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理论思考与实验探索5篇

时间:2019-05-13 12:48: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理论思考与实验探索》,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理论思考与实验探索》。

第一篇: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理论思考与实验探索

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理论思考与实验探索【原文出处】教育研究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199802 【原刊页号】42~48,76 【分 类 号】G3 【分 类 名】中小学教育 【复印期号】199804 【 标 题】

【 作 者】祝新华/陈群

【作者简介】祝新华系杭州大学教育系副教授,杭州 310028;

陈群系浙江省武义县实验中学校长,武义 321200 【 正 文】

一、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心理素质指个体在遗传的基础上,通过后天教育和环境影响形成的较为稳定的基本的心理品质。对中学生来说,在认知、情感、意志、需要、兴趣方面表现出来的自知、自尊、自信、自立、自制、自强以及乐观、豁达、进取、坚强、果断等品质就是良好心理素质的具体表现。世界教育发达的国家、地区十分重视学生辅导(含心理辅导)工作,学校设立学生辅导室、辅导委员会、辅导推委会等专门机构,聘任辅导主任,配备专职的“辅导教师”,以预防或克服学生在学习、生活以及日后职业方面的问题,提升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1〕。一些教育专家认为“辅导”与“教学”、“管理”是现代学校教育的三大支柱。

在80年代以后,我国中小学出现了各种形式的心理教育活动〔2 〕,但对于学生进行集体心理教育缺乏操作性(内容、方法均需深入探索),个别心理教育(如心理咨询)难以为学生所普遍接受,主动前往接受咨询的学生数远远少于实际需要接受帮助的人数。而且已有的心理教育多集中于解决已出现的“问题”,即为个别学习有困难、行为有偏差的学生提供特别的帮助,属补救性的工作,得益者为少数学生〔3〕。我国香港和台湾中小学近二三十年来普遍开展辅导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经验值得内地学校借鉴〔4〕。

(一)推动教育科学化进程

1.时代对教育的挑战。几十年来我国教育历经多次改革,学生能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也具备较高的自获知识的能力,但改革过程中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复杂化、民主化,思想的多元化,校外各种影响因素增多,学生的内心世界也更为繁杂。他们要求外界更加尊重自己的情感、思想与个性,有时还有固执己见的倾向。如不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教育就难以取得预期的成效,有时甚至会适得其反并出现心理问题。我国当今的学校教育革新已到了这样的时代:提倡教学民主,重视教学过程中的情感作用。应采取专门措施预防、克服学生的心理偏差,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2.素质教育的核心。学生素质发展有多方面的内容,心理素质不仅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其它素质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制约作用。它既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又是全面素质教育的归宿〔5〕。首先,从心理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关系看,尽管发展这两种素质的教育理论、目的任务、方式方法均有差异,但心理素质教育对于改进德育工作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心理素质教育中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有利于教育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其次,它强调尊重、理解、信任学生,有益于为德育工作创设和谐、融洽、相互理解的人际心理环境。再次,学生的一些不良品德、行为问题往往是在不健康的心态下形成、趋于严重,其中有不良行为本身就具有心理问题。我国有识之士提出,心理教育可作为新时期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途径。

增强心理素质,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科学素质。测验表明〔6〕,一部分学生学业成绩低下(文化科学素质欠佳)是由于心理素质问题造成的。1995年1 月采用我国较为常用的《中小学生气质量表》、《中小学生12种性格因素量表》、《SCL-90自评量表》、《瑞文联合型智力测验》等测试工具对浙江省武义县实验中学初中四个实验班和控制班进行心理测试发现〔7〕,学业成绩与智力有一定的关系,与心理健康中人际敏感、焦虑因素程度相关显著;在性格特性中,与独立性、自制力、坚持性、果断性、思维水平、求知欲、灵活性、权衡性相关联,这些特征高学业成绩好。要取得学业成功,热情、责任感、自信、毅力不可缺少,而这些品质可籍助心理素质教育形成和发展。就身心关系,稳定的情绪、坚强的意志、健全的人格,有利于生理功能的正常发挥,在学校教育中还可增强体育锻炼效果。

(二)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

1.学生心理发展迅速。中学是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的关键时期,也为心理发展的危险期。中学生成人感、自主意识不断增强,特别是青春期的出现会带来不少心理矛盾,有的问题还具有不可弥补性。从效果看,预防优于治疗。

2.克服心理问题倾向。我国的中学教育长期以来存在重智育轻德育、体育,重身体健康轻心理健康的倾向。学生学习竞争激烈,负担沉重,加之社会中的不良因素以及家庭教育中的不当做法的影响,轻重不一的心理问题普遍存在。国内近年的众多调查发现〔8〕,存在明显心理问题的学生,小学占10%,初中占15%,高中占20%。本研究1995 年1月采用《SCL-90 自评量表》进行的心理测试发现〔9〕,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问题的学生的比率在10%以上的项目,初二有强迫、人际敏感、抑郁、敌对、恐怖、偏执等6项,初一除上述6项外还有“焦虑”1 项。初

一、初二年级学生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症状等9个项目存在问题的学生比率平均为11.11%。这些心理问题,一部分可随学生年龄的增长、主观努力而逐步消失,但另一部分则要通过接受专门的教育、训练,掌握心理调整方法才能较快而有效地克服。

3.适应未来社会。随时代的发展,未来社会将给人们带来更大的心理负荷,从而对未来人才的心理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如具有执著的追求科学和创新精神,有高度的适应发展变化的能力,有较高的责任心和毅力,有显著的个性特征等等,在这些要求中心理素质居重要的地位。

(三)奠定提高民族素质的基础

中华民族有许多必须继承和发扬的心理品质,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的心理倾向,如较因循守规,过分求稳而怕冒险,易受暗示,人际关系敏感,爱用二分法等。这些特点影响人们的智力、创造力的激发和运用。中学开展心理素质教育,克服这些不良的心理倾向,有利于逐步提高我国的民族素质。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确定了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研究课题,力图通过三年的理论探讨和实验探索,提出心理素质教育的目标、内容,探索心理素质教育的途径、方法,尝试开设心理素质课程,建立学校、家庭、社会的立体教育网络。在学校教育上,专门开展心理教育与学科渗透、在活动课程中训练相结合,对学生直接教育和改进学校物理、心理环境进行潜在教育相结合。其中“专门开展心理教育”采用班级授课、分组心理辅导、个别心理教育等多种方式进行。在教育人员上全体教职员工共同关心、参与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实验教师全面落实心理教育措施,引入学生骨干的积极影响作用。同时建立引导家庭进行科学教育、引用社会力量进行积极教育的机制。为此,从1994年9月开始,我们分别从武义县实验中学1994年9月和1993年9月入学的班级中各选取2 个班级(974、977、962、967班)作为实验班(计247名学生),同时确定相应年级的各2个班级作为控制班(972、976、961、965 班)开展心理素质教育实验。心理始测表明〔10〕,实验班与控制班智商、气质、心理健康、性格均无显著的差异,心理发展基础相近。迄至1997年7月,为期三年的第一轮教育实验已顺利完成。

