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建筑有关的几个汉字

时间:2019-05-13 12:21: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与建筑有关的几个汉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与建筑有关的几个汉字》。

第一篇:与建筑有关的几个汉字

与建筑有关的几个汉字

2009-07-02 21:36 1 舍·栋·宅

在研究这三个字之前,我们探寻一下,古人类居住方式,据考证上古之时,人类穴居,最初依托自然之洞穴,人多了,便掘造复穴。《诗经·大雅·緜》中有“陶复陶穴”,就是这个意思,陶的本义是挖掘。穴陶大了,穴拱承受的压力也大,便易坍塌。于是先祖便在穴的中央留下一根土柱支撑穴拱,但自然之穴毕竟有限,由于科学技术不发达,工具落后,陶穴难度很大,于是,古人类由洞穴移居到洞外,但地面上野兽多,洪水泛滥!怎么办呢?人类受到了鸟的启示,古人便构木为巢,依托旷野中的大树为巢。《礼记·礼运》记载:“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树巢。”《庄子·盗跖》:“且吾闻之,古者禽兽多人民少,于是民皆一避之。”关于巢居方式,《韩非子·五蠹》也提及,这些先秦典籍认定巢是上古人类所居住的方式,《诗经·小雅·伐木》:“出自幽谷,迁于乔木”,也说明人类由深谷穴居到乔木巢居。

今天,人类虽早已告别了巢居生活,但巢居方式的建筑流传至今,湖南西部少数民族的吊脚楼就是古代巢居的遗存。目前,现代汉语中仍然保存了:“往上爬”,“攀高枝儿”俗语。进一步说明了我们的祖先曾经生活在树上。

舍,许慎《说文解字》:“市居曰舍,从,象屋也”。金文作,上部分是。宅,《说文解字》:“宅,所托也,”古文作,甲骨文作。徐中舒先生在《怎么样研究中国古代文字》一文说“这几个字象木棍支撑屋顶形,都象原始住宅有木棍支撑。”“舍”下部的“口”象高出地面之土,房屋立在土堆之上。最初,住宅建于地面,地面潮湿,易生疾病,久之,便筑土台为宅。由地穴到地面,再筑土台建房屋,这是华夏先民住宅文明演进的轨迹。

古人说“升堂”、“登堂”,正说明堂是高于地面的,当然,夯筑高高台基的建筑,不是普通百姓的住宅,是统治阶段专享的,黎民百姓住的只是竹篱茅舍而已。统治者居庙堂之高,俗语称“高高在上”,平民百姓称下民,自称:“在下”。也称当政作官为“在台上”,解除公职交出政权叫“下台”、“倒台”、“垮台”。从厅堂出来,必历阶而下,现还保存了“给个台阶下”,“下不了台”等俗语,这些俗语,贮存了古代许多建筑信息。

古代的栋是直立在屋中,古籍《释名·释官室》有记载:“栋,中也,居室之中也。”王闿 运《尔雅集解》:“在中大木为栋。上古始为屋,中立大木,四旁垂,草木叶覆之。” 古代的梁是横在屋顶的,《尔雅·释宫》:“ 瘤 谓之梁。”《说文解字》:“,栋也”,“瘤,中庭也”,由于建筑形式的变化,后代称的大梁就是古代的屋栋,现合称为栋梁,栋梁比喻担负国家重任的人。2 向·牖 ·窗

向字甲骨文作,象室内有窗口。解释《诗经》的《毛传》:“向,北出牖也。”即向就是朝北开的窗口。为什么我们的先人朝北开窗子呢?原因是我们处在地球北半球的北温带,每到冬季,寒风呼呼,寒流滚滚。我们的先人在实践中不断适应自然,逐步形成了坐北朝南,南门北窗的建筑格局。到了冬季把朝北开的窗口堵住,室内就免受寒风侵扰。

由于受朝向的影响,我们古代君王视朝,都是正南面而立,臣子拜见君王,则北面而朝,于是,南面引申为称王、称尊的代词,北面成了降服、臣顺的代名词,现代文中有“败北”、“追亡逐北”的词汇,北字又被引申为败逃的代名词。随着建筑技术的不断进步,房前也开窗口,古人叫牖,古文字学家段玉裁说:“古者室有户有牖,牖东户西,皆南乡。”乡是个通假字,乡同“向”,南乡就是朝南,翻译:古时候的房屋有门有窗,窗在东头,门在西头,门和窗都是朝南开的。窗子在东头,自然是便于接受日照,有利采光。朝南开的“牖”和朝北开的“向”,虽然都与窗口有关,但古代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说文解字》:“牖,穿壁以木为交窗也,”“在墙为牖”,牖的位置在门之旁。《论语·雍也》有一段话:“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据说是伯牛患有传染病,孔夫子怕传染,不入他家的门,不进他的房,所以从窗口握手问候。窗:古代窗字的含义与现代窗字的含义有很大的区别,古语的窗就是现在开在屋顶上的天窗,有例为证:清朝著名的古文运动旗手、“桐城派”领军人方苞在《狱中杂记》写道:“屋极有窗以达气”,翻译成现代文的意思是:关犯人的牢房没有窗口,只有屋顶开个天窗通气。这里的屋极就是屋顶,这个窗说的正是天窗。现在还有“打开天窗说亮话”的俗语。在现代汉语中窗字取代了古语中的“向”和“牖”,而窗字的本义由天窗来代替了。门·户

《说文解字》定义:“门从二户”,“半门曰户,”也就是说古代的门是指有两扇门页的门,户是指有一扇门页的门。什么地方有门呢?古代统治阶级居住和出入的地方有门。后来,劳动人民把门作为统治阶级的代名词,如:将门、侯门、朱门、高门、名门等。诗、成语、俗语有关门的不少,如杜甫的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如成语:门当户对;如俗语:侯门深似海。

古代平民百姓住的房子比较简陋,只有单扇的门。门的材质也不好,原因有二:一是贫苦的老百姓用不起好木材,只好用竹条、柴棍、芦苇等编织,二即使用得起,也不准使用,原因是中国古代社会等级极其森严,普通百姓是不敢逾越的。贾谊《过秦沦》说陈涉是“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陈涉家用不起木门,只好结绳为门。

门的古今含义相同,都包括了门框和门页。门页:在古代有另外一个词含义与它相当,就是扇或扉字,单页的门叫扇,双页的门叫扉。现代汉语扇字已用来指蒲扇之类,不再指门页了,但仍作为门页的量词使用,如:一扇门。扉字从口语中绝迹,但偶尔出现在书面语中,如:心扉、扉页。目前,门字在口语中取代了户字,但现代汉语中由户字组合的词不能用门字来代替,如:户籍、户口、万户侯等不能用门字代替。

特别要提出的是,古代建筑朝北的方向是没有门的,也就是没有后门。对于这个现象,只要留心观察古代留下来的宫殿、祠堂、庙宇就不难发现。《淮南子·齐俗训》有个故事:鲁国国君想请鲁国的隐士颜阖当宰相,但不肯派人先下聘礼,当鲁君的使者到达时,颜阖就在后墙上凿了个洞逃走了。这个故事说明古代的住房是没有后门的,如果有后门,又何必凿墙洞呢?好好的房子,破了一个大洞,岂不可惜!

开后门是不合古代风俗的。

现在人们把走不正当的渠道叫作开后门、走后门。前一段时期,社会上“开后门”成风,老百姓非常有意见。4 版·筑 古代筑城用土,筑室也用土,筑土用版,版有长、短四块,长版用于墙的内外两侧,短版用于两端,在四块固定的木板中间填入黏土夯实。古代称这种土木方为版筑,现在称为建筑。

《说文解字》对筑字的解释:“筑,所以捣也。”段玉裁《说文注》解释:“筑者,直舂之器。”又说:“其器名筑,因之人用之亦曰筑。”在古代,动词和名词有时相互转换,往往用一个字来表示,这是古汉语用词的一个显著特点。所以,筑为名词用时,作筑土的器具;为动词用时,作捣实用,使泥土固结。

古时候,不管是公家还是私人建筑房子都是有时令性的,夏历十月农事完毕后,始兴版筑。因为当时劳动生产力十分低下,版筑选择农暇,不违农时,不影响收成。

《诗经·大雅·绵》是一首描写周代先人建筑房子的诗,很生动、很形象: 乃召司空,乃召司徒,俾立室家。其绳则直,缩版以载,作庙翼翼,捄之陾陾,度之薨薨,筑之登登,削屡冯冯。百堵皆兴,鼙鼓弗胜。翻译:

