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二模作文分析
六、2014深二模作文阅卷分析及后阶段复习建议
(一)总体阅卷情况及让人满意的方面:
此次深二模作文即如陈妙云教授所说的“材料引„„”作文,命题形式接近2013年广东高考作文。最后平均分要高于深一模,说明考生整体上对这种形式的作文把握得还不错。
作文内容范围设计为谈“游戏”,紧跟时代潮流,紧贴学生现实生活,使得学生有话说,体现了此作文写作要求的时代性和开放性。此作文材料内容学生人人熟悉,因此,在作文中,学生较好地体现了的思维的深度、广度和表达的层次性。
尤其是,作文题给出四个看问题的坐标系,后面用省略号以暗示,并且点明“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鼓励学生用新的坐标系来看问题。这样,给学生更加自由的发挥空间。
改卷中发现的让人满意的方面:
1.审题方面相对比较准。由于作文材料及要求语指向性非常明确,本次作文跑题偏题很少,一般考生都能在“材料内容及含义”内作文,通过材料引出并展开他们对“游戏”及“游戏产业”的看法。一般只要在800字以上的完篇作文,至少可以拿到42分。
2.从作文的内容来看,不少考生的思维还是比较活跃的,这种比较活跃的思维源于深圳学生平时对生活的关注和思考。多数学生能有明确的观点意识,能都围绕自己的观点行文。
3.从表达与文体方面来看,多数学生有清晰的文体意识,写出来的文章文体特征还是很明显,出现“四不像”的作文不多,论述类的文章还是占了绝大多数,也有为数不多的记叙类佳作,真正做到了“文艺”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4.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写满800字,字迹较工整。
(二)本次阅卷发现的问题:
1.不少文章思想模糊,思维的浅表化
学生在论证自己的观点时,常常没有思想的高度,多从自己的喜好出发,体现出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模糊或混乱,思维的浅表化。在阅卷中发现,文章常表现这样的思想:
如:“网络游戏的发达就是社会前进的标志,美国、日韩等发达国家网游兴隆,因此,我们也要大力发展游戏”。
“游戏产业很赚钱,因此,要鼓励人们投身“游戏”。
“游戏很有吸引力,存在即是合理,因此,我们要玩游戏。“
学生思维的浅表化,除了世界观、价值观混乱平庸外,还来自于学生没有或不懂得在考场上就这几个焦点问题给予清晰、全面的解析:(1)为什么许多人沉迷游戏,同时“游戏”让多数人口诛笔伐;(2)作为玩家,你对“游戏”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为什么采取这种态度;(3)作为游戏产业的开发者,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同时,要承担怎样的社会责任?(4)作为主管部门,其价值导向应该是什么?为什么?
2.文章观点不清晰,“乡愿”式的观点较多
作为一篇时评文,旗帜鲜明是必须的,从一些作文题目便见学生的观点思路。如:《游戏是把双刃剑》、《游戏人生与人生游戏》、《游戏利大于弊》、《游戏——娱乐中的洪水猛兽》、《甜蜜的毒药》、《游戏:紧张生活的“放松剂”》、《要游戏,更要生活》、《游戏:心灵吞噬者》、《别把自己断送在虚拟的“战火”中》。
而在一些作文中,也发现很多学生不清楚自己的观点,前后文不能围绕一个观点讲清道理。常常是前面谈原因,后面谈现象;或者只是现象+现象;抑或是机械地重复作文材料。在说理的过程中,随意性强。自己的“坐标”不定,一会分析其利,一会分析其弊,最终给出“利弊兼而有之”这种“乡愿”式的观点来。这种“两边讨好“、“和稀泥”式的表达,空洞、官样,对问题分析无实际意义,不应鼓励。
更有甚者,光看题目便见端倪,云里雾里,不知所云。如:《万千世界,万千说法》、《第四象限》、《玩物难丧志》、《光辉岁月》、《青春在滴血》《细水长流》„„还有一些题目过大,读后有眼高手低之感。如:《论游戏的必然性和合理性》、《论游戏》、《论游戏的意义》„„
3.泛泛而谈,千文一面
阅卷过程中,能读到的好文章不多。大多数文章内容空洞,浮于表面。如《游戏——娱乐中的洪水猛兽》中作者写到:
“娱乐,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忙于学习,忙于拼搏——而纾解这根紧张之弦的,就是娱乐。
从古至今,娱乐的方式数不胜数,就像琴、棋、书、画、蹴鞠之类,既让人们紧迫急促的脚步慢了下来,又于娱乐之中陶冶了人们的情操,锻炼了人们的技能。
娱于人生,乐为宗旨,成为人们生活不离不弃的一部分,却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利益挂钩,与商业相伴而走。就如当今稳坐文化产业第一把交椅的游戏,许多令人震惊的数字晃花了人们的眼球:世界所有玩家在某一游戏上的总时间已超500万年,相当于人类进化的时长;美国青年在21岁以前的游戏平均时长竟为1万小时„„
随着一个个数字铺天盖地而来,传统的娱乐项目不知何时悄然退出了我们的生活,互联网已俨然将娱乐带进一个时代,这个叫做“游戏”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青少年,就成了游戏世界的“瘾君子”!
