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7深圳二模作文大全
2017深圳二模作文
大一寒假,被国内一所著名高校高分录取的小王,见到他高中最要好的同学小刘,聊起各自的大学生活。小王说,他进了大学才发现:身边有不少人不但学习拔尖,而且多才多艺,课余生活也很丰富;在这里,自己引以为豪的高考分数变得苍白无力。他后悔自己高中三年多数时间都在“题海”中度过了。
小刘对他说,不要这样轻易地否定自己的过去,如果没有曾经的付出,你如今连说后悔的机会都没有。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漏个人信息。
立意分析:这则材料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小王和小刘对是否后悔自己的高中学习生活选择的感想。这句话就表明了这则材料的整体含意,这是我们写作的边界,也是我们整体把握题意的依据。我们的立意,可以从这一句话中提取重点,我们的立意,可以重点放在“是否要后悔”的问题上,可以放在“我们的高中生活应该做怎么样的选择?”
1.是否要后悔?
(1)
确实后悔,光是刷题的高中生活,太无趣,过来之后也觉得意义不大。(2)
不应该后悔,这是现实,我们无法改变。(3)
不应该后悔,只要我们努力了,就不应该后悔。(4)
辩证看“是否要后悔”的问题。„„
2.我们的高中生活应该做怎么样的选择?
(1)
学习为主,高考为目的。(2)
学习为主,也可以兼顾全面发展
(3)
不要以考上大学为目的,要以自己的全面发展为目的。„„
3.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之间的关系
(1)学习不要忘了自己素质的发展。从小王的后悔得出的体会,有些人,学习成绩和素质的全面发展是可以兼顾的,为什么我就不能够兼顾呢?
(2)我们其实也很无奈。“我们”其实也有这样学习成绩与素质全面发展兼顾起来的想法,可是现实不允许我们这样做,我们自己底气不够。
(3)后悔还有得救。大一寒假就意识到自己高中只顾学习,忽略了素质全面发展的问题,其实并不晚,完全可以在大学里面补回来。
(4)精彩在知己的努力。正如小刘说的,应该庆幸自己在高中的努力,考生了大学,达到了自己的目标。生活会有很多遗憾,但是,只要是自己努力过了,自己不应该感到后悔。
(5)人生没有后悔药。„„
4.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 10
(1)对待目标与理想,我们是偏执于自己的理想呢,还是先要达到目标呢?“如果没有曾经的付出,你如今连说后悔的机会都没有。”
(2)目标跟理想是可以兼顾的。(3)只要努力了,就不要轻易后悔 „„
四、立意的层级
(1)本材料范畴的层面:高中阶段是陷于题海还是要全面发展?(2)社会层面: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3)哲学层面:现实与理想的关系
五、立意忌讳 撇开材料谈“后悔”;
撇开材料谈素质教育、应试教育。
1.善哉,“既得式后悔”(写的一般 注意角度就好)
小王弄潮“题海”终进名校,却发现了自己的“苍白”,因而“后悔”。与那些虚掷光阴、最终两手空空而“后悔不迭”的人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小王是因“所得”而后悔“所失”。小王的这种后悔,不妨称之为“既得式后悔”,这种后悔,没有“得了便宜卖乖”式的“矫情”,而有自我省察、自我反省的深刻。所以说,善哉,“既得式后悔”!
苏格拉底说“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可见“省察”对于人生的意义,尤其是对于那些生于混沌、死于茫然的人生而言。但是,有些人的省察也仅仅是从得中见得,失中见失。而小王的这种“既得式后悔”则不同,它有着得后见失的深刻。拼搏三年,遨游题海,入读名校,对于众多高三学子,这都是梦想成真、值得欣欣然很长一段时间的大好事。但是,小王没有这样,他“得后”而“思失”,在与他人的比较中,看到自身的“苍白”,感受到生活应有的丰富与饱满。可以推想,此后的小王,决不会把自己的大学生活过成“高四”“高五”,他一定会从“后悔”中重新规划自己的人生,让自己的学习与生活变得丰富起来。这都是“既得式后悔”可能带来的变化。
但是,现实中却鲜见这种“既得式后悔”的存在,正如在改革面前,“既得利益者”是难以撼动的一群。这里主要是“既得”二字有让人受到蒙蔽的力量。“既得”,看似是一个结果,实则是一种荣耀,更是一种资本。“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因为成的艰辛,所以,更容易给人带来满足感,也更容易让人失去省察的警惕。因此,人很难“轻易地否定自己的过去”。但是,得与失是相对存在的一对矛盾,如果不能对自己的“所得”有着辩证、清醒的认知,人很容易被自己的所得蒙蔽,无视所得背后可能有的所失,结果,很可能最终让自己因这“所得”而产生更大的“所失”。这方面的教训,在中国历史和现实中,可谓不胜枚举。
从这个意义上,更见小王“既得式后悔”的可贵!有了这种“既得式后悔”,他可能就会有所坚持,有所改变,坚持自己弄潮“题海”的专注与执着,改变自己单一的成长方式。我们也需要这种“既得式后悔”的反思(反思什么 怎么反思 就要写清楚一点好),借助所得而进步,反思所失而改变,这样,就会少一些后悔,多一些可能。
/ 10
李白诗云:“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对于过往的回顾,心存得失之心,可能未来的风景会更美。此所谓:善哉,“既得式后悔”!(924字)
2.后悔无药 前行有方
看着身边不少同学学习拔尖,且多才多艺,课余生活十分丰富;对比自己,在这里,自己引以为豪的高考分数变得苍白无力。大一新生小王心中既对身边人羡慕嫉妒恨,又对自己没有将高中三年在“题海”中度过的部分时间拿来发展兴趣爱好而懊悔不已。不过,也许在小王后悔时,不少人也许在后悔高中没有全力拼战题海,以致自己没有上到心仪的大学。因此,我想对小王说:
后悔无药,前行有方。
诚然,对比之下,同是从高中来,小王自感高中生活的单调、枯燥和乏味,除了高考高分,似乎别无收获,而别人却才艺学习多丰收,这直接影响到自己现在大学生活的质量和自己的发展,对自己悔不当初也在是人之常情。
不过,正如小刘所说,曾经的付出和努力不该被否定,至少它保证了自己拿到进入名校的门票。试想,如果自己不苦战题海,是否能保证拿到这张门票呢。伟大的印度诗人泰戈尔有言:“天空没有留下翅膀的痕迹,但我已飞过。”走过的路,付出的努力,都是一段漂亮的舞蹈。
后悔无药,逝去的,已经无法追回。高中时,眼中心中只有分数,有自己为了人生目而做的取舍,也有身边环境影响使然。高考的独木桥,有千军万马想要最先通过。身处其中,如奈何哉?在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PK中,自己被动地处于素质教育的春风雨露之外而跻身应试教育,绝大部分的责任不在小王自己,而在社会。何况在题海中的苦战,也是对自己意志和精神的淬炼!
前行有方。正在到来的,能够也更应该抓住。进入大学,看到身边人才学兼优,生活多姿,这时候该有的不是懊恼和悔恨,而是学习,追赶。已经有了比他人更强大的意志力,那么合理安排自己的大学生活,在大学全面发展,犹未为晚。
目光从小王身上收回,触目弥望的是“小王们”。对他们,我也该充任一回“小刘”。为应试教育全覆盖的普通高中教育,亚洲高考工厂“毛坦厂中学”“衡水中学”“绵阳中学”„„正在夜以继日地塑造着甚至制造着一个又一个的“唯分数”者。
我们呼唤教育制度和大学招生制度的改革,让素质教育真正落地开花结果。但在这变革尚未真正落实素质教育的时候,身处高中题海中的“小王们”,是“才学兼顾”还是“分数唯我高”,则当深思之。而已经挤过了独木桥进入大学的“小王们”,是继续追寻学问的珠峰,还是丰富自己的人生,也许深思慎取。
不过,无论怎样的情形和选择,都只为,不要为将来后悔埋伏笔;也不为过去寻悔药。重要的是抓住今天想自己选择的方向以最佳的方式和速度前行!是谓:
后悔无药,前行有方!
3.短期任务与长期目标
小王说,他进入大学才发现:身边有不少人不但学习拔尖,而且多才多艺,很后悔自己高中三年多数时间都在“题海”中度过了。小刘对他说,不必否定过去。如果没有曾经的“题
/ 10
海”苦熬,你如今连说后悔的机会都没有。王与刘的对话,折射出了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问题,引起了我对当下中学生短期任务与长期目标的一些思考。
升学是短期任务,是紧急任务。小升初、初升高、高升大,是短期任务,又是学生急、家长急、学校也急的紧急任务。虽说不是过了这个村就没了这家店,但还是必须抓住抓紧抓好。所以小王在高中阶段,就必须全力以赴了,这很正常,不必过于自责与后悔。
追求多才多艺是长期目标。人生在世谁不想文武双全、多才多艺?我国教育目标也是追求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当然是对的。这就要求我们既埋头读书,学有所成,考有所中,又想到诗和远方;既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又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长期任务,当然应该常抓不懈,终生追求。小王进大学之前,对此有所忽略,业已后悔,但不要紧,从头学起还来得及。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吹拉弹唱,都可以学一下。学围棋想成超一流高手恐怕就不行了。因为,据统计,如果没有童子功,没有在10岁前下围棋,终其一生也不可能成为一流高手。但如果定位于自娱自乐,在任何时候学都是可以的。齐白石原来只是木匠,60岁才学画画,后来又学吟诗作对,都有惊人的表现。所以长期抓好全面发展的长期目标,也是令人长久进步、不断超越、铸就人生辉煌的必然途径。
在这里,短期任务与长期目标的关系,应该比较清楚了。理想的境界是:短期任务瞄准长期目标,长期目标统帅短期任务。小王高中阶段如果这样做了,可能既不影响高考,还会使自己发展得更好。比如,他既认真学习书本知识,认真备考应考,又适当从事一些文娱体育活动,肯定会使自己学业成绩更好,在全面发展上也多了些进步,少了些后悔,岂不两妙?
这里关键要有人生设计的阶段感、目标观和战略思考。本人在自己的《人生如登山》中写道:人生跟登山最大的不同是,山登了还可再登,而人生只是单行线,不可以往回走。那无比珍贵的生命历程不可以预习,不可以复习,不可以彩排,不可以加演。因此,古人常有“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的浩叹。为了让自己的人生多些精彩,少些后悔,那么,让我们琢磨一点人生设计与规划的技巧与智慧吧。
4.以“鱼”铺路
小王在高中“题海”中撒网捕起来的鱼——让他引以为豪的高考分数——在大学里显得苍白无力,小王和同学聊天时说有些后悔,他为什么后悔呢?
原来,小王进了大学才发现,身边有不少同学“鱼”与“熊掌”兼得,不但学习拔尖,而且多才多艺,让他千辛万苦捕起来的这尾“鱼”相形见绌。但这真是小王后悔的原因吗?
