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与林徽因纪录片观后感

时间:2019-05-13 12:33: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梁思成与林徽因纪录片观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梁思成与林徽因纪录片观后感》。

第一篇:梁思成与林徽因纪录片观后感

梁思成与林徽因记录片观后

“做一个天才女儿的父亲,不是容易享的福,你得放低你天伦的辈份先求做到友谊的了解。”

——林长民

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不读万卷书易浅薄虚华,不行万里路难知世界之广大,没有名师指路会在条条弯路里耗费了时光,没有阅人无数难知人性之复杂。至于阅人,需年岁的积淀和相遇的机缘,外人可帮之处不多。而阅读、行路与名师的资源多寡,于一年少之人,几乎只看出身之不同了。虽然日后可依凭自身努力补足,不过大凡沾点艺术之事业,唱戏也罢弹琴也好,没有天赋与幼学,成年后大抵只能做票友了。

现今或高官或富商给子女以海外求学之机会,大多只能是末流的培养方式了。窃以为,求学不如言传,言传不如身教。而作为父母能令子女受益终生的,非一时之金银,一世之器物,实乃几代家传之学养、习惯与品行。

于是,有了差距。

梁启超“常以今日之我宣判昨日之我”,这种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精神,有几个老爹能做到并对子女以深刻影响?梁启超说,“我是个主张趣味的人,倘若用化学分析‘梁启超’这个东西,把里面所含一种元素叫趣味的抽出来,只怕所剩下的只有个零了”“我虽不愿你们学我那泛滥无归的短处,但最少你们参采我那烂漫向荣的长处”,中国父母素来以己所未偿之愿望、以己难有之品行,却要求子女之所不能够。想起我教过的学生,父母云:老师,我们工作忙,孩子就全拜托你了。那边孩子抢白:不就是晚上一个打麻将,一个去喝酒嘛。做爸的大喝一声:你妈逼的,信不信我回家打死你。

于是,只能苦笑。

说到林家,在素来重男轻女的中国,林长民另娶后冷落了原配,却从来不忘对爱女的聆教。百年后的中国,又有几个父亲能说出“做一个天才的女儿的父亲,不是容易享的福,你得放低你天伦的辈份先求做到友谊的了解。”这样的话?更多的,稍有忤逆,先不问谁对谁错,你就会听到诸如“我一把屎一把尿把你养大,你还跟我顶嘴”,“我是你老子,跟我还讲上道理了?!”

于是,唯有无奈。

泰戈尔体察到徐志摩对林徽因的爱恋,写诗道,“天空的蔚蓝,爱上了大地的碧绿。他们之间的微风叹了声,唉”。

我常想如果林徽因的爹是现在的某个势利眼,林徽因是现在的某个几零后。在徐和梁之间如何抉择?徐较梁分流倜傥(论长相,确实梁远逊于徐),才华外溢(梁的才华更艰深而专业,徐的诗歌更通俗更流行),追求猛烈(甜言蜜语加众友助阵),虽说有婚史(现在四五十的多金大叔都那么抢手,更何况老徐才三十几),徐简直稳赢了。

林最终选择梁,两家家长的刻意撮合当然不可忽视,但林自身的选择恐怕更为重要。再说,林的追求者又不是老徐一个人。

父母对子女的影响,给点钱去学个钢琴、画了素描,那是“技”,人格的熏陶,那才是“艺”。

于是,时刻自省。

任公之性情,是后辈之榜样。在报上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讨伐袁世凯,慷慨激昂,一时“时务文体”风靡;在家书里切切叮嘱,既指点事业爱情之大方向,也不忘叮嘱思成拓展业余爱好之小节。任公与康有为师徒数载,后期康保袁称帝,任公依然断绝师徒关系,可谓国是不糊涂,任公几房家眷和谐相处,可谓家事显和谐。说来容易,行则甚难啊。

于是,敬为偶像。

网上有个段子,某对男女热恋之中,女问男:“你爱我吗?你愿意娶我吗?”男答“

我爱你,至于结婚,还是先要见下你的父母。”

妙答。见父母,在当下更多的是长辈对孩子辈的考察与表示同意,其实啊,还应该是小辈在购买产品时,对出厂厂家品质的考察。

百年老店也有次品,但少。路边野摊也有美味,但卫生质量一般堪忧。

“妈妈,洗脚。”

“其实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第二篇:2020梁思成林徽因观后感

五篇2020梁思成林徽因观后感

林徽因作为一名建筑学家和作家,作为为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作为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曾经在自己的诗歌中写道“一样是明月,一样是隔山灯光,满天的星,只有人不见。”

梁思成出生名门,父亲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戊戌变法”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清末民初的大儒家。梁思成作为中国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之父。

曾经十分欣赏林徽因的作品《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认为林徽因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有着多愁善感,浪漫且美丽的,眉眼中全是东方的风情,行为举止皆是优雅而动人心弦的诗人作家。但是通过观看《梁思成林徽因》这个纪录片,我却对这一对出身名门的伉俪夫妻有了不一样感悟和理解,才对于他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的成就不仅仅只在诗词歌赋上,而更在对事业无私忘我的追求令人感慨。

我国古代为人类留下了丰富的遗产:著名的长城、雄伟的宫殿、秀美的园林、多姿多彩的民居,可惜在中国却没有人科学地研究它。梁思成在国外留学期间,当他看到许多中国古代文物,如战国的铜器、汉代的画象砖、唐代的石佛在异国博物馆出现时,他无限感慨。1928年他与林徽因婚后到欧洲意大利、法国、西班牙游历考察,看到那些建筑文物都得到妥善保护而且还有专门机构进行着系统的研究,梁思成夫妇下定决心投入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由中国人自己写出中国的建筑史。1931年回到北京,梁思成参加了中国营造学社,投入对中国建筑的考察与研究。当时反映中国古代建筑的有两本书:一本是宋代的《营造法式》;一本是清代的《营造则例》。1940年梁思成与林徽因及助手开始编写《中国古代建筑史》,然而他们从重庆的国民政府那里只能要到很少的经费,工作进行得异常艰难。《中国建筑史》成书于1944年,它的问世,结束了没有中国人写的《中国建筑史》的遗憾,纠正了西方人对中国建筑艺术的偏见和无知。这部著作总结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史、规律、特点与西方建筑进行比较,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其学术水平达到了前人所没有达到的高度。在解放时期,梁思成不惧危险将那些一旦大军攻城时,哪些文物必须设法保护,梁思成把城里最重要的文物古迹一一标在他们带来的军用地图上。建国初期,他们还参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等作品的设计。

在梁思成与林徽因的一生中,除了研究中国古建筑以外,他们为祖国的教育事业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创办了建筑系,培养了大量的建筑教育人才,为中国当时建筑方面填补了大量的空白。

通过观影我们看到了即便在那个战火纷飞颠沛流离的年代,贫病交加的梁林对中国古建筑的热爱和研究依然在病榻上进行。作为最早研究中国古建的学者,梁林二人倾尽一生呼吁社会对中国古建文化进行认知和保护。

这部纪录片除了引导观者欣赏艺术的美好,钦佩学者的毕生奉献,对历史上的失误决策也做了深刻的反思。可以说是一部具有重要研究意义和学习的欣赏的优秀纪录片。

2020梁思成林徽因观后感

我在很早之前就听说过梁思成林徽因这两个名字,只知是民国时代的知识分子,其他的就一概不知了。我感觉这8天真的学到了很多很多,而且8集纪录片《梁思成·林徽因》画面素美,配音女音清丽男声富有磁性。里面最有感染力的画面是梁先生等营造学社绘制的中国古建筑的图样。

先来说说我最喜欢的第三集佛光,这里的佛光指的是五台山佛光寺,这是我国唐朝木构建筑的可能唯一孤本,但在梁思成林徽因到来之前,佛光寺只是蝙蝠和臭虫栖身之地。这集主要讲述了从1932年到1937年仅六年间,中国营造学社社员的足迹遍及河北、山西、陕西等地,留下了一套研究中国建筑的科学完备的稀世珍宝,以及1937年7月,梁思成林徽因迎来了他们人生道路上最辉煌的一刻,他们发现了梦寐以求的唐代木构建筑——五台山佛光寺。我最喜欢这集纪录片的原因是第三集既没有第四集的凄惨,也没有第六集的辉煌。而且在林徽因的一生中,这也是一段最快乐的时光。亲情、友谊、思索、创作一切都在她的笔下盛开。同时也是在这一阶段,他们生命中最重要的朋友费正清夫妇走进了他们的生活,他们的命运也开始了逆转。

印象最深的是第八集古城,古都北京——无以伦比的都市杰作,在“把首都建设成生产城市”的总纲领指导下,妨碍这一目标的一切事物,都面临去留存废的抉择。视频中讲述了很多很多,例如伦敦,巴黎都在革命胜利后早早的拆除了自己的城墙,而梁思成想留住这世界上已经幸存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最后杰作,梁先生认为故宫和城墙是一个整体,1951年4月在《新观察》上,梁思成撰文:北京,无与伦比的都市杰作。1952年1月,林徽因在《新观察》开设“我们的首都”专栏,并且向新中国详细介绍北京——这个千年古城的价值。在保护北京古城的方案受挫后梁思成又开始思考建筑物的民族形式问题,后续又做出了很多的努力,可以说为寻回知识的尊严、历史的尊严、美的尊严,梁思成林徽因付出了何其昂贵的代价!