„„
此类文章,内容空泛空洞,浮于表面,要么大段的机械抄写题干中的材料,要么用叙述代替分析,是学生作文的通病。不能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既看到事物的这一面,又看到事物的那一面;或者不能在肯定某一观点时,兼及一下其他角度上的看法;或者不能用联系的观点看世界上复杂的事物,用因果分析的方法来讲述道理,用发展的眼光去推测事物发展的未来;或者不能分析这件事发展下去会产生什么结果,以这种结果来显示看问题的预见性和深刻性;不能用哲理性语言揭示主旨,显示主题的深刻性„„
4.部分学生对“材料引„„”这类作文的写法不了解,因而出现跑题偏题现象,学生不理解作文要求中“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义作文”这一要求。例如有考生写“要珍惜时间(青春)”“要有恒心”“人生需要放轻松”。有的考生对作文材料和要求中“游戏”这一概念的外延理解失误,于是写儿时和小伙伴们所玩的“过家家”、玩玩具等游戏。
离题的作文基本是套作,即论点加例子的写作套路,脱离原材料。估计没接触过时评类文章,不知道如何就事说理。如开篇写对玩游戏要宽容,但行文的重点没有落在生动的有理有据的诠释为什么要对游戏宽容。却偏向写宽容,谈宽容
是一种进步;宽容是一种妥协;宽容是一种从容等。部分考生又材料引出话题后,完全远离材料内容及含义,套用原来惯用的作文模式。有的考生甚至依旧“老三篇”式的搬来陶渊明、李白、乔布斯等。
5.是表达上手段比较单调,语言苍白,缺乏张力。词汇贫乏,不会运用修辞手法增加语言的表达效果,不会提炼精警的意蕴丰富的语句,语言稚嫩。
写记叙文的比一模明显增多,但多写玩游戏的经历,比较浅,有的近似流水账。
6.没有完篇的作文数量也不少,对均分有影响。书写及卷面总体一般,凡卷面整洁的老师普遍给分宽松。
(三)高三后一个月作文复习对策
1.文章中有思想,如同人之有灵魂。给学生一些基本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如同给学生撬动地球的支点,有了立足的支点,才能就一些问题分析清楚并立意深远。
可借鉴哲学、心理学、逻辑学、文章学等知识,打开学生思路。如:哲学中的“现象与本质、原因与结果、内因与外因、可能性与必然性”,“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辩证思维”,“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
2.继续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尤其是针对个人成长过程中面对他人、社会、自然,面对自己内心世界、习惯、品性的思考与辩驳,让学生的作文既充满时代的气息,又能有多角度的视野、分析的深度。
3.要在“材料引„„”这类作文的审题上加强训练,多读时评类文章,加强时评文知识的梳理与写作的训练,同时抓行文思路、抓新材料的积累、抓哲理性句子的练习;尤其是写作有一定底子的同学,抓语言的个性化训练、思维的独特性训练。强调学生选准擅长的文体进行写作。
4.最后关头,片段训练提升快,要进行作文专项片段训练。只写片段,注重分析,提升思维。可进行“拟写标题”“拟写提纲”的专项作文训练。要重视拟题技巧。比如取“游戏”二字为题,就给人极懒惰极平庸的印象;而“游戏盛行,文化式微”的题目就很讨好,作者的观点文章的深度就显示出来了。要强化审题、立意、构思的意识,多接触一些作文题目,多练习列提纲。
5.重视个别指导,尽可能每个学生要有一次面批。学生写作中出现的问题是很个性化的,集中讲评代替不了个别指导。在面批的个别指导中,还可以解决学生自己写作中的一些困惑和问题,让学生思路清晰地走进考场写作。
6.引导学生减少无谓的失分:漏写题目、显眼的位置出现错别字、不写结尾、书写潦草、卷面不干净等要尽力避免。
第二篇:二模试卷作文分析
高三二模作文阅卷分析
阅卷人:吴红丽 胡彦华 赵寒静 杜世杰 朱瑞敏
本次作文命题紧扣教学大纲,属新材料作文。主题比较单一具体,学生有东西可写,适合不同写作水平的学生。然而从学生的答题情况来看并不能令人满意。学生得分较低的主要原因有:
