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人修辞的表达效果

时间:2019-05-13 10:14: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拟人修辞的表达效果》,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拟人修辞的表达效果》。

第一篇:拟人修辞的表达效果

拟人修辞表达效果分析法

这类题型需要认清描写的景物,需要找准将景物人格化的词语,从将景物人格化的词语中揣摩作者要表现的景物的特点,揣摩作者蕴涵其中的情感。

拟人:把物当作人来描写,赋予物以人一样的动作和感情,状态和语言。

一般答题方法是: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XX景物人格化,生动形象地表现XX景物的XX特点,表达出作者对它的XX之情。公式:拟人修辞表达效果=拟人+景物+特点+情感

【举例】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请闭上眼: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很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他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思考: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表达效果:将老城人格化,使之带有带有生命的感觉和意味,烘托出一种舒适温暖的优美意境,流露出作者对济南的冬天的无限喜爱,表达出作者对济南的冬天的赞美之情。【练一练】清晨,鸟儿唱着动听的歌儿。

第二篇:常见的八种修辞方法及表达效果

常见的八种修辞方法及表达效果

一、比喻

1.概念:比喻就是“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

2.结构:比喻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

3.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

(1)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有没有喻词,下列几处情况,虽有喻词,但不是比喻。

同类相比。例如:她的性格很像母亲。

表示猜度。例如: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表示想象。例如: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烂漫的少年时代。

表示举例的引词。例如:社会主义的中国,在党的阳光照耀下,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像雷锋、焦裕禄等。

词的比喻义不是比喻。修辞中的比喻,只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才能确定其比喻的意义,是临时的运用。比喻义是指通过词的基本义的比喻用法形成的已经固定下来的意义。如“包袱”。(例:你带着这么重的包袱上课,注意力能集中吗?)“机械”(例:这种想法太机械了。)前者指思想上的负担,后者指拘泥死板的方式。

(2)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如下文明喻中例句本体、喻体相似点为“形状”,暗喻的为“形态”,借喻的为“性情”,博喻的为“步骤”。

4.比喻的种类

(1)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联结,有时后面还有“似的”、“一样”等词语配合。明喻的典型形式是:甲像乙。例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联结,有时暗喻不用喻词。暗喻的典型形式为:甲是乙。例如: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嶂都成了水墨山水。

除此暗喻还有许多变体值得注意:

本体和喻体是并列关系。例如:从喷泉里喷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流出来的都是血。本体和喻体是修饰关系。例如: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这里“我的思想感情”是本体,“潮水”是喻体)又如:谎言打扮得再漂亮,也害怕事实的镜子。(这里“事实”是本体,“镜子”是喻体。)

本体和喻体是注释关系。例如:我爱北京――祖国的心脏。

(3)借喻。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借喻的典型形式为甲代乙。例如: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

(4)博喻。连用几个比喻共说明一个本体。例如:这种下笔以前的修改是最要紧不过的了,正如盖房子首先要打好图样,作战首先要订好计划一样。

有时博喻是以不同角度的几个比喻来描绘一个本体。例如: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的星星。(前一个比喻是以荷花个体角度,写它的光泽和颜色,后一个比喻是以荷花整体的角度,写它在荷塘里的分布。)

5.比喻的作用

①化平淡为生动;②化深奥为浅显;③化抽象为具体;④化冗长为简洁。

二、借代 1.概念: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的修辞方式。这种修辞方式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

2.借代的种类

(1)用事物特征代本体事物。例如: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2)具体代抽象。例如: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3)专名代泛称。例如: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年雷锋。

(4)形象代本体。例如:上面坐着两个老爷,东边的一个是马褂,西边的一个是西装。(5)部分代整体。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6)结果代原因。例如: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捧腹”是“笑”的结果)(7)资料代本体。例如:五十年间万事空,懒将白发对青铜。3.借代的作用

①以简代繁;②以实代虚;③以奇代凡;④以事代情。4.运用借代需要注意

必须抓住事物的最典型特征,对于所借代的事物一般应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有所交代。另外,借代的借体和本体事物不能同时出现。

5.借喻与借代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1)相同点:它们都用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

(2)不同点:①借代的作用是“称代”,即直接把借体称为本体,其只代不喻;借喻的作用是“比喻”,虽然也有代替的作用,但总是喻中有代。②构成借代的基础是事物的相关性,即要求借体和本体有某种关系;构成借喻的基础是事物的相似性,即要求喻体和本体有某些方面的相似。③借喻可改为明喻或暗喻,而借代不能。

例如:①他们在园丁的辛勤培育下茁壮成长。

②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例句①是比喻中的借喻,“园丁”指的是老师。可以说“老师是辛勤的园丁”。而②是借代,“一针一线”代群众利益,是部分代整体,就不能改为比喻。

三、比拟 1.概念: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包括反物当作人来写(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拟物)和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拟物)几种形式。事实上,前一种形式是把事物“人化”,后两种形式则是把人“物化”或“把甲物乙物化”。

2.种类:

(1)拟人。例如: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2)拟物。例如:指导员讲得真来劲儿,嘎子竖起耳朵听。3.比拟的作用

