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庄水韵》教案 - 中华语文网—中华语文教育第一门户

时间:2019-05-13 10:50: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周庄水韵》教案 - 中华语文网—中华语文教育第一门户》,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周庄水韵》教案 - 中华语文网—中华语文教育第一门户》。

第一篇:《周庄水韵》教案 - 中华语文网—中华语文教育第一门户

《周庄水韵》教案

河南省淮滨县马集初中张健刚 [教学目标]

1、体会江山的美丽多娇。

2、体味欣赏散文清新优美、抒情性强的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真情实感。

3、了解课文随“时(令)”换景,景色各异、多角度写景,融情于景的写景方法。

4、背诵精彩语段,增强语言的感悟及运用能力。

5、学生学会贴切地描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教学设想]

1、本文是写景抒情式游记类散文,旨在让学生了解游记的特点,引导学生学习游记的写作方法,学习课文中写景时运用的多种修辞方法及生动形象的语言,并能在写作中运用。

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渗透在游记中的感情,并品味散文的语言风格。

3、本文与《巴东三峡》都是写祖国山水的美丽,意在让学生了解祖国山川壮丽可爱,更加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教学准备]

1、制作周庄地理位置课件

2、展示周庄水乡风光的图片 [教学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及内容]

一、导入新课。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中间有一个周庄”。若要在中国选一个最具代表性的水乡古镇,毫无疑问,她就是“中国第一水乡”周庄。正如著名画家吴冠中所言“黄山集中国山川之美,周庄集中国水乡之美”。今天让我们随散文家赵丽宏一起去游览周庄,感受周庄的水之韵。

二、指导朗读。

1、朗读课文。

2、配乐朗读。

*展示播放周庄的动画画面。

*以“高山流水”为背景音乐。

3、检查生字新词。

三、整体感知。

1、作者为我们描述了周庄的哪几幅图画呢? 共两个部分四幅“水韵图画”。

2、整体水韵图画(1-3)——小桥流水人家 作者对周庄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对周庄印象最深的是那里的水以及一切和水连在一起的事物。(威尼斯)作者从几个方面来写周庄给他的总印象? 水中迷离的倒影、河道上应接不暇的拱桥及井字形的河道。突出其是东方的“威尼斯。”

3、三次游历周庄时的不同水韵图画(4-6)几次游览有何不同?有什么样的感受? 第一次是仲春雨季——烟雨迷蒙的水墨画(飘忽朦胧的美)第二次冬天一场小雪初晴后——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纯净简单明快的美)第三次极力渲染周庄节日的热闹气氛——水天一色的七彩梦幻图(色彩斑斓,气氛热烈的油画)作者第三次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彩灯倒映的河水,张灯结彩的花船,丝竹管弦飘绕不绝,缤纷盛开的礼花及四面八方传来的惊喜的欢呼。作者描写了古镇尽头看到的节日夜景,他是按怎样的时间和空间顺序来写的?

作者是按照坐船由古镇这头到古镇尽头的时间顺序来写的,是按照这样的空间顺序来写的:先写水河像光带,河里上飘来的音乐声,再从河里抬头看屋脊的剪影,再往上看到盛开的礼花,回到屋脊,最后又落回水里。是从下到上,再由上到下的空间顺序。把周庄这个奇妙的夜晚尽收眼里,层次分明,有条不紊。

四、品味语言

本文的语言优美,作者用大量的篇幅写水,课文中有哪些你喜欢的描写水的句子,请摘录下来,加以体味,说说它们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描写周庄水韵的。

1、在阳光下,积雪正在融化,到处可以听见滴水和流水的声音,……细细谛听,水声重重叠叠,如诉如泣,仿佛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裹着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这样的声音,用人类的乐器永远也无法模仿。

这一段从听觉的角度来写的,展示了周庄水韵的迷人之处。突出了滴水和流水声的轻柔,作者把它比做裹着万般柔情的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非常形象。带有古典风味,在措词方面也很讲究多用叠词如:细细、重重叠叠,如……如……袅袅,读起来富于音乐的美感,真的感觉到流水叮咚作响。

2、已经隐匿在夜色中的古镇,在七彩的焰火照耀下面目一新,瞬息万变……最奇妙的,当然是我身畔的河水,天上的辉煌和璀璨,全都落到了水里,平静幽深的河水,顿时变成了一条摇曳生辉、光华四射的彩带。从视觉角度突出了河水一改先前的平静幽深,突然变得光彩夺目。“落”这个词用得好,比“映”来到有动感。作者把此时的河水比作一条彩带,给人一种飘逸的感觉。文中句式整齐,多为四字词,节奏鲜明,读起来欢快和谐,如:面目一新、瞬息万变、辉煌璀璨、平静幽深、摇曳生辉、光华四射。缤纷的现实与古香古色的周庄形成了对比。

3、一支弯曲的木橹,在水面上一来一回悠然搅动。倒映在水中的石桥、楼屋、树影,还有天上的云彩和飞鸟,都被这不慌不忙的木橹搅碎,碎成斑斓的光点,迷离闪烁,犹如在风中漾动的一匹长长的彩绸,没有人能描绘它朦胧眩目的花纹……

作者把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景象描绘得富有诗意。“木橹”“悠然搅动”“石桥”“不慌不忙”“彩绸”等词语写出了周庄的古朴、宁静。“斑斓”“迷离闪烁”“朦胧眩目”等词又写出了周庄的神秘,令人捉摸不透。

4、灯光倒映在河中,使小河变成一条多姿多彩的光带。再次把灯光倒映的小河比作光带。

5、船的轨迹和橹的划痕留在水面上,变成一片漾动的光斑,水中倒影变得模糊朦胧,难以捉摸。突出了河水的神秘莫测。

6、前方传来一阵音乐,水面也突然变得清澈剔透,仿佛是有晃荡的荧光从水下射出。作者的感觉很独特,水居然因丝竹声而变得清澈剔透,而且想像出是有荧光从水下射出。

7、小河也恢复了它本来的面目,平静的水面上闪烁着点点星光。

写礼花盛开前的宁静,水面上除了点点星光外什么都没有,有静有动,使得文章错落有致,引人入胜。

五、综合性实践活动

做一份淮滨旅游资源的调查报告。

美丽的淮河犹如一条流动的腰带从这里缓缓流过。漂亮的东西湖像两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滨城大地上。迷人的兔子湖水面开阔,烟波浩渺,泛舟其上,如临仙境。这里是楚相的故里,这里是……

