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特辑之古诗赏析九上

时间:2019-05-13 12:40: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考特辑之古诗赏析九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考特辑之古诗赏析九上》。

第一篇:中考特辑之古诗赏析九上

九上语文诗词鉴赏

使至塞上

王维的早年边塞诗写得粗犷豪放,和他晚年清丽飘逸的山水田园诗迥然不同。《使至塞上》是他边塞诗中的力作。唐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河西节度副使催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前往边塞宣慰,这首诗即是途中写的。首联(单车欲问边,国过居延),交代出使的经过。写奉使出征,独当重任,到边疆去察看,过居延蜀国。

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描写边塞的情势。因和胡人只有一箭之隔,风吹篷草即过边塞,北飞的大雁也从头顶上飞入胡地的上空。可见诗人已到了边关前沿。

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写落日时分边关所见。“大漠”的“大”写边疆沙漠,浩瀚无边;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狼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孤”是写其景物的单调;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那横贯其间、渺无尽头的黄河,唯有“长”字才能表达出给人的视觉印象;落日,又加上“圆”字,给人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长“一“直”又一“圆”,似几何图形一样展现在天地间,大气浩瀚又沉寂壮美,画面开阔,意境雄浑。上下联中,“长”字配合“直”,都对得工整而巧妙,后人尤其对“直”和“圆”两字极尽赞美。《红楼梦》中曹雪芹曾借香菱学诗细品其趣(第48回):“‘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象是见了这景的。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的确,香菱说出了很多人的感受。难怪“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以其写景壮观。气势流畅,被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尾联(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照应时题和开头。作者此行目的是慰边,但在萧关遇到侦察的骑兵,得知都护还在前线。可见虽然打了胜仗,都护并没有放松警戒。诗句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

王维此诗,整体上谈不上什么杰出的成就。它能传诵千古,主要在于颈联写得太好,意境深远,可见警句在一首诗中的作用。

泊秦淮

南京是六朝古都,自南朝时渐渐养成奢靡之风,而秦淮河一带又是南京城里最有名的声色犬马之地。诗人夜泊秦淮河,借写眼前景,而抒现实忧,写出了这首成为千古绝唱的七言绝句。

“烟笼寒水月笼沙”,写迷蒙的月色和轻烟笼罩着寒水和岸沙。这是秦淮河美丽的夜景,着墨不多而风情毕现,意境非常淡雅。连用两个“笼”字,用字妥帖而有韵味。烟、寒水、月、沙,都是最能反映秦淮河风貌的特有景致。“夜泊秦淮近酒家”,点名“夜泊”,交待写诗的时间、地点;以“近酒家”三字引出下文“商女”的出场。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两句是全诗意旨所在。“后庭花”作为亡国之音历代是忌讳唱的,但在秦淮河美好的夜色里,“不知亡国恨”的歌女偏偏唱这不祥之音。诗人在此用了曲笔。试想一下,歌女所唱,还不是为取悦寻欢作乐的达官贵人吗?可见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听歌的这帮家伙。“不知”二字,凸现出诗人的感慨之深;一个“犹”字,凸现出诗人的忧愤之切。在杜牧看来,晚唐政局已经危机四伏,达官贵人不以国事为重,仍然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今日听亡国之音取乐,明日有可能自己就要上演亡国的悲剧了。

这首诗一直被看做杜牧七绝的代表作,情景交融,含蓄蕴藉,极具神韵。

无题

李商隐的诗以含蓄隐晦、精美典雅著称,他的十多首《无题》诗就很能代表他的诗风。诗中朦胧的意象征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究其真意,诗评家历来见仁见智,莫衷一是。可以肯定的是,李商隐的《无题》诗大多以爱情为主题,有些别有所托。这类诗中,尤以写相思、写失意的作品最为凄婉迷离、优美动人。

这首《无题》诗大约出以一个女子的口吻,写两个有情人不忍分别、分别后彼此思念的心情。

“相见时难别亦难”,说明两个有情人难得相见一回。相见难,所以相别之时就更加难舍难分了。两个“难”字,表现两人情深意厚。“东风无力百花残”,是以景渲染、烘托两个有情人的离愁别绪,景语亦情语。

颈联(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诗中警句,向来为人称道。春蚕吐丝,到死才吐尽;蜡炬成灰,烛泪才流干。运用双关语不露斧凿之痕,“丝方尽”隐指“思方尽”,“烛泪”隐指“相思之泪”,曲折丰富地表达了两个有情人之间生死不渝的爱情,比喻真是新奇而巧妙。

“晓镜”二句写女子离别后的担心。既担心容颜变老,又担心男人一人在外,夜读时会为寒气所侵,其中含有两人要各自珍重的意思。

最后两句诗(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是强作宽慰之语,女子明知男子要与之离别到很远的地方,蓬山已非人间之境,其远可想而知,但却说是“无多路”,且有“青鸟”经常传递信息。青鸟亦是仙鸟,要仙鸟才能“探望”,更可见相隔之远。到此,情越写越深,开头“别亦难”之“难”就让人愈加容易领会了。

曲折深婉,构思精巧,感情沉郁,是本诗的特色。

浣溪沙

这是晏殊一首脍炙人口的小令,语言字字珠玑,圆润有声,坦诚明丽,意蕴深广,能给人以哲理性启迪。

这首词通篇写景,但字字皆情。而这情又难以确指,带有一股只可意会的吟哦。“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起句即由景触情,无端的伤感弥漫在字面上。时值暮春,目睹小园的一切,难免触发对“去年”所历类似境界的追忆,和今年的暮春相比真有点“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唐,刘希夷,乐府诗)似乎一切都在变化,让人琢磨不透,于是词人不由得从心底里涌出千古唱叹:夕阳西下几时回?这无限美好的夕阳,西下了何时回来重视斜晖异彩?夕阳西下是眼下的景,但词人由自然规律的变迁更替,透露出对美好景物及难以忘怀的情事的流连,同时也不免流露出对光阴流逝的无限惆怅。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两句是传诵千古的佳句,被誉为“天然奇偶”,对仗工整而不露痕迹,词人对此也颇为得意。“无可奈何”,表现出对落花怀着深深的叹息;“似曾相识”,表现出对归燕带着迷离的思绪,词人似乎失去了什么,又似乎拥有了什么,似虚似实,意味深长。“燕归来”与“花落去”为实笔,但一经与“似曾相识”、“无可奈何”相联系,它们的内涵便无限扩展,带有美好事物的象征意义,就在这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深蕴着生活的哲理。结尾句“小园香径独徘徊”更为直接地抒发寂寞和忧伤。“独徘徊”,可见词境中只有词人独自一人,独自饮酒,独自仁立亭台。句中“独”字突出了凄清寂寞之感。“徘徊”一词,将词人对美丽春天、大好年华以及美好事物的无限依恋之情表现得淋漓

尽致。全词所有的思绪都是由这“独”字而来。

这是一首语言平淡却隽永耐读的小词,意境优美,虽写个人感受,却带着普遍的意义——在人生某一个特定的时间,每个人都会有过和词人相同的感受吧。

水调歌头

若论苏轼的词作,不能不提他的《水调歌头》,这是一首在文学史上负有盛名的词。

词前的小序,叙作词原因,领起一篇。中秋节本是团圆节,但苏轼写此词时,自己在密州太守任上,弟弟子由则在济南,两地相隔虽不太远,两人却有很长时间没有见面了。所以东坡月夜抒怀,特地交代了“兼怀子由”。

词的上片,写词人月下欢饮时的联想和想象。

词一开篇接连两个发问,其一,天上的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其二,不知月亮上,“今夕是何年”?这样的问题李白也曾问过:“青天有月来见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相比之下,苏轼这一问,问得更加痴迷。很明显,词人因思亲情切而生寂寞之感,不由把酒问月,并想象着月宫今夕的情景;但当他想到月宫的清寒,又不免迟疑起来,于是,词人转而安慰自己:在天上起舞,只有清冷的影子相随,怎么比得上留在温暖的人间呢?词中隐约透露出在现实中苦闷难谴,欲求解脱的情绪。