于是用司空管工程,用司徒掌土地和人丁,使他们领工建筑宫房。工匠绳墨直又长,树起夹板来筑墙,建成宗庙多严正。

用筐噌噌来装土,填土夹板轰轰响。一片登登筑土声,刮刀乒乓削平土墙,百堵土墙都兴建,声势胜过大鼓响。

诗人用素描的手法记录了当时筑室的全景: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一派繁忙与热烈的欢乐场面。为后人留下了极其珍贵的建筑史料。旧时称建筑工人为泥工,可见当时建筑与泥土很有关系。又因建房子的有关框架要用木材,故搞建筑又叫兴土木。现在还有一个成语:“大兴土木,”本义就是这样来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建筑技术的发展,早已采用了砖木结构,特别是近代冶金和化工技术的日新月异,到处都采用钢筋混凝结构和化学建材增加其牢固度,但在边远的山区,版筑那样的原始建筑方式仍然存在。笔者生活在湘东地区,在茶陵县和炎陵县偏僻的山区,看到农房大部分还是采用这种方式建筑。

第二篇:汉字与酒文化

汉字与酒文化

汉语言文学0806 曾晓燕 20080101036

汉字历史悠久意义重大这是众所周知的,而酒文化与汉字两者的关系可谓源远流长,息息相关。我国酿酒的历史很久远,可以说是与种植生产同步的。据说殷朝人特别喜欢喝酒,纣王就曾‚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为长夜之饮‛(见《史记•殷本纪》)。据说殷即因此而灭亡。《尚书》中的《酒诰》,就是周成王告诫殷的遗民要以纣为鉴,不要沉湎于酒的。现代出土的殷代酒器极多,说明当时饮酒的风气的确很盛。其实喝酒并不是殷人独有的嗜好。例如在《诗经》里就有很多地方提到酒:

为此春酒,以介眉寿。(《豳风•七月》)春酒为冬天酿制至夏始成的酒。

有酒湑我,无酒酤我。(《小雅•伐木》)这是说王有酒,就给我喝清酒,王若无酒就给我喝一宿酿成的酒。(湑:xǔ,许。经过过滤的酒。酤:gū,姑。一宿而成的酒。)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小雅•鹿鸣》)宾既醉止,载号载呶。乱我笾豆,屡舞僛僛。是日既醉,不知其邮。侧弁之俄,屡舞傞傞。(《小雅•宾之初筵》)这是描写周幽王与大臣们饮宴喝醉后的丑态。(呶:同闹。傲:qī,欺。僛僛:歪邪的样子。邮:过失。俄:倾斜的样子。傞:suō,缩。傞傞:不能自止的样子。)如果我们再结合其他文献考查,就可以清楚地看出,酒同样是周朝贵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例如《左传•昭公十二年》写晋、齐两国国君行投壶之礼,晋之大夫荀吴说:‚有酒如淮,有肉如坻。‛齐侯说:‚有酒如渑,有肉如陵。‛这说明他们何尝不希望有酒池肉林。历史上曾经专门谴责殷人沉湎于酒,其实是不公平的。古代的文士中有很多贪杯豪饮的人,‚不胜杯杓‛者寥寥,女作家也不例外。他们不但喝酒,而且写酒、歌颂酒,好像酒以及有关酒的题材真的能够浇其胸中块垒、启其神妙的文思。酒几乎成了古代文学创作的‚永恒的主题‛。

古代作品中所描述的喝酒情况,有的很吓人。例如樊哙在鸿门宴上立饮斗卮酒,而且表示还能再喝;唐代的王绩号称斗酒博士:他能每天喝一斗酒;宋代的曹翰酒量更大,喝了好几斗酒后仍然十分清醒,‚奏事上前(皇帝面前),数十条,皆默识(记住)不少差。‛与这些人相比,李白斗酒诗百篇、武松过景阳冈之前一饮十八碗也就算不得什么了。其实古人之所以能喝这么多酒,奥秘在于古代的酒并不是烈性的。

古代的酒一般都是黍、秫煮烂后加上酒母酿成的,成酒的过程很短,而且没有经过蒸馏,其所含酒精量远远不能跟‚老窖‛、‚陈酿‛、‚二锅头‛比。陶潜《和郭主簿》之一:‚春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杜甫《羌村三首》:‚赖知禾黍熟,已觉糟床注;‛‚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这些诗句不但告诉了我们造酒的原料,而且还说明酒是诗人或农民自酿自饮的。

烈性酒在我国出现得较晚,至早不过南宋。淡酒也有浓烈程度的不同。酿造一宿即成的叫酤,也叫醴(Lǐ,礼),其味甜。现在的糯米甜酒、醪(Láo,劳)糟即与醴相似,不同的是原料,今之醪糟系用黏稻(糯米),古代则不一定。《礼记•丧大记》:‚始食肉者先食干肉,始饮酒者先饮醴酒。‛这是说父母死后二十五个月行过‚大祥‛祭可以结束疏食饮水的服孝生活,但需有个过渡:第一步不可食鲜,也不可大开酒戒过瘾,应由酒味不浓的醴开始。《汉书•楚元王传》:‚初,元王敬礼申公等,穆公不耆(嗜)酒,元王每设酒,常为穆生设醴。‛这也是因为醴‚没劲儿‛,适合不好饮酒的人喝。‚醪‛字在古代是指较为醇厚的酒。《史记•袁盎列传》: ‚袁盎使吴见守(被软禁),从史适(恰好)为守盎校尉司马,乃悉以其装赍(资)置二石醇醪,会天寒,士卒饥渴,饮醉,西南陬(Zōu,角落)卒皆卧,司马夜引袁盎起,曰:‘君可以去矣,吴王期(预定好)旦日斩君。‛’这恐怕是用灌酒法越狱的最早记录,而其所用的是醪,可见醪的酒力不小。

历时较长、经多次酿制加工的酒叫酎(zhòu,宙)。《礼记•月令》:‚孟夏之月……天子饮酎,用礼乐。‛郑玄注:‚春酒至此始成,与群臣以礼乐饮之于朝,正尊卑也。‛这就是说酎与春酒同实而二名。汉代的‚饮酎‛则是一种祭祀:春酒酿成时皇帝用以献于宗庙。《汉书•景帝纪》:‚高庙(汉高祖刘邦的庙)酎,奏《武德》、《文始》、《五行》之舞。‛颜注引张晏曰:‚正月旦作,八月成,名曰酎……至武帝时因八月尝酎,会诸侯庙中,出金助祭,所谓‘酎金’也。‛所谓正月旦作、八月成,是就汉代历法而言。汉以夏历十月为岁首,则其八月为夏历五月,十月为孟冬(冬季第一个月),五月为仲夏(夏季第二个月),符合上文所说的春酒酿造的时间,只不过汉代的‚饮酎‛之祭迟于《月令》所说的天子‚饮酎‛一个月而已。酎金的规定自汉武帝(一说文帝)时实行以后,几乎又成了中央政权削弱诸侯势力、剥夺诸侯封地的借口。《史记•平准书》: ‚至酎,少府省(检验)金,而列侯坐酎金失侯者百余人。‛《集解》引如淳曰:‚《汉仪注》:‘王子为侯,侯岁以户口酎黄金于汉庙,皇帝临受献金以助祭。大祀日饮酎,饮酎受金。金少不如斤两,色恶(成色不好),王削县,侯免国。‛《汉书•东方朔传》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初,建元三年,[汉武帝]微行(改装外出)始出……微行常用饮酎已。八九月中,与侍中、常侍、武骑及待诏,陇西北地良家子能骑射者,期诸殿门——故有期门之号自此始——微行以夜,漏下十刻乃出。‛其中‚微行常用饮酎已‛,意思是武帝偷偷出宫游猎常常是在‚饮酎‛之祭行过之后,所以下句说‚八九月中‛。汉之八九月正是盛夏,庄稼遍地,所以当武帝及其从人‚驰骛禾稼稻秔之地‛后,‚民皆呼号骂詈‛。