关于建筑,梁思成奠基了中国的建筑学,写了《中国建筑史》,他一生致力于研究和解读了李诫的《营造法式》。林徽因思想活跃,主意多;但构思画图,梁思成是高手,他画线,不看尺度,一分一毫不差,林徽因没那本事。他们俩事业上琴瑟和鸣!他们将自己的儿子命名为“从诫”来表达对李诫的崇拜之情以及对建筑事业的热爱。

当我看完《梁思成林徽因》纪录片的时候,心中感慨:这是我看过的中国自己拍得最美的纪录片!

2020梁思成林徽因观后感

这是一部传承历史和文化,充满爱的短片,一共8集和4个幕后故事,每一集我都有所感动,在这里详尽的展现了他们的生平事迹和保护中国古代建筑的学术人生。再观看的途中仿佛我也是实地考察其中一员一样,了解到梁思成与林徽因的故事、梁思成对中国建筑事业做出的贡献、以及他是怎么发现建筑的等等。

林徽因和梁思成实地考察古建筑,为中国建筑业做出巨大贡献。林徽因是一个奇妙的矛盾统一体,她不仅有着作家的敏感细腻和丰富的想象力,同时她还有科学家的缜密和求实精神,她的儿子梁从戒曾经说过建筑是她心灵的诗歌只要一离开典雅的艺术沙龙林徽因便成为一个严谨求实的科学工作者。从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到抗日战争爆发林徽因和梁思成,辗转全国各地足迹遍布山西河北山东浙江等十几个省份200多个县进行实地考古和调研勘测了2000多处古代建筑遗存和早期照相石窟。在他们的努力之下河北赵州石桥、山西应县木塔、五台山佛光寺等埋没在荒野中的国宝级古代建筑开始走向世界,为世人所知并充次加以保护每次考察林徽因都是特别仔细地测绘,度量,她以至诚的态度雕刻建筑着自己的人生美学。

梁思成是一代建筑宗师。梁思成不仅是革命领袖梁启超的儿子、一代才女林徽因的丈夫,而且梁思成也是一代建筑宗师,他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建筑系是中国建筑研究的开山鼻祖。我觉得梁思成能成为一代建筑宗师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她的妻子林徽因,在林徽因英国留学结束时,梁思成看望林徽因,在两人谈话时,林徽因梁思成介绍了建筑学,虽然当时梁思成连建筑是什么还不知道,林徽因说那是集艺术和工程艺术于一体的学科,随后俩人共同去美国留学学这门学科,1925年梁启超寄给梁思成一本古籍重印本《营造法式》里面详细记载了北宋京城宫殿建筑的营造手册,这本书为梁思成打开研究中国建筑史的重要大门。在林徽因和梁思成回国后才第一次在中国大学里创办了建筑系这个专业,使它成为一门学科,这时他们才第一次把古代建筑系统地研究一遍。

看完纪录片真的对林梁夫妇钦佩不已。尤其是他们从美国回国后再没有任何建筑书籍的情况下,给各个省的局长寄一封信和两块大洋,信上的内容是帮我把你们当地的古代建筑拍照片邮寄过来,就这样他们一点点收集从零开始整理,从中国的古代诗词中提取有关建筑的知识,另我们钦佩。

林梁夫妇是在民国和战乱时代他们是有着才艺并有着社会责任感的学者,他们是中国古建筑的保护者,更是中国精神的传承者。正是他们求真务实不畏艰难的精神才让建筑成为一门学科,我们不仅要记住他们的贡献还要学习他们的精神。

听从你心

无问西东

2020梁思成林徽因观后感

“梁上君子、林下美人”,这对名门之后、才子佳人的结合无疑是20世纪中国的一段佳话,他们爱情与事业的完美契合,不论在中国的建筑界还是爱情史上都留下了极为灿烂的一笔,更成就了一段不老的传奇,他们的灵魂执着地生活在理想与爱的世界里。岁月的伤痕与生命的苦难,增加了他们生命的深度,却无法抹去他们对爱与美的信仰,对艺术与梦想的追求。柴米油盐的平庸与颠沛流离的苦难,终究没有湮没那“一身诗意千寻瀑”,历经风雨沧桑与人生考验,却依旧是那风韵迷人的“万古人间四月天”。

人们传说着林徽因梁思成不寻常的家世和学识,传说着她的美丽、才华、爱情,惋叹着半个世纪前他对一座古城的痴迷与眷恋。众多传奇,让他们离人们更近,而有时,却又像是更远……

最初知道林徽因,是先读到徐志摩的诗:“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他对林徽因的爱恋,促使我想去了解林徽因。不过那也只是一张张美丽娟秀的照片,以及非凡的家世。这种平面的认识不足以引起我对她有强烈的探究欲。然而,这部纪录片,着实触动了我的心灵,当然不只是林徽因,还有梁思成。

《梁思成·林徽因》讲述了“大时代背景下跌宕起伏的个人命运”:一对著名夫妇的人生轨迹和中国近现代的激荡史密切交织。这个故事所蕴涵的精神气质,是我们追索和展现这一传奇故事的动因。

梁林二人的一生,就是一个与时代竞流的过程:赶在中日战争前考察古建筑,赶在解放战争前研究北京城,赶在大运动前整理学术资料。我想处在这种洪流中的人们,大概都有着那么一种敏锐的嗅觉,知道有些机会时不我待,转瞬即逝,便用毕生的精力投入其中。这更有一点“天降大任”的意味。时代在这时选择了你,便不容你争辩,不容你退却,否则便是时代的罪人。

在梁林那个年代,作为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和引进西学最主要的承担者,那时的学者确实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梁林西方游学归来,抱着热情的学术理想,抢救古代传统建筑,首办大学建筑课程,与西方学界互动,发扬中国文化,参与战后建设。其人其事理应为后世铭记。

梁林幼时受传统文化熏陶,及年稍长,赴美留学,归来历经国内战乱动荡,流离失所,走遍大半个中国。于此困境中依然完成不朽之业,利及后人,无愧先祖。这样一份学术坚守,我想除了历史时期下的民族责任感,还有他们与生俱来对美的求知与维护,和永远年轻的好奇心。我想一个人最宝贵的品质不过如此了吧。林卧病期间多次怀念与梁同行出游探寻考量古建的经历,条件虽艰苦,乐在其中,可以无恨。

曾经他们走过的祖国山水,不知道还能安放她心爱的古建么?曾经他们测绘过的古建,不知道是否还原貌留存?就像我们或拆去或改建这些一样,我们对于那个时代的故事也慢慢走了味道。

一个东方老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战争,内乱,将建筑师和艺术家的梦想一次次击得粉碎。为寻回知识的尊严、历史的尊严、美的尊严,他们付出了何其昂贵的代价!

