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性的故事

时间:2019-05-13 11:10: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人性的故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人性的故事》。

第一篇:关于人性的故事

关于人性的故事

如果说纪德的《违背道德的人》的确像英国批评家约翰·凯里所说的那样,是“一个关于忠实于自我的故事”,那么《田园交响曲》则是一个关于人性的自我欺瞒的故事。

理解《田园交响曲》一直绕不过去的是纪德本人对小说的自述。纪德在《日记》中曾经评论过自己的几部创作:

除了《地粮》是唯一的例外,我所有的作品都是讽刺性的;是批评性作品。《窄门》是对某种神秘主义倾向的批评;《伊莎贝尔》是对某种浪漫主义的空想的批评;《田园交响曲》是对某种自我欺骗的批评;《违背道德的人》是对某种个人主义的批评。

“对某种自我欺骗的批评”就成为作家本人对《田园交响曲》的最具有权威性的定评,也奠定了解读作品核心命意的一种基调。

可以说,纪德相当完美地实现了他的创作初衷,《田园交响曲》的情节主线展示给读者的正是主人公本能爱欲与道德准则的冲突。救助、收留、保护并启蒙了盲女吉特吕德的“我”,称得上一个不失高尚的牧师,但是当他逐渐在内心深处对盲女萌生爱欲情怀,却对自己的私欲“出于本能”地掩饰,屡屡借助对《圣经》有利于自己的妄自解释获得心理安慰,甚至不惜阻挠和破坏盲女与自己儿子雅克的爱情的时候,作为一个牧师的“我”则已然陷入了自欺欺人的虚伪境地。

纪德的中国知音,法国文学研究专家盛澄华在写于上世纪40年代的专著《试论纪德》中对《田园交响曲》曾作出如下精辟的评论:“这场戏的精彩处正是牧师自身那种崇高的虚伪。”“爱欲又极能藉道德的庇护而骗过了自己的良心。人们往往能设法寻觅种种正大高尚的名义去掩饰自己的卑怯行为,因此纪德以为愈是虔诚的人,愈怕回头看自己。因此固有的道德的假面,才成为他唯一的屏障,唯一的藏身之所。这也就是所以使牧师信以为他对盲女的爱恋只是一种纯洁无瑕的慈爱。”

纪德的工作恰恰是揭穿这种“道德的假面”,揭示人的心理深处的黑暗本质,还原人性固有的复杂性。

“愈是虔诚的人,愈怕回头看自己。”但比起那些一往直前从不回身反顾者,这种“回头看自己”的人,既可能多了一些“掩饰自己”的虚伪,也可能会同时获得几分自我审视的反思性。至少在《田园交响曲》的牧师这里,时时反顾内心,在道德良知和本能爱欲之间挣扎,并每每戴上道德假面自我辩解,为小说带来的是心理探究和人性解剖的深度。

盛澄华指出:

纪德作品中的人物差不多都作着一种不断的内心分析。这里个人显明地被分置在两个壁垒:一方面是动作着的我,而另一方面是在观察与判断的我,所以纪德的作品很多都用日记体写成,因为只有这体裁最适宜于内心生活的分析。

《田园交响曲》中也同样存在这样两个“我”,一个是在故事情节展开过程中“行动的我”,另一个即是那时时“回头看自己”的“观察与判断的我”。小说中更值得关注的正是在内心中自我纠结自我剖析自我崇高的“我”。而作品的人性解剖的心理深度正由这个“观察与判断的我”带来的。在某种意义上说,《田园交响曲》是一部心理小说,或者说是一部探究复杂人性的小说。这就是纪德选择了一个第一人称“我”做小说主人公的原因之一。“他(纪德)之所以爱用第一人称写作,因为构成他小说材料的都是一些所谓‘内在的景致’(Paysages intérieurs),一些在他内心中相互挣扎,相互冲突的思想,所以如用客观的手法,他无从把握他所创造的人物的错综性——每一人物也就是他自己无数部分的化身,但小说中的人物虽以第一人称出现,而小说的作者对这无数的‘我’却只采取一种旁观的态度,这也就是所以使纪德说这些都是他带有讽刺性,批评性的作品,而这也正是所以使纪德小说表面的坦直与单纯恰恰形成它们内部的曲折。”纪德登上文坛之际,正是弗洛伊德所发明的关于人类的深蕴心理学——精神分析学说大行其道的历史时期,对人类心理与人性的复杂性的关注,诱惑了当时众多的小说家,也催生了随后兴起的意识流小说流派。纪德笔下经常出现的两个“我”,即与纪德对人性构成因素的复杂理解有关。纪德“以为每个人的生活当是由两种相反的力所构成。这两种力的相互排斥、挣扎,才形成一切生命的源泉。所以在艺术中我们有想象与现实的对立,在意识中有思想与行动的分歧,在社会中即形成个人与集团的抗衡,在恋爱中即形成情与欲的冲突。因此他的作品所表现的常是一大片战场,在那里上帝与恶魔作着永远不断的角逐”。

