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之美(600字)作文

时间:2019-05-13 12:08: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乡村之美(600字)作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乡村之美(600字)作文》。

第一篇:乡村之美(600字)作文

精选作文:乡村之美(600字)作文 去年暑假,我们全家一起去湖南东坪村奶奶家玩。在我眼里,哪儿是最美的乡村。

一进东平村,一股乡村特有的清香便飘入我的心中,这种时而浓郁时而淡雅的香气沁人心脾。路旁的树上开满了雪白的鸡蛋花。花儿在暖风的吹拂下,试试寒,试试暖,一朵朵慢慢地绽透。一阵风吹过,花瓣落了一地,有的还在低空中起舞。再往前走,映入眼帘的是一丛丛桃红色的草茉莉。它们迎着阳光,显出一哌与众不同的乡村风光!

走到奶奶家门前,大门上贴着几副对联,为死板的大门增添上了几分活力。刚踏进院子,呈现在眼前的尽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树上住着许多小鸟,它们在枝头跳着,那么优雅,唱着,那么奔放;在石子路上,几只大公鸡昂首挺胸,大摇大摆地走来走去,不时地啄一下同伴的羽毛,好一派大少爷的风范;台阶上,趴着一只身材魁梧的大狼狗,用异样的眼光怒视着我们,好像随时都准备着扑上来把我们撕碎似的,让人提心吊胆,忐忑不安,心惊肉跳。

在屋子后面,淌卧着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没有一条鱼儿的小溪显得异常平静,在阳光的照耀下,时常闪出耀眼的金光。我把手伸进水里,溪水从我的指间流过,是那么清爽,那么熟悉!小溪旁有几根芦苇,随风摇弋着。鹅毛般的芦絮飘在消小溪上,好像把整条小溪笼罩在棉花般柔软的芦絮里,洒下了一片忧伤与惆怅,使这条小溪更加幽静、更加神秘。

离开繁华的城市,抛开嘈杂的声音,我在这里,找到了真正令人舒心、放松的乡村之美!五年级:胡妍雨 篇一:乡村之美

乡村之美

在乡村路面上留下的脚印有大有小,有深有浅,不知有多少的人从这个泥路走过。路旁那五颜六色的小花在微风中快乐地摆着手,招引着蜜蜂和蝴蝶。蜜蜂在花丛中嗡嗡地闹着,好象花朵姑娘说悄悄话,花蝴蝶在花丛间翩翩起舞,好像在和花朵比美呢!

山林里,是谁在那里唱歌?原来是鸟儿们在茂密的树林里

举行音乐会呢!你听,被人们称为绿色小天使的暗绿绣眉鸟妩媚多姿,它一边在树梢上展翅飞翔,一边鸣唱着:“啦啦啦,啦啦啦,森林音乐会多么美妙,大家快快来参加??”歌声优美悦耳,引人入胜。被人们称为超级歌王的百灵鸟,也毫不例外地加入这个音乐会,它是歌手如林的鸟儿王国的最佳独唱演员,也是这场音乐会的主角。它的歌声悠扬动听,扣人心弦,让所有的歌手自愧不如,把整个音乐引向高潮??林间的小河哗哗地流着,小朋友趟在清澈见底的河水打水仗,你泼我,我泼你,玩得多开心!

我喜欢这种乡村的这种祥和与欢快的乐曲。花蝴蝶在花间

翩翩起舞。它们把这条小路点缀得更加美丽。淙淙的流水声、孩子们的嬉笑声、鸟儿的欢叫声交织在一起,奏成一支欢乐交响曲!

篇二:乡村之美 乡村之美

菖蒲九年一贯制学校127班 徐丽萍

我的家乡位于湖南省桃源县的一个小乡村。乡村虽没有城市的繁华,却也它独特的美。我爱家乡的夜景,是因为审结宁静而柔和;我爱家乡的夜景,是因为绚烂而多彩;我爱家乡的夜景,是因为它美丽而迷人。

乡村的傍晚是宁静的,清新的空气滋润着我们的身心,房屋上空升起袅袅炊烟,层层上升,真像一层薄纱环绕在房屋周围。竹林里响起了小鸟清脆婉转的歌声。

每当夕阳西下,最后一缕阳光随着羞红了脸了太阳落下去的时候,夜幕便降临了。天越来越黑,黑色的天空镶嵌着密密麻麻的星星,使得这巨大的黯黑天幕被衬托得更加宁静、祥和、美丽。

