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拐卖妇女儿童案件的成因分析及应对措施
浅析我国拐卖儿童犯罪的犯罪现状、成因及其预防
拐卖妇女、儿童罪是严重侵犯公民人身权利、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的犯罪行为。自建国以来,我国对拐卖妇女儿童现象进行了几次专项打击,但拐卖儿童现象却久经打击而不绝,并呈现出以下新特点:从个人分散作案到集团化拐卖儿童;从境内作案发展到跨国作案;从单纯的拐孩子传宗接代到强迫孩子做非法盈利活动;拐卖手法也从单纯的偷发展到明抢明夺,甚至为了拐卖儿童出现杀害儿童亲人的恶性案件,直接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为了预防和惩罚这种犯罪,《刑法》中除了规定了拐卖妇女、儿童罪以外,还规定了收买赦拐卖的妇女,儿童罪和聚众阻碍解救收买的妇女、儿童罪等相关犯罪。但是,由于这些犯罪情况复杂以及我国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严厉的刑罚并不能铲除滋生犯罪的社会土壤,因此,拐卖犯罪不仅是法律问题,更是社会问题,不仅要从法律上预防,还应当从社会中打击,进一步遏制这一严重侵犯儿童身心健康的犯罪。
一、我国拐卖儿童犯罪的历史沿革
拐卖儿童罪的前身是1979年刑法中规定的拐卖人口罪。拐卖人口行为在旧中国曾经非常猖獗。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政府的严厉打击,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这一现象基本绝迹。但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80年代初,拐卖人口犯罪数量出现前所未有的增长,并开始出现拐卖儿童犯罪。基于严重恶化的治安形势,全国人大常委会于1983年9月2日做出了《关于严惩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犯罪分子的决定》,拐卖人口犯罪被列为“严打”重点,并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是 1985年以后,随着“严打”活动接近尾声,人口贩卖现象又出现强劲反弹,直至1990年仍然增势不减。针对这种严峻的形势,1991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严惩拐卖、绑架妇女、儿童的犯罪分子的决定》,对1979年刑法中规定的拐卖人口罪做了重大修改与补充。根据司法实践中拐卖妇女、儿童犯罪大量发生的现状,将拐卖人口罪修订为拐卖妇女、儿童罪,并规定了更为严厉的刑罚,增加了收买被拐卖的儿童罪,由此展开了对“人贩子”的又一轮严厉打击。1997年修订刑法时,拐卖儿童罪及收买被拐卖的儿童罪被纳入刑法,基本延续了“决定”的内容。2000年3月20日,公安部、司法部等6个单位联合发出了《关于打击拐卖妇女儿童犯罪有关问题的通知》,又开始了一场全国范围内规模空前的打拐战役。从20世纪90年代到2000年初,打拐连续进行了四次,成效显著。2000年以后的数据显示,拐卖妇女儿童案件数量直线下降,每年有2000起左右。然而,2007年至今,拐卖犯罪死灰复燃,很多地方还有愈演愈烈的态势。
二、我国拐卖儿童犯罪的现状
(一)我国拐卖儿童犯罪的状况
近年来,我国被拐卖儿童的数量逐年攀升,数目惊人,这使得拐卖儿童罪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拐卖儿童犯罪摧残人性,践踏公序良俗,严重侵犯被拐卖儿童的人身权利,致使许多家庭骨肉分离、家破人亡,并由此引发一系列 社会问题。因此,要求严惩拐卖犯罪、保障孩子安全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对于拐卖儿童犯罪,我国始终保持“严打”的高压态势。自1991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打击拐卖妇女、儿童犯罪专项行动以来,我国侦破并依法处理了一大批拐卖妇女、儿童犯罪案件。根据有关数据,2008年,全国法院共审结拐卖妇女、儿童犯罪案件1353件,比2007年上升9.91% ;判决发生法律效力的犯罪分子2161人,同比增长11.05%,其中被判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死刑的1319人,同比增长10.1%,重刑率为61.04%,高出同期全部刑事案件的重刑率45.27%。2009年,全国法院共审结拐卖妇女、儿童犯罪案件1636件,比2008年上升20.9%;判决发生法律效力的犯罪分子2413人,同比增长11.7%,其中被判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死刑的1475人,同比增长11.83%。
(二)拐卖儿童犯罪的现实新特点
近二十年的司法实践表明,拐卖儿童的犯罪不但没有被遏制,而且近年来一些地方犯罪活动猖獗,犯罪恶性程度进一步升级,犯罪特点也悄然发生了新的变化。具体表现在:(1)犯罪团伙化趋势明显,犯罪网络错综复杂,涉及地域众多,成员构成复杂,内部分工明确,作案具有连续性、专业性特征。有些地方,拐卖儿童甚至形成了盗抢售产业链。拐卖儿童的组织成员可以达到几十人甚至上百人,以女性为主;
(2)犯罪手段由单一的诱拐向采取偷盗、绑架、麻醉、抢夺等手段转变。以出卖为目的的盗抢儿童犯罪日益突出;(3)拐卖行为往往多次转手,犯罪成员之间单线联系,致使被拐儿童下落难寻,造成解救困难;
(4)拐卖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案件明显增多,城乡结合部成为重灾区;
(5)拐卖、拐骗儿童,强迫从事乞讨以及卖淫、偷盗、抢夺等违法犯罪活动的案件越来越多;(6)跨国、跨境拐卖儿童案件屡有发生。
三、我国拐卖儿童犯罪的犯罪成因
(一)直接原因:经济利益的驱动是卖方拐卖儿童的主要心理动力据统计,拐卖儿童犯罪已成为世界上增长最快、最有利可图的犯罪之一,年利润仅次于毒品和军火贩卖业。从我国司法实践来看,贩卖儿童几乎没有什么成本,拐卖者基本上是能盗就盗,能抢就抢,能拐就拐。偷孩子的成本极低,赚的却非常多。从偷孩子到把孩子卖出去,“人贩子”的成本就是些交通和住宿费用,而利润往往在数十倍以上。花几十块钱甚至几毛钱的成本,一倒手就能赚上几万块 钱,一些不法分子正是在暴利的驱使下,才敢于铤而走险。极小的成本投入与巨大利润的反差极大地助长了行为人实施拐卖犯罪的决意。
