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文化

时间:2019-05-13 13:37: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秋节文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秋节文化》。

第一篇:中秋节文化

中秋节文化

中秋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礼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这种风俗不仅为宫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影响到民间。

文人赏月

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与唐人不同,宋人赏月更多的是感物伤怀,常以阴晴圆缺,喻人情事态,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饰不住宋人的伤感。但对宋人来说,中秋还有另外一种形态,即中秋是世俗欢愉的节日:‚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东京梦华录》)。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营业,玩月游人,达旦不绝。拜月

民间拜月

明清之后,因时代的关系,社会生活中的现实功利因素突出,岁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浓厚,以‚赏月‛为中心的抒情性与神话性的文人传统减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因此,‚民间拜月‛成为人们渴望团聚、康乐和幸福;以月寄情。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月光马儿

明清时期月神形象发生了重要变化,由早期纯道教色彩的以嫦娥为主的月宫图景演变为佛道交融的月光菩萨与捣药玉兔并在的世俗形象。这个时期,人们供奉绘有月光菩萨的月光纸,也叫‚月光马儿‛。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一九Ο六年)。记载:‚月光马者,以纸为之,上绘太阴星君,如菩萨像,下绘月宫及捣药之兔。人立而执杵,藻彩精致,金碧辉煌,市肆间多卖之者。长者七、八尺,短者二、三尺,顶有二旗,作红绿,笆或黄色,向月而供之。焚香行礼,祭毕与千张、元宝等一并焚之。‛

兔儿爷

兔儿爷的起源约在明末。明人纪坤(约一六三六年前后在世)的《花王阁剩稿》:‚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到了清代,兔儿爷的功能已由祭月转变为儿童的中秋节玩具。制作也日趋精致,有扮成武将头戴盔甲、身披戢袍的、也有背插纸旗或纸伞、或坐或立的。坐则有麒麟虎豹等等。也有扮成兔首人身之商贩,或是剃头师父、或是缝鞋、卖馄饨、茶汤的,不一而足。

‚每届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黄土抟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谓之兔儿爷。‛旧时北京东四牌楼一带,常有兔儿爷摊子,专售中秋祭月用的兔儿爷。此外,南纸店,香烛也有出售的。这兔儿爷,经过民间艺人的大胆创造,已经人格化了。它是兔首人身,手持玉杵。后来有人仿照戏曲人物,把兔儿爷雕造成金盔金甲的武士,有的骑着狮、象等猛兽,有的骑着孔雀,仙鹤等飞禽。特别是兔儿爷骑虎,虽属怪事,但却是民间艺人的大胆创造。还有一种肘关节和下颔能活动的兔儿爷,俗称‚叭哒嘴‛,更讨人喜欢。它虽为拜月的供品,但实在是孩子们的绝妙玩具。

在几十年前的北京街头,大约六十多岁以上老北京都还能记得。一过七月十五,兔儿爷摊子就摆出来了。前门五牌楼、后门鼓楼前、西单、东四等处,到处都是兔儿爷摊子,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摆的极为热闹。

中秋宴俗

古时汉族的中秋宴俗,以宫廷最为精雅。如明代宫廷时兴吃螃蟹。螃蟹用蒲包蒸熟后,众人围坐品尝,佐以酒醋。食毕饮苏叶汤,并用之洗手。宴桌区周,摆满鲜花、大石榴以及其他时鲜,演出中秋的神话戏曲。清宫多在某一院内向东放一架屏风,屏风两侧搁臵鸡冠花、毛豆技、芋头、花生、萝卜、鲜藕。屏风前设一张八仙桌,上臵一个特大的月饼,四周缀满糕点和瓜果。祭月完毕,按皇家人口将月饼切作若干块,每人象征性地尝一口,名曰‚吃团圆饼‛。清宫月饼之大,令人难以想象。像末代皇帝溥仪赏给总管内务大臣绍英的一个月饼,便是‚径约二尺许,重约二十斤‛。玩花灯