在几乎是“一考定终身”的背景下,能高分被国内某著名高校录取的他,是多少人羡慕嫉妒恨的对象啊!君不见,“提高一分,干掉千人”“考进清华,与主席称兄道弟”“高否?富否?帅否?否,滚去学习”之类的标语依然甚嚣尘上吗?高考分数这尾鱼,莘莘学子依然趋之如骛。从这点上来看,他似乎没有后悔的理由。
然而,小王终究是后悔了,还是和最要好的同学小刘说的,这就让人有些百思不得其解。但透过小王的言行,我们依然可以看出些许端倪。
从表面上看,小王是看到身边部分大学同学太过于出类拔萃而悔不当初;从实质来讲,这是一种优势心理的滑落,一种不被人注目的失落,一种耐不住寂寞的喃语。
/ 10
当小王在高中里在“题海”里捕起分数的“鱼”时,父母宠着他,老师表扬他,同学们羡慕他,几乎是“万千宠爱于一身”;那时的他,是骄傲的,是万众瞩目的,是光芒四射的,自然而然会滋生一种优越感;当他在分数的高峰俯瞰众生时,“山高人为峰”应该是他真实的心理写照吧。
当他怀揣着这样的心理进入大学时,他突然发现,身边优秀者比比皆是,老师同学几乎不再围绕着他转,这种从天上到人间的感觉让他一时无所适从,这才是他后悔的深刻原因。
人的一生,会有很多波折,难免会有让自己后悔的事;但关键在于,当小王有后悔的机会时,是在后悔中沉沦,还是在后悔中奋进呢?在我看来,小王的后悔,既有对既往之事的省察,又有对未来的期许。
对既往之事的省察是很有必要的,我们可以在这个基础上确定未来的路。之于小王们而言,不要轻易否定自己曾经的付出,而应该欣慰自己捕捉到的这尾鱼;因为这尾“鱼”既是人生曾经追求的目标,亦是人生成长的平台;这个平台,能给人提供更广阔的天地。更何况,为了获得这尾“鱼”所付出的努力与经历更是人生弥足珍贵的财富。
这些财富,虽然不一定能让你获得“熊掌”,但一定能为你铺出一条通向“熊掌”的路。
5.付出是回忆最舒服的枕头
一门心思“刷题”后考上大学的小王遇到了“多才多艺”的同学们,于是小王开始后悔自己的高中生活模式,他的好友小刘劝他说不要轻易地否定自己的过去,毕竟刷题让自己进入了著名高校。小刘的清醒认知得到了旁观者的认可,我也认为,自己生命中的每一个付出的过程都是美好的,应该将自己曾经所有的努力都化成诗歌去吟咏,而不是“这山望着那山高”,轻易地否定自己曾经的付出——付出是回忆最舒服的枕头。
对曾经的付出的过程的看法可能会变化。进入大学之后,同学都来自五湖四海,每个人的天资与高中学习模式不一定相同,自然会出现不少既会玩又会学习的那种让人羡慕的同学,这一点小王没有意识到也在情理之中。但更要看到,并不是每位同学都是这样。小王的这所大学里像小王这样高中努力刷题、不负青春的高中生可能更多,课余生活过得精彩丰富的同学也是少数。因此,上了大学,小王没有了高考升学压力,完全可以开始自己丰富的大学生活,毕竟高中的刷题经历并没有阻碍小王成为一名“城里人会玩”的大学生,所以小王没有必要如此后悔自己的高中刷题生活。
然而人只有一个生命过程。弗罗斯特在《林中路》中写道: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高中生活诚然单调,但最后的结果由分数来确定自己的去向,玩与学就像摆在高中生面前的两条路,却不能同时涉足,毕竟精力有限。能以高分考上著名高校的人是少数,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生活的人是多数,自己的高分当然可以“引以为自豪”,这理所应当。为了梦想拼搏的毅力与勤奋,是不爱红妆爱武装的奇志,是最富诗情画意的!相反,假如高中三年过得“多才多艺”,可能就会走上另一条路,真的像《林中路》说的那样: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我将轻声叹息把往事回顾。我们可以欢喜自己的引以为自豪的东西,却不必讶异别人比我们更好的东西。有一些人享受野草蔓蔓的田野,我独爱辛勤耕耘的青春。
有时候,结果往往会改变对过程的看法:如果结果是美好的,曾经苦难的过程都变成了美好;如果结果是糟糕的,曾经自认为的美好更有可能变成一种讽刺和哀伤。许多人躺在回
/ 10
忆的床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眠。能够治疗失眠的枕头,就是付出;能够不让结果改变对过程看法的过程,就是付出的过程。小王的美好生活才刚刚开始,他已经拥有了著名高校的平台,他有更多的机会将自己的生活过得丰富多彩。
6.不悔过往,只追未来
面对不可追回的往日,小王的感受值得理解,小刘的劝慰则理性客观。虽然和大学同学相比,小王的高中生活可能单调了些,可他拼搏了、付出了,自有别样的精彩。对于过往,只要努力了,就无需后悔。不如将过去的遗憾变为反思,去追寻精彩的未来。
小王的后悔源于他只做好了“学习”这一件事,而大学同学却可以兼顾。可为什么他到大学才意识到这点呢?这就说明,他在高中,可能极少看到全面发展的人。也许,当时小王所处的环境,备考和其他发展是不兼容的。那么,小王选择进入“题海”,并最终换得著名高校的“入场券”,其实是再正确不过的选择了。
小王的困惑让我想到了衡水中学入驻浙江引发的讨论。争议背后,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碰撞。有人认为应试教育能克服惰性、养成自律的习惯,利于成绩提升;有人则回忆了素质教育下,全面发展的同时也能取得好成绩。实际上,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每个省份有自己的高考难度,即便是一个省内,受经济文化等原因的限制,教育方式也不可能完全一致。应试和素质的选择,并不能完全按照个人的意愿。如果小王和大学同学差距的形成并非个人原因,小王已在能力范围内做到了最好,该反思的应是社会。
又或许,小王自己有全面发展的能力和条件,只是当时没意识到,所以后悔。但是,拥有正确的“意识”,本来就是一种难得的能力,实在强求不得,也无从后悔。何况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谁也无法确定,小王如选择全面发展,就一定还能维持现在的好成绩。到时小王后悔的内容,说不定就变成了“如果认真刷题,就能去知名的大学了”。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过,“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每个人看似有很多条人生路可以选择,实际却只能走在唯一一条不可逆的道路上。如没能尽全力走好自己的路,后悔是必然的、必要的。可一味认为想象中的“未然”比实际的“已然”更好、更美,甚至将别人的路和自己的路对比,不免有些自寻烦恼。每个人做出的每一次选择,在选择的“当下”,都已是条件范围内的最佳选项。
毕竟,小王最终还是靠着成绩,和“全面发展”的人来到了一样的平台。既然结果一致,来时路的已不重要,重要的是未来将走向何方。与其后悔“题海”造成了生活的乏味,不如保持住泛游“题海”时习得的拼搏和专注。
它们曾为你带来了值得骄傲的分数,也必将为你带来更加充实、精彩的未来。
7.善建者行,成其久远
有人认为,高考完后就革命到了头,于是乎开始欣然自喜,以天下之才华尽在己。后知后觉的小王之所以在高考逝去半年方才喟叹“我的核心价值——分数——没优势了”,是因为小王一不知正是自己的“题海”搭建了今朝入名校的平台,二不知人生一个阶段要“清零”一次。他还在背负个所谓“引以为豪的高考分数”当资本,试问,进名校的谁想当年没有呢?
高考是招生考试,分数仅为敲门砖,它固然能反应你的学习意志力和应试能力。既然小王进了大学后无所适从,那么就说明,小王会建设“分数”,不太会建设“人生”。
/ 10
多才多艺,课余生活也很丰富的人,大抵是能经营生活的。上了大学后,半脱离了父母的束缚、老师的管教。一时间,我们多了如此丰富的生命选修课,有学业、有社团、有恋情、有吃亏。学业只是真包含于我们的生活。小王艳羡的人既然“不少”,那也充分证明,多才多艺、课余生活也很丰富的生活,才是普通而正常的生活,是我们需要智慧去建设的生活。如此,方能成其人生之久远,让自己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活男人。
我们身边也有不少小王们,他们也无奈。也许他们来自贫苦家庭,除了指望成绩助他们翻身,别无条件去在较早的阶段拥有多才多艺。也许他们因为所谓的“懂事”而和家人妥协,自我枪毙了儿时梦想,雪藏了天赋,却培植了内心深深的自卑。然而,小王不能把账统统算到应试教育的头上,他与其后悔没能像人家那样已有诸多才华,不如从零开始,从无到有。只要他拥有健全的头脑、健康的体魄和一颗不服的心,一股热爱生活的情怀,那么,上天就已经赋予他建设生活的全部生产资料了。
我们自身也有小王的影子,然而,世间没有一个人真正地值得你羡慕。高考过去了,我阶段性地收获了分数,那么,生活还要延续,我将收获哪些?我们应该是感受和创造美好的,承受和战胜痛苦的,这才是我们生活的内容吧。
小王,以及想变得更多才多艺、更丰富的我们,愿大家拿出时代青年的担当和无悔,延续建设“分数”的精神,去积攒筑人生之大厦的砖瓦木块,搭建这个属于我们的庄严华丽的时代。
【备注】“善建者行”是根据老子所著《道德经》第五十四章中的“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改编而来。“善建者行,成其久远”是建行行训,建行就在我家对面,天天面对这八个字。我想,善于建立德行、生活乃至事业的人,才能拥有恒久的生命气象。有朝一日,去情不自禁地遇到一个灵魂伴侣,在心灵碰撞时洋溢着不朽的幸福。
8.站在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天平上 被国内一所著名高校高分录取的小王进了大学才发现自己引以为豪的高考分数变得苍白无力,因为身边有不少人不仅品学兼优,而且多才多艺,生活丰富。他很后悔自己高中三年多数时间都在“题海”中度过。
也许这是一个每个经历过高考的人都会在心中盘旋的问题:站在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天平上,我该走向哪方?其实,不管走向哪方,都是复杂又艰难的选择,因为它与社会制度有关。作为一个学生的小王,无法预知未来,也无力去改变社会,只有一声叹息,后悔当初。真的如此吗?我认为,不管天平倾向哪边,只要是你认真选择走过的,就是有意义的。
对于很多人来说,高中是一个人人生中最为关键的阶段,因为只有跨过它,你才有改变命运的可能,尤其是寒门子弟。连读书都困难的家庭,你让他的孩子如何还去兼顾素质教育,全面发展自己?如果当初小王没有当初应试教育下的努力付出,也就不会如愿走进理想的大学,发现同窗的博学多才,找到差距,产生悔意。我认为,在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博弈中,小王选择了应试教育,并且认真走过了,就是无悔的。至于多才多艺,丰富课余生活,可以后天弥补。
其实,中国千千万万的学子,只有在千军万马中挤过了独木桥,才能在新的平台上发挥自我,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因此,应试教育不是万恶之源,关键在于自己如何对待自己的人生。曾经的寒门子弟刘媛媛也是挤过了高考大军,才考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之后继续深
/ 10
造。在北京大学法律系继续攻读研究生时她积极参加各种比赛,展示个人才能,并于2014年7月在安徽卫视推出的中国首档原创语言竞技真人秀节目《超级演说家》第二季中一举荣获超演总冠军,被网友给予“北大才女”的称号。因此,你无法去否认自己走过的路是浪费无意义的。在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天平上,有人高高在上,有人随水低流,完全取决于你自己的选择。
当然,如果能在应试教育里游刃有余,同时兼顾素质的培养那是最好的。就读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学的武亦姝,学习成绩优秀,尤其对中国古典诗词情有独钟。在2017年2月央视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中,她凭借强大的实力和淡定的气魄攻擂成功成为擂主,一炮而红。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武亦姝同样有余力锻炼自己的能力,提升自我修养,并一举夺冠,成为新时代“网红”,被赞“腹有诗书气自华”。谁说在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天平上没有平衡点?只要认真执着走过,就会在人生道路上留下属于自己的青春印记,实现双赢。
张晓风说:“既然青春是一场‘无论做什么都觉是浪掷’的憾意,何不反过来想想,那么,也几乎等于“无论诚恳的做了什么都不必言悔”,因为你或读书或玩,或作战,或打渔,恰恰好就是另一个人叹气说他遗憾没做成的。”因此,小王也没有什么可后悔的,更不应该沮丧。此时的他要做的应该是奋力直追,找到新的人生目标,才能飞得更高更远!
9.柳绿不能羡桃红,盲目后悔要不得 小王凭借自己高中三年的题海击浪,终于被一所著名高校高分录取,这本是春风跳跃的大好事,可是,只因与大学有些同学相比,自己只有“高分”,而没有高分同时的“多才多艺”、“丰富生活”,便对高中的付出心生后悔。我以为,这种后悔源于柳绿羡桃红似的盲目,实在要不得。
首先,你承认不承认人与人是有差别的?你三年题海,心无旁骛,可谓全力以赴,才考得了够资格上这所著名大学的高分。而你的同学和你的高中时间一样,都是三年,可是人家吹拉弹唱了,旅游聚会了,却照样考到了和你同等的高分。这就是差别,这就是人与人之间巨大的差别,不管是智力的差别,还是身体的差别,还是方法的差别,还是运气的差别,总之它就那么毫无掩饰地裸露在你面前,你不承认也得承认,这叫事实。如果你后悔了,你也想在高中时既成学霸,又成麦霸,溜冰下棋一样不落,那我们推理一下,你还能考到这样的高分吗?还能和人家成为同学吗?
再者,你承认不承认家庭与家庭是有差别的?或许我们的父母也想让我们一样多才多艺呢,可惜妈妈付不起一节课500元的钢琴学习费,爸爸一直上小诊所买药都还嫌贵;或许我们的父母见识有限,总以为学习成绩好上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才是安身之本,什么踢球跳舞看演唱会都是浪费光阴;或许我们的父母战略眼光不够,别的孩子可能小学就已经走遍世界,初中就练就诸多技艺,这样并不影响高中的倾力学习,而我们直到上了大学还只有展示考试成绩。这些也是事实啊。如果你后悔,难道能够更换父母?罪过。
还有,你承认不承认中学与中学也是有差别的?我们都知道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的社会现状,有专用舞蹈室练琴房等高端设施的学校少,教育条件普通甚至较差的学校多,此任校长也许不太重视艺术节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的多样化,你最喜欢游泳可惜你的学校没有游泳馆。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恰恰因为你的中学研究得很清楚,像你这样层次的学生,只有进行
/ 10
半军事化的严酷的题海训练,才有可能敲开名牌大学的校门,你得感谢没有让你“多才多艺”的你的母校。这些事实你都明白。如果你后悔,你照样不能重新来过,徒增无谓的烦忧。
这样看来,你还后悔那题海洗礼的三年高中生涯吗?
世间的后悔本有两种,一种可以重新来过,那是人生的补品;一种永无可能回头,那是人生的毒药。你正在服毒,结果就是自卑,抑郁,否定自己存在的价值„„真不敢想。
你后悔的根源在于不接受事实盲目地与他人比较,而比较的实质是你要你心里的“平等”,你不明白人生的许多“平等”不是事实,而是追求,或者叫理想。
人生最苦是后悔,别后悔!回到标题的那个比喻,你得接受人家是桃你是柳,人家在半山腰开她的桃花红,你且在小溪边摇你的柳枝绿,多美!
10.一程又一程的欣喜
被国内一所著名高校高分录取的小王发现:身边有不少人不但学习拔尖,而且多才多艺,课余生活也很丰富。而自己则除了高考分数外,似乎一无是处,不禁后悔自己多数时间都在“题海”中度过高中三年。但我想即便让小王重回高中,他会有其他选择吗?我看不会,因为学习之于小王而言,就是为了分数。
在素质教育口号喊得震天响,应试教育大行其道的当下,“为分数而学”似乎无可厚非。因此在“两眼一睁,开始竞争”“只要学不死,便往死里学”等奇葩标语被许多学子奉为圭臬的大环境下,小王岂敢冒着退步的风险,学海分身,如愿成为“多才多艺,学术见长”的多面手?
若以“分数的高低”来衡量学习价值,小王的“题海遨游”无疑是有价值的。因为他已然得到了“高分考生”的加持。只可惜,好景不长,步入高手如云的知名学府,原本想凭借“高分考生”的名号继续驰骋江湖的小王,在更高更大的平台上照见了自己的不足,曾经引以为豪的优越感不在了。这也难怪他转念质疑“题海遨游”的价值!
对待自己的学习经历,小王何以在短短的几个月内产生截然不同的看法?我想问题的症结在于,他没能理解什么是 “学习的价值”。如果说学习的价值仅仅体现在分数上的“优于别人”,那么类似的苦恼定会纷至沓来,因为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而小王因此对自己专注、努力、刻苦的三年也一并否定,就更加令人叹息。
那么,到底什么是“学习的价值”?仔细想来,我们会发现,学习不是为了分数,学习的真正价值在于获取知识,增长见识,提升能力,从而完成自我超越。如小王能从根本上解读学习的价值,他就会在未来的日子里继续保持高中时的专注、刻苦、努力,同时跳出“为分数而学”的认识误区,活出他想要的样子来。小刘说得对,不要轻易否定自己的过去,因为你的过去成就了你的现在。我要告诉小王,只有后悔是不够的,更要从思想上扭转自己对学习价值的认识误区。
海明威有言“优于别人并不高贵,真正的高贵是优于过去的自己”,人生是一场又一场的比拼,但更有一程又一程的欣喜。小王,你要加油!
