比较一下也许就能发现。先来看第一段,我请一位同学来把第一段朗读一下。(生齐举手)
生5: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师:嗯,很流畅。那个孩子,你读的时候,你想传递出一种什么感觉来?其他的同学也轻轻的、默默地读。你想传达出什么感觉来,来,来说说看。生5:我想找到,就是一家人在田野上散步非常幸福的感觉。生6:我读出了非常悠闲、非常自在的感觉。生7:我看出了他们一家很和睦,很幸福。„„
师:嗯,一家人全部去了,那我想问大家,通常你们一家去散步的时候,你会怎样去讲这句话,你写作文的时候,你会怎么写? 生8:我们家人去田野里散步了。
生9:有一天,我和我们家人去散步了。
师:好,这两位同学说的有区别吗?区别在哪里? 生10:同学9加了时间。
生11:同学8的意思是全家都去散步了,而同学9的意思是不一定全家去散步。同学8的意思是他全家,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什么的都去散步了,而同学9说他和他的家人,有可能是他和他爸爸散步,他妈妈没有出来。
生12:人数上有区别,一个是全家人,一个是部分人。„„
师:好,比较一下,我们一家到田野上散步;我和我的家人到田野上散步;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三句话的区别在哪里?请同学们再读课文,默默的感受一下,作者的表达和我们两位同学表达的区别在哪里?(生出声读)
生13:我的感觉是,作者比这两位同学说的越来越具体了。
生14:作者在这写的是有次序的,把母亲放在第一个,就说明了对母亲有敬意的感觉;把小辈放在最后面。
师:嗯,她还发现了个顺序问题,那放在第一个的是谁呀? 生:(齐)我。
师:那按照我们刚才那位姑娘的次序,放在第一个的应该是谁呀? 生:(齐)母亲。
师:嗯,大家已经发现两点了哦,第一点是越来越具体了,第二点是刚才我们这个女同学发现的顺序问题。现在大家能不能来解决这两个疑问呢?那,我们来帮作者改一下,改成我的母亲、然后是我,好不好啊?(学生静默两秒)
师:很有挑战性,我从来没有遇到过孩子问这个问题!(部分学生举手)
生15:我想的应该就是,这个“我”放在第一位,说明我的责任最大;把“母亲”放在第一位,母亲的责任就最大,而“母亲”已经老了,我的责任应该是最大的,所以把“我”放在第一位。师:从文章里找出一些支撑你观点的语句来。(面对其他同学)他已经有非常好的感受了,来,小伙子你在读了这么几遍文章以后,你从哪里感受出了,作者的责任感特别特别的强?其他同学如果有的话,可以帮帮他。
师:好,我们好多同学想帮你,你愿意接受别人的帮助么?(生点头示意)
师:好,后面那个女孩子。
生16:先是第二自然段最后一句话,“她现在很听我的话,„„一样。” 师:嗯,这句话圈一圈,非常好。生16:然后是,第六自然段,“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师:同样要圈一圈,找的好吧? 生:(齐)好。
师:嗯,还有同学想讲吗?这两句话一定要圈一圈哈,等会我要看你们的笔记。生17: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生18: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师:我们一上来就是从这句读出责任感来的,没有忘记吧?那好,为什么把“我”放在第一位,恐怕作者还是考虑过的吧?至少我们读着,觉得还是有道理的。你看,我们已经有两个发现,作者把这些人物,一个一个的分开,非常具体,这个具体是为了干什么呢?
生:我觉得他这样具体的写出这些人物,是为了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的。写出他们四个人去散步的事情,更能体现出他想表达的浓浓的亲情。师:更能,确实是更能,但怎么就更能?
生:我觉得就是,他一个一个介绍,说明这些人对他都非常重要,都是有同样的重要性,不是说他偏向谁。然后,把“我”放在第一个,就是我的责任是,能够帮助他们,能给他们一些温馨的东西,让他们觉得很有,就是很放心吧,跟我在一起。(板书:一个一个介绍很重要)
师:很精彩呦!一个一个的介绍,一个一个的登场,你们看到过明星走红地毯么,奥运会明星领奖么,镜头一定慢慢的、一个一个的过去吧?(生点头)
师:为什么聚光灯要一个一个的打上,镜头要一个一个的对上去?就是这每一个人都是,(停顿一秒)非常重要的。师:我想请大家再来读一读这段,请刚才第一个读这段的那个男孩子,你再来读一下这句话,好吗?其他同学听听看,先回想一下他第一遍读的时候是什么感觉,这一遍他读起来有没有一点调整,好吗?来。
生5:我们一家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师:有变化么?