灯亮起来了,屋顶上空炊烟袅袅,不时还听见广播里传出悠扬的歌声。这优美典雅的歌声,衬托出乡村的宁静与柔和。一阵微风吹来,风里带着香喷喷的饭菜香味,真香啊。

天上宁静,地上可热闹了,每到这个时候,整个乡村便成了灯的海洋,光的世界。人们聚在大一点的打谷场上跳舞、唱歌,大多数都是中年妇女和老年人。他们围成一圈在一起说笑,有的在一起散步,聊一聊农务。这时候超市里真是水泄不通,这些地方变得异常热闹。

偶尔,学习之余的我也会出来散步,五彩缤纷的灯光,像粒粒珍珠,闪烁着夺目的光芒,仿佛与群星争辉。繁星点点,到处都是光的踪迹。仰望着天空,天空撒满了快活的星星,它们眨着眼睛,好像也被这灯光弄得眼花缭乱?? “三农”政策以来,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地变化。我更是要赞叹一句:多美啊!

点评:作者抓住夜晚的家乡去重点描写,写出了家乡的变化,可以与城市媲美。从而去赞美国家的好政策,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好文章。

指导老师:杨晓湘

篇三:乡村之美

乡村之美

313200 武康英溪小学 404班 郑祎娜 指导老师:赵艳艳

篇四:乡村之美 乡村之美

小时候,我是在龙门的农村度过的,虽然我们全家都搬到安溪来住,但每当想起农村的生活,我总会品味一番。

走进春天的田野,从远处看,一片片郁郁葱葱的麦苗,映入眼帘。从近处看,几只美丽的蝴蝶仙子在麦苗上翩翩起舞;勤劳的蜜蜂闻见了花香,就从几十里路赶来采蜜;喜欢唱歌的小鸟在树上啾啾啾啾啾啾唱着动听的歌:真是美丽极了!

盛夏时节,我走进奶奶家的院子里,一颗颗各不相同的树,挂在我的眼前。一个个小灯笼般的苹果挂在树上,那是苹果树!桃子可是我最爱吃的水果,我赶紧爬上桃树,吃着那香甜可口的桃子。

秋天来了,在老家的旁边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小溪姑娘可喜欢打扮了,这条溪真清啊,清的可以看见溪中游的小鱼;这条溪真静啊,只有你坐上小船,水中卷起了圈圈涟奇,才能感觉到船在前行,岸在后游。

在草木凋零的冬天,我们坐在院子前吃晚饭,天高地阔地吃了起来,抬头一看,溪流地亮着几颗星星,不时传来一声蛙声和纺织姑娘的歌声,真好听!简直比歌唱家还好听。

乡村真美啊!我爱乡村这美丽的风景。

安溪

第二篇:写景作文:乡村之晨

写景作文:乡村之晨

写景作文:乡村之晨

很早便有听到海那边引擎的声音,那时天还没亮,有好多一闪一闪亮晶晶的星星,而路却可模糊看清的。

那时大多都还赖在床上,可能四五点左右父亲便起床闷了一锅粥,有时吃上几口,好多时候是什么都没吃便一人上海去了。我偶尔也跟父亲一起,天蒙蒙亮,但还能听到夜虫的叫声,远处的山以透出太阳红色的光,象一朵含苞待放的桃红。但我还是喜欢赖在床上胡思乱想,或是带上耳塞听音乐,然后心无杂念地感受着。待到窗外逐渐明亮时,便起床走上阳台去。此时的天空相对还是有些暗,象将要天黑时的黄昏一样。这时的天气还有些微凉,就算是夏天。远处的山还是灰蒙蒙的一片,只能依稀看到上树木被微风吹拂后摇曳而透出稀疏的光,就象天上的星星一样一闪一闪的。此时的乡村还很静谧,静得连几百里外的海潮声都听得很清楚,有时甚至还杂着几声人们交谈的声音,在这样的清晨显得格外愉人和神秘。

渐渐地,乡村便热闹起来了,人们说话的声音慢慢地从每一条巷子里飘了过来,像乐谱里蝌蚪一样游了过来,又如海上的浪花般泛了过来,然后又有了狗的叫声,又有了公鸡的鸣叫,又有了人们刷锅做饭的响声~~~~真是一首美妙的音乐啊/

天已然亮了,星星再也看见了,连月亮也褪去了那冰霜般的面纱,像一面镜子似的挂在天空了。远处的山已经可以看出海浪般飘动的叶子,红色~绿色~黄色~~五采缤纷,乱人耳目。风儿亦也不在凉快了,逐渐流着热量,阳台上植物叶子上还残留着许多珍珠般的露水,映着天地万物,闪着早晨的阳光。

这时海上的波浪声和引擎声在远处已然听不到了,只有上海边去,在海边,太阳以彻底从地平线上升起,在海上铺上了一条金色的大路,就像铺上了一条黄地毯,波浪前推后几挤,像是一条条金色的鱼儿一斑。渔人们轻轻地摆动着木舟,或引吭高歌,或彼此说笑,或垂钓洒网,悠然自在,无拘无束,过着简单清贫却又神仙般的生活。真乃世间最快活者也。

