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事一理”型记叙文(教师版)

时间:2019-05-13 11:06: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一事一理”型记叙文(教师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一事一理”型记叙文(教师版)》。

第一篇:“一事一理”型记叙文(教师版)

“一事一理”型记叙文

教学目标:学习并掌握“一事一理”型记叙文的写作基本要求。教学重点:初步了解并能学以致用,写“一事一理”型记叙文。教学方法:讲练结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

第一、二课时

【考点透视】

江苏省近几年的高考语文在阅卷工作结束后,专家学者们总是会慨叹优秀的记叙文少之又少,下一届考生在购买翻阅上一届考生的优秀考场作文时也会发出同样的感慨。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我们的记叙文成为广大考生考场作文的第二甚至是第三选择呢?对于那些议论文基础同样薄弱的学生,我们还能否可以依靠记叙文获得高考的生存资格?答案是肯定的。今天我们就对“一事一理”型记叙文中进行彻底的揭秘和解剖。希望通过范文的学习,使我们对“一事一理”型记叙文有深入的了解,并能学以致用。

【解题方略】

一、道具——让我们的故事更紧凑

父亲的洗发水

腊月二十八那天,我匆匆忙忙地赶回了家。

其实,父亲早在一个月前就写信给我,信重复了“不要节省,饭要吃饱,衣要穿暖”等五年来一贯的内容之后,末尾加了一句“过年了,早点儿回来”。

可我学业实在太繁重,没时间——不,这只是借口,事实上我潜意识里已经不太想回家了。在上海求学的时间长,有时候觉得上海和家乡简直就是正反两个“命题”:在上海我喝自来水、用“海飞丝”洗头发、和同学高谈阔论、看各种各样的精彩影视节目……可是,在家乡我只能喝又黄又苦的井水、用碱粉洗头、和儿时的伙伴相对无言、看14 英寸 黑白电视机中寥寥无几的电视节目…… 但生活总还是生活,家乡也总还是家乡,每年的春节我还是要从一个“命题”到另一个“命题”的。

大年三十那天,我们全家都洗头发,父亲又要去拿碱粉,被我拦住了:“爹,你不是买了洗发水了吗?” 父亲愣了一下,才想起来:“瞧我这记性!” 洗完头发,父亲竖起大拇指:“这洋玩艺儿洗完了,就是舒服。” 我也洗了头发,可觉得有点不对劲,仔细看看瓶子的包装,我知道了让儿子别花冤枉钱的父亲,这次自己却的的确确花了冤枉钱:“海飞丝”是假的。但为了不让父亲

心疼那二十几块钱,我没有告诉他。

正月初十,我有些事,就提前向另一个“命题”转移了。临行前,按照家乡的传统习俗,父亲点燃一串长长的鞭炮,母亲则红着眼圈,依依不舍地问我:“放暑假还回来吗?”

我小心翼翼地回答:“暑假要搞社会实践,可能……可能没时间回来。”“不能回来就算了,学业要紧。”母亲说着从围裙里拿出了那瓶“海飞丝”,“本来这洗发水,你爹买来留着给你寒假和暑假用的,既然你不回来了,就带到上海去吧。”

我的鼻子一下子就酸了,忙接过洗发水,转头就走了,走出去老远,才敢回过头去,鞭炮还在炸响,泪眼蒙眬中,我发现父亲花白的头发在焰火的映衬下,已经凝成一片永恒的召唤。

【分析】 家洗发水的价值到底有多大? 1.假洗发水承载真情感

身:离家——回家——离家

心:也离——未回——皈依

2.假的海飞丝——实用价值:趋近于零

情感价值:飙升

正如唐诗宋词一样,我们任何复杂的情感都可以寄托在一定的意象上。学会选择恰当的道具是一事一理记叙文的基本功。

一事一理型记叙文必杀技——道具

二、点题——让我们的故事有价值

勇于放下(学生习作)

那年,凭着对高中新生活的激情,一进校便当上校文学社团的社长。

从一开始的踌躇满志到后来的疲于应付,想把社团发扬光大的宏伟志向一下子被冲的烟消云散。从取稿到审稿,送给老师进行二审,打印出来进行校对,一系列的任务仿佛一个人做了,社员难召齐,场地难安排,一堆的问题搞得我焦头难额,说实话,真有放弃的冲动。但真要把这些事交给社员做,我还是不敢,看着他们一个个不上心的样子,实在是很难交付。所以,我多想把自己撕成两个人,一个应付学业,一个忙于活动。

父亲看出了我的异常,问我怎么了,我如实相告,语气里带了种种不满,父亲笑了笑未知可否。

星期天的下午,父亲正巧也在家,他翻出一套很久没穿的休闲装旅游鞋,说“女儿,我们去爬老城墙吧。”带了一包东西让我背着,且再三申明不许我打开看。包很沉,不过还好我年轻。简单的准备之后我们就步行出发了,家离老城墙还是很远的,觉得肩上的东西愈发的重起来,爬起老城墙,似乎都没什么支撑的力

气了,口渴、疲劳更让我这个难得锻炼一次的人难以忍受。

“把包打开吧!”父亲看着我的表情,淡淡地说。

好奇的我立即打开,原来是两瓶大号装的盐汽水,它们折磨了我一路。三下五除二我便和父亲各自喝了一大瓶,看看古城墙下的风景,休息了一会。父亲拍拍屁股,说我们原路返回吧。

同样的步行回家,因为肩上没有了重负,所以我们走得很轻松。

“你是社长,理应多担一些,然而你把一切都放在肩头,当然很累。”父亲看着轻快的我,淡淡地继续说道,“勇于放下一部分,学会信任你的成员,合理分工,你能做到的,对么?”父亲循循善诱,他的金玉良言也徐徐进入我的耳朵。

勇于放下包袱,轻装上阵。父亲的一席话堵住了我对生活喋喋不休的抱怨。

我试着转移自己的重荷,按计划分配任务,你去取稿,你筛选优秀的稿件,你负责录入排版,你负责校对……

果然不出父亲所料,在我勇于放下一些之后,社员们也变得更加充实,他们不再是空头挂名,每个人都认真地完成了所分配的任务。

“完成了!”“搞定!”“OK!”

一群人围在印刷室里,看着亲自参与的杂志出版,大家都笑了。

父亲说的没错,勇于放下,活得自在。

【分析】要想依靠一件小事说清一个大道理,在小事叙述结束一定不能忘记点题。

一事一理型记叙文必杀技——结尾处从普通故事中提存、升华,简洁干脆地点题。

三、细节——让我们的故事有看头

这也是一种美丽(学生习作)

“你,就是你,把贴在墙上的传单给撕下来。”不远处那个身处材魁梧,肩戴红臂章的人喝道。

捧着一叠传单正准备离开的我顿时一惊,众目睽睽之下,只好悻悻的把刚贴在墙上的传单又撕了下来。

“哼,有什么了不起的,不就是戴个红臂章吗?”我愤愤的转身走开,临行前当然不忘狠狠的白他一眼。一拐弯,刚好看见他正用力的撕着墙上的传单。

我心里余恨未消,记下了他冰冷的目光。

星期天,我出门去找同学,路上刚好经过那堵墙。我不屑的向墙边瞟了一眼,那个肩戴红臂章的人果然又在用力的撕着满墙 的传单。要知道那些贴在墙上的传单显然不是这么容易就能撕下来的,有的还要花好一番功夫。看着满墙的传单,我得意地笑了笑。

傍晚的时侯,我托着疲惫的身体慢悠悠的往家走。离很远就看到那堵墙边的人影还在撕着传单。等我走的稍近些却发现他忽然停下了手上的工作,出神的看着墙上。我沿着他的视线看去,是一张已经快被撕下来的传单,在风中无力的抖动,好像在祈求他放过自己一般。呼,又是一阵风吹过,那张传单终是不经风吹,从墙上滑了下来。他一个激灵,连忙追上这传单,从地上捡起来又拍拍像是怕弄脏了一样。回到刚才的位置,他从口袋里掏出一圈胶带。小心翼翼的又把传单贴回了墙上,看了很长时间,用手拍了拍才转身继续工作。

我揉了揉眼睛,仿拂刚才看错了一般。这个冷面人居然放过了一张传单,还亲自贴紧了它。我掐了掐自己,确信不是在做梦后小心翼翼的走上前去。等到他转过身子到对面时,我连忙冲上前去,空荡荡的墙面上只有那一张传单被贴的很紧,再大的风也不能吹动它的一角。

我抬头看向那张传单,“寻母启示”四个大字顿时映入了我的眼帘。我愣了好长时间才反应过来,再转身看去,他仍在用力的撕着其他传单,冰冷的眼神里却是在不经意间流露出了美丽。

墙边仍然人来人往,他也依旧戴着红臂章在撕传单,但却少了一个嘲讽他的人,因为我知道他也有一种美丽的一面。

【分析】细节是一事一理型记叙文的生命力和得分点,没有细节描写,我们的故事便会黯然失色,文中小作者对“红臂章”的观察细致入微,且用心感悟,所以描写起来才生动形象。

一事一理型记叙文必杀技——细节

四、蓄势——让我们的叙事有张力

做好手上的事(学生习作)

“没办法活了,你就不能替自己的家人考虑考虑。”老张的妻子坐在床上呜呜的哭着。

老张心很烦,将灯关了。老张根本睡不着,事情发生在上个月。老张是工地上的一个小头儿,因为施工现场没有保护措施,他手下的小李昨天从四楼摔下来,瘫痪了。老板太黑了,四千元钱把小李打发了。老张准备以小头儿的身份,用罢工的方式,逼迫老板赔钱。

但今天,妻子死活不许。再过几天就到年底了,老板们都是在年底才发工资的。家中的房子已经漏雨了,老张正准备这回拿到工资将房子翻新一下。如果老张这回惹恼了老板,不仅可能卷

铺盖走人,这一年的工资也可能泡汤了。

看着旁边熟睡的女儿,大大的耳朵,皮肤很白,大拇指放在嘴里,可爱极了。宝贝已经上二年级了,最近书包坏了,鞋子也该换一双了,就等工资一拿,就可以给她一个惊喜了。

老张深深的吐了一条长长的烟雾,仍记得老父亲曾记对他的告诫:“自己做好自己手上的事,不该你管的就千万别管。”是的,就因为平时老张坚守这条信条,少一事是一事,所以工作顺利,还被弟兄们推荐为小组长。

老张已经做好了决定。

第二天,老张来到了工地。工友们本以为他能带领他们集体罢工,但老张只是轻描淡写的说道:“大家回到自己的岗位上吧,做好手上的事,过年拿工资回家好交代。小李的事我们管不了!”

工友们一片哗然,一个人大声喊道:“做好手上的事,那下一次不是你就是俺。又得不到补偿金,下半生不就毁了。”

“是呀,是呀。小李这件事我们不能袖手旁观。”

十月的雪已经积了一地。大家好像感觉不到寒冷一样,只是将目光都集中在老张的身上。

老张不停地来回踱着步子。他仿佛看到小李躺在床上,一脸迷茫,一脸无奈,他的妻儿不停的以泪洗面。

雪打在他脸上,工友们的热心融化了他冰冷的心。踱着步子的老张步伐在不断地加快,脸色越来越红。忽然,他大喊:“兄弟们,小李的事现在就是我们手上的事,为了他,拼了。”他们一同肩并肩向老板办公室大步走去……

【分析】本文有很多优点,其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蓄势”本领高强:老张能做出最终的决定真的很不易——作为丈夫,面临着家庭的生存压力和妻子的叨咕;作为儿子,面对着父亲的遗言(谆谆告诫);作为父亲,面对着女儿的简单的生活需求。而这一切与自己的最终决定是违背的。试想一下,如果没有这些蓄势,老张的决定还有价值吗?

