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更好的感悟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更好的感悟
——《天鹅的故事》教学案例
内容摘要:教学理念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以情施教,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世界进行感受和体验, 《天鹅的故事》这一课设计中我重视对学生理解、想象、写等能力的训练,让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与教师对话,与自己的心灵对话,从而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阅读能力。
关键词:品词 想象 拓展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重视感悟体验有利于学生提高分析理解能力。现代学习活动不仅着眼于如何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而且注重使学习者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有效的体验,积累有益的经验,实现经验的再创造。加强感悟体验,可使学生知识内化的过程加速,从而提高其阅读能力。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更好的感悟,更好的学习语文呢?下面以《天鹅的故事》一课教学为例,谈谈我的一点看法:
一、品词,让感悟更准确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往往在一些最简单的字词之中却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教学时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揣摩简单的词语背后蕴含的丰富内涵,体会语言运用的准确精妙,让感悟更准确。
教学片段一:
师:(学生在自由朗读课文第五自然段之后)提问:这一自然段是写谁的? 生:一只个儿特别大的老天鹅!
师:请同学们用横线画出这一自然段中描写天鹅动作的词语。生:腾空而起。生:扑打。
师:从这些动词中,你能感受到老天鹅想干什么吗? 生:想击破被冰封住的湖面。师:你是从哪儿知道的? 生:从第四自然段中:“冰封湖面,没有吃的,怎么办?”这个句子知道的。生:是的!老天鹅是为了敲破冰面,好让大家钻进水里,解决吃的问题。师:击破冰容易吗?从哪里看出来?
生:很难很难,因为冰面像镜子般光滑、结实。
生:老天鹅“腾空而起”,飞得高,飞得快,利用的是下落的“冲力”,它“重重地扑打”,但冰面只是被“震得颤动起来”。
生:从“冲力”可以知道,老天鹅向下的速度很快,撞击力很大!师:老天鹅是用什么扑打、撞击冰面的? 生:用自己的胸脯和翅膀!
师:读了这一自然段,你的感受如何? 生:老天鹅非常勇敢,再结实的冰面都不怕。
师:老天鹅为什么不怕疼痛?难道真的不知道疼痛吗? 生:老天鹅一心想着破冰,忘记了疼痛!生:老天鹅为了破冰,完全忘记了个人的安危!生:老天鹅一定在想,只要能敲开冰面,让大家能捕捉到鱼虾,我就是送掉一条老命也值得!
师:同学们真会读书,读懂了老天鹅的壮举,悟出了老天鹅的精神。你们是从哪些字词读懂、悟出的?
生:“像石头似的”写出了老天鹅用力大,速度快,也意味着撞击非常疼痛。生:从“震”字也能看出撞击力之大!师:让我们来好好地用心朗读体会吧!
点评:阅读教学最忌一词一字、面面俱到。作为教师要善于抓住重点词句的设计教学.引导学生反复品读、赏析.进而培养语感和阅读能力,这样可使阅读教学事半功倍。在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能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腾空而起、重重地扑打、石头似的”等进行品词析句、反复朗读,从词语、补充材料、切身感受等多方面,让学生真正理解了“沉重的一击”的内涵,同时也让这一击击打在了学生的心里,为下文的学习积淀情感。课文第五自然段是一个惊心动魄的特写镜头。老天鹅为了拯救大家,不怕献身,奋力破冰的壮举,震撼着读者的心。我紧扣这一自然段,步步启发,层层深入,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用心体会,训练扎实到位,学生的感悟自然深刻了。
二、想象,让感悟更丰厚
叶澜老师说:“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才能使其变为生命的涌动。”的确,语言文字是凝固的,但其背后的画面却是流动的。怎样让学生透过凝固的文字看到流动的画面呢?想象应该是一个有效的阶梯。凭借想象,可以把凝固的文字还原成作者所描绘的情境,产生一种如见其人、身临其境的状态,让感悟更丰厚。
教学片断二:
师:通过上述的文字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湖面上不时传来阵阵‘克噜——克哩——克哩’的叫声,就像那激动人心的劳动号子„„”从这些文字中,我读出了它们齐心协力的精神。
生:一只天鹅破冰时“水面在慢慢扩大着”,整群天鹅破冰“水面在迅速地扩大”,从“慢慢”和“迅速”的对比中,我看到了还是团结的力量大!师:是的。看得出,你们已经被这段文字深深打动了。那么在阅读文字的过程中,你看到了这群鹅破冰的画面了吗?下面老师读这段话。你们可以看着书上的插图,在倾听文字表述时调动你的想象,让凝固的画面活动起来,像电影一样在你眼前放映;也可以看着书,透过文字想象画面;还可以闭上眼睛,静静地听,默默地想„„(师读课文第6、7自然段,学生静静地听,书读完了,学生仍沉浸在想象中)师:(轻轻的)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水面上白茫茫的一片,不断有天鹅飞上去,再冲下来,不断发出“咚、咚”的声音,接着是一片“嚓、嚓”的响声,冰面出现了许多裂缝。
生:一群天鹅越干越欢,它们使劲地撞呀,叫呀,干得很有秩序。不一会儿,冰面就破开了一大片,清澈的水面露出来啦!生:有几只天鹅太小了,大天鹅们不让它们参加破冰战斗,它们就在旁边跳呀叫呀,跟着长辈们一起喊劳动号子,为它们加油!师:你听到了它们的劳动号子了吗?学学看——
生:(一齐。有节奏地)兄弟们哪,加油!齐心干哪,加油!师:还不够激动人心,更有劲地呼喊—— 生:(一齐,精神饱满地)兄弟们哪,加油!齐心干哪,加油!生:我还看到了整群天鹅扑打出一大片水面,它们叫着:“太好了,冰破了,享受美味的鱼虾吧!”它们一起把老天鹅抛起来,一次又一次地,然后把最大的鱼虾送给老天鹅吃。
点评: 一位老师曾说:“阅读教学应该在学生的心灵中留下形象,留下情感,留下语言,而这需要通过现象来实现。”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想象“通过上述的文字你感受到了什么?,再巧妙结合句子引读,达到了理解语言和把握文章意蕴的有机结合。通过想象,学生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了生动的画面,对天鹅们团结拼搏的精神有了深切地感受.在这一过程中,每一幅画面都牵扯着学生的心,把他们的心与天鹅们的心绑在了一起,一起跳动,一起拼搏。此时,学生的感悟已不再停留在文字的表面,而是深入文本,变得丰厚起来。
三、拓展,让感悟更深刻
阅读教学中,一方面读者受文本的制约,另一方面,读者又不是简单地接受文本内容,而是自觉地参与着对文本的补充和再创造,提高语言的感受能力,感悟到更深刻的东西,使语言和精神走向丰妙。
教学片段三:
师:看着这一群可敬的天鹅,听着这一声声胜利的欢呼,斯杰潘,你会想些什么?