天以完全亮了,空气以透着闷热。屋顶上的烟囱以冒出缡缡的炊烟,小鸟儿叽叽喳喳地在电线上跳来跳去,好是快活。窗口以有阳光透了进来,洒在书桌的小植物上,甚是美好。坐在书桌旁,随手打开桌上的收音机,袅袅的音乐从里面飘了出来,让人陶醉其中。翻开一本昨晚看不完的书,想在细细品味一斑,忽儿外面又传来了卖包子的叫换声,由远而近,很是诱人。无法,合上书本,走下楼台,直奔卖包子的所在去。

第三篇:2013年作文材料之最美乡村教师

作文材料之——最美乡村教师

白云深处的美丽坚守

去邹桂芬所在的郧县南化塘镇罗堰村罗堰教学点采访,需要驱车行驶3个多小时,下车后,再划船在水库中走50多里地,下船后还要步行10多里山路。邹桂芬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34年如一日背学生过河,坚守在大山深处艰辛任教,送走一批又一批的深山学子。

罗堰教学点位于鄂陕边界,这里山大人稀、云雾缭绕,交通不便,被称为“白云深处”的学校,也是郧县最偏远的教学点,附近方圆几十里的孩子们就在这里开始他们的启蒙学习。多年来,选派到这里的老师来了又走,而邹桂芬却一待就是34年,成为这里如今仅有的一名教师。

罗堰教学点常年设有3个年级十几名学生,只有一个教室,邹桂芬只身一人负责几个年级的二十几门课程。分身无术,她只得把三个班级的学生编成一个班,用不同的教材,在同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在她给一个年级讲课时,让其他年级的学生做作业或复习,就这样有计划地交替进行。多年来她以这样特殊的复式教学,教导着山里的孩子。

无论寒暑,每天早上五时整,邹桂芬准时起床,备两个小时的课,简单吃点早饭,七时二十分之前赶到教室,当讲完一上午的课后,已是口干舌燥、头晕眼花,但邹老师却并没有时间歇息,她还要张罗着学生们的午饭。

由于部分学生的家离学校很远,中午回家吃饭会耽误下午上课,于是这些孩子们都自带干粮充饥。每当邹桂芬看到学生们中午没有回家,而是在教室里啃冷馒头、喝凉水时,便十分心疼,觉得孩子们可怜,于是她又萌生出一个想法,让所有离家远的学生每天中午能在学校吃上热乎的饭菜,安心学习。从2007年起,她开始每天为学生们做午饭,用自家的菜、自家的粮食烹制出一道道可口的饭菜。看到孩子们个个吃饱喝足后的酣畅样子,邹老师便感到由衷的幸福。

在邹桂芬的细心照料之下,学校成为孩子们学习生活的乐园,每到寒暑假,伢们就盼望早日开学,和老师在一起,吃老师做的饭。

邹老师对学生慷慨,但是对自己的生活却很吝啬。2009年9月10日,是邹桂芬参加工作以来最难忘的一天,她被评为“湖北省农村优秀教育工作者”。可是令她发愁的是,表彰会统一要求,获奖教师必须穿白衬衣。她上街买,但是嫌衣服太贵,逛完了一条街却没相中一件。同行的一位老师看见邹老师的“扣样儿”十分着急,掏出30元钱要替她买,激将之下,邹老师这才忍痛地买下了这件白衬衫。

34年不忍离去

邹桂芬坦言,34年前,当自己选择到这个山旮旯里工作时,并没有想到自己会义无反顾地将一生献给这里。和孩子们相处久了,她渐渐喜欢上了这份工作,再也无法割舍对他们的感情,一想到孩子们那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她便不忍心离去。

邹桂芬自己也有两个孩子,在他们嗷嗷待哺的时候,为了不影响给孩子们上课,她不得不让婆婆帮忙照顾孩子,自己则全身心地投入到教书育人中。在她看来,学生也是自己的孩子,学生的事就是她的家事。

为了能一门心思地照料学校,爱人也放弃了打工的念头在家务农,和邹桂芬一起照看学生。2010年以前,学校的房子还是砖瓦房,由于年久失修,下雨的时候教室里便会漏水,每次都是她和丈夫搬着梯子爬上屋顶收拾。山里的孩子贫穷,经常会交不起学费,邹桂芬便用自己微薄的工资为学生垫学费。