生19:他感情有变化。他把“我”,还有“我的母亲”加重了。师:哦,加重了,还有什么变化?速度上有变化么? 生:(异口同声)慢了。
师:慢了,慢了就怎么样啊? 生:(部分)强调。
师:强调,强调的意味就出来了。我们一家在田野上散步,那是什么口气呀? 生:(齐)欢快的。师:欢快的。(读得很慢)“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是一种什么样的语气? 生:(七嘴八舌)缓慢的,慢慢地„„
师:缓慢的,想传递出一种,这件事情是很重要的,或者说很有意义的一件事,是不是?我们为什么要把语速放慢呢?我们依据什么来把语速放慢呢? 生20:“散步”两个字可以体现出来,他们速度要很慢,因为散步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生21:这几个标点符号可以体现出来,像逗号,冒号,“我”后面有个逗号,“我的母亲”后面也有个逗号。
师:红笔圈出来,哎呀,我们同学太精彩了,这个姑娘已经做了好几次大贡献了。依据什么标志?读出浓浓的亲情是我们的感受,对吧?我们从哪里感受到了浓浓亲情,感受到了责任感,你看我们发现,(指着板书“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他这样一个一个排列,说明他对家里每一个人都是重视的。把自己排在第一个,并不是他把自己看得最重,而是他有一种什么? 生:(齐)责任感。师:这是我们从这样一种文字、语言中,一点一点感受出来的。我们这种感受合理不合理呢,是要看文字,看句子,看词语,看标点。他发现两种标点,逗号表停顿,这个地方我们通常用什么样的标点? 生:逗号。
师:为什么不用顿号?顿号的停顿就是? 生:短暂的。
师:短暂的,比较短促一点的。做了笔记没有,同学们?
师:把这个逗号圈一圈,旁边写一写,不用顿号用逗号,有意放慢节奏,将每个人出场的时间,聚光灯打在这个人身上的时间要怎么样? 生:要长。
师:要长。有感觉了吧?冒号也是,冒号放在这是一种书面的提示下文,书面语的感觉。就像刚刚我们同学还看到,我和我的母亲。你们通常和妈妈去散步会怎样讲? 生22:我和我的妈妈去散步。师:“母亲”和“妈妈”这个称呼有什么不一样? 生22:我觉得,“母亲”这个称呼就尊重一些。
师:嗯,为什么说“母亲”就尊重一些?那“妈妈”是什么感觉呢? 生22:用“妈妈”感觉也可以,就是没有,没有,怎么说呢。
师:怎么说呢?你有感觉,我就是希望你把这种感觉说出来。我儿子今年高三了,他有时候会喊我“老妈,别烦了!”(师生笑)妈妈、老妈、母亲,这三者有什么区别? 生22:说“老妈”的话,我会感觉到比较亲切一点,“母亲”听起来就感觉是对长辈的比较尊重。
师:他的感觉非常好,叫“老妈”显得亲切,叫“母亲”是? 生:(齐)尊重。师:“老妈”是什么时候用啊? 生:(七嘴八舌)平时,随意,偶尔„„ 师:“母亲”往往用在什么场合? 生:书面语。
师:哦,书面语,有感觉了吧,很好,请坐。你看,第一段里我们有几个发现?(学生七嘴八舌)师:第一点我们发现了,所有对象一一出现,是不是? 生:(齐)是。
(教师板书:
1、对象一一出现)
师:第二个我们发现了什么?对象排列的? 生:(齐)顺序。
(教师板书:对象排列的顺序)
师:第三个我们发现了什么?考考你们。我们从什么来判断语速? 生:(齐)标点。
(教师板书:
3、标点)
师:我们发现作者有意用了两个强调语速慢的标点,使节奏慢起来的标点,一个是冒号,一个是什么? 生:(齐)逗号。
(教师板书:逗号、冒号)师:冒号是一个正式的、书面化的提醒;而逗号明确告诉我们节奏要放慢。我们还发现什么? 生:(个别)对母亲的称呼。
师:对“母亲”的称呼是书面语。(教师板书:
4、书面语)
师:了不起吧,同学们?现在停下来,带着这种感觉读第一节、第二节,我让大家已经读了四五遍了,不要齐读,自己读。节奏一定是慢的,作者心中一定是带着一种郑重其事的感觉的,慢慢地把那种郑重其事的感觉读出来,自己读,体会。(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朗读。)
师:嗯,同学们读的很轻,是不是有点感觉啦?(生点头示意)
师:这种表达,让我们这么小的事情变得? 生:(大部分)重大。
师:所以以小见大不是一下子拔高,而是一开始作者就有意识的一种,我们给它一个命名吧——庄重的表达。有意识的一开始就用一种庄重的表达,让我们感受到他对这件事情的,态度!庄重的表达。
(教师板书:庄重的表达)
师:好,你们现在可以前后来合作一下,独立的做也可以,第二节、第三节或者第四节,我建议从第二节开始,好吗?你发现,第二节里有没有一些,我们在第一节里没有发现的庄重的表达?你看哪些地方是作者有意的加重语气,放慢节奏,凸显他对人物对事件的一个态度的?好,我们同学前后讨论,左右合作都可以,看第二节有没有发现?(学生讨论,教师巡视并做指导)
师:有感觉的同学就可以举手示意一下,让我来听听你的感受。
生23:说“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从这句话我读出了,他对母亲在冬天里熬过的那些艰苦的日子发出的感叹,春天来了,他为母亲感到高兴。师:(点头)哪些词?刚刚你注意到了“熬”,“熬”就是一个程度很深的词,经过这个冬天很不容易,是不是? 生:是。
师:作者有意识的把母亲能够经过这个冬天的不容易,艰难,庆幸,总算过来了写出来了,因为这个冬天实在是一个怎么样的冬天? 生:(齐)严冬。师:严冬,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冬天,所以这个“熬”字是一个程度深的词。(教师板书:
5、程度深的词语)师:还有么?
(教师在众多举手的同学中,寻找还没有发过言的同学)生:还是刚才那位同学找的那段,就是“但春天总算来了。”这句写了他盼望春天的到来,也盼望母亲的生命能够到春天的感叹。师:这句中哪个词语程度特别深呀? 生:(齐)总算。
师:好,总算。这句中还有吗?我们既然找到了这句,我们就要盯着这句,把这句琢磨透。(大部分学生举手,教师找寻还未发过言的学生回答问题)生24: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这句话。我听说,老人在严寒的冬天一般都是体弱多病,到了春天万物复苏的时候,他身体也就好一些了。而作者说,春天来得太迟太迟太迟太迟了。师:嗯,对呀,你看他读了四遍,他觉得两遍不过瘾,(师生笑)师:这个地方作者用了一个什么修辞手法? 生:(齐)反复。
师:反复,懂不懂?学过没有? 生:学过。
(教师板书:
6、反复)师:好,学过。那我们知道为什么要用反复强调么?早上出门,妈妈会说“上课好好听讲哦”,有没有这样说? 生:(大部分)有。
师:说一遍,还是说好几遍? 生:(大部分)好几遍。
师:好几遍,就是为了强调嘛!这个地方强调春天来得太迟,跟刚刚那个“熬”是不是异曲同工啊? 生:(齐)是。
师:那个是从母亲终于度过了,熬过了,好不容易啊来写;这个是从春天,哎呀,总算来了,那么晚那么晚来写,对吧?感受到了吧? 生:感受到了。
师:其实还有,不过我相信你们还会有其他的发现。愿意讲这句也可以,愿意讲其他的发现也可以。
(大部分学生举手)生25:“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啊”这句话体现出了,他对母亲的关爱。师:哪个词,哪个句子?