生:我会想,多可爱的鸟儿啊。我不应该伤害他们,还是走吧。生:我会想,我怎么可以剥夺它们好不容易争取来的生存机会呢? 生:我会想,我应该保护那些鸟儿,不应该再猎杀动物。生:我会想,这些鸟儿多么像人啊„„
师:我看就是人,有时也未必会具有这样的品性啊!所以他—— 生:把枪挂在肩头,悄悄地离开了湖岸。师:并且——
生:把那支枪一直挂在墙上。师:一挂就是 生:30年。
师:珍爱生命,敬畏生命,其实大自然中的很多动物都具有这样一种勇于奉献、团结拼搏的精神,在危急的关头,它们往往用自己的生命谱写着一首首让人类叹为观止的生命的壮歌,请看《生命的壮歌》。(生看拓展文章《生命的壮歌》中的《“蚁国英雄”》,师声情并茂地读。)师:当你看完这个故事,你想对那些大自然的弱者——不,它们是大自然的强者,是一个个战胜命运的勇士,是一个个不向厄运低头的英雄,是一个个扼住命运的咽喉的强者,请你写一写你此时的感动吧!(配乐:《命运交响曲》)
生:生存的权利,永远只属于强者!生:没有闯不过的难关,只要你坚持!生:当厄运来临的时候,想想那只老天鹅吧!生:团结起来吧,死神也会怯步的!生:永不低头!
点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同时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让学生更多的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对于猎人斯捷潘,文中没有用过多的笔墨对他进行描述,而是通过他来描述这群团结拼搏的天鹅,怎样让学生对此有深刻地感悟?我在篇末引入这样一个问题:看着这一群可敬的天鹅,听着这一声声胜利的欢呼,斯杰潘,你会想些什么?巧妙地让学生说出斯捷潘的内心独白。同时拓展类似文章写一些自己的感动,从学生的表达看,学生的感悟是深刻的。若能长期坚持,学生的感悟能力定会在不知不觉中提高,思想也越来越深刻。
总之,这几个片段教学中,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都有积极地情感参与,学生的情感世界是丰富的,他们有自己的生活经验,有自己的人生体验,所以当他们感悟老天鹅破冰的壮举时,是那么地投入和自然,因为这本身就是他们的世界。学生在这个童话世界里,在真实的背景下,获得了精神的震撼,获得了情感的飞跃。整个课堂是生命在进行对话的课堂,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动物在情感交融中体验到了生命的壮举,生存的伟大。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始终在进行语文实践,我为学生的实践留下了足够的空间,学生自己读课文品词、想象、拓展读出自己的感受,学生在这个广阔的空间里在不知不觉中感悟了语言,了解了课文内容,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交流,学习表达。在这个过程中,我总是在捕捉学生“感悟”的火花,学生就是在与文本对话中实践,在不断感悟中学会思考。这样的学习,学生直接地、充分地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在我积极地引导下,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与教师对话,与自己的心灵对话,就会逐渐悟得语文学习的规律。整个课堂充满一种和谐的氛围。
以上,是我执教《天鹅的故事》这篇课文的几点感触和拙见,课堂教学是一门需要我们不断去探索的艺术,课文的容量是有限的,感悟的力量是无限的,通过自己的感悟而得到启发会使学生受益终身。作为老师,应该帮助学生爬上“知识的屋顶”,这样欣赏到的风景才是最真实、最美的。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第95页
2、张效民、禹明:《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教学案例》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第228页
3、郑金洲主编:《基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案例》,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第175页
第二篇: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提出问题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提出问题
武夷山市兴田中学原晓锋
关键词: 初中历史新课程改革探究式教学提问式学习法
内容摘要: 探究式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就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进行探究式教学进行了探讨,主要阐述了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向老师提出问题,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大大提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基础教育要“改变课程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出“要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性、探究性,强调学生的体验、探究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此可见探究式教学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是课程改革的一大方向。本文就初中历史探究式教学实践提一些肤浅的认识。
探究式教学是以解决问题的形式出现的。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亚里斯多德说:“思维从问题和惊讶开始。”在以往的历史探究教学中,教师往往注重于把学习内容巧秒地转化为问题情景。教师提出的问题往往角度新颖,设计巧妙,切中要害,要趣味性、启发性,但这时却忽略了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不能很好地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在这几年的历史教学中,我一直在尝试进行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即“提问式学习法”,是在课堂教学中由学生向老师提问的一种教学方法。即在课堂教学中安排一些时间由学生向老师提出在学习过程中的疑问或无法解决的难题,由老师当堂回答;如果是比较容易回答或者是可以展开的问题,就启发学生来回答或进行讨论,最后再由老师总结。
一、营造探究氛围,启发学生提问
学生是好奇心最强的人,弗洛伊德认为:“小孩子的好奇心在不知疲倦地提问题中显示出来。”学生在发新书时,一本本地翻着看,兴趣盎然,喜新和好奇是青少年突出的心理特征。好奇时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记忆能力是最强的,思维能力和反应能力是最活跃的,就连后进生也不例外。因此教师的教学活动能否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对教学质量和效果会产生直接的影响。
学生能否有探究欲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有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因此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是营造探究氛围的前题。
