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我校校训
浅谈我校校训
校训,既是学校学术和文化的集中体现,又是学校办学理念的高度概括。校训是指在学校办学核心理念指导下,用简明扼要的词句表述的、学校师生应共同遵守的训导性的规范。能够对学校发展产生积极作用的校训具有训导性、概括性、精神性、长期性(战略性)、渗透性、相对稳定性、独特性等特性。
校训,既是学校学术和文化的集中体现,又是学校办学理念的高度概括校训已成为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我校的校训是:修德、笃学、明智,它是学校文化的基本构成要素一起,共同营造出一种能促使学生进步成长的氛围,现就我校校训的内容特点及其体现的文化性作一定的分析。
修德:出自《大学》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意指通过品德修养,明确道德责任,到达高尚的境界。体现出学校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传承,倡导广大师生员工要修身养性,师德高尚,以德做人,以德做事,以德施教,以德求学、以德立身,以德处世,以高尚的道德承载医药卫生行业服务,使师生具有崇高的品德和完美的人格。德为道之用,道为德之基,修德,是先从理解道的意义开始。所以说“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象是一种自然规律,而德,是每一种规律的自然表现。道是方法,德是应用实践。道是方向,德是方向指引下的路途。所以德是自己的道的应用,日用而不知。这样,道既是德,德既是道。所谓修,不过是把眼前蒙蔽的障碍摘除而已。所谓道不自见,德不自现。修也不是修,只是消除整理的功夫。也就是说,修德的基础在于自己能够建立起对宇宙、对人生的种种认识思考,寻找发现认识出一种客观和真实的内涵真理,也就是古人所谓的“道”,由这个方向这个思路的开始,而渐渐改变自己对他人对世界的看法。
笃学,专心好学。其为人笃学强记,恭俭孝友。“笃”的涵义就是敦厚、诚实、忠信的意思。因此,古人一般将“笃”字与做人联系在一起,如“笃志”、“笃信”、“笃行”等等。为人要有人品,治学也要有“品格”,这就是“笃学”,究其意就是老老实实、认认真真的做学问。当今社会,“笃学”体现在工作中要形成高尚、诚实、忠诚的职场道德氛围,摒弃浮躁功利、投机取巧,踏踏实实地工作。
明智,拼音: míng zhì,观察敏锐而判断正确;领悟恰当中肯之点和重要之点的能力,明智的态度。引证解释为懂事理;有远见;想得周到。《墨子•耕柱》:“鬼神孰与圣人明智?” 宋•王安石《陆忠州》诗:“英英陆忠州,学问辅明智。”清•侯方域《谢安论》:“顾可以见天下之几微者,识也。而天下之大,有非明智之所能尽,则识于是乎穷。”沙汀《祖父的故事•模范县长》:“我认为这是一个明智的办法,虽然也是一件无可奈何的事。”亦指明智的人。《楚辞•刘向<九叹•愍命>》:“亲忠正之悃诚兮,招贞良与明智。”王逸注:“招致幽隐明智之人。”汉•贾谊《过秦论》:“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清•田兰芳《叙袁仲方甲子秋冬诗》:“俾我子若孙他时见之,其祖父之人、之文、之遇如在目前。不啻归先轸之元也,亦不负与明智之士为友矣。”一个聪明、明智的人会发现,生活是欢乐与悲哀、成功与失败、给予与获得的聚合体。一个聪明、明智的人懂得去尊重每一个人,懂得摆出好斗的架势最易导致冲突。聪明明智的人,他们恨也有度,爱也有度;一个聪明、明智的人懂得容纳,是借鉴,也是汲取。懂得借鉴使人更加聪明明智,汲取使人更加强大。
众所周知,在世界众多学校中,各校都会提出言简意赅的校训用以彰显自己学校的精神和浓郁大学独特的氛围,校训对一所校训来说是一个浓缩概括的过程,当一所校训拥有了与之相符的校训,相对应地,针对校训精神的建构也会愈发系统和彻底。反之,在建校过程中,设立与初衷相衬的校训以强化学校精神的作用也是必要的前提。我们学校的校训有一种古诗的味道。校长曾经说过:“希望大家把我们的学校变成一座具有书香气息的学校!”我想,光看看校训,就能感受到浓浓的书香。看来,校训就是为了能感受到书香。走进这个文化园,在这个文化园一边的墙壁上有学校的简介,可以使刚入学的学生更快的了解这所学校的特色和风格。我们学校校训还有一个最大的亮点,那就是挂在教学楼上的大楼名称都是以校训命名的,与学风校训相交辉映,激励着我们全体师生发扬笃学明智的精神。
我个人认为校训,作为学校育人的一种方式和手段,是学校为树立优良校风,培养良好学风而制定的,要求师生共同遵守的基本的思想规范和行为准则。校训也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引领着师生走的更高、更远。
第二篇:我校历史凝练的办学理念和校训探析
我校历史凝练的办学理念和校训探析
张次博
厚重的校史档案告诉我们,历经风雨的学校之所以能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有两个因素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一是外部因素,即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需要财经类高校与之相适应;二是内在因素,即办学过程中积淀的办学理念,支配着学校的发展方向。今天,我校正在朝着“高水平特色大学”的目标奋进。要办出特色而且是鲜明特色,必须继承和发展学校优秀的传统办学理念,因为“办学理念是大学精神的结晶,是大学的灵魂,是一所大学办学特色形成的基石”①。为着未来的发展,笔者从2003年10月起,在弄清办学理念等基本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对校史上各个时期办学思想的评析,探讨了有学校特色、在传承中发展、凝练的办学理念。今年4月完成了课题研究报告,9月又作了一次较大的修改。本文是研究报告的节录,着重对我校历史凝练的办学理念和校训的探析。
一、关于“办学理念”及相关概念的认识
1.如何认识“理念”一词。“理念”一词原是个哲学概念,是“西方哲学史和西方美学史用语”②。在西方哲学家那里,“理念”一词含义广泛,不仅包容了认识、观念、思想、构想、理想(预想)、信念、精神、理性等含义,而且包含了目的、目标、宗旨、原则、追求等意蕴③。
我国使用“理念”一词,是近现代的事了,但不多见。直到20世纪末以来,“理念”一词在我国的使用频率愈来愈高,已超越了西方哲学的范畴而日益深入各行各业、各个领域。以往在《辞海》、《现代汉语词典》等语言文字类辞书里找不到“理念”一词,如今已为新近出版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所收录。该词典对“理念”作了三点诠释:一是思想、观念,如文化理念;二是信念,如人生理念;三是认定和追求的某种目标、原则、方法等,且多具有个性、行业性和学科性,如语文教育新理念④。显然,“理念”条目的诠释,完全引用了西方哲学史用语的含义。
2.如何认识“大学理念”。何谓“大学理念”?按照“理念”一词的含义,我们可以理解为:大学理念是人们对大学的本质、宗旨、使命、功能和教育目的的理性认识,是对大学发展的价值追求,是大学的理想、精神和信念的集中体现。大学理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事实上,它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和认识的加深而演变的、发展的。
西方高等教育史上,最先提出“大学理念”这一概念并进行系统论述的,是英国牛津学者纽曼(John HCardinal Newman)于1852年出版的《大学的理念》(The Idea of a University)。纽曼认为,大学的本质是“传授普遍知识”的“教育场所”,大学的功能重在“传播和推广知识而非增扩知识”,大学教育的目的是理智训练,发展人的理性,以养成“绅士”(Gentleman),即通达而有修养与识见之文化人。这是一种基于理想主义和古典人文主义传统的英式大学理念⑤。
19世纪初,正当英国传统的大学模式受到严峻挑战的时候,德国洪堡(Wilhelm von Humboldt)受命创建柏林大学。他以新人文主义思想为指导,对大学教育提出了三条办学原则,即:独立、自由与合作三者相统一,教学与研究相统一,科学统一。大学教学应当与研究相结合之思想的提出,在西方教育史上,洪堡是第一人⑥。在洪堡及后来的阿尔特霍夫(Althoff)等人的革新下,19世纪末柏林大学高扬了大学的新理念。他们主张,大学不仅仅是一个教育机构,大学更应该是一个“研究中心”。他们认为,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自由地从事于“创造性的学问”,大学的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学者(Scholar),每个学生应该至少在日益增大的“知识金庙”上置放一块砖石。德国大学的新理念,不仅影响到欧洲各国,也影响到中国,并对美国大学发生根本性的冲击,逐渐成为世界大学的基本准则。1930年出版的美国大学先驱者佛兰斯纳(AFlexner)的《大学》(Universities)一书,对德国大学新理念作了系统的阐述。佛兰斯纳在第一篇“现代大学的理念”中,提出了“现代大学”的概念,以别于纽曼之“大学”;肯定“研究”对大学之重要,肯定“发展”知识是大学重大功能之一,同时又指出“成功的研究中心都不能代替大学”,给“教学”以同样重要的地位⑦。