二、心理素质教育的目标与措施

(一)教育目标的确立

实验的总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并且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积极改革创新,推动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提高教学效率。根据《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的精神,借鉴国内外学生心理教育的经验〔11〕,结合心理测验、教师日常观察中发现的学生心理特点,确定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目标:学会主动学习,学会交往,发挥心智潜能;掌握心理调整的知识、方法,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克服发展中的问题,促进心理健康地发展。

具体目标为:1.开发心智潜能。促进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和思维力、创造力的发展,形成较强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2.促进心理健康。既防止各种异常心理及相应行为的发生,又促进学生形成初步完善的人格。(1)正确的自知。客观地了解自己、评价自己,对自己的能力和心理特点有全面的认识;正确对待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悦纳自己;认识执著的追求才能导向成功。(2)坚强的意志。有较强的自觉性、自制力、坚持性;果断沉着,当机立断;坚毅,刚强,不畏艰难,不怕挫折。(3)稳定的情绪。自我调节情绪,用理智控制各种场境中的情绪波动,基本做到稳定而乐观。(4)良好的品格。有健全的社会认知,接受社会规则;遵守行为规范,有自律习惯;和群乐人,心胸开阔,有利他和集体观念。(5)积极的心态。乐观,有积极的生活态度;自信,自强,树立正确的理想;不断追求,竞争求胜,立志成才。3.建立合理人际关系。认识交往的意义,乐于与人交往;掌握正常的交往准则和技巧,建立相互理解、信任、关心的人际关系;在交往中求得进步,并让对方了解或接受自己的影响。4.促使高效学习(以较高的心理素质为基础)。在认识自己的基础上,确立学习目标;认识学习的价值,形成合适的动机水平;掌握学法,学会学习;合理竞争,正确对待成功与挫折;科学应试,减轻紧张、焦虑程度。

(二)心理素质教育的实验探索

全面而高效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是有效地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提。为此,在实验之初我们在心理测验的基础上建立学生心理档案〔12〕,进而采取以下一系列实验措施。

1.多方人员参与教育。建立以校长为组长、学校教科室和政教处成员和班主任为基础、教育心理理论工作者参与指导的实验小组,形成多方人员参与的教育网络,在各种教学、场境中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教育。

(1)全校教师共同关心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1994年经反复论证,确定了分层次、有重点,深入开展实验的教育改革思路。把心理素质的培养作为实验学校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心理素质教育确立为核心研究课题,组织实验教师重点开展研究,并以此带动全校的教育改革和科研工作。

(2)课题组成员全力以赴。实验教师建立定期的学习讨论和有关制度,不断学习素质教育理论及实验方法,经常交换学习、实验心得,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发现、解决问题中把实验引向深入。在实验过程中,重视协调与任课教师、班主任的关系,严格落实实验措施。

(3)学生骨干的科学引入。学生骨干来自城乡不同类型家庭,具有心胸开阔、乐观向上、以身作则、组织能力强、有处理突发事件能力的特点。学校要求他们处事公正,完成为同学作榜样、同学互助、为教师提供信息等任务。对于学生骨干出现的骄傲、不敢坚持原则等问题,教师及时予以解决。

2.开展专门的心理素质教育。每个班的学生有一些共同的心理发展特点,因此可以班级为单位开设课程。同时学生之间的心理又有明显的差异,而且还具有隐蔽、保密的特点,因此有些心理问题宜采用更具针对性的小组辅导、个别心理教育的方式解决。

(1)专设心理素质课程。1995年在实验班开设了每周1课时的“心理素质课”,为期1学年。课程有系统教育、及时指导两个方面的内容,“系统教育”重在传授心理知识、心理调整方法,并进行专门的心理训练,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学习、交往中的心理问题并学会自己合理解决。其内容依照心理素质教育目标,按照适应教育改革与时代发展的需要、符合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知情意行协同发展、防治心理问题与促进心理发展相结合、科学性与趣味性相统一、学以致用等原则确定,具体内容包括认识心理素质、成才与心理素质、自我完善心理素质、开发心智潜能、提高活动效率、促进心理健康、克服心理问题等七个方面。课程主要由任实验教师的班主任承担,其它实验教师协助。教学以班级为单位,教学模式为“教师讲解—学生提出问题或调查、访问等—学生讨论与实践—教师总结提高”。教学方法除教师讲授外,包括辅导式、活动式、讨论式和实践式教学。“及时指导”针对学生的阶段性心理问题(如消费攀比、非健康竞争、考试紧张等),课程暂时中止“系统教育”,而进行及时的问题指导。这种应景性的教育,首先向学生概括性地介绍心理问题,然后师生共同讨论问题产生原因、危害及克服方法,达到共识后师生制订契约付诸实践,以点带面地解决问题。

(2)开展分组心理辅导。道德调查学生的心理问题,把具有相近心理问题的学生归为一组。根据实际情况,思想方面主要针对志向不明、无上进心、价值观模糊甚至错误、缺乏集体荣誉感、不辩是非、意志薄弱等问题设立“志向与上进心”、“价值观”、“集体荣誉感”、“明辩是非”、“坚强意志”小组;学习方面针对学习能力弱、兴趣低、习惯差、态度不端正等问题设立“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小组;生活方面针对缺乏爱心、依赖性强、怕吃苦、浪费、不善交际等问题设立“对人有爱心”、“生活自理”、“勤俭节约吃苦耐劳”、“适应团体生活”小组。心理素质课后利用学校、社会上的有利条件在课外对各小组分别开展心理座谈、经验介绍、讨论等,把问题逐类解决。把具有相似问题的学生集中在一起辅导,可消除学生的自卑心理,并可收相互激励之功效。

(3)加强个别心理教育。目的是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交谈或教师作个案辅导,使学生认识自身的心理问题,纠正心理偏差。个别心理教育的途径为个案心理教育和个别心理咨询。实验中尝试纠正的心理问题的类型主要有缺乏自知(占36%)、意志薄弱(8%)、情绪欠乐观(10%)、品格不端(20%)、心态消极(8%)、交往不佳(10 %)等几类。“个案心理教育”由实验教师主动找出存在典型心理问题的学生,然后实验教师共同讨论、设计方案,对学生进行教育。“个别心理咨询”首先宣传心理咨询的意义,解释心理咨询与传统教育之不同,改变在学生中存在的心理咨询即治疗心理疾病的不当认识,鼓励学生接受个别咨询;其次,设置心理信箱,成立心理咨询室,配备心理咨询教师,设热线电话。咨询活动通过明暗两条线进行,明线是学生与咨询教师直接见面,在咨询过程中学生充分倾诉,教师遵守尊重、通情、保密的原则,理解、接纳、疏导、启发学生。暗线是通过心理信箱让学生匿名反映不便启齿的问题,教师则通过讲座、黑板报、墙报等手段解决其中的典型问题。

3.现行课程的心理素质教育。当前,我国把课程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两类,因此本研究也从这两个方面挖掘现行课程中潜在的心理素质教育因素。

(1)文化学科协同教育。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在各门学科教育中进行,可扩大教育领域,并可提高可行性,从而取得实效。在学科教学中,推行分层次教学,重视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习兴趣,发展智力,减轻学习负担,并且对贯彻这些策略均有专门的要求。

