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文化中秋(中秋节资料)-中学语文在线.
文化中秋(中秋节资料汇编)-中学语文在线
中秋
从08年开始,中秋节、端午节作为法定节假日固定下来,可以看出的传统节日的重视,再过两天就是中秋节了,知道中秋节的来历吗?
中秋节的来历:
一、古代帝王的祭拜:中秋节是远古天象崇拜——敬月习俗的遗痕。中秋节起源于我国古代秋祀、拜月之俗,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礼记》中载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这里的“夕月”就是拜月的意思。两汉时已具雏形,唐时,中秋赏月之俗始盛行,并定为中秋节。在北宋,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拜月亮的地方。
二、神话传说:通常有许多人讲,中秋节源自嫦娥奔月的故事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中秋与仲秋:仲:时序、位次居中的,特指每季的第二个月按照农历,秋天为七、八、九月,于是仲秋就指农历的八月。(凡四时成岁,有春夏秋冬,名有孟仲季,以名十有二月。——《逸周书•周月》)
中秋,指的是秋天的正中,即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日。
中秋节的习俗:祭月,赏月,吃月饼。
月亮的象征意义
归纳月亮这一意象的象征意义:一轮明月照离人——思念
明月之夜,没有了白天的忙忙碌碌,没有了白天的喧嚣纷扰,这时,在外漂泊的游子,戍守边关的征夫,深闺里的痴情少女、孤单思妇,会觉得格外孤寂。那皎洁的月光,更容易引起他们的遐想,勾起他们别离的相思,团圆的期盼。他们会不自觉的把圆圆的明月和自己的处境联系起来,由明月的阴晴圆缺想到人的聚散离合,由一轮孤月想到自己处境的凄凉,由明月的千里共照,想到异地的亲人、遥远的故乡。
月亮高悬在天空,月光遍洒人间,分居两地的人能共享月光,因此可以托月亮传达思念之情;
月光皎洁清冷,让人略生寒意,内心也沉静下来,一些最基本的思绪与感情(如思念故乡,思念亲人)就油然而生。其他
月亮是古人常用的一个意象,归纳意象意义时候,把月亮当成思念的象征,再细点的话,分成思念家乡和思念亲人。是否都是这样呢?如果不是,请举例说明。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表达的是恬淡闲适之情;“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表达的是孤独寂寞之情;“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表达的是喜悦欢快之情。
更高层次
在唐宋诗词中,月亮的象征意义既丰富,又具有明显的复合性,因此,当代学者对唐宋诗词中的月亮意象特别关注。从当代学者的论著来看,不少论文从唐宋诗词的整体出发,探讨月亮意象的象征意义和情感内涵,主要有五个方面的观点:
一、月亮是女性的象征
月亮的基本象征义是母性和女性。“在中国的传统文化语境中,月亮的基本寓意是‘母性’、‘女性’,属‘阴’。月亮在神话和先秦两汉文学中已被纳入女性王国而成为了女性的表征。”[1]因为上古神话传说中的嫦娥奔月和先秦时《诗经•月出》所蕴涵的忧愁之情与唐宋诗词思妇所表达的离愁别恨之情是一脉相承的关系,反映唐宋文人对女性和母亲的崇拜。“按照中国哲学的观点,月亮与女性有着诸多的相似之处,都具有阴、柔、静、冷的属性,两者之间在本质上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农耕民族的文化圈里,“在漫长的心灵历程中,月亮就像一位温柔贞静的女性,负载着诗人词客们的脉脉温情和美妙憧憬。”
二、月亮象征怀人与忧愁
“月亮意象由于积淀了中华民族独特的丰富社会心理,因而成为古代离别诗中常见的典型的意象,呈现出独特而丰富的社会心理内涵。” “月亮意象柔和温馨的审美特征与离人的感情需求相一致;月亮意象的惟一性、共享性使离人产生超越空间的玄妙之感,从而获得感情慰籍;月亮意象是离人期待团聚的寄托与象征。” “怀人伤别成了唐宋诗词中常见的主题,月亮也就成了诗人们表达情爱遥寄相思的理想选择。”
三、月亮象征宇宙永恒,寄寓了诗人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
月亮时晦时阴,时缺时圆,周而复始,它既是运动的代表,又是永恒的象征,于是它总是引导人们对生生不已的哲学精神的礼赞,也启示人们对宇宙永恒的思考,激发人们的天问意识和人生喟叹。“月亮作为一种象征形式,它唤起了人们苍茫浩渺的宇宙意识和历史意识,唤起了具有广大空间的人生喟叹,触动着悠远荒古的文化原始意象,因此月亮意象的出现总伴随着阔大苍凉的宇宙空间、浩渺悲壮的天问意识和雄浑高古的审美境界”。“月亮的东升西落,盈虚循环,亘亘独照便自然成了诗人进行哲学思考的载体。” 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和李白的《把酒问月》,诗人通过月亮是对宇宙人生的进行哲理性的思考。“诗人借月亮抒发天问意识,寄托对宇宙意识和生命意识的思考。”《春江花月夜》中的月亮意象,它不但是诗人对宇宙和生命的哲理思考,而且体现了中国诗学“哀而不伤”的美学原则。再如苏轼的《前赤壁赋》,找到了文人解脱的方法。