首先我们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营造融洽的课堂气氛。任何压制、抑制、独断都会窒息学生的探究意识的萌芽。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放下架子虚心听取学生意见、倾听学生心声,甚至向学生学习。只有尊重和信任学生,给学生自尊自信,使学生的身心处于最佳活跃状态,学生才能心情舒畅地投入课堂,勇于探究,勇于思考。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教师不去设法在学生身上形成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内部状态,那么知识只能引起一种冷漠的态度。”
其次我们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还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逐步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观察、记忆、想象、诸种能力迅速发展,能超出直接感知的事物提出假设和进行推理论证,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显著发展,不满足于简单的说教和现成的结论。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改变以往只有教师向学生提问的方法,要安排一定的课堂时间、采用多种启发方法,帮助学生学会提问题。如:在《清朝前期经济的发展和闭关政策》课文中讲到“清政府只留广州一处通商,关闭了其它海港„„”时,启发全班同学思考这里有什么疑问,比如说“为什么在采取了闭关政策后还留了一处通商”。由于是由浅入深的启发,1
学生初步懂得了应该提问什么。因此在《鸦片输入和禁烟运动》教学时,学生提问:为什么林则徐在广东禁烟,而不在其它地方禁烟呢?由此可见,教师的启发起到了举一反三的作用。
二、建立奖励机制,鼓励学生提问
初中学生不仅有好学、好问、好胜、好表现自我的心理特征,他们还常以成人自居,要求对各种事物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还有喜欢被别人肯定、表扬的特点。斯金纳在“强化原则”中指出:“如果努力会获得成功并获得奖赏,将会继续努力。”因此在学生提问后要及时给予肯定,让学生获得成就感。
在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时,我常会给学生表扬和鼓励。当学生提出符合课文内容的问题时,我会说“你的问题很棒!”、“谢谢你这么精彩的问题!”、“这也正是老师想问的”等。对一些提出不合理问题的同学,我会说“你已经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了,再想想看。”或“你的问题虽然不是很全面,但你已经学会分析问题、提出问题了。”对少数提出错误问题的同学,我也不会去挖苦讽刺,一句“谢谢你,说出了大多数同学很容易犯的一个错误”给了他一个很好的保护自尊的理由。这些亲切的语言慢慢消除了学生羞于表白自已观点、害怕失败的心理障碍,克服了胆怯心理,敢于大胆探究。
同时在课堂上由科代表负责登记每个学生的姓名和所提的问题,凡被登记次数五次的学生于期末考试的成绩中加上三分,五次以上的每次可再增加一分。学生们看到自己的姓名被登记,所提的问题被认可,而且还有分数奖励,感到的是一种自豪和荣誉。因此课堂上学生都非常积极地提问,还担心没被老师叫到;课后还要到科代表那里看看自己有否被登记,次数对否,努力学习的风气慢慢形成了。
许多爱提问题的学生同时也是爱回答问题的学生,连一些不擅长提问题的学生也乐于回答问题,使学生们有一个各尽所能和获得荣誉的公平竞争机会。
三、点燃求知“火苗”,寻找学习乐趣
课堂的学习很活泼,课外的阅读也应该很活跃。只有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才能活跃学生的思路,才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的欲望。教师要点燃学生心中求知的欲望,指导学生学习的道路和方法,学生才会明确学习目标和掌握学习方法,才能产生积极学习的动力。我在教学中经常介绍一些相关的历史知识丛书让学生阅读,一些与历史相关的电影让学生观看,并对自学的方法加以指导。同时还要求学生在自学中做好读书笔记,将个人的疑问和思考记录下来,先在同学中展开讨论,实在难以理解和难以统一意见的再向教师提问。学生兴趣被激发后不仅在课堂上踊跃提问,争先回答,而且在课余时间里经常讨论得热闹非常,甚至“面红耳赤”;不少学生还对某个专题展开了讨论,并将讨论结果写成文章贴在班级的学习专栏中;学生还自发组织了学习小组,负责开展课外活动和记录。学生们不仅在热烈而轻松的气氛中掌握了知识和学习方法,而且还在学习中找到了乐趣,获得了成就感。一种富有成效的、积极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形成了。
四、结合学生实际,培养探究方法
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活动,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教师则是教育活动的主导。学生的探究活动离不开教师的方法指导。学生在发挥自身主体作用的同时,如能依靠教师的正确指导,探究活动就会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实效性,避免了盲目性、随意性,从而大大减少了无效劳动,少走弯路,提高了效率。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的方法。如:
1、比较探究。运用比较法进行探究活动对于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多角度认识历史具有重要意义。初中历史教学中,引导学生对中外历史进行比较性研究可以深化、拓展教学内容,让学生体味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如在讲述欧洲封建国家时,可以让学生对比欧洲与中国封建社会的不同。在讲述欧洲资本主义萌芽时可以对比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异同。讲述新航路开辟时,可以对比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的异同。讲述明
治维新时,可以对比日本和中国两次近代化运动的不同结果及原因。同类型的历史事件通过比较研究,更能揭示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如英、法、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比较,美国独立战争与南北战争的比较,彼得一世改革与1861年改革的比较,两次世界大战的比较等。
2、合作探究。学生在探究历史问题过程中,碰到疑难性问题时可以合作解决。通过合作探究,学生共同劳动,互相帮助,创造出一种比个人效力总和更大的学习效益。在合作探究中,要尽力营造尊重民主的、有批判性的讨论,让学生倾听别人的见解。在讨论中学生既学会了发表个人见解,又能学会听取别人的意见,反思自己的认识。合作探究方式之一是生生合作。如在探究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问题时,就可以引导学生两人一组,按朝代顺序,相互启发。合作探究方式之二是小组合作,通过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使探究问题更深入全面
总之,探索意识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在历史教学中能重视、保护、诱发、激励学生这种天性,将会使学生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并为学生今后继续独立学习打下基础。事实证明,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了,成绩也明显地进步了。
第三篇:如何在教学中让学生互帮互助
如何在教学中让学生互帮互助 刘彩琼
提纲:
1、课前:教师设置问题让学生互问互考。
2、课堂:设置疑问,让学生把重点难点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汇报等形式突出。
3、课后:通过作业形式让学生互帮互助。