中秋节,有许多的游戏活动,首先是玩花灯。中秋是我国三大灯节之一,过节要玩灯。当然,中秋没有像元宵节那样的大型灯会,玩灯主要只是在家庭、儿童之间进行的。

花灯 早在北宋《武林旧事》中,记载中秋夜节俗,就有‘将‚一点红‛灯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动。中秋玩花灯,多集中在南方。如前述的佛山秋色会上,就有各种各式的彩灯:芝麻灯、蛋壳灯、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谷壳灯、瓜籽灯及鸟兽花树灯等,令人赞叹。

在广州、香港等地,中秋夜要进行树中秋活动,树亦作竖,即将灯彩高竖起来之意。小孩子们在家长协助下用竹纸扎成兔仔灯、杨桃灯或正方形的灯,横挂在短竿中,再竖起于高杆上,高技起

来,彩光闪耀,为中秋再添一景。孩子们多互相比赛,看谁竖得高,竖得多,灯彩最精巧。另外还有放天灯的,即孔明灯,用纸扎成大形的灯,灯下燃烛,热气上腾,使灯飞扬在空中,引人次笑追逐。另外还有儿童手提的各式花灯在月下游嬉玩赏。

在广西南宁一带,除了以纸竹扎各式花灯让儿童玩耍外,还有很朴素的袖子灯、南瓜灯、桔子灯。所谓柚子灯,是将柚子掏空,到出简单图案,穿上绳子,内点蜡烛即成,光芒淡雅。南瓜灯、桔子灯也是将瓤掏去而成。虽然朴素,但制作简易,很受欢迎,有些孩子还把油子灯漂入池河水中作游戏。

广西有简单的户秋灯,是以六个竹篾圆圈扎成灯,外糊白纱纸,内插蜡烛即成。挂于祭月桌旁祭月用,也可给孩子们玩。

如今广西广东的不少地区,在中秋夜布臵灯会,扎制用电灯照亮的大型现代灯彩,还有用塑料制成的各式新型花灯供儿童玩,但却少了一份旧时灯彩的纯朴之美。

另外南方还广泛流传着烧瓦子灯(或称烧花塔、烧瓦塔、烧番塔)的游戏,在江西、广东、广西等地都有流传。如《中华全国风俗志》卷五记:江西‚中秋夜,一般孩子于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圆塔形,有多孔。黄昏时于明月下臵木柴塔中烧之。俟瓦片烧红,再泼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时四野火红,照耀如昼。直至夜深,无人观看,始行泼息,是名烧瓦子灯‛。广东潮州的烧瓦塔,也是以砖瓦砌成空心塔,填入树枝烧起火来。同时还燃烟堆,就是将草柴堆成堆,在拜月结束后烧燃。而在广西边疆一带的烧番塔,亦类似这种活动,但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清代抗法名将刘永福将逃入塔中的番鬼(法国侵略者)烧死的英勇战斗,颇有爱国的思想。福建晋江亦有‚烧塔仔‛的活动。传说这种习俗与反抗元兵的义举有关。元朝确立后,对汉人进行了血腥的统治,于是汉人便进行不屈的反抗,各地相约中秋节起事,在宝塔的顶层点火为号。类似于峰火台点火起事,这种反抗虽被镇压下去,却遗存了烧宝塔这一习俗。这个传说与中秋吃月饼的传说有异曲同工之妙。舞火龙

舞火龙,是香港中秋节最富传统特色的习俗。从每年农历八月十四晚起,铜锣湾大坑地区就一连三晚举行盛大的舞火龙活动。这火龙长达70多米,用珍珠草扎成32节的龙身,插满了长寿香。盛会之夜,这个区的大街小巷,一条条蜿蜒起伏的火龙在灯光与龙鼓音乐下欢腾起舞,热闹非凡。香港中秋舞火龙的起源还有过一段传说:很早以前,大坑区在一次风灾袭击后,出现了一条蟒蛇,四处作恶,村民们四出搜捕,终于把它击毙。不料次日蟒蛇不翼而飞。数天后,大坑便发生瘟疫。这时,村中父老忽获菩萨托梦,说是只要在中秋佳节舞动火龙,便可将瘟疫驱除。事有巧合,此举竟然奏效。从此,舞火龙就流传至今。

