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之中秋

时间:2019-05-13 12:59: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民俗之中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民俗之中秋》。

第一篇:民俗之中秋

《浅谈民俗节日之——我们的中秋》

包兰芳

(人文学院 中文1001 学号201008580101)

摘要:中秋节作为我国重要的民族传统节日之一,是亟待抢救保护的文化遗产。它承载着华夏民族几千年的文化蕴意,也是重要的精神象征。随着时代的变迁,这样的民族传统节日以及相关的习俗都逐渐地在淡化,在消隐。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更应该加快相关民俗知识的整理,研究,保护和传承工作,让传统文化的精华得以薪火相传。中秋节作为继春节后第二个喜悦的节日,直到今天仍在人们生活中占有一个相当特殊重要的位置。结合历史与文学的考证,我们可以大致描绘出中秋节变迁的历程,从现在追溯到上古时期,了解其起源、发展和变迁。同时,对中秋节具有标志性特征的嫦娥、蟾蜍、玉兔等典型意象的考究也做一个整理,阐述。

关键词:变迁 嫦娥 蟾蜍 玉兔 一 背景

“江南好,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唐朝诗人白居易的这首《忆江南》让人觉得江南人的中秋,都是诗情画意的。作为一个江南人,我对中秋的感触是十分深刻的。印象最深的就是,小时候八月十五那天,妈妈要我把“月光佛儿”拿到院子里,在月光下“晒晒”才能吃。所谓的“月光佛儿”其实就是一个形状像圆盘的白色面饼,味道类似现在的绿豆糕、冰糕之类的甜点。用一张红纸包裹着,正面印有嫦娥和玉兔飞向月宫的画面。妈妈说让月亮先吃,我后吃,就能保佑我读书有所成,健健康康。现在想来,这也算是“拜月”的一种形式。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传统的习俗和礼节被省略简化了,中秋习俗亦是如此。但是根植在童年记忆里的“中秋情结”,使得我对考究中秋的相关民俗知识兴趣昂然。

另外,民族传统节日是亟待抢救保护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牢记“端午节”被抢先申遗的教训,从普遍意义上重视保护历史文化遗产。遗产不是历史的陈迹,而是一笔可贵的精神财富。悠悠五千年的华夏文明,逐渐积淀下来形成稳定的民族传统节日。这些民族节日是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华民族言传身教,教养下一代的重要形式。大多民族传统节日都被赋予了特殊的文化意义,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起了重大作用。尤其像中秋节,作为继春节之后一个喜悦的节日,被赋予了特别美好的寓意,象征着思念,亲人团聚等等。所以,我们更应该了解并传承中秋节的各种文化意义和历史变迁。

二 中秋节的起源、由来和变迁

说到中秋节,我们一点也不陌生,就好像那种熟悉感是与生俱来的一样。但是,中秋节的起源是什么?中秋节作为一个节日到底是什么时候产生出现的?却很难说出一个头绪来。关于中秋节起源,现在学者们给出的说法主要有三种:一是源于上古时期就开始的月亮崇拜;二是源于祭祀月亮女神嫦娥;三是源于古人在秋季为庆祝丰收而举行的祭祀土地神的活动。但是这三种说法都只能用来解释中秋节某些习俗的起源,不能说明整个节日的起源。至于何时成为一个正式的节日,有明确记载的是宋代的民俗志文献里,孟元老写的《东京梦华录》以回忆的方式记述北宋汴京的繁华景象,其中卷八就有“中秋”条。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卷

四、周密的《武林旧事》都设有“中秋”条,并对此做了细致的记载。这些记录都说明到宋代,中秋已经作为一个重大的节日了。但是说到起源,我们还要追溯到更早之前。据传,中秋的来历有两千多年历史了,我国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礼记》中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这里的夕月就有拜月的意思。《周礼》也有记载:“中春,昼击土鼓,吹豳诗,以逆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之。”这是算“中秋”最早的起源说。一直到了唐代,中秋开始作为一个节日初步形成。

如果按照祭月拜月的习俗来看,汉代之前,月亮崇拜基本为皇家所垄断,直到唐朝前都极少见到普通民众拜月的记载,也没有关于中秋节的记载。但是到了唐朝,赏月的诗歌骤然出现很多。检索全唐诗,八月十五赏月诗共一百一十一首,由五十六个诗人所作。1他们在标题中或标出“八月十五”,或在正文中写出这一时间。如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杜甫《八月十五夜》、韩愈《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刘禹锡《八月十五日夜观月》等等。白居易的《华阳观中八月十五日夜招友玩月》:“人到秋种明月好,欲邀同赏意如何?花样动力球坛上,今夜清光此处多。”写的就是中秋之夜友人聚会赏月之事。晚唐诗人印文圭《八月十五夜》开头两句:“万里无月经九州,最团圆夜是中秋。”其中“最团圆”即是指月圆人团圆,也有亲友团聚赏月的意思。从这些诗句的描述,可以断定八月十五赏月从初唐开始已在文人士大夫阶层广泛流行了。唐朝诗人欧阳詹《玩月》还对中秋做了一个解释:“秋之于时,1 刘德增:《中秋节源自新罗考》,载《文史哲》2003年第六期。先夏后冬;十五于夜,又月云中。稽于天道,则寒暑均,取于月数,则蟾兔圆,故曰中秋。”意思是农历八月是秋季中间的一个月,而十五又是这个月中间的一天。农历八月十五居于正中,所以被称为“中秋”。除了诗歌以外,还有其他形式的关于中秋习俗的记载。五代王仁裕的笔记小说《开元天宝遗事》中记载:“玄宗八月十五夜,与贵妃临太液池,凭栏望月,不尽,帝意不快,遂勒令左右:‘于池西岸别筑百尺高台,与吾妃子来年望月。’”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唐朝已经比较兴盛中秋赏月之俗了。此外,还有流行于民间的唐玄宗游月宫、传仙乐的故事等。根据史料唐朝初年主要是社会中上层人物如官员、文人在八月十五夜赏月、赋诗、饮酒,一般贫苦人家没有这样的雅兴;到了中唐才逐渐流向下层社会,开始在寻常百姓家、寺庙之类的公共场合兴起聚会、宴饮的习俗;直至晚唐已成为全社会的节日。

宋代的中秋节就已经过的很热闹了。这时候中秋节的主要活动是唐代宴饮习俗的延续,扩大。《东京梦华录》记载:这天之前,各酒店就开始卖新酒,重新装饰门面,打扮彩楼,用竹竿挑出画着醉仙的旗子。街市上也是人人争相饮酒,到午时未时之间,各家酒店的酒都卖光了,纷纷扯下招幌。到了夜间,富贵人家把亭台楼榭打扮的很漂亮,普通百姓人家也纷纷到酒楼上占好位子赏月。夜市人声鼎沸,直到天亮。可见,到了宋代人们对中秋的重视和庆祝已经远远超过了唐代的规模。唐代仍是夜间宴饮赏月,到了宋代已是全天过节;唐代仍是中上层阶级的把玩消遣,到了宋代已是全民皆欢。同样,宋代的诗词,特别是宋词,写中秋节的也远远超过唐代。《全宋词》中收有中秋词二百一十首,其中标有“中秋”字样的有一百七十八首。1最为脍炙人口的如苏轼的《水调歌头》就是描写宋代中秋饮酒赏月的杰出代表。

