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让学生更好度过高中时段
如何让学生更好度过高中时段
家庭教育的问题是个特别宽泛、深奥的问题,家庭教育同父母的性格和职业、家庭气氛、孩子的性格以及表现等等都密切相关,甚至还可能与居住场所等都有关(过去的孟母三迁、现在位于城市文化区的小区房价普遍较高等等)。因此对家庭教育,不可能有一条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适用于各个家庭准则,但是总有一些共性的东西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探讨。
孩子上了高中,从孩子本人到家长马上就会感到和过去有明显的不同。从家长角度讲,这个不同我认为来自以下几点:首先是孩子大了,上了高中了。从法律角度讲高中就不属于义务教育了,从经济角度讲上高中费用比初中小学高不少。更重要的是孩子上了高中,家长马上就会想到高中毕业后怎么办,能不能考上大学?能上什么样的大学等等。于是家长就会对孩子有更多的关注,特别是对孩子的学习问题尤其关注。而恰恰从2008年初开始严格推行规范办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学生节假日、双休日、每天早晚等可以自主支配的时间陡然增多,更使很多家长感到无所适从。
确实,现在家长们应该特别关注孩子的自主学习时间的利用,更加关注高中阶段的家庭教育方式,下面就如何更好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给家长们提几点建议。
一、关注家庭教育的作用。
许多家长认为:孩子升入高中后开始独立的生活和学习,都长大了,家庭教育没多大作用了。同时又有相当一部分家长感到孩子上了高中后越发“不听话”,在教育和指导孩子的学习、生活问题上,常常感到困惑,甚至束手无策、很不耐烦。这些认识和做法都是错误的。在高中阶段,家长同样要要关注和改进家
庭教育方式,使家庭真正成为支持、保护和教育孩子的场所。家庭教育专家认为家庭中常见的教育方式,大致有以下几类:
1、“强制型”又称“支配型”
父母对子女采用的是严厉高压,强迫命令的教育方式。教育完全从父母的主观意志出发,不考虑孩子的愿望,不听孩子的想法,用打骂、体罚,强制孩子做他不喜欢的事。
这样,容易形成孩子顺从、懦弱的性格,缺乏自尊心、自信心,结果是两个极端,或者对人冷酷、残暴、反抗性强;或者胆小怕事,自卑孤独。
2、“溺爱型”或叫“顺从型”
父母对子女没有原则,百依百顺,只要孩子高兴就行。结果使孩子表现为:任性、自私、骄傲、从不考虑别人的利益。
3、“保护型”
过分限制孩子的活动,家长包办了除孩子学习以外的一切事情。孩子往往表现为盲从、脆弱,依赖性强、缺乏独立性、创造性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4、“自流型”
父母忙于自己的事业,孩子从小缺乏教育和关心,放任自流。这样的孩子往往性格内向、孤僻、对人冷漠,很容易误入歧途。
5、“不协调型”
家长对子女的关心、教育时紧时松,教育的态度时好时坏,父母双方对孩子的要求不一致,孩子学习情绪不稳定、恐惧、焦虑、急燥、多疑。
6、“民主型”或“教导型”
家长有较好的心理品质和文化修养,对子女长期耐心教导,培养子女身教重于言教,教育孩子不厌其烦,有高度的耐心。纠正孩子的问题时采用启发式,摆事实、讲道理。父母双方家长对孩子保持统一的一致的正确要求。这样,教育出的孩子,往往具有很好的品质。
各位家长你是哪一型?看过之后各位家长肯定有自己的想法和感触。
二、关注和孩子的沟通。
家长往往因为工作忙、生活压力大等而忽视孩子的烦恼和“心事”。孩子在生活中、学习上遇到困难,想找家长帮忙、倾诉时,许多家长不是把握时机,以平和的心态与孩子交流,而是不耐烦,甚至埋怨孩子事多,给大人添麻烦、不懂事等,从而错过了倾听孩子心声、引导帮助孩子成长的时机。日久天长,孩子的问题越积越多,与家长的隔膜越来越深,学习成绩越来越差,最后导致家庭教育失败。高中生父母要积极调整心态,走出误区,善于体察孩子的情绪状态,体察他们的困境,不要“硬碰硬”,不耐烦,要善于因势利导,与他们共度难关。
有些家长可能认为孩子大部分时间在校学习,自己又很忙,根本没有时间和孩子沟通。实际上这只是个心态问题,只要端正了心态,一切问题就应刃而解。比如孩子放假的时候,牺牲点儿工作、应酬的时间,和孩子共同度过,拉近距离,增进了解;平时多搜集一些有益的报纸、刊物,有选择地剪贴,提供给孩子,这是无声的关怀,含蓄的引导;对于高中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和孩子的书面沟通有时比语言沟通可能更容易、更有效。
三、关注目标和计划制定。
