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汉字与人生的整理
2014—2015尹高 高三语文作文课案
使用时间:
周编制人:
审核人:
领导签字:
班级:
小组:
姓名:
教师评价:
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汉字听写大会”举办得如火如荼,很多我们平时不以为然的字,真正动笔去写的时候却又不知从何下手,提笔忘字成了我们这个忙碌社会中人们的一大特点。实际上我们自习琢磨一下,我们的汉字是充满了无限的妙处的:横平竖直,撇飘捺逸,既有方块的稳重又有灵动的波折美。字亦如人,字的结构,笔画的搭配何尝不是我们做人的准则呢?
请选择一个角度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准套作,要紧扣材料,文体不限。
【写作提示】本材料强调了汉字的:横平竖直,撇飘捺逸。横平竖直使汉字稳重,撇飘捺逸使汉字有灵动的波折美。而且汉字就试着横平竖直,撇飘捺逸的完美搭配结合。所以在审题时,立意为做人就该像汉字一样横平竖直,要有担当,要有原则;立意为做人应该有撇飘捺逸的变通美和灵动美也可以;最佳立意为了人要有横平竖直的一面,也要有撇飘捺逸,即要做到刚柔相济。材料虽然是写的有关汉字的问题,但是材料最后由笔画的搭配想到了做人的准则,这就是命题的所指。本文写成议论文比较好操做一些。
【例文】
柔相济,成就大写人生
陈文怡
汉字的笔画结构充满着我们传统的审美哲学,横平竖直,撇飘捺逸就是我们对阴阳和谐美追求的真实体现。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做人也如我们汉字笔画的搭配,只有横平竖直的刚就近乎暴,只有撇飘捺逸的柔就近乎懦,所以我们要做到刚柔相济,才能演绎属于我们的完美人生。
我们都说男人就要有阳刚志气,其实也有“无情未必真豪杰,恋子如何不丈夫”的至理。都说女人是柔弱的,但是我们又知道每一个母亲又是坚强的。可见一个人在该阳刚的时候要有自己的担当和坚持,在该柔的时候就该感性和温情。综观历史和现在,真正能够在我们心中留下印象的,不是那些铁板一样的硬汉,而是能够融刚与柔于一身的人。
投身汨罗的屈原在楚国灭亡后不愿与人同醉,不愿与世皆浊,是多么的决绝与刚强,但是他心底有一块柔得无法再柔的空间,那是给楚国的,是给楚王的。他是那样的爱着自己的祖国,是那样忠心于自己的君主。正是这份柔让屈原能够刚烈地选择了不苟活,这是一个活得真实,敢爱敢恨的人!正是这份刚柔相济的真实让他穿越历史的时空将每一个脚步踏响在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心中。
楚霸王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即使在临死前也能在敌军中临危不惧,连杀敌人数将,何等刚猛顽强。但是我们往往记住的是那句“虞兮虞兮乃若何”的牵挂和无奈,这里没有刘邦“若烹汝父,分我一杯羹”的无赖和绝情。这是一个充满真性
情的汉子,他爱得淋漓,恨得彻底。后世的《霸王别姬》之所以久演不衰正是人们对这种刚柔相济的真性情的肯定和赞美。
鲁迅似乎有一种与生俱来桀骜不驯的一面,他的头发直竖着,他的胡子是浓密的,他的文笔是犀利,他的战斗是彻底的。但是那只是他刚的一面,“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才是他的真性情,“两地书”中展示的是多情的鲁迅,《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纪念》那是慈父般的鲁迅,《阿长与山海经》中是充满童稚的鲁迅。所以鲁迅征服我们的不仅仅是他的文字,更有他刚柔相济的人格魅力。
我们的上届总理温家宝同志既有面对汶川地震灾难指挥若定、坚信多难兴邦的刚的一面,也有面对受灾群众潸然泪下的温柔一面。亲民总理留给我们的是坚强和温暖。
历史总是缓慢的前行着,总有一些人会给我们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而这些印象往往带有刚柔相济的人性美,正如汉字笔画的横平竖直,撇飘捺逸完美结合。就让我做一个刚柔相济的人,来演绎属于我们自己的大写人生!
写好人生大字
姚金丽
汉字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它的结构既方正稳重又灵动飘逸,这不正是交给我们做人的道理吗?我们的人生也要像那汉字,稳重又灵动。
我们每个人手中都有一支笔,我们用它来书写自己的人生,字的结构完全由自己决定,方方正正的字是稳重的人生,灵动的字是洒脱随性的人生。那么,古来圣贤都是如何书写人生的呢?
陶渊明年轻时身处官场,心中怀着仕途光明的幻想,想在这里书写自己稳稳当当的人生。可是,现实是残酷的,他无法书写平实稳重的人生。于是他转向田园,开垦荒地,有“方宅十馀亩,榆柳荫后檐”。在自己的小天地里,他自得悠闲,乐趣无限。此时,他的人生被书写的灵动飘逸,随心所欲。
陶渊明的人生很丰富,有在官场奋斗的平稳坚实,也有身在田园的舒适与安逸。他的人生字写的好,稳重又灵动,让自己无悔。
毛泽东是我们的领袖,更教给我们如何写好人生字。他领导人民反封建,寻光明,这个过程是漫长又艰难的,没有稳重的脚步如何能够走到胜利的终点?毛泽东是一个很好的人生谋划师,他没有急功近利,没有骄傲自负,而是一步一步地领导着人们斗封建,过草地,走雪山,他的脚步坚定又平稳。他为自己也为中国人民书写了一段平稳的人生。他的生命中不仅有稳重,还有洒脱与灵动,“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这不正是他飘逸人生的见证吗?