2005年12月的一天中午,在去给一个孩子补课的路上,她突然感觉天旋地转,顿时昏倒在地,直到学生发现,才把她送进村卫生室救治。这也不知是她第几次昏倒,由于积劳成疾,她经常会头晕眼花、浑身发麻。而这次,她整整昏迷了一天。醒来的时候,发现学生和家长都围拢在病床旁看望她,眼里满是心疼的泪水。看着这番情景,她也哭了,她支撑着坐起来拉着学生的小手,第一句话竟是:“孩子们,你们的作业做完了吗?”在场的学生和家长无不哽咽。

邹桂芬的这些付出,幸福了学生,却苦了家人。学校的房子在她和爱人的操持下建起来了,可是自家的土坯房快要倒了,没有钱也没有时间去建。爱人成了学校的义工,白天给学生做饭、种菜、晚上护校;由于一心忙学校的事,家里的田地也没有好收成;学生在她的资助下纷纷走出大山,可她自己的女儿却在高中毕业后,家里拿不出大学学费而辍学打工。

久而久之,家长和学生们都感念老师无私的付出,对邹桂芬和丈夫心怀感恩。邹桂芬说:“只要自己由衷热爱学生,学生也会爱老师、爱学习。”因此,每到课余时间,孩子们都会主动去老师的菜园子里帮忙干活儿,用稚嫩的双手除草、摘菜。很多学生在离开了学校后,还会经常回来看望她,让邹桂芬十分感动。

如今,邹桂芬已近退休之年,村民们都叹息道:“邹老师退休后我们可咋办啊,恐怕再也找不到这么好的老师来教娃了!”

10万次背学生渡河

南化塘镇罗堰教学点前面是60米宽的滔河。每到雨季及上游水电站发电放水,河水暴涨时,邹桂芬就背着学生往返滔河两岸。

2008年的一个秋天,下着瓢泼大雨,河水已经漫过了桥面,面对着滚滚的河水,她冒着大雨一步步把学生们背过河,等她把最后一名学生背上岸时,天已经黑了,自己早已浑身湿透,一阵阵打着冷战,她哆嗦着嘱咐学生快快回家,不要让父母担心。学生安全回家了,她却被冻病了。但是第二天,她仍然带病坚持给学生上课,实在难受得厉害,她就半躺在椅子上讲课。这个时候,学生也变乖了,平时爱调皮捣蛋的学生这个时候也都安安静静听讲,让老师省心。

有时候,洪水太汹涌,连邹桂芬也无法确保能顺利送学生过河,她便让十几个学生都住在自己家,有时一住就是两三天,直到洪水消退。这期间她总是悉心照料学生的衣食起居,不计任何报酬。

有时候天气晴朗,丝毫看不出涨水的迹象。但是上游发电站经常会不定时地放水发电,往往一眨眼功夫,温顺的河水就变得汹涌无比。这也成了邹老师的一块心病。因此,每天放学,她都要看着学生安全走过堤坝直到消失在远山中才肯离去。

年轻时,她送学生过河一只胳膊夹一个,现在年过半百了,一次只能背一个,还需要拄木棍支撑。冬天,冰冷刺骨的河水冻得她双脚失去知觉,但她一直坚持了34年,10万次背学生渡河。现在她已落下严重的风湿痛、关节炎,双脚一遇冷风和凉水就麻木疼痛,僵硬肿胀。但是只要有需要,她仍会义无反顾地跳进水中,学生安全就是她最大的安慰。

邹桂芬说,自己如今年纪大了,也背不了多少学生上下学了,目前自己最大的心愿是,希望能加高学校门前的那个拦河坝,硬化校门口前陡坡上的黄土路,好让学生能安全地上下学。

钻研精神感染莘莘学子 除了毫不懈怠地照料学生外,邹桂芬还刻苦钻研,与时俱进地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2005年8月,罗堰小学作为模式二学校配备了电脑和卫星接收设备。尽管她已是年过半百了,前半生没摸过电脑,但为了教学生,她决定从零学起,利用节假日,走出山外学习,终于由一窍不通到正常操作。

三年级开设英语课,邹桂芬觉得压力很大。山里孩子对英语充满好奇,向她提出很多问题,许多自己都无法解答,她心里很不安,觉得对不起学生。于是每天在放学后,邹桂芬都独自一人坐在教室里学习,按照光盘中的发音一遍一遍地练习到深夜,同时她还利用星期天向初中老师请教。经过努力,现在她教起英语来已经得心应手了。

三年级有一个女孩开始不喜欢英语。邹桂芬利用这个学生胆大的优点,让她当英语课代表。同时还利用中午和晚上放学时间,和她谈心,让她感受老师的关爱。功夫不负有心人,当这个小女孩儿离开学校时,她依依不舍地对邹桂芬说:“老师,我虽然离开了这里,可你是我永远的老师,将来我也要像您一样。”孩子真挚的话语,令邹桂芬感到十分欣慰。

