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考语文文学作品复习测试题13 Word版含答案]
(十)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猛虎与蔷薇 余光中
英国当代诗人西格弗里·萨松(Siegfried Sassoon)曾写过一行不朽的警句:“In me t}Ie tiger sniffs the lose'’,勉强把它译成中文,便是:“我心里有猛虎在细嗅蔷薇。”
我说这行诗是象征诗派的代表,因为它具体而又微妙地表现出许多哲学家所无法说清楚的话;它表现出人性里两种相对的本质,但同时更表现出两种相对本质的调和。假使他把原诗写成了“我心里有猛虎雄踞在花旁”那就会显得呆笨、死板,徒然加强了人性的内在矛盾。只有原诗才恰到好处,因为猛虎象征人性的一方面,蔷薇象征人性的另一面,而“细嗅”刚刚象征两者的调和与统一。
原来人性含有两面:其一是男性的,其一是女性的;其一如苍鹰,如飞瀑,如怒马,其一如夜莺,如静池,如驯羊。所谓雄伟和秀美,所谓外向与内向,所谓戏剧型的与图画型的,所谓戴奥尼苏斯艺术和阿波罗艺术,所谓“杨柳岸,晓风残月”和“大江东去”,一句话,所谓阳刚和阴柔,都无非是这两种气质的注脚。两者粗看若相反,实则乃相成。实际上每个人多多少少都兼有这两种气质,只是比例不同而已。
东坡有幕士,尝谓柳永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东坡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他显然因此种阳刚与阴柔之分而感到自豪。其实东坡之词何尝都是“大江东去”?“笑渐不闻声渐消,多情却被无情恼”“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这些词句,恐怕也只合十七八女郎曼声低唱吧?而柳永的词句“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以及“渡万壑千岩,越溪深处。怒涛渐息,樵风乍起;更闻商旅相呼,片帆高举”,又是何等境界!就是“晓风残月”的上半阕那一句“暮蔼沉沉楚天阔”,谁能说它竟是阴柔? 但是平时为什么我们提起一个人,就觉得他是阳刚,而提起另一个人,又觉得他是阴柔呢?这是个人心中猛虎与蔷薇所成的形势不同。有人的心原是虎穴:穴口的几朵蔷薇免不了猛虎的践踏;有人的心原是花园,园中的猛虎不免给那片香潮醉倒。所以前者的气质近于阳刚,而后者气质近于阴柔。然而踏碎了的蔷薇尤能盛开,醉倒了的猛虎有时醒来。所以霸王有时悲歌,弱女有时杀贼;梅村、子山晚作悲凉,萨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版了低调的《心旅》。
“我心里有猛虎在细嗅蔷薇。”人生原是战场,有猛虎才能在逆流里立定脚跟,在逆风里把握方向,做暴风雨中的海燕,做不改颜色的孤星。有猛虎,才能创造慷慨悲歌的英雄事业,涵蕴耿介拔俗的志士胸怀,才能做到孟郊所谓的“镜破不改光,兰死不改香”!同时人生又是幽谷,有蔷薇才能烛隐显幽,体贴入微;有蔷薇才能看到苍蝇搓脚,蜘蛛吐丝,才能听到暮色潜动,春草萌芽,才能做到“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国”。在人性的国度里,一只真正的猛虎应该能充分地欣赏蔷薇,而一朵真正的蔷薇也应该能充分地尊敬猛虎;微蔷薇,猛虎变成了菲力斯坦(Philistine),微猛虎,蔷薇变成了懦夫。韩黎诗‘“受尽了命运那巨棒的痛打,我的头在流血,但不曾垂下!”华兹华斯诗:“最微小的花朵对于我,能激起非泪水所能表现的 201 深思。,’完整的人生应该兼有这两种至高的境界。一个人到了这种境界,他能动也能静,能屈也能伸,能微笑也能痛哭,能像廿一世纪人一样的复杂,也能像亚当夏娃一样的纯真,一句话,他心里已有猛虎在细嗅蔷薇。
(有删改)1.根据全文内容,解释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有人的心原是虎穴,穴口的几朵蔷薇免不了猛虎的践踏;有人的心原是花园,园中的猛
虎不免给那片香潮醉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十)1.有的人气质属阳刚,于是阴柔被掩盖了;有的人气质偏向阴柔,于是阳刚被软化了。意近即可。
2.根据画线句示例,再列举能概括“人性两面”的两句诗文。
示例:所谓“杨柳岸,晓风残月”和“大江东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示例:“金刚怒目”和“菩萨低眉”;“静如处子”和“动如脱兔”;“骏马秋风塞北”和“杏花春雨江南。”“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和“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3.在文中找一个比喻句来描述苏东坡、柳永阳刚与阴柔兼具的创作风格。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①然而踏碎了的蔷薇尤能盛开,醉倒了的猛虎有时醒来。②在人性的国度里,一只真正的猛虎应该能充分地欣赏蔷薇,而一朵真正的蔷薇也应该能充分地尊敬猛虎。
4.作者主要从人性气质、文学创作角度来说明“猛虎细嗅蔷薇”的现象,请从其他艺术领域再举一例来佐证这种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书法、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等均可举例,所举例子必须扣住“猛虎嗅蔷薇”这一命意。
5.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作者先列举诗人警句点题,再引苏轼、柳永的创作说明人性兼有阳刚、阴柔两种气质,只是比例不同,接下去通过比喻进一步说明阳刚、阴柔各有所归并能起变化,最后指出完整的人生应该兼有阳刚、阴柔两种境界。全文首尾呼应,思路清晰。
B.作者学贯中西,文章旁征博引,既有外国诗人的例子,又有中国诗人的佐证,对这些材料的分析鞭辟入里,详略得当,增加了散文的思想容量和说服力。C.作者善用比喻,以“猛虎”“苍鹰”“飞瀑”“怒马”“战场”比喻阳刚的气质,以“蔷薇”“夜莺”“静池”“驯羊”“幽谷”比喻阴柔的气质,并用“细嗅”表明两种气质的接近与互换。
D.任何写作技巧都是为表达主旨服务的,作者认为人性有阳刚、阴柔之分,犹如猛虎和蔷薇,是截然不同、难以相容的两种气质,散文的主旨在此。因此,巧用对比是本文最成功也是最合理的表现手法。
E.余光中是一位诗人,本文语言也有诗的痕迹:多用整句,所以整饬、凝练;以形象说理,所以有质感,有张力;兼有古典诗词意境,所以蕴藉优美。5.c、D。C.“战场”“山谷”喻人生,不喻气质,“细嗅”是把两种气质调和,并非互换。D.“猛虎”“蔷薇”并非两种截然不同、难以兼容的气质。(十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4题。
垂 钓
余秋雨
去年夏天我与妻子买票参加了一个民间旅行团,从牡丹江出发,到俄罗斯的海参崴游玩。海参崴的主要魅力在于海,我们下榻的旅馆面对海,每天除了在阳台上看海,还要一次次下到海岸的最外沿,静静地看。海参崴的海与别处不同,深灰色的迷蒙中透露出巨大的恐怖。我们眯缝着眼睛,把脖子缩进衣领,立即成了大自然凛冽威仪下的可怜小虫。其实岂止是我们,连海鸥也只在岸边盘旋,不敢远翔,四五条猎犬在沙滩上对着海浪狂叫,但才吠几声又缩却逃回。逃回后又回头吠叫,呜呜的风声中永远夹带着这种凄惶的吠叫声,直到深更半夜。
在一个小小的弯角上,我们发现,端坐着一胖一瘦两个垂钓的老人。
胖老人听见脚步声朝我们眨了眨眼算是打了招呼,他回身举起钓竿把他的成果朝我们扬了一扬,原来他的钓绳上挂了六个小小的钓钩,每个钓钩上都是一条小鱼。他把六条小鱼摘下来放进身边的水桶里,然后再次下钓,半分钟不到他又起竿,又是六条挂在上面。就这样,他忙忙碌碌地下钓起钩,我妻子走近前去一看,水桶里已有半桶小鱼。
奇怪的是,只离他两步远的瘦老人却纹丝不动。为什么一条鱼也不上他的钩呢?正纳闷,水波轻轻一动,他缓缓起竿,没有鱼,但看钓钩却硕大无比,原来他只想钓大鱼。在他眼中,胖老人忙忙碌碌地钓起那一大堆鱼,根本是在糟践钓鱼者的取舍标准和堂皇形象。伟大的钓鱼者是安坐着与大海进行谈判的人类代表,而不是在等待对方琐碎的施舍。
胖老人每次起竿都要用眼角瞟一下瘦老人,好像在说:“你就这么熬下去吧,伟大的谈判者!”而瘦老人只以泥塑木雕般的安静来回答。
两人都在嘲讽对方,两人谁也不服谁。
过了不久,胖老人起身,提起满满的鱼桶走了,快乐地朝我们扮了一个鬼脸,却连笑声也没有发出,脚步如胜利者凯旋。瘦老人仍然端坐着,夕阳照着他倔强的身躯,他用背影来鄙视同伴的浅薄。暮色苍茫了,我们必须回去,走了一段路回身,看到瘦小的身影还在与大海对峙。此时的海,已经更加狰狞昏暗。狗吠声越来越响,夜晚开始了。
妻子说: “我已经明白,为什么一个这么胖,一个这么瘦了。一个更加物质,一个更加精神。人世间的精神总是固执而瘦削的,对吗?”