元代的汉民族虽然处于异族的统治之下,但是像中秋这样重大的节日习俗仍保持了原貌。元顺帝时熊梦祥编纂的《析津志》是记述大都风俗的志书,提到中秋节上市的果品有香水梨、银丝枣、御黄子、频婆、松子、红果子等。并且元代的皇宫中也隆重地过中秋节。蒙古族皇室每年四月份就离开大都到上都避暑,在上都过中秋节,皇宫内都要举行洒马奶酒的祭典,同时举行大型的宴会。元顺帝时,每年中秋都要到上都北城墙上的穆清阁举行宴会,观景赏月。表现在元代文学上的就是著名的元代散曲,例如张养浩的散曲《双调﹒折桂令﹒中秋》、朱庭玉散曲《仙侣﹒点绛唇﹒中秋月》。还有杂剧《张生煮海》、《云窗梦》等。

明清之后,中秋习俗发生了一些较大的变化。拜月基本取代赏月成为中秋习俗的重要内容。这时候团员主题突显出来,更加重视亲友之间的往来。月饼作为一种中秋的代表性食 1 黄杰:《宋词与民俗》,中华书局,1980年,上册,第801页。

品在明代出现。总的来说,明清之后中秋习俗的功利性内容加强了,贵人伦、重亲情的主题逐渐突显出来,而唐宋那种赏月的浪漫抒情氛围、痛饮美酒的狂欢精神衰退了。1一直到现在,如果我们还保留着一些“拜月”,走亲团聚的习俗话,大多是沿袭了明清的中秋习俗。

三 蟾蜍、嫦娥、玉兔考

说到中秋神话传说故事,我们不约而同地都会想到嫦娥奔月的故事。那么这个美丽的故事从何而来呢?据考证,嫦娥是从《山海经》里的常曦演变而来的,《山海经·大荒西经》里记述了月母常曦给十二个月亮洗澡的场景:“有女子方浴月。常俊妻常曦,生月有十二,此始浴之。”只不过常曦在《山海经》里是月亮的母亲,到后来就变成了嫦娥,是住在月亮上一个美丽的女子。后来人们为了丰富故事的可读性,演化出了嫦娥奔月的故事,最早的文字记录出现在战国时期的《归藏》:“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本月为月精。”再后来,又添加了嫦娥嫁与后羿,偷食灵丹奔月等等情节。

那么嫦娥跟蟾蜍又有什么联系呢?一个美貌,一个丑陋,在现代人眼里是无法扯到一块儿去的。但是在上古,这两者还是互为变身的关系呢。据文字资料,古人对月亮最早、最原始的说法之一是月亮的精灵是是一只蟾蜍。《淮南子·精神训》里说:“日中有踆乌,月中有蟾蜍。”屈原的《天问》也提到“顾莵在腹”。2结合嫦娥偷食灵丹奔月的故事,加之古时候常有的动物与人化身的前例,比如伏羲女娲都是半人半蛇的形象,我们可以理解为嫦娥偷食灵丹后奔月,变为蟾蜍精。这一点在唐代的《初学记》引用的《淮南子·览冥训》可以查证。也就是说月亮即是嫦娥,也是蟾蜍,后来两者共存与月亮之上,再后来陪伴嫦娥的蟾蜍变身为玉兔。那么为什么古时人民会像崇拜月亮一样崇拜蟾蜍呢,根据科学家推断,青蛙是第一种能从水中爬到陆地生存的动物,最初是身体庞大的动物,是世界的霸主。青蛙的肚子很大,生殖能力很强,是母性的象征,与月亮代表的阴性相符合,所以青蛙崇拜也是一种生殖崇拜。并且在古人观念中,青蛙还是一种长寿的动物,据《太平御览》记载,蟾蜍的寿命是长达三千岁的。在文字上,“蛙”的古代写法与“始”相通,“蛙”的读音又与“女娲”的“娲”相通。这么看来,人们把对月亮的崇拜附加在蟾蜍身上无可厚非。我们熟悉的“蟾宫”、“蟾桂”、“冰蟾”、“蟾轮”等词不但没有丑陋的意味,反而是极其优雅的。

至于玉兔在月亮故事里出现是汉代以后了,它不是以一个单独的形象出现在月宫中的,而是作为嫦娥的宠物,可以算是蟾蜍的继替者。据史料,捣药的玉兔最初是作为西王母的随从出现的,西王母在秦汉时期是掌管长寿和仙药的大神,玉兔就在她身边负责捣药的。而玉 12 黄涛:《中秋节》,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年。42—64页。

据闻一多先生考证,顾莵是当时蟾蜍的一种另称。兔在月宫中捣药的形象在晋代已经有所记载,晋代傅咸在《拟天问》中有这样的句子:“月中何有?白兔捣药。”至于蟾蜍为什么变成了玉兔,根据闻一多先生的解释:“蟾蜍原来叫顾莵。“莵”与“兔”同音,即使“蜍”也与“兔”同音。因为谐音的关系,神话里的蟾蜍就被玉兔代替了。1其实从形象上来说,民众用可爱的玉兔代替丑陋的蟾蜍也无可厚非。魏晋到唐朝,玉兔捣药越来越流行,地位也逐渐提升。明代人们开始单独祭祀玉兔,清代有了“兔儿爷”的说法,玉兔被塑造成一位威武可爱的将军模样,既是被人们敬奉的神灵,也是儿童把玩的玩具。

这样看来,嫦娥、玉兔、蟾蜍作为与中秋节最具典型性的代言人,也并不是一味的共存或继承的关系,他们之间还有互换、“博宠”的竞争关系呢。

四 参考文献

黄涛:《中秋节》,中国出版社,2006 黄涛:《节日中国之中秋》,北京华联印刷,2010 黄杰:《宋词与民俗》,商务印书馆,2005 王家广:《唐人风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 盖国梁:《节庆趣谈》,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彭国梁、杨里昂:《我们的中秋》,岳麓书社,2004 杨琳:《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 乌丙安:《中国民间信仰》,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北京出版社,1963 【宋】吴自牧:《梦梁录》,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

黄涛:《中秋节》,第10—16页。

第二篇:中秋赏月话民俗

中秋赏月话民俗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因八月十五日位于秋季七、八、九三月的正中,故曰“中秋”。“十二度圆皆好看,其中圆极是中秋”。金秋八月,天高云淡,空气清爽,既无严冬的寒冷,又无盛夏的酷热。此时当皓月当空、银辉铺地之际,正是赏月、拜月、玩月的最佳时节。八月已是春华秋实,硕果累累。每当此时,人们便怀着喜悦的心情欢度中秋佳节。

一、关于月亮的美丽传说

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之夜,当一轮明月冉冉升起,清丽柔和的银辉洒满大地,人们无不感到赏心悦目,心旷神怡,浮想联翩,便编撰出了“嫦娥奔月”、“吴刚伐树”、“玉兔捣药”等许多美丽动听的神话传说故事。

