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分析王蒙《杂色》的语言特色
分析王蒙《杂色》的语言特色
摘要: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王蒙占据着重要的位置。王蒙的作品《杂色》非常引人瞩目,表达了深切的思想内涵,也运用了多种表现艺术手法。在语言上,运用隐喻、哲学性语言、具有语言繁杂,有意识流的特征,再加上内容和语言的融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色,造成王蒙语言特征的原因探析,在于作家生活经历,在于作家艺术追求。
关键词:王蒙,杂色,语言
王蒙,1934年生于北京,建国后担任青年团干部,开始文学创作,1956年以《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引起轰动,1957年由此获罪被划右派。“文革”后获得平反,继续创作,著作颇丰,有《坚硬的稀粥》、《青春万岁》、《恋爱的季节》、《蝴蝶》、《春之声》、《漫话小说创作》、《红楼启示录》等各类著作,享有广泛的国际声誉,曾获众多国内外文学奖。他的创作一直求变求新,领风气之先,被尊称为中国文坛领袖。
王蒙在1981年发表的中篇小说《杂色》,引人注目。这部作品就其思想内容来说,与王蒙的其他作品一样,饱含着对社会生活的严肃的观察思索,对人的精神世界的深刻剖析,打满了他本人所经历过的生活烙印和他的思想烙印。而在艺术表现形式上的独特性,又使得这篇小说放出耀眼的奇光,中国当代文坛上像这样的作品可以说是绝无仅有。它也不同于作者以往的任何一篇作品,它是近年来王蒙小说创作在艺术手法的探索上有代表性的一部作品。
一、《杂色》的思想意义
《杂色》所描写的,是一种失去了确定性的、动荡的、变幻莫测的人生相,然而即使是如此,也不能说这是作品的唯一的审美目标——因为经由《杂色》,并透过曹千里与他的马的种种实在的或心理幻觉的描写,使我们看到了一个精神落难者的形象,一个典型的被某种社会力量歪曲了的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形象。而这一形象,恰恰以艺术方式构造了一种曾经存在过的历史形态。
我很难运用较为准确的语言把曹千里的精神面貌勾勒出来。这太复杂了:的确是理不清的“杂色”。王蒙在作品中曾以“表情分类”的方式为曹千里画过像,但这又实在过于外化或表面化了。重要的是,曹千里的矗表情"之下究竟还流动着一些什么呢?譬如说心态、精神、情感等等,特别是进山时的曹千里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曹千里呢? 其实,为了比较客观地判断曹千里其人,我们不妨采用这样一种简略的、但又能体现作者心迹的方式——那就是“以马度神”(度人)。可以想象,曹千里的那匹灰杂色的马,原先肯定不是这样可怜巴巴的,它应该与那匹枣红马一样,机灵,得意洋洋,昂首阔步,引颈长嘶,倘若“敢用鞭杆戳一下它的屁股呢,它会一蹦一蹿,一冲就是一百米,把你甩到山坡上”,但由于不断“鞭打”的原因,它既不可能化神龙,也不可能复归山林,更不会“跌一个粉身碎骨”,于是它只能随着光阴的流逝而越来越趋于“萧萧然,噩噩然”。特别是这种“萧萧然,噩噩然”,虽然使它失去了原来的那些可贵个性,但它却“得到了安全刀。这灰杂色的马,难道不就是曹千里的精神历程的写照吗?就作品来说,这是“以马写入”的精彩之笔。不言而喻,这一笔描写也使人会体味到一点儿关于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某种历史境况,以及其中所包含的可悲的懦弱性格。
曹千里的马到底是一匹怎样的马呢?我觉得,理解与彻悟了这匹马,也就窥见了曹千里的的基本精神面貌及心态趋势。总的来说,这是一匹迟钝麻木的马,一匹乐于忍耐与吞咽苦痛的马,一匹安于现状而丝毫不表示反抗的自得其乐的马,一匹“疲倦的、对一切都丧失了兴趣的受伤的马”,一匹饱经风霜的马,一匹供人驱使而骑者又感到稳当安全的马,—-匹蓉部有若深重粗笨而显得格外残酷的烙印的马,一匹被破烂义位子磨烂了岩梁的马,当然在曹千里的酒后幻觉中也可以成为神骏龙种乩马„„我想,这就是曾经是堂堂男子汉的曹千里,一个富有涨忙与幻想的、充满了艺术才华的知识分子的曹千里,而如今又是处于落难的无可奈何之中的曹千里。
在整个进山过程中,曹千里是作为一种艺术化了的人生道路上人物出现的——他显得孤寂可怜,以致在风雨面前只能任凭折磨摧残,他谦卑渺小,以微笑面对他的那个存在世界,钮随和漠然,但又保持着一点儿与社会格格不入的自负甚至至是怀念古代诗人的风雅;他因为是曹千里,所以只能骑那样一匹也叫做马的马;他为了保持自己的心理平衡,到处寻觅着那种貌似合理的缘因,他自己抚慰自己、自己己给自己以无尽的、但又不能不认为是悲哀的快乐;他以老马为伴,并在老马那里印证自己的存在方式的合情合理„„他是一个失掉了自己、但又千方百训‘说明自己的人——其实,他是无法寻找到那个原来的曹千里的:他被夺去了。当然,这就是历史的严峻现实,可他并无这种冷酷无情的自觉意识。他作为一个彼时彼地的曹千里,的确体现了一种特定历史乾;境中的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化心态,而这种心态的意味性又是那样沉重、那样酸涩痛惜、那样丰富、那样不可思议而又那样真实、那样令人联想翩翩:想到更为现实的现实„„
《杂色》所描写的,大都是曹千里的心理过程及情感幻像,但一切都是无比真实而真诚的——作者写得真实,而曹千里也无疑是真诚的:他毫无忸怩做作之态,所思所想全是他的真实的内心世界的坦露。然而,曹千里的这种真诚是隐含了巨大的可悲可叹色彩的——就是说,他越是真诚,就越是呈现出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悲剧性i因为他越真诚,就离他的那个富有个性的自我越来越远.这样,我们也就在曹千里无法把握自己命运的人生历程中,可以看到一个知识分子(一个人)的真诚,如何与一个特定社会的荒谬结合成一个富有生活容量及思考内容的艺术真实体系的了。
二、《杂色》的语言特点
(一)隐喻
隐喻是一种古老的修辞格,隐喻的英语为“metaphor”,这个词源于希腊语的meta(意为“过来”)和pherein(意为“携带”)。它是指一套语言过程,通过这个过程,此物的特征被转移到彼物上,以至于彼物被转移为此物。发展到现代的文学创作中,隐喻成为一种艺术的体系。王蒙的《杂色》就是在现代意义上的一系列的隐喻艺术体系。他写的是曹千里和他的杂灰色老马的一天的充满艰难困苦的路程(此物),可这种描写在读者的领悟中,已转移成对在极“左”路线控制下的苦难中国(彼物)的描写。难道曹千里的遭遇和老马脊背上的血疤以及他们(它们)的负重行进,不正是暗含着多灾多难的祖国曲折的历程吗?顺便说一句,曹千里和杂灰色的老马是一而二、二而一的,是“异质同构”的,曹千里就是杂色老马,杂色老马也就是曹千里,因此他们都体验到“同样的力量,同样的紧张,同样的亢奋,同样的疲劳和同样的痛楚”,“不是他骑着马,而是马骑着他”,曹千里转移到杂色老马,杂色老马转移到曹千里,这本身就是一个隐喻,而这人马同一的形象,又被转移为苦难中国的形象。在这一小一大的隐喻形象之间,还有不大不小的中级的隐喻形象,如曹千里过“草地”时的气候突然是风和日丽,突然又暴风骤雨,突然又艳阳高照,这无常变化,作者用了“你的善良愿望立刻就被否定了”,“这个时代结束了”,“又是一个突然”等句子来加以描写,都不是偶然的,在作者的意识中,他可能用来指“反右”运动、“文化大革命”突变等,草地的气候变化转移为对历史的某一阶段的暗示。小说中出现的“河水”,两次出现的“狗”,一次是黑狗,一次是白狗(这里又用了政治味很浓的谚语“尽管狗在叫,骆驼队照样前进”),还有使人和马都吃了一惊的“蛇”等,都不仅仅为了写这些事物本身,他们都是隐喻,以此物来喻彼物。难道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次政治运动中,这种“狗”一般、“蛇”一样的人物还少吗?连供销社的女售货员用奥斯曼草染过的墨绿色眉毛等,都是隐喻,不过所喻的是美好的事物而已。这样,《杂色》就构建了一个大、中、小都齐备的隐喻艺术的体系,它一点也不“乏味”,相反它有品不完的味,也许我们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味外之旨”这些词语来评定《杂色》更为合适。作者通过他的隐喻艺术体系,在读者的感知和联想中,展现了动人心魄的历史社会场景,蕴涵了丰厚的社会心理内涵。一部中篇小说,要表现一个已经结束的严冬般寒冷的时代,如果不选择隐喻这一具有简洁、缩略、避讳功能的艺术手段,是不可能达到目的的。隐喻的艺术作为现代主义文学的魔方,在王蒙笔下变幻出独特而丰富的艺术世界,获得了广阔的阐释空间。上面我们只是点出这一点,详细的阐释也许在目前还是不可能的。
与此相关的另一点是,在具体的艺术描写中,王蒙在《杂色》中运用了他所擅长的隐喻语法。这种隐喻语法的基本特征是,在差异性中把握相似性。王蒙在小说中常把人物的感觉推到陌生的、似乎是第一次遇到的地步,然后用人们日常熟悉的感受去加以表现,这样,就把熟悉的和陌生的联系起来,陌生转移为熟悉,使读者也能充分地感受人物的情感、心境和感觉。如描写曹千里在冬牧场看到那些用原始的树段钉在一起的房子的感觉时,作者写道:“从第一眼看到这几栋房子起,曹千里就有一种特别的亲切,特别温柔特别庆幸的感觉。好像会见了一个失去联系多年的老朋友,好像找到了一件久已丢失的纪念品,他想起儿时,想起狼外婆的故事和格林童话,想起神仙、侠客、兔子、小鱼、玻璃球、蟋蟀和木制手枪„„”人物的一种陌生感,作者用了11种熟悉的感觉来加以描写,这样陌生感转移为熟悉感,差异立时变为相似。这种隐喻语法的运用,具有极强的艺术魅力,表面看是话语的转移,实际上是两种感觉的兑换,在这种兑换中,使读者对一种似乎是不易理解的感情、感觉。立刻变成了极易理解的感情、感觉,从而使描写的对象的特征及其意义生动地突现出来。这种手法的运用,不但在本篇中,而且在王蒙的其他小说中均俯拾即是。隐喻是《杂色》的艺术灵魂,它所描写的,可以根据作者所提供的历史文化语境转移为对某个时代的揭示和理解。这也表明王蒙是新时期以来一位真正的具有现代主义意味的作家。我个人认为,王蒙对隐喻艺术的体认和出色的运用,远比他引进的意识流手法重要和成功。
(二)哲学性语言
其次,《杂色》又是一位小说家的哲学导言。王蒙是1980年在美国的依阿华创作这部作品的,这的确是在严冬过后“对严冬的回顾”,作品所写的生活内容,有作者经历的影子,因此这回顾是深切动人的。在这回顾和沉思中,作品所写的虽然是具体生动的感性形象,但在这背后有透彻的人生哲学的感悟,这是一种寓含具象中的抽象。《杂色》中透视出了很多人生哲学,但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对人生的“相对性”的揭示,对事物的“变动不居”的揭示。相对性而非机械性,变动不居而非静止凝固,是小说作者的一种从长期生活中建立起来的信念。如小说一开篇,作者就对“安全/不安全”这对人生范畴,借骑老马安全还是不安全的问题发了议论:“是啊,当它失去了一切的时候,它却得到了安全。而有了安全就会有一切,没有安全一切就变成了零。”这是何等的精妙的体会,难道在我们的生活中,不正存在着这样的悖论吗:在失去了一切时似乎是不安全的,其实在失去一切时反而变得安全了。“昏暗/光明”,也是人生哲学的一对范畴:“月光是温柔的,昨夜,在月光下一切都变得模糊、含混因而接近起来;但是此刻,蓝品品的天空和红彤彤的太阳又把这个世界的所有的成就和缺陷清理出来、雕刻出来、凸现出来了。”太阳带来的光明何尝不好,可一切又都要在它的下面原形毕露,连同那缺陷;也许夜晚的昏暗更可以把事物美化吧,特别在月光下。“美/不美”,也是人们常遇到的一对人生范畴:“这是这样一个地方,它美么?很难说它美。然而现在是清晨,是一天的最好的时光。清晨,从马厩的破屋顶边斜着望上去,可以看到几簇抖颤着的树枝,厚重的尘土遮盖不住它的绿色的生机。”在一定的条件下,不美的也可转化为美。作品中所透视的此类人生哲学,如果罗列起来可以列出一个长长的清单,如“过程/目的”“消极/积极”“欢乐/惊险”“平凡/光荣”“空虚/充实”“动/静”„„而作品中最为深刻的是对“挫折/新生”的人生哲理的揭示,这可以视为《杂色》的母题。无论是曹千里还是杂色老马,都遭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他是人,是真正的人,热爱生活的人;它是马,是真正的马,是龙种马、千里马,但他们身上却带着“血疤”,被推到不屑一顾和受尽折磨的境地,然而艰难困苦的生活、不公平的待遇,却使他们蕴涵和蓄积着巨大的力量,一切都会变,一切都在变,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曹千里过“草地”,不就遭到冰雹和暴风雨的袭击后,又迎来雨过天晴的美好景象吗?曹千里在“独一松”的毡房里喝马奶,不也经过“挫折”吗?先是饱,继而是撑,差一点撑破肚皮,差一点死去,然后是醉,醉后是清醒,他发现与自己站在一起的是有强大力量的人民,所面对的是明丽无比的景色。杂色老马也变成神骏的千里马。所以作者写曹千里在新的春天里,永远记得这一匹马,这一片草地,这一天的路程,并对生活充满了由衷的谢忱。所以挫折是磨难,是苦难,是人生的悲哀,但挫折也是力量的锻造、蓄积、提升,是人的生命再生的前奏。一个人总要经过各种挫折,但你坚持、坚持、再坚持,在这后面就会焕发出新的一届青春。
(三)语言繁杂,有意识流的特征
至少在《杂色》的描写领域里,人们并没有窥见曹千里的自我价值:而他的自我价值的失落,倒印证了这部作品的思想意味——这大约也是王蒙要在作品的开篇按上那句不痛不痒的话——‘对于严冬的回顾,不也正是春的赞歌吗。的重要原因。我以为,王蒙的“回顾。是寓意深长的,特别是小说的这种结构方式,又使深长的寓意性获得了含蓄的弹性。
王蒙是小说家,但他又往往自觉地模糊自己的小说写作意识,甚至主张不一定要把小说当作小说写。他的确写得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但又不是那种失却了节制的随心所欲,那种放任自流的马马虎虎的散文化;他总是在漫散随意的抒写中,寻求或渗融着一种颇为严格的、而且富有思情容量的整一性。《杂色》就是这样一部杂而有序的作品,或者说,这就是王蒙心目中的小说摸样与小说方式。
不难发现,《杂色》的描写是具有相当强烈的隐含性的——无论是局部还是整体,而且这部作品的寓意的隐含性及其广泛与深刻的程度,在王蒙的小说体系中也是不多见的——尤其是,这种不多见的情形又偏偏出现在《杂色》这样不多见的小说形态中„„
《杂色》虽然写得十分随意,似乎处处都是信手拈来,实际上却处处浸透了作者的认真选择与苦心经营的心迹。《杂色》写到了对马的鞭打·——写到了曹千里的幻想和推测:“„„那么鞭打一次它就会迟钝一次吧?那么,皮鞭再乘上岁月,总有一天枣红马也会象这一匹灰杂色的老马一样,萧萧然,噩噩然,吉凶不避,宠辱无惊的吧?”这显然是一种以马写入的方式。又如,《杂色》写到了鞍子,写到了耐旱多刺植物的“扎根”,写到了渺小的蚂蚁,写到了废置的铡刀,写到了马的负重,写到了马过河的耐心,写到了曹千里的隔世之感,写到了贝多芬,写到了骑马的“左右问题”,写到了木房子的美好回忆,写到了曹千里觉得自己变成了一只被追逐、被包围、被赶得走投无路的猎物,写到了老马的不紧不慢给他带来的大彻大悟,等等。这些富有心理动态性的细致入微的描写,给人以强烈钓体味与感悟:似乎都在提醒读者细细咀嚼一番。我想,;这就是细节描写的蕴含与容量。诚然,这些局部的细微末节的描写,假如孤立起来审视,大概其意义也是极为有限的。但正是这些有限而充满意味的细节描写,却象雨滴或露珠似的滋润了作品的整体寓意的实现——