切实可行学习目标(高考目标、近期目标)非常重要。上了高中甚至上小学、初中都很多家庭都就制定了目标,但问题在于:一是目标太笼统,例如你一定要考上大学啊,一定要考上211重点啊等等,这样的目标定的草率而笼统,与没有差不多。二是很多家庭家长制定的目标往往过高,家长就想一口吃个胖子,一掀挖个井,例如成绩一般的学生,就要求一个学期就要在班上考到前几名等等,结果适得其反,孩子的几次努力达不到过后就会灰心。目标客观可行,做到“跳一跳够得着”很重要。
学习计划的制定。计划是很重要的,俗话说:吃不穷、穿不穷,打算不到一世穷。家长要和孩子一起制定学习计划,包括学习时间、学习的内容。学习时间要相对固定,学习内容要根据每天的作业情况而定。在执行计划的时候,孩子和家长必须打成这样的共识:自主学习时间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必须坚定执行定好的计划,尤其是开始阶段。
四、关注引导孩子的方法。
注意观察孩子的表现,提出积极的建议。本着“积极引导,适当约束”的原则进行。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而且现在的孩子多是“吃软不吃硬”,“动硬的”很少奏效的。特别是高中的学生成人感的增强,独立的意识越来越强烈,这相当于孩子第二次“断奶”。作为父母一定要正视这一现象,千万不能不知所措,或陷入与孩子对立之中,将自己作为矛盾的一方与孩子纠缠不清,那样只能使问题更加复杂化甚至严重化。问题的焦点在于:孩子对自己发展的认识超前(认为自己什么都懂了);父母对孩子发展认识滞后(只注重孩子半成熟的一面,忽视了孩子的成人感这一不可忽略的事实)。父母应该正视孩子的现实是:到这个时期不能再把孩子作为支配的对象,子女也已不再依从于父母,而成为独立的自我了。父母不应该为失去自己的权威而失落,而应该给孩子成长的空间,尊重他们所需要的隐私权,遇事多同他们商量,同时学会倾听,以良好的沟通和朋友关系对他们进行帮助和引导。家长们切忌“唠叨”,切忌把对孩子的目标时刻挂在嘴上,切忌经常性埋怨,切忌在孩子面前盲目表扬别人家的孩子,切忌外人
面前数落自己孩子的缺点等等,这些都是教育上的“败笔”,容易导致前功尽弃,甚至引起孩子的强烈“逆反”。
持之以恒,孩子的好习惯不是一朝一日养成的。对于好习惯要注意不断给予强化(例如根据孩子的情况以不同的形式在不同的场合进行表扬),对不好的习惯要循序渐进进行改正。改正更需要家长的持之以恒,不少家长对于改正孩子的不良习惯着急难耐,会说:慢慢改啥时候能改好?结果往往事倍功半,欲速不达,甚至造成亲子关系紧张等等。这时候家长们要想一想:即便是慢慢改也有改好的时候,也比不改甚至越变越糟要强,再说孩子的不良习惯与我们家长有着直接的关系,我们的责任就应该我们自己负。
五、关注和学校老师的沟通。
家长应该积极主动。老师教的学生很多,尽管学校有很多规定要求老师和家长沟通,但是也很难面面俱到。这时候家长要主动,还要注意和老师沟通的方式,例如是否应该让孩子知道、沟通时间等等。家长和老师沟通所谈内容等应该认真“备课”,不应该随手拈来,信口就讲。关注家校联系卡,我们文登所有的高中都设立了家校联系卡,家长要充分利用。
六、关注家长的表率作用。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孩子的教育更是应该如此。例如现在高中一般是要求早晨7点到校,某个家长和孩子一起制定的早晨的学习计划是:早晨5:30起床,洗刷后在5:45-6:30自习,饭后6:45上学。结果在这期间只有妈妈起来做饭,爸爸一觉睡到不知道孩子啥时候走了,甚至有其他更糟的情况…这样的计划是不会有很好效果的,即使孩子是非常听话懂事的;这样的家长也是不称职的。如果孩子的自制力不是很好的话这样做就更不应该。家长就应该和孩子一同执行共同定好计划,家长起码带头执行作息时间,尽管家长在这期
间对孩子的学习可能不能起什么作用,但是可以使孩子感到父母和自己在一起努力,有无形的支持,效果会更好,身教重于言教就是这个道理。
七、关注家庭氛围的营造。
在高中这个关键时段,家庭内各种形式的“内战”要暂停,各种容易引起孩子兴奋的事少提,如出国、旅游、买车、上网等,易引起孩子分心的事要避免,玩手机发短信,网上聊天等。很多家长在孩子学习的期间自己也读书、学习,这是多么好情况,现在社会竞争这么激烈,家长更应该带头学习充电,这无论是对孩子还是对自己都非常好。当然这期间家长可以看看电视等,但是绝对不能影响孩子。无论如何不应该有聚众娱乐(扑克、麻将、喝酒)等活动。总之,要创造使孩子心能静下来专注于学习的和谐安静的学习环境。
全国著名的家庭教育专家“卢勤姐姐”在《告诉孩子,你真棒》这本书中总结了家庭教育的五大冲突:过高的期望,带来孩子的无望;过高的保护,带来孩子的无能;过分的溺爱,带来孩子的无情;过多的干涉,带来孩子的无奈;过多的指责,带来孩子的无措。这些对我们有没有启发?