“嫦娥奔月”的传说故事,最早见于战国时期的《山海经。大荒西经》,不过当时的故事情节还非常简单,尚未完整。到了汉代,《淮南子。览冥训》中嫦蛾奔月的故事已基本完成,其大意说:羿从西王母那里得到了不死之药,被嫦娥偷食后,飞到月宫,变成了丑陋的蟾蜍。可见人们对嫦娥的行为谴责之甚。后来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人们根据自己的爱好,对故事情节添枝加叶地不断修改,使嫦娥奔月的故事更加符合人们的愿望。其故事梗概是这样的:远古之时,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庄稼和草木被晒焦,人们无法生活。有一个名叫羿的人,射落九日,造福于民。一天,羿从西王母那里得到不死仙药,据说食后可以升天成仙。羿因不舍爱妻嫦娥而未食。嫦娥将仙药藏于首饰盒内。一天,有一个奸佞小人想偷食羿的仙药,趁羿外出射猎之机溜进羿家,逼嫦娥拿出仙药。嫦娥无奈,只好自食仙药。食后不久,嫦娥身轻如燕,飞入月宫,羿追之不及。于是,嫦娥成了月宫中的仙女。唐代诗人李白在《把酒问月》诗中说:“嫦娥孤栖谁与邻?”不难看出,诗人对寂寞的嫦娥给予了无限的同情。

“吴刚伐树”的传说,始于汉代。《淮南子》书中有“月中伐桂”之句。到了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天咫》书中出现了“吴刚伐桂”的故事,其故事说:有一个人名叫吴刚,其人因学仙有过,谪令伐树。因此桂树非常高大且有特异功能,随砍随合,所以吴刚常年砍不断。这是仙人对他的惩罚,让他将功补过。古代还有月中的桂树结子的传说,据说有一颗桂树子曾降落在杭州的月桂峰,后生根发芽,长成大树,花白果红。古代实行科举制度,秋闱大比之年常选在八月,因而人们把科举得中者称为“月中折桂”或“蟾宫折桂”。这种高雅的比喻反映了仕宦之家和知识阶层对月亮的特别崇拜。

“白兔捣药”的传说,在民间也早有流传。李白《把酒问月》诗云:“白兔捣药秋复春”,说明最晚在唐代就已产生了“白兔捣药”的传说。宋代《太平御览。拟天问》记载:“月中何有?白兔捣药。”据传说,这个白兔名叫“玉儿”,他不知疲倦地天天在桂树底下给嫦娥捣药。这只玉兔后来被吴承恩写进了《西游记》中,说玉兔下界变成美女来迷惑唐僧,它那用来捣药的杵也成了厉害的兵器。玉兔被观音菩萨收服后,又回到月宫继续捣药。古人常以“玉兔”作为月亮的别称,如古书上常说“金鸟西坠,玉兔东升”。

中秋之夜,古人沐浴着月亮那柔美的清辉,仰望着一轮玉盘,想象着当年嫦娥刚飞到月亮边上的时候,月亮里的仙女们就像迎接主人似的,奏着美妙的音乐,众星捧月般地把嫦娥迎进美丽的宫殿——广寒宫。嫦娥每天有众多的伙伴,听着音乐,赏着歌舞,还可到桂树底下乘凉,身边有可爱的玉兔为伴,真是美妙至极。千百年来,多少文人墨客不厌其烦地颂月、赞月,多少善男信女为月顶礼膜拜。

二、中秋赏月抒怀

每当中秋佳节,上自达官显贵,下自平民百姓,无不登高赏月,借月团聚,抒发情怀,共享天伦之乐。

中秋节作为我国的传统节日,至少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赏月之风,到唐代已十分盛行。《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唐玄宗每年八月十五中秋节都要和杨贵妃去太液池赏月。有一次,当玄宗兴意正浓时,便下令在太液池西岸另建一座百尺高台,称“赏月台”,准备明年与贵妃赏月之用。到宋代,中秋节风俗已十分丰富。《东京梦华录。中秋》记载:“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重新结络门面彩楼花头,画竿醉仙锦旆”。一到八月十五中午,因“市人争饮------家家无酒”,足见当时人们对中秋节的重视,竟然把酒店都买空了。街上水果生意也十分兴隆。到中秋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儿童们三五成群,连夜嬉戏。《梦粱录。中秋》记载:“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或登广榭,玳筵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因此而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诗句。至于那些小康之家也要登上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圆子女,以酬佳节。”就连贫困人家也要买点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此夜天街买卖,直至五更。玩月游人,婆娑于市,至晓不绝。”

历代文人墨客无不借月抒怀,为今人留下了无数咏月的优美诗篇。如李白的《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此诗可谓家喻户晓,老幼皆知。李白借描写月光,抒发了自己身在他乡、倍感孤凄、思念故乡的思想感情。

李白还有“举头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诗句。由于当时诗人孤独苦闷,只好邀请明月和自己的影子来做伴了。

苏东坡有一首《水调歌头》咏月词,是对月抒怀、思念弟弟的千古绝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词中通过想象,展现了月宫的奇妙景象,抒发了他对弟弟苏子由的离愁别恨。

每当中秋之夜,有独在异乡为异客者,往往很自然地吟诵起苏东坡的诗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借此来奉劝别人,同时也用来安慰自己,不必因暂时的分别而忧伤,离别之后就是团圆。人情总是长久的,“千里共婵娟”的美好愿望总会实现的。

宋代有一位名叫朱淑真的女诗人,因父母之命难违,嫁给了一个粗俗的市民为妻,终生抑郁,每到中秋,便望月触目伤怀。这一年中秋之夜,她又独自赏月,却遇阴天,于是写下了《中秋不见月》诗:

不许蟾宫此夜明,今知天意是无情。

何当拨去闲云雾,放出清辉万里清。

朱淑真借月抒怀,怨恨之情寓于诗中。

毛主席的《蝶恋花。答李淑一》这首词,也是借月抒怀,却一洗前人的哀怨,抒发了缅怀先烈的豪情,读起来使人精神振奋。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

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

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这首词从人间写到月宫,从现实写到幻想,就连月宫中的吴刚也要捧出桂花酒来热情招待远来的烈士;寂寞的嫦娥也激动地为烈士纵情漫舞。正当月宫中欢舞之时,忽然传来中国人民胜利得解放的特大喜讯,烈士们激动万分,高兴的热泪化作倾盆大雨飞洒人间。此词将神话和现实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充满着乐观主义的豪情。

三、关于月宫之迷

随着每月每天的时间变化,月亮的形状也随之发生变化。月初的一钩新月,有时像一张弯弓,有时像一把镰刀,而到了月中的十五、六日,月圆如镜,称之为“满月”。满月是美丽的,她象征着团圆、美满和幸福。由于人们喜爱月亮,所以古人为月亮起了很多饶有趣味的雅号,比如:玉兔、玉羊、玉弓、玉盘、玉环、玉钩、冰轮、玉蟾、水镜、玉壶、婵娟等等。月亮是无私的,千秋万载吐辉播明,为人类驱除长夜的幽暗,她无愧于人们所赠予的各种雅号。每当中秋节观赏着那轮挂在中天的皎洁如玉的明月时,人们年复一年地讲述着关于月宫的传说故事,不知会有多少人幻想着能像嫦娥一样到月宫中一游,想看看月宫究竟什么样?