毛泽东,一代风流人物,告诉我们书写人生就像是书写汉字,需要有稳健的笔画,也要有灵动飘逸的笔画。
在官场上,陶渊明稳重,在巨大的困难面前,毛泽东稳重,这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但是在田园里,在胜利时,他们又都能随性,放纵自己,让憋闷太久
2014—2015尹高 高三语文作文课案
使用时间:
周编制人:
审核人:
领导签字:
班级:
小组:
姓名:
教师评价:的心尽情舒展,他们的生命就像是一条奔赴大海的小河,在平坦处缓缓流淌,表现出一份静美,在峡谷处又能尽情激荡,上下翻滚。
书写人生就像写字,需要有方方正正的结构,也需要挥洒自如的笔画,只有这样,人生这张纸才会充实,这样的人生才是完整无缺的。
横要平,竖要直
王雨婷
横平竖直,字的结构才会显得平稳,不倾斜,不摇晃。生活就像绘字,横平竖直,不急不躁,稳重处事,才能站得稳,不跌倒。
周恩来提笔绘字,横平竖直,绘出中华民族屹立不倒的自尊。外交的过程波折重重,刚刚起步的中国更是频频受到大国的欺压与无视,外交大使周总理却用自己的理智与沉稳巧妙地化解了一次又一次的“外交危机”,并向全世界显出中华民族自尊的强力与不可凌辱性,树立了中国国际上的威望,而对外交大会激烈的争战,危急紧张,周恩来始终保持有冷静,理智的想出化解的方法,如同写字时的不急不躁,横平竖直才能得到结构稳定的效果。周恩来达到了让中华民族的自尊屹立不倒的效果。
国家大事方面的横平竖直,显示出细节方面更应“横平竖直”,做到基础的稳定,面对大事件时才能习惯的稳重。
细节中的稳重,自然中是存在的。蝶的化茧成蝶就是这样的,在蛹中等待的过程是艰难而又枯燥的,黑暗中的压抑被束缚的恸哭都会极大的促进蝶提前而出,但是蝶是稳重的,它有耐心的等待着,等待着。。。日复一日的坚持与忍耐让它在最终获得了健康而又美丽的生命,蝶的等待与写字时的横平竖直是一样的,如果不稳重,急进求取,蝶提前而出,它就不能舒展翅膀流连于花丛,而是在短暂中结束自己的生命,就像写字的横不平,竖不直,就会给人一种摇晃,随时都可能倒下来的感觉,蝶都懂得“绘字”的准则,那么我们人类做到了吗?
横平竖直,不是人类做不到,而是有一部分人在当今物欲横流的时代特征下所表现出来的浮躁与急进之风,让他们为自己写的字显得摇摆,不稳重,闯红绿灯,不顾危险,知识因为受不了几秒钟的等待,这是不稳重的,职场工作,不顾原则,只是不甘心碌碌平庸,这是不稳重,插队挤队,只是不想在最后买不到,这同样是不稳重,他们有的人或失去了生命,或丢失了自己,或收到了谴责,得不偿失,几秒钟的不能等待让他们在一定的范围内落后于人,无论是从道德高度还是修养高度。横不平,竖不直的字是不好看的,不稳重的,就像人生是不完美的。
多份“横平竖直”的耐心稳重,我们才能脚踏实地,稳步的走过一个个人生的站点。
曲直结合 刘正梅
人生于世,会遇到无数挫折,面对它们,我们应有曲直结合的态度,该正直坚强时不屈不挠,该顺从妥协时便弯曲接受。殊不知,只有曲直结合,才能描绘生命的丰富与多彩。
做人如写字,只有坚挺笔直配以弯曲波动,才会有最佳的效果,品味汉字,品读人生,曲直结合,秀出辉煌。
曲直结合,让人生更精彩。
伟大诗人陶渊明便用他的人生准则,像我们诠释了直与曲的重要性,面对生活贫困,他丝毫不抱怨,而是坚强面对,正直做人,顶天立地,于是便有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千古佳话,面对仕途不顺,他没有就此而一蹶不振,而是坦然乐观地接受现实,弯曲自己那高傲的心,俯下身来,扎根到田园中去,因此才有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淡自然。正是因为他懂得做人需曲直结合,才能将事情做得恰到好处,并最终为自己谱写了不朽的华章。
曲直结合,让梦想展翅飞。
发明大王爱迪生一生发明无数,为人类社会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在这背后的困难,我们又知多少?面对一次实验的失败,他没有放弃与失望,而是直面挫折,直面自己的每一个错误,然后再去改正,改变自己的思路,寻找新的方法,因为他知道人生需要曲直结合,该直视时就直视,该变通时就变通,该圆滑时就圆滑,而不是一条路走到黑。因此他才能收获如此丰硕的的成果。是直,让他坚强,是曲,让他灵活。
曲直结合,让生命绽放光芒。
少年刘伟在一次车祸中不幸失去双腿,但她并没有为此丧失生活的信心,虽然他再也不能奔跑了,但是他认为生命在,便好,他知道,他要做个直面生活的人,做个直面磨难的人,正直会让心灵永远充满活力,而正直并不是意味着顽固与执拗,变化的正直让人更智慧,弯曲自己的心灵,改变自己的思想,去接受另一个美好的事物——音乐,不也是很美好吗?因此,他便开始了努力对音乐的学习,并最终取得佳绩。
直是一种坚定,一种坚强;只是一种变通,一种灵动。生活需我们用心对待,该曲时曲,该直时直,那样我们才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
为人处事,曲直结合,那样,你的人生才会如美妙的方块字一样,稳重又灵动,端庄又飘逸。
第二篇:汉字,道尽人生真谛!
汉字,道尽人生真谛!
汉字是最古老而最具有生命力的文字,博大精深,它蕴含着我们老祖宗的深刻智慧,以及丰厚的人生哲理。汉字,道尽人生真谛!