本文通过三次亲身游览周庄,用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周庄的水韵,表达了作者对江南水乡的无比热爱之情。

第二篇:《触龙说赵太后》教案 - 中华语文网—中华语文教育第一门户

《触龙说赵太后》教案

《触龙说赵太后》教案

魏名宝

自读目标:

1、背诵并翻译全文。

2、归纳本文文言知识点。

3、领悟本文高超、雄辩的讽谏技巧。

教学重点:

1、理解“质、揖、走、郄、恃、不肖、没死、崩、恣、约、乘”词语。

2、归纳“质、及、甚、少、异”等词语的义项。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根据语境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能力。

2、领悟本文高超、雄辩的讽谏技巧。

教学课时: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导入

(一)(胶片展示)

《赵威后问齐使》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悦,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

这段文字中,赵威后问得言之凿凿,步步紧逼;齐使者则狼狈不堪,嗫嘘语塞。这充分表现出了赵威后作为政治家的远见卓识。正因如此,赵太后才会名垂青竹帛,声施后世。但“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赵威后也并非至圣至贤之人,她也曾固执任性,蛮横专断。也曾以溺子之私,置国家危亡于不顾。至此国家生死存亡之际,谁又能挽狂澜于既然倒,撑大厦于将倾呢?我们今天学习了《触龙说赵太后》之后,就会认识这位滄海橫流,显出英雄本色的老人。

导语

(二)俗话说:“良言一语三春暖,恶言一句六月寒。”讲究点说话的艺术,让话语像三春的太阳温暖人心,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触龙说赵太后》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导语

(三)每当看到有些人用公车接孩子时,每当看到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备受宠爱时,每当听到有些父母为给孩子安排一个好的工作,谋一个“好”的前程东奔西忙,不惜以权谋私,贪赃枉法时,总会想起发生在战国时期赵威后与左师触龙之间的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今天,我们就学习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触龙说赵太后》。

导语

(四)有一则寓言故事这样说:太阳和北风比赛,看谁能让一个过路人脱掉衣服。北风刮起刺骨的寒风,企图刮掉人们身上的衣服,但人们却将衣服裹得越来越紧。太阳用柔和的阳光温暖人,天气渐渐暖和了。人们也就把衣服脱了。批评也要像太阳那样,用温和的态度、暖心的话语,让对方心悦诚服,而不应用强制的手段,生硬的话语,俗话说:“良言一语三春暖,恶言一句六月寒。”讲究点说话的艺术,让话语像三春的太阳温暖人心,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触龙说赵太后》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二、简介赵太后:

赵太后即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赵威后。她是一位颇为开明的太后。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用权者曰:“岁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用权者不说,臣奉使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通“顾”,难道。)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战国策·齐策·赵威后问齐使》

三、介绍背景:

公元前266年,赵惠文王去世,其子孝成王继位,因他年幼,故四赵太后执政。新老交替,又加太后新政,国内动荡不安。当时的赵国虽有廉颇、蔺相如、平原君等人支撑门面,但国势大不如前。秦国认为有机可乘,便发兵东下,一举攻下赵国的三座城池,赵国危在旦夕,不得不向齐国求救兵,齐王虽然答应出兵,但按当时的惯例,提出了一个条件:以幼子长安君为人质。

四、学生自读自译

五、高超、雄辩的讽谏技巧

1、叙家常,缓和气氛

“入而徐趋,至而致谢”--年迈羸弱,老态龙钟 自诉病苦之况--引起太后怜悯之心

问候饮食起居--以士关心同情

如此将心比心,赵威后心头的坚冰开始融化,心灵之门已经开启。看来,触龙确实深谙太后此时的心理。“自己死了丈夫,国家一摊子事情等着自己去操心处理,偏偏最心爱的小儿子又成了关键人物,外交上强国„„出兵侵略自己的国家,危及自己的政权,而盟国的条件又如此苛刻;内政上,尽管自己掌了权,可大臣们并不体谅自己,一味‘强谏’,把局面搞得很僵。”此时赵太后可谓满腹委屈,迫切需要体贴安慰。触龙经过叙寒温,话家常,让赵太后感到到底还是年老旧臣体贴自己,从而解除了太后的精神武装,缓和了紧张的气氛,打破了僵持不下的局面,为下一步进谏创造了有利条件。

2、谈幼子,托及身后(诱敌深入)

尽管打破对峙,气氛虽有所缓和,但深谈时机仍未成熟,所以触龙便“王顾左右而言它”,提出让幼子舒褀“补黑衣之数”。可就势提问:“触龙此举目的何在?引导学生讨论,明确触龙此举意在引起太后的错觉:

一、这老家伙竟然也为幼子走后门,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二、这老家伙竟然也那么疼爱幼子,真是“于我心有戚戚焉”!并且触龙还说:“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用自己的爱子之情翻转来引起太后的关注与同情,引出太后的爱子之情,从而引起太后的情感共鸣。这就使太后进一步放松了警惕,而且还把左师公引为知音同调。谈话已经触及矛盾本身,而太后却浑然不觉,这就是左师公的高明之处。

3、谈燕后,辨明爱法(避实就虚)

按照常理,下文该谈及长安君了吧,谁知却不然,左师公反而谈起了燕后,而且故意强调太后爱燕后甚于长安君。左师公的一番陈词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

一、太后对自己的女儿的前途考虑长远;

二、太后是深明大义的;

三、事实证明,疼爱子女并非一味溺爱。就太后来说,也有不溺爱的时候:既有不溺爱的方式方法,更有不溺爱的对象。

四、太后对燕后并非没有亲子之情,只是从长远考虑,让理智战胜了感情。这一番陈词,表面上大谈燕后之事,实际上是借客形主,与溺爱长安君形成鲜明对比。凡此种种,无不“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从而摧垮了太后的精神防线。