比醪、酎更烈的酒叫醲(nóng,农)、醇。《说文):‚醲,厚酒也。‛‚醇,不浇酒也。‛厚即酒味厚、酒性烈;不浇即不掺水,也就是酒精度数高。《说文》还有‚醹(rǔ,乳),厚酒也‛、‚醇(róng,荣),重酿酒也‛,这也是较烈的酒,而酙与酎同类。但在古代文献中醋、酮很少见,酿、醇多用为形容词,表示酒的品质。《诗经•大雅•行苇》:‚曾孙维主,酒醴维醻。酌以大斗,以祈黄耇。‛(曾孙:指周成王。大斗:柄长容积大的舀酒斗杓。黄:指黄发,高寿之征。耇:gǒU,苟。老。黄耇即老人。)枚乘《七发》:‚饮食则温淳甘膬,腥醲肥厚。‛(腥:chéna,呈,也是肥的意思。厚:也指酒浓。)《史记•曹相国世家》:‚卿大夫已下吏及宾客见[曹]参不事,来者皆欲有言。至者,参辄饮以醇酒。‛ 《后汉书•仲长统传》:‚三牲之肉,臭而不可食;清醇之酎,败而不可饮。‛

酒酿成时汁与渣滓混在一起,是混浊的,若经过过滤,除去渣滓(糟),就清澈了,所以古人常说浊酒、清酒。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今但愿守陋巷、教养子孙,时与亲旧叙离阔、陈说平生,浊酒一杯,弹琴一曲,志愿毕矣。‛杜甫《登高》:‚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显然,浊酒是较低级的酒。‚清酒‛一词有两种含义,一是滤去渣滓的酒。《后汉书•南蛮传》:‚[秦昭襄王刻石]盟曰:‘秦犯夷,输黄龙一双;夷犯秦,输清酒一钟。’夷人安之。‛《三国志•管辂传》注引《管辂列传》:‚瑯玡太守单子春雅有材度,闻辂一黌(hóng,洪。学校)之俊,欲得见。辂父即遣辂造(往)之……辂问子春:‘……辂既年少,胆未坚刚,若欲相观,惧失精神,请先饮三升清酒,然后而言之。’子春喜之,便酌三升清酒,独使饮之。‛另一种意思是专指祭祀所用的酒,其实也就是醪、酎、春酒。《周礼•酒正》:‚辨三酒之物,一曰事酒,二日昔酒,三日清酒。‛郑玄注:‚郑司农云:‘事酒,有事而饮也;昔酒,无事而饮也;清酒,祭祀之酒。’玄谓事酒酌有事者之酒,其酒则今之酵酒也;昔酒,今之酋久白酒,所谓旧醳者也;清酒,今中山冬酿接夏而成。‛(醳:yì,意。新酿的较醇的酒。酋:在这里也是久的意思。)祭祀用的酒又叫清酌。《礼记•曲礼下》:‚凡祭宗庙之礼……酒曰清酌。‛韩愈《祭柳子厚文》: ‚维年月日,韩愈谨以清酌庶羞之奠,祭于亡友柳子厚之灵。‛

古代的酒也有糯米做的,当糟滓未经滤出时,即泛出白色,因而浊酒又称白酒。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陇西行》:‚清白各异樽,酒上正华疏。‛现在上海人喝的白酒就还是古之浊酒,而在北方,白酒早已指烈性的烧酒了。

酒的过滤叫漉(là,路)。《南史•陶潜传》:‚郡将候潜,逢其酒熟,[潜]取头上葛巾漉酒,毕,还著头上。‛陆游《野饭》:‚时能唤邻里,小瓮酒新漉。‛浊酒也可以由其自行沉淀而稍清。杜甫《羌村三首》:‚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 在古书中我们还可以见到酒变酸的记载,这在喝惯了烧酒的人似乎是不可理解的。其实道理很简单:酒中杂质多,糖分多,放久了自然会变酸。《晏子春秋•内篇上》说:‚人有酤(同沽,卖),为器甚洁清,置表(标志,即酒幌子)甚长‛,但是因为家里养的狗太凶,没有人敢来光顾,因而‚酒酸不售‛。又《内篇谏下》:‚酒醴酸,不胜饮也(酒多得喝不完)。‛

最迟到唐代,酒的品种就很多了。王翰《凉州曲》中‚葡萄美酒夜光杯‛的名句已经是人们所熟知的了,而有些酒则只是在诗文中保留其名,而其酿制方法早已失传,甚至这些酒的味道、颜色等等特色也已无法考证。例如《汉书》上提到了‚百末酒‛、‚挏马酒‛(见《礼乐志》),南北朝有石榴酒、梅花酒(见梁简文帝等人诗、《四民月令》),以后又有琥珀酒、金银酒、紫驼酒等。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五中提到:‚唐人喜赤酒、甜酒、灰酒,皆不可解。李长吉云:‘琉璃钟,琥珀浓,小槽酒滴珍珠红。’白乐天云:‘荔枝新熟鸡冠色,烧酒初开琥珀香。’杜子美云:‘不放香醪如蜜甜。’陆鲁望云:‘酒滴灰香似去年。’‛宋人已觉‚不可解‛,则现在就更无法追寻了。

以上所述,皆表明了汉字与酒文化的紧密联系,二者源远流长,意义重大,两者关系值得我们去研究分析。

第三篇:汉字与平面设计

汉字与平面设计

平面设计是从人类开始利用文字记录自己思想的时候就开始的一个活动,贯穿了人类文明史的整个过程。

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陈绶祥也曾特别撰文阐述字体与平面设计间的关系。在文中他直言:“从平面设计来讲,汉字无疑是人类社会有史以来最伟大最成功的设计。它是由只供平面设计用的点画这样的简单设计元素,通过平面设计的结构原理和手段,设计出一件又一件恒定而单纯的‘产品’,这些产品的内涵无比丰富,构架无比完美,用途如此广泛,影响如此深远。”事实上,字体与平面设计之间的渊源,从每届方正字体设计大赛的评委阵容就可以一窥端倪。王序、陈绍华等平面设计大师都曾担任过大赛的评委。平面设计大师陈绍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汉字是中国文化中最具有象征意义的设计课题,值得每一位设计师深入研究。

在中国做平面设计,汉字是基础。”“字要写好,很难、很辛苦,但这是一切设计的基础。”第一位AGI(国际平面设计协会)的华人会员、曾获得德国莱比锡市政府颁发的国际书籍艺术界和平面设计界的最高荣誉“谷滕堡”终生成就奖的清华美院教授余秉楠认为,字体设计中的很多基本规律其实就是平面设计的基本规律,如黑白关系、粗细对比、韵律节奏等;相关的结构基础如“上紧下松”、“左紧右松”等与平面设计都是相通的。

更多文章搜索【北资官网】——从入学的第一天起就帮您做好职业准备!

2013北大资源研修学院

第四篇:汉字与人名[模版]

汉字与人名

人的姓名,是人类为区分个体,给每个个体的特定名称符号,是通过语言文字信息区别人群个体差异的标志。由于有了姓名,人类才能正常有序的交往,对于每个人来说,姓名都是极其重要的。同时,姓名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与源远流长的汉字文化密不可分。

而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是记录事件的书写符号。它由象形文字(表形文字)演变成兼表音义的意音文字,但总的体系仍属表意文字。所以,汉字具有集形象、声音和辞义三者于一体的特性。不同与外国字母注重音韵,中国汉字有时一个字就代表了一个故事,一副画面、一个完整的事件,所以用汉字组成的姓名里所负载的信息量和包含的意义也是巨大地:或寄托期望与事功, 或蕴含道德与修养, 或蓄藏爱情与思念, 或妙志情趣与癖好。而汉字的形象性又往往可以引起我们对“字”与“字”之间美妙而大胆的联想,使中国人名组合变得变化多端,多姿多彩,妙趣横生。汉字的声韵又使人名增辉添色,并让我们感到动感的音乐性,给予我们听觉上的享受

中国名字学是博大精深的,本篇,我将通过“汉字的义与人名”、“汉字的形与人名”、“汉字的音与人名”三个板块来微探汉字与人名的关系

关键字:汉字、人名

汉字的义与人名

人类之初,过着蒙昧的以氏族为单位的集体生活,交际范围也小,彼此之间完全可以通过形体和声音加以区别。随着人类的活动范围的扩大,不同群体氏族的人发生接触时,以形体和声音已经完全不能够达到区别效果,这时就需要有相互区分的群体标识。这样,“姓”和“名”就开始产生。因为是以“氏族”为单位的群体生活,所以最早的“姓”其实是氏族部落全体成员的“公名”。考察“姓”字从“女”从“生”,《说文》:“姓,人所生也。”再看我国最古老的一些姓,如姬(黄帝)、姜(炎帝)、嬴(伯益)、姒姓(夏禹)等等,几乎都从“女”,由此可证明“姓”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而对于“名”,《说文解字》有:“名,自命也,从口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名”从“口”“夕”会意。因“冥不相见”所以“名”应运而生。