①色彩鲜明;②描绘形象;③表意丰富。

4.运用比拟应注意: 应注意事物本身的特征。5.比喻和比拟的不同点

(1)比拟是仿照“拟体”(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征模写本休,重点在拟;比喻是用喻体比方本体,重点在喻。

(2)比拟中,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一体,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一般不出现;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现或不现,而喻 体必须出现。

例如:①古老的神州是一沉睡未醒的睡狮,一旦觉醒,定会横空出世。

②桥下的睡莲正沉睡未醒。例句①是比喻,把“神州”喻为“睡狮”,相似点是力量大而沉睡。例句②则是比拟,此处是把物当人来写,是拟人。

四、夸张

1.概念:夸张是为达到某种表达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

2.种类:夸张可分为三类,即扩大夸张、缩小夸张、超前夸张。

(1)扩大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大、多、高、强、深„„”的夸张形 式。例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弱、浅„„”的夸张形式。例如: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3)超前夸张: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例如:家民们都说:“看见这样鲜绿的苗,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

3.夸张的作用

①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②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③增强联想,创造气氛。4.运用夸张要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夸张不是浮夸,而是故意的合理的夸大,所以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生活的根据。下面运用的夸张就不合事理:

同志们,你来看,我们力量大如天,脚下地球当球玩,大洋海水能喝干。第二、夸张不能和事实距离过近,否则会分不清是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

第三、夸张要注意文体特征,如科技说明文、说理文章就很少用甚至不用夸张,以免歪曲事实。

五、对偶

1.概念: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相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

2.对偶的种类

(1)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例如: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2)反对。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例如: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例如: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根据上下句的形式又可以把对偶分为严式对偶和宽式对偶。严式对偶要求上下两句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平仄相对、不重复用字。宽式对偶只要达到严式对偶五项要求的一部分就可以,不很严格。

3.对偶的结构

(1)成分对偶。例如:然而我的坏处,是在论时事不留面子,砭锢弊常取类型,而后者尤与时宜不合。

(2)句子对偶。例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4.对偶的作用

①便于吟诵,易于记忆;②用于诗词、有音乐美;③表意凝炼,抒情酣畅。5.对偶与对比的不同点

(1)对比的基本特点是“对立”,对偶的基本特点是“对称”。

(2)对偶主要是从结构形式上说的,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对比是从意义上说的,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近,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3)对偶里的“反对”(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意义说是对比,就形式说是对偶,这是修辞手法的兼类现象。

六、排比

1.概念: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方式。

2.排比的种类

(1)成分排比。即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排比。例如:延安的歌声„„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的煤炭,大旱的甘霖。

(2)分句排比。即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3)单句排比。例如:八路军穿草鞋,把日本鬼子赶下海。解放军穿草鞋,把蒋家五朝踢下台。如今八连穿草鞋,把香风毒雾脚下踩。

(4)复句排比。例如:如果我们能够研制出一种类似鹰眼的搜索、观测技术系统,就能够扩大飞行员的视野,提高他们的视敏度。如果能研制出具有鹰眼视觉原理的“电子鹰眼”,就有可能用于控制远程激光制导武器的发射。如果能给导弹装上小巧的“鹰眼系统”,那么它就可以像雄鹰一样,自动寻找、识别、追踪目标,做到百发百中。

3.排比的作用

①内容集中,增强气势;②叙事透辟,条分缕析;③节奏鲜明,长于抒情。4.排比与对偶的区别

(1)对称性与平列式。对偶是两个语言单位,而排比是三个以上语言单位。对偶必须对称。排比要求构大致相似,字数要求不甚严格。

(2)排比经常以同一词语作为彼此的揭示语,使排体互相衔接,给人以紧凑、密集之感。而典型的对偶句上下两联是不重字的。

(3)对偶以要求平仄对仗为佳,排比则无此要求。

七、设问

设问是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确定答案的修辞方式。设问的基本特点是“无疑而问”,设问的目的在于引人注意,启发思考。例如: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

八、反问

为了加强语气、强调突出,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常用肯定形式表示否定,用否定形式表示肯定。例如:

就说蒋筑英吧,已经经过了这样长久的考验,难道他入党的志愿,也一定要等到死后才能由省委的追认才满足么?(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

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用否定方式表示肯定的意思)应该注意的是,在特定情况下,上面所说的一般原则可能不适用。比如一个人闯了红灯,差一点出了事故,司机说了一句:“你不要命啦?”司机绝不是对这个人“要命”产生疑问,也不是以否定形式表达“你要命”。只是一种责备罢了。所以,不可拘泥。

反问与设问的区别:

(1)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反问则明确地表示肯定和否定的内容。

(2)反问的作用主要是加强语气,设问的作用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

第三篇:修辞手法表达效果

修辞手法,比喻,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借代,反复,(1)比喻:利用不同事物之间某些相似之处,借一种事物来说明另外一种事物。

作用:对事物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用浅显易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说明。

(2)比拟:把物当作人来写(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拟物)。

作用:印象鲜明,便于表达作者感情。

(3)夸张:故意言过其实,对人对事进行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作用:易于突出人或事的本质,引起读者强烈共鸣。