不管这传说有多少迷信成份,但中国是龙的故土,在香港大坑中秋节舞火龙已有一百多年的历

史,这是值得珍视的。如今大坑区的舞火龙活动规模颇大,除总教练、教练、总指挥及指挥外,安全组等等。轮番舞龙者达三万多人。

八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一切活动均围绕着月亮这一主题。吃月饼、拜月、供兔儿爷等。在汉代已普遍崇拜月亮。古代帝王祭祀太阳,也祭祀月亮。北京的月坛为祭月的建筑。中秋正直秋高气爽的季节,是一年中最舒服的季节。中秋节的象征食物莫过于月饼。月饼还象征着全家团圆之意。这种象征明代已经开始。

中秋节在蒙古、回、壮、彝、朝鲜、侗等20多个少数民族中也广为流行。

中秋节是我国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四大传统节日之一。传统节日文化的寻根,对继承中华文化优良传统、建设和谐社会,乃至营造健康的节日市场氛围有着一定的启迪意义。

明清中秋成‚大节‛

中秋节还要点‚中秋花灯‛。

农历八月十五,恰处一年秋季的正中,故称中秋。是夜,月亮圆而亮。东晋时,在隶属于南京的牛渚(今采石矶),高士谢尚、袁宏于中秋之夜泛舟江上吟诗赏月,故而有了‚牛渚玩月‛这一佳话典故,且对中秋赏月的形成影响颇大。至宋代,正式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明清以降至民国时代,中秋节成为盛大节日。解放后,民间仍盛行中秋赏月、吃月饼、吃团圆饭等。

赏月过中秋,在蒙古、回、彝、壮、布依、朝鲜、满、白、侗、土家、哈尼、黎、拉祜、纳西、达斡尔、羌、锡伯、鄂温克、裕固、京、鄂伦春、赫哲等少数民族中也颇流行,说明中华民族大家庭文化同根、习近平俗同。

食品的‚文化密码‛

中秋节美食首推月饼,其起源说法多种。一说元代末年,江苏泰州的反元起义领袖张士诚(或说是朱元璋的谋士刘伯温)利用中秋民众互赠圆饼之际,在饼中夹带‚八月十五夜杀鞑子‛的字条,大家见了饼中字条,一传十,十传百,如约于这天夜里一起手刃无恶不作的‚鞑子‛(元兵),过后家家吃饼庆祝起义胜利,并正式称中秋节的圆饼为月饼。在后来很长历史时期,甚至在上世纪末,许多月饼上还贴有一方小纸片!只可惜,近年所产月饼已不见小纸片踪影,月饼所含代代相传的‚文化密码‛荡然无存。另有一说为,明洪武初年,大将徐达攻下元朝残余势力盘踞的元大都北京,捷报传到首都南京,正在下棋的明太祖朱元璋欣喜若狂,即传谕中秋节普天同庆,并将当初反元大起义时传递信息的月饼赏赐臣民。月饼从此成为中秋节‚法定‛的食品,非食不可了。

民国年间,南京的月饼市场为广(帮)式、苏(帮)式和本地(帮)产‚三分天下‛,广式的馅料

以火腿、枣泥、椰蓉等为主,厂商以冠生园为首,其次有大三元、康乐园等。它们以声势浩大的广告战为手段,在报上刊登巨幅广告,于橱窗布臵霓虹灯。著名的苏帮厂商有小苏州、太平村、稻香村,在广告制作上颇具海派特色,爱搞噱头;苏式月饼质量不逊于广帮,价格则较之便宜,故而节后盘点,财源滚滚胜于广帮。广帮的顾客是达官贵人、豪商巨贾;苏帮的顾客多为小康人家;而广大普通市民则乐趋本帮,虽然其馅料不过是荤五仁、素椒盐两种,全市100多家本帮点心铺的店容店貌亦老气横秋,既不布臵橱窗,更不打广告,但都靠质量和诚信及价廉赢得顾客盈门,市场份额相对广帮、苏帮而言有过之而无不及。

