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课程论文 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趋势变化(全文5篇)

时间:2019-05-13 10:04: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形势与政策》课程论文 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趋势变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形势与政策》课程论文 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趋势变化》。

第一篇:《形势与政策》课程论文 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趋势变化

《形势与政策》课程论文 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趋势变化

摘要:建国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呈现飞速状态,随着经济一年一年的大脚步迈进也奠基这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名族复兴。回望改革开放六十几年的过去,中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单一的农业大国发展到轻工业,又由轻工业慢慢渐变到重工业,到现在的工业多重化,经济多样化。中国经济形势四个基本“没变”,中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没有变;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

关键词:经济 多样化

正文:二十世纪以来全球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球金融危机,希腊经济崩溃等一系列的经济危机,在这样的全球大环境下,我国尚能踏着稳定的步伐在危机大环境下发展前进。我国在习近平主席带领下向多元化的经济体系迈进,并保持稳定发展。

一、中国经济四“没有变”。

2015年11月18日国家领导习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领导峰会演讲到,中国经济依旧面临这复杂的内、外经济压力,正在经历改革震痛,前所未有的机遇,前所未有的挑战。但是长期发展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这就是习主席阐述的四“没有变”。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国家对经济的信心与努力不变,在金融危机的环境下全国人民跟这党的的路线下。并提出了四个“坚持”,第一、坚持推荐改革开放。要解决世界经济深层次问题,单纯靠货币刺激政策是不够的,必须下决心在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方面作更大努力,使供给体系更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第二、坚持构造开放式经济。多年来,亚太坚持大开放、大融合、大发展、走出独具特色、充满活力的区域经济合作道路,堪称发展水平悬殊的经济体共同推进一体化的典范。第三、坚持落

实发展议程。要富国必先富民,这是古人留下来的经验。第四、坚持推进互联互通。互联互通的根本目的,是使亚太经济血脉更加通畅,从而扩大经济社会发展潜力。最后习主席还提出来了五个“注重”。我们将更加注重效益治疗,创新驱动,公平公正,绿色发展,对外开放。

二、近年国内经济增速下降的因素。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中国经济持续上涨已成为人们饭后聊点,但是近年经济增速持续下降的问题也成为了各个媒体,经济学家关注的焦点。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在“大国远见”财经峰会上表示连续13个季度经济增长下滑,这是78年的改革开放以后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经济下滑,原因是什么?作为一个发展中转型中的国家,我们肯定有体制问题,也有机制问题,但是经济出现这么长时期下滑的原因,不是我们的体制机制造成的,是国际经济周期的因素造成的。从中我们能够从专业人士的角度了解到,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在经历啦长时间的增长所留下的问题是非常多的,但是最重要的原因是全球经济大环境的衰败。我国的经济在此还是保持性很高的。根据查文献,在2008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很多发达国家的经济复苏很慢,他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无法回归到正轨上,在这条经济列车上,我国作为第二大经济体定会收到这些国家的影响,导致增速下降。但是这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挑战与机遇,在很多发达国家的比较当中我国的生产劳动力还是很发达的,需要把这些机遇转化为增长就必须深化改革,消除双轨制遗留下来的收入分配问题,消除腐败等影响经济秩序、社会稳定的问题,充分发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作用。不久前,习主席访问新加坡落定中新政府的第三个工业园区于西南重庆,这也将会增加内陆地区尤其西南地区的发展。也将对于西部大开发的工程添色添彩。

三、要准确把握新常态的趋势性变化。

11日在北京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会议首次明确的确定了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中国的九大趋势性变化。并提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我国当今与往后的中国经济大逻辑。我们以此从九大趋势来了解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一,从消费需求来看,过去我国的消费方向是明显模仿式的,什么东西火啦大家都争先恐后的去消费,我们应该树立争取的价值观,会议提出采取正确的消费政策,解放人民的购买力。二,从投资需求看,经过啦几十年的大规模政策帮扶,传统行业已经接近饱和,新型产业将成为未来的经济主要发展方向。三,从

出口国际收支看,随着国际金融危机,我国的出口产量日益降低,拉低经济发展,应选择新方向把出口经济握紧,使出口继续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撑。四,从生产能力与产业组织方式看,过去供给不足长期困扰经济的发展,传统的产业需求的减少,使其供大于求。智能型,小型产业,新兴产业,微型企业将会在增长经济发展的路上起重要地位。五,从生产要素相对优势看,过去廉价劳动力是很大的优势,但是现在人口日益老年化,农业劳动力的减少使很大的问题。往后应当创新成为发展的驱动。六,从市场竞争来看,过去主要是价格的竞争与数量的扩张,现在正在逐步的转型向质量型,市场统一,改变久市场竞争的坏习惯,加快形成透明,有序的市场大环境。七,从环境约束看,过去的发展占用环境很大,现正在向更加绿色化的方向发展。八,从经济风险累积和化解看,伴随着经济增速的下降,各类经济风险逐步显现化,但是要化解这些风险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九,从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看,政策刺激应经不在那么明显,应全面调控与配置,进行科学的分配。从这九点了解到国家对于经济的新风标已经树立我们应该把握新常态的趋势变化去了解我国的经济。