(4)对偶: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相等的两个句子,或短语。

作用:整齐匀称,凝炼集中,概括力强。

(5)排比:三项或三项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

作用:增强气势,说服力强,感染力强。

(6)设问:正面问,自问自答。

作用:起到提醒注意,引导思考。

(7)反复:有意重复某个句子或词语。

作用:突出思想,强调感情。

一、按要求写句子。

1、站在山头远远看去,村边那条清亮的小河像____________。(改为比喻句)

2、天空中有一轮明月。(改为比喻句)

3、窗外,风吹翠竹,飒飒作响。(改为拟人句)

4、河水哗哗地流着。(改为拟人句)

5、寒风吹到脸上很痛。(改为夸张句)

6、树上的小鸟在唧唧喳喳叫个不停,似乎在________________(改为拟人句)

7、躺在草地上,望着变幻莫测的云朵打扮着蓝色的天幕,一会儿飘来了

;一会儿跑来了

;一会儿

。(排比句)

8、考场上静得很。(改为夸张句)

9、高粱成熟了。(改为拟人句)参考答案

1、像绸缎一样飘向远方

2、天空中挂著会发光的玉盘。

3、窗外,风吹翠竹,奏出了美妙的交响曲。

4、河水唱著歌流向远方。

5、寒风吹在脸上像刀割一样。

6、似乎在议论着什么国家大事。

7、一会儿飘来了绫缎,一会儿跑来了小狗、一会儿飞来了白马。

8、考试场上安静的连同学们写字的声音都听得见。

9、成熟了的高粱在风中点头。

二、按要求写改写下列句子。

1、老师不辞辛苦,用心血培育我们成长。(用比喻手法)

2、鸟儿在树枝上跳动。(用拟人手法)

3、我觉得这个碗很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用夸张手法)

4、天上的星星一闪一闪。(用拟人手法)

5、树叶很绿。(用夸张手法)

6、他在我的心目中有重要的位置。(用比喻手法)

7、这里很适合鸟儿生活。(用比喻的手法)

8、颗颗水珠在荷叶上滚动。(用比喻的手法)

9、沉甸甸的稻子垂下来了。(用拟人手法)

10、鲜花盛开。(用拟人手法)参考答案

1、老师不辞辛苦,如园丁般用心血培育我们成长。

2、鸟儿在树枝上跳舞。

3、我觉得这个碗像山一般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

4、天上的星星眨着眼睛。

5、树叶绿地流油。

6、他在我的心目中的位置如我自己的生命一样重要。

7、这里像森林一样很适合鸟儿生活。

8、颗颗珍珠般的水珠在荷叶上滚动。

9、沉甸甸的稻子弯了腰。

10、鲜花绽开了她的笑脸。

第四篇:修辞之比喻拟人夸张

修辞(1)——比喻

要把句子写得生动形象,就要恰当地使用比喻、夸张、排比、拟人等常用的修辞手法。

一、比喻就是打比方,两种完全不同的事物,在某一方面及其相似,就可以把一种事物比作另一种事物,是用具体的、浅显的、熟悉的、形象鲜明的事物去说明或描写抽象的、深奥的事物,这样可以把事物的形象描写得更生动、具体。使人读后能感到亲切、明白、易懂,留下深刻印象。这种修辞方式就叫比喻。

例:长江大桥就像一条巨龙,横卧在大江之上。用大家熟悉的“巨龙”来比喻“长 江大桥。”

二、比喻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

1、被比喻的事物(称为“本体”);

2、用来作比喻的事物(称为“喻体”);

3、“比喻词”(像、好像、仿佛等)。如:“长江大桥”是本体,“巨龙”是喻体,“像”是比喻词。在比喻中,这三个部分可同时出现,也可不同时出现。

三、种类根据比喻句中三个组成部分是否完全出现,以及它们之间所显示的关系,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种类型。

1.明喻:甲(本体)像乙(喻体)。常用的比喻词有:像、仿佛、好像、好比、象„„似的、如同„„一般等等。

例如:(1)他哆嗦得像风雨中的树叶。

(2)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2.暗喻:甲是乙或甲变成了乙。常用的比喻词有:是、变成、成为等等。例如:(1)地中海沿岸成为西方文明的摇篮。

(2)一个时代的优秀的文学作品,是这个时代的缩影,是这个时代的心声„„ 3.借喻:不出现本体,也不出现比喻词,直接把本体说成喻体。例如:(1)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厚障壁了。

(2)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被比喻的事物和用来作比喻的事物必须是根本不同的两类事物,且必须在某一方面有非常相似的特点。练习:

判断下列句子是否是比喻句。

1、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

2、看他的样子,好像有什么喜事似的。()

3、蜻蜓在飞来飞去,小猫就像没看见似的。()

4、真的,再没有像马一样忠实的朋友了。()

5、旧上海是冒险家的乐园。()

6、我们要像孔繁森那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7、春天的江南大地仿佛铺上了一块绿地毯。()

8、她长得很像我邻居的小妹妹。()

9、天无边无垠的,几朵绒毛似的白云轻轻地掠过去。()

10、这个地方我似乎已到过了。()

11、星星像孩子的眼睛眨呀眨。()

12、他的性格很像他爸爸。()