四、月亮象征美丽的灵魂 月悬于天,何等高洁,何等神圣。月亮不仅是高洁人生志趣的象征,还是人类心目中美的灵魂与归化。“月亮的美是纯净的美,有着多姿多彩变幻无穷的美”“诗人们用‘冰轮’、‘玉盘’等来指称月亮,表明月洁净品格和自己的独特情怀。”月亮的纯净美是诗人人品高洁和独特情怀的象征,月亮就成了诗人人格化的意象。苏轼、王维、陶渊明、杨万里诗词中的月亮意象是文人士大夫逃避现实苦难、超群拔俗、笑傲山林的人格化身。如李白的《月下独酌》为典型例子,强调月亮意象已不是一种纯然的客观物象,而是诗人人格化的结果,体现诗人高洁的人格。“诗人达到了一种超现实的审美境界,纷扰相争的现实世界已全然抛到了脑后,将心绪系于纯洁澄澈,永恒的自然之月身上,获得身心的宁静与升华。这是文人士大夫常常追求的‘道’家境界”。
五、月亮意象象征人类精神故乡
团圆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底蕴可谓源远流长,无限深广。一轮满月悬中天,引发出人们浓重的乡愁和深沉的离恨,使少妇为之垂泪,让男儿为之伤感。这种见月圆而起的对万事如意,完美无缺的追求,对合家团圆,幸福美满的祈盼,是中华民族长期积淀而形成的独特文化心态,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诗人们能从月亮中得到精神的安慰和心理的补偿,实现心中的梦想。人们对团圆的向往和难以抑制的激情,蕴涵着一种本能的力量,从而构成中华民族独特的心态。从文化的角度来看,这种文化心态的产生,与‘月’崇拜及‘月’这种自然之力给予人类的心理暗示力有着密切联系。‘圆’不仅被看作是‘天道’,而且被认为是‘运而无穷’的神力。基于这样的宇宙观和心态,对一般民众来说,‘圆’便是一种万事如意的同义语,久而久之,人们对‘圆’的理解,对‘月圆’的自然现象,逐步形成了心灵上的谐振,迸发出一种难以抑止的文化认同感,在思维方式上便热切地向往追求完美无缺。在这故乡是作为人的肉体与精神的诞生地从而与人的生活结下不可替代的联系的。故乡是养育人的扩大化的母体,故乡还是一个人开眼看世界的初始点,可以说思乡从本质上来说是出自人心深处本能的对生命的原始与归宿的体认。
有关月亮的诗句
中秋赏月,古人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不朽佳篇?《望月怀远》、《春江花月夜》、《山居秋暝》、《出塞》、《静夜思》、《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峨眉山月歌》、《月下独酌》、《月夜》、《月夜忆舍弟》、《旅夜书怀》、《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江楼感旧》、《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关山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泊船瓜洲》……
在共望明月却不能相知相闻的残酷现实面前,人们只好依托这可以跨越千山万水的明月遥寄这份相思之情,派遣相思之苦,著名的诗句还有:
“长夜不得眠,明月何灼灼”(南北朝民歌)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小楼昨夜有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曾巩《泊船瓜洲》)
受青睐原因:
一、月亮的自然属性符合唐宋诗人词客的审美目光
月亮在唐宋诗人词客审美观照中,首先是一幅具体可感的视觉形象。从外形特点看,月亮呈现出圆和曲两种形状。圆月给人造成的视觉印象是美满、丰盈;缺月则是柔美、回旋。从光色看,月亮色彩柔和,有着含蓄的光彩。这些都符合唐宋文人的审美世界。月亮的清、幽、淡、雅的特点符合唐宋文人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月亮的阴柔美符合唐宋文人自然闲适、清静虚远、淡泊宁静的审美感知世界。月亮阴柔之美恰似女性之阴柔,月亮与人的距离可近可远,近得每个人都可直接面对,远得无人可以触摸,符合美学中的距离原则;月亮有一种和谐之美,给人以光明却不耀眼。中国文化的含蓄美与月相似”。自然美是月亮受到重视并广泛入诗的重要原因。圆月、满月更是人们心目中最为丰满,最为圆润、最为充盈的月亮,诗人们对中秋月的爱怜简直成了一种“温柔的狂热。”
二、月亮意象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致性
嫦娥奔月神话说明月亮是伴随着神话的世界飘然而至,负载着深刻的原始文化内容,流转了中国广阔的心灵空间,凝聚着民族的生命感情和审美感情,成为高悬于天际的文化原型。
三、月亮与中国传统审美追求的契合
唐宋诗词的月亮意象与中国传统审美追求的契合是诗人喜爱它的另一个原因。月亮所反映的心灵空静与空间明净的审美趣味,与中国传统美学的追求正相吻合,体现着中国艺术精神的动向。静观一直是中国哲学的努力目标。古代哲学家在静观中摒弃尘世中的凡念俗想,进入无牵无累的逍遥游的自由精神境界。月亮体现了一种自然之美,中和之美,变幻之美,玲珑剔透之美,形成了形神兼具、虚实相生、变化有序,损益互补的美学观念,符合中国的中庸之道。中国文化的核心精神之一是和,讲求自然和人类之间的和谐相处。中国传统文化不提倡激越强烈,不提倡狂飙巨浪。而月亮柔和温馨的审美特征正与此契合。文人们对‘月亮’这个代表阴柔、和谐随顺与宁静的意象表现出特殊的偏爱并不是一种巧合,它是中国古代文人特别是唐宋以来一些以自然闲适、清净虚远、淡泊宁静为生活和艺术目标的文人雅士在生活情调和审美情趣上的必然反映,这种反映恰恰体现了中国古典文学与西方文学在美学追求上的某种差异。