这所谓的两种力,在《田园交响曲》中主要表现为道德与私心以及理智与爱欲的冲突。纪德之所以把这部小说也视为批评性的作品,并不是对牧师最后占了上风的自我与爱欲进行谴责,在某种意义上说,纪德视道德与自我的对峙以及理智与爱欲的冲突为人性中两种力必然抗衡的结果。纪德的批评真正针对的是牧师自我欺瞒所表现出的虚伪人格。当牧师声称“我决不愿意去注意吉特吕德不可否认的美”的时候,当牧师骨子里出于对大儿子雅克的嫉妒却冠冕堂皇地断言“雅克很会说理,这么年轻的人的思想中已经有那么多僵硬的教条,叫我见了痛心,否则,我必然会欣赏他的论证的高超和逻辑的一致”的时候,当读者终于意识到牧师妻子其实很善解人意忍辱负重不肯伤害丈夫和盲女,而牧师却总想让读者感觉到她的不近人情的时候,牧师的虚伪人格跃然纸上。而小说最高明的地方在于纪德含而不露地通过牧师自己的日记生动地传达出了读者可以辨识的这种虚伪性。

还清楚地记得上世纪80年代第一次读《田园交响曲》的时候,我对小说中的牧师充满鄙视,对盲女与少年雅克未能走到一起极度惋惜,称得上是纪德所期待的理想读者。当时作为一个文学系本科生的我堪称是一个道德至上主义者,对小说中虚伪的牧师难免也会产生极端道德化的感触。

二十多年后的今天重读,发现自己对牧师的形象竟多了几分理解和宽容,对牧师的“虚伪”人格的体认也复杂了一些,一时间感到牧师爱上盲女吉特吕德,是基于人性的本能,至少称得上符合人之常情。也许当年从道德至上主义的立场苛责虚伪的牧师的时候,我已经把自己置于一个更“道德”的仲裁者的高度。于是我如今开始有些认同法国作家莫洛亚在《从普鲁斯特到萨特》一书中对牧师的断言:“这种虚伪完全是无意识的。”

正因为牧师的虚伪可能是无意识的,《田园交响曲》才有可能超越单纯的道德谴责和批评,而获得某种人性的高度和深度,继而才有可能成为具有持久艺术和思想价值的永恒性作品。盛澄华说:“纪德对他每一作品最大的关心,不在是否这作品能得一时的成功,而是如何使它能持久。这‘永远的今日’‘永远的青春’正是纪德在艺术上最高的企图与理想。而为达到这目的,对于艺术品中思想价值相对性的重视与认识,是不可缺少的条件之一。”思想价值的“相对性”保证了作品对简单的道德判断的超越,而趋于揭示人性的复杂。

因此,“虚伪”在《田园交响曲》中也许不仅仅是人格意义上的,而更是人性意义上的。

倘若先不管纪德本人如何看待自己的这部作品,而是采取“作者死了”的阅读立场,读者就会对作品和人物产生自己的有别于作者的主观投射。比如,或许有读者就会追问小说中牧师对盲女的爱情是不是值得同情的。

当纪德选择了第一人称“我”作为小说的叙事主体,牧师的形象在某种意义上就获得了某种自足性与自主性,而读者一般的阅读心理,往往会对叙述者报以认同与同情。在小说结尾悲剧诞生之际,如果有读者对牧师产生的不仅仅是谴责,而且还有深深的怜悯,也自是阅读环节的应有之意。当然,这种怜悯的目光也应该同时投射到盲女、雅克以及牧师的妻子身上。

在某种意义上,《田园交响曲》也可以看作诠释甚至实践圣经戒律的文本。专业的读者会看到,在小说的悲剧结局中,宗教其实起着不可忽略的作用。这就是纪德选择一个牧师作为小说叙述者兼主人公的原因所在。