值得注意的是,正是德国大学的新理念与美国实用主义精神相结合,由“赠地学院”发展出“威斯康辛大学模式”,使得今天大学的功能扩展到校园之外,成为社会进步和社区发展的“服务站”。美国大学兼容了英、德的大学理念,构建了研究生院与大学本科的二重结构,成为今日世界各国大学的模式。前加州大学校长克尔(Clark Kerr)1964年的《大学之功用》(The Uses of the University)一书,阐明了当代美国的大学理念。他认为,当代大学的功能已不止在“教学”与“研究”,并已扩及到“服务”;早期大学的目的是局限的,当代大学的目的则是多元的。他还形象地说过,纽曼的古典大学像一个村,佛兰斯纳的现代大学像一个镇,当代大学则像一个城市、五光十色⑧。
对于“大学是什么”的探索,在我国古已有之。《大学》一书开篇即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中国古代大学教育的目的则在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以养成“君子”,“齐家、治国、平天下”。显然,这种大学理念与英国古典大学的理念相类似。到了20世纪初,中国从事大学教育的许多学者在接受西学教育的同时也接受了德国大学的新理念,如蔡元培认为,“所谓大学者,非仅为多数学生按时授课,造成一毕业生之资格而已也,实以是为共同研究学术之机关”(《北京大学月刊》发刊词)⑨,“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新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⑩;清华梅贻琦提出,办大学“应有两种目的:一是研究学术,二是造就人才”(就职演说)。他们出任校长后,按德国大学新理念改造学校,由此以国立大学为代表的中国大学逐步确立起现代大学的体制。
3.如何认识“办学理念”。所谓“办学理念”,就是办学者依据大学理念,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对学校的办学宗旨、办学原则、办学方针、办学目标、育人目标等的理性认识和理想追求。对于一所大学来说,办学的实践总是离不开理念的指导。这里的“理念”,主要指办学理念。正是基于正确的办学理念,学校方能找准自己在社会上、在高教领域的位置,即准确定位,包括目标定位、类型定位、层次定位、学科定位、水平定位、育人规模定位、服务面向定位等。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校名一直未变,但今天已成为世界一流的以理工为特色的综合性大学,究其成功的原因,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是MIT确立的“理工与人文相通、博学与专精兼取、教学与实践并重”的办学理念。人们常说办学理念是“大学的灵魂”,是“大学精神的结晶”,其道理就在于此。
办学理念与大学理念,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诚如厦门大学教授潘懋元所说的,“作为理论探析的大学理念是一般的,而作为指导实践的办学理念则是特殊的”。大学理念体现的是大学的共性,办学理念体现的则更多是大学的个性。大学如果失去了共性,也就不成其为大学;如果没有个性,没有自己的特色,也就不可能有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当然,共性寓于个性之中,特殊性中包含了普遍性(一般性)。办学理念与大学理念也是有联系的,这就是:大学理念寓于办学理念之中,是办学理念确立的基础。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办学理念与大学理念一样,不是一成不变的。一所成功的大学,不仅应该有自己特色的办学理念,而且应该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的进步、学校的发展而提升自己的办学理念。
二、我校历史凝练的办学理念及其内涵探析
所谓我校历史凝练的办学理念,就是指将我校历史上那些几经传承,既符合大学理念和教育规律,又符合学校实际情况(即有自己的特色和传统),并在实践中证明为正确有效的办学思想集聚起来,经过提炼加工,用简练的语言来表述的办学理念,其实质就是学校的优秀的传统办学理念。
在迎接本科教学工作优秀评价期间,我校曾将办学理念的特色概括为16个字,即“面向社会、求真务实、百年树人、经世济国”。笔者作为理念特色材料的执笔人,以我校的校史第一卷和复校以来重要文件为依据,围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企业家型’人才”这一主题,从三个方面论述了我校办学理念上的特色:一是适应社会需要,把学校办成“企业家的摇篮”;二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求真务实精神;三是密切与社会联系,努力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在文章的结尾处,笔者对我校办学理念的特色用比较简练的语言表述为:“面向社会、求真务实、培育英才、经世济国”。后来文件起草组成员在讨论该文时,认为现今高等教育大众化了,“培育英才”的提法不好,不如改为“百年树人”,其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人才培养是个长期过程;二是我校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在近一年来的课题研究中,笔者感到,那篇关于办学理念特色的总结文章,对于我们今天的办学理念探讨和校史研究,仍然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也认为,所概括的“十六字”存在着两大缺陷:其一,“百年树人”体现的是教育理念,而不是大学的办学理念,倒是原先“培育英才”体现了我校“培养企业家人才”的理念,而且,即使今天高等教育大众化了,作为国家重点建设的大学,我校还是应该着重培养精英型人才。其二,“经世济国”的表述是不规范的。在有关图书中,我们可查到的意思相似的用语是“经国济世”、“经世济民”。因此,是继续保留“经世济国”,还是改为“经世济民”,需要进一步研究。
基于对办学理念这一概念内涵的进一步认识,笔者在充分探讨和深入分析学校历史上四个时期,即上海商科大学及中大商学院时期、国立上海商学院时期、上海财经学院时期和更名上海财经大学以来的办学思想之后认为,我校优秀的传统办学理念可以概括成“六句话24个字”,这就是:面向社会,教研一体,严格平和,崇实求真,三育并举,经世济民。
1.面向社会。这是体现学校办学宗旨的一种理念。郭秉文因人才和环境关系,将东南大学商科“特别设于上海”。上海商科大学实是郭秉文面向社会办学理念的产物。郭秉文在商大办学过程中,从这一理念出发,又创立了由上海商学两界负有重望者组成的上海商科大学委员会,兴办了商科夜校、商业补习夜校,“以便利商界有志求学者”。《国立中央大学商学院院章》在“总则”中明确提出,学院“顺应社会需要,以培植商业专门人才”,课程教学则“理论与实习并重”。中大商学院还恢复了夜商校,面向半工半读子弟。在国立上海商学院时期,裴复恒在阐述人才培养目标时曾说过:“深望异日本院具备企业精神之人才,能层出不穷,对全国产业之振兴,有更大之贡献”。上商时期十分注重社会实践,除了课堂教学与实地参观相结合外,还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到“各商业(事业)机关实习”。改革开放以来,我校“面向社会”的理念有了新的发展,不仅拓宽了开放办学的路子,而且面向世界,努力开创国际化办学的新局面。
2.教研一体。这是体现学校办学方针的一种理念。大学教学与研究相统一、相结合,是德国大学新理念的核心。留美的郭秉文和留法的裴复恒,都把这种大学理念贯穿于学校的办学实践中。尤其是裴复恒主长独立办学仅一年的上海商学院后,即以“灌输高深商业技术知识,养成企业精神及提倡研究学术风气”作为办学方针,并指出,上商是当时中国专事商学教学与商业研究的惟一学府。既注重人才培养,又注重学术研究,是我校一贯的办学传统。从历史上看,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校一直是一所“教学型”高校。即便如此,学校研究学术却从未间断过,还设立专门研究机构、出版学术刊物、成立学生研究组织等。当我校进入“教学研究型”大学建设阶段后,学校提出了“教学与科研并重”的办学方针,给“教研一体”办学理念赋予了新的内涵。