一事一理型记叙文必杀技——蓄势

五、对比——让我们的主题更突出

破 例(学生习作)

石阶上夜色如水,白云镶着银边的月光,敲打着光滑的青石街面,“叮叮咚咚”地如同泉水流淌过一般。

转而急促的脚步声打破了这宁静小镇夜晚苍凉的静谧,“咚咚咚”又是几声沉重的敲打在木门上的声音。“孙大夫,孙大夫,快来啊。我家这伢儿不知怎的了,今儿个刚睡下便发起了高热,还请您行行好,快开开门吧。”门外女人的声音已明显带了哭腔。不

登时,门内便传来些许窸窸窣窣的声音,接着便是木板门栓与铁锁的摩擦声,“孙大夫……”女人刚欲开口,一个沙哑的声音便打断了她,“莫说了,我都知晓了,大晚上的,看在伢儿的份上,暂且破这一次例吧。”

原本被暗黑笼罩的小镇里,便有了一盏豆点大小的灯烛在摇曳。

孙大夫这个人有很多规矩,这是小镇人都知晓的。平日里,孙大夫便端坐在“悬壶济世”的那块大匾下望闻问切。虽然已年过半百,头发花白,身形也开始略显佝偻。但那双眼睛却清澈地如同一汪湖泊。也正是因为那双眼睛,让他整个人看起来都精神许多。但凡是来看病的人听到的最多的,莫过于“破例”这二字了。“今儿个我破例跟你多加了味中药”,“今儿个,破例,再给您一剂”……诸如此类。

小镇上没人知道孙大夫的“例”是什么,但又好像全都知道一样,遵循着孙大夫的伪例。

今日药局门口又熙熙攘攘了,聚了很多人,中间躺着个用竹轿抬过来并还在哼唧的人。“怎么了?”“钱掌柜家的小儿子摔了个跟头,好像胳膊脱臼了。”“啧啧,这父子两个,一个贪一个横,平日里欺横霸市惯了,终于有报应了” ……,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着。

不多时孙大夫晃悠晃悠地托着一嘴紫砂茶壶出来了,人群慢慢敞开了一条道。走到当中,孙大夫斜睥了一眼躺在地上的人,嘬了一口茶缓缓地说:“这两天照例闭馆三天。”说罢又慢慢踱回店里,任凭地上的人呼天抢地。

后来,任凭钱掌柜又是求情又是送药材,孙大夫就是不为所动。镇里的人看着钱掌柜每天风风火火提着一堆东西进了药局,又垂头丧气地回去,心里无不暗暗叫好。再后来,那小儿子的胳膊还是接上了。不过却也是结结实实的疼了三天三夜,每天鬼哭狼嚎,一时间成了镇里人茶余饭后的消遣。

孙大夫的“例”依旧没人知道。只是又是一夜月明星稀,又是一阵急促的敲门声……

【分析】

本文的一大特色就是将孙大夫对待的不同病人的态度进行对比,在这样的对比中,将孙大夫的人物形象塑造立体化。

在一事一理型记叙文中可使用的对比包含两种:①甲乙双方对比②甲自身前后对比。本文用的就是第二种。

一事一理型记叙文必杀技——对比

六、虚实——让我们的主题有深度

守住自己的宝(学生习作)

那双棉拖鞋是我的宝,我的宝就是那双棉拖鞋。

寝室里,大家都在泡脚,热水的温度从脚往上蔓延,暖暖的。“咦,你还穿着那么老的手工鞋啊。”室友坐在床沿,边泡脚边问我,全寝室的焦点聚集在我的一双棉拖鞋上。

我低着头,向他们的拖鞋瞥了一眼。都是市场上质量上层拖鞋,除了颜色有差异而已。我看着自己那针线不整,颜色老土的手制拖鞋,心中有难以名状的不快。室外的照明灯今晚格外耀眼,晃得我都难以入睡。自进入这座大城市以来,我的生活发生了许多变化。尽管身着校服,可还是怕被别人一眼就辨认出是外地人,农村人;说了十几年的方言也瞬间被不习惯的普通话所替代。尽管那么拗口。一直以为自己掩饰的还不错,可一双拖鞋就将我的底掀了个底朝天。

妈妈,我之前就告诉你我不需要你手工的东西,可你却像做宝似的,硬是熬了一夜为我赶制。你错了,它虽然很暖脚,却凉了我的心,这怎么能成为我的宝?

那晚的夜特别长,长的让我想了一遍又一遍拖鞋的问题。后来几天,我刻意最后一个回寝室,最后一个洗脚,为的使他们能够无暇注意到我的那双拖鞋。

周末,我的床下换了双新拖鞋。旭荣牌的。我带着愉悦的心情把那双面棉拖鞋用袋子装好,毫不犹豫地将它搁置在箱子底部,我看了棉拖鞋最后一眼,合上箱子,扣上锁。

晚上,整个寝室被水汽笼罩着,我刻意先于其他人洗完脚,穿上那双崭新的拖鞋。“哒吧,哒吧。”不仅穿着舒服,踏着地板的声音都那么有节奏,得意而忘形。我一不留神,已经摔坐在地下。疼,酸像一下子被唤醒一般,从腿部传来。我回过神,看见那双已滑出脚,底部针线已近散了的新拖鞋,突然脑海里浮现了妈妈吃力的一针一线。“旭荣”这两个烫金的字在室外光线的反射下显得那样刺眼,是的,那分明就是“虚荣”。的确,我德才兼优,没有什么不如别人的,可却在虚荣的膨胀下一步步迷失自我。我要守住自己的不卑不亢的宝,坦然地做自己。我转身打开箱子,郑重地拿出那双棉拖鞋,周围空气一片清新。【分析】

文章中被守住的“宝”是坦然做自己的精神,但是文章借用了一个很好的道具——棉拖鞋,这个“宝贝”,这样的虚实结合让文章的主题有深度。这种虚实相生、虚实转化的方法在比喻性作文题很实用,如《人与路》、《必须跨过这道坎》、《提篮春光看妈妈》、《隐形的翅膀》、《世界因你而精彩》、《人生的作业》等等

一事一理型记叙文必杀技——虚实相生

【课后巩固】

(2013年上海卷)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一篇作文。

生活中,大家往往努力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但世界上似乎还有更重要的事。

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人们对此的思考不尽相同。请选取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题目自拟;(2)全文不少于800字;(3)不要写成诗歌。

第二篇:一事不再理原则

一事不再理原则

1、一事不再理原则起源于罗马法,近现代刑事诉讼法普遍将其作为保障被告人人权的一项诉讼权利。一事不再理原则,就是对判决、裁定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案件的被告人,不得再次起诉和审理。一事不再理原则作为一项古老的诉讼原则一直延续至今,是基于现代刑事诉讼功能的多元化取向。《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14条第7项规定,任何人依一国法律及刑事程序经终局判决判定有罪或无罪开释者,不得就同一罪名再予审判或判刑。因此一事不再理原则是现代刑事诉讼普遍应遵循的国际准则。

2、原则起源:一事不再理原则起源于罗马法的“诉权消耗”理论。所谓“诉权消耗”,是指所有诉权都会因诉讼系属而消耗,对同一诉权或请求权,不允许二次诉讼系属。诉讼系属是指因为诉的提起,在特定的当事人之间,就有争议的法律关系受有管辖权的法院审判的状态。在诉讼已经发生诉讼系属后,到诉讼终结的时候止,称为在诉讼系属中。古罗马法中的一事不再理原则实际上包含了诉讼系属效力和判决的既判力双重内涵。在古罗马法中,案件的审理分为“法律审理”和“事实审理”两个阶段。原告先向法官提出告诉,就讼争进行陈述,被告进行申辩,然后由法官决定诉讼在法律上是否成立,是否应当受理,这就是“法律审理阶段”;如果是应当受理的讼争,就进入“事实审理阶段”,由选定的承审员进行审理,查明事实,作出判决。法律审理的终点是“证诉”,经过“证诉”,诉讼才能正式成立,案件才能系属于法院,同时原告的诉权即行消灭,不得再对同一案件起诉。此即“一案不二讼”,是一事不再理的第一重内涵。但是虽然“证讼”产生的“一案不二讼”的效力可以制止原告对同一案件再次起诉,却不能阻止败诉的被告另行起诉,由于其在前诉中未行使诉权,“证诉”并不能消灭其权利,所以其败诉后可另行起诉,控告胜诉的原告,从而导致判决的不稳定。于是,为了维护判决的稳定,古罗马法学家在“一案不二讼”效力的基础上发展了判决的“既决案件”效力。“既决案件”效力发生在案件的事实审理阶段,以判决作为终点。判决作出后,当事人对案件均不得再起诉。这是一事不再理原则的第二重内涵。

另外,罗马人奉行一事不再理原则,是因为当时奉行的是神示证据规则,对证据的真实性和证明力的大小由神来判断,通过神的启示对争端作出裁判,因此该裁判代表着神的意志,由此法院的裁判在古罗马人眼中具有绝对的真实性和权威性。一事不再理原则首先在民事诉讼中确立下来,后来在刑事诉讼中也适用。

现代刑事诉讼普遍将一事不再理原则作为被告人的一项重要诉讼权利,但由于理论基础和价值评判不同,大陆法系国家与英美法系国家对该原则在适用上也有所不同。大陆法系的一事不再理原则直接接受了古罗马“既决案件”的理论,发展为既判力理论,强调生效判决的既判力,对已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判“不再理”;而英美法系国家继承了古罗马一事不再理原则的精髓,并将其发展为“禁止双重危险”原则。

3、英美法系的“禁止双重危险原则”: 其基本含义是一个人不能因同一行为或同一罪名受到两次或多次审判或处罚。双重危险原则被认为是西方文明的最古老的法律原则之一,它曾在英国教会法与国王争夺审判权中发挥作用。12世纪在英国的法庭中, 禁止双重危险原则被断断续续地引用来。在13世纪,法庭中确立了这样的规则,即由追诉人起诉的案件,其结果无论是无罪或有罪都将阻碍该追诉人对同一被告人另行起诉。但是当时只对死刑案件适用双重危险原则。直到17世纪下半叶,双重危险原则才在英国法中受到严肃的重视,确立了由一个有司法权的机构进行的审判可以阻止其他同样有管辖权的司法机构进行重复的做法。17世纪, 禁止双重危险原则在美国得到进一步发展。到1789年,双重危险原则载入了美国宪法。禁止双重危险原则的理论基础是:国家不得运用其所拥有的资源和权力,对一个公民或者一项犯罪行为实施反复多次的刑事追诉,从而达到定罪的结果;如果没有这一限制,被告人就永远被迫生活在焦虑和不安全的状态之中,而且那些本来无罪的被告人受到定罪的可能性就大大的增加了。因此可以说禁止双重危险原则主要功能就是防止国家滥用追诉权,从而保障公民合法权益。

4、英美法系与大陆法系的区别

禁止双重危险原则和一事不再理原则在很多方面还是有很大不同的。比如,一事不再理原则中,只有那些已经生效的法律判决,才具有既判力,才会发生一事不再理的效果。而在法院判决生效之前,只要控辩双方依法提出上诉,案件都会进入第二审程序甚至第三审程序,从而接受上级法院重新审判。与此不同的是,禁止双重危险原则强调的是任何人不得因一行为受到“双重危险”,即任何一个已经接受过审判的被告人不得再受到第二次起诉和审判。根据英美法系国家具体情况,只要陪审团或者证人宣誓就位,禁止双重危险原则既发挥作用。两者在发生效力的时间上不一致。另外,一事不再理原则的主要功能不是防止国家滥用追诉权,而是通过防止法院对同一事实作出前后矛盾的裁判,以维护司法的威信,保证法秩序的安定性。而与此相对应的禁止双重危险原则主要是一项追诉原则,其基本精神在于强调对国家追诉权的限制。再者,由于双方在发生效力时间上的不同,两原则在对同一事的界定方法也是不同的。一事不再理原则一般用公诉事实的单一性、同一性来对“一事”进行界定,而禁止双重危险原则适用中法院审判的对象是诉因,公诉事实一般指犯罪的自然事实,而诉因还包括对事实的法律评价。

5、一事不再理原则与我国刑事诉讼法 我国目前存在一事不再理原则的相关内容的规定,但并没有明确规定出来。然而一些规定恰恰与一事不再理原则所倡导的法律精神相悖。这一现象主要体现在:(1)我国刑法第10条规定: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罪,依照本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虽然经过外国审判,仍然可以依照本法追究,但是在外国已经受过刑罚处罚的,可以免除或减轻处罚。这不仅违背了一事不再理原则,而且不利于我国参与国际刑事司法协助。(2)新刑诉解释第181条第四项规定,依照刑事诉讼法第195条第三项规定宣告被告人无罪后,人民检察院根据新的事实、证据重新起诉的,应当依法受理。这条规定并没有对旧刑诉解释的相关规定做出改变,意味着已经接受法院生效裁判的被告人依然存在被再次提起诉讼的危险。(3)新最高检《规则》第405条规定,人民检察院依据刑事诉讼法第171条第四款规定(对于二次补充侦查的案件,人民检察院仍然认为证据不足,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作出不起诉决定。)决定不起诉的,在发现新的证据,符合起诉条件时,可以提起公诉。

这些规定都表明了我国刑事法律中没有规定一事不再理原则。

6、我国再审制度与一事不再理原则的冲突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关于因证据不足宣告无罪的案件的重新起诉与审理。新刑诉解释第181条第四项规定,依照刑事诉讼法第195条第三项规定宣告被告人无罪后,人民检察院根据新的事实、证据重新起诉的,应当依法受理。也就是说法院生效裁判的既判力被检察机关的起诉所变更,而且这一做法没有次数限制和时间限制,这无疑使已经接受法院生效裁判的被告人处于不安定状态,不利于保障被告人的正常生活和合法权利。(2)关于提起审判监督程序的理由。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二百四十三条规定,提起审判监督程序的理由是,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在认定事实上或者适用法律上确有错误。这里没有区分有利于被告人和不利于被告人的情形,而是只要确定裁判有错误,无论是否有利于被告人,都可以提起审判监督程序,增加了已经接受生效判决的被告人被再次起诉的不确定性。(3)关于提起审判监督程序的具体程序,我国的相关规定仍然比较混乱,尤其是提起审判监督程序的主体多元化,显得杂乱无章,因而不利于程序的安定和被告人权利的保障,更不利于提高办案效率和树立生效判决的权威。

究其原因,在控制犯罪和保障人权双方面的刑事诉讼价值方面,我们以往的做法就是倾向于控制犯罪,当然这也受有实事求是、有错必纠、不枉不纵的刑事政策的影响。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的权衡下,我们弱化程序公正的刑事诉讼观念,以及司法并没有真正独立,并没有树立起法律特别是刑法和刑事诉讼法它应有的威严。

