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修辞练习选择_带答案_(典型例题)
修辞练习(2)
修辞练习
【记一记】
中考考察修辞: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
1、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C)A.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对偶)B.皇帝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的时候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夸张)C.你这样一个人玩耍,不也有点寂寞吗?(设问)D.春月是一只青春鸟,驮着幽幽夜色,栖落在古城的檐角。(比喻)
2、对下列各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C)①他发现是我,头摇得像拨浪鼓似的。
②像这样的老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怎么会不愿意和她亲近呢?
③在一个孩子的眼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④老爷子小心,别顾着说话——看掉下来把屁股摔成两半!A①比喻②反问③排比④比喻 B①夸张②设问③排比④比喻 C①比喻②反问③排比④夸张 D①比喻②反问③夸张④夸张 3.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理解有误的一项是(C)
A.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理解:这句话运用排比和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来临时万物复苏气温回升的情景。
B.人们都爱秋天,爱它的秋高气爽,爱它的云淡日丽,爱它的香飘四野。理解: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强调了秋天的景色带给人们的美好感受。C.夜深了,皎洁的月光倾泻下来,就像透明的轻纱笼罩着大地。
理解: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写出了月光清澈、柔美的特点。D.老师严肃地说:“这样糟蹋粮食太不像话了,难道你不知道这些粮食来之不易吗?”
理解:这句话运用反问的修辞方法,表现了老师在批评学生浪费粮食这种现象时的严厉的态度。
4.对下面文段中所使用的修辞方法的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C)
春天来了!春天,从解冻的冰河中涌来,从大雁的叫声中飞来,从小草的萌发中醒来。
春天来了!在这播种的季节里,快播吧!播下一颗颗绿色的心,播下一个个金色的希望。
春天来了!春天来了!我们像春笋一样冒尖,像山花一样烂漫。我们,从这里出发,走向夏的繁茂,秋得成熟„„
A.选段中用“醒来”一词赋予小草以人的行为,生动地描写出春天草木萌发、万象更新的景象。
B.选段中运用“从„„来”的排比句式,形象地写出了春天来临时大地上五彩缤纷的景象。
C.选段中把“我们”比喻成“春笋”“山花”,集中地表达了“我们”对美好春天的期盼之情。
D.选段中反复运用感叹句“春天来了”,强烈地抒发了当春天到来时人们按捺不住的欣喜之情。
修辞练习(2)
5.对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A)
A.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比喻)B.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排比)
C.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的时候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夸张)
D.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部队,我们的战士,我感到他们是最可爱的人。(设问)
6/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
A.当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
理解:运用比喻,把芦苇比喻成涌动的绿色的浪潮,写出了芦苇荡的雄伟壮丽。B.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理解: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地写出了春花竞相开放,鲜艳美丽。
C.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
理解:运用排比的手法,表现了安塞腰鼓舞姿中的力与美。
D.心中的苦闷不在家信中发泄又哪里去发泄呢?孩子不向父母诉苦向谁诉呢?
理解:运用反问的方法,强调了父母应该是孩子发泄苦闷时的倾听者。
7、对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D)
A.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比喻)
B.老城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憋闷。(排比)
C.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对偶)
D.克服困难不也是一种享受吗(设问)
8、没有使用比喻修辞方法的一句是(B)
A.店里冷得像地窖一样,冷气从裤管里向上钻。
B.那时候大家简直好像马上就会看见他挥着手帕喊着:“喂!菲利普!” C.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是一幅青绿山水画。
D.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9.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方法的一句是(C)
A.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B.毒花花的太阳把手和脊背都要晒裂。
C.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叫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D.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
10、与例句的修辞方法相同的一组是(C)
例句: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问船尾跑去了。
①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②重庆的夜,微波荡漾的江面上倒映着万家灯火,盏盏点点,这是自由诗,这是交响乐。
③纺车总是安安稳稳地呆在那里,像着陆停驶的飞机,一声不响,仿佛只是在等待。
④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①②
第二篇:典型例题答案
1,分析与解:对人受力分析,他受到重力mg、支持力FN和摩擦力Ff作用,如图1所示.取水平向右为x轴正向,竖直向上为y轴正向,此时只需分解加速度,据牛顿第二定律可得:
Ff=macos300,FN-mg=masin300 因为FN6Ff
3mg5,解得mg5.2,分析与解:(1)错。因为L2被剪断的瞬间,L1上的张力大小发生了变化。剪断瞬时物体的加速度a=gsinθ.(2)对。因为L2被剪断的瞬间,弹簧L1的长度来不及发生变化,其大小和方向都不变。3,分析与解:因小球在水平方向不受外力作用,水平方向的加速度为零,且初速度为零,故小球将沿竖直向下的直线运动,即C选项正确。
4,分析与解:选人和吊台组成的系统为研究对象,受力如图5所示,F为绳的拉力,由牛顿第二定律有:2F-(m+M)g=(M+m)a 则拉力大小为:F(Mm)(ag)
2350N
再选人为研究对象,受力情况如图6所示,其中FN是吊台对人的支持力。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FN-Mg=Ma,故FN=M(a+g)-F=200N.由牛顿第三定律知,人对吊台的压力与吊台对人的支持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因此人对吊台的压力大小为200N,方向竖直向下。
5,分析与解:设物体与平板一起向下运动的距离为x时,物体受重力mg,弹簧的弹力F=kx和平板的支持力N作用。据牛顿第二定律有:
mg-kx-N=ma得N=mg-kx-ma
当N=0时,物体与平板分离,所以此时xm(ga)
k 因为x1at2,所以t2m(ga)
2ka
6,分析与解:因为在t=0.2s内F是变力,在t=0.2s以后F是恒力,所以在t=0.2s时,P离开秤盘。此时P
受到盘的支持力为零,由于盘和弹簧的质量都不计,所以此时弹簧处于a 图6
图8
原长。在0_____0.2s这段时间内P向上运动的距离:
x=mg/k=0.4m 因为x
122x
at,所以P在这段时间的加速度a220m/s2 2t
图
9当P开始运动时拉力最小,此时对物体P有N-mg+Fmin=ma,又因此时N=mg,所以有Fmin=ma=240N.当P与盘分离时拉力F最大,Fmax=m(a+g)=360N.7,分析与解:因为在t=0.2s内F是变力,在t=0.2s以后F是恒力,所以在t=0.2s时,P离开秤盘。此时P受到盘的支持力为零,由于盘的质量m1=1.5kg,所以此时弹簧不能处于原长,这与例2轻盘不同。设在0_____0.2s这段时间内P向上运动的距离为x,对物体P据牛顿第二定律可得: F+N-m2g=m2a
对于盘和物体P整体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可得:
(mm2)g
Fk1x(m1m2)g(m1m2)a
k
令N=0,并由述二式求得x
m2gm1a1
2xat,所以求得a=6m/s2.,而
2k
当P开始运动时拉力最小,此时对盘和物体P整体有Fmin=(m1+m2)a=72N.当P与盘分离时拉力F最大,Fmax=m2(a+g)=168N.8,分析与解:对于A、B整体据牛顿第二定律有:FA+FB=(mA+mB)a,设A、B间的作用为N,则对B据牛顿第二定律可得: N+FB=mBa
解得NmB
FAFB164t
FBN
mAmB
3当t=4s时N=0,A、B两物体开始分离,此后B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而A做加速度逐渐减小的加速运动,当t=4.5s时A物体的加速度为零而速度不为零。t>4.5s后,A所受合外力反向,即A、B的加速度方向相反。当t<4s时,A、B的加速度均为a
综上所述,选项A、B、D正确。
9,分析与解:当滑块具有向左的加速度a时,小球受重力mg、绳的拉力T和
FAFB。
mAmB
图1
1斜面的支持力N作用,如图12所示。
在水平方向有Tcos450-Ncos450=ma;在竖直方向有Tsin450-Nsin450-mg=0.由上述两式可解出:N
m(ga)m(ga),T 00
2sin452cos4
5由此两式可看出,当加速度a增大时,球受支持力N减小,绳拉力T增加。当a=g时,N=0,此时小球虽与斜面有接触但无压力,处于临界状态。这时绳的拉力T=mg/cos450=2mg.当滑块加速度a>g时,则小球将“飘”离斜面,只受两力作用,如图13所示,此时细线与水平方向间的夹角α<450.由牛顿第二定律得:Tcosα=ma,Tsinα=mg,解得
图
3Tma2g2mg。
10,分析与解:(1)以物体和绳整体为研究对象,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得: F=(M+m)a,解得a=F/(M+m).(2)以物体和靠近物体x长的绳为研究对象,如图15所示。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得:Fx=(M+mx/L)a=(M+
M
mFx).LMm
由此式可以看出:绳中各处张力的大小是不同的,当x=0时,绳施于物体M的力的大小为
图15
M
F
Mm
11,分析与解:本题是“轻环”模型问题。由于轻环是套在光滑水平横杆上的,在小球下落过程中,由于轻环可以无摩擦地向右移动,故小球在落到最低点之前,绳子对小球始终没有力的作用,小球在下落过程中只受到重力作用。因此,小球的运动轨迹是竖直向下的,这样当绳子与横杆成θ角时,小球的水平分速度为Vx=0,小球的竖直分速度
Vy2gLsin。可求得轻环移动的距离是d=L-Lcosθ.12,分析与解:取小滑块与斜面体组成的系统为研究对象,系统受到的外力有重力(m+M)g/地面对系统的支持力N、静摩擦力f(向下)。建立如图17所示的坐标系,对系统在水平方向与竖直方向分别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得:
-f=0-mV0cosθ/t,[N-(m+M)g]=0-mV0sinθ/t 所以f
图18
mV0cosmV0sin,方向向左。N(mM)g
tt
分析与解:刚放在传送带上的零件,起初有个靠滑动摩擦力加速的过程,当速度增加到与传送带速度相同时,物体与传送带间无相对运动,摩擦力大小由f=μmg突变为零,此后以速度V走完余下距离。
由于f=μmg=ma,所以a=μg.加速时间tV1
a
V
g
S121V
2加速位移12at12g
通过余下距离所用时间tS1SV
2
SVV
2g
共用时间ttSV1t2
V2g 摩擦力对零件做功W
mV22
14,分析与解:物体放在传送带上后,开始阶段,传送带的速度大于物体的速度,传送带给物体一沿斜面向下的滑动摩擦力,物体由静止开始加速下滑,受力分析如图20(a)所示;当物体加速至与传送带速度相等时,由于μ<tanθ,物体在重力作用下将继续加速,此后物体的速度大于传送带的速度,传送带给物体沿传送带向上的滑动摩擦力,但合力沿传送带向下,物体继续加速下滑,受力分析如图20(b)所示。综上可知,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在获得共同速度的瞬间发生了“突变”。
开始阶段由牛顿第二定律得:mgsinθ+μmgcosθ=ma1;所以:a2
1=gsinθ+µgcosθ=10m/s;
物体加速至与传送带速度相等时需要的时间t1=v/a1=1s;发生的位移: s=a2
1t1/2=5m<16m;物体加速到10m/s 时仍未到达B点。
第二阶段,有:mgsinθ-µmgcosθ=ma2;所以:a2=2m/s;设第二阶段物体滑动到B 的时间为t2
/2 则:LAB-S=vt2+a2t2/2 ;解得:t2=1s ,t2=-11s(舍去)。故物体经历的总时间t=t1+t 2 =2s.从上述例题可以总结出,皮带传送物体所受摩擦力可能发生突变,不论是其大小的突变,还是其方向的突变,都发生在物体的速度与传送带速度相等的时刻。
15,分析与解:依题意,设小球质量为m,小球受到的风力为F,方向与风向相同,水平向左。当杆在水平方向
N
1F
Ff1 G FN
F
G 图21
固定时,小球在杆上匀速运动,小球处于平衡状态,受四个力作用:重力G、支持力FN、风力F、摩擦力Ff,如图21所示.由平衡条件得:
FN=mg F=Ff Ff=μFN
解上述三式得:μ=0.5.同理,分析杆与水平方向间夹角为370时小球的受力情况:重力G、支持力FN1、风力F、摩擦力Ff1,如图21所示。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得:mgsinFcosFf1maFN1Fsinmgcos0Ff1=μFN1
解上述三式得a
FcosmgsinFf1
m
3g.4
由运动学公式,可得小球从静止出发在细杆上滑下距离S所需时间为:t
2S26gS
.