(2)活动课程协同训练。开展生动活泼的活动,可促进人际交往,建立团结合作、友爱互助的人际关系,体验集体生活的乐趣,显示才能与爱好,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活动遵循趣味性、可行性、发展性和序列性的原则,采取制订计划(规定活动目的、内容、过程)、保证时间、保证人员、保证场地、积极宣传、及时指导和认真总结的操作策略。1995年2月—1997年2月开展了长跑、男女篮球赛、知识智力竞争、秋游、小组登山、雨中接力、课前演讲、交友联欢会、“我有一个梦想”恳谈会、希望工程等系列活动。

4.潜在的心理素质教育。学校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发展有着很大作用,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从众行为中逐步形成健康的心理。在活泼、上进的气氛中,学生能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敢于发表见解,乐与人处。合理的竞争,可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激发上进心,正确对待挫折,主动调节情绪。

(1)发展健康的校园文化。从校园物质、制度、精神、行为四个方面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把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列入学校工作计划,逐年配备了阅览室、电脑室、书画室、练功房等活动用房,建设“四季有花香,常年绿满园”的校园,布置干净整洁、阳光充足、空气通畅、赏心悦目的课室。遵循政策性、科学性、民主性等原则,根据学校特点制定师生值周、升旗、出操退操、课外活动、黑板报特刊评比等制度。确立“管理科学化,设施标准化,环境公园化,争创省文明单位”的奋斗目标,制定“团结进取,从严求实”的校训。注重培养和训练学生文明、互助、竞争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和谐、融洽、友好、合作的人际环境。每年12月办好文化艺术节,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文化、体育、智力活动。

(2)创建良好的班级气氛。教师的一些传统做法,如低估学生自主、自治、自理能力,事无巨细包办代替,凭个人意志制订班级措施、计划,以命令、训话、指示等方式布置工作,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偏爱优生歧视差生等直接影响良好班级气氛的形成。在实验中,教师以“爱护”治班,即象对待自己孩子般关照学生,做学生“忘年交”,真诚交往;以“民主”治班,师生平等交往,教师组织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尊重学生兴趣爱好,创造宽松的班级氛围;以舆论“治班”,利用晨会、班会、上课等机会引导集体舆论向正确方向发展,通过团队活动、墙报、黑板报、专题讨论、主题班会等途径维护、促进健康舆论的发展;以“活动”治班,在适当的时候带领学生登山、野炊,沟通师生心灵,在轻松的气氛中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

(3)形成合理的竞争意识。竞争意识是指对外界活动所作出的一切积极、奋发、不甘落后的心理反应。针对学生在竞争中取胜的动机过强或过弱、采取不当手段等问题,通过班会、参观、访问及平时的思想工作向学生宣传各行各业优胜劣汰、竞争上岗的典型事例,激发竞争意识,培养顽强拼搏、积极向上的精神。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组织班级竞赛活动,如普通话比赛、朗诵比赛、辩论赛、英语竞赛及听写默写竞赛、数学速算竞赛等。对于全校性的竞赛活动,每个班级不放弃任何一个参赛名额。为每个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增强参与竞争的兴趣和信心。竞赛后既要让获胜者受到赞扬,也要让一时失利者得到鼓励。

5.家庭、社会协同心理素质教育。传统教育由于渠道单一,学校教育效果容易被家庭、社会的负面作用抵消。变学校“孤军奋战”为学校、家长、社会的“大合唱”,为素质教育必须探讨的问题。

(1)引导家长协同教育。部分家长忙于自己的事务,对子女疏于关心和指引。有的家长对子女溺爱有加,但不及时解决一些心理问题。还有的无视子女本身的基础,提出过高的分数要求并采取一些不当的奖惩措施,甚至独断专横,迫使子女完全遵从自己的主观意愿。在实验中,我们建立学生家庭挡案(学心心理档案的重要补充)、家校联系制度(以家校联系卡为渠道),密切教师与家长的联系。成立家长学校,创办家庭教育信息报,印发家教小册子,介绍行之有效的解决典型问题的家教方法。定期召开家长会或不定期的家长小组会,组织本校教育子女有经验的家长、学校领导、优秀班主任介绍家教的成功经验。必要时把学生的主题班会、例行班会与家长会相结合,由学生介绍班级情况,叙述理想、追求和苦恼等,并组织家长发言。及时家访,贯彻尊重、信任、帮助的原则,持热情、诚恳、高度负责、积极合作的态度,抓住家校结合教育的最佳时机,缩短教师与家长间的心理距离。在实验过程中,还努力使家长做到:①对子女提出合理的发展目标。学会客观分析具体情况,及时全面地了解子女的各种需求。坚定合理目标,避免因子女的一二次受挫就丧失信心。建立学生在家反应分析表,加强工作的预见性,改变被动滞后的教育。②重视与子女情感交流,情理结合地引导,避免空洞说教。③采用民主的管理方式,对子女尊重而不迁就,理解而不溺爱,民主而不放任,严有度爱得法。

(2)组织社会协同教育。受社会中的一些市侩做法、世俗化道德观的污染,部分学生讲究功利,追求实惠,贪图安逸。由于自我控制能力较差,部分学生主导兴趣出现偏差,沉迷于社会文化娱乐活动而不能自拔,有个别学生为此不断伸手向家长要钱甚至出现偷窃行为。本实验采取建设德育基地、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组织学生参观访问、发动参与社区建设、引导学生专题讨论等措施,让学生正确地了解社会,变社会的消极影响为对学生的积极教育。在这些活动中,特别注意引导学生遵守社会规则,有主见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抵制坏人的拉拢、引诱,抵制及时行乐、追求享受等不良习气,形成追求真理、探索科学、为社会进步作贡献的人生观。

三、心理素质教育实验的总体成果

经过三年的努力,各项教育内容、措施得以全面的落实,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提高,素质教育在心理领域得到较为深入的尝试。在实验过程中提出的心理素质目标、心理课程、“四结合”的教育网络,积累的教育参考资料(30万字,可发展为教材)、学生心理档案、学生个别教育札记(50余个),为以后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也为其他学校开展相关的实验提供了经验。

(一)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实验前学生对心理素质知之甚少,对心理问题讳莫如深,实验使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心理知识及心理调整方法。在实验进展到二年时对学生测试发现(不署名):所有学生都认为一时存在心理问题是正常的,可通过心理调整等方法解决;90%的学生认为心理素质很重要,6.6 %的学生认为一般,3.3 %的学生认为心理素质教育只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重要;课程心理知识测试,23.3%的学生在90分以上,56.7%的学生在70分以上;消除紧张心理辅导,70%的学生认为行之有效,20%的学生认为有效果但不明显。