1.审题不清,偏离题意
尽管本次作文命题较为明确,就材料“在百般磨难中的坚持”展开,都是切题的。然而学生还是存在偏题现象。最为常见的是:偷换概念,作文应该从“坚持”的角度切入,而有的学生解读为“坚守”坚强等,导致全文偏离题意;转移话题,主题游离在材料的边缘,如“在百般磨难中的坚持”中心语为坚持,部分学生则中途转移话题,大谈特谈磨难在学习、生活、工作中的作用,磨难可以带来的成功,就是不去扣住“坚持”这个中心。
2.立意肤浅,缺乏深度
由于学生的积累不够,不敢去触碰,导致了文章流于肤浅。更有甚者,在无话可说之时,竟然将所有的材料中的事例角度全部罗列一遍,来凑够作文字数更是不可取。
3.刻意含蓄,不会扣题
考场作文的扣题历来是个技巧性的问题。有些考生可能受某些高考满分作文的影响刻意追求含蓄可又不能学其精髓,结果不伦不类,反而连起码的扣题意识都丢失了。很多学生的作文虽然有自己的思
想,但是不会很好地时时表现自己的主旨,在网上阅卷这样一个大前提下,不象整份卷面呈现在眼前那么直观,很难让阅卷老师很快地把握作文的精彩之处,自然就很遗憾地与高分失之交臂,甚至是低分。4.语言无味,材料陈旧
部分考生文章或语言枯燥无味,令人面目可憎;或内容空洞,言之无物,全文泛泛而谈,无一实例;或材料陈旧,缺少应有的活力和深度,大部分同学作文材料依然停留在司马迁.屈原、李白、杜甫、苏轼、等“明星”人物身上,老调重弹,换汤不换药,缺乏亮点。5.材料堆砌,以叙代议
部分考生对于作文素材的积累还是比较重视的,能在作文中能运用一些新颖而富有深度的材料。但是发现有不少考生缺少自己对材料的理解,不能形成自己的观点,作文变成几大块事例内容的拼凑,谈不出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而将材料的叙述堆砌在自己的作文中,缺乏自己的理性的阐释和分析。加上审题不仔细,很多人的作文流于肤浅。
6.不会拟题,思维混乱
大部分考生的拟题能力有待提高。很多考生的作文题目不知所云,使阅卷教师对作文的第一印象就大打折扣。甚至还有不少同学还是忘记了作文题目。究其原因,这一方面反映出这部分考生的素材储备欠缺,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他们对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不重视。大部分考生往往是一拖起题目就写,没有整体的构思,想到哪儿就写到哪儿,全文找不到一中心语句,也没有先后的层次,显得非常散乱,这样自然就无法拟题也拟不出好题了。而一些拥有好题目的文章则能充
分体现了考生思维的严密性,也就较容易得高分了。如“诗可以医俗”这个角度,一些学生的题目是“腹有诗书气自华”“诗心永驻”“诗风怡人”等。好的题目不仅可以让老师迅速地把握文章的主旨,也可以表现自己的才华,而这关键是理清思路方能显胜。
7.书写潦草,卷面不清
网上阅卷,卷面给人的第一印象尤为重要。可还是有不少考生书写潦草,卷面不整洁。虽说后阶段里卷面不可能有什么大改变,但有些人为因素还是可以避免的,如字太小、笔芯太淡、在卷上涂涂改改等,这些应杜绝。卷面清晰、书写的工整甚至可以直接影响作文的得分,应引起广大师生的再度重视。
建议:第一要切实做好两种准备,积淀丰富人文底蕴。
①素材再整理的准备。要引导学生整合自己的已有素材,使之成为自己真正有效的素材库。可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从生命、教养、自然、文化、精神家园、战争与和平等方面进行归类,要指导学生在自己熟悉和擅长的前提下,针对不同的话题,加以阐释和个性的发挥。②素材运用的准备。一要督促学生有意识运用积累的材料进行精彩片段的训练;二要督促学生收集整理不同类型的美文(最好是自己几经修改的)至少20篇;三要督促学生强化理论积淀,要学生每天背一则有关哲学的、文学的理论或名言警句,从而确保学生作文在思想理论上能高人一筹。
第二,强化“四基”训练,打造扎实内功。
①审题训练——立足准确,追求亮点。避免考场作文硬伤,在确保恰题的前提下,力求立意的深度、广度和构思的巧妙。
②拟题训练——立足妥贴,追求夺目。“题好一半文”,可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习作与优秀文题不断比较、鉴别、欣赏、修改,努力使文题生动贴切、新颖夺目。
