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古诗中描写山水四季名句精华 文本文档
1.春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汉 乐府古辞《长歌行》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唐 贺知章《咏柳》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唐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宋·朱熹《春日》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南宋 志南和尚《绝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2..夏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静慈寺送林子方》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宋·赵师秀《约客》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宋·秦观《三月晦日偶题》
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宋·陆游《初夏绝句》
3、秋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唐·王绩《野望》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唐·杜牧《秋夕》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宋·范仲淹《苏幕遮》
4、冬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晋·谢道蕴《咏雪联句》
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唐·李白《北风行》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釣寒江雪。--------唐·柳宗元《江雪》
谁将平地万堆雪,剪刻作此连天花--------唐·韩愈《李花二首》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唐·高骈《对雪》
5、月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李煜《相见欢》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
6、友情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7、鸟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杜甫《望岳》
8、雨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歌子》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和尚《绝句》
渭城朝雨亦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绝句》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伶仃洋》
9、山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木兰诗》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早发白帝城》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10、花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和尚<绝句>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静慈寺送林子方》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西江月》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宋-杨万里 《宿新市徐公店》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第二篇:古诗中的名句(模版)
六年级语文复习------古诗中的名句
1、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2、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3、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乐游原》
4、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绅《悯农》
5、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6、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8、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夏日绝句》
9、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七步诗》
10、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
11、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12、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13、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14、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15、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6、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17、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18、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19、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20、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
21、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刘禹锡《竹枝词》
2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23、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林升《题林安邸》
24、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州》
25、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26、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27、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己亥杂诗》
28、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9、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30、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31、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32、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选编:徐继东)
第三篇:古诗中的四季
古诗中的四季
自古至今,多少文人墨客沉醉于四时更替,看庭前花开花落、观天上云卷云舒,饮酒赋诗。古诗,记录着历史发展的轨迹,散发着人文精神的芬芳。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今天,就让我们领略以一下古诗中的春夏秋冬吧.。
四季之韵—-春。春,生机勃勃,总是给人新的希望。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迷恋西湖美景,一句“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一个“争”字道出了对西湖生机蓬勃的春之情感,表明了古人对春天的喜爱;碧草蓝天的春之画卷,展现了古人对春天的向往;好一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一个“蹄”字展现了诗人的信马由缰、怡然自得。乱花浅草写出了花之多,春之浓。诗中的情,诗中的景,诗中的古春之意。