对于一个上帝的仆人而言,牧师自欺欺人的虚伪比起普通人可能尤其难以获得谅解,道德与爱欲的冲突在牧师的身上也必然表现得更为强烈,并最终以一种更加严重的罪恶感表现出来。对“罪”的思考因此是小说中纪德所关注的核心理念之一。而牧师关于基督和圣保罗之辩(“我愈来愈看清,组成我们基督徒信仰的许多观念不是出自基督的原话,而是出自圣保罗的注解。”)看似涉及了基督教学理之争,背后则关涉着“我”对罪的忧虑、恐惧以及出于本能的逃避。所以贯穿于小说后半部分的是牧师念兹在兹的罪恶感:“我竭力使自己超越罪的概念,但是罪好像是不可容忍的。”而当这种罪恶感变为沉甸甸的心理现实难以排遣的时候,牧师不自觉的选择是借助于对《圣经》有利于自己的重新解释,来获得心理的慰安与平静。因此雅克才责备牧师在基督学说中挑选迎合牧师自己的内容。这种对基督学说的选择性恰恰是把圣典在“为我所用”的过程中功利化了,圣典因此面临的是走向反面的危险。

这种罪的意识也渗透和影响到了盲女吉特吕德:

“我要肯定的是我没有增添罪恶。”

“我记得圣保罗的一段话,我整天反复念:‘我以前没有律法是活着的,但是诫命来到,罪又活了,我就死了。’”

圣保罗的话恰恰出自牧师从来不肯向盲女阅读与讲解的章节。而盲女重见光明之后,需要她负荷的正是人世固有的责任。她的罪感的获得也是一个正常人真正承担起属于自己的诫命的体现。当盲女依旧目盲的时候,她尚可以用《圣经》中的基督圣训“你们若瞎了眼,就没有罪了”寻求解脱;一旦目能见物,她“首先看到的是我们的错,我们的罪”。吉特吕德最终的死亡既与看到人间不幸甚至丑恶的真相后的失望有关,也决定于她的罪感的自觉。

当牧师追问:“在《圣经》中有多少其他章节令人读了赋予二重和三重的意义?”这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看成是纪德本人的声音。而纪德的小说其实也正追求这种意义的二重、三重乃至多重性,类似于交响曲的几个声部。而小说中的多重声音往往更是以矛盾和辩难的方式存在的。早在1895年纪德就说:“我也喜欢在每一部作品的内部具有对其本身的辩驳的部分,不过要隐而不露。”就像有文学史家评价纪德的《伪币制造者》时所说的那样:“这部伟大的小说同时又给了他表现自身那些对立面的机会。这部小说不是独奏曲,而是交响乐。”

对《田园交响曲》这样一部内涵丰富的作品的阅读,倘若只纠缠于作者本人阐述的批评性意图,从单一的角度读解小说的题旨,就会忽略本书一些同样值得品味之处。

在我看来,尽管牧师可能是一个应该受到谴责的形象,但牧师对盲女的“启蒙”的历程,堪称是小说中蕴含着美好情愫的部分。

那是三月五日。我记下这个日期仿佛这是个生日。这不止是微笑,而是脱胎换骨。她的五官一下子活跃了;这像是豁然开朗,类似阿尔卑斯山巅上的这道霞光,黎明前映着雪峰颤动,然后从黑暗中喷薄出来;简直是一项神秘的彩绘工作;我同样联想到毕士大池子,天使纷纷下池子搅动死水,看到吉特吕德脸上突然出现天使般的表情,我有一种勾魂摄魄的感觉,因为我认为这个时刻占据她内心的不全是智慧,还有爱。

启蒙的精义正在于心智与爱的同时唤醒。而启蒙的历程也是重新认识世界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仅仅是被启蒙者获得了对世界的崭新启悟,启蒙者也会同时获得对世界的陌生化目光,仿佛刚刚诞生的婴儿睁眼看世界,一切都是新鲜如初的,这个充满斑斓色彩的世界刚刚在上帝手中生成。

牧师的启蒙尤为别出心裁之处是借助交响曲中的乐器向盲女解读她无法看到的世间的颜色。就像交响乐中有华彩乐段,小说《田园交响曲》的华彩部分正是对听觉和视觉两个感觉领域关系的状写:“我可以借用交响乐中每件乐器的作用来谈论颜色问题。„„我要她想像大自然中存在的色彩,红与橙黄相当于圆号与长号的音色,黄与绿相当于小提琴、大提琴和低音提琴;玫瑰与蓝可以由长笛、单簧管和双簧管来比拟。这下子她心中的疑团全部消逝,感到莫大的喜悦。”