13、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

14、敌人用了燃烧弹,邱少云周围成了一片火海。()指出下面比喻句是用什么比喻什么。

1、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师像一把火炬,时刻把光明洒向人间,让自己的生命燃烧不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缝纫鸟的窝是一种精致的工艺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笔直的公路上,一对对玉兰花灯柱,像等待检阅的依仗队,整整齐齐地站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鲜红的队旗像燃烧的火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玉屑似的雪末随风飘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这孩子简直成了泥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修辞(2)——拟人

一、拟人是借助想象力,把事物当作人来写,即赋予它们人的言行、思想、感情等。例: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做杉,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运用拟人的写法,把事物人格化,能使语言具体、形象、鲜明、生动,增强文章的语言表达力。

拟人这种写法,把事物写得跟人一样有思想,有感情,能说话,能行动,简直和人一模一样。

用描述人的词语来描写事物。如:松影下开着各种小花,招来各色的小蝴蝶——它们很亲热地落在客人身上。

用人跟动物、植物对话的方式来描述事物。如: 他只顾跟牛说话,冷不防旁边一头驴伸过嘴来吃簸萁里的料。

完全把事物当成人来写。如:在果园里,苹果树变得神气起来了。它想:既然把我从树林里移到果园来,说不定是罕见的树呢。它傲慢地看着四周一棵棵丑陋的小树桩„„

二、比喻与拟人

两者有相似之处,但也有区别:比喻的重点是“喻”,两个事物有相似点,是拿一种事物来打比方,本体和喻体有主有从。拟人的重点是“拟”,是把事物人格化。

例:孔雀像一位高傲的公主在展示她美丽的彩裙。孔雀高傲地展示着她美丽的彩裙。

前一句把“孔雀”比作“公主”,前为主体,后为喻体,主从分明。后一句把孔雀当成人来写,有人的感情、动作,物与人彼此交融,是拟人句。

判断下面句子是比喻还是拟人:

1、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

2、一串串宝石般的水珠飞腾着,飞腾着,落进深潭。

3、蒲公英妈妈为孩子们准备了降落伞,把自己的娃娃送到四面八方。

4、芦苇,一片片,一簇簇,远看犹如一朵朵绿色的轻云在地平线上飘拂着,给乡村平添了一道风景。

5、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

6、当春风刚刚吹谢雪花,故乡的芦苇就迫不及待地从泥土里探出尖尖的靛青色的脑袋。

7、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8、姑娘一闪身向外跑,屋子里连扫帚也在欢笑。

9、蟋蟀在平台上弹琴。

10、水帘落下来,犹如片片锦鳞,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11、太阳冲破了云霞,跳出了海面。

12、那些像棉花球似的云,叫积云。

13、小鸟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

14、小青石看见了许许多多人的脚,它觉得很愉快。

15、威尼斯小艇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

16、山风梳理着他蓬乱的头发。

17、葛洲坝真好象一位仙女脖子上戴着的项链,镶嵌着无数珍珠和宝石。

18、苍蝇和蜘蛛都淹没在老松树黄色的泪珠里。

19、他们好像寄居在人家房檐下的燕子。

20、在阳光下,一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像海边上的浪花吗?

21、高粱涨红了脸,稻子笑弯了腰。

23、蓝色的天上飘着的浮云像一块一块的红绸子,映在小镇的江河上,像开了一朵一朵鸡冠花。

修辞(3)——夸张

一、夸张是对所要描写,说明的事物有意识地加以夸大或缩小,以突出事物的特征,表达作者的感情,引起读者的联想,加深印象。夸张不等于说大话、说谎话。例:“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充分地表现事物的本质,突出人物的思想感情,把事物的特征表现更加明了,生动。

二、种类:

1、扩大夸张,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大、多、快、高、强等)处说。例: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2、缩小夸张,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小、少、慢、矮、短、弱等)处说。例: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3、超前夸张,指在两件事当中,故意把后发生的事说成先出现的或者同时出现的。例:看见这鲜绿的麦苗,就嗅到了面包的香味。

另外还有从数量上进行夸张。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在程度上进行夸张。如: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就象半天里起了一个霹雳,震得那山冈也动了。

判断下面哪些是夸张句。

1、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2、一串串宝石般的水珠飞腾着,飞腾着,落进深潭。

3、工人叔叔吼一吼,地球也要抖三抖。

4、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5、姑娘一闪身向外跑,屋子里连扫帚也在欢笑。

6、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

7、小青石看见了许许多多人的脚,它觉得很愉快。

8、威尼斯小艇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

9、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0、每一根柱子都在颤动,都在歌唱,都在演奏。

11、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12、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13、蓝色的天上飘着的浮云像一块一块的红绸子,映在小镇的江河上,像开了一朵一朵鸡冠花。

14、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15、谢惠敏的两撇眉毛险些飞出脑门,她瞪圆了双眼望着张老师。

按要求写改写下列句子。

1、老师不辞辛苦,用心血培育我们成长。用比喻手法:

2、鸟儿在树枝上跳动。用拟人手法:

3、我觉得这个碗很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用夸张手法:

4、天上的星星一闪一闪。用拟人手法:

5、树叶很绿。用夸张手法:

6、他在我的心目中有重要的位置。用比喻手法:

修辞(4)——反问

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表示肯定的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判别方法:有问不答,答在其中。与疑问句的区别:(1)疑问句是四种语句中的一种(其他三种是陈述句、感叹句、祈使句),是有疑而问,需要别人回答。(2)反问是修辞方法中的一种,反问句是无疑而问,意在肯定,不需要别人回答。

判断下列句子是不是反问句:

1、生我养我的故乡,我怎么能忘怀呢?