四、唱空中国经济?你错了。

2014年两会召开之际,境外一些机构与媒体对中国经济发起一轮“唱衰论”,妄图影响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从各大论坛可以看到细心的博主发现,每逢我国有重大政治会议召开之际,境外一些机构总会发表一些中国经济将崩溃的谬论,并且夸大的大肆唱空中国经济,而且这些谬论如出一辙,毫无依据与新意。例如2013年外境机构判定中国经济将很难增长,结果下一个季度中国经济实实在在的增长速度达到百分7.8,实现了止跌回升。我国经济学家发表“不要听信境外唱衰中国论调,他们并不掌握中国的情况”。在这些谬论下,我国经济用事实实力的反驳啊境外的唱衰论。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应该相信国家经济调控,用事实去验证理论,不要轻信对中国的经济谬论,坚信我国经济正在大步的迈进中。中国经济已骤然成为啦时间经济列车的最重要支撑部分,中国经济的一举一动都将引起世界的关注。

第二篇:形势与政策—浅论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

浅论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

摘要:习近平同志对中国经济“新常态”进行了重要论述。中国经济发展形态的变化是机遇也是挑战。宏观经济调控的思路和原则以及宏观调控政策都应有所调整,以适应中国经济“新常态”。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发展形态;机遇;挑战;宏观政策

引言

2014年5月,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这是新一代中央领导首次以“新常态”描述新周期中的中国经济。2014年11月。习近平又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首次系统阐述了中国经济“新常态”。

新一代决策层以“新常态”定义当下的中国经济。是建立在对中国近几年宏观经济走势及其内在原因深刻洞察基础上的。首先,中国经济“新常态”准确定义了近几年中国经济增速的新特点。自2010年随后几年中国经济增速明显放缓。中国的经济增速已正式告别超过8%的快速增长,进入到7%以上、8%以下的中速增长周期。并且中速增长将成为今后多年的常态。其特征是保证经济增长的平稳和质量,不再盲目追求过快的速度。其次,对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定义深刻洞察了中国经济增速回落的深层次原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带来了环境污染加剧、社会矛盾增加以及国际压力变大的严峻挑战,意味着旧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难以为继,经济增速的下滑是必然的。再次,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定义准确描述了未来一段时期中国经济增长的新模式。这意味着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已明显不能适应今后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一种经济增长速度适宜、结构优化、社会和谐的新的协调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应该被建立。中国经济新的发展态势 1.1 经济增长减速的新常态

2001年至2011年中国经济增长率年平均值为10.4%;从2012年初至2014年初,各个季度的GDP增长率都在7%至8%之间,2014年一季度增长7.4%。根据“十二五”规划目标,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只要年均7%的增速就够了。李克强总理做公开经济报告时也指出,如果中国每年要维持新增1000万的就业,中国经济增速只需要7.2%就可

[3]

[2]

[1]以。

1.2宏观调控政策的新常态

宏观政策的三字真言是“保增长、控风险、调结构、促改革”,这意味着宏观政策需要告别过去刺激依赖症。保增长是底线,如果经济增速在7.2%以上的合理区间,不会采取非常规的刺激措施。控风险仍是当前宏观政策的焦点之一。导致中国当前经济增长减速的周期性原因主要来自债务扩张和随后的政策紧缩效应。2008年危机之后中国的强力刺激措施通过债务扩张实现经济的超常反弹,杠杆率上升之后,产能过剩和局部的房地产价格泡沫无以为继,只能通过痛苦的债务紧缩过程实现去产能、去杠杆目标。去产能的典型表现是PPI连续26个月负增长。另外根据中国社科院发布的《国家资产负债表》统计,杠杆率上升的具体表现是,2007年中国非金融企业总负债占GDP比重为186%,但2012年这一比重上升至266%。另外,审计署的统计表明,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和地方政府或有债务合计数,2010年是10.7万亿元,2013年6月底是17.9万亿元,两年半时间增加了67%。为控制房地产泡沫风险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中国采纳了缓慢缩减货币供应增速、加强影子银行监管等结构性紧缩货币政策;同时加大反腐力度,财政支出增幅也时有放缓。很显然,真正的去杠杆目标未实现之前,时断时续的结构性金融紧缩和财政支出结构调整将是常态。1.3结构调整的新常态