词的下片,写词人月下“无眠”的情状及对人生的沉思、探求。

下片除开头写月移光转之外,以下全属内心独白。第一句就把月光拟人化,写出了月光流动的感觉,同时也带出因离愁别苦而“无眠”的月下人。月圆了人却不能团圆,词人不禁埋怨起一轮圆月了:“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意思是,月亮你不应有什么憾事,为什么偏偏在人别离的时候显得格外的圆?此设想甚奇,但词人又调转笔锋,作了一番宽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这是人生和自然的规律,自古以来就是这样,所以实在用不着特别的悲伤。这样层层推进,愈进愈深,释却离怨,于是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能够不为离愁别苦所束缚的乐观思想:“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惟愿别离的人们各自珍重,远隔千里,共浴月光,一同欣赏中秋明月之夜美好的景色。

这首词虽有感伤情调,但并不使人感到难堪的压抑,词人的豁达胸襟仍处处可见。他把“天”和“月”都人格化了,上片问天,下片问月,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丽的境界。应当指出,词人的问天、问月,归根结底是问人生。在经过一番认真探求之后,他终于得到了人生哲理的启迪。可见,寓哲理于抒情之中,是这篇词的一个显著特点。

这首词句句写月,意境优美,令人玩味不尽。全词既充溢浪漫情怀,又抒发现实感受,字里行间都流露出词人乐观旷达的情绪。这首词写得实在好,后世许多中秋节不能团圆的人都愿意从这首词中寻得安慰,称誉它为最好的一首中秋词,并不为过。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宝应元年(726)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打了一个打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郑州)、汴(开封)等州,叛军首领相继投降。此时,逃亡到梓州(今四川三台)过着漂泊生活的杜甫听了这消息,欣喜若狂,一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首联写听到消息惊喜的情形。“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流亡到剑门关以外的四川,生活极为艰辛的杜甫,厚度然听到了军官意境收复了叛军的老巢河北东北部地区能不惊喜吗?刚一听到消息,就老泪纵横,洒满了衣衫。这泪里既有面对胜利的喜悦,又有对自己长期颠沛流离生活的感慨。“剑外”“蓟北”两个地名,表明相隔数千里之遥,“忽传”表现消息来得突然有极为迅速。“初闻”是刚一听到之意,“涕泪满衣裳”,尽写悲喜交加,酸甜共涌之态。

颔联、颈联写全家人欣喜若狂、准备还乡的情景。“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回头一看妻和儿女往日的有仇造诣消去,正在喜不自禁款款地收拾书籍、诗篇,而作者本人更是以释积郁豪放地饮酒歌唱,想象着在春天里一妻子儿女为伴还乡的日子。此二联把全家人的喜悦都表现了来。“愁何在”,多年流亡的艰辛满布于妻子儿女们脸上的愁云一扫而去,“喜欲狂”,他们高兴得好像有些颠狂了,生动地表现了诗一家在突然到来的喜讯面前情感的巨大变化。

尾联,写诗人扇动想象的翅膀,迅捷如飞,回到了自己的故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一幅疾速飞驰的画面闪现在我们面前。四个地名见漫长的距离瞬间既至,瞬间即过,表达了诗人迫不及待,归心似箭的心境。

全诗诗诗人感情的真白流露,没有丝毫的修饰和矫情,是杜诗唐诗中的精品。

滁州西涧

这是一首著名的山水诗,写的是安徽滁州西涧的景色,什么景色呢?也很平常:隐蔽沉静的野草生长在涧水边,岸上茂密的树林里有黄鹤啼鸣。傍晚带雨的春潮流水更急,无人问津的野渡小舟自然摆横。这给我们创设了一种恬淡幽静的意境。

难道诗中没有寄寓吗?似乎还是有的。作者对那些无声息者抱有一丝同情,这从“独怜”句可以看出,作者好像要在急剧变化的潮流中去寻求一点自由和安静,这从“春潮”“野渡”句可以看出。这也许是作者当时心境的表露,在看似平常、平静的写景中,不动声色地蕴藉着自己的心迹,这是本诗的高妙之处。

约客

约客,是希望客人如约而至,然而此诗写的却是客人没有按时来,甚至没有来。

前两句写景,很有特色。“黄梅时节家家雨”,告诉我们,这是江南的梅雨季节,家家都在雨中度过,那是很难捱的日子,单调而寂寞:“青草池塘处处蛙”,已经是夜晚了,池塘里蛙声四起,而且只能听到蛙声,更烘托出单调、寂寞的氛围。在这样难耐的时刻,多么希望有一二知己相伴啊,然而“有约不来过夜半”,长时间的等,等得心烦,只好“闲敲棋子”,敲得力量一大也就震“落”了“灯花”。第三句虽是点题,却是平平带过,带出了第四句这一绝妙佳句。主人是准备和客人对弈来度过这漫长的梅雨之夜的,然而却迟迟不见人来,无意间手拿一颗棋子在棋盘上敲,也不知敲了多长时间,又不知有多轻多重,竟震“落”了“灯花”,把主人约客久等不至的心境刻画得极为生动。这里面有急,有气,有失落,有无奈,都在无意的“敲”中流露出来。这样的揭示内心世界的佳句,值得我们品味学习。

如梦令

这是南宋女词人李清照的一首惊世之作。闺中女主人憧憬着美好生活,关切着美好的事物,无忧无虑,敏感多情。我们从《如梦令》中是否能得到以上印象?“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这是一种无忧虑的生活,诗中的主人虽是一夜的浓睡,也没消尽昨晚尽情饮酒的醉意。然而她却有所关切,想到“昨夜雨疏风骤”,“试问卷帘人”,小院里的海棠怎么样了?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这时她根据季节、根据经过一夜的“雨疏风骤”,根据自己的观察和经验,急切地更正:“知否? 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请看,女主人是多么关切她周围美好的事物。

词的遣词造句又把女主人活泼好逗、情趣雅致的性格的另一面表现出来。“试问卷帘人”其实是明知故问,她要逗逗身边的这个憨而粗疏的小丫头(问话省略,从答案中可以意会)。果然灵验,小丫头不经意地回答“海棠依旧”。这一下,女主人乐了!你知道不知道?你知道不知道?应该是叶子更绿了,花儿却残了。二字叠句“知否”把女主人的活泼多情表现出来了。“绿肥红瘦”用了借代和拟人,创造性地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暮春分雨后花叶的神采。仅此四字,表现了女主人不同凡响的文雅情深为文坛之绝无仅有。

此词最宜诵读、意会,任何解读似乎都是多余的,很难尽其味。

菩萨蛮

此诗是诗人抚今追昔、即景明志之作。

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春。当时作者任“江西提点刑狱公事”,任在赣州。造口,在赣江流经的万安县,在郁孤台的下游,和郁孤台有相当远的一段路。诗人把这首词书在造口德石壁上,是赴任所书,还是后来游经此处所书,不得而知。但造口是有故事的。据载,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十月,金兵入侵江西,隆祐太后(高宗的婶母)从洪州(今南昌市)沿赣江南奔,先乘船至造口,再由陆路逃到赣州。当时金兵追太后至造口,老百姓被屠杀劫掠,情形极惨。四十年后,作者来到这充满血泪的地方写下了这首词。

上片控诉金兵的入侵。对北方领土和抗敌军民表示了深切的怀念。“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水是清的,却充满历史的血泪,这是感慨,也是控诉。“多少行人泪”,极写侵略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言简而意深。“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向西北的汴梁(北宋时的都成)望去,可惜被无数青山遮住了视线。此表达了诗人对北宋盛世时的追念和对它的失去感到惋惜。下片紧承上片,“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青山能遮住北望的视线,却挡不住军民收复失地的决心。作者用”东流去“的赣江水喻军民抗敌收复失地之心,它是不可阻挡的。当然也是诗人其志。“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这是诗人直接表露自己的心迹。“愁”是愁其国破家亡,是忧国忧民;“闻鹧鸪”,表示要像鹧鸪“但南不北”(只忠于南方,不思北方)那样投奔南宋,留在南方,决不在北方向金人屈膝,坚定了自己的报国志向。

第二篇:中考古诗赏析

中考古诗赏析

《诗经》两首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诗歌305篇。原称“诗”或“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经》。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

据说《诗经》中的诗,当时都是能演唱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可分成风、雅、颂三类。

一、“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国风。《国风》是人民大众的口对创作,是《国风》中的精华部分,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污染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常用复沓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小部分是贵族加工的作品,共160篇。“

