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出《诗经》中的美丽[合集]

时间:2019-05-13 12:15: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出《诗经》中的美丽》,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出《诗经》中的美丽》。

第一篇:读出《诗经》中的美丽

读出《诗经》中的美丽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骆玉明

作为文化原典的《诗经》

一般文学史介绍《诗经》,会说它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但是总集可以是不同时代作者作品的集结,也可以是一个作家的作品全集,这样,容易产生一种有问题的概念,那就是《诗经》是各种总集当中的一种,只不过它是第一部。其实不然,我们看待《诗经》需换一个角度。《诗经》叫做“经”,是儒家的“五经”之一,是儒家的经典,是蕴含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哲学在里面的。从儒家的立场上来看,理想的政治、理想的社会、理想的人生修养应该是什么样的,这些是通过经典来阐释的。然而,仅从儒家经典的角度来了解《诗经》还是不够的,还是没有很清楚地理解这本书。

《诗经》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原典。每一个民族在它的文化特征形成的时期都会出现一部分原典。这些原典体现着一个民族文化基本的价值观、基本的人生态度。可能这些原典本身非常简单,但后人在学习、阐释、研究这本书时会加入一些内容,将本民族的核心价值灌注在一本经典当中,从而塑造一个民族的文化面貌,塑造一个民族精神和灵魂的东西。当然,原典在一定的时期也会受到某种批判,这是历史发展变化的结果。每个民族到了一定的阶段会对原典进行反思,反思灌注在原典中的民族文化价值观是不是合理恰当,会不会跟后来时代的发展产生冲突。可是不管怎样,在一个民族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原典的价值是特别崇高的。因此,从中华民族文化发展过程来说,我们不能将《诗经》与一般的诗歌总集等同而论。

说到中华民族文化发展过程,三皇五帝是有一点渺茫的,基本没有历史考证的依据。夏商周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王朝,然而夏朝是怎样的王朝,历史考证上还是没有充分的依据,最早有这种依据的是在商朝。从殷商甲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商王朝的历史以及当时人的生活状态。但是,殷商的甲骨文并不是让一般人阅读和传播的东西,对商文化的了解更需要我们通过考古去发掘,这是有一定难度的,并且殷商还没有出现文化的经典。相比照而言,周文化的主流社会价值和精神是通过经典来承载和传播的,对于经典的阅读使很多人来熟悉它,认同它。所以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确立是在周王朝,亦即华夏文明的成型是在周王朝。《诗经》是这个时期的经典。

《诗经》不是一次编辑而成的,时间跨度从西周初到春秋中期,地域范围覆盖黄河流域。它应有连续修订的不同版本,最终形成今人读到的版本。这个最终版本基本上是在孔子出生前后这段时期内完成的。现代人读的《诗经》与孔子读的《诗经》,其内容是相同的。《诗经》是一本古老而又可爱的书。《诗经》得以完整保存并流传下来在于,它是一部歌谣集,人人会唱;同时又是贵族的教材,人人要学。人是千变万化的,但古人和今人的情感是相似的,人就是这么又哭又笑地走完一辈子,一代又一代地演绎、诠释着《诗经》。

《诗经》传承的文化底蕴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颂》的性质最单纯,就是颂歌,专门用来祭祀。祭天地,祭祖先,并配有舞蹈。大凡越是庄重的场合所发表的文献,其文学价值和趣味就越低。但《颂》的文献价值很高,反映了古代人的政治生活。《雅》原本指周王室直接统治的地区,王畿之地称为雅。周的民族称自己为夏人,夏与雅在古代同音。雅原指属地名称,居住于雅的贵族们的作品称为《雅》,由此雅也就变成高雅和风雅。《风》是地方歌谣,十五国《风》就是十五国歌谣,表现的是民间风情。“十五国风”中,有关爱情与婚姻的诗篇占大多数,尤对男女青年的爱情表达,极为充分。其方式,辗转、复沓、哀婉、明丽;其表现,执著、热烈、畅达。这在后来的儒家经典中踪迹难觅。先秦时代还是民族文化的幼年阶段,热烈中充溢朴素的张力和无边的激情。诗集中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对劳动生活的赞颂,洋溢着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对生命意识的咏叹。《诗经》作为我国诗歌的光辉起点,其中讴歌爱情的篇章尤显朝气蓬勃的生命力和妙趣天成的艺术性。我们的民族文化在几千年的过程中是延续的,《诗经》中的很多东西其实不需要很详细的解释就可以读懂,虽然它是古老的,但我们会觉得它很亲切,它跟我们现代的生活仍然是相关的。

《诗经》作为早期先民的歌唱,内容极为丰富,涉及神话与先民生命意识之起源、男女情爱、农耕生活、上古历法、征战宴饮、特殊自然环境描述、社会情感交流……包容着古代社会的物质和精神文明成果,承载着丰厚的文化传统。《诗经》的来源是多样的。《诗经》中有一些是当时的政治文献;也有很多是当时贵族上层宴客时唱的歌;还有很大一部分是日常生活中各个地域的人唱的歌。后来孔子拿它来教导弟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就是说作为一个有身份、有修养的人,不学《诗经》那就难以开口讲话,学了《诗经》才能够说适合自己身份的话。孔子认为读了《诗经》还可以学习“迩之侍父,远之侍君”的道理,就是说知道怎样孝敬父亲、怎样奉侍君主的道理。可以说《诗经》也是一部政治和品德教育的教材。《诗经》中有大量草木鸟兽名称,例如葛、桃、卷耳、芣苢、薇、白茅、茨、檀、蒹葭、雎鸠,等等。正如孔子所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古人看到大自然中草木鸟兽,就牵起内心的情丝,从而起兴咏唱。因此,《诗经》还是一部自然科学教材。