3.严格平和。这是体现学校办学原则的一种理念。所谓严格,就是严格训练,包括严格要求、严格纪律、严格制度、严格考核、严格奖惩、严格管理等,朱国璋曾说过:上海商学院“办学素称严格”,为此,他从“唯有严格训练才能提高学术水准”这一观点出发,把“严格训练”列为办学四原则之首。进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后,学校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仍坚持把“高标准、严要求”列为学校办学的一项基本原则,采取措施,切实加强基础训练和素质教育。所谓平和,原本指性情的温和柔顺、气氛的平静安宁,这里则有平衡和谐之意。郭秉文把“四个平衡”作为办学方针,并指出,“平乃能和,和乃能进”。其实,平衡为办学原则似更妥贴。朱国璋办学四原则中“开诚布公”和“师生合作”两项,讲的就是一个“和”字,正如他在谈“大学空气”内涵时,把“和气的家庭空气”列为三项内容之一。今天,“平和”的理念需要继承和发展,要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的关系,坚持各类学科、各层次教育的协调发展,讲求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注重办学中诸要素、诸环节的新老平稳交替,发扬“同心同德、和衷共济”的中华民族精神,等等。
4.崇实求真。这是体现学校办学原则和科学精神的一种理念。崇实就是崇尚实际,推崇实践,崇奉朴实;求真则是追求真理,追求真知,讲求真诚。从教育来说,崇实求真意谓理论联系实际,这是学校一贯的办学原则和传统。郭秉文早年在谈智育时指出,诚是智育之本,养成思维及应用能力是智育的标准;而要养成应用能力,必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中大商学院强调“理论与实习并重”,朱国璋则提出“理论实务两相兼顾”。上海财经学院时期和更名上海财经大学以来,学校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这一办学原则。新中国成立初期,在上海财政经济学院一九五○级毕业纪念刊上,孙冶方题词:“跑出学校门,到实际工作中再去学习”;姚耐撰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就叫“进一步联系实际”。崇实求真,实事求是,也是学校一贯倡导的科学精神。南高东大的校风是“诚朴、勤奋、求实”,其中:诚朴即真诚朴实,勤奋是追求真理真知的路径。上商时期,裴复恒提倡研究学术风气,强调“学术之研究,贵能切于实际”,要求“建立忠实之学风”;朱国璋则主张,要“注重培植淳厚朴实之学风”,以达“理论实务两相兼顾”之目的。今天,学校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更严峻的挑战,我们需要大力弘扬“崇实求真”的科学精神,切实遵循教育规律,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从实际出发。这里说明一点,研究报告之所以用“崇实”取代原来“十六字”理念中的“务实”,这是因为,“崇实”的含义体现了学校的办学原则和治学精神,而“务实”的“务”仅意谓讲究,讲工作作风、工作精神时,用“务实”是恰当的,但讲办学理念时,似用“崇实”更为妥贴些。
5.三育并举。这是体现学校办学方针的一种理念。三育并重(举),是南高师首任校长江谦的主张,郭秉文则作了比较全面的阐述,他强调,学校要以诚为训,以德为高,以培养学生的完善人格为办学之标准。“三育并举”,对于学校当局来说,这是办学方针,即办学中三育不可有所偏废; 而对培养的学生来说,则是育人目标,即要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三育并举”这一方针,已为我校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办学者所遵循,并从学校所处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实际出发,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和措施。当然,这一理念实际上是所有大学共同的办学理念。
6.经世济民。这是体现学校办学(育人)目标的一种理念。经世济民,实是“经济”的文言含义。武汉大学有位教授在论述“中国文化的经世传统”时写道:所谓“经世”,亦即“治世”或“理世”。„„在先秦典籍中,“经”字往往与“纶”字并用,含有“匡济”之义。„„“经世”并用,则首见于《庄子·齐物论》(即“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圣人议而不辩”句)。„„后世学者,大多援儒入庄,以“经国济世”和“经世致用”来界定“经世”,使“经世”成为中国文化上一重要观念。秦汉以后,除“经世”外,还常见“经术”(经世之术)、经济(经世济民)等用语,皆“经世”之别称。查阅《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中“经济”一词的释义,我们可以看到,第五义项,即“经济”作为书面上的文言词语,其释义是“治理国家”,其举例则为“经济之才”。我校历来是一所应用经济类高校(在管理学门类产生之前,工商管理类学科专业均隶属于应用经济类),培养的是精英型应用经济人才,包括企业家人才。以“经世济民”作为我校的办学理念,既形象体现了学校的育人目标,又生动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特色。今天我们讲“经世济民”,更有其现实意义。就是说,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要用自己的“经济之才”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建功立业,而且能在工作实践中坚持为人民群众谋利益。
三、我校校训的探析
何谓校训?《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的释义为“学校规定的对学生有指导意义的词语”:《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的释义则是“学校规定的对全校师生员工有指导意义和激励作用的口号”。两者相比较,笔者同意后一种表述。因为一所大学的校训,是办学者倡导的学校精神,反映了办学者的理想追求。这种学校精神,不是专门针对学子而言,也是对学者的要求,是对学校全体人员具有指导意义的行为准则。纵观一些历史悠久的大学校训,我们可以看到,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天津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等学校的校训,往往是早期办学者或历史名人通过讲演、题词等形式,对学校师生提出的要求,历经沧桑而代代相传,始终成为学校塑造自己的办学风格的“座右铭”、学子学人锐意进取的“动力源”。此类校训,充分反映了这些大学的办学传统和特色。
我校已有近90年的办学历史,如果从国立上海商学院独立办学算起,也有70余年的历史,在全国一千余所高校中属于历史长久,而在全国近40所财经类高校中则是历史最长的一所。因此,今天我们在探求校训的时候,不能割断历史。也就是说,我校校训要充分概括学校的办学传统和办学理念,具有自己的特色和个性。
从历史上看,南高师确立的校风是“诚朴、勤奋、求实”,倡导的精神是“民族的、民主的、科学的精神”。郭秉文担任校长后,十分强调一个“诚”字,他不仅坚持前任校长提出的“以诚为训”,而且在阐述“三育并举”方针时指出,人格的第三要素,即道德、学术、才识之完善,“均应本于至诚,诚则自成”,并提出“以诚为智育之本”。国立上海商学院时期,两任院长先后提出了“忠实”、“淳厚朴实”的学风。值得一提的是,曾是上海商科大学首任教务主任、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于1934年为上商毕业纪念刊题词:“经济匡时”。这里,“匡时”的释义是“挽救艰危的时局”,体现了马寅初对上商人的期望,即要有不畏艰难、敢于创新的精神:“经济”二字既包含经世济民、治理国家之义,又体现了学校办学特色。建国以后近40年里,学校关于校训、校风、学风的表述,迄今尚未发现。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是:1989年学校第三次党代会上校长的讲话,对校训表述为“勤奋、严谨、求实、创新”(两年后这八个字成了学风的表述);1991年学校第二届教代会上校长的报告,对校风表述为“文明、奉献、团结、进取”。应当承认,上述几个表述,反映了学校的办学传统,也体现了时代精神。但是这些表述的缺陷,是没有学校的特色和个性,对任何学校都是适用的。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认为,应将“诚朴求实,经济匡时”作为上海财经大学的校训。
