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第二章:对联的美学特点
第二章
对联的特点人将其称为对联四美,即建筑美、对称美、语言美和节律美。
下面分别介绍对联的四大特点:
概括对联的特点,主要分四个方面:一是形式对称,二是内容相关,三是文字精练,四是节奏鲜明。也有
§2-1 形式对称
对称,指上下联句的对仗形式,也称对偶形式。对仗,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项重要的修辞方法,是对联的魅力和生命之所在。什么是对仗呢?对仗,换言之,就是对偶句的对称。“对仗”一词来源于古代宫中卫队行列(仪仗队),这种行列是两两相对排列,故称对仗。对仗作为一种修辞方式运用到汉语文字艺术中,即比喻用平行的两句话,成双成对地排列,表达相关或相反的关系。中国古代文学中,对偶句屡见不鲜。不管是《诗经》还是《尚书》、《易经》、《老子》、《淮南子》都有对仗鲜明的佳句,两汉以后的赋体文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骈体文学,唐代以后的格律诗,对偶这一辞格逐渐被人们所掌握,成为古典文学中不可替代的修辞方式。
对仗,是汉语文学的一大特征。中国的方块字,一字一言,本身便为对仗艺术的产生提供了适宜其生长的先决条件。这一特点使得骈文、诗歌、对联这种凝缩艺术千年不衰,具备了强大的生命力。
对联中的对仗是在对联的出句和对句中把同类的概念或相对的概念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并列起来,形成联句的对称美。在对联中,对仗方式尤为重要,它是对联艺术的精髓所在。民间有一则关于春联的谜语,这样写着:
两姊妹,一般长
同打扮,各梳妆
满脸红光,年年报吉祥
只言片语,很精到地写出了对联的对称美、建筑美和祝颂吉祥的特点。
对仗形式的产生,来源于客观世界本来具有的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现象,这是一切事物存在的基本形式,这种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启示了文学艺术的对称美,同时也迎合了中国古代阴阳学说中“一阴一阳为之道也”的理论。刘勰在他的《文心雕龙·丽辞》篇中指出,“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神体为用,事不孤立。”强调了客观事物的对偶状态。刘勰还讲到:“丽辞之体,凡有四对,言对为易,事对为难,反对为优,正对为劣。”因为,反对更能反映充满复杂矛盾的客观存在博物馆能表现作者的辩证思维,更好地揭示事物的本质。
学会写对联,必须掌握对仗方式的基本要求。古人曰:“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前人讲对仗,有明确的原则。《缥湘对类》一书提出“实对实,虚对虚”的基本法则,强调“有无虚与实,死活重兼轻”,这为后来的楹联艺术奠定了基本框架。古人做对仗,又将汉字分为实字、虚字、助字三大类。实字类又另外分出半实字,虚字类又分出活与死两小类,并且又另附半虚字。分类如下:
实字:花、草、林、山、天、地…… 半实:力、雄、文、武、光、雷…… 虚字(死):高、新、强、大、精、小…… 虚字(活):流、歌、升、斗、照、开…… 半虚:上、下、中、内、外。里…… 助字:之、也、然、哉、焉、何……
前人对以上这种分类,概括了几句话:“无形可见为虚,有迹可指为实,体本乎静为死,用发乎动为生,似有似无者半虚半实。”这种分类方法,比起我们现在的汉语分类,似乎单调而新颖,然而仔细分析,它同现 代汉语分类也有相通之处。古人所说的实字,即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名词;所谓半实,则是抽象名词;所谓虚字部分,活的是动词,死的是形容词;助词,即是虚词,包括介词和连词、助词等。“半虚”则包括较抽象的时间词和形容词。掌握和熟悉古代词分类法,对我们今天研究和欣赏对联很有帮助。
初学对联,最宜先学工对(也称严式对),也就是说,要按同类词对仗成联,下面举例说明:
竹因临水情斯畅
兰以当风气亦和
联句上下第一字“竹”、“兰”均为草木类名词,第二字“因”、“以”均为介词,第三字“临”、“当”均为动词,第四字“水”、“风”均为天文、地理类名词,第五字“情”、“气”均为人文类名词,第六字“斯”、“亦”均为助词,第七字“畅”、“和”二字均为形容词。
再如,杭州越秀山镇海楼联:
急水与天争入海
乱云随日共沉山
联中上下首字“急”、“乱”均为形容词,第二字“水”、“云”均为天文名词,第三字“与”、“随”均为动词,第四字“天”、“日”为天文名词,第五字“争”、“共”均为副词,第六字“入”、“沉”二字均为动词,第七字“海”、“山”均为地理名词。对仗也是极工的。
名词的义类相对在工对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比如,在出句中有“风雨”一词,首先要考虑到“风雨”是天文类名词,仄声,并列结构,在对句中必须用天文类名词对仗,而且要以平声的并列结构属对。比如,可以选用“星辰”、“冰霜”、“云霞”等相对。如用“日月”属对,则为失对,如用“晚霞”、“星光”则犯了词性失调的错误。因“晚霞”、“星光”均为偏正结构名词。如用“山河”属对,则不为工对,只能算作宽对了。如用“鱼龙”相对,则犯异类相对的弊病。
在对仗中,句法、结构相同的语句相对仗是较普遍的,如谢贞、王籍诗句联:
风定花犹落
鸟鸣山更幽
但也有一些对仗只是字面相对,并不一定在句法、结构上相同,如下联:
永忆江湖归白发
欲回天地入扁舟
句中出句的“白发”不是“归”的直接宾语,“归白发”实际上是“白发归”的倒装句,对句的“扁舟”则是“入”的直接宾语。
此外,在对仗中,还要考虑你在联中要表达何种感情,你所选择的词是否合乎事物的常理,你所选择的意象是否达到你所表达的艺术效果。因此,两者都要兼顾,不要以辞害义。在偶对中琢字要贴切,古人云:“选字无垠,用字有师”即是这个道理。初学者要多看多写,如暂时无好句以对,最好沉淀一段时间再动笔,或放下来,或另起炉灶。写作的艺术就是提炼的艺术。写作的过程即是提炼的过程,只要多看、多写,就会熟能生巧,出口成对了。
§2-2 内容相关
对联,之所以称其为对联,不但在其中需要对仗,重要的还在于一个“联”字,对联不联则不能称其为对联。如果上下联是两个不相关的事物,两者不能照映、贯通、呼应,即成败笔。比如:
一劳永逸长生乐
万象回春大地新
此联不管从平仄对仗方面,还是从词性方面看,都能说得过去,基本对称,但它却不能算做对联。因为上下联是孤立存在的,不能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主题。上联是化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种苜蓿》句:“此物长生,种者一劳永逸”。下联则是一般春联句,两者没有互相的联系。
对联的联系形式多种多样。有的对联不但内容相关,而且在形式上也做到相互关联。如徐树人所撰一副对联:
惟贫病相兼,乃称寒士
并钱漕不取,才算清官
此联意思是:只有贫病交加,才算寒士;不爱钱,不征税才算清官。上联是陪衬,下联是正意,一“乃”一“才”表示其转折关系。
有的对联虽然不用关联词,但可以使人们清楚地看出它表示的因果关系,如雁门关联:
莫愁前路无知己
西出阳关多故人
上联是因,下联是果,可见它们内部的联系是很缜密的。再请看梁启超和张之洞属对一联:
四水江第一,四时夏第二,老夫居江夏,谁是第一,谁是第二
三教儒在前,三才人在后,小子本儒人,何敢在前,何敢在后
上联张之洞以“四水”、“四时”为题引出联句,意在提出问题发难。下联梁启超则以“三教”、“三才”属对,不卑不亢而对答。上联有意刁难,下联借题言志,上下联呼应有效,在内容上达到了一种完美的契合。
不管是写景抒情,还是怀古咏物,以物言志等等,在立意上象意通气,开合得当,要借助比兴手法,放得开,收得拢。不能单纯为写景而写景,为抒情而抒情。请看顾宪成书院门联: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上联意在写景,下联却独在言志,两种互不相关的事物相互为用,则上联不单是为写景而写景了,一句“声声入耳”,道破了作者的用心。而下联的“事事关心”则是作者的立意初衷。
§2-3 文字精练
对联之所以从古至今千年不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文字精练,表现力强,精悍短小,便于传播,对仗精巧,朗朗上口。
对联有极强的表现力,这不仅与中国的语言文字特点有关,更主要的是在于作者对联句进行高度的浓缩和提炼,使其达到比赋、骈文更精练,比诗、词、曲更灵活的的特殊文体。它不需要小说的三要素,只要把要说的意思用最洗练、简捷的语言表达清楚即可,如云南昆明西山三清阁联:
听鸟说甚
问花笑谁 此人以拟人的手法写景,使人联想此地定是鸟语花香、风景秀丽的景区。全联仅用八个字,便精到地概括了花开似锦、群鸟争鸣的自然景观。可谓妙笔生花之句,再如吉林长白山高山亭联:
千峰拔地
万笏朝天
此联是在说千座山峰拔地而起,直入云汉,又像大臣手中的玉板拱对青天。寥寥数字,把一副祖国的锦绣河山描绘的如此壮美,如果作者没有提炼语言的能力,是绝对做不到的。再请看周恩来在青年时代写的一副赠联:
浮舟沧海
立马昆仑
此联也只八个字,却浓缩了如此广阔的空间和深邃的情感。从联语中,我们感受得到作者那出世救国的伟大胸襟和为中华崛起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可谓言简意赅,用字如金。炼字炼句的难度是很大的,不像一些人所说简而易行,信手拈来,实际上,做好一副奇绝对联,其难度不比写一首诗来得容易。
提炼语言,还必须结合体验生活,才能使联句既简练,又合理。利用夸张、比拟等手法,必须做到贴切、自然、有的放矢,避免离题万里,才能使读者读之可信,嚼之有味。如一洗澡堂联:
到此皆洁身之士
相对乃忘形之交
寥寥十四字便把此处风物提示的淋漓尽致。文字既典雅,又新奇,不偏不倚,恰到好处。
另外,凡联句中上联用过的字,下联中则不能再用,否则犯了“重字”之忌。联意再好,如犯了重字,则不为美(巧对类联除外)。如”春风化雨;花木逢春”,从词类相对说,可属常对,然联中“春”字两出,为联中一忌,即便词意再美,不可取。
§2-4 节奏鲜明
关于对联的节奏,将在有关章节里详细论述,这里仅就节奏与结构及平仄的一些相互关系加以说明。
对联与诗词的不同之处在外在形式上。即对联的字数、篇幅不限,相比之下比较灵活、自由,但有一点必须注意,即对联的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也就是说,所有的对联字的总数必须是偶数。