但是这时候的姓名只是简单的声音符号,重声音而不重形义,直到后来,由于国家社会典章制度渐趋完善,人类知识的发展,个人利益与名字的的关系更加紧密,名字成为文字的固定符号被书写下来。为了使得自己的名字显得韵味丰远,名字取义逐渐成为流行风尚。

可幸的是,汉字是世界上最复杂的文字,它是以象形为根本发展变化而来的,并且这个小小的方块字里蕴含了无限的信息,所以我们很容易就从周边具体的物象中来取我们要的“义”。因为古代中国是农耕国家,大自然的万千气象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很多古代人名的意象都取自大自然界,如花石草木:玫、莉、林、梅、松、竹;飞鸟走禽:燕、鹰、鹏、龙、虎;山川河海:水、溪、渠、湖、泊、江;风雨雷电:雨、虹、霓、雪、日、月。

名字取义于干支是古人的习俗。十干和地支的产生分别与“十个太阳”和“月亮”的传说有关。分别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实际上干支各字的本义仍是代表自然界各种生物(包括植物、昆虫和一些相关天象、星象、气象、物象等)的物候特征。《说文解字》记载.:“甲,,阳气萌动,从木戴孚之象”,是说字形像草木破土而出, 阳在内而被阴包裹、“乙, 像春草木冤曲而出”,意即字形像草木初生,枝叶柔软屈曲、“丙:位南方,万物成,炳然。”是说如赫赫太阳,炎炎火光,万物皆炳燃着,见而光明、“庚:位西方,象秋时万物庚庚有实也”是说秋收而待来春。又如:“辛:秋時萬物成而孰”、“丁:夏时万物皆丁实。”、“卯:冒也,二月,万物冒地而出”

夏商时代的人们崇拜太阳神-----在出土的殷商卜辞中就有早迎日出晚送日入的礼拜仪式,因此他们常常按照生辰干支取名,这类人名学界把它称为“日名”。这种命名方式被引进了夏商的王室及直系亲属、臣民的命名,比如商朝的开国君主叫天乙(即汤)、商王文丁、帝乙、商最后一任帝王帝辛(纣王)、盘庚、太甲、外丙、中壬、夏后太康、武丁;如夏朝的胤甲、孔甲、履癸(夏桀)等等。这种命名, 不仅蕴含着原始的勃勃生机观念。更反映了那个时代特定的文化内涵。

人名是人类的意识形态之一,每一个名字都有其要表现的思想,都有它取之的道理。或“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如孔子名丘字仲尼。“丘”在《说文解字》中的记载是:“一曰四方高,中央下为丘。象形。”即四面高中间低的土坑。相传孔子出生时“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圩顶”指凹顶,指孔子出生时头顶中间低四周略高,相貌与众不同,于是他的父母给他取名为“丘”。这就是“有象”------“以类命为象”,即以婴儿的相貌特点来命名。

同时,“仲尼”的“仲”在《说文》中是:“仲:中也。”。古人取字往往采取将诸如“子”、“伯”、“仲”、“季”等表示年龄阶段的字与另一个字组合的方法。“仲尼”的“仲”就表示孔子在家里排行老二。这样的取字我们还可以找到很多,如孔子弟子冉耕字伯牛,冉雍字仲弓,如东汉孙氏兄弟孙孙策字伯符、权字仲谋。《说文》:“伯:长也。”、“季:少称也”。“伯”、“仲”、“季”就表示了他们在家族里的长幼。

孔子的“子”在古代是表敬称。赵彦卫《云麓漫钞》中说:“诸侯之上大夫卿、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凡五等。亦称“子”,若宣子、武子之类是也。”由此可见,子在中国古代是士大夫的通称,一般称大夫为“夫子”。孔丘曾为鲁国大夫,所以孔子弟子尊称他为夫子。

除了“孔子”,在当时,亦有人尊称其为”尼甫”。《说文》:“甫:男子美称也”。其实“甫”的本义是奇花异草。是古代贵族广为搜求和种植的,用来美化生活、陶冶情操的非日常性植物。后来,由于贵族之家多栽种奇花异草,普通民众的家里没有这种东西,并且贵族男子常把自己家特有的奇花异草作为图案纹在自己皮肤上,或描绘在自己家的马车上,“甫”字就逐渐成为古代贵族男子的美称。

唐武则天以后,科举制度得到了发展巩固,因此一般文人爱好取名“文雅士”等字。比如“彦”字。彦在《说文》中是:(形声。小篆字形。从彣(wén)、厂(hǎn)声。彣,有文采。本义:有才学的人)贤士。才德出众的人;贤才;俊才产,美士有彣也。《尔雅》说:“ 美士为彦。” 据萧遥天在《中国人名的研究》中统计自唐末入五代至宋初,以彦名的大小人物见于史册者约一百四五十人,其中名彦章者七人,彦超者十一人,彦威者七人,彦卿者七人,彦进者四人,彦温、彦韬者各三人,竞相仿效,可见乃一时的风尚。

后来,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人们进入文明意识、精神世界日益丰富、渐渐意识到自我和个体的价值,人们更多关注的是“我”,期望也更多地投注在“我”这个个体上,因此取的“义”也就更多地向多元化发展:或各随其好、或表达愿望、或取之典故、或希贤慕古。深厚的中国文化土壤则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意象选择的内容,而真正获益的就是我们后代人。

“各随其好”的有我国现代著名作家郭沫若,原名郭开贞,1919年,他在日本留学时,才取了“沫若”这个笔名。“沫”、“若”,即沫水和若水,是流经郭沫若家乡的两条河流。郭沫若取此二水作为笔名,是表示他身在异国、不忘家园的意思,表现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取之典故”的如文秀(文如花似锦,秀美异常)、文英(文才出众)、文杰(文中豪杰)、文宗(文章为世人所宗仰)、文翰(操文章笔墨之事)、文江(学如海、文如江)、斐(《韩诗外传》有“如神龙变化,斐斐文章。”斐斐,喻文盛貌)等。

又如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原名陶文俊,他年轻时信奉王阳明“知是行之始”的哲学思想,于是改名陶知行。后来,他通过教育实践认识到自己年轻时信奉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谬误,转而笃信“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于是把名字改为“行知”。表明着他从唯心主义的认识论向唯物主义的转化和发展。

“希贤慕古”的我们可以以“刘”姓举例。刘振邦、刘兴汉(西汉高祖名刘邦)、刘向生(西汉文学家刘向),刘文卿(唐著名诗人刘长卿字文房)、刘梦禹(唐著名诗人刘禹锡梦得)、刘潜庄(南宋爱国诗人刘克庄字潜夫)、刘世平、刘光平(南宋名将刘光世字平叔)、刘殿虎(宋代谏臣刘安世因论事刚直,不避权贵被目为殿上虎)、刘望基(明代名臣刘基,字伯温,足智多谋,人称“小诸葛”)、刘光第(清代戊戌六君子之一刘光第)。

“表达愿望”的有如我国民族英雄林则徐。“则”有“效仿”的意思。据说他诞生时,正好新上任的福建巡抚徐嗣曾坐轿鸣锣经过他家的门口,因为他的父亲知道巡抚徐嗣曾重视知识分子,深得士人的敬仰,故他希望儿子长大后能够效仿徐嗣曾,做一个清官,就为他取名“则徐”。

可见人名中的一个个具体物象, 都蕴含着特有的观念与心理。汉字博大精深的意义为中国人的取名带来了丰富的想像,而大自然的万千气象, 妙观奇景和中国深厚的文化土壤则为人们提供了选择的内容。

汉子的形与人名

传统汉族姓名,在历史长河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符号体系。这种体系大致包括姓氏、名、字、小名、庙号、谥号等,在这里我只着重讲“名”和“字”。

“名字”在现代是一个词,然而在古代,名是名,字是字。有名有字,是古代的一种“礼制”。《礼记·曲礼》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而字。”④从这我们可以看出“字”是男女成年后加取的名。

因此在古代,名与字在多数情况下共同构成一个人的代号,尽管用途不尽相同,二者之间还是有联系的。古人大多因名取字,名与字内容毫不相干的情况几乎见不到。正如《白虎通》说的“闻名即知其字,闻字即知其名”。

这种名与字的“相应”,“往往是凭借对汉字的直观感受, 利用形象思维来使二者“相应”。”⑤如三国时的名将张飞,字翼德,在这—名字中,“飞”是名,“翼德”则是对“飞”的解释,因为“飞”就是“翼之德”-----翅膀扇动而造就的功德。提到“飞”,我们还可以立刻联想到抗金英雄岳飞,岳飞字鹏举, 因为飞便想到神鸟大鹏。又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字乐天,名与字是因果关系,即“居易”是因,“乐天”是果,只有居处安宁,才能知命而乐天。