二、雅”包括小雅和大雅,共105篇。是宫廷用于祭祀和宴会。

“雅”基本上是贵族的作品,只有小雅的一部分来自民间。《大雅》是我国上古仅存的史诗。

三、“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是贵族文人的作品,以宗庙乐歌、颂神乐歌为主,也有描写农业生产的诗。

风、雅、颂是诗的种类;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手法。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分法:四、八、八

《关雎》首章见物起兴,直写自己的爱情和愿望。次章写自己的寤寐不忘。三章写联想愿望实现时的欢乐之情,实际上是向往之辞。

《关雎》就诗义而言,它是“民俗歌谣”,所写的男女爱情是作为民俗反映出来的。就乐调而言,全诗重章叠句都是为了合乐而形成的。《关雎》重章叠句的运用,说明它是可歌的,是活在人们口中的诗歌。《蒹葭》选自《诗经•秦风》,属于十五国风,是首爱情诗,旨在抒发诗人思念秋水伊人而终不得见的思想感情。全诗三章,每章前两句写景,点明时令,烘托气氛;后六句写寻求“伊人”不得的心情。全诗回旋三迭,往复歌咏,情调凄婉动人,意境朦胧深邃。诗中写“苍苍”,“萋萋”,“采采”的蒹葭,既是用来起兴而怀“伊人”,又是用来烘托抒情主人公的。诗人因追求伊人而不得见所产生的空虚和怅惘之情是难以言喻的,而且用萧瑟清秋的景象来衬托,诗人的这种情感就显得更为突出,更为浓郁。正是缘景生情,情景相生,意到境成,清寥空灵的深秋之景与怅惘迷茫的怀人之思浑然无间,构成了全诗的艺术境界,给人以一种真切自然而又朦胧迷离的美感。此外,本诗在结构上重复叠句。全诗共三章,句式相同,字数相等,只是在少数地方选用了近义词或同义词,如“萋萋”、“采采”分别放在“苍苍”的位置上,用“未晞 ”、“未已”去分别取代“为霜”,这样既做到了一唱三叹,使诗人的感情得到了充分的表达,又使诗作行文富有变化而无重复呆滞之感。

本诗具有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

《关雎》与《蒹葭》的艺术特点上的不同:

都可看作爱情诗,但《关雎》一诗着重于“叙事”,我们从诗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小伙子从爱上“窈窕淑女”到追求她,追求不到又在幻想中得到她这样一条线索。而《蒹葭》中没有明确的叙事,第一章就写主人公隔水远望,苦苦追寻,伊人却若却若离。第二章、第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突出追寻之路的艰险与漫长,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表现出主人公不能够走近“伊人”,又永远点亮希望的情感状态。与《关雎》相比,《蒹葭》的情感韵味更浓郁。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加突出。《观沧海》

《观沧海》是这年九月曹操北征乌桓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这首四言诗借诗人登山望海所见到的自然景物,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划了高山大海的动人形象,更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是建安时代描写自然景物的名篇,也是我国古典写景诗中出现较早的名作之一。

选自《乐府诗集》,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

首二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写诗人于挥师北伐之际来到碣石山下,登高观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澹澹,水波动荡状。竦峙,岛屿高耸的样子。诗人登高远眺,举目所及只见一望无垠的大海波摇浪涌,海中的岛屿高高矗立。这是多么辽阔、多么壮观的景象!居高临下,望着水天相连的苍茫大海和海中高耸的岛屿,想到中原地区已经平定,北伐乌桓也已取得决定性胜利,北方统一即将实现,心情该是何等激奋!这时,诗人的目光注视着海上的岛屿,眼前是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树木百草,生长十分繁茂,一阵萧瑟的秋风吹过,海面上涌起滚滚的波涛。尽管萧瑟的秋风给人以悲凉萧杀之感,但是疾风劲草,方显其英雄本色;洪波汹涌,愈见其生命不息!这是对自然环境的真实描绘,也是诗人主观感受的具体写照。曹操在取得一连串的战争胜利之后,他觉得自己的雄图伟业犹如这树木百卉一样,生机勃发,也为这洪波涌起的大海,充满生命的活力。以下两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诗人又展开其丰富的想象,进一步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星汉的宏伟气魄和博大胸怀。日月的运行好象出没于大海的怀抱之中,灿烂的银河群星好象包孕于大海的母腹之内。表达自己博大的胸怀。

《观沧海》一诗全篇写景,其中并无直抒胸臆的感慨之词,但是诵读全诗,仍能令人感到它所深深寄托的诗人的情怀。通过诗人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使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触摸到了作为一个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在一种典型环境中思想感情的流动。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苍凉悲壮,为历代读者所激赏。

陶渊明《饮酒》赏析

《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以及对田园生活的喜爱,是为了在当时十分险恶的环境下借醉酒来逃避迫害。这组诗共有20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这首诗以情为主,融情入景,写出了诗人归隐田园后生活悠闲自得的心境。

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尘俗烦扰后的感受,表现了诗人鄙弃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句析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诗人虽然居住在污浊的人世间,却不受尘俗的烦扰。

“车马喧”,正是官场上你争我夺、互相倾轧、奔走钻营的各种丑态的写照。但是,陶渊明“结庐的人境”,并不是十分偏僻的地方,怎么会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呢?

“问君何能尔”,然后自己回答“心远地自偏”。只要思想上远离了那些达官贵人们的车马喧嚣,其他方面也自然地与他们没有纠缠了。“问君何能尔”一句转换叙事角度,将抒情 主体客体化,仿佛在以第三者的好奇心追问下去,颇富有情趣。“心远地自偏”一句,以极为精练的语言,做出了回答:因为心情闲适,心志高远,所以居所也显得偏僻安静。心远”一词,反映了诗人超尘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

前四句构成一个意义“方阵”,通过叙事和议论,定下全篇的基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千年以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因为有了“心远地自偏”的精神境界,才会悠闲地在篱下采菊,抬头见山,是那样地怡然自得,那样地超凡脱俗!这两句以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悠然”二字用得很妙,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见”字也用得极妙,“见”是无意中的偶见,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也是诗人无意中看见的景色,在南山那美好的黄昏景色中,飞鸟结伴飞返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正像诗人摆脱官场束缚,悠然自在,诗人在这里悟出了自然界和人生的真谛。这两句抒情主体又渐渐浮出,写眼前景物,脱口而出,不事雕琢,自有神韵。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写出了诗人面对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诗人从这大自然的飞鸟、南山、夕阳、秋菊中悟出了什么真意呢?诗人都没有明确地表示,只是含蓄地提出问题,让读者去思考,我们可以理解为人生的真正意义,那就是人生不应该汲汲于名利,不应该被官场的龌龊玷污了自己自然的天性,而应该回到自然中去,去欣赏大自然的无限清新和生机勃勃!这两句哲理性的小结给读者以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想象余地,令人回味无穷。

全诗以平易朴素的语言写景抒情叙理,形式和内容达到高度的统一,无论是写南山傍晚美景,还是或抒归隐的悠然自得之情,或叙田居的怡然之乐,或道人生之真意,都既富于情趣,又饶有理趣。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那样景、情、理交融于一体的名句不用说,就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群已忘言”这样的句子,虽出语平淡,朴素自然,却也寄情深长,托意高远,蕴理隽永,耐人咀嚼,有无穷的理趣和情趣。《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赏析