对联的节奏是比较灵活的,但它并是不无序可循。所谓的节奏灵活,是说它没有固定的程式,在长联中只要做骊大概的平仄交错就可以了,因为节奏与平仄是同气相连的两个方面。至于七言以下的短联,因字数少,要求须严格些,但无论如何,在不因辞害义的前提下,上联尾字须是仄声,下联尾字须是平声。一些名联打破这种常规实为可谅,但我们做为初学者来说,切不可效仿。仍以工对为好。这样,可提高我们的属对水平。
有人把对联的特点编成口诀,以便于记忆:
上下联句须相同,字词失对理不通。联句有机成一体,最忌孤立各西东。
杂乱冗长生大错,意象完美见句工。节奏轻重分扬抑,一吟三叹韵无穷。
下面谈一谈对联中的几种格式:
一、工 对
工对,也称严式对。就是上下联的文字、语句对仗十分工整、贴切。即词性相当、节奏相同、结构相似。请看下联:
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联中“沧”对“蓝”均为颜色词,“海”对“田”均为地理名词,“月”对“日”均为天文名词,“明”对“暖”均为形容词,“珠”对“玉”均为珠宝名称,“有”对“生”均为动词,“泪”对“烟”均为名词,上下词性相对十分严格,可谓工对之佳作。
再如郑板桥的一副题联,对仗也相当工巧:
春风放胆来梳柳
夜雨瞒人去润花
“春”对“夜”对天文名词相对,“风”对“雨”亦然,“放”对“瞒”为动词相对,“胆”对“人”为名词相对,这里的“放胆”对“瞒人”更显其工,“来”对“去”为动词相对,“梳”对“润”为动词相对,“柳”对“花”为花木类名词相对,初学做联,应多遵循这种对仗手法。
再如: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在联语中,“芦苇“和“竹笋”同属名词,尽管结构方式不同(前者为联合式,后者为偏正式),也算工对之列。如果对仗刻意求工,反成纤巧,并不可取。
二、宽 对
宽对,就是指联中的绝大部分对仗工整,这是相对于工对而言的。宽对与工对无明显界限,一般认为,半对半不对就属宽对,就是说做到词性相同、句法结构相同的对仗就可以了。如厦门太平岩联:
石为迎宾开口笑
山能做主乐天成
联中“石”与“山”、“迎宾”与“做主”对仗甚工,但“开口笑”与“乐天成”则不严谨。不仅结构不同,而且“笑”与“成”词类也不相对。我们称其为宽对。
还有北京梁家园春云楼联,也属宽对:
槛外远山排闼绕
楼前积水当湖看
“远”对“积”,词类明显不同,但再看“远山”、“积水”却又近似,可以相对。这就是工对与宽对的区别所在。
《红楼梦》里林黛玉和香菱谈诗说:“若有了奇句,平仄虚实不对也使得的。”提出了“不以辞害意”的宗旨。一副对联,形式固然重要,但主要还是其内容。古人提倡只要表现手法好,可以破格,要格律服从于内容。
三、当句对
当句对也称句中对、自对。对联不但要做到上下相对,有的多句联(或长联)本句之内前后也相对。它不但可以解决在某些词语求对时遇到的困难,而且可使对联,特别是较长的联对灵活多变,产生抑扬顿挫的音律效果,如岳飞墓联:
将军报国,宰相和戎,义愤动千秋,臣节无惭追壮缪
庙拓明朔,陵依霞岭,馨香绵万载,孤忠共喻有蕲王
联中的“将军报国”不仅对下联的“庙拓明朔”,而且还与本句的“宰相和戎”相对仗。下联也然。此种对句形式音乐感强,使人读之上口,铿锵有致。
四、单句对
有的联在本句中自对,但上下句却不相对,我们称之为单句对,如苏州月驾轩联:
在山泉清,出山泉浊
陆居非屋,水居非舟
上联句中“在山泉清”对“出山泉浊”,却不能与“陆居非屋”相对,如结构得体,浑然一气,符合单句对的要求,自然可以为用。
五、借 对
借对就是利用汉语的特殊特征,在一词语同时具备两种意义的状态下,作者在联中用的甲义,又借用它的乙义同另一词相对,如:
人近百年犹赤子
天留二老看玄孙
联中在用“赤子”(初生婴儿)和“玄孙”(曾孙之子)的甲义相对的同时,又借“赤”(红色)和“玄”(黑色)的乙义相对。
有的这种对仗不借语义而借语音,如:
尧天舜日舒清景
晋水泉山映紫云
即在上联中借用与“青”同音的“清”与“紫”相对。有的还可以借结构相似的词语来相对,如湖南桃花源联:
境辟太元年,看流水桃花,洞口不生寄奴草
地犹武陵郡,喜垂鬓黄发,村中时见避秦人
联中“寄奴”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小名,构词方式属动宾式,与下联动宾结构“避秦”相对。
六、正 对
正对,也称并列对,即上下联内容基本相同,互相关联,互为补充,说明的是一个方面的意思。但二者又合谐地处在统一的意境中。如陈素风诗句联:
千门竹影联春色
一段和风彻翠微
上下联句均是写宜人春色,说的是一种事物,上下联句只是起到互为补充的作用。
如集陆游诗句联:
山河兴废共搔首
风雨纵横乱入楼 上下联句均写的是一种国破家亡的惆怅之情,只是作者采用了不同的意象来表现而已。写并列对要尽力避免同义词相对。否则便成合掌。所谓合掌,即联中对仗且工,而含意却重复,此为联中之大忌,如“红”对“赤”,“月蟾”对“玉兔”等则为合掌。
七、反 对
反对就是上下联意思截然相反,或相对称,这种对仗对比对比鲜明,会起到相反相成的作用。例如杭州岳飞墓联:
青山有幸埋忠骨
白铁无辜铸佞臣
上联是说此山(栖霞岭)能埋岳飞这样的英雄实在是很大的荣幸,下联是说白铁本来无罪,可是人们却用它铸造秦桧的千古罪人像,实在是一件倒霉的事。上下两句,一正一反,相反相成。
八、流水对
流水对,也称串对、走马对,即上下联内容相承,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把一个意思分成两句来叙述。如宁波名医范文甫自题联:
但愿人皆健 / 何妨我独贫
还有长沙岳麓山联:
直登云麓三千丈 / 来看长沙百万家
再有:
三思方举步 / 百折不回头
这种流水对的联句都是由上下两句合成一句话,做这种联时要注意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或条件等关系,如形成上下独立,就不成为流水对了。
周振甫先生在他的《诗词例话》中区别正对、反对联时说:“正对是并列的事物相对,反对是相反的事物互相映衬。”属对采用哪种方法,这要视什么内容和本人的情性而言。一个事理,上联言犹未尽,须得相关的下联来补充,就用正对。若一个事理,须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说,可以奏效,就用反对。且不可一概而论。成为教条,比如在长联中就不宜用反对和串对。
第二篇:对联特点
对联特点
1.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2.内容相关,上下衔接
3.词性相对,位置相同
4.仄起平收,音调和谐 6)如何贴对联?
对联有上联和下联之分,贴对联时就要分清上下。先说说门的上下,古文都是竖排版,自右而左。这样一来,我们面向门站立时,右手边自然就是上,左手边的是下。再就是给对联分上下,对联是讲究平仄押韵的,遵循着仄起平入规则。结尾仄声(三声、四声)的是上联,结尾平声(一声、二声)的是下联,横批的书写是自右而左。1)猜对联活动
猜地名: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成都杜甫草堂)
栏杆外滚滚波涛,任千古英雄,挽不住大江东去;
窗户间堂堂日月,尽四时凭眺,几曾见黄鹤西来。(武汉黄鹤楼)
翁去八百年,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滁州醉翁亭)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济南大明湖)
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四百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广州黄花岗)
猜人物;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 当年呵壁,清湘应识九歌心。(屈原)
刚正不阿留得正气冲云霄,幽思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司马迁)
日月同悬出师表 ;风云常护定军山(诸葛亮)
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曹植、李白)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辛弃疾)
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扬深处;
漱玉词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李清照)
猜行业
架上丹丸长生妙药 壶中日月不老仙龄(药店)
香分花上露水汲石中泉(茶店)
不教白发催人老更喜春风满面生(理发店)
藏古今学术聚天地精华(书店)
寒衣慰出春风暖彩线添来瑞日长(裁缝店)
前程远大脚根须站稳工作浩繁步骤要分清(鞋店)
四时恒满金银器一室常凝珠宝光(珠宝店)补充对联
处处春光好,(家家气象新)扫千年旧习,(迎万古新风)学问藏今古,(文章贯中西)春晖盈大地,(正气满乾坤)
爆竹声声脆,(满园春色好)
东风送暖大江南北春光好,(雨露滋润长城内外气象新)
四面湖山收眼底,(万家忧乐上心头)绵绵春雨润万物,(皑皑白雪兆丰年)
六、布置作业,让学生在课下搜集对联,并用毛笔写作一副对联,优秀者向同学们展示。
练习
1.删改下面对联的下联,使之与上联对仗工整。
上联:世事如棋,让一着不会亏我。
下联:心田好似大海,能够纳百川亦可容忍他人
删改后的下联:()2.将下面古诗词中的对偶佳句补充完整。
远看山有色,()。
自来自去梁上燕,()。
五岭逶迤腾细浪,()。
茫茫九派流中国,()。
画栋朝飞南浦云,()。
四海翻腾云水怒,()。3.请将下面的对联补充完整。
爆竹声声脆()
华夏儿女 文武双全建传业
()
荔枝龙眼木瓜,皆是岭南佳果
()
4.请补写一句与上联字数相等结构相似的下联(平仄不论)
上联:爱国诚信乃做人根本
下联:()
5.下面都是春联的上联,请选择其中一题对出下联。
扫千年旧习,()
祖国江山好,()
冬去春来千条杨柳迎风绿,()
参考答案:
1、心田似海,纳百川亦可容人
2、近听水无声;相亲相近水中鸥;乌蒙磅礴走泥丸;沉沉一线穿南北; 珠帘暮卷西山雨;五洲震荡风雷激
3、梅花朵朵香;炎黄子孙德才兼备展宏图;木棉莲花紫荆,俱为园中奇葩
4、自由民主是施政源泉
5、树万代新风;华夏气象新;暮升日落万盏霓虹对月明
第三篇:对联的特点
对联有什么特点? 对联有什么特点?