a3g
17,错解:将运动员看质量为m的质点,从h1高处下落,刚接触网时速度的大小,弹跳后到达的高度为h2,刚离网时速度的大小 V12gh2(向V12gh1(向下)
上),速度的改变量VV1V2(向上),以a表示加速度,t表示接触时间,则Vat,接触过程中运动员受到向上的弹力F。由牛顿第二定律,Fma,由以上五式解得,Fm
2gh22gh1
t,代入数值得:F900N。
分析纠错:接触过程中运动员受到向上的弹力F和重力mg,由牛顿第二定律,Fmgma,由以上五式解得,FmgmF1500N
2gh22gh1
t,代入数值得:
第三篇:勾股定理典型例题详解及练习(附答案)
典型例题
知识点
一、直接应用勾股定理或勾股定理逆定理
例1:如图,在单位正方形组成的网格图中标有AB、CD、EF、GH四条线段,其中能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三边的线段是()
A.CD、EF、GH B.AB、EF、GH C.AB、CD、GH
D.AB、CD、EF
勾股定理说到底是一个等式,而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就是方程。所以,在利用勾股定理求线段的长时常通过解方程来解决。勾股定理表达式中有三个量,如果条件中只有一个已知量,必须设法求出另一个量或求出另外两个量之间的关系,这一点是利用勾股定理求线段长时需要明确的思路。
方程的思想:通过列方程(组)解决问题,如:运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求线段的长度或解决实际问题时,经常利用勾股定理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来解
决问题等。
例3:一场罕见的大风过后,学校那棵老杨树折断在地,此刻,张老师正和占明、清华、绣亚、冠华在楼上凭栏远眺。
清华开口说道:“老师,那棵树看起来挺高的。”
“是啊,有10米高呢,现在被风拦腰刮断,可惜呀!”
“但站立的一段似乎也不矮,有四五米高吧。”冠华兴致勃勃地说。
张老师心有所动,他说:“刚才我跑过时用脚步量了一下,发现树尖距离树根恰好3米,你们能求出杨树站立的那一段的高度吗?”
占明想了想说:“树根、树尖、折断处三点依次相连后构成一个直角三角
形。” “勾股定理一定是要用的,而且不动笔墨恐怕是不行的。”绣亚补充说。
几位男孩子走进教室,画图、计算,不一会就得出了答案。同学们,你算
出来了吗? 思路分析:
1)题意分析: 本题考查勾股定理的应用
2)解题思路:本题关键是认真审题抓住问题的本质进行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解答
常通过作辅助线构造直角三角形将它们转化为直角三角形问题等。
解题后的思考:
分类讨论思想是解题时常用的一种思想方法,同学们如果掌握了这种方法,可以使思维的条理性、缜密性、灵活性得到培养,才能在解题中真正做到不重
不漏。
知识点
三、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正逆混用
例6:(1)图甲是由四个相同的直角三角形与中间的小正方形拼成的一个大正方形。若大正方形的面积为13,每个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和是5,求中
间小正方形的面积。
(2)现有一张长为6.5cm、宽为2cm的纸片,如图乙,请你将它分割成6
块,再拼合成一个正方形。
(要求:先在图乙中画出分割线,再画出拼成的正方形并标明相应数据)
第四篇:政治生活典型例题答案
政治生活典型例题(答案)
答案:①上海市民要坚持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相统一原则。公民在享有权利的同时,要履行好应尽的义务。在世博会举办的过程中上海市民尤其要履行好维护国家荣誉、利益和安全的义务。②上海市民要坚持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相统一的原则。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要服从国家和集体利益。③上海市民要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等方式参与民主决策,使政府审慎用权,科学民主决策更好承办世博会的相关事宜。④上海市民要了解政府的性质和职能,相信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支持政府的工作。
答案:①坚持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原则。公民行使权利时,必须履行相应义务。我们每个人享用家电带来便利的同时,不能忽视节约资源的义务,要过“低碳生活”,保护国家生态安全,环境利益。(4分)②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国家和个人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和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必须服从国家和集体的利益,节约资源必须从个人做起,维护国家长远利益。(4分)
答案:①政府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利益的捍卫者,整治交通拥堵,是政府的宗旨和原则的要求。(3分)②意见中的做法,是政府切实履行政府职能的体现:对道路交通车辆进行监管和调节体现了组织经济建设的职能。完善公共交通设施,健全公共交通网络体现了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4分)③整治交通拥堵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需要,在加强道路交通的管理和服务中,政府努力做到科学规划和决策,体现了“以人为本”。政治交通拥堵,有利于增强政府的权威,创造良好的城市环境,促进社会和谐。(5分)
答案:①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发挥民主和法制对政府财政收支的监督作用。(4分)
②建立全面的行政监督体系,加强国家权力机关、人民政协、社会与公众、司法机关监督等外部监督,加强政府系统内部的监督,政府自觉接受监督。(4分)③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审慎用权,科学民主决策。依法行政,切实履行政府职能,提高为经济社会建设服务的能力和水平。(4分)
答案:①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对人民负责。针对接连发生重特大煤矿安全生产事故,政府着手煤炭企业兼并重组,是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的体现。(4分)②实行规模经营、提升机械化生产水平、构建大型煤炭企业集团等,是通过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等履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4分)③提高资源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提高安全生产保障程度等,是政府提供社会公共服务职能。(4分)
答案:①人大代表:依据宪法和法律,参加行使国家权力。(1分)通过提案、建议案等形式,行使提案权、审议权、表决权、质询权,(2分)由市人大行使决定权和监督权。(1分)②政协委员通过提案、建议案等形式,由市政协行使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2分)③市民行使言论自由权,行使批评、建议等监督权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和表达意愿。(2分)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参与决策。(2分)
答案:①政府认真履行保障人民民主,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打击哄抬价格、扰乱市场等不法行为。(2分)②政府认真履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加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出台稳定盐价等措施,及时增加食盐供应。(2分)③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采取有效措施满足人民日常生活需要。(2分)④政府及工作人员坚持了依法行政,建立应急管理机制,提高处理突发事件能力和水平。(2分)⑤政府自觉接受人民监督,及时公布事态真相,加强了同民众的沟通,及时缓解了民众的恐慌心理。
答案:①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教育公平是党的责任。(4分)②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每个公民都有受教育的权利。(4分)③政府具有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要不断提高全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2分)④教育公平是政府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对人民负责的原则的体现。(2分)
答案:①从本地实际出发,自觉遵循规律,通过专家咨询,推进决策科学化,体现了党的科学执政。(4分)②通过专家座谈、党外人士座谈、网上征集民意等形式,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推进决策民主化,体现了党的民主执政。(4分)③把规划草案依法提交人大审议,并在规划实施中起积极带头作用,推进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体现了党的依法执政。(4分)
答案: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享有参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的协商。(4分)②人民政协是多党合作机构,是我国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民主党派通过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与议政的职能。(4分)③民主党派向人民政协提交民生提案有利于从不同方面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要求,有助于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和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4分)
答案:①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3分)②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始终保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3分)③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4分)④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最广泛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4分)