学生之间朝夕相处,互相更了解对方,从时间和空间上说也更有余地,如果发动学生互帮互助,效果是很显著的。在教学中让学生互帮互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有效的环节。
那么如何在教学中让学生互帮互助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实施: 一:课前
教师提前设置相应的问题让学生互问互考互猜,如:老师明天要讲什么,作为学生的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学会些什么,你做了吗。通过这样的设问,让学生提前进入课堂氛围。语言是人类重要的思想交流工具,教师在教学与训练过程中,要抓住重点句子,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他们具备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良好品质。通过学习,孩子们知道了在人际交往中应该怎样做,懂得小伙伴之间要团结友爱、互相帮助、互相关心。二:课堂
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这一课题主要研究 和解决的问题有三个:合作学习的时机, 合作学习的方法和途径, 合作学习的教学效果.1: 研究合作学习的时机问题.教师要善于合理选择合作契机,给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内容,把那些具有思考性或开放性,仅凭个人的力量难以考虑周全,须发挥小组集体智慧的问题让学生合作学习,把学生领进“最近发展区”。
(一)、合作时机应选择在个人操作无法完成时.(二)、合作时机应选择在学生个人探索有困难时.(三)、合作时机应选择在学生意见不统一时.(四)、合作时机应选择在解答开放性问题时.(五)、合作时机应选择在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处.除此以外,在人人都需要内化知识时;当学生举手如林,为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时;当学生获得成功的乐趣,需要与人分享时,也是合作学习的最佳时机。
合作时机如果把握确当,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不仅使其学会学习的方法,而且有利于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他们的终身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2: 合作学习的方法和途径的问题.(一)、合作学习的分组。
教师对全班学生的分组要进行认真的研究设计,最好按照性质分组,就是说每个组中成员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思维 活跃程度、性别等都要均衡。要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可以采取轮换制,如组长、记录员、资料员、报告员等由每个成员轮流做。组长负责组织、管理工作,记录员负责合作过程的记录工作,资料员负责学习资料的收集工作,报告员负责写学习报告,代表小组进行学习成果汇报。
(二)、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
教师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所要体现的新理念。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难度,有一定探究和讨论价值,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要设计好一堂课的每个环节大约用多少时间,什么内容需要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时间是多少,等等。(三)、合作学习的课堂实施。
对于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而言,他们合作学习的知识、能力、意识等都是有限的,开展有成效的合作学习有一定难度,但并不能因此而放弃小组合作学习在低年级教学中的运用,这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逐步培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整节课完全运用合作学习的情况比较少,大部分教学要把班级授课制和小组合作学习结合起来,灵活运用。这需要根据课前的教学设计展开教学,在需要合作时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每个小组的监督和指导,尤其关注困难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让他们多一些发言的机会。
3: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小组合作的学习活动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 础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的个性探索与小组的合作探索有机结合,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主体性、创造精神、实践能力及合作意识、交往品质等多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由学会共同学习向将来学会共同生活、共同工作等更广阔的领域发展。
合作学习是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不应该作为一种形式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更不应该作为一种点缀安排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展开有效的合作学习,才能够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实现这方面的目标呢?
(一)、组建、管理合作小组是基础
(二)、激发强烈的合作欲望是关键(三)、组织形式多样的合作活动是保证(四)、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是催化剂 三:课后
课后除了传统的课代表、小组长的引导和监督作用以外.老师可以在班级中精心挑选一些能力强并且热心的学生让他们以“小老师”的身份带徒,一帮一。在互帮的过程中,这些学生给予别人帮助的同时,自己也得到了提高。而被帮助的学生.比起与老师的交流在时间、空间和心理上更有优势.更容易接受.效果也更好。同时对这个活动老师要赋予相应的检查和激励机制,促进各个层次的学生勇于竞争,尽展才华。这个活动如果开展得好的话对于落实教学任务、课 后巩固特别有帮助。而且一旦这个活动开展起来,也有利于全班的学习氛围的培养,能够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从而达到全班学生共同前进、整体提高的目标。
除此以外,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课后跟踪调查、收集反馈信息、反思成果与不足、对学习进行全面的评价是十分必要的,这样做有利于改进教学。教师可以通过作业批改、找学生谈话等方式收集信息,反思取得成功的经验和不足之处的教训,进而针对每个小组的表现再做具体的指导,促使每个小组都进行反思,这样慢慢会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良性循环。
在新课改强势推进的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地探索.敏锐地捕捉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改进、调整和完善相关的教学策略,对学生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努力有效地发掘每个学生学习上的能力。最终让我们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共同提高,一起收获,从而真正实现有效整体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的目的。