我说:“说得好。但也可以说,一个是喜剧美,一个是悲剧美。他们天天在相互批判,但加在一起才是完整的人类。” 202 确实,他们谁也离不开谁。没有瘦老人,胖老人的丰收何以证明?没有胖老人,瘦老人的固守有何意义?大海中多的是鱼,谁的丰收都不足挂齿;大海有漫长的历史,谁的固守都是一瞬间。因此,他们的价值都得由对手来证明。可以设想,哪一天,胖老人见不到瘦老人,或瘦老人见不到胖老人,将会是何等惶恐。在这个意义上,最大的对手也就是最大的朋友:很难分开。
两位老人身体都很好,我想此时此刻,他们一定还坐在海边,像两座恒久的雕塑,组成我们心中的海参崴。
1.“根本是在糟践钓鱼者的取舍标准和堂皇形象”一句中的“取舍标准”和“堂皇形象”分别指什么? 答: “取舍标准”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堂皇形象”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十一)1.(1)只钓大鱼,不要大海琐碎的施舍;(2)安坐着与大海进行谈判的人类代表。
2.(1)胖瘦两位垂钓者的性格和追求各是怎样的?(2)文章倒数第二段中说“最大的对手也就是最大的朋友”,这样说的原因是什么?(1)胖老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瘦老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活泼、随和、容易满足、追求物质;执著、倔强、追求精神。(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他们天天在互相批判(嘲讽),他们的价值都得由对手来证明。
3.文末说两位老人“像两座恒久的雕塑”,请根据其中的含义,举出生活中的一个例子并作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生活中的欢乐与痛苦,它们各自是互相对立的,但只有在一起,才构成完整的生活。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本文第二、六两段的景物描写,渲染了一种凝重肃杀的气氛,衬托了两位垂钓者的形象。B.文章认为,正确的钓鱼法应该像胖老人那样,多挂钓钩,大小鱼都要,而不能像瘦老人那样自命清高,执著固守,只想钓大鱼。
C.胖老人与瘦老人尽管在钓鱼时互相嘲讽,但在生活中却是亲密无间的好朋友,很难分开。D.本文作者没有否定胖老人的丰收,也没有否定瘦老人的固守,而是认为这两位垂钓者代表了人生追求的两个方面。
E.本文借对两位垂钓者的描写,阐发了一个深刻的哲理:任何一个事物的整体,都是由许多对立的方面构成。
4.B、c。B.作者并没有否定一个肯定一个;C.文中看不出两位老人在生活中是朋友。(十二)阅读下面一篇短文,完成1~4题。
走出地平线 贾宝泉
①记得少年时节,自己刚刚懂得一些世事的时候,就常常这样问自己:我能够走出地平线吗? ②站在故乡原野上向周遭望去,有一个灰蒙蒙的大圆环绕着我;向天宇望去,也有一个灰蒙蒙的大圆环绕着我。这两个大圆本是重合着的,是天和地热吻时留下的唇痕。自己作孩童的时候,看见这个大圆就有了一种庇护感、安全感;后来年岁渐长,便以为他是鸟之笼、骥之辔了。反正少年人有的是浪漫的奇思和憨拙的气力,在一个红花黄叶点缀秋光的清晨,我忽然异想天开:走,到地平线外看世界去!③在村头的土丘上向南眺望,有一个小村子正好坐落在地平线上。及至我走进那个村子,并没有看到一条灰蒙蒙的线从街中穿过;原来,它还在遥远的天边上。我又继续向它走去,它也继续向后退去,它和我就这样不弃不离,如影之于形。我感到了地平线对人的愚弄。它实在是刺痛了一个无知而自尊的少年的心。
④越是诅恨它,就越要揣摩它,我发现,在平地上认为是地平线的地方,在高山上就不
是;在晴朗天气中认为是地平线的地方,在阴雨天气中就不是;孩子认为是地平线的地方,在大人眼里就不是;在视力正常人眼艮里是地平线的地方,在视力不正常者眼里就不是。原来,地平线并不是可以触摸的实体,只不过是一种视感罢了。再往深处去想,它竟是大地对人类的一种安慰呢!球形的大地使每一个人都以为自己的立足点高于别的地方,与这种居高临下的心态相适应就出现了在你周遭的地平线。
⑤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地平线,都有属于自己的封闭的圈——由自己建构的环形山,谁想让自己的“环形山”里的面积大些,谁就站得高些。视野越开阔就越看得清地平线。然而,不少在大城市长大的孩子,连地平线也不曾见过。他们平素里放眼环睹,见到的无非是重楼千尺,高墙四壁,人车争路。把地平线还给孩子吧,人,只有感到了圈子的存在,才有可能走出圈子。
⑥随着视野的延展,当我把视点移向别人,移向身外的无边无际的世界,我郁闷的心似乎八面来风了。原来,地平线竟是以我为中心览世阅人的产物,是一个人远眺世界的目力极限,只要这个立足点不变,就永远也走不出自己的圈子。以自我为中心,即使你的身躯很魁伟,看到的也仍然是一个圈子;而当你想到身外还有别人,想到别人也在审度这个世界,你就会知道,在别人目力不及之处,你就在他的地平线之外;当你想到这星球上的芸芸众生每一个人都有视物极限,你又会知道,我们脚下的大地每一处都是地平线;当你懂得任何事物都是功与过的双面体,想到儿时虽然没有追上地平线,却凭借它的诱惑,它的前导,走出了父母温暖的怀抱,看到了别处的村落,看到了吹蒲公英的牧童和收获太阳花的村姑,河上人家的粗布帆和缓缓转动的风车木轮,还知道了太阳花又叫望曰莲,你又会对地平线表示百倍的谢忱了。
⑦人之所以感觉到世界封闭,人生于世如藏身巨蚌之一隅.或许.是他的思想还没看冲破牢笼? 203 ⑧冲破思想牢笼,就要扩展自己的襟怀,就要想到这星球本是众人的星球。我不敢说,立身于圣洁的珠穆朗玛女神高耸云霄的肩上,是否看得见地平线,但是我敢断定,在作茫茫星际飞行的太空船上,是决然看不到地平线的。
1.作者在第④段开头说自己对地平线“越是诅恨它,就越要揣摩它”,请问:(1)为什么诅恨它?(不超过15字)答:因为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十二)1.(1)感到被愚弄,自尊心受到伤害;(2)为什么又“越要揣摩它”?(不超过10字)答:因为受口口心理与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双重心理驱使。(2)诅恨探究事物的好奇心
2.“再往深处去想,它(指地平线)竟是大地对人类的一种安慰呢!”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不超过35字)答:因为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2.地平线使人类以自我为中心,览世阅人居高l临下的心态得到满足。
3.作者在文末说:“我不敢说,立身于圣洁的珠穆朗玛女神高耸云霄的肩上,是否看得见地平线,但是我敢断定,在作茫茫星际飞行的太空船上,是决然看不到地平线的。”请你把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简要地概括出来。(不超过6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个人只有扩展自己的襟怀,冲破思想牢笼,超越自己,树立为人类作奉献的大志,才
能走出封闭自己的“地平线”。
4.下面是阅读本文后的几种说法,请选出正确的三项()A.如果把高考的成败与功利得失过于紧密结合起来,就会使自己困在自己所建构的“环形山”中,走进高考考场就容易患得患失,解题判断犹豫不决„„
B.高考是“走出地平线看世界”的一条路,但决不是惟一的路,古今中外无数自学成才的例子都证明了这一点。因此,走进考场,注意力应在“走”字上,保持重在参与的心态,这样,反而具备最佳的竞技状态。
C.人在地球上,就走不出地平线这“灰蒙蒙的大圆环”,又有几个人能到“太空船”上作“星际飞行”?人临高考,惟有孤注一掷,无有他想!D.高考是考知识,考能力,也是考心理。谁的心理素质高些,谁的„环形山’里的面积”就大些,心胸越开阔就越能看清楚高考的“地平线”,如此,考场中的“紧张”才会适度,“兴奋”也会适度,促进正常发挥„„
E.一位基础差的同学意识到高考前已无法把所缺漏的知识补上,就暂时放弃了努力,提前“轻松”一下。这位同学在客观上正是走出原先束缚自己的“封闭的圈”。F.地平线“是一个人远眺世界的目力极限”,一个学生要开阔自己某一学科的知识视野,比如数学,就要大量地解题,题目解得越多,能力就越强,题海里游泳,极目楚天阔„„ 4.A、B、D。C.过分夸大高考在人生道路上的作用,作生死存亡的孤注一掷,而且第一句的理由也推不出第二句的结论;E.错在曲解了“封闭的圈”的含义;F.错在曲解了“目力极限”。
第二篇:高考语文文学作品复习测试题10 Word版含答案]
训练平台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4题。
泪珠与珍珠 琦君
①我读高一时的英文课本,是奥尔珂德的《小妇人》,读到其中马区夫人对女儿们说的两句话:“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全班同学都读了又读,感到有无限启示。其实,我们那时的少女情怀,并未能体会什么忧患,只是喜爱文学句子本身的美。
②又有一次,读谢冰心的散文,非常欣赏“雨后的青山,好像泪洗过的良心”。觉得她的比喻实在清新鲜活。不知愁的少女,总是写泪与愁的诗。看到白居易新乐府中的诗句:“莫染红素丝,徒夸好颜色。我有双泪珠,知君穿不得„„”大家都喜欢得颠来倒去地背。老师说:“白居易固然比喻得很巧妙,却不及杜甫的四句诗,既写实,却更深刻沉痛,境界尤高,那就是,‘莫自使泪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总无情’。”
③他又问我们:“眼泪是滚滚而下的,怎么会横流呢?”我抢先地回答: “因为老人的脸上布满皱纹,所以泪水就沿着皱纹横流起来„„”大家听了都笑,老师也颔首微笑说:“你懂得就好。但多少人能体会老泪横流的悲伤呢?”