答案:①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②坚持以人为本,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③做到科学执政、依法执政、民主执政,贯彻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④坚持党的领导、依法治国和人民当家作主的统一。
答案:①要始终保持党的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性质,继续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2分)②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提高与时俱进的执政能力,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2分)③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形成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力量。(2分)④加强党的建设,深入开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2分)
答案: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1分)在我国,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修改《选举法》有利于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2分)②我国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1分)修改《选举法》有利于更好地实现公民的基本权利。(2分)③我国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1分)修改《选举法》有利于保障城乡人民平等地享有选举权,更好地体现人人平等、地区平等、民族平等。(2分)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1分)修改《选举法》能够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平等地参与国家管理,更好地体现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2分)
答案:①全国人大代表行使提案权,使科技进步法的修订更好地反映人民的意愿,适应社会发展要求。(3分)②全国人大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立法权,制定并完善科技进步法,为我国科技进步提供了法律保障。(3分)③全国人大常委会开展科技进步法的执法检查,行使监督权,保证了科技进步法的贯彻实施。(3分)
答案:①我国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关系逐步得到巩固,为新疆的发展繁荣创造了条件。(2分)②党和国家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贯彻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4分)③国家更好的履行其职能,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公共服务的职能;行使好自己的责任。(4分)④新疆地区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2分)⑤党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其发展。(2分)
答案: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了我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分)胡锦涛主席在发展中美关系上的建议“发展求同存异、平等互信的政治关系,牢牢把握对话和合作的主流”体现了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2分)“以对话增进了解和信任,以沟通减少误会和疑虑,以合作促进发展和繁荣”体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2分)“巩固共同利益基础,尊重对方对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选择,尊重对方主权、领土完整和发展利益。”体现了维护我国的主权、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 ;(2分)
答案:①国家利益决定国际关系。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中美两国存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共同利益决定了两国要建立积极合作全面的中美关系。(4分)②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中美合作可以发挥独特作用,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促进世界和平、稳定与繁荣。(4分)③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中美要做伙伴而非对手符合我国的外交政策的要求。(4分)
答案:①由中共中央提出“十二五规划”的建议,说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4分)②中共中央在通过“十二五规划”建议前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无党派人士的意见,表明我国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同时表明中国共产党坚持民主执政。(4分)③国务院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十二五规划”的建议,制定方案,提交全国人大审议通过,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持依法执政,又体现了全国人大是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国务院是全国人大的执行机关。
答案:①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省政府贯彻省委会议精神并向省委汇报工作,坚持党的领导和监督做到了科学民主决策。(3分)②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省政府执行人大决议并接受人大监督做到了科学民主决策。(3分)③人民政协具有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省政府采纳政协提案并接受监督做到了科学民主决策。(3分)④公民有依法参与管理事务和社会事务的权利。政府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集中民智、反映民意做到了科学民主决策。(3分)⑤整个决策过程体现了民主集中制的决策原则。(2分)
答案:①我国政府是行政机关,其职责是管理和服务,实现强省富民,政府要切实履行职能,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依法行政,审慎行使权力,自觉接受监督。另外其它国家机关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4分)②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领导核心,实现强省富民,要坚持党的领导,党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同时要重视发挥政协作用。(4分)③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强省富民,公民要坚持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原则,坚持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3分)因此,认为只要各级政府切实履行职责,就能实现强省富民的观点是片面的,不科学的。
第五篇:历年刑法学例题(带答案)
第一章刑法概说
一、单选题
1.附属刑法是指(C)A.附带规定于单行刑法的罪行规定B.附带规定于非刑事法律中的违法规定
c.附带规定于非刑事法律中的罪行规范D.刑法典的附则
2.刑法的任务可以概括为(D)A.禁止侵犯法益的犯罪行为B.惩罚侵犯法益的犯罪行为C.宣示对犯罪的惩罚起到威慑作用D.保护法益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A.刑法的法益保护机能主要依赖限制刑法的适用而实现
B.刑法的自由保障机能主要依靠刑法的宣誓与适用来实现
c.刑法的自由保障机能主要依赖限制刑法的适用而实现
D.刑法的机能包括法益保护机能和自由保障机能两个机能 4.刑法解释的方法分为(D)A.扩大解释和缩小解释B.体系解释和历史解释c.文理解释和体系解释D.文理解释和论理解释 5.狭义刑法是指(B)A.治安处罚条例B.刑法典C.研究犯罪和刑罚的科学D.研究刑法的科学
6.刑法与其他部门法相比,除了所保护的社会关系具有广泛性以外,还具有(B)A.强制性B.处罚方法的严厉性C.处罚手段的强制性D.阶级性
二、多选题
1.刑法的分类包括(ACDE)A.普通刑法与特别刑法B.一般刑法与特别刑法
c.形式刑法与实质刑法D.国内刑法与国际刑法E.广义刑法与狭义刑法
2.刑法保护的法益有(ABCDE)A.有关人身的法益B.有关经济的法益C.有关财产的法益D.有关婚姻家庭的法益E.有关社会秩序的法益
3.我国现行刑法典的组成包括(ADE)A.总则B.犯罪C.刑罚D.附则E.分则
4.下列哪些机关对刑法作出的解释具有法律效力?(ADE)A.全国人大常委会B.中国法学会c.司法部D.最高人民法院E.最高人民检察院
5.下列属于论理解释的是(ABCD)A.当然解释B.反对解释C.补正解释D.比较解释E.文理解释
6.根据《刑法》第2条的规定,刑法的任务可概括为(ABCDE)A.保卫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B.保护国有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
C.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D.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E.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
三、判断题
1.新中国第一部刑法典自1979年7月1日起实施。(×)理由:1979年7月1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刑法典,该法典自1980年1月1日起施行。
2.刑法就是对违反法律的行为直接给予刑罚制裁。(×)理由:刑法只对严重违反法律并达到犯罪的行为给予刑罚制裁。3.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刑法仅适用于当地,不具有普遍性。(√)4.刑法具有不完整性。(√)5.在对刑法某一条款进行解释时,只能采用一种解释方法。(×)理由:在对刑法条文进行解释时,既可能采用某一种解释方法。也可能同时采用某几种解释方法。第二章刑法的基本原则
一、单选题