7、一事不再理原则的构建

虽然我国并没有一事不再理原则的相关规定,但鉴于我国人权事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转变诉讼观念进一步完善刑事诉讼法的需要、合理规制国家权力的需要、纠正社会公众歧视心理和司法人员思维误区的需要、我国刑事司法制度走向统一的需要以及进行国际刑事司法协助的需要,我们具备确立一事不再理原则的必要性。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们确立这一原则的可行性,诉讼理念的更新使一事不再理原则的建立在理论上成为可能,宪法中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规定为一事不再理原则的建立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刑诉法的再修改为一事不再理原则的建立提供了立法空间。由此看来我们建立一事不再理原则的条件,那么在我国建立这一原则时可以以本国的基本国情为基准,借鉴两大法系的成功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去推动我们刑事诉讼法的又一进步。

第三篇:论 一事不再理原则

论一事不再理原则

姓名:张达 学院:西南政法大学 邮编:400031 QQ:664969676 【摘要】一事不再理原则即判决或裁定已经生效的案件,除法律另有规定者外不得再起诉,也不得在受理的诉讼原则。一事不再理原则从产生到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被许多国家视为刑事审判的一个基本原则,在理论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但是作为对一项法律原则的最终确认形式的立法上却对其没有一个准确的规定与定位,立法缺位问题也直接导致了该项原则在进行司法适用时缺乏立法支持以及适用标准,因而也形成了法官在司法过程中无法可依,缺陷很大。【关键词】一事不再理原则 司法适用 正文: 一、一事不再理原则的历史发展

1:一事不再理原则起源于罗马法的“诉权消耗”理论。[1]英美法系将其称为“不受双重危险原则”。即为我 国不 受重复刑法,我国通说采用“一事不再理”的称谓,但也有的学者将其称为“禁止重复追究原则”[2] 或“一罪不二罚原则”。[3] 所谓“诉权消耗”,是指所有诉权都会因诉讼系属而消耗,对同一诉权或请求权,不允许二次诉讼系属。诉讼系属具体而言,是指特定当事人之间的特定请求,已在某个人民法院起诉,现存在于法院而成为法院应当终结的诉讼事件之状态。[4]还有的学者认为,罗马共和国时期提出“一事不再理”原则的理由“在于案件已经法院审理判决就产生了‘既判力’,因此不得对其再行审判,加以推翻。这一原则在当时是为了维护奴隶主法院的判决的尊严和稳定性而提出的。”[5] 也有人认为,在15 世纪以前的英国,任何不受重复控诉的保护似乎是用于阻止私人控诉的滥用。[6]对于“一事不再理”原则产生的根据,尽管有维护法院判决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实现诉讼经济及防止管辖权冲突等不同理解的争论,但该原则在产生之初与人权无紧密关联则是不争的事实。对与公元前二世纪以前的古罗马共和国时期创立的一事不再理原则,多数在今天看作是犯罪的一些行为被作为 “侵权行为”处理,并没有形成专门处理刑事问题的程序。案件的审理分为法律审和事实审两个阶段。法律审阶段以“证诉”为终结标志。经过“证诉”,案件发生 “一案不二诉”的效力,案件系属于法院,原告不能就同一案件再次起诉。“证诉”虽然可限制原告的重复起诉,但对被告没有约束力。即使对案件做出判决,但如果被告败诉,他仍然可就同一案件起诉原告。这同样一事不再理原则会造成对同一案件的重复审理。因此,为了维护判决的尊严和稳定,避免当事人滥诉,古罗马法学家在一案不二诉的基础上又发展了既决案件的效力,形成为“一事不再理”原则。该原则的精神是,“当事人对已经判决的案件,不得申请再审,既决案件的判决被看作是真理,决不允许被推翻”。此时的一事不再理原则具有绝对性。到了罗马帝国时期,一事不再理原则有了新的发展。为了纠正不正确的裁判,当时实行了一种根据皇帝恩典恢复审判的制度。即当事人如果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判不服,可以向皇帝提出申诉,皇帝可以决定对案件恢复审判。这种恢复审判制度便是一事不再理原则例外的发端。

2;近现代刑事诉讼法普遍将一事不再理原则作为保障被告人人权的一项诉讼权利。随着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和资产阶级国家刑事司法制度的建立,一事不再理原则逐渐被规定到一些国家的宪法和刑事诉讼法中。在大陆法系国家中,法国于1791年将一事不再理原则写入《宪法》,并在其《刑事诉讼法》中规定:“任何在法律上无罪释放的人,不得再因同一事实而重新被扣押或起诉,即使以其他罪名立案。”德国在其《基本法》第103条第3款确立了一事不再理原则,并将这一原则作为德国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英美法系国家未采用“一事不再理”原则的概念,与之相似的是“禁止双重危险”原则。根据这一原则,被告人不得因同一罪行而受到两次起诉、审判或科刑。《美国联邦宪法修正案》第5条规定:“任何人不得因同一罪行接受两次生命或肢体上的危害。”此后,美国联邦最高法院通过判例,对禁止双重危险原则的适用范围还进行了系统的解释。但基于不同的理论基础和价值评判,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对该原则采取了不同的态度。大陆法系国家接受了该原则“既决案件”的理论,发展为既判力理论,并对该原则的例外-刑事再审制度设置得较为完备。我国的刑事再审制度则排斥了该原则,且与国际公约相违背,有必要进行重构。二、一事不再理原则的价值

1保障人权的价值目标:对于被告人来 说,如果 其犯罪,国家将对 他所犯的 罪具有刑法权,但是 刑法权也需要 通过一定的 条件和 程序来 实现的,而国家就是 使用这种权利来 维护社会安定和人民生命 财产,通过 刑事诉讼来 达到刑法所要 保护的 法律 效益,这样,尽管刑事诉讼程序的启动与进行将会侵害被告人的权利,被告人也有忍受的义务。但在 并 不 代表国家对侵害被 害人 的 权利而无所节制,在法律规定的 程序上,国家对同一被告人的同一犯罪事实只拥有一个刑事追诉权,只有一次追诉机会。一旦国家行使了这一追诉权,对被告人的犯罪事实提起了追诉,无论结果如何,则该追诉权即告耗尽,不得就同一被告人的同一犯罪事实再次追诉,否则,即属刑事追诉权的滥用,将过度侵害被告人的权利。一事不再理原则的设置正是为了限制国家追诉权的滥用,通过禁止检察机关对已经追诉过或尚未追讨中的同一被告人的同一犯罪事实进行重复追诉,来有效保障被告人在诉讼中的基本人权。[7]

2:实现法律的秩序价值:美国法学家博登海默说过:“由于法律力图增进社会的程序价值,因此它就必定要注重连续性和稳定性的观念”。刑

事诉讼案件的 程序一旦启动,就必须得经过一定的 程序和 步骤,最终产生一种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裁判,具有即判力,就是 所谓的 强制执行力。一事不再理原则的确立,明确了这项裁判是法院对于刑事审判过程而做出的一个最终结果,它是代表国家对于这一刑事案件所做出的解决方案,是一种权威性的象征。它一旦生效,就具有可执行性,对控辩双方便具有“定纷止争”的法律确定力和约束力,它树立了法律的至上的权威,有利地保障并维护着社会秩序的安定性。[8] 3实现诉讼效益的价值目标:当今时代属于经济化的 时代,效益就是利益的 具体 体现实现诉讼效益的重要途径是保证诉讼程序的经济发生,台湾学者陈朴生教授曾就此提出了两项规则:一为不“过剩”,即减少不必要的程序,如调查证据、询问、传唤等如属于不必要的,则不得为之;二为不“重复”,即已经起诉的同一案件在同一法院或不同法院再行起诉者,应“谕知不受理之判决,以终结其诉讼关系。”一事不再理原则的内容正是禁止已经开启或者已经终结的刑事诉讼程序再次启动,其的正是为了避免程序的重复运作,实现诉讼经济。

三,一事不再理的基本内容

(一)法律对一事不 再理原则的 相关规定

1一事不再理原则的国际法律规定:《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14条第7项规定,任何人依一国法律及刑事程序经终局判决判定有罪或无罪开释者,不得就同一罪名再予审判或判刑。因此一事不再理原则是现代刑事诉讼普遍应遵循的国际准则。联合国《国际刑事法院规约》第20条又对该原则做出了更加详细的规定。该条规定:第一,除本规约规定的情形外,本法院如果已经做出某人有罪或无罪的判决,不得就同一行为再行审判该人;第二,已经被本法院判定有罪或无罪的人,不得因该罪行而再由其他法院审判;第三,对于已经由另一法院审判的人,不受本法院审判。这些规定确立了国际刑法上的一事不再理原则。

2一事不再理原则在我国的隐含体现: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解释

九、公诉案件第一审程序 第177条:在宣告判决前,人民检察院要求撤回起诉的,人民法院应当审查人民检察院撤回起诉的理由,并作出是否准许的裁定。

第117条:

(四)依照本解释第一百七十七条规定,人民法院裁定准许人民检察院撤诉的案件,没有新的事实、证据,人民检察院重新起诉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十、自诉案件第一审程序

第188条: 对于自诉案件,人民法院经审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说服自诉人撤回自诉,或者裁定驳回起诉。

(六)除因证据不足而撤诉的以外,自诉人撤诉后,就同一事实又告诉的;

上述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之所以会有如此不同的规定(民诉中一般受理,刑诉中一般不受理),其根本在于民诉中当事人有相当大的诉权处分权。我国学理界长期以来秉持狭义说,本人认为这应对狭义的说法进行深刻反思。

(二)一事不 再理的 两种学说:新中国成立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来,我国越来 越多 的 学者对开始关注一事不再理原则,一事不再理原则得到 进一步的 深化,但是也 出现分歧,主要有狭义和 广义之说两种,狭义之说:“一事不再理在 法院 在盘 生效后才 阻止对 同 一 案件这次 审判 的 原则。”若将一事不 再理原则 表述为:对于 判决 发生效力的 案件,除了 法律 另有 规定 外,不 得再行起诉 和 受理。[9]“一事不再理是指对于判决、裁定已发生法律效应的案件或者自诉人撤诉的案件,除法律另有规律外,不得再行起诉或受理。”[10]“法院对于任何已经生效裁判加以处理的案件,不得再行审判;对于所有已被生效法律裁判确定为有罪的被告人,法院不得在于审判或科刑。”[11]这种观点现在仍然得到部分学者的赞同,如龙宗智教授就认为:“‘一事不再理’,即被宣告确定判决的行为不得再次起诉和审判。”[12]事实上,前述各种观点受到大陆法系国家刑诉理论的影响。广义说从两方面去理解一事不再理的含义,又有两种不同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一事不再理包括诉讼系属与判决效力两方面内容。如谢佑平教授认为:“初始意义上的或曰本来意义上的一事不再理原则应当包括两层涵义:

1、诉讼系属效力,即原告不得就已起诉之案件,于诉讼系属中再行起诉;

2、判决的既判力,即判决确定后,当事人不得就已判决的同一案件再行起诉。”[13]

(三)一事不再理原则机制 一事不再理的效力只适用于同一案件。诉讼系属的效力只能禁止检察机关就已经起诉的同一案件双重起诉;判决的既判力也只能禁止检察机关就已经判决的同一案件再次起诉。

1同一被告人和 同一犯罪事实:对于一事不再理的效力只归属于同一被告人。所以,如果是在共同犯罪案件中,一事不再理的效力只及于已被起诉或者已经判决的被告人,而不能涉及其他共犯,同样:一事不再理原则的效力只适用于被告人已被起诉或已经判决的同一犯罪事实,不及于被告人的其它犯罪事实。否则就 违反 了 一事不再理的 原则,那样可能侵害当事人的 利益,也 花费不必要 的 司法 成本。

2一事不再理原则的有效期限

A诉讼系属效力产生的时间。所谓诉讼系属上面已经作了叙述,是指因为诉的提起,在特定的当事人之间,就有争议的法律关系受有管辖权的法院审判的状态。在诉讼已经发生诉讼系属以后,到诉讼终结的时候上,我们称其为在诉讼系属中。从时间角度看,诉讼系属自诉讼的提起时发生,到裁决确定时或撤回起诉时而消灭,自检察机关提起公诉至裁判确定或撤回公诉这一段期间内,均产生诉讼系属的效力暨一事不再理的效力,禁止就同一案件双重起诉。检察机关就已经起诉之同一案件,于诉讼系属向同一法院重复起诉的,法院不予受理;同一案件已向甲法院起诉后,又向乙法院起诉的,乙法院应根据竞合管辖制度加以处理,如无管辖权利不予受理。B、判决的既判力产生的时间。按照法理说法,判决自其确定时才产生既判力,所说的判决的确定则指判决已经不能通过通常申请的方法发生争议。判决确定的具体时间,根据判决种类的不同而有所不同:a不允许上诉的判决即终审判决,自判决宣告时确定;b允许上诉的判决,自上诉期间届满时确定;c撤回上诉的,自上诉人作出撤回上诉的意思表示时起,判决确定;d放弃上诉权的,自上诉权人作出放弃上诉权的意思表示时起,判决确定;e驳回上诉的,自驳回上诉的裁定确定时起,原判决确定。一旦刑事判决经由上述途径而确定,就产生既判力暨一事不再理的效力,最后,检察机关不得就同一案件再次起诉。