一、对联上下两联必须字数相等 一副对联,由上联、下联和横批组成。贴在右侧的称为上联,贴在左侧的称为下联,贴在上方的称为横 批,也称横额,内容是横着书写的。横批对于春联来说,是必不可少的,通常为四个字,也有五、六个字 的。横批的意思要与上下联相配合,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有些对联对于横批,可以用,也可以不用。对联 的上联和下联没有一定的字数限制,少的只有二言、三言,多的有几
十、几百言的长联,由几个分句组成,不管怎样,对联的上联和下联字数必须相等。如常见的一副春联: “又是一年春草绿,依旧十里杏花红。”1925 年,黄埔军校门口的对联:“要革命的靠拢来;不革命的走开去。”反映农村改革成就的春联:“除旧岁家中 储粮十担;迎新春银行存款千元。”横批“有吃有穿”。每联上下联字数都相等。
二、讲究对仗工整; 对联的对仗除要求上下联字数相等外,还要求句法相似。句法相似主要包括三个内容:句式相当,词类 相同,结构相应。句式相当,指上联如果是四、三句式,下联也必须是四、三句式;如果上联是二、四句式;则下联也必 须是二、四句式。如: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是四三句式,即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只许州官放火;不准百姓点灯。” 是二四句式,即
三、讲究平仄 对联的平仄,与旧体诗律诗的颔联颈联的要求基本上一致。强调平仄,是为了使对联读起来抑扬顿挫,有音律和谐美。对联的平仄要求平对仄,仄对平。也可以“一三五不论”(即句中第一、第三、第五等处于 单数位置的字可以放宽要求),但是要“二四六分明”(即处于句中第二、第四、第六等双数位置的字必须 严格按平仄要求)。所谓平仄,古代的“平”指的是平声,“仄”指的是上声、去声和入声。现代的平仄是指按 普通话的读音来分的,一、二声(即阴平和阳平)为平声,三、四声(即上声和去声)为仄声。如鲁迅先 生写的: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此联的平仄为“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对联讲究平仄,读起来音韵铿锵,有节奏感,富有音乐美。要讲究平仄,就必然要求上下联词性相同的地方不能同字。因为如果同字了,就必然会破坏平仄相对的 规则。例如有一副旧社会戏楼对联:
四、意义相近、相关或相反 从内容上看,每一副对联都能够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特殊情况例外,如明清时期开始出现的无情对。对联上下联的意义相同、相近、并互相补充、深化的,叫
正对;上下联意义相反、相对,内容上互相映衬、互相对照的,叫反对。其他回答 共 3 条 对联属于一种凝缩了的文学艺术品类。在众多的文学品类中,对联与格律诗有着极其相近的特征,那就是 都以最精巧的语言和有节奏的韵律集中地反映人们的生活而抒发情感。对联与格律诗相比,其实质是相同 的,只是形式上有所不同,其实,一副好的对联,就是一首诗,可以说,对联是具有特殊形式的诗。概括对联的特点,主要分四个方面:一是形式对称,二是内容相关,三是文字精练,四是节奏鲜明。也有 人将其称为对联四美,即建筑美、对称美、语言美和节律美。
(二)内容相关 对联,之所以称其为对联,不但在其中需要对仗,重要的还在于一个“联”字,对联不联则不能称其为对联。如果上下联是两个不相关的事物,两者不能照映、贯通、呼应,即成败笔。比如: “只许――州官放火;不准――百姓点灯。” 再如晚清年间,云南某地农民对地主豪绅愤慨时而作的一副春联:莫愁前路无知己; 西出阳关多故人。上联是因,下联是果,可见它们内部的联系是很缜密的。再请看梁启超和张之洞属对一联: 不管是写景抒情,还是怀古咏物,以物言志等等,在立意上象意通气,开合得当,要借助比兴手法,放得 开,收得拢。不能单纯为写景而写景,为抒情而抒情。请看顾宪成书院门联: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上联意在写景,下联却独在言志,两种互不相关的事物相互为用,则上联不单是为写景而写景了,一句“声 声入耳”,道破了作者的用心。而下联的“事事关心”则是作者的立意初衷。新天新地新人新事新气象 春雨春风春花春月春色美 前四点乃是分说,末尾“新气象”、“春色美”乃是总说。这是先分后总的例联。究竟什么是平仄?平仄,古代汉语中平、上、去、入四声的简称。平仄相对的要求,是为了使对联读起来,节奏分明,声调和谐,起伏跌宕,抑扬有致,形成一种音乐美。要使平仄运用得好,首先要了解“四声”。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对四声的 划分略有不同。古代汉语的四声(旧四声),分为“平声”,简称“平”;“上声”、“去声”、“入声”,三声简称“仄”。古代汉语的平声,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古汉语的上声、去声与现代汉语的“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是一 致的;古代汉语的入声,在现代汉语中有的已经消失,有的入声字被归入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见表旧四声平声 – 阴平′ 阳平(第二声)上声、去声
、入声 ˇ 上(第三声)仄声 ‵ 去(第四声)新四声(第一声)平声简言之,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第一、二声为平声;第三、四声为仄声(新四声)。判别声调平仄遵循“双轨制”,但旧四声、新四声在同一联文中不得混用。如: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出”为旧四声,当仄声用。平仄声律是诗词对联可 知律的重要因素,可以说,没有平仄,就没有诗词对联。所以,创作时,一定要学会调平仄,这是基本功,不是可有可无的。例如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平仄规律在对联的实际应用中,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平仄相间,即当句内容的平声 和仄声间隔交替出现,不能一句话都是平声或都是仄声,若平声用“—”表示,仄声用“|”,可平可仄用“+”表示,即— — | |— — | 或 | | — — | | —,否则就“失替”,也叫“串声”。第二,平仄相对,即对句相应位置的字平声和仄声相反对立,在相同位置上的字,上联为平声,下联就是仄声;上联 是仄声,下联就是平声,即 — | — | | — | — — | — | | —如:春回大地满园绿;恩惠苍生寰宇欢(罗甸二中初二(1)何景先)。否则就“失对”,又叫“串调”。“串声”、“串调”均为对仗之大忌。一般情况下,上联最末一字(句脚)必须是仄声,下联 最末一字必须是平声。| 竹 | 送 — 清 — 溪 | 月松 —摇 —古 |谷 |风 —上联“月”为仄声,下联“风”为平声。但有时,上下联相同的位置上,有个别字不是平仄声相对,这是根据七言律诗平仄规律的所谓“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 明”而沿袭的,以便灵活一些。关于“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是指一般情况下,第一、三、五字平仄可以不管,但第二、四、六字必须平仄相对。运用于下列句式(以五、七言联为例): 仄 |平— 仄 |平—平— 仄 | |平— 仄 仄 |平—但在下列句式中不适用,否则犯“三仄尾”、“三平尾”之忌,也称“三连脚”。— | — | | — — | | —若不论则为 — | | — — | | — | —(三仄尾)(三平尾)杯 腹中 内含 孕太 乾极 坤— |— | |— —|| —“含”与“孕”平仄调换就不行。七言联适用于下列句式: — | — | | — | — — | — | |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但在下列句式中也不适用: | | — | — | — | | |— —— —上联若第三、五字为“|”,即出现孤平又为三仄尾;下联若第五字为“—”,出现三平尾。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 为峰。“天”与“我”平仄不能调换,“无”不能改为“|”声字。因此,“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说法只适用于“—仄尾”、“—平尾” 联句;不适用于“二仄尾”、“二平尾”联句。关于孤平及其拗救:所谓孤平,是律诗中的一种犯忌,即仄平脚的诗句,五言第 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用平声字,否则末尾五个字只有一个平声字,这就是孤平。— 春 — 风 | 惠 | 我 — 般 — 般 | 顺节 —气 |喜 |人 —岁 |岁 |丰 —下联是仄平脚句式,除句脚“丰”字是平声外,末尾五个字中只有“人”是平声字,这就是孤平,“孤”即“独”之意。孤平是 律诗之大忌,对联也应避免。若犯了孤平怎么救呢?本句自救。如田园铺锦舒人眼;商海弄潮启众心。下联除“心”是平声外,只有“潮”是平声,犯了孤平。不合平仄,犯了孤平的句子称为拗句,采取补救的办法叫拗救。拗救的方法很简单,本句自救。将“启”改为“开”就行了。避免犯孤平的口诀为末尾五字有连平。关于马蹄韵之说,首先弄清楚什么叫马蹄韵?象马走路一样,每个脚印踏两次,即— — | | — — | |这种韵脚叫 马蹄韵。关于失替,失对: | 大 人 — | 地 间 — — | |春 色 艳 喜 事 多 | | —上联第二、四字“地”与“色”均为“仄”声,左右失替。上联“色”字与下联“事”字均为仄声,上下失对。因此,在一句中不能 失替,一联中不能失对。关于合掌:词义相同或相近则称为合掌。词义相同等于重复,读起来没有新意,自然了无情趣,因为两只手掌合在一 起,变成一个巴掌,对称也就荡然无存了。九 四 州 海 飘 起 瑞 宏 雪 图其中“九州”与“四海”未拓展,属于合掌,应将“四海”改为“百业”。因此,在对创作中应避忌三点:①合掌;②不规则重 字;③上联三仄尾、下联三平尾。关于平仄宽严问题:平仄在句中要相替,联中要相对,但要做到每个字都相替、相对,即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该严 须严,该宽则宽。
1、有三个关键处从严 ①上联仄收,下联平收;②词组末尾平仄要严;③长联句脚平仄要严。如沫阳水绿绕青山;罗悃山青环寨村(罗甸二 中初三(3)班廖芝婷)。一小树林茂;二中花卉欣(罗甸二中初二(3)班敖文叶)。
2、有四种情况放宽 ①词组中的平仄可放宽:含成语、新词语、外来词语等。对 牛 弹 琴、愚 公 移 山共 产 党、社 会 主 义、精 神 文 明。②末尾三连脚,平仄可放宽; 发 展 就 是 硬 道 理 ; 廉 洁 堪 称 好 作 风。③趣巧联、妙联平仄可放宽: 坐,请坐,请上坐;茶,敬茶,敬香茶(苏轼)。跑马灯,灯跑马,灯熄马停步;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王安石)。④人们交口相传的对联平仄可放宽: 板凳要坐
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
3、有三个观点值得注意: ①群众观点:在技艺上要总结、发展、普及;②发展观点:继承与发展;③时代观点:手机、电脑、非典、粉丝、禽 流感等新词语要利用,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关于调平仄的三种格式
1、按音步调平仄: 语句的平仄结构以两字(两个音节)或一字(一个音节)为一个节奏,节奏点在每个节奏的第一字或第二字,以此安 排平仄重复交替。+ — + | + — |。。。。+ | + — + | —。。。。两字为一节叫音步,用“。”表示。其中第二字节平仄不能错。有仄起平收,平起仄起。第一字即:奇数字音步可不论 ↑ + — + | ↓ 第二字即:偶数字音步重点必论 ↑ + | + — + | — + — || 紫 黄 —| 燕 茑— 歌 颂— 春 政| 晓 ; 廉。——||