1.罪刑法定原则所要求的法律主义是指(B)A.规定犯罪与刑罚的法律只能是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
B.规定犯罪与刑罚的法律必须是成文的法律,法官只能根据成文法律定罪量刑
C.规定犯罪与刑罚的法律必须有本国通用的文字表述D.习惯法和判例不得作为刑罚的渊源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犯罪构成要件的明确性,不意味着处罚范围的合理性B.刑罚的明确性即体现了刑法的合理性
c.刑罚的明确性要求禁止处罚不当罚的行为D.刑罚的合理性要求禁止溯及既往
3.下列哪一项违反了罪刑法定原则?(A)A.类推解释B.扩大解释C.缩小解释D.重罪轻判
4.我国刑法明确规定的基本原则是(B)A.主客观相统一原则B.罪刑相适应原则c.惩办与宽大相结合原则D.改造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二、多选题
1.尊重人权主义作为罪刑法定原则的思想基础决定了(ACD)A.必须禁止刑法溯及既往B.必须罪刑均衡c.必须禁止类推解释D.必须具有明确性
E.必须禁止处罚不当罚的行为 2.下列做法不符合预测可能性原理的有(ABCDE)A.处罚行为时并未禁止的行为B.处罚行为时虽有法律禁止但并未以刑法禁止的行为
C.事后减少犯罪构成要件而增加犯罪可能性D.事后提高法定刑 E.改变刑事证据规则,事后允许以较少或简单的证据作为定罪根据
3.平等适用刑法原则具体体现在(ABCD)
A.平等地保护法益B.平等地裁量刑罚C.平等地执行刑罚
D.平等地认定犯罪E.相同阶级的人适用法律平等
4.以下对罪刑相适应原则理解正确的有(ABD)
A.刑罚与罪质相适应B.刑罚与犯罪情节相适应C.有罪必罚D.刑罚与犯罪人的人身危险性相适应 E.人身危险眭在罪刑相适应原则中起主要作用
三、判断题
1.我国立法机关在特定情况下允许委任行政机关制定刑法规范。(×)理由:我国行政机关无权制定刑法规范,立法机关也不能委任行政机关制定刑法规范,这一点上,我国严格遵守罪刑法定原则的要求。2.判例法实际上是溯及既往的法律,所以判例不能成为定罪量刑的法律依据。(√)
3.禁止溯及既往原则是立法原则,但不是司法原则。(×)理由:禁止溯及既往原则既是司法原则,也是立法原则。
4.罪刑相适应原则是适应人们朴素的公平意识的一种法律思想。(√)
第三章刑法的适用范围
一、单选题
1.我国刑法在空间上采取(D)A.属地原则B.属人原则C.保护原则D.属地原则为基础、兼采其他原则
2.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属地管辖原则应理解为(C)
A.行为地B.结果地C.行为地或结果地D.行为地和结果地
3.对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的刑事责任的解决途径是(C)A.国际法院B.政府间协商解决C.外交途径D.诉讼程序
4.香港人在香港地区所犯罪行应适用(B)
A.大陆刑法B.香港刑法C.英国刑法D.大陆刑法和香港刑法 5.中国公民在国外犯罪,按照我国刑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已经在外国审判,并在国外已受过刑法处罚的,以我国刑法予以追究时,可以(D)
A.从重处罚B.从轻处罚C.加重处罚D.免除或减轻处罚
6.我国对外国刑事判决的态度是(B)
A.积极承认B.消极承认c.具体案件具体分析D.实行对等原则 7.我国《刑法》关于溯及力的规定采取的是(A)
A.从旧兼从轻原则B.从新原则C.从新兼从轻原则D.从旧原则
二、多选题
1.属地管辖原则中的“地”包括
(ABCDE)
A.领陆B.领水c.领空D.挂有本国国旗的船舶E.挂有本国国旗的航空器
2.根据属人管辖原则,下列适用中国法律的情况有(ACD)
A.国家工作人员在中国领域外犯我国刑法规定之罪
B.A国国家工作人员在A国犯我国刑法规定之罪
C.军人在中国领域外犯我国刑法规定之罪
D.国家工作人员和军人以外的其他中国公民在中国领域外犯我国刑法规定之罪,根据我国刑法应当判处3年有期徒刑的
E.国家工作人员和军人以外的其他中国公民在中国领域外犯我国刑法规定之罪,根据我国刑法应当判处2年有期徒刑的。
3.我国《刑法》采取的保护管辖原则适用的条件有(BCD)
A.只能是侵犯了我国国家的利益B.所犯之罪侵犯了我国国家或公民的利益
c.所犯之罪按我国刑法规定的最低刑为3年以上有期徒刑D.所犯之罪按照犯罪地的法律也应受处罚
E.所犯之罪尚未在外国进行审判 4.普遍管辖原则适用时受到的限制有(ABCE)
A.适用此原则的犯罪必须是危害人类共同利益的国际犯罪
B.管辖国应是有关条约的缔约国或参加国C.管辖国的国内刑法也将该行为规定为犯罪
D.尚未有任何国家干涉或追究E.罪犯出现在管辖国的领域内
5.下列哪些方式表明刑法已失效?(BD)
A.国内重要媒体认为原有法律效力应中止或废止B.立法机关明文宣布原有法律效力中止或废止 c.社会出现新的情况,法律个别条款完全不符合形势发展需要
D.新法的施行使原有法律自然失效E.司法解释阐释了原有法律条文的含义
6.我国刑法第6条规定:“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的,除法律有特别规定的以外,都适用本法。”这里的“特别规定”包括(ABCDE)
A.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法律作出的特别规定B.自治区人大针对刑法所作的变通规定
C.自治州人大针对刑法所作的补充规定D.刑法实施后,新制定的特别刑法的特别规定 E.刑罚实施后,新制定的附属刑法的特别规定
三、判断题 1.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适用大陆刑法。(×)
理由:大陆刑法的效力不能及于
港、澳、台地区。
2.少数民族地区对刑法进行变通或补充规定后,刑法典在少数民族地区则不再适用。(×)理由:少数民族地区对刑法进行变通或补充规定后,刑法典在总体上仍然对少数民族地区适用。
3.对根据普遍管辖原则所审理的犯罪,其实体法的适用根据是国内刑法,而不是国际条约。(√)4.我国现行刑法典自公布之日起生效。(×)理由:现行刑法典自1997年3月14日通过并公布,同年10月1日起生效,属于公布后一段时间才生效。
第四章犯罪概说
一、单选题
1.犯罪的本质是(C)A.危害社会秩序B.违反法律规定c.侵犯法益D.行为应受到刑罚处罚
2.在对犯罪的理论分类中,将犯罪分为重罪、轻罪与违警罪的标准是(A)A.法定刑B.犯罪情节C.行为危害性D.危害后果的严重程度
3.重罪的一般标准为法定刑(B)A.5年以上B.3年以上C.7年以上D.10年以上
4.下列哪一项不是对犯罪的理论分类?(D)A.重罪、轻罪与违警罪B.自然犯与法定犯C.隔隙犯与非隔隙犯D.自然人犯罪与单位犯罪
5.我国刑法l3条规定的“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不认为是犯罪”可以理解为(C)A.是犯罪不以犯罪论处B.是犯罪不予刑罚处罚C.不构成犯罪D.是对犯罪质的规定
二、多选题
1.根据我国《刑法》规定,犯罪具有的特征有(AC)A.社会危害性B.行为具有可罚性C.刑事违法性D.行为的残酷性E.犯罪手段的多样性
2.下列对社会危害性理解正确的是(ACDE)A、当某种行为对法益造成了侵害时,该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
B.当某种行为对法益仅造成了危险时,该行为不具有社会危害性 C.社会危害性是质与量的统一 D.社会危害性是相对稳定性与变易性的统一E.社会危害性是客观性与可知性的统一
3.刑事违法性的表现有(ABCE)A.违反了刑法典的规范B.违反了单行刑法的规范C.违反了附属刑法的规范D.违反了其他法律规范 E.违反了其他法律规范但因情节严重进而违反了刑法规范
4.下列关于社会危害性与刑事违法性说法正确的是(ABCD)A.刑事违法性与社会危害性是统一的B.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是刑事违法性的前提或基础
c.刑事违法性是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的法律表现D.社会危害性是刑事违法性的实质
E.刑事违法性是社会危害性的实质
5.下列属于对犯罪的法定分类的有(ABCE)A.国事犯罪与普通犯罪B.自然人犯罪与单位犯罪
c.身份犯与非身份犯D.自然犯与法定犯E.亲告罪与非亲告罪 犯罪的理论分类:(1)重罪与轻罪;(2)自然犯与法定犯;(3)隔隙犯与非隔隙犯。犯罪的法定分类:(1)国事犯罪与普通犯罪;(2)自然人犯罪与单位犯罪;(3)身份犯与非身份犯;(4)亲告罪与非亲告罪;(5)基本犯、加重犯与减轻犯。
三、判断题
1.刑法明文禁止的行为即为犯罪。(×)理由:“依照法律应当受到刑法处罚的,都是犯罪”。说明即使法律甚至刑法明文禁止某种行为,但只要刑法没有明文规定刑法后果,该行为就不是犯罪。
2.自然犯的社会危害性的变易性较小,而法定犯的社会危害性的变易性较大。(√)3.刑讯逼供罪与诬告陷害罪的主体都是真正的身份犯。(×)理由:刑讯逼供罪的主体必须是司法工作人员,因此是真正的身份犯;但诬告陷害罪的主体既可以是一般自然人,也可以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是不真正的身份犯。第五章犯罪构成
一、单选题
1.犯罪构成实际上是(B)A.什么行为是犯罪B.犯罪成立的条件C.犯罪的本质属性D.犯罪的基本状态
2.犯罪客体可以分为(D)A.一般客体与同类客体B.一般客体、同类客体与简单客体
C.简单客体与复杂客体D.一般客体、同类客体与直接客体
3.下列哪一项是一切犯罪的共同客观要件?(C)A.危害结果B.行为对象C.危害行为D.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4.犯罪的一般客体是指(B)A.刑法所保护的整个社会主义的社会关系B.一切犯罪所共同侵犯的法益整体
C.某些犯罪所共同侵犯的刑法保护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的一部分D.社会主义社会的全部社会关系 5.犯罪的直接客体是指(A)A.具体犯罪所直接侵犯的具体法益B.某种犯罪所直接侵犯的对象
C.某种犯罪所直接侵犯的具体人或者物D.某种犯罪所直接侵犯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的一部分
6.只能由不作为形式构成的犯罪有(A)
A.遗弃罪B.故意伤害罪C.破坏电力设备罪D.抢夺罪
7.我国刑法分则将犯罪划分为十类,其划分的根据是(A)
A.同类客体B.犯罪对象c.一般客体D.直接客体
8.犯罪客观要件包括(D)
A.仅指危害行为B.仅指犯罪的时间、地点、手段
C.仅指危害结果D.危害行为,危害结果,犯罪的时间、地点、手段 9.某甲盗窃正在使用中的电话线,数额不大,构成破坏通讯设备罪;某乙盗窃放在仓库里的电话线,数额较大,构成盗窃罪,对甲、乙定罪不同的原因是(C)
A.实施犯罪行为的地点不同B.犯罪数额大小不同
C.犯罪对象所体现的社会关系的性质不同D.实施犯罪的时间不同 10.自然人犯罪主体分为(A)
A.一般犯罪主体和特殊犯罪主体B.自然犯主体与法定犯主体
C.成年犯主体与未成年犯主体D.单位主体与非单位主体
11.我国刑法规定的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是指(A)
A.14到16周岁B.14到18周岁C.16到18周岁D.18到20周岁 12.我国刑法规定,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犯罪(C)
A.可以从轻处罚B.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C.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D.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13.陈某在满14周岁以前,故意杀死一人,在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期间盗窃l万元的物品,在17周岁时又抢劫价值8000元的物品,在18周岁那天又盗窃1万元。在对陈某追究刑事责任时,应处(D)