4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之间对一事不再理原则适用

由于调整对象的部分重合性,刑法与民法中的侵权行为法可能出现规范竞合,即行为人的一个违法行为既构成犯罪又构成侵权,在发生规范竞合时,侵权责任和刑事责任是可以同时并用的。行为人承担民事不应影响他承担刑事责任,反之亦然。但是,由于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与民事责任应分别通过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进行,因此,就存在行为人的同一违法事实在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之间是否适用一事不再理原则的问题。A诉讼系属效力的适用。由于刑事诉讼代是 检查机关代表国家对 当事人进行的公诉,他所代表的是社会公共利益而非个人 利益,而而在 民事诉讼中,当事人的 利益是居首位的,但是 相对 公共利益 而言,民事诉讼代表的是个人私益,因此,在一般情况下,根据公益高于私益的原则,刑事诉讼被置于优先的地位。案件一旦被提起公诉,则属于法院,当事人对民事诉讼部分 是 不 得提起单独提起民事诉讼,只能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在刑事诉讼程序中对民事两附带加以解决。

B判决的既判力的适用。具有 两种形式,一是消极适用,即对以同一案件提起的后诉,法院不予受理;二是积极适用,法院 必须以确定判决的内容为标准处理后诉,对于法院在后诉中不得作出与前诉内容不一致的判决。那样就 违反了 一事不再理的 原则,但是由于法条竞合的情形来是说,既判力的消极适用受到抑制,刑事判决的既判力并不能阻止民事法庭受理民事诉讼,但是,刑事判决的既判力仍发挥着积极功能,民事法庭在一定程度上仍受到刑事法庭已经作出的判决的约束,具体来说,不允许民事法官无视刑事法官就构成民事诉讼与刑事诉讼之共同基础的犯罪事实的存在,其罪名以及对受到归咎的人查否有罪所作出的必要而肯定的决定。”换句话说,刑事诉讼中的有罪判决将对民事诉讼产生既判力,民事法庭不得作出与刑事诉讼中的有罪判决相矛盾的判决。

四、我国一事不再理存在的问题 一事不再理原则的精髓在于限制国家追诉权的重复行使。根据现代刑事诉讼远离,行使国家追诉权的机关与起诉机关,法院作为中立的裁判者不再行使追诉权。但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侦查机关和起诉机关行使国家追诉权。人民法院是国家的审判机关,不具有追诉的职能。但人民法院根据法律的有关规定以及司法实践中的有些做法,在实质上行使了国家追诉权,或者实质上帮助起诉机关行使了追诉权,并且与一事不再理原则相冲突。检查机关 的 重复追诉是 当事人受到重复审判 的 原因,有关 司法 解释规定,检查 机关可以 重复行使追诉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57条规定:“在庭审过程中,公诉人发现案件需要补充侦查,提出延期审理建议的,合议庭应当同意。但是建议延期审理的次数不得超过两次。法庭宣布延期审理后,人民检察院在补充侦查的期限内没有提请人民法院恢复法庭审理的,人民法院应当决定按人民检察院撤诉处理。”

第177条 在宣告判决前,人民检察院要求撤回起诉的,人民法院应当审查人民检察院撤回起诉的理由,并作出是否准许的裁定。《高检规则》348条:检察机关在庭审中申请延期审理或撤回起诉有如下理由:

1、发现事实不清、证据不足,或者遗漏罪行、遗漏同案犯罪嫌疑人,需要补充侦查或者补充提供证据;

2、发现遗漏罪行或者遗漏同案犯罪嫌疑人,虽不需补充侦查和补充证据,但需要追加或者变更起诉的;

3、需要通知开庭前未向人民法院提供名单的证人、鉴定人或者经人民法院通知而未到庭的证人出庭称述的。根据上述规定可以发现,公诉机关提出延期审理或撤回起诉主要是因为证据不足。一事不 再理原则的 现状具体 体现在下列几点;

1法院变更起诉机关指控的 罪名与一事不 再理有 冲突;《解释》第一百七十八条 人民法院在审理中发现新的事实,可能影响定罪的,应当建议人民检察院补充或者变更起诉;人民检察院不同意的,人民法院应当就起诉指控的犯罪事实,依照本解释第一百七十六条的有关规定依法作出裁判。《解释》257条:

(二)对原判认定事实清楚、证据充分,只是认定的罪名不当的,在不加重原判刑罚的情况下,可以改变罪名;

2发回重审的与一事不 再理的 冲突:《民事诉讼法》189

(三)原判决事实不清楚或者证据不足的,可以在查清事实后改判;也可以裁定撤销原判,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新审判。《民事诉讼法》16

2(三)证据不足,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的,应当作出证据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无罪判决

3人民法院 自行启动审判监督程序与一事不 理的 冲突:《民事诉讼法》205条:第二百零五条: 各级人民法院院长对本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如果发现在认定事实上或者在适用法律上确有错误,必须提交审判委员会处理。最高人民法院对各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上级人民法院对下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如果发现确有错误,有权提审或者指令下级人民法院再审。所以按照 最高 人民法院 的 司法解释,完全 可以 规避上诉不 加刑的 规定,达到 加重被告人 刑法的 目的。

五我国一事不再理的完善:

一事不再理原则因其蕴涵之价值与人类之追求相统一而被世界各国所广泛引用,但在我国,其不但没有在宪法、刑事诉讼法及其它相关法律中得到体现,相反,还有被视为异端而边缘化的倾向。其突出表现为以下两方面:

1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第205条的规定,提起审判监督程序的理由是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在认定事实或者适用法律上确实存在错误。对该规定,本人以为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根据规定,终审裁判只要发生了错误,那就没有终局,即任何时候都可以再次进行审判,这明显与一事不再理原则所追求的司法安定性相违背的,根据一事不再理原则,终审的判决一旦作出,诉讼就终结了。只是发现生效裁判错误的话,并不能成为启动再审程序的充分条件;二是该规定没有区分有利于被告和不利于被告的情形,而是只要确定裁判有错误,不论是否对被告人有利,都可以提起审判监督程序。

2我国过分强调有过必改与有错必纠,这也是与一事不再理所蕴涵的某些价值理念所相冲突的,一方面,一事不再理原则尽管不排斥有错必纠,但其对“错误的纠正”却有着严格的界定,一般说来,纠正的只能是结果有利于被告人的错误,或者,在严格限制的条件下,对某些基于刑事诉讼中故意犯罪而导致的错误,可予以纠正。但我国审判监督所强调的有错必纠却不问错误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也不问这种错误的性质是什么;另一方面,我国的有错必纠所注重、强调的并不是通过总结审判经验的方式来减少、避免以后犯错误,而是通过职权机关对以往的错误一个个予以纠正的方式来减少错误。这无疑是一种想通过扩大司法机关的追诉权来保证对犯罪追究的思路,但该思路却明显违背了一事不再理原则所蕴涵的价值追求:首先,以追诉权之扩大来保证对犯罪之追究容易导致追诉权的滥用,不利于人权保障;其次,司法机关反复的行使追诉权并不利于维护法的安定与社会的稳定,其往往会对被告造成极大的压力,也会使其它市民社会的成员产生人人自危的心理危机;再次,通过对追诉权的扩大适用来保证实体正义的实现,通过“必纠”来实现“正义”,其所得到的司法公正是值得怀疑的,其对程序价值的背离是值得惋惜的,其所导致的司法效率低下、司法机关业务能力参差更是值得我们权衡的。3应将一事不再理原则确立为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

我国传统观点认为,一事不再理原则只是在审判阶段适用的原则。其实,我国的刑事诉讼程序包括侦查、起诉、审判等一系列的诉讼阶段,刑事诉讼在纵向上是一种“流水作业式”的构造。而刑事审判前的诉讼活动也会涉及到对案件的重复受理的情况。若把一事不再理原则仅仅认为是一项审判原则,就容易导致侦查、起诉等阶段不受一事不再理原则约束的倾向,那么,一事不再理原则所具有的保护人权的价值自然而然在审判前程序中被忽视,所以,应该把一事不再理原则作为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贯穿于刑事诉讼整个过程之中。【14】对此,学者也是有所共识的,如由陈光中教授所主持的刑事诉讼法再修改课题组所拟定的《刑事诉讼法修改专家建议稿》第二十一条就确立了相对的一事不再理原则,即:“在人民法院作出生效裁判之后,任何人不得因同一行为再次受到起诉和审判,但是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15】` 4确立一事不再理原则是顺应时代潮流之需一事不再理原则为学界倡导多年,于近年终见能确立之曙光,曙光背后,固然是饱含着学者奔走相告、大声疾呼的辛勤汗水,然实际上也包含着对时代召唤的一种呼应,可以说,到了今天,我国终于具备了确立一事不再理原则的时代背景。首先,第一个背景,就是人权保障进入了宪法的规定。这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背景,因为它意味着国家认可了人权保障及其重要性,也意味着国家对那些有利于保障人权的司法原则的主动推进的态度;第二个背景,就是司法改革的迫切需要已为各界所共识。法的修改固然需要国家自上而下的推动与支持,当更离不开的则是自下而上的支撑与巩固,就目前而言,作为实践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作为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一事不再理原则已为民界、学界、实务界所熟知,其改革之迫切则更是已经成为了各界的普遍共识;第三个背景则是我国已经签署了联合国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公约”。在人权公约里面,有大量的关于刑事司法的国际最低标准方面的内容,而刑事司法的最低标准意味着,这是刑事司法最起码要达到的、应当实现的标准。这些标准,当然的,一事不再理原则也是忝列其中。目前,尽管我们只是签署了“人权公约”,还没有批准加入,但是我们的法律应当为批准加入作好相应的准备。因为作为一个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如果连最起码的标准都 达不到,那将是很惭愧的。【16】

5,但是,由于传统和条件的限制,在完善一事不 再理原则的 同时,我们也 应该强化再审制度,保护 当事人的 利益,4应明确规定一事不再理原则的例外从各国立法来看,许多国家的刑事诉讼立法或判例在坚持一事不再理原则的同时,规定了一些相对的例外情形。如在英国,《联邦刑事诉讼规则》第33条规定,根据被告人申请,如果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法庭可以批准对被告人重新可以重新审判;在法国,其《法国刑事诉讼法典》第567条规定,刑事审查庭的裁定、重罪法庭、轻罪庭、违警罪庭的终审判决和裁定,如果违反法律,可以因检察院或败诉一方根据不同特点向最高法院提出的上诉而撤销;在德国,其《刑事诉讼法典》的第359条规定了有利于受有罪判决人或被告人的再审,但提起不利于被告人的再审要受到诸多的限制。我国要确立一事不再理原则已是无疑之事,但是预见到坚持完全一事不再理原则的诸多困难与风险,兼考虑到我国的具体国情,我国还是应以确立相对的一事不再理原则为宜,具体而言就是通过明确规定再审必须有利于被告人、追诉必须有时效和次数的限制等 一事不再理原则的例外情况,对其进行限制。【17】应以一事不再理原则为依据对再审制度进行改革,我国刑事诉讼立法与实践向来“重实体轻程序”,固守“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原则,因而往往与一事不再理原则相左而显得随机性颇强。首先,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只要认为生效裁判“确有错误”就可以提起再审;再审启动存在任意性和随机性,有时可以反复启动再审程序,有时则可以全然不顾被告人之申诉;再审不区分有利被告和不利被告,且没有时效和次数的限制。其次,“再审基本不具有‘诉讼’的基本特征”,法院可以“不告而理”;检察机关与被告人在申请再审方面处于严重不平等的地位;相对于不利被告的再审而言,有利被告的再审则难以启动。最后,再审案件一般由原审法院进行重审,这使生效裁判中的错误难以得到纠正。【18】

结语

一事不再理原则作为一项古老的诉讼原则一直延续至今,是基于现代刑事诉讼功能的多元化取向。刑事诉讼的价值目标不仅仅要惩罚和控制犯罪,而且应保障人权。国家权力的行使不应以损害公民的个人权利作为代价,同时应兼顾程序的经济性。一事不再理原则通过对国家权力的合理限制,来达到保障人权的目的,实现诉讼经济价值。限制国家权力,保护被告人的人权。注释:

[1]参见:《德国刑事诉讼法典》,李昌珂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 年版,第14 页。

[2]参见谢佑平主编:《刑事诉讼法学论点要览》,法律出版社2000 年版,第122 页。

[3]参见陈光中、江伟主编:《诉讼法论丛》(第3 卷),法律出版社1999 年版,第272 页。

[4]参见谢佑平、万毅:《刑事诉讼一事不再理原则重述》,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1 年第2 期。

5]王以真主编:《外国刑事诉讼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年版,第30 页。

[6]参见姚剑波:《终局规则下的利益平衡——关于刑事诉讼一事不再理原则的比较研究》,载《比较法研究》2000 年第4 期

[7] 宋英辉著:《刑事诉讼目的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99页。[8][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27页。

[9]乔伟:《新编法学词典》,山东人民出版社,第4页。

[10]陈兴良:《禁止重复评价研究》,《现代法学》1994年第4期。[11]陈瑞华:《刑事审判原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73期。