1、停:暂时的停下,是为了更好地前行(“停”,是为了更好地走,这就是“停”字中的人生智慧。驿道,每隔一段距离,便有一个亭子,古人在驿道旁建造亭子,是为了让人们暂时停下疲累的脚步。在“停”中补充体力、蓄积精神,好让后面的路走得更轻松、更快捷。)。
2、劣:差人一等,是因为比别人少出了力(“劣”的构造就很有意思:什么是“劣”呢?“劣”就是比别人“少”出了“力”。人生的优劣,不是先天决定的,而是后天形成的。你比别人差,不是本质就差、生来就差,而是后天懈怠、懒惰,不肯比别人付出更多努力的结果。上帝是公平的,你的付出和努力,决定着你人生的优劣。)。
3、路:就在各自的足下(“路”字的左边是一个“足”,右边是一个“各”:人生之路,就在我们“各”自的“足”下。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就是这个道理。每个人都能走出一条人生之路来,但要自己走,不能指望别人。)。
4、舒:舍得给予别人,自己就能收获快乐(“舒”字,左边是舍得的“舍”,右边是给予的“予”,就是舍得给予的意思。所谓“舒心”,就是“舍得给予别人,自己就能收获快乐”。)。
5、道:首要的,是迈开脚去走(“道”字,由一个“走”字底和一个首要的“首”字组成。要走出一条人生之“道”来,首要的,是迈开脚去走。理想、信念、毅力、坚持、机会很重要„„但如果你不迈开脚去走,不去行动,这一切都将等于零。)。
6、患:心多,不是好事(“患”字,上面是一个“串”,下面是一个“心”,连起来就是一“串”的“心”,就是心多的意思。一个不能“一心”对待得失的人,什么也想要,什么也怕失去,怎么不会心生忧虑呢?一个不能“一心”对待做事的人,什么也想做,三心二意,怎么可能做成事呢?一个不能“一心”对待别人的人,对别人总是多疑、猜忌,不做坦荡荡的君子,而做长戚戚的小人,怎么会是一个健康的人呢?)。
7、夸:自大的人,最终要吃大亏(“夸”字,上面是个“大”,下面是个“亏”,理解和解释为:一个自大的人,最终是要吃大亏的。一个自大的人,必定是在用他的自大来掩盖他的无知和无能。一个不知道用行动去改变自己的无知和无能,而是用自大去掩盖的人,那只能永远无知无能下去,最终必定会在不断地膨胀和越来越莽撞中,吃大亏。)。
8、途:给别人留有余地,自己才有路走(“途”字由“走”和“余”构成,理解和解释为:给别人留有“余”地,自己才有路“走”。有些人爱斤斤计较,睚眦必报,因此把人际关系弄得很糟,做起事来就只能处处受挫和碰壁。)。
9、海:大海,来自每一滴水(“海”字的写法:“海”,来自“每”一滴“水”。是一滴又一滴的水,汇聚成了一片汪洋大海。成就人生的大海,也要从“一滴水”又“一滴水”般的小事开始,做好了那些小事,才能成就人生的伟大。大海之所以博大,是因为可以包容含藏“每”一滴“水”。如果是一个小水洼,能容的水就有限。这就是“有容乃大”,告诉我们谦虚包容才能大成的道理。)。
10、怕:恐惧,是因为内心空虚(“怕”字,由“心”和“白”构成。什么人才会“怕”和恐惧?内“心”一片空“白”的人,即内心空虚之人。怎样才不会害怕、不会恐惧?当他懂得不断地用学习、工作、事业、理想、信念和爱来填充自己的内心,去驱走内心的空虚,让自己充实起来,自然也就不会怕、不会恐惧了。)。
11、忙:一忙,就把心给丢了(“忙“字,“心”“亡”为“忙”,指人一忙,“心”就丢了。一个行色匆匆忙着的人,往往是一个无“心”之人。忙中出错、忙中出乱,就是因为忙着忙着就把“心”给丢了。一个不带着“心”、无“心”做事的人,如何不会犯错出乱?焦虑、浮躁、不安、匆忙,最容易丢失一个人的“心”。)。
12、赢:要成赢家,要有五种素质(“赢”字由亡、口、月、贝、凡五部分组成,这就是人生赢家必备的五种素质和能力——亡,危机意识;口,沟通能力;月,时间观念;贝,取财有道(贝壳是最古老的货币之一);凡,平常心态。具备了这五种素质和能力,再加之努力奋斗,定会走向成功,成为人生赢家。)。
12个汉字,道尽人生真谛!
2017-01-06 郑州教育百师通
汉字是最古老而最具有生命力的文字,它蕴含着我们老祖宗的深刻智慧,以及丰厚的人生哲理。看看这12个汉字,简直是道尽人生真谛!
1、停:暂时的停下,是为了更好地前行
中国古代的驿道,每隔一段距离,便有一个亭子。
古人在驿道旁建造亭子,是为了让人们暂时停下疲累的脚步,在“停”中补充体力、蓄积精神,好让后面的路走得更轻松、更快捷。“停”,是为了更好地走,这就是“停”字中的人生智慧。
2、劣:差人一等,是因为比别人少出了力
人生的优劣,不是先天决定的,而是后天形成的。汉字“劣”的构造就很有意思:什么是“劣”呢?“劣”就是比别人“少”出了“力”。你比别人差,不是本质就差、生来就差,而是后天懈怠、懒惰,不肯比别人付出更多努力的结果。上帝是公平的,你的付出和努力,决定着你人生的优劣。
3、路:就在各自的足下
“路”字的左边是一个“足”,右边是一个“各”——人生之路,就在我们“各”自的“足”下。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说得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每个人都能走出一条人生之路来,但要自己走,不能指望别人。
4、舒:舍得给予别人,自己就能收获快乐
“舒”字,左边是舍得的“舍”,右边是给予的“予”,就是舍得给予的意思。所谓“舒心”,就是“舍得给予别人,自己就能收获快乐”。
5、道:首要的,是迈开脚去走
“道”字,由一个“走”字底和一个首要的“首”字组成。这告诉我们,要走出一条人生之“道”来,首要的,是迈开脚去走。理想很重要,信念很重要,毅力很重要,坚持很重要,机会很重要„„但如果你不迈开脚去走,不去行动,这一切都将等于零。
6、患:心多,不是好事
“患”字,上面是一个“串”,下面是一个“心”,连起来就是一“串”的“心”,也就是心多的意思。
一个不能“一心”对待得失的人,这也想要、那也想要,这也怕失去、那也怕失去,怎么不会心生忧虑呢?
一个不能“一心”对待做事的人,这也想做,那也想做,三心二意,怎么可能做成事呢?
一个不能“一心”对待别人的人,对别人总是多疑、猜忌,不做坦荡荡的君子,而做长戚戚的小人,怎么会是一个健康的人呢?