在村民们的眼里,邹桂芬是那一带的大恩人。他们常说,孩子们都是吃着她的饭长大的。但邹桂芬却认为,自己所做的事情,都是一个普通教师该做的,看到自己教过的学生走出大山是她一生最大的愿望。邹桂芬34年中曾12次获得镇级模范、优秀教师荣誉称号。2008年被评为郧县教育“师德标兵”,2009年又获“湖北省农村优秀教育工作者”殊荣。

恋上这个职业为从未虚度光阴而自豪

我叫刘习聪,是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新发布依族乡宝塔村新发民族小学的一名特岗教师。我们学校地处贵州最高峰韭菜坪----梅花山台地沿线,海拔有2000多米,是典型的石漠化高寒山区。学校位于贵州云南两省交界处,山的对面就是云南省。学校离乡政府驻地有17公里,离县城有125公里,学校目前还不通班车和网络,外出办事主要靠走路。学校是一所以布依族学生为主,同时还有彝族、苗族、回族、蒙古族、汉族等多个民族学生的民族学校。2008年下半年我成了特岗教师中的一员。很多人把特岗教师看成最底层的职业,但我却发自内心的把这个职业的分量看的很重,因为有特岗教师这个平台我可以为最边远山村的父老乡亲发挥自己的才智,我自己就来自最普通的农家,父母以前就是家里穷所以连小学都没有读完,饱尝没有文化之苦的他们省吃俭用靠干苦力活供我上学,在我的记忆里父母自从我上初中后他们俩就没有买过新衣服,有的时候甚至因为某笔开销多支出了一两元钱而伤心不已。今年我们全家人最高兴的事情就是政府给了我们家一万五千元的困难补助,让我们家住上了属于自己的新房。从某种角度说,我当特岗教师就是基于自己来自最普通的农家,深知农村孩子求学和生活的不易,当特岗教师也是我回报父母一种最朴素方式。当然,坦白地说促使我义无反顾的成为特岗教师的原因中也有就业方面的考虑。现在当特岗教师已经有好几年了,我发现自己已经深深恋上了这个职业。

现在我还非常清楚地记得自己第一次去学校的过程:学校租了一辆小型农用拖拉机到乡里接我,我坐在拖拉机的货厢里,可能是早前拉过牲口的原因,货厢里还留有动物的粪便。司机拉着我行走在称不上公路的乡村便道上,尽管道路坑洼不平,车厢内震动剧烈,道路的边缘就是几百米高的悬崖,稍有不慎就可能坠入悬崖,但我很乐意享受这样的过程,因为在车里我感觉天离我很近,蔚蓝的天空看起来让人很惬意,那一刻我才真正明白高原的天空原来这么美丽。路的两边全是光秃秃的石头山,有的山上甚至是寸草不生,地理常识告诉我那就是石漠化。原本以为十七公里的路程半小时就可以走完,但由于这段路实在是绕的山太多、弯太多、坡太多,整整走了两个小时才到学校。到了学校后,老师们告诉我从乡里坐农用拖拉机到学校我已经是受到了最高的礼遇,他们平时到乡里来回都是步行走山路。后来又有一位老教师告诉我,我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位到新发布依族乡任教的外省籍教师,我突然一下子感觉自己身上的担子很重,在心里暗暗地告诫自己一定不能浪费这个自己创造的第一。

当特岗教师几年来,我从来没有因为自己处在边远艰苦的环境而产生抱怨,相反,我为这几年里自己没有虚度光阴而深感自豪,在这几年里我尽自己所能做了一些事情,从2008年至今,募集款物总计近30万元用于资助学生和学校建设,也为村里的父老乡亲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在下雨或者天气冷的时候,我会留意学生的脚,看他有没有穿袜子,如果没有穿,我会从别人捐来的衣物中给他们几双袜子。我还喜欢看学生的手,如果学生手上老茧多,我就知道这个学生家里经济困难或者干农活很多,会买些药给他们。在国家没有实施营养午餐工程前,我们学校的学生由于路途太远,绝大部分学生中午没有回家吃饭,只能靠早晨从家里带来的土豆作为午餐,但一二年级的学生年纪小,经常有丢失的情况,只要我发现了这样的学生我就会把学生叫去和我一起吃饭,我觉得这是老师最基本的责任。虽然现在上小学不要钱了,但我们的学生都来自贫困的农民家庭,在现实生活中还有很多实际困难,我请外界的爱心人士采取一对一的方式助学,目前,学校已有300多位品学兼优的学生得到了资助。有的学生家在离学校十多公里外的地方,天不亮就从家里出发,天黑才能回到家,摸黑走夜路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我给他们每人配发了一个手电,让他们能够平安的来回学校。山里的孩子最爱运动,但缺乏体育用品和体育设施,我从外界争取爱心资金在学校修建了三个水泥乒乓球台,并且在外募集了一大批体育用品,使这里的学生第一次踢上了足球、第一次玩上了排球、第一次打起了羽毛球,很多时候因为学生太喜欢踢足球以致踢球的学生太多,我不得不去给他们维持秩序,去体会这幸福的烦恼。小学生最喜欢画画,我给他们弄来油画棒和精装绘画本,学生们喜欢得不得了。学生们特别喜欢看连环画书,但学校里没有,我为学生募集了很多连环画书,使学生们第一次在校园里看到了连环画书。我们学校地处贵州省海拔最高的韭菜坪---梅花山台地沿线,气候寒冷,冬季结冻时间长,每年11月底就开始结冻,我给学校女生配发了手套和围巾,使她们在上学路上不受到严寒的困扰。受局部小气候的影响,新发民族小学所在区域降水较多,我给家庭困难的学生发放了雨伞和雨衣,让他们能够在雨天也坚持上学。和全国其他贫困地区一样,今年我们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也开展了学生营养午餐工程,我请湖北武汉一位女企业家为我们学校捐款6000元用于购买全校学生午餐用具,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了精美的饭盒和水杯。