深受象征主义影响的纪德也许是通过这种沟通“声音和色彩”的世界的方式向波德莱尔和兰波等象征派诗人致敬。而纪德除了建构声音与色彩的相通,更重要的是强调两者的区隔。这种区隔在《田园交响曲》中有着更深刻的隐喻含义。当牧师向盲女以声音解释颜色的时候,他才充分意识到“视觉世界跟听觉世界是多么不同,在这两个世界之间所作的一切比喻都不可能面面俱到”。在纪德的理解中,“听”的世界中存有真正的田园牧歌,而“看”的世界却充斥着不尽圆满的人间真相。小说中的观察无疑是深刻的:

“我的吉特吕德,看得到的人并不像你那么会听。”

“那些有眼睛的人,”我最后说,“不认识到自己的幸福。”

“有眼睛的人是不知道看的人。”

牧师因此认为目盲的残疾对盲女而言甚至是一个优点,可以使她“眼不见心不烦”,全神贯注于单纯美好的“听”的“田园交响曲”,借以回到有如史前的牧歌时代。意大利哲学家吉奥乔·阿甘本在《幼年与历史:经验的毁灭》一书中指出希腊人强调的是“视觉的至高无上”。视觉(“看”)的至高无上意味着目睹真实,从而打破幻觉和迷梦,因此,牧师才对盲女的复明一直感到忧心忡忡,这是对在盲女眼中真相大白的恐惧。如果说从人类学的意义上,对视觉的强调导致了人类理性历史的开始,那么听觉的世界则似乎更有史前的特质,使人想起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中尚未偷吃善恶果之前的乐园时期,就像纪德在《纳蕤思解说》中对乐园梦的书写。

盲女吉特吕德就是真正属于田园世界的令人难忘的形象。她拥有的是“天使的笑容”,纯真而美好。虽然目不能视,却“看”到了一个明眼人无法看到的天堂般的世界,这个世界或许正吻合着“田园交响曲”的本意。如果说存在一个田园世界的话,那么它只属于复明之前的盲女。一旦盲女复明后了解到真相,幸福以及田园就同时失落了:“整个世界不像您让我相信的那么美,牧师,甚至相差很大。”小说的名字“田园交响曲”因此寓意深刻。当盲女听了交响乐《田园交响曲》之后问牧师:你们看到的东西真是跟交响曲中描述的“溪边情境”一样美吗?牧师思索的是:“这些非语言所能表达的和声描述的不是真实的世界,而是理想的世界,一个没有痛苦、没有罪恶的世界。我至今还不敢向吉特吕德谈起痛苦、罪恶、死亡。”所谓的“田园交响曲”意味着只有掩盖了痛苦、罪恶、死亡之后,才具有存在的可能性。而更具有反讽意味的是,恰恰是启蒙了盲女心智的牧师本人,最后撕开了覆盖在真相上面的面纱,揭示了田园交响曲的虚假性。纪德曾说:“我喜欢每本书里都含有自我否定的部分,自我消灭的部分。”纪德在《田园交响曲》中编织了一个牧歌神话的同时,也毁灭了人类可以拥有一个田园世界的梦想。

其实冰雪聪明的吉特吕德,早知道牧师的夫人因她而伤心,“她的愁脸上那么深刻的悲伤”。而雅克也因她而受到无辜的伤害。“‘因而有时候’,她悲切地又说,‘我从您这里得到的幸福都像是由于无知而来的。’”本书最终似乎告诉读者,欺瞒和假象有时是产生幸福的幻觉的前提。

前几天刚刚拜读被王德威称为“如此悲伤、如此愉悦、如此奇特”的史诗般的回忆录《巨流河》,发现作者齐邦媛在上世纪40年代的抗战期间即以手抄本的形式珍存过《田园交响曲》:“战时因为纸张品质不好,印刷困难,有一些真正令我感动的书,多翻几次就出现磨痕。高中毕业后等联考放榜那段时间,我买了当年最好的嘉乐纸笔记,恭谨地抄了一本纪德《田园交响曲》和何其芳、卞之琳、李广田的诗合集《汉园集》,至今珍存,字迹因墨水不好已渐模糊。”完整而“恭谨”地手抄,这差不多是对一本书的热爱所能达到的极致吧?此后,时光又流逝了大半个世纪,在《田园交响曲》问世后近一百年的今天,恐怕不会有读者再“恭谨”地抄录了。但它那探问人性深度秘密的光辉,依旧闪烁在人类阅读史的夜空,值得21世纪的中国读者再度驻足仰望。

吴晓东 2011年5月12日于京北上地以东

第二篇:人性至善故事

看到一个故事很不错,分享给大家,希望能认真阅读。

两个选择

你会怎么做?请你作出你的选择,这不是什么机智问答。总之读下去,我的问题是:你会作出同样的选择吗?