A.盗窃罪B.抢劫罪和杀人罪C.故意杀人罪D.盗窃罪和抢劫罪 14.某机场地面管理人员玩忽职守,致使飞机失事,死亡多人,构成犯罪,其义务来源于(D)
A.法律规定的义务B.由于法律行为而产生的义务
C.由于先前行为产生的义务D.职务或者业务要求履行的义务
15.不作为犯罪中行为人的罪过形式是(A)
A.可能是过失B.不可能是过失C.只能是故意D.不可能是故意 16.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B)
A.可以从轻处罚B.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C.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D.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
罚
17.下列关于单位犯罪特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C)A.是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犯罪
B.是经单位集体研究决定或者由负责人员决定,由直接责任人员实施,并且与其经营、管理活动具有密切关系的犯罪
c.一般是出于为本单位谋取非法或合法利益D.一般是以单位名义实施的
18.下列属于单位犯罪的是(D)A.个人为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而设立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实施犯罪的
B.公司、企业、事业单位设立后,以实施犯罪为主要活动的
c.个人盗用单位名义实施犯罪,违法所得由实施犯罪的个人私分的 D.个人盗用单位名义实施犯罪,违法所得归单位的
19.一切犯罪构成均须具备的主观要件是(D)
A.故意B.过失C.放任D.罪过 20.冬季某日,爆炸工甲误认为一个装有雷管的铝盒是他同事的饭盒,把它放在炉上烤,以致发生爆炸事故。甲对爆炸事故的发生在主观方面是(B)
A.间接故意B.疏忽大意的过失c.过于自信的过失D.意外事件 21.犯罪的主观要件是指(C)
A.犯罪主体对自己的行为所报的故意或者过失的心理态度
B.犯罪主体对危害结果所报的心理态度
c.犯罪主体对自己的危害行为及其危害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
D.犯罪主体对自己的危害行为的社会效果所持的心理态度
22.丈夫甲为了杀死妻子乙,在妻子饭碗里投放毒药,甲明知孩子丙可能分食而中毒,由于杀妻心切而不顾孩子的死活,孩子分食后死亡。甲对其子死亡所持的心理态度是(B)
A.直接故意B.间接故意c.过于自信过失D.疏忽大意过失
23.某日,甲准备枪杀仇人乙,在乙下班必经之路幸福小街的角落里等待,不久乙与工友丙一同经过幸福小街,甲窜出向乙开枪,由于误差,同时击毙了丙,对甲的行为应该怎样定性(B)
A.以两个故意杀人(既遂)罪论处B.以一个故意杀人(既遂)罪论处 C.以一个故意杀人(既遂)、一个过失致人死亡罪论处D.以一个故意杀人(既遂),一个意外事业件罪论处
24.下列关于故意与过失说法错误的是(B)
A.过失所反映的主观恶性明显小于故意B.过失犯罪不一定以发生危害结果为要件
C.刑法以处罚故意犯罪为原则,处罚过失犯罪为特殊D.刑法对过失犯罪规定了较故意犯罪轻得多的法定刑
二、多选题
1.下列关于犯罪构成与犯罪概念的说法正确的是(ABDE)A.犯罪概念从宏观上揭示犯罪的本质与基本特征B.犯罪构成是认定犯罪的具体法律标准
C.犯罪构成是犯罪概念的基础D.犯罪构成是犯罪概念的具体化E.犯罪概念是犯罪构成的基础
2.下列有关犯罪构成意义的说法正确的是(ABCDE)A.犯罪构成是犯罪的社会危害性的法律标志B.犯罪构成是认定犯罪的法律标准
C.犯罪构成具有针对犯人的恣意而保障社会、针对社会的恣意而保护犯人的双重保障机能
D.犯罪构成为区分此罪与彼罪提供了法律标准E.犯罪构成是区分一罪与数罪的法律依据
3.犯罪构成的共同要件是指(ABCD)A.犯罪客体B.犯罪客观要件C.犯罪主体D.犯罪主观要件E.犯罪情节
4.下列属于对于犯罪构成要件要素分类的是(ABCDE)A.客观的构成要件要素与主观的构成要件要素B.积极的构成要件要素与消极的构成要件要素
C.共同的构成要件要素与非共同的构成要件要素D.记述的构成要件要素与规范的构成要件要素 E.成文的构成要件要素与不成文的构成要件要素
5.犯罪客观方面要件中,属于犯罪构成的选择要件的是(BCDE)A.危害行为B.危害结果C.犯罪的时间D.犯罪的空间E.犯罪的手段 6.下列犯罪中,既可以由作为方式,也可以由不作为方式构成的有(ABC)A.破坏交通设施罪B.决水罪C.故意杀人罪D.侵犯公民通信自由罪E.非法拘禁罪
7.危害结果是(CDE)A.一切犯罪的必备条件B.一切故意犯罪的必备条件
C.某些故意犯罪的必备条件D.过失犯罪的必备条件E.选择要件 8.构成不作为犯罪,必须具备的条件有(ABCD)A.行为人负有实施特定积极行为的法律性质的义务B.有条件和履行义务的可能性而未履行
C.不作为行为产生或可能产生危害后果D.侵害了刑法保护的客体和对象E.具有先前行为 9.下列犯罪中,只能以作为形式构成的是(BCE)A.放火罪B.抢劫罪C.抢夺罪D.爆炸罪E.绑架罪 10.下列行为中,不属于刑法意义上的危害行为的是(ABCE)A.人在睡梦中的举动B.人的下意识动作c.人在不可抗力作用下的举动
D.人在精神受到强制下的行为E.人在身体受到强制下的行为
11.下列关于结果加重犯理解正确的是(ACD)A.行为人实施基本犯罪行为,但造成了加重结果,两者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B.行为人对基本犯罪具有故意或过失,对加重结果也具有故意 C.行为人对基本犯罪具有故意或过失,对加重结果至少具有过失 D.刑法就发生加重结果加重了法定刑E.刑法就发生加重结果规定从重处罚
12.刑法上因果关系较之哲学上的因果关系具有哪些特殊性?(BD)A.客观性B.范围的特定性C.相对性D.内容的特定性E.复杂性 13.在行为人的行为介入了第三者或被害人的行为而导致结果发生的场合,要判断某种结果是否由行为人的行为所造成的,应当考察的因素有(ABD)A.行为人的行为导致结果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B.介入情况的异常性的大小
C.介人情况是第三者还是被害人的行为引起的D.介人情况对结果发生作用的大小
E.行为人的行为与介入情况之间的时间间隔的长短
14.我国刑法按照刑事法定年龄,将刑事责任时期分为(ABCD)A.完全负刑事责任时期B.完全无刑事责任时期C.相对负刑事责任时期
D.减轻刑事责任时期E.选择性刑事责任时期
15.刑事责任年龄的计算方法是(AE)A.按公历的年、月、日计算B.从生日当天起计算C.按旧历的年、月、日计算
D.从生日的前一天起计算E.从生日的后一天起计算
16.我国刑法第30条所规定的单位犯罪的主体包括(ABCD)A.国家机关B.社会团体C.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D.集体所有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 E.依法设立的独资经营、合作经营企业
第三十条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法律规定为单位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17.直接故意表现为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ABCE)A.必然发生危害社会结果B.有发生危害社会结果的现实性C.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结果
D.有发生危害社会结果的可能性E.一般不发生危害社会结果 直接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包括明知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与必然性。18.我国刑法规定的,作为犯罪构成的主观方面的要件包括(ACDE)A.犯罪故意B.犯罪思想C.犯罪目的D.犯罪动机E.犯罪过失 犯罪主观要件:是指刑法规定成立犯罪必须具备的,犯罪主体对其实施的危害行为及其危害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包括故意和过失。
三、判断题
1.如果某种行为符合犯罪构成,就表明该行为具有犯罪的社会危害性。(√)
2.只要某种行为只符合犯罪构成中的一个或几个要件,该行为就符合犯罪构成,成立犯罪。(×)理由:犯罪构成要求主客观具有同一性。犯罪构成不是各个要件的简单相加,而是各个要件的有机统一。因此,如果某种犯罪行为只符合犯罪构成中的某个或某几个要件,该行为就不符合犯罪构成,不成立犯罪。
3.犯罪客体即是刑法所保护的利益。(×)理由:犯罪客体是刑法所保护而为犯罪行为所侵犯的利益。
4.我国刑法分则是根据犯罪的一般客体对犯罪进行分类的。(×)理由:我国刑法分则是根据犯罪的同类客体对犯罪进行分类的。5.行为人以不作为的方式故意导致他人死亡的,是不纯正不作为犯。(√)理由:不纯正的不作为犯指一个人以不作为或消极的行为结果构成了一个通常以作为才能构成的犯罪行为;
6.“不作为”行为构成犯罪。(×)理由:只有当某种不作为符合具体的犯罪构成时才构成犯罪。
7.危害行为必然造成危害结果。(×)理由:危害结果固然是危害行为引起的,但不能认为任何危害行为都必然造成危害结果。
8.遗弃行为致人重伤或死亡的构成结果加重犯。(×)理由:结果加重犯必须有刑法明文规定了结果加重刑,否则不是结果加重犯。
9.刑法上的因果关系研究的是对行为与结果本身和行为与结果间的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理由:刑法上的因果关系研究的是行为与结果间的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而不是对行为与结果本身的研究。
10.现在的刑法理论一般肯定不作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11.认定因果关系则基本上完成了对于刑事责任的认定。(×)
理由:认定因果关系,只是确定了行为人的行为造成了特定的危害结果,而是否需要承担刑事责任,还要看行为人的主客观条件是否符合犯罪构成,是否侵犯了特定的客体等情况。
12.在某些情况下,有辨认能力的人可能基于某种原因而丧失控制能力,此人仍然具有辨认控制能力。(×)
理由:所谓辨认控制能力,是指同时具有辨认和控制能力;如果缺少其中一种能力,则属于没有辨认控制能力。
13.间歇性精神病人的行为是否成立犯罪,以其实施行为时是否具有辨认控制能力为准,而不是以侦查、控诉、审判时是否精神正常为标准。(√)
14.作为犯罪主体要件的特殊身份,不仅是针对该犯罪的实行犯而言,也适用于教唆犯与帮助犯。(×)理由:作为犯罪主体要件的特殊身份,只是针对该犯罪的实行犯而言,至于教唆犯与帮助犯,则不受特殊身份的限制。第六章排除犯罪的事由
一、单选题
1.下列关于正当防卫条件理解不正确的是(B)
A.不法侵害包括犯罪行为与其他违法行为B.不法侵害包括所有来源的不法侵害
C.不法侵害不限于作为的侵害D.不法侵害不限于故意的不法侵害 2.对于防卫过当(C)
A.可以酌情减轻或免除处罚B.应当酌情减轻或从轻处罚
C.应当酌情减轻或免除处罚D.可以酌情减轻或从轻处罚
3.下列不属于法令行为的是(B)A.法律基于政策理由排除犯罪性的行为B.上级机关给予地方发展需要下达的批文
C.法律有意明示了合法性条件的行为D.职权行为
4.下列不属于自救行为必须符合的条件的是(B)
A.法益已经受到了违法侵害B.法益受到正在发生的违法侵害 C.通过法律程序、依靠国家机关不可能或者明显难以恢复受侵害的法益
D.救济行为的手段具有适当性 5.甲某与乙某发生口角后,声称要杀死乙某。乙某怕甲某真的要杀死自己,决定先下手为强,回到家中取出猎枪,埋伏在自家附近,在甲某经过其家门口时,开枪将甲某打死。乙某的行为属于(C)
A.正当防卫B.防卫过当C.故意犯罪D.假想防卫 假想防卫:不法侵害必须是现实存