(汶上一中 郭玉亮 整理)
第二篇:2010中秋节资料中秋
2010 年东园学校中秋节活动制度
1、积极主动收集有关中秋节日的习俗,包括中秋节日的来历、有关中秋节日的诗歌、歇后语等等方面的知识。
2、各班级自行组织学生开展有关中秋习俗知识介绍的茶话会。
3、各班布置有关中秋感悟的小习作。
4、书写端正,要求是切身体会。
5、上交时间:2010 年 9 月 29 日。
2010 年 9 月 济水东园学校
2010 年东园学校中秋节活动领导小组名单
组
长:薛志敏 李玉霞 杨 娟 马小慧
副组长:李军霞 王伟强 组 员:班主任
任课教师
2010 年 9 月 济水东园学校
树亲情讲团结,树亲情讲团结,盼团圆促和谐
--年东园小学庆祝中秋节活动计划---2010 年东园小学庆祝中秋节活动计划
一、活动宗旨: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备思亲”这样的诗词已经在亿万炎黄子孙的心中打下了 深深的文化烙印。然而,今天面对被“洋快餐” “洋文化”所包围的青少年,有多少人知 道中秋佳节的节庆内容,是否理解其中蕴涵的优良传统和民族精神。为此,我们通过开展 庆祝中秋节系列活动作为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有效载体,不断加深少年儿童对中华美德、民俗文化的认识,使民俗节庆内涵进一步挖掘,民族精神教育功能更为凸现,让新一代儿 童能时刻牢记自己是一个中国人,为我们伟大的祖国那悠久的历史和着灿烂的文化而自 豪。二.活动主题:树亲情 讲团结,盼团圆 促和谐 三.活动时间:2010 年 9 月----10 月 四.活动内容及安排 1.了解月饼种类 节日文化中有个重要内容,就是节日食品。清明的青团、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饼、重阳糕、过年饺子……无不蕴涵着我们民族对生活的热爱和美好的追求。这是孩子们较感 兴趣的内容。由此我引导学生了解月饼,收集有关月饼种类的资料,2.了解月饼制作过程 通过调查,学生对月饼兴趣很浓厚,尤其是月饼的制作过程。针对“月饼是怎样制作 出来的?你能通过什么方法知道或学到制作方法?”大家交流信息。于是我和学生一起 从网络上了解学习月饼制作方法,3.学唱歌曲《常回家看看》 交流中秋节时期一家人有没有去看望外公外婆或爷爷奶奶?为什么这个时期一定会 去? 4.写一篇有关中秋团聚的作文
通过中秋系列活动,要求学生写出关于中秋团圆的作文。作文要求: 1.记叙文,不少于 500 字 2.运用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表现出中秋节的风俗习惯和全家团圆的场景,抒发浓浓的血脉亲情。3.可以拓展延伸到台湾与祖国大陆之间的团圆。
,
2010 年 9 月 济水东园学校
东园学校 2010 年 “树亲情讲团结,盼团圆促和谐”主题活动总结
中秋节是我国仅
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虽然年年都过中秋节,但很多学生对这 个节日了解得并不深,为了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的传统教育,根据市教育局《关于组织开 展“树亲情讲团结,盼团圆促和谐”主题活动的通知》有关要求,中秋节前夕,我校开展 了“树亲情讲团结,盼团圆促和谐”主题活动,目的在于深度挖掘蕴涵在中秋节中的教育 意义,使学生了解民族的风俗,传承民族的文化,弘扬民族的精神,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传 统节日、认真对待传统节日、由衷喜爱传统节日,传承节日文化,体会中秋团聚的浓浓亲 情。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各部门通力合作学校领导对活动开展作出部署、提出要求,并成 立了活动领导小组。
一、节前广泛宣传
1、利用国旗下讲话、广播站、宣传栏等宣传阵地对学生进行广泛宣传。
2、在班会上讲解传统节日的来历、历史背景、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底蕴等,了解月 饼种类及其制作过程,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并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让其充分体会到家 人团聚的浓浓亲情。
二、活动丰富、全员参与、共同体验、收获快乐
1、在搜集有关资料的过程中,学生不但培养了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并通过亲自观 看月饼的制作过程,对月饼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2、开展“唱响中秋,共度佳节”的比赛活动。通过对中秋歌曲的歌唱,不仅激发了 学生的浓厚兴趣,更使教育内容丰富起来。丰富多彩的活动使空洞的说教变得具体、实际,学生更容易接受这样的教育形式。切身的体验使学生有了真实的感受。增强了学生对传统 文化、传统节日的认同和喜爱,弘扬了民族文化,又体会到了家人团聚的浓浓亲情。