第四篇:在美术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感悟生活中的美
在美术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感悟生活中的美
实小美术组
一、出的背景: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高度发展的信息化时代,社会的各个行业都需要大量的高素质的人才,这是我们全社会的共识。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而美术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又具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艺术来源于生活,还原于生活,与生活存在着息息相关、丝丝相连的密切联系。而美术,更具有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的实用功能。如工艺美术、建筑艺术等等,它们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融,除审美功能外,还具有更加突出的实用性功能。因此说,我们的美术教学,也应该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让我们的学生切实感受到生活的美,美的生活……美是人们所憧憬,所追求的。美在哪里?人们曾苦苦寻求它的答案。伟大的艺术家罗丹说过:“美是随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确是这样,生活中美无处不在。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例如:用音乐去表现高山流水,用绘画中去表现梅兰竹菊,用书法去表现阴晴圆缺。在生活中到处都是艺术,我们在生活中感悟到美好,感悟到艺术无处不在,美无处不在。
二、课题提出的意义:
美,是人世间富有魅力的字眼,美术教育正是灌输、培养这种美的重要途径;人的一生也是美的历程,同样,美术教育也应当担起塑造人美的责任。现如今的美术教育教学内容过于单
一、审美视野狭窄、远离儿童的生活经验。偏向于写生编成的“图画本”,主要从写生的角度、以成人的审美目光去考虑内容的编排,虽然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要途径,但教师一味地照本宣科,没有实际的感受与经验,学生看不到美,就会束缚思维。我们应该给予学生一定的空间,赋予他们美的事物,让生活走进美术教育,活跃其思维,引发其创造力。目前我们的美术课堂教学主要是以单一的临摹为主,还有一些符号式的练习,临摹别人的作品,学生最多体会的是别人的生活,对此不会有所感动,与生活不能形成联系,绘画学习就好象进入了天边天际的沙漠,既枯燥又乏味。如果我们在了解生活﹑熟悉生活理解生活的基础上去再去学习技法,再去创造和表现事物就会将自己的感受体会,表现在作品中,使其更具有人性化。如何才能激发学生对已有知识技能和各科知识的协调运用,使学生在生活中展示自己的创造才能呢?我们来尝试以下课题——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美,让美术教学与生活实际紧紧相连,一方面,教学手段更切实可行,教学用品、资料尽量是学生能自己在生活周围去寻找,然后带到课堂来,互相交流,这样的感受更真实,学习兴趣更浓厚;另一方面,美术作品的实用性更强,能真正发挥美化生活的作用:美化教室、美化校园、美化家庭,使学生真正感受到美术给生活带来的变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信心。通过感悟寻找的过程,去发现美.创造美,并以此来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二.课题提出的理论依据:
艺术的内容不是美而是现实(自然和生活)中一切能使人——不是作为科学家,而是作为一个人——发生兴趣的事物。——《车尔尼雪夫斯基选集》
1、新大纲,新课程所指明的改革方向
《美术课程标准》中提出,创作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创作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要把创作活动变成学生自我探究,自我体验的活动,使学生在富有个性的创作活动中发展创作能力,强化体验,感悟生活情感。
2.建构主义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都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其反对传统教学机械地对知识做预先限定,让学生被动地接受;主张要提供建构理解所需要的基础,同时又要给学生留下广阔的建构空间,让他们针对具体情境采取适当的策略。
3、教育现代化理论
从教育的现代化的要求来看,美术教学必须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个性化水平的发展,注重发展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1. 课题研究的目标
(1)、让学生学会从身边的点点滴滴中积累美术素材,开展形式多样的美术课堂教学,以学生生活为中心,围绕生活展开情境。
(2)、实现开放式课堂,回归生活,促使了美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3)、培养学生的艺术形态美和空间感、色彩感等各种感知能力,使之具有创造性。
(4)、改革传统教学中以技能传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构建学生生活实践和体验的空间。
2、课题研究的内容
(1)从生活中感悟美.寻找素材
(2)从生活中寻找材料.创作作品!
(3)美术与其它学科的整合
(4)让美术回归生活
(5)在评价中体验美。
(6)将成人的“美”渗透到教学中。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在这个课题中,我们将对学生的审美认识、审美实践、审美情感、审美个性方面进行研究。儿童其绘画最突出的特点是画中体现的艺术表现性。他们所画的形象、空间、色彩都以自己的感受进行创造性表现。我们要强调学生的感知与直觉,鼓励儿童创造属于自己的语言符号和自己的色彩表现方式,不受任何束缚。使儿童有极大的空间去自由自在地画。在提升儿童审美情趣和审美创造方面,主要教儿童如何在生活中收集造型元素,如何运用审美造型规律。教师应该经常置于学生中间,利用自己和学生的空间接近度,促使学生的态度和行为表现更为积极主动,与他们一起动手实践,以他们中的一员的身份参与活动之中,增加和谐温暖的气氛,而不是强迫学生学习,必须努力创造学生想要的学习环境。我们还应尽可能地创造各种条件,让儿童进行独特而奇异的猜想,区分不同的事物并发现相互联系。我们的研究课题——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美,让美术教学与生活实际紧紧相连,综上所述,我们的研究内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从生活中感悟美.寻找素材。