(二)犯罪条件:买方市场的存在是拐卖儿童犯罪猖獗的重要条件从司法实践中出现的案例来看,绝大多数拐卖儿童犯罪是基于贪财图利的动机,因此,消费市场的存在是拐卖犯罪得以实施并实现犯罪目的的重要条件。那些或偷偷摸摸或明火执仗的拐卖儿童的行为已经受到社会的唾弃并被人们所不齿,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在猖獗的拐卖行为的背后,有一个十分庞大的需方市场。买卖渠道的畅通和买方群体的庞大,助长了犯罪者实施犯罪的心理,也是造成拐卖儿童犯罪活动猖獗的重要原因。
(三)观念原因:传统文化中落后的观念是购买儿童的重要因素
第一,重男轻女的观念。
我国的很多地区的妇女在生育了二胎以后,她们就会被强行做了绝育手术,而在农村都是靠养儿防老的,所以,家里没有男孩的这些家庭为了老有所依,就不惜一切代价买个男孩为自己将来养老做准备。而许多家庭尤其是农村或者居住在偏远、落后地区的家庭,认为女孩将来要出嫁,即便是 亲生女儿也将不是自己家的人。女孩在生产劳动方面处于劣势,男孩才能顶门立户,承担重体力劳动,家里没有男孩会被人瞧不起。这些家庭对于生育男孩有超乎寻常的渴望,而当愿望无法实现时,会不惜一切代价来获得男孩;
第二,传宗接代的观念。
由于我国养老保障制度规定落实不到位以及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共同影响,使拐卖儿童现象逐渐增加。在许多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没有子女,是最大的不孝,会对不起祖先。延续香火,是父辈生活的重要内容。有了孩子,家族的血脉才能延续;
第三,养儿防老的观念。
由于社会保障制度的不甚健全,老百姓尤其是生活较为贫困的家庭,对于未来、对于老年充满担忧,普遍认为子女是老年生活的保障,到自己无力从事生产劳动时,子女是唯一的靠山;
第四,多孩好养的观念。有的家庭并非没有亲生骨肉,但认为抱个孩子来,两个孩子好养活。以前收买儿童多发生在贫困地区,而现在广东等一些发达地区买孩子的案件也很多。当地的习俗认为,谁家男孩越多,在当地的名望和地位也会 越高; 第五,淡薄的法制观念。
由于法制宣传不够,许多收买者不知道收买被拐卖的儿童也是犯罪,认为自己花了钱,买个孩子养算不得什么大错,从而心安理得。这种法盲意识对于拐卖儿童犯罪的恶性膨胀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四)犯罪诱因:看管不力是导致拐卖儿童犯罪猖獗的主要原因
在我国,流动人口聚居区内拐卖儿童现象严重已是个不争的事实。这主要缘于流动人口聚居区人员居住、管理混乱,以及流动人口儿童入托率低、看护不力,给“人贩子”提供了下手之机。流动人口聚居区多位于地价和房租便宜的城郊结合部或以“城中村”形式出现,往往并存着城乡两套管理体系,却又常常变成“行政管理真空”区域。其形成多是自发性的,缺乏政府部门预先统一的规划和组织,加上大量外来流动人口的涌入,必然带来居住、管理方面的压力。在长期缺乏相应政策的合理引导和高效管控下,聚居区普遍出现无序和失控状态。因此,流动人口聚居区极易滋生各种违法犯罪行为,成为治安混乱、刑事案件高发地段。显而易见,在这种环境下生活的儿童极易成为人口贩卖犯罪者选择的对象。流动儿童一般入托率较低,许多正规幼儿园不但收费高,还设置了许多门槛把流动儿童拒之门外,再加上流动人口普遍存在超生问题,许多流动人口家庭的子女很难进入当地幼儿园接受到正规、平等的学前教育,并得到集中和安全的看护。而流动人口一般自身工资较低,忙于生计,很难顾及子女的看护,几岁大的孩子经常自己在路边玩,没人管,很容易成为“人贩子”的目标。
三、我国拐卖儿童犯罪的防治对策
(一)在社会方面,加强对儿童的社会常识教育,防患于未然。
当代社会的格局已经发生相当大的变化,残酷的现实提醒父母们,年幼的孩子不能像以前那样脱离家长而自行玩耍,孩子需要必要的看护。家长们应当多对孩子进行社会常识的教育,比如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也不要接受陌生人的糖果,同时,有关政府部门也应该为贫困家庭的子女在入托方面制定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对拐卖儿童犯罪的防范。
(二)社会资源与政府资源结合,建立儿童失踪反应机制,治患于初始
建立儿童失踪反应机制,保证在第一时间发布儿童失踪的信息,为寻找失踪儿童投入更为巨大的警力资源和社会力量。在美国,警方接到儿童失踪报案后会立即展开紧急行动,投入大量警力,甚至动用直升飞机,紧急情况下可以启动“全 国儿童警报系统”,向市民家庭发布寻人公告,引发当地社区的关切。拐卖案件发生后的几个小时是救寻儿童的黄金时间。因此,我国应尽快建立儿童失踪快速反应机制,在案发后的第一时间动用公共资源和公共信息平台发布失踪儿童的信息、照片和犯罪嫌疑人的有关信息,这有助于公安机关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失踪儿童和提高破案率。
(三)在法律方面,完善儿童买卖犯罪过程中对买方的法律规定,铲患于源头
我国《刑法》中规定:收买被拐卖的儿童,对被买儿童没有虐待行为,不阻碍对其进行解救的,可以不追究刑事责任。立法对于收买方的宽容曾广受诟病,很多观点更是直斥拐卖犯罪屡禁不绝就是因为放纵了收买者。《意见》充分重视了这一呼声,表明“要注重铲除‘买方市场’,从源头上遏制拐卖妇女、儿童犯罪。对于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依法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坚决依法追究”。《意见》列举了明知是被拐卖的儿童而收买应以收买被拐卖的儿童罪论处的几种情形。但同时,《意见》强调要根据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和罪责刑相适应的刑法基本原则,对于具有从宽处罚情节的,在综合考虑犯罪事实、性质、情节和危害程度的基础上,依法从宽,体现政策,以分化瓦解犯罪,鼓励犯罪人悔过自新。《意见》对于打击收买者的规定,大大低于人们此前要求严惩收买者的预期,不但没有改变现行刑法的规定,而且还增加了“被追诉前主动向公安机关报案或者向有关单位反映,将被收买儿童送回其家庭,或者将被收买儿童交给公安、民政、妇联等机关、组织,没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可以不追究刑事责任”的规定。诚然,立法精神是为了分化、瓦解犯罪分子,“可以不追究刑事责任”的规定有利于减 少解救被拐卖儿童的阻力。但此种规定一定程度上牺牲了刑罚的严厉性和威慑作用,削弱了预防和惩治犯罪的效果,助长了拐卖人的嚣张气焰,这也正是拐卖儿童犯罪屡禁不止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待普法进一步深入、全社会都认识到收买儿童为法律所不容时,应当修订对于收买者的免责规定,将现行刑法规定的免责条款只作为从轻量刑的情节。