11.轻轻的后悔,也是一种美 小王,对照身边的学业优秀、发展全面的同学,你可以后悔。轻轻的后悔,也是一种美。轻轻的后悔,是对人生缺憾的一种反思,可以促进更好调节发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未来发生同样的问题。
/ 10
但是,你不能强烈后悔。
因为,强烈的后悔,意味着你对过去道路和方向的否定,也意味着你可能会改变你当前的学习状态,奋力去补那些你认为的“短板”。
从专业发展的任务来看,你没资格去强烈后悔。尽管你进入名牌大学,但是,也只是到了某个专业的山脚下,距离真正的专业顶峰,差了十万八千里。从未来的就业来,你仍然需要发展出在同专业毕业生中间的“核心竞争力”,而不是已经到了“马放南山”“高枕无忧”的境地。许多年前,我的一个学生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回母校看我,也表达了他的后悔,“如果高中时能够像现在这么勤奋,考上的就不会是中国科技大学,而是清华和北大。我身边的人似乎都这么努力!”我们可以透过这句话,推测出这所大学的学习氛围。这位同学大学毕业后,就去了美国耶鲁大学连读硕博。他恰恰没在大学后悔自己缺乏才艺,课余生活不丰富等等,而是在专业道路上勇猛精进,向着杰出方向一骑绝尘。小王,且听我一句忠告:革命尚未成功,专业当更加努力!
从才艺培养的要求来看,你强烈后悔也没用。很多才艺,成如容易却艰辛,要想在人前展示得像模像样,赢得群众喝彩,恐怕也需要儿童学起,需要多年磨砺。很多孩子之所以努力学艺考级比赛,也都是离不开父母的“逼迫”,恐怕也是“应试教育”的硕果。你要是纯为了自娱自乐,学什么都行,不学什么也行,——观赏鼓掌,也乐在其中。据我所知,就算你不会吹拉弹唱,不会琴棋书画,只要你出了名,哪怕喝酒、散步,都会成为他人眼中的雅趣。如果你现在一门心思补短板,恐怕因小失大,耽误专业学习,而且成效不见得如意。
当然,你可以轻轻后悔,心情就像月亮有时会被轻云遮蔽,就像花朵有时会被露水沾湿。轻轻的后悔和轻轻的自得,都是人生命中的较为健康的情绪,不会带来大悲大喜的癫狂和迷失。
有了这么这一份轻轻的后悔,你更清楚自己发展的缺憾,但同时能保持理性,分清主次,稳住脚跟,继续发展。
有了这么这一份轻轻的后悔,你也会很快释然。你会明白人的才艺特长,大概和功名利禄一样,和爱情一样,也要看缘分,而不可以强求。苏东坡被贬黄州,终于领悟了: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这个态度,就是知其不可亦不为,勇于放下,从此风清月明,天高地阔。
日本人培育了方形西瓜,办法是在西瓜外围套上了方形的容器,西瓜长满了就成了一个正方体。人的发展也是一样啊,你努力到最后的形状,往往受制于你的空间的形状。因此,你有必要强烈后悔吗?
李敖曾经这样别出心裁的表达了某种现代爱情观:“不爱那么多,只爱一点点。别人的爱比海深,我的爱情浅。”面对人生的种种缺憾,我们这里套一句,也可以显得更加洒脱:别人后悔比海深,我的后悔浅。
/ 10
第二篇:2016深圳二模作文(已用)分析
2016深圳二模作文审题立意及范文展示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在某高中学校校园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橱窗中,宣传文字内容配有一张惨烈的车祸现场图片。小王同学就此上书校长,认为学校里的安全教育宣传“给图给真相”用意虽好,但视觉冲击力太强,不太适宜,建议另换其他图片,如漫画等。校长回复说,漫画太“温馨”,不能给人多少触动;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安全教育宣传,只有 “触目”才能“惊心”。当然,也欢迎大家提出更加完善的建议。
校园安全宣传是“温馨提示”好,还是“触目惊心”好?同学们展开了热烈地讨论并提出了各自的看法或建议。
如果你是该校学生,也参与这场讨论,那么,你的立场是什么?或者对此有什么具体建议?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 作文,体现你的思考、看法或建议。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完成写作任务。
【简要审题】
这是一篇“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具备这类作文目的针对性、角色定位性、隐形比较性和文体明确性等写作特征。1.目的针对性
某高中学校校园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橱窗中一张惨烈的车祸现场图片引发的两方争论:就校园安全宣传问题,以小王同学为代表的一方主张的‘温馨提示’好,而以校长为代表的校方则主张的‘触目惊心’好。这其实是一场正方的辩论。
2.角色定位性
写好“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写作角色定位非常重要,一旦错位,行文思维就会飘忽不定,从而导致游离中心。不过,本文较好定位:要么选正方,要么选反方。3.隐形比较性
深二模作文材料中虽然没有明确写着“体现你的思考、权衡和比较”这样的字眼,但在说理的过程中其实是需要比较才能把话说透的。这就叫做“隐形比较”。关于“比较”,“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从2015年的全国两套试卷来看,分“权衡比较”类和“不用比较”类。而“权衡比较”类中有包含“显性比较”和“隐性比较”两种,深二模作文就是后一种。解开了这些“套子”,文章写起来才得心应手。4.文体明确性
深二模作文,可以写成发言稿、辩论词、演讲词甚至给校方的书信。
因此,这道作文题,看起来很简单,其实包含着很大的信息量。是的,就内容上而言,如果从押中今年的全国高考题的角度看,似乎命中率低了,但谁又能保证 自己的命题有这种神功呢?当然,将命题视野放眼一些,能俯瞰全国,顾及城市、农村的考生的认知程度,那也是今后命题的一种思路,作为模拟题,可以考虑。范文:
1.风乎舞雩,润物无声
校园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是该血淋惨厉般“触目惊心”,还是应描图写意般“温馨提示”?众说纷纭中,我以为,校园乃传播文明之场所,洵应和风细雨,风乎舞雩般润物无声,“温馨提示”为佳。
诚然,生命只有一次,安全教育有时确需呈现血淋淋的场景才足以触动人心,让人动容,尤其是一些社会公共场合、危险频发之地。不过,如果在书声琅琅的校园橱窗内张贴血淋淋的事故现场图片恐不妥当。一则影响校容校貌,不利于学生身心发展;二则实非教育宣传之高明手段。
不可否认,无论何时何地,校园交通 安全教育的宣传都是必须的。但是如果每天学生往来学校看见那张张惨烈的图片挂于橱窗内,心情难免受影响,至少不是愉悦轻松的。这是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校容校貌呢?又或许配上一张惨烈的车祸现场图片,当即会触动一些学生的心,但是长期沐浴在血淋淋场景中恐怕对学生身心教育不利。校园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等素养的地方,教育也是一个长期润物教化的过程,安全教育不应该操之过急,简单粗暴。《论语·先进》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幅和谐温馨的画面是我们教育中追求的至高境界。交通安全宣传也是一种教育,应讲究润物写意,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将安全警钟长鸣在心中。
当下中国教育中存在形式化、急躁化的倾向,或许为了安全宣传,只是直接拿现场图片配上说明教化的文字罢了,以为 这样便会触动学生的心。殊不知这或许只是校方的“一厢情愿”。实际有意义的安全教育要紧跟时代,有趣有用,学生参与并付诸行动,内化为习惯和素养。
“勿以恶小而为之”。校园交通安全教育牵连着家庭、学校、社会与国家。如果不重视内化修养的提升,只是简单挂上触目惊心的事故现场图片,恐怕难以解决频频发生的校园安全事故。不管是校园群殴事件、春游外出交通事件、口角之争酿成投毒悲剧事件等,都反映了我国校园安全教育的漏洞。“温馨提示”的功效不在一时,而是在和风细雨中长久培养学生的内在德行。我们教育学生不是粗暴地再现现场,而是提炼升华之后,或漫画、或广告、或板报等形式去解读安全,重视生命;参与各种安全活动,去体验生命的美好。运用各种灵活有用的教育手段,让学生将安全内化为文明修养,这才能根本解决问题。因此多种形式的“温馨提示”比“触 目惊心”来得更艺术、更内化、更文明些。
“风乎舞雩,咏而归”,秉承着礼让之传统,希望我们的校园里处处充盈的是文明之风,融洽之意,并能化解社会的戾气,减少悲剧的发生,而不是弥漫着血腥与眼泪。
2.触目惊心的宣传,更有含金量
毋庸置疑,校园安全教育的目的是为了防患未然,降低事故发生的几率。因此,在宣传效果上,相比和风细雨的温馨提示,触目惊心更具含金量。
唯有触目,方能惊心。宣传想要深入人心,必先能引发触动。因触动而警觉,由警觉到自觉。如果宣传不能触发学生去关注、去体味、去思考,就很容易让人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遑论安全教育的效果。有人不知道安全的重要性吗?其实,大家都知道。但知道之力有限,安全事故频现。新华社报道,我国30%的伤害来自交通事 故,每年死于交通事故超过20万人。而这些事故中,大部分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也就是说,不够注意、不够谨慎是引发事故的顽疾。每每发生事故,当事人无不痛哭流涕,悔不当初。他们何曾没有收到过来自路标、亲友乃至自己的“温馨提示”?可见,温馨提示的力度远远不够。要想避免重蹈覆辙,教育者需要“触目惊心”。
之所以要触目惊心,是因为理性的“知道”常常在却熟睡。“知道”要走进内心、融入血液、深入灵魂,则需感性认知来做引擎。诚然,漫画等方式也可以表现安全的重要,但正如狄德罗所说,“任何东西都敌不过真实”。触目惊心的现场图片将最坏的结果呈现出来,告诉我们悲剧不是尚未发生的一种可能,而是已然存在的无数事实。一张张真切而具体的图片比任何文字都更具冲击性,直视它们,人们想必更具代入感,更易体会到生命的脆 弱与珍贵,进而有所顾忌、加倍珍惜。
而这些,不正是安全教育的目的吗? 也许有人说,触目惊心的宣传会引起一些学生的不适。但这种不适,恰恰是宣传的意义和精髓。让人直面痛点、无从回避,甚至为过去的痛点而痛,才是避免下一个痛点的开端。鲁迅曾说,“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现实不会因提示的温馨就变得含情脉脉。如果惨痛的事故不曾因宣传的委婉而减轻、消弭,就不要屏蔽掉外界的真实和残酷。毕竟,“本真地理解和直面死亡”是高中生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一课。而他们的年龄和认知,也足以面对和理解这种“不适”。在想抢红灯时,那个提起脚又放下的犹豫瞬间,正是这种“不适”形成的条件反射。
在生死攸关的安全教育面前,下一剂猛药,变不痛不痒为触目惊心,显然更具含金量。学校的做法正是宁可当时闻议 论,不要事后闻哭声。在学生们热切地关注、讨论、建议中,这次安全教育已因“触目惊心”而完美谢幕。
3.人命关天,莫拒图片
校园里“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橱窗里惨烈的车祸现场图片,使人见之凋朱颜。诚然,这种血淋林的场面,我想每个人都不愿看见,但你见或者不见,惨案就在哪里,就在我们身边日夜上演!与其置若罔闻、视而不见,倒不如像材料中“校长”说的那样,去直面它们,“触目”方能“惊心”,以之为戒,方能敬畏生命、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负责。
安全教育宣传“给图给真相”带给我们的心灵冲击是其他宣传手段无法替代的。当我们看到钢铁筋骨的汽车在车祸中变得面目全非;可爱鲜活的生命在血泊中支离玻碎;精美华丽的房屋在烈火中化为灰烬……我想,每一个站在画面前的人或多或少都会被这些直观的图片所震撼。在这里我们能看到生命的脆弱和短暂,也能感受到上天的公平与吝啬——它公平地给每个人仅且只有一次的生命。
面对全国每年几十万起大大小小的车祸,数以万计的生命惨遭横祸,无数的家庭支离玻碎,我们怎能不发出警示?尽管哪些图片有些“可怕”,但它们确实能对我们挽救珍贵而脆弱的生命起到作用。那个中缘由孰轻孰重?我想,聪明的您自有定论!
鲁迅先生曾这样定义悲剧:“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那些令人心痛的“毁灭”会深入到我们的灵魂中去。“毁灭”的意义,我想就是给人们以告诫,让人们提高自我防范意识。且不说那血淋淋支离玻碎的车祸尸体,就单从中国·香港、韩国等地的香烟盒子上哪些图画——包括病变的肺、穿孔的咽喉、烂掉的牙齿等来看,那些将美好事物“毁灭”后的画面已足以让人痛彻心扉。我想 这种图画带来的教育力量是要远远超过那一句“吸烟有害健康”的。
不可否认,那些警醒人们的血腥的画面直接呈献给少年儿童的确有些不妥,但作为高中生的我们已经成年,就要敢于面对。我们只有学着敢于正视这些让人害怕图片,才能更直观地体味生命的脆弱与渺小,才会真正的树立安全防范意识。看看图片中的惨剧,为自己的安全行为套上一个“紧箍咒”,时刻提醒自己、约束自己的不当行为,这就是善待和珍惜生命的一种有效途径,当然也是对家庭和社会负责任的表现。
生命如夏花般美丽,但又如蝼蚁般脆弱,更像朝露般短暂。面对那些残酷的图片,无论是逃避还是叹惋,都不如直面那些惨痛的画面,痛定思痛,学会敬畏生命,学会对自己、对他人负责。(928字)
4.面对 残酷的现实,让现实不再残酷
小王的提议似乎颇具人情味,可能也获得了不少师生的赞许。但每当我亲眼见到那些若无其事擅闯红灯的少男少女时,每当我想起那些专车司机一边开车一边接打电话时,我忍不住恳请校方:请果断张贴这些图片,让我们直面惨淡的真实吧!
诚然,漫画是温馨的,他有柔美的线条和略显惊恐的面部勾勒,还有交警亲切耐心的提示,和小朋友诚挚的歉意和悔改。也许言情剧培育了我们的敏感与脆弱,使得我们掩面漠视那血肉横飞的场景。其实,与真正的交通事故那一瞬的飞来横祸和车毁人亡相比,几张图片又算得了什么呢?
我们不再是内心脆弱的小学生,我们有对社会现实基本的认识和判断。这图片定格的画面,不是电影虚构的情节,也不是在彼国上演的与我无关的逸闻趣事,而是切切实实发生在我们身边、伤痛未愈的 事件。
更何况,我们仅仅是校园的学生吗?