《诗经》折射的文化精神 作为中华文化原典的《诗经》,受到历代读书人的尊崇。两千多年来,《诗经》已成为一种文化基因,融入华夏文明的血液。《诗经》的精神表现为端庄、高雅、温柔、敦厚。正如孔子所说:“温柔敦厚,诗教也。”《诗经》折射出的文化精神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爱情与婚姻、上帝与祖先、战争与和平、政治批评。

关于爱情与婚姻。《诗经》的时代是礼教秩序还没有完全建立的时代,男女间情感的表达往往很朴素、很热烈、很自然。《诗经》情感表达的是有节制的情感,是柔和的、婉转的、流动的。例如《召南〃野有死麕》、《陈风〃月出》。相对于爱情的甜蜜,婚姻现实了很多,其中《国风〃周南〃关睢》、《国风〃周南〃桃夭》等都可以解读为阐释婚姻的名篇。

《关雎》是《诗经》的第一首诗,也是孔子唯一具体谈论过的爱情诗。诗曰:“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毛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意为:关关鸣叫的水鸟,栖居在河中沙洲。善良美丽的姑娘,好男儿的好配偶。长短不齐的荇菜,姑娘左右去摘采。善良美丽的姑娘,醒来和做梦都想她。思念追求不可得,醒来做梦长相思。悠悠思念情意切,翻来覆去难入眠。长短不齐青荇菜,姑娘左右采呀采。文静秀丽好姑娘,琴瑟传情两相爱。长短不齐青荇菜,姑娘左右把它捡。文静秀丽好姑娘,钟鼓齐鸣换笑颜。当我们体会这首诗的时候,情不自禁地会体会到那个时代别样的爱情。然而,仅仅将《关雎》理解为爱情诗还是不够的。《关雎》还应该是迎新娘时唱的歌。《诗经》中所讲的恋爱往往是跟婚姻联系在一起的,即爱慕一个女孩的目的是为了跟她建立一个家庭。这表明着中国传统主流的婚恋意识,即感情是和家庭、道德的意义联系在一起的。另外,《关雎》更有一层表达的意蕴,即孔子所言“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在孔子看来,文艺所表现的情感不但要具备道德上的纯洁性和崇高性,而且要受到理智的节制,讲究适度、平和,不能过于放纵、任其泛滥。“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关雎》,表达的正是中和之美,欢乐而不放纵,悲哀而不伤痛,一切情感的外现都是那么恰到好处。这里包含了儒家文化所要求的一种温雅的生活态度,凸显出儒家的“中庸”思想。

《国风〃周南〃桃夭》是一首祝贺姑娘出嫁的诗。“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据《周礼》云:“仲春,令会男女。”朱熹《诗集传》云:“然则桃之有华(花),正婚姻之时也。”可见周代一般在春光明媚桃花盛开的时候姑娘出嫁,故诗人以桃花起兴,为新娘唱了一首赞歌。全诗分为三章:第一章以鲜艳的桃花比喻新娘的年青娇媚。第二章表达了对婚后的祝愿。桃花开后,自然结果。以果子结得又肥又大象征着新娘早生贵子。第三章以桃叶的茂盛祝愿新娘家庭的兴旺发达。以桃树枝头的累累硕果和桃树枝叶的茂密成荫,来象征新娘婚嫁后生活的美满幸福。全诗三章,每章都先以桃起兴,继以花、果、叶兼作比喻,极有层次。由花开到结果,再由果落到叶盛。所喻诗意也渐次变化,与桃花的生长相适应,自然浑成,融为一体。

《陈风〃月出》是一首关于恋爱的诗。“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懮受兮,劳心慅兮。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意为:皎皎的一轮月光,照着这位姣好的女郎,照着她夭袅的行姿,照着她悄悄的幽思。看着她美妙的身影,我心里充满了忧伤。这首诗所包含的是一种非常委婉而含蓄的情感。因为委婉所以特别细致,表现出的意境唯美动人。

在《诗经》中也有一部分是不一定跟婚姻联系在一起的恋情。《召南〃野有死麇》是一首优美的爱情诗。它描述的是男孩跟女孩在野外邂逅中,互相喜欢了。互相喜欢了以后就热恋在一起了。“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意为:在郊外野地里有一头死去的麇。名为吉士的猎手把猎物用白茅包裹起来,以表自己对所馈赠女孩的虔诚。接受赠物的女孩对猎手怀有了懵懂的感情。接下来“林有朴樕,野有死麕;白茅纯束,有女如玉。”意为:多么好的麇鹿,多么好的一个女孩。诗句中用玉来形容这个女孩。玉在古代是贵族的配饰,表现着一种美好的教养和风度。“有女如玉”是对女孩一个很高的形容。下面是女孩子说的话:“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无使尨也吠。”女孩对猎手说到,你慢慢的来,别动我的美佩巾。别把狗也弄的叫起来。在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史前时代留存的那种很原始的生活风气。细细品来,一切的发生是那么得自然自在而又不输礼仪。