早在北宋时期,大文学家陆游就有“我欲乘风归去”的愿望,但他一直未能如愿。据资料记载,明朝有一个名叫万户的大学者,产生了乘火箭遨游太空的设想。他首先制作了一把特殊的大椅子,又在椅子后面绑上47只火箭。在一天晴朗的早晨,万户双手拿着一个大风筝,安稳地坐在大椅子上,让助手点燃47只火箭。本想利用火箭的强大推力把他和椅子送上天空,然后再巧妙地拿着风筝返回地面。可是火箭点燃后,只听一声巨响,火箭飞到空中爆炸了,只见火光冲天,硝烟弥漫,椅子被炸成碎片飘落下来,而万户的身影却再也找不着了。万户成为为人类的宇宙航空事业献出宝贵生命的先驱者。近代,世界科学家为了纪念万户这一伟大创举,就把月球背面的一座火山口命名为“万户火山口”。

月宫之迷,直到1969年美国宇航员第一次登上月球时才真正揭开。宇航员来到月宫,既没有见到琼楼玉宇,也没有见到素衣貌美的嫦娥,更没见到桂树底下捣药的玉兔。见到的只是满目荒凉死寂的世界,坎坷不平的地形,参差错落的山脉。月球上没有空气和水,没有四季变化,更没有任何植物和动物。白天最高温度可达摄氏127度,如同火焰山;夜间最低温度可达零下183度,一下又变成了“广寒宫”。

四、中秋节话月饼

中秋节之夜,圆月高悬,月色皎洁。月下合家团聚,一边品尝月饼之甜美,一边共叙天伦之乐,已成为我国人民的传统习俗。其实,远在唐朝时就有了与月亮有关的食品,称为“月华饭”。到了宋朝,出现了与月亮有关的“玩月羹”。北宋诗人苏东坡有“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的诗句,说明当时已经出现了月饼。南宋《武林旧事。蒸作从食》书中就有“月饼”的记载。

元代,根据有关资料和民间传说,月饼已成为中秋节的必食之品了。民间有一个传说故事:元朝时期,由于当时人们忍受不了元朝统治者的奴役,朱元璋的军师刘伯温献策,利用中秋节举家皆食月饼的机会,把起事动手的纸条放进月饼馅中,约好中秋节的晚上,家家户户动手,消灭那些吃人的元朝统治者。此故事说明,在元朝时,月饼就已经成为中秋节的大众食品了。

明代时,中秋节食月饼之风已很盛行。《酌中志》载:“八月------自初一日起,即有卖月饼者。------至十五日,家家供月饼瓜果------”。

其实,最初的月饼做法很简单,不过是里面装有糖馅的圆形糕点罢了。后来制法越来越多,越来越精。到明末清初时,彭蕴章在《幽州土风吟》中记载:当时聪明的点心师还把民间关于嫦娥奔月的传说,作为一种食品的艺术图案,形象地再现于月饼的饼面上,使人们在品尝月饼时,又得到优美的民间传说故事的享受。清代时,善于品味的诗人袁枚记载说:明府制的花边月饼“上口而化,甘而不腻,松而不滞。”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中,还有一段贾珍给贾母送月饼的段落,书中说:“贾母又道:„你昨日送来得月饼好。‟贾珍陪笑道:„月饼是新来的一个馍馍厨子做的,我试了试,果然好,才敢做了孝敬来的‟。”以上这些说明,清朝中叶时,我国南北各地,士大夫家厨中已有不少精制月饼的高手。同时,民间也都备有月饼模具,自家制作,还有的邻里互助,俗称“打月饼”。

月饼发展到今日,品种越来越多,各具风味。外面用精美的面食,内装五仁、枣泥、玫瑰丝等素馅,观之色泽金黄,外形美观,食之香甜酥脆。每到中秋节前夕,各种各样的月饼纷纷上市,精美的包装异彩纷呈,琳琅满目。每家每户无不购买月饼,在自家品尝月饼美味的同时,还要馈赠亲朋好友,以增加感情。现在,月饼已成为我国独特的民族食品了。

五、欢度中秋佳节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节是团圆节。每当举头望明月之时,最易引发人们的思亲望乡之情。自古以来,外出之人总要在这一天赶回来,与家人团聚,共进丰盛的午餐,还要分食甜美的月饼。新出嫁的女儿和未过门的儿媳,一般都要在八月十六这天接来,俗称吃“餐遗”。此习俗至今仍有沿袭。然而,不知有多少海外赤子远离故土,他们吟诵着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而度过这长长的不眠之夜!

“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分外明。”笔者常想:如果在传统的赏月活动中再增加一些内容,将其办成一个小型的赏月晚会岂不是更好!或者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或者一些有共同爱好的文友凑在一块,选一个依山傍水的地方,一人一个小板凳,晚会就可以开始了。赏月晚会应紧紧围绕一个“月”字安排一些节目:一是可以讲一些关于月亮的传说故事,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树、玉兔捣药、月下老人等故事;二是可以朗诵一些咏月诗词,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毛泽东的《蝶恋花。答李淑一》“我失骄杨君失柳……”等等。咏月诗词何止千万,举不胜举;三是可以介绍一些关于月亮的科学知识,如月亮为什么会发光?为什么会有阴晴圆缺?它离地球有多远?宇航员登上月球后看到的是什么样子;四是可以讲一些中秋节都有哪些风俗习惯?各国各地风俗又有哪些不同?都有哪些风格各异的月饼?总之,凡是与月亮有关的项目都可以上。请看,这样的赏月晚会,既继承了我国的赏月传统,又在形式上和内容上有所创新,又能使人增加许多知识,岂不是别有情趣!

第三篇:中秋之月

中秋之月

中秋之夜,一轮圆月渐渐升了起来,像一个银盘高悬在天幕上。皎洁的月光如水银般倾泻,给大地万物披上了银灰色的纱裙,呈现出朦朦胧胧的美。透过朦胧的月光,沉思在轻柔朗清的月光下,与月光轻盈慢舞,与月光皎洁相映,发现这平静如水的夜晚竟是如此美丽。

我停笔推笺,伫立在窗前,眺望远方。月是那样的清明,它那圆圆的脸盘上,挂着慈祥温和的笑容,静静地望着大地,月光照在我的窗前好似覆盖了一层白霜。月的光铺满幽静的小路,凉爽的风飘来淡雅的清香,树梢轻柔的摇曳着月影。几度月圆月缺,聚合离散的情思缠绕心头,他乡明月怎有我乡月明?种植一片相思园林在心中,芳香在梦中家园相聚。