生25:正因为如此,才应该。
师:语句是非常重,非常肯定的。还有么?(前两排同学都把手举得很高,后面也有部分同学举手)你看我们前两排,从这开始我要找一下中间的举手的,好,这一排这个小姑娘举过,那个小姑娘举过,最边上的小姑娘你好像不喜欢举手,举了一次我没来得及叫你,来,你来把你们的想法讲讲。
师:有发现吗?第二节、第三节,后面都可以。(生26沉默,教师继续提示)
师:没关系,刚才我们同学讲了两句体现作者责任感的句子,你们划了吗? 生:(齐)划了。师:第二节中的哪句话? 生:(七嘴八舌,纷纷将手举得很高)„„
师:你能把这句话讲一讲吗?我希望这个小组,这一排的同学也把他们的想法跟我们交流一下。来,说说看,这一句话有什么感觉? 生26:(小声地)现在母亲老了,她想依靠我,她觉得我就是很值得依靠。师:是,她觉得我值得依靠,这句话可以看得出。很听我的话,用的什么词? 生:(齐)很。师:(指着板书)程度深吧?这个前面也有一个词,可以看出母亲对我的态度。(学生踊跃举手)师:哪个词? 生:(齐)信服。师:太好了,(对着26生)好,请坐。这排同学待会还要讲一讲。“信服”是不是也是一个程度很深的词语,这句话的好处还没有讲够,有谁愿意再来讲一讲?(学生纷纷举手)
生27:这一段讲了,他母亲对他很体谅,他母亲也就信服了,跟他一块出去了。师:“体谅”这个词调整一下?他的母亲对他,可能也有体谅,但更多的地方是什么呀? 生:(大部分)信任。
师:信任,好,很好,请坐。这句话除了讲出信任之外,还讲出了什么?同学们,看“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学生纷纷举手)师:这个是比喻句吗? 生:(齐)不是。师:是一个什么? 生:(七嘴八舌)比较、对比„„
师:比较、对比。这个比较看出什么来啦?(大部分学生举手,教师走到后排)
师:来,旁边那位同学,我还是要换一个同学,来,你来说说看,这个比较能看出什么来?(教师板书:
7、比较)
生28:我觉得更能看出,我的那个责任感很重。
师:怎么就看出他责任感很重的,你把推理过程告诉同学们来。生28:用到一个词是“信服”,还有就是,“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从这句能看出来,就是他想表达自己的责任感很大,很重大。师:嗯,这个感觉可能还不够敏锐,来,坐下再想想,再想想。(其他学生纷纷举手)
生29:我觉得能够看出,他在他母亲的心里很重要。“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就是我小时候唯一的依靠就是我母亲,师:(笑)是不是唯一的? 生29:(笑)不是。师:不要去讲唯一的。
生29:就是主要的依靠就是母亲,我现在长大了,母亲主要的依靠就是我,她很相信我。师:有感觉了哦,发现了两个时间段的词语没有? 生:(七嘴八舌)小时候,现在。
师:小时候,现在。他讲道,小时候母亲对于我来讲是最值得信赖的人,现在我成了母亲? 生:(齐)最信赖的人。师:这样一个很近似,回环那样的,对称的句子。比较中看出这两个人的,什么? 生:亲,亲近。(教师板书:关系)
师:看出了一种关系的转换,关系的一种比较、强调。小时候这个家,是一个什么样的家?我很听母亲的话,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是一个什么样的母亲?什么样的家庭? 生:(七嘴八舌)„„
师:母亲对孩子肯定是,很? 生:(部分)喜爱。
师:很喜爱,很负责任。师:现在呢? 生:(七嘴八舌)母亲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师:是啊,通过这样一种比较,我们同学那样一种浓浓的亲情的感觉,出来了吧? 生:(纷纷点头)出来了。
师:这句话,我觉得我读到的更多的是一种亲情,亲情背后才看得出,母慈子孝这样一种责任,是不是? 生:是。
师:做笔记了没有? 生:做了。
师:好,时间也差不多了,在下课之前,我把今天的作业讲一下,回去以后,你们能不能再把文章读个三四遍? 生:(齐)可以。师:(指着板书)这个庄重的表达,我们今天发现了七点,发现了吗?笔记都做好了没? 生:(齐)发现了,做好了。
师:你回去看看,你还有没有其他的发现,这是第一项作业。第二项作业是,我们的教材在编写的时候,有三句话被删掉了,大家看投影。(屏幕显示教材里被删掉的三句话)
师:大家把这三句话加到你们的课本里,看看该不该删?(学生抄被删掉的三句话,教师巡视)
师:刚才同学们抄的时候,我注意到很多同学已经很认真的把文章分出了层次,这个不一定分的情,不是每一篇文章都要分层次的。同学们,你们很认真,我很感动,但是不要想着每篇文章都先分段落分层次。今天,我们重点研读了第一、二节。
师:好,最后,我们一起带着一种庄重感,虽然我们离作者的中年的年纪还很远,我们对责任感的感受也不一样,(指着课上发言的一名男生)你看,我们有责任感那么强烈的男孩子,我相信我们班还有很多。确实,你们向大家见证了我们初一
(四)班是个充满责任感的好班级!我们带着这种使命感,把第一节、第二节,我建议还有第三节,一起来读一遍,好么?好,一、二、三。
(师生齐读课文“我们在田野上散步„„就是整个世界。”)
师:好,整个世界就在我们的手中,就在我们的未来。好,下课!生:(起立鞠躬)老师再见。师:(鞠躬)同学们再见。(全场掌声响起)
张艳慧
第三篇:观看课堂实录《散步》有感
前几天观看了王迪老师的课堂实录《散步》有所感,今日凭着自己回忆,记下自己些许的感触。王迪老师的教学设计尤为巧妙,阅读,写作,联系得如此紧密。“学以致用”这一点在本课体现得淋漓尽致。
王迪老师,直入主题。教学目标就是体会作者莫怀戚的写作慧心。初一看题目,甚是诧异,觉得目标太宽泛,不具操作性,不由得为她捏了一把汗。同时也引起了我一看究竟的兴趣。