不,不是。我们还是周末放学走在十字路口的行人。当我们边走边低头刷着朋友圈,或者用摇滚震颤我们的耳腔时,可有一个人想起他曾经接触过的交通死亡数据?我们明天还会成为驾校学员和高速路上的驾驶者。当我们一边开车一边接打电话,甚至超速行驶时,我们是否记起安全教育时老师的苦口婆心?要知道,每一个在交通事故中丧命的人,曾经可都是接受过不止一次安全教育的。
溺水而亡者实多,蹈火丧生者盖寡。大概正与水的温柔易与和火的残酷震慑有关吧。
小王的出发点又何尝不好?赏心悦目的校园,温馨和谐的社会是我们共同期待的。然而,既是交通安全宣传,就必须承担他的责任,以期教育的实效。而正值高中阶段、具有了独立民事行为能力的我 们,其教育的必要性和价值就远在小学生之上。更何况,今天看似惨烈的图片宣传,不正是为了明天家庭的美满和社会的温馨吗?
校方的宣传方式或许显得惨烈,但对那些目睹了惨烈车祸的路人来说,乃至那些经历车祸、侥幸免死的人来说,他们或许会觉得这样的宣传还不够真实和震慑,因为,对幸存者来说,吸取多深刻的教训都是不为过的。
不要让悲剧铸成时再去反省,让我们今天面临尽可能真的真实,去避免明天的残酷现实吧。
5.暴露真实,警醒人心
——我选择“有图有真相”
对于学校交通安全宣传橱窗里张贴的告示,有学生认为“有图有真相”给人的视觉冲击力过强,建议校长换成漫画一 类较为“温馨”的图片;而校长认为车祸图片虽然触目惊心,但是能起到更好的震慑和警醒作用。我以为“有图有真相”的车祸图片更能提升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这也正是学校交通安全宣传的本意。
诚然,学生心里脆弱,当他们看到车辆相撞甚至是血肉模糊的车祸现场图片时,可能一时难以接受,甚至会觉得如此图片不大美观,有污纯洁的校园环境,然而转念一想,既然学校设置了交通安全橱窗,不就是为了提醒学生要注意遵守交通规则,保障个人的交通安全么?从这个角度思考,难道血淋淋的现场图片不比温柔的漫画更加触动人的内心,更能发挥“交通安全橱窗”的功用?如果承认这一点,那又为何要用所谓的温馨图片包裹冰冷的现实,为何要刻意保护学生的心灵?
“温馨提示好”还是“触目惊心好”的选择引发了我对“关怀教育”另外的思考。真相的揭示远比温柔的劝说更 有力,更能给人深刻印象。这样一张360度无掩盖的清晰展示车祸现场的图片,能给学生的心灵带来强大的冲击力,让其知晓不守交通规则会导致如何惨不忍睹的灾难,从而在内心深处筑起一道坚固的堤坝。当某天看到别人闯红灯,而自己也起了一丝侥幸心理欲尾随其后时,脑海中或许会一闪而过学校橱窗里那张血淋淋的图片而缩回正要触犯规则的脚步,打消闯红灯的念头。
可惜,学校、家庭总以“关爱”之名给予学生过多保护。生活在重重保护之下的学生与喧嚣复杂的真实社会距离遥远,而我们的教育又总是喜欢屏蔽掉所谓的黑暗面,这让学生对不守规则会带来灾难性后果的了解只是停留在表象——因为“隔”,所以无知;因为无知,所以“无畏”甚至“无视”规则和底线的存在。虽然漫画这样一种用隐晦幽默的笔法来揭示事物真相的图画也能引人深思,但与赤 裸裸的现实图片相比,终归少了一些震撼人心的刺激感和直抵人心的真实感。
孟子有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生活不仅需要温柔的劝告,在面对生与死的大问题时,我们更需要直白的暴露来警醒自己“生命只有一次”。与温馨提示相比,触目惊心的图片更能把学生推向真实,起到更好的震慑和引导作用。(979字)18
第三篇:2016深圳二模高分作文18篇
校园安全教育触目惊心好还是温馨提示好
——2016年深二模高分作文点评
题目就大致隐含有四个写作指向:触目惊心好、温馨提示好、二者辩证、提出建议。下面是18篇高分作文所展现的写作指向:
题目 写作指向
我看宣传图片中的智慧
辩证+建议
温馨的假象不如残酷的事实
要触目惊心
用温和浇灌安全意识之花
要温馨提示
生命不是温馨的迷梦
要触目惊心
“温馨”或“惊心”,不如“走心”
辩证“走心”
剥去糖衣,良药苦口
要触目惊心
触目才能直击心灵
要触目惊心
以“温馨”代“惊心”
要温馨提示
温“心”提示免伤害
要温馨提示
适度“触目”,才可“惊心”
适度“触目”
“触目”方能“惊心”
要触目惊心
触目惊心,深入人心
要触目惊心
惊心非警醒,温心以正行
温馨+建议
无需“触目”也可“惊心”
要温馨提示 温馨易动人
要温馨提示
以真实触动社会神经
要触目惊心
唯有触目惊心,方能警钟长鸣
要触目惊心
温馨收效微,触目可惊心
要触目惊心
18篇文章中,写“触目惊心好”9篇;写“温馨提示好”7篇,其中包括对“温馨提示”再度界定,即“适度温馨”;写“二者辩证”的2篇;写“提出建议”的2篇。
NO.1 得分:56.5分 我看宣传图片中的智慧
某高中校园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橱窗中,文字的内容配有一张惨烈的车祸现场的图片,其用意是警告同学们生命只有一次,通过“给图给真相”,用“触目”的方法让同学们“惊心”,而王同学则认为“触目惊心”的图片视觉冲击力太强,建议换为其他图片,如漫画等的“温馨提示”,以下是我的几点看法。(开篇如此陈述,开门见山;略嫌直豁)
首先,在我看来,“触目惊心”的现场图片的确会起到警醒的作用,但同时也可能会对同学们的身心健康造成影响。据报道说,据统计,有不少学生因广告栏、宣传报上事故的惨烈图像,而导致产生畏惧心理,不敢乘坐公交车,甚至不敢过马路。这样看来,在校园宣传橱窗中,放这些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的图片,实在不是最佳之举。(论证1:陈列这类图片会导致学生心理问题及行为恐惧。文中关联词运用得当,论述客观公允。但直称“首先”,固然可以提纲挈领,亦略显呆板)
其次,又如小王同学所说,将“触目惊心”的照片换作如漫画的“温馨提示”虽然达到宣传作用,但其效果显然不佳。同学们可能只是一笑而过,并不会意识到交通安全的重要性,也不认为这些事故,会产生在自己身上,不能给人多少触动。(论证2,:再次辩驳用温馨漫画的建议,自然下文将转入提出建议环节。同“首先”段。)
最后,诚然,不管是“触目惊心”也好,“温馨提示”也罢,其最终目的,都是为同学们的安全着想,当然,不仅是肉体安全,还包括身心健康。因此,为何不将触目惊心与温馨提示相结合,使其取长补短,达到两美其美的效果?(提出建议:二者结合。)
对此,我的具体建议如下:
第一、为达到宣传效果,学校可在宣传橱窗的开头,先放温馨的漫画等,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及阅读兴趣,可让他们保持心情愉快;第二、在漫画的温馨提示之后,可放相关报道,其报道内容最好贴近学生的生活,以及身边事为主,在文字报等内容旁边可选用触目惊心的现场图片。但选择图片时,不要选择场景太惨烈图片,可以选取冲击力不太强的照片,减缓视觉冲击力。第三、为更好的做到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校方可邀请相关人士,如交通指挥官,为同学们开一堂讲座。通过面对面的交谈认识到交通安全的重要性,及违反交通规则的危险性。这样既不会对同学们的身心健康造成影响,又能真正达到宣传的效果。(提出三点建议,逐层深入,调和折中,有效解决了两难境地。而且也切实可行。这位同学表述有理有据有节,不夸大、不贬低。对自己的建议也措辞严谨,冷静公允。这很难得。)
校园宣传总是需要智慧的,让我们一同用智慧的宣传方式来让同学们真正认识到安全等各方面的重要性,以上即我的看法。(智慧,不仅是辨析辩驳的智慧,还有创造性地创造环境,解决问题的智慧。好。文章逻辑逐层深入,论述有力,语言平实周全。体现了作者的思考与智慧。)【点评】这篇文章,结构清晰,逐层深入,先分析利弊,再提出建议。建议也切实可行,体现了作者的思考和智慧。他的结构或许略显呆板和显豁,但十分值得借鉴。作者难得之处在于,行文措辞不夸大、不贬低。用语稳健,有理有据有节有度,全面公允。这是很难得的。结构易学,观点易学,行文中的冷静细腻、有条不紊,不易学。(科学高中冉云龙)
NO.2 得分:56分
温馨的假象不如残酷的事实
(标题非常好,用“温馨”和“残酷”构成强烈了对比,再加上“假象”一词的运用,使文章的倾向非常鲜明)
一张惨烈的车祸照片,触目惊心,却正因其独特的震撼效果才能长驻人心,时时刻刻起到警钟的功效,相反,一张温馨甚至带点戏谑味道的漫画,轻松是轻松,却难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事实本就残酷,何必粉饰太平?(整个段落写得很精致:先将二者效果进行对比,结尾用一个反问,强调自己的观点。)
安全教育是严肃的命题,诚如校长所言“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因其宝贵,我们开不起玩笑。何妨用这“触目惊心”换得人人心中警钟长鸣?让这一幕永远只停留在宣传栏上。(与很多考生不同,这一段不仅仅单谈安全教育的重要性,还将重要性和自己倾向性的选择联系了起来)
车祸照片,惨烈归惨烈,毕竟是事实。在灾难当头,断然没有太多温情的假象,有的只是这样血淋林的真实。因为恐惧,我们妄想逃避,妄图用简单明快的漫画换得视觉上的轻松愉悦。然而,不能真正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和现实的残酷,那照片上的一幕,会不会在我们生活中重现?(“毕竟”“断然”“然而”等词汇使文章逻辑显得很严密,“妄想”“妄图”的使用,有力地表现出倾向于温馨类做法者的心态。)
不愿直面现实,对之加以粉饰是人的天性。然而有时候,我们确实需要历史鲜血淋漓的一笔来教会我们不愿懂得的道理。多少次安全事故后,人们才在震惊和后悔中匆匆复习过往的教训,而在悲剧发生前彻底忘记了现实何其残忍,工地上“安全责任重于泰山”是否只是习以为常的横幅,“交通安全记心中”又是否只是失去意义的一句空泛的口号而已?大街上随意违章、“中国式过马路”的人们,一定记得自小受过的“遵守交通规则”的教育,却正是忘记了曾经的血的教训,才有了一次又一次的“用生命冒险”。(这一段的论证角度比较独特,从人们的习惯性的心理的角度指出人们对安全问题的漠视,后面用几个的事例也非常典型和简洁,用的都是生活中常见的事例,非常有力地证明自己的观点)
我们需要对事实更清醒的认识,才能避免那些自欺欺人的举动。将事实陈列于眼前,用深入人心的惨烈换后世的警醒。(这一句既承接上文,又回转到自己的观点,同时为收束全文做准备。)如美国的朝鲜战争纪念碑,每一个伤亡、失踪人员的名字都被刻下,密密麻麻,容不得半点虚假;又如博物馆、纪念馆中一张张尸横遍野、人们瘦骨如柴的照片,正是对历史的揭露,才有更深刻的教训,容不得半分掩饰。让我们绝望的,或许正是为了让我们清醒。(这一句非常短促有力,催人猛醒)
鲁迅先生有言:“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淋漓的鲜血”。(这句引用错)这鲜血,便是不加掩饰的事实。或许触目惊心,却自有发人深省的功效。何必要那温情的假象,不妨正视事实。看清了。我们的生命中,才会少一丝残忍。(结尾进一步强调自己的观点,并发出呼告)
【点评】本篇是本次二模作文56分的佳作,个人感觉比最高分(56.5分)的那篇还要好。开头作者将安全教育的两种做法的效果进行对比,顺势提出自己的倾向性主张:事实本就残酷,何必粉饰太平?第二段从安全教育的重要性的角度,指出“触目惊心”的必要;接下来从人们的普遍心理、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安全问题的漠视,来指出“触目惊心的”必要。最后用别人的做法进一步证明自己的看法,并通过引用鲁迅先生的话回到自己赞同的做法上来。文章层次清楚,气势贯通,说服力强。尤为难得的是文章的段落之间的起承转合非常地自然,语言简洁,修饰性词语、限定词和关联词的使用非常生动、准确,显示出作者良好的文字驾驭力和较强的思辨力。不足之处在于权衡、取舍凸显得还不够。