一缕清风载着我的思念,推开期盼你的窗。夜幕中的繁星挂满了我的思念,凝望中我知道你也在想念着我,动情中遥望,思念在繁星中闪烁。在心里同唱一曲缠绵的歌,我陶醉在你的歌声中,甜甜的梦境里和你忘情的舞美着明天的浪漫。酿一坛女儿红,装满琥珀月光,捧一杯美酒飘香。悠悠琴声诉说岁月沧桑,红裙水袖穿云间,风清云淡月夜飞花,醉眼妩媚我青春的舞动,泼墨抒情天与地,留下真情温暖你我心。中秋的月光清如水,它的清辉到处倾泻,倾泻在悬崖断壁上、山坡上,倾泻在建筑物上,倾泻在像手臂一样伸展着的树枝上,使一切都分明清晰,一切都成了活生生的了。轻柔的晚风吹拂我思念的发梢,却吹不散我对你的情思缠绕。明月窗外高悬,清凉舒爽,清辉柔波,竹林飘来心灵的醉音。星空璀璨,摘得一颗暖在怀中,看到的是你深情凝望的双眼。

窗外的夜是沉静的,没有春的奔放,没有夏日的激情。凉风与秋雨结伴,黄叶与晨露相依,大雁也打点南归,温馨的中秋飘然而至。只有缤纷的落叶在静悄悄地飞舞,闪烁的霓虹灯给飘飞的叶片抹上了五彩的斑斓,也给了朦胧的夜色增添了些许的魅力。叶片时而静卧在大地,时而荡漾在水中,一片片地飘飞,又一片片地落下。听着草丛中虫儿的呢喃,笔中摇落层层思念,如果今晚的明月能传送此时的思念,是否已到达你秋景的窗前?明月水中映照着你的影子,那一分静静的美,也会守来凉爽的秋风阵阵轻抚。一轮皓月高悬在夜幕之中,天空是那样的深邃,宇宙是如此的广袤无垠,遥望夜空,不禁使人们心旷神怡、浮想联翩。古往今来的许多文人墨客,更忍不住要吟诗作画。我把自己浸润于寂静的午夜梦回中,聆听心之低语,你能感受到这份平静如水的心情是如此的惬意。倾听音响里缓缓流淌出来的如水音乐,怀揣着真诚,用竹笔描摹平静的模样,感受平静的召唤。生命恰似涓涓流淌的河流,我更像一汪清泉,静静地流淌,任凭鱼儿畅游,仍旧波澜不惊。

第四篇:新疆民俗之新疆十八怪

新疆十八怪!

第一怪:鞭子底下谈恋爱;

新疆哈萨克族是以游牧为主的民族,马上功夫十分精湛,传统的娱乐活动主要是马上竞技,如;“赛马”“叼羊”“姑娘追”。您听说过“姑娘追”吗?“姑娘追”就是给未婚男女青年创造感情交流的机会,它蕴藏着即纯洁又浪漫的生活情趣,同时也是传递爱情的一种途径,如果参赛者心中已经有了意中人,他们就会相约成对进入赛场。比赛分“去程”和“返程”两段,在“去程”的路上男青年可以毫无顾忌的倾诉衷肠,而姑娘却含羞沉默,到了终点后,就在双双调转马头进入“返程”的一瞬间,男青年立即扬鞭催马拼命逃奔,此时温柔的姑娘忽然间变成了沙场女将,勒缰策马奋力追赶,追上后用马鞭狠狠地抽打对方,如果被追赶并挨鞭子的男青年也爱上这个姑娘,他就会心甘情愿地做姑娘皮鞭下温顺的小羊,任其抽打而不还手。从此爱情的种子便会萌发、开花结果...第二怪:兵团姑娘不对外;

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是一个在新疆相对独立体制的副省级准军事化兵团。一九四九年国民党政府在中国大陆的统治宣告覆灭,当年十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兵团的两个军在王震将军率领下进驻新疆,和原国民党起义部队,以及原三区革命的民族军队在乌鲁木齐胜利会师,成立了新疆省人民政府。从此新疆开始了一个民族团结、和平建设的新时代。为了保卫边疆,建设边疆。一九五二年,毛主席命令驻新疆人民解放军的一部分官兵集体转业,组建成;“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赋予他们屯垦戌边的历史使命。这是一支在世界上从未有过的特殊部队,指战员们放下枪杆子,拿起锹把子。放下坦克装甲车,扬鞭赶起大马车,开起农机拖拉机。“兵团”的组织机构仍保留着军队的师、团、连、排、班的编制。以崭新的战斗姿态向荒原进军!向戈壁进军!十年、二十年、三十年过去了,几十万军垦战士在艰难困苦的年代,创造了一个个大型的农牧团场,让荒山变成了绿洲,让沙漠变成了良田。为保卫和建设边疆做出了历史性的卓越贡献。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八千湘女进天山”,一批又一批山东、河南、四川姑娘相继来到兵团,为兵团汉子配婚成亲。六十年代上海、南京、天津、镇江、浙江、武汉支边青年豪迈地走进塔里木,编入了新疆兵团的史册。他们在兵团这个革命的大熔炉里,成家立业,结婚生子,为保卫和建设新疆奉献了宝贵的青春年华。“兵团姑娘不对外”讲的就是兵团人团结战斗共同生活的兵团精神...第三怪:吃的烤馕象锅盖;

在新疆无论您走到哪里,都可以见到和吃到馕,“馕”是维吾尔族人的主要面食之一。维吾尔语意为;“烤面饼”。维吾尔族人宁可一月无米饭,不可一日无烤馕。在新疆乡村和集镇几乎家家都有烤馕坑,维族妇女个个都会做烤馕。馕的种类决定于不同的原料配方和不同的制作工艺,据不完全统计馕有五六十个品种。由于馕是在旺火烧热的馕坑里烤制的,水分含量极少,在气候干燥的新疆,一般存放十天半月都不会变质。还有一些“油馕类”,原料成分主要以食用油、牛奶、白糖和面精制而成,保质期可长达几个月之久,所以维吾尔族人出远门,或者坐火车去内地出差旅游,常常携带一提包油馕,作为旅途中的速食干粮,即省钱又方便...第四怪:嫁人要把妹妹带;

西部歌王王洛宾先生的一曲《达坂城的姑娘》,唱红了全中国。无论您走到哪里,只要听到这首优美动人的维吾尔民歌,您就会想到新疆和达坂城的姑娘。话说;姑娘嫁人为什么要把妹妹带?其实是有地域和历史原因的,早在若干年以前我国是没有实行计划生育的。在新疆一般维吾尔族家庭都会生很多孩子,少者三四个、多者六七个、在当时那种艰难困苦的年代,孩子多了家庭负担必然就重。所以在儿女嫁娶时男方家往往会主动提出再带走一个女孩子(小姨子),一方面是为了减轻女方家庭负担,另一方面也可以陪着姐姐做伴。从此男方家庭就会把这个女孩当做亲生女儿抚养成人 第五怪:大盘鸡里拌皮带;