诚朴求实,是我校传统精神的要核。其源自于南高师的校风,我校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办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按此四字内涵提出要求。“诚朴”是真挚纯朴、真诚朴实的意思,其中“诚”是根本,故南高师两任校长都主张以诚为训。做人要“诚朴”,就是要有独立人格,要诚心正意、朴实无华、以诚相待,而不霸道、不虚伪、不媚俗。朱国璋“开诚布公”、“开诚相见”、师生“真诚合作”等要求均体现了“诚朴”二字。做学问要“诚朴”,就是要诚实端正、勤奋严谨、实事求是、求真求善,不弄虚假,不投机取巧,不急功近利。裴复恒的“忠实”、朱国璋的“淳厚朴实”、1989年提出的校训,均包含了“诚朴”的意思。“求实”是我校一贯的办学理念和传统精神。求实的“实”,包含了真实、诚实、忠实、朴实、扎实、结实、充实、实务等多种意蕴,涵盖了德智体诸方面的要求。做人做学问要“求实”,就是要不唯书、不唯上、不浮夸、不图虚名、不讲空话或过头话,等等。“求实”二字,既倡导了科学的治学态度,强调了实现目标的途径,更体现了我校“理论联系实际”的办学传统。
经济匡时,体现了我校的办学目标和特色。其源自于马寅初的题词。上海商科大学创办之初,郭秉文校长忙于东南大学校务,作为教务主任,马寅初是上海商大办学的实际负责人。尽管任职时间很短,但马寅初一直关注着上海商大、中大商学院、国立上海商学院的发展。“经济匡时”的内涵深刻而宏大,强调的是为学者不仅要有远大志向、经世实学和经济之才,更要养成不畏艰难、敢于创新、与时俱进的精神。裴复恒提出“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决断力及组织力之企业家”的目标,是符合“经济匡时”之意的。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以“诚朴求实,经济匡时”作为我校校训,既继承和弘扬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传统,又能激励全校师生员工,同心同德,求真务实,为早日把上海财经大学建设成为高水平特色大学而努力奋斗。(2004年9月)
注释:
①储召生办学特色:大学的必然选择中国教育报,2003-07-27(4).②哲学大辞典·修订本(上)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820-821.③韩延明理念、教育理念及大学理念探析教育研究,2003(9).④李行健主编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语文出版社,2004:804 ⑤、⑦、⑧金耀基大学之理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1-
9、188-192。参见:杨东平主编大学精神上海:文汇出版社2003:1-2;沈卫威现代大学理念与中文系的教育取向中华读书报,2003-04-26(9).⑥张念宏主编教育百科辞典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8:352.⑨⑩参见杨东平主编大学精神上海:文汇出版社,2003:3;221;235.冯天瑜,黄长义晚清经世实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2.蒋树声诚朴雄伟励学敦行——百年传统与南大校训(代序)2002年4月王德滋主编南京大学百年史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4.
第三篇:南京大学校训的发展脉络及其对我校的启示
南京大学校训的发展脉络及其对我校的启示
孟渊
应望江
摘要:本文通过对与我校校史上有较深渊源的南京大学各历史时期校训的研究,得出其对我校未来校训制定工作的几点启示。
关键词:南京大学;上海财经大学;校训;启示
校训是全校学生及教职员在思想行为上努力的目标,它包含了在学校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思想意识形态的学校精神;授业、治学的精神和态度的学风;以及教学上、工作上、生活上、纪律上的教化和风气的校风。每所学校的校训应有其自身特色,且随时代的变化和需要有所调整。南京大学与我校在历史上具有较为深厚的渊源关系,南大校训的发展对我校未来制定校训工作也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一、南京大学各历史时期的校训及其产生背景
南京大学肇端于1902年筹建的三江师范学堂,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期间迭经变革,先后更名为两江师范学堂(1906)、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14)、国立东南大学(1921)、第四中山大学(1927)、江苏大学(1927)和国立中央大学(1928),1949年定名为南京大学。
上述各时期的校训及其产生背景,大致可概括如下:
1.两江师范学堂校训:嚼得菜根,做得大事
戊戌变法失败后,废书院、兴学堂、立私塾、设师范的改革之风迅猛地冲击着封建教育制度。1902年,刘坤
一、张之洞在南京鸡笼山下创立了三江师范学堂,1906年改名为两江师范学堂,江宁提学使李瑞清被委任两江师范监督。
李瑞清办教育的宗旨有三:视教育若性命;学校若家庭;学生若子弟。他以“嚼得菜根,做得大事”为校训,以“俭朴、勤奋、诚笃”为校风,倡导独立思考、崇本务实的学风,并全身心地投入,始终不渝地实践着自己的宗旨。他聘请日本饱学之士到校任教,提高师资水准;团结同仁,大兴土木,广建校舍;改革学制,增设科目,添置设备。主政六年期间,他锐意革新,悉心治校,将一个草创不久、仅为初级师范程度的学堂,治理成一所较具现代性的高等师范学校,成为“江苏的最高学府,南方各省师范学堂的模范”。
李瑞清的学识人品及办学理念,对两江师范学堂乃至后来办学者的影响至为深远。他提出“嚼得菜根,做得大事”的校训,是南大校史上最早的校训,奠定了南大百年传统的基础,生动体现了教育前辈艰苦创业、追求卓越的风骨。
2.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训:诚
1914年,在两江师范学堂的基础上,开始组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该校建校伊始,就开展了制定校训的活动。经过校内师生的广泛讨论后,确定校训只用一个“诚”字。
这里的“诚”是指道德上的自我完善和知识上的明达物理。使用“诚”作为南高校训的主张,出自于南高的创办人兼校长江谦。作为著名的教育家,江谦提倡以诚为训,以诚为本,崇尚俭朴,主张知行合一,言行一致,有始有终,自然日长日化。他提倡三育并重,认为诚涵智仁勇,诚育德智体,诚不仅为德育之本,同时更是智育、体育之本。江谦校长要求全校师生为人、为学都要贯彻“诚”字,以诚植身,以诚修业,以诚健身,以诚处世,以诚待人。由此形成了南高“诚实、朴茂”的学风,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民族、民主、科学”的南高精神,“诚朴、勤奋、求实”的南高校风。南高以“诚”为校训,是对两江师范学堂“嚼得菜根,做得大事”校训,以及“俭朴、勤奋、诚笃”校风的继承和创新。而“诚朴”二字,由此也成为以后东南大学、中央大学、南京大学等继承者的学风传统的基本内涵,出现在南大各历史时期的大多数校训、校风中,成为南大传统精神中最本质的内核。
3.东南大学校训:止于至善
五四运动以后,教育界呈现出一片活跃的新气象。1921年,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为基础建立了东南大学。校长郭秉文先生主张一所综合大学可以设立偏重学理的学科,同时又设立偏重应用的学科,两者互补,相得益彰。东南大学当时设有文理、工、农、商、教育五科,学科之多,居全国之冠。
在东南大学时期,郭秉文校长继承和发展了江谦的教育主张,以诚为训,以德为高,以培养学生完善人格为办学的标准,勉励学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此,郭秉文校长提出了“三育并举”和“四平衡”①的办学方针,要求师生树立理想,以天下为己任,兼顾文理、沟通中西,努力养成“钟山之崇高,玄武之恬静,大江之雄毅”的“国士风范”。
为制定校训和校徽,东南大学特地设立了“制定校训委员会”和“制定校徽委员会”两个临时委员会。经过认真评选,东南大学确立的校训是“止于至善”,校徽是银质圆形,以“国立东南大学”六字为周纹,“止于至善”四字直立于中。
“止于至善”四字缘于《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复寓有东大的学风校风及师生的学行均求臻于至善的新意。这一校训为现在的东南大学所继承。
4.中央大学校训:诚、朴、雄、伟
1932年9月5日,罗家伦接任中央大学校长,到1941年8月13日辞职,前后十年。罗家伦是中大历史上任期最长,在校期间建树甚多,对学校发展有较大贡献的一位校长。他在就职后第一次全校集会上,发表了“中央大学之使命”的演说,宣布治校方略,提出以“诚、朴、雄、伟”的学风作为中大的理想。“诚、朴、雄、伟”从此成为中大的校训。