高中阶段是人生最关键的阶段,孩子是家长的全部希望,孩子上了高中,学习任务和压力加大,面临的各种问题和困难增多,家庭教育就更加重要,上面给家长的几点建议希望能够对家长同志有所帮助,更希望家长同志多提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第二篇:让语文课堂陪伴学生度过幸福快乐的时光
让语文课堂陪伴学生度过幸福快乐的时光
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说:“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学生的童年生活大部分是在学校中度过的,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笔者常常思索这样的问题:应该给学生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给学生什么样的生活? 1 让情感在课堂自由徜徉
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学生课堂上度过的分分秒秒是痛苦的,还是快乐的,都是由教师的手来翻阅。语文课堂究竟应该如何去翻阅学生的生命? 1.1 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教师要把自己的情感传递给学生。每节课上,无论自己在生活中遇到多么大的痛苦与挫折,教师都应该调整好自己的心绪,深挖教材、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当中的每一个情感因素,把自己对于课文内容、生活、人生的每一份感悟、每一种情感,用自己的语言、眼神、动作等传递给学生,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他们度过每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1.2 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尊重学生学习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实现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语文课一定要了解学生读书、求知和情感的需要,切忌灌输,重在引发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笔者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1.3 教学活动中要注重融情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2 营造学生课堂对话的时空
传统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被动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对话。教师要还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2.1 文本对话
每堂课笔者总是先让学生充分地去阅读文本,读时要求学生把自己融入文本之中:“如果你是某某(课文中的人物),你会怎样说,怎样做?”引导学生去想象,和课文中的人物对话,“以文会友”,充当其中的角色,去体验、去感受。要求学生阅读时圈画语段,写出简单的旁注、体会、疑惑;读完后,闭上眼睛想一想文章的内容与脉络,然后把不甚清楚的地方再反复读一读,充分占有资料,更好地实现师生对话。2.2 师生对话
在课堂上,笔者把学生当朋友,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热情的手,不再那样高高在上,不容侵犯,实现与学生的沟通,展现给学生一个真实的“我”!每一堂课就像在组织一个沙龙,笔者主持,师生间围绕一定的内容,畅所欲言。有对文本独特的理解,有对语言深刻的感悟,有存在不同见解时热烈的争论,有教师展示渊博知识时大家入神的亮晶晶的目光,有欢笑,有思考,有所得!2.3 生生对话