一位朋友要远去四川做官,诗人作此诗相赠。“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开头两句分别点出送别的地点和行人的去向。“城阙”,指京城长安。“三秦”,泛指长安附近。是说京城长安周围有三秦夹辅着。“五津”,是杜少府要去的地方。长安是诗人和杜少府分手的地方,城郭宫阙,气象雄伟,历历在目。杜少府离开这里,自然是恋恋不舍。而将去的蜀州呢?千里迢迢,风烟渺渺,极目望去不免产生几分惆怅。这两句通过一近一远两处景物的对照,衬托出行者、送行者双方依依惜别的感情。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这位姓杜的朋友长途跋涉到蜀州去上任,恐怕是一个很不得志的知识分子。王勃自己游宦在外,也不怎么得意。当他们走出都城,远望五津的时候,彼此的感情很自然地会沟通在一起。这两句诗把两人之间感情的共鸣写了出来。这两句的大意是:我和你都是离乡远游以求仕宦的人,你去蜀州,我留长安,去和留虽有不同,但此刻的惜别之意却是一样的啊!这两句表现的感情很真挚,态度很诚恳,一种体贴关注的语气,从字里行间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是很动人的。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思是说:我们分手之后,虽然天各一方,但是不必悲伤。海内有知心的朋友,即使远隔天涯,也像是近邻一样。这两句陡然一转,说哪里没有朋友呢?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最意思是,不要在分手的岐路上因离别而悲伤,像那些青年男女一样地别泪沾巾。以上四句是从曹植的《赠白马王彪》脱化出来的。曹植在和他的弟弟曹彪分离时写道:“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又说:“忧思成疾,无乃儿女仁!”但王勃的诗更凝练、更鲜明、气势豪迈,意境开阔。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长期以来脍炙人口的诗篇,特别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至今还常被人们引用。这首诗写得乐观开朗,没有一般赠别诗常有的那种哀伤和悱恻;朴素无华是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也正是它的好处。

王勃这首诗,并不堆砌辞藻和典故,只是用质朴的语言,抒写壮阔的胸襟。但在质朴之中又有警策,在豪语中又包含着对友人的体贴,绝不是一览无余、索然寡味。诗人本来是要劝慰杜少府的,劝他不要过于感伤。但并不是一上来就劝他,而是先用环境的描写衬托惜别的心情,表示自己是和他一样的宦游人,因而最能理解他那种离开亲友远出求仕的心情。接下去又说,山高水远并不能阻隔知己的朋友在精神上和感情上的沟通,“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遂成为全篇的警策。直到最后才劝他不要在分手的时候过于悲伤。这样写来多么委婉!杜少府一定会感到亲切,他那点缠绵悱恻的感情也一定可以排解开了。《次北固山下》赏析

此诗写冬末春初、作者舟泊北固山下时看到的两岸春景。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全诗层层相因,浑然一体。

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

开头两句点题。“青山”当指北固山,在镇江之北,面临长江,三面环水。诗人此刻在船上,“客路”即驿道,既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到的,可见这是诗人的想像,表明船到镇江后,他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客路”的飘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与末联的“乡书”、“归雁”,遥相照应。

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描摹长江下游潮涨江阔,波涛滚滚,诗人扬帆东下的壮观,气概豪迈。“潮平”一语,又是为颈联中“江春”一语作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为历来传诵的名句,“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这么快,怎能不令人感慨系之!此联描绘了昼夜和冬春交替过程中的景象和心中的喜悦,由此而引动末句的乡思,以归雁传书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春景和乡思和谐交融。

尾联这两句紧承三联而来,遥应首联,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诗人离家日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旅食他乡,见到此景,情何以堪?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给他传递家书了。

第三篇:中考古诗赏析集锦

常考古诗词名句赏析

1、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赏析】蒸腾的水汽把江南江北的云梦泽都笼罩了,波涛的声势使岳阳城都

受到震动。这两句诗写出了洞庭湖的壮阔景象和湖波的声势。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赏析】大漠无边,长天空阔,两相对应,壮阔而单调。在这广阔的背景上,一缕轻烟直上青天,滚滚的黄河呼啸着奔腾而去。在河的尽头,是一轮又红又大的圆圆的落日。好一幅苍凉壮观的大漠黄昏图!“孤”字显出人烟的稀少、境界的开阔;“直”字表现初到边塞的诗人对塞上景色的惊异。“长河”的形象横亘在画面之中,把画面分割为两段,又增加了构图的活泼感。而“落日圆”则把分

割的画面涂上统一的色调,显出浑然一体的气势。

3、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李白《渡荆门送别》

【赏析】这两句诗紧承起句,写出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随”字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直接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赏析】诗人睹物伤情,仿佛开放的鲜花也禁不住悲伤溅泪,鸟儿也因人世

间的离别而惊心。

5、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

【赏析】“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写得恢弘阔大;下一句是“以小景传大景之神”。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大景象表现出来了。

6、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杜甫《望岳》

【赏析】这是说大自然集中灵秀之气在此山,自然有无限神妙。这两句讲山

色的变幻,写出了泰山的宏伟。

7、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赏析】“曲”、“幽”、“深”三字准确、形象地写出了景物的特点,表现了禅院花木扶疏、幽深清静的环境。这两句诗不仅再现了诗人踏过曲径、穿过深幽的花草树木走到禅院的情景,而且道出了某种审美体验,艺术地表现了华夏

文化对曲折美、摇曳美的追求。

8、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赏析】从诗中可以看到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两句诗至今还被人们广泛引用。以勉励自己——人生如登山,只有不畏艰难险阻,奋力登上“绝顶”,才能享受“一览众山小”的胜利的喜悦。

9、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明《归园田居》

【赏析】这两句诗描写出一种月下回归的美妙意境。为了不使豆田荒芜,诗人一大早就下地了,到了晚上才披着月光回来。种豆早出晚归是多么艰辛、多么

苦累,然而诗人并不抱怨。

10、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李煜《相见欢》

【赏析】以丝喻离愁,以千丝万缕之无法剪断、无法理出头绪,形容愁思之

纷繁和难解。

11、莫道不消魂,帘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赏析】“莫道不消魂”,意思是此时此地怎么能不令人伤感呢?运用发问法,醒人耳目。“帘卷西风”既写人又写景,创造了一个凄清寂寥的深秋境界。

“人比黄花瘦”既摹形又传神,具有深入人心的力量。

12、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赏析】“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使人的心境复归于渺然的忧思而益发深沉,不能自已。这两句诗点题,写出乡关何处、归思难禁的愁绪。

13、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

云》

【赏析】这两句诗把愁苦的心情表达得非常生动。用刀切断水流,结果水反而流得更急,暗示愁绪难消:用饮酒取醉的办法去解除忧愁也是绝对不可能的,因为酒醉后反而更引发内心的愁苦、愤懑。

14、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赏析】诗人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终有一天会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格调豪迈奔放,让人们感受到诗人倔强、自

信、执著地追求理想的强大精神力量。

15、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赏析】面对朋友被贬往荒凉僻远的地方,自己远隔千里,无法相送,诗人只好委托明月把一颗愁心带到朋友的身边,分担他的痛苦。诗人为什么偏要托明月?因思念之情往往是夜间最为强烈,由月的阴晴圆缺,最易想到人的悲欢离合。

16、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赏析】沉舟侧畔,有干帆竞发;病树前头,是万木皆春。诗句有催人奋进的感人力量。这两句诗本意是劝慰白居易不要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后来引申出“新事物终究要取代旧事

物”这一客观规律和真理。

17、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赏析】设想日后重逢的时候,向“君”追话今夜“我”思“君”而不得归的情景。以未来的乐反衬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增添了未来重聚时的乐。含蓄

隽永,余味无穷。

【赏析】这两句诗用景物描写,把诗人的感情表现得细腻生动,是非常工巧的对偶句,却又那样自然,仿佛是信手拈来,一点看不出雕琢的痕迹。

18、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范仲淹《渔家傲》

【赏析】千嶂、孤城、长烟、落日,展现了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画面,境界开阔。“孤城闭”三字反映了宋朝守军军事力量的薄弱。

19、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西江月》

【赏析】稻花香里说丰年的不是人,而是一片蛙声,青蛙叫的似乎就是“丰年、丰年”,词人自己陶醉在丰收在望的欢乐之中,于是觉得青蛙似乎也在为丰

年而欢唱了。词句表现了词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20、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赏析】这两句诗运用拟人手法把静态的无情感的景物写活了。在诗人眼

里,山水对这位志趣高洁的主人情有独钟。弯弯的河流环绕葱绿的农田,像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两座青山居然直接推门而入,向主人奉献上自己的一片青

翠。

21、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赏析】这两句诗意思是说:站得高就不怕浮云遮眼,就能看得远。它寓论于景,用“不畏”、“自缘”两词化实为虚,借景抒情,兼发议论。这两句诗表

现了诗人高瞻远瞩的博大胸怀和不怕困难的豪迈气概与坚强意志。

2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赏析】这两句诗意境优美而含蓄,蕴涵着生活的哲理。现在人们常常用这两句诗来比喻人在遇到困境时,豁然开朗,突然想到了解决困难的办法.