受交通条件和家庭经济状况的影响,新发民族小学的学生普遍缺乏字典,我给我教过的每一个学生都配发了语文字典和英语字典,学生们用的水性笔和笔记本也是我发给他们的。新发民族小学建校五十多年了,由于受地质条件和学校财力的制约,一直没有饮用水源,极大地影响了教育教学和师生学习生活,我从外界引进20000元爱心捐款,给学校修建了专用水源,现在新发民族小学是全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用水条件最好的农村学校,2010年和2011年连续两年新发民族小学都新进了特岗教师,他们说他们选择新发民族小学的原因就是新发民族小学用水条件非常好,学校的水源在满足需要的同时,还方便了村民,2009年、2010年贵州省连续两年大旱,农作物收成受到极大影响,但学校周围的农作物用学校的水源进行灌溉,在大旱的年份同样获得丰收。每年开学的时候,家长们最关心的问题是我有没有被调到别的学校,一到报名的时候家长们会强烈要求把自己的子女送给我教,很多带小孩进城就读的务工村民,也把子女送回了学校,希望他们的小孩能够由我来教,有些村里嫁出的姑娘把自己的子女送回娘家寄读,目的就是希望能够把自己的子女送到我教的班上,很多的时候我因为无法满足家长的热切期盼而深感自责。

我每周有24节课,上了语文、英语、地方德育、体育、美术五个科目的课程,还分管学校的图书工作,面对巨大的工作量我不仅没有认为是负担,反而认为是自己加强和学生感情的好途径。由于经济原因,我教的学生没有一个人去过县城,有些甚至连乡里也没有去过,我买来地图教他们看,告诉他们祖国很大、世界很大,并且经常鼓励他们只要努力读书以后就可以走到世界任何一个地方,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我始终认为在边远贫困农村培养出一个学生就是脱贫一个家庭,并且把这个理念作为自己工作的出发点,所以我格外重视学生的升学就读情况。布依族女生罗荣珍小学毕业时已经18岁,由于年龄大,产生了自卑心理,小学毕业后准备外出打工,我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和她的班主任八次到她进行家访,并且为她联系了一个爱心人士进行一对一资助,终于使其继续升学读初中,现在她的成绩在全年级名列前茅,听她现在的班主任说考上重点高中完全没有问题。新发民族小学毕业的新发中学初三年级学生刘纯志出生在一个非常贫穷的家庭,在政府没有给他家进行危房改造之前住在人畜混居的茅草房里,父亲已经67岁了,母亲智障,家庭生活十分困难,多次有退学的想法,我一面安慰他安心学习,一面想办法对他进行资助,现在刘纯志不仅愿意读完初中,还想继续升学。

每次去乡里或者进城办事的时候,我总要去看看我曾经的学生,了解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在我的心里总感觉毕业了一个学生就多了一个牵挂。在边远农村,上高中是家庭的巨大负担,在我的努力下,村里有好几位学生在城里读起了高中,特别令人高兴的是这其中还有几位少数民族女生。很多人认为读职业学校没有用,我经常动员初中毕业生去读职业学校,让他们明白有一技之长能够在社会上更好的生存。村里很多在外读初中和高中的学生在假期回家的时候,如果在学习上有不懂的问题都会来问我。在我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现在村里重视教育的风气越来越浓厚,以前村民们把送子女上学作为极不情愿的负担,现在村民们以送子女上学为荣。我的老家在中部平原省份,以前从未真正意义上走过山路,为了方便家访,平日我也和老百姓一样穿着解放鞋,我教过的588位学生的家我都去家访过,有些学生的家去过很多次,我所任教的班级里所有学生的家在什么位置我都知道,特岗教师的经历还锻炼了我走山路的水平,有的时候我要去乡里给学生用背篼背外界捐助的物品,从学校到乡里17公里的山里不要3小时我就能走到,即使下雨或者走夜里从学校到乡里走回来,我也不用花太长的时间。

