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良好的行为习惯陪伴学生度过幸福的一生

时间:2019-05-13 11:57: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让良好的行为习惯陪伴学生度过幸福的一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让良好的行为习惯陪伴学生度过幸福的一生》。

第一篇:让良好的行为习惯陪伴学生度过幸福的一生

让良好的行为习惯陪伴学生度过幸福的一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作为道德素养的最重要的真理,在少年时期没有成为习惯,那么,所造成的损失是永远无法弥补的。”德育要对学生的一生负责,让良好的行为习惯陪伴学生度过幸福的一生,这是养成教育一贯的指导思想。我们评价养成教育成败的唯一标准是走出去的是什么样的学生,毕业生有什么样的生活态度和价值标准、有什么样的修养和品行,走出的学生能否幸福的度过一生。

因此,多年来一直不断的研究养成教育规律,把养成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去积极思考,寻找养成教育的新途径和新办法。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我校认为养成教育工作必须在一个“实”字上做文章,即养成教育目标要朴实、养成教育过程要扎实、养成教育效果要真实。德育要有前瞻性,与时俱进,又要立足现实,只有将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相结合,化长为短,才能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只有把德育规范内化成学生的自身需要,才能外化成学生的言行举止;只有从细节入手,严要求,抓持久,才能培养出良好的素质;只有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社会、家庭、学校协调一致,才能达到德育的最佳效果。我校养成教育的基本做法是:

(一)明确规范,让学生行有所依

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如果没有合理的、得到彻底实行的制度,没有行为范围的合法界限,任何高明的语言都弥补不了这种缺陷,制度越严格,越明确,它就越能形成定型的内部动力,这是形成技巧与习惯的基础”。在养成教育过程中,给学生制定出系列性的养成规范,是使认识转化为实践的有效保证。结合本校实际,依据《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礼仪常规》和《中学生守则》,我们制定了一系列的规范,如学生着装与仪表的规定、学生文明交往的规定、文明就餐的规定,住宿生管理条例、卫生管理条例、交往用语四讲四不讲、进办公室的四个程序、关于值周班的几点规定等等,囊括了学生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学生无论走到哪儿,无论什么时候,都有明确的要求规范他们的行为,使学生行有所依。在制定规范方面,我们突出“全”和“细”两个特点。“全”,就是我们的管理制度涉及到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做到凡事有规范;“细”就是从细微处做起,规章制度不是粗线条的一般要求,而是非常具体、细致,既便于执行,又便于检查,如宿舍管理,毛巾怎么叠、鞋子怎么放,凳子怎么摆,被子叠成什么形状,都有明确的标准。

为了使规范更易于为学生接受,我们在制定规范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尊重学生的意见,在执行中,还会根据学生的合理建议调整规范。总之,我们的规范既是全面细致的,高标准的,同时也是合情合理的,是学生可以接受和做到的。

(二)激情明理,让规范入脑入心

先哲朱熹说:“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这一方面强调了知与行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也说明知对行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从教育入手,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遵循先入为主的原则,让学生在内心深处先树立起正确的观念。因此激情明理,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创设情境,激发情感,让学生知道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从而产生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需要,理解、接受养成教育,进而自觉地、主动地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我校把每学期的第一个月确定为常规教育月,每年的十月份确定为爱校教育月,开学的第一周定为常规养成教育宣传周。在常规教育月中,学校要向学生宣讲《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顺义一中学生行为规范要求》等。各班根据本班的特点,增补制定适合本班的班规。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常规养成教育时,注重让学生明确怎么做,为什么要这样做,以及如何去做。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通过开学第一周、第一个月的宣传教育活动就解决问题,但毕竟通过开学初扎扎实实的养成教育,但使学生熟悉校纪班规,在头脑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九月份,学校还要组织新同学开展“一中探秘”活动,让学生以各种方式了解学校:清新优美的校园,一尘不染的实验室,秩序井然的餐厅、舒适整洁的宿舍,对学生就是一种感染,数不清的各种荣誉称号、教育教学的辉煌成绩,激发了学生强烈的集体荣誉感。然后,我们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把这种荣誉感化为责任感。如,有的班召开“一中是我家”“我为一中添光彩”“责任在我心中”等主题班会。学校也通过征文、演讲、校园广播等活动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要让学生明白,优美的环境、辉煌的成绩来自于严格的管理,来自于一中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让他们意识到,要维护学校的光荣,更要续写她的光荣;我们向学生介绍名人成长的故事,让他们懂得,良好行为习惯是人成才的前提条件,一旦养成,受益终生。这样,学生对我校的严格管理就不会产生抵触情绪,这就为养成教育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前提条件。