课堂上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应当积极地给学生创造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使他们学会人与人的交往,增强合作意识。3 把课堂变成开放的舞台 3.1 让学生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课堂上,教师千万别让自己的告诉扼杀属于学生的一切,而是让他们去体验,去探索,去感悟,去尽情地展示自己。在笔者的课堂上,有许许多多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资料都是学生自己通过课外书、网络、家长等多种途径搜集来的。他们往往期待能将自己的成果展现给大家,这样,无论是在课内还是课外,他们都表现得十分积极,而且极大地丰富了知识的储备量。3.2 引领学生去读书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笔者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如在教学《早》后,笔者引领学生阅读《思,在百草园》,并把它作为研究课面对许多听课老师。课堂上浓浓的研究气氛吸引所有人的注意力,抓住重点又充满个性的声音此起彼伏。另外,笔者还将与课文相关的书籍推荐给学生阅读,使其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
3.3 在生活中学语文
教师要让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笔者总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他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学生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走上街头去寻找错别字,去植树,去采访……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让每一节语文课都能陪伴学生度过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是全体语文教师永恒的追求!(作者单位:河北省内丘县大孟村镇校区冯村小学)
第三篇:爱学生,让他们更好成长(心得体会)
爱学生,给他们更好的成长空间
————换位思考的心得体会 黄康学
我们的学生如今就要面临高考,都在紧张的复习备考阶段。看着学生们一张张或淳朴、或许是略为憔悴,有的紧绷着的小脸,不禁想到我当年的参考阶段„„
经过第一轮复习之后,从5月份开始以来,我就开始了第二轮复习,着重放在要点点拨和做典型考题上,另外还做一些冲刺题目。按照学科的要求以及年级组的相关布置,加强了学习方法和记忆方法的指导。
按照学习思维方式,学习方法和学习成绩的差异等特点,老师应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上用发自内心的真挚的情感,把爱心多倾注在学生身上,做到感情上亲近、兴趣上引导、学习上启发、生活上关心。课堂教学中多给他们回答问题、扮演角色的机会;课外多与他们交谈、谈心。发现学生有不良行为时,用谈心、交换意见、鼓励改正的方式取代批评的做法,让他们心里升起新的希望,轻松地投入学习。在学习上关心他们,在生活上也要关爱他们。让他们体会到:老师这样爱自己,我要用功读书,我要用好的成绩来报答老师对我的爱,学生心灵的距离才会与我们拉近。没有爱,便没有教育。这种爱不是无目的地“偏爱”,而是让学生感觉到老师是时时刻刻地在关心自己的成长和进步。如果没有真正地体会到这点,对后进生常常恶语相对,冷眼相待,或者是对他们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久而久之,容易促使后进生形成了自暴自弃,不求上进的心理,他们厌学逃学,甚至与老师作对。产生这种局面是与老师的态度有很大关系的。他们最怕也是最恨别人批评他,歧视他。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喋喋不休地批评和数落他,学生不但不会体会到我们对他的良苦用心,反而认为是老师在 “整”他,激发他的逆反心理。因此老师在与学生接触过程中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上课充满激情,对学生一视同仁,特别要尊重和关心“学困生”,使他们感觉到老师对他们寄予的厚望,认识到学习的意义和责任。
严师出高徒,严格要求也是教师对学生高度责任感的体现,严中有爱,严就是爱。当然,对学生严格要求,并不是越严越好,作为高三教师应该掌握一定的分寸,严而得当,并且还要严中融入自己的情感,一分严格掺入九分感情之蜜,这样的甘露才能滋润幼苗的健康成长。