2020梁思成林徽因观后感

梁思成、林徽因对于建筑学子来说一定不会陌生,甚至梁林夫妇是不少建筑学子心目中的偶像。如果你对梁林夫妇知之甚少那就去看《梁思成林徽因》纪录片,我相信一定会有不少人被他们夫妇“圈粉”。

纪录片一共八集分别是:父亲、天书、佛光、流亡、惨胜、荣耀、选择、古城。第一集的名字为父亲。众所周知梁思成的父亲梁启超,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都是那个年代赫赫有名的人物,梁林二人因为共同的政见成为了密友,也给梁思成林徽因两人的姻缘进行了一个铺垫。父母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而女子是否能够成为龙凤都与父母的教育方式与思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他们的父亲有着那个时代最先进的思想,对于儿女也希望他们的思想可以是中西合璧的是全新的。在他们父亲的启发后,梁思成和林徽因可以说是互相影响的。而看到两人一起去宾大就读时,给我震惊的是林徽因。宾大建筑学不收女学生,但是她没有放弃,努力利用所有资源去学习建筑学的林徽因让我极其的佩服,她为了学习建筑学的精神是我需要学习的,作为一个建筑学子我没有做到她的努力的一半我很惭愧。这大概是第一集给我带来的最大的感受了。

启蒙教育大概是会影响一个人一生的教育,我觉得梁林夫妇后来的成功与他们父亲对他们的启蒙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就是因为一个良好启蒙教育才有了后来的成就。研究中国古建史是一件及其伟大的举动。在没有观看纪录片之前我并不清楚中国古建史的由来是这么艰难,第二集中有一句话:中国改朝换代之后,皇帝都喜欢毁掉前朝的一切。这个时候可以想象出来梁思成当时有多么的困难,整理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中国历史的建筑有多难。梁思成这一举动对全世界都有了巨大的贡献,这让我又一次觉得梁思成对于建筑学的意义有多么重大。

观看每一集都会有不同的收获,或多或少都会对我有不同的影响。不论是梁思成在整理中国建筑史的过程中,他对于古建的绘制的那种精确度是需要有一定深厚的基本功才能够绘制的那么准确,而我也不禁反思,我又能做到多少,我的基本功需要再怎么锻炼才能够向梁思成先生看齐;还是在那个战乱年代,教授学者被迫舍弃那些珍贵的书籍,看到这一集的时候我不禁泪湿了眼眶。因为生于和平年代对于那个战乱年代的不了解,及时看了纪录片我想我也不能感同身受。可是就在怎么艰苦卓绝的环境下,他们依然没有放弃,这样的精神我想是所有人都需要学习的,这已经不是建筑生学习的思想高度了。

纪录片记录了中国建筑史是怎样被收集起来的,记录了中国人是怎样挽回我们的颜面的,也记录了太多太多的辛酸。我想看完纪录片我不仅仅是要学习梁林夫妇、那些学者们的精神,我还要学习珍惜。现在的一切来之不易,需要我们好好珍惜!

第三篇:近代史《梁思成 林徽因》观后感

《梁思成 林徽因》

观后感国际学院 中澳土木10-1班唐 幸 0910391

2《梁思成 林徽因》观后感

国际学院 中澳土木10-1班 唐 幸 09103912

很久都没有看电视剧了,偶然在CNTV上看到了纪实片《梁思成 林徽因》,简直是如获至宝,欣喜至极,一气看完。这部纪录片的配乐很棒,节奏也很慢,让我有充分的时间把眼前看到的和之前的记忆联系起来,并且能清晰地使片中一个个耳熟的名字和一栋栋耳熟的建筑又在脑中又重新梳理一遍。我一则感叹导演和制片人的匠心独具,二则对欣羡梁林二人的人生际遇。忍不住到图书馆里,把所有有关两人的书籍全部借出来,一本一本翻阅,沉浸在梁林两人当年生活的世界里,摆脱我以前对梁林浅层的八卦认识,跟随着主人翁或喜或悲,体味着他们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

谈起梁林二人,必先言及两位伟大的父亲。梁思成父亲梁启超,人称梁任公,戊戌变法领袖,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者。林徽因父亲林长民,历任民国国务院参议、法制局局长。二人学贯中西,在东西方文化交融学习中,两位士子试图建设一个全新的宪政国家。同时,还期望培养中西合璧的儿女。梁启超长女梁思顺(诗词研究专家),长子梁思成(建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次子梁思永(考古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三子梁思忠(英年早逝的炮兵上校),次女梁思庄(著名的图书馆学家),四子梁思达(著名的经济学家),三女梁思懿(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四女梁思宁(光荣的革命军人),五子梁思礼(火箭系统控制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作为十九世纪初期的两个大户人家,出身在那个年代无疑是幸运的,依靠祖辈的积累,和同时代的其他同龄人相比,梁思成 林徽因两人的条件已是相当优越。也得益于父辈的远见卓识,梁林两人得以在年轻的时候赴美留学,接受了中西方文化的交融,打开了广阔的视野,养成了独立的习惯,也树立了民主的意识。从童年,少年到海外求学,相伴他们成长的是父亲的仁爱和责任,在他们面临事业选择,感情波折,人生困顿之时,父亲总会及时地将自己的人生感悟以委婉的方式传递给孩子。后来林长民不幸早逝,梁启超写信给海外的梁思成,林叔之女也是我的女儿,父辈的那种担当以及对友情的珍重尚且如此让人钦佩。

看完8集记录片有太多的话要说,又恐累赘,故从爱情,事业,子女教育,友情四个方面述之。

由于父辈有意培养两人的感情,在青葱年月,梁思成在林徽因留美生活是浪漫精彩又无忧无虑的。如今的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校园,费城公园,纽约火车站,该留下了多少那年那

月的热恋故事?我常常会想,贫苦和富足到底对两个人的感情会产生怎么样的影响,家境好的人爱情观上到底有什么不一样?也许对于家境富足的恋爱者,他们更有资格去遵从内心的向往吧!看着现在很多的朋友因为物质放弃爱情,便觉那是一种最深的无奈。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完美的爱情,也没有完美的人,如果这种不完美在于他的家庭条件,在于他的出身,那么这是最可以包容的不完美了,因为这些是我们的爱人无法选择的。性格,潜力和缘分才是真实爱情的完美起点。梁林的爱情一直被后人传颂,主要是因为才女林徽因,同时被当时3个泰斗级人物欣赏爱慕。当年留学在美国离费城不远,有金岳霖的一厢情愿;到了欧洲度蜜月,又有徐志摩的疯狂追求。林本能和徐志摩结为伉俪,但徐在国内已有家室,任凭当时碧玉年华的林徽因再怎么依恋徐志摩,理性的她最终选择理性的离开,在今看来是何等的大气啊。其实,林没有选择徐,几乎可说是命中早已注定的事情,一个男人面对一个远比自己成熟的女子,就算他是中国的雪莱,在恋爱的季节,也不是一个乐观的兆头。金岳霖为了林徽因终生不娶,他虽然爱慕林徽因,但他却尊重林的决定,他和梁林一直以朋友亦或是亲人融洽相处,这是男人何等的胸怀啊。林徽因谢世后,有一年金岳霖宴请好友,大家都很诧异,说金从来不请客今天却?后来在席间告诉大家,今天是徽因的生日。一个人的爱情已上升至这种境界,这该是多么难得。林跟梁的结合定称得上完美,门当户对,郎才女貌,两小无猜,又同时留学海外,二人又都对建筑和艺术有着特殊的爱好,性格上又互补,虽然很多故事已经无从考证,但可以肯定的是,前前后后这几年里,英国的伦敦,北京的胡同,天津蓟县,山西南禅寺,云南的龙头村,宜宾的李庄....梁思成作为丈夫,对林的无微不至的关怀,这对学术伉俪,互相扶撑依存,心有默契的走到了最后。也难怪后来人对他们都如此羡慕。

对于艺术和建筑的忠实,得从他们长达六年之久,走遍20个省,100多个市县去考察测量古建筑说起吧。当时和营造学社一起风餐露宿,有没有充足的经费支撑,加之林患有肺病,可是这却没有影响他们丝毫的积极性,最终梁亲手绘得几千张宝贵图纸,为中国古典建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林徽因的一生,这段时间也是最快乐的,亲情,友谊,思索,创作……一切都在她的笔下盛开。林徽因和张爱玲并称为民国两大才女,当然文学的造诣,林远不及张爱玲,林徽因真正的成就,是《营造法式》,是人民英雄纪念碑。她的成就,是在晋祠的屋顶上攀爬过程中,在肺病的折磨下伏案工作中取得的。在这一点上,与张爱玲小说上的才华相比,又显然不可同日而语。林徽因和梁思成两个人合影的地方,是天坛的屋顶,相信张爱玲和胡兰成,绝不会挑这种地方照相的影响。想来解放前中国的学者是多么让人钦佩,不为名利所累,也不为权势所困,孜孜于自己钟爱的事业,一生不变。

谈及子女的教育,我想有一半是受了父辈的影响,他们记录了孩子从出生到长大成人的点点滴滴,每每因为工作不能相见,他们总能给子女们写信以指导他们的生活学习,有预见性的帮孩子们释疑。对孩子的爱好他们也不做过多的勉强,本想让子女继承父业,可女儿从小对绘画没有丝毫兴趣,后来她也只能随女儿的爱好发展文学了,后来女儿梁再冰考入北大的西语系,成了记者外交官。儿子梁从诫倒是对建筑有兴趣,只因考建筑系差两分,身为建筑系的父亲不愿为此变了原则,后来梁从诫就读清华历史系。北平解放时,女儿想跟随部队南下当文工,梁林却希望女儿在学业方面有所成就,但又不忍打破女儿的想法,故母女立下约定,在部队待一年后即可返校读书。既不娇惯,也不蛮横,如此父母,怎会培养不出优秀的儿女呢?