中国汉子汉字中国汉字在形体上是逐渐由图形变为由笔画构成的方块形符号,它是由象形文字(表形文字)演变成兼表音义的意音文,字包括独体字和合体字,独体字不能分割,如“文”、“中”等。合体字由基础部件组合构成,包括独体字、偏旁部首和其他不成字部件。常见组合方式有:上下结构,如“笑”、“尖”;左右结构,如“词”、“科”;半包围结构,如“同”、“趋”;全包围结构,如“团”、“回”;上中下结构,如“赢”;左中右结构,如“斑”;“品”字形结构,如“品”。

这样的结构决定了几乎主要是合体字的字都可以可分可合, 且各有独立的意义。这使中国人名组合变得变化多端,多姿多彩,妙趣横生。刘绍恒在其论文《汉子与人名》中已经根据中国汉字的这种特性把人名归纳为“名为姓的省文”、“名为姓的增文”、“名为姓的分文”、“字号为名的分文”、“名号为回文”五种类型。

“1.名为姓的省文。如周时辅成汤的伊尹, 宋人陈陈东, 清名儒阮元, 今人如作家盛成、张弓, 音乐家聂耳。

2.名为姓的增文。如曾任国民政府主席的林森,、于右任早年的笔名于吁、常见的石磊。

3.名为姓的分文。如文学大师老舍, 原名舒舍予, 另如漫画家雷雨田, 作家张长弓以及杨木易, 李木子, 何人可等

4.字号为名的分文。此类最多, 如宋末诗人谢翱, 字皋羽,明初文人章溢, 字三益,明奇才画家徐渭, 号田水月。另如徐舫, 字方舟,许旭, 字九日,陈殡, 字宾玉,姚椿, 字春木,郑重, 字千里,李楷, 字皆木等等, 举不胜举。又有取名中的一字分体为字的,如毛奇龄字大可, 卢文(弓召)字召弓

5.名号为回文。中国文字独特的艺术性, 不仅表现为每个字多可分可合, 更富艺术性的是, 还可回文倒读。如白居易, 名可倒读为易居,闻多(一多)倒读为多闻,杨小杨倒读也为杨小杨,许如清倒读为清如许,清黄王烈号民山山民, 倒读也为民山山民。”⑤

汉字的音与人名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名”在最原始阶段是用来呼喊的,书写是后来的事,《说文》中:“名, 自命也,从口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因“ 冥不相见”,所以名字的音节的响亮明白, 对靠形体和声音来辨别对方的早期人类是很重要的。而响亮与否,就关系到韵母的部分了。开口度最大的韵母是 a,所以如果韵母是 a,ai,ia,ua,ao,iao 等的字读起来音就很响亮,象“达”、“帅”、“宝”,“发”、“家”、“道”等等;还有名字带有含鼻音的韵母的读起来也会很响亮,“昂”、“良”、“光”、“鹏”、“东”之类含后鼻音韵母的字尤其响亮。

如果是双字名,最后一个字响亮那么整个名字就会给人响亮的感觉,因此读音响亮的字最好放在最后一个字上。同时,名字的尾音最好是平声,因为上声字响亮程度相对差一些。最好不要全部选用n和l,z、c、s与zh、ch、sh这些发音部位相同的声母,也不要同声调,声调一样的名字,因为这样读起来会很费力。

同时古人的名字, 颇多讲究双声叠韵。如贺知章(zh)、秦二世胡亥(h)、宋疡公名与夷(y)、向秀(x),苏兆征(zh),等;叠韵如 魏曹操(ao)、秦太子扶苏(u)、王先谦(ian),王羲之(i),刘秀(iu),刘知几(i),杜牧(u),杜鹏程(eng),辛弃疾(ing)等;双声叠韵如沈既济(ji),李悝(li)等。

“汉语作为一种声调语言,具有突出的谐音特点。所谓谐音是指姓和名在一起时,人们在读音时产生的直接联想,是对姓和名的直接联想。”⑥这时,人们更多的关注的就是它们同音字的意义,例如“吴迪”、“彭友”这两个名字,我们看到后想到的不仅是两人分别姓“吴”和“彭”、单名“迪”和“友”,还很容易联想到“无敌”、“朋友”这两个日常用语。又如“梁丰”,显然是取了谐音“粱”或“粮”,有粮食丰收之意。而“梁之栋”的“梁”,是取其本义,是“栋梁”之“梁”。“梁家民”,则显然是取“梁”的另一个谐音:“良”。“良”有“良家百姓”之意。

由于谐音,所以人们常取这个字的谐音或字义起名,并寓典故于其中。这种方法既蕴新趣,又含寄托。如“刘”与“留”、“流”等同音,就可以有刘双飞(张虚若《春江花月夜》“空里流霜不觉飞”)、刘行云(流水行云)、刘观(望远,王十朋《蓬莱阁赋》“秀阁千岩,流观万里”)、刘芳(流芳百世)、刘霞(仙人美酒为流霞,《论衡》:“口饥欲食,仙人辄饮我以流霞一杯”。)、刘猋(曹植《赠徐干诗》“春鸠鸣风栋。流猋激棂轩”)、刘铭榜(金榜留名)等。

总结

人名,是人类社会最普遍的语言现象,是人们利用语言符号区别他人的特定标志,是满足交际以适应信息社会的需要。对于现如今的人们来说,一个名字不仅代表了父母对孩子深深的爱意,更是表达了父母对孩子美好的愿望、虔诚的祝福。

然而,我们知道,这种复杂的内涵是用其他语言所无法表达的,只有汉字可以。汉字的丰富内涵和美感使名字的寓意和寄托得以反映:或寄托期望与事功, 或蕴含道德与修养, 或蓄藏爱情与思念, 或妙志情趣与癖好。而汉字的形象性又往往可以引起我们对“字”与“字”之间产生美妙而大胆的联想,使中国人名组合变得变化多端,多姿多彩,妙趣横生。汉字的声韵又使人名增辉添色,并让我们感到动感的音乐性,给予我们听觉上的享受。

可见,中国人的取名艺术是独一无二的,仅从人民这一代表自我的符号里,我们就足以为祖国的文化感到自豪。

注释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 1963 年版第 31 页)(《左传选》中华书局 1963 年版,第 13 页)(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 1959 年版第 1905 页)④(孙希旦《礼记集解》,中华书局)。⑤(刘绍恒,《汉子与人名》)⑥(《汉族人名语言学探微》王芳),

第五篇:蒙古族汉字与民俗

蒙 古 族 的 民 俗 学 研 究

蒙古族的民俗学研究

摘要:全世界蒙古族人约为1000万人。蒙古族是中国人口较多、分布十分广阔的少数民族之一。中国的蒙古族人口为581万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三省、新疆、河北、青海,其余散布于河南、四川、贵州、北京和云南等地。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于传奇色彩的民族。文章以内蒙古地区为例对蒙古族在不同生活时期与社会发展阶段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及审美趋向的研究。通过对本地区的宗教语言文化·服饰·饮食·居住·出行·节庆·礼俗·丧葬,禁忌等方面进行了民俗学研究,对传统文化具有不容忽视的价值,为洞察蒙古民族的风俗民情提供了一个多维的视角。

关键字:内蒙古,风俗民情 正文:

一、民族概况:

蒙古族是一个勤劳、智慧而又思想开放、善于学习、勇于探索的民族。蒙古族起源于古代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东岸一带。活动在蒙古地区的诸部分为蒙古语系和突厥语系两大部分。在突厥文史料中,称室韦为“达怛”(鞑靼)。由于蒙古部的强大,“达怛”一名逐渐又被“蒙古”所代替,“蒙古”的汉文译写始见于唐代文献称作“蒙兀”。“蒙古”这一名称较早记载于《旧唐书》和《契丹国志》,其意为“永恒之火”。“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诸部落中的一个部落的名称,1206年,铁木真在斡难河畔举行的忽里勒台(大聚会)上被推举为蒙古大汗,号成吉思汗,建立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大蒙古国。“蒙古”也就由原来的部落名称变成为民族名称了。1219年西征,版图扩大到中亚地区和南俄。1271年,改蒙古国号为元。1279年,灭南宋,统一全中国。1368年元朝灭亡,残余力量退居蒙古草原。明末清初。蒙古处于分裂割据状态,以大漠为界,分为漠南蒙古、漠北(喀尔喀)蒙古、漠西(厄鲁特)蒙古三部分。清朝统一了蒙古各部,实施盟旗制度。1947年5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内蒙古自治区,成为中国建立最早的一个自治区。现在的蒙古族分布在内蒙古各地,大多聚居在农村牧区,部分散居在城镇。