在农闲时节,乡亲们很喜欢来学校和我聊天,特别是村里的老人喜欢和我聊他们年轻时候的故事,我也愿意和乡亲们交流,在聊天中我会告诉乡亲们种玉米和土豆不能摆脱贫困,只有能核桃和烤烟等经济作物才能走向富裕。村民们平日里有什么事情很喜欢找我帮忙,我也很乐意帮助他们,很多青壮年村民在外打工,时常会给家里的老人写信,但老人们大多不识字,他们会请我把信念给他们听,有些村民收到汇款单后不知道到邮局怎样取款,他们会委托我去帮他们代取。近几年,政府对农村危房改造的力度很大,有村民不会写危房改造补助资金申请,他们就请我帮他们写。在村子里,乡亲们把我当成最信赖的人,家里有事情都喜欢找我商量,我也会尽力给他们想办法,村民吕小方,家里有3个小孩同时上学,父母已年过七旬,经济负担重,在我的建议下他买一台农用车跑运输,现在吕小方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家里还盖上了新房。村民李仕刚家里人口多,五个子女还未成年,家庭生活十分困难,外出务工他又觉得自己已经50多岁了年龄偏大,在我的鼓励下他学会锯木技术,每个月有一笔不小的收入,现在已经迈入了村里的中等收入水平。我觉得自己能够在内心深处真正理解老百姓,有一位在外打工三年多的村民回家看自己5岁的儿子,给了他儿子十元钱,结果他儿子在玩耍的过程中把钱弄丢了,那位父亲很生气带着儿子到处找,儿子也很伤心,脸上流着眼泪,我刚好路过他家门口,了解到情况后,我从自己口袋中掏出十元钱,然后对那个小孩说钱是我捡到了,他一家人立刻很高兴了,那个父亲没有生气了,小孩也没有哭了。平日走在路上,我遇到背庄稼或者肥料的老人,我会帮着他们背,五六十斤的重量对于他们老年人来说背上去很沉重,但对正处于青壮年的我来说是小菜一碟。我的付出虽然很艰辛,但乡亲们没有忘记我。每次我背包外出办事或者回家时,村民们总会拉着我的手,然后动情地对我说:“你是不是不到我们这里教书了?如果你不到这里教书了,我们可舍不得你啊!”,在场的人都会被这种场面感动地热泪盈眶。村民们办喜事都会邀请我去,要等我到了,村民们才会开席。每到端午节、中秋节和布依族传统民族节日的时候我经常因为要去哪家过节而烦恼,因为喊我去过节的乡亲太多。村民们只要知道我没有菜吃了,就会送菜给我吃,尽管只是土豆、青菜等集市上最便宜的菜,但我总感觉恩重入如山。我走在田间小路,如果有家长带着未入学的小孩看见我,家长会让自己的小孩大声喊我刘老师,然后对小孩子说:“以后我把你送给刘老师教,他对我们这里的娃儿好”。去年村里有几个乡亲去我的老家打工,这个乡亲在我不知情的情况下去看望了我的父母,并且对我的父母说:“你儿子对我们那里的人好,所以我们要感谢你们两位老人家”。有些从村里走出去到外地工作的乡亲每次回村里都会来看我,他们说感谢我为他们家乡所做的事情。去年,中国教育电视台到学校给我拍摄专题片,来了很多领导和记者,村民们误以为是上级领导要把我接到城里去工作,等领导和记者们走后,村民们纷纷放下手里的农活来到学校里,说要给我送行。村里的布依族歌师还把我到村子之后发生的变化编成了布依山歌。布依族乡亲切的称我为“的文内”(布依族语言,意为“大好人”)。

我的祖祖辈辈都是农民,世世代代以务农为生,而我有了一个正式的工作,和我的先辈们相比,我感觉自己已经很幸福了。我工作的村子里村民们以玉米土豆为食,而我每个月有一笔固定的收入,虽然不富裕,但不用为吃穿发愁,和村子里的乡亲们相比,我已经很幸福了。我是一个外省的农家子弟,是大山里的各民族乡亲以博大的胸怀接纳了我,使我有了发挥自己才智的机会,乡亲们在自身物质条件非常困难的情况下,给了我极大的礼遇和极高的尊重,我没有理由不认真工作,更没有理由不为乡亲们教好他们的子女。我只是个最普通的特岗教师,不能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我会认认真真教好我的学生,让他们不再像他们的父辈一样整日为生计而发愁,也不要再因为没有钱去乡里赶集而情绪低落。现在我已经完全习惯了这里少数民族同胞的生活习惯,也学会了很多布依族语言,我已经深深地融入了这片土地。我感谢特岗教师这个身份为自己的人生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新发布依族乡宝塔村新发民族小学教师 刘习聪)