王迪老师发下讲学稿,上面的《散步》一文,没有环境描写。这一设计顿时让我有所体悟,心想或许她是抓环境描写来揭示主题吧。
结果她并没有直接进入环境描写。而是作者莫怀戚写作的背景和写作介绍。谈到莫怀戚一家人散步是事实,但是奶奶和孙子之争是有意夸大,其实奶奶一听孙子要走小路,便依从了孙子。于是王迪老师便提问,作者为什么夸大祖孙之争,又设计中间自己的为难。然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是为了突出一家人的爱与和谐。于是得出作者写作的慧心之一:巧设波澜,突出主题。
紧接着,让学生自己去补充第四自然段中的坏境描写,让学生体会,他们应该在怎样一个环境中散步。怎样写环境描写才能切合并烘托主题。然后再让学生品读原文的环境描写,看看作者想要通过环境描写突出什么主题。并引导学生,品读出“生命”这一主题。然后再品读,奶奶向小路望去的风景。体现了主题:家人的爱与和睦。于是得出作者的写作慧心之二:运用环境描写,烘托主题
最后在品读最后一自然段,体会这关键句子的含义,谈从中得到的启示,品读出了责任、爱、生命的延续等主题。于是得出作者写作的慧心之三:结尾画龙点睛,升华中心。
我想能将这样一篇抒情散文,体味到如此地步,并运用到写作教学中,实属不易,真是匠心独运。要是再安排一个作业,让学生运用这三种方式,记叙家里发生的一件小事就更加完美了!
直到现在这节课还在脑海里徘徊,真是余音绕梁啊!真心地觉得自己与王迪老师真是差距太远,自己在教学设计这一块确实十分薄弱,急待提高啊!
第四篇:《散步》教案与课堂实录-文档资料
《散步》教案与课堂实录
《散步》教案与课堂实录 教学内容
《散步》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文章选取了一个三代同堂的家庭一次散步的小事,表现了一个重大的主题: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在新的时代得到了发扬光大。学生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已拥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但不善于从生活实事中去感悟人生哲理。他们已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但不善于借助语文学习的经验去观照实际生活。
七年级的学生又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不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他们的自尊心、主动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了因此,在教学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做问题的发现者、思考者、探索者。设计思想
我们在教学中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他们积极投身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本课的教学以学生自读自悟、自主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 1 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本课的教学教师大放手,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解决问题。教师与学生一起参与交流,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借助
多媒体,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提高教学效率。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以小见大,以事寓理的记叙方法。2、体会文章平易朴实而又内涵丰富、耐人寻味的语言风格。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味浓浓的亲情,理解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教学重点
1、体味浓浓的亲情,品味语言的准确性。
第 2 页 2、学会在生活中的小事上感受亲情之美,生活之美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所蕴含的生活哲理。教学过程
一、导入(时间大约 1 分钟)
母慈子孝一直是中国人追求的理想的家庭模式,它像一首动人心弦的诗,一支感人肺腑的歌。这一节课,我们的心灵将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作一次愉快而高尚的旅行。
旅行中,我们将领略到那景物描写的诗意之美,对称朴实的语言之美,尊老爱幼的人性之美。
二、揭题(时间大约 3 分钟)
师点击电脑显示:一家人到郊外散步的图片,一位父亲背着她母亲,他妻子背着儿子走在一条风景优美的田园小路上。(电脑播放背景音乐:《江南》)(第 3 页 营造了一个音乐的氛围,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师:从图片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父亲背着她母亲,妻子背着儿子。生:一家四口子在散步。感受到他们很温馨。