1937年,中国对日本抗战,全国总动员。罗家伦校长认为中国的国难深重到如此,中华民族已临到生死关头,作为设在首都的国立大学,当然要对民族和国家,尽到特殊的责任和使命,这个使命就是为中国建立有机体的民族文化。在当时的环境下,罗家伦校长提出了“诚、朴、雄、伟”四个字的学风,也可以说是他主张的校训。“诚”即对学问要有诚意,不以其为升官发财的途径,不以其为取得文凭资格的工具。“朴”就是质朴和朴实的意思。“雄”是指“大雄无畏”的雄,以纠正中华民族自宋朝南渡以来的柔弱萎靡的风气。“伟”是指伟大崇高的意思,要从整个民族文化的命运着眼,不可有偏狭纤巧,有门户之见,故步自封。
“诚朴”二字,是自两江师范、南京高等师范、东南大学以来,多年形成的传统学风的基本内涵。罗家伦校长针对时弊,加以阐述,便有了新意。罗家伦校长又加添了“雄伟”二字,无疑是针对当时国难深重,民族危亡的形势,有感而发的。“诚、朴、雄、伟”四字雄浑厚重,气势磅礴,对中央大学及其继承者南京大学的传统和校风产生深远影响。
5.南京大学新校训:诚朴雄伟,励学敦行
1949年,中央大学更名为南京大学,1952年南京大学与金陵大学合并,组建为新的南京大学。新的历史时期,中央大学、金陵大学的优良传统和校风在南京大学得以继续发扬光大。但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1949年以后的南京大学一直没有明确自己的校训。
2000年,南京大学在筹备百年校庆过程中,广大师生建议学校在百年校庆之际确立南京大学新的校训。为了进一步弘扬南大优良传统与校风,南大决定进行校训的征集工作。经过广泛征求意见和反复遴选比较,学校决定将“诚朴雄伟,励学敦行”作为南京大学新的校训。
二、南京大学新校训的特征
南京大学新校训的诞生,经历了漫长的上下求索和焦灼企盼的历程。而一旦落地生根,迅即在大江南北广泛传播,得到了社会的高度认同,归结其原因如下:
1.新校训体现了继承与创新相结合、传统与特色相结合、理想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
“诚朴雄伟”四字取自中央大学时期的学风和校训,是对历史传统的继承;“励学敦行”是从中国古代前贤名句中选取而来,是结合南大办学实践的创新。“励学”二字在古文中常有出现。宋真宗写过一首名为《励学篇》的诗,劝勉人勤奋学习。“敦行”见于《礼记·曲礼上》:“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
将“诚朴雄伟”与“励学敦行”两句合为一起作为今日南京大学的校训,反映了南大的优良传统与特色,又体现学校办学的理想追求和实现途径。
2.新校训立意高远、文字优美,体现义理、考据、辞章的完美统一,是全校师生员工集体智慧的结晶
南大“诚朴雄伟,励学敦行”八字校训,不仅言简意赅,琅琅上口,易于传记,而且端庄大气,寓意深刻,富有哲理。“诚、朴、雄、伟”与“励、学、敦、行”既各自独立成意,各有侧重,又相互联系,浑然一体,涵盖了教育思想、科学精神、品格修养等各个方面,在文字表述中是一个成功的典范。
3.新校训的顺利诞生是学校上下高度重视、深入研究、广泛动员、积极推行的结果
南大对校训征集工作极为重视,蒋树声校长亲自为这一工作提出三条基本原则:一是校训要承上启下,继往开来,既要反映传统,又要面向未来,与时俱进;二是校训要能概括南大的办学传统和办学理念,具有南大特色和个性;三是征集工作要广泛听取全校师生员工的意见。
这三条原则,是在“南大传统与学校精神”大讨论后提出的,是深入研究和反复斟酌的产物,为确定校训工作指明了正确方向。经过广泛征求意见和反复遴选比较,学校最终决定将“诚朴雄伟,励学敦行”作为南京大学新的校训。
校训征集工作本身就是一个宣传动员的过程,而在确定校训后,南京大学进行了大量的宣传推广工作,主要方式有:在学校的标志性建筑上铭刻校训;蒋树声校长带头撰写《诚朴雄伟 励学敦行——百年传统与南大校训》等文章,对校训的内涵进行了阐释,并通过网络、报刊等媒体广为宣扬;新校训宣传与百年校庆宣传结合同步,使其迅速在校友和师生中传播,并深入人心。
三、南大校训沿革对我校的几点启示
上海财经大学源远流长:1917年孕育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商业专修科(杨杏佛任主任)。1921年设立东南大学时,决定将南高商业专修科扩充改组成上海商科大学(与暨南大学合办),是为国内第一所商科大学(郭秉文兼任校长,马寅初为教务主任,主持校务);1922年,上海商科大学由东南大学独立承办,定名为东南大学分设上海商科大学。其后,先后更名为第四中山大学商学院(1927)、江苏大学商学院(1927)和国立中央大学商学院(1928),1932年从中央大学划出独立,定名为国立上海商学院。其后,又几经变迁,发展成为今日之上海财经大学。可以说,1932年从中央大学划出独立前我校的办学理念,是南高、东大一脉相承的。因此,我校与南大不仅有历史上的关连,更应有现实上的互动。
1.充分认识校训的重要性
校训是学校精神的重要表征,是对学校办学传统与办学目标的高度概括,是对全校师生具有指导意义的行为准则。它具有重要的凝聚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约束功能。换言之,一条好的校训能充分体现出办学主体的教育理念、精神境界和价值追求,并且还能够“内聚人心,外树形象”。2004年4月15日,上海市韩正市长在欢迎美国副总统切尼访问复旦大学的致辞中,强调指出:“‘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校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复旦学子,为了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强盛奋斗不止”。这是对校训的重要作用所作的现实诠释。国内一些知名大学的优秀校训早已深入人心、广为传颂的事实也充分证明了校训的重要性。
2.抓住有利时机开展校训征集活动
南京大学在校庆100周年前夕,发动全校师生,从百年办学思想中梳理、挖掘出了“诚朴雄伟,励学敦行”的校训,填补1949年以后的历史空白,令人鼓舞。我校与南京大学在历史上具有较深渊源,都经历过南高、东大、中央大学等特定的发展历程,江谦、郭秉文等校长的办学思想对我校办学历程也曾产生过深刻的影响。从历史和现实来看南京大学成功征集校训的做法,对我校而言具有特殊的借鉴意义。经过80多年的风雨,我校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性战略机遇期,并在2007年迎来90周年校庆。因此,迫切需要借鉴南京大学的经验,加快启动校训征集工作,以具备“财大人”高度认同度的校训向90周年校庆献礼。
3.校训征集过程中要发动师生踊跃参与
校训并不一定出于学校领导之手,但须经一定程序由学校领导认可,上升为学校提倡的办学目标和指导师生行为的准则,并大力宣扬和推行,最终被大多数师生了解和实行。如广泛流传的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校训即是一例,而南京大学新校训的诞生也是如此。一条好的校训,一般是寥寥数字,但要做到义理、考据、辞章的完美统一,谈何容易。这必定是一个集思广益、群策群力的结果。
4.未来的校训应坚持财大特色
通过对国内部分高校校训的比较,可以发现,目前一些大学的校训很是精当、贴切,催人奋进,回味深长,很受教益。南大校训就是其中的佼佼者。然而,确有相当部分学校的校训严重雷同,诸校一词,缺乏个性,鲜有特色,不能充分体现学校的教育宗旨和学校办学特色。还有部分高校,校训不明确,有时称为“办学理念”、有时称为“校风”,等等,表述方式也较随意。我校未来的校训一定要体现财大自身的特色,真正做到“度身定制”。
5.未来的校训要体现历史传承与时代精神
历史上,江谦、郭秉文等教育家的办学思想,对我校的创建和迅速崛起,影响甚巨。学校独立之后,上海商学院的办学者,继承和坚持了上海商科大学创办后形成的优良的办学传统和思想,更为重要的是,期间有许多专家学者、社会名流在这个舞台上活动过,他们的思想和行动,对于今天的上海财经大学的发展,也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校训作为学校的表征,是学校长期办学理念的结晶。因此,在注重传统的同时,更要赋予时代精神,体现学校办学目标和方向。要将历史办学传统和现实办学目标有机结合,做到承上启下,继往开来,既要反映传统,又要面向未来,与时俱进。还要高度概括学校的办学传统和办学特色,彰显个性,对我校而言,即要彰显财经学科“经世济国”的价值追求。
6.未来的校训应意蕴高远而雅俗共赏
为使未来的校训真正经得住历史考验,应努力在文字上实践如下目标:一是立意高远、寄托遥深。未来的校训应具有高度概括性,在立意上从大局着眼,做到高屋建瓴,一览众山小;二是文字优美、具有张力。努力采用文采斐然、内涵丰富和具有张力的文字,易于大家传记和作进一步深入的阐释;三是引经据典,雅俗共赏。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留下无数宝贵的精神财富。未来的校训应能充分、恰当地体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富于文化意蕴而使其雅俗共赏,流传久远。