关于友情,我觉得梁林与美国学术伉俪费正清,费慰梅(这是梁为他们起的中文名字)当属最纯真最浓厚,远比高山流水的那种感觉。他们虽隔太平洋,可是常年以书信往来,或言学术,或说家常。抗日战争期间,因为经费问题,梁思成竟然向远在美国的费正清求助,费不仅邮寄给他们支票,还有一些期刊杂志,当时在云南要获取一些比较先进的文献是很难的。费也会帮梁在美国发表一些学术文章。儿女们虽然很少见到这对异国的叔叔阿姨,却经常会写信给他们,在父母的教说下,费氏夫妇显然已成了孩子最亲的叔叔和阿姨。由于中美的外交关系,刚解放后他们就不能通信长达二十年之久,直至梁林先后辞世。后来在应周恩来总理之邀访华的招待酒会上,费正清沉痛地说:“这一次回来,我们感觉失去了一半的中国!我们最亲密的朋友梁思成、林徽因都先后去世了,他们在我们心目中就等于中国的一半。可是,这一半,我们是永远地失去了!”这是何等珍贵的友谊啊!为了纪念友人,费慰梅决心花十年时间走访梁林的足迹,并受清华大学邀请,主持梁思成建筑图集的翻译工作。他们的后人也经常来往,共叙父辈的友谊。

最后我要说,作为中国古建筑研究领域的开山人,梁林两人的晚年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和当时的盲从政治环境息息相关。在牵扯到时代变迁的时候,个人命运总是和时代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们也不例外。但是在今天回头看那些故事,很多话依旧无法说得很透彻。片中似乎有很多欲言又止,对一些东西的交待蜻蜓点水而过。梁林学术的巅峰时期在抗战前,抗战期间,两人的当时西方文化思想在国内红色政治的撞击下,只能选择屈从,不能不说是莫大的悲哀。学术活动被迫中止是意料之中,但是建国后他们的一些经历倒是令我很感慨。林徽因死在对复古主义开始批判的几天之后。虽然从抗战开始她的身体状况就很糟糕,但是她依然可以拖着病体坚持工作。可是当他们的学术工作遭到否定以后,她便很快离开了人世,让人扼腕唏嘘。林在死前那段时间说过,梁是做学问的人,把他做的学问否定了,他就什么

都没了。对于林来说,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精神不在了,肉体自然也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林徽因,于1955年4月1日在北京去世,年仅51岁;在林离去将近17年后,梁思成1972年1月9日在北京去世。现在两人墓合葬于北京八宝山。

“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这是老金留给林徽因的挽联。如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梁思成和林徽因也离我们渐行渐远,但是他们共同走过的那些足迹,值得我们后辈时常追忆。

国际学院中澳土木10-1班

唐 幸09103912

第四篇:3第三集 佛光 纪录片《梁思成与林徽因》解说词(全八集)

八集纪录片 《梁思成与林徽因》

解说词

【按】在网上搜索这部纪录片的时候,没能找到完整的解说词。这里的解说词全本是根据网友窗子内外所提供的版本整理而成的。在此特表衷心感谢。

——唐婉祺

2014/12/21

旁白:1932年初,一位美国青年来到北平。

《费正清对华回忆录》:“1932年,乘火车越过冬季的华北平原,缓缓驶入这座有着500年城墙环绕历史的古城,依旧让人情绪激动,因

/ 20

第三集 佛光 为直到20世纪60年代,北京仍然是世界上最引人瞩目的筑有围墙的城市。”

旁白:牛津大学博士研究生John Fairbank(费正清)(1907-1993年)来北平完成他的博士论文,研究新近对外公布的一批清朝海关档案。这位二十五岁的年轻学者,刚刚不确定地把他的学术关注点放到这个遥远的东方国度。

不久,他的未婚妻Wilma(费慰梅)到来。他们于北平一座漂亮的四合院举行了婚礼,新娘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的女校拉德克利夫学院,学习美术。Wilma(费慰梅)喜爱水彩画,喜欢中国艺术。初到北平,各种学术研究活动和苦学中文,占据了John Fairbank(费正清)大部分的时间,Wilma(费慰梅)则和来拜访他们的妹妹玛利亚一道用她们的画笔,留下了她们记忆中的北平。

玛丽亚 Marian Cannon Schlesinger 费慰梅的妹妹:“我清楚地记得那趟火车旅行。当时正值中国的农历新年,所以每个人都换上漂亮的新衣,所有孩子都穿着那种有可爱的动物装饰的衣服、鞋子。当然还有那些胡同,不知道那些胡同是否还在。还在吗?希望都还留着。„„我非常清楚地记得我第一次遇见梁思成和他的妻子。那是一个非常寒冷的冬日晚上,他们非常迷人,非常热情„„他的妻子非常漂亮。”

费慰梅的回忆:“婚礼后大约两个月,我们遇见了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妇,谁都没料到这段友谊日后会持续如此长久„„我们一见钟情。”

/ 20

旁白:1932年,新婚的Fairbank夫妇,在北平与梁思成和林徽因不期而遇。这对中国夫妇,既熟悉Wilma(费慰梅)生活的美国城市波士顿,也熟悉John Fairbank(费正清)正在求学的英国城市伦敦。眼下,他们刚刚开始对这个古老国家的建筑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梁思成也给他们新认识的美国夫妇John Fairbank和Wilma取了中国名字——费正清、费慰梅。

1932年,在费正清夫妇进入梁家生活这一年,林徽因刚刚生下第二个孩子,为了纪念那部中国古代建筑经典《营造法式》的作者李诫,他们为儿子取名从诫。

此前一年,他们刚刚从东北搬到北平,租下了位于东城区的北总布胡同三号院。

女儿梁再冰的回忆:“这所房子有两个虽然不大却很可爱的院子。我记得,小时候 妈妈常拉着我的手,在背面的院子中踱步,院里有两棵高大的马樱花树和开白色或紫色小花的几棵丁香树,客厅的窗户朝南,窗台不高,有中式窗棂的玻璃窗,使冬天的太阳可以照射到屋里很深的地方。妈妈喜爱的窗前梅花,泥塑的小动物,沙发,和墙上的字画都沐浴在阳光中。”

旁白:作为梁家的长兄、长嫂,梁思成和林徽因承担着照顾弟弟妹妹的重任。梁家的这个四合院里,也总是充满了来来往往的亲戚朋友。

费慰梅的回忆:“对于我闯入梁家的生活,起初是徽因母亲和佣人疑

/ 20

惑的眼光。尽管有种种不是,但不久我的来往得到了认可。我常在傍晚时分骑自行车或坐人力车到梁家,穿过内院去找徽因。我们在客厅一个舒适的角落坐下,泡上两杯热茶后,就迫不及待地把那些为对方保留的故事一股脑倒出来„„”

1937年林徽因给费慰梅的信 1937年:“我从未料到我还能有一位女性朋友,遇见你真是我的幸运,否则我永远也不会知道和享受到两位女性之间神奇的交流„„”

旁白:与费正清夫妇的通信,从他们在北平相识就开始了——

梁思成 林徽因之子 梁从诫:“这封信是写给费正清和费慰梅的。称呼是最亲爱的慰梅和正清„„菲丽丝(Phyllis是林徽因的英文名字)„„菲丽丝签名的。我们叫费慰梅叫费姨,小弟是我,宝宝是梁再冰,我姐姐。”

《费正清对华回忆录》:“梁思成夫妇对于我们此次中国之行意义非凡。如果把我和威尔玛看作是中美间文化交流的使者,那么就必须把他们包括进去。此外还有他们亲密的朋友和邻居——金岳霖教授。1895-1984年”

旁白:清华大学教授金岳霖比梁思成大六岁,他曾经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学习商科,但不久,兴趣转向,于是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和伦敦大学,学习政治学、哲学,成为逻辑学家。回国后创办了清华大学哲学系,担任首任系主任。从北总布胡同开始,他几乎一直与梁家比邻而居,是梁家最亲密的朋友。