④人生必于忧患备尝之余,才能体会杜老“眼枯见骨”的哀痛。如今海峡两岸政策开放,在返乡探亲热潮中,能得骨肉团聚,相拥而哭,任老泪横流,一抒数十年阔别的郁结,已算万幸。“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这也就是探亲文学中,为何有那么多眼泪吧!⑤说起“眼枯”,一半也是老年人的生理现象,我丈夫一向自诩“男儿有泪不轻弹”,现在也得向眼科医生那儿借助“人造泪”以滋润干燥的眼球。欲思老泪横流而不可得,真是可悲。
⑥记得儿子幼年时,我常常要为他的冥顽不灵气而掉眼泪,儿子还奇怪地问:“妈妈,你为什么哭呀?”他爸爸说:“妈妈不是哭,是一粒沙子掉进她眼睛里,一定要用泪水把沙子冲洗出来。”孩子傻楞楞地摸摸我满是泪痕的脸,他哪里知道,他就是那一粒沙子呢。
⑦沙子进入眼睛,非要泪水才能把它冲出来,难怪奥尔珂德说,“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了。
⑧记得有两句诗说:“玫瑰花瓣上颤抖的露珠,是天使的眼泪吗?”想像得真美。然而我还记得阿拉伯诗人所编的故事:“天使的眼泪,落入正在张壳赏月的牡蛎体内,变成一粒珍珠。”其实是牡蛎为了努力排除体内的沙子,分泌液体,将沙子包围起来,反而形成了一粒圆润的珍珠。可见生命在奋斗过程中,是多么艰苦!这一粒珍珠,又未始不是牡蛎的泪珠呢? ⑨最后听一位画家介绍岭南画派的一张名画,是一尊流泪的观音,坐在深山岩石上。他解说因慈悲的观音,愿为世人负担所有的痛苦与罪孽,所以她一直流着眼泪。眼泪不为一己的悲痛而为芸芸众生而流,佛的慈悲真不能不令人流下感 193 激的泪。
⑩基督徒在虔诚祈祷时,想到耶稣为背负人间罪恶,钉在十字架上滴血而死的情景,信徒们常常感激得涕泪交流。那时,他们满怀感恩的心,是最纯洁真挚的。这也是奥尔珂德说的“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的原因吧![注] 本文选自《琦君自选集》,略有删节。琦君,女,生于1917年。著名作家,曾任教于台湾中央大学。《泪珠与珍珠》作于1987年。
1.作者在第②段中引用冰心的文句“雨后的青山,好像泪洗过的良心”,并说当时只“觉得
她的比喻实在清新鲜活”。其实,这句话在本体与喻体的关系上更有妙处。请你针对这一点作简要的说明。(填写的文字不超过30字)答:雨后的青山是有颜色、有形象的,而良心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一)1.是摸不着、看不见的。用抽象的良心比喻具象的青山,别出心裁。
2.第④段中说“探亲文学中”“有那么多眼泪”,这反映出人们怎样的感情?作者借此意在说明什么道理?(第一问,填写的文字不超过35字;第二问,摘录原文作答)答: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作者借此意在说明“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2.(1)人们对如今海峡两岸政策开放,能得骨肉团聚,感慨不已,悲喜交加。(2)说明‚人生必于忧患备尝之余,才能体会杜老‘眼枯见骨’的哀痛‛。3.通观⑤一⑦段的内容,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1)作者从哪个角度来写“泪水”的?(填写的文字不超过25字)答: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2)请你用一句话概括作者笔下的泪水所蕴涵的意义。(不要用原文,不超过40字)答: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3.(1)作者是从对亲人的体恤、爱怜这一角度来写‚泪水‛的。(2)本文写泪水,意在探询亲情的真谛,评判人生的境界。
4.下列对文章所作的评点,哪两项是不恰当的?()A.体味忧患与苦痛的价值,探询亲情与人生的真谛。B.七十老妪仍具少女情怀,足见泪珠可以使人永葆青春。C.珍珠是牡蛎的泪珠——动人的联想,升华了文章的情。D.宕开一笔写观音流泪、耶稣滴血,旨在增添文章神秘感。E.珍珠贵重亦有价,纯洁真挚的泪珠凝聚的情义却无价。4.B、D。B.文中无此意;D.‚文章神秘感‛错。(二)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1—5题。
那一束伴地莲
丁 丁
在我的故乡,每年春天,都遍生一种野草,或许因为多,平常至极,很少有人能叫出它的名字来。尽管一眼就能认出它高高的枝,苍绿的叶。
早春它是不开花的,到了春末夏始,桃花李花都一齐谢了,太地又显单调的时候,它才绽开一粒粒小骨朵,雪白的瓣,乳黄的蕊,不足指甲大的小花儿开在山坡上、荒地头、野沟边,如夜空里的繁星,簇簇丛丛灿烂一片,随风散布一种沁人的苦香。
在我的印象中,它的花期很长,要过一整个酷烈的夏季,似乎在仲秋前后,也还会有两三朵小花稀疏散杂在曰渐寂寞的景色里,而那枝叶,却也是褪了绿,转入翠黄,尔后再无可逃避地被季节洗蚀了色彩,被干燥的秋风榨尽了水分,被霜露浸得枯脆干焦。其时,它便成为一味药了,这在普通的乡人眼里是不识的,更不知它竞能治病了。就在那样一个雪落之后的冬天的傍晚,母亲背我去山后的医疗社看医生。临了,医生就递给母亲一截枯草,叫母亲去野地里找,拿回去洗净切碎煮水给我喝,医生说它能治我的病。
归途中升起了一轮月亮,月亮很圆,被雪地衬映得更加明亮,我至今还记得那时看见远处雪原中静卧的村庄。
母亲背着我就在这样一个有积雪的月夜里走。边走,她边踢开路边的雪层,寻找和她手
里一样的那种春天遍地都是的叫做伴地莲的野草。因为孩子们的野火早在秋天就已烧遍,母亲收获不大。邻近村庄的时候,她又拐了个弯,绕上一段河堤。河堤离村庄较远,然而仍没有逃脱家乡习惯性的秋季烧荒的野火。这叫母亲失望,同时也加大了母亲搜索的范围。就这样,母亲终于没有防备地滑进了一段被挖开用来排水的坑里。坑很深,幸亏坑底雪厚,母亲除了一场虚惊没有受到任何伤害。我不记得那时我有没有因为惊吓而号啕大哭,我只记得母亲正说要往上爬,竞意外发现坑壁被踢开的雪被下掩盖了一丛她急欲寻找的那种枯干的草。我记得那时母亲在明亮的月光里止不住惊喜而连声赞叹。
这以后,很长一段曰子留在我印象里的就是这药的苦味,苦不堪言。母亲便用作为口粮的山芋反复煮熬,熬成糊状,熬出更浓的糖味,拿来做我喝药后的奖励。在我童稚的记忆里,极苦之后,那一小勺山芋糊竟是此生再难以体验到的甘甜。
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我常为自己记忆细节的清晰而诧异,然而母亲却证实了它的真实。那时,我的孩子正趴在她的怀里撒娇,她愣怔片刻,顺着我的提示她终于回想起来,她告诉我那时我患的是一种急症肝炎。她说,第二年秋天,怕我病犯,早在烧荒前她割了一大捆回来,拿绳束了,系在屋梁上,以作备用,只是再没有用着,直到迁来南方,老屋卖给人家也没有取下。194 然而我却没有遗忘,那一束伴地莲烟熏火燎黝黑地挂在我老屋的梁上。尽管与母亲的回忆有些许出入,然而那晚雪地里的月光却真实地穿越二十多年的积尘落入我充满疲倦的梦中。
活着是件艰难的事,我时常这样想。生长中的许多不易处,让我越发知道,世间真正美好的东西实在太少。于做人的困顿里偶然回顾尚能发现内心深处还有可以寄托的空间,不致全然没有了信心,这,要感谢母亲。1.第1~3自然段对伴地莲各是从什么角度描写的?突出了伴地莲的什么特点?(每处各限两字)角度:____________特点:____________(二)1.(1)角度:形态、开花、用途;(2)特点:美丽。
2.在写母亲背着“我”找伴地莲的过程中,突出描写了明月和积雪,其作用有两点,试写出。(每点不超过20字)(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凸现了环境的艰苦,表现了母亲的伟大;(2)用明月积雪的明亮皎洁衬托母爱的纯洁无私。
3.为什么说“那一小勺山芋糊竟是此生再难以体验到的甘甜”?(写出两点,每点不超过10字)(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是喝了苦药之后吃的;(2)里面融进了深深母爱。4.最后一段的意思是什么?(不超过25字)
答: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母亲背着‚我‛雪地寻药的情景给了‚我‛生活的信心和勇气。5.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三项是()A.题目“那一束伴地莲”指的不是挂在梁上的那一束,而是母亲雪地寻找的那一束。B.本文歌颂了母亲的伟大,母爱的纯洁与无私。
C.伴地莲普通、平凡,而又美丽有用(能治病),正是母亲的形象。
D.“那晚雪地里的月光却真实地穿越二十多年的积尘落入我充满疲倦的梦中”,说明这二十多年来“我”经历了很多劫难。
E.本文以伴地莲为线索,结构严密,开头三段介绍伴地莲,中间四段写母亲寻找伴地莲为“我”治病,最后三段写记忆中的伴地莲。
F.本文 5.B、c、E。A.应指梁上那一束;D.不能说经历了很多劫难,一般成年人都有一种疲惫感;F.本文风格应为清新质朴,第二段不能代表全文的总体风格。语言华丽,色彩绚烂,如第二段对伴地莲花的描写,最能体现这种风格。(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一4题。
秋 夜 鲁迅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这上面是夜的天空,奇怪而高,我生平没有见过这样的奇怪而高的天空。他仿佛要离开人间而去,使人们仰面不再看见。然而现在却非常之蓝,闪闪地映着几十个星星的眼,冷眼。他的口角上现出微笑,似乎自以为大有深意,而将繁霜洒在我的园里的野花草上。
我不知道那些花草真叫什么名字,人们叫他们什么名字。我记得有一种开过极细小的粉红花,现在还开着,但是更极细小了,她在冷的夜气中,瑟缩地做梦,梦见春的到来,梦见秋的到来,梦见瘦的诗人将眼泪擦在她最末的花辩上,告诉她秋虽然来,冬虽然来,而此后接着还是春,蝴蝶乱飞,蜜蜂都唱起春词来了。她于是一笑,虽然颜色冻得红惨惨的,仍然瑟缩着。
枣树,他们简直落尽了叶子。先前,还有一两个孩子来打他们被别人打剩的枣子,现在是一个也不剩了,连叶子也落尽了。他知道小粉红花的梦,秋后要有春,他也知道落叶的梦,春后还是秋。他简直落尽叶子,单剩于子,然后脱了当初满树是果实和叶子时候的弧形,欠伸得很舒服。但是,有几枝还低亚着,护定他从打枣的竿梢所得的皮伤,而最直最长的几枝,却已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使天空闪闪地鬼映眼,直刺着天空中圆满的月亮,使月亮窘得发白。
鬼映眼的天空越加非常之蓝,不安了,仿佛想离去人间,避开枣树,只将月亮剩下。然而月亮也暗暗地躲到东边去了。而一无所有的干子,却仍然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亮的天空,一意要制他的死命,不管他各式各样地映着许多蛊惑的眼睛。
哇的一声,夜游的恶鸟飞过了。
我忽而听到夜半的笑声,吃吃地,似乎不愿意惊动睡着的人,然而四周的空气都应和着笑。夜半,没有别的人,我即刻听出这声音就在我嘴里,我也即刻被这笑声所驱逐,回进自己的房。灯火的带子也即刻被我旋高了。
后窗的玻璃上丁丁地响,还有许多小飞虫乱撞。不多久,几个进来了,许是从窗纸的破孔进来的。他们一进来,又在玻璃的灯罩上撞得丁丁地响。一个从上面撞进去了,他于是遇到火,而且我以为这火是真的。两三个却休息在灯的纸罩上喘气。那罩是昨晚新换的罩,雪白的纸,折出波浪纹的叠痕,一角还画出一枝猩红色的栀子。
猩红的栀子开花时,枣树又要做小粉红花的梦,青葱地弯成弧形了„„。我又听到夜半的笑声,我赶紧砍断我的心绪,看那落在白纸罩上的小青虫,头大尾小,向曰葵子似的,只有半粒小麦那么大,遍身的颜色苍翠得可爱,可怜。
我打一个呵欠,点起一支纸烟,喷出烟来,对着灯默默地敬奠这些苍翠精致的英雄们。
一九二四年九月十五曰
195 [注] 当时鲁迅正处于思想情感和生活都充满着矛盾、苦闷、彷徨的时期,但他仍在不断地探索,不懈地战斗。
1.首段画线部分运用的是什么手法?作品主体形象是“枣树”,试分析“枣树”的深刻寓意。(答案限50字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1.运用的是反复重叠手法。作品突出表现枣树伟岸不屈的孤独战斗者的形象,深刻地寓含着作者‚韧‛的战斗精神。
2.分别简析作者对“小粉红花”和“小青虫(小飞虫)”的态度。(答案各限40字内)答:对“小粉红花”的态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小青虫(小飞虫)”的态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反对‚小粉红花‛一味沉浸在对明媚春光的畅想中而忘却了与凛秋、严冬的抗争。作者赞赏‚小青虫‛(小飞虫)追求光明的精神,不赞成它‚乱撞‛而无谓牺牲。3.篇中“夜空”“繁霜”“月亮”“恶鸟”一组形象象征着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限40字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象征着各种各样反动、腐朽、黑暗的势力。表达了作者对其憎恶、愤懑的思想感情。4.下列对这篇作品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秋夜》写作者在秋天的夜晚的所见所感。作者对秋夜景色的描绘既是形神毕肖的,又带有浓厚的主观想像成分。
B.象征手法贯穿全文,构成了一个整体,含蓄而又深刻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
C.作品通过具体细致的描写、淋漓尽致的议论和深沉独特的抒情,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D.篇中拟人手法的运用十分突出,一些原本没有生命的自然物,通过作者的拟人手法,注入了情绪感受,而成为人化的自然。
E.篇末表明作者认识到革命的艰巨性,也认清了革命的目标。4.c、E。(C项‚淋漓尽致的议论‛;E项‚也认清了革命的目标‛说法不当。)
第三篇:201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学案:文学作品阅读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201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学案:文学作品阅读
【说明】 本试卷共88分,考试时间45分钟。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2分)
故乡在远方
□ 张抗抗
我总觉得自己是一个流浪者。
几十年来,我漂泊不定、浪迹天涯。我走过田野,穿过城市,我到过许多许多地方。19岁那年我离开了杭州城。水光潋滟、山色空濛的西子湖畔是我的出生地。离杭州100里水路的江南小镇洛舍是我的外婆家。
然而,我只是杭州的一个过客,我的祖籍在广东新会。我长到30岁时,才同我的父母一起回过广东老家。老家有翡翠般的小河、密密的甘蔗林和神秘幽静的榕树岛,夕阳西下时,我看见大翅长脖的白鹳灰鹳急急盘旋回巢,巨大的榕树林遮天蔽日、鸟声嘤嘤。那就是闻名于世的小鸟天堂。
但老家于我,却已无故园的感觉。没有一个人认识我,我也并不真正认识一个人。我甚至说不出一句完整地道的家乡方言。我和我早年离家的父亲,犹如被放逐的弃儿,在陌生的乡音里,茫然寻找辨别着这块土地残留给自己的根性。
暑假寒假,坐小火轮去洛舍镇外婆家。镇东头有一座大石桥,夏天时许多光屁股的孩子从桥墩上往河里跳水,那小河连着烟波浩渺的洛舍洋。我曾经在桥下淘米,竹编的淘箩湿淋淋从水里拎起,珍珠般的白米上扑扑蹦跳着一条小鱼儿„„
而外婆早已过世了。外婆走时就带走了故乡。其实外婆外公也不是地道的浙江人氏。听说外婆的祖上是江苏丹阳人,不知何年移来德清洛舍。由此看来,外婆外公的祖籍也难以考证,我魂牵梦系的江南小镇,又何为我的故乡?