四季之酷――夏。夏往往给人的感觉是炎热的,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却让人们重新感受夏天的美好,无穷碧的莲叶给人以清爽的感觉,在炎热的的夏日更是难得。别样红的荷花与莲叶的无穷碧互相映衬更加突出了荷花的红,让人在清爽的感受同时融入色彩美的感觉.。清香怡人的夏之芬芳,显现了烈日炎炎中的一丝清爽;出水芙蓉的夏之荷花,增添了白热光中的一段色光。诗中的荷,诗中的画,诗中的夏之荷景
四季之凄――秋。秋,落叶归根,总是给人以凄凉悲惨的感觉。而在刘禹锡眼中的秋,却别有一番情致。“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以其奔放的热情和旷达的胸怀,通过生动的画面描绘和对秋天的赞美,表现出昂扬奋发的精神面貌。全诗充满着积极向上的精神,真是别具匠心。“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展现了凄寂幽静的秋之气息,正是风高气爽、枫叶红树上的一笔;黄昏落日的秋之凄美,显示秋天胜春的真正美丽。诗中的树,诗中的叶,诗中的凄美秋光。
四季之寒――冬。冬,总是给人以萧然肃杀之感。“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毛泽东的《沁园春〃雪》生花妙笔地概括出了北国漫天飞雪,大地冰封的景象。还具体的描写长城内外白雪覆盖飞舞的银蛇,奔驰的蜡象。其中动静相接,最后还有妖娆的想象,给读者以无限遐思。然而八大家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则描绘了一幅寥无人烟的冬之寂景。这是冰山雪月的夜幕,千鸟回巢的冬之盛况,显出了冬日寂清的凄画。诗中的山,诗中的雪,诗中的寂寥寒冬。
春夏秋冬四季,诗人描写的淋漓尽致。诗中的春,诗中的夏,诗中的秋,诗中的冬,拼成了一幅四季的水墨宝画,耐人寻味;春日的意韵,夏季的酷热,秋季的凄美,冬时的严寒,汇成了一首四季的长诗,绵远悠长。
八年级八班兰晓荷
第四篇:出自古诗中的138个名句
出自古诗中的名句
1.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唐 岑参《逢入京使》)2.梅花竹里无人见,一夜吹香过石桥。(宋姜夔《除夜自石湖归苕溪》十首之一)3.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宋 卢梅坡《雪梅》二首之一)梦中不识路,何以慰相思。(南朝· 沈约《别范安成》)4.靡不有初,鲜(xiǎn)克有终。(先秦 《诗经·大雅·荡》)5.眠分黄犊草,坐占白鸥沙。(宋王安石《题舫子》)6.明月出天山,苍茫去海间。(唐 李白《关山月》)7.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宋苏轼《水调歌头》)8.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宋 范仲淹《苏幕遮》)9.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宋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10.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11.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唐陈子昂《春夜别友人》二首之一)12.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魏 曹植《七哀》)13.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南朝·宋谢灵运《岁暮》)14.明月有情还约我,夜来相见杏花梢。(清 袁枚《春日杂诗》)15.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唐高适《别董大》)16.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宋 李清照《醉花阴》)17.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唐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18.莫道终身作鱼蠹,尔来书外有功夫。(宋 陆游《解嘲》)19.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宋岳飞《满江红》)
出自古诗中的名句
20.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白居/ /易《琵琶行》)
21.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唐杜牧《题扬州禅智寺》)22.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23.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唐王维《积雨辋川作》)24.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25.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唐杜牧《江南春绝句》)26.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唐 杜甫《绝句二首》之一)27.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宋杨璞《七夕》)28.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唐 刘希夷《代悲白头翁》)29.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宋姜夔《扬州慢》)30.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唐 贾岛《题李凝幽居》)31.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宋郑思肖《画菊》)32.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唐 杨炯《从军行》)33.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宋潘阆《酒泉子·忆余杭》)34.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战国·楚 屈原《九歌·湘夫人》)35.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唐韩愈《调张籍》)36.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唐 王昌龄《从军行》)37.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唐杜甫《旅夜抒怀》)38.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宋 李朴《中秋》)39.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唐李白《菩萨蛮》)
出自古诗中的名句
40.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宋 辛弃疾《鹧鸪天·代人赋》)41.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唐杨敬之《赠项斯》)42.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宋 欧阳修《朝中措》)43.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宋欧阳修《踏莎行》)44.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唐 曹松《己亥岁》)45.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唐王翰《凉州词》)46.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宋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晋陶渊明《咏荆轲》)47.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晋 陶渊明《移居》)48.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魏 刘桢《赠从弟》)49.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唐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50.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唐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51.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宋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52.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 出自古诗中的名句