[12]龙宗智:《刑事庭审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38页。

[13]谢佑平、万毅:《一事不再理原则重述》《中国刑事法杂志》2001年第3期。

[14]董琳.论一事不再理原则在我国的构建[J].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15]陈光中.《刑事诉讼法修改专家建议稿》重点问题概述[EB/OL].[16]王敏远.关于刑事诉讼法修改的若干意见[EB/OL] 2007.[17]桂军、王书梅.一事不再理视野下的审判监督程序[J].法制与社会,2006.[18]赖声利、叶阳.刑事诉讼一事不再理原则构建[J]求索,2005

第四篇:作文一(记叙文)

记叙文写作指导

记叙文: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形式。

☆1.六要素: 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人称: 第一人称(真实可信)、第二人称(更加亲切)和第三人称(更加广泛)。3.线索:①人线 ②物线 ③情线 ④事线 ⑤时线 ⑥地线 4.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分叙(平叙)。

☆5.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环境等或正面,侧面、细节)、议论、抒情、说明等。

6.表现手法:描写、衬托、渲染、对比、伏笔、铺垫、象征、比喻、以小见大、欲扬先抑、借景抒情、卒章显志、托物言志等。

一、学会观察

作家艾芜在指导初学写作的同志时说:“要练习我们的眼睛,善于观察人的动作、态度和表情。练习我们的耳朵,善于听取别人讲话的语句、声调和他的特殊用语。”这 就是说,观察生活,一是要看,二是要听。对观察的要求是:

第一,要抓住人物的特征。人物的外貌、性格、感情各不相同。只有抓住观察对象的与众不同之处,才能写出人物的个性,才能避免“千人一面”的弊端。

第二,观察要细致。所谓细致,不是说在观察人物时不分主次,而是要发现观察对象与别人不同的细微之处。不同性格的人,说话、做事时的表现是不同的。人物的一个动作,一丝微笑,往往带有性格化的特征。所以,观察必须细致入微。观察得越细致、越深入,印象就越清晰,理解就更深刻,描述就更具体、更生动形象。

第三,比较观察。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的目的是求异。在观察时,要抓住老师在各种情形下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特征,即生气时、高兴时、严肃时„„言谈举止和精神状态的不同点。这样,才能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大多数学生的作文,对老师的描写颇为生动逼真。

例如在描写数学郭老师的外貌时,突出了老师眉毛和眼睛的特征,有同学是这样描写的:“他的眉毛非常黑,长得像两个锐角三角形,挺有个性。眼睛不大,可很有神。”她在写郭老师上课时,突出了“教学有方”的特点。文中写道:“每当我们上数学课时,班上总是很活跃,时时传出爽朗的笑声。最有趣的是提问。郭老师叫同学回答问题时,嘴角总是微微向上翘,流露出一丝笑意。有的同学答错了,一见老师的表情,以为自己答得挺不错,竟很得意,就稀里糊涂地说起来,惹得大家哄堂大笑。有的同学答对了,郭老师反会问上一句:‘对吗?’这个同学也就犹豫起来。在这种情况下,郭老师就会让同学们互相讨论,最后他才把正确答案告诉我们。这样,既能让我们认真思考、活跃思维,又能使我们对所学的概念有了深刻的理解。”这篇作文之所以写得成功,关键是观察的细致。

二、写熟悉的人和事

因为熟悉的人和事,都是自己了解透彻、认识深刻、感受深切的,写作时就能准确地把握住写作对象的个性特征,就能写得真实自然,生动形象,具有感人的力量。

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是父母、老师和同学。因此,学生对他们的外貌、性格、爱好、思想品质等 了如指掌,描写时自然容易抓住人物的特点。但是要想让学生把人物写得有血有肉,还必须在写法上给他们以 具体的指导。我的具体做法是:

第一,写人物说了什么,做了什么。

描写人物大体是从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入手。但是在一篇写人为主的记叙文中,这四个方面并非要全 写,有时外貌和心理可以不写,当然,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决定。然而人物说的话、做的事必须要写,而且还要 写得具体、真切。否则,就难以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或精神风貌。

第二,写人物怎样说的,怎样做的。

写人物说话,要写出在不同场合说话时的表情、姿态和神色。写人物做事,要一步步地写出人物的动作,或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等。不管是语言描写,还是动作描写,都要符合人物的年龄、身份、职业、习惯等,否 则就会平平淡淡、干干巴巴,不能表现出人物的个性化特征。

第三,让人物自我表演。

写人物说话、做事,最好让人物自己说、自己做。作者要像故事片中的导演,在幕后指挥,让人物自我表演。而不要像纪录片中的解说员,自己一味地介绍。这样,笔下的人物才富有立体感,才能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良好效果。

《一位让我敬爱的人》,描写的人物是学校的张校长,作文选取了两个事例,表现张校长对工作认真负责、关心同学的好品质。其中的一个事例是这样写的:“星期六上午我们也得上课。早晨,我早早来到教室,刚脱下外衣,就冷得打颤。一个声音在我耳边响起:‘冷吗?教室里暖气热吗?’那么亲切。我回头一看,原来是张校长。她走到暖气前,摸了摸,摇摇头,显出几分焦急和不安„„快上课了,张校长 又来了,对我们说:‘同学们,这几天冷,大家要多喝热水,有条件的要每天喝两袋板兰根,预防感冒,记住 了吗?要当作业来完成。’然后用手扶了一下眼镜,到别的班去了。”这篇作文,注意让人物自我表演,所以,给人留下了较深刻的印象。

写自己经历的事。自己是参与者,对事情发展的全过程以及各个阶段的特点,都十分清楚,写起来自然比较容易。尤其能够把自己的感受与认识写进去,从而揭示出事情的 意义。那么,怎样叙事才能具体、真切呢?我是这样指导的。

第一,要交代清楚记叙的要素。

记叙的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叙事时,要交代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物、什么事情以及事情发生的前因后果。这六要素,只有在不妨碍别人看明白的情况下,才可以省略 其中的一两个。

在叙事时,一般都能写清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和结果,却往往把事情的过程叙述得非常简 单、空泛,不能给人留下什么印象。要强化训练,写好事情的发展过程,力求在短期内,达到一定的效果。

第二,写好矛盾冲突和结局。

写作文尽量写好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冲突,并且力争写出出人意料之外,又合乎情理之中的结局,使文章曲折动人,富有吸引力。

作文《一字之争》写道:他爸爸让他背诵唐代贺知章的诗《 回乡偶书》。当他背到“乡音无改鬓毛衰”时,他爸爸严肃地批评他,为什么把“衰”字读成“cuī”了。罗飞雪听了,很委屈地说:“爸,是您错了,(衰)字在这里就读(cuī)。”他本以为父子之间又得来一场面红耳赤的唇枪舌战。而他爸爸却搬出几本字典、词典,与他一同查找,结果费了一个半小时的时间,也没有查到。罗飞雪就不耐烦地说:“爸,算了吧,就听您的念(shuāi)吧。”他爸爸听后,反而更加严厉地对他说:“什么叫算了,做学问,就要老老实实,认认真真,有错必改!”他只好硬着头皮继续查找。两个小时过去了,他爸爸忽然捧着《古代汉语》高兴地叫起来,说这里就是读(cuī),“爸爸错怪你了,向你 认错!”作文最后写道:“爸爸是个工程师,知识渊博,竟然向我认了错,可在‘认真’二字上,我却输给了 爸爸。”这篇作文写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把矛盾冲突表现得合情合理,结局出人意料,作文的主题也突出了。

三、片断写作训练

写整篇作文固然重要,但费时较多。因此,要写片断练习,以突出写作训练的重点,二者交叉进行,不断提高写作能力。

所谓“片断”就是一篇文章中的一段。一篇完整的文章都由不同的片断组成。所以,写好片断对写好整篇 文章是很有帮助的。

怎样写好片断呢?

第一,要围绕一个中心写。因为是片断,内容要集中,不能漫无边际地写。

第二,要真实。必须写自己的亲身经历或写自己的观察所得,不能脱离生活,编造离奇的故事。

第三,要具体。写出自己所看到的或听到的情景,不能空洞无物。

第四,要写出自己的点滴感受。也就是要赋予片断一定的思想意义。

一些题目,如《街头见闻 》、《早晨》、《招待客人》,规定出写作范围,如场面描写、心理描写等,自拟题目。但无论命题,还是自拟题,都必须按照以上四点要求去写。

例如《街头见闻》,全文是这样的:

下午,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我看到了一个可爱的小女孩。她看上去只有六、七岁,红润的脸庞上,有一双 明亮的小圆眼睛,翘着小鼻子,穿着一件花毛衣。她手里拿着一封信,蹦蹦跳跳地跑到邮筒前,信上的字迹歪歪扭扭。她踮着脚尖,刚要投入,忽地又把手缩了回来,用小手轻轻地抚摸着信封。而后,她又踮起脚,当她 再一次投放的时候,她又犹豫了。接着,她又把信很快地抽了回来,在信封上面轻轻地吻了一下,才投进信筒。之后,才蹦蹦跳跳地跑远了,一个小花点消失在我的视野里。

我猜测着,她的信是寄给谁的呢?但我深信,无论是寄给她远在外地的父母,寄给抚养她长大的奶奶,还 是寄给她的伙伴,她的真挚的感情,都会使那个人感动的。她不是把我这个与她素不相识的姐姐都给感动了吗 ?

这篇片断把小女孩投信时,那欲投又舍不得投的矛盾心理,描绘得惟妙惟肖;小女孩纯真的感情,着实令 人感动。这个小片断虽不足四百字,却像一幅画面,展现在读者面前,颇有感染力。这是作者细心观察、用心 体会生活,并按老师要求认真写作的结果。

写小片断自己确定中心,自己选材、费 时不多,自由灵活,能提高观察能力,有话可说,又为写大作文积累了材料,对提高写作水平很有帮助。

片断:

1.肖像描写:

铁匠是个大个儿,当地首屈一指的大个儿,两个肩头长满了肌肉疙瘩,面孔和肩膀被炉火和锤子迸起的铁屑炽染得黝黑。他脑门方方的,一簇乱蓬蓬浓黑的头发下面,一双孩子气的蓝色大眼睛,钢一样明亮。他颔骨宽大,发出笑声和喘息声来,就像他那巨大的风箱在狂欢和呼啸。

他敞着怀,露出宽厚的胸脯,每一下,肋部便显现出久经锻炼的钢筋铁骨般的肋条。他身子向前一倾,猛地一下,把铁锤抡下来,就这样片刻不停地、灵便而持续地晃动着身体,肌肉紧张而有力地伸展收缩;铁锤按照一个有规则的圆圈环转,迸起点点火星,留下条条光尾。

2.语言描写:

不同人物的语言表现了什么样的心理?

①没什么大不了的,胜败乃兵家常事,何况只差一分,下次准赢。

②哎,我早就说过,他们有高度,有技术,什么都比咱们强,只差一分已是万幸了。

③都怪可恶的裁判,要不是他吹“黑哨”,最后赢的肯定是我们。

④输都输了,说什么都没用了,最要紧的是分析失败的原因,争取下次打败他们。⑤输了赢了与我无关,反正我不喜欢篮球。⑥都怪我,如果不是我漏人,我们肯定不会输。

3.动作描写:

他用消毒牙签在自己的口腔内侧壁上粗暴地刮了几下,把牙签上附有碎屑的一端放在载玻片上的生理盐水中轻轻地涂抹几下。我看见他前后动作如此之大忍不住笑出声来。他没有理会我,而是专心致志地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以35°角缓缓地盖到生理盐水上,然后就拿出稀碘液,开始给标本染色。进入最后一个程序,他用吸水纸从盖玻片的另一侧吸引,使染液浸润标本的全部。“完成!”他长呼了一口气。

4.心理描写:

这是我第一次上台演讲,第一次一个人站在全校师生的面前,我害怕,真的。就这样,我带着恐惧与害怕两个形影不离的“朋友”走向了讲台。当我艰难地抬起头时,我看见了台下黑糊糊的一片脑袋。我用颤抖的双手举起了早已被我汗水浸湿的演讲稿。我努力地试着张嘴,我努力地让自己出声。呵呵,我觉得自己很可笑,因为我做不到。千万只小兔子在我心里狂跳,我像掉进了万丈悬崖,大块的石头压得我无法呼吸。我觉得自己像被什么粘住了一样,一动不动,豆大的汗珠放肆地流淌着。看着台下一双双疑惑的眼睛,一种无色的液滴在我眼眶中酝酿、打转。我转过身,正要跑下台,我只看见我的班主任在对我微笑,并点了一下头。她只是轻轻地点了一下,轻得可能连她自己都感觉不到,可是我感觉到了,那个动作好似给我传达了某种信息,传送了某种力量。我也使劲地点了点头,再次转过身,向全场微笑。

四、教学生自批作文

修改文章是写作的重要环节。鲁迅先生说:“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他在《我怎样写起小说来》这篇文章里又说:“我做完之后,总要看两遍,自己觉得拗口的,就增删几个字,一定要它读得顺口。”这是鲁迅先生修改文章的经验之谈。

第一,是朗读。明白只有读,才能发现错别字和不合语法的病句。语感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学生写作文后,我让他们放声读两遍。有时,还让他们录音,然后放录音,听听是否有词句的错误。听到有问 题的地方,用笔划出来。这种方法简单、易做,学生乐于接受。