教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可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严而有“格”,在教学和德育工作中,都应该按照相应规章制度和各种行为规范中的具体要求,来约束自己的学生;二是严而有“度”,班主任必须根据学生各阶段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从班级学生的实际出发,合理要求,得当处理;三是严而有“恒”,即是要求高三教师配合班主任工作应持之以恒,这也充分体现教育工作的复杂性和持久性;四是严而有“方”,即是要求教育学生时要讲究方法,刚柔并用,寓刚于柔。
一个人只要体验到一次成功的欢乐,就会激起无数次追求成功的努力,其实,每个孩子都有一股强烈的胜利欲望,都希望得别人的肯定或认可。有时一个赞许的目光,一个鼓励的微笑,往往能激励其奋发向上,甚至改变他的一 生。尤其是后进生他们的心理比较脆弱,对问题较敏感,所以适当的赞许或鼓励对他们来说显得更为重要。我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分层教学,创设情境让同学们主动参与,创造机会让他们表现自己的才能,减少他们学习中的挫折感,使他们尽可能多地获得老师的肯定、表扬和同学们的赞许。
通过工作实践,使我也更加认识了面向全体的含义:每个学生都是学困生,因为他们都各自有不够标准的地方;同时每个学生都是好学生,因为他们都有自身闪光的地方。所以转化学困生的工作更加艰巨而重要。除了要有爱心、耐心、细心,还要有恒心。总而言之,后进生不是不可转化的,只要他们自尊心还在,上进心犹存;只要对他们充满信心,富有耐心,倾注全部的爱心并施以适当的教育方法,后进生就会转化为好学生的。但转化学困生也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还要不断摸索,力求找到更好的行之有效地方法,开启学困生的心灵,并持之以恒,帮助学困生转化。
后阶段,按照年级组要求,我的具体做法是:坚持最后的十多天;细化内容,对试题再回顾,要有思考;复习上要有适度的安排,查缺补漏;强化考试技术,注重条理化与规范化;做题时认真审题,各种方法并用;答文综卷要先易后难,用好时间;心态要正,避免粗心;还要注意细节,如整洁度等。考到最后,检查要有方法,采取宽松活方针,对学生针对性辅导;并多和学生沟通与交流,疏导学生心理,及时发现问题,解决。
我坚信:对学生的关爱就是要放下教师的架子,尤其是如今我们面对的高考生,用温暖的笑脸去面对他们,用真心真情去爱学生,用爱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搭建阶梯,让他们从容应对高考,迎接美好挑战。
第四篇:让自己活得更好
让自己快乐起来,让自己活得更好的各种方法
行动起来
1.如果您觉得力不从心,那么应坚决地拒绝任何额外的加班加点。2.拥有一两个知心朋友。3.犯错误后可别过度内疚。
4.正视现实,因为回避问题只会加重心理负担,最后使得情绪更为紧张。5.不必事事、时时进行自我责备。6.有委屈不妨向知心人诉说一番。7.常对自已提醒:该放松放松了。8.少说“必须”、“一定要”等硬性词。9.对一些琐细小事不妨任其自然。10.不要怠慢至爱亲朋。
11.学会“理智”地待人接物。
12.把挫折或失败当作人生经历中不可避免的有机组成部分。13.实施某一计划之前,最好事先就预想到可能会出现坏的结果。14.在已经十分忙碌的情况下,就不要再为那些份外事操心。15.常常看相册,重温温馨时光。
16.常常欣赏喜剧,更应该学会说笑话。17.每晚都应洗个温水澡。18.卧室里常常摆放有鲜花。19.欣赏最爱听的音乐。20.去公园或花园走走。
21.回忆一下一生中最感幸福的经历。22.结伴效游。23.力戒烟酒。
24.邀请性格开朗、幽默的伙伴一聚。25.作5公钟的遐想。26.培养1-2种新的爱好。27.学会做自我按摩。
28.参加一项感兴趣的体育运动。29.交1-2个异性朋友。
30.有苦闷时可向日记本倾诉。31.理一次发。
32.穿上喜欢的新衣。
33.必须吃早餐,而且须吃饱、吃好。34.少去噪音过大的场所。35.家养一种宠物。
36.浴室、卧室里都可洒一点香水。37.宽容他人的缺点。
38.大度地接受他人的批评。39.常常清理书桌。
40.不时静思默想上几分钟。
41.不妨看看动画片、读读童话故事。42.应跟儿童交朋友。
43.给自己买些布娃娃之类的玩具。44.衣服颜色应多种多样。
45.说话、用餐时有意减慢速度。46.品味美食,但忌高脂肪食品。47.克服妒嫉情绪。48.常常做深呼吸。49.常常拥抱亲人。
50.化妆也可帮助您摆脱紧张。
自我鼓励
●多赞美及鼓励自己,不要遇到挫折就苛责自己。●做到晚上十点前睡觉,早上六点起床。