参考文献:
[1]卢妞妞.我国拐卖儿童犯罪的现状及深层原因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7df6ab0100iv41.html [2]欧锦雄,李岚,刘元华等.拐卖妇女、儿童罪及相关犯罪的立法缺陷与完善.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6)
[3]我国拐卖儿童的犯罪新特点.http://wenku.baidu.com/view/7a0f2abdf121dd36a32d822b.html [4]高晓莹.拐卖儿童罪之犯罪学探析.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0(6)[5]刘方,李海亮.浅析我国拐卖儿童犯罪的原因及对策.青年文学家,2010(22)
第二篇:担保代偿成因及应对措施
担保代偿成因分析及应对措施
我司作为市场化运作的国有政策性农业担保机构,一方面我们要根据产业政策导向,引导和扶持担保对象,另一方面需按照自负盈亏、自担风险、风险控制第一的原则开展业务。与民营、其他政策性的行业担保公司相比,我们所面临的担保风险更大,主要原因在于农业产业周期长、收益慢、农业主体先天不足、农业项目除受市场风险等因素影响外还受自然风险的影响等等。因此专门为涉农贷款提供担保的机构,所面临的担保风险也高于其他的行业担保公司或综合性的担保公司。为保持公司持续、稳健运行,对于项目风险识别、预警及处置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一、担保风险的分类及其成因
按照风险等级通常将风险分为正常类、关注类、次级类、可疑类和损失类。在实际操作中,风险形成往往不是单一原因而是多方面原因造成,比如国家产业政策调整和市场状况变化、被担保企业经营状况恶化、产品滞销、农产品价格波动、企业实际控制人决策失误、财务状况恶化、资金周转出现困难、借款人以多头贷款的方式盲目地以贷还贷、企业经营难以为继,资金循环基本中断,财务亏损严重,资不抵债,法定代表人滥用企业资金甚至骗取贷款后携款潜逃等等,最终造成担保人代偿。
二、保后风险监管
担保业务的风险控制是贯穿担保业务始终,需要对其全过程进行动态监管的系统工程,保后跟踪检查、通过对担保对象以及影响担保对象按期偿还贷款的相关因素进行不间断的监控和分析,及时发现风险预警信号,采取相应补救措施的管理过程,是防范和控制担保风险的重要手段。通过保后监管,不但有利于担保人员了解不同行业的发展规律,提高风险预测能力,也有利于担保机构发现自身在经营审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其采取措施,提高风险经营管理水平、及时发现预警信号,并采取相应补救措施。
(一)保后监管的形式 保后监管可以采取首次检查、例行检查和重点检查三种形式:
首次检查是指担保贷款发放后对企业进行的第一次检查,一般在贷款发放的15天内进行,检查的重点是企业的实际借款用途是否与借款合同中约定的一致,是否存在挪用贷款的情况。
例行检查主要有两项内容,一是贷款企业每回向担保机构报送财务报表,接受担保机构监督检查;二是担保机构定期(一般为三个月)深入企业对其经营状况及经营环境的变化情况进行检查。例行检查的重点是动态跟踪企业的财务变动状况和现金流量变化情况,掌握影响企业偿债能力的重要因素,判断担保贷款风险程度的变化趋势。
重点检查是指在担保贷款企业出现可能影响其偿还贷款的重大情况时,立即进行的检查。检查重点是了解企业发生重大情况的原因;分析企业应对的措施是否积级有效,以及企业的还款意愿是否发生变化;预测企业到期还贷时可能出现的资金缺口,并与银行磋商,采取应对措施。
(二)保后监管的要点
一般情况下,保后跟踪检查侧重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的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
企业的还款意愿可以通过企业管理者的合作态度,企业提供资料的主动性、真实性,偿还银行贷款利息,支付担保费情况,以及对其它债务的履约情况。
企业的还款能力,主要通过企业财务状况的优劣反映。以真核实、分析企业的财务资料,是准确掌握企业还款能力的重要途径,分析企业的财务资料,应重点关注:现金流量指标、盈利指标、销售指标。
2、企业的经营环境及经营策略的变化。
主要关注国内外政策、金融、经济环境的变化是否影响被担保企业的经营与未来发展。被担保企业的高管层有无变化;有无重大的投资策略或经营策略的变化;是否存在改制、资产重组情况;近期有无对外提供担保或涉及经济纠纷;担保贷款所支持的项目进展情况是否与预想的相符。
3、企业的(抵)质押物是否完好无损,市场价值变化以及抵押人是否存在侵害担保机构利益的违规或违法行为
三、风险预警信号
预警信号是担保贷款出现问题的先兆,它以多种形式出现,一般可分为两种,即财务类预警信号和非财务类预警信号。
(一)财务类预警信号主要体现为:无法解释的应收账款、存货的增加;销售额增长而利润减少;企业债务迅速增加,负债率超过70%;转盈为亏,亏损额呈逐步增加趋势;关联企业间非正常大量转移资金;坏账损失增加;净现金流量大幅度减少或出现负值,不足以支持正常业务;支付出现危机;不能按时支付银行利息。
(二)非财务类预警信号:主要包括国家出台了不利于企业的法规政策、所属行业或与之相关的行业的经营策略出现重大调整、不按借款合同使用借款、企业主要领导人或核心人物发生变化或存在变更的潜在因素(患病、死亡或行为异常)、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之间出现严重分歧、发生了重大损失的安全事故,或出台了重大人事调整、准备实施重大的投资策略或经营策略、投机心理重,盲目投资存在潜在风险、无正当理由不按时报送报表,经多次提醒仍不改正、拒绝接受检查或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和纠正意见持不理睬的态度、未经同意,擅自处理抵押物、企业出售、变卖主要的生产、经营性固定资产、经营活动发生显著变化,主经产品和主营业务已改变、对外提供大额担保,接近或超过自身的承受能力、涉及重大法律诉讼、仲裁或重大经济纠纷,不能正常经营或还贷、因违法违纪受到税务、工商、海关等部门的追究处罚、因不良行为被新闻媒体披露、因违法乱纪、走私、商业侵权、生产假冒伪劣产品等原因,被吊销法人营业执照、生产许可证,已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
四、风险化解及追偿反思