7、夸:自大的人,最终要吃大亏
“夸”字,上面是个“大”,下面是个“亏”,可以这样理解和解释——一个自大的人,最终是要吃大亏的。
一个自大的人,必定是在用他的自大来掩盖他的无知和无能。一个不知道用行动去改变自己的无知和无能,而是用自大去掩盖的人,那只能永远无知无能下去,最终必定会在不断地膨胀和越来越莽撞中,吃大亏。
8、途:给别人留有余地,自己才有路走
“途”字由“走”和“余”构成,可以这样理解和解释——给别人留有“余”地,自己才有路“走”。有些人爱斤斤计较,睚眦必报,因此把人际关系弄得很糟,做起事来就只能处处受挫和碰壁。
9、海:大海,来自每一滴水 看看“海”字的写法:“海”,来自“每”一滴“水”。是一滴又一滴的水,汇聚成了一片汪洋大海。成就人生的大海,也要从“一滴水”又“一滴水”般的小事开始,做好了那些小事,才能成就人生的伟大。反过来说,大海之所以博大,是因为可以包容含藏“每”一滴“水”。如果是一个小水洼,能容的水就有限。这就是“有容乃大”,告诉我们谦虚包容才能大成的道理。
10、怕:恐惧,是因为内心空虚
“怕”字,由“心”和“白”构成。什么人才会“怕”和恐惧?就是那些内“心”一片空“白”的人,即内心空虚之人。
那么怎样才不会害怕、不会恐惧?当他懂得不断地用学习、工作、事业、理想、信念和爱来填充自己的内心,去驱走内心的空虚,让自己充实起来,自然也就不会怕、不会恐惧了。
11、忙:一忙,就把心给丢了
“忙“字,“心”“亡”为“忙”,指人一忙,“心”就丢了。一个行色匆匆忙着的人,往往是一个无“心”之人。
忙中出错、忙中出乱,就是因为忙着忙着就把“心”给丢了。一个不带着“心”、无“心”做事的人,如何不会犯错出乱? 焦虑、浮躁、不安、匆忙,最容易丢失一个人的“心”。
12、赢:要成赢家,要有五种素质
“赢”字由亡、口、月、贝、凡五部分组成,这就是人生赢家必备的五种素质和能力——亡,危机意识;口,沟通能力;月,时间观念;贝,取财有道(贝壳是最古老的货币之一);凡,平常心态。具备了这五种素质和能力,再加之努力奋斗,定会走向成功,成为人生赢家。
中国的汉字果然博大精深,感谢老祖宗留给我们的珍贵文化!
第三篇:汉字与酒文化
汉字与酒文化
汉语言文学0806 曾晓燕 20080101036
汉字历史悠久意义重大这是众所周知的,而酒文化与汉字两者的关系可谓源远流长,息息相关。我国酿酒的历史很久远,可以说是与种植生产同步的。据说殷朝人特别喜欢喝酒,纣王就曾‚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为长夜之饮‛(见《史记•殷本纪》)。据说殷即因此而灭亡。《尚书》中的《酒诰》,就是周成王告诫殷的遗民要以纣为鉴,不要沉湎于酒的。现代出土的殷代酒器极多,说明当时饮酒的风气的确很盛。其实喝酒并不是殷人独有的嗜好。例如在《诗经》里就有很多地方提到酒:
为此春酒,以介眉寿。(《豳风•七月》)春酒为冬天酿制至夏始成的酒。
有酒湑我,无酒酤我。(《小雅•伐木》)这是说王有酒,就给我喝清酒,王若无酒就给我喝一宿酿成的酒。(湑:xǔ,许。经过过滤的酒。酤:gū,姑。一宿而成的酒。)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小雅•鹿鸣》)宾既醉止,载号载呶。乱我笾豆,屡舞僛僛。是日既醉,不知其邮。侧弁之俄,屡舞傞傞。(《小雅•宾之初筵》)这是描写周幽王与大臣们饮宴喝醉后的丑态。(呶:同闹。傲:qī,欺。僛僛:歪邪的样子。邮:过失。俄:倾斜的样子。傞:suō,缩。傞傞:不能自止的样子。)如果我们再结合其他文献考查,就可以清楚地看出,酒同样是周朝贵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例如《左传•昭公十二年》写晋、齐两国国君行投壶之礼,晋之大夫荀吴说:‚有酒如淮,有肉如坻。‛齐侯说:‚有酒如渑,有肉如陵。‛这说明他们何尝不希望有酒池肉林。历史上曾经专门谴责殷人沉湎于酒,其实是不公平的。古代的文士中有很多贪杯豪饮的人,‚不胜杯杓‛者寥寥,女作家也不例外。他们不但喝酒,而且写酒、歌颂酒,好像酒以及有关酒的题材真的能够浇其胸中块垒、启其神妙的文思。酒几乎成了古代文学创作的‚永恒的主题‛。
古代作品中所描述的喝酒情况,有的很吓人。例如樊哙在鸿门宴上立饮斗卮酒,而且表示还能再喝;唐代的王绩号称斗酒博士:他能每天喝一斗酒;宋代的曹翰酒量更大,喝了好几斗酒后仍然十分清醒,‚奏事上前(皇帝面前),数十条,皆默识(记住)不少差。‛与这些人相比,李白斗酒诗百篇、武松过景阳冈之前一饮十八碗也就算不得什么了。其实古人之所以能喝这么多酒,奥秘在于古代的酒并不是烈性的。
古代的酒一般都是黍、秫煮烂后加上酒母酿成的,成酒的过程很短,而且没有经过蒸馏,其所含酒精量远远不能跟‚老窖‛、‚陈酿‛、‚二锅头‛比。陶潜《和郭主簿》之一:‚春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杜甫《羌村三首》:‚赖知禾黍熟,已觉糟床注;‛‚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这些诗句不但告诉了我们造酒的原料,而且还说明酒是诗人或农民自酿自饮的。
烈性酒在我国出现得较晚,至早不过南宋。淡酒也有浓烈程度的不同。酿造一宿即成的叫酤,也叫醴(Lǐ,礼),其味甜。现在的糯米甜酒、醪(Láo,劳)糟即与醴相似,不同的是原料,今之醪糟系用黏稻(糯米),古代则不一定。《礼记•丧大记》:‚始食肉者先食干肉,始饮酒者先饮醴酒。‛这是说父母死后二十五个月行过‚大祥‛祭可以结束疏食饮水的服孝生活,但需有个过渡:第一步不可食鲜,也不可大开酒戒过瘾,应由酒味不浓的醴开始。《汉书•楚元王传》:‚初,元王敬礼申公等,穆公不耆(嗜)酒,元王每设酒,常为穆生设醴。‛这也是因为醴‚没劲儿‛,适合不好饮酒的人喝。‚醪‛字在古代是指较为醇厚的酒。《史记•袁盎列传》: ‚袁盎使吴见守(被软禁),从史适(恰好)为守盎校尉司马,乃悉以其装赍(资)置二石醇醪,会天寒,士卒饥渴,饮醉,西南陬(Zōu,角落)卒皆卧,司马夜引袁盎起,曰:‘君可以去矣,吴王期(预定好)旦日斩君。‛’这恐怕是用灌酒法越狱的最早记录,而其所用的是醪,可见醪的酒力不小。