生:我觉得图上景色如画,田园小路风光美丽……他们在这个地方走,真的太妙了。
三、感知课文(时间大约 5 分钟)
师:是啊,生活处处见真情,生活处处有亲情。下面我一起来学习莫怀戚的《散步》,领略课文中那浓浓的亲情。(点击电脑显示)1、自主朗读课文,将不懂的字词句,划一划。2、你在阅读中发现什么不懂的问题,请提出来。(学生自由朗读,有的学生边读边在书上圈点勾画。)(播放背景音乐《回家》,让学生在优美的意境中读,这有助于学生感知文章语言的情感,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
(读完后让学生质疑)
第 4 页 师:读了后,你发现了什么问题?请提出来。
生:“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这一句话不知怎么理解。
生:奶奶开始想走大路,为什么又同意走小路呢? 生:结尾的地方为什么说,我和妻子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设计意图
让学生通过自由读,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其他同学帮助回答问题,这样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地位,又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探究课文(时间大约 19 分钟)1、人性美
师:同学们真会发现问题,那我们就来一起探讨这人间的颂歌——
师点击电脑显示: 1、课文写了哪几个人物?他们各有什么性格特点?你从哪些句子理解出他的性格特点?
第 5 页(生积极举手回答)
生:课文写了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我的儿子 生:我从“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这句话看出我很孝敬父母亲。
生:我从“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这里知道我虽然很爱儿子,但更加尊敬母亲。
生:我从“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知道我既尊老又爱幼。
生:我由“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看出母亲听儿子的话。
生:我从“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了解到母亲很爱孙子。
生:我从“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这里知道妻子很贤良。
生:我从“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这里知道独生子很聪明。师:同学们回答非常准确,可以看出同学们非常认真读、思考。
师点击电脑显示:
散步:我:孝顺善良,关爱母亲
我的母亲:慈爱亲切,善解人意,爱护小辈我的妻子:温柔
第 6 页 贤惠我的儿子:天真活泼,聪明伶俐 师点击电脑显示: 2、散步中出现什么“分歧”?我是怎样作决定的?最后“分歧”是怎样解决?
生:儿子要走小路,母亲要走大路。生:我决定听母亲的话走大路。
生:最后母亲听儿子的话走小路,因为小路有美丽的景色。师:生活中你是否也有过与你的长辈发生过“分歧”的事?你是怎样解决?
生:有一次我和父母爬西樵山,我想爬一条崎岖的山路,而父母坚持走大路,怕危险。我看到父母那么紧张我,为我着想,就顺从了他们的意见。师:好,你知道了要尊重父母。
师点击电脑显示:假如我委屈了我的母亲,听从我的儿子走小路,那将会是什么场面,以小组为单位,发挥你的想象力,说说“我们”四口子的对话?看哪一组说的最精彩。(可用比赛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生:第一组:
生(我):我们走小路吧!生(儿子):好啊,好啊!
生(妻子):奶奶身体不好,走小路容易摔倒。儿子乖,我第 7 页 们走大路。
生(儿子):不行,不行,我要走小路。
生(母亲):哎,我年纪都这么大了,走什么都无所谓。小路就小路吧。第二组:
生(我):既然小路有意思,那就走小路吧!生(儿子):好啊,好啊!
生(母亲):好吧,走小路可以欣赏田园风光,另有一番情趣。
生(妻子):那走的时候注意点,毕竟小路崎岖。第三组
生(父亲):那就委屈母亲,走小路吧。
生(儿子)(兴奋拍手):好啊,好啊,我喜欢走小路,yeah 生(妻子):母亲年纪大了,走小路会不方便,儿子你就迁就一下奶奶吧。
生(母亲):算了,孙子喜欢小路就小路吧,让他开心一下,走小路也挺有意思的,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我,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开心散步就行了。生(父亲):好,走吧。第四组
生(母亲)(驼着背,一手挥向大路):走大路,大路平顺。
第 8 页 生(儿子)(跺脚,蹶着嘴):不行,不行,我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生(父亲):母亲,让孙子吧,小路风光很美,绿树红花,鸟语花香。
生(妻子):母亲年纪大了,走小路会不方便,儿子你就迁就一下奶奶吧。
生(母亲):孙子喜欢,让他开心一下,走小路也挺有意思的,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我。生(儿子):好吧!