在的,如果并不存在不法侵害,但行为人误认为存在不法侵害,因而进行所谓防卫的,属于假想防卫。6.甲在偏僻的乡间小路上运输毒品,乙见状上前抢劫,甲为了保护毒品,以暴力进行反抗,致乙重伤。甲的行为属于(C)A.正当防卫B.紧急避险C.故意伤害D.防卫过当
7.正当防卫与防卫过当的界限在于(D)A.防卫行为超过必要限度B.防卫行为造成重大损害
C.防卫行为明显超过必要限度D.防卫行为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
8.张某一次子乙平时经常滋事生非。一日,乙无端打骂其妻子,张某过来劝说,乙转而辱骂张某并掏出身上的水果刀欲刺张某,张某逃跑,乙随后紧追。张某长子甲见状随手拿起扁担朝乙的颈部打了一下,将乙打昏在地。张某顺手拿起地上石头朝乙的头部猛砸数下致乙死亡。本案中,张某、甲的行为应如何定性?(A)A.张某构成故意杀人罪,甲属于正当防卫B.张某构成故意杀人罪,甲属于防卫过当
C.张某属于防卫过当,构成故意杀人罪,甲属于正当防卫D.张某和甲均构成故意杀人罪
二、多选题
1.对下列哪些正在进行的犯罪可以进行特殊正当防卫?(ABCDE)A.行凶B.杀人C.抢劫D.强奸E.绑架
特殊正当防卫:即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2.下列关于特殊正当防卫的说法正确的是(CD)A.对于暴力犯罪或者一般暴力犯罪,可以进行特殊正当防卫
B.对于任何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等暴力犯罪都可以进行特殊正当防卫
C.在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已经结束后,行为人将不法侵害人杀死杀伤的,不适用特殊正当防卫
D.对除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等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外的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可以进行特殊正当防卫
E.对于严重危及财产安全的暴力犯罪也可以进行特殊正当防卫 3.紧急避险的危险来源主要有(ABCD)A.大自然的自发力量导致的危险B.动物的袭击带来的危险
C.疾病等特殊情况形成的危险D.人的危害行为造成的危险
E.负有特定职责的人所面临的对本人的危害
4.下列关于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的说法正确的是(ACDE)A.正当防卫的本质是制止不法侵害,保护法益
B.紧急避险的本质是避免现实危险、保护法益
C.紧急避险的本质是避免现实危险、保护较大或同等法益
D.正当防卫的基本特征是在法益正在受到不法侵害的时候,采取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方法,制止不法侵害,保护法益
E.紧急避险的基本特征是在法律所保护的法益遇到危险而不可能采取其他措施予以避免时,不得已损害另较小的或者同等的法益 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保护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合法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采取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方法,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正当防卫行为不负刑事责任。紧急避险: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给另一较小或者同等法益造成损害的行为。
危险来自:
1、大自然的自发力量;
2、动物的自发袭击;
3、疾病等特殊情况;
4、不包括职务、业务上负有特定义务的人
5.防卫过当的罪过形式可以是(ABC)A.疏忽大意的过失B.过于自信的过失C.间接故意D.直接故意E.主观过错 防卫过当:防卫行为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属于防卫过当。
防卫过当构成犯罪,一般是过失;也不排除间接故意。
6.正当防卫行为必须是为了使合法利益免受不法侵害而实施,下列情况不属于正当防卫的有(ABCD)A.防卫挑拨B.互相斗殴C.保护非法利益而实施的防卫D.假想防卫 E.针对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所进行的防卫
三、判断题
1.抢劫罪已经既遂,被害人当场对抢劫犯予以暴力反击夺回财物,属于事后防卫。(×)理由:在财产性违法犯罪的情况下,行为虽然已经既遂,但在现场还来得及挽回损失的,应当认为不法侵害尚未结束,可以实行正当防卫。因此,虽然抢劫罪已经既遂,但被害人当场对抢劫犯予以暴力反击夺回财物的应认为是正当防卫。
2.凡是超过必要限度的,都是防卫过当。(×)理由:只有“明显”超过必要限度
造成重大损害的,才是防卫过当。3.防卫过当不是独立的罪名,而应根据其符合的犯罪构成要件确定罪名。(√)
4.正当防卫的条件比紧急避险的条件更严格。(×)理由:紧急避险的条件比正当防卫的条件更严格。5.发生火灾时,消防人员不能为了避免火灾对本人的危险而采取紧急避险。(√)
6.正当业务行为是指虽然没有法律、法令、法规的直接规定,但在社会中被认为是业务上的行为。(×)理由:正当业务行为指虽然没有法律、法令、法规的直接规定,但在社会中被认为是正当的业务上的行为。
7.拐卖儿童的行为只要得到儿童的承诺则不成立拐卖儿童罪。(×)理由:有些承诺并不影响犯罪的成立。拐卖儿童罪即是。只有在以违反被害人意志为前提的犯罪中,被害人承诺才可能排除行为的犯罪性。
第七章故意犯罪形态
一、单选题
1.犯罪未得逞是指(B)
A.未发生任何危害结果B.未发生行为人所追求的危害结果.C.犯罪行为未实行终了D.为满足某一具体犯罪构成所需要的全部要件
2.有关故意犯罪形态与故意犯罪阶段的关系说法错误的是(D)A.在犯罪预备阶段只能出现犯罪预备与犯罪中止形态。在犯罪实行阶段,只能出现犯罪未遂、犯罪中止与犯罪既遂形态。
B.犯罪形态是静止的行为状态,犯罪阶段是动态的发展过程 C.犯罪形态没有先后连续性,犯罪阶段则具有连续性
D.一个故意犯罪行为可能经过几种犯罪阶段,也可以出现几种犯罪形态
3.对于预备犯的处罚原则是(A)A.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B.应当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C.可以从轻、或者免除处罚D.可以比照既遂犯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4.对于未遂犯的处罚原则是(B)A.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B.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C.应当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D.应当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5.甲为杀乙而向乙的食物中投放毒药,见乙神态痛苦而反悔,将乙送往医院抢救脱险。其实,甲投放的毒品量不足以致乙死亡。对于甲,应认定为(A)
A.犯罪中止B.犯罪未遂C.犯罪既
遂D.不是犯罪
6.甲为杀乙而向乙的静脉注射大量空气,后甲反悔后将乙送往医院抢救,但乙仍然死亡。甲的行为应认定为(B)
A.故意杀人未遂B.故意杀人既遂C.故意杀人中止D.过失杀人 7.张某准备到某厂财务室撬保险柜偷钱,他约李某帮助他去望风,李某不同意,并到派出所告发了张某。张某的行为属于(A)
A.犯罪预备B.犯罪未遂C.犯意表示D.犯罪中止
1.犯罪预备:指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但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着手实行犯罪的情形。
2.犯罪未遂: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
3.犯罪中止: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8.甲为了杀死乙,举枪向乙射击,第一枪未击中,在能继续向乙开枪的情况下,甲不再开枪,停止了射击。甲的行为是(B)
A.犯罪未遂B.犯罪中止C.犯罪既遂D.不构成犯罪
9.某甲深夜跳墙进入一女村民家,企图实施强奸行为。入屋后,即站在窗前,用螺丝刀撬窗子,在其中一扇窗刚打开之际,正在睡觉的妇女惊醒,遂打开电灯,呼喊抓坏人。甲一看灯下的妇女,竟是自己小学同学,便感到难为情,于是扭头就跑。甲的行为属于(C)
A.犯罪预备B.犯罪未遂C.犯罪中止D.不构成犯罪
10.犯罪未遂形态只能发生在(C)A.犯罪的预备过程中B.间接故意犯罪的过程中C.犯罪实行过程中D.过失犯罪过程中
11.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B)
A.可以免除处罚B.应当免除处罚C.可以减轻处罚D.应当减轻处罚 12.区分犯罪预备和犯罪未遂的基本标志是(C)
A.犯罪分子是否已经完成犯罪预备行为B.犯罪分子是否已接近作案目标
C.犯罪分子是否已经着手实行犯罪D.犯罪分子是否已经进入作案现场
13.行为人为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过程中,自动停止继续实施犯罪预备行为的,其行为构成(B)A.犯罪预备B.犯罪中止C.犯罪未遂D.不构成犯罪
二、多选题
1.犯罪未遂有以下特征(ABC)A.已经着手实行犯罪B.犯罪没有得逞C.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没有得逞
D.犯罪目的只部分实现E.没有发
生物质性危害结果
2.犯罪的未完成形态包括(ABC)A.犯罪预备B.犯罪未遂C.犯罪中止D.犯罪连续E.犯罪实行终了 3.自动停止犯罪的犯罪中止的特征是(ABCD)A.时间性B.自动性C.客观性D.有效性E.及时性
4.犯罪预备的特征是(ABCD)A.主观上有犯罪故意B.客观上实施了犯罪的预备行为c.事实上未能着手实行犯罪
D.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停止E.为进行犯罪准备工具 5.甲仇恨乙,某日甲误将碱面当毒药投入乙的水杯中,乙喝后安然无恙。甲的行为属于(CDE)A.意外事件B.对象错误C.手段错误D.故意犯罪E.犯罪未遂 例如:把某种无毒物质误作砒霜投毒杀人的(手段错误),把男人误认作女人而实施强奸的(客体错误),不妨碍成立故意杀人罪(未遂)或强奸罪(未遂)。但是在意图杀害甲,因辨认或打击错误而误杀死乙的场合(对象错误),或者在意图强奸甲女而误强奸了乙女的场合(对象错误),虽然,甲与乙或甲女与乙女是不同的人,但其法律性质是相同的,即都是杀人罪对象中的“人”,强奸罪对象中的“妇女”,不论对谁,只要发生了既遂的结果,应认定为杀人罪或强奸罪的既遂。6.下列关于犯罪未遂、犯罪中止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有(ABE)A.未遂是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未得逞。中止是在犯罪过程中,犯罪分子自动放弃犯罪或自动有效的防止犯罪结果之发生
B.是否着手不同C.犯罪未遂可有预备未遂,犯罪中止则无D.有无犯罪结果不同
E.自动防止犯罪结果的情况下,既有可能成立犯罪未遂,也有可能成立犯罪中止
犯罪未遂: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
犯罪中止: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
7.下列行为中属于犯罪预备行为的是(BC)A.甲提刀尾随乙欲抢劫,因有车经过,使甲未得逞
B.乙为盗窃财物而进行实地考察C.丙守候在乙必经之路意图杀害乙