4、话今昔,点明后果(单刀直入)

行文至此,似乎应该触及问题的本质,但作者仍欲擒故纵,非但没有提及长安君,反而把笔荡开,这不禁让人感到纳闷?左师公从三家分晋说及诸侯各国,话题越说越远,范围越来越大,但扣题也越来越紧。这番话看似漫无边际,实则步步紧逼。左师公“从广泛的举例中得出了一条必然规律:作为诸侯国的统治者,为国君的如果不让他的子孙为国家出力,只是坐享其成,利用其特权享受挥霍„„那他(子孙)迟早会丧失封爵和土地,被剥夺特权„„甚至触犯刑律,断绝子嗣。”至此左师公便单刀直入,指出昔之诸侯如此,今日太后亦然。太后正在溺爱长安君,过分的溺爱只能断送长安君的锦绣前程。反之,如果让长安君“有功于国”,那么将来他就能在赵国站稳脚跟,飞黄腾达。通过对比,其中利害,孰轻孰重,判然分明。赵太后虽然一时糊涂,但听到当头棒喝,又怎能不猛然警省?文章由远及近,层层深入,从冰冻三尺到坚冰消融,从溪流潺潺到波涛汹涌,可谓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5、以《古文观止》总评作结

左师悟太后,句句闲情,步步闲情。又妙在从妇人情性体贴出来。便借燕后反衬长安君,危词警动,便尔易入。老臣一片苦心,诚则生巧。至今读之,犹觉天花满目,又何怪当日太后之欣然听受也。

六、梳理归纳“质、及、甚、少、异、为”等词语的义项。1.质

例句 出处 意义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 质地、底子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人质

今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 《史记·屈原列传》 “质”通“贽”为古代初次拜见长辈得礼物

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腰斩时用得砧垫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 《送东阳马生序》 询问、质疑 2.及

例句 出处 意义

及返,市罢 《韩非子·郑人买履》 到„„时候

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趁

自以为能不及孙膑 《史记·孙子列传》 比得上

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 《史记·孙子列传》 表并列,和 3.甚

例句 出处 意义

夜半雪愈甚 《资治通鉴·李愬雪夜入蔡州》 大

不若长安君之甚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厉害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严重

甚矣,汝之不惠 《列子·愚公移山》 太

以为且筮己也,甚恐 《黔之驴》 非常 4.少

例句 出处 意义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赤壁之战》 表短时间

民治渠少烦苦,不欲也 《史记·西门豹治邺》 稍微

自经丧乱少睡眠 《列子·愚公移山》 同“多”相对

是炎帝之少(shào)女,名曰女娃 《山海经·精卫填海》 年少的 5.异

例句 出处 意义

此一异也 《马钧传》 奇异

渔人甚异也 《桃花源记》 惊异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黔之驴》 特别

太后笑曰:“妇人异甚。”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特别

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 《孟子·梁惠王》 不同 6.为

例句 出处 意义

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 《史记·孙子列传》 做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惟天时,抑亦人谋 《三国志·隆中对》 变为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庄子·逍遥游》 叫

必为有窃疾矣 《墨子·公输》 表判断,是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 因为

公输盘为我为(wéi)云梯 《墨子·公输》 前一个“为”当“替”讲,后一个“为”当“制造”讲

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 《史记·信陵君窃符救赵》 对„„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被

附:1~5句“为”读wéi,6~8句“为”读wèi。布置作业

1、巩固梳理归纳的成果。

2、反复阅读,背诵课文。[板书设计] 秦急攻之

前因 求救于齐 三对矛盾

太后与大臣

一问饮食住行

说 过程 二求舒祺之事 三个方面

三论王位承袭

结果 长安君质于齐 矛盾解决

[延伸阅读]阅读下文,完成1~3题。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战国策·齐策四》)

1.解释下面两句中四个加点“使”字的意义。

(1)齐王使①使②者问赵威后(2)臣奉使③使④威后

使①: 使②: 使③: 使④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1)使者不说(2)威后曰:“不然”(3)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

说: 然: 本: 末:

3.将这段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

答案:1(1)派遣 使者(2)使命 出使

2.(1)通“悦”,高兴(2)是的,对的(3)根本的 不重要的事 3.翻译:齐王派使者拜问赵太后,信还没打开,威后就问使者:“年成没有灾吧?百姓也没有祸吧?齐王也没有病吧?”使者不高兴,说:“小臣奉命出使拜见威王,现在您不先问齐王却先问年成和百姓,难道是卑贱的在前,而尊贵的在后吗?”威后说“不对。如果收成不好,哪里会有百姓?如果没有百姓,哪里会有国君?所以,有所问,能舍弃根本的而问不重要的事吗?”

第三篇:《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 中华语文网—中华语文教育第一门户

古诗《夜书所见》教学实录

古诗《夜书所见》教学实录

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用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情,激发学习古诗兴趣。

教学准备: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对话激趣,导入古诗

师:同学们到外地去作过客吗?在别人家里作客的心情怎么样?谁来说说?

生:作客,主人招待好,但时间久了,总觉得不对劲,总是想家。

师:为什么总是想家?

生:在别人家里不方便、不习惯。自己家和爸爸妈妈一起,还有我喜欢的小伙伴,玩游戏,说说笑笑,那才开心呢!

师:刚才,他说的在人家家里作客的心情,大家都有过吗?

生(齐答):有过。

师:好。这就叫:作客的心情。下面,我们学一首古诗(板书:夜书所见 叶绍翁)看看诗人在外作客时怎么想念家乡和亲人。先齐读题目。

生:(读题目)。

师:谁知道这个“书”字在这里的意思?

生1:书本,在夜里读书嘛!

师:“书”字有这个意思。但是,把它用在题目里,和前后的词连接起来,特别是和“所见”连接,想想看,还有什么意思?谁说一说?

生2:写!

师:说得太对了,说明你肯动脑筋!再想想,“所见”,联系前面“夜书”来理解,是什么意思?