中国正从工业大国向服务业强国转型,以第三产业衡量的服务业占GDP比重在2013年已经超过第二产业,达到46.1%。伴随着收入和资本存量的增长,中国正在从投资和出口主导型向消费主导型经济过渡。从历史经验看,这必将明显提升对服务业的需求,尤其是商贸物流、互联网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另外,中国区域结构将趋向均衡发展的新常态。如京津冀经济圈、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超大城市群等区域经济的发展为中国经济升级版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发展空间。1.4要素供给的新常态

劳动力供给增长放缓;资本形成的增速将随储蓄率有所下降;土地、能源和环境约束加大。经济发展环境出现重大变化,低土地成本、低能源成本和低环境成本的时代已经过去,我国依靠扭曲土地成本、能源成本和环境成本等形成的特殊优势将逐渐消失。全要素生产率难以大幅度提高。一是短时期内技术水平难有大的突破和提高。二是劳动力再配置效应有所减弱。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城镇化过程中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向工业和服务业部门的再配置带来的整体生产率上升,是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重要来源,但我国农村可转移劳动力数量出现下降趋势。这些要素供给的新常态决定了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率存在下移趋势。

[7]

[6]

[5][4]1.5 改革与完善国家安全治理的新常态

中国在过去30年的快速发展过程中,经济发展存在两个不平衡:一是内部不平衡,具体表现为: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城乡二元结构长期存在以及区域发展不平衡。二是外部不平衡,主要表现为凭借低成本优势扩张贸易和经济增长上升红利吸引海外投资,形成多年国际收支双顺差,由此导致外汇储备积累余额上升到让人眼红的水平;随着经济发展水平上升,资源对外依赖程度不断提高;受技术和能源结构限制碳排放量大以及环境污染影响世界气候环境;在国际产业链分工体系中中国位于中低端制造业,高技术产品和服务严重依赖国际进口等等。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经济体不断以这些外部不平衡问题对中国发难,比如汇率操纵指控、贸易争端、气候谈判、高技术转让限制等等。这两个内外不平衡是中国社会安全和经济安全的根源。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规划了到2020年的改革目标和路线图。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笔者认为,从国家安全战略的高度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促进内部和外部结构优化,完善国家治理体系,提高治理能力、保障国家安全将是中国式“新常态”的重要内容。中国经济“新常态”下面临的机遇

“新常态”绝对不仅仅是经济速度的放缓。在经济速度放缓的背后,中国经济还面临着不同于以往的新机遇。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提出了“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这些机遇包括经济增量的可观,增长动力的多元,经济结构的优化,制度环境的改善等。2.1 中国经济增速虽然放缓,实际增量依然可观

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总的体量在不断增大。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即超越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在经济总量如此巨大的情况下,很难继续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增长率。但庞大的经济总量使得中国即使保持7%左右的增长率,每年的经济增量依然十分可观。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56884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7%。比上年增加近5万亿元,这一增量就相当于1994年全年经济总量。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的各国GDP数字来看,中国2013年年GDP增量略小于印尼的经济总量,但大于土耳其的经济总量。而据IMF估算,土耳其2012年GDP总量为7882亿美元,排在世界第17位。中国每年的巨大经济增量为拉动全球经济增长和促进全球经济稳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2.2 中国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源于高投资率、出口的快速增长

[9]

[8]以及丰富的人口红利。在经济“新常态”下,传统的经济增长动力都有所弱化,但我们也面临着不同于以往的更为多元的增长动力,包括新型工业化、城镇化、消费升级、科技创新等等。这些多元的增长动力会使我国经济增长更趋平稳。

首先,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投资需求依然强劲。特别是我国正面临新型工业化的机遇,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有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和升级。不断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其次,我国也面临着城镇化转型发展的新机遇。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城镇消费群体不断扩大、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消费潜力不断释放,也会带来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住宅建设等巨大投资需求,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再次,我国面临消费升级的新机遇。我国目前的社会消费正从生存型消费向享受型消费、发展型消费方向转变,信息消费、休闲旅游、文化娱乐、医疗保健的消费比重将大幅上升。国内消费需求的增长将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更大的动力,使我国经济增长避免过度依赖出口的外部风险。最后,我国面临科技创新的新机遇。目前,我国科技飞速发展.特别是在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我国的科技水平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科技进步和创新”已成为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也给我国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劲的动力[10]。

2.3 中国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前景更加稳定

近年来,我国深化改革致力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使得我国经济发展的前景更加的稳定。在产业结