(三)勤查严管,让规范化为习惯

行为学家认为,考察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不能以特定情形下的特定行为作为评价标准,更多的应该是依据一个人日常生活的细枝末节,因为它更接近常态,所以也更为真实。

顺义一中的养成教育十分注重对学生进行常态的生活德育教育,强调养成要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时时进行、处处体现,对学生不搞“应景式的教育”,不搞任何形式的突击性迎检。教育中始终注意保持前后一致性与连续性,学校养成教育标准是“随时能够接待参观”,工作中我们注意了别人没注意到的细节,坚持了别人没能坚持到底的好的做法,因此我们的养成教育做扎实了。

长期的养成教育实践,我校形成了以学生自我管理为主、以教师引导督促为辅的养成教育机制,有学生会负责协调、学生干部为骨干,以值周生为主体的检查机构,有以政教处老师、班主任以及相关部门的教师组成的督导机构。学校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检查制度,能做到事事有人查,处处有人管,随时有抽查。检查后反馈迅速,及时将结果上传校园网,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我们的检查制度突出“严”和“恒”两个特点,“严”,就是严格执行规范,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恒”,就是持之以恒,始终如一,任何时候都不放松标准。

多年来,我们养成教育的内容紧跟社会发展、学生的变化而变化,但有一点从不改变,那就是把正确的做法坚持到底。比如说,严禁学生进校外网吧,我校政教处老师、班主任和学生干部坚持课余时间抽查,坚持至今,从未松懈,几年的坚持让学生的网络世界纯净了很多。再比如说,一中的自行车摆放,即使是节假日,也一定是摆放整齐的,无论有没有人检查,学生都能够坚持按最高标准做事。我校的养成教育,不求轰轰烈烈,只求做细做实,始终如一,目的就是培养有良好行为习惯的、高素质的优秀人才。

当然,严格管理不能靠简单的管卡压,应该严中有情。养成教育,既要外塑形象,更内修品格;既要晓之以理,也要动之以清。如有一位女生总爱留长发、戴耳钉,政教出老师没有简单地对她进行处罚,而是耐心地对她说,她的脸型不适合留长发,留短发会更精神,且更符合现在的年龄特点,更突出年轻人的朝气,老师还向他介绍了一些关于仪容仪表的美学知识,还给她提了很多好的建议,最后这位女生心悦诚服地摘掉了耳钉,留起了短发。我们的班主任通过谈话、赠益言卡、批阅周记、家访、班会等各种形式与学生沟通,使学生在情感上认同、在行为上接受学校的严格管理。

(四)评价激励,使养成落到实处

学校在长期的养成教育实践中,探索出“自评——生评——师评-----家长评”多元评价体系,这种多元化评价,使学生主动参与、自我反思,从而达到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目的。

我校实行量化管理,学生日常的行为表现与对学生的评价,班集体评价,班主任评价挂钩,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和老师的积极性,养成教育得到广大师生的大力支持。在养成教育中,我们注意发挥榜样的作用,通过奖励优秀个人、集体,督促后进。如我们利用校园广播、橱窗以及校刊等宣传介绍养成教育中涌现的先进人物。每年,我们在全校评选“三好学生”、“优秀干部”、“文明礼仪标兵”、“优秀住宿生”、“优秀餐桌”、“星级宿舍”、“先进班集体”、“优秀团支部”等,组织各班开展“学习身边的楷模”为主题的讨论活动,这些活动,激发了同学的集体荣誉感,调动了积极性,也使落后者有了压力,而且变压力为动力,迎头赶上。如某个班在上学期量化评比中,在全校后几名,经过一学期的调整和努力,这个班一跃进入全校量化评比前15名,老师都反映这个班学生违纪的少了,讲文明礼貌的多了,面貌焕然一新。

多年坚持不懈的养成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走进一中的校园,你看到的是整洁的操场、生机勃勃的绿地、排列整齐的自行车,慢步轻声、文质彬彬的学生。走进一中的餐厅,你看到的是干净的就餐环境、有序的就餐队伍。走进一中的宿舍,你看到的是整洁的床铺、闻到的是清新的气息。