D.丁扬言要杀害戊E.甲欲杀乙,在日记中详细地描述了准备作案的计划 犯罪预备:指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但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着手实行犯罪的情形。
8.下列情况中,不属于犯罪中止的是(ABCD)A.过失致人重伤后马上将受害人送往医院抢救
B.去盗窃的途中发现屋里有灯光而返回C.将挪用的用于营利的资金悄悄还上
D.毒害他人之后良心发现,乘毒性未发作将被害者送往医院抢救,但被害者仍然死亡 E.甲与邻居乙吵架,盛怒之下甲持枪来到乙家中欲枪杀乙,第一枪未击中,此时甲复又心中不忍,念及邻居感情,遂放弃回家
犯罪既遂后归还原物,酌定情节,不成立中止。既遂后不存在未完成,危险犯消除危险,是中止,属于特殊情况。关键是自己中止,不是因为意志以外的原因,不是因为外界不可阻碍力量放弃。
实际上放弃行为,以后也不准备再实施这个行为。在实行终了的情况下,要采取有效手段防止结果的出现。
三、判断题
1.某甲因与某乙有仇,而产生了杀害某乙的犯意,但经过反复考虑后打消了杀害某乙的念头,某甲属于犯罪中止。(×)理由:犯罪故意形态只能出现在犯罪过程中,某甲只是产生犯意,尚未着手实施犯罪,没有进入犯罪过程之中。
2.对于过失犯罪而言,存在成立与否的问题,但不存在既遂与未遂的问题。(√)3.犯意表示也是一种犯罪预备行为。(×)理由:犯意表示与犯罪预备行为的本质区别在于:犯意表示并没有为实行犯罪起促进作用,只是单纯流露犯意的行为,对刑法所保护的法益没有构成现实的威胁。
犯意,没有外在的行为,不是犯罪预备。
4.未遂犯都是危险犯。(√)5.犯罪行为引起了危害后果则为犯罪既遂。(×)理由:犯罪未遂中的犯罪未得逞是指行为人所希望的危害结果没有发生。
6.区分中止与未遂时,“能达目的不欲”与“欲达目的不能”中的“能”与“不能”应当以客观方面为标准。(×)理由:区分中止与未遂时,“能达目的不欲”与“欲达目的不能”中的“能”与“不能”应当以行为人的主观认识为标准。
7.犯罪行为一旦实行终了,则不可能再成立犯罪中止状态。(×)理由:犯罪中止存在两种情况:其中,在实行行为终了的情况下,如果行为人采取有效的措施自动有
效地防止了犯罪结果的发生,则也成立犯罪中止。
全国2011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刑法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刑法的机能是指()A.刑法的任务
B.刑法现实与可能发挥的作用 C.刑罚的功能
D.刑法现实与可能产生的效益 2.我国刑法对国内犯的基本适用原则是()
A.属地管辖原则 B.属人管辖原则 C.保护管辖原则 D.普遍管辖原则
3.罪刑相适应原则的思想渊源来自()
A.人们的因果报应观念 B.自利观念 C.心理强制观念 D.善恶区分观念
4.我国刑罚的目的是()A.惩罚犯罪 B.打击犯罪 C.预防犯罪 D.消灭犯罪
5.下列各项关于刑法时效制度的内容,不为我国刑法规定的是()A.行刑时效 B.追诉时效
C.追诉时效的延长 D.追诉时效的中断 6.依照我国刑法规定,一人犯数罪被判处数个拘役,决定其执行的刑期最高不能超过()A.2个月 B.6个月 C.1年 D.3年
7.具体犯罪所直接侵犯的具体法益是()A.犯罪对象 B.直接客体 C.一般客体 D.犯罪结果
8.如果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对于教唆犯()A.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B.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C.应当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D.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9.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A.从轻处罚
B.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C.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D.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10.行为人本欲杀甲,黑夜里误将乙杀害。行为人的行为()A.属于意外事件
B.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 C.构成故意杀人罪
D.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11.叛逃罪的犯罪主体是()A.军人
B.国家工作人员
C.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D.中国公民
12.非法持有枪支罪的主观方面()A.只能是过失 B.只能是故意 C.可以是过失 D.可以是故意
13.生产、销售劣药罪的“劣药”,包括()
A.变质的药品 B.被污染的药品
C.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规定禁止使用的药品
D.超过有效期的药品
14.下列行为中,属于妨害信用卡管理罪行为方式的是()A.非法持有他人信用卡,数量较大的
B.使用伪造的信用卡 C.使用作废的信用卡 D.冒用他人信用卡
15.非法出售发票罪的“发票”是指()
A.增值税专用发票
B.可以用于骗取出口退税的发票 C.可以用于抵扣税款的发票 D.上述发票以外的发票
16.关于强奸罪的犯罪主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妇女可以成为强奸罪的直接正犯
B.妇女可以成为强奸罪的间接正犯
C.妇女不能构成强奸罪
D.妇女不能构成强奸罪的共同正犯
17.刑讯逼供罪的犯罪主体是()A.国家工作人员
B.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C.司法工作人员 D.一般主体
18.妨害公务罪的犯罪对象,不包括()
A.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B.红十字会工作人员 C.国家安全机关工作人员 D.事业单位工作人员
19.关于非法出售、私赠文物藏品罪,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本罪对象仅限于国家保护的文物藏品
B.本罪的犯罪主体只能是单位 C.本罪赠送的对象只能是外国人 D.本罪主观方面只能是故意
20.关于滥用职权罪,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犯罪主体是公职人员
B.犯罪主体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C.只能是滥用自己的一般职务权限
D.滥用职权的行为违背了其职务行为的宗旨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21.我国刑法的任务是()A.保卫我国的国家安全、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
B.保护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C.保护我国公民的人身权利 D.保护我国公民的民主权利 E.维护我国的社会秩序
22.作为附加刑,剥夺政治权利所剥夺的权利包括()A.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B.言论、出版自由
C.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 D.担任国家机关职务的权利
E.担任人民团体领导职务的权利 23.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犯罪()A.可以从轻处罚 B.可以减轻处罚 C.可以免除处罚 D.应当减轻处罚 E.应当免除处罚
24.下列行为中不属于正当防卫的有()A.假想防卫 B.事前防卫 C.事后防卫 D.防卫挑拨 E.防卫过当
25.投放危险物质罪中的“危险物质”,包括()A.毒害性物质 B.放射性物质 C.毒品
D.淫秽物品
E.传染病病原体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26.罪刑法定原则 27.准自首
28.危害行为中的作为 29.职务侵占罪
四、判断说明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判断下列各题正误,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误的打“×”,并说明其正确或错误的理由。30.以我国现行刑法规定,对犯罪时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31.对于职务上、业务上负有特定责任的人一律不能实施紧急避险。()32.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毁灭证据、伪造证据、妨害作证罪只能发生在刑事诉讼活动中。()33.张某在驾驶小货车的过程中,因超速、占道而撞倒行人李某并致其受伤昏迷,张某便将李某抱上小货车带离事故现场,拉至一个偏僻地带,并将李某隐藏在树林里,李某因流血过多而死亡。张某的行为属于交通肇事罪的“因逃逸致人死亡”’。()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6分,共18分)34.简要回答减刑的条件。35.简要回答社会危害性与刑事违法性的含义及二者之间的关系。36.简要回答保险诈骗罪的客观行为的具体表现。
六、论述题(本大题14分)37.试比较犯罪未遂与犯罪中止的区别。
七、案例分析题(本大题10分)38.阅读下列案例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袁某是公安机关的合同制民警,在进入公安机关后表现积极。某日,袁某所在公安机关抓获一个涉嫌盗窃的犯罪嫌疑人何某,袁某参与了审讯。何某在审讯过程中一直拒不承认自己实施了盗窃行为,袁某为了让何某承认,便逼何某“坐文明椅”,用手铐和脚镣等工具使何某处于半蹲半立的状态,但腰不能伸不能屈、手脚不能活动。3个小时后,何某因动脉血管受到长时间的严重挤压而出现休克,经送医院抢救无效死亡。
对本案袁某的行为应如何定性? 全国2009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刑法学试题及答案 课程代码:00245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下列属于普通刑法的是(C)A.单行刑法B.附属刑法C.刑法典D.广义刑法 普通刑法:是指效力及于一国领域内任何地区和个人的刑法规范。这种刑法规范具有普遍适用的性质,通常不局限于某一类主体,也没有特殊的时间、地点的限制,是国家刑法的基本构成部分。普通刑法的主要表现形式是现行刑法典,还包括作为刑法典补充的并具有相同效力范围的其他单行刑法。特别刑法:是与普通刑法相对应而言的,他有两层含义:(一)是作为普通刑法的对称,指国家为了适应某种特殊需要而颁布的效力仅及于特定人,特定时间,特定地点或特定条件的刑事法律.这个意义上的特别刑法又被称为(实质意义上的特别刑法).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种:(1)时间的特别刑法,如战时特别刑法。(2)地域的特别刑法,如特定地区的戒严法.(3)对人的特别刑法,如军事刑法。(4)对事的特别刑法,如禁毒法令.(二)二是作为现行刑法典的对称,指国家为了弥补现行刑法典的不足而颁布的一切刑法规范.在这个意义上的特别刑法被称为(形式上的特别刑法)指现行刑法典以外的一切有关犯罪及其刑罚的法律规范,包括单行刑法与附属刑法.2.刑法时间效力的内容不包括(A)A.颁布时间B.生效时间C.失效时间D.溯及力 3.罪刑法定原则的思想基础是(A)