二、语言文化

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分蒙古、卫拉特、巴尔虎布利亚特3种(方言按地区划分为中部方言、西部方言和东北部方言),蒙古文属拼音文字类型,初创于成吉思汗时代。现在通用的文字是十三世纪初用回鹘字母创制,14世纪初,经蒙古学者却吉·斡斯尔对原有文字进行改革,成为至今通用范化的蒙古文。现行蒙古文有29个字母,其中表示元音的5个,表示辅音的24个。拼写时以词为单位上下连书,行款从左向右。用蒙古语言文字的新闻出版、广播、戏剧、电影事业也有了相当的发展。《蒙古秘史》等典籍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著名文化遗产;著名的英雄史诗《江格尔》,是中国三大英雄史诗之一;《饮膳正要》被列为对世界文明贡献卓著的重要医学发明。古代的蒙古族信仰萨满教,清朝在蒙古地区推广喇嘛教,实行“蒙禁”,在统治者的强制推行下蒙古族群众逐渐接受并改信了喇嘛教。

三、服饰

蒙古族的服饰是非常复杂而丰富多彩的。不仅各地形制有别,而且有年龄、婚否及盛装与常服之别。蒙古族服饰主要包括首饰、袍子、腰带、靴子四个部分,如下: 1.首饰 :

大致可分为头饰、项饰、胸饰、腰饰、手饰等五大类。头饰主要有头巾、帽子、头带、头圈、辫钳、辫套、头钗、头簪、耳环、耳坠等,多镶珠宝和银饰,显得雍容华贵。2.蒙古袍:

在内蒙古牧区,男女老幼一年四季都喜欢穿长袍,俗称“蒙古袍”。夏季穿单袍,春秋服装为夹袍,夹袍以棉布做成,也有以绸缎、平绒制作的,多红、黄、深蓝色。冬袍是毛料面的羊皮袍。男袍与藏族长袍基本相似。蒙古族女袍为对襟长袍,呈长方形,比较窄小,妇女节日礼服为对襟开长袍,外边套齐肩无袖长褂。男袍一般都比较肥大,女袍则比较紧身,其式样和颜色因地因人而略有差异。一般蒙古袍的特点是宽大袖长、高领、右衽,多数地区下端不开衩。农民多穿布衣,有开衩长袍、棉衣等,礼袍的边沿、袖口、领口多以绸缎花边;盘肠“、”云卷“图案或虎、豹、水獭、貂鼠等皮毛装饰。行可当衣,卧可作被。3.腰带 :

蒙古族服饰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多用棉布、绸缎制成,长三四米不等。色彩多与袍子的颜色相协调。男子扎腰带时,多把袍子向上提,束得很短,骑乘方便,又显得精悍潇洒。腰带上还要挂上”三不离身“的蒙古刀、火镰和烟荷包。女子则相反,扎腰带时要将袍子向下拉展,以显示出娇美的身段。有的地区扎腰带还有一定的讲究和规矩,未婚女子扎腰带,并在身后留出穗头,一旦出嫁,便是”布斯贵浑“代替腰带的是紧身的坎肩,以此来区分未婚姑娘和已婚妇女。4.蒙古靴子 :

蒙古人爱穿靴子,蒙古靴分分布靴、皮靴和毡靴三种,根据季节选用。布靴多用厚布或帆布制成,穿起来柔软、轻便。皮靴多用牛皮制成,结实耐用,防水抗寒性能好。其式样大体分靴尖上卷、半卷和平底不卷的三种,分别适宜在沙漠、干旱草原和湿润草原上行走。毡靴用羊毛模压而成。蒙古靴做工精细考究,靴帮、靴靿上多绣制或剪贴有精美的花纹图案。5.蒙古礼帽:

一般用精致呢料制作,是一种椭圆形的、四周有一圈宽边檐的帽子,多为黑色、棕色或灰色。帽筒前高后低,帽顶中央稍凹陷,帽筒与帽檐相接处,缀以花纹镶边。男子多戴深色礼帽,妇女们平时一般多罩头巾。头巾大约丈余长,颜色多种多样。质料有布、麻、绸、绢等。姑娘们喜欢将头巾缠在头上,然后在右侧挽一个小结,把头巾的穗头垂下来。已婚妇女们则用头巾包住头顶后,缠一圈,不留穗头。在庄重的场合还要戴上绣有丹凤朝阳、二龙戏珠等花纹图案的帽子。6.蒙古坎肩:

蒙古坎肩始于元代是蒙古长袍的一种外套。蒙古妇女穿坎肩,一般不扎腰带。坎肩无领无袖,前面无衽,后身较长,正胸横列两排纽扣或缀以带子,四周镶边,对襟上绣花。

四、饮食

蒙古族的传统饮食大致有四类,即面食、肉食、奶食、茶食。通常,蒙古族称肉食为“红食”,蒙语叫“乌兰伊德”;称奶食为“白食”,蒙语叫“查干伊德”(纯洁、吉祥、崇高之意)。而农区多以谷物蔬菜为主食,以肉食为辅。1.面食

酥油,蒙古语称”桃思“,系用鲜奶加一定数量酸奶作酵母打制而成的。炒面系将青稞炒熟后用石磨碾碎的熟青稞粉,水饼是将面饼放入锅中煮熟,捞出后加酥油、奶酪、糖拌匀的食品。炒米又称“蒙古米”,是用糜子米炒制而成的脆炒米和硬炒米。水饼是将面饼放入锅中煮熟,捞出后加酥油、奶酪、糖拌匀的食品。除此还有蒙古包子、蒙古馅饼等。2.肉食

手扒肉,主要吃法是不用筷子,用手抓食。即将牛、羊肉切成适当的小块,放入锅内加水和食盐烹煮,有的也配以佐料,开锅后即可捞出食用。风干肉,把肉切成细条,撒上盐沫,风干保存,以备春季或外出食用。灌肠,分为肉肠、血肠、面肠,肉肠灌人剁碎的羊心、肝、肺和肋部软肉,血肠灌人牛羊鲜血,面肠灌入面粉加动物油脂,煮熟后食用。全羊系蒙古族餐中之尊,将羊的四肢和头部连成整羊状,置于大盘或木板上,全羊呈爬伏状,把羊头置于佛像前的桌子上,连同全胴体一块煮熟。3.奶食

主要有:有黄油、奶皮子、奶酪、奶豆腐、奶油、奶渣、奶糕等。奶酪也叫奶豆腐,酸奶子是将取过酥油的奶水煮熟,使水分和奶酪分开,然后再挤去水分晾干后食用。奶皮子,是将新鲜牛奶用文火熬,至泛起泡沫停火,将冷却凝结于表面的奶脂挑放晾干。奶油,通常是将鲜奶装入桶、罐等容器中发酵,搅动直至奶和油分离,撇出来的白色油脂就是奶油。把奶油放入锅中加热并慢慢搅拌,可熬炼分离出一种黄色的油脂,这就是黄油。黄油下面的沉淀物叫酥油渣。1.茶食

传统饮料有茶水“哈日茄”·奶茶“苏台茄”·酥油茶“希日陶斯台茄”·酸奶子·面茶“珠通茄”和奶酒。茶水,是将无杂质的水用铜质器具煮沸,然后把捣成粉状的茶放入,再放入少许食盐即可饮用。奶茶,是将在已经熬成的茶水里,放入适量的鲜奶,使茶色由红变为乳白色即可。面茶,即先将青棵面或麦面用油炒熟,再把红茶水澄清倒入,搅动就可作成。马奶酒,将马奶收贮于皮囊中,搅拌数日后便乳脂分离发酵成酒。除这种发酵法外,还有酿制烈性奶酒的蒸馏法。另外蒙古族群众也喜欢饮用白酒。