3、进行中秋小习作活动。通过写作的形式,让学生来感受亲情,体会中秋佳节的寓 意。
“迎中秋、诉亲情”主题活动记录表 活动记录表
时 地 间 点 2010 年 9 月 18 日 济水东园学校教室 全体学生 为了庆祝中秋佳节,我班于 9 月 18 日下午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 “庆中秋”班会。促进了同学之间的交流和默契,让学生体会到了家 庭间的浓浓亲情。
一、“击鼓传花”
参加人员 参加人员
活 动 内 容
在此环节中,为同学们提供娱乐的同时,也展现了同学们的多才 多艺。
二、同学送上一曲“常回家看看”。
三、分发月饼,同时举行了一个“别样团圆”的小活动,在场地 中间准备了事先放好的蛋糕,又将蛋糕的外围围上一圈蜡烛,从不同 的距离,吹灭蜡烛的同时,大家把蛋糕涂在每个人的脸上。真的好开 心啊。
四、以小组为单位表演节目。展示了大家的才艺。
五、教师布置作业:通过写作的形式,让学生来感受亲
亲情,体会 中秋佳节的寓意。鼓励学生好好学习。
活 动 总 结
通过本次活动,号召学生和自己的家人在中秋佳节这一天过一个 美满和谐的节日。并以写作的形式,让学生来感受亲情、吐露心声,真正体会中秋佳节的寓意。
第三篇:我爱中秋中秋节黑板报资料
我爱中秋中秋节黑板报资料
“叮叮叮”闹钟响了,我很不情愿地从被窝里爬起来,看了一眼日历,立马蹦下床,两三下就把衣服穿好,要知道今天可是中秋节呀!我穿着拖鞋,三下五除二洗刷完毕,等我来到餐厅,妈妈早把早餐准备好了,我吃完早点。这时妈妈对我说:“宝贝,帮妈妈拿钱包去,我们去洪客隆购买赏月的东西!”“哦,知道啦!”我大声对爸爸说:“爸爸,记得带上购物袋。”
我们步行来到洪客隆超市,目光立马被卖月饼的地方就给牵了过去,我们来到跟前,我看了一下,哇!有好多口味的月饼:蛋黄味、草莓味、水果味……我挑了我最喜欢的口味,随后爸妈买了些菜和水果,我们就回家了。
“叮~”门铃响了,我一开门,原来是外婆她们来了,我开心极了。我请她们进来,并拿出甜品来招待。
晚上,妈妈和爸爸分工炒菜,我当传菜工,就这样,菜上齐了,有香喷喷的烤鹅、糖醋小黄鱼……吃过晚饭,爸爸把桌子搬到院子里的一片草坪上,在桌子上摆上月饼、柚子、莲藕,之后爸爸跑出去,并叫上妈妈,他们要干嘛?过了一会儿,他们回来了,手里抱着各种各样的烟花。
我正准备放,姝姝也吵着要吃桌上的月饼,都被爸爸挡住了,必须赏完月才能放烟花和吃月饼。姝姝在和外婆玩游戏,我就缠着爸爸问:“中秋为什么要吃月饼?”爸爸就跟我讲吃月饼的典故:相传元朝时,中原广大人民不甘受蒙古人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欲联合反抗力量,但元官兵搜查严密,苦于无从传递消息。所以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王昭光制造饼子,将写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使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因而一举推翻元朝,为了纪念这一功绩,因而中秋吃月饼的习俗也就传了下来。
我仰望天空,看着明月,此时月亮就像是一块皎洁的玉佩,别在蔚蓝色的布上,星星众星拱月般环绕在月亮的身边。看到这,我想到了广寒宫的嫦娥和玉兔,我想,中秋节到了,它们会不会下来呢?我多想去看一看呀!我想到此时远在深圳的阿姨正在做什么?是不是也在思念外婆他们?……就在这时,我看见有一个小球冲上天,立刻绽放,像一朵绽开的鲜花,我跑到爸爸那,叫他放烟花,火花在天空中开放,把天空打扮得绚丽多彩。
我爱中秋,更爱中秋的月圆团圆之夜,它让游子寄予了思念之情——每逢佳节倍思亲。
第四篇:《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专题资料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作业三、四解析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习教材的理论,更多的是要运用于教学的实践。要注意教学的方法和技巧,要注意对教学案例的分析与认识。因此,在第三次作业中,更多的是偏重于实践操作方面的题。作业是围绕教材第三章“语文教学设计”和第四章“阅读与阅读教学”的内容而布置的。本次作业题虽不多,但却是需要同学认真结合教材中“教学设计”一章的相关理论去设计教案提纲。
此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
一是对第三章的内容:语文教学设计概说,语文教学设计的内容二节内容的相关要点要熟悉。
其中语文教学设计的内容是本次作业应把握的重点,它包括:1.教学目标的确定;2.教学过程的安排; 3.教学策略的运用;4.教学评价的组织;5.教学方案的编制。
作业三题目:教案提纲设计阐述。
要求:
1.请你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独立设计一堂阅读教学课的教案提纲,并对你的设计进行书面阐述。课题自选。