对担保风险的化解预案,在不同阶段应采取不同的方式,重点是把握好担保贷款进入次级类、可疑类及已经形成代偿的三个关键节点,不同的阶段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和化解方法。
(一)次级类的担保贷款风险化解
按照《担保项目分级管理办法规定》,次级类担保贷款的定义为:“经营比较正常,无不良记录,保证措施足值但有瑕疵或有弱化趋势,履行合同的能力减弱,存在可能对偿还债务产生不利的因素;存在保后管理、重大事项不通报、不配合等消极行为;存在需压缩的其他事项”。对这类担保贷款,要开始重点监控。
此阶段可组织项目人员、财务人员共同对该项目实施全面检查,掌握项目发生变化的原因,提出相应解决方案。如是存在保后管理、重大事项不通报、不配合等消极行为,可以函告企业配合担保后的监管。告知其“若不配合我司将告知放款银行提前解除担保责任”。
(二)可疑类的担保贷款风险化解
可疑类担保贷款表现为:“经营恶化,出现不良记录,保证措施严重弱化,不能履行合同,存在对偿还债务产生不利的因素;存在极度的不配合等严重的消极行为;没有意愿偿还借款本息和其他债务;存在需退出的其他事项”。面对可疑类担保贷款,采取的化解预案可以针对具体情况采取化解措施:
1、资金周转出现困难:临近还款期,被担保人的资金周转出现困难不能按时偿还银行贷款的情况,资金周转困难的原因是由于银行续贷期延长、应收账款回收期延长或还款期与被担保人生产周期相悖,可采取以下两种措施:
第一协调放款银行续贷或放款银行以外的银行新增担保贷款,用于偿还原有借款。
第二发放委托贷款、临时拆借资金的方式为被担保人延长资金周转时间,避免因到贷款到期而资金链断裂的情况。
2、经营状况恶化:产品滞销、价格波动、决策失误等造成被担保人经营状况恶化。
第一应该积极寻找其他还款来源,采取的方式可以是:调查被担保人是否有其他盈利产品、副业收入、实际控制人的关联企业能偿还担保贷款;同时应积极协调放款银行展期,为寻找其他还款来源争取时间。
第二协调放款银行以外的银行续贷,放款银行通常会要求借款人“还旧借新” 因此此时只能协调放款银行以外的银行,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为被担保人发放一笔贷款。在结合第一种措施在寻找其他还款来源的基础上,通过银行新放贷款共同偿还原有担保贷款,逐步缩小担保规模,逐步退出。
此外还应对此笔担保贷款的保证措施进行清查,做好代偿准备,确保第二还款来源不受损失。
(三)追偿反思
从有无抵押反担保物的角度,追偿案件类型主要分为信用类型、有反担保物类型。
对于信用类贷款担保,在代偿后,追偿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被执行人没有可供执行的财产。对此,建议严格此类客户的准入,尽可能要求债务人在贷款初始提供可靠资产线索并入卷,或者增加有稳定收入来源的主体作为连带责任人,尽量避免一旦该类户出现经营不善无法还款,即直接切断我司对债务人的有效追偿。
对于提供车辆、机器设备、浮动资产类反担保物的追偿项目,车辆抵押由于不转移占有,在代偿后又很难控制抵押车辆,因此,从追偿角度来看,车辆抵押的价值没有充分体现,除非在代偿前后实际控制车辆;机器设备类抵押项目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难以变现处置,而且机器设备在使用后,其价值在追偿时已经大打折扣甚至已经毁损;对于商户浮动资产类项目,通常都是由于其经营状况不好才导致代偿,资产更难处置变现,如果加上债务人不配合处置,则收回代偿的难度更大。因此,对于以上抵押物,除借款主体本身评估外建议对其谨慎估值。
对于房产抵押类代偿项目,目前个人遇到的主要障碍包括:抵押房产遭遇轮候查封、商业办公类住房以及外地抵押房产变现困难、抵押房产拍卖时腾房障碍、债务人因违法犯罪导致资产为公安机关查封,归纳导致以上困难出现的原因主要是:房屋市场交易状况不理想、有的有价格无市场;债务人负债过多,且各种原因导致在我司代偿前到期并查封抵押资产;债务人故意为我司设置租赁权等法律障碍。对于以上问题,在保后监管过程中应当对抵押资产的状况定期进行核查,过程中形成书面材料,固定相关事实,尽早提示风险,以利于公司及时作出决策,这样即便后续发生代偿也能一定程度上清除执行障碍。
综上所述,担保风险发生的原因往往不是单一的,只有结合不同的化解措施、并且根据风险变化情况实时调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会真正的“化险为夷”,确保资产的保值增值。
第三篇:《中国反对拐卖妇女儿童行动计划
《中国反对拐卖妇女儿童行动计划
(2008--2012年)》实施细则
第一章总
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中国反对拐卖妇女儿童行动计划(2008-2012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反对拐卖妇女儿童工作(以下简称反拐工作)坚持“预防为主、打防结合、以人为本、综合治理,的工作方针,建立集预防、打击、救助、康复为一体的长效机制。
第三条反拐行动工作部际联席会议(以下简称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按照各自职责任务,加强协作配合,对拐卖妇女儿童犯罪实施综合治理。
第二章
组织机构和保障措施
第四条
部际联席会议由公安部、中央宣传部、中央综治苏、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外交部、发展改革委、教育部、民政部、司法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交通:交通运输部、铁道部、农业部、商务部、文化部、卫生部、人口计生委、工商总局、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国务院法制办、国务院妇儿工委办、国务院扶贫办、全国总工会、共青团?央、全国妇联等29个部门和单位组成。公安部为牵头单位,部际联席会议召集人由公安部负责同志担任,部际联席会议成员为有关部门和单位负责同志。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公安部刑事侦查局,承担部际联席
会议日常工作。办公室主任由刑事侦查局局长兼任,各成员单位指定一名联络员为办公室成员。各省级、地市级、县级逐级建立反拐行动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和联络员名单报上一级联席会议办公室备案。
第五条在挖掘现有机构和人员潜力基础上,加强反拐工作队伍专业化建设。拐卖妇女儿童犯罪活动重点地区公安机关应切实加强反拐工作机构和队伍建设。
第六条根据拐卖妇女儿童犯罪形势的发展变化,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预防、打击犯罪和被解救妇女儿童救助、康复工作提供法律依据。