2、听了这感人的故事后,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

3、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海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记?

4、太阳冲破了云霞,跳出了海面。

5、父母的钱,难道我们就可以随便乱花,随意浪费吗?

6、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7、因为红色是火的颜色,是血的颜色,是旗帜的颜色。

8、敬爱的周总理啊!难忘您那爽朗的笑声,难忘您那爽朗的笑声,难忘您那雄健的身影,难忘您那光明磊落的胸怀,难忘您那鞠躬尽瘁的一生。

9、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10、傍晚在楼台小坐,看到天上的飞鸟还巢,他会想家;秋风萧瑟,看到树木落叶归根,11、他会想家;每逢鱼汛,看到大海里的群鱼回游,他还会想家。

12、这不是伟大的奇观么?

反问: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

例:毛主席都是如此,我们还有什么可以骄傲的

一、反问句与陈述句

有时为了表达的需要,可以把陈述句变为反问句,也可以把反问句变为陈述 句,它们的意思相同,语气有所不同。

(一)反问句变陈述句

1、先删去反问词(怎能、怎么、难道、哪里等等),有的句子可适当再加上“很”“都”等,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准确。

2、看句子里的有没有否定词“不”,有的给删去,没有的给加上。

3、反问语气词删去“?”变“。”。练习:

1、我们怎能忘记老师的淳淳教导?

2、那浪花所奏的不正是一首欢乐的歌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里的景色这么美,怎能不使我们流连往返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点小事,难道还要妈妈担心吗?

5、大千世界,哪里没有野花的倩影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反问句变陈述句

1、我们怎能忘记老师的淳淳教导?

2、那浪花所奏的不正是一首欢乐的歌吗?

3、这里的景色这么美,怎能不使我们流连往返呢?

4、这点小事,难道还要妈妈担心吗?

5、大千世界,哪里没有野花的倩影呢?

(二)陈述句变反问句

第一步与第三步正好相反,第二步一样。

1、先删去反问词(怎能、怎么、难道、哪里等等),有的句子可适当再加上“很”“都”等,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准确。

2、看句子里的有没有否定词“不”,有的给删去,没有的给加上。

3、反问语气词删去“。”变“?”。练习:

1、我们不能因为学习任务重而不参加体育活动。

2、这幅画是我们班彩颖画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3、父母含辛茹苦地把我们养大,我们不应该伤他们的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少数同学不守纪律的现象,我们不能不闻不问。

修辞5——设问

设问:是为了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明知顾问、自问自答的一种修辞手法。要注意区别设问句与反问句:从句型特点上看,设问句是自问自答,答随问后;反问句是答在其中,让人从问中体会答案。

设问:强调问题,以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进行思考。例:白色的花含有什么色素呢?白色的花什么色素也没有。

判断下列句子是不是设问句:

1、牛群吃草时非常专注,有时站立不动,仿佛正在思考着什么。

2、是谁又吹响了那欢快、柔美的麦哨?是田间玩耍的孩子们。

3、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4、不再胆怯的小白菊,慢慢地抬起它们的头。

5、像这样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怎么能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呢?

6、他在呼唤什么?在呼唤和平。

7、桂林的山,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8、那齐刷刷的麦芒,犹如乐谱上的线条,一个麦穗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

9、说话的声波能碰到蓝天,伸出手来能碰到蓝天。

10、它蓝得可以发出声音,它可以把你的视线冻结。

11、这是一份伟大的遗产,它是我们人民最宝贵的财产,难道还有人感觉不到吗?

12、大小的岛拥抱着,偎依着,也静静的恍惚入了梦乡。

13、有人破坏草坪,我们怎能不管呢?

14、海底有声音吗?海底有各种动物发出的细微的声音。

15、听了这感人的故事后,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

16、是什么?这是我们中国人的志气。

17、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海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记?

18、太阳冲破了云霞,跳出了海面。

19、是谁创造了人类的文明?是劳动人民。

20、什么花儿秋天阵阵香?什么鸟儿秋天排成行?桂花秋天阵阵香,大雁秋天排成行。

修辞(6)——排比

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相同句式构成排比,增加语势,起强调作用,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议论文往往增加语势,起到了强调论证观点的作用。可增强语言的气势。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如:人生旅途中有多少携手相伴的朋友,多少次肝胆相照,多少次投桃报李,又有多少美丽温暖的回忆

漫漫长路,总有朝夕相处的亲人,多少叮咛,多少呵护,多少孝心,多少无私。(1)排比的特点及其作用

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常用强调的同一词语重复出现在各个短语或句子的同一位置上。其作用在于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2)排比的几种形式

a、成分排比。例如:好像失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只有几个学生上几篇“呈文”,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可以博得“友邦人士”的夸奖,永远“国”下去一样。

b、句子排比。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判断下列句子是不是排比句:

1、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

2、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

3、别看小草的身躯是那样的柔弱,却有着惊人的生命力。狂风暴雨休想催垮它;洪水、干旱不能灭绝它;即使是车轮将它碾得粉身碎骨,不用多久,它又会从地下挺直身躯,开始新的生活。

4、芦苇,一片片,一蔟蔟,远看犹如一朵朵绿色的轻云在地平线上飘拂着,给乡村平添了一道风景。

5、当春风刚刚吹谢雪花,故乡的芦苇就迫不及待地从泥土里探出尖尖的靛青色的脑袋。

6、在阳光下,一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像海边上的浪花吗?