23、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赏析】一个人哪怕已经学到了不少知识,如果就此不再读书学习,原来的知识就会慢慢枯竭、老化,思想也就僵化了。诗句通过明净的池塘和流动的活水之间的关系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人只有不断地学习、接受新知识,思想观念才

能不断更新,头脑才能保持清醒,才能取得新成绩。

24、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赏析】这两句诗以落花为喻,将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个人抱负融为一体,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地融人议论,表达了诗人的爱国热忱。

25、《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赏析】夸张手法虚写大海,表现大海包容天地的气概。这是诗人通过丰富奇特的想象创造出来的宏伟意境,更显示出诗人期盼祖国统一的宏大抱负和博大

胸怀。

26、《次北固山下》“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赏析】此为历来传诵的名句,描绘了昼夜和冬春交替过程中的景象和心中的喜悦。同时在描述自然的时序交替中蕴含哲理写出了新旧事物之间相互交替的辩证关系,表现了诗人放眼山川的博大胸襟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景中出情,思乡

而不低沉。

27、《次北固山下》“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赏析】“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写得恢弘阔大;下一句是“以小景传大景之神”。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大景象表现出来了。

28、《钱塘湖春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野草才能没马蹄。”

【赏析】这四句是此诗的核心部分,也是描写春光特别是描写西湖春光的点睛之笔。用“早”来形容黄莺,体现了白居易对这些充满生机的小生命的由衷的喜爱;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使人们倍加感到生命的美好。用“乱花”、“浅草”来写西湖早春的美景。“渐欲”,渐渐就要;“才能”,刚刚能够,都表现出事物在发展变

化之中。

29、《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赏析】诗人描写风、月、蝉、鹊这些极其平常的景物,动中寓静表现“惊鹊”和“鸣蝉”的情态,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

往。

30、《天净沙秋思》---“秋思之祖”

【赏析】“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给人造成一种冷落暗淡的气氛,又显示出一种清新幽静的境界。12个字画出一幅深秋僻静的村野图景。“古道西风瘦马”,则描绘了一种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为僻静的村野图又增加一

层荒凉感。“夕阳西下”使这幅昏暗的画面有了几丝惨淡的光线,更加深了悲凉的气氛。诗人把十种平淡无奇的客观景物,巧妙地连缀起来,通过“枯、老、昏、古、西、瘦”六个字,将诗人的无限愁思自然的寓于图景中。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刻画了这样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凄苦的秋风,信步满游,愁肠绞断,却不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这首小令是采取寓情于景的手法来渲染气氛,透露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完美地表现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道尽天涯游子之悲”。

31、《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赏析】写出了家书的珍贵,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表达了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这是人人心中会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

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32、《归园田居》“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赏析】这句话看似平淡,但对“愿无违”强调得很充分,蕴含了不要在那

浑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的意思。

33、《赤壁》“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赏析】反说其事,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以小见大,借古讽今,告诫统治者不讨寄希望于侥幸,暗含自己生

不逢时、才能无法施展的怨悵之情。

34、《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赏析】古往今来,人难免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舍生取义,一片丹心将垂于史册,映照千古。这激情慷慨的两句诗,表明了诗人舍生取义、以死报国的决心,充分体现了诗人崇高的民族气节。

35、《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

全。”

【赏析】词人把酒问月,问人生,借月之盈亏终于得到人生哲理的启迪:世

事自古就难以完美无缺,人们应当以豁达的胸襟去面对。

36、《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赏析】只希望两人平平安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这两句诗可用来向离别亲友表达诚挚的慰问及祝愿。“道尽千载离人之心”,是唤

起人类普遍情感体验的名句。

37、《山坡羊潼关怀古》“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赏析】此三句描写潼关的雄伟气势,以“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以“怒”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潼关的险要,然后用“表里山河”一语收住,暗示它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由此自然引出

下文的感慨与议论。

38、《山坡羊潼关怀古》“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赏析】道出了作者对历史的评判,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

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

39、《饮酒》“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赏析】精神超脱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也僻静了。这句诗妙就妙在它所包涵的哲理:人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处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嘈闹是客观上的存在,谁也无可回避。要逃避它惟有从自我心灵上摆脱它,只要心灵脱俗,主

观上便能够超脱现实,闹中取静。

40、《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赏析】“悠然”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情。“见”表现出诗人看到山不是有意而为之,而是在采菊之时无意间山的形象映入眼帘。

好象自己的心早已和山融为一体了。表现闲适自得的生活情趣。

41、《望岳》“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

【赏析】写出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具有一定的生活哲理。这两句诗至今还被人们广泛用来勉励自己——人生如登山,只有不畏艰难险阻,奋力登上“绝顶”。才能享受“一览众山小”的胜利的喜悦。

4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

不动安如山。”

【赏析】在这狂风暴雨袭击的秋夜,诗人不仅仅为自身的不幸遭遇而哀叹,他发出的是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疾呼。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关心社

会、兼济天下的伟大品质。

4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赏析】“风怒号”三字起势迅猛,音响宏大,读之如闻秋风咆哮。一个

“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从而使下一句不仅富有动作性,面且富有浓烈的感情色彩。诗人好不容易盖了这座茅屋,刚刚定居下来,秋风却故意同他作对似的,怒吼而来,卷起层层茅草,怎能不使诗人万分焦急?

4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赏析】这两句诗写雪后美景。以梨花喻冬雪,联想奇特美妙,比喻新颖动人。一片银白的世界,变成一片春意盎然、欣欣向荣的明丽春光,给人的感受不是雪后奇寒而是欣喜和暖意。“忽”字表现了诗人之喜。写出了边地特有的奇异

风光。

45、斜晖脉脉水悠悠。(《梦江南》)

【赏析】表面写水,实际上暗示望穿秋水的眼神——那每天不知疲倦的注目的眼神,情景交融。

46、《渔家傲》“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赏析】一杯浊酒,怎能排遣这离家万里的乡愁呢?但自己还没有像窦宪那样打败匈奴勒石记功,所以还没有回家的打算,深刻展示了戍边战士的内心世界。写出了边防将士以国事为重,勇敢保卫边疆的高度责任感。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宋朝“安内虚外”忍辱求和政策的不满,以及功业未就、壮志难酬的愤懑心

情。

47、《武陵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赏析】通过拟物,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形象,以奇特的夸张手法表现浓重的哀愁。

48、《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

后名。”

【赏析】作者要为朝廷完成北伐金人,收复失地的大业,以赢得生前的功勋,身后的美名。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

49、《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赏析】此句作为《诗经》首篇首句,流传千古,尽人皆知。“好”字为第三声,是美好优秀的意思,并不是喜好;“逑”是配偶,并不是追求的意思。整句的意思是雎鸠在水中欢快鸣叫,成双成对。容貌美丽、品德善良的女子,正是

君子的好伴侣。以雎鸠鸣叫起兴,引出所咏内容;以“窈窕淑女,君子好求”统

摄全诗。

50、《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赏析】这两句诗含蓄委婉而感情炽热,诗人以“春蚕”、“蜡炬”为喻,并运用谐音的方法,创作出了这脍炙人口的名句。此二句一说内心状态,一说外部表情,以形象语言来表达海枯石烂而矢志不变的爱情。同时,也用来讴歌无私

奉献的精神。

5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赏析】只要四海之内有你的知心朋友,即使远在天涯海角,也仍像是近邻。这是诗人劝慰友人不要为离别而悲伤,而要心胸豁达,坦然对待。这两句诗语言形象而凝练,饱含深情而富于哲理,一洗以往送别诗黯然消魂的感伤情调,而代

之以豁达乐观的感情,给人以莫大的鼓舞和安慰。

52、《过故人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赏析】写山村风光。由近渐远,景色越来越开阔,写出了一派清幽恬静的气氛,抒发了一种愉快的心情。

53、《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赏析】表面批评歌女,实际上批评纵情声色、醉生梦死的颓靡世风,批评了沉溺于歌舞升平而“不知”国之将亡的统治者。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和忧虑,也蕴含着对世道的愤慨。

54、《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赏析】年老力衰的千里马虽伏在马槽上,但它的志向仍是日行千里;怀有雄心壮志的人虽到晚年,但雄心壮志不改,慷慨依旧。用“老骥”作比喻,表达了诗人为统一全国而继续奋斗的雄心壮志。表现了诗人自强不息,老当益壮的进取精神和豪迈气慨。后人常用这几句比喻人面对暮年,仍保持一种生命不息、斗