关于上帝与祖先。《诗经》同时歌颂的最高力量有两种:一种是祖先的神;另一种是上帝。上帝作为超人间的力量,作为高高在上的主宰,其历史来源很久,但随着历史的发展,“上帝”渐渐淡出人们的意象,与之相对的“祖先”的概念却在中国逐步深入人心。《诗经》中祖先是不可以骂的,上帝是可以问责和骂的。这与西方纯粹宗教中上帝是不可以批评和上帝的对与错是超越人类评判的大大不同。我们的祖先认为,人事制度是由人自己建立的,尤其是由圣王建立的。人遵循圣王建立规则,人建立的规则高于上帝的规则,道德规则高于宗教规则。由此可见,中国文化有别于西方文化的一个最突出特点在于,我们的宗教文化比较淡薄。这导致了中国人理解生命的方式和伊斯兰教徒或者基督教徒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在宗教文化里面,生命不仅仅是一种生物性的存在,人们的灵魂是不朽的,真正的幸福是在彼岸的。尽管这种信念不一定使人完全克服对死亡的恐惧,但是它毕竟给信奉者以很大的慰藉。而在中国的文化传统里面,生命就是我们的生物属性,它是此生的。因此,我们对时间的流逝非常敏感。

在《诗经》305篇中,《萚兮》该是最短小的之一,它的文辞极为简单。“萚兮萚兮,风其吹女。叔兮伯兮,倡予和女。萚兮萚兮,风其漂女。叔兮伯兮,倡予要女。”萚是枯叶,枯叶被风吹起来了。那是一年草落一年秋。诗人看见枯叶被风吹落,心中自然而然涌发出伤感的情绪。那么,用什么方法来克服这种时间流逝的无奈呢?在人和人的情感融合当中,在人和人的情感呼应当中,我们使这种悲哀冲淡。即以一种生活中的美好情感冲淡来自时光流失的悲哀。中国文化是非宗教类型的文化,这对于生命有很深的伤害,因此便有了一种对及时享乐的期待。当然,古人不止这样,还会想通过建功立业来拓展生命,对抗死亡的威胁。

《国风〃唐风》是一首讽刺贵族们的诗,诗人借反语讽刺了剥削者守财至死的可笑心理。“山有枢,隰有榆。子有衣裳,弗曳弗娄。子有车马,弗驰弗驱。宛其死矣,他人是愉。山有栲,隰有杻。子有廷内,弗洒弗埽。子有钟鼓,弗鼓弗考。宛其死矣,他人是保。山有漆,隰有栗。子有酒食,何不日鼓瑟?且以喜乐,且以永日。宛其死矣,他人入室。”意为:山坡上面有刺榆,洼地中间白榆长。你有上衣和下裳,不穿不戴箱里装。你有车子又有马,不驾不骑放一旁。一朝不幸离人世,别人享受心舒畅。山上长有臭椿树,菩提树在低洼处。你有庭院和房屋,不洒水来不扫除。你家有钟又有鼓,不敲不打等于无。一朝不幸离人世,别人占有心舒服。山坡上面有漆树,低洼地里生榛栗。你有美酒和佳肴,怎不日日奏乐器。且用它来寻欢喜,且用它来度时日。一朝不幸离人世,别人得意进你室。诗句提醒人们活着的时候要快乐,要热爱生活,享受生活。有时候会觉得这种人生态度比较消极。我想诗中孕育着更多的还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关于战争与和平。《诗经》中有不少描写战争的,但没有一首具体描写战场上残酷杀戮的细节,也没有歌颂战争的胜利。《诗经》从两个角度来写战争:一是从国家立场上写战争来歌颂圣王的德性。战争之所以取得胜利,是圣王的德性所至,以德服人,这是一种文化精神;二是从战士和战士家人角度来写战争,总是带着忧伤。战士们明白自己有责任和义务上战场去保家卫国,但是不因为有责任和义务上战场就兴高采烈地杀人。战士和战士家人眼中的战争永远是忧伤和无可奈何的。在《诗经》里面我们形成一种文化性格,就是从来不以狂热的态度赞美战争,而是看重战争的起源和必要性。强调“以德服人”,以一种威服的方式诠释战争。关于和平,《诗经》所描述的美好生活都是平凡的生活。自那个时代开始,中国人就不期待神圣性的生活了。他们所希冀的是日常的幸福,是那种《王风〃君子于役》“日至夕矣,养牛下来......日至夕矣,养牛下括”的恬静和安逸。《王风〃君子于役》是一首写妻子怀念远出服役的丈夫的诗。“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其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苟无饥渴!”所谓“君子于役”的“役”,不知其确指。大多数情况下,应是指去边地戍防。“君子”在当时统指贵族阶层的人物,但诗中“君子”的家中养着鸡和牛羊之类,地位又不会很高,大概他只是一位武士。说起“贵族”,给现在读者的感觉好像是很了不得的。其实先秦时代生产水平低下,下层贵族的生活并不比后世普通农民好到哪里去。这是一首很朴素的诗,两章相重,只有很少的变化。每章开头是女主人公用简单的语言说出的内心独白。等待亲人归来最令人心烦的就是这种归期不定的情形。好像每天都有希望,结果每天都是失望。正是在这样的心理中,女主人公带着叹息问出了“曷至哉”,就是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呢?接着下面的一节中不再正面写妻子思念丈夫的哀愁乃至愤怨,而是淡淡地描绘出一幅乡村晚景的画面。在夕阳余晖下,鸡儿归了窠,牛羊从村落外的山坡上缓缓地走下来。由此读者好像能看到那凝视着鸡儿、牛儿、羊儿,凝视着村落外蜿蜒沿伸、通向远方道路的妇人。熟悉农村生活的人经常看到这样的晚景,农作的日子是辛劳的,但到了黄昏来临之际,一切即归于平和、安谧和恬美。牛羊家禽回到圈栏,炊烟袅袅地升起,灯火温暖地跳动起来,农人和他的妻儿们聊着闲散的话题。可是在这首诗里,那位妻子的丈夫却犹在远方。她的生活的缺损在这一刻也就显得最为强烈了。在全诗的末句发生了变化,把妻子那种近乎绝望的祈盼转化为对丈夫的牵挂和祝愿。就是不归来也就罢了,但愿他在外不要忍饥受渴吧。这也是最平常的话,但其中包含的感情却又是那样地善良和真挚。