第七条反拐工作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资金。备有关部门开展反拐工作所需经费,按照各部门工作职责、国家有关规定,分别列入各有关部门预算,由同级政府予以保障。同时,积极争取社会团体、公益机构、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的捐助,争取国际援助,多渠道募集资金。
第八条
主要拐出地、拐入地、中转地省级反拐联席会议办公室牵头就拐卖妇女儿童犯罪的预防和打击、被拐卖妇女儿童的解救、遣送和安置等环节的协作进行协商,达成一致后,由省级人民政府签订合作意向书,并报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备案。
第三章
宣传工作
第九条宣传部门加大反拐宣传工作力度,协调相关部门和单位分阶段、有重点地开展反拐宣传,提高群众防范意识,营造反拐工作良好舆论氛围。
第十条
司法行政部门加大普法宣传力度,增强群众反拐意识,提高妇女儿童自我保护能力。
第十一条新闻出版部门组织出版反拐题材的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和互联网出版物等,提高群众防拐意识,加大反拐宣传力度。
第十二条广播电视部门采用新闻、访谈、专题、专栏等形式,普及反拐知识,交流康复措施,宣传反拐工作。
第十三条
文化部门鼓励和扶持创作反拐题材的文艺作品,组织文艺演出团体深入社区、农村宣传演出,提高群众反拐意识。
第十四条教育部将反拐知识纳入中小学教育、幼儿教育和残疾少年儿童特殊教育,提高少年儿童的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第十五条铁道、交通运输、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在火车站、汽车站、航空港、人力资源市场等流动人口聚集场所发放反拐宣传品,加强反拐宣传工作。
第十六条
妇儿工委办公室、工会、共青团、妇联等部门和社会团体开展反拐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妇女儿童防拐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第四章
防范工作
第十七条教育部门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保障所有适龄儿童特别是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并做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护工作。
第十八条
民政部门做好流浪未成年人、弃婴的救助安置工作,将符合条件的妇女儿童纳入社会救助范围,为贫困妇女儿童提供基本生活保障。
第十九条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农业、扶贫部门针对贫困妇女特点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和务工技能培训,提高贫困妇女脱贫致富能力。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加大对人力资源市场的清理整顿力度,加强对各类职业中介活动的监管,依法查处、打击非法职业中介机构和违法职业中介行为。
第二十条人口计生部门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弓I导树立男女平等的新型生育观念;加强计划生育服务和管理工作,为群众提供优质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减少非意愿妊娠;加强与公安机关有关人口信息的交流,协助做好反拐工作。
第二十一条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社会团体在拐卖妇女儿童犯罪重点地区和易被拐卖人群中开展专题教育培训,提高特殊群体的反拐意识、识别犯罪和自我保护能力。
第二十二条
铁道和交通运输部门提高从业人员的反拐意识,采取措施防止犯罪分子利用公共交通工具实施拐卖妇女儿童犯罪。
第二十三条
司法行政部门加强对拐卖妇女儿童罪犯和被劳教人员的教育和改造,减少和消除其重新违法犯罪的可能性,降低重新犯罪率。
第二十四条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严把中介机构市场主体准入关,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加强对中介机构的监管,依法取缔非法中介机构,打击中介机构发布虚假劳务、虚假征婚广告等违法糯为。
第二十五条公安机关密切关注拐卖妇女儿童犯罪的形势、特点和动向,加强人口管理、治安管理,防范拐卖妇女儿童犯罪。
第五章
打击、解救工作
第二十六条公安机关建立完善打拐工作机制,定期分析研判拐卖妇女儿童犯罪形势,研究制定打防对策。同时,对相关警种民警加强反拐业务培训,提高其防范打击拐卖妇女儿童犯罪业务能力。
第二十七条公安机关建立完善拐卖妇女儿童犯罪、失踪人员和DNA等信息系统,利用信息化和高科技手段,提升打击解救工作水平。
第二十八条公安机关加强对重特大和系列拐卖妇女儿童案件的督办、指导和协调,适时组织开展区域性打击整治行动。识,采取措施防止犯罪分子利用公共交通工具实施拐卖妇女儿童犯罪。
第二十三条
司法行政部门加强对拐卖妇女儿童罪犯和被劳教人员的教育和改造,减少和消除其重新违法犯罪的可能性,降低重新犯罪率。
第二十四条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严把中介机构市场主体准入关,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加强对中介机构的监管,依法取缔非法中介机构,打击中介机构发布虚假劳务、虚假征婚广告等违法行为。
第二十五条公安机关密切关注拐卖妇女儿童犯罪的形势、特点和动向,加强人口管理、治安管理,防范拐卖妇女儿童犯罪。
第五章打击、解救工作’
第二十六条公安机关建立完善打拐工作机制,定期分析研判拐卖妇女儿童犯罪形势,研究制定打防对策。同时,对相关警种民警加强反拐业务培训,提高其防范打击拐卖妇女儿童犯罪业务能力。
第二十七条公安机关建立完善拐卖妇女儿童犯罪、失踪人员和DNA等信息系统,利用信息化和高科技手段,提升打击解救工作水平。
第二十八条公安机关加强对重特大和系列拐卖妇女儿童案件的督办、指导和协调,适时组织开展区域性打击整治行动。