57.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唐 杜甫《梦李白二首》之二)58.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唐刘禹锡《浪淘沙》)59.千家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宋 王安石《元日》)60.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唐白居易《琵琶行》)6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唐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62.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唐 齐己《早梅》)63.乾坤万里眼,时序百年心。(唐杜甫《春日江村五首》之一)64.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唐 王之涣《凉州词》)65.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宋范仲淹《渔家傲》)66.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宋 王安石《梅花》)
67.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68.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先秦《诗经·卫风·硕人》)69.巧言虽美,用之必灭。(魏曹植《矫志诗》)70.妾心藕中丝,虽断犹牵连。(唐 孟郊《去妇》)71.青山是处可埋骨,白发向人羞折腰。(宋陆游《醉中出西门偶书》)72.青山横北廓,白水绕东城。(唐 李白《送友人》)73.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唐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74.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唐 李德裕《登崖州城作》)75.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唐王昌龄《送柴侍御》)76.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宋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77.青山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唐王昌龄《从军行七首》)
出自古诗中的名句
78.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魏 曹操《短歌行》)79.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明于谦《入京》)80.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唐 杜牧《清明》)81.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唐李白《经乱离后天恩流放夜郎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82.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唐杜牧《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83.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唐 李白《金陵酒肆离别》)84.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唐贾岛《忆江上吴处士》)85.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三国·魏 曹丕《燕歌行》)86.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唐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87.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唐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88.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唐钱起《省试湘灵鼓瑟》)89.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唐 王维《过香积寺》)90.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送元二使西》)91.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唐 杜秋娘《杂诗》)92.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93.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唐 杜甫《咏怀古迹》)94.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晋王羲之《兰亭集序》)95.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隋 薛道衡《人日思归》)
出自古诗中的名句
96.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唐崔护《题都城南庄》)97.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唐末五代 韦庄《菩萨蛮》)98.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宋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99.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唐 李白《将进酒》)100.101.102.10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宋文天祥《过零丁洋》)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唐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唐孟浩然《与诸子登岘(xiàn)山》)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宋苏轼《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游》)104.105.106.107.108.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宋 李觏gòu《乡思》)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宋苏轼《洗儿》)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唐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唐王维《鸟鸣涧》)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宋 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109.110.111.112.113.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唐杜荀鹤《山中寡妇》)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唐 杜甫《登岳阳楼》)日出寒山外,江流宿雾中。(唐杜甫《客亭》)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唐 白居易《忆江南》)日间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不吃惊。(元无名氏《包待制陈州粜米杂剧》)