1.心理测试〔13〕。1997年4月16日,对在读实验班和控制班学生进行心理后测,从一个方面了解心理素质教育的效果。(1)采用《SCL-90自评量表》进行心理健康测验知,实验班学生各因子平均得分除躯体化、人际敏感、抑郁三项上增高外(与随年级升高学习渐感紧张、在交往方面初中生出现封闭期有关),其余几项有不同程度降低或基本保持不变,各因子达中度的学生数实验后较实验前有明显减少。一般而言,随年龄增长各因子分数会增加,出现心理问题的可能性随之增大。结果表明,实验班学生较一般学生发展更好。控制班学生6 项因子平均得分有增高,其中躯体化、人际敏感、抑郁三项因子得分增长特大,其增幅比实验班更大。控制班学生各因子达中度的人数有增有减,变化不大。比较而言,后测时实验班学生各因子达中度的人数明显少于控制班。T检验知,实验班与控制班学生在敌对、恐怖、精神病性三项因子上无显著差异,其余各因子差异显著,这说明实验班学生的心理状况较控制班学生更好。(2)采用《考试焦虑测验表》进行考试焦虑度调查,经关联性检验知,考试焦虑度与班级有显著关联,分析知实验班学生以镇定和轻度焦虑为主,控制班学生以轻度焦虑和中度焦虑居多,其中1人为重度焦虑。这说明,实验班学生能更加自如地对待考试,更易发挥其应有的水平。(3)采用《12 种性格因素量表》进行性格特征测验知,实验班后测较前测性格特征高的人数明显增多,其中以持久性、自制力、灵活性、稳定性尤为明显。控制班学生后测时性格特征高的人数也在增多,但自制力、灵活性、权衡性的增幅明显没有实验班大。通过关联性检验发现,在12项性格特征中,稳定性、持久性、独立性、自制力、坚持性、求知欲、灵活性实验班学生明显优于控制班,这些为学生长时高效学习所必需,可见实验班学生有更好的学习心理基础。强度、主导心境、果断性、思维水平、权衡性等实验班和控制班学生无显著差别,这些因素与气质相关较高,在短时间内不易收到教育效果。

2.家长评定。自编《实验班学生家长对子女心理素质评定卷》,1997年4月28—30日组织两个实验班(974、977班)的通校学生的83 名家长,在家里对子女的心理素质进行逐项评定(不署名)。近半数或半数以上家长对学生在制定学习计划、集中注意、长时间有效学习、想像力、学习兴趣、考试心态、学习目标、自学能力、自信、自我调节、自尊、竞争意识、关心他人、孝敬父母、爱憎分明、有正义感、正确对待攀比之风等方面的表现较为满意。其效果当然与学生三年中的“自然发展”有关(即非实验所致)。但根据教师的实际经验,对学生这方面的发展非实验班家长以抱怨居多,较少有表示满意的。相对应的,在创造性、记忆力、思维力、学习方法、学习效果以及耐心细致等方面只有不足30%的家长表示较为满意,这可能与家长在这些方面的要求较高或训练不易取得成效有关,值得日后进一步探讨。

3.任课教师评定。1997年4月15—22日每个班级组织4位任课教师认真学习自编的《任课教师对实验班与控制班学生心理素质评定表》,在统一评定尺度和操作步骤以后,对由学校教务处按照学号以“隔3取1”的原则从两个实验班(974、977班)与两个控制班(972、976班)分别选取15名共计60名学生进行正式评定,最后求出4 个教师给定每个班级所有学生不同评定等级的比例。结果为:每个项目的最积极的一个等级(A等),实验班明显高于控制班,各项平均高出13.09%。各项目比较而言,积极思考、仔细观察、有效记忆、认识自己的特点、自尊、情绪稳定、情绪乐观、自律习惯、阶段性目标、竞争意识、交际准则、文明礼貌、理解信任、择友、在交往中求进步、听课自学效率、对待挫折等17项,实验班明显优于控制班。任课教师观察发现,实验班学生能正确地认识自己,确立恰当的目标,建立积极的人际环境,形成坚强的意志,保持刻苦学习的心境,全面提高学习效果。较之控制班学生,精神面貌、学习积极性、心理健康方面具有较明显的优势。由于掌握自我调节情绪、自我磨练意志的方法,情绪低落、意志薄弱的现象较少。

(二)教师普遍重视心理教育

实验教师积极探索心理素质教育途径、方式,掌握心理素质教育的技能,形成了一支科研型的教师骨干队伍。由于教育措施在实验过程中完善、发展,操作性较强,加之宣传得力以及实验的深入开展,使全校教师普遍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据调查,全校90%以上的教师认为心理素质教育很重要,2/3以上教师认为自己已在平常教学中开始进行一些心理素质教育。教师转变了教育观念,认识到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在教育质量观上,改变了只抓优秀学生,忽视大多数学生的片面做法。在教育人才观上,改变单凭分数片面评价学生的发展,形成了“不求人人升学,只求人人成才”的正确观点。在各科教学和德育工作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在班级管理中自觉地加强心理素质教育。

(三)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由于初中面临升学压力,所以实验之初教师、家长无不担心实验是否会影响教学质量。因为该研究毕竟要开设专门的课程、开展系列的心理训练,得占用学生一定的学习时间。更何况心理素质好并不一定能保证学生有良好的考试成绩。1997年5月总结发现,实验为学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创建了良好班级气氛,形成了良好的班风、学风;建立合理的竞争机制,学生有合理的竞争意识,形成了“你追我赶,争创一流”的良好心理氛围;促进学生自知,确立恰当的目标;初步养成良好的注意、观察、思维、想像、创造的习惯;形成了坚强的意志、良好的品格和积极的心态,以及愉快、自信、自强、进取的精神面貌,从而有利于实验班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1.道德品质。教师有意识地运用心理辅导的方法提高了德育工作的实际效果,尤其在差生转化,矫正不良品德方面作起了重要作用。实验班违纪率为1.7%,而控制班违纪率为4.16%。四个实验班先后被评为校文明班级、优秀中队。2.学习效率。通过心理素质教育,转化差生,较大幅度地提高全体学生的学业成绩。实验班学生有较高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以1996年中考为例,两个实验班上重点高中的学生比例分别为50%和46.2%,两个控制班则分别为30%和25%。3.体育锻炼。体育“达标”的优、良、及格的成绩比例,实验班分别为40%、43%和17%,而控制班则分别为30%、40%、30%。在连续两届校运动会中,实验班967、974、977均获得团体总分前2名的优异成绩(平行班8个)。4.文化竞赛。获市(地)、省、国家级的奖励,实验班分别为21项、6项、9项,控制班则分别为9项、2项、1项。5.兴趣爱好。实验班学生兴趣更广,专长更多。在文化艺术节和其它文体活动中,获奖面广,档次高,多次被评为先进集体。

(四)创建“四结合”的教育模式

在教育实验中渐步形成了“学校全员投入与实验教师专门教育相结合,专门心理教育与学校现有课程教学、环境潜在教育相结合,集体心理教育、分组心理辅导与个别心理教育相结合”的心理素质教育的“四结合”模式。由于心理素质课内容新颖、学习兴趣浓厚、实用性强,学生爱学、乐学、易学,因此虽然每周增加1课时的内容,但学生学习负担并未明显增加。对家长实际调查知(不署名):1.家长认为学校心理素质教育非常必要的占85.5%,认为必要的占8.43%,认为不必要的占6.07%(多数是认为与学习成绩关系不大)。2.十分了解学校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占46.99%,基本了解的占53.01%。3.认为心理素质教育“家庭与学校、家长与教师配合”十分必要的占84.34%,较必要的占15.66%。4.认为心理素质教育效果好的占79.52%,一般的占16.19 %,不明显的占4.81%。由此可见,家长对心理素质教育持肯定态度,多数家长认为心理素质教育实验卓有成效,并表示要积极与学校配合。实践证明,“四结合”教育是有效、可行的。