2、按语意调平仄: 语句的语流节律按二字而节的常规节奏安排。在其与句法结构的语意节拍不一致时,平仄结构是不变的,可根据联 文表达需求、作者态度表现与诵读需要组织或划分为相应的语意点顿句式,或依节奏或依意顿,只用一种方式上下联要一致。| — |与 有 肝 胆 人 共 事 ;从 无 字 句 处 读 书。— | —语意节奏是:与—有肝胆人—共事; 从—无字句处—读书。节奏点的字是:与—人—事; 从—处—书。平仄为 | — — | | ; —。
3、上联不论,下联工对:上联只管按意思说去,不拘平仄,下联要与之严格工对。| | — — — — |雾 里 看 花 说 房 价 ; 水 中 捞 月 谋 特 权。+ — + | | | —在对联创作中运用平仄规律,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在不因词害义的前提下,上下联的句脚(最后一个字),应尽量做到上仄下平。天赐灵湖,幅幅美景天铸就;地书华 章,张张图画地生成(彭贤伦题罗甸县烈士陵园长廊联)。(2)长联中,分句停顿的字,平仄应当交替、相对。一般情况下,1—11 字为短联,12—20 字为中联,20—29 字为长联,30—60 字为中长联,60—100 以上为特长联。(3)上下联相对的每个音节上停顿的字,以及相对的每一个分句停顿的字,平仄应当对立。如生似高山仰日月;逝如流 水汇江湖(沙先贵题罗甸烈士陵园大门联)。(4)对联上下联的句脚,原则是以“上仄下平”为好,但,如果因内容限定,不好做到的话,也可以不拘平仄,不能因词、因声而害义。(5)对联中有些特殊的字词对偶,可以不拘平仄,主要是同字相对、专用名词相对、文言虚词相对,用字技巧奇险的字 相对可以不拘平仄(正如《红楼梦》里林黛玉对香菱谈诗时所讲的“如果有了奇句,平仄虚实不对立是使得的”)。近日人潮沸 腾;篇二:对联的特点和要求
对联的特点和要求
我从接触对联、了解对联,到爱好对联乃至创作对联,已经有若干年月了,最近出于求精的考虑,借了甚至买了对联方面的书籍,先把梳理总结的有关对联最核心的部分,即“对联的特点和要求”归结如下,以作为对联爱好者借鉴之用。
我把它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对联的特点,第二部分是对联的要求。
一、对联的特点
对联的艺术特点,首先是对偶,此外它还具有以下几点:
(一)民族艺术
对联是只有中华民族,确切的讲,只有汉语语言才有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是世界上其他民族和语言所没有的。
这种独特性又源于两点,一是形式上的民俗,即挂桃符过春节:二是本质上的汉语,即汉字是不同世界上其他各国各族的文字,是方块字,具有象形会意等特征,每个字能单独成立,且多数字只有一个音节,代表一种意思;这种特性,为对联能够形成方正、整齐、清楚、成双成对的对偶字数、章节、句式、声调、内容提供了条件,举本人拙作为例: 碧天新月穿云出,沧海征帆破浪来。
父望如天,期望儿孙揽日月;
母恩似海,施恩血脉泽乾坤。
喜相逢,把酒擎杯,应谢明月清风解人意;
兴感慨,登高望远,还劳浮云飞雁寄我情。
再举前贤名作为例
三间东到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
一二三四五六七,孝弟忠信礼义廉。
远富近贫,以礼相交天下少;
疏亲慢友,因财而散世间多。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开千古得未曾有之奇,洪荒留此山川,作遗民世界;
极一生无可奈何之运,缺憾还诸天地,是破格完人。
由于对联最早起源于民间风俗习惯,最终又回到群众中,因此对联既是文坛看重的高雅文学,又是民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文学,他还会长久流传发展下去。
(二)实用艺术
对联是一种应用艺术、实用艺术,是伴随着人们的日常生活,社会活动以及工作学习的实践而产生的,所以不同的活动有以之相适应的对联。
如春节有春联:
一年复始,万象更新。
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
又如表明行业特征使用的门联:
谷乃国之宝,民以食为天。(粮店联)
巧缝千家衣,美化四季春。(服装店联)
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旅店联)
再如布置住室、客厅、书房的堂联:
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而在交际活动中用应酬联;庆吊活动中用贺联、挽联;风景区、纪念地用名胜古迹联„„总之,对联在不同的场合都能够派上用场,加之它又以艺术形式出现,所以它是一种应用和实用艺术。
(三)文字艺术
对联的文字艺术主要包括以下三点:
(四)声律艺术
对联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受到诗词歌赋的影响,在声律上具有以下特色:
一是讲究用字的平仄;二是在上下联之间,讲究平仄相对;三是在上联或下联内部讲究平仄交替;四是常常用到叠韵、双声、谐音等修辞手法。对这些的要求,目的是达到音乐美。
二、对联的写作要求
对联的艺术特点和创作要求,最主要表现在他的“对偶”,因此,创作对联时必须做到以下六点,即: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对、句式相似、内容相关、平仄相对。
(一)字数相等
上联和下联用字数目完全相等,是对联成立的首要条件。作为字数较少,或句式结构单一的对联是较容易做到的。例如:
乾坤抱丽日,龙凤竞祯祥。(本人自撰)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作)
四诗风雅颂。(苏东坡对句)四德元亨利。(苏东坡对句)
这里的对句,难就难在上下联字数很难相等上。上联是“二三”结构,后面的三个字,分别为三种类似的事物;下联也须是五个字,“二三”结构,且第一字的“三”不能重复,必须是其他数字,而即使与“三”相邻的“二”和“四”,结果各指两种或四种事物,对上去也会少一字或多一字。苏东坡的对句,妙就妙在化解了这个问题,因为“雅”是《诗经》中的“雅”,它包括《大雅》和《小雅》;“四德”本来包括“元亨利贞”,但是,由于当朝皇帝的名号中有“贞”字,应回避圣讳,故可以略去了。逞披发仗剑威风,仙佛焉耳矣;
有降龙伏虎手段,龟蛇云乎哉。(苏东坡撰广东真武庙联)
上联连用了“焉”、“耳”、“矣”三个文言虚词,下联也同样用了“云”、“乎”、“哉”三字来对,险奇佳绝,没有深厚的语言、文学、写作的功力,是难以办到的。
(二)词性相同
对联的对偶,对于词语的要求,是上下联相对的词或词组,在词性上必须一致,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副词对副词,介词对介词,即同类词对同类词。以往强调的“实对实,虚对虚”,不准确,应纠正。例如:
花外子规 燕市 冷
(名)(方位)(名)(名)(形容)
柳 边精卫 浙江 潮(浙江温州“文信国祠”联)
下联句脚的“潮”字,本来是海潮的潮,应为名词,但这里用“借对”的形式,即借形容词“潮湿”的“潮”的意思,与上面的形容词“冷”相对,除了这个字,其余的都是完完全全的同类词相对。
随着汉语言文字对偶艺术的丰富发展,对联词性相同的对偶要求,不但体现在同一大词之间的相对,还体现在同一小词之间的相对了。因有些词下面的小词繁多(比如名词又可分十四种小类),这里就省略不提。
(三)结构相应
对联的结构相应,是指上联与下联在句法结构上必须互相照应,互相对称,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复句对复句。
(1)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例如,阳朔画山的一副对联:
水 作 青罗带,(主语)(谓语)
山 为 碧玉簪。
(2)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例如,阳朔九峰山的一副对联:
系闷 岂无罗带水,(动)(宾)
割愁 还有 剑芒山。
(3)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例如,西湖“湖心亭”的一副对联:
四季 笙歌,尚有贫民悲夜月;
(偏)(正)
六桥 花柳,浑无隙地种桑麻。
(4)复句对复句。对联的上下联如果联系起来,本身就是一个复句,这里指的仅是,上联内部的复句与下联内部的复句要互相对偶。例如,四川灌县离堆公园有一副对联:两千年好事,车同轨,书同文,天府百流同灌;
数万顷良田,水有源,禾有本,中华一大有洲。
联中的“车同轨,书同文”对“水有源,禾有本”,就是并列复句对并列复句。再如下面两副对联,也是这种类型:
学好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何必读尽圣贤书,能全孝友便为实学;
纵然周知天下事,不知进退总是愚人。
在大的句法结构上要求对称的同时,在小的词组上,对联的对偶也要求一致,即:主语对主语,谓语对谓语,宾语对宾语,补语对补语,定语对定语,状语对状语。
(4)句式相似。
所谓句式,就是指构成句子的词组和节奏,在“五言”诗中,一般句式是“二,二,一”或者“二,三”;在七言诗中,一般句式为“二,二,二,一”或“二,二,三”;骈体文的句式是“四,六”节奏,所以又叫它“四六句式”。对联,因为字数多少灵活,篇幅不拘一格,所以没有固定的句式。但是,就一副对联来讲,上联的句式和下联的句式却必须一致,否则,就造成“失对”,也就是说,不能算作对联。举例如下:
不雨 山长润,无云 水自阴。
上联的上下联的节奏都是“二,三”句式。
帆远 浮天 阔,江空 得月 多。
上联的上下联的节奏都是“二,二,一”句式。
流水当年怀往事,桃花 依旧笑春风。
上联的上下联的节奏都是“二,二,三”句式。
此地 饶 千帆风月,偶来 作半月神仙。
上联的上下联的节奏都是“二,一,四”句式。
(五)内容相关。
对联,顾名思义,不仅要对偶,还要相关联。对偶侧重形式上的遣词造句上,关联主要表现在上下联的内容上。如果内容上缺乏有机的联系,上下联文字对偶再工整,也不是对好联,只是毫不相干的两句话。换句话说,对偶是一个人的衣服,上下联的有关联内容是肉体。不算对联或不是好对联的有如下例子:
子路乘肥马,唐尧骑病猪。
图书管理查资料,动物园中看虎狼。(上下联在内容上没有联系)
门前绿水流将去,屋里青山跳出来。
好的对联市上下联做到内容相关,有共同性,反映一个特定的主题,例如: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睡;
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
对联还分“正对”与“反对”:上下联都正说的叫“正对”,都反说的叫“反对”。
例如“正说”的对联:阅透人间知纸厚,踏穿世路觉山平。
再如“反说”的对联:三字沉冤千古恨,一盒忠骨晚年香。
(六)平仄相对。
平仄相对的要求,是为了使对联读起来,节奏分明,声调和谐,起伏跌宕,抑扬顿挫,形成一种音乐美。要使平仄运用的好,首先要搞清楚汉语音律的“四声”:阴平声、阳平声、上声和去声。在古代汉语中,以平声字为“平”,上声、去声、入声字为“仄”;在现代汉语中,凡属阴平和阳平的字都为“平”,凡属上声和去声的字都为“仄”。
(a)在对联创作中运用平仄规律,还有几个问题需要注意:
(1)在不因词害义的前提下,上下联的句脚(最后一个字),应尽量做到上仄下平。
(2)长联中,分句停顿字,平仄应当交替、相对。
(3)上联与下联相对的每个音节上停顿的字,以及相对的每一个分句停顿的字,平仄应当对立。
(b)在特殊情形下,对联的在平仄声律上,可以灵活处理,比如:
(1)上下联的第一个字,可以不计较平仄是否相对。例如:
报国文章遵李杜,攘夷大义著春秋。(老舍撰联)
直以慵疏遭物议,莫抛心力作词人。(郁达夫撰联)
(2)对联上下联的句脚,原则上是以“上仄下平”为好,但是,如果因内容限定,不好做的话,也可以不拘平仄,不能因词、因声而害义。例如:
悼一代巨星陨落,举世无限伤心(平);
幸满台桃李新生,梅艺万古长青(平)。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
刺贪刺虐,入骨三分。(郭沫若题“聊斋”联)
一怒而安天下之民(平),万世一义圣人不惑(平)。
(3)对联中有些特殊的字、词、对偶,可以不拘平仄。具体说,主要是:同字相对可以不拘平仄;专用名词相对可以不拘平仄;文言虚词相对可以不拘平仄;用字技巧奇险的字相对可以不拘平仄。例如:
桃花流水之曲,绿荫芳草之间。(西湖葛岭联)
入座三杯醉者也,(“也”“乎”都是平声)出门一拱歪之乎。(酒店联)篇三:对联特点
对联特点
1.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2.内容相关,上下衔接 3.词性相对,位置相同 4.仄起平收,音调和谐 6)如何贴对联?