争不止、奋发有为的精神境界。

55、“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赏析】“亡赖”即“无赖”贬词褒用,表现小儿活泼可爱的情状,充满爱

怜之情。“卧”字使小儿剥莲蓬时的天真、顽皮跃然纸上。

56、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论诗》)

【赏析】国家代代都有有才情的人出现,他们各自的影响也不过只有几百年而已,这实则表达了诗人主张诗歌创作要有时代精神与个人独创,反对泥古不

化,盲目崇古守旧。

57、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秋词》)

【赏析】一反过去描写秋景萧瑟的感伤情调,以为秋日胜过生气盎然的春

天,表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58、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赏析】有身家无寄的渺茫感,有被逐于朝廷失意感。而后一句则是借景以寓深情,表面看,好象马不愿前行,实际正是人不愿前行的外化描写。这两句将

眼前景与心中情完美统一。

59、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别云间》)

【赏析】深沉、强烈地表达了英雄失路之悲。

60、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雁门太守行》)

【赏析】“黑”、“金”等凝重的色彩,渲染了危机将至,背水一战、戒备

森严的悲壮气氛。第一句可引申为情况危急。

61、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赏析】“风吹雨”既指自然界中的风雨,也象征着风雨飘摇的宋王朝,“夜阑”指夜深,标志了“思”的时间长度。表达了诗人日夜不忘恢复国土,报效国

家的爱国热情。

62、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李煜《相见欢》

【赏析】“无言”而又“独上”,使人看到一个孑然一身、“斯人独憔悴”的孤影。连月也不是圆月.而是残缺之月,这是仰望之景、天空之景,是使人愁

上添愁的景.意境凄清。

63、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苏轼《浣溪

沙》

【赏析】诗人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韵的语言,表达有关人生的哲理。“谁道”两句,以反诘唤起,以借喻回答。结尾两句以溪水西流的个别现象,即景生感,借景抒怀,自我勉励,表达出词人虽处困境而积极乐观、自强不息的精神。

64、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赏析】这是写景诗的名篇,描写春游滁州西涧赏景和晚潮带雨的野渡所见。首二句写春景、爱幽草而轻黄鹂,以喻乐守节,而嫉高媚;后二句写带雨春潮之急,和水急舟横的景象,蕴含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可奈何之忧伤。

全诗表露了恬淡的胸襟和忧伤之情怀。《滁州西涧》韦应物

第四篇:七上古诗赏析

(一)阅读《龟虽寿》,完成7~10题 7.“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这几句,以“神龟”和“螣蛇”为喻,主要想说明什么道理? 答:衰老和死亡也是人们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世间万物都不是永恒存在的。8.表现作者对待生命的自然规律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积极态度的句子是哪几句? 答: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9.曹操的《龟虽寿》中最能体现“老当益壮”之意的诗句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10.这首诗表现出一种怎样的风格? 答:慷慨,豪迈,激昂。

(二)阅读《过故人庄》,完成11~14题

11.“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两句写出了什么内容? 答:“绿树”两句写出了农村的优美风光。12.说说颔联中“合”“斜”两字的表达效果。答:“合”形象的写出了村边绿树环绕,幽静雅致的环境;“斜”生动的写出了城外青翠的山峦连绵起伏,显得跌宕淡远。

13.诗人是通过哪一句诗将室内外景象联系起来的?哪两句诗最能集中表达诗人对农家生活的喜爱及主客间朴素深厚的情谊?请任选一问回答。

答:开轩面场圃(多写“把酒话桑麻”不算错);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4.“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一联是千古名句,请自选一个角度(如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作一简短赏析。答:示例一:这两句诗是近景远景结合,写出了山村优美的田园风光,表现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环境的喜爱之情。示例二:这两句诗运用了对仗的手法,“绿树”对“青山”、“村边”对“郭外”,词性相同,互相对应,十分工整。”(以上主观题答案不唯一,意对即可)

(三)阅读《题破山寺后禅院》,完成15~17题

15.“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一句妙在何处?

答:这两句更多抒写诗人的主观感受。一个“悦”字表现了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欣。一个“空”字表现了作者此时此刻心中尘世杂念全消的精神状态。16.“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中的“深”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请说说你对这个词的理解。

答:写出了禅院中花木繁盛的样子,表现了禅院中幽深安静的环境。

17.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A.本诗大约作于诗人做县尉时。诗歌描写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景致,流露出诗人对仕途生活的向往。B.诗题“题破山寺后禅院”,可知“后禅院”才是诗的重心所在,所以只在起首两句后提过破山寺后,立刻转入对后禅院的描述。C.“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曲径通幽处”引发人丰富的联想与思绪,暗示的意义多于写实的意义。“曲”、“幽”、“深”等字眼表现了禅院蓊花木扶疏、幽深清静的环境。D.“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更多抒写诗人的主观感受。一个“悦”字表现了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欣。一个“空”字表现了作者此时此刻心中尘世杂念全消的精神状态。

(四)阅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完成18~20题

18.“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一名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答:拟人。明月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诗句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19.诗中没有单纯的写景,总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联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写作背景思考一下,李白在诗的开头写景为什么选取“杨花”“子规”来写? 答:写“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候,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它总悲哀凄惨地啼叫着。因此,可以说,诗中开头一句的写景,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

20.你从诗中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本诗首句通过各种意象,渲染出在春末夏初季节的一种寂寞萧条气氛。体会到作者对故友贬谪遭遇的同情、无奈,以及思念之情。

(五)阅读《夜雨寄北》,完成21~23题

2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这首诗像用诗写的回信,通过归期的问询和回答,抒写诗人羁旅他乡对友人思念的深情。

B.一、二句诗人将自己与友人的深情厚意和异乡的夜雨景色贴切地融合在一起,绵绵雨中,更见两地相思情重。C.三、四句写在巴山秋雨之夜,与久别重逢的亲人彻夜畅谈的欢聚场面。D.诗中“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造成回环往复、缠绵曲折的意境。22.简析诗中“涨”字的妙处。(2分)答:“涨”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流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从而衬托出诗人深重绵绵的愁思。“涨”字一词,用词准确,富于动态感。23.请根据诗中提供的信息,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诗人“今夜”的心境。

答:深秋的落寞,归期无期的无奈,相见共语的期盼。

(六)阅读《泊秦淮》,完成24~26题 24“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所描绘的画面,具有怎样的特点? 答:朦胧,冷寂

25.“夜泊秦淮近酒家”在全诗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答:承上启下的枢钮作用,“夜泊秦淮”表明上句景物的时间、地点,且照应题目,“近酒家”引出下文。26.“隔江犹唱《后庭花》”中的“犹”字意味深长,试品析。

答:形象地表现了晚唐统治者不以国事为重,正重蹈覆辙,走向亡国之路的情形;微妙而自然地把历史、现实和想像中的未来串成一线;表明诗人对现实的痛心,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七)阅读《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完成27~题

27.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感悟?请简要说明。答:这首诗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全诗用下岭比喻人生之路。本以为下岭比上山容易、轻松,而当缺乏思想准备的行人下了一个山头,又遇到一个山头,发现自己正处在万山围绕的圈子里,才恍然大悟:下岭的过程中同样会有一系列的艰难险阻。在生活中,人们往往只注意到求知的艰难,却忽略另一种艰难。第四句“放”“拦”两字将山赋予了人的思想、人的性格、人的行为。全诗表达了深刻的人生感悟:在取得一定成绩时,万万不可自满自得,而应不断进取。

28.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本诗虚实结合手法的运用。

答: 诗歌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实写翻山越岭,走出一座山峰后还有更多的连绵的山峰在前面阻挡,虚写生活中、人生中的困难一个接着一个,诗人将生活中的困难比喻成山峰,形象生动地告诉人们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认真评估自己所面对的困难。

29.这首诗表达了一个怎样的生活哲理?又是怎样表达的呢?

答:诗人借翻山越岭的实际描写,道出一则深刻的哲理。一二两句,平白如话,先点题意:“下岭”有难,切莫“错喜欢”。三四两句,集中作答:“进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困难是一个接着一个,正如进入丛山峻岭,翻过一座山,还有一座山在那里等着呢!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千万不可松懈,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做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一事的成功所陶醉

(八)阅读《观书有感》,完成30~题 30.“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的清澈,诗人想说明什么道理?