注释:

〔1〕Wikkiam P.Erchnl,Brian K.Kartens,Shool Consulation: Conceptual And Empirical Bases Of Prictice, 1997.Purkey,W.,& Novak,J.Inviting School Success(2nd),1984.〔2〕刘华山:《全国中小学心理辅导与教育学术研讨会综述》,《教育研究》,1994年第1期。

〔3〕祝新华、岳晓东:《大陆中小学心理辅导的发展与存在问题》,《香港心理学报》,1997年第一期。

〔4〕游黎丽玲:《学生辅导》,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4 年修订版。吴武典主编:《学校辅导工作》,张老师出版社,1987年版。

〔5〕祝新华:《我国中小学心理辅导的发展策略》,《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版)》,1996年第4期。

〔6〕申继亮:《关于小学生学习不良原因的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1994第4期。

〔7〕〔9〕〔10〕〔12〕〔13〕武义县实验中学、杭州大学教育系:《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实验研究》课题总结报告,于1997年5 月通过中央教科所、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浙江省教科院及省教育科学规划办专家的鉴定。

〔8〕陈群等:《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实验研究》,载祝新华、林可夫主编《中国教育实验研究会论文集》,浙江大学出版社,1995年。

〔11〕同〔1〕〔2〕〔3〕〔4〕。

* 系浙江省普教课题,由杭州大学教育系、浙江省武义县实验中学合作开展,课题组成员有张远平、陈伟亮、鲍康强、张振雷、姚安娣、成蓉、傅建卫等。【责任编辑】赵永嵩

第二篇:抓好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

抓好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

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它各种素质的基础。每个教师都应该关注和研究心理素质教育,并将其渗透到学科教学中,使它成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驱动力。

不同的年龄阶段有着不同的心理特征。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心理还不成熟,还未成形,个体间的心理特征差异很大。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尊重个体差异,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教育,使个性心理特征得到尊重与发展,还可推动其它素质的良性健康发展。

教育者绝不能使用强迫或高压手段使当事人就范。如学生被迫接受辅导时,势必带有敌意和抗拒心理,在这种情况下,辅导便无法进行。辅导的效果与学生内在动机的表达与改变自己的意愿成正比,而不是依靠教育者喋喋不休的说教和社会规范的强行灌输;更不是依靠外在的强迫或威胁。只能在辅导者的帮助下,靠学生自觉自愿的努力,通过学生自我体验,自我领悟,自我实践,达到自我完善与发展。

一、教师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教师的思想道德修养、知识水平、思维特点、个性特征等等,都对学生产生潜在的至关重要的影响。一个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的教师无疑会对学生产生无形的熏陶。而一个光说不练、婆婆妈妈、唠唠叨叨的教师只会招来学生的反感,事倍功半。

教师思想道德修养对学生的影响。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要有饱满的热情,要尽职尽责,要对学生热爱与关心倍至,要有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追求,要在待人接物方面表现出真诚与豁达,还要有勇于面对困难并战胜困难的信心与勇气。教师的身上所表现出来的高尚的品德修养会一点一滴地融入学生的心灵,内化为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

记得有一次开学之初更换教室,有个别同学想用室外的新桌椅换旧桌椅或有破损的桌椅,我不但默认了这种违反校规的行为,还告诉其他同学也可以这样做。可以想象,这种做法的后果可能会使个别同学滋长贪小便宜、逃避责任和不爱护公物的不良心理。有关领导发现并批评了我的做法,使我认清了以身作则和为人师表的重要性。后来,我以此为题召开了主题班会课,进行了深刻的反省,向全体同学深刻检讨了自己的错误,为学生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教育课。学生从中有了深刻的认识,并渐渐形成了热爱集体和大公无私的心理品质。

二、教师的知识水平和思维特点对学生的影响

教师要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广泛的知识结构。教师应注重具体思维与抽象思维的有机结合,更要注重思维的灵活程度与反应速度。很多学生在学校时衷爱某一学科或某一学科的教师,有的是由于对教师广博的知识面和高深的知识水平的折服,他们带着敬佩与渴望拥有的心理去学习和拼搏。有的是欣赏教师敏捷的思维与精、准、快的反应速度及处理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

我常把初中的三年生活做如下形象的比喻:初一是门框,初二是门枢,初三是一扇门。初一是打基础的时候,就相当于门框,门才能开关自如,经久耐用;初二起纽带作用,相当于门枢,门框很坚固,门也很好,但如果没有门枢的良好衔接,再好的门也会倾倒,立足不稳;要想在初三中考中成绩优秀,即门能经得起磕碰,就要夯实基础,即门框坚固,还要搞好衔接,即门枢耐用。这种形象生动的比喻我还和学生讲过很多,并都在他们的心里和行动中产生了积极的、不可估量的影响。

三、教师的个性特征对学生的影响

教师应具有广泛健康的兴趣和爱好,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性格,敢于竞争和不服输的意识。不同的个性品质特征所表现出来的讲课风格也不同,对学生心理品质的影响也不一样。我们常说,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古人则谈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比如,在召开学校运动会前,我动员他们踊跃报名,为班争光,学习已经成为年级第一名,运动锻炼绝不能落后,也要争第一,并鼓励晨练,提高身体素质。由于我平时就常常鼓励他们在学习和各种活动中要勇于相互竞争,不要轻易言败或放弃,因此对他们产生了深深的感染力,终于如愿以偿获得运动会总成绩第一名。事实证明,教师的个性魅力会深深吸引学生,引起学生的心理变化。正如我的同事所说:“你的学生和你一样仁义、好学、爱集体、有不服输的劲儿。”

四、此外,教师的审美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等也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

审美能力、价值取向、对人生的态度等都是人的一生中不可缺少的。教师如能身体力行地去影响学生尚未稳定成熟的各种观点,引导他们心理渐渐走向成熟,那么对他们的一生都是受用不尽的。

努力把握并合理利用学生的各种心理需求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有不同的心理需求,而同一年龄段的每个个体的心理需求也不一样。教师要善于观察,体会学生的各种心理,“因心施教”,既让其心理得到满足,又能带动其遵守纪律、搞好学习,懂得生活,学会做人。

将“玩心”与学习紧密结合,相互补充。会玩才会学,玩好才能学好。十几岁的青少年,活泼好动,玩心重,不能过分压抑,更不能一律禁止,否则会造成心理压抑,无处发泄,从而导致扰乱课堂、厌学、逃课等恶习的出现。很多班主任怕学生玩多了、玩散心了、玩野了,不好管理也耽误学习,因而,除了体育课外,一节文体活动课都没有,甚至常常把体育课也占用了。此时,学生人在教室,而心却飞到了操场,他们是多么懊恼和不情愿呀!作为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应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入手,千万不要剥夺孩子玩的天性,应把玩的心理和学习与纪律等挂钩,使之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也绝不能像有些班主任那样,“宁可让他们在教室里说话、睡觉,也不让他们到外面去疯跑。”可以想象,那种想玩玩不上,学又学不下去的心情是多么的难耐呀!