《卫风〃伯兮》是一首思念的诗,描写一妇女对久役于外的丈夫的思念,反映了徭役给人民带来的痛苦。“伯兮朅兮,邦之桀兮。伯也执殳,为王前驱。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伯”本是大哥之意,在这里称自己的丈夫。古时的中国人就意识到夫妻之间除了两性之间所引起的情感认识和激情之外,还有一种更漫长、更和缓、更亲密的情感,因此以“哥”指“夫”来赞美夫妻之间浓浓的感情。诗中妇人为丈夫感到骄傲的表达其实挺复杂的。妇人为丈夫感到骄傲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来源于跟社会和政治没有关系的单纯的感觉;二是来源于丈夫为国家做事而得到荣耀。由此,诗中进一步表达了妇人对于丈夫刻骨铭心的思念与忠诚。自从你随着东征的队伍出发,离开家,我就日夜思念,头发乱了也没心思理,更没有心思擦脂抹粉——我打扮好了给谁看啊?下雨吧,下雨吧,可偏偏又出了太阳,总是事与愿违。我情愿想你想得头疼,只希望我的思念能换回你的归来。树荫之下生长的忘忧草,能够消除掉记忆的痛苦,我佩戴了忘忧草,却仍不能忘记你。我甘愿相思成病,只希望你能够快些回来。我们细致地读这首诗的时候会感觉到,它不是一种单纯的生活情感的表达,其中有着社会的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在里面。《伯兮》所表达的这种情感在中国文化里面非常得持久。

《小雅〃采薇》写西周时期一位饱尝服役思家之苦的戍边战士在归途中的所思所想,叙述了他转战边陲的艰苦生活,表达了他爱国恋家、忧时伤事的感情。“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意为:采薇菜啊采薇菜,薇菜刚才长出来。说回家啊说回家,一年又快过去了。没有妻室没有家,都是因为玁狁故。没有空闲安定下,都是因为玁狁故。采薇菜啊采薇菜,薇菜初生正柔嫩。说回家啊说回家,心里忧愁又烦闷。心中忧愁像火烧,饥渴交加真难熬。我的驻防无定处,没法托人捎家书。采薇菜啊采薇菜,薇菜已经长老了。说回家啊说回家,十月已是小阳春。战事频仍没止息,没有空闲歇下来。心中忧愁积成病,回家只怕难上难。光彩艳丽什么花?棠棣开花真烂漫。又高又大什么车?将帅乘坐的战车。兵车早已驾好了,四匹雄马真强壮。哪敢安然定居下,一月之内仗不停。驾驭拉车四雄马,四匹雄马高又大。乘坐这车是将帅,兵士用它作屏障。四匹雄马排整齐,鱼皮箭袋象牙弭。怎不天天严防范,玁狁犹猖狂情势急。当初离家出征时,杨柳低垂枝依依。如今战罢回家来,雨雪纷纷漫天下。行路艰难走得慢,饥渴交加真难熬。我的心中多伤悲,没人知道我悲哀。面对《采薇》,我们与其观世,不如观思;与其感受历史,不如感受生命。从手法上说,这首诗的特点还在于选择了一个最佳角度,即“在路上”,这是一条世界上最远最长的路,它如此之长,长得足以承载一场战争,长得足以装满一个人年年岁岁的思念,长得足以盛满一个人生命中的苦乐悲欣。

此外,在《诗经》中还有不少激烈的政治批评诗。有句俗语: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板荡“一词典出《诗经〃大雅》,其中有《板》、《荡》两篇,写当时政治黑暗,人民生活贫苦。后来“板荡”便被用来形容天下大乱,局势动荡不安。“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的意思是,在狂风中才能看出草的坚韧,在乱世里方能显出忠臣的赤诚之心。《诗经》中的政治批评表现的是一种政治精神和政治文化。

品味《诗经》,它用非常朴素的语言写出了人类从蒙昧混沌当中觉醒过来的时候感悟到的生活。它以不加修饰的语言直接地触动了人们心中最易感的地方。《诗经》很可爱,读《诗经》是一件快乐的事,希望大家喜欢《诗经》。

第二篇:经典中读出的感悟

经典中读出的感悟

所谓经典,即是精彩、典雅。经典读物就像是一种营养很丰富的食品,食之,可谓健康也,品之,可谓精神怡人。读一书,增一智。树不修,长不直;继续努力学习,是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需要,重思考,是从政带领百姓致富的需要,重温和重读经典读物,需要读、钻、思、品、悟,感悟其从政之道、为人之理、致富之路,方可为自己所用,发挥更大的作用。