所以对于我从小出生长大的杭州城,便有了一种隐隐的隔膜和猜疑。
自然,我喜欢西湖的柔和淡泊,喜欢植物园的绿草地和春天时香得醉人的含笑花,喜欢冬天时满山的翠竹和苍郁的香樟树„„但它们只是我摇篮上的饰带和点缀,我欣赏它们赞美它们,但它们不屑于我。每次我回杭州探望父母,在嘈杂喧闹的街巷里,自己身上那种从遥远的异地带来的“生人味”,总使我觉得同这里的温馨和湿润格格不入„„
我究竟来自何方?
更多的时候,我会凝神默想着那遥远的冰雪之地,想起笼罩在雾霭中的幽蓝色的小兴安岭群山。踏着没膝深的雪地进山去,灌木林里尚未封冻的山泉一路叮咚欢歌,偶有暖泉顺坡溢流,便把低洼地的塔头墩子水晶一般封存,可窥见冰层下碧玉般的青草。山里无风的日子,静谧的柞树林中轻轻慢慢地飘着小清雪,落在头巾上,不化,一会儿就披了亮晶晶的一肩,是雪女王送你的礼物。若闭上眼睛,能听见雪花亲吻树叶的声音。那是我21岁的生命中,第一次发现原来落雪有声,如桑蚕啜叶,婴童吮乳,声声有情。
那时住帐篷,炉筒一夜夜燃着粗壮的大木棒,隆隆如森林火车、塄场的牵引拖拉机轰响。时时还夹着山脚下传来的咔咔冰崩声„„山林里的早晨宁静而妩媚,坡上的林梢一抹玫瑰红,淡紫色的炊烟缠绵缭绕,门前的白雪地上,又印上了夜里悄悄来过的不知名的小动物一条条丝带般的脚印儿,细细辨认,如梅花如柳梢亦如一个个问号,清晰又杂乱地蜿蜒于雪原,消失于密林深处„„
我19岁便离开了我的出生地杭州城,走向遥远而寒冷的北大荒。那时我曾日夜思念我的西湖,我的故园在温暖的南方。
但现在我知道,我已没有了故乡。我们总是在走,一边走一边播撒着全世界都能生长的种子。我们随遇而安,落地生根;既来则定,四海为家。我们像一个新时代的游牧民族,一群永无归宿的流浪移民。也许我走过了太多的地方,我已有了太多的第二故乡。
然而在城市闷热窒息的夏日里,我仍时时想起北方的原野,那融进了我们青春血汗的土地。那里的一切粗犷而质朴。20年的日月就把我这样一个纤弱的江南女子,磨砺得柔韧而坚实起来。以后的日子,我也许还会继续流浪,在这极大又极小的世界上,寻觅着、创造着自己精神的家园。
1.作者在文章前一部分写到了新会、洛舍、杭州的景色和自己的感受,请概括说说作www.xiexiebang.com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然于秋季里灿烂,依然芳香如故。
母亲的一生,经历了人世的风雨,依然从容,依然热情似火,依然深深地爱着。那份执著,岂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母亲是美丽的,她的美丽不仅在外表,更在于她对家庭、对孩子无私的奉献。回想母亲的一生,我忽然觉得母亲如同那娇小玲珑的金钱菊,永远是那么清新俏丽。
母亲离世已经三年了。我再也无法看见母亲侍弄的菊花;再也听不见母亲的絮语;再也感受不到那股直抵心灵深处的幽香了。几度菊花香,季节如故,香气如故,而斯人不在,音容难寻。
5.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6分)(1)菊,她有着松一般的风格,梅一样的品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秋雨)淋湿了我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这个,特贱,好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第四段,作者为什么说“对于菊,我有一种特殊的情愫”?(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本文中,作者为什么要重点描写金钱菊呢?(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文章最后一段写“几度菊花香,季节如故,香气如故,而斯人不在,音容难寻”,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22分)
飘过西藏上空的云朵
□ 凌仕江
我在一座看不见云朵的城市停下来想西藏的云朵。抬起头来,满眼是灰。走了几步,头脑发昏。这座曾经云朵满天的城市不知何时垮塌了,望着它麻木的表情,我总想睡觉,整整一年,我总也睡不好觉。
懒洋洋的时候,就想起了西藏的云朵。西藏的云朵,民间的睡眠,舒服的眼药水。曾经枕着一个质感的词语我睡了十年好觉。
现在,能睡好觉的地方哪里去找?拿我客居的这座城市来说吧,杜甫草堂,虽有空旷之趣,但人们何以徜徉诗意?三国武侯祠,历史的巷子里总有些年轻人在墙壁上进行指法训练,偶尔还能听见岁月的苍凉之音从没长胡子的唇边掠过,而一直被人们怀念的美丽锦江已成了今天的府南河。
我一直不喜欢府南河这个名字,因为她的水面昼夜飘着“白色恐怖”,有人干脆管她叫“腐烂河”。这心痛的呼唤和呐喊,府南河——你知道一个即将闭上双眼的老人睁大眼睛的痛苦和思念吗?实际上,现在的府南河比起过去的锦江是庄严了不少。但她碧绿的草地能让热爱想像的我躺在上面好好睡一觉吗?我想躺在柔软的草地上看天上的云朵在水里飘,就像在西藏一样,看见云朵就喊出了声音,因为云的衣裳扯住了水的后腿,流水是没有声音的。
我的一位在城市里浪荡的兄弟是有过府南河边安睡经历的。那天,他空荡荡的肚子没进一粒米,更没跑到报社要的热腾腾的新闻,踩着破车在人群中晃了几圈就倒在青草疯长的府南河边闭上了眼睛,醒来已是头顶明月。回到贫民窟,房东的女儿顺手给了他两个月饼,他才知是中秋月夜。心无月,回过神,突然间,母亲从故乡漫游到城市的声音钻进了www.xiexiebang.com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22分)
老君台记
□ 陈忠实
到鹿邑城东北不远处,去老君台,传说那是老子升天的地方。老子创作了中国道教教义的经典著作《道德经》,是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老子就出生在鹿邑东太清集,姓李名耳,字伯阳,又称老聃。我列举这两件确凿无疑却也几乎人尽皆知的事,仅仅是要证明老子曾经是一个大活人,不是我们远古洪荒时期那些神话传说里的人物。但今天在这里,真实的老子被神化了,演绎出升天的神话。尽管我不信,却反而来了兴致,想看看老子的崇拜者们,给他创造出了怎样一个神秘莫测到可以沟通天上人间的老君台。
走到老君台前,我稍觉失望,一个让老子成神升天的地方,规模很小,甚为简陋,几乎感觉不到仙气神韵。细看了,是一个圆柱形高台,比我想像中的高度差得远了,不过十多米,仅有三十二三级砖铺台阶。踏着被踩踏得溜光的青砖台阶拾级而上,台顶几间庙宇式的房屋,也与我想像中的建筑规模相差甚远,甚至觉得粗糙,太不精细,太不讲究,这是老子升天的地方啊!老子的塑像端坐房中,无法判断像与不像,却泛不起任何神秘的气氛,须知老子本身早已被笼罩上半人半神的神秘色彩了。企望领受神话之神秘的心理似乎没有满足,我平静地走下高台来,然而,一个意料不及的神秘到令人震惊的事实摆到眼前——
圆柱高台的西侧,那儿载着一个注释盘,盘里有一排已生出锈的炮弹。听了这些炮弹的来龙去脉,岂止神秘,已经使我发生头发竖立、头皮发紧的生理反应了。
抗日战争时期,这里已经沦陷。日本侵略者一个榴弹炮班组,对着这个传说中老子升天的圆柱形高台发炮轰击,这高台里不仅没有抵抗力量,而且空无一人,只有一尊老子的色彩脱落的泥塑彩绘塑像端坐其中。几个操着榴弹炮的日本鬼子,想要把它轰击垮,夷为平地,其得意和狂妄的姿态可以想像。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奇迹发生了。一发榴弹炮发射过去,击中本已有些老朽的砖墙,穿进墙内,却未发生爆炸。鬼子炮手以为是哑弹,接连发射,然而既没墙倒屋塌的效果,也没有爆炸声响。发炮的鬼子惊诧莫名了,连续发射的十多发炮弹,竟全都钻进砖墙成了哑弹、死弹。几个鬼子莫名其妙,随之得知这是老子升天的老君台,吓得扛起榴弹筒和炮弹溜走了。没人能猜准他们当时的心态,是恐惧,抑或是触犯人道也触犯天道的罪孽感?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这个老君台天天迎来又送走如我一样的观光者。除了对老子的崇拜以及对神化老子的好奇心,人们还多了一种对日本鬼子十余发榴弹炮不响不炸的真实故事的迷惑不解,然而谁也不会长久地放到心上。某一日,一个年过七旬的日本老者专程来到老君台,在圆柱形的砖砌台墙下跪倒,连连忏悔,连连谢罪。他就是当年用榴弹炮轰击老君台的炮手。那场罪恶的侵略战争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了,观光客把榴弹炮不炸不响的故事也只当做奇闻轶事,倒是这个当年发射炮弹的士兵背上了解不开放不下的心灵负担。他作为榴弹炮手,在中国的土地上发射了多少枚炮弹,炸死了多少生灵,炸毁了多少间房屋,也许他已经忘记,然而发射到老子升天的老君台上的一颗都未炸未响的榴弹炮炮弹,却压在了他的心上,这不仅不能忘记,而且愈老愈清晰,负罪感也愈深重。他向有关人员毫不含糊地说,一共发射了13颗榴弹炮炮弹,一颗都未炸未响。他说这话之前,人们在老君台发现并找到了11颗未炸响的炮弹,后来果然又找到了两颗,可见当年这个日本炮手的记性有多么好。现在,这13颗未炸未响的榴弹炮炮弹,就展示在老君台,供国内国外的游人观赏,再由人们自己去破解这个神秘神奇的真实神话。
我至今解不开。
如此,初看时本不觉得神秘的老君台,我觉得一下子神秘起来,直到现在依旧神秘莫解。
不过我猜断:那个当年发射榴弹炮的炮手,那个后来跪倒忏悔的日本老人,已经解开了这个真实的神话。(有删改)13.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意思。(6分)(1)老子曾经是一个大活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www.xiexiebang.com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2)秋雨带给“我”落寞之感,引起“我”对去世的母亲的回忆。(3)指金钱菊不娇气。6.【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认真阅读第四段可以看出,“对于菊,我有一种特殊的情愫”是该段的段首句,而接下来的三句话则是具体阐述这样说的原因。对其进行归纳概括,用简练的语言表述出来即可。