出自古诗中的名句 114.日华川上动,风光草际浮。(南朝·齐 谢脁《和徐都曹出新亭渚》)115.116.117.118.119.120.121.122.123.124.125.126.127.128.129.130.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唐崔颢《黄鹤楼》)日日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明 文嘉《明日歌》)荣名秽人身,高位多灾难。(魏嵇康《与阮德如》)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宋 秦观《鹊桥仙》)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唐刘禹锡《浪淘沙》)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先秦 《诗经·小雅·小旻》)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先秦《诗经·卫风·淇奥yǜ》)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宋 陆游《示子遹yù》)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宋王观《卜算子》)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宋 苏轼《琴诗》)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宋陆游《书愤》)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宋 范仲淹《渔家傲》)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唐柳中庸《征人怨》)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唐 杜甫《蜀相》)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唐 刘禹锡《陋室铭》)131.132.13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唐 李白《送友人入蜀》)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出自古诗中的名句 134.135.136.山花落尽山长在,山水空流山自闲。(宋 王安石《游钟山》)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唐无名氏《断句》)山抹微云,天粘衰草,画角声断谯qiáo门。(宋 秦观《满庭芳》)137.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晋陶渊明《饮酒二十首》)138.山色不厌远,我行随处深。(唐 钱起《游辋川至南山寄谷口王十六》)
第五篇:古诗中的音乐描写
《列子》载: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哉?”
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古诗中的音乐描写
诗歌的发展经历了从口头创作到书面创作的过程。最初的诗歌是在口头上传唱的,到后来的唐诗宋词元曲都与音乐密不可分。“诗歌”本身就是“诗”与“歌”的结合体。好的诗歌往往以其铿锵的节奏、优美的韵律给人音韵和谐的美感。而描写音乐的诗歌更是诗中有乐、乐中有诗,两者交融,令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随手翻看几首描写音乐的古诗,发现这些作品在描写音乐时常常采用以下几种手法。
以声喻声。这是最常见的描写手法,姑且叫“拟声法”吧。就是用我们生活中一些常听到的声音来具体形象地比喻音乐声。白居易的《琵琶行》堪称描写音乐的经典之作,其中作者大量运用了以声喻声的手法来描写琵琶声的复杂多变。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这里作者妙笔描绘琴声如“急雨”般沉重舒长,如“私语”般细促轻幽,如珠落玉盘似的圆润悦耳,如“莺语”般婉转流畅,如“银瓶乍破”“刀枪鸣”似的铿锵雄壮,如“裂帛”般强烈清脆。试想一下,如果没有这些丰富多彩的比喻句,诗歌怎会给我们带来如此摇曳多姿的美感。
再如李白的《听蜀僧浚弹琴》中的“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诗人以“一”与“万”对比,写出了蜀僧起始演奏的一刹那就带来了巨大浑厚的声响。小小一支琴,仅凭指弹,却有如万壑松鸣,涛声澎湃,不能不令人惊叹蜀僧演奏技艺的高超。
后来的欧阳修在他的《秋声赋》里也运用了不少以声喻声的句子:“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枞枞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
以形喻声。人的各种感觉之间是互通的,听觉的声音可以转化为视觉的形象,甚至是嗅觉的气味等等,我们称之为“通感”。古诗中常常用视觉所见的形体去比喻听觉所闻的声音,通过由声到形的联想,使音乐声更具有质感,这样能把音乐的特点更准确更生动地表现出来。
韩愈在《听颖师弹琴》一诗中有“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风扬”的诗句。“浮云柳絮”本不发声,似乎与音乐无关,但它们“无根蒂”、“随风扬”,在广阔的天地间自由飞扬,诗人取这一形态特点,比喻琴声的自由奔放。诗中还用“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的诗句来形容音乐声陡然由高到低的急剧变化。“分寸”“千丈”这些距离长度,也属于视觉范围之内,本与听觉无关。但诗人却用来比喻声音的变化,我们也似乎随着声音攀登到了高峰,突然又随着声音落下千丈深涧。这样就把抑扬顿挫的琴声有形化了,把听觉与视觉沟通,使读者浮想联翩,大有身临其境之感。中唐诗人张祜有一首写音乐的绝句《听简上人吹芦管》:“细芦僧管夜沉沉,越鸟巴猿寄恨吟。吹到耳边声尽处,一条丝断碧云心。”那隐隐哀伤的芦管声远远地传来,传到耳边,已越来越细,终于消失,仿佛是“一条丝断”了,诗人的“碧云心”也彻底地抛弃了。这里把声音由细微到消失的听觉感受,比喻为可以看见的“一条丝断”,显得新颖别致。
这种化无形为有形的手法不由得使我们想起刘鹗的小说《老残游记》中写明湖居听书的
情景。先写黑妞的演唱“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后写王小玉:“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那知他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几啭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
(对音乐描写的一段美文,摘自《老残游记》
正在热闹哄哄的时节,只见那后台里,又出来了一位姑娘,年纪约十八九岁,装束与前一个毫无分别,瓜子脸儿,白净面皮,相貌不过中人以上之姿,只觉得秀而不媚,清而不寒,半低着头出来,立在半桌后面,把梨花简了当了几声,煞是奇怪:只是两片顽铁,到他手里,便有了五音十二律以的。又将鼓捶子轻轻的点了两下,方抬起头来,向台下一盼。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左右一顾一看,连那坐在远远墙角子里的人,都觉得王小玉看见我了;那坐得近的,更不必说。就这一眼,满园子里便鸦雀无声,比皇帝出来还要静悄得多呢,连一根针跌在地下都听得见响!
王小玉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那知他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几啭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削壁干仞,以为上与大通;及至翻到做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做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险,愈险愈奇。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又极力骋其千回百析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从此以后,愈唱愈低,愈低愈细,那声音渐渐的就听不见了。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约有两三分钟之久,仿佛有一点声音从地底下发出。这一出之后,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这一声飞起,即有无限声音俱来并发。那弹弦子的亦全用轮指,忽大忽小,同他那声音相和相合,有如花坞春晓,好鸟乱鸣。耳朵忙不过来,不晓得听那一声的为是。正在撩乱之际,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这时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
以境显声。诗歌描写音乐还常常通过周围景物的描写来烘托曲调的优美和演奏者技艺的高超。盛唐诗人李颀写过一首《琴歌》:在“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木风入衣”的夜晚弹琴的人先弹了《渌水》,又弹了《楚妃》,“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琴声一起,万籁俱寂,乌鹊不飞,林木不响,连星星也躲了起来,似乎都陶醉在琴曲之中了。这里作者并不直接描写琴声如何动听,而通过情景的描写来烘托,你看,世间万物乃至天上的星星都听得入神了,更何况人呢?
高适在《听张立本女吟》中也有“清歌一曲月如霜”的佳句。“清歌”是什么样子人们不易想象,而“月如霜”却是人人都可以见到的。看到了洁白如霜的月光,“清歌”的明净清凉、令人神爽的韵味就感受到了。白居易《琵琶行》中的“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也是通过环境描写来烘托声音,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以感衬声。描写音乐除了正面写演奏者的技艺外,还可以写听众的反映及感受,由侧面烘托,以达到烘云托月的效果。先看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诗中并没直接写笛声的哀怨婉转,而是通过听众的反映,情感的变化来写乐曲声:听着这暗暗飘来的《折杨柳》的玉笛声,谁能不触动怀念故乡之情呢?