杜威说:“教育即生活”。陶行知更强调:“生活即教育。”因而可这样认为,充实生活素材就是充实教育素材,丰富课程资源。我们应走进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选择活动的素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怎样发现生活中的美。教师本身应该熟悉生活,恰当选择最利于开展课题研究的典型教材,进行优化组合,对现有教材内容作适当调整,要为突出主体性,实现教学目标服务。启发学生进行创作,我们可以叫他们从生活中去寻找美.感悟美.为创作寻找素材。如引导他们发现自然美,花是自然界中色彩最丰富的生物:红玫瑰、黄菊花、蓝杜鹃、白水仙、紫罗兰、黑牡丹。此外,树木、动物等等。带孩子去自然界,给他们讲解各种颜色及构成的画面,让他们发现和感悟到生活是如此的美。给予孩子一定的引导,他们就能从中吸取美的养料。儿童的生活、活动空间是有限的,凭空想象、闭门造车是创作不出优秀作品的,我们应该引导学生直接观察对象,认识对象,给孩子更多的活动和想象空间,让他们发挥自己的特长,表现自己的个性。让他们将自己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用彩笔把自己的感受画出来。如我们家乡的“花桥”,它的构造、造型都很有特点。我引导孩子们用眼睛仔细观察桥的造型美.图案美,再学习用线描这种形式把他们所看到的画下来。孩子们在经过观察思考后,就拿起画笔画了下来,虽然,他们的画都还很幼稚,但这都是他们对生活最真实的印象。在这种作画过程中,培养了他们观察的能力,感悟到了生活的美。
2.从生活中寻找材料.创作作品。
“艺术源于生活”,如果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那将使艺术失去原本应有的魅力,将成为“无源之水”。我们倡导“走进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选择活动的素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手工制作中,我们会有意识的为方便生活,美化生活而动手动脑,在制作材料上也尽可能的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废弃物品,让学生从平凡中发现,且创造美。生活中的任何事物都是表现艺术的材料。各种各样的纸是手工制作中应手的最广泛的材料,但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不起眼的小东西,甚至是垃圾它也可能是表现某些事物的最佳制作材料,如蛋壳﹑贝壳、蟹壳都是很好的装饰材料,在我们的生活中你只要稍加留意就能发现数不胜数的艺术材料,顺手捏来就可以进行艺术制作。生活是艺术表现的源泉,在儿童的眼里,生活中有着他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素材。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中的各类废弃物越来越多,除了一部分可以回收再利用外,我们还可以利用这些废弃物设计成可以欣赏的作品,如将牛奶盒作为材料设计成“储蓄罐”可以帮助孩子们了解原本生活废弃的东西,经过我们的“小巧手”可以变化成一种有用的小物品,潜移默化中渗透了“环境保护”的教育,从而也使许多学生养成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从生活中寻找材料,是我们美术课堂教学中的常事,我们还可以让学生准备一只“百宝箱”,专门收集各类材料,可以是一些废旧材料,比如各类塑料瓶、化妆品瓶(盒)、糖纸、旧笔杆等等,也可以是一些自己喜欢的小材料,这只“百宝箱”就是学生进行手工创作的源泉。这些材料是学生抬眼可望、伸手可摸的,利用它们在头脑中进行构思将他们进行艺术创作,然后老师只需稍加点拨、提示,学生就能创作出有个性、充满童心和灵性的美术作品。.美术与其它学科的整合
在教育改革的今天,生活中现了各式各样的学科五彩缤纷的教科书,各学科的整合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作为美术学科应从以下几方面与其它学科进行整合:第一:充分利用其它学科的教科书及生活中的各种书籍,将它们当作美术创作的图片资料库。第二:在教学方法上的整合,各学科在教学方法上取得一致性,便于学生知识与发展技能。第三:学科协作。各学科之间相互联系协作,共同完成相同内容的教学任务,使学生受到的教育与学到的知识更加综合、更加深化,从而使我们的教育教学更符合时代的要求。学科整合给学生提供一个知识综合探索、综合运用的过程,使其各种知识间发生相互作用,为其创造力的产生与发挥提供一片沃土,只有如此,我们的工作才能锦上添花,才能培养更多的具有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人才。
4.让美术回归生活
学以致用,学习是为生活而学习,创造是为生活而创造,美术作品的创作本
是为生活而创作。用各种方式努力使作品回归生活,让学生在充分感受自己的
创作为生活带来的变化及其美的,同时增强他们的自信。如用学过的知识进行
美术创作,将作品用来布置生活.美化生活。让学生感受到美术的实用价值,感
受到美来源生活又要回归生活。
5.在评价中体验美。
每个孩子天生都好动、好奇,对整个世界都充满浓厚的兴趣,什么都要摸一摸、碰一碰,正所谓兴趣意味着自我活动。评价的科学合理,可以促进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评价应使不同先天素质、不同智力水平和个性特点的学生通过美术活动都得到发展,并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感受到成功所带来的喜悦和自豪,使学生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和自觉性;教师千万不要用成人的眼光看待学生的美术作品,不能用“干净整齐”“像不像”来作为衡量的标准,否则学生会失去学习美术的兴趣,失去创造中的自由意识。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要注意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取消只用一个标准、一个答案,只求共性、忽视个性的评价方法。以避免学生只追求作业表面效果,无创新意识和见解的平庸之作,克服应试教育中为求高分应付甚至抄袭他人的恶习。
6.将成人的“美”渗透到教学中。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直都扮演着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是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在课堂上充当主角,教师成为美术课堂活动的“参与者”,要和学生一道打破课堂的宁静,经常走下讲台,走出教室,利用学生生活中的美术教学资源和自己的知识美,语言美,体态美,让学生感受和体验教师本身的美。在生活中,家长要为孩子营造氛围,用生活的美和自身行为的美来感染孩子,起到以身作则的作用。
六、本课题研究的特色
1、本课题立足于新教材、新理念,教师可以在实验中大胆尝试与创新,为教师创造性地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本课题以生活化教学研究为突破口,符合当前美术教育乃至整个大的基础教育的要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七、课题研究时间及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
本课题采用行动研究法本课题研究周期暂定为一年,(一)、准备阶段(2005年10月)
1、制订研究方案
2、选择教材制订研究计划
3、学习有关理论探索教学形式
(二)、教学内容研究实验阶段(2005年12月)
1、进行实验前测
2、建立实验档案
3、开设观摩课
4、实验阶段性测试
5、研讨教育新途径
(三)、实验总结阶段(2006年12月)
1、撰写实验报告和论文
2、专栏展出学生作品
3、实验教学成果汇报
八、课题研究的具体措施:
确定本校三----五年级为实验对象。
1、按照课题研究方案进行教学,使课题理念实实在在地体现在课堂教学之中。
2、要着力加强与社会、家庭的结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要加强培养教师组织教学的业务能力。
4、要及时总结得失,不断推广经验。
九、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1、我们生活的县城是一个斑斓的世界,学生可以从身边收集素材。
2、根据现有的美术教材,也有很大一部分内容来源于生活,我们可以适当改变教材,让它回归生活。
十、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1、举行学校成果展示。
2、能在各类美术比赛中取得较好的名次。