7、因为红色是火的颜色,是血的颜色,是旗帜的颜色。

8、敬爱的周总理啊!难忘您那爽朗的笑声,难忘您那爽朗的笑声,难忘您那雄健的身影,难忘您那光明磊落的胸怀,难忘您那鞠躬尽瘁的一生。

9、蓝色的天上飘着的浮云像一块一块的红绸子,映在小镇的江河上,像开了一朵一朵鸡冠花。

10、傍晚在楼台小坐,看到天上的飞鸟还巢,他会想家;秋风萧瑟,看到树木落叶归根,他会想家;每逢鱼汛,看到大海里的群鱼回游,他还会想家。

第五篇:语境与修辞效果评价

语境与修辞效果评价

B08021313080201李志恒

【摘要】任何修辞活动都是在一定的语境中进行的,语境与修辞有着密切的关 系。任何修辞活动都是在一定的语境中进行的,没有语言环境,就没有修辞。语境是修辞的生命,语境是修辞的基础,修辞必须适应语境。正确地使用修辞,可以将语境很好地呈现出来,从而增强表达效果。本文着重从语境是修辞的联系、什么是修辞效果、语境对修辞效果的作用等三方面来探讨语境与修辞效果的关系。

【关键词】语境 修辞 制约 渲染 效果

一、语境与修辞的联系

语境与修辞有着密切的联系。我国第一本修辞学专著———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就特别重视修辞与语境的关系,他在书中所谈到的“情境”,就是我们今天说的语境。陈望道这样说道:“切实的自然的修辞多半是对应情境的:或则对应写说者和读听者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即双方共同的经验,因此生在山东的常见泰山,便常把泰山来喻事情的重大,生在古代的常见飞矢,便常把飞矢来喻事情的快速;或则对应写说者的心境和写说者同读听者的亲疏关系、立场关系、经验关系,以及其他种种关系,因此或相嘲谑,或相反诘,或故意夸张,或有意隐讳,或只以疑问表意,或单以感叹抒情。种种权变,无非随情应景随机措施。”这段话很好地概括了语境同修辞的关系。因此,我们可以说,正确把握语境对修辞的作用,是学好修辞、用好修辞的前提和关键。

二、语境适切度是修辞评价的标准,语境是修辞学生长和发展的基点。

修辞评价是我们提出的一个新的概念,是对修辞效果进行好坏得失的评论和判断。它与修辞原则密切相关,但并不等同。修辞原则是修辞行为一方所要遵循的标准和依据,被遵守和实践是在修辞活动之前和过程中;修辞评价的对象是修辞成品,所以它的进行是在修辞行为完成之后,表现为对贯彻修辞原则的检验。修辞只有通过评价才能发挥手段的作用。修辞评价包括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自我评价是修辞者自身对修辞作品的看法和评判;社会评价是修辞进入言语交际市场之后修辞接受一方所做出的客观评价。自我评价可以促使话语不断调整语辞,以更接近最佳效果。社会评价也有这个功能,同时提供新的修辞原则,促进修辞学的发展。不论自我评价还是社会评价都应该以语境的适切度为评判的尺度。这是因为“得体性是修辞的最高原则,”而“得体性指的是语言材料对语言环境的适应程度。”那么观照修辞适切度就是修辞评价的主要任务。不同的适切度带来修辞效果的差别。联系这种效果的差别一般可以分为语境不适切、语境适切、语

境高度适切三个层次。不同于王希杰《修辞学通论》中将其分为“小语境得体性和大语境得体性”,因为不论单从小语境还是从大语境来看,有一个不适应都是不得体。而将语境作为一个总体的参照,得体性的层次性就显现出来了。如果用一个比喻,修辞现象就是修辞活动的产品,进入言语流通领域以后,言语消费者——说写者、听读者——自然会传递出反馈的信息,那种达不到修辞目的的修辞是劣等的、不合格的产品,难以流通;合格的修辞,能满足使用要求,达到一定修辞目的,但流通量不大;只有那些质优、富于创造、特别符合时尚的商品才是成功的品牌,成为修辞佳例,有着和谐美和创造美。