第二十九条公安机关健全举报制度,通过设立打拐热线、反拐信箱等方式,鼓励群众举报拐卖妇女儿童犯罪,广辟线索来源。
第三十条公安机关加强对被解救妇女儿童的登记、管理和保护工作,由居住地派出所建立专门档案,跟踪了解被解救妇女儿童的生活状况,必要时协调当地民政部门和妇联组织解决其遇到的困难。
第三十一条公安机关加强口岸边防检查和边境通道管理,严格出入境人员审查验证制度,加大对非法入境、非法居留、非法就业境外人员的清查力度,及时发现涉外拐卖妇女儿童犯罪线索,并做好被解救妇女、儿童的遣返和接收工作。
第三十二条铁道、交通运输公安机关加强与地方公安机关的联系,及时掌握拐卖妇女儿童犯罪动态,强化查缉堵截工作,提高打击拐卖妇女儿童犯罪的能力。
第三十三条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加强沟通配合,坚持从重从快、公正高效的原则,依法严厉打击拐卖妇女儿童犯罪。
第三十四条
司法行政部门加强对服刑、劳教人员的教育改造工作,鼓励坦白、检举、揭发拐卖妇女儿童犯罪行为,从中发现拐卖妇女儿童犯罪线索。
第三十五条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加强对用人单位的监管,依法查处非法用工和使用童工行为。
第三十六条文化、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加强对娱乐场所等行业的监管,配合公安机关依法查处容留、收买、介绍、强迫被拐卖妇女儿童从事色情服务的行为。
第六章
安置、救助和康复工作
第三十七条
民政部门为被解救妇女儿童提供适合其身心特点的临时性救助服务,做好被拐妇女儿童的返乡工作,帮助其解决实际生活困难,保障其顺利回归家庭和社会;对不能及时返乡的妇女儿童,给予临时性救助或安置。
第三十八条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对就业困难的被解救妇女和16周岁以上未成年人开展就业服务,并对符合条件的按规定给予相应的就业扶持优惠政策。
第三十九条妇联组织加强对被解救妇女儿童的教育培训,增强其反拐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避免再次被拐卖。
第四十条卫生部加强被拐卖妇女儿童身心健康干预对策的研究,及时为被解救妇女儿童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第四十一条
司法行政部门所属法律援助机构优先受理涉及被解救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法律援助案件,代理妇女儿童诉讼,提供非诉讼代理服务,总结推广为被解救妇女儿童提供法律援助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依法维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
第四十二条
民政、工会、妇联、共青团鼓励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为救助被解救妇女儿童提供资金、技术支持和专业服务。
第四十三条人口计生部门做好被解救妇女的计划生育服务和管理工作。
第七章
国际合作
第四十四条公安部统筹反拐工作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与外交部、商务部等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的沟通与配合,确保反拐国际交流与合作有序开展。
第四十五条
部际联席会议有关成员单位加强与联合国机构、政府间组织及有关国际非政府组织的合作,充分利用冒际组织资源、信息、技术和融资优势,争取国际援助,做好国际反拐合作项目的建设和引进工作。
第四十六条部际联席会议有关成员单位了解各国预防、打击拐卖妇女儿童犯罪工作措施,借鉴国际反拐经验和理念,加强与相关国家的沟通与合作,提高我国反拐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第八章
实施、监督和评估
第四十七条各省级反拐联席会议办公室结合实际制定本地区贯彻《行动计划》的实施意见和实施方案,经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并报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备案后组织实施。
第四十八条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根据《行动计划》和《实施细则》制定工作方案,经本级联席会议审定后组织实施。各成员单位反拐工作情况由联席会议办公室汇总后,向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联席会议办公室报告。
第四十九条综治部门把反拐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检查考核评比工作。围绕反拐工作的重点、难点问题,督促检查各项重点整治和治安防控措施的落实。对拐卖妇女儿童犯罪活动造成恶劣影响、严重危害社会稳定的地区,实行领导责任倒查和“一票否决”。
第五十条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负责协调组织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各成员单位《行动计划》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每年开展一次阶段性评估,2012年底对《行动计划》的实施情况进行终期评估。地方各级反拐联席会议办公室负责协调组织对本地《行动计划》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和评估,推动各项反拐工作的落实。
第五十一条本实施细则由反拐行动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负责解释,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第四篇:居民住宅火灾成因及应对措施
居民住宅火灾成因及应对措施
昭苏县消防大队 王志荣