构方面,第三产业近年来持续快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对吸纳就业、促进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3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8.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6.1%,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标志着产业结构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再有,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快。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在2013年增长11.8%,比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高2.1个百分点。习近平同志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发布了以下相关数据:2014年前三个季度,中国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8.5%,超过了投资;服务业增加值占比46.7%,继续超过第二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速分别为12.3%和11.1%,明显高于工业平均增速;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6%更优。

2.4 中国政府大力简政放权,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很大一部分归功于我国经济体制的市场化改革。市场经济的发展激发了民营经济[11]。这些数据显示,中国经济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质量更好、结构的活力,推动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然而,在市场化改革过程中,政府主导资源配置的体制仍然和市场体制并行,政府对市场经济活动的不当干预仍然广泛存在。政府对市场的不当干预这种做法导致了“寻租”活动的蔓延,妨碍了市场对资源的优化配置功能。

2013年11月,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决策。全会发布的公报首次明确提出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公报提出,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这意味着接下来中国的市场化改革将进一步深入。改革的目标就是要放开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用好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围绕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在深化市场体制改革方面加快取得突破。并且通过深化改革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为经济继续发展提供强大推动力 中国经济“新常态”下遇到的挑战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面临着不同以往的新机遇,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新的挑战。3.1 经济增速的放缓

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入中高速增长,经济增速明显放缓。经济增速的放缓是目前我国所处的国际和国内环境所决定的,也是“新常态“下经济规律自我作用的结果。但不可否认的是,经济增速的放缓也会带来很大的挑战。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已习惯通过经济的高增长来解决和缓和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问题。这些过去高速增长时期积累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在经济增速放缓后就有可能暴露出来

[13]

[12]。

。例如,经济增速放缓会带来财政收入的大幅回落,这必定会对我国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重大民生问题的财政支出带来巨大的压力。经济增速的放缓也会给我国的就业带来比较严峻的压力等等。能否在经济增速放缓时期妥善应对这些矛盾和问题会直接影响到我国的社会稳定。3.2 经济增长动力的转化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动力是依靠廉价劳动力和高投资以及高出口,是以粗放型增长为特征的。在经济“新常态”下,资源和环境约束的压力以及人口红利的消失都迫使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要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要发生转变,原有的动力正在弱化,新的动力正在形成。目前,我国正在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加快政府职能体制转变。我国也面临着不同于以往的更为多元的包括新型工业化、城镇化、消费升级、科技创新的增长动力。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要从规模红利向制度红利和创新等红利转变。但是从原有的增长动力向新的增长动力进行转变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转变过程中,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必然要面临不可避免的“阵痛”和压力[14]。

在过去的30多年中。传统产业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占据极为重要地位,为经3.3 产业结构的调整

济高速增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很多传统产业如钢铁和水泥等行业占用了大量的资源,而其资源利用效率却比较低下,并且容易造成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加剧了中国经济增长与环境资源之间的矛盾

[15]

。近几年来我国某些传统行业的产业结构调整的压力进一步加大,虽然我国一直致力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但进程依然比较缓慢。基于技术创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近年来快速崛起。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也持续增加,但其产业总量还无法与传统产业相比,短期内还难以形成像传统支柱产业那么大的拉动力。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传统支柱产业对经济推动力会减弱。而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经济的推动力会增强,在这个过程中,我国的经济增长也必然会面临较大的压力 结束语

中国经济“新常态”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其最为核心的要义就是利用好减速时期进行最为积极的结构性改革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称之为“减速治理”。从理论上讲经济增长减速是经济体的一次大的“清洁”,熊彼特称为“清洁机制”,即淘汰落后企业,推动创新企业发展。减速治理的核心就是利用“减速”重建新的增长方式和增长机制。”其中包含着全面的市场化改革和现有存量的结构性调整[17]

[16]。

。减速治理的关键仍需要宏微观双重努力。宏观政策上要有足够的定力,容忍经济减速,不要过度消耗政策刺激的资源,宏观政策的重点在于化解金融财政风险。微观则更需加快改革和存量调整,尽快转向高效均衡的增长阶段[18]。

中国经济“新常态”通过适当的微刺激,坚守保增长的底线,促进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释放创新和改革红利,到2020年顺利实现改革目标和十八大双倍增计划的前景值得期待。

参考文献

[1] 新华网《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关于经济工作的重要论述》,http://news.inhuanet.com/politics/2014-02/22/e_126175088htm.2014-2-22. [2] 向松祚.中国经济“新常态”[J].英才,2014(6):78.