五、居住

蒙古包是游牧民族独创的适合游牧生活的建筑杰作,”包“满语是”家“、”屋“的意思。在此之前的古代称蒙古包为”穹庐“、”毡帐“或”毡包“等。包为圆形穹顶,由网状编壁“哈纳”(墙部)、“陶脑”(天窗)、“乌尼”(顶部竿)、门、柱、外包毡子、牛毛绳等构成。蒙古包规格的大小,其基本构造都是一样的,是由每顶包所用编壁(一般高一米五六,长2米多)的数量来决定的,如4扇、6扇、8扇、10扇、12扇、18扇、24扇等等。普通牧民一般多住6至8扇编壁的。蒙古包高2米以上,直径5米左右,立包时,先选定地点,立起支架和门,然后以木杆连起天窗和支架,使整个框架张开呈伞状,毡片覆盖其上,用毛绳加以固定。包门一般向着太阳升起的地方,门帘镶有民族特色的花纹。内部西面是男子坐位,东面为妇女坐位,东南放水、奶及餐具;弓箭、猎枪等狩猎式具则放在西北方向。并用织锦布或地毯覆盖,门侧放碗架、炊具、酥油桶、挤奶桶等物,包中央是锅灶,上方和两侧铺地毯或毛毯。近年来,蒙古包的结构、材料等又有新的发展。有些地区出现了钢架结构的蒙古包,包的前后加开了窗户,使采光和通风性能更好。室内还增加了床、电视机、收音机等各种现代生活用品。还有许多蒙古族群众已在草场上建定居点,住上了土木结构或砖木结构的房屋。

六、出行 蒙古族的传统交通运输工具主要有役畜和车辆两种。役畜以马和骆驼为主,车辆为勒勒车。蒙古族素有”马背上的民族“之称,男女老幼都会骑马,放牧或外出都骑马。骆驼,蒙古语称它为”特莫“,是牧民们不可缺少的交通运输工具。可骑乘、可载货。勒勒车,古称”辘轳车“、”罗罗车“、”牛牛车“等,是北方草原上的古老交通运输工具。勒勒车轻便宜驾,适宜在草原、雪地、沼泽、沙滩上行走,可用来拉米、牛奶,搬运蒙古包和柴草等货物。行驶时可一辆辆排成长长的车队,首尾相连,如草原列车般行进在广袤的草原上,一个妇女或儿童即可驾驶七八辆至数十辆,承担全部家当的运输任务。除普通勒勒车外,蒙古族地区还有一些特制的、专用的勒勒车。如围有车棚、供人乘坐的”轿车“;安装有木柜,用以贮藏粮食、肉食的”库房车“;装有木槽、牛皮袋或铁桶等盛水工具的”水车“等等。近些年来,蒙古族人民,已不满足于使用这些传统的交通运输工具,许多家庭都购买了摩托车、拖拉机、汽车等现代化交通工具,生产生活更加方便、快捷,更加丰富多彩。

七、节庆

蒙古族人民的节庆活动主要有春节、那达慕大会、祭俄博,祭火,祭尚西(神树的意思),祭成吉思汗陵,祭苏鲁定等。

1.春节,白节,蒙古语称查干萨日(白月、正月),意为新年、春节。古代蒙古人以白色为纯洁、吉祥之色,故称春节为白节。白节在正月初一。过白节是从古代沿袭下来的习俗。元世祖忽必烈在位时,就非常重视过白节。腊月三十晚上,全家即穿上节日盛装,欢聚一堂,拜贺新年,彻夜不眠。通常全家老少先烧香拜佛,然后晚辈向长辈献哈达或磕头、敬酒、礼拜。初一清晨,家族亲友开始互相拜年,到正月十五或月底才结束。

2.”那达慕“,蒙古语音译,意为”娱乐“、”游艺“,是蒙古族传统的节日性群众集会,起源于十三世纪初。那达慕的主要内容就是进行被称为”男儿三艺“的摔跤、赛马、射箭等传统体育比赛,但更多的却已转向体育、文艺搭台,经济、贸易唱戏的新形式上来,参加者也不再限于蒙古族内部,而成为跨民族跨地域的一个丰富多彩的民族欢庆大会。现在的那达慕一般进行3至7天。”男儿三艺“活动不需要专门的场地、特殊的器材和固定的人数,随时随地都可进行。蒙古族摔跤比赛实行单淘汰制,一跤定胜负,失败者不允许再上场。摔跤手有专用服装,比赛前,双方都有人高唱挑战歌,摔跤手入场,退场时都要模仿雄鹰的动作。蒙古族赛马一般分为赛走马和赛奔马两种。赛走马是指让马跑对侧步(即前后蹄一顺交错前进),比马的速度、耐力、稳健和美观。赛奔马是比马的速度和耐力,以先到达终点者为胜。蒙古族射箭也分静射和骑射两种。弓箭以中靶的箭数多少评定名次,静射即指站立不动拉弓而射。骑射是指选手在特制的跑道上边骑马奔驰边拉弓而射。

3.祭俄博,祭敖包,敖包是蒙古语,意为堆子或鼓包。敖包通常设在高山或丘陵上,用石头堆成的一座圆锥形的实心塔,顶端插着一根长杆,杆头上系着牲畜毛角和经文布条,四方放着烧柏香的垫石,在敖包旁边还插满树枝,供有整羊、马奶酒、黄油和奶酪等。祭俄博时,先煨桑,然后由喇嘛念经,人们乘马脱帽,口颂佛经,绕俄博三圈,向山神鞠躬叩头,祈求山神保佑一方平安,风调雨顺,人畜兴旺。

4.祭火,是蒙古族最古老的祭祀活动之一。也就是祭火神、祭灶神。普通农牧民的祭火一般都在农历腊月二十三;贵族和台吉则在腊月二十四。有个别的地方秋季祭火。5.祭尚西(神树的意思),通常是在一棵孤独的神树下,用五颜六色的花布条把树枝装饰得特别艳丽,一位扮装的尚西老人盘膝坐在神树下,男女老少汇聚在周围拜祭尚西,并推选几名主祭人手捧哈达、美酒、奶食品,向尚西老人敬献。

6.祭成吉思汗陵,简称祭成陵。成吉思汗”一代天骄“是蒙古民族崇敬的民族英雄,蒙古民族祭祀成吉思汗的习俗,最早始于窝阔台时代,到忽必烈时代正式颁发圣旨,规定祭成吉思汗的各种祭礼,并使之日臻完善。

7.祭苏鲁定,苏鲁定是成吉思汗的军旗或军徽,蒙古民族最珍重的古代文物之一,苏鲁定是成吉思汗远征时所向披靡的旗徽,又是太平无事时的吉祥物。蒙古族在每年阴历三月十七日,都隆重举行祭苏鲁定的仪式。

八、礼俗

蒙古族是一个性格豪放,为人善良、忠厚的民族,他们有着很多本民族的传统礼仪和风俗习惯。1.婚礼生养

蒙古族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奴隶主或封建王公贵族常以纳妾为俗。一男一女结合成夫妻的婚姻形式是蒙古族群众历来的婚俗,同姓不婚。有转房制习俗,财产由幼子继承。蒙古族有抢婚和聘婚两种婚姻制度。抢婚是奴隶社会的一种婚姻形式。蒙古族进入封建社会,即普遍实行聘婚制。其过程是先男方要向女方求亲,后由男方家送给女方的聘礼,女方陪送女儿的出嫁嫁妆,接着是娶亲,新郎穿盛装到女方家后要逐一敬酒,行跪拜礼,再就餐。次日新郎和新娘起程离去。婚礼过程要经过拜火,祭灶,拜友,婚宴,歌唱。婚礼后新娘家来人到新郎家举行认亲仪式。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抢婚或包办买卖婚姻逐渐被淘汰,男女自由恋爱、自愿结合的新婚俗已蔚然成风。在婴儿出生后7~10日内举行洗礼,在幼儿3岁时要剪胎发礼。2.待客