历时较长、经多次酿制加工的酒叫酎(zhòu,宙)。《礼记•月令》:‚孟夏之月……天子饮酎,用礼乐。‛郑玄注:‚春酒至此始成,与群臣以礼乐饮之于朝,正尊卑也。‛这就是说酎与春酒同实而二名。汉代的‚饮酎‛则是一种祭祀:春酒酿成时皇帝用以献于宗庙。《汉书•景帝纪》:‚高庙(汉高祖刘邦的庙)酎,奏《武德》、《文始》、《五行》之舞。‛颜注引张晏曰:‚正月旦作,八月成,名曰酎……至武帝时因八月尝酎,会诸侯庙中,出金助祭,所谓‘酎金’也。‛所谓正月旦作、八月成,是就汉代历法而言。汉以夏历十月为岁首,则其八月为夏历五月,十月为孟冬(冬季第一个月),五月为仲夏(夏季第二个月),符合上文所说的春酒酿造的时间,只不过汉代的‚饮酎‛之祭迟于《月令》所说的天子‚饮酎‛一个月而已。酎金的规定自汉武帝(一说文帝)时实行以后,几乎又成了中央政权削弱诸侯势力、剥夺诸侯封地的借口。《史记•平准书》: ‚至酎,少府省(检验)金,而列侯坐酎金失侯者百余人。‛《集解》引如淳曰:‚《汉仪注》:‘王子为侯,侯岁以户口酎黄金于汉庙,皇帝临受献金以助祭。大祀日饮酎,饮酎受金。金少不如斤两,色恶(成色不好),王削县,侯免国。‛《汉书•东方朔传》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初,建元三年,[汉武帝]微行(改装外出)始出……微行常用饮酎已。八九月中,与侍中、常侍、武骑及待诏,陇西北地良家子能骑射者,期诸殿门——故有期门之号自此始——微行以夜,漏下十刻乃出。‛其中‚微行常用饮酎已‛,意思是武帝偷偷出宫游猎常常是在‚饮酎‛之祭行过之后,所以下句说‚八九月中‛。汉之八九月正是盛夏,庄稼遍地,所以当武帝及其从人‚驰骛禾稼稻秔之地‛后,‚民皆呼号骂詈‛。
比醪、酎更烈的酒叫醲(nóng,农)、醇。《说文):‚醲,厚酒也。‛‚醇,不浇酒也。‛厚即酒味厚、酒性烈;不浇即不掺水,也就是酒精度数高。《说文》还有‚醹(rǔ,乳),厚酒也‛、‚醇(róng,荣),重酿酒也‛,这也是较烈的酒,而酙与酎同类。但在古代文献中醋、酮很少见,酿、醇多用为形容词,表示酒的品质。《诗经•大雅•行苇》:‚曾孙维主,酒醴维醻。酌以大斗,以祈黄耇。‛(曾孙:指周成王。大斗:柄长容积大的舀酒斗杓。黄:指黄发,高寿之征。耇:gǒU,苟。老。黄耇即老人。)枚乘《七发》:‚饮食则温淳甘膬,腥醲肥厚。‛(腥:chéna,呈,也是肥的意思。厚:也指酒浓。)《史记•曹相国世家》:‚卿大夫已下吏及宾客见[曹]参不事,来者皆欲有言。至者,参辄饮以醇酒。‛ 《后汉书•仲长统传》:‚三牲之肉,臭而不可食;清醇之酎,败而不可饮。‛
酒酿成时汁与渣滓混在一起,是混浊的,若经过过滤,除去渣滓(糟),就清澈了,所以古人常说浊酒、清酒。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今但愿守陋巷、教养子孙,时与亲旧叙离阔、陈说平生,浊酒一杯,弹琴一曲,志愿毕矣。‛杜甫《登高》:‚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显然,浊酒是较低级的酒。‚清酒‛一词有两种含义,一是滤去渣滓的酒。《后汉书•南蛮传》:‚[秦昭襄王刻石]盟曰:‘秦犯夷,输黄龙一双;夷犯秦,输清酒一钟。’夷人安之。‛《三国志•管辂传》注引《管辂列传》:‚瑯玡太守单子春雅有材度,闻辂一黌(hóng,洪。学校)之俊,欲得见。辂父即遣辂造(往)之……辂问子春:‘……辂既年少,胆未坚刚,若欲相观,惧失精神,请先饮三升清酒,然后而言之。’子春喜之,便酌三升清酒,独使饮之。‛另一种意思是专指祭祀所用的酒,其实也就是醪、酎、春酒。《周礼•酒正》:‚辨三酒之物,一曰事酒,二日昔酒,三日清酒。‛郑玄注:‚郑司农云:‘事酒,有事而饮也;昔酒,无事而饮也;清酒,祭祀之酒。’玄谓事酒酌有事者之酒,其酒则今之酵酒也;昔酒,今之酋久白酒,所谓旧醳者也;清酒,今中山冬酿接夏而成。‛(醳:yì,意。新酿的较醇的酒。酋:在这里也是久的意思。)祭祀用的酒又叫清酌。《礼记•曲礼下》:‚凡祭宗庙之礼……酒曰清酌。‛韩愈《祭柳子厚文》: ‚维年月日,韩愈谨以清酌庶羞之奠,祭于亡友柳子厚之灵。‛
古代的酒也有糯米做的,当糟滓未经滤出时,即泛出白色,因而浊酒又称白酒。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陇西行》:‚清白各异樽,酒上正华疏。‛现在上海人喝的白酒就还是古之浊酒,而在北方,白酒早已指烈性的烧酒了。
酒的过滤叫漉(là,路)。《南史•陶潜传》:‚郡将候潜,逢其酒熟,[潜]取头上葛巾漉酒,毕,还著头上。‛陆游《野饭》:‚时能唤邻里,小瓮酒新漉。‛浊酒也可以由其自行沉淀而稍清。杜甫《羌村三首》:‚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 在古书中我们还可以见到酒变酸的记载,这在喝惯了烧酒的人似乎是不可理解的。其实道理很简单:酒中杂质多,糖分多,放久了自然会变酸。《晏子春秋•内篇上》说:‚人有酤(同沽,卖),为器甚洁清,置表(标志,即酒幌子)甚长‛,但是因为家里养的狗太凶,没有人敢来光顾,因而‚酒酸不售‛。又《内篇谏下》:‚酒醴酸,不胜饮也(酒多得喝不完)。‛
最迟到唐代,酒的品种就很多了。王翰《凉州曲》中‚葡萄美酒夜光杯‛的名句已经是人们所熟知的了,而有些酒则只是在诗文中保留其名,而其酿制方法早已失传,甚至这些酒的味道、颜色等等特色也已无法考证。例如《汉书》上提到了‚百末酒‛、‚挏马酒‛(见《礼乐志》),南北朝有石榴酒、梅花酒(见梁简文帝等人诗、《四民月令》),以后又有琥珀酒、金银酒、紫驼酒等。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五中提到:‚唐人喜赤酒、甜酒、灰酒,皆不可解。李长吉云:‘琉璃钟,琥珀浓,小槽酒滴珍珠红。’白乐天云:‘荔枝新熟鸡冠色,烧酒初开琥珀香。’杜子美云:‘不放香醪如蜜甜。’陆鲁望云:‘酒滴灰香似去年。’‛宋人已觉‚不可解‛,则现在就更无法追寻了。
以上所述,皆表明了汉字与酒文化的紧密联系,二者源远流长,意义重大,两者关系值得我们去研究分析。
第四篇:汉字与平面设计
汉字与平面设计