3、通过不同的研究模式,让学生喜欢喜欢美术能积极主动地用心灵进行创作,使学生具有更健全的人格、更强烈的主体意识、更可贵的主体精神,培养学生具有感悟生活的情趣与创造美的能力。
第五篇:在美术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感悟生活中的美
在美术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感悟生活中的美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高度发展的信息化时代,社会的各个行业都需要大量的高素质的人才,这是我们全社会的共识。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而美术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又具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艺术来源于生活,还原于生活,与生活存在着息息相关、丝丝相连的密切联系。而美术,更具有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的实用功能。如工艺美术、建筑艺术等等,它们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融,除审美功能外,还具有更加突出的实用性功能。因此说,我们的美术教学,也应该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让我们的学生切实感受到生活的美,美的生活……美是人们所憧憬,所追求的。美在哪里?人们曾苦苦寻求它的答案。伟大的艺术家罗丹说过:“美是随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确是这样,生活中美无处不在。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例如:用音乐去表现高山流水,用绘画中去表现梅兰竹菊,用书法去表现阴晴圆缺。在生活中到处都是艺术,我们在生活中感悟到美好,感悟到艺术无处不在,美无处不在。
二、课题提出的意义:
美,是人世间富有魅力的字眼,美术教育正是灌输、培养这种美的重要途径;人的一生也是美的历程,同样,美术教育也应当担起塑造人美的责任。现如今的美术教育教学内容过于单
一、审美视野狭窄、远离儿童的生活经验。偏向于写生编成的“图画本”,主要从写生的角度、以成人的审美目光去考虑内容的编排,虽然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要途径,但教师一味地照本宣科,没有实际的感受与经验,学生看不到美,就会束缚思维。我们应该给予学生一定的空间,赋予他们美的事物,让生活走进美术教育,活跃其思维,引发其创造力。目前我们的美术课堂教学主要是以单一的临摹为主,还有一些符号式的练习,临摹别人的作品,学生最多体会的是别人的生活,对此不会有所感动,与生活不能形成联系,绘画学习就好象进入了天边天际的沙漠,既枯燥又乏味。如果我们在了解生活﹑熟悉生活理解生活的基础上去再去学习技法,再去创造和表现事物就会将自己的感受体会,表现在作品中,使其更具有人性化。如何才能激发学生对已有知识技能和各科知识的协调运用,使学生在生活中展示自己的创造才能呢?我们来尝试以下课题——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美,让美术教学与生活实际紧紧相连,一方面,教学手段更切实可行,教学用品、资料尽量是学生能自己在生活周围去寻找,然后带到课堂来,互相交流,这样的感受更真实,学习兴趣更浓厚;另一方面,美术作品的实用性更强,能真正发挥美化生活的作用:美化教室、美化校园、美化家庭,使学生真正感受到美术给生活带来的变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信心。通过感悟寻找的过程,去发现美.创造美,并以此来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二.课题提出的理论依据:
艺术的内容不是美而是现实(自然和生活)中一切能使人——不是作为科学家,而是作为一个人——发生兴趣的事物。——《车尔尼雪夫斯基选集》
1、新大纲,新课程所指明的改革方向
《美术课程标准》中提出,创作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创作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要把创作活动变成学生自我探究,自我体验的活动,使学生在富有个性的创作活动中发展创作能力,强化体验,感悟生活情感。
2.建构主义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都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其反对传统教学机械地对知识做预先限定,让学生被动地接受;主张要提供建构理解所需要的基础,同时又要给学生留下广阔的建构空间,让他们针对具体情境采取适当的策略。
3、教育现代化理论
从教育的现代化的要求来看,美术教学必须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个性化水平的发展,注重发展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1. 课题研究的目标
(1)、让学生学会从身边的点点滴滴中积累美术素材,开展形式多样的美术课堂教学,以学生生活为中心,围绕生活展开情境。
(2)、实现开放式课堂,回归生活,促使了美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3)、培养学生的艺术形态美和空间感、色彩感等各种感知能力,使之具有创造性。
(4)、改革传统教学中以技能传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构建学生生活实践和体验的空间。
2、课题研究的内容
(1)从生活中感悟美.寻找素材
(2)从生活中寻找材料.创作作品!
(3)美术与其它学科的整合(4)让美术回归生活
(5)在评价中体验美。
(6)将成人的“美”渗透到教学中。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在这个课题中,我们将对学生的审美认识、审美实践、审美情感、审美个性方面进行研究。儿童其绘画最突出的特点是画中体现的艺术表现性。他们所画的形象、空间、色彩都以自己的感受进行创造性表现。我们要强调学生的感知与直觉,鼓励儿童创造属于自己的语言符号和自己的色彩表现方式,不受任何束缚。使儿童有极大的空间去自由自在地画。在提升儿童审美情趣和审美创造方面,主要教儿童如何在生活中收集造型元素,如何运用审美造型规律。教师应该经常置于学生中间,利用自己和学生的空间接近度,促使学生的态度和行为表现更为积极主动,与他们一起动手实践,以他们中的一员的身份参与活动之中,增加和谐温暖的气氛,而不是强迫学生学习,必须努力创造学生想要的学习环境。我们还应尽可能地创造各种条件,让儿童进行独特而奇异的猜想,区分不同的事物并发现相互联系。我们的研究课题——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美,让美术教学与生活实际紧紧相连,综上所述,我们的研究内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从生活中感悟美.寻找素材。
杜威说:“教育即生活”。陶行知更强调:“生活即教育。”因而可这样认为,充实生活素材就是充实教育素材,丰富课程资源。我们应走进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选择活动的素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怎样发现生活中的美。教师本身应该熟悉生活,恰当选择最利于开展课题研究的典型教材,进行优化组合,对现有教材内容作适当调整,要为突出主体性,实现教学目标服务。启发学生进行创作,我们可以叫他们从生活中去寻找美.感悟美.为创作寻找素材。如引导他们发现自然美,花是自然界中色彩最丰富的生物:红玫瑰、黄菊花、蓝杜鹃、白水仙、紫罗兰、黑牡丹。此外,树木、动物等等。带孩子去自然界,给他们讲解各种颜色及构成的画面,让他们发现和感悟到生活是如此的美。给予孩子一定的引导,他们就能从中吸取美的养料。儿童的生活、活动空间是有限的,凭空想象、闭门造车是创作不出优秀作品的,我们应该引导学生直接观察对象,认识对象,给孩子更多的活动和想象空间,让他们发挥自己的特长,表现自己的个性。让他们将自己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用彩笔把自己的感受画出来。如我们家乡的“花桥”,它的构造、造型都很有特点。我引导孩子们用眼睛仔细观察桥的造型美.图案美,再学习用线描这种形式把他们所看到的画下来。孩子们在经过观察思考后,就拿起画笔画了下来,虽然,他们的画都还很幼稚,但这都是他们对生活最真实的印象。在这种作画过程中,培养了他们观察的能力,感悟到了生活的美。