长期的养成教育,使学生表现出高度的自觉性。例如,我校的课间操早已不用老师监督,学生干部一丝不苟地检查,学生们的队伍整齐划一。示范校验收的时候,专家组成员观摩我校的课间跑步,之后感慨地说:“想不到顺义一中学生的自觉性竟然达到这种程度,学生跑步的场面让人震撼,让人感动得想落泪。”说这番话的是一位老专家,曾到过无数名校。这些评价和感受朴实而真诚,但却真实地折射出我校养成教育取得的社会效应。

2006年10月15日顺义一中建校五十周年,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顺义一中历届校友、工作过的老教师聚集一堂,共叙友情。校友们感慨最深的是在一中学习期间受到的良好的养成教育,这些品质是他们能够在各自的领域脱颖而出,成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走出一中校门的校友真实的心声是对一中长期以来始终注重养成教育所取得成绩的一个缩影,也是对一中未来养成教育的激励。

种树者必培其根,育人者必培其心,只有能够走进学生心里的养成教育才是最真实、最持久的。让每一个从顺义一中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他的一生是所有顺义一中教育工作者的梦想,也是顺义一中永远的追求。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还要不断研究养成教育的规律,拓宽教育途径,迎接现代社会对教育的挑战,培养高质量的社会英才.

第二篇:让语文课堂陪伴学生度过幸福快乐的时光

让语文课堂陪伴学生度过幸福快乐的时光

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说:“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学生的童年生活大部分是在学校中度过的,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笔者常常思索这样的问题:应该给学生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给学生什么样的生活? 1 让情感在课堂自由徜徉

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学生课堂上度过的分分秒秒是痛苦的,还是快乐的,都是由教师的手来翻阅。语文课堂究竟应该如何去翻阅学生的生命? 1.1 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教师要把自己的情感传递给学生。每节课上,无论自己在生活中遇到多么大的痛苦与挫折,教师都应该调整好自己的心绪,深挖教材、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当中的每一个情感因素,把自己对于课文内容、生活、人生的每一份感悟、每一种情感,用自己的语言、眼神、动作等传递给学生,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他们度过每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1.2 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尊重学生学习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实现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语文课一定要了解学生读书、求知和情感的需要,切忌灌输,重在引发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笔者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1.3 教学活动中要注重融情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2 营造学生课堂对话的时空

传统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被动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对话。教师要还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2.1 文本对话

每堂课笔者总是先让学生充分地去阅读文本,读时要求学生把自己融入文本之中:“如果你是某某(课文中的人物),你会怎样说,怎样做?”引导学生去想象,和课文中的人物对话,“以文会友”,充当其中的角色,去体验、去感受。要求学生阅读时圈画语段,写出简单的旁注、体会、疑惑;读完后,闭上眼睛想一想文章的内容与脉络,然后把不甚清楚的地方再反复读一读,充分占有资料,更好地实现师生对话。2.2 师生对话

在课堂上,笔者把学生当朋友,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热情的手,不再那样高高在上,不容侵犯,实现与学生的沟通,展现给学生一个真实的“我”!每一堂课就像在组织一个沙龙,笔者主持,师生间围绕一定的内容,畅所欲言。有对文本独特的理解,有对语言深刻的感悟,有存在不同见解时热烈的争论,有教师展示渊博知识时大家入神的亮晶晶的目光,有欢笑,有思考,有所得!2.3 生生对话

课堂上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应当积极地给学生创造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使他们学会人与人的交往,增强合作意识。3 把课堂变成开放的舞台 3.1 让学生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课堂上,教师千万别让自己的告诉扼杀属于学生的一切,而是让他们去体验,去探索,去感悟,去尽情地展示自己。在笔者的课堂上,有许许多多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资料都是学生自己通过课外书、网络、家长等多种途径搜集来的。他们往往期待能将自己的成果展现给大家,这样,无论是在课内还是课外,他们都表现得十分积极,而且极大地丰富了知识的储备量。3.2 引领学生去读书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笔者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如在教学《早》后,笔者引领学生阅读《思,在百草园》,并把它作为研究课面对许多听课老师。课堂上浓浓的研究气氛吸引所有人的注意力,抓住重点又充满个性的声音此起彼伏。另外,笔者还将与课文相关的书籍推荐给学生阅读,使其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