/ 20

北总部胡同三号就是今天北京东城区的北总布胡同二十四号院。三十年代,这里相邻的两个院子,成了周末朋友聚会的场所。除了梁林夫妇和金岳霖,经常光顾的朋友多为留学英美的学者,一些文坛新人也慕名前来。

《才女林徽因》 萧乾:“我怯怯地随着沈(从文)先生,跨进了总布胡同那间有名的太太的客厅,那是我第一次见到林徽因,她对我说的第一句话是:‘你是用感情写作的,这很难得。’给了我很大的鼓舞。她说起话来,别人几乎插不上嘴。她的健谈,决不是结了婚的妇人那种闲言碎语,而常是有学识、有见地、犀利敏捷的批评。” 金岳霖给费正清夫妇的信 1947年:“年轻人来这里倾听一位女子的妙语连珠,人所共知她的爽直前卫,拥有天赋和聪明,(哦!她讨厌做聪明人)她激情无限、创造力无限,她的诗意(不仅仅是她能写诗歌)、她敏锐的感受力和鉴赏力,总之,人所渴求的她应有尽有,除却学究气。学究气的反面是丰富多彩,一个人学究气越重也就越丧失色彩。我宁愿自己更富于色彩,看看徽因是多么丰富多彩,而可怜的我!如此苍白,彻头彻尾的苍白!„„”

《费正清对华回忆录》:“徽因是一位极富创造力的天才作家、诗人,有着极其敏锐的感受力和广博的兴趣,在社交场合洋溢着迷人的魅力。在家中,或者在任何场合,所有的人总是围着她转。” 梁思成 林徽因之女 梁再冰:“我妈这个人很爱说话„„她很健谈,5 / 20

所以人家都记得她。到了人多的时候,好像就我妈一人在那说,侃侃而谈。她为什么爱说呢,我也想了想,她的思维方式跟我父亲不大一样。我父亲是想很多事情,他自己心里想,你不知道他在想什么。我妈可不一样,她是一边想一边说,她的思维过程你可以看得见的。后来我在想,我妈是1955年去世的,正好是我们大搞政治运动之前,她那个劲„„碰到运动恐怕够她受的。”

林徽因给沈从文的信:“我认为最愉快的事都是一闪亮的,在一段较短的时间内,迸出神奇的,如同两个人透彻的了解,一句话打到你心里,使得你理智和情感,全觉到一万万分满足。如同相爱,在一个时候里,你同你自身以外另一个人,互相以彼此存在为极端的幸福;如同恋爱,在那时那刻,眼所见、耳所听、心所触,无所不是美丽,情感如诗歌自然的流动,如花香那样不知其所以。”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林徽因 1934: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响点亮了四面风 轻灵 在春的光艷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 无意中闪 细雨点洒在花前。”

/ 20

旁白:在林徽因的一生中,这是一段最快乐的时光。亲情、友谊、思索、创作,一切都在她的笔下盛开。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林徽因 1934: 那轻 那娉婷 你是

鲜妍 百花的冠冕你戴着

你是 天真 庄严

你是夜夜的月圆。„„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

是燕 在梁间呢喃,——你是爱 是暖 是希望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旁白:1928年,国民政府建都南京,国家表面统一,军阀间的兵戈之争,却依然未熄。此时南方的星星之火愈燃愈烈,强邻的凶猛身影也正日益逼近,然而,令后人不无感慨的是,恰在那一时期,中华民族资本主义步入了快速发展的所谓“黄金十年”。一边是此伏彼起的枪炮和硝烟,一边是正在展开的建设蓝图。兵来匪往的荒野中,非常不和谐地行走着几位自带行李铺盖卷、背着测量仪器考察古建筑的学者。

《宝坻县广济寺三大士殿》 梁思成 1932年:“那天还不到五点 预计开车的时刻,我们就到了东四牌楼长途汽车站,一直等到七点,车

/ 20

才来到。汽车站在猪市当中,北平市每日所用的猪都从那里分发出来,所以,我们从两千多只猪惨号声中,上车向东出朝阳门而去。” 《正定古建筑调查纪略》梁思成 1933年:“下车之后,头一样打听住宿的客店,却都是苍蝇爬满、窗外喂牲口的去处。我们走了许多路,天气又热,不禁觉渴,看路旁农人工作正忙,由井中提起一桶一桶的甘泉,决计过去就饮,但是因水里满是浮沉的微体,只是忍渴前行。”

林徽因给梁思庄的信 1936年:“思庄,出来已两周,我总觉得该回去了。什么怪时候赶什么怪车都愿意,只要能省时候。每去一处都是汗流浃背的跋涉,走路工作的时候,又总是早八至晚六最热的时间里,这三天来可真是累得不亦乐乎。吃的也不好,天太热也吃不大下,因此种种,我们比上星期的精神差多了。整天被跳蚤咬得慌,坐在三等火车中,又不好意思伸手在身上各处乱抓,结果浑身是包。” 旁白:但每一次考察中的新发现,显然是解除一切旅途艰辛的良药。《正定古建筑调查纪略》 梁思成 1933年:“转轮藏前的阿弥陀佛,依然是笑脸相迎,于是绕过轮藏之后,越过没有地板的梯台,再上大半没有地板的楼上,发现臧殿上部的结构,有精巧的构架,与《营造法式》完全相同的斗拱,和许多许多精美奇特的构造,使我们高兴到发狂。”

《山西通信》林徽因 1934年:“居然到了山西,天是透明的蓝,白云更流动得,使人可以忘记很多事。更不用说到那山山水水、小堡垒、村落、反映着夕阳的一角庙、一座塔,景物是美到使人心慌心痛。”

/ 20

《宝坻县广济寺三大士殿》 梁思成 1932年:“抬头一看,殿上部并没有天花板,《营造法式》上所称‘彻上露明造’梁坊结构的精巧,在后世建筑物里还没有看见过。当初的失望到此立刻消失,这先抑后扬的高兴,趣味尤富。在发现蓟县独乐寺几个月后,又得见一个辽构,实是一个奢侈的幸福。”

《山西通信》林徽因 1934年:“教书先生出来了,军队里兵卒拉着马过来了,几个女人 娇羞的手拉着手,也扭着来站在一边了,小孩子争着挤,看我们照相、拉皮尺量平面,教书先生帮忙我们拓碑文。说起来这个那个庙都是年代可多了,什么时候盖的,谁也说不清了。年代多了吧,他们骄傲的问。‘多了多了,’我们高兴地回答:‘差不多一千四百年了’。‘呀,一千四百年!’我们便一齐骄傲起来。”

1936年 林徽因《深笑》 “是谁笑得那样甜 那样深 那样圆转 一串一串明珠 大小闪着光亮 迸出天真 清泉底浮动 返流到水面上 璀璨 分散

是谁笑成这百层塔高耸

/ 20

让不知名鸟雀来盘旋 是谁 笑成这万千个风铃的转动 从每一层琉璃的檐边 摇上 云天”

旁白:一次又一次的意外惊喜、骄傲,散落在中国各处的古建筑,被这些执着的中国学者一一发现、拍摄、测量,记录在他们的考察报告中。但战乱的中国民生凋敝,何况几座旧时的建筑。那些建筑此时最合适的用途,是驻扎兵士、堆积粮草。

《华北古建调查报告》 梁思成 1940年:“在较保守的城镇里,新潮激发了少数人的奇思异想,努力对某个‘老式的’建筑进行所谓的‘现代化’。原先的杰作,随之毁于愚妄,最先蒙受如此无情蹂躏的,总是精致的窗牗、雕工俊极的门屏等物件。我们罕有机会心满意足地找到一件真正的珍品,宁静美丽,未经自然和人类的损伤。一炷香上飞溅的火星,也会把整个寺宇化为灰烬。”

《闲谈关于古代建筑的一点消息》 林徽因 1933年:“在这整个民族和他的文化,均在挣扎着他们重危的运命的时候,凭你有多少关于古代艺术的消息,你只感到说不出的难受。如果我们到了连祖宗传留下来的家产都没有能力清理或保护,乃至于让家里的至宝毁坏散失,或竟拿到旧货摊上变卖,这现象却又恰恰证明,我们这做子孙的没有出息,智力德行已经都到了不能堕落的田地。这消息简单地说来,就是

/ 20

新近有几个死心眼的建筑师,放弃了他们盖洋房的好机会,卷了铺盖到各处测绘几百年前他们同行中的先进,用他们当时的一切聪明技艺所盖惊人的伟大建筑物。”