中唐诗人王表的《成德乐》也是采用这种手法:“赵女乘春上画楼,一声歌发满城秋。无端更唱关山曲,不是征人亦泪流。”赵女是“乘春”上画楼,但听众从声音里感觉到的却是“满城秋”,一声歌发竟使人感到满城皆有秋意,那歌声的悲切动人,就可想而知了。不知为何她又唱起了以征戍为主题的《关山曲》,使得那些没有征戍生活体验的人都热泪横流了,对那有过戍边生活的人,就更不必说了。这里没有直接写歌声,但那悲悲切切的哀怨之声,如响在耳边,令人嘘唏不已。
《琵琶行》中的“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不也是如此吗?
听蜀僧浚弹琴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解】:
1、绿绮:琴名。晋傅玄《琴赋序》:“司马相如有绿绮。”相如是蜀人,弹者是蜀 僧,故以绿绮切之。2、一:加强语气的助词。3、挥手:指弹琴。
4、流水:相传春秋时钟子期能听出伯牙琴中的曲意,时而是志在高山,时而是志在 流水,伯牙乃许为知音。见《列子·汤问篇》。这句是说,客中的情怀,听了 “高山流水”的曲意,为之一洗。5、霜钟:指钟声,《山海经》:丰山“有九种焉,是知霜鸣”。郭璞注:“霜降则 钟鸣,故言知也。”入霜钟:余音与钟声交流,兼喻入知音者之耳。
【韵译】:
四川僧人抱弹名琴绿绮,他是来自巴蜀的峨嵋峰。他为我挥手弹奏了名曲,好象听到万壑松涛雄风。高山流水音调一洗情怀,袅袅余音融入秋天霜钟。不知不觉青山已披暮色,秋去也似乎暗淡了几重!
此诗是写听蜀地一位和尚弹琴,极写琴声之入神。开头两句,写他来自故乡四 川,表达对他的倾慕。颔联写弹琴,以大自然的万壑松涛声作比,令人感到琴声之不 凡。颈联写琴声荡涤胸怀,使人心旷神怡,回味无穷。尾联写聚精会神听琴,而不知 时日将尽,反衬弹琴之高妙诱人。全诗一气呵成,势如行云流水,明快畅达。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洛城就是现在河南的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称为东都。一个春风骀荡的夜晚,万家灯火渐渐熄灭,白日的喧嚣早已平静下来。忽然传来嘹亮的笛声,凄清婉转的曲调随着春风飞呀,飞呀,飞遍了整个洛城。这时有一个远离家乡的诗人还没入睡,他倚窗独立,眼望着“白玉盘”似的明月,耳听着远处的笛声,陷入了沉思。笛子吹奏的是一
支《折杨柳》曲,它属于汉乐府古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枝相送;杨柳依依,正好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在这样一个春天的晚上,听着这样一支饱含离愁别绪的曲子,谁能不起思乡之情呢?于是,诗人情不自禁地吟了这首七绝。
这首诗全篇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这笛声不知是从谁家飞出来的,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并不准备让别人知道他,却不期然而然地打动了许许多多的听众,这就是“谁家玉笛暗飞声”的“暗”字所包含的意味。“散入春风满洛城”,是艺术的夸张,在诗人的想象中,这优美的笛声飞遍了洛城,仿佛全城的人都听到了。诗人的夸张并不是没有生活的依据,笛声本来是高亢的,又当更深人静之时,再加上春风助力,说它飞遍洛城是并不至于过分的。
笛声飞来,乍听时不知道是什么曲子,细细听了一会儿,才知道是一支《折杨柳》。所以写到第三句才说“此夜曲中闻折柳”。这一句的修辞很讲究,不说听了一支折柳曲,而说在乐曲中听到了折柳。这“折柳”二字既指曲名,又不仅指曲名。折柳代表一种习俗,一个场景,一种情绪,折柳几乎就是离别的同义语。它能唤起一连串具体的回忆,使人们蕴藏在心底的乡情重新激荡起来。“何人不起故园情”,好象是说别人,说大家,但第一个起了故园之情的不正是李白自己吗?
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自己从小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作为祖国的一部分,她的形象尤其难以忘怀。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听颖师弹琴》赏析
【唐】韩愈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任飞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