3.3 在生活中学语文

教师要让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笔者总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他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学生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走上街头去寻找错别字,去植树,去采访……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让每一节语文课都能陪伴学生度过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是全体语文教师永恒的追求!(作者单位:河北省内丘县大孟村镇校区冯村小学)

第三篇:如何让自己不平庸度过一生

余秋雨在《中国文脉》里写过,在中国文化史上,让人佩服的人很多,让人感动的人却很少。而司马迁是中国文化史上第一号让他感动的人物。

对,就是那个写《史记》的司马迁。

司马迁在出事之前,是一个意气风发的有为青年。37岁那年,仅仅因为在汉武帝面前为一个叫李陵的将军说了几句好话,他被处以极刑。

当时司马迁有两种选择,要么选择死,要么选择接受宫刑。

在那个开拓疆土、征战杀伐的年代,人们对死亡看得比较随便,对尊严反而看得比较重。一般人遭受这样的侮辱,都会选择舍生取义,从容赴死。

然而,司马迁却决定活下来,顶着奇耻大辱活下来。

在司马迁看来,因一时欺辱而爽然求死虽易,却似九牛失去一毛,实在不值一提。

相比之下,只有做了一些有价值的事情之后再死,才大不一样。

后来就有了他说的那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随后,他用了九年的时间,来完成《史记》。

设身处地想想,身受“乡党所笑,污辱先人”的欺辱时刻萦绕心头,前途茫茫,当时的他不知道这本书会留名青史,甚至不知道这本书能否被完整保存下来。那为什么还要忍辱偷生去写?

因为他觉得有价值,他觉得能从中收获成就感。

他专心致志去写,以自己最大的能力和姿态去写,不问结果不问功名去写。

这样一个人,当然令人感动。

感动之余,让我们收起情绪的波澜,用理性的思维来分析一下。

“为什么一个人可以在如此艰难困苦的环境下,浑然忘我、全身投入到一件事情中?”

在西方,有一个积极心理学的领军人物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他提出了“心流”的概念:

当人心中有个目标,又有足够的能力时,他与目标之间的距离会在自己可见的范围内,他心中就会形成一种叫做“挑战”的力量,使个人的行动与环境的反馈之间形成“立即明晰”的互动。

个人意识的注意力被即时反馈攫住,而环境也逼迫着个人意识作出回应,就像兵乓球高手相互对打,小球成为两人之间意识流动的媒介。

这时的状态,称之为“心流”(flow)。

心流是一个人完全沉浸在某种活动当中,无视其他事物存在的状态。这种体验本身带来的莫大成就感,使人愿意付出巨大的代价。

在写作《史记》的那九年时间中,司马迁应该就是时刻处在这样的心流体验当中。

如果把司马迁这种时间跨度长的体验称之为“大心流”的话,那么在我们现代日常的生活中,“小心流”的体验人人都会有,只是有时候你可能没有注意到。

就比如像这种体验,“注意力完全集中,心中没有任何杂念,什么也不想,只是专心做一件事,全部活力畅流无阻,你会觉得自己跟所做的事情是融为一体的。”

通俗来讲,心流体验就是你面临一个挑战性的目标,而且这个挑战是你的能力可以达到的,而你又能够全身心投入其中来完成这样一次行动的过程体验。

有人会问,打游戏也算一种心流体验吗?

判断心流体验还有一种办法,就是当你经历完这个体验过后,是空虚还是感到充实。

真正的心流体验是在你完成了一项挑战后,你会从内心感到愉悦与快乐,充实与满足;而“伪心流体验”则会让你在体验过高潮后感到空虚与失落,就如同吸食毒品后那种麻木与空幻一样。

我对此深有体会。手机和kindle是我每天必带的两件电子产品,在乘地铁、公交、火车时,会有大量的碎片化时间。

有时候,我会利用碎片化时间不停玩手机,刷微信刷微博刷淘宝;

有时候,我也会利用碎片化时间打开kindle,看几页书。

两者在过程中体验都差不多,但是体验结束后感觉却迥然。

刷完手机,一脸茫然与空虚;