在一个学习迟缓儿童学校的募款餐会上,在场的所有人永远忘不了其中一个学生的父亲所说的话。

在推祟学校和教职员的付出和贡献后,这个家长问了一个问题:“照理说在无外力干扰下,大自然所创造的一切都是完美的。但我的儿子,西恩,他无法像别的孩子那样学习,他无法像别的孩子一样理解事物。

在我孩子身上,大自然的法则何在?”

所有听众都哑口无言。

这个父亲继续说:“我相信当像西恩这样有身体及心智残缺的孩子来到这个世界,是一个展现人类真实本性的机会,而这一次,体现在别人如何对待这个孩子。”

接着,他说了下面这个故事:

西恩在一个公园,里面有些西恩所认识的男孩正在玩棒球。西恩问我:“你想他们会让我一起玩吗?”我知道大部份的孩子不会想要有西恩这样的孩子在自己的队上,但身为一个父亲我同时也知道若他们能让我儿子参加,这会让他得到他所迫切需要的归属感并建立起自己虽然是残障仍能被接受的信心。

我走近一个男童(不抱太大希望的)问他西恩可否参加,他看看周围的队友然后说“我们输了 6 分而现在正在第 8 局上,我想他可以参加我们的队,我们会在第 9 局设法让他上场打。”

西恩带着满脸的喜悦困难地走向他的球队休息区,穿上该队的球衣,我悄悄地滴下眼泪,心中有满满的温暖。那些男孩也看出了我对于儿子被接纳的喜悦。

在 8 局下,西恩的队追了上来,但仍然还输 3 分。第 9 局上半场,西恩戴上手套防守右外野,虽然没有球往他的位置飞来,但能在场上他已经很高兴了,我从看台上向他挥手他笑的合不拢嘴。

在 9 局下,西恩的球队又得分了。而此时,二出局满垒的状况,下一棒是球队逆转的机会,而西恩正是被排在这一棒。

在这个重要关头,他们会让西恩上场打击而放弃赢球的机会吗?让人惊奇的是他们真的把球棒交给了西恩,大家都知道西恩根本不可能打到球,因为他甚至不知道怎么握球棒更别谈碰到球了。

然而当西恩踏上打击位置,投手已经明白对手为了西恩生命中重要的这一刻放下赢球的机会,所以他往前走了几步投了一个很软的球给西恩让他至少能碰一下。

第一球投出来,西恩笨拙的挥棒落空。投手又再往前走了几步投出一个软软的球给西恩。当球飞过来西恩挥棒打出一个慢速的滚地球,直直的滚向投手。球赛眼看就要结束。

投手捡起这软软的滚地球,就可轻易的把球传给一垒手让西恩出局而结束这场球赛。然而投手把球高高的传往一垒手的头顶上方通过,让他所有的队友都接不到。

每个站在看台上的人不管是那一队的都开始喊着:“西恩,跑到一垒!跑到一垒!跑到一垒!”

西恩这辈子从来没有跑这么远过,但他还是努力跑到了一垒。他踩上垒包眼睛张的很大而且很惊喜。每个人都喊着说:“西恩,跑向二垒,跑向二垒!”

刚喘过气,西恩蹒跚的跑向二垒,很辛苦的往垒包跑。

这时,就在西恩往二垒跑时,右外野手拿到了球,这个全队最矮的小子第一次有了成为队上英雄的机会了。

他大可把球传向二垒,但这个全队最矮的小子了解投手的心意,所以他也把球故意高高传过三垒手的头顶过去。当前面的跑者往本垒跑时,西恩跌跌撞撞的往三垒跑。

大家都喊“西恩,跑向三垒,跑向三垒!跑下去,跑下去!”

西恩能到达三垒是因为对方的游击手跑来帮忙将他带往三垒的方向,而且喊着,“跑到三垒,西恩,跑到三垒。”

当西恩抵达三垒,双方的选手和所有的观众都站起来,高喊着,“西恩,全垒打!全垒打!”

西恩跑回本垒踩上垒包时,大家为西恩大声喝采就如他打了一个大满贯并为全队赢的比赛的英雄般。

“那一天”,那个父亲两颊泪流满面轻柔的说,“两队的男孩子把真爱和人性的光辉带进了这个世界。”

西恩没能活到另一个夏天,他在那年的冬天过逝,但他从没忘记他曾经是个英雄而且让我们高兴,以及他回家时看着妈妈流着泪拥着她的小英雄的那一天!