本帮月饼中还有一种独特的‚金陵套饼‛,以大小不同规格的月饼分层堆叠,顶部以一只寿桃作点缀,状如宝塔,成套出售。孙中山先生任临时大总统时,位于中华门内的涌茂食品店曾将套饼献给他品尝,从此中山先生喜爱上了它。本帮月饼中更有一枝奇葩——‚赖月月饼‛。传说乾隆皇帝下江南,曾驻跸六合瓜埠寺。时值中秋节,住持和尚赖月率弟子精心制作祖传月饼供奉。乾隆品之龙颜大悦,为表其功,遂命名为‚赖月月饼‛,并列为宫廷之贡品。1984年,‚赖月月饼‛荣获江苏省供销社系统月饼评比第二名,还远销至港澳地区。

中秋时节正值瓜果收获,作为节日供奉月亮神的瓜果供品也蕴含不少文化上的象征意义:西瓜象征团圆,石榴象征子孙满堂,柿子象征吉祥如意,枣子象征早生贵子,栗子象征儿辈早成家早立业,等等。但是也有文化上的禁忌,如‚甜梨不供月‛,因‚梨‛谐音‚离‛,隐意灾难,有悖中秋团圆意义。

中秋节的高潮是八月十五夜,全家聚饮同吃团圆饭,这叫‚圆月‛。如有亲属未归,席上必臵杯筷,象征合家团圆。菜肴中,‚八月桂花鸭‛(盐水鸭)必不可少,其次是毛豆烧仔鸡及板栗、芋艿或老菱红烧肉等。

清人潘宇鼎《金陵岁时记》记载:‚中秋祀月陈列果实,如菱藕栗柿之属,扎香如宝塔形,上加纸斗,名曰‘斗香’。‛人们虔诚遥拜月亮,焚烧神像纸,最后撤下月饼、瓜果等供品,全家人喜而食之。‚老南京‛还有一‚怪‛俗:拜月、赏月时,如遇‚天狗吞月亮‛——月蚀,则家家敲锣、盆和鸣放鞭炮,谓之‚驱天狗‛。南京民间还有一俗规:‚女不祭灶,男不拜月‛。传说月神嫦娥见了男人会害羞,故摆供、撤供、烧香、烧纸,乃至分食供品等均由家中主妇动手,男性只陪祭而已。担任主祭的女性主妇还要穿上新衣、裙子和花鞋,以讨月神欢喜、求得全家团聚平安。所以,中秋节在南京又名‚女儿节‛。

中秋节之夜还有一大特色赏月活动叫‚走月‛。皎洁的月光下,人们衣着华美,三五结伴,或游街市,或乏舟秦淮河,或登楼观赏月华,谈笑风生。明代南京建有望月楼、玩月桥,清代狮子山下有朝月楼,都是游人‚走月‛时的赏月胜地;而解放后建的莫愁湖公园之抱月楼,则成了市民赏月的新景点。旧时南京人‚走月‛还有一种特殊的祈盼之举:凡没生儿子的已婚妇女,要去游夫子庙,

第二篇:中秋节文化

一起了解中秋节

张己明

初一(2)班

中秋节文化:

中秋节,中国传统节日,为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八月为秋季的第二个月,古时称为仲秋,因此民间称为中秋,又称秋夕、八月节、八月半、月夕、月节,又因为这一天月亮满圆,象征团圆,又称为团圆节。

节日习俗:中秋祭月 文人赏月 民间拜月 月光马儿 兔儿爷 中秋宴俗 玩华灯 舞火龙

少数民族习俗:燃宝塔灯 抛帕招亲 偷菜求郎 窃瓜祈子 中秋博饼

客家习俗:祭月烧香斗 乞月照月爬月 走月亮走三桥

月亮的圆缺变化:

月亮是围绕地球运行的一颗卫星,它和地球一样本身不会发光,它是靠反射太阳光而亮的。因此,它和地球一样,总是半个球明亮,半个球黑暗。月球在绕地球运转的同时,又和地球一起绕太阳有规律地公转。由于月球在绕地球运行的同时又同地球一起绕太阳公转,所以三者之间的相对位置会不断发生变化,这就造成我们在地球上见到月球的光明与黑暗的部分不是相等的两半,既有时光明部分多,有时黑暗部分多,从而形成月球明暗两部分不断发生变化。