小说虽然只描写了曹千里的进山过程,可这一过程的呈现却是那样令人回昧:横渡塔尔河,路过“补锅匠”村,跋涉戈壁滩,赏心悦目的溪谷,碧波荡漾的冬牧场草地,然而西北角的天际涂上了一抹黑色,于是出现了令人沮丧的大雹子、正正经经的雨、灼热的阳光,紧接着是饥饿的袭击,直至“独一松”的醉饮马奶子„„稍有点儿艺术感受力的读者都会意识到,这个单调而又丰富的进山过程不仅仅是实在意义匕的进山——它分明是一种人生历程的隐含形态,或者说,在这一过程中隐含着作者试图要传达与表现那些意味深长的东西。不过,这并不是曹千里自我价值的呈现,而是这个人物的人生道路上的种种被歪曲了的自我方式的实现——其意义仍不在曹千里本身(正如曹千里进山并不是目的一样),而在经由曹千里的进山道路上的感觉、幻想、冷热、饥饱,以及种种属于他的感慨、自我陶醉与自我安慰,使我们领受到一种特定人生的滋味,一种特定时代的苦涩,一种风雨中的生活变形与人的企图复归。
我觉得,《杂色》的这种局部描写与整体旨意的巧妙组合及富有强大思想容量的升腾,在中国小说界是出类拔萃的(且不仅仅于八十年代初的当时是如此),因此有见识的作家把《杂色》誉为杰作,我以为是不过份的。
(四)内容和语言的融合
我们在评价王蒙小说的时候,不要人为地割裂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王蒙的小说的确具备一种领风气之先的独创性特点,但这种创作品格的产生,决不仅仅止于形式(譬如意识流手法的运用之类)的开创性。他的小说模式固然具有某种倾斜于单一性的弱点,但小说所包含的文学寓意及思情内容却是丰富多采的,同时也是真正的中国化的——可以说,王蒙小说的贡献主要集聚在这里。王蒙不断强调文学的最大参照系是生活的观点,这不仅体现了他的对于文学的理解,而且也真诚地诉说了他的小说的根本性特点——同样,也给他的作品的评与论提供了一种析说的立足点,或者说,评论者应该自觉意识到自己应该站在哪里审视他的小说创作。说到这里,我想某些评论者是不是应该调整一下自己的文学判断的参照系:这不仅可以更准确地评价《杂色》,而且也有利于更全面地研究王蒙的小说创作。可以说,一个对中国社会缺乏真正理解能力的评论者,是很难理解与估价王蒙的小说价值的。倘若说得更严格、更细微一些,那我还可以说,一个真正的王蒙小说的研究者,应该懂得新疆,懂得伊犁河谷,懂得那里的文化状况,这就象一个福克纳的研究专家,如果池不懂美国与美国的南方,不懂他的故乡(那块邮票那样人小的地方),不懂给他的生活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的某个地方,他怎能全面而科学地评价与探索这个作家呢?我总感到,就小说而论小说,是极难圆满的,因为小说不仅仅是小说,它首先是一种生活经验、一种生活感知、一种生活判断、一种生活的寓意的跨越,一种生活(或人类或宇宙)的情绪与记忆,当然我也知道小说的另一重要命题:即小说就是小说。
三、造成王蒙语言特征的原因探析
(一)作家生活经历
在现今的王蒙小说研究领域中,往往忽略了王蒙的一段重要生活经历,即他在新疆,特别是在伊犁河谷生活了多年这样一个事实。而这个在王蒙的人生旅程中属于非常时期的生活事实,给他的创作带来了一系列难以想象的深刻影响。这些影响归纳起来有如下一些方面;
稳固与深化了他的底层劳动者的意识,因而在他的小说中,人民并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一种活生生的具体内容,一种历史链条上的属于社会人性的痛苦与欢乐。无论是《杂色》,还是《在伊犁》,或者是《在伊犁》的代序与后记,都可以印证王蒙的这种极为可贵的意识的存在状况。伊犁之于王蒙的印象实在是太深刻了,他说:“回想和谈论我们在伊犁的生活,唤起并互相补充那些记忆,寄托我们对伊犁的乡亲、友人的思念之情,快要成为我和家人谈话的一个‘永恒主题’了。不论什么时候谈起来都那样兴高采烈,感慨万端,不但历久不衰,而且似乎时间过得愈久,空间距离愈远,那时的生活反而愈加凸现和生动迷人。”当然,这不是感谢那个时代,而是慨叹于那块土地上的劳动者的温情与慰安,毫无疑问,王蒙也有彼时彼地的痛苦与忧患,也有八十年代的反思与悔悟,但这不是《在伊犁》,而是这篇文章所谈论的《杂色》。我感到,这样一种人生道路上的生活经历,怎能不在他的创作轨道上留下深深的痕迹呢? 再就是新疆文化对他的影响,而这种自觉不自觉的影响,一直会波及到他的个性及心态,甚至是人生观、思维方式与表情达意方式,而这些肯定会渗透与融合于他的小说创作过程。特别是,作为北京籍的汉族人的王蒙,他的机智与好学使他在新疆的伊犁农村学通了维吾尔语,这就为他通向维吾尔人的心灵世界架起了一座思想情感的桥梁,并使他以强大的吸收能力兼容了维吾尔的文化传统——这在他的小说中(不仅是《杂色》、《在伊犁》)已经获得了呈示与印证,譬如他的幽默,他的某种机智,他的某些思想情感的表达方式,都深深地打上了维吾尔文化或新疆文化的烙印——甚至是《杂色》中的曹千里的那种可悲的自我平衡方式,那种可慨可叹的人生达观形态,那种自我沾难、自我挖苦与自我嘲弄,也无不是如此。所以,如果王蒙的小说研究者漠视或忽略了——新疆生活的影响及那里的文化因素对一个通晓维吾尔语作家的心态改造,那将是一个难以原谅的闪失。
(二)作家艺术追求
王蒙倾听生活的声息,是用他的心智,用他的整个生命。他一方面强调理性,强调思考,另一方面又崇尚艺术的直觉。关于前一方面,他说“我始终认为,逻辑思维的推理和判断决不是与形象思维不相容的。在逻辑思维的过程中,同样有启示、灵感、飞跃。不仅生活形象是激动人心的,人的理念活动,也同样是美的、神秘的、激动人心的。”关于后一方面,他说:“我推崇艺术直觉。同时我反对神秘主义、无思想性和非理性主义。”可以看出,王蒙不像某些头脑冬烘的研究者那样,在表述极其复杂的艺术思维现象时,一定要把逻辑思维的推理因素、理念活动从形象思维的概念中挤轧干净,而是给以适度的强调。这是他的作品能够具有较为宏阔的思想容量,以深邃睿智见长的重要原因。和王蒙有过接触的人,都不难发现他的理论素养是比较高的;渎了他的全部创作和评论、理论文章,无论是否同意他的那些对人生、对艺术的观点,都不能不惊异于他的活跃的、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冯骥才说他是“头脑十分勤快又机敏的人”1;英国的史爱理对他的印象是“想法很新鲜,思路开阔,非常勤奋”2;石箫在评论王蒙的创作时,甚至认为“思考是他作品的重要特色”3。我以为这些看法都是大致不差的。
参考文献:
[1]时曙晖.从《杂色》看庄子思想对王蒙的影响[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06(01)
[2]李雪.王蒙小说《杂色》的叙事意象[J].枣庄学院学报.2006(01)[3]林明玉.浅论小说叙事视角的双重功能[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1)
[4]范嵘.革命的身体体验和历史认知——王蒙《布礼》、《青春万岁》读解[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13)
[5]杨扬,李宏庆,张鑫,吴丹,梁云云.王蒙《杂色》重读[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5)
[6]时曙晖.从《杂色》看王蒙小说叙述方式的转变[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08(02)
[7]解松.骑着杂色老马的远游——兼谈王蒙的忠诚与其他[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5(03)
[8]童庆柄.隐喻与王蒙的《杂色》[J].文学自由谈.1997(05)
12《王蒙找到了自己》,见《文学评论》1982年第5期。《王蒙找到了自己》,见《文学评论》1982年第5期 3《忠于生活,思考生活》,见《钟山》1982年第1期 [9]殷国明.杂色不杂杂中有一——评王蒙的《杂色》[J].文艺理论研究.1984(04)
第二篇:杂色:王蒙的艺术追求(范文)
杂色:王蒙小说创作的艺术追求
——从《杂色》看王蒙艺术的探索和创新
陈洪英
摘要:“杂色”是王蒙艺术追求。本文即以王蒙的小说《杂色》为主要视角,主要探索王蒙意识流的东方特色,同时兼及他的理论主张,力求探寻王蒙“杂色”的创作姿态。
关键词:《杂色》
“杂色”
意识流
杂色,是王蒙最喜欢的颜色,杂色也包含了所有的颜色,它不拒绝任何一种色彩,哪怕是暗淡微弱和模糊不清的。在创作和理论上,王蒙均抱“杂色”的主张,力求兼收并蓄,极少排他性。本文即以王蒙的小说《杂色》为主要视角,同时兼及他的理论主张,力求探寻王蒙“杂色”的创作姿态。
一
“近十年的文学犹如高速旋转的龙卷风,不断旋出新的花样、新的潮流、新的人物,也不断旋掉各种人物。”“有些人名噪于一时,但很快就成为明日黄花。十多年来,始终不被新潮卷掉,不被创新筛掉并始终处于浪尖上弄潮的,却只有[1]王蒙。”这是一位批评家在1989年对王蒙艺术探索和创新的高度评价。新时期,各种文艺思潮潮起潮落,当大家都熟悉的名字,例如:北岛、马原、王朔等曾经响誉文坛的名字已经渐渐淡出大众的视线的时候,只有王蒙的名字和文字依然频频出现在各类杂志和报纸上。王蒙之所以能够在浪尖上弄潮至今,完全得力于他永不停止的艺术探索和创新。回首当年,《组织部来了个年人》曾经使他蒙受了二十多年不公正的待遇,但是这丝毫没有减轻他对文学艺术的热爱。新时期开始时,文学在内容上开拓了题材的范围,突破了许多禁区,在形式上则处于恢复十七年的传统技巧阶段。不久,就出现了艺术上的探索和创新,而王蒙,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新时期最早的一位“先锋作家”。从1979年下半年起,他有意识地连续推出运用了新的艺术技巧的小说,并且以自己的理论文章参加到对艺术探索的论争中去。
王蒙认为作家应该从多方面进行探索,接受任何新鲜的事物。他在《我的处世哲学》里曾经说过:“不要搞排他,不要动不动视不同于自己的为异端”。[2]充分体现了王蒙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而对于文学艺术,王蒙也说:“风格便是探求,固定风格便是风格的停滞乃至死亡”[3]。而他在1980年说:“五十年代的小小试笔,不过是序幕罢了„„我的文学活动,才刚刚开始,刚刚起步呢!”[4]由此可见,王蒙对于自己在五十年代的现实主义创作并不满意。他认为作为一名作家,其创作风格不应该单一化。于是,他开始对艺术的探索和创新。王蒙曾为他的作品的英译本、德译本作序《蝴蝶为什么得意》中说到:“我的一篇小说取名蝴蝶,我很得意,以为我作为小说家就像一只大蝴蝶。你扣住我的头,却扣不住腰。你扣住腿,却抓不着翅膀,你永远也不会像我一样地知道王蒙是谁。”[5]这是王蒙的自我写照,也是王蒙对作家的要求。
二
当王蒙再次握笔写作时,不再“八千里”“三十年”地搞下去,而是开始借鉴西方现代主义创作方法,最值得关注的是他采用意识流的手法创作的中短篇小说。所谓意识流小说,主要是指二十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流行于欧美 的一种迥异于传统文学理论和创作模式的小说形式。它将人物飘忽不定、恍惚朦胧的意识活动作为小说的全部内容或题材,淡化了传统小说中的戏剧情节,取消了现实主义小说中的广阔的社会背景,以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内心意识面貌为宗旨。而意识流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现象,在二十世纪初,随着西方各种思潮涌入中国,也被带入了中国人的视野之中。其实,意识流的创作手法早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就被中国现代作家所采用。如浅草社的重要成员林如稷就在他的小说《将过去》呈现出较为明显的意识流特色。《将过去》描写了一位孤傲、狂躁、冷僻而苦闷的青年若水的“错乱的生活”,展现了其内心世界的矛盾与痛苦。而鲁迅的《狂人日记》等小说,具有明显的意识流色彩,而散文诗集《野草》,更是意识流文学的佳构。在新时期,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的发表多少显得有一点势单力薄。而 1979年以来,王蒙连续发表了《夜的眼》、《风筝飘带》、《春之声》、《海的梦》、《布礼》、《蝴蝶》、《深的湖》、《杂色》等短篇、中篇小说。整个文坛是何等热闹
应该注意到的是,意识流在中国作家的笔下蒙上了东方美学的色彩。鲁迅的《狂人日记》中大量描写狂人的意识活动,但并非完全无意识,而是始终将狂人的意识活动放入当时的社会背景之中。所以,有人认为“东方意识流的首倡者,[6]一般认为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王蒙”,我认为这个论断不免偏颇。应该说意识流被介绍到中国就加上了中国特色,而王蒙则将意识流这种创作方法发展到成熟。
所谓意识流文学东方化,有人认为“是中国习惯审美方式与西方新表现技巧的结合,是现实主义题旨与现代主义表现的结合,是物与我,内与外,形与神的融和汇合”。简言之,所谓东方意识流乃是一种“既进入心理意识之内,又步入外部社会现实之中,将两者有机地揉合在一起”的“中国所特有的文学表现形式” [7]。这种现实主义精神和现代主义创作方法相结合在王蒙的意识流小说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王蒙在借鉴西方现代主义创作手法的同时,始终坚持现实主义的精神,他曾经在《漫谈小说创作》中说:“ 我从来不怀疑、也不否认文学是生活的反映,即使我写人的精神世界,所要反映懂得仍然是社会,仍然是生活。绝不是一个脱离开社会环境、脱离时代,或者纯动物性的那种人的精神世界。”[8]在《杂色》中,小说看起来是否没有任何对于时代背景交代,只写了一个公社的小职员到某个地方的整个过程。但王蒙运用象征的手法将人物与当时的社会背景联系起来。《杂色》中的马有着明确的象征意义。小说中的马象征着中国的知识分子,准确地说,象征着在“左”的酷虐下的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和追求。马伴曹千里所行一天的路程,则象征了中国一代知识分子在一段特定历史阶段的历程:他们所受的不公平待遇,他们的苦闷压抑,他们的顽强不屈,他们的积极进取。
在作品中,人和马是对应着来写的,因此,当我们分析人时,马就是映衬;当我们分析马时,人就是映衬。人的情绪和马的情绪是完全吻合而且相互补充的。小说初始马是麻木的,“吉凶不避,宠辱不惊”,而人是安分守纪的人,曹千里这个音乐学院的高才生,落到了边疆一个公社当一名统计员,他也“接受了这种与世无争,心平气和,谦逊克制的生活哲学”。无论是人还是马,这种安分守纪都是守压抑的结果,都是一种痛苦的自我抑制。
在他们路过一个小小的美丽的溪谷,遇到一条看不见的蛇,杂色老马发出了“让我跑一次吧!”“我只需要一次,一次机会,让我拿出最大的力量跑一次吧!”这里的描写让读者震撼,相信所有读者读到这里都会认为:这不是写马,这表白正是在那荒诞的岁月里,在那“左”的肆意下,成千上万的知识分子无端守压的心声!