三、语境是修辞的作用

(一)语境对修辞的制约作用

语境又叫言语环境,人们通常把修辞交际行为实施的环境及其相关因素叫做言语环境,简称语境,言语环境主要指影响人们修辞交际行为的因素,并不是所有的环境因素。据此,人们通常把语境分为语内语境和语外语境。所谓语内语境指话语内部的各种因素,又称上下文,主要指话语内部的信息结构和形式,如话语的前后顺序、内部衔接等问题。语内语境主要解决句子内部结构的调整、句际间的衔接等问题。语外语境就是指话语之外的,对组织构建话语、理解话语起制约作用的因素。语外语境因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修辞主题的社会因素、心理因素,通常称为主观语境因素。另一方面是修辞主体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通常称为客观语境因素。修辞是人们运用语言时组织并调整、选择语言形式以适应交际目的、交际环境,尤其注重效果的组织、调整以及对语境的依赖。

语境是修辞的基础,有些修辞现象只有在一定的语境因素中才能具有确切的意思,收到特有的修辞效果,一旦离开了语境就失去了该修辞意义,修辞效果。由此可见语境对修辞有着重要的作用,(二)语境为文章语言的修辞提供可能性

一个词语、一个句子离开了特定的语境,孤立地看,它们能表达的就是词典上解释的字面上的逻辑意义,其功能就是人们千百次使用的那种通常的功能。但是,当一个词语、一个句子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却可能在意义上发生变化,表达出比词典上所指出的意义不知丰富多少倍的含义。要想正确理解这个词语和句子在文章中的具体含义,就必须依靠语境。

例如:“这是一株早已凋谢的桂花。”这句话只是一般的陈述句,如果脱离具体的语境,它能表达的就是词典上解释的词语的逻辑意义的组合。展现在读者脑海里的是一株桂花树。但是在一定的语境里就不同了:“香芝如今不同往昔了,她年轻的时候的确很吃香的。没想到十五年后的今天,我们老同学都说她,这是一株早已凋谢的桂花。”这里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读者感受到的是一个人

老珠黄的女人。同样的语言单位,由于特定语境的原因,它却成了比喻的修辞方式。可见,如果离开语境,有些修辞就不能成立。

(三)语境对文章语言赋予特定的感情色彩

离开语境,文章的语言就呈现不出丰富的感情色彩,离开语境,读者也很难理解到文章语言的确切含义。

孙犁《荷花淀》:“几个女子有点失望,也有点伤心,各人在自己心里骂着自己的狠心贼。”如果离开语境理解,这句话是刻画她们“怨恨”自己丈夫的心理,但联系文中语境,我们可感受到,这句话恰恰是对丈夫真挚的爱的表现。文中的“狠心贼”并没有贬义的感情色彩,反而成了昵称,仿佛不这样说就不能“解恨”,其实心里正因为有这样的丈夫而自豪,而暗自欢喜。可见,离开语境,读者就感受不到文中丰富的感情色彩。

语境可以确定修辞的含义,排除歧义。

由于语境制约着语言的表达,要理解话语的含义就不能脱离具体的语境,不然就会造成话语理解的错误。因为汉语中有大量的单义词、多义词、同义词和反义词,在不同的语境中他们所表达的意思和色彩也有所不同。就算是同一个词也会不多个一项,如果不依靠具体的语境,但看一个词是很难理解的。比如:大家在讨论到底要派谁去听教授的讲座时,甲主动提出要去听讲座。当有人问:“谁去啊?”乙指着甲说:“他去了!”

在这个例子里“去了”是容易让人产生歧义的。我们为了避讳,在谈论“死”这个话题的时候,通常不会直接说某某人死了,而是用“去了”“老了”“走了”等修辞。如果“去了”没有放在这个特定的语境中就容易让人产生歧义,摸不清要表达的是什么,从而就影响了修辞效果。

(四)语境可以确定修辞的含义,排除歧义。

由于语境制约着语言的表达,要理解话语的含义就不能脱离具体的语境,不然就会造成话语理解的错误。因为汉语中有大量的单义词、多义词、同义词和反义词,在不同的语境中他们所表达的意思和色彩也有所不同。就算是同一个词也会不多个一项,如果不依靠具体的语境,但看一个词是很难理解的。比如:大家在讨论到底要派谁去听教授的讲座时,甲主动提出要去听讲座。当有人问:“谁去啊?”乙指着甲说:“他去了!”

在这个例子里“去了”是容易让人产生歧义的。我们为了避讳,在谈论“死”这个话题的时候,通常不会直接说某某人死了,而是用“去了”“老了”“走了”等修辞。如果“去了”没有放在这个特定的语境中就容易让人产生歧义,摸不清要表达的是什么,从而就影响了修辞效果。

(五)语境制约修辞的选择

陈望道先生指出:修辞以适应题旨情景为第一义,不应是仅仅修辞的修饰,更不应是离开情景的修饰。由此可见,修辞对语境的依赖性很强,修辞的选择受到语境的制约。人们在交流过程中不仅仅用一种的修辞形式,人们会用到记叙、说明、议论、抒情、描写等不同的表达方式,可以用对偶、排比、反复、比喻、借代、夸张、双关等修辞方法。但是这些修辞的选择运用都会受到语境的制约。具体体现在制约着词语的选择、句子的选择和辞格的运用。比如,要给一个知识水平较低农民讲述一个事件时,可以采用简单明了的叙述方式,尽量避免用过多的专业化的议论或对场景的描写,不然农民会摸不着头脑,影响了表达效果。而用同样的一个词义,同样的一个句式,由于语境不同其产生的效果也不同。比如,周总理出访朝鲜,把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比作鸭绿江水长流不断。出访尼泊尔,把中尼两国人民的友谊比作喜马拉雅山巍然永存。这两个恰当的比喻在不同的场合以及不同的自然环境中取得了十分好的修辞效果①。