平面设计是从人类开始利用文字记录自己思想的时候就开始的一个活动,贯穿了人类文明史的整个过程。
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陈绶祥也曾特别撰文阐述字体与平面设计间的关系。在文中他直言:“从平面设计来讲,汉字无疑是人类社会有史以来最伟大最成功的设计。它是由只供平面设计用的点画这样的简单设计元素,通过平面设计的结构原理和手段,设计出一件又一件恒定而单纯的‘产品’,这些产品的内涵无比丰富,构架无比完美,用途如此广泛,影响如此深远。”事实上,字体与平面设计之间的渊源,从每届方正字体设计大赛的评委阵容就可以一窥端倪。王序、陈绍华等平面设计大师都曾担任过大赛的评委。平面设计大师陈绍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汉字是中国文化中最具有象征意义的设计课题,值得每一位设计师深入研究。
在中国做平面设计,汉字是基础。”“字要写好,很难、很辛苦,但这是一切设计的基础。”第一位AGI(国际平面设计协会)的华人会员、曾获得德国莱比锡市政府颁发的国际书籍艺术界和平面设计界的最高荣誉“谷滕堡”终生成就奖的清华美院教授余秉楠认为,字体设计中的很多基本规律其实就是平面设计的基本规律,如黑白关系、粗细对比、韵律节奏等;相关的结构基础如“上紧下松”、“左紧右松”等与平面设计都是相通的。
更多文章搜索【北资官网】——从入学的第一天起就帮您做好职业准备!
2013北大资源研修学院
第五篇:汉字与人名[模版]
汉字与人名
人的姓名,是人类为区分个体,给每个个体的特定名称符号,是通过语言文字信息区别人群个体差异的标志。由于有了姓名,人类才能正常有序的交往,对于每个人来说,姓名都是极其重要的。同时,姓名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与源远流长的汉字文化密不可分。
而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是记录事件的书写符号。它由象形文字(表形文字)演变成兼表音义的意音文字,但总的体系仍属表意文字。所以,汉字具有集形象、声音和辞义三者于一体的特性。不同与外国字母注重音韵,中国汉字有时一个字就代表了一个故事,一副画面、一个完整的事件,所以用汉字组成的姓名里所负载的信息量和包含的意义也是巨大地:或寄托期望与事功, 或蕴含道德与修养, 或蓄藏爱情与思念, 或妙志情趣与癖好。而汉字的形象性又往往可以引起我们对“字”与“字”之间美妙而大胆的联想,使中国人名组合变得变化多端,多姿多彩,妙趣横生。汉字的声韵又使人名增辉添色,并让我们感到动感的音乐性,给予我们听觉上的享受
中国名字学是博大精深的,本篇,我将通过“汉字的义与人名”、“汉字的形与人名”、“汉字的音与人名”三个板块来微探汉字与人名的关系
关键字:汉字、人名
汉字的义与人名
人类之初,过着蒙昧的以氏族为单位的集体生活,交际范围也小,彼此之间完全可以通过形体和声音加以区别。随着人类的活动范围的扩大,不同群体氏族的人发生接触时,以形体和声音已经完全不能够达到区别效果,这时就需要有相互区分的群体标识。这样,“姓”和“名”就开始产生。因为是以“氏族”为单位的群体生活,所以最早的“姓”其实是氏族部落全体成员的“公名”。考察“姓”字从“女”从“生”,《说文》:“姓,人所生也。”再看我国最古老的一些姓,如姬(黄帝)、姜(炎帝)、嬴(伯益)、姒姓(夏禹)等等,几乎都从“女”,由此可证明“姓”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而对于“名”,《说文解字》有:“名,自命也,从口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名”从“口”“夕”会意。因“冥不相见”所以“名”应运而生。
但是这时候的姓名只是简单的声音符号,重声音而不重形义,直到后来,由于国家社会典章制度渐趋完善,人类知识的发展,个人利益与名字的的关系更加紧密,名字成为文字的固定符号被书写下来。为了使得自己的名字显得韵味丰远,名字取义逐渐成为流行风尚。
可幸的是,汉字是世界上最复杂的文字,它是以象形为根本发展变化而来的,并且这个小小的方块字里蕴含了无限的信息,所以我们很容易就从周边具体的物象中来取我们要的“义”。因为古代中国是农耕国家,大自然的万千气象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很多古代人名的意象都取自大自然界,如花石草木:玫、莉、林、梅、松、竹;飞鸟走禽:燕、鹰、鹏、龙、虎;山川河海:水、溪、渠、湖、泊、江;风雨雷电:雨、虹、霓、雪、日、月。
名字取义于干支是古人的习俗。十干和地支的产生分别与“十个太阳”和“月亮”的传说有关。分别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实际上干支各字的本义仍是代表自然界各种生物(包括植物、昆虫和一些相关天象、星象、气象、物象等)的物候特征。《说文解字》记载.:“甲,,阳气萌动,从木戴孚之象”,是说字形像草木破土而出, 阳在内而被阴包裹、“乙, 像春草木冤曲而出”,意即字形像草木初生,枝叶柔软屈曲、“丙:位南方,万物成,炳然。”是说如赫赫太阳,炎炎火光,万物皆炳燃着,见而光明、“庚:位西方,象秋时万物庚庚有实也”是说秋收而待来春。又如:“辛:秋時萬物成而孰”、“丁:夏时万物皆丁实。”、“卯:冒也,二月,万物冒地而出”
夏商时代的人们崇拜太阳神-----在出土的殷商卜辞中就有早迎日出晚送日入的礼拜仪式,因此他们常常按照生辰干支取名,这类人名学界把它称为“日名”。这种命名方式被引进了夏商的王室及直系亲属、臣民的命名,比如商朝的开国君主叫天乙(即汤)、商王文丁、帝乙、商最后一任帝王帝辛(纣王)、盘庚、太甲、外丙、中壬、夏后太康、武丁;如夏朝的胤甲、孔甲、履癸(夏桀)等等。这种命名, 不仅蕴含着原始的勃勃生机观念。更反映了那个时代特定的文化内涵。