小说中还有马第二次说话,过了小溪谷,马依然故我,就在草原暴风雨即将来临的时刻,马依然不紧不慢地迈着步子,当曹千里埋怨它时,马又说话了,“然而紧两步又怎么样呢?”“难道我能常帮助你躲过这一场一场的草原上的暴风雨吗?难道在一个一眼望不见边的草原上,我们能寻找到丝毫的保护吗?让雨淋一淋有什么不好呢?”在这里,人与马已经合二为一了,读到这里就联想到小说开头对灰杂色马的描述。作品以枣红色马作为杂色马的陪衬所写的“皮鞭再上乘上岁月,总有一天枣红色马会象这一匹灰杂色的老马一样,萧萧然,噩噩然,吉凶不避,宠辱无惊的吧?”这不得不让读者想到建国以来,历次不正常的政治运动强加个知识分子不公正的待遇。作者在这里有对历史的反思,有对“左”的义愤和控诉,有对恢复知识分子名誉的呼号,象征手法的运用大大增强了作品的披露力量。
《杂色》中有大量对主人公曹千里的意识活动描写。小说酣畅淋漓地展现了人物的意识流动,打破时间、空间秩序,尽量淡化故事情节,也不着力刻画人物性格,而是直接将人物的生命体验诉助于抒发内心的思绪化的语言。曾有论者说看了王蒙的《杂色》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跟着曹千里上了山,以为会有精彩的故事发生,结果小说却结束了。这是带着传统的审美期待阅读《杂色》的结果。《杂色》不是要叙述故事,小说尽力展示的是曹千里的内心世界。
《杂色》的出现可以视为王蒙创作第一阶段的结束。虽然,在此之前的短篇小说《夜的眼》已经采用意识流手法,是意识流小说的开山之作,但《杂色》中意识流和象征手法的运用更为自觉,荒诞成分已经产生。在此之前,王蒙的热情的“少共情绪”将视线集中于新中国的新生活,剖析生活时态度鲜明,针砭和褒扬清清楚楚。但王蒙认为不能一味这样搞下去,1979年王蒙开始对小说艺术技巧的探索,也正是这种不断探索的精神成就了王蒙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参考文献:
[1] 月斧 :《悖反的效应——王蒙的小说魔术》[J],《当代作家评论》1989年第2期。[2][5] 王蒙:《我的处事哲学》[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第64、93页。[3] 王蒙:《王蒙谈创作》[M],中国文艺联合出版公司1983年,第88页。[6] 李春林:《王蒙与意识流文学东方化》[J],《天津社会科学》1987年第6期。[7] 宋耀良:《意识流文学东方化过程》[J],《文学评论》1986年第1期。[4][8] 王蒙:《风格散记》[]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第8、13页。
作者简介:陈洪英(1980——),女,重庆科创职业学院中文教师,讲师,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
联系方式:重庆永川区昌州大道西段28号重庆科创职业学院中文教研室 陈洪英收 邮编:402460
电话:***
第三篇:王蒙《语言的功能和陷阱》(模版)
王蒙《语言的功能与陷阱》
语言对人来说是太重要了,可以说是人与非人之间的一个非常重大的区别,当然我们首先倡导的学说是劳动创造了人,但是从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语言和劳动一起创造了人,人创造了语言,语言反过来又创造了人。人性化离不开语言。所以,我仍然假定,发达的语言,尤其是文字是人与非人,与其他动物,更不用说是植物和矿物的一个重大的区别。
语言的功能
第一,语言的人性化。之前我曾说,有三个词我老是烦它,一个是:芝麻开花节节高,这个我觉得也太俗了。你说你情况越来越好就是好就完了,说进步就是进步,提升就是提升了,富裕了就是富裕了,你干吗还芝麻开花节节高呀?芝麻开花节节高能高到什么程度,这个我不喜欢;另外一个词就是我们的一个固定说法,形容房屋很多,叫鳞次栉比。我说你形容房子多无论如何不能用鱼鳞来形容,用鱼鳞来形容我有一种生理上的不舒服的感觉;第三个我不喜欢的词就是天麻麻亮,天亮了就是亮了,没亮就是没亮,就是用书面语来说是拂晓也行,用破晓也可以,为什么要麻,而且一连麻两次呢?我就说老实话,说东方显出了鱼肚白,这个鱼肚白我也不喜欢,因为它让我想到的是死鱼。
这些都没有什么道理,都不是语言学,我只是说语言里面包含着一些很人性的东西。我喜欢什么样的词语呢?我随便给你们举几个例子,我特别喜欢‚你好‛,而且我认为这是受了苏联的影响,它完全是受俄语的影响。甚至于俄语里面有更好的表示,它说:‚你好,爸爸‛,‚你好,妈妈‛,‚你好,列宁同志。‛哎呀,我觉得这个词好;我喜欢‚再见‛,我喜欢说‚我想你‛,我觉得说‚我想你‛甚至比说‚我爱你‛还好,我还喜欢‚我们都老了‛,这话特别有感情,说这话的人一定是老相识,很可能是老情人,见到一个老情人你说什么呢?‚啊,我们都老了!‛我觉得这个特别的人性化。我还喜欢一个一个书面的说法,一个小说里的、话剧里的语言,这样说有点酸,但是也没有办法,这就是语言的陷阱。一个本来很好的语言呢,场合不对它说出来就显得有点酸。说有个人呢,他原来跟我很好,感情很好,但是后来呢他离开了我,在我最生活困难的时候离开了我。那么我会说什么呢?我会说‚你曾经转过脸去了‛,当我说‚你曾经转过脸去了‛的时候,眼泪已经在我的眼睛里逛荡了,我觉得这句话太好了。
在这里我加一个文言文,我读文言文作品的时候,我不知道为什么我那么喜欢一句话,那就是‚先生别来无恙乎?‛就冲这句话,我就觉得中国的文言文写的是太棒了。‚别来无恙‛现在白话文里也可以考虑,完全可以说,这个你不可以按文字来讲。‚先生别来无恙乎?‛这个英语里它没法翻译,英语变成什么呢?‚Are you Ok?‛它没有那种感情。‚先生别来无恙乎?‛,说明这两个人已经离别很久了,而用‚无恙‛,表达一种人世的沧桑的态度;还有一句就是‚谁知道呢?‛,‚谁知道呢?‛尤其是我读肖洛霍夫的《被开垦的处女地》第二部,它的那个主人公拉古尔洛夫是一个贫农团的团长,一个天天搞革命的农民,但是他跟一个富农出身的,一个很不检点的女人,两个人有点难分难解,然后这个女人是更喜欢一个富农,而那个富农呢,实际上是已经作了一些破坏集体农庄的反革命事情,但是他最后决定把这个他心爱的政治上犯有错误的,而且牵扯着刑事案件的女人放掉。最后他说这个时刻,这个富农女人对这个很粗鲁,很野蛮的,也不会穿衣服,说话大大咧咧,也不懂女性心理的拉古尔洛夫的感觉,也许有一些不同吧?谁知道呢?我觉得这句很棒!同样反过来呢,我对英文的这个‚Who knows?‛也有兴趣‚Who knows?‛他回答得很潇洒,有时候需要互相发现,有的时候北京人回答一件事的时候说‚没戏‛,这个我们听起来很贫哪!是胡同里我们才这么说,但是一个英国人他告诉我,说这个北京人的文化积淀太深了!当他们说一件事办不成的时候,他们不说‚impossible‛,他们说‚No theater‛,所以他们对‚没戏‛的感觉跟我对‚Who knows?‛的感觉是相同的。
我的英语知识很少,但是我有多次和外国人一起生活的经历,我比较喜欢他们的‚Why not ?‛。‚Why not ?‛你没法翻(译)。你比如说他说,老王,今晚上我那有个party ,有一个鸡尾酒会,甚至会有个自助餐,你晚上来吗?我怎么回答呢?我说:‚Ok, I will go!‛,这太干巴巴了,所以我一定回答:‚Yes, Why not ?‛但你不能翻,一翻就酸得你的牙都掉了,英语有些词,在我有限的接触当中,也有些我非常喜爱的说法。比如说甭管它,爱怎么怎么着,‚Let it be!‛这怎么翻呀?爱怎么怎么着,这还凑合。女作家刘索拉把它翻译成‚随他妈的去!‛这就过啦,这个语感就过啦,它不准。所以语感这个东西它是很精微的,添一份它就肥了,减一份它就瘦了。我也喜欢‚So do I.‛,它反过来说,它不说‚I do so‛,它就比较俏皮,你听着就比较舒服。我就是说这个人性化的问题呢,它跟语言有时候联接的比较紧密。所以这个语言的表达的功能不像我们想得那么简单,语言的表达,它表现着人性。
第二,语言的记忆功能。世界上一切的东西他都是变动不息的,所谓‚俯仰之间,已成陈迹‛。其实我们在这说着话,说着说着话这一下午就这么过去了。2004年4月14日,这一下午就这么过去了,有一个姓王的老头子,在这里说的这些话,音波也就在空气中消散了,就变成陈迹了,就变成了历史了。变成历史之后有什么东西留下来了呢?有一些物质的,你比如说房屋、用具,如果你真要追究起来的话,比如说这有一只王蒙用过的茶杯,但主要的是文本留下来了,实际上许许多多东西对我们来说是文本,历史教科书实际上有很多东西是文本。有实物又有文本的东西是给我们留下印象最深的。有文本没有实物的东西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是次深的,有实物没有文本的东西是哑巴东西,你怎么解释都行,假如五百年后有人对这只茶杯感兴趣的话,假如这个茶杯上没有写中国海洋大学,它是哑巴。我们讲中国史、外国史,实际上他们最后都变成了语言,变成了文本。而很多东西之所以能够有很高的价值,是由于文本的可爱,而不是由于别的。你比如说,我们的祖国有许许多多的旅游点,有很多美好的地方,有文本的跟没有文本的给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比如西湖,古来吟咏西湖的诗就特别多,包括白娘子的故事,包括秋瑾的诗,对我们来说都是文本!白素贞永镇雷锋塔,有一次我们跟韩国人一起开会,正好赶上这种开会的天气,天天有雨,有很多活动就取消了,韩国人就抢着背诵:‚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韩国人就抢着背,有了这个文本之后啊,就使我们中国的东道主对连续三天不能好好的畅游西湖啊,我们有了底气,有文本为证:‚雨亦奇‛,‚山色空濛‛,‚浓妆淡抹总相宜‛。这次我们就是用淡妆来欢迎韩国朋友,有了这个,你的底气都不一样啊。岳阳楼,现在你都分不清楚是为了看楼还是为了复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特别是它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尤其是黄鹤楼,黄鹤楼的遗迹实际上早就不存在了,尤其解放以后,苏联专家帮着咱们修了长江大桥,这一带的地理环境其实都已经改变了,现在的黄鹤楼是又选了一个址,现在的黄鹤楼修了有20多年了,当时我们的国家也比较困难,标准也不是很高,怎么不高呢?就是那个木头柱子,它全部是洋灰,全部是钢筋水泥,然后再刷上红漆,但是它仍然吸引了千千万万的游客,络绎不绝。虽然现在的黄鹤楼是伪黄鹤楼,但是关于黄鹤楼的崔颢和李白的诗却流传至今,‚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李白的诗呢,简单一点:‚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样一个记忆的宝库,这样一个文化心理的保存,使黄鹤楼始终生长在我们的心里,那么你具体盖起这个黄鹤楼比如油漆的质量怎么样,伪木柱子的成色如何,我们可以宽容,我们可以原谅,为什么呢?因为黄鹤楼的仙气、灵气在它的文本上,在它的语言上,在李白和崔颢上,所以只要有李白有崔颢,黄鹤楼永垂不朽。只要有我们的汉语、汉字的文本,中华民族永垂不朽!滕王阁也是这样,滕王阁修得很精致,它的自然条件不如黄鹤楼,因为南昌那边滕王阁前面是赣江,就是‚秋水共长天一色‛里的,没有长江的那种气魄。滕王阁是根据梁思成先生当年画的,也就是他考察、推测的图把它修起来的,可是这个建筑的依托我觉得也是王勃的《滕王阁序》,没有他的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没有他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个滕王阁不会这样的屹立,这样的崇高,这样吸引着我们这些中华儿女。这是不得了的,一个有文本的民族和一个没有文本的民族在世界在人类中的地位是不一样的,一个有无数优秀文本的民族必胜,很难代替。所以我们就看到语言文字的记载所起到的记忆和文化积淀的作用,一个没有文化的积淀的民族就好比一个失去了记忆力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悲哀,而失去了记忆力实在是一个非常大的悲哀,失去了记忆力你连自个儿是谁都不知道,我们还怎么帮助你?你还能有什么幸福可言?还能有什么不幸可言?