2.从生活中寻找材料.创作作品。
“艺术源于生活”,如果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那将使艺术失去原本应有的魅力,将成为“无源之水”。我们倡导“走进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选择活动的素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手工制作中,我们会有意识的为方便生活,美化生活而动手动脑,在制作材料上也尽可能的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废弃物品,让学生从平凡中发现,且创造美。生活中的任何事物都是表现艺术的材料。各种各样的纸是手工制作中应手的最广泛的材料,但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不起眼的小东西,甚至是垃圾它也可能是表现某些事物的最佳制作材料,如蛋壳﹑贝壳、蟹壳都是很好的装饰材料,在我们的生活中你只要稍加留意就能发现数不胜数的艺术材料,顺手捏来就可以进行艺术制作。生活是艺术表现的源泉,在儿童的眼里,生活中有着他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素材。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中的各类废弃物越来越多,除了一部分可以回收再利用外,我们还可以利用这些废弃物设计成可以欣赏的作品,如将牛奶盒作为材料设计成“储蓄罐”可以帮助孩子们了解原本生活废弃的东西,经过我们的“小巧手”可以变化成一种有用的小物品,潜移默化中渗透了“环境保护”的教育,从而也使许多学生养成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从生活中寻找材料,是我们美术课堂教学中的常事,我们还可以让学生准备一只“百宝箱”,专门收集各类材料,可以是一些废旧材料,比如各类塑料瓶、化妆品瓶(盒)、糖纸、旧笔杆等等,也可以是一些自己喜欢的小材料,这只“百宝箱”就是学生进行手工创作的源泉。这些材料是学生抬眼可望、伸手可摸的,利用它们在头脑中进行构思将他们进行艺术创作,然后老师只需稍加点拨、提示,学生就能创作出有个性、充满童心和灵性的美术作品。.美术与其它学科的整合 在教育改革的今天,生活中现了各式各样的学科五彩缤纷的教科书,各学科的整合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作为美术学科应从以下几方面与其它学科进行整合:第一:充分利用其它学科的教科书及生活中的各种书籍,将它们当作美术创作的图片资料库。第二:在教学方法上的整合,各学科在教学方法上取得一致性,便于学生知识与发展技能。第三:学科协作。各学科之间相互联系协作,共同完成相同内容的教学任务,使学生受到的教育与学到的知识更加综合、更加深化,从而使我们的教育教学更符合时代的要求。学科整合给学生提供一个知识综合探索、综合运用的过程,使其各种知识间发生相互作用,为其创造力的产生与发挥提供一片沃土,只有如此,我们的工作才能锦上添花,才能培养更多的具有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人才。
4.让美术回归生活
学以致用,学习是为生活而学习,创造是为生活而创造,美术作品的创作本 是为生活而创作。用各种方式努力使作品回归生活,让学生在充分感受自己的 创作为生活带来的变化及其美的,同时增强他们的自信。如用学过的知识进行 美术创作,将作品用来布置生活.美化生活。让学生感受到美术的实用价值,感 受到美来源生活又要回归生活。
5.在评价中体验美。
每个孩子天生都好动、好奇,对整个世界都充满浓厚的兴趣,什么都要摸一摸、碰一碰,正所谓兴趣意味着自我活动。评价的科学合理,可以促进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评价应使不同先天素质、不同智力水平和个性特点的学生通过美术活动都得到发展,并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感受到成功所带来的喜悦和自豪,使学生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和自觉性;教师千万不要用成人的眼光看待学生的美术作品,不能用“干净整齐”“像不像”来作为衡量的标准,否则学生会失去学习美术的兴趣,失去创造中的自由意识。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要注意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取消只用一个标准、一个答案,只求共性、忽视个性的评价方法。以避免学生只追求作业表面效果,无创新意识和见解的平庸之作,克服应试教育中为求高分应付甚至抄袭他人的恶习。
6.将成人的“美”渗透到教学中。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直都扮演着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是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在课堂上充当主角,教师成为美术课堂活动的“参与者”,要和学生一道打破课堂的宁静,经常走下讲台,走出教室,利用学生生活中的美术教学资源和自己的知识美,语言美,体态美,让学生感受和体验教师本身的美。在生活中,家长要为孩子营造氛围,用生活的美和自身行为的美来感染孩子,起到以身作则的作用。
六、本课题研究的特色
1、本课题立足于新教材、新理念,教师可以在实验中大胆尝试与创新,为教师创造性地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本课题以生活化教学研究为突破口,符合当前美术教育乃至整个大的基础教育的要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七、课题研究时间及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
本课题采用行动研究法本课题研究周期暂定为一年,确定本校三----五年级为实验对象。
(一)、准备阶段(2005年10月)
1、制订研究方案
2、选择教材制订研究计划
3、学习有关理论探索教学形式
(二)、教学内容研究实验阶段(2005年12月)
1、进行实验前测
2、建立实验档案
3、开设观摩课
4、实验阶段性测试
5、研讨教育新途径
(三)、实验总结阶段(2006年12月)
1、撰写实验报告和论文
2、专栏展出学生作品
3、实验教学成果汇报
八、课题研究的具体措施:
1、按照课题研究方案进行教学,使课题理念实实在在地体现在课堂教学之中。
2、要着力加强与社会、家庭的结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要加强培养教师组织教学的业务能力。
4、要及时总结得失,不断推广经验。
九、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1、我们生活的县城是一个斑斓的世界,学生可以从身边收集素材。
2、根据现有的美术教材,也有很大一部分内容来源于生活,我们可以适当改变教材,让它回归生活。
十、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1、举行学校成果展示。
2、能在各类美术比赛中取得较好的名次。
3、通过不同的研究模式,让学生喜欢喜欢美术能积极主动地用心灵进行创作,使学生具有更健全的人格、更强烈的主体意识、更可贵的主体精神,培养学生具有感悟生活的情趣与创造美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