人名是人类的意识形态之一,每一个名字都有其要表现的思想,都有它取之的道理。或“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如孔子名丘字仲尼。“丘”在《说文解字》中的记载是:“一曰四方高,中央下为丘。象形。”即四面高中间低的土坑。相传孔子出生时“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圩顶”指凹顶,指孔子出生时头顶中间低四周略高,相貌与众不同,于是他的父母给他取名为“丘”。这就是“有象”------“以类命为象”,即以婴儿的相貌特点来命名。
同时,“仲尼”的“仲”在《说文》中是:“仲:中也。”。古人取字往往采取将诸如“子”、“伯”、“仲”、“季”等表示年龄阶段的字与另一个字组合的方法。“仲尼”的“仲”就表示孔子在家里排行老二。这样的取字我们还可以找到很多,如孔子弟子冉耕字伯牛,冉雍字仲弓,如东汉孙氏兄弟孙孙策字伯符、权字仲谋。《说文》:“伯:长也。”、“季:少称也”。“伯”、“仲”、“季”就表示了他们在家族里的长幼。
孔子的“子”在古代是表敬称。赵彦卫《云麓漫钞》中说:“诸侯之上大夫卿、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凡五等。亦称“子”,若宣子、武子之类是也。”由此可见,子在中国古代是士大夫的通称,一般称大夫为“夫子”。孔丘曾为鲁国大夫,所以孔子弟子尊称他为夫子。
除了“孔子”,在当时,亦有人尊称其为”尼甫”。《说文》:“甫:男子美称也”。其实“甫”的本义是奇花异草。是古代贵族广为搜求和种植的,用来美化生活、陶冶情操的非日常性植物。后来,由于贵族之家多栽种奇花异草,普通民众的家里没有这种东西,并且贵族男子常把自己家特有的奇花异草作为图案纹在自己皮肤上,或描绘在自己家的马车上,“甫”字就逐渐成为古代贵族男子的美称。
唐武则天以后,科举制度得到了发展巩固,因此一般文人爱好取名“文雅士”等字。比如“彦”字。彦在《说文》中是:(形声。小篆字形。从彣(wén)、厂(hǎn)声。彣,有文采。本义:有才学的人)贤士。才德出众的人;贤才;俊才产,美士有彣也。《尔雅》说:“ 美士为彦。” 据萧遥天在《中国人名的研究》中统计自唐末入五代至宋初,以彦名的大小人物见于史册者约一百四五十人,其中名彦章者七人,彦超者十一人,彦威者七人,彦卿者七人,彦进者四人,彦温、彦韬者各三人,竞相仿效,可见乃一时的风尚。
后来,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人们进入文明意识、精神世界日益丰富、渐渐意识到自我和个体的价值,人们更多关注的是“我”,期望也更多地投注在“我”这个个体上,因此取的“义”也就更多地向多元化发展:或各随其好、或表达愿望、或取之典故、或希贤慕古。深厚的中国文化土壤则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意象选择的内容,而真正获益的就是我们后代人。
“各随其好”的有我国现代著名作家郭沫若,原名郭开贞,1919年,他在日本留学时,才取了“沫若”这个笔名。“沫”、“若”,即沫水和若水,是流经郭沫若家乡的两条河流。郭沫若取此二水作为笔名,是表示他身在异国、不忘家园的意思,表现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取之典故”的如文秀(文如花似锦,秀美异常)、文英(文才出众)、文杰(文中豪杰)、文宗(文章为世人所宗仰)、文翰(操文章笔墨之事)、文江(学如海、文如江)、斐(《韩诗外传》有“如神龙变化,斐斐文章。”斐斐,喻文盛貌)等。
又如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原名陶文俊,他年轻时信奉王阳明“知是行之始”的哲学思想,于是改名陶知行。后来,他通过教育实践认识到自己年轻时信奉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谬误,转而笃信“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于是把名字改为“行知”。表明着他从唯心主义的认识论向唯物主义的转化和发展。
“希贤慕古”的我们可以以“刘”姓举例。刘振邦、刘兴汉(西汉高祖名刘邦)、刘向生(西汉文学家刘向),刘文卿(唐著名诗人刘长卿字文房)、刘梦禹(唐著名诗人刘禹锡梦得)、刘潜庄(南宋爱国诗人刘克庄字潜夫)、刘世平、刘光平(南宋名将刘光世字平叔)、刘殿虎(宋代谏臣刘安世因论事刚直,不避权贵被目为殿上虎)、刘望基(明代名臣刘基,字伯温,足智多谋,人称“小诸葛”)、刘光第(清代戊戌六君子之一刘光第)。
“表达愿望”的有如我国民族英雄林则徐。“则”有“效仿”的意思。据说他诞生时,正好新上任的福建巡抚徐嗣曾坐轿鸣锣经过他家的门口,因为他的父亲知道巡抚徐嗣曾重视知识分子,深得士人的敬仰,故他希望儿子长大后能够效仿徐嗣曾,做一个清官,就为他取名“则徐”。
可见人名中的一个个具体物象, 都蕴含着特有的观念与心理。汉字博大精深的意义为中国人的取名带来了丰富的想像,而大自然的万千气象, 妙观奇景和中国深厚的文化土壤则为人们提供了选择的内容。
汉子的形与人名
传统汉族姓名,在历史长河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符号体系。这种体系大致包括姓氏、名、字、小名、庙号、谥号等,在这里我只着重讲“名”和“字”。
“名字”在现代是一个词,然而在古代,名是名,字是字。有名有字,是古代的一种“礼制”。《礼记·曲礼》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而字。”④从这我们可以看出“字”是男女成年后加取的名。
因此在古代,名与字在多数情况下共同构成一个人的代号,尽管用途不尽相同,二者之间还是有联系的。古人大多因名取字,名与字内容毫不相干的情况几乎见不到。正如《白虎通》说的“闻名即知其字,闻字即知其名”。