第三,语言是一种修辞的手段。这种修辞是泛修辞,我觉得我们的文化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修辞,人都有动物的本能,都有求生的本能,而人的这种本能经过修辞以后,就如毛泽东所说的有‚文野之分‛,有了文化与非文化之分,如果没有修辞手段,你就只能限于本能,这个我想到最多的是阿Q先生,阿Q他是按照人权的观点他当然和我们都一样,他有两次求爱经历,一次是求吴妈,用他的话说就是‚小孤孀‛吴妈,那么他怎么求爱呢?他突然一天晚上就给吴妈跪下了,然后他说:‚吴妈!我要和你困觉!‛哎呀,然后呢,吴妈就哭,要抹脖子上吊,然后大家就都认为阿Q干出了毫无人性、违反道德、不守规矩、欺天害理、不齿于人类的这种事情,阿Q没有写检讨因为他不识字,但是他表示了检讨之意,而且还赔了钱,把一年的工钱都给了吴妈,而吴妈却一直在那里哭,哭,哭。如果阿Q在语言文字的修辞上能够到咱们中文系上两节课,能来这听讲座,他绝对就不会用这种话了!如果他读过徐志摩的诗呢?那么他见到吴妈就会说:‚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你我相遇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嘿,他可能就成功了!阿Q和徐志摩作为男人,他们想择偶,想求爱,这是天经地义的,阿Q对吴妈连性骚扰也谈不上,因为他是跪下的,他又没有摸人家,也没怎么着人家。性骚扰是阿Q对小尼姑,他去摸人家的脑袋,而且最为恶劣的是他说:‚和尚摸得为什么我摸不得?‛他缺乏修辞。修辞能使很多事情甚至于发生本质的变化,从野蛮到文化,从野兽到文明的人,可以有很大的变化,不过我们往宽里说的话,很多事情就是一种修辞,我们可以说它是生活的修辞,比如说婚姻,该有的这些仪式、程序,互相还写点情书,然后你再进教堂,还要奏结婚进行曲,非常雄壮,我听这声音一直以为是大军出营征战。经过这样一个修辞的手段他就不一样,所以有时候我们从一个人的语言上,所谓的谈吐上就能看出这个人素质是高还是低,对人是粗暴的还是温和的这样一些印象。所以说语言的修辞作用是太大了,为什么我说语言塑造了人呢?这是因为人的许多一些本能的欲望,这些欲望既谈不上坏、罪恶,也谈不上好、文明,经过修辞的作用,经过这种长期的修辞的实践,修辞的习惯,修辞的素养,他变成了一个有教养的,有文化的人。
第四,语言的政治功能。语言在政治当中起到相当作用,政治家基本上或是按照一般来说他应该是个演说家,比如说用语言来选举,用语言来起鼓动的作用。《文心雕龙》一开始就说‚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能发动天下的是‚辞‛,以‚辞‛来打败政治上强有力的对手。‚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这个语言的力量太大啦!雷霆万钧,如火如荼啊!就冲这一句话就该热血沸腾了。古代‚吾与汝偕亡‛我没有能力把你消灭,怎么办呢?我跟你一块儿死!还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而且‚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个说法不仅中国有,菲律宾有一个反抗西班牙统治的民族英雄,他又是一个诗人,他在就义前写过一首诗,这首诗里有一句话说‚我流出的血将染红明天的朝霞‛,这就是‚留取丹心照汗青‛;革命烈士夏明翰的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有一些话我觉得提得真精彩,比如说《共产党宣言》讲社会主义、无产阶级革命说是‚无产阶级在这场革命中失去的是(只有)锁链,而得到的(将)是全(整个)世界。‛哎呀,这种语言力透纸背,千钧之力啊!还有他最后有一句话说:‚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个是中文的翻译更悲壮,‚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他原来德语的原文我不会,但是英语我见过,因为我去过马克思墓,那上边写的太简单了,就是说‚All workers unite!‛很简单,‚所有的工人要联合‛。我还想到一些很有名的词儿,比如说,你们这个年龄的人肯定也知道季米特洛夫,他是共产国际的一个活动家,是保加利亚的一个领导人,这个季米特洛夫曾经被希特勒的国会纵火案所诬陷,不知道怎么有个疯子一把火把德国国会给烧了,于是法西斯集团就借这个机会镇压所有的左翼政党和工人团体,逮捕了季米特洛夫,季米特洛夫在被审判当中他不要律师,自我辩护,把敌人的审判变成了他的讲台,在那里慷慨激昂地讲话,所以他真是当时那个时候共产主义的一个明星,他一句话说‚当中世纪的教会把主张地动说的科学家烧死的时候,这个科学家说:‘你可以烧死我,但是它在转动着!’‛它在转动着!多棒啊!还有他说‚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决战的时刻到来了!到时候我们不做铁锤便做铁砧‛,也就是你不砸他他就砸你,当然从现在来看对这个事情还是应该一分为二,他没有充分考虑事物的复杂性,但是从语言来说它是非常有力的,这是政治上的一种情况。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这种语言和文字又会变成政治家的一种武器,变成了政治家的一种障眼法,他用来遮蔽事实的真相,用来推迟真相的出场。我们文化大革命中有些人宣传得非常好,而且大家都说这人讲得真好,但是那些话是经不住研究,是经不住推敲的。我这里就不说具体是谁说的了,这人介绍经验的时候说,我们这儿对待自然灾害,我们的经验有三条,第一,要承认它,第二,不怕它,第三,克服它!讲得铿锵有力,而且还有第一第二第三,但是他讲得全是废话,和没讲一模一样啊!什么叫第一承认?你承认不承认山水下来把你房子都已经冲走了你还不承认?就是有时候他讲些同义反复的东西,比如说有些领导人讲话,说什么叫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呢?第一,不是三心二意,第二,不是半心半意!这叫什么?这叫同义反复,你说来说去实际上一句话都没有说。前几个月外国媒体评文理不通奖评给拉姆斯菲尔德了,这个拉姆斯菲尔德后来在凤凰台上就多次播放他这个讲话:‚I don’t know what I know or I don’t know, If I think I know I’m not sure I know or I don’t know。‛就是当时人们问他关于伊拉克形势啊,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追究这些事情的时候,他就说我们并不知道我们知道什么,我们也不知道我们不知道什么,我们以为我们知道什么,但是不见得就是我们知道什么。这就是拉姆斯菲尔德说的。有时候搞政治真是练语言啊,我在香港看过老布什竞选的一个新闻片,老布什他讲一个问题,就是要不要加税,他就保证我绝对不加税,他用手指着嘴(动作),说:‚Pay attention to my mouth!I say,NO,NO,NO!‛他说请你们注意我的嘴,注意我的口型,我说了不加税,‚NO NO NO‛,我三次说了不加税,然后他上台三个月后就加税了,然后他又讲,我当时说不加税有当时的情况,现在说加税有现在的情况,情况变了提法自然会有改变!这个语言文字真好啊,没有语言文字怎么办?怎么解释这些事情?中国是很注意外交辞令的,我小学的时候就学过晏子使楚,晏子使楚这一类的很多故事那不就是靠语言吗?他就显示出了语言的魅力,最后那个楚王就说:‚寡人自取辱焉‛,就是等于他承认败在晏子手下。还有说客,《史记》上就有很多说客,说客就靠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改变形势。有时候我开玩笑,其实我的话并没有恶意,只是听起来可能有贬义,我发现好多人包括我自己,我说我们到底算什么劳动者?算体力劳动者?不算!算脑力劳动者?不能一天老用脑子,很累的!后来我归结为‚口力劳动者‛,很多人都是口力劳动者,靠口力劳动改变、调整着政策,政策的调整那要靠口力,包括文字也是把口说的东西记载下来,所以我就说这些,政治化的东西我就不多说了,‚天机不可泄露‛。
第五,语言的审美功能。语言产生之后可以成为审美的对象,其实刚才我讲那些我喜欢的词的时候,已经包含了对它的一种审美的感受,一种审美的接受,因为你不能单纯的说哪个词一定好,哪个词一定不好,褒义词都是好词,贬义词都是坏词。语言和文字尤其是像中国的文字有这样巨大的审美功能也是很少有,它的音乐感,我读文学作品包括我自己写东西,我特别追求的就是这种音乐感。好的句子你怎么看怎么舒服,怎么念怎么舒服,别人念你怎么听怎么舒服,而不好的句子他怎么着都别扭。其实拉姆斯菲尔德获得文理不通奖的那一段讲话从单纯的审美意义来说他有一种喜剧的乐趣,用英语来评价的话‚He is funny‛,我们也可以说是‚He is fantastic‛,他是奇妙的,而且是喜人的,这是从单纯的审美意义来说。我有时候喜欢一些不上经传的作品,我就是觉得它的发声好听,内容当然可以,不算深刻,也不算感人,也没有包含巨大的道德的、社会的或是人生的内涵,但它的声音实在是太好听。比如说苏轼的,‚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怎么那么‚帅‛啊这诗?太帅了!‚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唱歌你就唱不到这么好,再比如说‚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这声音真是太好听了。你就单纯从它的审美的角度,不去管它的内容,而且甚至与那些从内容上来说值得推敲的,不一定很积极,不一定很健康,也不一定同情劳动人民,也不一定代表先进的生产力和先进的文化和人民的最大利益。但是这些词藻,这些词句,这些文字加在一起给你美感。我为什么喜欢李商隐呢?李商隐他能够把他那种消极的、悲哀的、乃至于颓丧的情绪审美化。李商隐他能够用特别美的文字,用特别美的语言,甚至用富贵的词汇,比如说金玉、蝴蝶、花卉等等,用这些东西他来把颓丧的情绪加以包装,实际上颓丧的情绪变成一种曲折有致、美不胜收的这么一座宫殿。譬如说我最喜欢他的两句,这是最颓丧的,‚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哎呀,这太悲哀啦!‚红楼隔雨相望冷‛,他是不沟通的,他是隔膜的,‚相望冷‛,他是冷雨,‚红楼隔雨相望冷‛,你觉得这个冷啊,读到这里就有点儿冷到骨头里去了。‚珠箔飘灯独自归‛,这么美!他为什么这么美啊?红楼在雨里,他是红楼啊,不是土楼,也不是地堡,‚地堡隔雨相望冷‛,这就不行了,‚珠箔飘灯独自归‛,他这不是纸灯笼,也不是拿着一根蜡,更不是拿着手电筒,‚手持电筒独自归‛,那就完啦!甚至于这种悲哀的情绪,消极的情绪,失望的情绪,软弱的情绪,所谓‚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这雨都是飘着的,飘到瓦上,不是落到瓦上,雨没有重量,又有风,风也很小,没有大风,大风干脆呼噜呼噜呼噜吹一家伙也可以,他连旗子都不能吹满了,不能吹满旗子迎风飘扬,所以这个语言呐他变成一种审美的呼唤。