注释:
①张次博郭秉文的办学思想与上海商科大学财经高教研究,2003(4).参考文献:
1.王德滋主编南京大学百年史[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2.朱斐主编东南大学史(第一卷)[M].东南大学出版社,1991.作者简介:
孟渊(1974-),男,上海财经大学研究室助理研究员; 应望江(1963-),男,上海财经大学研究室副主任,教授。
南京大学校训的发展脉络及其对我校的启示
孟渊
应望江
摘要:本文通过对与我校校史上有较深渊源的南京大学各历史时期校训的研究,得出其对我校未来校训制定工作的几点启示。
关键词:南京大学;上海财经大学;校训;启示
校训是全校学生及教职员在思想行为上努力的目标,它包含了在学校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思想意识形态的学校精神;授业、治学的精神和态度的学风;以及教学上、工作上、生活上、纪律上的教化和风气的校风。每所学校的校训应有其自身特色,且随时代的变化和需要有所调整。南京大学与我校在历史上具有较为深厚的渊源关系,南大校训的发展对我校未来制定校训工作也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一、南京大学各历史时期的校训及其产生背景
南京大学肇端于1902年筹建的三江师范学堂,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期间迭经变革,先后更名为两江师范学堂(1906)、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14)、国立东南大学(1921)、第四中山大学(1927)、江苏大学(1927)和国立中央大学(1928),1949年定名为南京大学。
上述各时期的校训及其产生背景,大致可概括如下:
1.两江师范学堂校训:嚼得菜根,做得大事
戊戌变法失败后,废书院、兴学堂、立私塾、设师范的改革之风迅猛地冲击着封建教育制度。1902年,刘坤
一、张之洞在南京鸡笼山下创立了三江师范学堂,1906年改名为两江师范学堂,江宁提学使李瑞清被委任两江师范监督。
李瑞清办教育的宗旨有三:视教育若性命;学校若家庭;学生若子弟。他以“嚼得菜根,做得大事”为校训,以“俭朴、勤奋、诚笃”为校风,倡导独立思考、崇本务实的学风,并全身心地投入,始终不渝地实践着自己的宗旨。他聘请日本饱学之士到校任教,提高师资水准;团结同仁,大兴土木,广建校舍;改革学制,增设科目,添置设备。主政六年期间,他锐意革新,悉心治校,将一个草创不久、仅为初级师范程度的学堂,治理成一所较具现代性的高等师范学校,成为“江苏的最高学府,南方各省师范学堂的模范”。
李瑞清的学识人品及办学理念,对两江师范学堂乃至后来办学者的影响至为深远。他提出“嚼得菜根,做得大事”的校训,是南大校史上最早的校训,奠定了南大百年传统的基础,生动体现了教育前辈艰苦创业、追求卓越的风骨。
2.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训:诚
1914年,在两江师范学堂的基础上,开始组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该校建校伊始,就开展了制定校训的活动。经过校内师生的广泛讨论后,确定校训只用一个“诚”字。
这里的“诚”是指道德上的自我完善和知识上的明达物理。使用“诚”作为南高校训的主张,出自于南高的创办人兼校长江谦。作为著名的教育家,江谦提倡以诚为训,以诚为本,崇尚俭朴,主张知行合一,言行一致,有始有终,自然日长日化。他提倡三育并重,认为诚涵智仁勇,诚育德智体,诚不仅为德育之本,同时更是智育、体育之本。江谦校长要求全校师生为人、为学都要贯彻“诚”字,以诚植身,以诚修业,以诚健身,以诚处世,以诚待人。由此形成了南高“诚实、朴茂”的学风,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民族、民主、科学”的南高精神,“诚朴、勤奋、求实”的南高校风。
南高以“诚”为校训,是对两江师范学堂“嚼得菜根,做得大事”校训,以及“俭朴、勤奋、诚笃”校风的继承和创新。而“诚朴”二字,由此也成为以后东南大学、中央大学、南京大学等继承者的学风传统的基本内涵,出现在南大各历史时期的大多数校训、校风中,成为南大传统精神中最本质的内核。
3.东南大学校训:止于至善
五四运动以后,教育界呈现出一片活跃的新气象。1921年,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为基础建立了东南大学。校长郭秉文先生主张一所综合大学可以设立偏重学理的学科,同时又设立偏重应用的学科,两者互补,相得益彰。东南大学当时设有文理、工、农、商、教育五科,学科之多,居全国之冠。
在东南大学时期,郭秉文校长继承和发展了江谦的教育主张,以诚为训,以德为高,以培养学生完善人格为办学的标准,勉励学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此,郭秉文校长提出了“三育并举”和“四平衡”①的办学方针,要求师生树立理想,以天下为己任,兼顾文理、沟通中西,努力养成“钟山之崇高,玄武之恬静,大江之雄毅”的“国士风范”。
为制定校训和校徽,东南大学特地设立了“制定校训委员会”和“制定校徽委员会”两个临时委员会。经过认真评选,东南大学确立的校训是“止于至善”,校徽是银质圆形,以“国立东南大学”六字为周纹,“止于至善”四字直立于中。
“止于至善”四字缘于《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复寓有东大的学风校风及师生的学行均求臻于至善的新意。这一校训为现在的东南大学所继承。
4.中央大学校训:诚、朴、雄、伟
1932年9月5日,罗家伦接任中央大学校长,到1941年8月13日辞职,前后十年。罗家伦是中大历史上任期最长,在校期间建树甚多,对学校发展有较大贡献的一位校长。他在就职后第一次全校集会上,发表了“中央大学之使命”的演说,宣布治校方略,提出以“诚、朴、雄、伟”的学风作为中大的理想。“诚、朴、雄、伟”从此成为中大的校训。
1937年,中国对日本抗战,全国总动员。罗家伦校长认为中国的国难深重到如此,中华民族已临到生死关头,作为设在首都的国立大学,当然要对民族和国家,尽到特殊的责任和使命,这个使命就是为中国建立有机体的民族文化。在当时的环境下,罗家伦校长提出了“诚、朴、雄、伟”四个字的学风,也可以说是他主张的校训。“诚”即对学问要有诚意,不以其为升官发财的途径,不以其为取得文凭资格的工具。“朴”就是质朴和朴实的意思。“雄”是指“大雄无畏”的雄,以纠正中华民族自宋朝南渡以来的柔弱萎靡的风气。“伟”是指伟大崇高的意思,要从整个民族文化的命运着眼,不可有偏狭纤巧,有门户之见,故步自封。
“诚朴”二字,是自两江师范、南京高等师范、东南大学以来,多年形成的传统学风的基本内涵。罗家伦校长针对时弊,加以阐述,便有了新意。罗家伦校长又加添了“雄伟”二字,无疑是针对当时国难深重,民族危亡的形势,有感而发的。“诚、朴、雄、伟”四字雄浑厚重,气势磅礴,对中央大学及其继承者南京大学的传统和校风产生深远影响。
5.南京大学新校训:诚朴雄伟,励学敦行
1949年,中央大学更名为南京大学,1952年南京大学与金陵大学合并,组建为新的南京大学。新的历史时期,中央大学、金陵大学的优良传统和校风在南京大学得以继续发扬光大。但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1949年以后的南京大学一直没有明确自己的校训。
2000年,南京大学在筹备百年校庆过程中,广大师生建议学校在百年校庆之际确立南京大学新的校训。为了进一步弘扬南大优良传统与校风,南大决定进行校训的征集工作。经过广泛征求意见和反复遴选比较,学校决定将“诚朴雄伟,励学敦行”作为南京大学新的校训。
二、南京大学新校训的特征
南京大学新校训的诞生,经历了漫长的上下求索和焦灼企盼的历程。而一旦落地生根,迅即在大江南北广泛传播,得到了社会的高度认同,归结其原因如下:
1.新校训体现了继承与创新相结合、传统与特色相结合、理想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
“诚朴雄伟”四字取自中央大学时期的学风和校训,是对历史传统的继承;“励学敦行”是从中国古代前贤名句中选取而来,是结合南大办学实践的创新。“励学”二字在古文中常有出现。宋真宗写过一首名为《励学篇》的诗,劝勉人勤奋学习。“敦行”见于《礼记·曲礼上》:“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
将“诚朴雄伟”与“励学敦行”两句合为一起作为今日南京大学的校训,反映了南大的优良传统与特色,又体现学校办学的理想追求和实现途径。
2.新校训立意高远、文字优美,体现义理、考据、辞章的完美统一,是全校师生员工集体智慧的结晶
南大“诚朴雄伟,励学敦行”八字校训,不仅言简意赅,琅琅上口,易于传记,而且端庄大气,寓意深刻,富有哲理。“诚、朴、雄、伟”与“励、学、敦、行”既各自独立成意,各有侧重,又相互联系,浑然一体,涵盖了教育思想、科学精神、品格修养等各个方面,在文字表述中是一个成功的典范。