古往今来很多为官诗人如陶渊明曾经为之感叹做官,最后退而隐之;李商隐为朝廷效力而耿耿于怀。从其间,我们可以品味到,时代赋予为官者的际遇不同,因此心理和追求不同,但是归根结底,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就是刚正不阿、急天下百姓为大急、忧国家安稳富强为大虑、思百姓水深火热为大谋。如今,社会和人民寄予从政者的不是简单的精神文件的传达,而是精心、细心的做百姓工作,带头搞发展,谋求发展和致富的路子经,要把自己舍身处境的投入,用充沛昂扬的心态提升百姓的信念;视百姓为之父母,看干部群众为之兄弟,共谋而不独行。入镇走村串户,找大局,看发展,做工作。从农民的土地上看发展机遇,用各种精神慰藉农民的心,体贴入微的一句安慰的话,一个坚强鼓舞的故事,一段经典有名的哲理,都会唤醒百姓和自身的良知,从中偶感其道理,约束和指导自己,怎么干,干什么。

形成村镇透明公开,受百姓监督、受社会督促,不摆架子,不做样子,蹲下身来与百姓交流,抬起头来看百姓的希望。这样才有所作为,有所大作为,发展是行动出来的,是实践走出来的。借经典读物中的深刻哲理和执政思路,带领百姓共同发展,推动小康社会进程。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农村、农民、经济,成为农村发展的重要课题。只有追求者才可以寻找到新思路,经典读物中,我们可以思考到,唐朝时是如何带领百姓致富的,从而,我们用挖掘的眼光,去寻觅其中的点点滴滴,用深剖的思维去剖析其中的方方面面,用强烈的思想去碰撞其中的哲理精华,用来做指导,用来做标准。孟子、老子、荀子,他们的言语告诉我们,思考和憧憬是一种动力,是一个路子,只有在这种情况下,用脑子想问题,用行动解决问题,把发展作的实实在在,才可以服众,才可以称得上是百姓的父母官。同时也需要大某大略,细微处见真理,乡镇面临的是艰苦的条件,落后的知识文化,这要求我们怎么思考,思考什么?以调研、考察为切入点,摸清、落实百姓各种心理以及农村面临的和急需解决的东西,只有在真实的数据和材料面前,实现大盘析,纵横思考,针对下药。我们联系到古典读物中的描述,可知,不论什么时代,都是在国家的优势政策下,指导地方经济发展。我则认为,现代农村需要用知识、用精神来形成发展合力,改变和提升农民的思维,大抓手发展项目、推动新农村建设,在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需要加大对农村农民的知识培训学习,通过走出去,带回来的方式搞知识型经济,方可实现发展大突破。同时也要一步一点滴,一步一落实,步步为营。

把自己的想法和思考与实际实践相结合,探索与实践形成默协的有机体,从工作中来寻觅各种规划的合理性与必要性。

三、用反思加快发展步伐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会运用于反思,每一个决定之后都会存在失误与得到两种情况,这就需要我们针对情况仔细斟酌,把每一个思考点分别投放在不同的境况,而后认真分析产生或发生的结果,经验得出,灵活运用以及及时推广、交流,为众所用。试想,现代农村发展的情况,搞工业发展,缺乏经济和发展环境,不实际;搞大规模企业引入,缺乏地理条件,不实际。怎么办?可以根据百姓的想法和乡镇整体的发展思路与规划紧密联系,实现蓝图发展,村镇实行干部带群众,群众联系干部的方式,定期不定期的开展群众干部交流会,共同研讨,集体决策。只有这样,农村农民才不会摸着石头过河,不会充满风险,也不会毫无收获。而今把读书活动开展到百姓家去,开展到农民院坝里,开展读书心得交流会,指导农民怎么来领悟其中的道理,乃至于怎么来运用这些有用的思路和方法,进而有效推动发展,加快发展的步伐。

四,用效果回应社会眼光

山上的石头能背完,河里的流水能舀干,世上的知识学不完。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知识是无形的,道理是有样的。只有我们能够体会得到,而后付诸行动,即使是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那么收获的一点点也是弥足珍贵的。作为行政工作人员,主要的是带头和带动发展,有板有样的,才可以得到大众的印象,得到大家的认同和许可,否则,你努力千百倍,也是无济于事的。成功和收获都是不可能纸上谈兵的,需要用事实和效果来说话。阅读其经典,品其之精华,用实实在在的成功和收获向社会展示,而后更进一步做好各种工作,为其一方经济发展付出自己最大的努力。

因情境而心愉悦,因愉悦而深知,可以体验前人的高尚的情操,可以领略前人的大度胸怀、雄心壮志,可以从中感受到做官为民的政治思想,从而也可以体会到何以为官之道,从而净化自己矛盾、粗糙的心里,静下来为百姓多谋福利,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做出最大的努力。

第三篇:老人与海中读出的海明威

老渔人圣地亚哥是海明威塑造的最后一位悲剧英雄,也是他一生塑造的硬汉性格的最后总结。贫穷而又不走运的老渔夫圣地亚哥的命运是悲哀的,而他却又是一个失败的英雄,“打不败的失败者”,海明威的硬汉子品格像精灵一样铮铮依附在圣地亚哥这一人物形象之上,这便是海明威式“硬汉子”精神的象征,他不管有意还是无意,不管是自觉亦或不自觉,都作为了海明威“冰山原则”的有力体现。

圣地亚哥是一个“独自在湾流里的一只小船上打鱼的老头儿”。生活和岁月给老人的折磨,令他“后颈上凝聚了深刻的皱纹,显得又瘦又憔悴”,“身上的每一部分都显得老迈”了,可是他的那双眼睛“跟海一样蓝,是愉快的,毫不沮丧的”。作品一开始时,老头儿正赶上“背运(那是形容倒霉的一个最坏的字眼儿)”。八十四,整整八十四天,他连一条鱼都没有捉到,这对一个以打鱼为生的渔夫来说,那真是再倒霉不过了。就连跟他在一起很长时间的一个孩子,也不得不在第四十天离开了他。