生2:看见到的,就是诗人夜里写下他看见的那些情况。

师:很好。你把题目的意思说得完整、清楚。再齐读一遍题目。

生(齐读题目)。

师:“书”这个词有两个意思,主要是看把它放在什么句子里,如“我们读书”,那就是“书本”;可在“夜书所见”里呢?

生:写!

师:对!就是“写”,这叫“一词多义”。大家再来说说“夜书所见”的意思?

生(齐):诗人在夜里写下他看见的情景。

二、初读古诗,感知大意

师:诗人究竟写了些什么?我们读了诗歌就知道了。(出示自主学习提纲)打开书自由默读,注意有拼音的字。

生:(默读)。

师:(出示生字卡:萧(xiāo)萧 梧(wú)叶 促(cù)织)谁来拼拼音?

生:(拼音,师相机正音,全班跟着拼音)。

师:这首古诗有两个字(板书)“促、深”要特别注意写法。你们看“促”的左边是单人旁还是双人旁?(生:单人旁)所以不要多写一撇;“深”字右边头顶上有一点没有?(生:没有!)那就不要加点!

师:这首诗(课文)的左下角有“注释”,它是帮助我们了解生字生词的,要联系课文来理解。现在,大家边读课文边看注释,看看谁先初步弄懂全诗的大意?

生:(自由读课文,互相讨论)。

师:这首诗都能通读了。四句嘛,能背吗?谁来?

生:(多数举手)

师:(指一位)你背看看!

生:背得好。现在,同桌的互相背,看能背这首诗的有多少?

生:(互相背诗)

师:看来多数同学都能背这首诗了。请大家跟着老师一起配着音乐背一次。(点击音乐)

三、品读古诗,感悟诗意

师:现在,我们来进一步学习这首诗,提个要求:诗人在这个夜里到底写了他见到的一些什么?先学前两句,仔细默读,认真想,在重点词语下边画一横。想好了就举手。

生:(边读边想,有的互相议论,有的举手)。

师:(指生1)你说说!

生1:诗人看到了萧萧秋风吹下落叶送来寒冷,江面上也吹来秋风……(到“动客情”就语塞。)

师:你说对了。不过,请大家再仔细想想,这前两句诗中“秋风呀、落叶呀、寒冷呀,江上也刮来秋风……)这么一个夜晚,诗人心里会是一种什么感觉?认真体会后,谁想好了谁回答。

生2:(举手)冷冷清清。

师:诗人一个人在外地作客又在这么冷冷清清的夜里还会很自然地感到什么?读读想想后回答。

生3:(自由读以后举手)孤单、寂寞、苦闷。

师:对,诗人这时确实感到孤单、寂寞、苦闷,就像你们在别人家里作客人时有过的那种心情呀!有了这样(孤单、寂寞)的心情就会很容易产生另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呢?

生:(众生举手)

师:(指一人)你来说!

生4:很容易想家、想亲人。

师:对,对!很容易想家,想亲人。这就是在外作客时最容易引起的一种心情。这就叫(板书):动客情,“动”就是牵动(引起)作客的思乡之情(客情)。请大家把前两句再读一遍。生:(齐读)

师:现在来学后两句诗。(出示挂图或指看文本上的图)。边读边看看注释。

生:(默读后两句)

师:你们读了后两句,又看了插图,高兴吗?

生:(笑)捉蟋蟀呀!师:你们高兴,我也高兴。诗人在这深夜里忽然从远处看到灯火下的儿童捉蟋蟀,他会高兴吗?

生:高兴!

师:是的,诗人一定会高兴的。请把后两句诗再读一下。读时,想想“知”字的含意是什么?

生:(自由读,讨论)。

师:“知”,你想想:诗人是在深夜从远处看见篱笆底下有灯火,他能够看见(知道)那么小的蟋蟀吗?想想看,“知”字该怎么解释?

生1:估计、猜想。

生2:料定。

师:这三种解释都有“想”的意思。不过,“料定”多少带有肯定的意思,要确切些。请再读全诗。

生:(轻声,细读)

师:是的,诗人看到那两个儿童捉蟋蟀玩得真开心呀,他自己当然也很高兴!可是,诗人这时毕竟不是在在的家乡呀,他看到这里的儿童们玩得那么高兴的时候,就越会想到什么?

生:诗人越会想起他的家乡和自己的童年。

师:是的,诗人会想起他的家乡和他的童年。那么,这首诗的第二句写了“江上秋风动客情”中的“动客情”是诗人想念家乡、亲人的意思。从这里可以看到诗人在前两句中“动”了客情;在后两句诗中看到儿童们玩蟋蟀他又一次“动”了客情,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和童年。

师:所以,“动客情”就成了全诗的中心词。全诗从头到尾都融进(蕴含)了诗人的思乡之情。我们要抓住这个中心词更好地用心去感受这种感情。请再读一遍,看能不能读出这种感情?

生:(静思细读)。

师:(观察生读后)你们都在认真读,很好。不过,有的读得太快了,有声音太高……。你想,诗人当时一个人很孤单、很苦闷,思乡心切,情绪低沉的呀,声调要缓慢些。这首诗就是要把诗人“想家”(乡愁)的感情、味道读出来,读得浓浓的。

再自由读,看谁读得最好?

生:(自由读)

师:现在,我看诵读好多了。只是“动客情”是诗中的中心词,吐字要清,适当放慢。(范读)“江上/秋风/动……客情!”最后两句“捉蟋蟀”场景确实令人高兴,但同时又牵动了诗人“动客情”思念家乡呀!所以后两句语气可明快些,但不可过快。

(范读)“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我再请大家齐读全诗。

生:(齐读)。

师:为了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感情,我建议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里去,看看他是怎么写成这么美好的诗篇的,好不好?

生:好呀!(鼓掌)

师:那好,我就带领大家一起去——(深情地)夜深了,诗人孤单单的,多寂寞呀!上床睡吧,又睡不着。秋风萧萧地吹,树叶落了,送来寒意;那篱笆下捉蟋蟀的儿童啊,更加思念遥远的故乡、亲人……!这一幕幕情景(用手作翻滚状)涌上心头,越想越怎么样?