【答案】 菊花引起“我”对一生与菊有缘,并特别爱菊的母亲的回忆。7.【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和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的能力。文章直接描写母亲的形象的地方不多,更多的是借菊花来衬托人物形象——“母亲如同那娇小玲珑的金钱菊,永远是那么清新俏丽”。写金钱菊的不名贵、不娇气是来象征母亲的性格的。
【答案】 因为作者笔下的母亲的形象就如清新俏丽的金钱菊;不太名贵、不娇气的金钱菊象征着平凡的母亲坚强的性格和顽强的意志。重点描写金钱菊就是为了借金钱菊来衬托母亲的平凡而伟大。
8.【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和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的能力。文章题目是“几度菊花香”,最后一段又写“几度菊花香”,有总结全文,照应题目的作用。“香气如故”运用了双关手法,一是指菊花香气如故,一是象征母亲的美好品德仍存在于作者心里。“而斯人不在,音容难寻”,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和再也不能见到母亲的痛苦心情。
【答案】 这样写,在结构上起总结全文,照应题目,揭示主旨的作用。内容上,借菊花“香气如故”赞美母亲的坚强性格,以及对家庭、对孩子无私奉献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无限怀念之情和再也不能见到母亲的痛苦心情。
9.【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对文章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理解能力。题干中提到的句子,一般都蕴涵着深刻的含意,但对其含意的理解,不能望文生义,一定要联系上下文,甚至全文内容去理解、领悟,从而归纳概括自己的理解。
【答案】(1)“质感”指“云朵”,而云朵并非完全是天空中的自然之云,还象征着西藏质朴的人文精神。
(2)在西藏,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西藏人民的质朴是别的地方无法比的,回到现在生活的城市,理想和现实的反差勾起了作者对西藏的回忆。
(3)把“云朵”比喻成“西藏人灵魂的知己”是恰当的。“云朵”洁白而纯净,西藏人民的精神世界也是质朴而纯净的,因此,二者有相似之处。
10.【解析】 这里的“灰”一方面指空气的污染,另一方面指人们思想上的世俗的东西,如果只从它的表面意思去理解,是无法领悟其深层意蕴的。再者,作者写作本文的主旨在于表现西藏的云朵的洁白,由此而思彼,不但引出了后文的内容,而且对文章的主体内容起到了反衬作用。
【答案】 写“满眼是灰”的城市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引发文章的主体内容,这满眼是灰的城市令作者感慨万千,引起了作者对西藏的云朵的回忆;二是从反面衬托西藏那湛蓝的天空中飘过的云朵的洁白纯净。
11.【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归纳能力。在组织答案时,先要为相关部分划分层次,再通过寻找关键句或提炼中心的方法对材料内容进行概括归纳。
【答案】 客居的满眼是灰的城市;府南河;中秋夜让月光陪着入睡的浪子。12.【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对文章主题思想的把握能力。首先要抓住“飘过”这个词来理解,可以理解为“曾经有过”“逝去的”,说明作者所写的是记忆中的事物。然后是对“云朵”的理解,从字面意思上讲,云朵是洁白的、自由的。文章用“云朵”来象征没有遭受破坏与污染的自然环境和没有被世俗污染的西藏人的精神状态。
【答案】 “飘过”意为“曾经有过”“逝去的”;“云朵”象征没有遭受破坏与污染的自然环境和西藏人没有受到世俗污染的原始精神状态。文章标题用含蓄的方式表达了主题思想,起到了统领全篇的作用;传达出作者的环保思想以及返璞归真的人文思想。
13.【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理解能力。第(1)句是针对前面“老君台,传说那是老子升天的地方”而言的,老子升天是传说,但老子确实是历史人物。第(2)句,作者“走到老君台前,我稍觉失望”,由下文可知,作者认为老君台的建筑应该精细一些,讲究一些,才能与老子相配,与这个传说相配。第(3)句是以具体描写表达抽象的心理感受。
www.xiexiebang.com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第四篇:高考语文第二轮考点专题复习测试题14
文学类文本阅读1(山东)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题目。(1 8分)
佛爷 刘建飞
①佛爷非得道高僧,乃是民国年间毫州城一著名唢呐艺人——赵玉亭的别号。他出自唢呐世家,其祖上几辈皆为毫州城叫得响的唢呐艺人。佛爷刚满8岁那天,恰逢州城的古庙会:按旧俗,凡在亳州域有点名气的艺人。都要在庙会上施展绝艺。表演助兴。初出茅庐的小王亭骑在父亲肩头,沿街吹奏。悲凄凄《三更殿》、威凛凛《穆桂英》……一出出梆于残吹得是有板有眼、活灵活现,吹至兴处,小玉亭霍地站起.边吹边表演.一下子把赶庙会的人们吸引得里三层、外三层,掌声不断,叫好连声。自此。在毫州域都知道赵家出了一位唢呐神童,18岁时,佛爷已尽碍赵家唢呐的真传,成为亳州城最年轻的唢呐手。
②毫州自古是唢呐之乡,当地老百姓凡有婚丧嫁娶、开业庆典、领功受赏之事,均要请个唢呐班子热闹热闹。当时在亳州城名声最大的有张、王、赵、崔四大唢呐班子。其中数佛爷所在的赵家斑最为著名、佛爷虽然名气大,但从不摆架子,为人谦和,平日里总是一刮乐呵呵的样子.遇到有人请他,无论你是官商巨贾.还是贫苦百姓,只要他有空。有请必 到。
③时光在嘀嘀嗒嗒的唢呐声中似水流去。忽一日,人们发现赵家
班子里不见了佛爷。据知情人讲:佛爷偶遇一高人,跟着他云游学艺去了。后来又听人说:佛爷所投的这位高人不仅唢呐吹得神,而且善口技,会魔术,能用一支唢呐吹出千军万马之势,且能在吹唢呐时,把人给变没了……
④在佛爷走后的第六年冬天,天寒地冻,滴水成冰,天气出奇地冷。有一天早晨,人们忽然听到城北的涡河岸边传来阵阵鸟鸣。先是隐隐风鸣,接着是画眉、黄鹂、斑鸠、夜莺齐声鸣叫,中间夹杂公鸡打鸣、母鸡下蛋、知了报暑、麻雀喳喳……各种鸟鸣是时高时低,时分时合,叽叽啾啾,此起彼伏,把个天寒地冻的涡河岸边叫得是热热闹闹,春意融融。等好奇的人们涌到涡河岸边一看,只见冷清的涡河岸并无半只鸟在,唯有一人端坐河边,凝神吹奏。此人正是佛爷,所吹的曲子也是人们比较熟知的那段《百鸟朝风》。正愕然间,有细心人发觉:在佛爷面前的那片方寸涡水已悄然解冻,岸边的小草也萌生出细细的嫩芽。这下亳州人都说:‚佛爷神了!‛
⑤归来后的佛爷依然是那么一副乐呵呵的样子,忙时上事,闲时就坐在家里悠然地吹着唢呐。只是人们从未见过佛爷表演那传言中的唢呐口技和唢呐魔术。
⑥直到有一年,亳州城以诚、信、善、施著称的‚益寿堂‛掌柜卢大先生病故之时,人们才算真正领略佛爷的神奇吹技。
⑦卢大先生的葬礼上,佛爷身着长袍正襟危坐,先吹了一曲以悲见长的《哭黄天》。细听之,其声凄凄然,如泣如诉,如思如慕,如泉水呜咽,如杜鹃夜啼。蓦然,佛爷深吸一口气,但闻女儿嚎哭,儿
子啜泣,老妇数落,亲戚落泪。当是时,哭天喊地声,手拍棺木声,悲痛倒地声,劝人节哀声,鞭炮声,鼓乐声,百声齐发应有尽有……一时间把围观的观众听得泪水涟涟抽泣阵阵。正在此时,佛爷突然笛交左手,右手凭空虚抓。赫然间,人们分明看到:佛爷的手中霎时已多出了一副挽联。上联是:牡丹吐蕊,哀叹施善人英年早逝;下联是:芍药飘香,默送卢先生泉下安息。细看之,其字墨迹未干。自此,亳州人对佛爷更为敬重。
⑧这一年,日本人占领了亳州城,烧杀抢掠三昼夜后,日本兵司令小野在亳州城门楼内大摆庆功宴。其间,小野听闻了佛爷的唢呐吹技,就命人将佛爷带到楼内。佛爷神色凛然毫无惧色。落座后,佛爷从容地拿出唢呐,吹的仍是那曲《百鸟朝凤》。喧闹间,只听一阵凤鸣自天际传来。旋即,但闻杜鹃啼血、黄鹂哭泣、乌鸦怒斥、百鸟哀怨……这低回哀怨的天籁之音直把日本人听得神情凄然、瞠目结舌、愁容满面。这时,突感一只巨鹰凌空扑来,待到扬手格挡,巨鹰又忽然飞走。众鸟悲鸣声里,忽闻‚啊‛的一声惨叫,众日本兵循声看去,只见一把飞刀正直插在小野的喉部,鲜血汩汩流出。顿时,枪声大作,唢呐声断,而鸟鸣之余声却久久不散……
⑨后来,亳州人都说:这迷人心魄飞刀杀人的绝技,是佛爷一生中吹奏最神的一曲。
19.小说情节跌宕起伏,请用简练语言加以概括,分条陈述。(4分)
20.联系全文,回答小说第④段在文中所起的作用。(4分)
21.小说最后写到,“这类人心魄飞刀杀人的绝技,是佛爷一生中吹奏最神的一曲”,这句话应如何理解?(4分)
22.小说有两处描写佛爷吹奏《百鸟朝凤》,这两处描写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18分)
鱼鹰
杨光洲
我说的鱼鹰是人,不是水鸟。
三十多年前,我刚记事时就听说过鱼鹰。鱼鹰家住卫河边,是卫河中游的钓鱼台、石羊胡同、石榴园、西花园,还是卫河上游的合河村,人们各有各的说法。但是,听过鱼鹰的传奇后,人们的感觉却都
是一样的,那就是:神!鱼鹰的水里功夫比浪里白条张顺还要神!