答:只有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提高自身的道德和文化修养。

31.请将第一、二句所展现的画面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答: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被打开,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一齐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动,充满生机和活力。32.你从第三、四句诗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答:人的要常常读书多读书作为知识的源头活水才能保持思想的清新活力。33.上联写景怎样具体描绘方塘的清澈明净?诗人用方塘的感性形象比喻什么?

答:将方塘喻为明镜,用天光云影在水中的倒影表现塘水的清澈。诗人以清澈的塘水为喻,生动地描写了读书达到的心领神会的高超境界。

(九)阅读《浣溪沙》,完成34~38题 34.结句“小园香径独徘徊”言尽而意无穷,请略作鉴赏。答:结句直接抒发寂寞和忧伤之情。“独”字突出了凄凉寂寞之感。“徘徊”将词人对美丽春天,大好年华以及美好事物的无限依恋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35.“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千古名句,试简析这两句词好在哪里。

答:两句话(1)对仗工整,音调和谐,画面生动,通过对易逝的自然春光的描写,(2)抒发了对青春易逝的感慨,感情浓郁,(3)寓意深刻,发人深省,揭示了人生易逝,轮回无穷的人生哲理,因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千古奇偶)。36.“夕阳西下几时回?”一句寓情于景,请简要分析此句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答:抒发了词人惜春伤时的惆怅和寂寞,叹惜年华将逝的情思。

37.“小园香径独徘徊”写了什么内容,与词中的哪一句相呼应?“独”字透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写出了作者在遍地落花和溢满花香的小路上独自徘徊的孤独和失落。落寞,孤独 无可奈何花落去。

38.这首词多处用到对比的写法,这样写有何表达作用?试作简要分析。答:词上片“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两句构成“新”与“旧”的对比,下片“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两句构成“来”与“去”对比。表达作用:旧的亭台和新的词的对比,突出了物是人非的惆怅情怀;“去”的是落花,“来”的是燕子,两者对比,增加了对时光流逝的惋惜之情。

(十)阅读《如梦令》,完成39~41题 39请你写出本词的大意。

答: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还沉醉在这风景中,甚至不知道回去的路。玩得尽兴了,而且天已经黑了,只好往回划船,不小心闯入了荷花池深处。赶快划呀,赶快划呀。不小心,惊动了在这里栖息的水鸟。

第五篇:七上古诗赏析

一、龟虽寿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赏析“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这句诗用比喻修辞写出曹操虽然到了晚年,但仍有志干一番事业,有一种对宏伟理想的追求的豪情壮志。)

2、曹操所云:“养怡之福”指什么?(一个人精神状态是最重要的,不应因年暮而消沉,而要“壮心不已”,要有永不停止的理想追求和积极进取精神,永远乐观奋发,自强不息,保持思想上的青春。)3.《龟虽寿》与《观沧海》

(1)出两首诗揭示主旨的句子。、(《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2)两首诗各抒发了作者的何种思想感情。(《龟虽寿》体观作者达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观沧海》抒发了诗人期望统一祖国的宏图,表出诗了宽广博大胸怀。)

4、如何认识“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灵异的神龟虽然活几千年,但它总还会有完结的时日。飞腾的异蛇虽然会乘云驾雾,但它最终一死仍会化为灰烬。古来雄才大略之主如秦皇汉武,服食求仙,而独曹操对生命的自然规律有清醒的认识,这在迷信猖獗的时代是难能可贵的。)

5、“盈缩之期,不但在天”体现作者何种哲学思想?(体现了辩证的思维,既尊重自然规律,人总是要死,但在有限的生命里,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进取

二、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赏析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一句。(作者用浅白如画的诗句,为我们描绘出一个宁静惬意的田间,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田园生活以及真挚友谊的向往。)2..诗的颔联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描绘了村边棵棵浓密的绿树,村外坡坡横斜的青山,为我们呈现出一幅清新鲜明的山村风景画。)3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一联是千古名句,请自选一个角度(如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作一简短赏析。

(例一:这两句诗近景、远景结合,写出了山村优美的田园风光,表现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环境的喜爱之情。示例二:这两句诗运用了对仗的手法,“绿树”对“青山”,“村边”对“郭外”,词性相同,互相对应,十分工整。示例三:这两句诗用词造句十分逼真,诗中有画。如一个“合”字,表现了绿树环抱相拥的情态,突出了村边绿树的繁茂。(或:一个“斜”字形象地描画出了村外青山由近及远伸向远方的景象,画面感很强。)4.尾联中的“就”有何作用?(“就”欣赏的意思,诗人的表面意思是希望明年能欣赏菊花,实际上,一个“就”字,除了表现了诗人对菊花的喜爱和诗人与菊花一般淡泊高远的情怀,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对这纯朴,远离繁杂事务的乡村的喜爱与对故友的不舍,流露了真挚的感情)

三、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1.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中“空”字用得极好,好在哪里?

(“空”字把诗人由于身处幽静、脱俗、自由的禅院,一下子把心中的种种认识烦恼都除去、心胸宽阔、俗念顿消的纯净的感受生动的表现了出来。)

2.末联表面上是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是以声静来衬写自己的心静,抒发自己万念俱寂的处世的思想感情。)

3.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那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诗眼”分别是“悦”“空”。“悦”是说秀美的山中景色使鸟的性情欢悦。“空”是说潭水清澈,临潭顾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或杂念)消除净尽。“悦”“空”两字表现了环境的幽静,写出了人的心情与山光水色相应。)

5.你认为这成语隐含了什么哲理?

(要达到能够领悟妙道的胜境,先得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

6.“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中的“深”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请说说你对这个词的理解。

(写出了禅院中花木繁盛的样子,表现了禅院中幽深安静的环境。)7.“曲径通幽处”一句,对“曲”课文注释为一作“竹”。纺者选取用“曲”而不用“竹”,你认为这两个词在表达的意境上有什么区别?

(这两个词表达的意境是不相同的,“竹”,表示小路被竹林掩映,而“曲”,形容小路弯弯曲曲,层次很多,景致很深。

8.对“山光悦耳鸟性,潭影空人心”从表现的内容上或表达的情感上做点赏析。

(这里曲径幽静,花木掩映,天光山色潭水,不仅让鸟儿欢悦,而且让杂念顿消。表现了大自然的美景对人的熏陶作用,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与陶醉之情。)(语言描述内容:山间风光宜人,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歌唱;潭水倒映着云影、树影、山影、人影,使人心中顿时摆脱了一切烦恼。)。

9.“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赏析。

(从听觉感受方面来表现后禅院的幽静。万籁俱静,实在难以名状,于是诗人采用以动衬静的手法,以“钟磬”的清音袅袅来反衬山寺后禅房的幽静,从而以动映静,给人以静的感受,收到“鸟鸣山更幽”般的强烈艺术效果。)

四、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为千古名句,请简要分析它好在何处?

(诗人用拟人的修辞方法,把自己的思念之情托付给明月,带给远方寂寞的朋友,抒发了诗人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怀之情。)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对対故友贬谪遭遇的同情、无奈以及思念之情。)

3.结合全诗,简要分析上述景物寄托着作者怎样的感情?(“杨花”有飘零之感;“子规”含离别之恨;“明月”含思念之情。)4.诗前两句的表达方式是(借物抒情),写染出一种的(凄凉)气氛。后两句诗人情思飞越,要托洒漫天下的月光,把关怀和思念,随风捎带到友人身边。全诗表达了(对友人不幸遭遇的同情。)5.古人论诗有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意即描写景物也是为了抒情。李白诗中可为例的一句是:(杨花落尽子规啼)。此诗写于什么季节?(春季)。

五、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诗中的“秋“字除了交代季节外,还起到什么作用?

(“秋”字点明了季节,同时烘托出了人物的心情。)

2.成语“剪烛西窗”源自本诗,结合诗歌内容,说说“剪烛西窗”的含义是什么?

(表达思念亲人,渴望团聚的感情。)

3、“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为千古名句,请简要分析它好在哪里?