③表达训练——立足通畅,追求文采。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在用词准确、造句正确、上下衔接、语意通畅、文采等方面狠下功夫。④书写训练——立足规范,追求美观。卷面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文章的等第。为此在后阶段的作文训练中,更要学生从实战实用的功利出发,切实注意标点规范、卷面整洁,努力做到字迹清楚,不乱写乱涂,不写错别字。
第三篇:模二可选案例分析
1、为什么同样的课,安老师在不同的班级里实施会得到截然不同的效果?
答:同样的课,安老师在不同的班级里实施为什么会得到截然不同的效果。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学生学习风格不同:(1)班学生大部分都是听觉或者听动觉综合的,而(2)班的学生大部分是视觉型或者是视动综合型的。
学习方法不同:以前的英语老师主要是带着学生读课文,让学生背课文,导致(1)班的学生英语程度比(2)班强,所以对故事的理解和猜测能力不一样;
学习环境不同:(1)班的英语课是第一节,同学们的精神状态很好,能高度集中精神,而(2)班是第四节课,学生在经过了前三节课的学习,处于疲劳状态,精神不容易集中,加上第三节课又是体育课,学生心还没静下来,难以心平气和地听老师读英语故事。
2、您认为安老师通过查阅试卷可以得到哪些信息?为了得到这些信息,您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答:安老师通过查阅试卷得到的信息是(2)班学生的基础显然不如(1)班的学生,而且(2)班的两极分化现象很严重,这样导致(2)班的平均分比(1)班低很多。
除了查阅试卷我们还可以采取课堂提问,测评,通过和原来班主任、任课教师、学生交谈、询问,或者和学生家长交流的方法来进行学习态度的分析。
3、安老师用学习风格问卷测试学生们的学习风格,您认为这样做可靠吗?如果您是安老师,您会怎么做?
答:安老师用学习风格问卷测试学生们的学习风格,我认为这样做有一定的可靠性。
要想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还可以通过问卷调查,教师对问卷进行分析,从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分析出学生的学习风格。
或者对学生的起点水平,平时的学习习惯多做调查分析,根据调查中的数据分析,制定出相应的教学对策。
4、在这个案例里,安老师对学习者哪些方面的特征进行了分析?她的分析是否合理? 答:在这个案例里,安老师通过问卷调查对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学习风格特征、学习动力和教育环境的适应性进行了分析,她的分析很合理。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需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或在课堂上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适应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比如在进行词汇教学时,对于听觉型和听—动觉型的学习者,教师要鼓励他们多听单词的录音、课本的录音、多听广播等。而对于视觉型、视动型的学生,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学习单词时眼、手、脑、口等并用,可以边读边写、边看边想等。不同的教育环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一样。安老师的分析比较全面,也比较合理,为以后安老师制定出适宜的教学对策做了准备。
5、除了安老师分析得到的原因外,您认为可能还有哪些方面的原因造成了两个班级如此不同的学习结果?