●多看喜剧片,开怀大笑一番。
●简化自己生活及欲望,因为生活越复杂,压力就越大。
●自己动手做东西,会使你更满足,更快乐,如可以烹饪或做自己最喜欢的事。
●不要总是抱怨麻烦事情落在自己头上,而是要想老天让我与日俱增经验和智慧,生活因此更丰富。
●经常到书店走走,读一些励志的书籍、漫画及幽默文选。
●不断告诉自己,要能容纳别人不同的观念或行为。
自我调节
1、用心另眼看世界吧,这世上不是每个人都很顺利,只是看自己怎么解决,比如你走路的时候被人撞了,别人给你道歉了,有时候你还是会觉得很火,但是你却没想到撞你的人心里其实比你还难受,还是想想那句“开心也是一天,不开心也是一天,何不如天天开心”。
2、想到心情不好就心情会不好,那就不用想它,如果还是想,那就让自己忙起来,让自己没有空闲去想它,让自己充实地过好每一分钟,再有早晨醒了以后不要恋床,醒了就起来,忙起来,推开窗,呼吸清晨的新鲜空气,放松全身,让自己想像成一个快乐的小天使„„
3、选择一个空气清新,四周安静,光线柔和,不受打扰,可活动自如的地方,取一个自我感觉比较舒适的姿势,站、坐或躺下。
4、活动一下身体的一些大关节和肌肉,做的时候速度要均匀缓慢,动作不需要有一定的格式,只要感到关节放开,肌肉松弛就行了。
5、作深呼吸,慢慢吸气然后慢慢呼出,每当呼出的时候在心中默念“放松”。
6、将注意力集中到一些日常物品上。比如,看着一朵花、一点烛光或任何一件柔和美好的东西,细心观察它的细微之处。点燃一些香料,微微吸它散发的芳香。
7、闭上眼睛,着意去想象一些恬静美好的景物,如蓝色的海水、金黄色的沙滩、朵朵白云、高山流水等。
8、做一些与当前具体事项无关的自己比较喜爱的活动。比如游泳、洗热水澡、逛街购物、听音乐、看电视等。
9、生容易,活容易,生活却不容易。别发愁,这个社会的和你差不多还很多,但是都快乐的生活着,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功的,只要你努力对待每件事情,对生活认真一点,只要你认真对待每一天,不过你的人生怎么样,我相信都是精彩的
释放压力
1)面对现实:现实生活是极其复杂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对自己有所要求。但是这种要求应该建立在实际的、力所能及的基础上。人们所以感到工作、生活受到挫折,往往是因为自我目标难以实现,就感到自卑失望,过高的期望只会使人误以为自己总是倒运而终日忧郁。有些人是“完美主义者”,对任何事都希望十全十美。而世界上的一切事情都不可能尽善尽美。所以,应该调整自己的生活目标,客观地评价事情、评价自己,得意黯然,失意泰然,在积极向上努力进取的同时,拥有一颗坦然面对成功与失败的平常心,才能使自己心情舒畅。另一方面,每个人又都有各自的性情、品格和所长所短,别人不会都迎合你的意思,就像你自己也未必符合别人的要求一样。对别人的要求越高,自己的不满情绪会越大。如果对别人的要求较低的话,那么稍微符合你的愿望,你就容易得到满足。所以,既不要苛求自己,也不要苛求别人。“ 2)宣泄法: 宣泄法是一种将内心的压力排泄出去,以促使身心免受打击和破坏的方法,通过宣泄内心的郁闷、愤怒和悲痛,可以减轻或消除心理压力,避免引起精神崩溃,恢复心理平衡。“喜怒不形于色”不仅会加重不良情绪的困扰,还是导致某些心身疾病。因此,对不良情绪的疏导与宣泄是自我调节的一种好办法。一位运动员受到教练训斥后很沮丧,不久引发了胃病,药物治疗也不见效。心理学家建议他在训练中把球当教练员的脸狠狠地打,采用此法后他的胃病果然好多了。这种不损害他人,又有利于排解不良情绪的自我宣泄法,可以借鉴。不过这种宣泄应该是合理的。简单的打打砸砸,吼吼叫叫,迁怒于人,找替罪羊(丈夫、妻子、孩子、同事),或发牢骚、说怪话等都是不可取的。宣泄应是文明、高雅、富有人情味的交流。有人说:“一份快乐由两个人分享会变成两份快乐;一份痛苦由两个人分担就只有半份痛苦。”如果把自己的烦恼、痛苦埋藏在心底里,只会加剧自己的苦恼,而如果把心中的忧愁、烦恼、痛苦、悲哀等等,向你的亲朋好友倾诉出来,即使他无法替你解决,但是得到朋友的同情或安慰,你的烦恼或痛苦似乎就只有半个了,这时你的心情就会感到舒畅,该哭的时候就痛痛快快地哭一场,释放积聚的能量,调整机体的平衡,大雨过后有晴空,心中的不良情绪会一扫而光。” 3)注意转移: 其原理是在大脑皮层产生一个新的兴奋中心,通过相互诱导、抵消或冲淡原来的优势兴奋中心(即原来的不良情绪中心)。当与人发生争吵时,马上离开这个环境,去打球或看电视;当悲伤、忧愁情绪发生时,先避开某种对象,不去想或遗忘掉,可以消忧解愁;在余怒未消时,可以通过运动、娱乐、散步等活动,使紧张情绪松弛下来;有意识地转移话题或做点别的事情来分散注意力,可使情绪理到缓解。"
我们活着本来就已经不容易了,没必要再那么委屈自己!