鱼鹰要想过卫河,随时都可以过,无论脚下是否有桥,水里是否有渡船。咋过?他把肥大的裤管撸到大腿根儿,下到河里,半蹲,两条小腿曲成盘,有时还一手端着蒜臼,一手拿着馍,蘸着蒜汁吃着馍,就过河了。到了对岸,放下裤管,竟一点也不湿……有人说鱼鹰的脚掌很宽,脚趾之间有软肉,脚就像蹼一样,划起水来比鸭子还自如……
鱼鹰瞄鱼的眼力更是了得!他走到河沿,甚至于站在高出河面五六米的大众桥上,一眼就能看到水底的鱼!‚这儿,一条‘铁扁担’!‛‚这儿,一窝‘锅片儿’!‛拿抄网的人照着鱼鹰手指的位置一网下去,准有一条五六斤的黑鱼或一窝鲫鱼被捞上来。捕鱼人手忙脚乱地把鱼收拾进渔篓,转身向鱼鹰说‚谢‛时,鱼鹰的身影已在远处……
然而,鱼鹰并不总是帮着捕鱼人,更多的时候,在鱼与人之间,他偏袒的是鱼。
河边垂柳嫩黄泛绿时,鱼鹰会在捕鱼人身后唠叨:‚少捕点吧,母鱼正甩子哩。现在捕这么多,到夏天没鱼可捕,可别怨我没把话说在前头哇!‛
知了和河里的蛤蟆开始二重唱时,鱼鹰会溜到渔篓旁:‚才进夏天呀,鱼还没长起来哩。你瞧,这条还不到四两,让它再长长吧!‛也不管捕鱼人是否同意,他一扬手,‚扑通‛一声,把那条鱼给放生了!
河堤斜坡上野菊还在风中招蜂引蝶呢,鱼鹰就堵在捕鱼人面前了:‚都秋天了,还用网捕鱼?就不怕明年河里没有鱼——给明年留点鱼种吧。‛如果人家不听,鱼鹰还死乞白赖着不走:‚要不用钓竿钓吧?少钓点,给明年留点想头。别用这么大的网!想一网打尽呀?‛
虽然有一身水中的好功夫,鱼鹰却很少下河捕鱼,家里更是难得吃一次鱼。如果来了客人,客人提出要吃鱼,鱼鹰才会去捕鱼。下河前鱼鹰要问客人想吃什么方法烹制的鱼。客人想吃红烧鱼,鱼鹰拎回来的必是条大鲤鱼。客人想吃熘鱼片,鱼鹰拎回来的定是条黑鱼。客人想喝鲜鱼汤,鱼鹰拎回来的准是一兜鲫鱼片儿。
鱼鹰捕鱼有个规矩,鲤鱼、黑鱼、鲢鱼这些大鱼,每次只捕一条。至于鲫鱼片儿,则要看喝汤的人数,每人一条,每条不超过半尺长,多一条他也不带上岸。
有人劝鱼鹰多捕点,鱼鹰就像被人骂了祖宗,恶狠狠地盯着对方:‚别想坏了俺的规矩!‛
到我十多岁的时候,卫河水已开始变浑发腥。一到夏天,总有几天卫河得翻河——河底的脏东西沉淀得太多了,天一热,都泛到上面来了。这时,大鱼小鱼都浮到水面上换气,河面上满是一张一合的鱼
嘴,用洗脸盆都舀得起鱼来。
这时,卫河两岸的人们往往全家老小齐上阵,搬网,粘网,抛网,甚至窗纱、蚊帐都派上了用场。一场‚全民皆兵‛的‚歼灭战‛打响了,鱼儿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这时,常有一位破衣烂衫蓬头垢面的老汉骑着快散了架的自行车在卫河两岸奔走呼号:‚少捕点吧!过两天一下雨,河水不臭了,鱼就不浮头了,留到明年会有更多的鱼给你们捕哇!‛小孩子追在他后面喊‚鱼疯子鱼疯子‛,用碎砖头、小石子掷他,他全然不顾,还是一个劲地呼号。有人说,他就是鱼鹰,已经疯了!
而立之年,我要到千里之外的异乡谋生。此时的卫河已臭不可近。临行时,不知咋的,我忽然想起了卫河,想起了鱼鹰,便问送行的朋友:‚你知道鱼鹰吗?‛
‚知道!老皇历了!你傻不傻?‛朋友不屑一顾地说,‚卫河里鱼绝种了,咋还会有鱼鹰?鱼鹰早死了!‛
(2010.8《小小说选刊》)
19.小说中的鱼鹰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概括。(4分)
20.本文在叙述过程中,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请分析这样写的好处。(4分)
21.文末朋友回答“鱼鹰早死了”,如何理解这句话的深层含义?(4分)
22.从全文看,作者创作“鱼鹰”这一形象的意图是什么?(6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18分)
父
亲
韦延才
父亲决定去一趟深圳。
父亲两个月前就想去深圳了。父亲很早就听说深圳是个美丽的城市,但他从来没有想过要到深圳去走一走看一看,因为他觉得那个城市再好,也只能是别人的城市,他只要种好他的两亩地,他这一生就算是平稳了,也无憾了。
然而命运就是捉弄人,父亲晚年平静的生活被一个意外打破了——父亲的大儿子,我哥,因病去世了。这个噩耗从深圳传来,我们一家人都无法接受。父亲听了走回他的房间,沉默了整整一个晚上才出来。
大哥去深圳打工已经十多年了,每年都要回来一趟,看看老父亲,每次回来,都带上大包小包的东西,父亲对那些东西没有兴趣,每次都告诉大哥,下次回来,不要再带那些东西了,只要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顿饭,他就高兴。
大哥今年春节回来,还是带回很多的东西。父亲也没有多看,他盯着大哥看了一会,说:工作不要那么拼命,干不下去就回来,家里还有两亩薄田呢。从父亲的话里,我发现大哥比去年消瘦了,估计在那里干得太累了吧。大哥笑笑说:没事儿。
想不到半年之后,大哥就走了。
大哥是被癌症夺去生命的。大哥是一名普通的工人,对于大哥的不幸,有人说大哥不是死于癌症,而是死于职业病,甚至有人说是死于安全事故。对于这样的猜测,我也产生了怀疑,怀疑大哥的死是不是真的跟他的工作有关。后来了解到的事情,使我的怀疑更加加深了。
听说大哥在住院期间,他所在的公司给了他一笔医疗费,又发动员工捐款。可再多的钱也无法挽回大哥的生命了,大哥住进医院没多久就不治了——大哥的病发现时已经是晚期的后期了。
那时候父亲是想亲自到深圳去处理大哥的后事的,但考虑到父亲内心的悲痛和他的身体状况,在我们的一再阻止下,父亲才没有去深
圳。
两个月后,父亲决定要南下了。父亲说:不那样,他的一生都会不平静的。我们无法说服父亲,也不知道父亲去那里到底为了什么。
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我和父亲登上了南下的客车。天气很好,但我的心里却是波涛滚滚。面对失去儿子的城市,面对太多猜不透的死因,刚强的父亲会做出些什么呢?我无法预测。
一如我所预料的,在大哥工作的那间公司,我们没有顺利地见到经理。直到第二天的下午,我们才见着经理。
经理对两个月前他公司失去的那名员工还隐隐有些印象。他是个不错的员工,他的英年早逝我们也感到惋惜。经理回忆着,并安慰了父亲一番,然后就让他的秘书到财务那里支两千块钱给我父亲。父亲听了,站了起来,摆了摆他那双有点干枯的手,说:经理,我来深圳不是向你要钱的。
经理看着我父亲,一时不知说什么。
这时,父亲从贴身的衣袋里掏出了一个红色塑料袋子,慢慢地解开。那是一沓崭新的票子。看着父亲的举动,我惊呆了。经理也愣愣地看着我的父亲。
父亲上前几步,把那沓票子递给经理:这是你们工人给我孩子治病捐的款子,现在用不着了,请你转给他们,并转达一个父亲对他们深深的谢意。
父亲说完,向经理深深地鞠了一个躬。看着父亲深深弯下的脊梁,我的心一颤,眼里饱含着泪水。
我们走吧。父亲说。从他那平静的声音里,我知道,现在的父亲心里一定是很平稳的,也没有什么遗憾了。
(选自《广西文学》2008年第一期,有改动)
19.结合作品,分析“父亲”这一形象的性格特点。(4分)
20.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及其在文中的作用。(6分)
(1)一如我所预料的,在大哥工作的那间公司,我们没有顺利地见到经理。(3分)
(2)从他那平静的声音里,我知道,现在的父亲心里一定是很平稳的,也没有什么遗憾了。(3分)
21.小说在刻画“父亲”这一人物形象时,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请
结合文中具体例子简要分析。(4分)
22.有人说,“父亲”没有要求公司赔偿,反而退还捐款的行为是高尚的、感人的;也有人说,“父亲”不能查明儿子的死因,是不懂维权吃闷亏。你是如何看的?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4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没有名字的东西
奈保尔 波普自称是个木匠,可他的建造物只有自家后院芒果树下的那个马口铁小工棚。就是这么个小工棚他也没有盖完。不过波普可从不闲着。他总是在锤呀、锯呀、刨呀,忙得不亦乐乎。我喜欢看他工作。我喜欢那些木头——乔木、香树和蟾蜍树的香味,我喜欢那些木屑的颜色;也喜欢那些锯末像粉一样撒在波普卷曲的头发上。
‚你在做什么呀,波普先生?‛我问。波普总是说:‚啊,孩子!这个问题提得好。我在做一个没有名字的东西。‛我就喜欢波普这一点。我觉得他就像个诗人。我觉得波普特别健谈。他谈的都是关于生死、工作之类的严肃话题,我发觉他真地爱跟我说话,但在街上,波普却不是招人喜欢的人。哈特常说,‚你们听,波普也太傲气了。‛
波普从不挣钱,都是老婆出去工作。好在他们没有孩子,这样倒也方便。波普说,‚女人爱干活就让她们干吧,反正男人也干不好。‛
有一天,我发现波普在他的工棚里伤心。他坐在一块木板上,拿木屑在手指上缠来绕去。
波普说:‚你阿姨走了,孩子。‛ ‚去哪儿了,波普先生?‛
‚啊,孩子!这个问题提得好。‛他说到这便再没往下说。波普的工棚里不再有锤子和锯子声。木屑闻起来也不新鲜了,颜色也变黑了,几乎像烂泥一样。波普开始酗酒,他身上有一股朗姆酒味,经常大哭大叫,然后就发火想打人。这使他被那帮人接纳了。
哈特说:‚我们过去错怪了波普,他是个好汉,和我们一样。‛ 波普从不以为我年纪小,有些话不该对我讲。‚孩子,等你到了我这把年纪,‛有一次他说,‚你会发现你一心喜欢的东西一旦得到后,你就不再会珍惜它们了。‛
他讲话就这个风格,像谜一样。终于有一天,波普离开了我们。
波普回来后完全换了个人。我一跟他说话他就对我大吼大叫。哈特说:‚你们看,女人把那家伙整疯了。‛
往日那熟悉的声音又从波普的工棚里传了出来。他拼命干活。我真想知道他是否还在做没有名字的东西。但我害怕没敢问他。
他往工棚里拉了一盏电灯,开始在夜间干活。他家门外总停着许多车子,将东西拉选拉出。后来波普又忙着漆房子,将房子漆成大绿色,又将屋顶漆成大红。哈特说:‚这家伙准疯了。‛又补充道:‚怕是他又要做新郎官了。‛
哈特没有全说借。大约两星期后的一天,波普回来了,还带来了一个女人,是他老婆,我的阿姨。波普很快又恢复了过去的生活方式,他仍然把时间都花在做那没有名字的东西。他又停止了工作,他老婆又到我们学校附近的那户人家做了厨娘。
后来发生的事太突然,我们都不知道会出这种事。哈特也是读了报纸后才知道的:小木匠被捕入狱。
这太不可思议了,原来波普是个作恶多端的梁上君子。所有那些新家具,用哈特的话说都不是波普做的。他偷来别人的东西然后把它们重新组装起来。实际上他偷的东西太多,有时只好把不要的那些卖掉。他就是这么被抓住的。现在我们才明白以前为什么总有许多车子停在波普家门口。
哈特说出了我们大家的心里话。他说:‚这老兄真笨,为什么他要去卖他偷来的东西呢?