看完kindle的书,尤其是书中内容正好能引起我共鸣或思考时,那种愉悦的感觉会回绕在心头好长一会儿。

一般人认为,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莫过于心无牵挂、完全放松的时候,其实不然。

虽然这些时候我们能体会到快乐,但最愉悦的时刻通常出现一个人为了某项艰巨的任务而辛苦付出,把体能与智力都发挥到极致的时候。

这样的心流体验在生命中出现的越多,越能感到快乐。与此同时,日积月累的心流体验会汇集成一种掌控感——能够自行决定生命内涵的掌控感,这种感觉就是一般人认为的一生中最为愉快的时光。

心流体验之所以能产生这种愉悦、快乐与幸福,是因为它能够让一个人的内心意识处于和谐有序的状态,当事人可以心甘情愿、纯粹无私地去做一件事,不掺杂任何其他企求。

现在很多商业成功人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常说自己做的事情并不是为了追求金钱或权位,而是在追求做这件事的意义或者享受做这件事的乐趣。

这倒不是他们成功之后的惺惺作态,而是他们的确在创造着并享受着自己的心流。

与心流体验所造成的“内心和谐有序”相反的一种状态,是内心的失序。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给这种状态也起了一个心理学专用术语:“精神熵”(psychic entropy)。

这种状态指的是外部的信息跟我们内心的意图发生冲突,或者使得我们分心,无法为实现内心的意图而努力。

内心的失序,表现出来的症状有痛苦、恐惧、愤怒、焦虑、迷茫、彷徨等,基本上它是一种对生存的恐惧,一种生命没有意义、不值得继续的感觉。

现代社会,焦虑普遍成了一种病。

二十多岁的人,没有过多阅历,不知道未来的方向在哪里,迷茫而又焦虑;

三十多岁的人,经历了几年社会摸爬滚打,完成了一些人生大事,一回头却发现离当初自己的梦想越来越远,年龄又催人老,还是焦虑;

到了四十几岁的人身上,事业、家庭、生活基本定型,社会却变化得越来越快,新的知识新的行业不断涌现,突然开始怀疑自我的存在价值,突然开始害怕被这个社会边缘化甚至淘汰,又是焦虑。

一个人一旦焦虑了,那么他的内心肯定是处于失序状态。出现这种状态,往往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就是不知道能够引起心流体验的“挑战目标”在哪里;

第二个则是自己想要的东西太大或者太多,而自己的能力又不足以实现那么大那么多的欲望,当挑战与能力不能形成一个“良性互动”时,内心一片混沌失序,你难免会迷茫、焦虑。

人,的确是生而无意义的。

毛姆曾在自传体小说《人生的枷锁》里说过,“人生是毫无意义的,这其实就是人生最大的意义。”

但是在这本书中还有另外一个经典桥段,那就是主人公菲利普在巴黎学习艺术期间,遇到了一位落魄的作家克朗肖,他对菲利普说,“人生的意义就像那块挂在墙上华丽的波斯地毯,答案得由你自己找出来,否则就不能成其为答案。”

也就是说,人生是毫无意义的,但你必须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意义。

如何找到自己的生命意义?化整个生命为统一的一个心流体验,从混沌中创造内心和谐的秩序,就如司马迁一样。

“如果一个人决心完成一个困难的目标,所有其他目标都是为这个大目标而存在,他就会投入所有的精神能量,培养实现这一目标所需的技巧。

那么所有的行动与感受就会形成蔚为和谐的整体,人生各个不同的部分也会契合无间。

不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每种活动都深具意义。在这种情形下,一个人的生命就有了意义。”

钱穆老先生在《人生十论》里也提到过,人追求的目标愈鲜明,追求的意志愈坚定,则人生则愈带有一种充实与强力之感。

道理简单易懂,但在实际生活中,找寻目标与方向的过程却非常困难,以至于如你如我绝多数人终其一生都没有明了自己生命有何意义。

哈佛大学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关于目标对人生影响的跟踪调查。调查的对象是一群智力、学历、环境等条件差不多的年轻人。

这群人中,27%的人没有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10%的人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3%的人有清晰且长期的目标。

25年后,他们的状况及分布现象十分有意思:那些3%有清晰且长期目标的人,25年来他们都朝着同一方向不懈地努力,他们几乎都成了社会各界的顶尖成功人士,他们中不乏白手创业者、行业领袖、社会精英。

那些10%有清晰短期目标者,大都在社会的中上层。他们的目标不断被达成,状态稳步上升,成为各行各业的不可或缺的专业人士。

而那些占60%的模糊目标者,几乎都在社会的中下层面,他们能安稳地工作,但都没有什么特别的成绩。

剩下的27%是那些这么多年来都没有目标的人群,他们几乎都在社会的最底层。

他们都过得不如意,常常失业,靠社会救济,并且常常都在抱怨他人、抱怨社会、抱怨世界。

你是想成为那占绝大多数的60%甚至是27%呢,还是想成为那有着清晰目标的10%甚至是3%?