新诗里头舒婷有两句话,实在是写得非常具有审美的价值,这诗我记得不是很清楚了,她说‚也许有过一次呼唤,却永远没有应许;也许有过一次约定,却永远没有如期。‛Beautiful!太棒了!这就是一种语言的审美化。一念这个我总有一种恶作剧的心理,我就想起我上小学的时候,男生三四年级的时候就开始发坏,我们一个同学就学着唐山味儿教我一句话,‚我说老妹子啊(连读),你咋不爱(发后舌音)我呢(nin音)?‛这就缺少审美价值,显得粗鄙不堪,至少他这是顽童语言,没有什么特别恶劣的,可是如果一个同学在自己私人的感情生活上不太成功,不太顺利,那么你就背诵一下‚也许有过一次呼唤,却永远没有应许‛,‚也许有过一次约定‛,当然也许连约定都没有,‚却永远没有如期‛,是不是你自个儿也显得雅一点儿了?也不必闹得太大发了,也不必太出丑了,语言他就起了这么个作用。有时候语言会变成诗,有时候会变成名句,叫做‚千古丽句‛,有时候变成奇文,有时候变成戏剧的台词。我看曹禺的《雷雨》,我就特别喜欢其中那些最普通的话,特别是《雷雨》的第二场,就是侍萍和周朴园见到了,侍萍说了:‚那已经是几十年以前的事了,那时候还没有用洋火。‛洋火就是火柴,我不知道她是哪一根心弦给我拨动了,她这个‚没有用洋火‛就引起我本身那么多沧桑感,因为我经历过,小时候常说‚买包洋火去吧‛,它叫洋火,不叫火柴,叫火柴已经很先进了,现在火柴都很少用了,因为有了其他的取火的方式,也很难买得到了。然后还有一句话说:‚侍萍老喽,老的连老爷都认不出来了……‛何等的悲凉啊!这很有一种味儿,和那个‚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本质是一样的,但是他又是另一种悲凉。所以我们觉得语言文字它不但是有声音,而且是有表情的,它是有动感的,它是有形象的,它是有色彩的,它处处都在感染着你,处处都在触动着你。
第六,语言的神学效应。语言不但有艺术的效应,有艺术的功能,有表意的功能,政治的功能,社会的功能,而且语言有强大的神学的功能。第一,很多神学的最根本的概念,它是语言的产物,是一种语言,譬如说终极,谁看见过终极?终极在哪里?你是活人就看不见终极,你看的只有那几十年,我们假设您长寿,您能活一百五十年,那一百五十一年您都看不到,更不用说终极了。譬如说永恒,你上哪去找永恒?但是永恒是一个词,是一个非常好的词,是一个非常有神学功能的词。本源,至高无上,造物,命运,无限,我们看到的都是有限的,无限是我们思想的产物,因为有这个语言,你的思想才有所丰富。轮回,末日,如果没有这样的一些语言,怎么可能有宗教?怎么可能有人的这种神学的追求和研究,当然还有更严肃的,上帝啊,佛啊,真主啊这样一些词,我们中国除了老天爷,灶王爷,玉皇大帝这些词以外,我们还有一些‚准‛或是‚亚‛神学的一些词,就是说哲学的,具有无限涵盖力的词。譬如说‚道‛,譬如说‚无‛,其实我想来想去这个‚无‛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你看到的摸到的都是‚有‛而不是‚无‛,但是看不见的摸不着的东西,就是说你经验以外的东西,语言和文字可以创造。语言和文字不但有经验性,而且有‚超验性‛和‚先验性‛,超出你的经验。还有一些伟大的词语,它们本身就具有一种神性,比如说正义,神圣,永生,就义,它有一种超越,对人生经验的一种超越,是对人生经验的一种升华。所以自古以来就有一种把语言神圣化尤其是把文字神圣化的这样一种倾向,世界上各个民族都在寻找一种具有神性的语言。比如说我们所知道的芝麻开门的故事,芝麻开门这就是咒语,你到了一座宝山的紧锁的石洞面前,你叫一声芝麻开门,这门就开了,然后所有的珠宝欢迎你去摘取,去收获,他们寻找这样的语言。福,福禄,福禄其实也离不开字,但是它有一种很特殊的写法,认为它有避邪的效应,过去北京有很多家里头如果有小院子的话,他就立一块石字碑,上边写着‚泰山石敢当‛。就是因为他们认为有些语言文字是有神性的。还有一种魅力,就是有人认为语言文字本身它还有一种神秘,它的背后有一种神的意旨,这个意旨是文字本身所不能直接提供的,是要靠你去钻研和体会,去探索的。中国有《推背图》,所谓‚河出图,洛出书‛,这里头他是一个神秘的东西。要是细讲起来语言和文字真是非常神秘,我相信语言是经过千万年才慢慢形成的,不可能一下子就这么完备,他在刚开始时候肯定有一点道理。比如我们说‚牙齿‛,说的时候这个牙齿的运动,牙齿的显露是很明显的,英语说tooth,teeth,他也有明显的牙齿的动作。‚舌头‛呢?说‚舌‛,这是对舌头的一种使用,英语的tongue,又是一种对舌头的表述。但是时间长了以后,你就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了,而这时候他就神秘了,怎么会有这么多的话这么多的语言,怎么会是语言代表language?老觉得文本后还有天意,而这个天意是不可测的,所以就有测字,所以有《推背图》,就要解释。外国人喜欢搞这个,我看过一本书,叫做《圣经密码》,说他们确认《圣经》是密码,他们请了美国中央情报局的退休的密码专家来研究,找出了它这个密码的规律,根据这个规律,他们发现《圣经》已经预言了所有的事情,预言了苏联的解体,预言了巴以冲突,预言了伊拉克战争,凡是发生的事情,密码都能找得出来。把语言把文字当成一种密码,然后寻找它背后的神秘,这个中国也不是没有这种传统,中国认为语言文字具有神秘性,说仓颉造字的时候‚天雨粟,鬼夜哭‛,啊,因为太智慧了,这个智慧是超人间的,超经验的,所以连天都下小米,鬼夜哭,连鬼都害怕,中国人这么厉害啊,仓颉这么厉害啊,所以说语言有神秘性,有神学的功能。这种把它当密码的游戏表现在占卜上面,他希望通过对一些卦辞的解释、解读能找出对人生、命运的预言来。
第七,语言还有一种心理释放和抚慰作用。语言和人的心理我觉得关系太大了。为什么呢?语言可以使你心里的郁结得到释放。我读过美国八十年代一个很有名的短篇小说家,现在已经去世了,叫做John Chiver,他的女儿叫Susan Chiver,她写过一本书回忆他的爸爸。她在这本书一开始的时候就说‚在我小的时候遇到不愉快的事,我爸爸就让我回到房间跪下来做一会儿祈祷。在我大了以后遇到不愉快的事,我爸爸就让我把这一切都写下来。在祈祷之后,写下来之后,我就变得平安多了。现在我遇到的最不愉快的事就是父亲的逝世,我要把这一切写下来。‛这是很普通的,一个人需要说,需要倾诉,一个能够倾诉的人他是幸福的,一个无人可以倾诉的人,他是可悲的。宗教信徒的忏悔,也起这么个作用。见到神父了,在一个很隐蔽的角落说:‚神父啊,我是有罪的。我的邻居评上高级职称了,我没评上,我真恨他呀,昨天我给他的狗投了毒了。‛神父说:‚啊,我的孩子,你已经有了认识了,你快再买一条好狗送给你的邻居吧。你这个罪不太大,上帝会饶恕你的。‛然后摸摸他的脑袋,他就舒服啦!闹不起神经病来。有时候我觉得语言有一种释毒的作用,他把那种非常负面的,非常消极的有可能成为毒素的,有可能引起癌变的那些经验,那些体验,那些情绪,把它通过一定的语言文字的形式写出来以后,就是经过了这么一个无害化处理的过程。李商隐也是这样,李商隐虽然消极,但是他的诗写得漂亮,他要有很好的音韵,他要有很好的典故,他要有非常精确的对仗,他要有精美的文字的选择,所有这些都是无害的,这是种无害化处理。我还常举一个例子,比如《红楼梦》,晴雯的死宝玉义愤填膺,但是宝玉义愤填膺他又不太可能在荣国府,在大观园掀起一场抗暴,抗谗言,清理小人的这样一场运动,连绝食他都没有,宝玉怎么办呢?他就写了一篇《芙蓉女儿诔》,而且这个《芙蓉女儿诔》也是骈体,写完之后自己在那里摇头摆尾的念,林黛玉还听见了,然后林黛玉就过来了,过来以后还跟他提一提说哪个字该怎么改一改,哪个词该怎么改一改,这样就把对晴雯死的愤激之情转化为对‚诔‛这种文体的一种修辞学的讨论,把它雅化了。不但雅化了,而且释毒了,把它无害化了。所以这本身我就透露了一个消息,语言文字既很好也很厉害,也很冷酷,他把一个对人的死亡的正义的愤怒最后变成了文字的推敲。中国的戏曲和国外的戏曲比较起来,中国戏曲的大仁大孝,大忠大奸,大锣大鼓相对来说比较强烈,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他的心里上的积蓄太多,压抑太多,他需要语言的宣泄,而语言的宣泄无论如何比他上街宣泄要安全得的多。秦香莲见皇姑,皇姑问‚你为什么不跪?‛秦香莲说:‚按照国法,你是君我是臣,我应该给你跪,按照家法,我是大你是小,你应该给我跪‛(原文记不太清),这个思想本身并不算很先进,但是在当时来说她敢这么说话也还是出气,别的时候不敢说就在戏里头说一说嘛。通过这个东西她能够维持一种心理的健康和平衡,这就是语言的心理的释放乃至于释毒的作用。
第八,语言是一种游戏。语言文字有很大的游戏性,它消遣,有很多纯游戏性的语言游戏和文字游戏,我小时候,学了很多这种游戏性的东西,而且听起来不太有道理的,没有什么意思的这样一些文字,但是它很有游戏性,比如说模拟的快板儿,说‚打竹板儿,迈大步,眼前来到棺材铺,棺材铺的棺材真叫好,一头大来一头小,装上活人跑不了,装上死人活不了。‛我觉得这是很天才的,没有什么意义,也没有攻击棺材铺的意思,也没有为棺材做广告的意思,这是一种游戏。还有很多例子,我的孩子小的时候那么多革命的好的童谣教给他,他不学,他就会说什么呢?‚一个小孩儿学大字,学,学,学不了,了,了,了不起,起,起,起不来,来,来,来上学,学,学,学文化,画,画,画图画,图,图,图书馆,管,管,管不着,着,着,着火了,火,火,火车头,头,头,打你一个大锛儿头!‛这就是游戏,它有什么意义?既不反动,也不革命,也不进步,语言文字有这种游戏功能,人多了一个玩儿的东西。动物吧,一只猫它可以玩儿个球,玩儿个线团线头什么的,再没别的玩儿了它可以
lěi玩儿自己的尾巴。但是人就比较幸福,人可以玩文字,可以玩语言,而且还有各种绕口令,像是‚吃葡萄不吐葡萄皮儿,不吃葡萄倒吐葡萄皮儿‛,这就是游戏,因为这话是不通的,你不吃葡萄怎么吐葡萄皮儿呢?后来我在德国,在波恩一个汉学家的家里,我找到了一个二十年代德国汉学家写的《北京口语词典》,其中有这个绕口令,那时候比较规矩,是‚吃葡萄就吐葡萄皮儿,不吃葡萄不吐葡萄皮儿‛,它是很合理的,但是游戏性不如这个,‚不吃葡萄倒吐葡萄皮儿‛,游戏性就增加了,是把它荒诞化了,这都是一些游戏。中国的游戏还多了,比如说回文诗,这诗从第一个字念可以,从第几个字念也可以,它是循环的,是转的。苏小妹三难新郎,其中就有回文诗,所以极具游戏性。我上小学的时候的大家都喜欢唱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可是我们的同学给改了,‚来一碗粥,要咸菜不要窝头!‛那么这个同学是不是对岳飞有不敬呢?是不是有私通秦桧的嫌疑呢?没有。真没有。他就是觉得你老唱‚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没有人笑啊,改成‚来一碗粥,要咸菜不要窝头!‛大家就一团乐了。解放以后我们有一个歌叫做‚我是一个兵,来自老百姓‛,马上这个同学又给改了:‚我是一块冰,吃了肚子疼!‛人的本性有一种拿语言和文字……,你可以搞得很神圣,也可以把他搞得非常游戏,当成个玩意儿随便玩儿,就像魔方一样,你可以这么拧,也可以那么拧,放地下转一转,碾一碾,搁脚踹一下,总之是玩儿,这是一种游戏。