当您去乌鲁木齐的途中,沿着312国道行驶,距离乌鲁木齐40多公里处,在穿越柴窝堡小镇时,您会惊奇地看到公路两旁的一排排小饭馆门前的招牌上,都写着同一道菜名“大盘鸡”。大盘鸡已经在新疆风行了二十多年经久不衰,这道菜的发祥地就是柴窝堡。所以它最早的菜名就叫“柴窝堡大盘鸡”,这道菜趁热上桌,流光溢彩,香气逼人,麻、辣、咸、甜、香、五味俱全。当您看到用特大号盘子装满了又鲜又嫩的炒鸡块时,相信您的胃口一定会大开。正当您大块吃肉大碗喝酒时,店家会及时的端来一盘象皮带一样宽薄的皮带面条,倒入大盘鸡里与鸡汁拌匀,顿时皮带面变成酱红色,吃起来美味爽口,特别过瘾。如此简单的一餐大盘鸡,可同时供四至六人享用,即营养实惠、又解馋饱腹...第六怪:风吹石头砸脑袋;

说起刮大风,人们可能会联想到沿海一带的台风。然而;您也许不了解新疆的大风,在新疆一些地方刮起大风到了顶级时,其猛烈之势不亚于沿海地区的台风。新疆人把这些大风区叫做;“老风口”,比较形象的说;这些大风区一年只刮一次风,从春刮到冬。这种著名的大风区有;吐鲁番西北方向的“三十里风区”,乌鲁木齐南郊的“达坂城风区”,以及克拉玛依的“魔鬼城风区”等;这些大风区在每年中刮八级以上大风日就有一百天左右,最大风力超过十二级。一旦遇上这种大风,汽车火车都面临着被刮翻的危险,汽车被大风刮翻是常有的事情。二00七年初春,由乌鲁木齐开往阿克苏的特快列车在行驶到“三十里风区”时火车被大风刮翻。在“达坂城风区”,新疆先后从丹麦、德国、芬兰引进风力发电技术和风力发电机组,建造了亚洲最大的风力发电厂。因此说;“风吹石头砸脑袋”,是形容这些大风区一旦刮起大风时那种飞沙走石的情景...第七怪:丝绸古道地名怪;

不少来过新疆旅游的内地朋友,总觉得新疆的一些地名有点古里古怪的,什么猩猩峡、一碗泉、三间房、四棵树、鄯善、乌鲁木齐、塔克拉玛干等等;其实,说怪也不怪,因为新疆这类奇特的地名,都有着它有趣的由来。例如;塔里木盆地,塔里木河,地名用的都是维吾尔语;“塔里木”意为“田地、种田”。“塔克拉玛干”意为“进去就出不来”。新疆喀什市的全称是“喀什噶尔”,维吾尔语意为“多种颜色的砖房”。地名“阿克苏”意为“白水河”。地名“克孜勒苏”意为“红水河”等等;如“博尔塔拉”意为“银色的草原”。“巴音郭楞”意为“富饶的河流”。“乌鲁木齐”意为“美丽的牧场”。著名的“喀纳斯湖”意为“美丽富饶而又神秘”,这些例子举不胜举...第八怪:吃饭手抓不用筷;

人类用手抓着吃饭的起源,一定是非常远古的事情了。但是对于生存在大草原上的游牧民来说,至今仍保留着这一习惯。新疆著名佳肴“手抓羊肉”“手把羊排”“馕坑烤肉”“手抓米饭”“羊肉抓饭”等;都是用手抓着吃的。当然,用手抓食物也有严格的规矩,和良好的卫生习惯。如果您与草原牧民共同就餐,您会看到他们用手抓饭是一种艺术,当你自己试着用手抓饭吃时,就会感到不顺手不自在。当然,现在城里人已经很少有人用手抓饭吃了,一些草原牧民和乡村农民,仍然保留着这种习惯...第九怪:结婚宴席无酒菜;

提起结婚喜宴,人们就会想到七碟八碗九大盘、鸡鸭鱼肉摆满台的场面,有道是;“好烟好酒尽管上,美味佳肴堆成山,管它是否能吃完,婚宴要像过大年”。结果;不但造成浪费,而且有许多客人喝的酩酊大醉,真是劳命伤财损身体。新疆维吾尔族人的婚宴朴素简单而实惠,不摆酒、不递烟、不放菜。主人家只需做一大锅抓饭、一大锅手抓羊肉来待客酬宾。各种瓜果、干果、点心、喜糖应有尽有。在用餐进食以前,首先请来宾一一洗净双手,用手抓食抓饭、抓羊肉,尽情享用饱餐一顿便可离席。这种婚宴形式表示主客之间不分贵贱同吃同乐。婚宴虽然比较简单,但是整体婚礼仪式非常隆重。通常婚典礼仪要进行三天 第十怪:井底全部连起来;

我国驰名中外的三大古代建筑工程是:长城、运河、坎尔井。而“坎尔井”就产生于新疆吐鲁番地区。如今吐鲁番的坎尔井,已成为新疆一大旅游景观。说起坎尔井;它对当地地形的利用,它的工程量之浩大,堪称世界一绝。它赋予干旱的吐鲁番,变为绿洲的生命之源泉。说道“井”子,人们一定会想到井底的一潭静水,然而;吐鲁番的坎尔井却是由许许多多的井,顺着地势从高到低排列成行,从井的底部相互凿通而形成的一条地下水渠。从而把丰富的地下潜流水集中起来,不断的输送到地面上,供人们农田灌溉使用。吐鲁番的坎尔井共计三千多条,如果连接起来总长度达五千多公里。如此之大的井底连接工程,水从井底穿穴而行,实在是不可思议的奇迹...第十一怪: 敬酒歌声不外卖; 当您来到新疆蒙古族人居住的地方,或是遇见蒙古族人喜庆的场合,您就会被他们那种热烈而又独特的敬酒礼节深深吸引。蒙古族人的敬酒方式和其他民族有很大的不同,他们敬客人喝酒不讲什么客套话,而是一边唱歌一边敬酒,以即兴表演的方式来表达对客人的诚挚和淳朴的盛情。当有远方的客人来临时,他们首先会在敖包相会或在毡房中敬酒接风。这时会有三五位蒙古族姑娘恭恭敬敬地站在您面前,唱起优美动听的蒙古族民歌,唱完一曲后她们就把手中放着酒杯的托盘高高地举过头顶,半屈腿式地献给客人满杯的美酒,然后不停地唱着歌儿,直到客人把酒喝干为止。歌声甜润、嘹亮,歌词充满敬意、祝福、和吉祥的意思。此时您会情不自禁地躬身接过酒杯,既是您平时酒量很小,在歌声渲染的气氛下您也会毫不犹豫地一饮而尽...第十二怪:美玉泡酒酒更醇;

许多到过新疆旅游的人都知道新疆的石头多,然而新疆最值钱的石头莫过于新疆和田的玉石。玉石被加工成工艺品或首饰,经人们使用和佩戴后即美观又有益于健康。近几年来人们还发现一种叫“美酒玉”的玉石,用这种玉石泡纯净水当饮料喝能增寿延年,这种奇特玉石呈海蓝色,硬度在六至六点五度之间,据专家认定这种玉石含大量的钙、铁、锌等微量元素,而这些微量元素正是健康人体中不可缺少的矿物质。用这种玉石泡纯净水,具有开胃健脾之功效、对防治脱发、偏头痛、神经衰弱有一定的疗效。还有些人奇妙地发现,用这种玉石泡酒酒味更加醇香...第十三怪:男人爱把花帽戴;