生:越睡不着,越兴奋。

师:这时,诗人眼前一亮,蹬开被子,翻身下床,就干什么啦?

生:诗人就写下了《夜书所见》这首思念家乡、亲人的诗篇。

师:你们看(字幕显示):“诗,就是诗人在生活中的激情碰撞出来的浪花!”……大家再把这首古诗诵读一遍吧!

生:(齐声诵读)

师:刚才,我们走进了诗人的“内心世界”,我们也来学做小诗人,好不好?就根据《夜书所见》这首诗的意思,把古人的诗句变成自己的语言说一说;要想像、顺口、有感情。先分组讨论,看哪组表达最好?

四、拓展阅读

师:你们还读过那些诗人所写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呢?谁来背一首试试!

师:老师这里也有一首古诗,请你们认真听一听,跟着一起体会诗歌的感情。

师: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把这首古诗带回去背一背,讲一讲,你也会成为了现代小诗人。

第四篇:周庄水韵教案

2、周庄水韵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欣赏散文清新优美的抒情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真实情感;

2. 了解课文随“时(令)”换景,景色各异、多角度写景,融情于景的写景方法; 3. 背诵精彩语段,增强语言的感悟及运用能力; 4. 体会山川美丽多娇,享受美的乐趣,培养审美能力。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让学生初步掌握游记散文的写法及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2、难点:理解“水韵”的含义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周庄镇位于苏州城东南38公里,昆山的西南处,古称贞丰里。春秋战国时称摇城。至康熙年正式定名为周庄镇。周庄为泽国,因河成街,呈现一派古朴、明洁的幽静,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虽说历经900多年的沧桑,仍完整地保存着原有的水乡古镇的风貌和格局,宛如一颗镶嵌在淀山湖畔的明珠。西晋文学家张翰,唐代诗人刘禹锡、陆龟蒙就曾居住周庄,它也是元末明初江南巨富沈万三的故乡。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中间有一个周庄”。若要在中国选一个最具代表性的水乡古镇,毫无疑问,她就是“中国第一水乡”周庄。正如著名画家吴冠中所言“黄山集中国山川之美,周庄集中国水乡之美”。周庄被评为中国“第一水乡”。今天就让我们随同作家赵丽宏,一起去领略这中国第一水乡的风韵。今天让我们随散文家赵丽宏一起去游览周庄,感受周庄的水之韵。

二、初步感知课文。

1、解题。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许多人在“行万里路”后才写出优美动人的游记,本文作者赵丽宏三次神游周庄写下此篇《周庄水韵》,这个“韵”字指什么?周庄水的“韵”具体体现在哪儿呢?同学们要带着这个问题来欣赏本文。

2、复习游记知识,请学生完成下列填空。

游记,要点明、,交代、,抓住,并做到

。(答案:时间;地点;游踪;观赏顺序;景物特点;情景交融。)

3、朗读课文。

朗读时教师加以指导,并指出一些字词的音义。(1)提出疑难字词。(2)解释重点词语。

(3)请几个同学朗读课文,学生现场评价,教师指导。

本文的感情基调是充满欢快和喜悦的,朗读时要语调舒缓轻柔,语音清晰自然,不要过于造作。注意节奏与停顿,但语断情不断,个中韵味要把握好,朗读时以头脑出现一个个形象的画面为最佳。

1、师:大家初步领略了周庄的美,那么周庄在我们的脑海中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生:周庄让我想起了“小桥流水人家”的诗句。

生:周庄充满了诗情画意,尤其是水为周庄这座古城增添了神采和韵味。可以说是周庄包容了水的生机,水为周庄增添了活力。

2、师:假如要我们打个比方,把三峡和周庄比作两个不同的人,你觉得三峡是一个什样的人,周庄又像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周庄像一位温柔、婉约的古典女子;三峡像一位热情、奔放的热血男儿。生:周庄像少女,矜持恬静;三峡像男孩,活泼调皮。

3、师:同学们的联想真可谓丰富,通过一系列形象的比喻将我们对三峡和周庄截然不同的感受形象地表达了出来。这种感受不仅可以化作人物形象来感知,甚至可以用不同类型的乐曲来模拟,不是吗?

生:周庄像妈妈哼唱的摇篮曲,充满柔情;三峡像摇滚乐,让你浑身激荡着豪情。生:周庄让我联想到了《春江花月夜》:三峡让人想起琵琶曲《十面埋伏》。

三、师生讨论课文内容。

1、师:正如刚才同学们所说,周庄像一位典雅女子,像一支温柔夜曲。怪不得我们的作者曾三次游览周庄。请大家迅速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向我们描绘了周庄的哪几幅“水韵图画”,找出起止段落,并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周庄的水韵画面。

(学生组内讨论、交流,相互交换修改评选优秀的标题,师生共同评价、赏析,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加以板书。)

如:图一,从“我曾经三次到周庄”到“看到的是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仲春烟雨笼罩的周庄迷蒙水墨画

图二,从“第二次到周庄是冬天”到“用人类的乐曲永远也无法模仿。”——冬天冰雪融化的周庄动感版画。

师:照此看来,你觉得,灯火缤纷的周庄像什么画? 学生讨论后明确:它色彩艳丽、浓烈,像是一幅抢眼的油画。

师板书:图三,从“最近一次去周庄”到“都荡漾在被竹篙和木橹搅动的水波之中。”——春天水天一色的周庄七彩梦幻油画。2、把握文章整体脉络。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然后指出文章的整体脉络为总分结构,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1—3自然段)叙述周庄水乡留给人们的总体印象。第二部分:(4—6自然段)作者三次游周庄的情景及感受。

四、分析课文。

(一)讨论第一部分。

1、阅读第一自然段,讨论问题:

(1)作者从几个方面来写周庄给他的总印象?

学生讨论明确:从水中迷离的倒影、河道上应接不暇的拱桥及井字形的河道,这三个方面来写,突出周庄是东方的“威尼斯”。(2)本段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要点:本段描绘了一幅乌篷船水中摇橹时,水面出现倒影的美丽画面。(3)这个画面体现了什么?