[3] 汪文品.上半年消费对GDP增长贡献率达54.4%出口贡献率为负[EB/OL].新华网,2014-7-27.[4] 刘伟.经济“新常态”对宏观调控的新要求[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4(4):8—13. [5] 刘世锦.进入增长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J].中国发展观察,2014(4):18. [6] 张占斌.从战略全局研判中国经济新常态[N].光明日报,2014—10—15(15). [7] 夏锋,杨天英.走向经济新常态的转型与改革[N].经济参考报,2014—11—21(8). [8] 张占斌.适应中国经济“新常态”[J].中国经济报告,2015(1):22. [9] 姚洋.经济新常态并不意味着低增长[N].中国证券报,2014—09—25(A06).

[10] 安宁.创新成为应对经济新常态挑战的新“处方”[N].证券日报,2014—12—16(A01). [11] 新华网:《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上的演讲(全文)》,http://news.xinhuanet.corn/2014—11/09/e_1113174791.htm,2014-11-9.

[12] 周子勋.以改革新常态护航经济新常态[N].中国经济时报,2014—12—16(1). [13] 裴长洪.为经济新常态培育持久增长动力[N].经济日报,2014—09—02(16). [14] 夏金彪.直面经济新常态下的行业阵痛[N].中国经济时报,2014—09—11(9). [15] 张锐.经济新常态下发展动力的新增长点[J].上海企业,2015(1):21. [16] 高峰.解析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J].当代县域经济,2015(2):19. [17] 王一鸣.全面认识中国经济新常态[J].政策膝望,2014(12):53—54. [18] 马骏.新常态与宏观调控精细化[J].股市动态分析,2014(31):24.

第三篇:形势与政策课程论文(范文)

《形势与政策》课程心得体会

这次的《形势与政策》课程十分精彩,使我获益匪浅。

一、关于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分析

当前经济总体运行形势较好,但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与矛盾。这主要表现在:一是经济增长继续下行的压力较大。据测算,如果保持目前的环比增长水平,2011年1季度GDP同比增长率将降至7.5%左右,明显低于合理的潜在增长水平。二是通胀预期并未完全消除。尽管总体价格形势基本保持平稳,但在货币供应增长较快、货币存量较高和工资、成本上升等因素的影响下,通胀预期仍然居高不下。通胀预期较高加大了房地产市场调控的难度,也限制了政策运用空间,间接影响到经济增长潜力的发挥。三是保持和巩固房地产市场调控成果的难度较大。由于房地产市场发展缺少长效机制,当前调控主要依靠短期和行政措施,现有调控成果并不稳定,存在着反弹的可能。此外,受开发周期等因素的影响,房地产市场调控对经济增长的一些不利影响也未完全显现。四是结构调整和短期增长的矛盾比较尖锐。由于2009年以来重工业增长明显加快,单位GDP能耗和排放水平有所上升,导致今年特别是下半年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的任务异常繁重。五是货币信贷增长存在着结构性问题。一方面是货币信贷增长仍处于较高水平。另一方面,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的资金紧张程度却趋上升。信贷宽松与贷款难的问题同时存在,货币政策操作难度很大。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新成绩,这突出表现在增长速度加快,并初步呈现出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的良好发展势头。同时,各地区加快发展的积极性高涨,许多指标均创近几年新高。但是,经济运行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除了某些行业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现象有所抬头,还有一些片面的认识和做法。如有的地区对加快经济发展的热情很高,对可能引发的经济过热警惕性不够;对加大投资力度研究得多,对启动消费需求考虑得少;对发展城市经济的对策多,对解决“三农”问题的措施少;对增加经济总量比较关心,对调整经济结构关注较少;对经济发展态势的正面效应认识充分,对可能产生的负面滞后效应估计不足。这些新的情况和思想认识上的问题,应当引起高度警惕。总之,我们一定要全面认识当前经济形势,牢固树立克服各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及时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矛盾和问题,通过扎实的工作,努力保持我国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

二、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是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重大课题。一年来,对于这一重大课题的研究不断深入,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一个新的概括。从诸多社会主义价值中明确核心价值,这是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必须回答的重大课题。鲜明地提出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是我们党对这一重大课题作出的科学回答。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一个科学体系。从内容上看,这个体系既全面完整又紧密联系、相互贯通;从特征上看,这个体系充分体现了先进性与广泛性的统一;从作用上看,这个体系把我们党倡导并着力推进的主导价值理念提升到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层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在建设。这包括两层含义: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实践中发挥作用,必须以建设为前提,这样才能真正内化为人们的价值观念、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第二,丰富和完善这一科学体系,也必须以建设为基础,这样才能不断把我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推向前进。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项重大战略任务。进入新世纪,我国在总体上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我国发展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这就要求我们根据新形势新任务,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各项工作中,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不断增强全体人民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在全社会最大限度地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共识,在全民族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文化软实力的竞争日益成为综合国力较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文化软实力中,最关键的就是核心价值。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可以更好地树立社会主义中国的良好国际形象,对世界文明和进步起到应有的积极作用。