旁白:1933年秋,就在林徽因的这篇文艺随笔发表之际,梁思成、刘敦桢、莫宗江一行的山西古建考察,到达了山西的应县木塔。梁思成给林徽因的信 1933年:“今天正式地去拜见佛宫寺塔,好到令人叫绝,喘不出一口气来半天。我的第一个感触,便是可惜你不在此同我享此眼福。不然我真不知,你要几体投地的倾倒。这个塔真是个独一无二的伟大作品,不见此塔,不知木构的可能性到了什么程度。我佩服极了,佩服建造这塔的时代,和那时代里不知名的大建筑师、不知名的匠人。”

旁白:又是一座辽代的木建筑,应县木塔建于公元1038年,和日本学者曾经宣称的中国最古寿木建筑——大同华严寺薄伽教藏殿同寿。作为纯木结构塔,为海内孤例。

林徽因写到:“中国建筑的演变史,在今日还是个灯谜,现在唐代木构在国内还没有找到一个,而宋代所刊《营造法式》又还有困难,不能完全解释的地方。这距唐不久、离宋全盛时代还早的辽代,居然遗留给我们一些顶呱呱的木塔、高阁、佛殿、经藏,帮我们抓住前后许多重要的关键。这在几个研究建筑的死心眼人看来,已是了不起的事了。”

/ 20

山西省应县木塔文管所所长 秦亮泰:“它经历了将近一千年地震、人为的破坏、自然的风、雨对它的冲击,都没有受到损害。你们看台阶上的角兽,角兽都风化了、不完整了,但是木头反而什么问题都没有。它的木构经过一千年的互相挤压、咬合,拧成一个整体了,结构上有很多神奇的地方。”

山西省应县木塔 导游:“游客来一般最关心什么问题——它的倾斜,还能登几年啊?会不会马上就不让登了?最关心的就是它的倾斜和维修情况。专家预测,近一、二百年可能是没有问题,一、二百年不修没有问题,但是游人的踩踏这个就很难说了。”

梁思成给林徽因的信 1933年:“像片已照完,十层平面全量了,并且非常精细,将来誊画正图时可以省事许多。明天起,量斗拱和断面,又该飞檐走壁了。我的腿已有过厄运,所以可以不怕。”

旁白:梁思成赴美留学前一年,曾因为一次车祸给一条腿留下残疾,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他和学社的同事在古建考察中的飞檐走壁。每次古建考察,不仅仅留下建筑物的影像,最为至关重要也最为繁重的工作,是为每一座建筑物,留下一套完整的测绘稿。

这些是今天保留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部分历经劫难的测绘图稿。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楼庆西:“首先你凭你的眼睛,凭你平时训练的技巧,你把这个门的样子画下来,没有尺寸,画下来。但是功夫就在你画出来的比例,跟它实际比例差不多才行,这就是功夫。画下来以后,然后用尺子去量,一点一点地量,第一个尺寸是什么、第二个

/ 20

尺寸、第三个尺寸„„这些尺寸都要求得很细,因为它是木结构,特别琐碎。拿斗拱来讲,它是一点一点小木头拼起来的,你要画,很不容易画;你要测绘,也很不容易。”

旁白:现场考察回来后,根据带回的测稿,绘制成我们眼前所见到的,一张张精美的建筑图稿。

从1932年到1937年仅六年间,中国营造学社社员的足迹遍及河北、山西、陕西、河南、山东、辽宁、湖南、浙江、江苏,他们测绘整理了200多组分布于各地的建筑群,完成测绘图稿1898张,留下了一套中国建筑的科学完备的稀世珍宝。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 亚洲研究中心 教授 夏南夕(Nancy Stelnhardt):“假如不是梁思成和他的妻子林徽因,还有刘敦桢、莫宗江等等,他们肩负寻找历史的重任,在这些古迹彻底灭绝之前,他们寻找、发现、记录、整理,否则的话,有可能大约二十处在中国最早的建筑物——那些早于公元1100年左右的古建筑、或者几百处公元1400年的古建筑都将遭到损毁或不复存在。”

赵辰 南京大学建筑学院 副院长:“他们研究中国建筑最大的贡献,是帮我们建立了中国建筑的学术体系。这才是真正重大的事情。自从有了营造学社之后,有了这些工作成果之后,很少有西方学者在做中国建筑研究的时候说不顾中国人的研究成果,也会显得非常愚蠢。” 旁白:三十年代,中国社会逐渐开始接受认识了古物考察发掘工作,由此带动了文物的修缮保护工作的展开。1935年,北平成立旧都文

/ 20

物整理委员会,梁思成、刘敦桢担任技术顾问,北平城的一大批古代建筑开始进行维修。负责天坛祈年殿工程维修的,是杨廷宝所在的天津基泰工程司,担任修缮顾问的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在祈年殿的屋顶留下这张照片。

29:10美国 新罕布什尔州 费正清故居 费赫莉(Holly Fainbank)费正清 费慰梅之女:“我在查询整理父母资料的过程中,发现很多他们当年在中国的有趣的东西,特别是这本可爱的剪贴本。标题是‘山西 夏日 1934’„„非常可爱。他们自己称它为‘豪华版本’。手工制作的、手工打字。文字是我妈妈写的,摄影是梁思成,我爸爸也拍摄了部分照片。”

旁白:1934年夏天,他们相约前往山西峪道河避暑。但此行更重要的内容则是费正清夫妇跟随梁林一道进行了一趟山西南部古建筑考察。山西之行的朝夕相处,让这四位年轻人更近地走到一起„„ 费正清夫妇的记录:“1934年的山西夏日历险记的主人公包括:两位科班毕业的建筑师、两位天才烹饪大师、一位历史学家、一位画家、一位卓有成就的摄影师、一位天津大公报的记者、一位行李打包专家、她在艺术上的死对头„„最早起床的人,第二名起床的人,两位第三名起床的人„„

山西行 费慰梅 1934年:“在北京,和思成见面的时间非常有限,在这里,我们四人每日三顿饭都一块吃。头一天我们就发现,原来他爱吃辣!平素沉静镇定的思成,在饭桌上却是妙语连珠„„

/ 20

村民一如往常地沿路围观我们,不停骚扰思成和徽因问他们从哪国来,他们无法理解中国人怎么和外国人同行。在我们贪婪地看着古代中国杰作的同时,村民围观着我们的福特汽车。”

旁白:行进在山西的路上,徽因还在为报纸写文章,题目是《窗子以外》,描绘她难以触及的现实世界。三十年代也是林徽因文学创作的高峰时代,1934年,林徽因发表短篇小说《九十九度中》。文学评论家李健吾说:“在我们好些男子,不能控制自己热情奔放的年代,却有这样一位女作家,用最快利的明净的镜头、理智,摄来人生的一个断面,而且缩在这样短小的纸张上。”

1936年,天津《大公报》创刊十周年,特邀林徽因主编“文艺副刊”的《大公报文艺丛刊小说选》。此外,她还受国立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外文系聘请,讲授英国文学。学生评价:“她的英语流利、清脆悦耳,讲课亲切、活跃,谈笑风生、毫无架子。每次她一到校,学校立即轰动起来。她身穿西服,脚穿咖啡色高跟鞋,摩登 漂亮而又朴素高雅。”有人开玩笑说:“如果是男校,就听不成课了。”

当时是燕京大学学生的侯仁之先生回忆:“大约是1934年秋天的一次大学讲演,主讲人是林徽因先生,讲题是‘中国的塔’。我决心去听讲,并不是我对塔的建筑有多大兴趣,主要是慕名前往。可是再也没有想到,这一次精彩的讲座,却启发了我对古典建筑艺术的感受。而稍后读到了梁思成 林徽因两位先生合写的《平郊建筑杂录》时,好

/ 20

像是那次精彩讲座上的回声。”

《平郊建筑杂录》 梁思成 林徽因 1932年:“无论哪一个巍峨的古城楼,或一角倾颓的殿基的灵魂里,无形中都在诉说,乃至歌唱时间上漫不可信的变迁。由温雅的儿女佳话,到流血成渠的杀戮,他们所给的‘意’,的确是‘诗’与‘画’的。但是建筑师要郑重郑重地声明,那里面还有超出这‘诗’、‘画’以外的‘意’存在,即不叫他做 ‘建筑意’,我们也得要临时给它制造个同样狂妄的名词。”

旁白:时间留给梁林夫妇,留给营造学社的是那么的有限。1931年,日本占领东北。仅仅几年后,侵略的魔掌开始伸向华北。

刘敦桢之子 刘叙杰:“(我父亲)他说,当时日本人进攻中国,好像企图已经很明显了。他说我和梁先生两个都清楚地认识到,我们必须在最短的时间里面,把华北的古建筑、中原的古建筑全部调查了,否则就来不及了。”