老渔人的悲惨命运正是海明威的自身遭遇在艺术上的折光反射。海明威曾经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战争,人们还未从世界大战的恶梦中醒来,幻灭、失落等种种迷惘困扰着人们。战后的社会是一片混乱、凋敝的景象,战争和社会的种种荒诞现象给海明威的精神和身体上都带来了很深的创伤,可谓九死一生。这也正是老渔人圣地亚哥苍老的表现之一。另外,我们发现从1940年《丧钟为谁而鸣》之后,海明威整整十年没有发表什么重要作品,而1950年出版的《过河入林》又遭到舆论界的一致批评,“众多评论家甚至断言海明威的才智已经枯竭,再也没有什么新鲜东西了”[vii]。这个情形与圣地亚哥老人一开始的景况多么的相似,老人背了运,一连八十四天打不到鱼,当他坐在海滨酒店时,周围的渔夫都在嘲笑他或者对他寄予同情。

圣地亚哥为了证明自己是个“古怪老头儿”,或者说是为了证明自己是有坚强勇气与毅力,为完成只属于自己的那项别人无法替代完成的任务,为了鳏夫的光荣与尊严,圣地亚哥一定要捕到一条大鱼,对于尊严与荣耀,海明威是极其强调的,他曾经一度打算为该文使用“人的尊严”这一标题。对于海明威来说,要写好一篇“一辈子所能写出的最好的作品”,“从战术上讲,现在发表《老人与海》可以驳倒认为我这个作家已经完蛋的那一派意见”[viii]。海明威意识到《老人与海》的这部作品的完成,将让“别的优秀而成熟的作品与它相比大为逊色”。我“今后还要努力写得更好一些,但这会是非常困难……我是一个专业作家,对这部作品心中有数。”老渔人圣地亚哥也意识到了“85”是个吉利的日子,“可以捉到一千磅的大鱼”。[ix]圣地亚哥老人在捕到他一生捕到过的甚至见到过的最大的鱼后,耗尽了全身了精力,不仅两手空空,而且伤痕累累;而海明威在写完这部最优秀的作品后,直到最后的自杀都未曾发表过任何作品,在写《老人与海》的同时写的另一部长篇小说《海流中的岛屿》都是在1970年他妻子整理后发表的。

虽然海明威说:“人们说什么象征主义,全是胡扯”,笔者认为把老渔人圣地亚哥作为“打不败的失败者”的人物形象进行塑造与对海明威双重性格的探讨也分不开。悲剧超越了他的失败,升华了存在的意义,失败后的言语与行为又折射出海明威的人生观和行为准则。精神上的胜利给了这些失败者和其创造者做人的尊严和勇气,同时又以一副面具去掩盖内心深处的、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懦弱和自然主义宿命论。海明威的恩师格鲁特·斯泰因这样评述海明威的性格:“他用残忍当盾牌,以掩盖他惊人的胆怯和敏感。”《海明威传》的作者库·辛格也这样说:“海明威外表粗鲁健壮而又英勇,颇具男子气概,但在内心里,他有一种女人的直觉、善感、温情、容易落泪。”而著名的海明威学者杰佛里·迈那斯教授却很直接地指出:“在外表上极力压制他性格上多愁善感的一面,装出一副男子豪放不羁的形象”。正是由于海明威本人的精心掩饰,使我们判断失误而在潜意识里对他的硬汉子精神产生了公式化的认定。对于海明威多愁善感的一面在老渔人圣地亚哥身上也有体现。且看圣地亚哥是怎样在清晨喊醒小男孩的,“他轻轻握住孩子的一只脚,然后便一直握着直到孩子醒来”[x]这就是老人的细腻而又温情的一面,这一面却就被海明威极力地掩饰过,这一点也许与他双重性格有密切的关系。在现实和虚构的两个世界里,追逐描写失败而又不承认失败成了海明威内心不安与痛苦的一剂良药。

老人处境的一步步恶化就是为了表现出海明威这一硬汉子在“重压”之下所表现出的“优雅风度”,这样的重压之下,老人的失败才显得尤其悲壮,刚开始时,天天出海,但一连40天没有钓到一条鱼,这种失败就够“倒霉”了,后来小孩儿马洛林的离去更让老人的处理显得黯淡凄凉,最后的遭遇更让人感到凄惨,然而就是这种“从失败仍然是到失败”的境况下,圣地亚哥完善地体现了海明威的硬汉子性格:当他的大鱼被鲨鱼吃得仅剩下一副骨骼时,他自问:“可是,是什么把你打败的呢?”“什么也不是……是我走得太远啦。”老人勇敢地承认了自己的失败,却又绝对相信自我的力量。相信他纵然是失败依然勇敢无比,相信在精神上并没有败给鲨鱼,因为被消灭的是鲨鱼,而不是自己,正是基于对待失败的勇敢、毫不气馁的精神,圣地亚哥体会到:“一旦给打败,事情也就容易办了”。于是“现在只要把船尽可能好好地、灵巧地开往自己的港口去。”当战斗已成往事,辉煌也已逝去,桑提亚哥是那么安详平静地完成剩余的工作,绝好地体现了“重压下的优雅风度”。如果说人生是个竞技场,自然便是人生的大背景。而此刻的圣地亚哥却已完全超越了这个自然,超越了他人生中的磨难、辉煌、成功亦或是失败。