对联有上联和下联之分,贴对联时就要分清上下。先说说门的上下,古文都是竖排版,自右而左。这样一来,我们面向门站立时,右手边自然就是上,左手边的是下。再就是给对联分上下,对联是讲究平仄押韵的,遵循着仄起平入规则。结尾仄声(三声、四声)的是上联,结尾平声(一声、二声)的是下联,横批的书写是自右而左。1)猜对联活动
猜地名: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成都杜甫草堂)
栏杆外滚滚波涛,任千古英雄,挽不住大江东去;
窗户间堂堂日月,尽四时凭眺,几曾见黄鹤西来。(武汉黄鹤楼)
翁去八百年,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滁州醉翁亭)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济南大明湖)
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四百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广州黄花岗)猜人物;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 当年呵壁,清湘应识九歌心。(屈原)
刚正不阿留得正气冲云霄,幽思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司马迁)
日月同悬出师表 ;风云常护定军山(诸葛亮)
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曹植、李白)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辛弃疾)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扬深处;
漱玉词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李清照)
猜行业
架上丹丸长生妙药 壶中日月不老仙龄(药店)
香分花上露水汲石中泉(茶店)
不教白发催人老更喜春风满面生(理发店)
藏古今学术聚天地精华(书店)
寒衣慰出春风暖彩线添来瑞日长(裁缝店)
前程远大脚根须站稳工作浩繁步骤要分清(鞋店)
四时恒满金银器一室常凝珠宝光(珠宝店)
补充对联
处处春光好,(家家气象新)
扫千年旧习,(迎万古新风)
学问藏今古,(文章贯中西)
春晖盈大地,(正气满乾坤)
爆竹声声脆,(满园春色好)
东风送暖大江南北春光好,(雨露滋润长城内外气象新)
四面湖山收眼底,(万家忧乐上心头)
绵绵春雨润万物,(皑皑白雪兆丰年)
六、布置作业,让学生在课下搜集对联,并用毛笔写作一副对联,优秀者向同学们展示。
练习
1.删改下面对联的下联,使之与上联对仗工整。
上联:世事如棋,让一着不会亏我。
下联:心田好似大海,能够纳百川亦可容忍他人
删改后的下联:()
2.将下面古诗词中的对偶佳句补充完整。
远看山有色,()。
自来自去梁上燕,()。
五岭逶迤腾细浪,()。
茫茫九派流中国,()。
画栋朝飞南浦云,()。
四海翻腾云水怒,()。
3.请将下面的对联补充完整。
爆竹声声脆()
华夏儿女 文武双全建传业
()
荔枝龙眼木瓜,皆是岭南佳果()
4.请补写一句与上联字数相等结构相似的下联(平仄不论)上联:爱国诚信乃做人根本
下联:()
5.下面都是春联的上联,请选择其中一题对出下联。
第四篇:对联的特点
篇1:对联的特点
对联是一种独立的文体,其特点如下:
一、名称的'特殊称谓
对联的上句(长联不止一句)叫上联,又叫出句;下句叫下联,又叫对句。
二、词性相对
对联要求上下联对称工整,字与字、词与词、句与句要求一一对仗。
对仗分宽对和工对,前者要求宽松,只要内容相联即可;后者要求严格,既要内容上相承,又要词性一一对应,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中、长联则要求词组对词组,句子对句子,词组与句子结构要求相同或相似。
例1:破千年旧俗
做一代新人
该联依次为动词、数量词、形容词、名词,对仗工整,属工对。
例2:绿柳吐絮
白杨飞花
该联绿与白属颜色类,柳与杨属植物类,吐与飞均为及物动词,絮与花属植物类,也属于工对。
例3:大肚能容,了却人间多少事
满腔欢喜,笑开天下古今愁
此联词组之间上下对仗似乎较为勉强,但从整体上看,它仍是一副好对联,所以从古至今,流传很广,它属于宽对。
三、平仄协调
汉字有四声,古时分平、上、去、入。平声简称平;上、去、入三声合称仄,即含有不平之意,特点是有升有降,读音短促。
现在的普通话语音分阴平、阳平、上声与去声。语音在长期的发展变化中丢失了入声,上声与去声沿用下来,合称为仄;平声包括阴平与阳平,特点是声调不升不降,不高不低,轻而长,因此在创作对联时,必须遵循“平仄交替”与“平仄对立”的原则,再加上多变的节奏,可使对联有一种音乐美。
所谓“平仄交替”即在同一联句中,平仄相间,有一定规律。
所谓“平仄对立”即上下联相对的字平仄不同。
例4:明月松间照(仄仄平平仄)
清泉石上流(平平仄仄平)
以上是仄起式。例5:星垂平野阔(平平平仄仄)
月涌大江流(仄仄仄平平)
以上是平起式,当然还可以是这样的:
例6:草堂留后世(仄平平仄仄)
诗圣著千秋(平仄仄平平)
总之,对联中的上联字平仄可以有不同的相间法,而且最后一字均为仄声;下联和它相对的字要平仄不同,而且最后一字均为平声。因为平声字悠长,而且响亮悦耳,作结尾较好。有时把对联的上下联左右次序弄颠倒了,人们读起来感到别扭就是这个原因。
对联的平仄要求也不是死板的,只要词意新颖、贴切,也可变通。古人有句口诀,叫做“平对仄,仄对平,平仄要分清;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一三五不论”即句中逢单的字,平仄要求可以宽些;“二四六分明”即句中逢双的字,平仄不能含糊,因为一般以两字为一个音节,音节重点落在逢双的字上,这样读起来才能给人一种节奏美及韵律美。
四、结构灵活多样
对联和诗联都讲究对仗,但是结构比诗联更灵活,上下联结构要保持一致性,即主谓对主谓,动宾对动宾,偏正对偏正……这样才能形成对联特有的节奏美。
例7:人心齐
泰山移(主谓结构)
例8:神州山河壮
人民幸福多(偏正结构)
五、上下相联,独立存在
这是对联区别于一般对偶句和诗联最重要的特点。
例9: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这首传诵至今的唐诗,四句才能表现一种哲理,若把一、二句或三、四句抽出来,分别成为两副对联,三、四句仍能表达一种思想、一种意境,一、二句就不行。严格说来,它不能算作对联,因为它不能独立存在,不具备对联的实用性,所以对联在形式上分上、下两部分,但在内容上要求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上、下联既要工整相对,又要密切相联,常要求同类相对,如人对人、物对物、事对事等。
例10:青山有幸埋忠骨
白铁无辜铸佞臣
―――杭州岳坟联
篇2:对联的特点
对联的特点
一、对联的概念: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二、对联的特点:
1、字数相等:字数多少无规定,但要求上下联字数相同。上下联的字数同时可长可短,一般最短四字,长可达数百字。
2、词性相同:词性相同,位置相对。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3、结构相应:上下联结构要相当:即组成上联的各个词组分别是几个字,下联的对应词组也必须分别是几个字。而且结构类型要基本保持一致。
4、平仄相对:平仄要和谐、相对,尤其是上下联的尾字,平仄要交错,传统习惯是“仄起平收”,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三、对联种类:
对联的分类
清朝梁章钜的《楹联丛话》、《楹联续话》、《楹联三话》把对联分成十个门类,即故事、应制、庙寺、廨宇、胜迹、格言、佳话、挽词、集句、杂缀。民国年间出版的《楹联集成》将对联分成二十个类别,即庆贺、哀挽、廨宇、学校、商业、会馆、祠庙、寺院、剧场、第宅、园墅、岁时、名胜、投赠、香艳、集字、集句、滑稽、白话、杂俎。这两种分类方法都是以实用范围来划分的`,但后者比前者类别分得更细。如果按对联的文字结构、修辞技巧、逻辑关系来分类,就有四、五十种。例如:
1.对偶形式:言对、事对、正对、反对、工对、宽对、流水对、回文对、顶针对等。
2.修辞手法:比喻、夸张、反诘、双关、设问、谐音。
3.用字技巧:嵌字、隐字、复字、叠字、偏旁、析字、拆字、数字等。
4.逻辑结构:并列、转折、选择、因果。
对联中要注意的地方
一是字数要相等:
上联字数等于下联字数。长联中上下联各分句字数分别相等。有一种特殊情况,即上下联故意字数不等,如民国时某人讽袁世凯一联:
“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上联‘袁世凯’三个字和下联‘中国人民’四个字是“对不起”的,意思是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
对联中允许出现叠字或重字,叠字与重字是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只是在重叠时要注意上下联相一致但对联中应尽量避免“异位重字”和“同位重字”。所谓异位重字,就是同一个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的位置。所谓同位重字,就是以同一个字在上下联同一个位置相对。不过,有些虚词的同位重字是允许的,如杭州西湖葛岭联:
桃花流水之曲;
绿荫芳草之间。
上下联“之”字同位重复,但因为是虚字,是可以的。不过,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异位互重”格式是允许的(称为“换位格”),如林森挽孙中山先生联:
一人千古;千古一人。
二是词性相当:
在现代汉语中,有两大词类,即实词和虚词。前者包括:名词(含方位词)、动词、形容词(含颜色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后者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六类。词性相当指上下联同一位置的词或词组应具有相同或相近词性。首先是“实对实,虚对虚”规则,这是一个最为基本,含义也最宽泛的规则。某些情况下只需遵循这一点即可。其次词类对应规则,即上述12类词各自对应。大多数情况下应遵循此规则。再次是义类对应规则,义类对应,指将汉字中所表达的同一类型的事物放在一起对仗。古人很早就注意到这一修辞方法。特别是将名词部分分为许多小类,如:天文(日月风雨等)、
时令(年节朝夕等)、地理(山风江河等)、官室(楼台门户等)、草木(草木桃李等)、飞禽(鸡鸟凤鹤等)等等。最后是邻类对应规则,即门类相临近的字词可以互相通对。如天文对时令、天文对地理、地理对宫室等等。
三是结构相称:
所谓结构相称,指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或者说其词组和句式之结构)应当尽可能相同,也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等等。但在词性相当的情况下,有些较为近似或较为特殊的句式结构,其要求可以适当放宽。
四是节奏相应:
就是上下联停顿的地方必需一致。
五是平仄相谐:
平仄相谐包括两个方面:
(一)上下联平仄相反。一般不要求字字相反,但应注意:上下联尾字(联脚)平仄应相反,并且上联为仄,下联为平;
词组末字或者节奏点上的字应平仄相反;长联中上下联每个分句的尾字(句脚)应平仄相反。
(二)上下联各自句内平仄交替。
六是内容相关:
什么是对联?就是既“对”又“联”。上面说到的字数相等、词性相当、结构相同、节奏相应和平仄相谐都是“对”,还差一个“联”。“联”就是要内容相关。一副对联的上下联之间,内容应当相关,如果上下联各写一个不相关的事物,两者不能照映、贯通、呼应,则不能算一副合格的对联,甚至不能算作对联。
对联五忌:
一忌:三平,三仄尾!对联不允许出现三平或者三仄尾!这样必然因为语调的不和谐影响格律!如,天连海岸线!这样的句子!11222!就是三仄
马到人成功22111!这个就的三平
二忌:孤平孤仄;无论是上联还是下联都不允许除了第一字和尾字外只有一个平音或者仄音!这个就叫作孤平或者孤仄
三忌:同声落脚
;就上联或下联各分句句脚之间的关系而言。由多个分句组成的对联,各分句句脚的安排,严格说,可以马蹄韵为规则。从对联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出发,考虑到对联“联无定句,句无定字”的特点,其格律要求亦可以“忌同声落脚”为规则。准确一点说,此规则有两点要求:每边二至三个分句者,要求各分句不能全是同声落脚。
每边四个以上分句者,要求各分句不能连续三句(上下联起句及中间分语段时可以例外)或三句以上同声落脚。
四:忌同声收尾
;这是就上联联脚与下联联脚之间的关系而言。准确一点说,此规则也有两点要求:(1)一副对联不管长短如何、分句多少,都要求上联仄声收尾,即上联最后一个字(联脚)应当是仄声;下联则要求平声收尾。一般不能上联平声收尾,下联仄声收尾。(2)上下联不能同声收尾。
这个是初学者的禁忌!
五忌: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
对联中允许出现叠字或重字,叠字与重字是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只是在重叠时要注意上下联相一致。如“世事纷纷”对“红尘滚滚”,其中,“纷纷”对“滚滚”,就是叠字相对;
花开花谢花自得
这样的出现在单句(出句)中是允许的!