2.设计阐述必须包括以下内容:(1)确定教学目的、安排教学重点的依据;(2)对学生认知特点和已有的学习经验的分析;(3)设计教学活动所依据的新理念;(4)教学评价设计的依据。
3.作业总字数不低于1200字,其中教案提纲500字,设计阐述700字。
考核知识点:教案提纲的编写及其评价。
答题思路:此题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编写教案提纲,二是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
念对设计教案提纲进行书面阐述。
第一部分:编写教案提纲
编写教案提纲,实际上是制作一份教学简案,要体现出题目给出的一些要求,并
要结合阅读课教学的一些具体方法。
1.明确教学设计的要求:
(1)明确教学目标,熟悉教学内容;(2)满足学生需求,促进学生发展;
(3)发挥教师特长,充分利用资源;(4)预想教学过程,制定最优策略。
2.明确阅读教学课的一些基本方法:
常用的方法有:
(1)提问对话法;(2)整体感悟法;(3)理清思路法;(4)言语分析法。
对其中每一种方法的具体操作及要求,可结合自己所选文章的内容和确定的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而定。
3.注意教案提纲的编写的具体要求:(1)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与要求;(2)要完整体现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3)要体现先进的教育理念;其中包括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式等内容。(4)要注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5)要有个性特色展示各自不同的风格。(6)字数符合要求。
4、教案提纲包括一下几方面内容:
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三、教学重点,四、教学难点,五、教学辅助手段,六、主要教学过程(1、2、3---),七、板书设计
第二部分 对设计的具体阐述
这部分实际是回答“本教案为什么这么设计?”内容包括教学的各个方面,即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学习方式、学生认知特点和已有学习经验、设计教学活动所依据的新现念、教学过程设计以及作业练习等。
答题的要求
(1)要针对题目给出的要求进行阐述;(2)对结合教案提纲编写的具体要求进行阐述;(3)阐述要注意条理。(4)字数要符合要求。
第五篇:中秋节资料
中秋节资料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1-2]
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主要节日之一。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中秋节与端午节、春节、清明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中文名:中秋节、中秋節(繁)
外文名:ちゅうしゅうせつ(日)추석(朝韩)Mid-Autumn Festival(英)别 名:团圆节,秋夕,八月节等 时 间:农历八月十五日习俗:赏月、祭月、吃月饼等
流传地区: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
起源:关于中秋节的起源,说法较多。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一说它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礼记》上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说明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了。后来贵族官吏和文人学士也相继仿效,逐步传到民间。二是中秋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字的解释是:“庄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间的意思,农历的八月是秋季中间的一个月,十五日又是这个月中间的一天,所以中秋节可能是古人“秋报”遗传下来的习俗。也有历史学家研究指出,中秋节起源应为隋末唐军于大业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军裴寂以圆月作为构思,成功发明月饼,并广发军中作为军饷,成功解决因大量吸收反隋义军而衍生之军粮问题。