A.民主主义和尊重人权主义B.成文法主义C.自由主义D.平等主义
4.我国刑法分则第一章规定的犯罪属于国事犯罪,第二章至第十章规定的犯罪属于(A)
A.普通犯罪B.身份犯C.基本犯D.法定犯
5.根据刑法理论的通说,犯罪构成有四个方面的共同要件,即犯罪客体、犯罪客观要件、犯罪主体与(D)
A.犯罪目的B.犯罪动机C.犯罪行为D.犯罪主观要件
6.我国刑法规定,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D)
A.从轻处罚B.减轻处罚C.免除处罚D.从轻、减轻处罚
7.关于区分罪数的标准,通常采取(B)
A.行为说B.犯罪构成说C.结果说D.犯意说
8.依照我国刑法,只能适用单处罚金的是(D)A.侵犯财产罪B.自然人犯罪C.贪污贿赂罪D.犯罪的单位
9.根据刑法的规定,应当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的情节是(B)A.从犯B.胁从犯C.自首D.立功
第二十七条【从犯】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者辅助作用的,是从犯。对于从犯,应当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第二十八条【胁从犯】对于被胁迫参加犯罪的,应当按照他的犯罪情节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第六十七条【自首】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自首。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其中,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
第六十八条【立功】犯罪分子有揭发他人犯罪行为,查证属实的,或者提供重要线索,从而得以侦破其他案件等立功表现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犯罪后自首又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10.我国刑法没有规定的时效制度是(B)
A.追诉时效B.行刑时效C.追诉时效的中断D.追诉时效的延长 11.叛逃罪的主体是(B)
A.一般主体B.国家机关工作人员C.国家工作人员D.军人 12.故意破坏正在使用中的公用电信设施尚未危害公共安全但又构成犯罪的(A)
A.应以故意毁坏财物罪定罪处罚B.应以破坏公用电信设施罪定罪处罚
C.应以破坏公用电信设施罪(未遂)定罪处罚D.应以破坏通信自由罪定罪处罚
13.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的主观方面只能是(D)
A.直接故意B.间接故意C.故意,且具有谋非法利益的目的D.故意 本罪多以营利和获取非法利润为目的,但本条并未规定以营利为目的是构成本罪的主观方面必须具备的要件。过失不构成本罪。14.妨害清算罪的行为方式不包括(C)A.对资产负责表作虚假记载B.隐匿财产C.集体私分国有资产D.在清偿债务前分配公司财产
15.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对非法拘禁使用暴力致人死亡的(B)A.应以非法拘禁罪和故意杀人罪数罪并罚B.应以故意杀人罪论处 C.应以非法拘禁罪论处D.应以非法拘禁罪从重处罚
16.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的行为对象是(A)
A.已满14周岁的妇女B.已满16周岁的妇女C.已满18周岁的妇女D.妇女
17.我国刑法规定,刑讯逼供罪的主体是(D)
A.国家工作人员B.国家机关工作人员C.一般主体D.司法工作人员
18.盗窃罪的犯罪对象是(C)A.他人合法所有的财物B.他人合法占有的财物C.财物D.财物,但不包括违禁物品
19.脱逃罪的犯罪主体是(C)A.被关押的人B.依法被关押的人
C.依法被关押的罪犯、被告人和犯罪嫌疑人D.一切被国家机关关押的人
20.行贿罪在主观方面是(C)A.故意B.故意,且具有谋利的目的
C.故意,且具有谋取不正当利益的目的D.故意,且具有营利的目的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21.刑法的空间效力原则包括(ABCD)
A.属人管辖原则B.属地管辖原则C.保护管辖原则D.普遍管辖原则E.溯及力 22.对依法正在执行公务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实施暴力使之受轻伤的,同时触犯了妨害公务罪与故意伤害罪。此种情况(AE)
A.属于想象竞合犯B.属于法规竞合犯C.属于典型数罪D.应数罪并罚E.应以一重罪论处 典型的数罪:是指行为人以数个罪过,实施数个行为,侵犯数种法益,而且数个行为之间没有牵连、连续等关系的数个犯罪。牵连犯:是指行为人以实施一个犯罪为目的,其犯罪的方法行为或结果行为又触犯其他罪名的情况。23.抢劫罪与绑架罪中的绑架勒索行为的区别主要有(CD)
A.侵害的客体不同B.罪过形式不同C.客观行为表现有所不同
D.非法占有财物的时间不同E.犯罪的时间、地点不同
24.我国刑法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对以下犯罪行为应当负刑事责任的是(ABCDE)A.故意杀人B.强奸C.放火D.投毒E.抢劫
已满14不满16周岁的人,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范围:八种行为: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
25.刑罚的功能包括(ABCDE)A.教育感化功能B.安抚、补偿功能C.强化规范意识功能 D.限制、消除再犯条件的功能E.一般威慑功能
特殊预防的刑罚功能:限制、消除再犯条件的功能B.个别震慑功能。一般预防的刑罚功能:法制教育功能;安抚、补偿功能;强化规范意识功能;一般威慑功能。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26.刑法的溯及力:也称溯及既往的效力,是指刑法生效后,对它生效前未经审判或判决未确定的行为是否具有追溯适用效力,如果具有适用效力,则是有溯及力;否则就是没有溯及力。
27.犯罪未遂:指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
28.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指对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情节严重的行为。
29.假释:指对于被判处有期、无期徒刑的部分犯罪人,在执行一定刑罚后,确有悔改表现的,不致再危害社会,附条件地予以提前释放的制度。
四、判断说明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判断下列各题正误,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误的打“×”,并说明其正确或错误的理由。
30.根据我国刑法规定,作为非刑罚处罚方法的赔偿损失,应当适用于被判处一定刑罚的犯罪分子。(×)
理由:根据我国刑法规定,赔偿损失只适用于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并被免于刑罚处罚的犯罪分子。31.李某以弄虚作假方式掩盖其应缴的全部12万元税款。其这一行为被税务机关发现,在税务机关向其追
缴这笔税款时,又以木棍将税务工作人员打成轻伤。对李某的行为,应以偷税罪与抗税罪进行并罚。(×)理由:因为李某的前一行为完全符合偷税罪的构成要件,后一行为完全符合抗税罪的构成要件;且这两个行 为虽是针对同一笔应缴税款,但它们各自独立成罪,应予以并罚。32.甲以杀人故意对乙实施暴力,导致乙身体重伤,乙在前往医院治疗途中,被丙驾驶的汽车撞死。甲的行
为构成故意伤害罪。(×)
理由:甲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但其杀人行为与乙的死亡之间没有因果关系,因此,甲应负故意杀人罪未 遂的责任。33.李某欠徐某人民币8万元久拖未还,徐某多次催收亦未果。一天徐某以谈生意为名将李某骗到自己家中,并将其关押起来,然后打电话要求李某家人拿8万元钱来赎人。5天后,李某的家人才凑齐8万元钱送到徐
某手中,此时徐某才将李某放回去。徐某的行为构成了绑架罪。(×)
理由:我国刑法规定,为索取债务(既包含合法的债,又包含不合法的债,如赌债等)而非法拘禁他人的,以非法拘禁罪论而不以绑架罪论。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6分,共18分)
34.简述缓刑的适用条件。答:⑴只适用于被判处拘役或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
⑵适用缓刑的犯罪分子不能是累犯;
⑶必须是根据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不予关押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的犯罪分子。35.什么是主犯?其种类有哪些? 答:主犯是指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的或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主犯
主犯有两类:(1)组织、领导犯罪集团的犯罪分子;(2)在其他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犯罪分子; 36.侮辱罪与诽谤罪的主要区别在哪里? 答:诽谤罪与侮辱罪在客体、主体、主观方面都有相同或相似之处。它们的区别主要有两点:
(1)诽谤罪的方法只能是口头或文字的,不可能是暴力的;侮辱罪的方法既可以是口头、文字的,也可以是暴力的。
(2)诽谤罪必须有捏造并散布有损于他人名誉的虚假事实的行为;侮辱罪既可以不用具体事实,也可以用真实事实损害他人名誉。
六、论述题(本大题14分)37.试述间接故意与过于自信的过失的异同。1.答:无论是过于自信的过失还是间接故意,行为人都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行为人对结果的发生都不抱希望的态度。但它们又是两种根本不同的心理态度,表现为:
⑴两者对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的认识程度不同。间接故意的情况下,行为人对危害社会的结果有较清楚、肯定的认识;而过于自信的情况下,行为人的认识较模糊,只是一种非现实可能性的认识。⑵两者对危害结果的态度不同。间接故意的行为人是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而过于自信的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完全持否定的态度。⑶两者的行为特征不同。过于自信的情况下,行为人总是希望凭借或运用一些有利条件防止危害结果的发生;而间接故意的情况下,行为人既不采取也不依靠任何条件防止危害结果的发生。
七、案例分析题(本大题10分)38.夏某被假释后第三天,在其姐开的旅店里见一年轻漂亮的女旅客徐某独自住在该店的405房间,遂生邪念。待夜深徐某熟睡后,翻窗进入405房间,先是对徐某进行猥亵,后又进行奸淫。此间,徐某曾被惊醒,但误以为夏某是其同住该店的未婚夫,而未反抗,夏某行奸后匆忙离开现场,这一举止引起了徐某的怀疑,徐某即向公安机关报案。夏某被抓获归案。问:对夏某应如何定罪处罚?并说明理由。
答:此处夏某的行为构成强奸罪,夏某趁徐某熟睡之际奸淫徐某,虽然徐某在被奸淫期间曾被惊醒却并未反抗,但那是因为徐某误以为夏某是其未婚夫,因此,夏某与徐某发生性交,还是违背了徐某的意愿的。所以夏某的行为构成了强奸罪。并且夏某是被假释期间又犯罪,故对夏某应撤销假释,将其前罪没有执行完毕的刑罚,与又犯的强奸罪所判处的刑罚进行并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