告诉我。为什么?‛
我们都认为他这么做确实太蠢。
波普出狱后成了英雄。他成了那帮小子中的一员。但对我来说,他变了。这种变化使我伤心。
因为他开始干活了。
他开始为别人做莫利斯式椅子、桌子和衣橱。有一次我问他:‚波普先生,你什么时候再做没有名字的东西呀?‛他竟臭骂了我一通。
‚你他妈的真讨厌,他说,‚快滚开,否则我非揍你不可。‛
【注】奈保尔,英国作家,以其‚富有洞察力的叙述和不为世俗左右的探索‛‚将扭曲的历史中的真实展现出来‛,获得2001诺贝尔文学奖。
14.小说开头描写波普忙碌的情形,其作用是什么?(4分)
15.“我”眼中的波普与众人眼中的波普有什么不同?你如何看待这种不同?(4分)
16.简要分析“我”在小说中的作用。(4分)
17.波普从做没有名字的东西到做有名字的东西,他的人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你认为这种变化 是可喜,还是可悲?请写出理由。(6分)
参考答案
一、19.少时庙会“崭露头角”;河边吹奏初展“神技”;卢氏葬礼更显“神奇”;飞刀刺杀小野显示。最神”。(每点1分)
20.内容上,正面描写佛爷所学“神技”.丰满人物形象;(2分)结构上,照应上文“佛爷离开赵家班的传言”,为下文写刺杀小野作铺垫。(2分)
21.佛爷最后一次在毫州城吹奏《百鸟朝风》,用飞刀绝技手刃敌酋
小野,大快人心。这里展示的不再是佛爷的唢呐绝技,而是民族大义和英勇无畏。这用佛爷生命奏响的绝唱。理应成为佛爷一生中吹奏最神的一曲。
22.第一处写的是佛爷在寒冬季节、涡河岸边吹奏《百鸟朝凤》.吹出了热热闹闹、春意融融的景象:第二处写的是佛爷在毫州城楼.面对日寇吹奏《百鸟朝风》,吹出了仇恨和杀气。(2分)之所以造成这种不同是因为佛爷第一次吹奏面对的是毫州的山川,自信平和:第二次吹奏面对的是烧杀抢掠的日寇,充满仇恨。(4分)
二、19.(4分)水性好,捕鱼技术高超;做事执着(讲原则);具有朴素的生态保护意识(遵循自然规律)。(答出一点得1分,答出两点得3分,答出三点得4分)
20.(4分)这样叙事,一方面真实可感,通过“我刚记事”、“我十多岁的时候”和“而立之年”三个时间段,体现自己的亲历亲闻;(2分)另一方面也传递出了叙述者的声音——对“鱼鹰”行为的支持和赞美,透露出强烈的人文情怀。(2分)
21.(4分)朋友这话实则答非所问,因为“我”问的鱼鹰是人,而答的却是水鸟;(2分)这恰恰反映了鱼鹰这个人早已淡出人们的记忆,说明人们对于自然环境的恶化习以为常。(2分)
22.(6分)文章创作了“鱼鹰”这个生态环境的孤独守护者形象,(2分)作者通过这一形象,与其他人滥捕滥渔的行为形成鲜明对比,批判了人们对自然资源攫取欲望的膨胀及环保意识的淡薄,(2分)警示人们要深刻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遵循自然规律,追求和谐发展。(2分)
三、19.(1)朴实,本分,只要种好他的两亩地就没有遗憾。(2)重亲情不重钱财,对大儿子带回家的东西不感兴趣,一家人能在一起吃顿饭就高兴。(3)关爱孩子,劝告儿子工作不要太辛苦。(4)刚强,得知儿子去世,能够强忍痛苦,并想亲自去处理儿
子的后事。(5)善良无私,知恩图报。儿子死后,父亲不但没有趁此机会向儿子所在的公司要求补偿,反而归还了工人们的捐款。
注:答对四条即得满分4分。
20.(1)含意:“一如我所预料的”,证明了“我”对大哥死因的猜测是有根据的;(1分)“没有顺利见到经理”,经理误认为“父亲”是来要钱的,因而避而不见。(1分)
作用:众人的想法和表现制造了情节上的波澜,为小说“出人意料,情理之中”的结尾埋下伏笔。(1分)
(2)含意:父亲归还了工人给自己儿子的捐款,了结了自己的心事,抚平了心中的伤痛与不安,所以心情平静了下来。(1分)作用:这与前文“父亲说不那样他的一生都会不平静的”相照应,(1分)也回答了我们“不知道父亲去那里到底为了什么”的疑问。(1分)
21.(1)细节描写(动作描写也可)
(1分)如“父亲也没有多看,他盯着大哥看了一会„„”表现出父亲对儿子的关爱。儿子去世后,父亲“沉默了整整一个晚上才出来”,表现出父亲内心的巨大悲痛和强忍痛苦的坚强。(1分)
(2)对比手法。(1分)如文中用“我”对“大哥”死因的猜测,“经理”对“父亲”的误解等,与“父亲”一定要到深圳归还捐款的行为形成对比,反衬出“父亲”这一形象的高尚人格。(1分)
注:此题答出两个方面,准确并且分析正确即可得4分。
22.答案略。考生回答能结合文本,并言之有理即可。
满分4分。
四、19.突出波普工作的诗意,表达了我对波普的赞美欣赏之情,为下文写波普的转变铺垫。(4分。每点2分)
20.“我”眼中的波普热情、健谈、具有诗人气质,后来变得嚣张,令人害怕;众人眼中的波普傲慢、无用、不受欢迎,后来变成了英雄。表现了理想世界(儿童世界)与现实生活(成人世界)价值观的不同取向。(4分。不同2分,价值观2分,意思基本符合即可)
21.“我”是故事的见证人,以“我”来展现主人公,拉近了读者与作品的距离,真实自然;“我”是小说的线索,小说借“我”的情感态度揭示了作品主题。(4分。每点2分,意思符合即可)
22.从追求精神(诗意)(理想)到追求物质(实际)(现实)。可悲:是对现实的妥协。消失了理想和诗意的生活,工作就会失去情趣性,尽情想像的创造性就会缺失,与世俗趋同的人生将会是平庸的人生。可喜:虽诗意但脱离现实的生活,必然会被生活抛弃,走出理想的空中楼阁,脚踏实地生活和工作,是真实而理性的人生。(6分。第一问3分,第二问3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情扣分)
第五篇:高考复习试卷36(含答案)
山东省济南市第一中学2010年10月2008级阶段考试
语文试题
第Ⅰ卷(共42分)
一、基础知识(42分)
1、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桎梏(gù)畸(jī)形一曝(bào)十寒刚愎(bì)自用
B.塑(suò)造炽(chì)热瞠(chēng)目结舌一蹴(cù)而就
C.潜(qián)伏筵(yán)席面面相觑(qù)垂涎(yán)
D.发酵(jiào)愤懑(mân)如火如荼(tú)秣(mò)马厉兵
2、下列各词语中加点字读音,与所给注音不全相同的一组是(A.称chēng称赏简称拍手称快割据称雄
B.倒 dào倒悬颠倒倒行逆施本末倒置
C.度 duó揣度测度度德量力以己度人
D.落luò落寞部落失魂落魄落井下石
3、下列各组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A.亵黩头晕目眩沉湎以儆效尤
B.戌边别无长物殉情摩肩接踵
C.缉私功亏一匮萦怀嘻笑怒骂
D.矫健冥顽不灵璀璨不循私情
4、下列各组词语中都有错别字,其中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组是(A.设置陷井最后通谍彼彼皆是内容提要
B.各行其事黄梁美梦旁征博引叹为观止
C.走投无路张皇失措恃才傲物巧装打扮
D.穿流不息高屋建瓴恰如其份厉兵秣马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全对的一项是(A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交换
君何以知.燕王?了解
B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的确
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夸赞
C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详细
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拜访
D 如姬资.之三年赏金
朱亥故不复谢.答谢
6、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 引.赵使者蔺相如左右或欲引.相如去
B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请奏.盆缻秦王,以相娱乐)))))
C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
D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 ..
7、下列各句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吾尝终日而思矣北救赵而西却秦 ..
B 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平原君负韊矢为公子先引 ..
C 嬴乃夷门抱关者也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D 不如因而厚遇之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
8、下列各句中加点“之”字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而公子亲数存之 .
A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B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 ..
C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D吾羞,不忍为之下 ..
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错的一项是()
A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背东西).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对不起,辜负).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违背,背弃).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覆盖).
B 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感到遗憾).
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惆怅、悲伤)..
C 此五霸之伐也(战争).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自夸、炫耀).
D 遂解邯郸,存赵。(使……保存下来).
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慰问看望).
10、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
⑴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⑵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⑶破魏华阳下军,走芒卯。...⑷ 朱亥故不复谢,公子怪之。⑸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⑹士不外索。...
⑺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⑻舍相如广成传。⑼左右欲刃相如。⑽使人止晋鄙,...
留军壁邺。⑾北救赵而西却秦。⑿使遂蚤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
A ⑴⑶⑸⑽ / ⑵⑾⑿ / ⑷⑺ / ⑹⑻⑼B ⑴⑶⑸ / ⑵⑹⑾⑿ / ⑷⑺ / ⑻⑼⑽
C ⑶⑷⑸ / ⑵⑹⑾⑿ / ⑴⑺/ ⑻⑼⑽D ⑴⑶⑸ /⑵⑹⑻⑼⑾ / ⑷⑺⑽⑿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一14题。
寇恂字子翼,上谷昌平人也,世为著胜。光武南定河内,而更始大司马朱鱿等盛兵据洛阳。光武难其守,问于邓禹曰:“诸将谁可使守河内者?”禹曰:“昔高祖任萧何于关中,终成大业。今河内带河为固,户口殷实,北通上党,南迫洛阳。寇恂文武备足,有牧人御众之才,非此子莫..
可使也。”乃拜恂河内太守,行大将军事。
建武二年,执金吾贾复在汝南,部将杀人于颖川,恂捕得系狱。时尚草创,军营犯法,率多相容,恂乃戮之于市。复以为耻,还过颖川,谓左右曰:“吾与寇恂并列将帅,而今为其所陷,大.