没有人会挺身而出告诉我们,这就是值得你一生投入的目标和方向。

每个人都必须发掘自己的终极目标,通过尝试和犯错,通过努力和学习,经历一段漫长的时期,才能从纷乱中理出头绪,挑出一个能带给我们行动方向感的那一个。

如果一个人连自己想要的是什么都懒得去研究,都需要不停求助于外界时,那他就不会静心倾听自己的感觉,也就不可能形成对自己所渴望之目标有意义的行动。

在管理学上,美国的一位管理学家伊查克·爱迪思(Ichak Adizes)创立了“企业生命周期理论”。

他将企业的生命周期变化规律设为12年一个周期,在这一个长循环的周期里,又分为四个不同的小周期,每个周期3年。

这个对于我们设立自己的人生目标或许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我们很少有人在年轻时候就树立一生的志向,如果找不到长期的目标,那么我们可以试着把我们的人生也以12年为一个周期,找一个未来10-12年来可以奋斗的目标。

在这个过程中,又把时间切割成四个“三年”,每一个三年都有一个短期而有清晰的目标。

在这个不断追寻目标过程中,我们会成长会思考,也会不停对目标进行修正,直到我们找到我们真正想要为之付出一生的大方向。

能够找到一个目标和方向已经非常不容易了,但这还远远不够。我们还需要实干。

一个人制定了目标后,最重要的事情是有没有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努力,从而不让自己的精力消散或者浪费掉。

英国浪漫诗人布莱克曾说,心中有欲望却不付诸行动的人是在毒害自己。

能帮助我们实现目标的,另外至关重要的一点是专注。

尤其是在当下的中国,欲望与诱惑太多。与过去的时代相比,我们每个人自由选择的权利大大增加,选择机会一多,不可避免就带来方向的摇摆不定,方向不定,决心去干的劲头就会受到影响,决心不足,你的目标自然也就贬值了。

“我们的灵魂骚动不已,正是被无限的机会和臻至完美的可能性开放所赐。”

伴着外界的影响以及自身能力的成长,我们为自己设立互相矛盾的目标会越多,不能协调的行动机会也越来越多,内心开始分散,难以分配,“精神熵”的现象不停出现。

应付这种情况唯一的方法,就是挑出最基本的目标,把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剔除,并为挑出来的那些目标排定先后次序。

方向、实干、专注,会让你重建内心和谐的秩序,让生命变成天衣无缝的心流体验。

我们并不能保证这样的人生一定会成功,但这样的人生一定不会是一个平庸的人生。

因为活着的每一刻都饶有意义,而且乐趣无穷。

第四篇:一生中最幸福的事,就是陪伴

序言:一生最幸福的事,就是有人陪,有人懂。

陪伴,一直是我们这个亲情社会的有效载体,年少爱恋老来伴,就是此理。

年少时期的烂漫,多的是花前月下,多的是山盟海誓,而最能够检阅感情弥深的就是男女双方的时间能否恰当的重合,在重合的时候两人相依偎,相映衬,甚至也共同忙碌着不亦乐乎,这都是最好的陪伴。

和一个人在一起,如果他给你的能量,是让你每天都能高兴起床,每夜都能安心入睡,做每一件事都充满了动力,对未来满怀期待,那你就没有爱错人。

不是那句话说吗,现在每个人的压力巨大,爱恋中的男女一方能否将仅有的闲暇时间全部给了对方,陪你疯陪你闹陪你无休止的别扭争吵,继而两人都获得心灵上的互通和融合,更加一致的人生方向,都不失为爱的表现正向方式。如果TA连休假的时候都不能施舍给你,陪伴你,这种感情未免太过牵强,全情付出会大打折扣,若没有合适的理由,无疑会给对方造成心理阴影。

而作为陪伴的施受方,你要记得那些大雨中为你撑伞的人,帮你挡住外来之物的人,黑暗中默默陪伴你的人,逗你笑的人,陪你彻夜聊天的人,坐车看望你的人,陪你哭过的人,在医院陪你的人,总是以你为重的人,带着你四处游荡的人,说想念你的人…是这些人组成你生命中一点一滴的温暖,是这些温暖使你远离阴霾,使你成为善良的人,让你的人生焕发姿彩,充满阳光。