(科学高中 李志勇)文章的观点很清楚,就是倾向于“触目惊心”的给图给真相,但是,文章的题目用了“假象”“事实”来表达两种宣传方式,并用了“温馨”“残酷”作修饰,以“不如”表明态度。在引述材料之后,作者先是一句“安全教育是严肃的命题”建立起文章的说理起点。这也是逻辑的起点,相当于逻辑推理中的大前提,而且是不容置辩的大前提,一如《师说》中的“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一样,再往下,在这个大前提之下,自然要区分两种宣传方式的严肃不严肃问题,这正是大前提之下应有之意,在作者看来,触目惊心自然是严肃的,温馨提示自然是不严肃的。接下来,文章自然要对比这两种宣传方式的优异,这是就事论事的环节。就事论事之后呢?文章提炼出一句话:“不愿直面现实,对之加以粉饰是人的天性。”这样,就为文章从材料的范围所限的校园安全教育论题拓展至更广的相关论题,文章引入现实中的工地上“安全责任重于泰山”习以为常的横幅,“交通安全记心中”只是失去意义的一句空泛的口号、大街上随意违章、“中国式过马路”等等现实问题,这些都是生活中常见的事例,更能强有力地证明自己的观点。
文章的思维逻辑是如此,语言的表达逻辑也是如此。文章开头有一句话“事实本就残酷,何必粉饰太平?”自此以后,”粉饰太平“便多次出现,成为分析材料、阐明道理的一个核心词语,这样,文章的表达也在其语言的框架之内进行。
(市教科院
葛福安)
NO.3 得分:56分
用温和浇灌安全意识之花
近日,某高中校园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橱窗中,宣传文字内容配有一张惨烈的车祸现场图片,引起了同学们的广泛热议,这一事件中,拍手赞同者有之,反对者亦有之,不理解和质疑、支持和不赞同的杂音中,应该如何取舍,对此我表达我的看法。(引入材料不够简洁,文字稍显冗长)我认为在学校这个公共教育场所公然贴示如此醒目的车祸现场图片不甚恰当,安全教育应该以更温和,更令人所接受的方式来进行,效果更佳,(亮明观点,观点内容具体明确)出示此中触目惊心的图片来配以文字的安全教育缺少了些许温情并且不免残忍,往往会适得其反,不仅安全宣传教育目的没达到,甚至可能使学生心理产生阴影。(言其弊端一)
教育应当以更温和的方式和姿态来进行,(中心句,上文批驳不能这样做,此段开始谈应该怎么做)学校是个温情和充满书香气息的地方,如此“直接”的教育显得不合时宜,有惨烈车祸现场图片的宣传橱窗长此以往张贴使人感到心理压力的图片,会令同学们避开浏览,这样的安全教育,收效甚微。(言其弊端二;从反面论证)
如果是张贴更温馨的提示标志和配以能够被人接受的画面如漫画绘画等,用温情恰当甚至带点幽默的方式去进行安全的宣传教育,寓乐于趣,我想更能让人留下深刻印象,以此来达到安全教育工作更能体现教育工作者的“仁”和“爱”。(提出解决措施,“怎么做”)
用僵硬和不通人情的方式进行教育,只会令学生们厌烦于此。如中国式教育所推崇的“棍棒教育”我个人是极其不赞同的,同时其也是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如今学校橱窗里的“车祸照”,无非是安全教育上的“棍棒”,使人敬而远之,这样的宣传只是拘泥于形式,而难以达到效果的生硬教育。(分析原因,“为何不能这么做”)
形存而神不存的安全教育如同是给一朵花强硬地浇水施肥,这样的“爱护”不利于其成长,如果换作更为温和的方式,根据其所需,循序渐进,方能使其绽放、茁壮,“拔苗助长”式的安全教育弊大于利。(比喻论证,言简意赅)
古时候有邹忌用幽默方式讽齐王纳谏,使齐威王有所启发并纳用。今我们为何不妨根据邹忌的思想,与时俱进来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用学生易接纳的方式来进行安全教育工作,循循善诱,从本质“安全”入手,我想此比直接贴示醒目照片或是苦口婆心的说教更为有效。同时安全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并非一朝一夕所就,这对完善安全教育方式有更深刻的意义。(引经据典,学以致用,而且用的贴切)综上所述,我提倡用温馨提示来代替“触目惊心”,用温和教灌安全意识之花,使安全意识真正深寓于心。(再次重申自己的观点)
【点评】这篇文章总体而言,议论说理比较深刻,该考生亮明观点时,不仅仅是摆出自己的态度,而且还对自己的观点有比较充分的阐释,这就避免了观点仅仅是一枝没有长叶子的“光杆”。正文分析说理的时候从分析学校为什么不能这样做以及这种做法的弊端、应该怎么做(提出建议)等角度切入,并且运用了比喻、举例等论证方法,使文章主体内容既丰富,又深刻。当然,这篇文章的条理不是很清晰,要么就按照平时训练时老师所说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来架构,该考生言其弊端后提出自己的解决措施,后面又分析原因,建议考生在写作前最好能列一个提纲,这样的问题可能就会避免。该考生标点符号的运用存在很大问题,一“逗”到底的低级错误贯穿全文,个别地方用词不当,甚至出现病句。
(科学高中 李勇)
NO.4 得分:55.5分 生命不是温馨的迷梦
近日,我校安全宣传教育橱窗中一张惨烈的车祸现场图片引起了广泛关注。同学们有的(有的同学)认为温馨提示更好,安全教育不宜触目惊心。对此,我想说生命不是一场温馨的迷梦,与其温言软语,不如触目惊心。(开门见山,观点明确)
从小到大,这样的安全宣传教育我们经历过多少次?所谓温馨提示,安全教育漫画,又被我们嘲笑过多少回,讥讽过多少次?温言软语常常被我们当做耳边风,那么为何不放上几张真实的照片,用严肃而认真的目光带领我们去审视一场车祸的残酷?(连用三个问句,说明温馨提示起不到警示作用,触目惊心更好)我承认,看到这样的照片之后,我的确感觉太血腥,太难以接受。但因此,我也开始重新思考自己之前对安全的漠视态度,开始因生命的脆弱和现实的教训去反思从小到大我们接受的说教式、漫画式安全教育中那个温存的迷梦——生命之重,不是几幅轻飘飘的、以安全教育为名的漫画所能肩负的。(再次点明观点)这一场争论,让我又想起了前几年盛行的“温室花朵”理论。(类比)中国的教育是温柔的,因为家长与学校生怕现实的污浊过早地侵染孩子的无邪的世界,因而我们批判童话中的毒苹果、残忍的猎人,因而我们惯用生涩的词句和温柔的漫画将生命转瞬即逝的残酷也多是镀上了一层以爱为名的愚钝保护膜。(用反例证明温柔、温馨的教育不长久)作为一名高中生,我想说我们再也不能固守之前家庭与社会给我们营造的迷梦,而是应以一个成年人的思维,以悲悯和审慎的目光去正视生命的易逝的悲欢,去直面这个触目惊心但真实的世界,由此,才能真正生出对生命的敬畏。
生命不是温馨的迷梦,它是幼时出国留学,饱受欺凌的三毛笔下那触目惊心卑劣的现实,它亦是马可波罗踏遍千山万水所阅尽的异国风光。(句子过长)安全教育是永恒的话题,亦是一个小小的镜子,折射出的是教育者畏于展现真实世界的胆怯,也是无用的温馨长久统治中国学生的现实映照。(分析得有深度)还给我们真实,无论这真实是如同丛林法则般的不近人情、血腥残酷,是如同秀丽的风光,(句子对仗工整会更好)都是我们即将经历的,需要与真实的角色参与的故事(不通顺)。生命不是一场迷梦,我更愿看见真实的图片,哪怕他触目惊心。(结尾点题)
【点评】文章结构清晰,分析到位。首先,承认“触目惊心”的血腥,但也因此让人们反思生命之重。其次,合理类比,利用反例证明“温馨提示”的作用不大。最后,强调还原真实。分析层层递进,并且不乏精彩的句子。可惜过多使用长句,令语言有些单调,且影响阅读。
(科学高中 黄海琼)
NO.5 得分:55.5分
“温馨”或“惊心”,不如“走心”
校园安全宣传,若是张贴温馨的提示漫画,难免不够醒目而有无关痛痒之感;若是配上惨烈的车祸现场图片,又有过分冲击惊心之嫌。因此,不如换一种方式“走心”为上。(开门见山,提出新建议)在我看来,“走心”就是要以一种大多数人都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安全教育宣传,过后又能使人产生思考,回味无穷。(解释观点)漫画加上安全教育似乎有些散漫,车祸现场图片又使人产生抵触,这两种方法都不走心,更不用说组织同学们出一期安全教育的黑板报或校领导的安全教育演讲了。相比之下,校方为何不打破常规,向深圳交警的《小苹果》宣传片学习?(提出建议)耳熟能详的流行歌曲旋律、酷炫的舞步和朗朗上口的歌词,使人们为用心良苦的交警同志点赞的同时,也在心里留下了深刻印象。(建议从这另起一段,与下一段合并,提出具体建议)要想“走心”,首先每个学生都要亲身参与安全教育的每个环节,而不是做一个事不关己的旁观者。
其次,“走心”要触动的是高中生的心。“红灯停,绿灯”这类道路安全法则从小就被强调到青少年时期,(不通顺)如果只是机械地重复这些陈词滥调反而毫无助益。再者,作为一个即将离开父母独立生活的群体,高中生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最基本的安全常识也已烂熟于心,因此校方需要做的,不是灌输高中生安全行为准则,而是结合时下生活,告诉即将独立的高中生如何保护自己和他人。(建议另起一段)前不久发生的北京女孩儿酒店险些被拐的案件已经比车祸现场图片更加惊心,(为何更加惊心?此例是否合适?)校方何不借此案例,请来专业人士设计互动过程,模拟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危险,并邀请同学参与其中。了解同学内心对人身安全的隐忧,再对症下药,这样的安全教育方称得上是“走心”。
校园安全教育,旨在让学生懂得如何保护自己,而不是以赤裸裸的死亡等不良后果影响学生的心理。西方有研究表明在规劝人们不要做什么的时候,话不能反着说。同理,校方在教育的时候,要更多地把学生往应该怎样做的方向引导,而不是要用“不能”等否定词影响判断。“走心”,就应该往积极正面的方向鼓励学生增强自保的意识,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你若“走心”,便是安好。校园安全教育,真得切记“走心”。
【点评】文章思路清晰,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议论文形式。事例丰富,夹叙夹议,分析的比较到位。提出的建议也合理可行,有效地论证了自己的观点。值得学习。可惜文章分段上有些小缺憾,会影响文章的思路与结构。
(科学高中 黄海琼)
作者在“惊心”“温馨”之外创造了一个新的词语“走心”,通篇都是在“走心”这一核心词语的观照下进行的写作,体现出考生在自创新词言心声的能力。文章的逻辑也就在这个词语的影响下,观点表达为“不如换一种方式‘走心’为上”,用一路写来,先是“‘走心’就是要以一种大多数人都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安全教育宣传,过后又能使人产生思考,回味无穷”,再就是“‘走心’要触动的是高中生的心”,结尾是“你若‘走心’,便是安好。校园安全教育,真得切记‘走心’”。
写作任务的驱动力来源于对写作任务指令的明确,明确写作任务之后的事理逻辑力量指引,甚至还包含说理言事的表达方式的语言之力。
从这一点看,任务写作如一切考场与写作一样,都是带着镣铐的舞蹈,跳出自由而不见镣铐,便可写出好文章。
(市教科院
葛福安)
NO.6 得分:54.5分 剥去糖衣,良药苦口
是“温馨提示”还是“触目惊心”,激起了同学的热烈讨论。依吾之见,触目惊心更胜一筹。(开头简洁,观点清晰)
正如校方所言,“触目”是为了“惊心”。设立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橱窗的作用正是为了达到教育目的。孔子曾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引用名言)只有在学生才入双眼,却上心头后(化用诗句),才能让其对交通事故有更为清醒的认识。而配上对同学而言“触目惊心”的图片,正可起到这个作用。
而相较于“触目惊心”,“温馨提示”看似充满人情味,可就如被糖衣层层裹挟,让学生“久也不闻其臭”,让同学目之所见,便如浮光掠影,并没有使心受到震动,还易产生视觉疲劳,更遑论起教育宣传作用?(谈了温馨提示的缺点)同理于古之成大事者无不“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行拂乱起所为”,才可“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今者欲有所悟有所为,必先受到触目惊心之洗礼。学校为育人之所,而非温室乐土。今有太多学生自小便为长辈捧着的明珠,在长辈的港湾中没有经历过大风大浪,极目所见不是风平浪静、海清河晏便是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所用词语不够准确)。可曾体会过“樯倾楫摧”“阴风怒号”之风起浪涌?