新疆各兄弟民族的帽子,颜色、帽形是多种多样的,最典型的是维吾尔人的绿花帽。它是用手工、丝线绣上花叶图案的四方棱角形花帽。绣工精致,花叶花样极富美感,其颜色有;绿、红、黄、黑、白、也有单色无色交织和黑白相间纹绣的。这种花帽男女老少都爱戴,但所戴的颜色各有所不同,男士戴的多绣花,女士戴的不但绣花,而且在花纹中镶上翠珠玉片,年轻人戴的比较艳丽,老年人戴的朴素大方,文化人戴的文静素雅。总之新疆各地的民族花帽风格各异,例如;喀什男人爱戴白花黑底巴旦姆图案的花帽,库车女人爱戴珠光闪闪的鼓顶花帽,吐鲁番人爱戴色彩浓烈的花帽,和田女人爱戴一种直径不足十厘米的碟形小花帽...第十四怪:汽车要比火车快;

当您乘坐汽车行驶在312国道新疆境内的高速公路上时,您会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铁路与公路平行靠近,火车与汽车并排奔驰,这时您会看到铁老大竟然跑不过小弟弟汽车。西部开发的号角吹开了新疆公路建设的帷幕。二000年底乌鲁木齐至奎屯的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先后乌鲁木齐至吐鲁番高速,乌鲁木齐至南疆巴州高速均已相继建成通车。与此同时新疆铁路也四通八达的延伸。在铁路和公路竞争激烈的年代。我们发现奔驰在新疆高速公路上的汽车,竟然比多次提速的火车跑的快一些 第十五怪:把床铺在大门外;

当您来到新疆参加民族风情游时,您就会发现一种奇怪的现象:家家户户的门口或者院落里的葡萄架下,都摆着一两张铁床或铺着几张大木床,甚至还有的把床摆在了水渠旁边,这时游客会惊奇地问,这是否是人们睡觉的床。是的,说的一点都没错,因为新疆吐鲁番地区和新疆的东疆、南疆一带,夏日里气候虽然非常炎热,但是一到夜晚外面夜风十分凉爽,也没有蚊虫叮咬,加之当地民风淳朴,素来有“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良好风尚,所以人们都放心地在夜风凉爽的屋外睡觉...-第十六怪:夏日要把皮袄带;

在新疆有这样两句谚语;“出门要带三件宝:风镜、水壶、大皮袄”,和 “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这两句话十分形象的表现了新疆地理气候的特点,并且提醒着来新疆旅游的朋友们,需要注意在旅行中的准备工作。因为新疆的地理位置处于祖国西北部,深居亚洲大陆腹地中心,远离海洋,周围的几座高大山脉挡住了海洋暖湿气流的进入,形成了新疆典型的干燥性大陆气候。这种气候的特点就是干旱少雨多风沙,夏天干热冬天干冷,昼夜温差较大。新疆各地区的气候也各有差异,北有阿尔泰山脉,南有昆仑山脉,中间有天山山脉东西横贯,把新疆分成了南疆和北疆两大部分。形成了“三山夹两盆”的地理格局。两盆是指北疆的“准噶尔盆地”和南疆的“塔里木盆地”。山脉中有着连绵的冰峰雪岭、森林草原,而盆地里有戈壁沙漠、绿洲河流。不同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不同的气候特色,一般来说;北疆气温较低,雨雪较多,南疆气温较高,风沙较多。因此在新疆旅游常常会验证以上所说的两句谚语...第十七怪:瓜果四季吃不败;新疆素有“瓜果之乡”的美称。这里瓜果之多,品种质量之优良,在中国甚至世界上都是名列前矛的。新疆地处亚欧大陆的中心,是典型的干燥大陆性气候,干旱少雨,但高山冰雪融水非常丰富,有利于农业灌溉,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较大。由于这些地理气候条件的优势,非常有利于瓜果作物的生长和糖分的积累。因此新疆的甜瓜。西瓜、葡萄、杏子、无花果等含糖量都很高,营养成分也非常丰富。据说世界上有六大果区,新疆就是其中之一。新疆瓜果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到,各种瓜果随季节上市可以依次排列顺序;桑葚、草莓、杏子、李子、蜜桃、樱桃、无花果、西瓜、哈密瓜、葡萄、蟠桃、海棠果、香瓜、梨瓜、沙枣、红枣、苹果、香梨、核桃、大枣、石榴、巴旦姆、乌梅等;真是年年瓜果迎宾客,“瓜果之乡”名不虚传...新疆十八怪之“猪”字不要随便说

当你来到新疆,不管是在哪个城镇,都会看到许多饭馆、食堂的招牌上写着“清真”写字,这表明它们都是新疆信仰伊斯教的兄弟民族 经营的,是专供穆斯林(信仰伊斯兰教的信徒)饭菜的食肆。它们与汉族饭馆、食堂的主要区别就是:这里绝对不使用猪肉、猪油做饭菜,困为信仰伊斯兰教的兄弟民族,传统上都把猪、猪肉、猪油以及煮炒猪肉的锅,盛过猪肉的碗具,甚至是夹过猪肉的筷子,都当成禁忌之物。他们这个规矩是有来历的。原来,伊斯兰教中有“七禁”之律,教徒不得玮逆。所谓“七禁”,就是:禁拜偶像,禁食利息,禁好非,禁诺言,禁赌博,禁饮酒,禁食豚(即猪)、犬、动物血、自死以及未经以真主的名义宰杀之动物。其中尤以饮食这一禁律最为严格。伊斯兰教的《古兰经》中有四处提到不许吃猪肉。据说,伊斯兰教的发祥地阿拉伯半岛一带,最早的居民以牧放牛羊等食草动物为主,不养猪狗,他们认为猪这种圈养物,什么残羹烂菜都要吃,拉圾堆中也拱嘴,实在是肮脏而讨厌之物,这种观念在穆斯林中一直传袭下来。他们不但禁食猪肉,而且听到“猪”字也会感到不愉快。因此,为了尊重兄弟民族的风俗习惯,汉族同胞与穆斯林同胞交往时有意回避这个“猪”字,把猪肉店牌子改为“大肉店”。以“大肉”代替“猪肉”,这已是国人约定俗成,一听就懂的了。所以,当你进入这些清真饭馆、食堂时,千万不要点什么猪肉菜、猪油点心;与穆斯林朋友来往,也不要随便提到“猪”字;甚至你在穆斯林聚居地停留,也切不要在水源处洗手濯脚或涮洗碗具,以免被穆斯林朋友当成是不自重、不礼貌的行为。

新疆信仰伊斯兰教的兄弟民族,除了不吃猪肉之外,也不吃狗肉、猫肉、蛇肉、田鸡肉。就是吃牛羊肉,也必须是活牛羊,经宰杀放了血的。对病死、摔死、淹死、冻死了的牛羊牲畜,一概不宰不吃。这一点,是很合乎卫生的。

入乡随俗,来新疆这个多民族地区旅行,就应该多了解少数民族一些重要的社俗,以免因一时疏忽,误犯了人家的禁忌而引起不愉快,这里特提供几点在旅游中容易遇到的事儿,务请游客注意。