居民住宅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场所,拥有一个美满幸福的家是人们共同的愿望。但是许多案例显示,住宅火灾却频频光顾。2003年11月3日凌晨4时,湖南衡阳市珠晖区宣亭村一栋八层四合院商住楼发生重大火灾,在扑救过程中,大楼西、北、南三面部分楼房倒塌,正在救火的二十多名消防官兵被埋。据统计,某市2002年共发生5000多起火灾,其中居民住宅火灾所占比重最大,有1800多起,直接经济损失180万元,死亡的19人占全年火灾死亡人数的68%。就伊犁火灾情况来看,2009年一至十二月,伊犁州共发生火灾497起,死2人,其中住宅火灾达109起,占总起数的21.9%。住宅火灾呈逐年上升趋势,采取有力措施,预防住宅火灾的发生,刻不容缓。
一、居民住宅火灾发生的成因
火灾频频光顾居民住宅,不仅带来经济上的损失,有时还会引起人员的伤亡,给家庭造成巨大的伤害,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生活、生产秩序,甚至影响到社会的安全稳定。综合分析火灾成因,表面上是因为居民住宅家庭的高档装修、家用电器和家用交通工具的增多,液化气、煤气、天然气等现代化生活工具增多等原因造成,但细细分析,在居民住宅的设计和要求上的一些缺陷是造成火灾发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考虑到致使住宅火灾发生的一些直接原因相关学者论述较多,本人不在累赘,因此本人仅从消防设计方面分析致灾成因。
(一)由于居民住宅特殊结构致使住宅消防设施设计比较薄弱。大家知道,居民住宅大多空间相对较小,根据火灾蔓延的规律,在这种情况下火灾由于受空间限制,蔓延速度相对较慢,因此在一些火灾预防措施中,往往都以设臵防火墙、防火卷帘等防火分隔措施来阻止火势蔓延,这在国家标准规范及实际工作中司空见惯。正是见于此,所以住宅建筑消防设施和预防措施也就一直未得到重视,因此国家对住宅业的消防设计和消防管理,也一直未走向法制轨道,使得住宅公共消防设施严重滞后,住宅自防能力及为低下。当然也不排除一些房产商投机经营,为图利润,降低成本,擅自削减住宅公共设施,导致了许多住宅消防设施不健全。另外就是一些居民对公共消防设施的保护意识不强,认为公共消防设施与自己的利益不大,形成了有建设没维护的态势,造成许多消防设施损坏严重。
(二)居民住宅及多功能组合居民住宅消防设计中疏于外部分隔措施的设计致使火灾蔓延扩大。在大多数居民住宅火灾中,火势受房间分隔限制,在同层的蔓延趋势虽然得到了阻止,但因外部窗户和一些孔洞,而致使火灾扩大蔓延方向呈现“V”字型趋势,特别是目前施工建筑考虑到居住环境和外部造型设计,如落地窗等的设计直接缩小了上下层之间的防火间距。因此下层一旦失火,将会通过外部门窗孔洞直接向其他楼层蔓延,造成火势扩大。
(三)高层住宅的多样化设计,给消防扑救工作带来了困难。随着住宅外观体积的庞大、外装修的封闭以及千奇百怪的建筑造型给消防灭火的登高、火场供水以及消防高空救援、内攻侦查等都带来了诸多困难,致使高层住宅一旦发生火灾,供水措施落实难,内攻侦察方便,从而导致扑救难度大,发生重、特大火灾和群死群伤事故的可能性增大。
二、居民住宅火灾预防措施
住宅的变化组合、新颖奇特,对传统的住宅防火设计提出了新的挑战和冲击,因此我们必须根据现代管理思路和现代消防科技的发展,不断探索解决和控制住宅火灾的新武器、新思维和新方法,使得现代住宅更加具有居住性、舒适性和安全性。
(一)克服居民住宅火灾不易蔓延的麻痹思想,科学制订和完善住宅消防设计的相关标准规范,真正从源头上消灭消防隐患。科学合理地制订住宅消防设计规范,不仅使我们消防执法中能做到有法可依,更重要的是它是新时期住宅变化发展和人们新的生活要求对消防设计提出的新课题。因此我们必须根据火灾成因的规律,将住宅消防设计标准做为一项长期性的工程来抓,尤其是在外部可能成为火灾蔓延的通道方面、住宅自防自救的基础消防设计上要予以充分考虑。如加强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在住宅中的应用,为及时控火和灭火起到保障。同时该技术的应用也为住宅面积的扩大化,选用建筑材料的多样化,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二是火灾探测和警报系统在住宅中的运用,可以起到预防和警示作用,特别是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剧,老龄公寓的增多,为能方便老年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在火灾时自救逃生,增设特殊的救助器材和设施已成必要。三是电气消防安全检测仪的使用,对预防住宅电气火灾提供了科学依据。可以通过检测仪检查电气安装是否合乎规范,也可以直观地看到火险隐患的图像显示,为电气火灾隐患整改提供了依据。
(二)加强消防宣传,普及消防科学知识。从前面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这些居民住宅火灾,由于缺乏一定消防科学知识或错误的认识,导致了我们消防设计方面疏于居民住宅,从而在源头上造成了火灾蔓延扩大的通道和扑救能力的减弱。只有唤醒人们的忧患意识,教育他们在注意家庭火灾隐患的同时,也要多方面考虑,遵循火因致灾规律,从源头上加以杜绝,从而在消防设计阶段及时督促设计单位予以消除隐患。一是宣传形式要多样。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影视和发放宣传品等多种形式开展消防宣传,同时在人员密集区建立防火防灾展览室,不定期举办咨询讲座等,让人们了解消防。二是宣传内容要丰富。既要宣基本的防灭火常识,又要宣传火灾发生蔓延的规律;同时既要宣传先进经验,又要宣传火灾教训,让人们逐渐重视消防的同时,也能知道如何从源头上和日常生活中预防火灾。三是宣传方法要灵活。把教育培训和平时宣传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让不同届层的人们去了解更多有关住宅消防常识,让人们熟悉消防。
(三)深入安全检查的触角,依法实施科学管理。针对居民住宅发生火灾的特殊情况,公安消防部门、社区、和小区物业管理部门都要落实分级管理的原则,依法监督,分类指导,协调管理,确保住宅区火灾隐患及时消除。一是在现行标准规范的指导下,要针对对新、改、扩建住宅以及住宅内装修的消防设计审核,可以根据实际,提出合理化建议,确保消防设施和措施到位,杜绝新的火灾隐患滋生,待住宅防火规范修改完善后,在予以规范。二是对住宅存在的火灾隐患要依法科学管理,对一般隐患,要晓之以理,说明危害,对重大火灾隐患,要严肃法制,依法办事,做到隐患不除,工作不止;对典型的住宅火灾案例要公开曝光,并严格按照“三不放过”的原则,依法追究火灾事故责任,做到以儆效尤。同时及时召开现场会,通报火灾情况,宣传火灾危害,以达到处理一件,教育一片的目的。使广大居民做到警钟常鸣,防患于未“燃”。
第五篇:浅议农村信用社财务风险成因及应对措施
浅议农村信用社财务风险成因及应对措施
(胜利合行黄河路支行穆丹257000)