但是对句中出现却不可以
另外还允许特殊的虚字同位!如,
竹之节,非傲气,乃傲骨。
梅之艳,能凌雪,更凌寒!
这里的之字是不需忌讳的!它就是虚词同位!
篇3:对联的特点
对联 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对联的种类约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装饰联、行业联、交际联和杂联(包括谐趣联....)等。
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却又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三、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覆。
此外,张挂的对联,传统作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
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
篇4:对联的特点有什么
对联的特点有什么
词性相同:词性相同,位置相对。
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在现代汉语中,有两大词类,即实词和虚词。前者包括:名词(含方位词)、动词、形容词(含颜色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后者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六类。词性相当指上下联同一位置的词或词组应具有相同或相近词性。首先是“实对实,虚对虚”规则,这是一个最为基本,含义也最宽泛的规则。某些情况下只需遵循这一点即可。其次词类对应规则,即上述12类词各自对应。大多数情况下应遵循此规则。再次是义类对应规则,义类对应,指将汉字中所表达的同一类型的事物放在一起对仗。
平仄相对:平仄要和谐、相对,尤其是上下联的尾字,平仄要交错,传统习惯是“仄起平收”,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普通话的平仄归类,简言之,阴平、阳平为平,上声、去声为仄。古四声中,平声为平,上、去、入声为仄。平仄相谐包括两个方面:
(一)上下联平仄相反。
一般不要求字字相反,但应注意:上下联尾字(联脚)平仄应相反,并且上联为仄,下联为平; 词组末字或者节奏点上的字应平仄相反;长联中上下联每个分句的尾字(句脚)应平仄相反。
(二)上下联各自句内平仄交替。
当代联家余德泉等总结了一套“马蹄韵“规则。简单说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这样一直下去,犹如马蹄的节奏
字数相等:字数多少无规定,但要求上下联字数相同。上下联的字数同时可长可短,一般最短四字,长可达数百字。对联中允许出现叠字或重字,叠字与重字是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只是在重叠时要注意上下联相一致。上联字数等于下联字数。长联中上下联各分句字数分别相等。有一种特殊情况,即上下联故意字数不等,如民国时某人讽袁世凯一联: “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上联‘袁世凯’三个字和下联‘中国人民’四个字是”对不起"的,意思是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
结构相应:上下联结构要相当:即组成上联的各个词组分别是几个字,下联的对应词组也必须分别是几个字。而且结构类型要基本保持一致。所谓结构相称,指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或者说其词组和句式之结构)应当尽可能相同,也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等等。
经典励志的对联赏析
上联:晴绿乍添垂柳色。
下联:春流时泛落花香。
上联:雨洗杏花浓如许。
下联:日烘杨柳翠欲流。
上联:解趣黄鹂频送韵。
下联:知情绿柳渐拖丝。
上联:苦荼甘若荠,萝卜软如酥,爽人喉吻。
下联:水藻绿于蓝,山菰红似血,快我情怀。
上联:闲吟步竹石。
下联:长醉歌芳菲。
上联:莫忧世事兼身事。
下联:却道新花胜旧花。
上联:柳眼才舒芳草地。
下联:桃腮正晕碧云天。
上联:白鹭忘机,看天外云舒云卷。
下联:青山不老,任庭前花落花开。
上联:翠药红蘅几番风雨。
下联:黄花绿菊好个霜天。
上联:忍泪觅残红,柔情似水。
下联:起舞弄清影,瘦骨临风。
篇5:对联的特点介绍
一、对联上下两联必须字数相等
二、讲究对仗工整;
三、讲究平仄
四、意义相近、相关或相反
对联属于一种凝缩了的文学艺术品类。在众多的文学品类中,对联与格律诗有着极其相近的特征,那就是都以最精巧的语言和有节奏的韵律集中地反映人们的生活而抒发情感。对联与格律诗相比,其实质是相同的,只是形式上有所不同,其实,一副好的对联,就是一首诗,可以说,对联是具有特殊形式的诗。
概括对联的特点,主要分四个方面:一是形式对称,二是内容相关,三是文字精练,四是节奏鲜明。也有人将其称为对联四美,即建筑美、对称美、语言美和节律美。
下面分别介绍对联的四大特点:
(一)形式对称
对称,指上下联句的对仗形式,也称对偶形式。对仗,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项重要的修辞方法,是对联的魅力和生命之所在。什么是对仗呢?对仗,换言之,就是对偶句的对称。“对仗”一词来源于古代宫中卫队行列(仪仗队),这种行列是两两相对排列,故称对仗。对仗作为一种修辞方式运用到汉语文字艺术中,即比喻用平行的两句话,成双成对地排列,表达相关或相反的关系。中国古代文学中,对偶句屡见不鲜。不管是《诗经》还是《尚书》、《易经》、《老子》、《淮南子》都有对仗鲜明的佳句,两汉以后的赋体文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骈体文学,唐代以后的格律诗,对偶这一辞格逐渐被人们所掌握,成为古典文学中不可替代的修辞方式。
对仗,是汉语文学的一大特征。中国的方块字,一字一言,本身便为对仗艺术的产生提供了适宜其生长的先决条件。这一特点使得骈文、诗歌、对联这种凝缩艺术千年不衰,具备了强大的生命力。
对联中的对仗是在对联的出句和对句中把同类的概念或相对的概念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并列起来,形成联句的对称美。在对联中,对仗方式尤为重要,它是对联艺术的精髓所在。民间有一则关于春联的谜语,这样写着:
两姊妹,一般长
同打扮,各梳妆
满脸红光,年年报吉祥。
只言片语,很精到地写出了对联的对称美、建筑美和祝颂吉祥的特点。
对仗形式的产生,来源于客观世界本来具有的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现象,这是一切事物存在的基本形式,这种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启示了文学艺术的对称美,同时也迎合了中国古代阴阳学说中“一阴一阳为之道也”的理论。刘勰在他的《文心雕龙·丽辞》篇中指出,“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神体为用,事不孤立。”强调了客观事物的对偶状态。刘勰还讲到:“丽辞之体,凡有四对,言对为易,事对为难,反对为优,正对为劣。”因为,反对更能反映充满复杂矛盾的客观存在博物馆能表现作者的辩证思维,更好地揭示事物的本质。
学会写对联,必须掌握对仗方式的基本要求。古人曰:“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前人讲对仗,有明确的原则。《缥湘对类》一书提出“实对实,虚对虚”的基本法则,强调“有无虚与实,死活重兼轻”,这为后来的楹联艺术奠定了基本框架。古人做对仗,又将汉字分为实字、虚字、助字三大类。实字类又另外分出半实字,虚字类又分出活与死两小类,并且又另附半虚字。分类如下:
实字:花、草、林、山、天、地……
半实:力、雄、文、武、光、雷……
虚字(死):高、新、强、大、精、小……
虚字(活):流、歌、升、斗、照、开……
半虚:上、下、中、内、外。里……
助字:之、也、然、哉、焉、何……
前人对以上这种分类,概括了几句话:“无形可见为虚,有迹可指为实,体本乎静为死,用发乎动为生,似有似无者半虚半实。”这种分类方法,比起我们现在的汉语分类,似乎单调而新颖,然而仔细分析,它同现代汉语分类也有相通之处。古人所说的实字,即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名词;所谓半实,则是抽象名词;所谓虚字部分,活的是动词,死的是形容词;助词,即是虚词,包括介词和连词、助词等。“半虚”则包括较抽象的时间词和形容词。掌握和熟悉古代词分类法,对我们今天研究和欣赏对联很有帮助。
初学对联,最宜先学工对(也称严式对),也就是说,要按同类词对仗成联,下面举例说明:
竹因临水情斯畅;
兰以当风气亦和。
联句上下第一字“竹”、“兰”均为草木类名词,第二字“因”、“以”均为介词,第三字“临”、“当”均为动词,第四字“水”、“风”均为天文、地理类名词,第五字“情”、“气”均为人文类名词,第六字“斯”、“亦”均为助词,第七字“畅”、“和”二字均为形容词。
再如,杭州越秀山镇海楼联:
急水与天争入海;
乱云随日共沉山。
联中上下首字“急”、“乱”均为形容词,第二字“水”、“云”均为天文名词,第三字“与”、“随”均为动词,第四字“天”、“日”为天文名词,第五字“争”、“共”均为副词,第六字“入”、“沉”二字均为动词,第七字“海”、“山”均为地理名词。对仗也是极工的。
名词的义类相对在工对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比如,在出句中有“风雨”一词,首先要考虑到“风雨”是天文类名词,仄声,并列结构,在对句中必须用天文类名词对仗,而且要以平声的并列结构属对。比如,可以选用“星辰”、“冰霜”、“云霞”等相对。如用“日月”属对,则为失对,如用“晚霞”、“星光”则犯了词性失调的错误。因“晚霞”、“星光”均为偏正结构名词。如用“山河”属对,则不为工对,只能算作宽对了。如用“鱼龙”相对,则犯异类相对的弊病。
在对仗中,句法、结构相同的语句相对仗是较普遍的,如谢贞、王籍诗句联:
风定花犹落;
鸟鸣山更幽。
但也有一些对仗只是字面相对,并不一定在句法、结构上相同,如下联:
永忆江湖归白发;
欲回天地入扁舟。
句中出句的“白发”不是“归”的直接宾语,“归白发”实际上是“白发归”的倒装句,对句的“扁舟”则是“入”的直接宾语。
此外,在对仗中,还要考虑你在联中要表达何种感情,你所选择的词是否合乎事物的常理,你所选择的'意象是否达到你所表达的艺术效果。因此,两者都要兼顾,不要以辞害义。在偶对中琢字要贴切,古人云:“选字无垠,用字有师”即是这个道理。初学者要多看多写,如暂时无好句以对,最好沉淀一段时间再动笔,或放下来,或另起炉灶。写作的艺术就是提炼的艺术。写作的过程即是提炼的过程,只要多看、多写,就会熟能生巧,出口成对了。
(二)内容相关
对联,之所以称其为对联,不但在其中需要对仗,重要的还在于一个“联”字,对联不联则不能称其为对联。如果上下联是两个不相关的事物,两者不能照映、贯通、呼应,即成败笔。比如:
一劳永逸长生乐;
万象回春大地新。
此联不管从平仄对仗方面,还是从词性方面看,都能说得过去,基本对称,但它却不能算做对联。因为上下联是孤立存在的,不能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主题。上联是化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种苜蓿》句:“此物长生,种者一劳永逸”。下联则是一般春联句,两者没有互相的联系。