发展:中秋节赏月的风俗,据历史学家推断,最初是古代宫廷文人兴起,然后扩散到民间的。早在魏晋乐府《子夜四十歌》中,就有一首《秋有月》描写道:“ 仰头望明月,寄情千里光”。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6] 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中秋节开始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就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传说唐玄宗梦游月宫,得到了霓裳羽衣曲,民间才开始盛行过中秋节的习俗。北宋,正式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并出现“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节令食品。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而且“弦重鼎沸,近内延居民,深夜逢闻笙芋之声,宛如云外。间里儿童,连宵婚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吴自牧《梦梁录》说:“此际金凤荐爽,玉露生凉,丹桂香飘,银蟾光满。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或开广榭,玳筵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欢。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围子女,以酬佳节。虽陋巷贫篓之人,解农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此夜天街卖买,直至五鼓,玩月游人,婆婆于市,至烧不绝。”更有意思的是,《新编醉翁谈录》记述拜月之俗:“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眼眼饰之,登楼或中庭焚香拜月,各有所朝;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皓月。”明清两朝的赏月活动,盛行不衰。“其祭果饼必圆”;各家都要设“月光位”,在月出方向“向月供而拜”。陆启泓《北京岁华记》载:“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宫符象,符上免如人立;陈瓜果于庭,饼面绘月宫蟾免;男女肃拜烧香,旦而焚之。”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云:“是夕,人家有赏月之宴,或携柏湖船,沿游彻晓。苏堤之上,联袂踏歌,无异白日”;“民间以月饼相邀,取团圆之义”。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称:“中秋月饼,以前门致美斋者为京都第一,他处不足食也。呈供月月饼到处皆有。大者尺余,上绘月宫蜡兔之形。”“每届中秋,府第朱门皆以月饼果品相馈赠。至十五月圆时,陈瓜果于庭以供月,并祀以毛豆、鸡冠花。是时也,皓魄当空,彩云初散,传杯洗盏,儿女喧哗,真所谓佳节也。唯供月时男子多不叩拜。”同时这五百多年中还推出“烧斗香”、“走月亮”、“放天灯”、“树中秋”、“点塔灯”、“舞火龙”、“曳石”、“卖兔儿爷”等节庆活动;其中的赏月,吃月饼、团圆饭等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天。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佳节。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中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中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节日别称:根据中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关于“团圆节”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也”。
传统活动:祭月、赏月、拜月、观潮、燃灯、猜谜、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玩花灯、烧塔
歇后语:八月十五的月亮——正大光明 八月十五吃月饼——节日的美食 八月十五办喜事——人月共团圆
八月十五生孩子——赶上节了 八月十五看桂花——花好月圆 八月十五吃年糕——还早 八月十五看灯笼——迟了大半年 八月十五过年——差了节气
▪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 寒食节(清明节前一天)▪ 清明节(节气清明)▪ 七夕(农历七月初七)▪ 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 重阳节(农历九月九)▪ 冬至(节气冬至)▪ 尾牙(农历腊月十六)▪ 祭灶(农历腊月廿四)
▪ 头牙(农历二月初二)▪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 腊八节(农历腊月初八)▪ 除夕(农历十二月卅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