蒙古族传统礼节,主要有献哈达、递鼻烟壶、装烟和请安等,当然现在还有鞠躬礼和握手礼。蒙古族人见面要互致问候”赛拜努(你好)“,请客人进入蒙古包时,总是立在门外西侧,右手放在胸部微微躬身,左手指门,请客人先走。客人进入蒙古包后客人跪坐后,家庭主妇便向客人双手敬献喷香的奶茶。蒙古族在斟茶时,茶碗不能有裂纹,一定要完整无缺;倒茶时,壶嘴或勺头要向北向里,不能向南(朝门)向外,茶不可倒得太满,也不能只倒一半;用手献茶的时候,手指不能蘸进茶里;给老人或贵客添茶的时候,要把茶碗接过来再添,不能让客人把碗拿在手里;茶和酒在未喝之前,不管什么时候,都要首先向天地、山水、火神等分别作为“德吉”敬献,之后才能开始倒茶等等。招待来客的佳宴有手抓羊肉和全羊席,同时摆上黄油、奶皮子、奶豆腐、奶酪、炒米等食品,供客人食用,并把哈达托着献给客人。献哈达是蒙古族人民的一种传统礼节。哈达是一种礼仪用品。拜佛、祭祀、婚丧、拜年以及对长辈和贵宾表示尊敬等都需要使用哈达。哈达以丝绸为料,一般为白色、浅蓝色和黄色。长度通常为五尺左右,宽度不等。有的绣有”云林“、”八宝"等民间花纹图案。对长辈献哈达时,献者略弯腰向前倾,双手捧过头,哈达对折起来,折缝向着长者;对平辈,双手平举递给对方;对小辈,一般将哈达搭在脖子上。敬鼻烟壶是蒙古族牧民的一种日常见面礼。鼻烟壶用玉石、象牙、水晶、玛瑙、翡翠、琥珀和陶瓷等制成。晚辈同长辈相见时,晚辈曲身鞠躬,双手捧着鼻烟壶,敬献长辈,长辈用左手接受,闻后归还。同辈相见时用右手相互交换鼻烟壶,双方闻后归还。客人告别时,全家出蒙古包欢送,祝客人一路平安,欢迎再次光临。现在的农区一般同汉族一样,炒各种菜加美酒招待客人。

九、丧葬

蒙古族有土葬、火葬、野葬、三种葬式。一般人行土葬,僧侣行火葬,牧区居民行野葬。

1.天葬是牧区盛行的一种葬式,又称野葬或弃葬。人死后,脱掉死者的旧服装,换上新衣或用白布缠裹全身,将尸体放在勒勒车上,赶车急行,尸体掉在哪里,那里就是吉祥的葬地。天葬后,死者的子孙一般49天内不剃发,不饮酒娱乐,路遇行人不寒暄,以示哀悼。

2.火葬是喇嘛教传入蒙古族地区后出现的一种葬式。为王公贵族、大喇嘛、官吏等人死后所采用。普通人死后,多数不实行火葬,只有患传染病或产妇死后,才进行火葬。火葬次日,由死者家属拣拾骨灰,有的把骨灰撒于山川、江河,有的装入坛罐中埋葬,以示永远悼念。

3.土葬是农区蒙古族普遍实行的一种葬式。蒙古族的土葬与汉族大同小异。人死后(或临终前),家人给死者更换新衣,将尸体放在木板上,用哈达罩其面,等待入殓。入殓时,尸体不能见太阳,一般在黄昏时刻,将尸体从窗户抬出去入棺。停放在院内,一般三至七天内出殡,出殡时死者的长子扛棺材大头,其余子孙抬小头,有的拉在灵车上,有的一直抬到墓地。到达坟地后,用吊绳把棺材放入墓穴。埋葬时,死者的子孙和近亲,围绕墓穴正反各转三圈,并用手抓土向墓穴撒去,然后大家一起铲土埋棺。

十、禁忌

1.宗教禁忌 忌直呼**和其他年长僧人的名字,人去世后不可再呼其名。

饮食禁忌 忌猎食怀孕和哺乳期的野生动物,不破损禽蛋,禁食奇蹄动物,忌用嘴啃肉,要用刀割。

2.生活禁忌忌端着灰盆接送客人和从人面前走动,与人交谈忌用高声或细声,妇女忌披发,忌帽子上打补丁,忌挖草皮、折树枝、践踏花草和连根拔植物,忌烧骨头和乱倒垃圾,向别人递交枪、刀时忌刀尖和枪口对着人,忌敲打餐具,忌用裂纹的碗。蒙古人忌讳吃狗肉,不吃鱼虾等海味以及鸡鸭的内脏和肥肉。

3.作客忌讳,路过蒙古包的时候,要轻骑慢行,以免惊动畜群;客人进蒙古包前,要注意整装,切勿挽着袖子,把衣襟掖在腰带上,要把马鞭子放在门的右方,并且要立着放;进蒙古包后,进门要从左边进,入包后在主人陪同下坐在右边,忌坐佛龛前面,忌跷腿、伸腿和躺卧;出蒙古包后,要走原来的路线不要立即上马上车,要走一段路,等主人回去后,再上马上车。

4.忌蹬门槛,是蒙古族禁忌之一。到牧民家做客,出入蒙古包时,绝不许踩蹬门槛。

5.病忌,牧民家里有重病或病危的人时,一般在蒙古包左侧挂一根绳子,并将绳子的一端埋在东侧,说明家里有重患者,不待客。

6.火忌,蒙古族崇拜火,认为火神或灶神是驱妖辟邪的圣洁物,所以人们进入蒙古包后,禁忌在火炉上烤脚,更不许在火炉旁烤湿靴子和鞋子,不得跨越炉灶或脚蹬炉灶,不得在炉灶上磕烟袋、摔东西、扔脏物。不能用刀子挑火、将刀子插入火中,或用刀子从锅中取肉。

7.水忌,也是蒙古族禁忌之一。蒙古人认为水是纯洁的神灵。忌讳在河流中洗脏衣服或向河流中扔脏物。

8.产忌,蒙古族妇女生孩子不让外人进产房。一般要在屋檐下挂一个明显的标志。生男孩子挂弓箭,生女孩则挂红布条。9.忌摸头,蒙古族忌讳生人用手摸小孩的头部。

10.忌打狗,到牧民家作客时,要在蒙古包附近勒马慢行,待主人出包迎接,并看住狗后再下马,以免狗扑过来咬伤人。千万不能打狗、骂狗,闯入蒙古包。

【1】蔡志纯 《蒙古族文化》[M] 呼和浩特: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89.1 【2】巴·苏和、宝音陶克涛 《蒙古文学发展概要》[M] 辽宁民族出版社,1996。【3】《蒙古族通史》[M]民族出版社,1991.9 【4】布林特古斯《蒙古族民俗百科全书》[M] 内蒙古科技出版社,1999.6 【5】布林特古斯主《蒙古族民俗百科全书》[M] 内蒙古科技出版社,1997.6 【6】王满都嘎 《蒙古文论史(17-20世纪初)》[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6 【7】牧寒编 《内蒙古湖泊》 [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5 【8】巴·格日勒图《蒙古文论史研究》[M]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8 【9】巴·格日勒图《蒙古文论精粹》[M] 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85 【10】巴·苏和《蒙古族古代文论研究概述》[J]内蒙古民族师范学院科研处 2000.5

下载与建筑有关的几个汉字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与建筑有关的几个汉字.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汉字与对联文化[本站推荐]

    汉字和对联文化 我国的悠久文化,主要依靠汉字流传至今。汉字是华夏文化的重要载体, 没有汉字,中华民族的普遍认同感,炎黄子孙的强大凝聚力是不可想像的。以方块字、单音节为特......

    汉字与人生的整理

    2014—2015尹高 高三语文作文课案 使用时间: 周编制人: 审核人:领导签字: 班级:小组: 姓名: 教师评价: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汉字听写大会”举办得如火如荼,很多我们平时不以为然的字,真......

    《汉字与中国文化》学习心得

    《汉字与中国文化》学习心得 因为平时喜欢阅读和写作,对中国文化也比较感兴趣,于是选修了《汉字与中国文化》这门课程,怀着对汉字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崇敬与好奇走进课堂,本以为这......

    汉字与文化感想

    汉字从属于汉文化,是汉文化的一部分,它是汉民族为了交流思想、传递和保存信息,在漫长的时间里不断创造出来的书写汉语的符号系统。它的发生、发展和演变都要受到其它文化因素的......

    汉字与识字教学

    选择这个话题原因是暑假期间有个很火的节目,《汉字听写大会》有三十二只参赛队伍,获得冠亚军的是杭州外国语学校学生。白岩森调侃说:“原先以为自己的英语学得不好,汉语还不错,看......

    汉字简化与教学

    汉字简化与教学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从甲骨文到现行汉字,汉字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回顾整个演变历程,可以发现汉字发展的总体趋势是简化。从1909年陆费......

    音乐与建筑(范文模版)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古希腊神话中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有一个歌手名叫奥尔菲斯,他的歌声有股神奇的魅力,能叫鸟兽起舞,能使木石着魔。有一天,他对着山岗一边弹起里拉琴一边引吭高歌,他......

    建筑与艺术设计系

    本系简介 南华工商学院建筑与艺术设计系始创于1995年(1995年开设工民建专业,1996年开设建筑与装修专业并成立建筑与装修系,2002年更名为环境艺术系,2013年4月更名为建筑与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