第二,介绍词句修改的具体方法。

1、删。删去多余的字、词、句,使语言简洁明快。如:“我从没到过世界公园,这一次还是头一次到世界公园。”头一次到世界公园,当然以前没到过。因此,“从没到过世界公园,这一次”,都应该删掉。

2、增。增加一两个或几个字,使语句明确、生动、流畅。如:“他拉开门,拿出一听可乐。”拉开什么门呢?不明确。“门”前面应该增加“冰箱”两个字。再如:“老师生气了,看着我。”在“看着我”前应加上 “瞪着眼”三个字,就能生动地表现出“老师生气”的样子。

3、调。调整语序,使表达合乎逻辑。如:“我生日那天,姑姑送给我很漂亮的一件毛衣”。”“很漂亮” 这个短语,是修饰毛衣的,而不是修饰“一件”的,应调到“毛衣”的前面,才合情理。

4、换。换个词或句子,使表达更严密。如:“对如何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问题,我们争吵得很激烈。”对 严肃问题发表看法,用“争吵”来表达是不妥当的,应换成“争论”或“争辩”。

5、改。作文中的错别字和标点符号的错误,应认真对待,予以改正。

阅读《巨蟒与豹子》这段材料:在一片原始森林里,一只巨蟒和一头豹子同时盯上了一只羚羊。豹子看着巨蟒,巨蟒看着豹子,各自打着算盘。豹子想:如果我要吃到羚羊,必须首先消灭巨蟒。巨蟒想:如果我要吃到羚羊,必须首先消灭豹子。于是几乎在同一时刻,豹子扑向了巨蟒,巨蟒扑向了豹子。豹子咬着巨蟒的脖子想:如果我不下力气咬,我就会被巨蟒缠死。巨蟒缠着豹子的身子想:可果我不下力气死缠,我就会被豹子咬死。于是,双方都拼命地用着力气。最后,羚羊安详地踱着步子走了,而豹子与巨蟒却双双倒地。

美文欣赏

一、要求

亲情是人生最为宝贵的情感,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请以父母与儿女之间的情感为内容。写一篇文章,不少于600字。例文 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虽年仅四十四岁,但两鬓已爬满白发,眼角也堆起了皱纹。

我于一九七八年十一月十一日出生在北京的一家医院里,当时只有五斤一两重,而现在我已经是一米七六的个头,一百二十八斤重的大小伙子了,我这样健康是与母亲的付出分不开的。

生我那年是冬天,天气很冷,飘着雪花。刚出生的我瘦得皮包骨头,母亲也因为难产差点离开人世。生我时,医生问母亲:“要孩子还是保自己?”母亲的回答是干脆的:“请留下我的孩子。”

当我会爬的时候,母亲早已为我忙前忙后,清晨不到四点就起床到奶站打奶。冬天,用刺骨的冷水为我洗尿布;夏天,她怕电扇风力太强,把我吹病,用纸扇为我扇风,使我能进入甜蜜的梦乡。为了不让蚊子叮我,母亲一手为我扇扇子,一手为我赶蚊子,可母亲的腿却被叮了不少包。

有一次,我不知吃了什么东西,过敏了,身上起了一片一片的疙瘩,看上去十分吓人。母亲为了照顾我,整整两天一夜没合眼。当母亲带我去医院时,已是半夜一点了。我打点滴不一会儿,突然昏迷不醒,母亲急得抱着我放声大哭,等我醒来看互母亲脸色苍白,仍在流泪,才知道是怎么回事。

一天中午,我放学回到家,一进门就闻到一股炸酱味。“又吃炸酱面!”我不情愿地说。才吃一口发现酱放多了,一下子推开碗,从椅子上站起来走开了。母亲问我:“怎么了?”“不好吃,我不吃了。”我生气地说。“这也不吃,那也不吃„„”我一看母亲又唠叨便跑回自己的房间,用力地关上门,发出一声巨响。我趴在写字台上,无意中看了一下放在玻璃板底下的日历。呀!今天是母亲的生日,我却对她发了脾气,我可真浑,真该死。我马上站起来,跑到外屋。一看母亲已不在桌旁吃饭了。我冲了出去,站在门口向外张望。我在拥挤的人群中发现了母亲,她手里拿着一个面包和两根香肠。

妈,我对不起您!妈,我爱您!

二、材料:自信常常用来鼓励人们,人们有了自信,做事可以取得成功;缺乏自信,就会受到挫折或失败。

要求

1.写一篇以“自信”为内容。可以从正面说,也可以从反而说。可以写人,也可以写事。除诗歌外,文体不限。2.600字以上。例文 自 信

我的名字叫自信,专爱帮助那些失去信心的人们重新树立起理想,向着新生活前进。你看那些在事业上有所成就的人,哪个不是有了我而成功的?而且我还有许多好朋友,比如说,乐观,他可是我的最佳搭档,由于我们俩的密切合作,使许多残疾人身残志坚,仍在为社会做出贡献;更不用说勤奋、开朗这几个好友了。

我还有个兄弟叫自卑,虽说我俩是亲兄弟,可性格却不大一样。我天天都在为人类作贡献,使各种各样的人都能有自己的远大抱负。我每到一家,就会使那家繁荣兴旺,所以我的生意格外兴隆。这不,今天我正在街上招揽生意,忽然,看见一个品学兼优,但容貌稍差的女孩孤钎地在街上走着。根据我的职业感觉判断,这个女孩一定是出了问题。经过十天的观察,我终于知道了,原来是自卑在捣乱!这个女孩是一个中学生,她在班里学习优秀,乐于助人,所以很受同学佩服。她自己也认为,一个人应该美在心灵,而不能只注重外表。可自从自卑来了之后,就天天对她说:“你是个丑女孩,没人愿跟你来往,没人愿跟你玩。”就这样,这个女孩逐渐开始孤僻起来。她不愿与人说话,集会时,自己躲在一个角落里。我实在忍无可忍了,质问自卑:“你看,你怎么能把一个好端端的女孩弄成这样!”他也毫不客气地说:“怎么?只许你来,就不许我来,我这样做也是让她有点自知之明,给她点警告。”后来,勤奋乐观几个人也来了,我们一起把自卑赶了出去。在我细心地照料下,她又恢复了往日的活力与自信。

每当我看到我的顾客满意离去的时候,心底就会为他(她)由衷的高兴,因为也许他(她)将会让这个世界更加充满活力,而我也会让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拥有这种感觉。请记住我的电话号码87654321,我将随叫随到。这不,我又在寻觅新的顾客了„„

三、题目

这件事让我××

要求

初全题目(如何补:高兴、后悔、着迷、惭愧、扫兴„„),字数不少于400字。例文

这件事真让我惭愧

每当我想起这件事,脸马上红到脖子根。

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滴水成冰,大地都冻得硬硬的了。该上操了,我真不想去,可是有什么办法呢?我缩着脖子豚磨起来。忽然,我想起前几天老师同意肚子疼的王军不上操,便装起病来。我右手后住肚子,左手放在桌子上,脑袋垂得低低的,嘴里不停哼哼。这时正好班主任老师在收课本,见我这副模样,便关切地问:“牛捷怎么啦?不舒服吗?”还用手摸我的额头。我装作痛苦的样子点点头。老师亲切地说:“你别上操了,在教室里好好休息一下。”我的心落了地,好容易躲过去了。我隔着窗子看见同学们迎着大风做操,心想,可真够冷的。可是不知为什么心里有点不自在。

下了操,同学们围着我问这问那,有的问:“你肚子还疼吗?”有的说:“你揉揉就不疼了。”还有的说:“要不,送你上医院吧!”我连连说:“不要紧的,不要紧的。”课间,同学们都出去玩了,我怕露馅,忍住了发痒的脚,没敢出去。上第四节语文课时,老师讲得非常生动,是个爱发言的人,竟忘了“生病”忍不住举起手来。当我答对了老师的问题时,老师不仅表扬了我的答案正确,还说:“你们看牛捷同学,有病了,还这么积极回答问题,你们要向牛捷同学学习。”听了老师的话,我心里真不是滋味。

放学了,该我们组做值日。老师对我说:“今天,你就别做值日了。”“老师,我„„”还没等我说完,老师忙说:“别过意不去,你不是有病吗?回家休息去吧!”老师的关心使我像打翻了五味瓶。真不是滋味。我背起书包,拖着沉重的步子走出了教室。

这件事,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每当我想起这件事,就惭愧得脸都红到了脖子根。我想:“下次,可不再干这种事了。”

四、材料

在生活中,人际之间难免会发生一些矛盾,一件事在进行中也常常会遇到某些挫折,把这些矛盾和挫折具体生动的描述出来,给人以深思和启示。要求

1.以我经历的一次小波折为中心话题,叙述一件自己亲身经历的事,要把事情的曲折变化写出来。2.在记叙中要有描写 3.字数在500字以上。例文

阳光永驻

“小菡,朋友间最需要的毕竟是真诚哪!”

坐在草坪上,捧着书,我却一个字儿也看不进去了。小叶的话老在书页上跳荡。

太阳明丽灿烂,虽是初冬,它却暖洋洋的。天边涌团团墨灰色的阴云。太阳隐去了。我凝望天际,那云中幻化出小佩,凉意顿时加深了。

小佩是我的好友,颇有名气的运动员,每天早晚都泡在体育场上,我成了她当然的“后勤部长”,打水、端饭、洗碗;比赛前后给她按摩,她夸我是“忠实的姐姐”、“最佳保健医师”。同学们总用羡慕的眼光看着我俩。

我的功课不算顶好,我老想进入前三名,我学习很累,但只要想到小佩能舒舒服服,能得名次,我也就像上了领奖台,疲累全消。

一个秋风飒飒的早上,我感冒了,起不来床。小佩磨蹭了好一阵,只好自己去厨房。走过床边,我说:“小佩,也给我捎一瓶水,行吗?”“你没见我两手都不空?”她头都没转地走了。

那话音有如闷雷,也像冰雹,饭店里凉透了。

同寝室的小叶给我打了水,代我请了病假。

不几天,同学们用各种复杂的眼神看我和小佩。

从此,我算明白了大人常感叹的“世态炎凉”的真谛。我开始相信有一张虚伪的网,真诚好比网中的鱼,网中的鸟,我也学着编织这样的网。不过,每当我舌头割了张三李四,他或她委屈地、愤愤地走开时,“同盟”们哈哈大笑,我的心总是掠过阵阵凉意。想哭,但却笑了——是失意的胜利者的笑。

小玲说:“小菡,你的口才赛诸葛,传传经,如何?”“名师秘传,恕不奉告。”扮个鬼脸,我飘然而去。

小叶找到我:“小菡,你那嘴太刻薄,它会让你失去真诚,失去朋友。改一改吧,小菡,朋友间需要的毕竟是真诚啊!”我的民发颤,但不认输。我想对她轻松一笑,嘴角动了动,却笑不出来——我的心在哭。

小佩伤透了我的心,“虚伪的网”的说法使我对生活感到失望,但真实的生活更使我迷惘:下课迟了,饭菜会有人端回来;忘了带书,会有人递过来一本;生病了,小叶、王色、李桃,焦急的脸总在眼前晃动,我发生了疑问:“虚伪、真诚,到底谁真?谁假?”

我坐在草坪上凝望天际。墨灰的云越来越淡,缕缕阳光从云隙中钻出来,正柔柔地抚着我的脸颊。一阵风过去,连淡云也去得不见了踪影。阳光依旧照耀大地。

正在我发痴的时候,小叶悄然坐在了我身边,我想也没想就倒在了她的怀里。我俩谁也没说一句话,只把眼睛盯着太阳。静极了——田野,我们的心。

我们都明白了,乌云遮不住太阳。太阳永驻,友谊长青。

五、要求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们用眼睛去观察社会、认识自然;从眼睛中猜测他人的内心世界,平时哪一双眼睛令你动心,哪一双眼下令你难忘,是人的眼睛,还是动物的眼睛,还是„„以“眼睛”为选材范围,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作文。例文

啊,那双眼睛

嘈杂的菜市场,一组令人不堪入目的镜头深深刺痛了我:一位30岁上下,虎背熊腰的鱼商,利索地从带着浓烈腥臭味的水池中捞起一条鱼。那可怜的小生命,如梦初醒般惊慌失措地在那大汉的手中吃力地挣扎着,挣扎着„„带着几分同情,我竟莫名地察觉到,那双眼睛,那又如孩童般天真无邪的眼睛,正愣愣地望着我。

我仿佛又走进了那个古老而又绮丽的童话中,见到安徒生笔下的海的女儿。在那泛起白色浪花的大海上,昨天的小美人鱼不正用那善良、无邪的大眼睛为希望得到幸福的人们默默祈祷吗?