最隽永的感情,永远都不是以爱的名义互相折磨,而是彼此陪伴,成为对方的阳光。

两人在一起,不要去想对方爱不爱你,因为爱是经不起想的,你想得越多,伤就会越痛。因为陪伴与懂得,比表面上的爱情更加重要。一生中会有很多段爱情,陪你走到最后的,始终只有一个人。

不要因爱人的沉默和不解风情而郁闷,因为时间会告诉你——越是平凡的陪伴,就越长久。两个人吵架,先说对不起的人并不是认输了原谅了。他只是比对方,更珍惜这份感情。爱,不是寻找一个完美的人,而是学会用完美的眼光,欣赏一个不完美的人。专一不是一辈子只喜欢一个人,是喜欢一个人的时候一心一意。

时间会告诉我们,简单的喜欢,最长远;平凡中的陪伴,最心安;懂你的人,最温暖。

不管男人也好,女人也好,都必须知道,自己奋斗的目标是什么。不是赚多少钱,也不是实现什么梦想。你的目标,永远是让家人过的更好。所以,当家人需要你的时候,请留在他们身边,不要为了赚钱,而冷落身边人。所以,爱一个人,就留在一个人的身边。陪伴,才是最值钱的。

恋人需要彼此的陪伴,老人需要儿女的陪伴。我们都曾经是孩子,也依然是孩子,而今老大了,懂得把那个老小孩深深地藏起来,留给自己,也留给身边的人。要是你偶尔看到我像个孩子似的,只是因为在你面前我没打算藏起来。

当我不能说话,忘掉一切,甚至自己,你还会告诉我,我是谁,还会一直陪伴吗?

没有一辈子的浪漫,只有一辈子的温暖;没有一辈子的缠绵,只有一辈子的陪伴。

陪伴,微笑向暖,安之若素。

第五篇: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总结

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活动总结

(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

这学期我校非常重视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积极开展况作一总结。

首先,1、自律”这一规则。

231、①学生——激发自我教育的动机。自

教育活动。

育”的氛围。

2、校确定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目标和训练的内容与重点主要训练有三大习习惯养成目标。

3、(1)值日

(2)

与“文明班级”和“优秀中队”觉地遵守规范。第三、取得的成效与努力方向。在各个学生的共同

虽然我们的养成教育取得

.一年级六班

朱文慧

榆林市第十五小学

2014年9月

下载让良好的行为习惯陪伴学生度过幸福的一生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让良好的行为习惯陪伴学生度过幸福的一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学生演讲稿)

    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从小事做起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我演讲的题目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从小事做起》。 有一篇文章,题目叫《走遍全世界,最让中国人脸红的三句话》。......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典型经验学习心得体会 学生刚入学,从知识到行为习惯几乎还是一片空白,可塑性很强。若在低年级段教师不注重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坏习惯......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定稿)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邓灵美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播种行为,就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就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就收获命运。”这一育人哲理道出了培养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叶......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方案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方案 为了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切实提高学生的文明素质,特制定本方案。 通过加强学生日常行为训练,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道德习惯、学......

    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齐抓共管,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皋市如城镇新民幼儿园 袁春燕摘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的步伐日益加快。在城市建设的生力军中,来自农村的外来务工人员的人数比重激......

    让中国传统美德陪伴孩子的一生

    让中国传统美德陪伴孩子的一生 ——《三字经》读后感 小时候,就听过《三字经》这本书,但一直没有认真读过,这次亲子阅读和孩子一起读了这本书,对这部经典产生由衷敬佩。原来我们......

    父母的陪伴让我幸福

    父母的陪伴让我幸福 幸福是匿藏在生活缝隙因而感到调皮的影子,人们因而感慨幸福遥不可及。其实,只要我们敞开心灵的门扉,用心感悟,一举手一投足间都能聆听到幸福的旋律,带来那甜......

    让阅读陪伴学生成长

    让阅读陪伴学生成长 俗话说:铁打的营?P流水的兵。对于学校来说,也是如此,每年的六月刚送走一批或兴奋或沮丧的毕业生,九月又迎来一批满怀好奇和憧憬的稚嫩面孔。回首两年前,我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