答:除了安老师分析得到的原因外,我认为还有可能是老师对两个班级的关注程度不同、学生自身的学习习惯不好,两个班的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力水平、学习基础不一样或者班级学习氛围不浓以及家长对学生的关注程度不同等其它原因,都会对他们的学习造成一定的影响。
第四篇:2016深圳二模作文(已用)分析
2016深圳二模作文审题立意及范文展示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在某高中学校校园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橱窗中,宣传文字内容配有一张惨烈的车祸现场图片。小王同学就此上书校长,认为学校里的安全教育宣传“给图给真相”用意虽好,但视觉冲击力太强,不太适宜,建议另换其他图片,如漫画等。校长回复说,漫画太“温馨”,不能给人多少触动;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安全教育宣传,只有 “触目”才能“惊心”。当然,也欢迎大家提出更加完善的建议。
校园安全宣传是“温馨提示”好,还是“触目惊心”好?同学们展开了热烈地讨论并提出了各自的看法或建议。
如果你是该校学生,也参与这场讨论,那么,你的立场是什么?或者对此有什么具体建议?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 作文,体现你的思考、看法或建议。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完成写作任务。
【简要审题】
这是一篇“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具备这类作文目的针对性、角色定位性、隐形比较性和文体明确性等写作特征。1.目的针对性
某高中学校校园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橱窗中一张惨烈的车祸现场图片引发的两方争论:就校园安全宣传问题,以小王同学为代表的一方主张的‘温馨提示’好,而以校长为代表的校方则主张的‘触目惊心’好。这其实是一场正方的辩论。
2.角色定位性
写好“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写作角色定位非常重要,一旦错位,行文思维就会飘忽不定,从而导致游离中心。不过,本文较好定位:要么选正方,要么选反方。3.隐形比较性
深二模作文材料中虽然没有明确写着“体现你的思考、权衡和比较”这样的字眼,但在说理的过程中其实是需要比较才能把话说透的。这就叫做“隐形比较”。关于“比较”,“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从2015年的全国两套试卷来看,分“权衡比较”类和“不用比较”类。而“权衡比较”类中有包含“显性比较”和“隐性比较”两种,深二模作文就是后一种。解开了这些“套子”,文章写起来才得心应手。4.文体明确性
深二模作文,可以写成发言稿、辩论词、演讲词甚至给校方的书信。
因此,这道作文题,看起来很简单,其实包含着很大的信息量。是的,就内容上而言,如果从押中今年的全国高考题的角度看,似乎命中率低了,但谁又能保证 自己的命题有这种神功呢?当然,将命题视野放眼一些,能俯瞰全国,顾及城市、农村的考生的认知程度,那也是今后命题的一种思路,作为模拟题,可以考虑。范文:
1.风乎舞雩,润物无声
校园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是该血淋惨厉般“触目惊心”,还是应描图写意般“温馨提示”?众说纷纭中,我以为,校园乃传播文明之场所,洵应和风细雨,风乎舞雩般润物无声,“温馨提示”为佳。
诚然,生命只有一次,安全教育有时确需呈现血淋淋的场景才足以触动人心,让人动容,尤其是一些社会公共场合、危险频发之地。不过,如果在书声琅琅的校园橱窗内张贴血淋淋的事故现场图片恐不妥当。一则影响校容校貌,不利于学生身心发展;二则实非教育宣传之高明手段。
不可否认,无论何时何地,校园交通 安全教育的宣传都是必须的。但是如果每天学生往来学校看见那张张惨烈的图片挂于橱窗内,心情难免受影响,至少不是愉悦轻松的。这是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校容校貌呢?又或许配上一张惨烈的车祸现场图片,当即会触动一些学生的心,但是长期沐浴在血淋淋场景中恐怕对学生身心教育不利。校园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等素养的地方,教育也是一个长期润物教化的过程,安全教育不应该操之过急,简单粗暴。《论语·先进》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幅和谐温馨的画面是我们教育中追求的至高境界。交通安全宣传也是一种教育,应讲究润物写意,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将安全警钟长鸣在心中。