现在,是关于这个故事的一点附注:

我们常常不假思索的把数以千计的笑话转来转去,但当我们遇到要传送有关生命的选择的故事时,我们反而感到犹豫了。

粗俗、野蛮和经常是有点淫秽的东西每天在网络上无限制的传播着,反而高尚的事情的讨论却在学校里及办公室里被压抑着。

如果你在思考着把这个故事转出去,可能你会在你的QQ里挑选出那些不适合听这个故事的群,然而,把这个故事转给你的人,相信我们可以让世界变的不一样。

我们每天都有无数的机会可以协助去体现大自然的法则。很多人与人之间微不足道的互动都是一个选择的机会。

到底我们是把爱和人性的光辉传递下去,或者放弃这些机会使得这世界一点点的更冷漠。

有一个智者说过;要评价一个社会就要看这个社会如何去对待他们之中最不幸的人。

所以现在你有两个选择; 1.无视 2.转发

我选择了转发,因为我也感动

故事很感人,人性至善至美的东西在这些孩子们身上释放出来了。相信世界的美好,相信我们身边有许许多多这样的好人。让我们把爱传播出去,把幸福带回家

我喜欢这个故事,愿他一直被转下去

第三篇:用故事雕刻人性---《羊脂球》读后感

用故事雕刻人性

传媒1001 XXXX

看完《羊脂球》,心里滋生出种种悲剧情感,对羊脂球的同情、悲哀、肯定,对当时冷漠甚至残忍的社会感到的悲痛、无奈。有人说过:“艺术是有选择的、有表现力的真实。”人性的美丽与丑陋在故事中表现地淋漓尽致,可以说莫泊桑是用故事来雕刻人性。

羊脂球是一位生活在社会最底层、受人歧视的妓女。与她同辆马车的,很多都是上流阶层的人物。当她起初被人认出来时,她就遭到了他人的嫌弃。当没有地方停靠吃饭时,善良的羊脂球不计前嫌,把自己的食物分给大家吃。在毫不客气的吃完所有食物后,那些上流人突然对羊脂球的态度亲和了一些,然而谈话是那么的虚伪。因为一位普鲁士军官希望羊脂球陪他过夜遭到了拒绝,而扣留了马车上的所有人。那些道貌岸然的伪君子为了自己的利益,抛下了他们之前在马车上侃侃而谈的爱国情怀,用花言巧语让羊脂球去牺牲,而他们则是在开怀畅饮,庆祝自己的自由解放。最后大家坐上了马车,吃着东西,却没有顾及饥饿的羊脂球。羊脂球看着那些虚伪的人,只能用眼泪充饥。

这是一个多么具有讽刺意味的结尾啊,以饥饿开头,以饥饿结尾。事实证明,那些“上等人”全是卑鄙无耻、损人利己之徒,天主教徒修女为虎作伥,而所谓的“民主党人”只不过是个假革命者,唯有“下等人”羊脂球才是真正具有爱国情感的人。

作者用小说剥开人性华丽的外衣,以羊脂球悲惨的命运,揭露各种人物丑恶虚伪的面容,他们肮脏的灵魂中都是腐朽的内脏和污秽的思想。

贪婪把人类原本纯洁而满足的心灵变得恶毒不堪,总想把不是自己的东西占为己有。它总是贪得无厌,得寸进尺,但它又不容易被人们发现,因为它躲在道德屋檐下最隐蔽的地方,习惯了默默生长。就像《羊脂球》中那个德国军官一样,一心要把羊脂球,要把法国占为己有,似乎除了自己的贪婪以外,其它的什么也不顾。

当贪婪想把别的东西占为己有时,它不得不借助卑鄙来夺取,所以卑鄙永远听候贪婪的调遣。当那些所谓的“上流人”知道德国军官要用得到羊脂球来作为他们离开的条件时,他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语重心长”地劝说羊脂球应以大局为重,帮助大家摆脱困境,用感情打动她,还非常殷勤地恭维她,赞扬她的牺牲将帮了大家大忙,大家将对她感激不尽。而当羊脂球牺牲自己的名节解救了他们后,“上流人”却又都背道而驰。这些人“不约而同地掉转头去,好像没看见她一样。”高贵的伯爵挽起他的夫人,“对她避得远远的”。老板的妻子傲慢地“瞪了她一眼”。“大家都离她远远的,如同她的裙子里带着什么传染病似的。”他们不再理会那个曾经救过他们的羊脂球。在他们看来,羊脂球卑贱的身份,不配与他们同行。简洁的语言,强烈的对比,把那些拥有高贵身份的人的假仁假意、虚伪做作刻画地如此精准而又深刻,令我们不禁对这些伪君子嗤之以鼻。他们自私贪婪的本性只允许他们用金钱去衡量一切。满腹学识未能给他们带来善心,现实中赤裸裸的金钱交易、残酷的争名夺利冲刷了一切关怀。“上流人”用非法的手段去陷害羊脂球;用所谓的“正义”去辱骂羊脂球。他们实在让人感到厌恶。