五、保护自尊心,树立自信心。

谁都渴望他人的尊重,谁都希望做事信心实足。

很多时候,我们教师都有这样一种观念,“打一巴掌,再给个甜枣吃”,可为什么这种“软硬兼施”会一次一次的失败呢?很简单,我们伤了学生的自尊心,也挫伤了他们的自信心。一个乞丐可以为尊严而不食嗟来之食,一个学生就当然有可能为了自尊而恨老师,或厌恶这一学科,甚至于失去自信心,放弃所有学科。“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我们切不可轻则训斥,重则讽刺挖苦,甚至于体罚。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小心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帮助树立自信心,让他们用自信心去取得好的成绩,好的行为举止,从而得到自尊心的满足。

正确引导学生的交友心理。教师在鼓励学生交朋友的同时,引入竞争机制,和帮扶机制。告诉他们朋友之间该是真诚相待,相互尊重,相互帮助,共同成长,共同进步。我为他们指点交友策略,为他们制定学习目标,让他们比着学习,争取共同进步。

学生的心理需求多种多样、千差万别。有的惧怕找老师、有的惧怕问问题、有的想当班干部、有的想当科代表等等,这些我们都不要去评价其好坏,因为任何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想法,我们要做的就是鼓励并满足健康向上的,引导和转化不良的,使他们拥有利于身心发展和学习的心理素质。

把爱出风头和“好显示”的心理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这样的学生处处都想展示自己优势的一面和高人一筹的能力,以博得众人的仰慕,师长的赞赏,个别人甚至贬低别人或以别人的错误来抬高自己。因此,我们既要满足他们的这种心理,又要适当给“浇点冷水”,让他们知道自己也有短处,也有不如人的地方。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学习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全面发展的人中的必然要素,并且,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促使人全面发展的前提。故而,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成败。在竞争激烈的今天,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应变能力显得尤为重要。素质教育的实施是中华民族腾飞的关键,而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一环。为此,我们必须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引起足够重视,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第三篇: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教案

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教案

一、中学生的身心发展

课题:青春期:成长的季节 作者: 舒兰十中 姜仁亭

教学目的:通过讲解或阅读帮助中学生认识青春期的特点,了解青春期所带来的生理变化和心理变化。

教学重点:性生理和性心理的变化特点。课型:讲读课。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

引言:通过课文的前二个自然段引出本节主要学习的内容是要了解青春期的一些知识,从而引入正课。

板书:青春期:成长的季节

一、新课教学

让学生阅读课文三至六自然段,教师板书:

1.青春期的标志:

2.青春期的特征:(找学生来回答,教师补充)

3.青春期的生理变化:

那么青春期的生理变化具体有哪些呢?让学生继续阅读课文七至十五自然段,然后教师简单讲解。

让学生继续阅读课文十六至二十自然段,教师板书:

4.青春期的心理变化

(1)从认识能力的发展看:

(2)从情感的发展看:

(3)从社会性的发展看:

找学生回答,教师给予必要的讲解,然后再让学生阅读课文二十至二十八自然段,教师板书:

5、青春期性心理的变化:

然后找学生归纳一下,青春期性心理一般会有哪些变化?教师加以讲解和补充。最后,教师用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结束本节课所学内容(教师要把这一自然段背诵下来)。

二、小结

把本节内容简要总结一下,并指出本节课重点。

三、作业

要求学生课后阅读下节课所要训练的内容,并认真完成练习任务。

四、板书设计

中学生的身心发展

青春期:成长的季节

青春期:

1.标志:

2.特征:

3.生理变化:

(1)身体外形的改变:

(2)内脏机能的健全:

(3)性生理发育的成熟(a、女:月经初潮;b、男:遗精)

4、心理变化:

(1)从认识能力的发展看:

(2)从情感的发展看:

(3)从社会性的发展看:

5、性心理变化:

课题:青春期:成长的季节 作者:舒兰十九中 张录荣

教学目的:帮助学生认识和正确对待青春期身心发展的特点,培养其懂得自尊、自爱、自重、自强,形成一定的身心自我调控能力,能适应身心的变化,正确对待异性间的友谊。

教学重点:青春期标志特征及生理变化。

青春期的心理变化。课型:讲读课。课时:一课时。教学内容:

导言:青春,是一个另人神往的字眼,在青春期会发生很多动人的故事,到处是讴歌青春的诗篇,到处是赞美青春的词句,青春期是人生中最美妙的阶段,难怪人们称之为“花季”。

那么,什么是青春期呢?它的标志是什么,又有哪些特征呢?这节课我们将探讨有关这些方面的问题。学习《青春期:成长的季节》。

一、板书课题:

青春期:成长的季节

二、明确学习内容及重点(略)。

三、结合明确内容提出思考题。

1.什么是青春期?

2.概括说出青春期的标志与特征。

3.人进入青春期后,在生理上讲将有哪些变化?在心理上将有哪些变化?

4.你常在梦中惊醒吗?这是什么原因促成了?

5.我校原二年级学生刘××、季××离家出走的事,从青春期学方面分析,你是怎样看待的?

四、学生自读教材,思考上述问题,教师桌间巡视指导。

五、学生讨论思考题,教师启发点拨。(略)

六、教师精讲并明确:

1.青春期,是人生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在我国,青春期一般从十一、二岁至十 七、八岁),是一个人在身体发育成熟之前的一个突变时期。

2.青春期的开始以第二性征的出现为标志,以性器官的完全成熟为结束。

3.青春期以其生理的迅速发育及心理的急剧变化为特征。

4.生理变化:

A 身体外形的改变;

B 内脏机能的健全;

C 性生理发育的成熟。

5.心理变化:

A 认识能力;

B 情感;

C 社会性;

D 性心理;

6.关于“从梦中惊醒”的现象应从内脏机能变化方面解释。

7.由于刘××、季××在家都受家长的宠爱,在学校因淘气,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除此以外,他俩的出走没有其它原因,因此应从感情发展方面分析他俩的心理变化。

总结:青春期,虽然是漫长人生旅途中短暂的一瞬,但它却促成了人们生理、心理等诸多方面的变化。形成了各种内心的矛盾冲突,对此,我们应该勇敢地面对它、认识它、把握它,抓住这人生成长的季节,潇洒轻松地走过这段青春的岁月,奏响一曲饱满和谐的生命之歌。

下节课我们将进行青春期有关知识的训练。板书设计:

青春期:成长的季节 1.青春期

2.青春期的标志与特征

3.生理变化:A身体外形的改变

B内脏机能的健全

C性生理发育的成熟 4.心理变化:A认识能力

B情感

C社会性

D性心理

舒兰一中 路金霞

课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 第1课时

教学目的: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了解、认识青春期身体发育心理变化。教学重点:青春期身体发育:形态、机能、性发育。

青春期心理变化:内心世界、两性心理差异、端正性态度。

教学难点:结合自己的青春期心理变化的特点,能正确对待自己的心理变化和调解心理因素。课型:讲读课。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