第九,也是最重要的,语言有一种发展人的能力。它本身有一种发展能力,有一种组合能力,有一种衍生能力。就是说语言本身在人把他创造出来以后变成了一个世界,变成了一个有机的,活的东西,这个本身是在不断的变异,不断的组合,不断的发展,它培养了人,比如说有了数字,它培养了人的条理;慢慢地我们有了反义词的概念,很多新词就创造出来了,譬如说我刚才提到的无限,无限是一个超验的概念,它是怎么来的呢?因为我们有有限的经验,对有限我们是有经验的,我们知道空间是有限的,时间是有限的,您兜里的钱也是有限的,有了对有限的经验,你就想这个有限的反面是什么呢?是无限,长生不老,天地同辉,这是无限。有了短暂的经验,然后想和短暂对立的是什么呢?是永恒,这样我们就创造了永恒。对反义词的思索使我们人产生了超验的概念,有与无,物与神,文与理,都是这样。比如说很多成语,这些成语出现以后,它是经历着一个变异的过程,这个过程我们现在很难作价值判断,它是好还是不好,比如说现在,包括国务院的政府工作报告里经常有这么一个词叫做‚知难而进‛,这个成语原来是‚知难而退‛,但是现在已经快有人不知道‚知难而退‛了,只知道‚知难而进‛,为什么呢?因为毛主席他来了一个‚知难而进‛,毛主席最喜欢改成语,‚前仆后继‛,他来了一个‚前赴后继‛,‚知难而退‛他给改成了‚知难而进‛,他用他的价值观念来改成语。但是起码我刚才说的那两个改法已经被广泛接受了,到处都在讲‚知难而进‛,到处都在讲‚前赴后继‛,比较吉利,而‚前仆后继‛听起来就不怎么吉利。所以语言本身有变异的可能,有衍生的能力,还有自我完善的能力。有时候语言的组合丰富了人的思想,当然首先是人的思想丰富了语言,但是反过来语言的组合又丰富了人的思想。譬如说‚有志者事竟成‛,但是我们马上按照这种模式可以提出几种不同的命题来,一种是‚有志者事不成‛,‚有志者事未成‛,我们可以举出很多的例子,一个是空有大志,到最后蹉跎一生,并无成就,你不能说这没有啊,不能说保证百分之百的‚有志者事竟成‛,能有百分之十的‚有志者事竟成‛就不错了。还有就是‚无志者事竟成‛,有没有这种例子?至少相声里是有,比如说‚黄蛤蟆‛啊等等,有许多无志者他反倒事成了,有志者事反倒不成。还有一种就是‚无志者事不成‛,这和‚有志者事竟成‛没有什么矛盾。还有一种,即不算有志者也不算无志者,事没算成也没算多么不成,这样的一大批。你就从这个‚有志者事竟成‛上,从这种语言的单纯的组合上就可以看出语言本身能够怎样的衍生,怎样的变化。周谷城(副委员长)教授曾经给我讲过一个例子。四九年的时候他去北京看望毛主席,毛主席踌躇意满,说:失败是成功之母,真是这么回事,我们从南昌起义,井冈山,秋收起义,一次一次反围剿,我们失败了多少次,最后我们成功了。周谷城当时来了一句:‚主席,成功也是失败之母!‛——主席略显不悦,主席问‚怎么讲?‛周谷城说‚成功容易骄傲啊,骄傲又使人落后……‛就差不多这么个意思,‚成功了人就容易……腐化啊什么的,这样的话不就引起失败了?……当然,主席例外!‛‚主席例外!‛,他就加了这么一句,这是周谷城亲自对我说的,后来我个人就给他这话作批注——画蛇添足,越描越黑。你如果选择词句,用比较正确的说法,你应该这样,毛主席问‚怎么讲?‛你说‚历史上有过这样的事情,成功了之后注意不够结果失败,但是我们现在吸取了教训和历史经验,我们会摆脱这样的悲剧……‛,这样说就好了!我要是替周谷城来说这话的话,可能还不止当副委员长!但是毛主席当时还算挺好,‚啪‛一拍桌子,说:‚你讲的有理!‛后来我就想成功是失败之母,失败是成功之母,成功也可以是成功之母,一个成功引起一个成功,失败也可是失败之母,或者成功失败各不相干,并无母子关系,这都是可能的。就是说你看着是语言文字的来回的调换,来回的组合,来回的排列,正义词改成反义词,或者是把宾语换成主语,但是本身他丰富了思想。相反的如果我们既没有成功,也没有失败,也没有之母这样的概念,我们的思想会贫乏得多。所以一个没有语言没有文字的人,一个失去了自己的语言和自己的文字的民族是最可悲的。
语言的陷阱
刚才这些是从语言的正面来说的,但是从反过来说语言本身又是一个陷阱。第一,语言不可能完全准确,语言怎么能完全准确呢?我们都知道轮扁论斫
zhuó的故事,有一个造车轮的阿扁,这个阿扁看到齐怀王在读书,他就问怀王读什么书啊?齐怀王说我的是圣贤之书,他说这不过是糟糠而已,齐怀王就问‚有说乎?‛,你有道理吗?给我讲讲。阿扁就说,以做轮子为例,‚斫‛以我的体会是类似于砍但又不太一样的工具,不是斧子,也不是锯,他说你砍的劲儿大了它就苦了,砍的劲儿小了它就甘,这个苦字到现在我们还用,就是说这东西你去的太多了就苦了,做过了就是弄苦了,用的力量不够就会甘,就甜了,现在这个不太用了。但是你怎么能够掌握的合适呢?无法传达,无法用语言来描述。你只能自己慢慢去砍、砍、砍、砍……,然后就掌握住了,他说连做轮子,语言都是无能为力的,那么你写一本书来教人的用处就是很小的,你何况是治国平天下的大事呢?你不能说治国平天下的大事比做轮子简单。所以能够写下来,能够说出来的全是糟粕。所以老子讲,‚智者不辩,辩者不智‛,禅宗讲,‚不可说,不可说‛,越是最精妙的道理越是不能说。至少到了孔子他有‚述而不作‛,说还行,但是不能作,为什么呢?因为‚说‛有很多弹性,有很多灵活性,有语境,有语气,有对象,像我们今天在这里说,有交流,有呼应。但是写成文字了,比如说我今天讲的这个,万一被你们整理出了一个文本,那是很不幸的一件事。你要再看,那就是胡说八道,信口开河啊!是经不住推敲的,这样一来问题就多了。所以它是不准确的。
第二,把任何东西写下来以后,它会简单化,它会教条化,它会呆板化。本来灵活的,极好的一个论断一个见解,写出来以后变成死东西了,它就暗藏着变成教条,变成呆板的可能。
第三,你说的越是普及,就越有降低水平的可能,它被通俗化、被庸俗化了,最后,我有一个不雅的词——被狗屎化了。很好的一个见解,很好的一个说法,尤其是如果一强迫,完了!那么说出来的多半是狗屎,多半不是见解,多半不会有很珍贵的思考的成分在里面,因为它变成人云亦云了,变成各执一词了,就像文化大革命中打语录仗似的,你背一段语录,他那里背一段语录,把语言文字所表达出来的精彩的东西加以歪曲,加以简单化。所以我们在讲到语言文字的重要性的时候,我们无论如何还要看到,尤其在我们中国,有一种反语言文字的,非语言文字的传统。就是我们现在评价一个人往往还用到一个词叫厚重少文,什么样的人厚重呢?他的话不多,而且话文采不多,这人没有什么文采,拙嘴笨腮,那语言,有话不大会说,他的另一面给人的感觉比较厚重,比较稳定,比较可靠,比较忠诚,这个是中国长期形成下来的。正是因为语言文字有这种侧面的反面的东西,你说的太多了令人马上就想到言过其实,你说得的不准确,你说得夸张,你是所谓嘴皮子上的功夫。什么原因呢?因为语言太发达了,他会脱离现实,它和求真务实的精神不符合了。您要是到上级那里开会,比如党委书记去省里开会,你这里天花乱坠的给他讲一段,你可千万别以为会对你印象好,肯定把你从后备名单里头给去掉了。所以我们有很多对语言不利的说法,‚夸夸其谈‛,‚口若悬河‛,‚言语的巨人,行动的矮子‛,那么我们现在批评的是行动的矮子,但是我们老是寻找那种结结巴巴的话也说不清楚的行动的巨人,这个也有点偏颇。演说,答记者问,记者招待会,既需要行动的巨人,也需要言语的大师,我们应该提倡言语的大师和行动的大师。
第四,语言规定了你的思维。我们现代人出生以后接触到的现有的语言信息太多了,根本你想看也看不完,想消化也消化不清楚,所以你只剩下学舌的份儿了,已有的语言已经规定了你的思维,使你的思维不能解放,不可能有什么别的新鲜的想法。本来这是非常好的事,‚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太好了,现在的孩子一般话还没说全已经都会背这首诗了,然后你一看到月亮就‚低头思故乡‛,那这个月亮到底是什么样儿,你就没有那种真实的原生的感受,你只有这个诗歌里边儿的。我就想我小学学作文的时候我买过一本叫做模范作文读本,现在这一类的东西那就是汗牛充栋了,这个读本给我印象最深就是我学会了一个词叫做‚皎洁‛,皎洁的月亮升起,我过去对月亮有感觉,觉得月亮当然她没有太阳那么亮,又不象星星,不知道该怎么形容,我发现了皎洁之后又发现了月亮,我觉得皎洁这两个字给我的帮助太大了。但是到后来我特别痛恨这两个字,我说你形容月亮,描写月亮,感受月亮你什么都行,老是‚皎洁‛,张三是皎洁的月亮,李四也是皎洁的月亮,弱智者也是皎洁的月亮,汉奸也是看见皎洁的月亮,我就是不‚皎洁‛!皎洁统治了人的思维。所以。已有的语言和文字的信息既是我们的财富,又是我们真正认识世界,进行创造的一个阻隔。
第五,语言还有一个陷阱就是从理论上说一切已经说出来的尤其是写下的东西都有可能被驳倒,我现在不管事实是不是被驳倒,但就是说你要抬杠,那没有一句话是不能抬杠的。说人都要吃饭,他说正绝食的人就不吃饭,刚做完肠胃切除手术的人也不吃饭,年岁过大,靠鼻饲的人也不吃饭。我不想多举了,就是说没有什么话是不可以推敲的,是不可以驳倒的,为什么现在文坛上有一批酷评家?因为语言和文字是最容易驳倒的,一个实验结果你想驳倒没那么容易,除非你自己也做一回试验。一个物理定律你想驳倒他不是那么容易,可是一个语言和文字所构成的,所表达的思想,所表达的命题,你可以攻其一点而不及其余,你可以无限夸张。有时候我们在生活中还可以常常看到两个人在讨论一个事情,本来是一个非常细微的差异的见解,但是两个人各不相让,你抓你的辫子越来越多,他抓他的辫子也越来越多,你说从来没见过!什么叫从来没见过?昨天你还见着呢!那个说你就不信,你不信管什么用啊?毛主席都信!语言文字可以造成人的沟通,又可以引起人的分歧,可以促进我们的思想、我们的感情更加成熟,更加明晰,或是更加敏锐,也可以阻隔我们的思想和感情来制造许许多多的无聊的冲突。我们可以想想在某种意义上说语言文字所制造的废品,所制造的垃圾,并不比语言文字所开放的奇葩少。非常抱歉,我也闹不清我今天讲了半天是不是又是一大堆语言的垃圾,请大家原谅。(完)(温奉桥、侯霞整理)
(本文为王蒙先生2004年4月14日在中国海洋大学的演讲)
第四篇:赵本山小品语言特色分析
赵本山小品语言特色分析
赵本山小品自1990年入春晚以来,十几年好评如潮,成了中国喜剧小品的王牌。他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生动诙谐幽默的语言特色。通过对赵本山小品语言特色的探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欣赏东北小品。
关键字
小品这种即兴式的表演形式需要丰富的生活阅历和生动的生活语言。赵本山,他来自社会最底层,6岁丧母,8岁离父生活颠沛流离,无所依托,他铲过地种过田唱过戏。他深深地了解生活在最底层的人们的喜怒哀乐,那些从生活的沃土中提炼出来的语言,经过他的悟性,一张口就能产生极强的喜剧效应。他的小品之所以让大家百看不厌,成为每年春节晚会的一个亮点,这与他独特的语言魅力有很大的关系。
这种语言包括口语和非口语两种形式,因为赵本山小品的成功仅靠口语是达不到的,他来需要非口语这种形式作为辅助。如肢体语言、特殊的表演技巧、人物形象、化装道具等等。只有这二者的有机结合才能称之为“赵本山小品”。
从口语这种语言形式来讲,它可以分为方言语言、生活语言、包袱语言、修辞语言四种。
一.方言语言。赵本山小品最不能被忽视的就是这一点,没有东北独特的方言,赵本山小品就不会有这么大的艺术魅力,就不会赢得这么多的观众。那东北方言是怎样成就赵本山的呢?