旁白:1935年12月9日,北平发生了“12.9”运动,反对日本人一手策划的“华北自治”。战争的乌云,开始笼罩中国大地。这年年底,费正清夫妇结束了近四年的中国之行,准备回国。

《费正清对华回忆录》:“1935年12月,我们不需要坚忍不拔。慰梅和我即将动身到一个更幸福的世界去了。

林徽因给费慰梅的信 1935年:“我在双重文化养育下长大,不容否认,双重文化的滋养对我不可或缺。在你们真正进入我们生活之前,16 / 20

我总觉精神贫乏,若有所失„„今秋和初冬那些野餐、骑马,使我的整个世界焕然一新。”

《费正清对华回忆录》:“离开思成、徽因让人黯然神伤,共度的日子让我们已不分你我,难以割舍。徽因成了我和慰梅最亲密的朋友。分别令人心碎。”

旁白:四年前,这两对年轻人在北京意外相遇。分手之际,他们每个人的人生乐章,刚刚开始跳跃出最美丽的音符。若干年后,当他们下一次见面时,费正清夫妇已向人生的巅峰迈进,而他们的这对中国挚友,却已走完人生最美好的时段,接下来,将在无休止的战争和政治运动中、在疾病和心灵煎熬中度过余生。

37:45 1937年夏天,梁思成、林徽因把八岁的女儿和五岁的儿子托付给在北戴河度假的大姐思顺一家,与莫宗江等人第三次前往山西考察。

数年古建考察,一座座中国古代建筑被发现、测量、整理,兴奋之余,每每又留下遗憾。要看唐代的木构建筑,果真只能去日本吗——奈良法隆寺,日本学者的骄傲。过去六年里,每一次的出行,梁思成都在心中祈愿,奇迹能够出现。

1937年夏天的这趟晋中之行,梁思成带着法国学者伯希和在他的《敦煌石窟图录》中留下的一丝线索:敦煌六十一窟所描绘的唐代山西五台山地区的“大佛光寺”壁画,希望按图索骥,在五台山实现寻找唐构的梦想。

/ 20

《记五台山佛光寺的建筑》梁思成:“我们骑着驮骡入山,在陡峻的路上,迂回着走,沿倚着岸边 崎岖危险。田垅随山势弯转,林木错绮。”

旁白:在险峻的山路上足足走了两天,梁思成一行到达台外的豆村。那是黄昏时分,夕阳的余晖中,前方有一处殿宇,闪射着迷人的光亮——佛光真容禅寺,敦煌壁画上的“大佛光寺”。梁思成用“咨嗟惊喜”形容他们进入佛光寺大殿时的心情。殿仅一层,斗拱巨大、有力、简单、出檐深远,随意一瞥,其极古立辨,但是,它会是早于迄今所知最古的建筑吗?

《记五台山佛光寺的建筑》梁思成:“斜坡殿顶的下面有如空阁,黑暗无光,只靠经由檐下空隙攀爬进去。上面积存的尘土有几寸厚,踩上去像棉花一样。我们用手电探视,看见檩条已被蝙蝠盘踞,千百成群地聚挤在上面,无法驱除。照相的时候,蝙蝠见光惊飞,秽气难耐,而木材中又有千千万万的臭虫,大概是吃蝙蝠血的。工作至苦。我们工作了几天,才看见殿内梁底隐约有墨迹。”

旁白:他们终于发现了刻在梁下的重要文字,证明佛光寺建于公元857年,唐代大中年间,这是伟大的发现。

《记五台山佛光寺的建筑》梁思成:“这不但是我们多年来实地踏查所得的惟一唐代木构殿宇,不但是国内古建筑之第一瑰宝,也是我国封建文化遗产中,最可珍贵的一件东西。佛殿建筑物,本身已经是一座唐构,乃更在殿内蕴藏着唐代原有的塑像、绘画和墨迹。四种艺术

/ 20

萃聚在一处,在实物遗迹中诚然是件奇珍。”

旁白:这是梁思成和林徽因人生道路上最辉煌的一天。然而,也正是从这一天,他们的命运开始逆转。在北戴河的女儿,收到了妈妈从山西发来的一封信。

林徽因给女儿的信 1937年:“宝宝,妈妈不知道要怎样告诉你这许多的事,现在我分开来一件一件地讲给你听。我们路上坐大车同骑骡子,走得顶慢,工作又忙,所以到了七月十二日才走到代县。有报、可以打电报的地方,才算知道一点外面的新闻。”(附林徽因给女儿画的考察地图 1937年)

旁白:1937年7月12日,林徽因和梁思成离开五台山,骑骡子行走到代县,这时他们才知道,五天前,当他们正沉浸在发现佛光寺的极度兴奋中的时候,“七七事变”爆发了。

林徽因给女儿的信 1937年:“现在我要告诉你,这一次日本人同我们闹什么。你知道他们老要我们的‘华北’地方,这一次又是为了一点小事,就大出兵来打我们。我们希望不打仗事情就可以完,但是如果日本人要来占领北平,我们都愿意打仗,那时候,你就跟着大姑姑那边,我们就守在北平,等到打胜了仗再说。我觉得现在我们做中国人,应该要顶勇敢,什么都不怕,什么都顶有决心才好。” 旁白:梁思成心中的梦境和他祖国的一场梦魇,竟然一同到来。这场蓄谋已久的“事变”,在一夜间,改变了所有中国人的命运。

/ 20

/ 20

第五篇:林徽因和梁思成生平简介

林徽因和梁思成生平简介

林徽因,福建闽县(今福建福州)人,生于浙江杭州,出身于官宦世家。祖父林孝恂进士出身,历官浙江金华、孝丰等地。父林长民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擅诗文,工书法,曾任北洋政府司法总长等职。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六月,徽因生于浙江杭州,随祖父母居住。5岁,由大姑母林泽民授课发蒙。8岁,移居上海,入虹口爱国小学学习。1916年,因父在北洋政府任职,举家迁往北京。她就读于英国教会办的北京培华女中。1920年4月,随父游历欧洲,在伦敦受到房东女建筑师影响,立下了攻读建筑学的志向。在此期间,她还结识了诗人徐志摩,对新诗产生浓厚兴趣。翌年,随父回国,仍到培华女中续学。1923年,徐志摩、胡适等人在北京成立新月社,徽因常常参加新月社举办的文艺活动,曾登台演出印度诗人泰戈尔的诗剧《齐德拉》,饰演主角齐德拉公主,台词全用英语。她流利的英语和俊秀的扮相,在文艺界留下深刻印象。1924年6月,林徽因和梁启超长子梁思成同时赴美攻读建筑学。由于当时美国宾州大学建筑系不收女生,她改入该校美术学院,而主要仍选修建筑系的课程,实现了自己的志愿。1927年夏,从美术学院毕业后,又入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学习舞台美术设计半年。1928年春,她同梁思成结婚。8月,夫妻偕同回国,一起受聘于东北大学建筑系。林徽因在到职前先回福州探亲,曾应福州师范学校和英华中学之请,作《建筑与文学》和《园林建筑艺术》的演讲。又为其叔林天民设计福州东街文艺剧场。翌年,到东北大学讲授《雕饰史》和专业英语。从1930年到1945年,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二人共同走了中国的15个省,200多个县,考察测绘了200多处古建筑物,很多古建筑就是通过他们的考察得到了世界、全国的认识,从此加以保护。比如像河北赵州石桥、山西的应县木塔、五台山佛光寺

等。也正是由于在山西的数次古建筑考察,使梁思成破解了中国古建筑结构的奥秘,完成了对《营造法式》这部“天书”的解读。

1931年,她受聘于北平中国营造学社。次年,为北平大学设计地质馆和灰楼学生宿舍。在此后数年中,她多次深入晋、冀、鲁、豫、浙各省,实地调查勘测了数十处古代建筑,单独或与梁思成合作发表了《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平郊建筑杂录》、《晋汾古建筑调查纪略》等有关建筑的论文和调查报告,还为署名梁思成的《清式营造则例》一书写了绪论。这是一本研究我国古代建筑必读的重要工具书。