要点:周庄水美:倒影如画(静态美),波动似绸(动态美)。(4)找出文段中的比喻句,指出本体、喻体,并说出其作用。2、阅读第二自然段。

(1)首先使用了一句反问句“什么比在周庄的小河里泛舟更富有诗意呢?”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作者强调在周庄的小河里泛舟最富有诗意,同时也引起读者的思考——如何有诗意?

(2)请学生找出在周庄泛舟有诗意的景物。

要点:小小的木船,窄窄的河道;拱形的桥孔,古老的形状风格不同的石桥;桥上的行人,船上的乘客。这些景物就如同诗中所描绘的一样,充满诗情画意。

3、阅读第三自然段。

(1)周庄布局有什么特点?请学生在原文中找出。

要点:河道呈“井”字形,街道和楼宅被河分隔,石桥巧妙地将古镇连为一体。(2)“这样的景象,大概只有在威尼斯才能见到”这句话如何理解? 要点:这是对周庄水乡整体的高度评价。

4、小结:第一部分叙述了周庄水乡给人们的总体印象。河水、波光、倒影、石桥、行人、小舟,古雅幽美,充满诗情画意。

五、课后作业。

1、阅读课文。

2、背诵课文第4段“第二次到周庄是冬天„„用人类的乐器永远也无法模仿。”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字词。

2、请学生背诵文章第4段“第二次到周庄是冬天 „„用人类的乐器永远也无法模仿”。

二、讨论分析课文第二部分。

1、周庄美丽的风光吸引作者几次游玩周庄,近距离接触、欣赏周庄。我们来看一下作者是如何与周庄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亲密接触的。请同学们速读第二部分,完成下列表格。

次数 时间 观察角度 作者感受 特点 详略安排 第一次游览 仲春雨中 视觉(色彩)水墨画 恬淡宁静 概括写 第二次游览 冬天雪后 视觉(色彩)听觉(声音)色如版画

声似音乐 略写 色彩鲜明 万般柔情

第三次游览 春夜旅游节 视觉(色彩)光带、梦境

多姿多彩 详写

2、有感情地朗读第4自然段。(1)本段的结构形式是什么?

讨论后归纳:总分的结构形式。第一句话先总括三次去周庄,每次的印象各不相同。后几句话分述前两次去周庄的印象。

(2)学生从描写的顺序、角度、方法、语言等方面,重点分析本段写得较精彩的一两个句子或表现力较强的词语。(在规定的时间内,学生畅所欲言,教师从中点拨)

参考:① “像是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这个比喻句形象地写出了雪后的周庄令人目眩的色彩,却仍旧蕴含着凝重的历史韵味。②用词丰富。雪融化的声音用“滴、淌、渗”等动词形容,不单调,足见作者文学功底。③“抚摸”一词用得极为准确,把阳光拟人化,突出阳光的温暖、轻柔,给人以舒适感。

3、分析第5、6自然段。讨论、归纳:

(1)第三次游周庄描绘了哪些景物?

参考:第三次游周庄描绘了节日夜景,如岸上的彩灯、倒影、花船、丝竹管弦之声、礼花等。(2)细读第5自然段,看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述旅游节欢乐气氛的。

分组讨论后归纳:作者先由岸上写到河中。写河中景物先写河中倒映的光带,再写河中张灯结彩的花船,写船上传来的丝竹管弦之声,再写到小船划到古镇尽头所见的景色和突然看到的缤纷礼花,听到四面八方传来的欢呼声。有条有理,顺序井然。(3)这样的描写与作者所要表露的情感有何联系?

参考:文中描绘了节日夜景下五彩缤纷的周庄,表现了改革开放后的人们幸福的生活,表达了作者的欣喜之情及对改革开放的讴歌之情。(4)作者为什么写三次游周庄?第三次为什么详写?

要点:作者多次游周庄水乡,这正表明周庄景色情韵深深吸引了作者。有些景点,单凭一次游览,浮光掠影,感受肤浅,难以领悟其奥妙,体会其神韵。两次,三次,仔细观赏,细细品味,才能多角度地领悟其境界之妙处。故而本文写了三次游周庄水乡的情景,感受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刻,文章的详略也就自然形成了。

小结:文章的第二部分,写了三次游周庄的情景及感受。从不同的季节时间,选择不同的景物,多角度描写,详略得当,充分体现了周庄水乡的多姿多彩,也表现了 周庄这个古镇在改革开放后的勃勃生机,更表现了周庄人民的幸福生活,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总结。

1. 内容:本文紧扣住“水韵”二字,从不同的季节(春、冬)、不同的情态(动态、静态)、不同的角度,按照时间顺序,有详有略的描述了这个水乡的景色。先写总体印象:周庄的水美——倒影如画(静态美),波动似绸(动态美);周庄泛舟有诗意——桥多舟多,桥上低头看舟,船里抬头看桥;周庄的水多——无处不在,凭桥连缀,此中情景,恰似水城威尼斯。5

接下来,作者略写了前两次的情景:第一次是在春天,春雨蒙蒙,犹如一幅水墨画;第二次是在冬天,雪后景美,色声动人。然而作者并没有满足于一两次的浮光掠影,于是他又三游周庄,把周庄又做了个更仔细的观察,详细描写了周庄的水韵:在一个温暖的春夜(旅游节)周庄彩光映河,多姿多彩,船过波起,光斑漾动,蓝天黑屋脊,相映成图画,庆典的焰火,缤纷的礼花,水光相映,摇曳生辉,周庄的夜晚如梦如幻。

2.主题:这篇游记作者通过三次写游周庄的情景和感受,充分表现了周庄的“水韵”,写出了它的多姿多彩和动人心弦的景象,表现了周庄水乡在改革开放以后充满生机,反映了周庄人民的幸福欢乐生活和对外开放意识。