引言:二十一世纪是世界经济、科技、综合国力竞争激烈的世纪,谁能掌握竞争的主动权,走在发展的前列主要取决于心理素质的较量,开发心理潜能、提

高心理素质是时代的呼唤,是社会和民族发展的客观要求。(目前,表现情绪不稳、自我失控、心理承受力低、意志薄弱、缺乏自信„„。走出心理困境、寻求心理健康是保证教育目标实现的重要基础,中心学教育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内容。心理素质是指以先天的禀赋为基础,在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稳定的心理品质。开展心理素质教育主要目的就是要帮助同学们解决身心压力,解决心理负担,提高心理素质,健康成长提高学习成绩。

1.青春期:成长的季节。

青春是一个令人神往的字眼,在青春期会发生很多动人的故事,到处是讴歌青春的诗篇,到处是赞美青春的词句,青春是人生最美妙的阶段,同学们大都是16-18岁之间,正是青春年少,人们称之为“花季”。

(1)人一生的阶段:幼儿期、童年期、青年期到中年期、老年期。

(2)青春期是人生长、发育的第二高峰期,从11、12至17、18岁是以性成熟为核心。

(3)主要变化:从儿童依恋父母的感情转向去依靠朋友的感情奇语。青春期,漫长人生旅途中短暂的一瞬就象夏夜星空中的一颗流星,真切生动而又转瞬即逝,同学们抓住这人生成长的季节,潇洒轻松地走过这所青春的岁月,奏响一曲饱满和谐的生命之歌。

2、认识身体发育。

机能发育(放自制片)。

认识心理变化

认识两性心理差异(阅读)。

3、端正性态度。

拒绝求爱(讲读)

总结:正确对待青春期的身体发育、心理变化、两性心理 作业:完成身心压力自测,自我意识自测 板书设计:

一、中学生的身心发展

青春期:成长的季节

(一)认识身体发育

(二)认识心理变化

二、中学生学习心理

课题 中学生学习心理

作者:吉林市二十七中 刘丽娟。教学目的:通过讲练,调节中学生的学习心理,使学生掌握科学正确的听课方法,提高学习学习效率。

教学重点:科学、正确的听课方法。

教学难点:如何克服上课溜号现象,解决心理问题。教法:启发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预习效果,谈心得。

二、新授:科学正确的听课方法。

(一)提问:平时是怎样听课的?

总结目前班级出现的几种听课现象:凭兴趣,看老师学习;不分主次,边玩边学;基础不好,缺乏信心,顺其自然学;受各种干扰,想学学不进去;注意难集中,紧张,效果时好时坏。

(二)讨论:上述听课方法的利与弊,对与否?

(三)总结:科学正确的听课方法: 1. 以最佳状态,聚精会神听。

良好的心态,可促使你对学习感兴趣。注意集中才能感知清晰;记忆准确;思维流畅;想象丰富。最佳状态:就是以愉快的心情,良好的心境,积极的态度,渴求知识的欲望,注意集中地听课。聚精会神:注意高度集中,不溜号。

解决办法:(1)明确学习目的,增强学习信心--我行。

(2)调节学习情绪,排除干扰,同溜号做斗争。

(3)科学用脑,自我调控,正常游戏,预防疲劳。2.听老师讲课思路,听中心内容。

思路-环节,步骤,各学科特点不同,中心内容-重点,难点,关键。3.听看,听想,听说,听答,听读,诉记-眼、耳、口、手、心/脑并用。

听课顾然以听为主,同时也要动用耳、眼、脑去捕捉知识,注意看老师板书、动作、手势、表情、教具等,积极动脑,以适当的速度进行思考。凡事问一个为什么?培养判断、推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善于发现老师提出的重要内容,牢记问题,准确回答,以适当速度、方式做好课堂笔记,以便日后复习,同时学会“跳障碍”。

4.带着预习时提出的问题听,变被动为主动,提高听课效果。听会-听清楚,听明白,听完整,会输出,会反馈调节

三、训练

看图说话--寓言故事:吃不着葡萄就说葡萄酸 1.问题:

(1)狐狸为什么开始时说葡萄是甜的,后来又说是酸的?

(2)如果狐狸吃到了葡萄会说什么?

(3)日常学习、生活中有没有狐狸吃葡萄这类现象?

(4)假如你是狐狸你能想办法吃到葡萄吗?

(5)这则寓言故事告诫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结论:

(1)人们不能追求一个目标失败后,不再努力反而否定追求的目标没价值。

(2)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亲口尝一尝。做任何事情只有主现努力,才有可能真正做好。板书设计:

中学生的学习心理

(一)调节学习过程

(二)调控心理状态

听课 1. 怎样听

(1)以最佳状态,聚精会神听;(2)听思路,听中心内容;(3)听着/想/说/读/答/记-眼、耳、口、手、心/脑并用;(4)围绕预习时提出 的问题听。

2.结果:听会-听清楚-明白、完整、会输出、会调节(图片)

课题 学习:通向成功之路 作者:舒兰十九中 曲德福。

教学目的:培养和训练学生具有较高的学习适应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中学生的学习特点;

学习、学习策略及内容。教学难点:学习策略的掌握和运用。课型:讲读课。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言:从小学到初中,同学们都不停在知识的海洋中探索,学习已成为大家生活的主要内容了。将来,我们是二十一世纪的主人,更需要不断学习。如果没有学习,人类恐怕不会发展今天;如果没有学习,人生也只能是个美丽的设想。学习是人类发展和进步的基础;学习是我们个人通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那么,什么是学习?你会学习吗?面对这样的问题,肯定有许多同学会不屑一顾,也许有的同学要说:学习不就是听课、看书、作业吗?有什么会不会的?其实这种理解是片面的。那么怎样理解方全面呢?今天,我们共同学习:《学习:通向成功之路》一课。1.板书课题:《学习:通向成功之路》。2.交待任务,明确学习目标。3.提出思考题:

(1)什么是学习?

(2)中学生学习的关键是什么?

(3)学习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4)学习应掌握哪些策略?

4.学生读教材,思考上述问题,教师巡视指导。5.学生讨论,回答思考题,教师启发点拨。6.教师结合实例精讲并板书要点,使学明确:

(1)学习是人在生活中获取个体经验的过程,是信息的输入、输出与反馈调节的动态过程。信息的输入、输出与反馈调节这三个环节缺一不可。如果学习结构不完整,就能以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2)学习成功的关键是掌握学习策略,学会策略性的学习。优化学习过程。

(3)掌握学习策略包括以下内容:

A 掌握学习技能:获取知识的技能(记忆技能;理能技能;提取运用知识技能);调控心理状态的技能(增强自信心的技能;调节学习情绪技能;防止学习疲劳技能)

B掌握调控技能:激活与保持适度的学习心理状态;认识与分析学习情境的因素、特点、规律;确定学习目标,安排学习时间,选择学习技能;实施已定计划,实际使用学习技能;维持或更改原定计划与技能;评价学习计划和学习技能的执行效果。

(4)中学生的学习,原是一种具有挑战性的心理过程,它不仅是求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也包含有追求知识的快乐。