师:你们觉得哪一组最精彩呢?你为什么觉得他好,其他的哪儿不好呢?
生:我觉得他们每一组都很好。不过我喜欢第四组,因为他们说的时候加上表演很生动,逼真。
生:我觉得第三组精彩,特别是奶奶说得好。第一组简单些。(师相机作简要点评)设计意图
:学生自读自悟,自编自演。小组合作研究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发挥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2、诗意美
师点击电脑显示:文中出现了很多优美的景物描写的句子和饱含哲理的句子,以小组为单位,选你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第 9 页 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学生小组研究,师巡视)
生:我喜欢这一句“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它描写了初春的田野,“新绿”,“嫩芽”,“冬水”写出春的气息。
生:我喜欢“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写母亲所望到的景物,虽然写得不多,但写出一幅田园风光……
生:我也喜欢这一句,从这里我知道儿子说有意思的原因,而且我觉得小路确实有意思,比大路好多了。
生: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对称美,写出一家人多么和睦温馨。对称美,互相映衬,很有情趣。
师:读得多仔细啊,理解多透彻啊。能不能将你的理解,通过读读出来呢?
(生读)(师点击电脑显示优美句子及图片,让学生感受课文描写的美好。)
师:饱含哲理的句子,谁能找出来?
生:我从“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背上老的,就像是背负着老一代,背上小的,就像是背负着下一代。可
第 10 页 见中年人责任多重大。
生:对,我同间这一说法,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师:老师也非常赞同说一说法。设计意图
:学生通过读理解这篇课文描绘的图画美,对称、朴实的语言美。再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深入研讨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品味文章中优美的语句,进而对文章中字里行间折射出的真情有较深的理解体会。这里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引导者、参与者、服务者的新思路。
五、拓展问题(时间大约 12 分 钟)
师点击电脑显示:你学习了这篇课文得到什么启示? 生: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以散步的平凡生活小事,反映探讨家庭和美的大原则。
生:一家人应和和美美、相亲相爱、互敬互助。生:如果每个家都像这家人一样,社会多和谐啊。(点击电脑显示)
第 11 页 启示:和和美美、互敬互爱、和睦相处、尊老爱幼 设计意图
:这处的设计,不仅使学生在回味中对本课巩固了认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师点击电脑显示:亲爱的同学们,如果说轰轰烈烈的人生是一种美丽,那么平平淡淡的生活更见人间真情。我们身边也有很多感人的小事,下面我们来重温身边的亲情故事。请同学们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以小组为单位,谈谈自己家庭生活中平凡而感人的小事。相信你们会说得很好。生:有一个星期天返校时我忘了带笛子,可没想到爸爸在晚修时竟亲自拿来给我。
生:有几次晚上爸爸来看我,有时拿被,有时拿衣服。开始我觉得很丑,很没面子。但现在,我觉得很幸福,那是因为我知道爸爸很疼爱我。
生:我奶奶老了,身体又不好行动不便,但我妈妈每天都给她喂饭,搓搓背。
师:你们的父母、长辈对你们真是太好了。确定生活中有太多这样感人的事。设计意图
:启发学生将课文内容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激活学生的独特感受,加深理解,教育了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互相启发,让学生懂得要尊老爱幼,热爱尊敬父母。
第 12 页 六、一曲人间颂歌(时间大约 3 分钟)
父爱、母爱实在是太伟大了,让我们一起高歌一曲《懂你》来祝福我们的父母,祝福他们身体健康。点击电脑播放歌曲《懂你》 设计意图:
通过唱歌,让学生产生心灵共鸣。
七、活动体验
回家后为父母做一件事,如倒杯水,装碗饭,夹夹菜,洗洗脚……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从读书走向实践。
第 13 页
第五篇:《散步》
《散步》教学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都散过步吗?和谁一起?散步是生活中一件平常的小事,但是在一位作家的笔下这件小事却感动了很多人,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品读课文——《散步》。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测预习,开火车读一读。
1、配乐朗读。你们昨晚都读了这篇课文,感受到文章的文字之美了吗?让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一读吧!老师和同学们合作朗读课文,请学生点评。
2、读完后,思考:文章记叙了一件什么事?用一句话概括大意。
提示:同学们还记得记叙文写作的六要素吗?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结合这六要素,谁来说一说这篇文章写了什么事?