当下中国教育中存在形式化、急躁化的倾向,或许为了安全宣传,只是直接拿现场图片配上说明教化的文字罢了,以为 这样便会触动学生的心。殊不知这或许只是校方的“一厢情愿”。实际有意义的安全教育要紧跟时代,有趣有用,学生参与并付诸行动,内化为习惯和素养。
“勿以恶小而为之”。校园交通安全教育牵连着家庭、学校、社会与国家。如果不重视内化修养的提升,只是简单挂上触目惊心的事故现场图片,恐怕难以解决频频发生的校园安全事故。不管是校园群殴事件、春游外出交通事件、口角之争酿成投毒悲剧事件等,都反映了我国校园安全教育的漏洞。“温馨提示”的功效不在一时,而是在和风细雨中长久培养学生的内在德行。我们教育学生不是粗暴地再现现场,而是提炼升华之后,或漫画、或广告、或板报等形式去解读安全,重视生命;参与各种安全活动,去体验生命的美好。运用各种灵活有用的教育手段,让学生将安全内化为文明修养,这才能根本解决问题。因此多种形式的“温馨提示”比“触 目惊心”来得更艺术、更内化、更文明些。
“风乎舞雩,咏而归”,秉承着礼让之传统,希望我们的校园里处处充盈的是文明之风,融洽之意,并能化解社会的戾气,减少悲剧的发生,而不是弥漫着血腥与眼泪。
2.触目惊心的宣传,更有含金量
毋庸置疑,校园安全教育的目的是为了防患未然,降低事故发生的几率。因此,在宣传效果上,相比和风细雨的温馨提示,触目惊心更具含金量。
唯有触目,方能惊心。宣传想要深入人心,必先能引发触动。因触动而警觉,由警觉到自觉。如果宣传不能触发学生去关注、去体味、去思考,就很容易让人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遑论安全教育的效果。有人不知道安全的重要性吗?其实,大家都知道。但知道之力有限,安全事故频现。新华社报道,我国30%的伤害来自交通事 故,每年死于交通事故超过20万人。而这些事故中,大部分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也就是说,不够注意、不够谨慎是引发事故的顽疾。每每发生事故,当事人无不痛哭流涕,悔不当初。他们何曾没有收到过来自路标、亲友乃至自己的“温馨提示”?可见,温馨提示的力度远远不够。要想避免重蹈覆辙,教育者需要“触目惊心”。
之所以要触目惊心,是因为理性的“知道”常常在却熟睡。“知道”要走进内心、融入血液、深入灵魂,则需感性认知来做引擎。诚然,漫画等方式也可以表现安全的重要,但正如狄德罗所说,“任何东西都敌不过真实”。触目惊心的现场图片将最坏的结果呈现出来,告诉我们悲剧不是尚未发生的一种可能,而是已然存在的无数事实。一张张真切而具体的图片比任何文字都更具冲击性,直视它们,人们想必更具代入感,更易体会到生命的脆 弱与珍贵,进而有所顾忌、加倍珍惜。
而这些,不正是安全教育的目的吗? 也许有人说,触目惊心的宣传会引起一些学生的不适。但这种不适,恰恰是宣传的意义和精髓。让人直面痛点、无从回避,甚至为过去的痛点而痛,才是避免下一个痛点的开端。鲁迅曾说,“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现实不会因提示的温馨就变得含情脉脉。如果惨痛的事故不曾因宣传的委婉而减轻、消弭,就不要屏蔽掉外界的真实和残酷。毕竟,“本真地理解和直面死亡”是高中生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一课。而他们的年龄和认知,也足以面对和理解这种“不适”。在想抢红灯时,那个提起脚又放下的犹豫瞬间,正是这种“不适”形成的条件反射。
在生死攸关的安全教育面前,下一剂猛药,变不痛不痒为触目惊心,显然更具含金量。学校的做法正是宁可当时闻议 论,不要事后闻哭声。在学生们热切地关注、讨论、建议中,这次安全教育已因“触目惊心”而完美谢幕。
3.人命关天,莫拒图片
校园里“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橱窗里惨烈的车祸现场图片,使人见之凋朱颜。诚然,这种血淋林的场面,我想每个人都不愿看见,但你见或者不见,惨案就在哪里,就在我们身边日夜上演!与其置若罔闻、视而不见,倒不如像材料中“校长”说的那样,去直面它们,“触目”方能“惊心”,以之为戒,方能敬畏生命、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负责。
安全教育宣传“给图给真相”带给我们的心灵冲击是其他宣传手段无法替代的。当我们看到钢铁筋骨的汽车在车祸中变得面目全非;可爱鲜活的生命在血泊中支离玻碎;精美华丽的房屋在烈火中化为灰烬……我想,每一个站在画面前的人或多或少都会被这些直观的图片所震撼。在这里我们能看到生命的脆弱和短暂,也能感受到上天的公平与吝啬——它公平地给每个人仅且只有一次的生命。
面对全国每年几十万起大大小小的车祸,数以万计的生命惨遭横祸,无数的家庭支离玻碎,我们怎能不发出警示?尽管哪些图片有些“可怕”,但它们确实能对我们挽救珍贵而脆弱的生命起到作用。那个中缘由孰轻孰重?我想,聪明的您自有定论!