正确认识和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社会主义制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外在表现形式,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制度层面的具体体现。

正确认识和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制定执行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关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靠教育,也要靠政策和法律法规。党的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是联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的关键性环节。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政策和法律法规时,要体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执行政策和法律法规时,要使人民群众通过享有党的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带来的好处,进一步提高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多样化社会思想的关系。它们之间的关系概括起来说,就是主导和被主导。既不能因为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而简单地排斥社会思想多样化,也不能因为存在社会思想多样化的倾向而怀疑和否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作用,关键是进一步提高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想的水平,形成社会思想领域既百花齐放又主旋律鲜明的生动局面。

第四篇:2016形势与政策课程论文

《形势与政策》课程论文

浅谈南海争端

院系: 专业: 班级: 姓名: 学号:

年月

《形势与政策》课程论文学号:

2016形势与政策课程论文

——浅谈南海争端

摘要:自20世纪70年代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张的领海南海区域发现大量油气资源以来,菲律宾、越南、马来西亚等周边国家在该区域内对部分岛礁进行了军事控制和资源开发,从而引发了该区域的主权争端。40年来,围绕南海的主权和资源争端一直处于未解决状态,并时有紧张态势。2016年,菲律宾单方面组成的中菲南海争议仲裁庭做出了所谓的“最终裁决”,上演了一出政治闹剧。中国已多次阐明“不接受、不参与”的立场。这一立场具有充分的国际法依据。南海问题的“裁决”导致南海地区的进一步军事化,危害该地区的安全与稳定。也使菲律宾与中国长期以来的友好关系降至冰点,影响两国经济发展。

关键词:南海争端主权权益周边稳定发展

一、南海争端的历史

1946年,根据《开罗宣言》和《波兹坦公告》精神,中国(当时政府为中华民国政府)内政部派遣南沙群岛、西沙群岛专员接管南沙群岛和西沙群岛并树立主权碑;1947年,中国内政部对包括南沙在内的南海诸岛全部岛礁沙礁进行了命名,实际上对南海海域宣示了主权,在当时没有任何国家提出异议。1951年的《旧金山对日条约》明确规定日本放弃南沙和西沙的权利,却没有明确两者的主权归属。同时南越则在参与制定该条约的会议上声明对南沙、西沙群岛的“权利”,这为后来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被动局面留下了根源。

20世纪60、70年代,在南海发现了储量丰富的油气资源。随后菲越马等国家开始了对南海海域内岛礁的占领和控制,并强调对南沙等区域拥有全部或部分主权。越南自1973年起开始占领南沙的岛礁,1975年发表白皮书对南沙、西沙宣示主权,至1991年共侵占南沙岛礁27个。1971年,菲律宾声称8个岛屿不属于南沙,也不属于任何主权范围;1994年菲律宾宣称对黄岩岛拥有管辖权,进而宣称主权。马来西亚在1979年发布的地图中将部分南海岛屿纳入版图;1983年侵占弹丸礁;随后不断扩大侵占范围,至1987年已达17万平方公里。这些国

《形势与政策》课程论文学号:

家初期各自为战,而后逐渐以集体的姿态提出在南海的权利主张。例如,1992年第25 届东盟外长会议通过了《东盟关于南中国海问题的宣言》,在南海资源的争夺上联合一致对抗中国。

中国在南海问题上一直处于被动状态,长期未能收回被侵占岛礁的控制权。一方面,中国有限的海上军事力量不足以对南海海域进行控制;另一方面,由于1982年通过的《国际海洋法公约》没有对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进行明确的划定,使得中国在依法捍卫领海方面缺乏强有力的支持。

二、南海争端的现状

当前,中国在捍卫南海主权方面仍未取得实质性进展,上述国家对南海岛礁和领海的侵占仍在加强。例如,2008年,时任马来西亚副首相纳吉在南沙燕子岛宣示主权;2009年,时任马来西亚巴达维在南沙的弹丸礁和光兴仔礁宣示主权。越南国会于2012年6月审议通过了《越南海洋法》,将南沙、西沙群岛包含在越南的“主权”和“管辖权”范围内,目前实际控制的南沙岛屿达到了30个。

同时,南海问题的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除了菲越马等国以国际团体(东盟)的姿态联合发声外,美国、日本、印度等大国的介入程度也在加深。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加强了其在南海的军事存在,公开以“保障航行自由”和“维护地区稳定”等为借口,密切与南海诸国的政治、军事、外交合作,加强对南海及其附近海域的控制。日本则呼吁东盟四国联合对抗中国。印度宣称“从阿拉伯海的北面到南中国海,都是印度的利益范围”,并与越南签订了《国防合作协定》。菲、越、马等国也积极与美、印进行以军事为主的合作,建立利益关联。