3.新校训的顺利诞生是学校上下高度重视、深入研究、广泛动员、积极推行的结果
南大对校训征集工作极为重视,蒋树声校长亲自为这一工作提出三条基本原则:一是校训要承上启下,继往开来,既要反映传统,又要面向未来,与时俱进;二是校训要能概括南大的办学传统和办学理念,具有南大特色和个性;三是征集工作要广泛听取全校师生员工的意见。
这三条原则,是在“南大传统与学校精神”大讨论后提出的,是深入研究和反复斟酌的产物,为确定校训工作指明了正确方向。经过广泛征求意见和反复遴选比较,学校最终决定将“诚朴雄伟,励学敦行”作为南京大学新的校训。
校训征集工作本身就是一个宣传动员的过程,而在确定校训后,南京大学进行了大量的宣传推广工作,主要方式有:在学校的标志性建筑上铭刻校训;蒋树声校长带头撰写《诚朴雄伟 励学敦行——百年传统与南大校训》等文章,对校训的内涵进行了阐释,并通过网络、报刊等媒体广为宣扬;新校训宣传与百年校庆宣传结合同步,使其迅速在校友和师生中传播,并深入人心。
三、南大校训沿革对我校的几点启示
上海财经大学源远流长:1917年孕育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商业专修科(杨杏佛任主任)。1921年设立东南大学时,决定将南高商业专修科扩充改组成上海商科大学(与暨南大学合办),是为国内第一所商科大学(郭秉文兼任校长,马寅初为教务主任,主持校务);1922年,上海商科大学由东南大学独立承办,定名为东南大学分设上海商科大学。其后,先后更名为第四中山大学商学院(1927)、江苏大学商学院(1927)和国立中央大学商学院(1928),1932年从中央大学划出独立,定名为国立上海商学院。其后,又几经变迁,发展成为今日之上海财经大学。可以说,1932年从中央大学划出独立前我校的办学理念,是南高、东大一脉相承的。因此,我校与南大不仅有历史上的关连,更应有现实上的互动。
1.充分认识校训的重要性
校训是学校精神的重要表征,是对学校办学传统与办学目标的高度概括,是对全校师生具有指导意义的行为准则。它具有重要的凝聚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约束功能。换言之,一条好的校训能充分体现出办学主体的教育理念、精神境界和价值追求,并且还能够“内聚人心,外树形象”。2004年4月15日,上海市韩正市长在欢迎美国副总统切尼访问复旦大学的致辞中,强调指出:“‘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校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复旦学子,为了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强盛奋斗不止”。这是对校训的重要作用所作的现实诠释。国内一些知名大学的优秀校训早已深入人心、广为传颂的事实也充分证明了校训的重要性。
2.抓住有利时机开展校训征集活动
南京大学在校庆100周年前夕,发动全校师生,从百年办学思想中梳理、挖掘出了“诚朴雄伟,励学敦行”的校训,填补1949年以后的历史空白,令人鼓舞。我校与南京大学在历史上具有较深渊源,都经历过南高、东大、中央大学等特定的发展历程,江谦、郭秉文等校长的办学思想对我校办学历程也曾产生过深刻的影响。从历史和现实来看南京大学成功征集校训的做法,对我校而言具有特殊的借鉴意义。经过80多年的风雨,我校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性战略机遇期,并在2007年迎来90周年校庆。因此,迫切需要借鉴南京大学的经验,加快启动校训征集工作,以具备“财大人”高度认同度的校训向90周年校庆献礼。
3.校训征集过程中要发动师生踊跃参与
校训并不一定出于学校领导之手,但须经一定程序由学校领导认可,上升为学校提倡的办学目标和指导师生行为的准则,并大力宣扬和推行,最终被大多数师生了解和实行。如广泛流传的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校训即是一例,而南京大学新校训的诞生也是如此。一条好的校训,一般是寥寥数字,但要做到义理、考据、辞章的完美统一,谈何容易。这必定是一个集思广益、群策群力的结果。
4.未来的校训应坚持财大特色
通过对国内部分高校校训的比较,可以发现,目前一些大学的校训很是精当、贴切,催人奋进,回味深长,很受教益。南大校训就是其中的佼佼者。然而,确有相当部分学校的校训严重雷同,诸校一词,缺乏个性,鲜有特色,不能充分体现学校的教育宗旨和学校办学特色。还有部分高校,校训不明确,有时称为“办学理念”、有时称为“校风”,等等,表述方式也较随意。我校未来的校训一定要体现财大自身的特色,真正做到“度身定制”。
5.未来的校训要体现历史传承与时代精神
历史上,江谦、郭秉文等教育家的办学思想,对我校的创建和迅速崛起,影响甚巨。学校独立之后,上海商学院的办学者,继承和坚持了上海商科大学创办后形成的优良的办学传统和思想,更为重要的是,期间有许多专家学者、社会名流在这个舞台上活动过,他们的思想和行动,对于今天的上海财经大学的发展,也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校训作为学校的表征,是学校长期办学理念的结晶。因此,在注重传统的同时,更要赋予时代精神,体现学校办学目标和方向。要将历史办学传统和现实办学目标有机结合,做到承上启下,继往开来,既要反映传统,又要面向未来,与时俱进。还要高度概括学校的办学传统和办学特色,彰显个性,对我校而言,即要彰显财经学科“经世济国”的价值追求。
6.未来的校训应意蕴高远而雅俗共赏
为使未来的校训真正经得住历史考验,应努力在文字上实践如下目标:一是立意高远、寄托遥深。未来的校训应具有高度概括性,在立意上从大局着眼,做到高屋建瓴,一览众山小;二是文字优美、具有张力。努力采用文采斐然、内涵丰富和具有张力的文字,易于大家传记和作进一步深入的阐释;三是引经据典,雅俗共赏。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留下无数宝贵的精神财富。未来的校训应能充分、恰当地体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富于文化意蕴而使其雅俗共赏,流传久远。
注释:
①张次博郭秉文的办学思想与上海商科大学财经高教研究,2003(4).参考文献:
1.王德滋主编南京大学百年史[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2.朱斐主编东南大学史(第一卷)[M].东南大学出版社,1991.作者简介:
孟渊(1974-),男,上海财经大学研究室助理研究员; 应望江(1963-),男,上海财经大学研究室副主任,教授。
第四篇:学习十八大报告心得体会-浅谈十八大精神与我校校训(模版)
学习十八大报告心得体会
浅谈十八大精神与我校校训—— ****** 举世瞩目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此次大会是在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全面回顾、总结了党的实践经验,进一步明确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目标和宏伟蓝图,进一步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大会选举产生新一届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必将有力地指导和激励全党全国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前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征途上,党领导着全国人民一定会赢得新的更大胜利。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在总书记的报告中,我看到了党中央对职业教育的关注和重视,看到了高等教育的发展前景和发展方向。这极大增强了我的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自己的思想和觉悟产生新的飞跃,让我受益匪浅。
身为******大学的一名人民教师,秉承着“******”的校训,从十八大的精神中,深刻体会到高校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和肩负的历史使命。我校建校**年以来,始终追随党的领导,肩负着党赋予的使命,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培养出一代代优秀的接班人。世事变迁,我们也在不断的改新革面,科学发展。但始终不变并坚持践行的是我们的校训—— ******。