第五篇:让良好的行为习惯陪伴学生度过幸福的一生
让良好的行为习惯陪伴学生度过幸福的一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作为道德素养的最重要的真理,在少年时期没有成为习惯,那么,所造成的损失是永远无法弥补的。”德育要对学生的一生负责,让良好的行为习惯陪伴学生度过幸福的一生,这是养成教育一贯的指导思想。我们评价养成教育成败的唯一标准是走出去的是什么样的学生,毕业生有什么样的生活态度和价值标准、有什么样的修养和品行,走出的学生能否幸福的度过一生。
因此,多年来一直不断的研究养成教育规律,把养成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去积极思考,寻找养成教育的新途径和新办法。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我校认为养成教育工作必须在一个“实”字上做文章,即养成教育目标要朴实、养成教育过程要扎实、养成教育效果要真实。德育要有前瞻性,与时俱进,又要立足现实,只有将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相结合,化长为短,才能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只有把德育规范内化成学生的自身需要,才能外化成学生的言行举止;只有从细节入手,严要求,抓持久,才能培养出良好的素质;只有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社会、家庭、学校协调一致,才能达到德育的最佳效果。我校养成教育的基本做法是:
(一)明确规范,让学生行有所依
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如果没有合理的、得到彻底实行的制度,没有行为范围的合法界限,任何高明的语言都弥补不了这种缺陷,制度越严格,越明确,它就越能形成定型的内部动力,这是形成技巧与习惯的基础”。在养成教育过程中,给学生制定出系列性的养成规范,是使认识转化为实践的有效保证。结合本校实际,依据《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礼仪常规》和《中学生守则》,我们制定了一系列的规范,如学生着装与仪表的规定、学生文明交往的规定、文明就餐的规定,住宿生管理条例、卫生管理条例、交往用语四讲四不讲、进办公室的四个程序、关于值周班的几点规定等等,囊括了学生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学生无论走到哪儿,无论什么时候,都有明确的要求规范他们的行为,使学生行有所依。在制定规范方面,我们突出“全”和“细”两个特点。“全”,就是我们的管理制度涉及到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做到凡事有规范;“细”就是从细微处做起,规章制度不是粗线条的一般要求,而是非常具体、细致,既便于执行,又便于检查,如宿舍管理,毛巾怎么叠、鞋子怎么放,凳子怎么摆,被子叠成什么形状,都有明确的标准。
为了使规范更易于为学生接受,我们在制定规范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尊重学生的意见,在执行中,还会根据学生的合理建议调整规范。总之,我们的规范既是全面细致的,高标准的,同时也是合情合理的,是学生可以接受和做到的。
(二)激情明理,让规范入脑入心
先哲朱熹说:“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这一方面强调了知与行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也说明知对行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从教育入手,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遵循先入为主的原则,让学生在内心深处先树立起正确的观念。因此激情明理,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创设情境,激发情感,让学生知道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从而产生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需要,理解、接受养成教育,进而自觉地、主动地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我校把每学期的第一个月确定为常规教育月,每年的十月份确定为爱校教育月,开学的第一周定为常规养成教育宣传周。在常规教育月中,学校要向学生宣讲《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顺义一中学生行为规范要求》等。各班根据本班的特点,增补制定适合本班的班规。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常规养成教育时,注重让学生明确怎么做,为什么要这样做,以及如何去做。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通过开学第一周、第一个月的宣传教育活动就解决问题,但毕竟通过开学初扎扎实实的养成教育,但使学生熟悉校纪班规,在头脑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九月份,学校还要组织新同学开展“一中探秘”活动,让学生以各种方式了解学校:清新优美的校园,一尘不染的实验室,秩序井然的餐厅、舒适整洁的宿舍,对学生就是一种感染,数不清的各种荣誉称号、教育教学的辉煌成绩,激发了学生强烈的集体荣誉感。然后,我们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把这种荣誉感化为责任感。如,有的班召开“一中是我家”“我为一中添光彩”“责任在我心中”等主题班会。学校也通过征文、演讲、校园广播等活动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要让学生明白,优美的环境、辉煌的成绩来自于严格的管理,来自于一中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让他们意识到,要维护学校的光荣,更要续写她的光荣;我们向学生介绍名人成长的故事,让他们懂得,良好行为习惯是人成才的前提条件,一旦养成,受益终生。这样,学生对我校的严格管理就不会产生抵触情绪,这就为养成教育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前提条件。