在这些大国中,美国在南海的影响力无疑最强,表现也最为活跃。2010年提出的“重返亚太”显示了美国夺取亚太地区的控制权,对抗中国崛起的企图,对于南海问题的介入是其中的一个环节。借助美日联盟的基础和菲律宾提供的驻军许可,美国在南海一带的军事存在明显强于其他国家。

三、南海争端的解决方法

有关南海问题的争端最早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在此之前,并不存在南海争端问题。南海的战略价值凸显。南海地区所蕴藏的战略价值使南海地区的《形势与政策》课程论文学号:

周边国家对南沙诸岛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这些国家也纷纷以种种借口抢占和争夺我南沙诸岛。

20世纪80年代,为了和平解决本不存在任何主权归属问题的南海争端,中国政府提出了“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主张。但时至今日,南海问题不仅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反而变得异常复杂,中国在处理南海问题上也变得越来越被动。

综合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制定一下解决南海问题的策略。

首先,改变韬光养晦的外交政策。一味的妥协是没有止境的。国家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历来是不能有半点模糊的。经济上,我们可以让渡一点利益,但是领土上,我们不能有任何的绥靖政策。“主权在我”,就要切实去实现真正的驻军、控制,就是要在领土被侵占的时候,通过必要手段,收回控制权,就是要在我国公民在自己的领土上,被他国侵犯的时候,切实有效的进行保护。并不要害怕战争,有时战争是解决问题的必要手段。50年代的抗美援朝战争,为中国赢得了巨大声望和和平。对于像越南这样的国家,既然你占领我的南海,我就占领你的陆地。迫使他不敢觊觎南海诸岛,吐出吃到嘴里不该由他来吃的肉。对于像美国这样的大国,则要综合考虑。两个国家都是核大国,美国不会在这些小岛屿上实行真正的军事占领。

其次,继续发展强大的经济实力与军事力量。一来穷国不一定打败仗,这一点,毛主席时代通过几次重要边境冲突都证明了。二来经济强大不一定打胜仗。过去大宋朝经济强大无比,最终被金国和蒙古骑兵所灭。而讲过初期国内一穷二白,也打败了美国侵略朝鲜。总有一些人担心打仗会阻碍经济的发展,事实上并非如此。经济发展和军事发展必须相辅相成,才能铸就强大的国家。从国外看,美国经常要打仗,因为大炮一响,黄金万两,美国借机刺激经济,发大财;大炮一响,美国人都团结在总统周围。从国内看,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中越战争,不但没有让经济停滞,还奠定了改革开放的基础。

发展强大的军事力量,是维护国家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的必要条件。我们必须要重视军队的建设和国防现代化建设。在打造一支强大陆军的同时,建立一支强大的空军和一支强大的海军。发展性能先进的战略和战术武器装备。解决航空发动机的瓶颈问题。海军方面,作战能力强大的航母舰队是必不可少的。

《形势与政策》课程论文学号:

最后,安定团结的国内环境。所谓“攘外必先安内”,用在中国现阶段,是有一定道理的。国内矛盾较多,问题较复杂。担心两国开战后,国内不稳定。依我看,国内稳定的根源不在于是否同外国打仗,而在于国内百姓对政府是否满意。当前,由于贫富差距过大,住房、养老、医疗、教育等压得大部分老百姓喘不过起来,使得老百姓对政府严重不满;另一方面,政府官员严重腐败,公信力尽失。我们的官员,有多少人整天算计怎样弄到很多钱,怎样弄到钱后不让人知道的秘密转移?有多人关心国家大计,有多少人在为国家领土主权完整而鞠躬尽瘁呢?因此,惩治腐败,建立公正公平的财富分配机制,是建立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基础。改变现有的愚民政策,让老百姓知道目前南海的局势,知道真相,万众一心,去争取胜利。

四、总结

我国与菲律宾等国家的南海争端问题,实质是这些国家我国海洋资源的窥视、无理占有欲掠夺。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随着能源资源短缺的问题日益严重,人们渐渐地把更多的目光转到海上资源。因为南海蕴藏这大量丰富的石油、鱼类等资源,所以我国周边各国都想来捞一手。而南海作为我国国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在各个方面的重要性不允许我们随意忽略,对于南海的主权的维护和管理是当务之急。

第五篇:形势与政策课程论文

形势与政策——浅谈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

2011年是我国十二五规划开局年,也是国家进一步加快发展方向转变,推进经济结构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时机。但是在今年,国际金融形势遭受了巨大的冲击,同时这也是对中国经济结构和运行状况的严峻考验。从年初日本发生大地震对国民生产造成重大影响,到美国面临债务违约,最终信用评级被降至2A+导致了全球股票市场大幅震荡,再到中国经济面临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通货膨胀日益严峻,CPI不断攀升,经济面临软着陆等等,2011年上半年可以说是全球经济动荡的半年。下面,仅就本人对经济的一点认识浅谈一下当前国际和国内的经济形势。