校训是一个学校的育人方针,也是一个学校的发展灵魂。我校正是秉承着“******”的校训,不断的发展壮大。历史证明,我们的校训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并符合时代的主旋律。从历史资料中可以考察到,“**”出自《大学》中,“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此处的明德的“明”,一为明白、清楚,二为懂得、了解,三为弘扬、彰现;“德”,指品行、品质、道德。即认同、践行和彰显美德,依照道德规范明确自身责任来做事。身为一名教师即使知识再丰富,如果没有责任感,没有良好的师德,他永远不会成为一个合格的老师。同样,十八大报告中也传递出这样的精神,求才先求德,领带干部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认明责任才能更好的防止腐败现象,正确的领带人民群众加快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出自《朱子语录》中,“论先后,当以致知为先;论轻重,当以力行为重”。“**”短短四个字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即人要有丰富的学识,并要努力去行动、实践。其强调的是学习与实践的统一。在高校中,求学是学习的过程,但求学不能脱离实践,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提升自身能力,实现自身的价值。习主席在阐述伟大的“中国梦”时特别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八个字,意味深长,振聋发聩,反映了我们党对新形势下执政使命的深刻认知,彰显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优良作风,必将凝聚起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意志和力量,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
中国的发展正面临新的历史机遇,****大学的发展也将上升到新的阶段,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深感身上的责任重大。我愿以十八大报告精神武装自己,秉承“*******”的校训,切实做好本职工作,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2012.12.19
第五篇:品读校训
“品读校训 感悟青春”主题校训征文编号:
最美青春,我们一起成长
作 者 姓 名 : 高云霞
单 位: 沈阳师范大学
院(系)专业: 教师专业发展学院小学教育系 寝(宅)电话: 无
手 机: ***
E - mail : 1185191764@qq.com
我们年轻,二十几岁的大好时光,我们从祖国的大江南北聚会在这魅丽的沈阳师范大学。最美的青春年华里,我们和沈师一同成长,更加成熟,更加优秀,为承接祖国新一轮发展做好准备,将来为祖国的建设尽我们最大的力量。
在这里我们信心满满的开始了人生的又一次征程,在沈师六十岁生日即将到来之际,我们这一群年轻一代的沈师人紧紧围绕着沈师“博学厚德尚美健行”的校训,励志前行,力求“今天我们以沈师而骄傲,明天沈师因我们自豪”,为了不辱沈阳师范大学这六个字,坚持以我就是沈师形象的理念来要求自己,时时刻刻不忘沈师人的责任。
沈阳师范大学六十年来五易校址六更校名,风采不减,风风雨雨实属不易,这是在一代又一代沈师人共同的努力下,在党和国家的帮扶支持下才取得的光辉成就。在前人打下的良好基础之下我们后辈人更应该继续努力,为把沈师打造成国家有名,省属一流的高等院校而努力前行。
在六十年的发展历程中,沈阳师范大学艰苦创业,锐意进取,积淀并形成了“博学厚德 尚美健行”的校训,传承和发扬了“自强不息 创业创新”的沈师精神。秉持着校训的精神,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导下,结合中外优秀教育经验,将中外优秀文化有机结合,经过励精图治、开拓进取、辛勤耕耘,我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层次日益提升、办学实力显著增强。学校现占地面积1928亩,拥有专任教师1645人,其中特聘教授13人,教授242人、副教授590人。学校现有文学院、外国语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音乐学院、戏剧艺术学院等22个二级学院和12个校属馆部中心,并拥有我国在中东地区的第一所孔子学院——沈阳师范大学黎巴嫩圣约瑟夫大学孔子学院。现有本科专业5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个,硕士授权点57个,是法律硕士、公共管理硕士和教育硕士三个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单位,是开展在职人员以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的单位,是中国政府奖学金留学生接受单位。具有国家及省级重点基地6个;省级重点学科及共建重点学科4个;省、市级重点实验室7个,综合性实验室12个。设有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所、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所、古生物研究所、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所、昆虫研究所等各类研究机构33个。
我现在是沈阳师范大学教师专业发展学院一名普通学生,自09年入校以来,通过日常学习和一些院级校级的活动中深切的体会到我校教书育人,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栋梁之才的属性特征。仅以我自身为例,虽然,我校已向综合性院校发展,但仍然注重师范专业的发展,注重培养师范生专业技能的发展,培养教师口语,教师书法,心理学,教育学,课程设计等多方面的能力。为此我们不仅有这方面的课程要求,更是开展了未来教师协会,书法协会,莘情家教中心,代理家长等一系列社团和活动。
我校注重培养一种良好的学风获得广博的知识,坚持“博学”,我校南生活区通往教学楼的路上就树有孔子圣像,尊崇其博学和治学理念,我校教学楼就名为“博文楼”体现了我校旨在此楼培养博学之人的精神。
我校重视高尚道德品德的品德,秉承“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坚持“厚德”更加注重学生大学期间个人道德品质的养成,所谓“有才无德是危险品”我校深刻理解这一观点,为把我们培养成新一代德才兼备的人才而努力,我校青年志愿者协会,义务家教中心等组织就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迅速发展起来。
我校按照马克思的“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思想,意在确立一种崇尚美,追求美,构建和谐的价值取向。注重“尚美”我认为人人都应该树立起一种对美的追求,不光是学音乐美术的艺术类要有,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对美的追求,你看我们学校的整体建筑就能体现出中国传统的和谐之美,我们良好的校园环境,茵茵绿草,何尝不是一种自然之美。
我校认为“天行健,君以自强不息”,是意在形成一种自强不息的行为方式。坚持“健行”。在这一理念指导下,我校勤工助学中心发展壮大起来,注重培养大学生自强的精神。在不影响学习的前提下,自立,自强。
2011年5月21日,我们沈阳师范大学将迎来60周年华诞。六十年一甲子的发展,我们凝结成“博学厚德尚美健行”的校训精华。现在为了明天的沈师更加辉煌,作为新一代沈师人的我们会更加努力前行。
附录:
学校 沈阳师范大学 校训 博学 厚德 尚美 健行 校训释义:
“博学”出自对培根“知识就是力量”的引申,意在培育一种良好学风获得广博知识。“厚德”出自《易经》“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在培养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尚美”是马克思“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思想的贯彻,意在确立一种崇尚美,追求美,构建和谐的价值取向。“健行”出自《易经.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在形成一种自强不息的行为方式。
从文化意义上看:体现了中外优秀文化的有机结合。从内在含义上看:体现了党的教育方针。从逻辑关系上看:体现了通过知识理性“博学”走向实践理性“厚德”的自觉与升华,体现了“知”(“博学厚德”)与“行”(“尚美健行”)的统一,体现了“真善美”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