当卑鄙利用非法的手段陷害了别人而害怕被别人发现时,它就会躲在虚伪的后面,让虚伪用它的“甜言蜜语”来保护自己。在文中,那些所谓的“上流人” 知道羊脂球是个妓女时,便在背地里骂她,侮辱她。但当他们口渴的时候,他们又会甜言蜜语去奉承羊脂球,去跟她讨酒喝;当他们遇到饥饿时,他们接受了羊脂球分给他们的食物。并且高度赞扬羊脂球的美丽善良。这些为了自己的利益,时而阴险,时而温和,时而以笑迎人,时而背地里骂人的“上流人”就像变色龙一样,时时刻刻都在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换着自己的面部表情。

而羊脂球,作为一个普通的法国妓女,我们从她身上看到了真正闪光的地方,那就是一颗真挚纯朴的爱国之心。那些虚伪的资本主义家:卑劣下作的鸟先生、道貌岸然的伯爵、表面得体内心淫贱的几位贵妇,金絮其外败絮其内,只会看紧自己的腰包,那些金钱、地位、权利都是用卑劣、虚伪和恶毒堆积起来的。妓女尚且有爱国情感,而他们呢?怯懦自私、没有一点点的民族尊严。

一篇精短的小说却揭示了人性的美与丑,淋漓尽致的表现出了社会的世态炎凉,由点及面,让我们窥探出作者笔下那个世态炎凉、人情淡薄的社会,也让我对人性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

第四篇:故事很短却说穿了人性

故事很短却说穿了人性!

故事一

甲不喜欢吃鸡蛋,每次发了鸡蛋都给乙吃。刚开始乙很感谢,久而久之便习惯了。习惯了,便理所当然了。于是,直到有一天,甲将鸡蛋给了丙,乙就不爽了。她忘记了这个鸡蛋本来就是甲的,甲想给谁都可以。为此,他们大吵一架,从此绝交。

故事二

有一年,很热的夏天,一队人出去漂流。女孩的拖鞋在玩水的时候,把拖鞋掉下去了,沉底了。到岸边的时候,全是晒的很烫的鹅卵石,他们要走很长的一段路。于是,女孩儿就向别人寻求帮忙。可是这次却没有人帮助她。她忽然觉得这些人都不好,都见死不救。后来,有一个男孩将自己的拖鞋给了她,并告诉女孩:没有谁帮你是应该。很多时候,习惯了别人对你的好,便认为是理所应当的。有一天不对你好了,你便觉得怨怼。

故事三

傍晚,一只羊独自在山坡上玩,突然从树木中窜出一只狼来,要吃羊。羊跳起来,拼命用角抵抗,并大声向朋友们求救……牛在树丛中向这个地方望了一眼,发现是狼,跑走了;马低头一看,发现是狼,一溜烟跑了;驴停下脚步,发现是狼,悄悄溜下山坡;猪经过这里,发现是狼,冲下山坡;兔子一听,更是箭一般离去....山下的狗听见羊的呼喊,急忙奔上坡来,从草丛中闪出,一下咬住了狼的脖子,狼疼得直叫唤。趁狗换气时,狼怆惶逃走了。羊回到家,朋友都来了。牛说:你怎么不告诉我?我的角可以剜出狼的肠子。马说:你怎么不告诉我?我的蹄子能踢碎狼的脑袋。驴说:你怎么不告诉我?我一声吼叫,吓破狼的胆。猪说:你怎么不告诉我?我用嘴一拱,就让它摔下山去。兔子说:你怎么不告诉我?我跑得快,可以传信呀!在这闹嚷嚷的一群中,唯独没有狗。真正的友谊,不是花言巧语,而是关键时候拉你的那只手。那些整日围在你身边,让你有些许小欢喜的朋友,不一定是真正的朋友。

致我们生命中不离不弃的朋友

▼在这个善变的时代,多留意身边的朋友。多一些理解,少一点算计,学会感恩,别把对你好的人忘掉。致生命中我不离不弃的朋友!