对联的联系形式多种多样。有的对联不但内容相关,而且在形式上也做到相互关联。如徐树人所撰一副对联:
惟贫病相兼,乃称寒士;
并钱漕不取,才算清官。
此联意思是:只有贫病交加,才算寒士;不爱钱,不征税才算清官。上联是陪衬,下联是正意,一“乃”一“才”表示其转折关系。
有的对联虽然不用关联词,但可以使人们清楚地看出它表示的因果关系,如雁门关联:
莫愁前路无知己;
西出阳关多故人。
上联是因,下联是果,可见它们内部的联系是很缜密的。再请看梁启超和张之洞属对一联:
四水江第一,四时夏第二,老夫居江夏,谁是第一,谁是第二;
三教儒在前,三才人在后,小子本儒人,何敢在前,何敢在后。
上联张之洞以“四水”、“四时”为题引出联句,意在提出问题发难。下联梁启超则以“三教”、“三才”属对,不卑不亢而对答。上联有意刁难,下联借题言志,上下联呼应有效,在内容上达到了一种完美的契合。
不管是写景抒情,还是怀古咏物,以物言志等等,在立意上象意通气,开合得当,要借助比兴手法,放得开,收得拢。不能单纯为写景而写景,为抒情而抒情。请看顾宪成书院门联: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上联意在写景,下联却独在言志,两种互不相关的事物相互为用,则上联不单是为写景而写景了,一句“声声入耳”,道破了作者的用心。而下联的“事事关心”则是作者的立意初衷。
(三)文字精练
对联之所以从古至今千年不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文字精练,表现力强,精悍短小,便于传播,对仗精巧,朗朗上口。
对联有极强的表现力,这不仅与中国的语言文字特点有关,更主要的是在于作者对联句进行高度的浓缩和提炼,使其达到比赋、骈文更精练,比诗、词、曲更灵活的的特殊文体。它不需要小说的三要素,只要把要说的意思用最洗练、简捷的语言表达清楚即可,如云南昆明西山三清阁联:
听鸟说甚;
问花笑谁。
此人以拟人的手法写景,使人联想此地定是鸟语花香、风景秀丽的景区。全联仅用八个字,便精到地概括了花开似锦、群鸟争鸣的自然景观。可谓妙笔生花之句,再如吉林长白山高山亭联:
千峰拔地;
万笏朝天。
此联是在说千座山峰拔地而起,直入云汉,又像大臣手中的玉板拱对青天。寥寥数字,把一副祖国的锦绣河山描绘的如此壮美,如果作者没有提炼语言的能力,是绝对做不到的。再请看周恩来在青年时代写的一副赠联:
浮舟沧海;
立马昆仑。
此联也只八个字,却浓缩了如此广阔的空间和深邃的情感。从联语中,我们感受得到作者那出世救国的伟大胸襟和为中华崛起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可谓言简意赅,用字如金。炼字炼句的难度是很大的,不像一些人所说简而易行,信手拈来,实际上,做好一副奇绝对联,其难度不比写一首诗来得容易。
提炼语言,还必须结合体验生活,才能使联句既简练,又合理。利用夸张、比拟等手法,必须做到贴切、自然、有的放矢,避免离题万里,才能使读者读之可信,嚼之有味。如一洗澡堂联:
到此皆洁身之士;
相对乃忘形之交。
寥寥十四字便把此处风物提示的淋漓尽致。文字既典雅,又新奇,不偏不倚,恰到好处。
另外,凡联句中上联用过的字,下联中则不能再用,否则犯了“重字”之忌。联意再好,如犯了重字,则不为美(巧对类联除外)。如”春风化雨;花木逢春”,从词类相对说,可属常对,然联中“春”字两出,为联中一忌,即便词意再美,不可取。
(四)节奏鲜明
关于对联的节奏,将在有关章节里详细论述,这里仅就节奏与结构及平仄的一些相互关系加以说明。
对联与诗词的不同之处在外在形式上。即对联的字数、篇幅不限,相比之下比较灵活、自由,但有一点必须注意,即对联的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也就是说,所有的对联字的总数必须是偶数。
对联的节奏是比较灵活的,但它并是不无序可循。所谓的节奏灵活,是说它没有固定的程式,在长联中只要做骊大概的平仄交错就可以了,因为节奏与平仄是同气相连的两个方面。至于七言以下的短联,因字数少,要求须严格些,但无论如何,在不因辞害义的前提下,上联尾字须是仄声,下联尾字须是平声。一些名联打破这种常规实为可谅,但我们做为初学者来说,切不可效仿。仍以工对为好。这样,可提高我们的属对水平。
我们把对联的特点编成口诀,以便于记忆:
上下联句须相同,
字词失对理不通。
联句有机成一体,
最忌孤立各西东。
杂乱冗长生大错,
意象完美见句工。
节奏轻重分扬抑,
一吟三叹韵无穷。
常见的对联(短联)句法,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并列关系
上下联在形式上平行并列,语气一致,上下联分别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说明同一个事物,以表示同一主题的称为并列关系,这种形式的联语常在句中用“也”、“又”、“既……又”等,也可以不用关联,不用关联词,称意合法。
看游俊作成都武侯祠联:
两表酬三顾
一对足千秋
作者抓住最能表现诸葛亮形象的两个方面,“两表”(即《前、后出师表》), “一对”(《隆中对》),对诸葛亮进行了歌颂。表现了他超人的才智和非凡的功绩。联语语言精炼,条理清楚,出语惊人。此类对联,浓笔重彩.形象鲜明,但如果处理不当,会有单调和重复累赘之弊。
二、连贯关系
上下联按时间顺序叙述连续的事件,或者按意义上的承接关系构成,称连贯关系,关联词多用“已……又……”、“才……又……”等。例如:
台湾省已归日本
颐和园又搭天棚
甲午战争以后,清政府被逼将台、澎列岛割让日本,其后有些人主张办海军以图强,可慈禧却把海军的公款拿去建供她个人享乐用的颐和园,国人无不气愤,有人写出上联予以讽刺。
三、递进关系
对句和出句的关系从小而大,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这种关系被称为递进关系。常用的关联词有“况”、“更”、“不但……而且”等。如一理发店联:
不教白发催人老
更喜春风吹面生
在叙事层次上,下联比上联更深一层,下联化用白居《草》中诗歌句“春风吹又生”,寓意尤浓,此为联句的高妙之处。有的联省去表示递进关系的关联词,而并不减其递进的意思。如一旅社联:
进门都是客
到此即为家
联话末用关联词,但仍是表示一种递进关系,放入此类。
四、假设关系
出句提出假设,对句作出结论,这种句法关系称假设关系,常用的关联词有“若”、“如”、“便”、“如果……就”、“要是……就”等等。
如启功所撰一联:
若能杯水如名淡
应信村茶比酒香
上联出句提出假设,对句推出结果,意思是说如果能将名利视为杯水一样清淡,你会觉得农家的清茶胜过酒的香醇。
五、条件关系
即出句提出条件,对句得出结果,这种句法关系就是条件关系。例如:
多勤寡欲
益寿延年
天地入胸臆
文章生风雷
略翻书数则
便不愧三餐
“多勤寡欲”是条件,“益寿延年”是结果,只有条件具备才能达成结果。以上三联均属此类。
六、转折关系
出句推出条件,对句却从相反的方向去叙说,称转折关系。这种句法在对联中很常见。常用关联词“但”、“却”、“然”等,但也有不用者。如一理发店联:
虽为毫末技艺
却是顶上功夫
上联“毫末技艺”在于抑,下联“顶上功夫”,意在扬。
再如:翁同龢自题联:
文章真处性情见
谈笑深时风雨来
此联虽未用关联词,不难看出仍为转折关系。两种境界有弥缕之感,但其转折处却是山回路转,柳暗花明。关联词的取舍,全在于作者对内容的处理以及作者的文辞好恶,此无定法。
七、选择关系
上下句分别说两件事,表示二者择一,称为选择关系或称取舍关系。常用“宁……不……”、“与其……不如……”、“但”、“不”等,如:
宁为玉碎
不为瓦全
联句以“宁……不……”关联直抒胸臆,表现出刚正不阿,一身正气的英雄气概。
再如一婚联:
但求天长地久
何必朝相暮依
可以看出,这是一对身居两地的新婚夫妇,为表达爱情的真挚而撰写的对联。
八、因果关系
出句和对句分别推出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般出句讲原因、理由,对句讲结果、或做出结论,但也有倒装者。
例如一棉花店联:
聚来千亩雪
化作万家春
前一句是因,是说棉花大丰收的景象,后一句是果,是说大家有了棉衣,再不觉得冬天的严寒。
再如雁门关联:
莫愁前路无知己
西出阳关多故人
此为因果倒装句式,出句是结论,对句是理由,倒装句式,可增添对联的文学色彩。
九、目的关系
出句和对句是表示目的和行动的关系。或者出句是目的,对句是行动或措施,但也有互为倒装者。
看下联:
巧理千家事
增添万户心
出句说的是要做的事,即行动;对句说的是目的。
再看一联:
忍令上国衣冠沦于夷狄
相率中原豪杰还我河山
此联为石达开所作。出句是说再不能忍受“夷狄”(清统治者)对我们的压迫,意在行动起来;下联说的是要达到的目的,此联即为倒装式。
以上所举三例均为短联,至于带有短句的长联,读者可以据此理去分析、领会,这里不再赘述。
对联的结构,即联句的搭配和排列,也就是上下联的文法结构必须相互照应,相互对称,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如此等等。联句结构之优劣,决定对联的成败,所以,完整地组织联句,有利于突出主题,使对联富有艺术感染力,是撰写对联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请看峨媚山圣积寺联:
半天——开佛阁
平地——见人家
出句和对句都是由一个双音节偏正结构和一个三音节动宾结构组成,其意义单位和节奏单位一致,使人读之上口,不失为一副佳作。
杭州龙井园有一副对联:
诗写——梅花月
茶煮——谷雨春
再看:
勤劳门第春来早
和睦人家燕去迟
“春来早”和“燕去迟”都是“主——谓——补”结构。
请看贵州甲秀楼联:
水从碧玉环中出
人在青莲瓣里行
意义单位为一、五、一。 “水”与“人”是名词相对,“出”与“行”是动词相对。“从碧玉环中”与“在青莲瓣里”则是两个介宾结构相对。上下结构相似。
内容决定形式。对联结构相对,形成整齐和谐的形式美,不过,由于内容的需要,有时也可灵活一些。如:
世间有佛宗斯佛
天下无桥长此桥
此联为二、二、三结构,意义单位也是二、二、三形式,但“宗斯佛”是动宾结构,“长此桥”却是“长于此桥”的省略,是动补结构,在无伤大雅的情况下,结构偶尔不相似也是允许的。此联节奏单位和意义一致。一致是常例,不一致是变例。不管一致不一致,上下联必须相等。这是对联结构的前提。在字数相等的基础上,出句和对句各意义单位的语法结构必须相似,方成佳构。再如杭州云栖寺联:
水——向石边——流出——冷
风——从花里——过来——香
其意义单位为“一三三一”。“水”与“风”,“冷”与“香”分别为名词、形容词相对;“向石边”与“从花里”是介宾结构相对;“流出”、“过来”都是动词、趋向动词,结构也相似。
作品的组织和构造,作品的各个部分的联系和安排,这就是结构问题。结构特点是显露在外的,所以它是作品的形成因素,但它又是由作品的思想内容决定的,不按照一定的主题要求形成的结构是没有的。另外,结构对于体裁有依从性,所以小说、戏剧、诗歌等作品,都有别于其它自身的体裁形成的特点。对联的结构同样如此。 对联的结构问题,极少有人提及,似乎它最简单不过,无足措意,其实不然。清代赵翼在论到绝句诗歌时,曾说“也须结构匠心裁”。
对联的结构问题,显然比绝句要复杂得多,下面谈谈有关对联的结构。
1.对衬、关联
对称:是对联结构最基本的要求。上下两联,要求具有严整的对称美,像飞机的两翼、车的两轮一样。如果上下联光是字数相等而句子结构不一致,那就不能做到严格的对称美。例如陈爱珠女士(大文学家茅盾先生的母亲)挽其夫沈永锡联:
幼诵孔孟之言,长学声光化电忧国忧家,斯人斯疾,奈何长才未展,死难瞑目
良人亦即良师,十年互勉互励雹碎春江,百身莫赎,从今誓守遗言,管教双雏