望着那可怜的鱼儿,我的心底涌起一股想拯救鱼儿的冲动。虽然我不能为这些小生命带来多少幸福,但我至少能从那恶鱼商的手中为它们中的一部分争取到自由生存的机会。

我带着愤怒,朝那恶鱼商走去。他一见顾客,立即将那条危在旦夕的鱼漫不经心地往池中一撂——鱼儿天真地以为在半空中逗片刻之后,上帝就会给它们插上天使的翅膀,飞出那可怕的魔掌。可是,当它们的身体砸到冰凉的池底时,那双绝望得几乎不愿再睁开眼睛分明在对我说,幻想又一次欺骗了它们,最后的希望宛如刚才池面上溅起的飞沫,眨眼之间消失得无影无踪。鱼儿,啊,已经被这模模糊糊的世界活生生地折磨成了只能用尾巴打水来排遣苦闷与无聊的机械的木偶。它们眼中迸出的怒火,一次次地在控拆:人类啊,为何要用我们的生命来满足他们的贪欲呢?我已不忍再阅读它们眼中的忧伤,于是拣了几条鱼。这时,可恶的鱼商竟不屑一顾地说:“把刀架在鱼头上的时候,这些家伙可能还在做梦呢!”接着,脸上的横肉拧作一团。鱼似乎也听懂了这咒语,气愤之至,将水打得“啪啪”直响。我将这些鱼托在手中,奔向后花园水池。真正属于它们的世界在那儿呢!

在生物课上,我终于懂得,虽然鱼体有保护色,能逃避上下敌害,但它们的视力却极差。想起它们那一双双惊恐、绝望的眼睛,我画了一幅简单却生动的画——

一群群戴着眼镜的鱼,在水中无拘无束地游来游去„„

六、要求

生活中总会有一些人或事给你留下深刻的记忆,请讲霁你所记得的这个人或这件事,写一篇记叙文,题目自拟,不少于500字。例文 路边一瞥

一天早上,我到一个朋友家去,路过一条小巷。刚到巷口,路边一字儿排开的几盆花映入我的眼帘。呵,好美的花,开得正盛,正旺!为这单调破旧的小巷,增添了几分生机,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吱——”一声门响,花旁一间矮房中伸出一根拐杖来,一个十五六岁眉清目秀的姑娘,吃力地提着一壶水,靠仅有的右脚和一根拐杖走了出来。她走近花盆边,仔细地给花儿淋起水来,不用问,这些花一定是她种的。我看着她地虽然没有左脚,但却矫健的身躯,看着她那倔强的脸,我想:她多像那碧绿碧绿、蓬勃向上的万年青,多像翠绿欲滴、傲然挺立的仙人掌,多像高洁的秋菊,多像淡雅的兰花„„呵,多美,开得正盛的花儿;多美,花一样的姑娘!

“通——通——通——”一阵放肆的皮鞋声传来,我回过头,只见一个头发呈大波浪,身穿狐皮大衣,脚穿高跟皮鞋的摩登姑娘从巷中走了出来,她走过花旁,顺手摘了一枝花,旁若无人地闻着、走着,脸上露出满足的笑容。浇花的小姑娘抬起头。看着只剩下半截的花苗,望着摩登姑娘的背影,坚毅的脸上露出了愤怒、厌恶的神情„„

我也呆呆地望着那位摩登姑娘,她那本来漂亮的脸,经她一笑,扭曲得多么丑陋!透过她那昂贵的狐皮大衣,我看到一个卑鄙、丑恶的灵魂,正散发出阵阵臭味,那“高跟皮鞋”,比鲁迅笔下的“圆规”还要难看得多。

小姑娘狠狠地背过脸,好像不愿再看到那个令人生厌的摩登姑娘一样。她提着水壶,又吃力地走进屋去。望着那肢体残缺的背影,刹那间,我觉得她是那么的高大,那矮小的房子也容不下她了。她,多么美丽,正散发着比化还香的香气。

那个摩登姑娘渐渐远去了,还挂着她那空虚的灵魂。

一阵微风吹来,花儿频频地点头,是对小姑娘的感谢,还是对摩登姑娘投去愤怒的目光呢?我思忖着,向朋友家走去„„

七、材料

在人生的道路上,总会遇到各种人、各种事,而每一种人、每一件事会给我们以不同的影响、不同的感受,或者你欣喜若狂、迫切渴望,或者你心烦意乱、悲观失望。当然,这每一种滋味,每一种一个人而言,也许这就是你的一笔财富,那就看你如何来对待它。

要求

根据上述文字的提示,写出一件对自己的成长影响深刻的事,并对此事给你的感受所产生的效果加以分析、让别人也从中受到启发、受到教育,题目自拟。例文

后悔上车没抢座

其实这件事发生在两年前,我早就有把它写出来的想法。但我一直没有写,因为我在等待春暖花开的时节重新再来,可它却来得那么慢„„

记得那是小学毕业的假期里,一个阳光明媚的星期天,我的心情格外地好。因为一年的紧张学习终于告一段落,剩下的就是痛痛快快地玩了,跟表妹说好一起去滚轴,心里正美滋滋地想着,不知不觉地到了车站。在车站等车的人很多,但因是始发站,估计都有座,可人们还是背好挎包,拉好自己的孩子,做出一副随时参加“挤车战斗”的姿态,我低头看看自己新穿的白旅游鞋,实在不想做他们的“垫脚石”。于是我后退几步,打算等“挤车战斗”结束,最后一个上车。目睹了“战斗”经过,我上了车,怎么这么巧,只有我一个人没座。车开动了,我扶着扶手,欣赏着窗外的景色。到了儿童医院那站,上来一位妇女,拉着小女孩。从外表看来显然是母女,那位妈妈可能带孩子看病十分劳累,面带倦容,站着背靠在座椅扶手上,很快就睡着了。从她黑黑的脸庞,朴素的衣着,粗糙的双手„„可以看出她不是城里人而是从农村来的。那个小女孩身着短衣、短裤,梳着两个小辫子,系着粉色的蝴蝶结,脖子上戴着一个项圈,小脸红扑扑的,看上去只有三、四岁的样子。她一步一步扶着和她一边儿高的座位扶手,在车厢里缓慢移动着,身子随着汽车的颠簸晃动着。她慢慢地走到了一排双人座旁边,座上坐着一对恋人,女的手里拿着一束火红的玫瑰,他们正有说有笑地谈论着什么。见小女孩走过来,他们停止了谈话,男的压低了帽沿,闭上眼睛,女的用手拨弄着玫瑰花瓣。售票员看见了小女孩,冷漠地从鼻子里发出“哼”的一声,头扭向了窗外。车继续前进着,小女孩也用小手交替着扶着座位扶手。突然一个轻微的刹车,小女孩摔倒了,她没有哭,扶着一个单人座的座椅边站了起来。那个座位上坐着一个大学生模样的女孩,身穿一条白色的连衣裙,连忙提起小女孩碰过的裙边狠狠地掸了又掸,瞪了小女孩一眼,戴上耳塞听起了随身听,那个小女孩却向那位姐姐憨憨地笑了笑,从她的眼睛中可以看出天真、无邪的神态。我实在受不了,感觉周围的人是那么的冷漠、陌生,我提前下了车,不禁地感觉到脸已是滚烫滚烫的。

回忆起上小学的时候,老师教我们写作文,主题是乐于助人,全班同学写得最多的就是上车让座,扶老人上车等事情。但现在我们却茫然了,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在快速发展而传统教育怎么反而后退了呢?虽然这件事情,并不代表现在的人都冷漠无情,可这个自私自利,不为别人着想的坏风气,已悄然萌生,我觉得这是应该引起人们注意的时候了。我心里不是滋味,像打翻了五味瓶一般。甚至有时我在想:如果当时我有座位,把它让给了那个小女孩,也就不会发现人们冷漠的一面了。唉,后悔上车没抢座!

课后练习

一、未来的我。

要求:写一篇500字左右的记叙文。

二、请以“梦”为话题写一篇话题作文。你可以记叙自己曾经的真实经历,也可以发挥大胆想象和联想编写一个故事,也可以„„。只要你所写的内容与“梦”有关就行。要求:

1、题目自拟。

2、500字左右。

单元作文分析

记事类的作文三个要点:选好事例,唤醒感动,注意写作方法。

1、选好事例

选好你需要记的事是写好本次作文的关键。同学们需要选哪一件事来写呢?当然选你珍藏在心中的最难忘的那件事或者那些事。请同学们先加快往事,从中挑选一下符合本次作文的事吧——那段记忆你为什么要珍藏?那段记忆你为什么难忘?解决了这个问题,你要写的事就找到了。开启素材库,精选“珍珠玛瑙 ”,再现美丽瞬间。

出示记忆档案,分组交流后,精选其中一两项,细致描写,再现珍藏的那一瞬间的美丽与感动。记忆档案

你最爱的亲人

你最喜爱的老师

你最好的朋友

你和朋友的故事

你最难忘的一次经历

你最爱看的一片文章

你最着迷的一位明星

你最珍惜的一件礼物

你最喜爱的一部影片

你最珍爱的的一张照片

你最爱的小动物

你最难忘的一瞬间

2、唤醒感动

珍藏它是因为那件事太有意义了,难忘它是因为那件事太让你感动了。是的,一个人总会碰到令人感动的东西的,一个浅浅的微笑,一次无言的挥手,一个蹒跚的背影„„都能让人感动不已。这微笑、这挥手、这背影„„请你仔细回味吧,它对你所具有的意义以及它引发出的你的情感就在其中。唤醒感动需要同学们训练回忆能力。同学们可以闭上眼睛,回忆我们记忆中印象最深刻的事情。在闭目回忆过程中,学会安排回忆的线索。然后说出自己回忆出来的事情,并能够说出这件事为什么能引起自己的回忆。(学生发言)

示例

1、一位母亲在地震中用身体护住一个3、4个月大的婴儿,当救援人员将母亲和孩子救出来的时候孩子还活着但母亲已经去世。在母亲身边的手机里有一条未发出去的短信上面写着:“孩子,如果你还活着,你要记住,妈妈爱你。” 示例

2、最后一道题出来了,居然是六选一,而且是有关水资源的。他静静地看着这道题,好久没有说话,他的父母也坐在台下,紧张地看着他,而主持人也好像恨不得生出特异功能把答案告诉他一样.。这时他使用了最后一条求助热线,把电话打给了远在加拿大的妹妹。电话接通了,他却久久不说话,对面的妹妹着急了,哥,快说呀,要不来不及了.因为只有三十秒时间.王小丫也着急了,快说吧,不要浪费时间了,这是你最后的机会了!他沉默了一会,说了:妹妹,你思念咱爸咱妈吗?妹妹说,当然想。坐在电视机前的我着急了,天啊,这是什么时候了怎么还儿女情长的,道他要放弃自己最后的圆满吗?我几乎要生气了,怎么有这样冷静的人啊?怎么还说这些没边没沿的话? 他又说了,那让咱爸咱妈去看你好吗?妹妹说,太好了,真的吗?他点头,很自信地:是的,你的愿望马上就能实现了。然后时间到,电话断了。天啊,我一下子明白了,这道题他根本就会,答案早就成竹在胸!他只是想给妹妹打个电话,只是想把成功的喜悦让妹妹分享!我的眼泪一下流了出来,为他的智慧,为他超乎常人的冷静和美丽。

果然他轻轻地说出了答案,我看出了王小丫的感动和难言,王小丫说,从来没有像你这样的选手。是的,从来没有,像他一样的冷静和智慧,在最后的关头,在久久的沉默之后,给大家带来了满怀的喜悦,而在台下的父母,眼角也悄悄地湿了。

我从来以为只有“情”是美丽的,比如爱情、亲情和友情,从来没想到,智慧也会如此美丽,它让我们轻轻麻木的心灵,在这个美好而机智的晚上,轻舞飞扬。

3、发表记忆感言 凸显文章亮点

记忆星空群星灿烂,记忆枝头繁花点点,记忆是陈年老窖,记忆是经典华章,感谢记忆,让我们的人生厚重而丰富,请同学发表记忆感言,用优美的文笔讴歌记忆的魅力和风采吧,让我们的文章诗意盎然。

例如:

记忆是一片灿烂的星空,每点星光,都闪耀着亲人的叮咛和嘱托; 记忆是一本多彩的画册,每种色调,都流淌着朋友的欢笑和祝福; 记忆是一首成长的歌谣,每个音符,都倾诉着青春的激情和梦想。

鸟儿飞过的枝头是美妙的,小溪淌过的山野是美妙的,流星划过的苍穹是美妙的,漫步岁月的沙滩,细细搜寻,原来,潮起潮落之间,有好多好多的记忆之贝闪闪发光。记忆是一颗颗珍珠,把生命的昨天、今天、明天装饰连缀成一串美丽的项链。

4、注意一些写作中的事项

这是对写作基本技法、技能方面的要求,具体说来,同学们可以从下面几点着手:

(1)要言之有物,事情叙述要具体,抒发感情要真切,避免毫无真情的空话、套话。

(2)叙事要完整,表述过程中要抓住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3)避免平铺直叙,语言表述要尽量生动。最好能够围绕中心穿插适当的抒情或议论,写出内心感受。

(4)写出生活情景。此类文章最忌讳生编乱造,能够写出生活情景才能感人。

三、训练题目:

诵读作文提示 拨动记忆琴弦

亲爱的同学,在你的生活经历中,有没有历经磨难、苦尽甘来的幸福?有没有眉飞色舞、兴奋不已的激动?有没有愁眉苦脸、彷徨无助的孤独?有没有甜甜的感动和温馨?有没有酸酸的委屈和失落„„请回忆曾经触动你心灵深处的事件或场面,以《珍藏的记忆》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要求:

1、内容要具体,中心要明确,力求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2、结构合理,详略得当,语言通顺,在叙述、描写的基础上,恰当运用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第五篇:记叙文阅读一

记叙文阅读

(一)走进一片雪花的温暖

包利民

①越是寒冷的天气,雪花落得越勤。其实,一生最寒冷的际遇中,总会凝结出一些直入人心的美好。冬季并不能将一切冻结,比如那些流淌的风,料峭的树,比如那些些充满希望的心,都会在冰封雪地中生机盎然。

②喜欢飘雪的日子,喜欢走进那一片苍茫的洒落中,身前身后都是舞动的精灵。女儿学校的门前,有一个卖冰糖葫芦的中年女人,在她的三轮车上,一根横着的圆木靶上,插满了红红的冰糖葫芦。她穿着一件绿色的旧军大衣,头上裹一条蓝色的头巾,脸上洋溢着暖暖的笑。孩子们都愿意买她的冰糖葫芦,我问女儿为什么,她说喜欢阿姨的笑。

③后来知道这个中年女子身世很是坎坷,不说她那些种种艰难的经历,只是在如此寒冷的风中雪里,她的脸上能露出那么灿烂的笑,就足以让人心生钦敬。

④有一个雪天,路滑,放学时间,车流如织,还是有许多学生在路上横跑。那中年女人冲过去,抱起一个滑倒在马路中的孩子,自己却被车蹭了一下,倒在地上。幸好车开得很慢,女人并没有受伤,她从地上爬起,掸掉身上的雪,笑着告诉那个孩子以后过马路要小心。

⑤雪花依旧纷纷扬扬的下着,而她身后的那些冰糖葫芦,像一串串红红的火。⑥记起几年前的一个雪夜,我们的车抛锚在一段土路上,车上的几个人冻得直哆嗦。透过茫茫夜色,我们依稀看见前方有隐约的灯光。走了近二十分钟,我们的双脚已冻得麻木,雪花纷纷扑打在没有知觉的脸上。那是一个小小的村子,我们犹豫着敲开了村头一户亮灯人家的门,说明了情况,那个憨厚的年轻人立刻跑出了门,而老大爷和老大娘开始抱柴禾烧火。我们坐在热乎乎的炕上暖了一会儿,就见年轻人已带了七八个小伙子回来。于是我们坐着一辆农用拖拉机到了土路上,大伙儿帮着用绳索把车拴在拖拉机上,就这样把车拖到了村里。

⑦至今还记得那个雪夜,坐在滚热的炕头上,望着外面朦胧的飞雪,觉得充满了温暖的情趣。特别是那些乡亲们的笑脸,让人心里热乎乎的。

⑧越是严寒的时候,越能体会到温暖的可贵。其实只要心里温暖了,便会感觉到那每一片雪花,都蕴含着让我们怡然的种种。在飞舞的雪花中,那红红的冰糖葫芦,那雪夜中隐约的灯光是那样一下子击中我心底最柔软的角落。

⑨去年冬末,和几个朋友去山上赏雪,在一个山谷里,便看到了震惊的一幕。只见高高的悬崖顶上,已堆积了很厚的雪,如墙耸立。忽然,那雪便轰然而下,一时间如瀑布纵贯,惊天动地。约一分钟后,积雪倾尽,我们却依然沉浸在那一泻的气势里。是的,所有雪花的积累,竟会爆发出如此的辉煌,蕴含着如此的力量!而这种力量是一种沉重,是一种积累,更是一种希望。面对飞雪的瀑布,心

中似也燃起熊熊的火焰,激情满怀。

⑩常听有人说,万千的雪花构成了冬季的寒,那是因为没有真正走进雪花。我更愿意相信,每一片雪花都是冬季里那些不甘寒冷寂寞的心绪,都是那些充满温暖和希望的心灵在飘飞。

(选自《做人与处世》2013年第6期,有删改)

13.联系全文,分条概述作者在“一片雪花”中走进了哪些“温暖”?(4分)

14.结合语境,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1)其实只要心里温暖了,便会感觉到那每一片雪花,都蕴含着让我们怡然的种种。

(2)在飞舞的雪花中,那红红的冰糖葫芦,那雪夜中隐约的灯光是那样一下子击中我心底最柔软的角落。

15.第段景物描写生动传神,请简要分析它在文中的表达作用。(4分)

雪花依旧纷纷扬扬的下着,而她身后的那些冰糖葫芦,像一串串红红的火。

16.文章线索有着串联全文、贯通文脉的作用。本文的线索是什么?为什么?(5分)

17.文末划线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我更愿意相信,每一片雪花都是冬季里那些不甘寒冷寂寞的心绪,都是那些充满温暖和希望的心灵在飘飞。

记叙文阅读

(二)两个鸡蛋

下午柱子就要返校了,父亲却歪在床上睡着了。

母亲要叫醒他,被柱子拦住了。

“让他多睡一会儿吧,爹太累。”

母亲便不再说什么,收拾好柱子的东西,母亲照例出去借钱。

看着母亲的背影远了,柱子打开包袱,拿出两个鸡蛋,进了里屋,来到父亲的床前。

经过岁月无情的冲刷,父亲的头发早已花白;杂乱无章的皱纹,横七竖八地卧在他脸上,像黄土高原上沧桑的沟壑;一双眼睛仿佛承担了太重的压力,已深深地陷了下去;额头上汗珠点点,青筋隐约可见……

父亲老了,是他在顽强地支撑着这个家呀。A柱子鼻子一酸,两颗泪珠滚下脸庞。

轻轻地把鸡蛋放在父亲床头,又看看他没什么动静,柱子悄悄出去,坐在矮凳上等母亲。

院子里似乎发出一阵响声,柱子以为母亲回来了,连忙跑了出去。没有人,只有几只麻雀在觅食。柱子就驻足四望。

不远处贫瘠的土地上是绿色的庄稼,在太阳的照耀下泛出青黄的光。四周黛青色的大山连绵不断,像一条锈得发黑的铁链,把这里的人世世代代牢牢地锁住。

柱子突然想起父亲的话:儿子,将来你要走出大山。

是的,我一定要走出大山。柱子在心里默默地说。

太阳太毒,皮肤被晒得火辣辣地痛,柱子只好回到闷热的小屋。

看到桌子上打满补丁的包袱,柱子突然意识到应该检查一下,以免带回来的书落到家里。

打开包袱,几件旧衬衣,一罐咸菜,五本书,没错。咦?

手触到两个圆圆的东西,掏出来,是两个鸡蛋。

柱子纳闷了:家里只有两个鸡蛋,全给煮了,怎么又冒出两个,怎么回事? 走进里屋,父亲依然打着微鼾,而床头的鸡蛋不见了。

我记得好像已经拿出来了呀?难道……难道我记错了?

柱子对自己的记忆力产生了怀疑。在校期间高强度的学习和严重的营养不良,早已使他患上了神经衰弱症,这点他是知道的。

于是,他又把那两个鸡蛋放在父亲床头,然后立在那儿想,还是有点不大明白。

脚步声由远而近,柱子连忙跑出去,果然是母亲,满头是汗。

又数了一下,母亲把那几张皱巴巴的票子递给柱子。

“好好读,别惹事。”

B“嗯。”柱子擦去了泛滥而下的泪水,回屋拿包袱。

二十多里的山路,柱子走惯了。天没黑透,就到学校了。

打开包袱拿书,柱子触电一般呆住了,里面赫然躺着两个鸡蛋!

C当天晚上,柱子跑到校外痛痛快快地大哭了一场。天亮的时候,他又异常平静地翻开了书页。

(选自《小小说选刊》2002年第3期)

17.文中有三次写到柱子流泪,请分别说出柱子流泪的原因。(3分)

18.请你谈谈文章以“两个鸡蛋”为题的作用。(4分)

19.文章开头“下午柱子就要返校了,父亲却歪在床上睡着了。”这句话有何作用?(4分)

20.“收拾好柱子的东西,母亲照例出去借钱。”这话中的“照例”有何表达效果?(3分)

21.联系上下文,请对 “杂乱无章的皱纹,横七竖八地卧在他脸上,像黄土高原上沧桑的沟壑”这句话的作用简要分析。(3分)

记叙文阅读一答案

13.(4分)雪天里中年女人抱起滑倒在马路中的孩子;雪地里乡亲们帮助我们拖车;雪景中感悟到雪花蕴含着一种力量(答到2点给4分,意合即可)

14.(4分)(1)是指文中给作者带来温暖的人和事(或“感动作者的人和事”)(2分)(2)指作者被感动的心灵深处(2分)

15.(4分)洁白的雪花和火红的冰糖葫芦形成对比(1分),有力地烘托了(衬托出)(1分)中年女人这一人物形象:心地善良、助人为乐、热情似火(2分,意合即可)

16.(5分)本文有明暗两条线索。“雪花”是明线,因为作者雪天所见到的、雪夜所经历的、雪景所感悟的都与雪花有关;“温暖”是暗线,因为中年女人的善良、乡亲们的热心,雪花积累蕴含着的希望等都让作者感到温暖。(答到一条线索且说理充分给3分,两条都答到给5分)

17.(4分)作者赞美雪花(1分),就是赞美那些给我们带来温暖和希望的人们(3分)。

记叙文阅读二答案

17.第一次,因老弱的父亲顽强地支撑家庭而心痛和感动;第二次,因贫穷的母亲一次次为自己借钱而心痛和感动;第三次,因父亲那种深深的无声的爱而心痛和感动。18.为下文父亲趁我不留意给我两个鸡蛋设伏笔;巧设悬念,使文章富有起伏性。

19.“两个鸡蛋”是全文的线索,文章所有的故事情节皆围绕两个鸡蛋展开;巧设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两个鸡蛋”运用了象征的手法;突出了父母深沉的爱这一主题。

20.不能,“照例”是“按照惯例、按照常情”,写出了母亲借钱是经常的事情,表现了我家贫困的现实。

21、“卧”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父亲容貌年老、劳累、沧桑,更需要照顾和营养,为下文柱子的流泪和给父亲鸡蛋设下铺垫。(或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父亲脸上的皱纹比作黄土高原上的沟壑,生表现父亲容貌年老、劳累、沧桑,更需要照顾和营养,为下文柱子的流泪和给父亲鸡蛋设下铺垫。)积累与运用四

答案:

1、D2、D3、A4、C5、C

6.答案:jìnɡqī曳恣

评分:答对一个不得分,答对两个得1分,全对得2分。

7.答案:B评分:选对得2分。

8.答案示例:孟子舍生取义墨子墨守成规项羽四面楚歌刘备三顾茅庐

陶渊明世外桃源

评分:答对一个成语得1分,全对得2分(只答历史人物不得分)。

9.答案:删掉“使我看到了人间最可宝贵的东西”中的“使”,在“无时无刻”后加“不”。

评分:改对一处得1分,全对得2分。其它改法正确也可。

10.答案:A评分:选对得2分。

下载“一事一理”型记叙文(教师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一事一理”型记叙文(教师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一事不再理原则案例分析

    【基本案情】:原告某置业有限公司和被告某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于2007年11月10日签订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约定原告将自行开发的某工程发包给被告修建。2009年3月25日,该建筑公......

    广东省高考英语 作文专题一 记叙文任务型写作

    专题一记叙文型读写任务 叙事类文章的内容包括“主题、情节和主旨”三个方面,其中“情节”是主要部分,“主题”和“主旨”有时藏于“情节”之中。但在写摘要时,不能仅仅描写“......

    任务型写作之记叙文

    怎样完成好任务型写作的记叙文? 主讲人:陈瑞萍 教学目的: 1. 了解任务型写作的要求; 2. 掌握记叙文写作的方法; 3. 高考真题训练; 4. 总结知识点及做题技巧。 5. 教学重点: 1. 记......

    一事一感悟的写法

    一事一感悟的写法(一) 愚蠢的人,经百事而不明一理;睿智的人,见一叶凋零而知世事变迁。聪明的人,每经历一件事,都会稍作停留,把深入思考与经验总结作为生命的一次短暂的修整,重新审视......

    如何写好记叙文 一5篇

    如何写好记叙文 一. 把握情境,真实地叙事(一)选择和提炼情节是重要的一步选择、提炼有代表性情节,就是抓住生动、新颖、能揭示生活深刻意义的人和事。我们讲过生活中的素材是题......

    记叙文写作指导(一)

    记叙文写作指导(一) 记一个印象深刻的人 一.课前导入: 大家猜一猜,这节作文课我们将辅导什么内容呢?(写人)写人的文章可以写很多,可以写自己熟悉的人、敬佩的人,也可以写自己身边的同......

    记叙文写作序列一

    记叙文写作序列(一) 记叙文写作序列(一)[写作指导]: 大多数同学的作文还停留在一个单纯记事,单纯写人,单纯写景的阶段,为了避免离题又陷入了不敢议论的怪圈,不能做到人物情感与事件的......

    记叙文阅读指导一

    记叙文阅读指导一(记叙文题目的拟定及理解题目含义及作用) 中考考点复习 ■记叙文题目的拟定及理解题目含义及作用 一、【考点剖析】 题目含义理解题能快捷、准确地考查出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