鲁迅先生曾这样定义悲剧:“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那些令人心痛的“毁灭”会深入到我们的灵魂中去。“毁灭”的意义,我想就是给人们以告诫,让人们提高自我防范意识。且不说那血淋淋支离玻碎的车祸尸体,就单从中国·香港、韩国等地的香烟盒子上哪些图画——包括病变的肺、穿孔的咽喉、烂掉的牙齿等来看,那些将美好事物“毁灭”后的画面已足以让人痛彻心扉。我想 这种图画带来的教育力量是要远远超过那一句“吸烟有害健康”的。
不可否认,那些警醒人们的血腥的画面直接呈献给少年儿童的确有些不妥,但作为高中生的我们已经成年,就要敢于面对。我们只有学着敢于正视这些让人害怕图片,才能更直观地体味生命的脆弱与渺小,才会真正的树立安全防范意识。看看图片中的惨剧,为自己的安全行为套上一个“紧箍咒”,时刻提醒自己、约束自己的不当行为,这就是善待和珍惜生命的一种有效途径,当然也是对家庭和社会负责任的表现。
生命如夏花般美丽,但又如蝼蚁般脆弱,更像朝露般短暂。面对那些残酷的图片,无论是逃避还是叹惋,都不如直面那些惨痛的画面,痛定思痛,学会敬畏生命,学会对自己、对他人负责。(928字)
4.面对 残酷的现实,让现实不再残酷
小王的提议似乎颇具人情味,可能也获得了不少师生的赞许。但每当我亲眼见到那些若无其事擅闯红灯的少男少女时,每当我想起那些专车司机一边开车一边接打电话时,我忍不住恳请校方:请果断张贴这些图片,让我们直面惨淡的真实吧!
诚然,漫画是温馨的,他有柔美的线条和略显惊恐的面部勾勒,还有交警亲切耐心的提示,和小朋友诚挚的歉意和悔改。也许言情剧培育了我们的敏感与脆弱,使得我们掩面漠视那血肉横飞的场景。其实,与真正的交通事故那一瞬的飞来横祸和车毁人亡相比,几张图片又算得了什么呢?
我们不再是内心脆弱的小学生,我们有对社会现实基本的认识和判断。这图片定格的画面,不是电影虚构的情节,也不是在彼国上演的与我无关的逸闻趣事,而是切切实实发生在我们身边、伤痛未愈的 事件。
更何况,我们仅仅是校园的学生吗?
不,不是。我们还是周末放学走在十字路口的行人。当我们边走边低头刷着朋友圈,或者用摇滚震颤我们的耳腔时,可有一个人想起他曾经接触过的交通死亡数据?我们明天还会成为驾校学员和高速路上的驾驶者。当我们一边开车一边接打电话,甚至超速行驶时,我们是否记起安全教育时老师的苦口婆心?要知道,每一个在交通事故中丧命的人,曾经可都是接受过不止一次安全教育的。
溺水而亡者实多,蹈火丧生者盖寡。大概正与水的温柔易与和火的残酷震慑有关吧。
小王的出发点又何尝不好?赏心悦目的校园,温馨和谐的社会是我们共同期待的。然而,既是交通安全宣传,就必须承担他的责任,以期教育的实效。而正值高中阶段、具有了独立民事行为能力的我 们,其教育的必要性和价值就远在小学生之上。更何况,今天看似惨烈的图片宣传,不正是为了明天家庭的美满和社会的温馨吗?
校方的宣传方式或许显得惨烈,但对那些目睹了惨烈车祸的路人来说,乃至那些经历车祸、侥幸免死的人来说,他们或许会觉得这样的宣传还不够真实和震慑,因为,对幸存者来说,吸取多深刻的教训都是不为过的。
不要让悲剧铸成时再去反省,让我们今天面临尽可能真的真实,去避免明天的残酷现实吧。
5.暴露真实,警醒人心
——我选择“有图有真相”
对于学校交通安全宣传橱窗里张贴的告示,有学生认为“有图有真相”给人的视觉冲击力过强,建议校长换成漫画一 类较为“温馨”的图片;而校长认为车祸图片虽然触目惊心,但是能起到更好的震慑和警醒作用。我以为“有图有真相”的车祸图片更能提升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这也正是学校交通安全宣传的本意。
诚然,学生心里脆弱,当他们看到车辆相撞甚至是血肉模糊的车祸现场图片时,可能一时难以接受,甚至会觉得如此图片不大美观,有污纯洁的校园环境,然而转念一想,既然学校设置了交通安全橱窗,不就是为了提醒学生要注意遵守交通规则,保障个人的交通安全么?从这个角度思考,难道血淋淋的现场图片不比温柔的漫画更加触动人的内心,更能发挥“交通安全橱窗”的功用?如果承认这一点,那又为何要用所谓的温馨图片包裹冰冷的现实,为何要刻意保护学生的心灵?