(六)语境可以补出词语的“言外之意”

有时候人们为了达到某种修辞效果,比如想要指出某些欠妥的地方,但是又要体现对对方的尊重或者是希望在讽刺别人的时候自己也能显得有风度又幽默,就会采取一种“言外之意”的修辞。“言外之意”要达到预想中的修辞效果就要在特定的语境中进行。也就是说要指桑骂槐也得在有“桑”有“槐”可指的语境中进行,不然这“言外之意”就没有依存的情景就达不到预想中的修辞效果了。而且这个时候一定要跟当时的场合以及上下语境相联系才能够让对方听明白。如果对方听不明白,搞不懂这言外之意,甚至有了其他的了解这就给交际带来障碍了。由此可见,“言外之意”必须在与之相适应的语境在才具有意义,也就是说语境可以补出词语的“言外之意”。

随着现代修辞学的研究深人,语境对于语言学研究的理论意义以及对于使用语言、探索言语规律的实践意义被揭示出来,语境学作为修辞学的基础而被更多的学者所公认,如前文所述,语境成为评定修辞效果的重要标准。

总之,语境是修辞的基础,离开了具体的语境,就无所谓修辞的好坏,“修辞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到底运用得好,还是不好,运用得恰当,还是不恰当,运用得合适,还是不合适,离开语言环境就没有标”。“如果离开了言语环境,就将失去双关妙语的作用,显示不出强列的修辞效果。双关如此,譬喻、排比等等修辞格也一样。离开特定的语境,很难说譬喻用得恰不恰当,排比的适当不适当,很难说它们的修辞效果如何”。修辞学对词和话语理解不能脱离具体的语境以及具体结构整体的话语和篇章系统的意义,不能割裂开发话人与受话人的关系。“修辞义其实就是语境义”。文如其人当然语言就应该是具有个性的,语言的意义在于具体的语境和以语境为先决条件的具体用法中,这就离不开使用语言的那一个

具体的人,只有具体的人在具体语境中才能使用出具有确切含义的独特修辞手段,具有独特修辞效果的意义就是使生活丰富多彩。同时语境和修辞的关系是互动的,语境对修辞具有制约性,好的修辞又可以改善语境关系,创造出好的话语交际环境,语境必须是共知的,可以更好的表达思想感情,有利于交际目的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2、王希杰,汉语修辞和汉文化论集[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0.3、谢微微,修辞对语境的创造〔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3第02期。

4、陈汝东,当代汉语修辞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张 颖,论语境对修辞的制约作用〔J〕邢台学院学报,2005第20卷(3)。

6、王 红,语境制约修辞若干方式探析〔J〕作家,2008第04期。

7、沈立新,试论修辞对语境的体现作用〔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第16卷04期。

下载拟人修辞的表达效果word格式文档
下载拟人修辞的表达效果.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常见修辞的表达作用

    常见修辞的表达作用 黄土小学余子文理解常见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表达作用,首先要能辨别修辞手法的类型,掌握其基本特点与表达作用;其次是能结合上下文语境来理解该辞格所表达的内......

    赏析句子表达效果

    关于赏析句子表达效果题的解答技巧 这种类型题在中考语文课外阅读中常会出现,而且是记叙文的阅读,分值一般在3分左右,解答这种题,应选准答题的切入点。 首先看被赏析的句子是否......

    小学语文修辞复习资料 比喻、拟人、对比

    语文语法句子修辞手法运用(比喻句 拟人句 排比)比喻 就是打比方,用比喻法描写事物,可使事物形象鲜明生动,加深读者的印象;用来说明道理,能使道理通俗易懂,使人易於理解。 比喻的基本......

    体会比白、拟人的修辞方法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

    第四讲:体会修辞手法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 小学三年级最常见的修辞方法是比喻和拟人 。 比喻是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

    阅读-词语表达效果-教案

    词语的表达效果 三种题型: 1、请体会下列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下面句子中的„„词改为„„词语好不好) 2、请欣赏下面加点的词好在哪里? 3、下面加点的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例文1......

    浅谈如何分析词语的表达效果

    浅谈如何分析词语的表达效果 摘要: 在现代文阅读中,常离不开理解分析词语或语句的表达效果或对其赏析等。可是,一些同学在思考或回答这方面的问题时,常觉得无从下手或顾此失彼。......

    如何回答句子的表达效果

    如何回答句子的表达效果初三语文 比如说。 夜空洗过一样洁净而有深邃,发着微光,像黑色绸缎那样柔滑而有质感,使我想伸手触摸。 我要的不是答案,是怎么得来的,而且以后碰到这种题......

    文学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修辞

    高一语文导学案文学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 设计(主备人) 审核人授课时间 学生姓名学号 课前批改 课后批改 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 ⑴、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