第五篇:一个很有爱的故事,关乎人性

一个很有爱的故事,关乎人性,关于小悦悦

望江南

爱是什么?爱是不分对象、不求回报的付出,在付出的过程中感受喜悦。像亲子之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曰:“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这仁心,明白简易,是我们人之为人的依据。人生一世,总有自己需要面对的功课和使命。“人之初,性本善”,如果人人都能拨亮我们人性最初的善念,那颗良善之心,在付出的过程中体会喜悦,也不枉此生的修行。帮助别人也是在帮助自己。下面这个故事很有启发,与大家共享!

●在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一位名叫克雷斯的年轻人因为汽车“抛锚”被困在郊外。正当他万分焦急的时候,有一位骑马的男子正巧经过这里。见此情景,这位男子二话没说便用马帮助克雷斯把汽车拉到了小镇上。

●事后,当感激不尽的克雷斯拿出不菲的美钞对他表示酬谢时,这位男子说:“这不需要回报,但我要你给我一个承诺,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你也要尽力帮助他人。”于是,在后来的日子里,克雷斯主动帮助了许许多多的人,并且每次都没有忘记转述那句同样的话给所有被他帮助的人。

●许多年后的一天,克雷斯被突然暴发的洪水困在了一个孤岛上,一位勇敢的少年冒着被洪水吞噬的危险救了他。当他感谢少年的时候,少年竟然也说出了那句克雷斯曾说过无数次的话:“这不需要回报,但我要你给我一个承诺„„”

●克雷斯的胸中顿时涌起了一股暖暖的激流:“原来,我穿起的这根关于爱的链条,周转了无数的人,最后经过少年还给了我,我一生做的这些好事,全都是为我自己做的!”

为现在的别人做善事也是为了将来的自己。人性的力量,往往都在间不容发之际迸发。它如此自然,根本来不及考虑后果,来不及“多留一个心眼”。

我相信有更多的人需要我们的帮助。人,并非为获取而给予,给予本身即是无与伦比的快乐!正义和善良会传染!社会就像一缸水,清水多了,社会自然会纯净!

前世的500次回眸,才换回今生的擦肩而过。请珍惜每一次遇见的缘份。请以一颗善良的心去对待你遇到的每一个人:你可以对他真诚、快乐的微笑;诚心的赞美他;以充满善意的眼光看着他;谦让他;容忍他不伤大雅的小毛病。如果可能,在他需要的时候,请以行动帮助他。如果我们人人都这样做,爱与善意才能不断被唤醒,被加强,才能日渐充沛,我们的社会会更加和谐幸福、充满阳光。

现代的社会,温暖太稀少,爱是难的。小悦悦走了,我们都很难过。如果,是的,如果我们都是漠然而过的路人,那么谁又能保证我们不是下一个小悦悦。然而,若这片土地并非冷漠之地,而是被发自内心的善意所盛满,小悦悦何至于此?

下载关于人性的故事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人性的故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人性经典总结(大全)

    人性经典总结 任何一个傻瓜都会引诱一个姑娘;但是知道怎样离开她只有成熟男人才能做到。人有两只眼睛,全是平行的,所以应当平等看人;人的两只耳朵是分在两边的,所以不可偏听一......

    人性修养

    加强党性修养。有学者认为,腐败产生的原因同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同步不适应有密切关系,是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矛盾运动的产物,是人性的自私同体制机制缺陷共同作用的结果。托尔......

    《人性》读后感

    《人性》读后感人的心理特征各有特点,无论自己呈现出什么样的心理特征,都不能随意投射给他人。要在职场中受人欢迎,就要学会给子他人正确的投射,尽量以他人的喜好为中心展开对话......

    读后感人性

    读后感 读完这四篇小文章后,让我对人性有了再次的认识。中国有句古话———“人之初,性本善”,我个人十分崇信这句话。我认为如果人人都拥有责任心;人人都拥有一颗善良的心;人人......

    人性观后感

    微电影《人性》作品创意及人物造型分析 一、 作品创意分析 整部微电影都以黄灰色的调子为主导,给人一种沉闷之感该微电影描述的是一个上班族一天从家到公司上班的一个情节。......

    党性和人性

    党性和人性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广大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共产党员在践行党的宗旨、参与党的事业的过程中,讲的是党性;在参与社会活动、融入社会生活的过程中,......

    人性启迪

    感悟现代生活 ——读《人性启迪》有感 8、11张雯怡 作者慈悲为怀、以智者的视角、细腻的笔触、母性的慈柔、长者的宽容、师者的关切,春风化雨、抚慰人生、唤醒心灵、激扬生命......

    人性优点

    《人性优点》读后感 大家可能都会知道戴尔卡耐基,可能都会知道他的人性的弱点,但可能很少知道他的《人性的优点》,可以说这本书给了我相当大的帮助,在我最痛苦的时候给了我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