所以,是温馨提示还是触目惊心,应视对象而定。正为孔子那句“因材施教”(不通顺),今之学者(学生一词更合适)或许不曾有过真正意义上的那种触目惊心的经历。所以,学校此举确实可以起到宣传教育的作用,从一个小的方面让城市巨婴“不加多”,“草莓族”愈加少,善哉。(从教育对象的现状谈触目惊心的意义)
古语有言,“良药苦口利于病”。作为学生,我们都要应明白这个世界是真实的,正因为真实才会有天灾人祸不可避免地发生,所以也不应排斥那“触目惊心”之图的存在。因为其真实发生过。当看到这张图时,或许更好的态度是为逝者心存惋惜和怜悯,也须知“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我们可以做的,便是从心底里明白其意义,修正自身的过失,将那杯苦口药饮下,化为自身营养。(有谈“饮下”的做法,但没谈“饮下”的原因)
“触目”为了“惊心”,为了在“惊心”之后有所成长,何妨剥去温馨糖衣,勇敢饮下苦口良药,或许那之后便是唇齿余香。
【点评】此篇文章开门见山,立意明确,观点清晰;多处引用、化用名言,语言略有古风;卷面也很整洁美观。
遗憾的有两点:一是很多词语的堆砌并不恰当,为文采而文采,与论证关系不紧密。二是文章层次还不够清晰,说理缺乏层层深入的推进性。如第六段提到了因“真实”而不排斥“触目惊心”。但并未在两者之间搭上“桥”,没有解释二者的关系。另外,“触目惊心”为何是良药苦口?苦在哪?良在哪?缺少深层次阐述。
(科学高中 牛程)
NO.7
得分:54.5分 触目才能直击心灵
小王同学与校长对安全教育宣传图片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看法存在着一定的合理性。(加入关联词“虽然”,逗号改句号)但在我看来,触目才能起到冲击心灵的效果,才能起到教育的真正目的。(直接点题)
小王的温馨提示如春风少女一般(此比喻与后文的表达不符),柔和文雅,轻拂一过,便烟消云散。但校长的触目惊心却如雷鸣闪电般,直击人们的心灵。如此之般,珍爱生命就会扎根于人们的心灵深处,并念念不忘。可见,触目惊心的宣传图示能警醒世人,具有一阵见血的作用。(形成对比)
然而,触目惊心并不局限于警醒的作用,它在更大程度上能引起人们对生命的思考。(有递进)试想,当你面对一副惨烈的车祸图,你不由地会全身发栗,不由地躲而避之。纵然其视觉效果强烈,但这就是生命的本真,这就是人生的必经之路。(设置情景,引人思考)死亡、车祸固然可怕,但可怕的是众人皆醉漠视生命、坦荡存活的心理。(此处较有深度)温馨提示终究不过是提示罢了。相对于触目惊心的方式,其警示直击生命的效果远远不足。如此这般,触目惊心的方式在警醒人们的同时,更能够引发众人对生命的重视。
生活中,温馨提示随处可见,如高速路上的限速行驶。(改逗号)再如酒店的“光盘”提示。如此种种,我们却依然能够听闻车祸的屡次发生,依然能看见糟蹋食物的现象。(表达不准确)这并不是否定提示的作用,是(改“而是”)因为提示的效果过于弱小,对于如今圣人难寻的社会,警示才能让人们麻木的心灵遭受雷鸣电闪的冲击,才能直击心灵。这就如同项伯对项羽的提示。(矛盾,举的例子不是“触目”而是“温馨”)固然项伯的提醒与建议如同春风般温和文雅,但对于项羽干烈的性子来说,只可惜这一切都太晚了。(是方式的问题,与早晚无关)“江东之战”让项羽自杀身亡。
卢梭曾说,“一切真正的法律既不是刻在石碑上也不是钟鼎之上,而是每个人的心灵。”(原句是公民的心里)如他之见,心灵的警示是最为重要的。毕竟当前的社会,人们麻木的心灵并不是温馨的提示就能够用快速解决的方式。(杂糅句式,去掉“方式”;“心灵”和“解决”不搭配)人类,社会需赋之以“触目惊心”的警钟,才能真正明白生命的本真,才能起到直击心灵的作用。
是在事故之后长歌痛哭,还是警惕生命的种种意外?(使用问句,引起警醒)如此看来,触目惊心才能直击心灵。(回扣题目)
【点评】文章要论述的是触目惊心和温馨提示相比,哪个对安全教育而言效果更好;而不是两者哪个可以直击心灵。直击心灵,是之所以能起到教育效果的一个原因。所以文章第四段,最好回扣到“安全教育”这个问题上,才更符合题意。要注意作文的语境,不能脱离安全教育来谈“触目惊心”。总体而言,文章的思路较清晰,也能够用社会中相关的问题来佐证自己的观点,如果表达准确度能提高一些会更好。
(科学高中 牛程)
小王认为的温馨提示如春风柔和文雅,轻拂一过,便烟消云散。但校长的触目惊心却如雷鸣闪电般,直击人们的心灵。如此之般,珍爱生命就会扎根于人们的心灵深处,并念念不忘。可见,触目惊心的宣传图示能警醒世人,具有一阵见血的作用。
然而,触目惊心并不局限于警醒的作用,它在更大程度上能引起人们对生命的思考。试想,当你面对一副惨烈的车祸图,你不由地会全身发栗,不由地躲而避之。纵然其视觉效果强烈,但这就是生命的本真,这就是人生的必经之路。死亡、车祸固然可怕,但可怕的是众人皆醉漠视生命、坦荡存活的心理。温馨提示终究不过是提示罢了。相对于触目惊心的方式,其警示直击生命的效果远远不足。如此这般,触目惊心的方式在警醒人们的同时,更能够引发众人对生命的重视。
这两段话的核心观点是“触目惊心并不局限于警醒的作用,它在更大程度上能引起人们对生命的思考。”这似乎并没有多少新意,但是,两段话中的思维的起承转合、语言句式尤其是复句的使用,给人的印象是这位作者对事情的内在道理所言甚详、其思缜密、语言灵活的特点,就体现出很强的就事论事的表达能力。
(市教科院
葛福安)
NO.8 得分:54.5分 以“温馨”代“惊心”
(题目让人眼前一亮,观点鲜明,指明了方向。)
《谏太宗十思书》(“疏”是一种文体。)有云:“且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校方为了让孩子们从根源上认识生命的的脆弱,采取得方式却不利于孩子心理,因此,我认为当以“温馨提示”代替触目惊心的照片。(腹有诗书,理自深。)
校方希望通过触目惊心的画面,在孩子心中扎下重视生命之根,以求健康成长,然而这种做法却是南辕北辙,只会更进一步伤害到心灵。(起承有度,思考有纵深感)
“温馨提示”比“触目惊心”更温柔,它如同一位循循善诱,温柔耐心的母亲,而后者却如同有暴力倾向的施暴者。(比喻、对比运用自如)学生的心灵处在于成长阶段,常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或许当他们迈开脚步上车时,橱窗中的车祸现场会让他们有所忧虑,当他们走在斑马线上时,橱窗中的血肉模糊会让他们惊恐不已,可想而知这种触目惊心不仅会停留在现看照片的那一刻,还会在学生心灵中留下一片阴暗,时不时令人毛骨悚然。(暗、然押韵有韵律美)
“触目惊心”的画面会错误引导学生。曾听说《一千零一夜》中的故事让一些小孩十分恐惧,虽然倡导真善美,但故事中“坏人”足以影响孩子的童年,这种略带黑暗的下场不正是材料中图片的缩影吗?学生将来步入社会,会因为恐惧而停下前进与挑战的步伐。这种类似流感般扩散的伤害,没有想象中这般浅。(合理的推断,令人信服。但个别语句读之不甚流畅,需要调整。)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是孔子教育弟子的方式,若要当今学生意识到生命的重要性,有何以以这种手段呢?当这种“触目惊心”变成了温馨提示,效果或许大不相同。(一个“或许”更体现了议论文的客观性和说理性。)当这位温柔的“母亲”取代了这位“施暴者”的地位,学生会更加重视橱窗中的内容,生命的高度同样的被学生提升。在这种公共场合,温馨提示的作用一定比触目惊心强,最起码没有副作用。
在当今社会,许多所谓“长者”都曾以类似“案发现场”的事例告诫他们口中的“年轻人”。但他们却忽略了最根源上的问题,没有一种呵护的态度教育,这样效果当然不好,并且时常带有副作用。(论述进一步推进)
因此我认为触目惊心的照片应当被温馨代替,在从教者的角度应当多一份呵护。(回扣观点。虽然做到了精炼,但力度不足!没有“豹尾”之感。)
【点评】本文中心明确,立意鲜明。考生腹有诗书,举例丰富而贴切,行文起承转合有度。且多处巧用比喻,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与说服力。略有不足之处是:用语不够准确,个别语句存在语法错误,有些段落行文不够流畅,略显稚嫩。
(科学高中 张华)
NO.9 得分:54分
温“心”提示免伤害(题目新颖有创意)
该校宣传橱窗,作为教育展览之地,意在教导同学注意人身安全、珍惜个人生命。然而,用惨烈车祸图片来“放大招”,实为以“触目惊心,更能警示”为由,多少都对同学造成一二伤害。在我看来,撤走该图,换以温馨提示,方能温“心”提示,以达教育初衷。(开篇点题,观点明晰!)
伤害其一,为表观伤害。
横来一辆天外飞车,溅得血四溅(遣词练字功夫不够),文字如此描述,沦为“血腥”,尚敌不过图像的清晰。想必视觉冲击力太强,造成些许胆小谨慎者留有阴影,不敢正常出街,这是极少数的;而大部分学生,兴许被图片所“触目”,所“惊心”,残余的惊惧已无力将他们的神志拉回来,便无耐心阅读图下文字的情绪。因此,图片过于收睛,导致怕者更怕,稍强者难以集中于细节条目,实际上,此宣传效果收效甚微,没能将淳淳教导真正融入学生的“心”中。(理性分析贵在严谨而有序,此段虽然完成了基本的论证任务,但在严谨和有序上略显不足。个别词语用的不够准确,关联词之间的逻辑关系不够严密。)
伤害其二,为潜在伤害。
心理学中有个定义,叫“宇宙法则”,人脑常想之物若积极,宇宙便发出积极信号,充盈人生;倘若消极、负面,便常伴随悲观迹象。(用知名概念证明观点,有说服力。)放到此事上,学校出于教学生爱惜生命,安全出行,大可不必以残烈(错别字要注意)配图以示警醒。新闻、真实生活中,人们已对不同程度的车祸略有耳闻,知此伤害。这时,学校更应以“温馨”育人,给以积极教育,诸如生命价值宝贵,理当珍惜。故此,以不积极元素(即残烈之图)来育人,其存在的潜在伤害令人无从估量。(此段论述的条理性和逻辑性优于上一段)
“触目惊心”看来无法成为教育,那么“温馨提示”当以何种方式呈现呢?(期待看到考生提出合理建议,进行富有建设性的论述。)
改为漫画形成吗?可以,但依我之见,若想将教育植入学生“心”中,仅拿橱窗图片及安全注意事项是远远达不到初衷的。
因为图片直接冲击过于残暴,会导致上文所论一二伤害,于是我另辟蹊径,邀请遭遇车祸的家庭参与访谈,将他们事出前后的对比形成文字,张贴于橱窗内。(言传不如身教,这方法不错。)
一来,柴静曾说“可借用人们窥探他人生活这一点”,此处无贬义,转为优势,将真实经历公布,吸引学生注意力(名言名句引用恰当,增强了文章思量的深刻性!);再者,知者读完后自会对比事出者生活前后差异,得出个人判断,从而,真正从“心”底要珍惜生命、安全出行。
温馨提示,犹如一涓细流,沁入心田,滋养学子,润物无声。(比喻贴切,形象生动。)传统文化教育即以“儒”之势绽于世间,如今的学校教育秉承初心,当以“温馨”来温“心”,呵护学生心理、生理健康,避免表观或潜在伤害,方能从“心”教育,从“心”接受。
“温馨”提示既免伤害,又能“温心”,一箭双雕,乃上上策。(结尾回应观点,简洁有力。)【点评】作者题目新颖有创意, 开篇点题,观点明晰!“宇宙法则”这一概念,其本身就内蕴丰厚,闪耀着理性的光辉。考生借来论证自己的观点,本身就体现着一种深度思考。加之,柴静等名人名言的引用,让本来很难表达的一种思考,变得柳暗花明、豁然开朗,产生了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文章不足之处在于:遣词炼字功力不足,致使文章有了不少瑕疵。个别段落在论述上不够严谨,逻辑关系表达不准确。(科学高中张华)
NO.10 得分:54分
适度“触目”,才可“惊心”
近日,我校“交通安全教育”橱窗中的一张照片引起了同学们的热议。有同学认为照片太过触目惊心。有同学则不以为意。对此,我想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首先,我认为我们需要一些“触目惊心”。有多少人在自己经历痛苦之后,才会真正记住痛苦的滋味,又有多少人在自己失去之后,才会真正感悟到珍惜的重要。因此,触目惊心才能引起同学们的关注,更何况,我们日(目)前唤醒的是人们对宝贵生命的重视。(第一层:基本肯定。)
其次,我认为,在校园中的“触目惊心”应适度。车祸现场血肉模糊之景固然触目惊心。但未免太过于毛骨悚然,诸如此类过度惊心的图画照片不适合宣传,否则“安全橱窗”就会化身为“恐怖橱窗”,于是无人问津,更不用说起到宣传作用。(第二层:局部否定。)
再次,何种惊心可称适度,我校贴出的车祸现场的照片,可称“惊心”,却失去“适度”。真正震撼人心的,不仅限于“惨烈”本身,还有惨烈背后的诸多后果,朋友家人的悲痛,孩子未来生活的孤独无助......种种悲凉后果,也足够替代事故本身,这种惊心事件的转换,同样可以引起人们的重视,这样,人们不仅可以避免视觉上的折磨,又可以让心灵得到冲击,此种“惊心”才可称真正的“触目惊心”。(第三层:完善的办法。)
最后,我认为,无论是“触目惊心”,还是“温馨提示”,他们所扮演的角色,都只是为了提醒人们,如同网站中五花八门的广告,如同杂志色彩斑斓的封面,它们的作用都只是为了吸引人们的眼球,而真正重要的是它们的内容,如果在“触目惊心”之后什么还是为所欲为,那么所谓“触目惊心”,只是徒增人们的无所畏惧,因此,在触目惊心的同时,学校也要进行引导,使同学真正了解其中的危险与弊端,进而才能真正让触目惊心,发挥作用。(第四层:权衡比较,求同提升。)
真正可怕的事物不是危险本身,而是人们那颗不畏惧危险的心,因此,触目惊心有助于人们认识到危险的可怕。然而,过度的“触目”会令人陷入恐慌,因此,适度“触目”才可惊心。
【点评】本文形式近乎呆板,然而,大巧常藏于朴拙,大智常寓于愚笨。作者的智巧之处在于:
一、气定神闲,不慌不忙,逐层道来;
二、肯定“触目”,但不回避其弊端,从“恐怖橱窗”到“不畏惧危险的心”,语义渐深;
三、所提出的办法——关注“惨烈背后的诸多后果”,其思考之深,非常人所能及;
四、别人是求异比较,作者却求同比较,比较之后提升思考,让人拍案叫绝。
(科学高中 胡艳琴)
NO.11 得分:54分
“触目”方能“惊心”
漫画温馨,却不能使人印象深刻,现场图片或许惨烈惊心,却因此化作烙印铭刻心间,时时警醒我们重视安全。在我看来,校长的见解更加合理,生命怎可儿戏?触目方能惊心。
温馨的漫画自然讨喜,但却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生活中我们也时常见到漫画这种表现形式,不能否认的是,它作为产品宣传的手段是合适的,俏皮活泼的画面总是能引得我们会心一笑。我们有时会在购物时想起他,但更多的时候,却是在一转身或接一个电话的时间,将他忘得一干二净。
对待生活中的小事尚能如此,但对待只有一次的生命呢?
如果我们将安全宣传做成漫画,其特性就注定了无法起到应有的效果。安全宣传需要的并非温馨,而是警醒,又如何能用无关痛痒的漫画?如果我们对他印象不深,甚至将之淡忘,当危险来临时,我们缺乏相关知识的大脑便会一片空白,以致不能做出及时而正确的反应,这无异于将生命系于虚无缥缈的运气,又岂是安全教育的初衷呢?不过温馨一时,危险一世!