圣地亚哥“重压下的优雅风度”的象征与笔者在前面提到的战争对海明威的身心推残,战争的残酷、统治者的虚伪及其流血的无谓改变了海明威年轻时“拯救世界民主”的宏大抱负。

第一次世界大战铸成了海明威对人类社会的根本看法,严重的影响了创作基调。在海明威眼里,世界充满了暴力与虚伪;死亡不可避免地等待着第一个人。这就是海明威笔下主人公圣地亚哥的悲惨命运的又一象征。在这种社会中生存下去,就必须为自己树立一整套的生存法则,这就是:“在生活中,就是不能取胜,也万万不可以认输,你可以在默默忍受中尽力活下来;放弃感情的纠葛,莫要顾影自怜;在户外的体育运动中寻求欢乐,把„硬汉性格‟作为生命的支柱”[xi]正是这套生存法则让海明威成功地塑造出了典型的硬汉子形象,就算是驾着渔船“上面是一面千疮百孔的帆,上面先后补上了一些面粉袋,如一面标志着被打败的旗帜,”上天注定了老人失败的命运,但面对失败所表现出来的仍是硬汉子的坦然态度。海明威经过十六年之后,悟出了当年那个老渔夫的故事的真谛,他把古巴渔民的真实故事变成了一个渗透着人生哲理的寓言,海明威不再是单纯地讲述这个故事,而是揉进了自己的人生体验、情感和思想。“八分之一”的来源于生活素材,而余下的“八分之七”却是需要通过想象去挖掘的艺术真实与象征主义了。

可见圣地亚哥的象征所呈现出寓意的多义性,尽管其中也不乏某种朦胧气息,但我们还是不得不承认的是圣地亚哥是“海明威式”硬汉子精神的最佳体现者。

第四篇:[社论]要从反对票中读出对美丽中国的期待

[社论]要从反对票中读出对美丽中国的期待

13年的全国“两会”,在各地雾霾不断的天气状况中启幕,也让环境问题引来会堂内外的热议与关注。日前,环保部祭出“史上最严厉治污措施”,表示今年起对火电、钢铁、石化、水泥、有色、化工等六大行业实施大气排污特别限值,还将督促国家重点监控企业污染物排放监测信息向全社会公开。

昨日下午,全国人大全体会议表决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成员名单,对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委员名单出现了超过1/3的反对、弃权票。

应当看到,人大代表对环资委员会任职人选呈现如此高比例的反对,恐非单纯对具体人选的态度,倒一定是对环境问题的严峻形势表达着高度的关注与不满。

环保部门以及与环境相涉的其他政府机构,要能从这种压力中看到期待,并竭力回应公众这份最底线的民生需求。因为,空气、水源、土壤,在这些最基础的生存资源面前,人与人之间恐怕是最接近平等待遇的,民众与官员,人大代表与治污者,乃至污染制造者,在此时此地,真的要同呼吸、共命运了。

这些天的两会,环境问题始终不曾离开媒体、公众以及代表、委员的视线。针对雾霾天气对越来越广泛地区的影响,环保部门曾给出一个18年的时间表,表示“力争到2030年主要城市实现或达到空气质量国家标准”。但这个表态,在“两会”开幕伊始便被政协新闻发言人吕新华顶了回去,他直言“18年的时间太长了,我们希望缩短这个时间”。

没错,以雾霾为突出表现的环境困局,之于无以抽身逃脱的斯土斯民,18年实在太久,不光民众等不了,代表、委员也有些等不了。回到日前环保部祭出的“史上最严厉治污措施”,环保部门誓言要“出重拳、下猛药”,将对火电、钢铁、石化、水泥、有色、化工等六大行业实施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并督促国控重点企业污染物排放监测信息向全社会公开。

仅从对六大重污染行业的列举不难看到,此次“重拳、猛药”所指向的监管对象不少正是以往最不那么容易治理的行业,不少产业扮演着地方经济支柱的角色,甚至动辄以国计民生自诩,污染起来却肆无忌惮。2012年9月,环境安全百日大检查督察组曾对中石化下属的三家企业检查,发现中石化的炼油企业居然“成了环境违法行为或安全隐患的重灾区”。彼时广东省环保厅环境监察局局长周全在会上拍了桌子,画面通过电视新闻传递给举国民众,他斥责石化企业“明目张胆”,明明发现排污超标,没人去检查,没人去督促,且“还老是要挟地方政府”。个中博弈与争夺,由此可见一斑。史上最严厉治污措施,面对的是史上最艰难的污染困境,何以求解?环境问题的发生与解决,从来都不仅仅事关环保部门一家,以前常用“爱护环境,人人有责”来强调居民生活习惯养成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但在环境治理的责任分配上,却不能用“人人有责”来回避政府责任。一些地方政府、实力部门乃至地方支柱企业(甚至央企),在区域性环境危机中所扮演的角色,不能被轻纵、被忽略。日前的新闻发布会上,环保部副部长吴晓青并不掩饰其对“治河先治污,治污先治官,治官先治人”环境治理思路的认同,也可窥见在环境治理中官员乃至地方政府的问题,尤其需要被重视。

习近平说,“现在网民检验湖泊水质的标准,是市长敢不敢跳下去游泳”。地方政府对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配合力度以及求解的决心,从小处看直接决定了环保部“史上最严厉治污措施”能否最终起到效果,从大处讲则关系到环境生态与美丽中国这些执政党庄严承诺能否最终兑现。诚望包括环保部门在内的政府职能机构,能从史无前例的反对票爆仓中读出压力与期待——— 已经责无旁贷,且退无可退了。