3.特点:①按照时空顺序,多角度描写景色。②先略后详,逐步加深了描写。③运用多种修辞方法,生动形象的描写。

(2)学完《周庄水韵》,请同学们谈谈这个“韵”字的含义。(各抒己见)参考:古朴,宁静,清幽,柔美,多姿多彩„„最主要指的是一份柔美。(3)归纳本文的特点。

与《巴东三峡》不同,这篇游记随着时间转移,记叙的对象、空间虽相同,但景色各异,三次游周庄所见所感也各不相同,可见游记的写法是多种多样的。

四、比较阅读,思考问题。

课外已布置同学们阅读《远去的周庄》,现在思考:文章为何称周庄是“远去的”,谈谈你的看法。(各抒己见)

参考:周庄原本是以它的清幽、别致、宁静、柔美的水乡神韵闻名于世的,是与外界尘嚣互不沾染,超尘脱俗的,如今匠气的装饰,喧哗的商贾,使清静的地方变成奢靡浮躁之所。一切都人让“现代化”的色彩涂抹、淹没。周庄已“远去”,已日渐失去了它的宁静,它的灵魂,商业铁踢粗暴地践踏着我们文明与文化的命脉。

附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水中倒影——美丽

对周庄水乡的总体印象 小河泛舟——诗意 只有威尼斯才能见到 整体布局——巧妙

第二课时

第一次游周庄:仲春 水墨画 恬静宁静

第二次游周庄:冬天 版画 色彩鲜明、声音柔美 多姿多彩 第三次游周庄:春夜 旅游节 仿佛进入了梦境 动人心弦

四、品味语言

本文的语言优美,作者用大量的篇幅写水,课文中有哪些你喜欢的描写水的句子,请摘录下来,加以体味,说说它们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描写周庄水韵的。

1、在阳光下,积雪正在融化,到处可以听见滴水和流水的声音,„„细细谛听,水声重重叠叠,如诉如泣,仿佛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裹着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这样的声音,用人类的乐器永远也无法模仿。

这一段从听觉的角度来写的,展示了周庄水韵的迷人之处。突出了滴水和流水声的轻柔,作者把它比做裹着万般柔情的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非常形象。带有古典风味,在措词方面也很讲究多用叠词如:细细、重重叠叠,如„„如„„袅袅,读起来富于音乐的美感,真的感觉到流水叮咚作响。

2、已经隐匿在夜色中的古镇,在七彩的焰火照耀下面目一新,瞬息万变„„最奇妙的,当然是我身畔的河水,天上的辉煌和璀璨,全都落到了水里,平静幽深的河水,顿时变成了一条摇曳生辉、光华四射的彩带。

从视觉角度突出了河水一改先前的平静幽深,突然变得光彩夺目。“落”这个词用得好,比“映”来到有动感。作者把此时的河水比作一条彩带,给人一种飘逸的感觉。文中句式整齐,多为四字词,节奏鲜明,读起来欢快和谐,如:面目一新、瞬息万变、辉煌璀璨、平静幽深、摇曳生辉、光华四射。缤纷的现实与古香古色的周庄形成了对比。

3、一支弯曲的木橹,在水面上一来一回悠然搅动。倒映在水中的石桥、楼屋、树影,还有天上的云彩和飞鸟,都被这不慌不忙的木橹搅碎,碎成斑斓的光点,迷离闪烁,犹如在风中漾动的一匹长长的彩绸,没有人能描绘它朦胧眩目的花纹„„ 作者把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景象描绘得富有诗意。“木橹”“悠然搅动”“石桥”“不慌不忙”“彩绸”等词语写出了周庄的古朴、宁静。“斑斓”“迷离闪烁”“朦胧眩目”等词又写出了周庄的神秘,令人捉摸不透。

4、灯光倒映在河中,使小河变成一条多姿多彩的光带。再次把灯光倒映的小河比作光带。

5、船的轨迹和橹的划痕留在水面上,变成一片漾动的光斑,水中倒影变得模糊朦胧,难以捉摸。

突出了河水的神秘莫测。

6、前方传来一阵音乐,水面也突然变得清澈剔透,仿佛是有晃荡的荧光从水下射出。作者的感觉很独特,水居然因丝竹声而变得清澈剔透,而且想像出是有荧光从水下射出。

7、小河也恢复了它本来的面目,平静的水面上闪烁着点点星光。

写礼花盛开前的宁静,水面上除了点点星光外什么都没有,有静有动,使得文章错落有致,引人入胜。

(二)研读1—3段。

1、找出作者表述对周庄水乡整体印象的句子和作者对这样的印象高度评价的句子。印象: 评价:

2、作者把周庄和威尼斯比较的用意何在?

3、三段描写对象分别是什么?各有什么特点? 4、1段中“悠然”、“不慌不忙”表现了周庄什么特点? 5、2段第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 有什么作用? 6、3段中“据说”、“大概”等词有什么作用?

7、这部分主要表达方式是什么?有什么好处?

1、仔细朗读文章第二部分,三次游周庄作者去的时令不同,描写的景物不同,感悟也不同,请你说说有哪些不同。

2、文中提到了“水墨画”和“版画”,请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二)赏析文章第4段。

1、这段第一句话有什么作用?

2、作者叙述第二次游周庄较第一次着墨多了许多,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描述周庄特有的神韵的?

3、从全文来看,作者写前两次到周庄所见所感的用意是什么?

4、这一段的语言运用方面有什么特点?

(三)赏析第5、6段(重点)

1、作者第三次游周庄与前两次有何不同?

2、第三次游周庄,作者抓住了哪些景物描写周庄?这样描写有什么好处?

3、第5段是从什么角度描写周庄水韵的?举例说明。

4、如果说前两次作者是抓住雨水和雪水描写周庄的景观,那么第三次作者是借助什么来描写周庄的?