第一,伊斯兰教的清真寺是穆斯林做礼拜的圣地,新疆城乡到处可见。你如果想进去参观,一定要预先征求寺院掌阿訇的同意,并整肃衣冠,不要喧哗,尊重对方。虔诚的穆斯林,每天要做五次祈祷(维吾尔语叫“乃玛子”),分别在黎明、中午、下午、黄昏、夜晚举行,称为晨礼、晌礼、晡礼、昏礼、宵礼。当穆斯林在做祈祷时,你切不要站在他的面前,或者在他的面前走过去;未经允许,不要对着他们拍照。这里特别提醒女士们,清真寺是禁止妇女进去的。

第二,如果您到少数民族家里做客,无伦是在地毯上或炕头上,都可以盘腿而坐,不能将两腿伸直,那样,会被主人认为是失礼。在做客赴宴或在大庭广众中,切忌吐痰、擤鼻涕,更不可放屁。饭前饭后,主人常提着水壶给你倒水净手,你洗过后切不可甩掉手上的水滴,而应接过手巾把从手擦干。就餐时,如果是吃馕,应先把整个馕掰成一小块一小块之后才进食,切忌拿起整个馕来啃吃。同时,要小心别把食物抛撒在地面上。

第三,到牧区的哈萨克、柯尔克孜等民族的毡房做客,如果是骑马去,应在毡房旁边的栓马桩那里下马,因为他们的规矩是:只有报丧才可以在门前下马。你走进毡房时,手里不可拿着马鞭,以免被主人误解为有威吓之嫌。对主人的牛羊马群,不要当着主人的面去点数,因为牧民很忌讳暴露自己的财富。或者追打主人的牧羊犬。要理解,牲畜是牧民的命根子。对牧区的小孩,你别当着主人的面加以称赞,尤其不要说小孩“多美”“多胖”呀,因为牧民认为这种夸赞会给小孩招来厄运。

第五篇:中秋之殇

中秋之殇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望月怀远

这一夜,月光似乎格外皎洁,那轮白玉盘一般的月亮高高的挂在天空,银白色的光辉洒满了整个广州城。寂静的中秋之夜,我独立在珠江江畔,一股强烈的思乡之情在我的内心涌动,眼泪充满了眼眶,冰凉的江风,吹冷了眼泪。今夜,没有丰盛的晚宴,没有缭绕的炉烟。只有静静的回想,无尽的思念。

记不清这是第几个不能与家人团圆的中秋夜了。

他乡求学以来,关于中秋的记忆,萦留在脑海里的并不多,大抵只是一家人一起做一顿丰盛的晚餐,饭前亲临之间彼此互赠礼品,饭后一家人坐在一起吃月饼,赏明月。

可小时候对于中秋节的憧憬,我还清楚地记得。小时候最喜爱的节日就是中秋节了,金秋八月,天高气爽,是个收获的季节。每每到了中秋节,爸妈就会放下手里的农活,留在家里准备这个庆祝丰收的节日。记忆中的秋月,圆圆清亮,金色的光辉洒向大地,无声的美了一季的秋夜。人们饭后都会来到月下漫步,手里拿着灯笼,各色姿态,红色烛光闪闪,草地上,庭院里,人们坐在干爽的草地上,绕膝而坐,侃侃而谈,倾诉着月色的美,思乡的情,离别的伤。月光倒映在潺潺的溪水中,小伙伴们都脱光了衣服,在透凉中,在美妙的月色中,尽情享受着淋漓与酣畅!

在月光下妈妈还给我讲很多中秋节的故事,像嫦娥奔月之类,于是后来我经常拉着妈妈的手说:“妈妈,我要吃那粒灵丹妙药,我要到月亮上跟嫦娥姐姐玩!”妈妈这时就会摸摸我的头,问:“不要妈妈了?”我想了想,说:“那 长大了再去行吗?”妈妈笑了。

童年的回忆是美好的,可现实却给了我铁青的回答。遥远的夜空,同一轮明月亮,却没有了玩耍,没有了宁静。唯有咧咧的江风,江面上霓虹灿烂的游船,和繁华都市的喧嚣不断刺激着我的神经。我与家人身处异乡,虽然是在同一轮明月下共渡佳节共赏秋月,却终究感觉不到故乡的那轮明月所带来的韵味,故乡的明月承载了我对中秋所有的美好回忆与期盼,而如今高悬于顶的这轮明月带来的却是无助的思念无孤寂。

曾经那些快乐呢?曾经那些幸福呢?曾经的中秋节呢?是谁偷走了他们?它们又被藏在哪里了呢?

苦苦寻觅着,却一次次无功而返。异乡的节日里,少了些许浓浓的亲情,多写是对家人的牵挂和思念。异乡的月,让我想起了很多很多。中秋节于我俨然已成为了一种形式,一个代号,不再是幸福的团聚,不在是欢乐的代言。

迎着江风,看着江面上跳动着的明月,我不禁想起了苏轼《水调歌头》里的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抬头遥望天空的明月,眼眸里含着切切的思乡之情。远方的亲人,你好吗?月圆之夜,我将与您一起守望这天空的明月,只为一曲思念。

下载民俗之中秋word格式文档
下载民俗之中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梦之中秋致辞

    梦之中秋致辞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花好月圆中秋夜,把酒起歌舞明月;遥对故里痛三杯,忧思故人不见君!值此中秋佳节之际,梦之仅以个人名义向xx等前辈恩师,向商业界的xx,向至交好友经......

    中秋节手抄报:月圆中秋话民俗

    2012中秋节手抄报:月圆中秋话民俗 摘自:高分网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根据我国古代历法,农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称“中秋”。中秋节即将来临,要选择什......

    有关中秋的民俗作文300字[合集五篇]

    有关中秋的民俗作文300字3篇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作文是人们以书面形式表情达意的言语活动。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作文呢?下面是......

    民俗学之西南少数民族民俗

    西南少数民族民俗 第一章 导 论 第一节 民俗和民俗学 一、民俗概念的界定 什么是民俗?古今中外对民俗概念存在诸种解释: (一)我国古代: 1.先秦时期的孔子、荀子、庄子都有对“民......

    中国民俗文化之居住民俗

    中国民俗文化之居住民俗 中国居住民俗 中国民居的文化特征 1、物质性要求:满足人们日常生活起居的实际需要 2、精神性要求:体现尊卑之礼、长幼之序、男女之别、内外之分等宗......

    古今变化之中秋(精选5篇)

    古今变化—中秋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中秋佳节,因为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名为中秋,由于这一天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饱满,更明亮,因此又名为〝月夕〞。 关于中秋节......

    大型活动计划书之国庆中秋

    活动三(计划)欢乐驿站——迎双节特别活动1、活动名称:欢乐驿站——迎双节特别活动2、活动内容活动性质 :娱乐性、功能性活动对象 :休养员时间:2012年9月19日上午9:30—10:30地点:康......

    中秋之月中秋之约[全文5篇]

    中秋之月中秋之约我们以古老的方式,祭拜月神 我们以虔诚的心,祈求月老的红绳 „„ 中秋夜,西湖畔 我们,等待爱情、见证爱情„„活动形式: 第一乐章:“拜月”典礼。以古老的方式,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