民间传说:

嫦娥奔月 玉兔捣药 吴刚伐桂 月饼传说等

第三篇:中秋节月饼文化简介

中秋简介

中秋节从2008年起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号,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秋节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是日恰逢三秋之半,古名“中秋节”,也叫“仲秋节”;又因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八月节”“八月会”;又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节俗活动,故亦称“团圆节”、“女儿节”。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关于中秋节的起源,大致有三种: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觅偶的习俗、是古代秋报拜土地神的遗俗。

中秋由来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根据我国古代历法,农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称“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三秋中第二月叫仲秋,故中秋也称为“仲秋”。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古人赋予月亮许多传说,从月中蟾蜍到

玉兔捣药,从吴刚伐桂到嫦娥奔月,丰富的想象力为月宫世界描绘了一幅幅斑驳陆离的胜景。自汉至唐,墨客骚人纷纷吟咏月亮及

月中之事,八月十五月圆时成为抒发感情的极佳时刻。至北宋太宗年间,官家正式定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取意于三三秋之中,届时万民同庆。中秋之夜,明月当空,清辉洒满大地,人们把月圆当作团圆的象征,把八月十五作为亲人团聚的日子,因此,中秋节又被称为“团圆节”。

中秋节成为一年之中的重大节日,又与科举考试有着极其微妙的关系,在我国封建社会,开科取士,一直是统治者十分重视的一件大事。而三年来一次的秋闱大比,恰好安排在八月里举行。胜景与激情结合在一起,人们便将应试高中者,誉为月中折桂之人。每到中秋,必须进行隆重庆贺,成为全社会人民的重要风俗,经朝历代,盛行不衰,中秋节逐渐成为我国汉族三大节日(春节、端午、中秋)之一。

中秋习俗

中秋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成为日坛、地坛、约谈、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礼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这种风俗不仅为宫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影响到民间。

文人赏月

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与唐人不同,宋人赏月更多的是感物伤怀,常以阴晴圆缺,喻人情事态,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饰不住宋人的伤感。但对宋人来说,中秋还有另外一种形态,即中秋是世俗欢愉的节日:“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东京梦华录》)。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营业,玩月游人,达旦不绝。

民间拜月

明清之后,因时代的关系,社会生活中的现实功利因素突出,岁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浓厚,以“赏月”为中心的抒情性与神话性的文人传统减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中秋时节,除了购买月饼送给亲朋好友外,家家户户都会自己买月饼进行拜月,自用进行拜月的月饼称为“月光饼”通常体积较大,馅料甚丰,配以时令果品及贡品,焚香下拜,以月寄情,渴望团聚、康乐和幸福。

傣族的拜月

云南傣族在中秋之夜,盛行“拜月”风俗。

傣族传说,月亮是天皇第三个儿子岩尖变的。岩尖是个英勇刚强的青年,他曾率领傣族人民打败过敌人,赢得了傣族乡亲的爱戴。后来,他不幸死后,变成了月亮,升向天空,继续发出柔和的月光,在黑暗中给傣族人民带来光明。

每逢中秋节这天,小伙子一清早就带上火药枪上山打火雀、野鸡,猎取节日野味。姑娘、媳妇们忙着到湖边、池塘里抓鱼。他们忙着准备节日的晚餐。老阿妈则忙着舂糯米,做大小不同的食物,四只桌角上各放一个糯米圆饼,每个饼上插一炷冷香。待到月亮从山林上空升起来,就点燃冷香,全家大小开始“拜月”。然后,对空鸣放火药枪,以示对英雄岩尖的敬意。最后,全家老小欢乐地围坐在小方桌旁,品尝食物,谈笑赏月,尽兴方散。