国内方面,今年面临的依旧是CPI居高不下,给居民生活带来了更多生活压力。CPI即消费者物价指数,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商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一般来说,当CPI>3%的增幅时我们称为通货膨胀;而当CPI>5%的增幅时,我们把它称为严重的通货膨胀。

分析2011年上半年的CPI指数6.67.27.36.86.87.17.5及其走势可以看出,中国已经处在通货膨胀严重时期。著名经济学家哈耶克认为,通货膨胀给社会带来的危害是严重的,对这些危害人们一般概括为物价上涨,社会动荡和人心不安等。但实际上,哈耶克认为,通货膨胀最严重的后果,是对于市场机制的破坏。可见,通货膨胀不仅仅给居民生活带来了更大的负担,对整个社会的经济健康发展也是强大的冲击。抑制通货膨胀是政府不可避免要考虑的:政府通常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经济进行干预,如紧缩信贷、控制货币供给增长速度,压缩基建规模,调整投资结构,控制消费基金的过快增长,增加有效供给,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等等。为此,在过去的半年中,中国人民银行多次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同时政府与新西兰、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加强双边金融合作,促进两国贸易和投资。

国际上,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中国人民日报曾原引德国Ifo经济研究所的一项调查指出,第三季度全球经济形势明显恶化,全球经济复苏陷入了停滞的局面。对经济危机和通货膨胀的担忧影响了人们对经济发展的期望。同时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都认为目前的形势是“不利的”。该研究所在慕尼黑宣布,无论是针对目前的状况还是未来的发展,受访者均评论为明显的恶化趋势。

调查显示,世界经济气候指数由第二季度的107.7下降到目前的97.7,该指标仅略高于长期以来的平均值96.6。在北美和西欧,世界经济气候指数相对略低,在亚洲则略高一些。通货膨胀预期在全世界范围内有所增长。导致这一经济退化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尤为引人关注的应该属美国面临的债务违约和信用评级下降对全球经济带来的巨大冲击。韩国《每日经济》说,这是1941年以来世界评级史上影响最大的事件,很可能发生美国国债价格猛跌、美元持续贬值、全球股市下降等全球性冲击波。甚至有专家预计,美国主权信用评级下调可能引发全球大崩溃,远甚于2008年开始的金融危机。

在即将迎来自己的大二生活之际,通过对形势与政策这门课程的学习,不但使得自己对国际国内形势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更给我的生活增添了很多色彩,不再仅仅局限在书本上,学会了观察生活中人民的生活疾苦以及国家在面临各种困难时采取的强有力的手段措施。

下载《形势与政策》课程论文 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趋势变化(全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形势与政策》课程论文 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趋势变化(全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形势与政策课程论文

    形势与政策课程论文——新四化班级:姓名:赵晶学号:12自动试点12366131202014.5.22新四化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

    形势与政策课程论文

    关于组织开展大学生“六个一工程”暑假社会调研工作的通知暨2008级社会调研报告(《形势与政策》课程论文)撰写要求与成绩评定办法各学院、全体在校大学生:为贯彻落实《中共重庆......

    形势与政策课程论文大全

    形势与政策题目:浅谈城管暴力执法与和谐社会学院: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班级:2012级软件工程3班姓名:廖双龙学号:***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中国城镇化的水平不断提高......

    形势与政策课程论文

    形势与政策课程论文 中国在当前多变的国际形势中的地位 学院:商学院 班级:15人资2 姓名:xxx 学号:2015217236 中国在当前多变的国际形势中的地位 摘要:中国是当今世界发展......

    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__形势与政策论文

    姓名:闫羽 学号:2011303816 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 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改革开放成效日益明显,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综合国力得到了较大提高,经济总量日益上升。据数......

    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 形势与政策论文

    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 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改革开放成效日益明显,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综合国力得到了较大提高,经济总量日益上升。据数据显示,到2010年上半年止,中......

    形势政策课程论文

    形势与政策课程论文 题 目:两岸关系的现状困境及出路 学院: 专业: 姓名: 学号: 年级: 班号: 二〇一 四 年 六 月 两岸关系的现状困境及出路 杨涵滟 (药学院 2012级药学(4)班 2220123......

    形势与政策课程考试论文

    课程安排 本学期共6学时,本学期成绩满分为20分。 一、授课安排 把《时事报告》贯穿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过程中。 二、考核方式 1、每人完成一篇小论文,字数在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