1.东北方言更接近普通话。东北普通话尽管有自己的方言地域性,但同北方其他地区相比,还是更接近与标准的普通话。在字词的读音上与现在的汉语差别不大。语言学家曾做过这样的调查比较,把官话方言八个次方言区个选一个城市为代表,即北京、哈尔滨、烟台、济南、洛阳、银川、成都、扬州。比较结果显示,东北官话比较接近北京官话。因此,东北人说的普通话更接近现代汉语普通话,那么东北普通话小品也就更能被大众所接受。[1]
2.东北方言有很强的包容性。在东北广大的草原上世代居住着满、蒙、鄂伦春、锡伯、朝鲜等少数民族,他们主要以游猎为主,后来清兵入关后,才涌入了大量的汉人。据历史记载,仅1920年到1930年间,移入东北的移民就多达600万,这些移民多是从河北、山东闯关东的难民。这些冲破禁锢来东北谋生的人又形成了东北特有的“关东文化”。另外,东北区绵长的边境线,与蒙古、俄罗斯、日本、朝鲜等东亚周边国家都有悠久的交往历史。在长期的交往和贸易往来中,东北方言不仅吸收了周边国家的方言口语,也吸收了外来语的部分词语。东北方言不但包括东北地区少数民族语言、东北以南各地方言、还包括外来词,着充分说明了东北方言极大的包容性,这种包容性又见证了东北地区少数民族风土人情,也见证了民族融合的历史过程。因此,使更多的人对东北语言与文化产生了浓厚的猎奇心理,着也是赵本山成功的原因之一。
3.东北方言中质朴的乡音。东北方言具有质朴、实在、粗犷、质感/等特点,这与东北人的生理特点和性格特征相符,同时东北方言还有诙谐、幽默、俏皮等特点。平时口语中的“疙瘩”、“恩哪”、“唠嗑”、“忽悠”、“贼好”等方言,一旦形成语体,用到小品舞台上就会使人感到因为实在而幽默,因为质朴而诙谐,因为质感而亲切,它能最大限度的再现生活、表现生活、贴近生活,使观众领略到浓郁的原汁原味的东北乡土气息,从而传达出浓浓的乡音。
二.生活语言。“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赵本山小品从人民群众中汲取生活语言,再经过艺术加工,使这种语言更具艺术穿透力和传播性,同时又创造出强烈的艺术效果。鲁迅说过:“名家的话不一定都是名言,往往有些名言出于野老村夫之口。”赵本山小品的生活语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俗言俚语随处可见。在赵本山小品里俗言俚语的运用是其最大特色之一。如口头禅、顺口溜、打油诗、歇后语、谚语、俗语等等,这些语言来自民间,来自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与百姓不隔心,不隔音,平易自然,清晰活泼,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集中体现了东北农民质朴、幽默、乐观、风趣的特点。[2]
(1)
顺口溜:如《昨天 今天 明天》中:“大家好!九八九八不得了,粮食大丰收,洪水被撵跑,尤其人民军队更是天下难找,百姓安居乐业,齐夸党的领导,国外比较乱套,整天勾心斗角,今儿个内阁下台,明儿个首相被炒,闹完金融危机,又要弹劾领导,纵观世界风云,风景这边独好。”这段整而不齐,看似通俗随意的顺口溜却包含了对民情、国情、民心、军心、国家和党的政策几方面的概括总结,并且读来琅琅上口,容易记诵。
(2)
歇后语:如《拜年》中:“产房传喜讯——人家生(升)了”,“耗子给猫当三陪——挣钱不要命了”,“小家雀儿落电线杆——玩意儿不大架子不小”,“高压锅煮鸭子——肉烂嘴不烂”,“老母猪带口罩——还挺重视这张老脸”。这些语言不但让人忍俊不禁,而且还带有几分戏谑与调侃,能最大限度的调动人们的笑神经,达到预期目的。
(3)
俗语:如《卖拐》中“大忽悠”、“我不会忽悠,你自个儿整得了”、“你别在那儿叭瞎”。《拜年》中“你别老跟着瞎掺言”“干啥啥不行,吃啥啥没够”。《昨天今天明天》中“就是人长得坷碜点”,“你让大伙瞅瞅,你那张脸长的跟鞋拔子似的”,“这咕噜掐了噢”。《红高粱模特队》中“人是衣服马是鞍,一看长相二看穿”。这些俗语本身就有很强的表现力,再运用到舞台小品表演上,那就似锦上添花,魅力无穷了。
2.不同语体风格词语交叉使用。由于特殊的地域与历史,东北方言包含了丰富的语言体系。在小品语言中由于表达的需要,表演者会把各种形式,各种风格的语言加以运用,形成错综复杂、五彩缤纷、班驳陆离的语言特色。[3]方言、普通话,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平实语言、艺术语言、汉语、英语、日语、洋泾浜语,随意组合,任意发挥,使这些语言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生命力强,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昨天今天明天》中赵本山说他们感情出现过危机的一段话:“改革开放富起来之后,我们俩盖起了二层楼,这楼盖完了,屋多了,突然跟我提出来要分居,说搁一个屋睡耽误她学外语,完事呢说感情这个东西是距离产生美。结果我这一上楼,距离是拉开了,美却没有了!天天吃饭啥的,也不正经叫我了,打电话通知我,还说外语,hello哇,饭已ok了,下来咪西吧!”后面还有“赵忠祥是我的心中偶像”,“倪萍是我的梦中情人”。这段话包含了以上各种语言,由一个半百老人突然说出“分居”、“距离产生美”、“ hello,ok,咪西”、“心中偶像”、“梦中情人”之类的话,本身就带有新鲜与滑稽,怎能不另人发笑。又如《说事》中“谨以此书献给闹心的小崔,愿你看完此书一觉不醒,白云大妈雅赠。”“闹心”属于方言,“雅赠”又属于书面语,这二者的结合,既让观众感到亲切好笑,又让他们体会到了东北小品语言的活泼与独特。
3.超常语义组合。小品语言中常冲破语法和语义的限制,形成一种超常组合,从而造成一种新鲜感。这种“求新求异性原则贯穿在交际活动的始终。”[4]“具有新奇性的词语和说法才能流传的迅速而广泛,对常规表达的反叛能使语言素材焕发奇异的色彩。”[5]因此赵本山小品的灵活创造性给小品带来了新鲜的时代气息和现代感,发挥了语言材料潜在的话语功能。
(1)不受任何语法限制,口语随心所欲。
例如《说事儿》中“她剪完了就禽流感了第二天”,这表现了口语的灵活多变性,不拘泥于为语言所设置的条条框框中。又如《昨天今天明天》中“小伙长得比较帅呆了”,按常理,应该用“小伙长得比较帅”或者“小伙长得帅呆了”,可是赵本山却把这两句话合二为一,造成了一种新型的喜剧效果。
(2)打破逻辑与常规,凸现新型性。
例如《终点工》中把老年人分为几个类型:感情失落型、内分泌失调型、老年痴呆型、屋里憋屈型、没事儿找抽型、没事儿吃饱撑着型,这种分类从逻辑推理到词语搭配都突破了词语常规,挖掘了词语的表义潜质和语用潜能,话语表达大放异彩,实现了新颖化。
在赵本山语言中对各种语言表达方式上的运用都是灵活而富于创造性的,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步伐来调整话语习惯,这也是他小品长盛不衰的成功之道。
4.语言中的讽刺警示和耐人寻味。
赵本山小品中最能代表这一特点的就是他的“忽悠”系列,如《卖车》《卖拐》和《功夫》中讽刺那些贪图小利的人,同时也告诫人们要保持冷静清醒的头脑,用理智的思维来对待现实生活中的炒作现象。另外,他又能涉及现实生活中的另一些现象。如《钟点工》中,赵本山一出场就说:“睡得腰生疼,吃得只反胃,脑袋只直迷糊,瞅啥啥不对,追求了一辈子幸福,追到手明白了,幸福是什么?答:幸福就是遭罪。”这就把一个从农村到城市里居住,百无聊赖的寂寞老人。从形貌到精神状态和内心世界都纤毫毕现地刻画了出来,从而给更多的人以警示。
因此,我们不仅从赵本山小品里感受到了他的睿智,也让我们明白了在这个充满变数的时代中人生的 无常和戏剧性,更让我们认清了今天社会中趋炎附势的浮躁和人性的弱点。
三.修辞语言。
“就赵本山语言的创意来说,也颇符合文学语言信息构成的对立美学原则,即有意违背语言规范,造成语言的链条某些环节缺失,引发观众欣赏时的创造性,一受到娱乐和教育的双重功效。”[6]
为此,小品尽可能调动语言的修辞手段来实现这一目标,在赵本山小品中更是把这种修辞艺术运用的恰到好处,下面万亩来举例说明:
1.比喻:如作品《昨天今天明天》中,“她心眼儿太实,你说当时放了五十只羊,你好薅羊毛偏可一个薅。薅的这家伙跟葛优似的,谁看不出来。”把薅完羊毛的羊比喻成葛优,不但具体形象,而且用大家熟知的公众人物作喻体,这就更加强了他的喜剧效果。又如“我一开门,木桩子似的,两眼直勾勾地盯着我,偏要给我朗诵诗歌。”把一个人比喻成木桩子,更显出了这个人的憨直可爱,比喻也就更能显出效果。
2.飞白:如《钟点工》中,宋:“你就拉到吧,你就搁家整个网上网。”赵:“都多年不打鱼了,哪有网啊?”《昨天今天明天》中,“秋波是啥玩意儿你怎么都不懂,怎么这么没文化呢?秋波就是秋天的菠菜。”《红高粱模特队》中“基功不是带来的,基功就是基本功„„就是猫步。”“猫在散步?”由于小品中文化修养不高的 主人公在不了解词语的确切含义时,按自己的理解意会出来形成的解释往往使小品的情节妙趣横生。
3.押韵:如《牛大叔提干》中“刚才我一进门,好几个人把我给围上了。有的递烟,有的点头,有的哈腰,有一个女的长得挺漂亮个挺高,说啥要给我当秘书兼保镖,说着话眼睛还冲我瞟,把我心瞟得乱七八糟。”“腰,高,镖,瞟”这句整齐得押韵,在谈笑中道出了人的种种丑态,极富喜剧效果。又如《昨天今天明天》中“改革春风吹满地,中国人民真争气,齐心协力跨世纪,一场大水没咋的。”这句话读起来琅琅上口,和谐悦耳,让人感受到回环往复的韵律美。
4.双关:如《说事儿》中,赵:“你就飘吧,说不定哪天风大,把你这多朵白云给飘走了!”宋:“你黑土有能耐也飘呀。”赵:“我飘起来是沙尘暴!”这里把“白云”与“黑土”的表义与潜义都表现了出来,让观众回味的 时候又忍俊不禁。又如《三鞭子》中,范:“我这是平镜。”赵:“车都开你这样,还平静啥呀?”把“平镜”理解成“平静”,从而反映出内心的复杂与矛盾,从而达到了表现的效果。双关就是这样,简单的一个词只有仔细品味才能得出它的真谛。
5.顶真:如《三鞭子》中,“那时对付日本鬼子那是大坑套小坑,小坑套老坑,老坑中有水,水中还有钉,下去就没影。”尽管不是很整齐但是也有定真的风格,读起来也有一定的趣味。
6.仿词:如“挖社会主义墙角”仿成“薅社会主义羊毛”,“倪萍出本书叫《日子》,我这本是就叫《月子》”,还有后来的《月子2》,仿词就是利用前面的某个语素,构成新的词语用于后文。这种看似随意的摹仿中。实际却包含了很多笑料。
在赵本山的小品中,这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既可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新颖性和深刻性,同时又能使语言滑稽,风趣幽默,使观众在大笑中品味生活的乐趣。
四、包袱语言
别林斯基曾经指出:“任何矛盾都是可笑性和喜剧性的源泉。”赵本山正是捕捉到了今天这个充满变数的时代里的各种矛盾,发掘出它们的可笑性和戏剧性,从而为我们抖开一个又一个令人爆笑的包袱。赵本山的许多语言包袱直接来源于二人转的说口和东北民间口头文学。他将许多方言俗语糅合在一起,经过提炼整合,再经过他丑角化、夸张化的表演就独具一种情调、一番风味。他的这种包袱可分为以下几点:
1.调侃开涮,即拿自己或别人的缺陷作笑料。
如《昨天今天明天》中,宋:“我年轻的时候那绝对不是吹,柳叶弯眉樱桃口,谁见了我都乐意瞅。俺们隔壁那吴老二,瞅我一眼就浑身发抖。”赵:“哼,拉倒吧,吴老二脑血栓,看谁都哆嗦。”又如:《说事儿》中,“过去你那张脸,都哭笑不得的,现在跟紧急集合似的。”再如:《我想有个家》中,“我们俩结婚不到二年,她突然向我提出一个非常严肃而且带有原则性的问题,实在让我难以接受,说我缺乏男子汉气派,越看越象老太太。象吗?象点又有什么呢?这说明我长得超俗脱群,充分证明了那句话: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么。”这些调侃甚至戏谑式的语言,一经抖出,便会造成全场哗然。
2.追赶时髦,套用当今流行的时髦话语、歌词等制造笑料。
如:《功夫》中,“说来话长啊,记得那是2003年的第一场雪,比2002年来的稍晚了一些”“这是什么造型啊?挺别致啊,非常6+7啊,这当年叱咤风云的大忽悠怎么落到这步田地了?苍天啊大地啊,是哪位天使大姐给我出的这口气啊!猪撞树上了,你撞猪上了吧,追尾了是不是?”又如《说事儿》中,“绯闻!绝对的绯闻„„没有新闻的领导不叫领导,没有绯闻的名人那算不得名人„„做人难,做女人难„„”“做一个名老女人„„难。”再如:《策划》中,“下蛋公鸡,公鸡中的战斗机”“下自己的蛋让别人说去吧。”在小品的语言中,引用大家所熟知的流行歌词、流行广告语,赋予其新鲜含义,一般能收到理想的表达效果,还能使观众倍感亲切。
3.脑筋急转,前面说话很正常,后面突然来了一个违反逻辑的使人意想不到的结尾。如《拜年》中,高:“你今天去银行明天跑科委,你真是操碎了心,磨破了嘴,身板差点没累毁”赵:“还给寡妇挑过水,全乡都知道这事儿。”又如《我想有个家》中赵:“本人正像你在欲寻找的当中所提的那样,经历坎坷、心地善良、身体健康,有一定特长。请看这是证书。”黄:“六级木匠。”赵:“相当于中级知识分子。”再如《卖车》中,赵:“说你家小狗为什么不生跳蚤呢?”范:“因为我家小狗讲卫生。”赵:“错,媳妇告诉他原因。”高:“狗只能生狗,生不出别的玩意儿来。”赵本山小品就是在这样一个个意料之外,却又是情理之中的包袱中把观众的好奇心一步步引向高潮,从而带来无限欢乐。
4.移花接木,把本不属于着一时代的语言移用过来,而产生一种强烈的喜剧效果。
如《昨天今天明天》中:“这家伙把我们家里男女老少东西两院议员全都找来开会,要弹劾我„„后来经过全家人的举手表决。大家一致认为我给人陪礼道歉”。就这样把严肃的政治术语“议员”“弹劾”“举手表决”“陪礼道歉”移用到口语中,在增强幽默感的同时,有产生了亦庄亦谐的效果。
现在我们来谈谈赵本山小品中非口语的因素:
1.人物形象:有人说赵本山的长相本身就带有很浓的喜剧色彩,再加上他上场时十几年不变的装束,更是别有一番笑料。如他那一身蓝色的军服和军帽,就与现代的生活产生一种脱节,给观众造成一种空间与距离上的独特的视觉效果,从而引人发笑。他的搭档宋丹丹的出场也是别具笑料,两颗掉了的门牙,一个圆头棉帽,上面宽大下面收口的裤子,再加上一双旅游鞋,真是滑稽得不得了。另外还有憨直而略显笨拙的范伟,主动而且热情似火的高秀敏都给赵本山小品增加了很多搞笑的色彩,因而也让他的小品赢得那么多的观众,而且经久不衰。