这种名与字的“相应”,“往往是凭借对汉字的直观感受, 利用形象思维来使二者“相应”。”⑤如三国时的名将张飞,字翼德,在这—名字中,“飞”是名,“翼德”则是对“飞”的解释,因为“飞”就是“翼之德”-----翅膀扇动而造就的功德。提到“飞”,我们还可以立刻联想到抗金英雄岳飞,岳飞字鹏举, 因为飞便想到神鸟大鹏。又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字乐天,名与字是因果关系,即“居易”是因,“乐天”是果,只有居处安宁,才能知命而乐天。
中国汉子汉字中国汉字在形体上是逐渐由图形变为由笔画构成的方块形符号,它是由象形文字(表形文字)演变成兼表音义的意音文,字包括独体字和合体字,独体字不能分割,如“文”、“中”等。合体字由基础部件组合构成,包括独体字、偏旁部首和其他不成字部件。常见组合方式有:上下结构,如“笑”、“尖”;左右结构,如“词”、“科”;半包围结构,如“同”、“趋”;全包围结构,如“团”、“回”;上中下结构,如“赢”;左中右结构,如“斑”;“品”字形结构,如“品”。
这样的结构决定了几乎主要是合体字的字都可以可分可合, 且各有独立的意义。这使中国人名组合变得变化多端,多姿多彩,妙趣横生。刘绍恒在其论文《汉子与人名》中已经根据中国汉字的这种特性把人名归纳为“名为姓的省文”、“名为姓的增文”、“名为姓的分文”、“字号为名的分文”、“名号为回文”五种类型。
“1.名为姓的省文。如周时辅成汤的伊尹, 宋人陈陈东, 清名儒阮元, 今人如作家盛成、张弓, 音乐家聂耳。
2.名为姓的增文。如曾任国民政府主席的林森,、于右任早年的笔名于吁、常见的石磊。
3.名为姓的分文。如文学大师老舍, 原名舒舍予, 另如漫画家雷雨田, 作家张长弓以及杨木易, 李木子, 何人可等
4.字号为名的分文。此类最多, 如宋末诗人谢翱, 字皋羽,明初文人章溢, 字三益,明奇才画家徐渭, 号田水月。另如徐舫, 字方舟,许旭, 字九日,陈殡, 字宾玉,姚椿, 字春木,郑重, 字千里,李楷, 字皆木等等, 举不胜举。又有取名中的一字分体为字的,如毛奇龄字大可, 卢文(弓召)字召弓
5.名号为回文。中国文字独特的艺术性, 不仅表现为每个字多可分可合, 更富艺术性的是, 还可回文倒读。如白居易, 名可倒读为易居,闻多(一多)倒读为多闻,杨小杨倒读也为杨小杨,许如清倒读为清如许,清黄王烈号民山山民, 倒读也为民山山民。”⑤
汉字的音与人名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名”在最原始阶段是用来呼喊的,书写是后来的事,《说文》中:“名, 自命也,从口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因“ 冥不相见”,所以名字的音节的响亮明白, 对靠形体和声音来辨别对方的早期人类是很重要的。而响亮与否,就关系到韵母的部分了。开口度最大的韵母是 a,所以如果韵母是 a,ai,ia,ua,ao,iao 等的字读起来音就很响亮,象“达”、“帅”、“宝”,“发”、“家”、“道”等等;还有名字带有含鼻音的韵母的读起来也会很响亮,“昂”、“良”、“光”、“鹏”、“东”之类含后鼻音韵母的字尤其响亮。
如果是双字名,最后一个字响亮那么整个名字就会给人响亮的感觉,因此读音响亮的字最好放在最后一个字上。同时,名字的尾音最好是平声,因为上声字响亮程度相对差一些。最好不要全部选用n和l,z、c、s与zh、ch、sh这些发音部位相同的声母,也不要同声调,声调一样的名字,因为这样读起来会很费力。
同时古人的名字, 颇多讲究双声叠韵。如贺知章(zh)、秦二世胡亥(h)、宋疡公名与夷(y)、向秀(x),苏兆征(zh),等;叠韵如 魏曹操(ao)、秦太子扶苏(u)、王先谦(ian),王羲之(i),刘秀(iu),刘知几(i),杜牧(u),杜鹏程(eng),辛弃疾(ing)等;双声叠韵如沈既济(ji),李悝(li)等。
“汉语作为一种声调语言,具有突出的谐音特点。所谓谐音是指姓和名在一起时,人们在读音时产生的直接联想,是对姓和名的直接联想。”⑥这时,人们更多的关注的就是它们同音字的意义,例如“吴迪”、“彭友”这两个名字,我们看到后想到的不仅是两人分别姓“吴”和“彭”、单名“迪”和“友”,还很容易联想到“无敌”、“朋友”这两个日常用语。又如“梁丰”,显然是取了谐音“粱”或“粮”,有粮食丰收之意。而“梁之栋”的“梁”,是取其本义,是“栋梁”之“梁”。“梁家民”,则显然是取“梁”的另一个谐音:“良”。“良”有“良家百姓”之意。
由于谐音,所以人们常取这个字的谐音或字义起名,并寓典故于其中。这种方法既蕴新趣,又含寄托。如“刘”与“留”、“流”等同音,就可以有刘双飞(张虚若《春江花月夜》“空里流霜不觉飞”)、刘行云(流水行云)、刘观(望远,王十朋《蓬莱阁赋》“秀阁千岩,流观万里”)、刘芳(流芳百世)、刘霞(仙人美酒为流霞,《论衡》:“口饥欲食,仙人辄饮我以流霞一杯”。)、刘猋(曹植《赠徐干诗》“春鸠鸣风栋。流猋激棂轩”)、刘铭榜(金榜留名)等。
总结
人名,是人类社会最普遍的语言现象,是人们利用语言符号区别他人的特定标志,是满足交际以适应信息社会的需要。对于现如今的人们来说,一个名字不仅代表了父母对孩子深深的爱意,更是表达了父母对孩子美好的愿望、虔诚的祝福。
然而,我们知道,这种复杂的内涵是用其他语言所无法表达的,只有汉字可以。汉字的丰富内涵和美感使名字的寓意和寄托得以反映:或寄托期望与事功, 或蕴含道德与修养, 或蓄藏爱情与思念, 或妙志情趣与癖好。而汉字的形象性又往往可以引起我们对“字”与“字”之间产生美妙而大胆的联想,使中国人名组合变得变化多端,多姿多彩,妙趣横生。汉字的声韵又使人名增辉添色,并让我们感到动感的音乐性,给予我们听觉上的享受。
可见,中国人的取名艺术是独一无二的,仅从人民这一代表自我的符号里,我们就足以为祖国的文化感到自豪。
注释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 1963 年版第 31 页)(《左传选》中华书局 1963 年版,第 13 页)(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 1959 年版第 1905 页)④(孙希旦《礼记集解》,中华书局)。⑤(刘绍恒,《汉子与人名》)⑥(《汉族人名语言学探微》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