丈夫岂有怀侵怨而不决之者乎?今见恂,必手剑之!” 恂知其谋,不欲与相见。谷崇曰:“崇,将也,得带剑侍侧。卒有变,足以相当。”恂曰:“不然。昔蔺相如不畏秦王而屈于廉颇者,为国也。区区之赵,尚有此义,吾安可以忘之乎?”乃敕属县盛供具,储酒醪,执金吾军入界,一人皆兼二人之馔。恂乃出迎于道,称疾而还。贾复勒兵欲追之,而吏士皆醉,遂过去。恂遣谷崇以状闻,.
帝乃征恂。恂至引见,时复先在坐,欲起相避。帝曰:“天下未定,两虎安得私斗?今日朕分之。”于是并坐极欢。
(高)峻据高平,畏诛坚守,大将军耿弇等围之,一岁不拔。十年,帝议遣使降之,乃谓恂曰:“卿今为吾行也。若峻不即降,引耿弇等五营击之。”恂奉玺书至第一(第一,高平城名),峻..
遣军师皇甫文出谒,辞礼不屈。恂怒,将诛文。诸将谏曰:“高峻精兵万人,率多强弩,连年不下。今欲降之而反戮其使,无乃不可乎?”恂不应,遂斩之。遣其副归告峻曰:“军师无礼,已戮之矣。欲降,急降;不欲,固守。”峻惶恐,即日开城门降。诸将皆贺,因曰:“敢问杀其使而降其城,何也?”怕曰:“皇甫文,峻之腹心,其所取计者也。今来,辞意不屈,必无降心。全之则文得其计,杀之则峻亡其胆,是以降耳。”诸将皆曰:“非所及也。”
恂经明行修,名重朝廷,所得秩奉,厚施朋友、故人及从吏士。常曰:“吾因士大夫以致此,.
其可独享之乎!’,时人归其长者,以为有宰相器。十二年卒,谥曰威侯。.
(《后汉书·邓寇列传》,有删节)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南迫洛阳迫:逼迫 .
B.有牧人御众之才牧:统治 .
C.引耿弇等五营击之引:带领 .
D.恂经明行修,名重朝廷修:美好 .
1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恂乃戮之于市 .
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 .
B.恂遣谷崇以状闻 .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C.卿今为吾行也 .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
D.吾因士大夫以致此,其可独享之乎 .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
13、下列句子中反映寇恂机智有谋略的一组是()①军营犯法,率多相容,恂乃戮之于市。
②恂知其谋,不欲与相见。
③乃敕属县盛供具,储酒醪,执金吾军入界,一人皆兼二人之馔。
④询乃出迎于道,称疾而还。
⑤恂至引见,时复先在坐,欲起相避。
⑥遣其副归告峻曰:“军师无礼,已戮之矣。欲降,急降;不欲,固守。”
A.①②③B.①④⑤
C.②⑤⑥D.③④⑥
14、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敌人强大,河内重要,寇恂文武兼备,光武才任命他做河内太守。
B.寇恂为了国家利益和不激化内部矛盾,才不想和贾复相见。
C.寇恂杀死皇甫文的原因就在于他出言不逊,触犯了寇恂的尊严。
D.寇恂与贾复矛盾的最终解决是因为光武帝出面调解。
第Ⅱ卷(共108分)
二.把下列语句译成现代汉语(15-17题是Ⅰ卷文言文中的句子,18-20题出自课内文言文)。(20分)
15、光武难其守,问于邓禹曰:“诸将谁可使守河内者?”(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今河内带河为固,户口殷实。(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今欲降之而反戮其使,无乃不可乎?(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言名句默写(20分)
21、谨庠序之教,(《孟子》)
22、青泥何盘盘。(李白《蜀道难》)
23、庄生晓梦迷蝴蝶。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
24、扪参历井仰胁息。(李白《蜀道难》)
25、风急天高猿啸哀。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26、长太息以掩涕兮。(屈原《离骚》)
27、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王勃《滕王阁序》)
28、)
29、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苏洵《六国论》)30、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杜牧《阿房宫赋》)
31、蜂房水涡,(杜牧《阿房宫赋》)
32、云销雨霁,彩彻区明。(王勃《滕王阁序》)
33、老当益壮,?,不坠青云之志。(王勃《滕王阁序》)
34、渔舟唱晚。(王勃《滕王阁序》)
35、闾阎扑地。(王勃《滕王阁序》)
36、可堪回首,佛狸祠下,(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37、,卷起千堆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38、,(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39、古者富贵而名摩灭。(司马迁《报任安书》)
40、《诗》三百篇。(司马迁《报任安书》)
四、语言运用(8分)
41、仿照横线前的画波浪线句子的句式,在横线上另写两个句子。(4分)
现代社会,古典心情不可或缺。常常希望煮茶饮酒,箫与鹿品,琴送鹤行,在古典文化的海洋中徜徉。读《离骚》,我懂得了屈原“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让自己借助于那些线装书、黄纸页、毛笔字去感受古代文学的大浪漫大婉约,去体会古代人物的大悲伤大喜悦„„
42、(2010全国,20)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4分)
谦恭是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谦恭是一种甘甜而不燥舌的美味;谦恭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43、(2009安徽)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弯道超越”本是赛车运动中的一个常见用语,意思是指车手利用弯道超越对手。弯道是每个车手都必须面对的。相对于直道而言,弯道上困难大,变数多。过弯道时,原来领先的车手可能因为弯道而落后,而本来落后的车手也可能利用弯道超越对手。现在,这一用语已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并被广泛借用到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其中的“弯道”一般被理解为社会进程的某些变化期或人生道路上的一些关键点。这种特殊的阶段充满了各种变化的因素,极富风险与挑战,更蕴含着超越对手、超越自我的种种机遇。
上面的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或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注意:①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②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④不易透露个人相关信息。⑤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山东省济南市第一中学2010年10月2008级阶段考试
语文答案D2 B3 C4 C5 A6 B7 C8 B9 CB解析:⑴⑶⑸(使动用法)/ ⑵⑹⑾⑿(名词用作状语)/ ⑷⑺(意动用法)/ ⑻⑼⑽(名词用作动词)A「解析」“迫”应解释为接近。B「解析」B项“以”均为介词,可译作“把”。A项前一个“乃”为“竟然”的意思。后一个“乃”为“于是”的意思。C项前一个“为”,是介词,可译作“替”,后一个“为”是动词,可译为“做”。D项前一个“其”表反问语气,可译作“难道”,后一个“其”是加强肯定语气的副词,可译作“一定”。D「解析」①句表现他执法严正的品格。②⑤句表现他胸襟开阔的美德。C「解析」寇恂杀死皇甫文的原因不是因一己之利,而是一种策略,以此来威慑高峻,使其早降。
「文言文参考译文」
寇恂,字子翼,是上谷昌平人,世代都是当时名声显赫的大姓人家。光武帝向南平定了河内,可是更始皇帝的大司马朱鱿等人重兵据守在洛阳。光武帝认为河内防守很难,向邓禹询问道:“众将中谁是可以派去镇宁河内的人?”邓禹说:“从前汉高祖任命萧何在关中防守,最终成就了帝业。现在河内地区有黄河环绕作为坚固的防线,人口众多,向北通到上党,向南接近洛阳。寇恂文武兼备,有统帅之才,派遣守河内的人非他莫属。”于是授寇恂河内太守职,掌管大将军事务。建武二年,执金吾贾复在汝南,他的部将在颖川杀人,寇恂捉到行凶者将其押在狱中。当时为万事创办待兴之时,军营中犯了法纪,大多情况是对犯法者宽容而不追究,寇他竞然在集市中杀了行凶者。贾复认为这是个让他感到耻辱的事情,回过头路过颖川,对左右人说:“我和寇恂共同做将领,可现在被他所侮辱,大丈夫中哪有心怀怨忿而不马上决断的人呢?如今要见到寇恂,必定亲手用剑杀死他!”寇恂知道了他的意图后,不想和他相见。谷崇说:“我,是个将领,请让我能够带剑陪侍在你身边。一旦有变故,我足以为你挺身而出。”寇恂说:“不要这样。从前相如不畏惧秦王却屈从于廉颇的原因是为了国家啊。小小的赵国,尚且有这种重义之人,我怎能忘记这种大义呢?”于是命令部下准备好供应军队的用具,储备好美酒,执金吾的军队一入界,让他们一个人得到两个人能享有的酒饭的款待。寇恂于是在道中迎候,口说有病而回去了。贾复率兵想追击他,可手下的官吏士卒都醉了,于是就这样走过了他的治界。寇恂派谷崇把情况向上汇报,皇帝于是征召寇恂,寇恂到了以后,发现贾复先在那儿坐着,想起身回避,皇帝说:“天下没有平定,两虎怎能私自相斗?现天我要把你们分开。”于是两人共坐同饮,极尽欢乐。高峻据守高平,害怕被杀而坚决死守,大将军耿弇等人围攻他,一年也没攻下来。建武十年,皇帝商议派使臣招降他,就对寇恂说:“你现在替我前去招降。如果高峻不马上投降,你就带领耿弇等五营兵力去攻击他。”寇恂捧着玺书走到第一城时,高峻派军师皇甫文出城拜谒,行推辞礼,表示不屈服。寇恂发怒,将要杀死皇甫文,众将功谏说:“高峻有精兵万人。大多带有强努,连年攻克不下,现在想让他投降却反倒杀他的使者,恐怕不可以吧。”寇恂不答应,就杀了他。派他的副手回去告诉高峻说:“军师无礼,已经杀了他了。想投降,赶快降;不想降,就固守。”高峻惶恐不安,当天就开城门投降。众将都来贺喜,趁机问:“请问你杀掉高峻的使者并且使他率城投降,为什么呢中。”寇恂说:“皇甫文,高峻的心腹人呀,是给高峻出谋划策的呀。现在到来,态度推辞不屈从,一定无投降心。成全他那么他就会得计,杀了他高峻便吓破了胆,他就会投降。”众将都说:“我们确实比不上你呀。”
寇恂学问深品行好,在朝廷名声很响,所得的俸金,多多地施给朋友、故人以及跟从自己的官吏士兵。常说:“我依靠着你们才达到现在这个地步,难道我能独享这些东西吗。”当时的人把他归于仁厚的长者一类人,认为他有宰相的器量。建武十二年去世,谥号是威侯。
15光武认为河内防守很难,向邓禹询问道:“众将中谁是可以派去镇守河内的人?”16现在河内地区有黄河环绕作为坚固的防线,人口众多。
17现在想让他投降却反倒杀他的使者,恐怕不可以吧?
18-20略
21-40略
41答案:(示例)读《登高》 我懂得了杜甫“潦倒新停浊酒杯”的悲苦 读《江城子·密州出猎》 我懂得了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豪情 读《雨霖铃》 我懂得了柳永“执手相看泪眼”的无奈(任选其二)
42答案:(示例一)优雅是一抹妩媚而不矫饰的浅笑;优雅是一束清香而不刺鼻的茉莉;优雅是一盏清冽而不刺激的凉茶。
(示例二)柔情是一种真诚而不腻烦的絮语;柔情是一种缠绵而不羁绊的牵手;柔情是一种刻骨而不伤怀的惦念。
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自选话题”虽自由度大,但所选话题应健康、积极,句意应力求意蕴丰富。作答力求比喻贴切,句式一致,语意连贯、顺畅。43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