(诗人想象将来亲人欢聚,共同剪烛于西窗之下,向亲人细细述说在巴山夜雨时想念亲人的情景,表现了诗人愁苦中带欢乐的思想感情。)4.简析诗中“涨”字的妙处。

(“涨”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流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从而衬托出诗人深重绵绵的愁思。“涨”字一词,用词准确,富于动态感。)六、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所描绘的画面,具有(朦胧(迷茫),冷寂(悲凉))的特点。

2.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醉生梦死的统治者。全诗表达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3、第一句诗所描写的景色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

(夜色浓厚,清冷寂静。渲染了迷蒙冷寂的气氛,表达了诗人的伤感情怀。)4.仔细品味诗句“烟笼寒水月笼沙”,说说两个“笼”好在什么地方。

(将烟、水、月、沙四种景物融合在一起,点出朦胧凄凉的气氛。)(两个“笼”字描绘的图景是:秦淮河边夜色朦胧和冷静的景色。)

5、谈谈你对“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理解。(这两句诗表面上是对商女的埋怨责怪,实际上是批评不顾国家艰难,只顾自己享乐的醉生梦死的统治者,寄寓着诗人无限的忧愤和辛辣的讽刺。)

6.隔江犹唱后庭花‘’句中”犹“字用得好在哪里?

(“犹”字意味深长,形象的表现了晚唐统治者重蹈覆辙,正沿着亡国道路走下去的情形。)

7、有人说:就诗人的活动来讲,该是先有“夜泊秦淮”,方能见到“烟笼寒水月笼沙”的景色,也有人说真的掉过来一读,反而会觉得平板无味了,请你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它创造出一个很具有特色的环境气氛,给人以强烈的吸引力,造成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

七、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1.“一曲新词酒一杯”到“去年天气旧亭台”,诗人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词人怀着喜悦、轻松的心情,带着潇洒安闲的意态对酒听歌,但在边听边饮时,不期而然地触发了对“去年”所历类似境界的追忆,于是产生一种岁月流逝、时光不再的感慨。)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之所以成为名句,不仅在于自然天成地表现了眼前之景,而且给人一种哲理性的启迪,你能说说其中蕴含的哲理吗?

(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只不过这种重现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动地重现,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

3.“小园香径独徘徊”句中一个“独”字表达出诗人内心什么样的情感?

(“独”字突出了凄凉寂寞之感。“徘徊”将词人对美丽的春天,大好年华以及美好事物的无限依恋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表现了主人公孤独惆怅的心情。)

4、这首词中多处用到了对比的写法,请找出其中的一个例子,并简要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例子:“新”与“旧”的对比;或“去”与“来”的对比。好处:“新”是唱新词的环境,“旧”是饮酒唱词时的环境——旧亭台,新词旧景对比,抒发了今是昨非的惆怅情思;或“去”是花落去,“来”是燕归来,来去对比,增加了对时光逝去的惋惜之情。)

5、作者在词中主要表现了自己的哪些感受?这些感受又是借助什么来表现的?

(表现了对生活的体验,对人生的思考等感受。这些感受是借助曲、酒、夕阳、落花、燕子等事物,并通过自己的观察表现出来的。)

6、本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作者对光阴流逝的怅惘和对春天消失的惋惜之情。)

7、上阙写了什么?下阙写了什么?

(上阙怀旧,感伤年华易逝;下阙惜春,悼念春光难留。)

八、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1、这首诗隐含了什么哲理?

(人生在世岂无难,人生就是不断地与“难”作斗争,没有“难”的生活,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

2、诗的全两句和后两句分别运用了(议论)、(描写)的表达方式。

这首诗以山为喻,蕴含了对困难的认识和态度。试结合诗、文寓意,说说应该怎样认识和对待人生道路上的困难。(人生之路是不平坦的,必然会遇到一个又一个困难,我们要做好面对和克服各种困难的思想准备,并坚信再大的困难都是可以战胜的。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一定要充满信心,勇敢面对,坚持不懈,直至胜利。)

3、这首诗歌的首句看似平常,却极富包孕性,请阐述其中的含义.(①包含上山过程所历艰辛,因此把下岭看得容易、轻松;②“下岭便无难”的判断是错误的;③“莫言”二字是自诫也是诫人,表达了对那种认定下岭容易的普遍心理的否定。)

4、有人说第二句“赚”字运用最精巧,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作简要分析。

(“赚”字富于幽默的风趣。行人心目中下岭的坦易,与它实际上的艰难正成鲜明对比,因此说“赚”——行人是被自己对下岭的主观想象骗了。诗人在这里只点出而不说破,给读者留下深刻的悬念。

5、本诗的主旨是什么?名句是什么?(主旨: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为一时一事的成功所骄傲。名句: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

6、此诗在写作方面有什么特点?(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一事的成功所陶醉。文字平白浅易、通俗生动,表现力强,一个“空”字突出表现了“行人”被“赚”后的失落神态。“放”、“拦”等词语的运动,赋予“万山”人的思想、人的性格,使万山活了起来。)

九、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1.一,二两句点明时间(日暮)、地点(溪亭)和事件(沈醉不知归路),并以“常记”总领,引起下面对回舟误入荷花深处情景的描绘。

2.“误入”是因为日暮光线太暗,也是因为沈醉;正是因为“误入”,才产生了“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景象。“误”字(不仅有结构上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在词意上巧妙地把读者带进一个朦胧的境地。也正是出了这样的“岔子”,才使主人公平时不易显露的一些性格特点呈露出来,使读者通过不寻常的举动的描绘,窥见其精神世界。)

3.“ 争渡,争渡”(形象地刻画了主人公奋争之状,欢快之情,同时使词的音节变得顿挫有力。)

4、词中表现作者心底欢愉的词语是(沉醉),词中与“误入”照应的是(不知归路)和(争渡)。

5、这首词语言明白如话,富有情趣,试具体分析。(这首词作者“沉醉”写人忘情之态,以“争渡,争渡”写人情急之形,又用“惊起”写鸟儿受惊之状,语言清新,明白如话,富有情趣。)

十、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1.请你将第一、二句所展现的画面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被打开,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一齐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动,充满生机和活力。)

2.你从第三、四句诗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人要常常读书多读书作为知识的源头活水才能保持思想的清新活力。)

3、“源头活水”在诗中比喻(事物发展的源头和动力)。

4、诗人通过具体的描写,表达关于(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的心得体会。

下载中考特辑之古诗赏析九上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考特辑之古诗赏析九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考古诗赏析教学设计

    中考古诗赏析教学设计 必要性:近几年,古诗词鉴赏已成为中考的考点之一。在以往的考查中,学生在古诗词鉴赏方面失分较多,得分率偏低,这已成为了制约中考语文得高分的瓶颈。中考的......

    古诗赏析之借景抒情诗

    古诗赏析之借景抒情诗 古诗赏析之借景抒情诗指的是寓情于景,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主观感情的诗作。诗人在诗中不是直接抒发感情,而是移情于物,融情于景,将自己的感情......

    八上课外古诗赏析

    《长歌行》 《长歌行》为乐府题。属相和歌的平调曲。晋崔豹《古今注》说:“长歌、短歌,言人寿命长短,各有定分,不可妄求。这是对诗题比较可取的理解。 东汉后期,经今文学急剧衰......

    八年级上古诗赏析阅读材料

    八年级上册古诗赏析阅读复习资料(一) 一、25.杜甫诗三首 1《望岳》 (主题:诗篇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抒发了诗人向往登上绝......

    七年级上期中考试古诗赏析

    《望岳》 1.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①远望泰山. ②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并且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绵延不绝、参天耸地的形象。 2.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中考古诗词曲赏析要领25则范文

    中考古诗词曲赏析要领(教案) (转载) 【教学目标】 引领学生分三步赏析古诗词曲,即:看题目—品意象—精表达;能够从形象、语言和技巧等方面对古诗词曲进行赏析。 【教学重点】 通过......

    古诗赏析(精选)

    一、思想内容 意象,主旨,情怀 二、表现技巧 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是丰富多彩的,其作用也是异彩纷呈的,对常见的技巧必须要熟悉它的常规性作用。例, 类比:以浅寓深,以近比远,生动形象,通......

    古诗赏析范文大全

    “浣溪沙赏析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晏殊的里的词句.他的这篇词是写他对酒当歌,看到花儿凋谢,时光流逝,让人惆怅,但是他又看到燕子飞回来了,增添了喜气,所以他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