2.肢体语言:赵本山有个招牌摔跤,如《三鞭子》中他从那架象征轿车的椅子上摔下来,《红高粱模特队》中从台子上摔下来,《拜年》中从炕上摔下来,《昨天今天明天》中从椅子上掉下来,《说事儿》中他没有掉下来,倒是宋丹丹一声吼,把小崔吓得掉了下来。这种频频出丑的现象,也是一种搞笑的因子在赵本山小品中起着不小的作用。还有它们动不动就脱鞋,盘腿来几近夸张的展现东北农民的特色,也有很大的趣味性。另外,宋丹丹的“走了”也是一种招牌。《火炬手》中因为自己不是选中之人而哭着要走,《钟点工》中由于自己的工作不能被理解就说“伤自尊了,走了。”还有《策划》中宋丹丹知道鸡被媳妇炖了的时候的“晕倒”和后面事情被赵本山搞定后的“复活”。这些都极具喜剧色彩,可以说没有这些优秀的搭档,就不会有赵本山的今天。
总之,赵本山的小品可以说是把中国的下品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他那根植于泥土的充满哲理的 质朴语言,给全国亿万观众带来了欢笑。在他的小品中凡是能够主题思想的各种语言手段,他都能化腐朽为神奇,如风行水面自然成文。仔细品味赵本山小品的每一句话,每一个情景都会让人忍俊不禁,在捧腹大笑之余,体味到里面的精妙绝伦,感悟到生活的真谛,这种真谛也许就是赵本山小品的语言真谛。
参考文献:
[1].刘勤 说长道短--东北方言小品的得与失
剧作家
2005.5
[2]金景辉
赵本山传
沈阳
辽宁画报出版社
2000.[3]赵贤德
[4]王希杰
[5]李海英
[6]徐建华 赵本山小品语言艺术
修辞学通论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6 赵本山小品的语言风格
烟台师范学院学报 赵本山小品的语言修辞艺术
2002.6 2003
第五篇:王蒙经典语录
王蒙经典语录
王蒙经典语录1
1、你必须以逸待劳,你必须心怀久远,你必须从容不惊,你必须举重若轻。
2、友谊不用碰杯,友谊无需礼物,友谊只不过是我们不会忘记。
3、只有去掉对世界,对他人乃至对自身的不切实际的幻想,才能安顺快乐。
4、该玩就玩玩,该放就放放,该赶就赶赶,该等就等等…永不气急败坏,永不声嘶力竭。
5、生命的健康固然需要有健壮的身体,但这绝不是生命健康的全部意义。真正的生命健康乃是非痛苦的、非歪曲的人生。
6、真生命真事业真学问真爱情只能属于无所畏惧的人,具有某种“傻子”气质的人。
7、当了部长,才知道官小。
8、俗并不可怕,俗人也不可怕,可怕的是用俗来剪裁、排斥一切高尚和高雅,或者使世俗向低俗再向恶俗发展。还有令人起鸡皮疙瘩的,是自己已经俗得可以了,偏偏还要以高尚和高雅…
9、相见短而分离久,热闹短而寂寞长,荣华一瞬而萧索永时,青春片刻而衰亡继来。
10、遗忘帮助我在一些事情上转过脸去,信念帮助我在另一些事情面前点燃起照明的火把。
11、自己丰富才能感知世界的丰富;自己善良才能感知世界的美好;自己坦荡才能逍遥地生活在天地之间。
12、高尚有高尚的代价,低下有低下的收益,清高有清高的寂寞,浑水摸鱼有浑水摸鱼的红火,智慧有智慧的痛苦,愚傻有愚傻的福气。
13、由于有所共鸣与传承,人类才不至于过分地迷失和绕圈子走老路,由于有所区别,人类才会有发展。
14、我提醒你,我们那么早就见面了,你说是的,我却觉得你也许没有记得那样仔细。
15、不要被大话吓住,不要被胡说八道吓唬住,不要被旗号吓唬住。
16、人生一世,总有个追求,有个盼望,有个让自己珍视,让自己向往,让自己护卫,愿意为之活一遭,乃至愿意为之献身的东西,这就是价值了。
17、人有时候需要等待,有时候需要忍耐,有时候需要为顾全大局而保持沉默,有时候一时看不清楚需要再看一看。
18、学习使我不悲观、不绝望、不疯狂、不灰溜溜也不堕落,而且不虚度年华,不哭天抹泪、不怨天尤人、不无可奈何、不无所事事。
19、相信时间,时间对善良有利,对智慧和光明有利,对阴谋不利,对狭隘不利。
20、一个人为了柴米油盐,为了住房这样的事去忙碌、去奋斗是不可耻的,是应该珍惜这种生存权利的。
21、多好的事情都有过去的时候,多坏的事情也有过去的时候。
22、真正厉害的人从来不暴跳如雷,从来不泼污水。
23、自己弄不清楚的东西不一定就坏,对于自己闹不明白的东西明智的做法是一看二研究,不行就先挂起。
24、青春是伟大的财富,信任是永远的靠山,率真是制胜的法宝,好奇点燃了学习的热烈,友善铺就了向前的坦途。
25、任何事情,急于求成都是幼稚的幻想,急于求成的结果一定是不成,对此不应该有任何怀疑。
26、颂扬别人常常是肯定自己,指责别人常常是反射着自己的弱点。嘲笑自己常常是嘲笑别人,给别人抬轿其实也是抬自己。以上是分享律,或日借光效应。
27、多学一种语言,不仅是多打开一扇窗子,多一种获取知识的桥梁,而且是多一个世界,多一个头脑,多一个生命。
28、颂扬别人常常是肯定自己,指责别人常常是反射着自己的弱点,嘲笑自己常常是嘲笑别人,给别人抬杠其实也是抬自己,以上是分享律,或曰借光效应。
29、人们对天才有许多定义,有的说天才即勤奋,有的说天才是三分运气七分汗水,都言之有理。但如果是我,如果浅薄如我都能有机会谈天才的定义问题,我要说,天才即集中时间、集中精力。具有正常智商的人,如能集中自己的时间与精力,全力做好一两件事,而且是长期坚持不懈,一般都能做出不俗的成绩,都能表现出相当的才具来。
30、世上有拾金的,有拾银的,有拾铜钱的,就没听说过有拾骂的。我骂的是你,谁说的.?身正不怕影子斜,无病不怕喝凉水。
31、世界上绝对不是只有黑白两种颜色,善恶两种品德,敌我两种力量,正谬两种主张,资无两个阶级。
32、幽默是一种执拗,一种偏偏要把窗户纸捅破、放进阳光和空气的快感。
33、人生最缺少的是什么?是时间,是经验,是学问,更是一种比较纯净的心情。
34、我爱生活,我叹息一切美好的瞬间的短促。只有文学才能使美好的瞬间与永恒连接起来。
35、一个人总是能够用自己的理想来超越自己的成熟和经验,又总能够用自己的成熟和经验来校正和丰富自己的理想。这是一个最好的状态。既是理想的又是实践的,既是成熟的又是天真的。
36、首先是要找对找到找定自己的优势。虽非大才,必有可取。相对而言,你应该发挥自己的长处,切不可离开自己的条件自己的长处而这山望着那山高,总觉得生活在别处。
37、一个人应该知道自己能够做什么,应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更应该知道不应该做什么,不要做什么,其实做也做不到什么。
38、善于等待的人是聪明的人,也是真正有信心有能力有头脑有见解的人。
39、敌视野蛮与愚昧本身,也可能成为一种更可恶尤其是更野蛮和另一种类型的愚昧,对野蛮必须耐心,对愚昧必须有所同情至少理解,必须抱帮助的态度。
40、耐心高于智慧,耐心重于道德,耐心战胜了而且必将继续战胜任何对手。
41、志向一经确定就不再是幻想梦境,而是巨大的实践,是一系列问题的挑战与应答,是沉重如山的劳务。
42、一切决定于时机,时候到了石头里也会孵出小鸟,时候不到火焰里也照样透心冰凉。
43、一切被推崇,提倡,珍爱的东西,都是祸害之源,争夺之根,虚伪之由,占有与窃取的教唆者,是一切罪恶的源头。
44、过于伟大或者过于卑微,过于高明或者过于愚蠢,过于奇特或者过于陈旧的话语,都值得怀疑。
45、我赞成不搞无谓的争论,对于花样翻新的名词口号,对于热点热门,对于咋咋呼呼,我常常抱不为所动怒,静观其变,不信其邪,言行对照,比较分析的态度。
46、凶恶每“战胜”一次善良就把自己压缩了一次,因为它宣告了自己的丑恶。善良每败于凶恶一次,它就把自己弘扬了一次,因为它宣扬了自己的光明。
47、所谓成长,就是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破灭了,而另一些合理的科学的理念一步一步变为现实。
48、才华是一眼看穿的分明的眸子。
49、我说,黑猫和梨花可能是偶然,眼睛和春天却常常与我相伴。
50、政治有时候会扭曲生活,但生活会消解政治。老百姓自有一套生活哲学。人世间的色彩太多了,黑白之间还有大量的青黄灰。
51、政治不是我的主业,我始终坚持的是写作。我之所以是王蒙不是因为我当过什么什么,而是你反过来,因为我有这个能力、影响和活儿。
52、凶恶是无所不为的,凶恶因而拥有各种各样的武器。而善良是有所不为的,善良的武器比凶恶少得多。善良常常败在凶恶手下。
53、如果春天没有能让你醉倒与堕落,春天就一定能够叫你爆炸。
54、文学是一种社会现象,而社会并不是一种文学现象。社会上尚没有完全弄清、完全解决的问题,期待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来得到信念,得到前景,得到路线图,那是不现实的。
55、这就是洋人,走到哪里哪里就有爱情。而中国人,走到哪里哪里就有勾心斗角,哪里就有人勇于捉奸,为捉奸可以几夜不睡。
56、人生在世有两种境界,一种是痛而不言,一种是笑而不语,痛而不言是一种智慧,笑而不语是一种豁达,拥有这两种境界任何其一的人都是高尚的人,可惜我不是。
57、春花秋叶,山岚水影。
58、学习是一个人的真正看家本领,是人的第一特点,第一长处,第一智慧,第一本源,其他一切都是学习的结果、学习的恩泽。
59、自己丰富才能感知世界的丰富,自己好学才能感知世界的新奇,自己善良才能感知世界的美好,自己坦荡才能逍遥地生活在天地之间。
60、没有立即没有建设的单纯破坏,带来的常常是失范、混乱、堕落,这种真空比没有破以前更糟糕。提倡理解,相信理解比爱更高尚。
61、至味无言,至理无文,至情无歌,至性无心。
62、顺境中,恬淡无为是节奏也是补充,是休息也是对于不测风云的预防,是网球手的发球或接发球准备,可进可退,可攻可守,静如处子,动如脱兔。在不无凶险的逆境,恬淡无为是休眠,是自我保护而且不露行迹,也是从泰坦尼克号上逃离的救生艇。
63、任何人试图以真理裁判道德裁判者自居,以救世主自居,众人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不要随便信他。
64、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生活的力量仍然有可能战胜不让你好好生活的力量,对于不让你好好生活的邪恶力量来说,你能好好地生活就是针锋相对的回答。
65、如果夜阑人静,你谛听了柴可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你也许能够再次落下你青年时代落过的泪水。只要还在人间,你就不会完全麻木。
王蒙经典语录2
1.人有时候需要等待,有时候需要忍耐,有时候需要为顾全大局而保持沉默,有时候一时看不清楚需要再看一看。
2.首先是要找对找到找定自己的优势。虽非大才,必有可取。相对而言,你应该发挥自己的长处,切不可离开自己的条件自己的长处而这山望着那山高,总觉得生活在别处。
3.任何事情,急于求成都是幼稚的幻想,急于求成的结果一定是不成,对此不应该有任何怀疑。
4.没有一定程度的超脱就没有理智,就没有客观,就没有全面,就没有正视,就没有自我调节,就没有发展和进步。而只有自高自大、自吹自擂、自怨自艾、自苦自闹、自说自话、丑表功、气迷心、瞎激动、乱抒情,讨厌的很。
5.真生命真事业真学问真爱情只能属于无所畏惧的人,具有某种“傻子”气质的人。
6.善于等待的人是聪明的人,也是真正有信心有能力有头脑有见解的人。
7.一切决定于时机,时候到了石头里也会孵出小鸟,时候不到火焰里也照样透心冰凉。
8.多好的事情都有过去的时候,多坏的事情也有过去的时候。
9.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生活的力量仍然有可能战胜不让你好好生活的力量,对于不让你好好生活的邪恶力量来说,你能好好地生活就是针锋相对的回答。
10.不要着急。人生一世,最要紧的恰恰是耐心二字。
11.耐心高于智慧,耐心重于道德,耐心战胜了而且必将继续战胜任何对手。
12.真正厉害的人从来不暴跳如雷,从来不泼污水。
13.该玩就玩玩,该放就放放,该赶就赶赶,该等就等等...永不气急败坏,永不声嘶力竭。
14.一个人总是能够用自己的理想来超越自己的成熟和经验,又总能够用自己的成熟和经验来校正和丰富自己的理想。这是一个最好的状态。既是理想的又是实践的,既是成熟的又是天真的。
15.至味无言,至理无文,至情无歌,至性无心。
16.相信时间,时间对善良有利,对智慧和光明有利,对阴谋不利,对狭隘不利。
17.遗忘帮助我在一些事情上转过脸去,信念帮助我在另一些事情面前点燃起照明的火把。
王蒙经典语录3
1、自己丰富才能感知世界的丰富;自己善良才能感知世界的美好;自己坦荡才能逍遥地生活在天地之间。
2、青春是伟大的财富,信任是永远的靠山,率真是制胜的法宝,好奇点燃了学习的热烈,友善铺就了向前的坦途。
3、不要太相信简单化:凡把复杂的问题说得像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者,皆不可信;凡把解决复杂问题说得如同探囊取物,易如反掌者,皆不可信;凡把麻烦的事情说成是一念之差,说成是一人之过,以为改此一念或除此一人则万事大吉者,皆不可信。
4、过于伟大或者过于卑微,过于高明或者过于愚蠢,过于奇特或者过于陈旧的话语,都值得怀疑。
5、所谓理解也就是弄清真相的意思,先弄清真相再做出价值判断,这是最根本的原则。先做出价值判断再去过问真相,乃至永不去问真相,这是聪明的白痴最突出的标志。
6、高尚有高尚的代价,低下有低下的收益,清高有清高的寂寞,浑水摸鱼有浑水摸鱼的红火,智慧有智慧的痛苦,愚傻有愚傻的福气。
7、不要被大话吓住,不要被胡说八道吓唬住,不要被旗号吓唬住。
8、俗并不可怕,俗人也不可怕,可怕的是用俗来剪裁、排斥一切高尚和高雅,或者使世俗向低俗再向恶俗发展。还有令人起鸡皮疙瘩的,是自己已经俗得可以了,偏偏还要以高尚和高雅…
9、友谊不用碰杯,友谊无需礼物,友谊只不过是我们不会忘记。
10、我赞成不搞无谓的争论,对于花样翻新的名词口号,对于热点热门,对于咋咋呼呼,我常常抱不为所动怒,静观其变,不信其邪,言行对照,比较分析的态度。
11、任何人试图以真理裁判道德裁判者自居,以救世主自居,众人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不要随便信他。
12、我只能继续锻炼耐心,锻炼低下头来,锻炼谦虚谨慎再谦虚谨慎,锻炼忘记各种的虚妄、虚无缥缈,锻炼自己平凡些再平凡些,锻炼自己溶化于人众之中,锻炼自己等待于无所等待之中,即无所等待于任何等待之中,最好的等待就是忘却,最沉静的风度就是无——无忧、无为、无欲、无梦。
13、敌视野蛮与愚昧本身,也可能成为一种更可恶尤其是更野蛮和另一种类型的愚昧,对野蛮必须耐心,对愚昧必须有所同情至少理解,必须抱帮助的态度。
14、没有立即没有建设的单纯破坏,带来的常常是失范、混乱、堕落,这种真空比没有破以前更糟糕。提倡理解,相信理解比爱更高尚。
15、凶恶每“战胜”一次善良就把自己压缩了一次,因为它宣告了自己的丑恶。善良每败于凶恶一次,它就把自己弘扬了一次,因为它宣扬了自己的光明。
16、世界上绝对不是只有黑白两种颜色,善恶两种品德,敌我两种力量,正谬两种主张,资无两个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