玩花灯

中秋节,有许多的游戏活动,首先是玩花灯。中秋是我国三大灯节之一,过节要玩灯。当然,中秋没有像元宵节那样的大型灯会,玩灯主要只是在家庭、儿童之间进行的。

早在南宋《武林旧事》中,记载中秋夜节俗,就将“一点红”灯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动。中秋玩花灯,多集中在南方。如佛山秋色会上,就有各种各式的彩灯:芝麻灯、蛋壳灯、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谷壳灯、瓜籽灯及鸟兽花树灯等,令人赞叹。

在广州、香港等地,中秋夜要进行树中秋活动,树亦作竖,即将灯彩高竖起来之意。小孩将在家长协助下用竹纸扎成兔仔灯、杨桃灯或正方形的灯,横挂在短竿中,在竖起于高杆上,高挂起来,彩光闪耀,为中秋在添一景。孩子们多互相比赛,看谁竖得高,竖得多,灯彩最精巧。另外还有放天灯的,用纸扎成大形的灯,灯下燃烛,热气上腾,使灯飞扬在空中,引人次笑追逐。另外还有儿童手提式的各式花灯在月下游嬉玩赏。

观潮

“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这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八月十五看潮》诗。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所谓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以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大赋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明朱延焕《梦粱录》也有观潮条记载。这两书所记述的观潮盛况,说明在宋代的时候中秋观潮之事达到了空前绝后的巅峰。

中秋食俗

中秋节这一天人们都要吃月饼以示“团圆”。月饼,又叫胡饼、宫饼、月团、丰收饼、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贡品。据史料记载,早在三千年前的殷周时代,民间就已有为纪念

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太师饼”。汉代张赛出使西域,引入胡桃、芝麻等,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胡饼”,唐高宗时,李靖出征匈奴,于中秋节凯旋而归,当时恰好有一个吐蕃商人进献胡饼,李渊很高兴,手拿胡饼指着当空的皓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月亮)。”随后分给群臣食之。若此说确实,这可能是中秋节分食月饼的开始。但“月饼”一词,最早是见于南宋吴自牧的红菱饼。月饼是圆的,且被赋予团圆之意的时代是明,刘侗《帝京景物略》说;“八月十五祭月,其祭果饼必圆。”田女成《西湖游览志余》说;“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又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意。”沈榜在《宛署杂记》中还记述了明代北京中秋制作月饼的盛况;坊民皆“造月饼相遗,大小不等,呼为月饼。市肆至以果为馅,巧名异状,有一饼值数百钱者。”心灵手巧的制饼工人翻新出奇,月饼上做出各种花样,彭蕴章《幽州土风吟》描述说;“月宫符,画成玉兔窑台居;月宫饼,制就银蟾紫府影。一双蟾兔满人间,悔煞嫦娥窃药年;奔入广寒归不得,空劳玉杵驻丹颜。”

清代,中秋吃月饼已成为一种普通的风俗,且制作技巧越来越高。随着社会的进步现时遍观全国,已形成广、京、苏、滇、潮五种风味系列,尤以广式月饼最为流行。广式月饼起源于广东地区,以皮薄馅大、造型美观、花纹精细、色泽金黄、油润甘香而驰名中外。广式月饼中又以双黄白莲蓉月饼以其清香嫩滑,油润细腻最受消费者的青睐。

《水调歌头》

(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太常引》

(宋)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晶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彩云追月/中秋》

(当代)刘周

花在此时落,月在此时圆。人间天上,歌起舞飞旋。凤鸟还巢,更无狼烟。寂寞了美婵娟。波涌万种缠绵,海底倒映天,不教浮云将月蔽,心想太平万万年。我有霓裳风吹动,水起涟漪歌抚平。云藏潜龙,月隐寒宫。云须染彩,月洒光晕。彩云追月,云掩秋空。月沾凉意,云载清风。才现欢欣,又惹愁生。此忧谁解?谁是知音?且饮此杯,共语升平,良辰易逝何如梦。

《八月十五夜湓亭望月》

(唐)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

沙头水馆前。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天竺寺八月十五夜桂子》

(唐)皮日休

玉颗姗姗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中秋见月和子由》

(宋)苏轼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逐令冷看世间人,照我湛然心不起。西南火星如弹丸,角尾奕奕苍龙蟠。今宵注眼看不见,更许萤火争清寒。何人舣舟昨古汴,千灯夜作鱼龙变。曲折无心逐浪花,低昂赴节随歌板。青荧灭没转山前,浪飐风回岂复坚。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螀鸣露草。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呀唯楚老。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明朝人事随日出,恍然一梦瑶台客。