林徽因在从事建筑科学研究之馀,也开始从事文学创作。1931年4月,她的第一首诗《谁爱这不息的变幻》以“徽音”为笔名,发表于《诗刊》第二期。以后几年中,又在《诗刊》、《新月》、《北斗》、天津《大公报》、《文学杂志》等,先后发表了几十篇作品。大部分是诗歌,也有散文、小说、戏剧和文学评论。她的诗多数是以个人情绪的起伏和波澜为主题,探索生活和爱的哲理。诗句委婉柔丽,韵律自然,受到文学界和广大读者的赞赏,奠定了她作为诗人的地位。当时,她曾应聘为北平女子文理学院外语系讲授《英国文学》课林徽因、泰戈尔、徐志摩程,负责编辑《大公报·文艺丛刊·小说选》,还担任《文学杂志》的编委。她经常参加北平文学界读诗会等活动。1936年,平津各大学及文化界发表《平津文化界对时局宣言》,向国民政府提出抗日救亡的八项要求,徽因是文艺界的发起人之一。在林徽因的著作中,建筑学家的科学精神和作家的文学气质揉合得浑然一体。她的学术论文和调查报告,不仅有严谨的科学内容,而且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和赞美祖国古建筑在技术和艺术方面的精湛成就,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而在文

学作品中也常用古建筑的形象作比喻。如《深笑》一诗中,就以古塔檐边无数风铃转动的声音,比喻笑声的清脆悦耳,直上云天,既贴切,又新颖,别具一格。由于她兼通文理,在建筑学和文学创作上都显露出惊人的才华,所以在30年代就享有“一代才女”的美誉,被列入当时出版的《当代中国四千名人录》,与冰心、庐隐同为著名的闽籍女作家。

关于林徽因的传记有《美丽与哀愁:一个真实的林徽因》,《林徽因寻真》等。

梁思成 1901年4月20日在日本东京出生时,是他父亲梁启超因“戊戌政变”失败后流亡日本的第三年。原籍广东省新会县。童年时代的梁思成在日本的华侨学校上学,在父亲的影响和督促下,梁思成自幼就攻读《左传》、《史记》等古籍,使他对中国古文化有良好的基础和浓厚的兴趣。当时是甲午之战和庚子赔款以后,中国屡受外国欺凌,这种环境培养了梁思成浓厚的爱国主义和民族意识。他11岁由日本回到北京,14岁进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这是一所留学美国的预备学校。梁思成在学习期间,不但学业优秀,而且兴趣广泛。他爱好美术和音乐,经常为校刊画插图,被聘为美术编辑,他参加学校的合唱队、军乐队,担任过乐队队长和第一小号手;他还爱好体育,喜欢踢足球。梁思成也很关心政治,五四运动时,他是清华学校“义勇军”等爱国组织的中坚分子。1923年5月,他去天安门广场参加二十一条国耻日的纪念活动,在途中被军阀金永贵的汽车撞伤,左腿骨折,使他留学美国不得不推迟一年。1924年,梁思成赴美国入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他刻苦好学,尤其对西方文化和建筑历史有特殊爱好。他自己说是用“笨功夫”到图书馆博览群书,研究古代历史,参观古代文物,把著名古建筑一个个默画下来,1927年,以优异成绩获得建筑硕士学位。接着他到美国哈佛大学入研究生院,准备进行“中国宫室史”的博士论文,但是他感到研究工作不能光在书本中寻找资料而必须到实践中去考察研究,于是决定离开哈佛到欧洲考察建筑。1928年,梁思成回国后应东北大学之邀去沈阳创办了建筑系,任系主任和教授。

参加中国营造学社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梁思成举家迁到北平,他参加了中国营造学社,这是专门从事对中国古代建筑研究的学术机构,他担任法式部主任,从此投入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梁思成收到日方主办的“东亚共荣协会”的请柬,邀他出席会议,他坚决不与侵略者同流合污,立即带领全家长途跋涉于1938年1月到达昆明,1939年,又搬到四川省南溪县的李庄乡下,这时,营造学社的经费来源断绝,有时连工资也发不出。梁思成的妻子林徽因患了严重肺病,长年卧床不起,他自己也得了脊椎软组织硬化症,行动极为不便,全家陷入了贫病交加的境地。当时美国有好几处学校和机构邀请梁思成全家去美国工作和治病,但他表示:“国难当头,绝不离开祖国”。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他率领营造学社的少数同仁坚持在抗日战争后方继续古建筑的调查研究工作,直至抗日战争的胜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梁思成是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除了仍在清华大学任教授和建筑系主任外,一直以高度热情参加了各项建设工作,先后担任: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文联中国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委员、建筑科学研

究院建筑理论与历史研究室主任、北京市城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53年5月,北京市开始酝酿拆除牌楼,对古建筑的大规模拆除开始在这个城市蔓延。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吴晗担起了解释拆除工作的任务,为了挽救四朝古都仅存的完整牌楼街不因政治因素而毁于一旦,林徽因的丈夫,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与吴晗发生了激烈的争论。由于吴晗的言论,梁思成被气得当场失声痛哭。其后不久,在文化部社会文化事业管理局局长郑振铎邀请文物界知名人士在欧美同学会聚餐会上,林徽因与吴晗也发生了一次面对面的冲突。梁思成还积极参加了国家的政治领导活动,曾任:北京市人民委员会委员,政协北京市委员会副主席,第一、二、三届中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三届人代会常务委员。1959年,梁思成加入中国共产党。1972年1月9日,病逝于北京。

16岁的林徽因游历欧洲,在英伦期间,结识了当时正在英国留学的徐志摩。当时徐志摩已是一个两岁孩子的父亲。情窦初开的林徽因被徐志摩渊博的知识,风雅的谈吐、英俊的外貌所吸引。

两位才情横溢的青年热烈地相恋了,徽因深爱着志摩,但志摩的妻子——张幼仪的影子在她心中总是拂不去,经过痛苦的思索,和父亲一起提前回国了,而且是与志摩不辞而别。

林徽因,建筑学家和作家,为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同时也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参与设计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三十年代初,与夫婿梁思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后来在这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她的文学著作包括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其中代表作为《你是人间四月天》,小说《九十九度中》等。1955年4月1日清晨去世,年仅51岁。在林徽因的感情世界里有三个男人,一个是梁思成,一个是诗人徐志摩,一个是学界泰斗、为她终身不娶的金岳霖。

梁思成,男,广东省新会人,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建筑教育事业。系统地调查、整理、研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是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曾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等设计,是新中国首都城市规划工作的推动者,建国以来几项重大设计方案的主持者。是新中国国旗、国徽评选委员会的顾问。

下载梁思成与林徽因纪录片观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梁思成与林徽因纪录片观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观《梁思成林徽因》有感

    观《梁思成·林徽因》有感 李彦心 这个暑假,我观看了这样一部纪录片,他讲述了一个美丽、曲折的爱情故事,他讲述了那个的战乱纷争、人心惶惶的年代,同时,他也触动了我心底的那一......

    读《梁思成与林徽因林》有感

    除非在梦里有这么一天,你和我,同来动那根希望的弦…… -------林徽因在那段纷扰的历史中,在泱泱大国走向平庸和没落的日子里,一对才子佳人,用他们的心血掠去中国建筑的尘埃,将她们......

    林徽因梁思成讲座心得[合集5篇]

    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记得这样一段对话,觉得如此的机智和富有情趣。 梁思成曾经在婚前问林徽因:“有一句话,我只问这一次,以后都不会再问,为什么是我?” 林徽因这样答道:......

    梁思成观后感(精选合集)

    梁思成观后感在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历史古迹实在不少,但这些需要人去维护、保护。梁思成正是这样的人,他看到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用了一生的时间去做中国古建筑的保存工作......

    浅谈林徽因选择梁思成之对与错五篇范文

    浅谈林徽因选择梁思成之对与错 1931年,徐志摩因飞机失事而猝然离世,而当林徽因听到此消息时,竟当场晕倒,甚至在他逝世的许多年间,林徽因都会把失事的飞机残片挂在卧室的墙上,直到......

    纪录片观后感

    纪录片《信仰-我们的故事》观后感 4月5日晚,公司党群组织全体党员观看纪录片《信仰-我们的故事》,它诠释了中国人是如何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如何坚守信仰,如何......

    纪录片观后感

    纪录片简史 西方纪录片美学 结课论文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__; 学院:__________________; 1 纪录片简史 ——《颍州的孩子》评析 第79届奥斯......

    纪录片观后感

    纪录片《颍州的孩子》读后感 机械学院 车辆131班苏朝阳130505117 我看过《颍州的孩子》后,我感受最深的是真实。它真实细致地讲述了艾滋病儿童的生存状态,展示了两个艾滋病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