相比之下,现场图片固然“惊心”,却能最大程度地还原危险,将那一瞬间千钧一发的危急和恐惧传递到我们全身上下的每一处。强烈的视觉冲击,让我们对危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死里逃生般的庆幸让我们对自救方法有了清晰的印象,惊惧、恐慌、手脚发冷,肾上腺素激增,这些都不是温馨的漫画能带给我们的,而是要直观真实的现场图片才能让我们切身体验,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不经历命悬一线的危急,又怎会体验到生命的可贵,现场图片源自真实,方有我们逼真的代入感。
在强大的刺激下,我们才能牢牢记住遇到危险时正确的反应,正如我们对考场上纠结不已、害怕选错到冷汗直出的题目印象深刻,在看到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现场图片后,我们才能对自救方法印象深刻,将之牢牢镌刻入潜意识间。危机来临时,表意识混乱,正是潜意识发挥作用的时候,如果他没有记下应对的措施,我们便只能如受惊的小鹿般漫无目的的逃窜,这时候,谁又会记得那张温馨的画面而忘却那触目惊心却让人印象深刻的现场图片,此之谓触目一时,谨记一世。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若为贪图一时的顺眼而埋下危险的种子,实属不智,触目方能惊心,我认为校长的见解更加合理。
【点评】“温馨一时,危险一世”“ 触目一时,谨记一世”!鲜明的对照,严密的逻辑,并不是此文入选的关键,此文的制胜秘籍是说理却不说教,形象却不拖沓。严肃的道理借助想象的画面(见画线处)托出,自然让人欣然接受。
(科学高中 胡艳琴)
NO.12 得分:54分 触目惊心,深入人心
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安全教育对于中小学生至关重要。但如何开展校园安全宣传?是温和的“温馨提示”,还是“触目惊心”的好?我认为校园安全宣传应该“触目惊心”,(论定)“温馨提示”给予人提醒而“触目惊心”给予人警告。(既已论定,不需赘述)
作家王小波在其书中是这样评价中国人的:“中国人,本质上是记吃不记打的民族,无论是清王朝,还是当今社会。”“温馨提示”以漫画示人,虽然温馨,但无法真正讲明事情的利弊。而惨烈的现场照片,虽然触目惊心,但直观直接地起到教育的作用。拿吸毒为例,校园安全宣传纵使画一千张漫画和温和的话语告诉你不能做,都不如拿一张吸毒者骨瘦如柴而来得有效。这不仅仅是中国人的特性,也是全人类的。(对比论证)
人生只有一次,活过一次就一次,一失足便成千古恨。宁愿看着前人犯下的错误,“触目惊心”,都不愿亲身经历这苦楚。温馨提示,看过笑过便罢了,反之,触目惊心,震撼、思考、有所警戒。学校为了给学生编织一个安全的网,都不如撕开伪装,将真实直观的案例给予警示。(此段杂乱)
温馨提示是用语言告诉你不能做,而“触目惊心”则用前人的经验告诉你不要做。(不能做和不要做,二者区别何在?能否交换?表述不够严谨。)
台湾作家龙应台曾说:“与其给孩子编织一张甜蜜温馨的梦,不如牵着他们的手让他们看清现实。”“触目惊心”不意味着血腥、惨烈。(此语亦难自圆其说,原材料明说惨烈!)相反,它代表的是直观。“用事实说话”无论在史学研究还是在教育领域都至关重要。事实就是这样,如果你违反了安全原则,后果就是如此严重,不必违背教育的初衷。(此语不通)温馨提示如同蚊子的叮咬,不痛不痒,而触目惊心的也就是给你心里一场震撼,就用前人惨痛的经验,告诉你不要做,直击心灵。(语言零碎)
有些事可以委婉,可以温馨,但绝不是安全教育。生命可贵,生命教育很重要。在校园安全教育方面,我认为应该要“触目惊心”。与其明日的触目惊心,不如今日的直面现实。温馨提示太过软弱,而触目惊心才能警诫学生。(复说主题)
触目惊心,深入人心。(结尾申说、点题)【点评】作者的积淀还是很深厚的,能够征引龙应台和王小波的名言。文章能够从正反两个角度去论证,很好地完成了写作任务。只是文章还有逻辑不通处、表述重复赘余处,亟待解决。
(科学高中 冉云龙)
NO.13 得分:54分
惊心非警醒,温心以正行
某高中校园的安全宣传教育栏配有惨烈车祸现场照片,触目惊心,学生申请改换照片,校长以“触目”才能“惊心”(补上“为由”)拒绝,引发同学们的热烈的讨论。(引用材料,概括了写作的缘起)
我认为校长的观点欠妥,安全标语当以温暖人心的为好。(明确表态,为下文说理张本)
校长行为的出发点固然是好的,“给图给真相”用血淋淋的场景给人冲击,但他忽略了一个事实,触目惊心无法给人警醒。(这句话表述过于绝对,而且和下文中“惊心确实给人以“警””有自相矛盾之处)
惊心确实给人以“警”,但它是以伤害心灵以代价,它将一切残酷地割裂,施以恐怖的低压,令人呼息(错字“吸”)不畅。这样的“警”是恐怖的。惨痛的车祸现象在中萦绕不散,学生们得到的,不是过马路要小心的警醒,反而是对交通道路的恐惧,对整个社会系统的不信任。(“对整个社会系统的不信任”,看法太绝对)触目惊心以心灵上的刻痕为代价,换取学生们对马路车祸的铭记,实在是本末倒置。(此段突显了“触目惊心”的图片展示的不好的影响)
学生的心灵确实需要残酷的现实,确实需要风雨,(表述不流畅)但在种子冲破之前,需要足够的养份,需要温柔的雨露。它默默生长,不断成熟,一步一步强大,最终依靠自己的能力冲破大地羁绊。学生的心灵成长需要自己一步一步的奋斗,决不是依靠某些粗暴的外力手段。(展示图片并不是粗暴的手段,表述不当)残酷的车祸照片只是粗暴地激打着学生的心灵,吹散他们自我成长的风帆。(此段有对温馨提示的好处的分析,但略显不足,表述力量不足够)触目惊心只警非醒,温馨提示则不同。温馨能拂去人心中的疑惑,能散去人心中的惊慌。(这里单独成段,似乎意犹未尽)
比起阴冷的喝斥,其实温馨更有力量。它温暖人心,帮助人成长。诚然,温馨有其不足,它默默无闻,不引人注目,它随风而逝,并不能让人牢记。这也正是需要学校工作的地方,学样需要让安全标语变得醒目,变得令人过目不忘。这种醒目并非“恐怖”而应该是一种温暖人心的方法,在下发的试卷结尾印上标语不失为一个好方法。安全标语也应配上生动形象的文字,绚目的颜色,可爱的图标。举办全校文明标语大赛可以激发学生兴趣,亦为良方――(此段能够针对提出的任务,作好相应的回答)
学校可以做的有很多很多,它会撑着伞,与学生在心灵之途上同行,它会点亮灯盏,照亮前方黑暗,它会温暖学生心灵,以正其前行的步伐。(结尾富有美感,且再次提出主题,前后照应。)
【点评】本文是一篇中规中矩的任务驱动型作文,中心明确,段落清晰,首尾呼应,在思考权衡上也能够表现出高三学生的良好思维能力,且能够有效提出建议,这样审题明确,在高考的考场上也是一个优势。但是不足之处还是比较明显,对主题的拓展不够有深度,语句不够流畅优美。
(科学高中 范雪梅)
NO.14 得分:53.5分
无需“触目”也可“惊心”(标题即观点,旗帜鲜明)
在学校的宣传橱窗中配上惨烈的车祸现场图,以加强学生的安全意识,校长更以“触目”才能“惊心”来回复,看似十分合理,殊不知在加强安全意识的过程中,也损害了同学们的心理,留下阴影。“温馨提示”虽较为温和,起的作用却也不小,且更具趣味性,另采取措施也可加强安全意识,让安全教育无需“触目”也可“惊心”。(剪裁得当,开门见山。)
太过“触目惊心”不利于心理健康,甚至起反作用。(宕开一笔,直从对面写来。)
俗话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足可见心理阴影的作用是多么地大。惨烈的车祸照片固然能起敲山震虎的作用,却也忽略了同学们的心理状态。试想,如果有人因为这张照片在过马路时有心理阴影,胆颤心惊怎么办?如果有人因这张照片天天晚上做噩梦怎么办?如果有人因这张照片导致上课不停想像以致无法集中精力听课怎么办?不但不利于学生安全意识的增强,更使学生心理受损,好心办了坏事。(“固然”、“却”、“试想”、“如果”,诸如此类,信手拈来,复句架构较为成功。若有相关例证补入,更佳。不足者,论述语言稍显稚嫩。)
温和的措施也一样有效。(正面着手。)相比于过于冷硬的措施,温和的措施更易让人们接受,而拥有一定趣味性的提示在惹人发笑的同时也更易被采纳。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草地保护一直是一个问题。一开始的“禁止踩踏”根本无人理睬,后来改为“小草也会疼”,让更多人关注到草地的保护。(此处句式宜与前半句保持一致,可改为“更多人就开始关注草地保护”。)同样的(当为“同样地”),太过惨烈的车祸现场图也许有效,但却有反作用,用妙趣横生的漫画、色彩缤纷的版报(当为“板报”。)在吸引注意力的同时,也能让人们有所警惕。
除了“提示”这种生硬的方法,通过其他方法也可以起到教育作用。学校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校园活动,如安全宣传活动,设立安全教育周和开展安全知识竞赛等,来增强同学们的安全意识,让同学们有更多的获得感。在参与中加强安全意识,转换一下措施便可以有更大的收益,也可以参考国外的安全教育理念。如美国让学生模拟现场情景,学会事前预防和事后处理。正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用恰当的措施才是最关键的。
奥勒留在《沉思录》有言:“技巧是成功的助推器。”用正确的措施,无需“触目”,也可“惊心”。(拈出“正确”二字,承接上文。再次点题,同时呼应首段。)
【点评】写作符合题意,观点鲜明,思维成熟,体现较强议论分析能力。概言之,本文长处有二:其一,写作中能兼顾正反两面。文章开门见山,言“无需触目也可惊心”,而于第二段不正说此理,却是延宕开来,从对面着手,以示“触目惊心”之不可行;此后方继之以正说,正反双方,相映成趣。足见考生文章驾驭之能力。其二,结构完整。能于充分说理之后,献以己策,实属难得。而另拈出“正确措施”一段,见其思之深也。
然本文论述之语稍显稚嫩,文采亦略有欠缺,是文之憾事。字数尚不足800。(科学高中 李晓林)
NO.15 得分:53分
温馨易动人(标题即观点,旗帜鲜明。)
近日,某高校在宣传交通安全时,有同学认为应将惨烈的车祸照片换成其他温馨的照片,就此事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语病。三句主语混乱。)对此,我的立场是,温馨易动人。(开门见山。)
在高中校园中宣传交通安全教育,其受教群体是未踏入社会的学生,在心智尚未成熟的情况下,应充分考虑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用委婉生动的图片代替血腥惨烈的图片,会让宣传效果事半功倍。用温馨代替惊心,(巧用同音词,文章生趣不少。)不仅让他们抱以轻松的态度接受宣传,而且图片的温馨也会让他们铭记于心,既体现了学校对学生的关爱,也让学生对于交通多了一分警惕,为严肃的交通安全的话题添了一份温馨,更加动人。(此段论述较好。以受教群体为研究对象,符合题目要求中在校学生之身份。)
这样类似的事情有很多,在国外政府在宣传反对家庭暴力时,用一张张孩子天真无暇(笔误。)的面孔做海报。(语病,缺主语。)成人近看时便会看到孩子脸上的伤痕,孩童近看时便会看到海报底下的求助电话。(此例虽当,却有矛盾之处。)这样的设计,既是劝导了成人,又在不经意间向受难的孩童伸出援手,取代了残暴血腥的画面给人的触目惊心,而是温柔地抚慰你的良知,用温馨的方式打动了每一个人。在很多标语宣传中,一张温馨的漫画不仅让标语更加生动形象,更加吸引人们的注意力。(缺乏例证,说服力不够。)
在生活中与人相处时也是这个道理。(推而广之。)惨烈的图片犹如暴力,给心灵一次撞击后,铭心刻骨的同时也留下阴影;而温馨的提示,犹如听一首舒缓的音乐,音乐结束后留下了精神的愉悦和心灵的充实。(比喻恰当,对比鲜明。)与人交谈时,直言厉语不如温暖劝导,让对方更容易接受,而不是止步于你的言辞中,心中留下满满的不满。(“满满的不满”,词意啰嗦。)
(“与人交谈”一节,可移至第二句位置,以使文段逻辑紧密。)
于我而言,学校可以征选(征选,征召选拔。此处当为“甄选”。)好的图片,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作能力,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创作出更贴近学生观念接受范围的图片,让(宜改为“在”。)交通安全的宣传中,(宜补入“让”。)学生也尽自己的一份责任,让宣传变得更有意义,刻骨铭心。温馨更动人,让学校与学生一起互动,让宣传变得更有价值。
温馨易动人。用温馨的语气和方式去传达每句话,让社会在温馨中发展得越来越好!(点题。然如此结尾,未免草率。)
【点评】写作符合题意,立论鲜明。能综合多种论证方法,足见其写作技巧之熟练。比喻、对比之运用,使文章生色不少。同时,文章议论结构完整。然本文语病不少,个别段落逻辑层次不甚清晰。第三段“在很多标语宣传中,一张温馨的漫画不仅让标语更加生动形象,更加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一节,说理空洞,需辅之以恰当例证。再如文章推而广之,论述与人相处之时,谓“直言厉语不如温暖劝导”,此似不得一概而论,以免“授人话柄”。究其原因,亦在缺乏必要例证。文章结尾未免草率,力道不足,犹掘地百尺可及泉,而止于九十者也。
另,本文尚不足800字。(科学高中 李晓林)
NO.16 得分:53分
以真实触动社会神经(标题即观点,旗帜鲜明。)
正如校长先生所言,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而这60亿分之一的奇迹,所诞生出的生命单程票弥足珍贵,值得我们以最严肃的态度去保护。(切入的角度新颖独特)因此,我认为安全教育宣传有必要通过“触目”以“惊心”。(开门见山,提出观点)长久以来,我国中小学校园,在安全教育宣传中使用的,大多是温馨可爱的漫画插画,这些富有亲和力的宣传图确实令人在视觉上感到舒服。然而(同前面的“长久以来”形成转折,有助于立论),这种温和却虚假的笔触,未能真正触动人们内心对于维护生命安全的神经。在温和宣传所营造出的和谐氛围中,交通事故的发生率年年有增无减,这正是反映了学生对交通安全的重视不足,其根源在于平日缺乏交通安全教训对内心的触动。