第五篇:2周庄水韵教案

2.周庄水韵

教学目的1.整体感知周庄水乡动人的情韵。

2.了解景物描写的时间和空间顺序,理清思路。

3.研读课文,品味准确、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研读品味准确、优美的语言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中间有一个周庄”,著名画家吴冠中曾赞叹过“黄 山集中中国山川之美,周庄集中中国水乡之美”。

周庄位于苏州城东南,昆山的西南处,古称贞丰里。春秋战国时称摇城。至

康熙年正式定名为周庄镇。周庄为泽国,因河成街,呈现一派古朴、明洁的幽静,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虽说历经900多年的沧桑,仍完整一保存 着原有的水乡古镇的风貌和格局,宛如一颗镶嵌在淀山湖畔的明珠。今天这节课 我们就带大家一起走进周庄,去体会那里的动人水韵。

二、介绍背景知识。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教案-2

周庄水韵

三、整体感知

1.学生初读课文,借助字典,扫清生字生词等阅读障碍。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用一句话概括选文的内容。

明确:主要写作者游周庄的所见、所闻、所感。

② 全文分为两大部分,阅读这两部分,概括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1~3):叙述周庄水乡给人们的总体印象

第二部分(4~6):三次游周庄的情景和感受

四、精读文章

1.朗读课文第一部分(1~3自然段)思考:

① 周庄水乡留给人们的总印象是什么?

② 语段中描绘了哪些画面?

③ 作者对此有何评价?

(以下为板书)

周庄(总体印象):“印象最深的莫过于这里的水,以及一切和水连在一起的 事物。”

画面

评价

① 水中倒影:波动似绸

大概只有在威尼斯才能见到

② 小河泛舟:富有诗意

③ 整体布局:井形河道,古镇为一体。

小结:第一部分叙述了周庄水乡给人们的总体印象——河水、波光、倒影、古桥、小舟、行人、游客,古雅优美,充满了诗情画意。

五、布置作业

1.画出文章中精彩的语句,反复诵读,并思考作者为什么写得这么美。

2.搜集周庄、同里等江南水乡的图片和描写江南水乡的诗文,体会景物之美 和语言之美。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教案-2

周庄水韵

第二课时

一.诵读课文,回顾主要内容。

二、自读课文第二部分。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

作者游览周庄共三次,印象分别是什么样的?

提示:第一次去周庄,是在“仲春”时节,“天下着小雨”,蒙蒙春雨,让作 者觉得这“是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

第二次是冬天,一夜的小雪过后。古老的砖石与清新的白雪,黑白分明,鲜 明对照,交相辉映,“像是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水墨画”与“版画”,虽 同为画,但韵味不同。作者写第二次到周庄较前一次详细一些,写了“令人目眩” 的色彩,还写了积雪融化时滴水和流水的声音。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将水声描写 得柔情绵绵,使周庄景物不仅有“色”,而且有“声”,美妙动人。

第三次游周庄,悬在一个温暖的春夜,正是周庄的旅游节,到处都充满了节 日的欢乐气氛。作者“坐船夜游,仿佛进入了梦境”。这一夜的景象,使作者感 到如梦幻、如童话一样神奇美妙。

作者写第三次夜游周庄水乡。是按照空间顺序来写的。由岸上写到水上,坐 船夜游,描绘水中的朦胧景色。再写小船经过拱桥,船摇过桥洞,最后到古镇尽 头。然后写古镇节日夜空的礼花及河中的倒影,最后写古镇的欢呼,由“天上” 写至“地上”。

三、仔细体会揣摩语言,完成课后第二题。

明确:

1.写冬日白天的雪景,着重从滴水、流 水的声音方面来表现周庄之水声充 满柔情。

2.写春夜河上所见到的五彩斑斓的礼花。着重从色彩方面来描写周庄水乡 绚丽多姿。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教案-2

周庄水韵

四、朗读背诵。

朗读并努力背诵“第二次到周庄是冬天„„用人类的乐器永远也无法模仿” 一段文字。

五、模仿写句子。

模仿“一串串亮晶晶的光点从黑黝黝的屋脊上飞起来,像一群冲天而起的萤 火虫,在黑暗中划出一道道暗红的光线”这句话的形式,写一句话。

六、小结。

下载《周庄水韵》教案 - 中华语文网—中华语文教育第一门户word格式文档
下载《周庄水韵》教案 - 中华语文网—中华语文教育第一门户.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周庄水韵教案[范文]

    2.周庄水韵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结合观赏课本中的插图,整体感知周庄水乡动人的情韵。 2.掌握作者三次游周庄留下的整体印象,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难点) 3.......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 中华语文网—中华语文教育第一门户_39154(共5则范文)

    《夜书所见》教学实录 教学内容:三年级上册《古诗两首》之《夜书所见》 教学目标: 1、认识1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情,激发......

    《周庄水韵》教案(共5篇)

    《周庄水韵》教案 泾源高级中学 于永红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文中精彩的词语。 2、诵读精彩语段,增强语言的感悟及运用能力。 能力目标 1、初步了解课文随“时(令)......

    八年级语文上册《周庄水韵》教案 语文版

    《周庄水韵》学案 教师寄语:水是肌肤,水是血脉。说水冰清它便玉洁,说水幽蓝它便碧绿。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1、积累文中精彩的词语。 2、背诵精彩语段,增强语言的感悟及运用能力......

    《小柳树和小枣树》教学设计 - 中华语文网—中华语文教育

    《小柳树和小枣树》教学实录 师:有两个朋友很喜欢你们,想不想知道是谁? 贴图:小柳树。 师:他呀,就是小柳树,老师在黑板上写下来,请你仔细地看一看。 师板书: 师:还有一个朋友,谁?......

    八年级语文《周庄水韵》说课稿(共五篇)

    说课吧 www.xiexiebang.com 《周庄水韵》说课稿华安五中 黄文辉 一、说教材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今天这么热的天,大家在这里比赛,很闷热。请大家随我到一片清凉地吧---周庄走一......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札记 - 中华语文网—中华语文教育第(五篇模版)

    让老课文上出语文味——评黄德宝老师执教的《狼牙山五壮士》 附小 陈华娇 《狼牙山五壮士》是一篇老课文又是情感型课文。教此类课文,既忌在故事情节上打转,空泛地进行思想教......

    中华第一龙教案

    语文人教版第十二册《中华第一龙》教学设计 江西省浮梁县三龙中心学校林雪亮 教材简析: 本课描述了中华第一龙的形貌,并进一步阐述了龙的形成和发展过程,通过具体实例说明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