(三)勤查严管,让规范化为习惯
行为学家认为,考察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不能以特定情形下的特定行为作为评价标准,更多的应该是依据一个人日常生活的细枝末节,因为它更接近常态,所以也更为真实。
顺义一中的养成教育十分注重对学生进行常态的生活德育教育,强调养成要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时时进行、处处体现,对学生不搞“应景式的教育”,不搞任何形式的突击性迎检。教育中始终注意保持前后一致性与连续性,学校养成教育标准是“随时能够接待参观”,工作中我们注意了别人没注意到的细节,坚持了别人没能坚持到底的好的做法,因此我们的养成教育做扎实了。
长期的养成教育实践,我校形成了以学生自我管理为主、以教师引导督促为辅的养成教育机制,有学生会负责协调、学生干部为骨干,以值周生为主体的检查机构,有以政教处老师、班主任以及相关部门的教师组成的督导机构。学校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检查制度,能做到事事有人查,处处有人管,随时有抽查。检查后反馈迅速,及时将结果上传校园网,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我们的检查制度突出“严”和“恒”两个特点,“严”,就是严格执行规范,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恒”,就是持之以恒,始终如一,任何时候都不放松标准。
多年来,我们养成教育的内容紧跟社会发展、学生的变化而变化,但有一点从不改变,那就是把正确的做法坚持到底。比如说,严禁学生进校外网吧,我校政教处老师、班主任和学生干部坚持课余时间抽查,坚持至今,从未松懈,几年的坚持让学生的网络世界纯净了很多。再比如说,一中的自行车摆放,即使是节假日,也一定是摆放整齐的,无论有没有人检查,学生都能够坚持按最高标准做事。我校的养成教育,不求轰轰烈烈,只求做细做实,始终如一,目的就是培养有良好行为习惯的、高素质的优秀人才。
当然,严格管理不能靠简单的管卡压,应该严中有情。养成教育,既要外塑形象,更内修品格;既要晓之以理,也要动之以清。如有一位女生总爱留长发、戴耳钉,政教出老师没有简单地对她进行处罚,而是耐心地对她说,她的脸型不适合留长发,留短发会更精神,且更符合现在的年龄特点,更突出年轻人的朝气,老师还向他介绍了一些关于仪容仪表的美学知识,还给她提了很多好的建议,最后这位女生心悦诚服地摘掉了耳钉,留起了短发。我们的班主任通过谈话、赠益言卡、批阅周记、家访、班会等各种形式与学生沟通,使学生在情感上认同、在行为上接受学校的严格管理。
(四)评价激励,使养成落到实处
学校在长期的养成教育实践中,探索出“自评——生评——师评-----家长评”多元评价体系,这种多元化评价,使学生主动参与、自我反思,从而达到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目的。
我校实行量化管理,学生日常的行为表现与对学生的评价,班集体评价,班主任评价挂钩,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和老师的积极性,养成教育得到广大师生的大力支持。在养成教育中,我们注意发挥榜样的作用,通过奖励优秀个人、集体,督促后进。如我们利用校园广播、橱窗以及校刊等宣传介绍养成教育中涌现的先进人物。每年,我们在全校评选“三好学生”、“优秀干部”、“文明礼仪标兵”、“优秀住宿生”、“优秀餐桌”、“星级宿舍”、“先进班集体”、“优秀团支部”等,组织各班开展“学习身边的楷模”为主题的讨论活动,这些活动,激发了同学的集体荣誉感,调动了积极性,也使落后者有了压力,而且变压力为动力,迎头赶上。如某个班在上学期量化评比中,在全校后几名,经过一学期的调整和努力,这个班一跃进入全校量化评比前15名,老师都反映这个班学生违纪的少了,讲文明礼貌的多了,面貌焕然一新。
多年坚持不懈的养成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走进一中的校园,你看到的是整洁的操场、生机勃勃的绿地、排列整齐的自行车,慢步轻声、文质彬彬的学生。走进一中的餐厅,你看到的是干净的就餐环境、有序的就餐队伍。走进一中的宿舍,你看到的是整洁的床铺、闻到的是清新的气息。
长期的养成教育,使学生表现出高度的自觉性。例如,我校的课间操早已不用老师监督,学生干部一丝不苟地检查,学生们的队伍整齐划一。示范校验收的时候,专家组成员观摩我校的课间跑步,之后感慨地说:“想不到顺义一中学生的自觉性竟然达到这种程度,学生跑步的场面让人震撼,让人感动得想落泪。”说这番话的是一位老专家,曾到过无数名校。这些评价和感受朴实而真诚,但却真实地折射出我校养成教育取得的社会效应。
2006年10月15日顺义一中建校五十周年,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顺义一中历届校友、工作过的老教师聚集一堂,共叙友情。校友们感慨最深的是在一中学习期间受到的良好的养成教育,这些品质是他们能够在各自的领域脱颖而出,成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走出一中校门的校友真实的心声是对一中长期以来始终注重养成教育所取得成绩的一个缩影,也是对一中未来养成教育的激励。
种树者必培其根,育人者必培其心,只有能够走进学生心里的养成教育才是最真实、最持久的。让每一个从顺义一中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他的一生是所有顺义一中教育工作者的梦想,也是顺义一中永远的追求。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还要不断研究养成教育的规律,拓宽教育途径,迎接现代社会对教育的挑战,培养高质量的社会英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