唯有真实与血的教训,能够触痛社会人本主义粗壮而脆弱的神经,为何要让交通事故的残酷真实披上“温馨可爱”的外衣?(反问使语气更强烈,使句子更富于变化)对于人来说,真实的现场图片更能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以此刺激人内心深处对死亡的恐惧和对生命的热爱,方能激发人们对自身安全的重视和对生命的珍惜。没有对事故悲剧的直视与反思,何来对生命安全的珍重?用真实事故图片刺痛人们的神经,看似残忍,实则是对人最深沉苦心的仁慈。(上升到对于死亡和生命的思考,有一定的深度)
我们的民族国家,自古便是个只会为残酷真实所动容的被动者,若非鸦片战争的硝烟战火,燃尽阻隔我国与真实世界的虚假幔帘,我们定会停留于泱泱大国地大物博的温馨美梦中,让社会神经停滞与腐朽枯死般的麻木。(病句,句子长而无味)真实的战火、社会差距,尽管远比车祸现场来的惨烈,但他却也成功触动了我们民族灵魂中渴望和平自强的神经。“触目”方才“惊心”,以此为契机,掀起民族崛起的伟大巨浪。(从历史根源、民族心理方面阐述原因,角度比较新颖)
诚如泰戈尔所言,真理以残酷面目示人,而人无法拒绝这般慈母般的残酷。(化用名言,巧妙恰当,有积累)无论是交通安全教育宣传,还是其他面临真实与虚假温馨斗争的事物,我们都不应用虚假包装现实。
真实的残酷,方能触动社会人本主义的神经。
【点评】本文的优点有三:
1、文章观点明确,分析比较到位,思路也流畅、清晰。
2、抓住民族心理和历史原因,同时又对死亡和生命加以思考,让文章有“厚度”、有“深度”。
3、句式变换多样,让文章亮眼。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文章在表明观点句子干脆之外,尤其是在说理的时候,句子拖沓,长而无味,尤以倒数第二段明显。这样也容易造成病句,应引以为戒。
(科学高中 王涟漪)
NO.17 得分:53分
唯有触目惊心,方能警钟长鸣
某高校校园中“交通安全宣传教育”触目惊心的车祸现场图片引发议论。小王同学认为该校园宣传应“温馨提示”的意见有其道理,然而我认为“触目惊心”的安全教育更胜一筹。(开头比较简洁,毋庸赘言。)
“温馨提示”,难免有隔靴搔痒之意。(用独句段比较有特色,强调了“温馨”派做法的不足之处。)
校园安全宣传教育,不仅是让同学对安全事故有所提防应变,也需要让同学们深刻认知到生命的脆弱与珍贵。触目惊心的照片一石二鸟,而温馨的漫画或其它提示过于轻描淡写,难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宣传的对象是高中生而非小学生,高中生是有能力应对“触目惊心”的照片的,“温馨提示”则如过眼云烟,难以给人真正的警醒。(本段比效果,写作角度不错。但层次安排还是有些不妥:本段中间先将二者进行对比,但对比之后接着指出宣传的对象具有对“触目惊心”的耐受力,最后又将二者进行对比。这显得思维有点混乱。)
直击内心的宣传,方能警钟长鸣。(又是独句段。)
“触目惊心”的宣传图片,让人们严肃地正视交通安全,同学们很少有过对交通危险猛如虎的体会,难以严肃的正视交通安全。那些一片片凋零的生命之花,何曾没有接受过交通安全知识的温馨的灌输?在知识的温馨传告后,仍然有许多人安全意识淡薄。“触目惊心”的照片看似简单粗暴,但能将人们从“侥幸”的梦中唤醒,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这一段还是在比效果,但是重在强调温馨教育没有达到预期的结果,是从“破”的角度来“立”,来强调自己倾向性的做法。)
现如今许多同学安全意识淡薄,需要“触目惊心”的宣传直击内心。如今,看似学校重视对消防安全、地震逃生的筵席,而又有哪些学生认真对待,不当演习为“散步”?看似学校宣传栏中不乏安全知识的普及,但又有谁铭记于心?学生的安全意识淡薄,对生命可贵的认识不深刻,是安全事故愈演愈烈的重要原因之一。“触目惊心”的校园安全宣传,能让学生深刻体会生命的脆弱,提高安全意识,真正达到安全宣传教育的目的。或许这正是少了一份“温馨”,但此刻的不温馨,是为了未来的温馨!(本段从现实情况,亦即目前的安全教育的现状来谈“触目惊心”做法的必要性。本段结尾一句的议论比较有力。)
若是校园宣传教育缺少对生命脆弱而珍贵的之际内心的教育,附着在安全问题上的知识仅仅为空文。触目惊心的宣传教育,为的是更少这样触目惊心的事件发生。“惊心”则治本。触动心灵的安全教育更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对生命脆弱的心灵共鸣,让警钟长鸣于心。
【点评】本文很好地突出了权衡和选择,在“比效果”上做文章,但同是比效果,与一般考生写的不同,文章比效果有着不同的侧重点:先比的是观看真相图片和温馨提示时的感受的深浅之不同;后比的是二者在实际生活中所取得的效果不同。文章不足之处在于,局部思维有一些混乱。
(科学高中 李志勇)
NO.18 得分:52分
温馨收效微,触目可惊心
是一幅画有笑态可掬的人的漫画更令人察觉安全之重,还是惨烈的车祸现场照片更令人唏嘘,下定珍重生命之决心?(长句,气沮)小王同学选择前者,而作为成年人的校长却执意选用后者。我认为校园安全宣传还是“触目惊心”的好。(简单复述之后,提出观点。观点鲜明。)
不知你是否留意过竖着“我怕疼”字样的草坪上仍被行人踩出几条坑坑洼洼的路?或是禁止游泳的水库年年都有人溺亡?不是人们不知保护环境与生命安全的可贵,而是大家对此引发的后果不甚在意,觉得“不会是我倒霉”的侥幸心理。(引二例证,类比论证)安全宣传的目的是为了唤起学生的安全意识,令他们将安全二字牢记于心。(宣示安全教育的目的)一份温馨幽默的漫画固然更能
令人接受,却难以敲响他们心中的警钟。而一张惨烈的车祸图片能唤起人们心中的本能去排斥这种后果,排斥越强,越厌恶,越能使孩子们将这种不遵守交通规则的惨痛后果牢记于心,不敢触犯。(分解剖析、对比论证)这样一来,校园安全宣传的目的便轻易达到。(小结归纳)
(此段由两部分构成:类比的事例+原材料的分析。试问,就逻辑而言,二者孰先孰后?窃以为是先原材料分析,然后以“君不知”领起类比论证的事例。)
可能这触目惊心、肉横飞的车祸图片确实容易引起学生的不适,但现在的孩子,从小都是温室的花朵,不经日晒、不经雨打,舒适习惯了。用温馨提示去助长这种浇灌,恐怕不是一种明智的选择。(闲笔,当后置)学生们总有一天会长大,哪有那么多受不了,感到不适,这就是现实。(此句有强词夺理处,既然已经承认学生感到不适,为何霸道地说“哪有那么多受不了”?只能在不适应与无效宣传中做出权衡取舍。方为客观公允、兴平气和的论述)如果不接受这样的警示,那么总有一天车祸中的主角会是学生自己。(不接受这样的警示就一定会成为车祸中的主角吗?这个表述,也不严谨。)与其在自己身上成真,不如先从他人那里吸取教训,不让自己的生命随意葬送。(假设论证及循环论证)
(此段过渡很好,由“确实”领起,转入对温馨漫画的批判。但行文多有一厢情愿处;论气势,则气势恢宏、咄咄逼人;论理路,则有违客观公允的原则。任务驱动型作文,让我们关注生活,分析、权衡生活中的困境和冲突,并作出选择,其实不仅培养我们分析生活的能力,还培养我们理性、务实、客观、公允的识见和气度。)
试想,现在谁还能清晰的记起那些温馨提示?因为太温馨、太泛滥,早被大脑的垃圾信息处理系统塞到角落去了,哪还能树立学生的安全意识?但我们可能对禁毒宣传上森森的白骨仍记忆犹新,怀有畏惧之情。正是因为它的触目惊心,才使人难以忘却,时刻警钟长鸣。(再次回到温馨提示与惨烈图片的对比)
前面也有提到,每年暑假水库和小河因盲目下水游泳的溺亡事故每年仍见诸报道,亡者也多是学生。难道水库旁明晃晃的“水深危险”难道他们都看不见不成?恐怕并不是吧,本着触目可惊心的理念,我想有关部门大可多数几块牌子,不必警告,只需将每年溺亡事故的新闻逐一罗列,配上图片,效果应该会相当出色。(温馨提示弊病多;分析弊端,提出建议。回归惨烈图片。前文分析了“我很疼”的温馨提示,这里分析“水深危险”,话绕回去说。)
安全宣传,不是为了令人感觉舒适,所以与其采用收效甚微的温馨提示,不如采用触目惊心的图片宣传。这样,可令学生印象深刻,更好达到校园安全教育宣传的日的。(综合全文,重申结论)
【点评】我想,这篇文章事先没有提纲,而是直接落笔。故,很难去分析作者的文章结构。几乎是例证与分析、正面与反面,颠倒反复成文。然而他竟能说的周全,读者读得清楚,着实不易。
文章论述固然清晰,说理固然充分,当然仅限于作者纠集的两大素材系统:“水深危险”、“我很疼”、禁毒宣传的森森白骨等等。文章的思路相对单纯,他从两条单纯的线条中去演绎、推理。出色地完成了写作任务。
(科学高中 冉云龙)
第四篇:2013年深圳二模理科数学分析
深圳二模理科数学分析
昨天做完了2013年深圳市第二次调研考试理科试题,核对了答案,得了141分。填空题第13题扣5分,解答题第19题扣2分,第20题扣2分。从试卷的整体来看,难度还是比较大的。与2013年深圳市第一次调研考试理科试题相比,可以说是印证了那句话“一模找状态、二模找打击、三模找自信”。一模试题的还是比较适中,除了最后第21题的“导数与函数”难度颇高以外,其他题难度还算平滑。二模试题整体来说难度高于高考试题,选择题的第6题需要用到初步微积分的知识,学生得分率低。
填空题第13题是一道排列组合题,有两个空,前一个空2分,后一个3分,用列举法仔细计算或推理或许能算出来,但是估计很少人做得出来。其实说真话,我看了某些人的解答都不知其所云,更别提学生了。哥哥我很幸运的挂掉了,一个空也没写出来,扣掉5分。估计这道题得分率应该不会高于10%。
其实我没想到第18题立体几何的难度会这么大,某些抱着“做出第一问就好”的学生,看到试题以后也会觉得没有头绪,不知从哪里下手。第一问证“BO⊥PA”我试了两种办法,几何法和向量法,做出了答案,发现这个证明过程都相当的复杂繁琐。第二问算二面角的余弦值,我也试了两种办法,几何法和法向量法,最后选择的的是法向量求解,标准答案也是用的法向量求解。对此,我只能对参加二模的学生们表示深深的同情了,法向量求二面角这种方法不是太常见,虽然课本上有提及,但是练习中涉及到法向量的不多,所以学生们掌握的也不太好了。这道题估计重点中学的理科实验班的解题情况稍微好点,其他的学生我只能说你们真苦,老师是不会重点强调的。可是偏偏考到了,娃儿们真是造孽,苦逼啊没办法。
“绞尽脑汁了吧?你以为做出第18题就万事大吉了?想多了吧,还有更难的三道题等着你,哈哈!”傻根王宝强如是说。第19题数列,第一问很简单,第二问的证明就要难倒一部分人了,最难的还是第三问,要找到唯一的正整数c满足an 第20题解析几何,从做题的过程来看,计算量相当的大,没有扎实的计算功底做起来还真够呛。第三问求弦长AB的最小值,我只写出了表达式,接下来没了头绪,答案也没做出来。我只能说我尽全力了,看了答案它用的是导数法求最值,14分的题按步骤给分的话,我做到了第12分,扣了两分。虽然没算出最后得数,但我对自己的表现相当满意的了,因为在解析几何算最值一般用基本不等式和柯西不等式,导数法还是很难想到的。这道题应该大家失分都是在第三问,算不出答案很正常。 第21题函数与导数,前两问用导数考察函数的单调性,判断函数零点个数,都是比较常规了,第二问的分类讨论还是比较困难的,很少有学生能把不同情况交代清楚。第三问看似导数与数列的结合问题,实际上是导数与不等式的结合问题,需要仔细观察,而且对整个高中知识网络比较熟悉才能在该问里面有所建树,不然还是很难想得到证明方法的。 总体来说,对于141分的成绩,我觉得比较完美了,算是发挥得很不错了。当然,我不可能像考试那样规定时间做题,只能分时间段完成,因为没有条件。如果像正常考试那样在考场做题,我估计只能达到130多的水平,毕竟考场思维不可能那么缜密。对于学生们,我觉得能达到110分就不错,120分是比较满意的成绩了,如果能达到130分,说明你的数学绝对出类拔萃;如果达到140分,我觉得你是个数学天才了;如果你达到150分,那我还能说什么呢?你难道要逆天? 我还想对那些没考好的学生们说些话,高考理科的数学难度没有这么大,这一次二模只是想警醒你们,还有很多知识等着你们去学。后面还有三模呢,重拾信心,把基础打扎实,平静心态,前景还是很美好的。 末了,有人就说,你做这么好,三模来跟我当枪手!你妹啊,你以为我是像涛哥那种见钱眼开泯灭良心的人么?不开个好价还想得高分?哥哥是有原则的,不服来辩。 用手缝住爱 093班倪欣悦 冬天轰隆隆地赶了过来,凛冽的寒风拉着银杏叶在空中跳着回旋舞。而我,却仍附着只有一层绒的单裤,在街上被冷风侵袭着。 回到家里,妈妈见我一身“落魄”的样子,怜爱的说:“宝贝,你姥又给你做棉裤了。”思绪如箭穿回了从前…… 听妈妈说,姥姥从妈妈小时候起就给一大家子人做衣裤和鞋了。那个年代,没有钱买,只能用姥姥的手戴着顶针一进一出的缝孩子们和丈夫的衣服。四个孩子,个头不同,衣服裤子的型号自然不同。况且,乡下过新年的时候,每个人都需要穿新衣服。姥姥就用手一针一线地纳密密匝匝的鞋底,缝鲜艳夺目的衣服,坚守不变,这已经成了她的习惯。时光像针线一般一段段向前蠕动,妈妈已经不愁衣服了。姥姥便开始为我做棉衣裤了。那碎花的布料平滑柔软,里面的棉花也弹性十足,抚摸它们,我仿佛感到姥姥的血泪。多少次,我哀求道:“姥姥,您别做了,我的可以买。就算一定做,您也可以借助机器,别再消磨您的手啊!”姥姥听后,只是摇头嘀咕了一句:“他们的不好。”便又扶了一下老花镜,凝神她的成品去了。一旁的妈妈拉我离开了,轻轻地对我说:“孩儿,你别劝了。你姥她做衣服做惯了,改不回来了,要不她不知道干什么呀。她是我妈,我也想让她歇歇啊!” 妈妈说的没错。姥姥为了儿女们,不碰扑克,不搓麻将,就连摆在面前的电视也落满了灰尘。她这前半生像个橘子,将汁液都榨给家人了。但想起姥姥已分开叉的指甲和布满老茧的指上被顶针压过的痕迹,我却又一阵不忍心,苦涩荡在心头。 我就这样年年收到姥姥做的衣服。穿上它们,我感到的不仅有溢满全身的温暖,还有流淌心间被缝在其中的爱。 姥姥,她习惯用她的那双手为我无数次拿起针线板,习惯用她的那双手为我抵御极寒的冬天,习惯用她的那双手为我编织一片爱的天空。而我,习惯被她爱着。第五篇:二模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