明确:一家四口人在春天的田野上散步,产生了分歧,最终归于和谐的事情。
3、这一家人由分歧归于和谐,可以看出他们是一个非常幸福的家庭,这样美好的家庭,离不开每个家庭成员的付出,那在这一家四口人中,你最欣赏的是谁呢?回答时请用“我最欣赏——,因为从文中——(哪一句或哪一段)可以看出他(她)是一个——的人。”的句式回答。请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用笔圈画。
预设:我最欣赏文中的“我”,因为从文中“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这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领袖人物在严重关头时那样。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了,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我说:“走大路。”这一段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很孝顺的人。
我最欣赏文中的母亲,因为从文中“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睛顺着小路望过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说。”这一段中可以看出她是一个疼爱孙儿,慈爱的奶奶。
我最欣赏文中的儿子,因为从文中“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这一句中可以看出儿子非常聪慧。我最欣赏文中的妻子,因为从文中“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这句中感受到妻子很贤惠。
(还有第二、三自然段也表现出来“我”的孝顺,可补充。)
小结:这样幸福的家庭,字里行间表达的都是真挚的情感:母子情、夫妻情、祖孙情、婆媳情……归纳为一个词就是“相亲相爱”或“互敬友爱”(板书:相亲相爱)
三、析主旨,悟情感 过渡语:正如老师开头所说,散步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件细微小事,但是作家莫怀戚却让这件小事感人至深。那他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文章的主题,看看作者想要表达的是什么?(主题是作者在文章中通过各种材料所表达的的中心意思,它贯穿文章的“全部内容”,体现作者写作的主要意图。)
合作讨论:先默读课文,再小组合作讨论这篇文章表达了什么主题?请结合课文说一说。预设1:生:读第四自然段,这篇文章作者表达了热爱生命的主题。
师:——这一段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复习描写方法—考试技巧)环境描写,写出了田野美丽的春景。
——作者为什么看到这美丽的田野春景会想到生命?(春天充满了生机)
——从哪些词中可以看出来?(新绿、铺、嫩芽儿、密、水泡儿等词)这些词背后有什么言外之意?(“新绿随意地铺着”“嫩芽也密了”“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都给人们渲染着一种生命的活力,尤其是“铺”“密”这两个动词,充分表现了春天草木萌发的朝气,给人一种享受不尽的生命活力。作者把母亲带进初春的田野,就是为了让母亲感受到蓬勃生命的召唤,增强母亲对生命的渴望。这不仅体现了他的孝顺,更体现了他对生命的珍惜和热爱。预设2:“……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从这句话中我觉得作者想表达的主题是承担责任。作者把背母亲和背儿子写得很郑重其事,给人一种如责任一般的沉重。
师:“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是不是太夸张了呢?为什么把背母亲和背儿子写得那么郑重其事?
生:我背的是母亲,妻子背的是儿子,母亲给我们以生命,而儿子又是这生命的延续,这血脉相连的三代人紧紧连接在一起,构成了生命的整体。母亲已老,孩子还年幼,中年人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必须对他两端的弱势负责,即强壮当对衰老和年幼负责。“整个世界”就是指幼小的生命、成熟的生命和衰老的生命共同组成的世界。
预设3:我体会的主题是尊老爱幼。从文章“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我说:‘走大路。’”这句感受的是“我”尊重母亲的意见,决定走大路,是尊老;“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这里写出了母亲疼爱孙子,理解孙儿的心思,决定自己克服困难,满足孙儿的心愿,彰显了人类生命的真谛——对幼小生命的保护,就是爱幼。
师小结:嗯,同学们都说得非常好,《散步》这篇文章所表现的家庭情感是建立在对生命的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尊老爱幼和中年人对上孝顺老人,对下呵护孩子,这些都不仅仅是因为家庭情感的缘故,更是一种对生命的把握与珍惜,是对生命的神圣的责任感使然。
四、作业
如果给文章换个角度另拟一个题目,你会以什么为题,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