此联感情深挚,也有精美的词语,但从结构形成来说,却远未达到严整对称美的要求。上联首句是动宾结构,下联首句是主谓结构,“幼诵”对“良人”,“孔孟之言”对“亦即良师”等都没有对好。我们的汉语言文字,一个词可以是一个字,也可以是几个字,因此在考虑字数相等时,也要考虑词组相同,只有上下联词组相同,即做到了句子结构相同,然后全联的结构才能具有严整的对称美。 关联:这是对联结构的第二个要求。
水上公园寻菡萏 (仄仄平平平仄仄)
村中老媪嗜评书 (平平仄仄仄平平)
词性、平仄都合乎要求,它能否算是一幅对联呢?不能。因为它存在着一个致命的缺陷,上下句的内容毫无瓜葛,没有一点联系。因为一幅对联除了要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平仄和谐以外,上下句还必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有机整体。再如“图书馆里查资料,动物园中看虎狼”。也是互不相干的两句话,根本不能算是一副对联。以上说的是对联结构的一般要求:即上下联要对称、要关联,这是任何一副对联都要达到的。但是对联的内容、句法、体式既各不相同,其结构形式自然也会有多种多样的不同,这是我们要进一步探究的。
2.常式、变式
从形式的角度来说,对联的结构,可以概括地分为常式结构和变式结构两种:
常式:就是经常见到的比较固定的结构,从句子长短的角度来说,像五言、七言,还有四言、六言、八言联,就是作者经常、大量采用的结构形式;五、七言联,就是常见的五言律、七言律句型的对联,四言、六言联,即常见的骈文中四、六句式对联。
变式:就是句子、句法参差多变的对联的结构。长联比之短联,不仅形体增大许多倍,而且声律、格调也随之而起了变化。如各个句子的句脚就得遵循“平顶平,仄顶仄”这条规律。他们的结构,和常见的五律或七律句式的对联的结构显然大不相同。长联的结构是灵活多变的。
我们再来看看清代孙髯做的昆明大观楼联及它的结构特点吧: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州,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周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这副驰名中外的名联,它的结构有怎样的特点呢?主要一点是:上联写景,由“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句起,总领下文,然后历写从东西南北各方向所见的壮美和秀丽的胜景。下联抒情,由“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句带出下文,然后分写汉、唐、宋、元各朝的“伟烈丰功”全都烟消云散了。另一点是选用排句铺叙,上联“看”是一个领尖字,下面四个四字句是结构相似的排句,尾段“莫辜负”三字后又是四个排句。下联相对部分,结构与这相同。再一个特点是:上联是从横的空间着笔,下联是从纵的时间着想。上联是动词“喜”为意脉,下联是以动词“叹”为意脉。
全联词藻华美,描叙得富有诗情画意。“神骏”指金马山,“灵仪”指碧鸡山,“蛇蜒”形容蛇山,“缟素”形容白鹤山,“蟹屿螺洲”指滇池中的小岛屿和小沙洲。用蟹和螺来代替“小”字,既形象又有动感。“风鬟雾鬓”,喻指摇曳多姿的垂柳。下联“把酒凌虚”,是说对着天空举起洒杯。“汉习楼船”,汉武帝因洱海昆明池阻他从滇池通往印度的去路,就“大修昆明池,治楼船(高大的战船)”,练习水军以讨伐它。“唐标铁柱”,《新唐书·吐薄列传》上说:“九征(即唐九征)毁桓夷城,建铁柱于滇池(系洱海之误)以勒功”。“宋挥玉斧”,《续资治通鉴·宋纪》:“王全斌即平蜀,欲乘势取云南,以图献;帝(赵匡胤)鉴唐天宝之祸,起于南记,以玉斧画大渡河以西曰:‘此外,非我有也’”。玉斧系文房玩物。“元跨革囊”, 《元史·宪宗本纪》:“忽必烈征大理过大渡河,至金沙江,乘革囊(牛羊皮筏子)以渡”。此联的结构使得主题突出鲜明。
变式结构有以下几种:
(1)并列式。所谓并列式结构,即上下两联的意义没有主从之分,它们分别从不同侧面去表达同一主题。请看下列联:
盛世尽雷锋,共秉丹心创大业
新时多伯乐,同具慧眼识人才
尊师重教,英才辈出,中华崛起
简政放权,经济繁荣,民族复兴
碧螺云雾银峰,钟山川秀气,岂止清心明目
绿雪雨花玉露,摄天地精英,更能益寿延年
(2)主从式。上下联意义有主从之分的,就是主从式结构。例如这副航运公司联:
不靠风帆力
全凭水火功
上联是宾,下联是主,上联是虚写,是引子,下联是实写,是正文。又如“满院向阳树,一代接班人”,上联是喻体,下联才是本体。上联是处于宾位,下联处于主体。此联也是主从式结构。
(3)分总式。有的对联,语意有分述和总述的叫分总式结构。例如:
新天新地新人新事新气象
春雨春风春花春月春色美
前四点乃是分说,末尾“新气象”、“春色美”乃是总说。这是先分后总的例联。
下面再看一幅先总后分的例联:
好社会山好水好风光好
新时期地新天新气象新
(4)首尾总括式。此式先说总大意,次将大意分别述说,末尾总述一笔。下面就是这种结构的对联:
祖国在繁荣: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百业兴旺开胜景
人民增福利:喜四海丰收,四时恒足,四海升平乐新春
上联头一句是总括,以下三句分别说三个方面,述说祖国繁荣的情况。末尾再来一笔。下联也是这种结构撰成的。
(5)对话式。上下联语,像是两个人在对话,这就是对话式结构。例如这副废旧物品回收店联:
我岂肯得新弃旧
君何妨以有易无
“我”是店主自称,“君”则是称来店的顾客,像是对面说话似的。
又如明代著名学者邱壑幼时答一同学的家长联,也是这一类:
孰谓犬能欺得虎 (家长)
安知鱼不化为龙 (邱壑)
(6)问答式。有的对联语意一问一答,是为问答式结构。例如李调元答友联:
洞庭湖,八百里,波滔滔,浪滚滚,大人从何而来
巫山峡,十二峰,云霭霭,雾腾腾,本院自天而降
下联针对上联所问作答,语意十分清楚。
(7)环递式。联语用环转相递之法组成,形成环环相扣,便是环递式结构。
例如原《前线》刊物编缉部同志挽吴晗联:
文章满纸,满纸丹心,丹心遭厄,奇冤绝古今
风雨同舟,同舟聆教,聆教难忘,心花慰英灵
除接句外,前三句环环相扣。又如:
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
风扇,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
这是全联各句环环相扣的例联。
(8)排偶自对式。排偶为原始的对句形式,对仗要求仅为句子等长,以及相对的词语在词性上、句法结构上大体相同。允许句中音步失替及两边平仄失对,又允许同字相对。请看这种结构的例联:
先武穆而神,大汉千古,大宋千古
后文宣而帝,山东一人,山西一人
这是佚名题杭州岳庙旁关庙联。
再如民国初曹民甫挽宋教仁联:
不可说,不可说
如其何,如其何
后一例全部以同字相对。此式常常用来表示深挚而又激动的感情。
(9)排比自对式。排比自对由排偶向参差化发展而成,可以同字相对,同声相对,但对仗之相数至少为三,句长可相等亦可不相等。例如:
涪王兄弟,蕲王夫妇,鄂王父子,聚河岳精英仅留半壁
两字君恩,四字母训,五字兵法,洒英雄涕泪莫复中原
这是佚名题杭州岳鄂王庙楹联。再看一副与此大同小异的、佚名题江阴双忠祠(唐张巡、许远)楹联:
僮可烹,妾可杀,城不可失,矢志保江淮半壁
生同岁,死同岁,神亦同祀,精忠比日月双辉
前一例为等长排比句自对,后一例为不等长排比句自对。自对之相数为三,且都有同字相对。排比句之相数至少为三,故无双相自对。
一副对联,究竟采用何种结构形式,这要根据内容的繁简和作者的文学修养随宜而定。
(摘自李岫春编著《楹联大全》第十章“对联的句法和结构” 恶人谷珠楼哈哈儿录校)对联除了要做到对仗和谐,平仄合理,节奏有致,词性相近,还要注意对联的句法问题。句法问题,实质就是语法的逻辑问题,句法不通,即使联句意义再好,也难为佳句,这是属对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
第五篇:对联的形式特点
(一)上下两联数字相等,长短一致
对联由上下联组成,上下联又分别可以称作出句,对句。有的对联还有横批,也叫横额。横批就好象是对联的题目一样,同对联内容相关,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对联无论长短,对上下两联而言字数都是一样的,也就是说不能一个字数多,一个字数少。再长的对联也是这样。需指出的是对联不管多短多长,何为上联,何为下
联,要搭配好,一般次序不宜颠倒。另外,对联写作的长短一般视所挂的地方的需要而定。
(二)上下两联要求对称
具体来讲就是上下两联要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词对数词;代词对代词;副词对副词;介词对介词。词与词之间所构成的关系也需一致,要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述补结构对述补结构等。另外要求人名对人名;地名对地名;数字对数字。
当然有的对联要求也不十分严格,只要词性,结构基本相对就行了,这种对联叫宽式对。如: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这里“蝉”对“鸟”、“林”对“山”是名词对名词;“愈”对“更”是副词对副词;“静”对“幽”是形容词对形容词;“噪”对“鸣”是动词对动词;“蝉噪”对“鸟鸣”是主谓相对;“林愈静”对“山更幽”也是主谓相对。同时两句话的意思又分别是由一种因果关系构成的,这是两联对仗工整的句子。
又如:翠翠红红处处莺莺燕燕
风风雨雨年年暮暮朝朝。
这是一句宽式对,上下联的词性都不相对,物名之间也不构成对应关系。
(三)上下两联要求平仄相对
平仄即从声调、节奏、韵律方面讲。对联和律诗中间的对偶句不同,不必押脚韵,但必须分节奏,调平仄。
对联要有节奏感,念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节奏感在对联中是重要的,不论是五字联、七字联,都需节拍谐调,长短强弱不能乱。长对联是由许多短句组成的,其节拍可依据短句的要求而要求。
对联要注意平仄相对,遵守“上仄下平”的规则。
即上句最末一字要用仄声字,下句最末一字要用平声字。这里平仄是词诗格律中的术语。在古汉语中,四声为“平、上、去、入”。今天的阳平阳平相当于“平”,上声去声相当于“仄”。而古汉语的入声字是分别派入到现代汉语的四声之中了,入声字归入仄”。
过去人们流传这样一个口决叫“平对仄,仄对平,平仄要分清。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就是说,上下联相应的字平仄要相对,每句的第一三五个字可以不受限制,而第二四六三个字则必须按照平仄格式,要平仄分明。
平仄的基本句式有以下几种:
三言句: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四言句: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仄仄平。
五言句: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七言句;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掌握好对联的平仄和它的分布规律非常重要。仄声字具有短促有力的特点,平声字具有舒缓悠长的特点,故平仄的交替安排,往往可以抑扬顿挫,富有节奏,产生轻重、抑扬、回旋的音乐美。
如:
海阔凭鱼跃(仄仄平平仄)
天高任鸟飞(平平仄仄平)
又如:
柳绿千山秀(平平仄仄平平仄)
风和万水欢(仄仄平平仄仄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