近年来,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村信用社(下称农信社)的各项业务迅猛发展,伴随而至的财务风险、会计核算风险、会计结算风险、出纳风险等问题,也成为合作金融业内人士乃至整个银行金融界需要冷静思索和认真对待的首要问题。本文现就农信社财务风险及成因分析如下:
一、农信社财务风险的成因
1、体制风险。体制风险是由于管理体制错位,造成的政策传导,管理方式、方法的错位而造成的农信社经营的风险。农信社建立以来,一直按照合作制的原则去经营和管理,但是经过5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农信社并没有真正实现合作制这一最初目标和原则,而实际上行使的是相当于商业银行的经营体制。这种名义上的合作制而实际上的“准银行”,必然造成政策传导,管理方式、方法上的错位,从而导致风险的积聚。而且农信社的“准国家金融机构”的形式承递了旧的计划管理体制下各金融机构存在的弊端和问题。特别是管理体制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管理体制的每一次变化均对农信社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实质上也就是现在农信社的体制风险的积聚过程。农信社与商业银行脱钩以来,不良贷款增加,财务状况恶化。表面看来是历年风险积累的暴露,而实际上是管理体制的错位所造成的,简而言之是管理水平不高的问题。
2、经营环境风险。一方面是政策因素影响所带来的风险。从宏观上看,国家的政策引导着农信社资金的投向,地方政府扶持某项农业项目的发展,农信社的资金也相应投向那个项目,这样遇国家政策环境的变化,而农信社的经营就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引发了财务风险。二方面是农信社为国分忧,开办了保值储蓄没能得到补偿,只能依靠自身的力量进行逐年消化,从而形成了财务风险。从微观上看,农信社面临的经营环境的风险越来越突出。一是地方政府部门对其贷款业务干预突出;二是农信社受体制、经营实力和人才的制约,在运用新技术,发展新业务方面严重滞后,使其难以留住发展壮大起来的优良客户;三是少数农信社发生支付危机,使农信社信誉下降,业务发展面临新的困难。四农信社的经营环境决定了其资本金成本较高,各项存款中高成本的定期存款占到了60%以
上,其大量存放央行及同业款项利率严重倒挂,形成了亏损。
3、内控制度风险。一是农信社内控制约机制基础薄弱,系统固有的产权不明,机制不顺,基层网点业务开展、人员配置、费用核算、制度建设等不科学;二是内控制度建设的连续性和系统性不强,制度的制订和修改缺乏统盘考虑,影响了制度作用的发挥。然而制度保管分散,制度执行中往往只保留最新的业务制度,习惯于师傅带徒弟的告知形式,缺乏制度超前性和创新意识,拓展新业务中内控制度建设严重滞后;三是员工的内控意识不强,制度执行不到位。执行贷款“三查”制度中,普遍存在贷前调查深入不够,贷后检查跟不上等问题。由于农信社多数管理人员存在缺乏计算机运用知识,使计算机安全管理成为内控管理上的盲点;四是内部稽核监督的力度和范围不到位。县级联社的稽监人员配置存在问题,业务素质较差,有的对基层机构的经营合规、资产风险、安全保卫、业务核算等方面的整体情况掌握不够,内部稽检查往往局限表面上,稽查范围未能涵盖农信社的整个业务,造成事实上的监督不力。
4、财务制度风险。一是观念滞后,未能建立以利润为目标的财务管理机制。时至今日,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中心地位没有确立,勤俭办社的思想较为淡漠,铺张浪费的现象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给原本很困难的农信社财务状况带来进一步恶化。二是农信社内部财务制度不健全。存在财务制度亟待改进,职工教育经费计提和管理办法应创新,业务宣传费计提比例欠合理,粗放经营占用了大量不生息资产,并且这些不生息资产大部分是信贷资金,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信社盈利水平的提高。三是财务管理的基础工作薄弱。会计信息是财务管理的基础,农信社的会计信息(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及附注提供的信息)披露结构不完备,使得财务制度或多或少地存在缺陷。会计监督认识不到位,以“做好账、管好账”为标准的会计工作考核使内部控制如同虚设,有的农信社为完成上级任务出政绩等,不惜采取转移收入或费用、随意变更会计报表合并范围,人为调节利润、向不同的使用者提供不同的报表等违规手段操纵会计信息。
二、降低农信社财务风险的主要措施
首先,应创造农信社良好的外部环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经济规律将对企业的经营与发展起主要的引导和约束作用,市场经济发展越是成熟,企业越是注重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随着深化农信社体制改革,促进企业不
断发展壮大。国家及省级政府就诚信与信用问题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使不守信用、欠债不还者再无市场。农信社在合规、守法经营的前提下,应注重自身的形象和信誉,建立良好而成熟的信贷、结算关系;通过优胜劣汰,形成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这样,农信社的资产保全和财务收益有了可靠的保证,财务风险将会大幅度降低。其次,不断完善金融政策法规,使金融活动有法可依,违法必究,走依法治国、依法治社的道路。金融法制建设近几年得到了迅速发展,但与市场经济的要求或从与世贸经济组织接轨的角度看,还不能适应要求。特别是国家至今尚未出台一部“合作金融法”,之所以对农信社的经营没有规范和保障。因此,今后应重点对企业借资产重组、分立、停产,破产、划小核算单位之机,逃避银行、农信社债务,转移、侵吞国家或集体资财的行为,制定更加完备的法律,对违反者坚决从重、从严惩处,切实保护农信社的资金安全,维护农信社的正当权益不受侵害。第三,切实加强农信社的监管力度,银监部门、各级管理者应针对农信社特点,建立一套金融预警机制,对农信社的资本充足率等经营活动进行有效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特别是央行票据兑付时期,农信社应抓住改革的机遇,积极做好央行票据兑现前期工作。同时也应抓紧财政保值贴补,减少农信社的损失。第四,加快电子化建设步伐,提高结算有效能力,为客户提供快捷的服务,为培养优良客户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