《中秋登楼望月》

(宋)米芾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丰珍。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中秋民谣

中秋夜

中秋夜,亮光光,家家户户赏月忙,摆果饼,烧线香,大家一起拜月亮,分红柿,切蛋黄,赏罢月亮入梦乡,乘火箭,月宫逛,看看嫦娥和吴刚。

月姐姐

月姐姐,多变化,初一二,黑麻麻,初三四,银钩样,初八九,似龙牙,十一二,半边瓜,十五银盘高高挂。中秋月,净无暇,圆如镜子照我家。打麦场边屋檐下,照着地上小娃娃。娃娃牵手同玩耍,转个圈儿眼昏花,一不留神摔地下,连声喊痛叫妈妈。云里月姐说他傻,引得大家笑哈哈。

月光光

月光光,照谷场,谷场上农人忙。今年稻谷收成好,家家户户乐陶陶。

第四篇:中秋节的文化内涵

中秋节的文化内涵

中秋节又称月节。最早来自月亮崇拜——远古时期,白天靠阳光,夜晚靠月光,人类看着月出月落,月缺月圆,很敬畏,自然产生了月亮崇拜。祭月的习俗绵延不绝,周朝就有拜月仪式,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祭月的坛场。

随着文明的发展,人们对月亮神秘敬畏的心理减淡,欣赏的态度逐步加强。八月十五,秋高气爽,夜空如洗,月亮又大又圆又亮;加上正是秋收季节,五谷丰登,瓜果满枝满架,这是一年辛劳的回报,是来年生计的凭靠。所以,中秋时节,人的心情最好。到唐代,中秋节就正式形成了,中秋赏月也成为一种习俗。这是中国人调整身心的一种好方式,也是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表现。

花好月圆人团圆,“圆”对中国人有特殊的含义。天上月圆时,合家团圆分食月饼,这是一种温馨的仪式。全家多少人,月饼就分切成多少份,每人都安享自己的一份。如果有人缺席,他的一份就被保存起来,盼着游子归来享用。这里享用的绝不仅是月饼的滋味,更重要的是亲情的滋味。家制月饼、分享月饼、馈赠月饼的过程,就是表达爱、传递爱、感受爱的过程。在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中,月亮圆满时,也希望人间圆满。团圆是一种群体意识,不是个人独好,而是周围的人都好。亲人团圆,家庭和睦,安享天伦,这在中国人的幸福指数中占有重要位置,这是民族心理。

不过,团圆又不限于家庭。“国家”,国是扩大了的家。团圆也要扩大到全民族,这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精神元素。国家团圆就叫金瓯无缺,金瓯是圆的,没有欠缺,代表领土完整统一。中秋节是中华儿女共有的精神家园。“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中华儿女即便分散在天涯海角,在月光下的中秋也会共同心动,共同感应,“千里共婵娟”。这是文化的认同,民族的认同。

借此提前祝福大家中秋节合家欢乐,万事如意!

第五篇:中秋节的文化思考

中秋节的文化思考

近日中秋佳节转瞬即逝,却不是每个人都过了一个美好的中秋夜。比如许多人不满于中秋当日便要乘车回城,无法与家人共度中秋夜。一位刚去美国留学的同学近日也在QQ上留言道:你们吃的不是月饼,是亲情。一临近中秋节,中国人以及各地华人便开始筹划着与家人团聚、互赠月饼、送上祝福,这些早在几千年前便不是要不要做的问题,而是该怎么做的问题。但不管形式如何,花样如何,人们在中秋夜都是想着团圆、祝福、平安,以此为初衷。中秋夜的月亮无疑是最受关注的。无论是远在他乡的,还是正与家人团聚的人们,都会向月亮祈求幸福、平安,人们在这一夜会突然看到更多的希望、得到更多的安慰,也许明天要面对的现实依然残酷,但人们在这一夜得到的精神支持是不言而喻的。