第五篇:美丽的誓言 诗经

2010101603 李楚 汉语言文学六班

美丽的爱情誓言

诗是歌唱爱情最美丽的语言,而《诗经》是最璀璨的一朵奇葩。徜徉其间,可谓满目皆春、美仑美奂:从“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的两情相悦到“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的婉约典雅;从“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的悲喜交集到“泛彼柏舟,在彼河中。髡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的忠贞不渝;从“中心藏之,何日忘之”的无尽思念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旖旎韵致„„可读、可诵、可弦、可歌,《诗经》之美,无与伦比;可追忆、可感悟、可体验,《诗经》之情,真切感人,穿越千年,历久弥新。

《诗经》中有许多爱情诗,或激情澎湃,或缠绵悱恻,或哀婉动人,千百年来,不仅激荡着无数痴情儿女的心灵,更滋养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与人文精神。孔子曾有这样的评价:“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诗经》中的爱情诗,唱出了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展示了人性的真善美。

“朝吟风雅颂,暮唱赋比兴;秋看鱼虫乐,春观草木情”,《诗经》中那优美的文辞,醇厚的情感,散发出无限的情趣,无尽的风雅,至今仍令人感佩不已。如司马迁所说:“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删诗与否不可考,但《诗经》每篇均可合乐歌唱,是无疑的了。可见其语气通畅,生动抒情,那些脍炙人口的爱情诗篇更为人们亘古传唱。

风,起于青萍之末。对爱情的赞美与吟唱,想必便是起于《诗经》吧。始于那个白露凝霜的清晨,沿着绿草萋萋的水湄,逆流而上去追寻那位“在水一方”的佳人,意韵朦胧却余音袅袅;始于那个微风吹拂的午后,雎鸠关关和鸣的洲畔,谦谦君子眼中莲步轻移的窈窕女子,心中的情愫顿时风声水起;始于对那位采撷艾葛的女子无法释怀的思念,“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关雎》是《风》之始,也是《诗经》第一篇。它能冠于三百诗之首,足以说明其地位之高。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它描写了男主人公对一位美丽贤淑女子的热恋和追求,求之而不得的淡淡忧思,求而得之的悠悠欣喜,“雎鸠”比翼双飞,淑女君子琴瑟和鸣,音调的和谐美和人物描写的生动性无不活泼灵动,声情并茂。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那么纯真质朴的爱情,那么掷地有声的承诺,可称得上是中国历史上最完美的爱情誓言!尽管在张爱玲眼中,因为人在命运面前的渺小,而成了一句最悲哀的情话,但,只要在牵手的那一刻,彼此都是真诚的付出,即便是到了生命的尽头,心里烙下的记忆也永不会磨灭。体会过裙裾飞扬青春年少,感悟过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经历过云淡风轻山高水长的我们,再见这温暖的爱情约定,仍会情不自禁地为那些千年前的一个回眸换得的今生相遇而感动不已,泪盈于眸。不是吗?我们今天仍在诗中这样写道:“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生相依。”仍在歌中这样唱道:“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因为爱着你的爱,因为梦着你的梦„„所以牵了手的手,来生还要一起走”,依旧是那八个字的深情诠释和温馨演绎。

《诗经》,承载着太多、太美好的爱情唱和,朴实无华的言语,却轻易地触动我们的心弦。《诗经》似茶,放在时光的温水里慢慢泡开,便清香四溢;《诗经》如酒,经历岁月长河的沉淀,才醇厚悠长;《诗经》是风,吹过千年沧桑,伴随灵魂颤动,凝练成穿越时空的清冽吟唱。

下载读出《诗经》中的美丽[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出《诗经》中的美丽[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学生读出《背影》中的爱

    学生读出《背影》中的爱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理解、积累词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理清本文的线索,学习精巧的构思; 品味文章朴实却......

    诗经中的爱情观

    《诗经》中的爱情观 关键词:《诗经》爱情观(纯真 美好 坚贞不渝 理智 道德 积极 健康) 前言: 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向往和追求,爱情是人类特有的感情,是一种自发的不由自主的情感冲......

    诗经中的爱情观

    思无邪 ——论《诗经》中的爱情观 诗经是我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年六百年左右的诗歌三百零五首,在我国的文学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论语》中......

    浅论诗经中的人文精神

    浅论《诗经》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 内容摘要: 《诗经》作为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它以极其丰富的生活内容、广泛的创作题材向我们展示了远古社会的历史风貌,表现出鲜明的以人......

    浅谈诗经中的爱情诗

    浅谈诗经中的爱情诗 《诗经》作为遗留了2000余年的一部巨著,是中国唯一一部脱去了脂粉与俗气的情爱文学圣典。《诗经》中的爱情主要集中在《国风》里,小雅里也有些,以《郑诗》......

    浅谈诗经中的爱情诗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浅谈《诗经》中的爱情魅力 任时光荏苒,纵白驹过隙,总有一种东西不会因岁月的流逝而被消磨,而是在时间的积淀下焕发更加璀璨夺目的光彩。《诗经》中描写......

    诗经中的爱情诗

    《诗经》中的爱情诗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关于爱情方面的文化启蒙,是《诗经》的精髓所在,其中的爱情诗,纯真、热烈,鲜明地体现了那个时代......

    《诗经》中的服饰文化

    《诗经》中的服饰文化 摘要:我国服文化的发展历史悠久,要了解我国服饰文化的发展进程,对夏商周时期的服装研究是必不可少的,而《诗经》为我们提供了研究的平台。从《诗经》中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