“温馨提示好”还是“触目惊心好”的选择引发了我对“关怀教育”另外的思考。真相的揭示远比温柔的劝说更 有力,更能给人深刻印象。这样一张360度无掩盖的清晰展示车祸现场的图片,能给学生的心灵带来强大的冲击力,让其知晓不守交通规则会导致如何惨不忍睹的灾难,从而在内心深处筑起一道坚固的堤坝。当某天看到别人闯红灯,而自己也起了一丝侥幸心理欲尾随其后时,脑海中或许会一闪而过学校橱窗里那张血淋淋的图片而缩回正要触犯规则的脚步,打消闯红灯的念头。
可惜,学校、家庭总以“关爱”之名给予学生过多保护。生活在重重保护之下的学生与喧嚣复杂的真实社会距离遥远,而我们的教育又总是喜欢屏蔽掉所谓的黑暗面,这让学生对不守规则会带来灾难性后果的了解只是停留在表象——因为“隔”,所以无知;因为无知,所以“无畏”甚至“无视”规则和底线的存在。虽然漫画这样一种用隐晦幽默的笔法来揭示事物真相的图画也能引人深思,但与赤 裸裸的现实图片相比,终归少了一些震撼人心的刺激感和直抵人心的真实感。
孟子有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生活不仅需要温柔的劝告,在面对生与死的大问题时,我们更需要直白的暴露来警醒自己“生命只有一次”。与温馨提示相比,触目惊心的图片更能把学生推向真实,起到更好的震慑和引导作用。(979字)18
第五篇:二模作文
用手缝住爱
093班倪欣悦
冬天轰隆隆地赶了过来,凛冽的寒风拉着银杏叶在空中跳着回旋舞。而我,却仍附着只有一层绒的单裤,在街上被冷风侵袭着。
回到家里,妈妈见我一身“落魄”的样子,怜爱的说:“宝贝,你姥又给你做棉裤了。”思绪如箭穿回了从前……
听妈妈说,姥姥从妈妈小时候起就给一大家子人做衣裤和鞋了。那个年代,没有钱买,只能用姥姥的手戴着顶针一进一出的缝孩子们和丈夫的衣服。四个孩子,个头不同,衣服裤子的型号自然不同。况且,乡下过新年的时候,每个人都需要穿新衣服。姥姥就用手一针一线地纳密密匝匝的鞋底,缝鲜艳夺目的衣服,坚守不变,这已经成了她的习惯。时光像针线一般一段段向前蠕动,妈妈已经不愁衣服了。姥姥便开始为我做棉衣裤了。那碎花的布料平滑柔软,里面的棉花也弹性十足,抚摸它们,我仿佛感到姥姥的血泪。多少次,我哀求道:“姥姥,您别做了,我的可以买。就算一定做,您也可以借助机器,别再消磨您的手啊!”姥姥听后,只是摇头嘀咕了一句:“他们的不好。”便又扶了一下老花镜,凝神她的成品去了。一旁的妈妈拉我离开了,轻轻地对我说:“孩儿,你别劝了。你姥她做衣服做惯了,改不回来了,要不她不知道干什么呀。她是我妈,我也想让她歇歇啊!”
妈妈说的没错。姥姥为了儿女们,不碰扑克,不搓麻将,就连摆在面前的电视也落满了灰尘。她这前半生像个橘子,将汁液都榨给家人了。但想起姥姥已分开叉的指甲和布满老茧的指上被顶针压过的痕迹,我却又一阵不忍心,苦涩荡在心头。
我就这样年年收到姥姥做的衣服。穿上它们,我感到的不仅有溢满全身的温暖,还有流淌心间被缝在其中的爱。
姥姥,她习惯用她的那双手为我无数次拿起针线板,习惯用她的那双手为我抵御极寒的冬天,习惯用她的那双手为我编织一片爱的天空。而我,习惯被她爱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