人们向月亮祈福的方式多种多样,那么自然也衍生出各种中秋习俗。

一、两千年前,古人祭月祈福,文人赏月吟诗、把酒言欢,孩童手提花灯、自制彩灯,壮士青年巧舞火龙,而如今,公园、沙滩、露天阳台,各处都是人们赏月之处,虽然中秋依然重要,各类习俗却渐被忽略,留下的多是品月饼、赏月亮。可以说在繁忙匆促的都市生活中,有些精神文化已逐渐失去重视,人们对物质上的追求正在取代精神文化。

因此,中秋节其中的文化内涵需要得到人们的重新重视。鉴于此,我认为政府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在广场上举办中秋花灯会,可以在广场中央树立一个祈愿榜,让人们将对月亮许下的愿望写在便条上。人们在便条上看到其他人的愿望,得到的多是心灵间的交流。

2.政府可利用电视、广播等制作公益宣传广告,主要利用中秋传统文化因素,加以现代

因素,引起观众、听众的共鸣,增大中秋节的文化影响力。

3.临近中秋时,可组织中秋诗词创作比赛、中秋故事小说比赛等,在中秋节前评出奖项

并在图书馆或文化广场展览相对优秀作品。

而社区物业则可以组织业主进行游园活动,游园期间组织提花灯、吟诵古诗或自主作诗等等活动,以营造中秋文化氛围。现今社区内宣传海报早已盛行,但内容往往一成不变,社区工作人员需在宣传内容上创新,这样宣传效果会大大增加。

除此之外,像图书馆、画廊、艺术馆这样的地方则更有实力做好提高中秋文化影响力的措施。集古今中秋文化于一体的作品势必引起更大反响。这种艺术性较强的文化宣传更受大众欢迎。

在世界各地的华人同样可以起到中秋文化的影响力。在国外诗歌鉴赏、中秋讲座、花灯游街等中秋活动无疑使中国中秋文化在世界平台的影响力大大增加,从而使得中秋节不仅在影响中国,更在影响世界。

实际上,中秋节的文化并非只是一些社会实践的产物,它更多的是国人长期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至关重要却常被忽略。

下载中秋节文化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秋节文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送文化下乡中秋节文艺晚会节目单

    霞辉庙社区送文化下乡活动节目表1、 民乐合奏:《花好月更圆》 2、 女生独唱:《走进新时代》 3、 舞台剧:农村巨变 4、 老年舞蹈:和谐社区向阳花5、 男生独唱:《美丽的神话》 6、......

    文化中秋(中秋节资料)-中学语文在线.

    文化中秋(中秋节资料汇编)-中学语文在线 中秋 从08年开始,中秋节、端午节作为法定节假日固定下来,可以看出的传统节日的重视,再过两天就是中秋节了,知道中秋节的来历吗?中秋节的来......

    2021中秋节的文化内涵有哪些[精选5篇]

    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那我们知道有哪些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2021中秋节的文化内涵有哪些_中秋节的发展历史,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

    中秋节的由来及习俗 文化墙海报

    中秋节的来历和传说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这也是我国仅 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中秋节的由来:在中国的农历......

    文化共享工程中秋节服务留守儿童活动方案

    前府发〔2010〕62号前锋镇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中秋节服务 留守儿童活动方案的通知各村(居)、镇属各部门、驻镇各单位: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省、市、区关于推......

    中秋节(定稿)

    中秋节 四一班 吕草原 八月十五是中秋节,这天早上我们一家人带着表妹一起去乡下爷爷家。上午,爷爷带我们到超市购物,我想买什么,爷爷都给我买,真是太爽了! 下午,我们一起去京华园划......

    中秋节

    1、中秋节手抄报:中秋佳话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 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 之中秋节。我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

    中秋节

    中秋节,为每年农历的八月十五。按照中国的农历,八月为秋季的第二个月,古时称为仲秋,因此民间称为中秋,又称秋夕、八月节、八月半、月夕、月节,又因为这一天月亮满圆,象征团圆,又称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