要克服:意志力薄弱,注意力不集中、考试焦虑等不健康心理因素。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和讨论,我们进一步理解了学习的含义,懂得了要取得学习的成功,必须学会有策略的学习。希望同学们今后能够掌握学习策略,学会学习,走向成功。

板书设计:

学习:通向成功之路

学习:是人在生活过程中获取个体经验的过程,是信息的输入、输出与反馈调节的动态过程。

特点:具有挑点性的心理过程。

学习策略:

一、学习技能:获取知识技能;调控心理状态技能

二、调控技能:激活、保持适度的心理状态;认识、分析学习情境的因素、特点、规律;确定目标,安排时间、选择技能;维持或更新原订计划与技能;评价计划和技能的执行效果。

课题:中学生的学习心理

作者:吉林市二十九中学校 王凤莲

教学目的:通过讲解帮助学生认识什么是学习,学习成功的关键,学习的策略等,使学生掌握学习技能,掌握调控技能,重点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过程。

通过训练,帮助中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心理,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通过心理测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安排好中学时期的学习活动,培养起相应的学习能力,使其更快地适应中学时期的学习生活。课型:讲授法 讲授与训练相结合。教学过程:

一、讲读:通向成功之路

1.什么是学习:学习是人在生活过程中获取个体经验的过程,是信息的输入、输出与反馈调节的动态过程。

2.学习成功的关键:掌握学习策略,学会策略性地学习:

(1)掌握学习技能;(2)掌握调控技能。

二、操作

1.调节学习过程:

学习优异的学生,都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了解自己的学习过程,能够驾驭自己的学习过程。这样才能主动地进行学习,而不是肓目被动地被老师推着走,才能形成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取得优秀的学习成绩。

学习过程一般分为五大环节:预习、复习、作业、评价。

2.调控心理状态:

(1)增强学习信心:所谓自信心,就是充分地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能力和智慧,相信一般人能做到的事,自己也一定能做到。自信所迸发出来的勇气和毅力,可以帮助我们克服学习中的种种困难和障碍,可以最大程度地帮助我们掌握自身的潜力,去完成学习任务。

(2)调节学习情绪:情绪是与学习效率密切相联的,良好的情绪状态作为一种潜在的心理动力,能够激发出强烈的学习欲望,使思维高度活跃,进入一种极佳的学习意境,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3)预防学习疲劳。

(4)调整应试心理。

(5)学习过程自我检测。

(6)考试焦虑自我检查表。

(7)学习习惯与应试技能测验。

三、课后测试评定。

四、课后小记。

第四篇:素质教育与考试心理(范文模版)

《素质教育与考试心理》观后感

周六上午,按照老师的要求,我和妈妈早早地坐在电视机前,等待8点30分南阳电视台转播中小学生专题节目——素质教育考试心理。

8点30分,电视终于开始了。主持人穿着整齐,文质彬彬,在讲台上不紧不慢的讲了起来:1:考试的前一天一定要放松,不要搞所谓的“临阵磨枪,不利也光。”2:考试之前一定要准备好考场要用的所有物品,不要到用时手忙脚乱才发现没有带,那是要吃大亏的,另外还会影响到下面的考试。3:考试之前一定要熟悉考试的环境。4:考试时一定要认真审题、做完后一定要认真检查。5:考试后不要和别人对答案,要相信自己,以免影响下一科目考试。6:关于学习方法,我认为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方法,但是我们还要学习好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使我们掌握好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节目主要讲的是如何运用考试心理与技巧,我感受最深的有以下三点:

第一点是考试前一两天不要再去复习,让大脑充分休息,准备好考试要用的学习用品。第二点是考试时不要急于答卷,认真填写姓名、班级,要审清题意。第三点是不要着急去对答案,如果不一样会导致情绪低落,影响下场考试,要做到考完一场忘掉一场,对自己要有自信,自信地迎接下一场

试。

通过这个节目使我明白了,考试不仅要认真复习,而且还要有好的方法,我以后会好好学习,争取在老师的谆谆教诲下使我茁壮成长,拥有一个阳光、快乐的童年!

让我们为了自己的目标去努力吧!

第五篇:素质教育与考试心理

素质教育与考试心理

周六上午,按照女儿学校的要求,我和女儿早早地坐在电视机前等待8点50分河南电视台法制频道转播中小学生专题节目——素质教育与考试心理。

这节讲座主要讲的是如何运用考试心理与技巧,包括三点:

一、考前——5点

1、养精蓄锐:考试前一两天不要再去复习,让大脑充分休息,保证以清醒的头脑和充沛的精力迎接考试。

2、减轻压力:熟悉考场环境、记清考试路线;

3、合理安排时间,要把堵车时间也要计算进去;

4、备齐考试物品,准考证、身份证、钢笔、铅笔、橡皮、直尺、三角板、圆规、量角器

5、沉着冷静:缓解紧张的有效方法:深呼吸——每分钟5次。

二、考中——6点

1、稳定情绪:不要急于答卷,认真填写姓名、准考证号、座号;

2、审清题意:

3、字体清晰:干净整洁的卷面无形中会增加得分的机会;

4、避重就轻:基本知识点在80%,难点偏点只占20%;

5、巧做难题:不留空白,有步骤就有得分的机会;

6、巧用推理:选择题、判断题可以由被选答案倒着推理。

三、考后——每场考试过后

不要急着去对答案,如果不一样会导致情绪低落,影响下场考试。要做到考完一场忘掉一场,对自己要有自信,自信地迎接下一场考试。

下载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理论思考与实验探索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理论思考与实验探索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素质教育与中学生心理健康

    素质教育与中学生心理健康邹尚智重视青少年的心理素质培养,已越来越成为全社会的共识。那么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过......

    高校社团文化建设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

    高校社团文化建设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文章出处:经济与社会发展作者:文秋林摘要:社团文化的蓬勃发展使其成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形式,从社团管理和组织运作的内部机理探索社团文......

    关于廉政文化进农村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

    关于廉政文化进农村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 段百达 中共中央颁布的《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党的十七大报告以及《建立健全惩治和预......

    班组建设与工会工作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大全)

    班组建设与工会工作的理论思考 随着信息技术所催生的经济全球化格局日益显现,中国企业和全球一流企业在技术上的差距正逐渐缩小,最大的差距来源于对企业基层的管理。“一般企......

    班组建设与工会工作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

    班组建设与工会工作的理论思考 与实践探索 随着信息技术所催生的经济全球化格局日益显现,中国企业和全球一流企业在技术上的差距正逐渐缩小,最大的差距来源于对企业基层的管理......

    关于廉政文化进企业的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

    中纪委四次全会指出:“要大力推进廉政文化建设,积极倡导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社会风 尚”;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纪委五次会议上提出:“要把廉政文化建设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先 进文化......

    关于廉政文化进家庭的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

    中共中央颁布的《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中明确指出:“大力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积极推动廉政文化进社区、家庭、学校、企业和农村。”充......

    中小学生素质教育与考试心理

    《中小学生素质教育与考试心理》观后感 今天,我看了一个关于中小学生素质教育与考试心理的节目,让我学会了许多学习方法。下面我来介绍一下节目的主要内容:第一个是关于考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