以背为“桥”渡学生

在秦巴武当山区、汉江河畔的湖北十堰郧县大柳乡,有一个被群山环抱的村子,叫天井山村。30多平方公里的山野被一条条溪流河自然地分割开来。到天井山小学上学不但要翻一座大山,还要趟过36道河。1982年,16岁的孙杰当上了一名天井山小学的代课教师。

上世纪80年代,天井山小学唯一的老师就是孙杰的父亲。体弱多病的父亲急需一个帮手。可是,谁愿意到这个穷乡僻壤的地方当一个民办教师呢?有老师来过,但很快又走了。1982年,孙杰初中刚毕业,在父亲的连哄带唬下,孙杰一个人肩负起天井山村教书育人的重任。

从郧县大柳乡集镇通往天井山小学的唯一一条路是一条20多公里1米见宽的蜿蜒山路。这条路全由鸡蛋大小的鹅卵石铺成,四分之一的路面紧贴海拔1800米的悬崖,山陡坡急,中间还要过36道河,其中17道河水深齐膝。

28年来,背学生过河、带学生翻山,每天接送学生成为孙杰的必修课。有人不解地问孙杰:“其实,您没有义务每天趟水送学生的呀?”孙杰却说:“不趟不行!家长把学生交到这里,我就要负责任。尤其是冬天,大人都不敢过,学生娃咋敢过?”

孙杰最难忘的是,1998年7月上旬的一天。下午刚开始上第三节课,外面突然下起了暴雨,孙杰预感到河水可能马上要涨,决定马上放学,护送学生回家。先送了附近的孩子,孙杰又急着护送住得最远的两个学生。刚走不到一刻钟,背后突然传来如雷般的轰鸣声。孙杰扭头一看,汹涌的山洪向他们扑来。“快,上坡,山洪来了!”孙杰一把抓住两个学生的衣领,提着他们拼命地朝山坡上冲。刚跑到坡顶,洪水就擦着脚跟呼啸而过。看看旁边被雨水淋透、吓得浑身发抖的学生,孙杰也不由自主地瘫在地上,心砰砰跳个不停。那天,直到天黑,孙杰才把两个孩子送到家。焦急的家长看到孩子没事,松了一口气,对老师感激不尽。

几十年来,孙杰记不清为接送学生翻过多少山,趟过多少道河。有时,腿被划破,鲜血直流,一瘸一拐的他仍然坚持把学生安全送回家。冬天水冷,雨雪又多,河里不好走,他只好带学生从几根木头上过河。木头上结冰很滑,孙杰便让学生趴在他的身上,他再趴在木头上,慢慢爬到对岸。每年4月到10月,河里经常涨水。一涨水就只能从山上绕着走,要比平时多走两三倍路,半夜还在路上,摸黑回来是常事。

因为常年趟水背学生过河,孙杰22岁就患上了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一到阴雨天腿就疼痛难忍。

用心坚守天井山

孙杰不是没有动摇过。

作为一名民办教师,孙杰每个月的工资少得可怜。他每月拿过18元、38元、80元的工资。这点钱,别说贴补家里,就是维持自己的生计也很艰难。特别是成家后,要供养两个女儿上学,生活的压力越来越大。他也想让妻女过上好日子。孙杰曾多次到乡里请求调动,可乡里也很为难,因为没有人愿意到天井山去教书。

前些年,天井山村的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无论是下煤窑,还是进工厂,每年都能赚个万元以上。孙杰的妻子沉不住气了,“到县城捡破烂也比当民办教师强”,她坚决要求孙杰辞去民办教师,甚至以离婚相要挟。但孙杰割舍不下天井山的孩子们。“你看,这些年我们不都挺过来了吗?我还年轻,以后的路还很长,只要我肯努力,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再说,乡亲们待我们也不薄,为了山里的孩子,我们就多做点牺牲吧!”妻子最终让步,自己带着女儿到县城的偏僻地方租一间房,做起了小买卖。

一所学校,一个老师,一群孩子。坚守在天井山,成为孙杰唯一的“希望”。为了解决学生的安全问题,孙杰与学生家长商量,决定雨季让学生住校,和他一起吃住。学校有三个年级,孙杰除了上课、备课、批改作业,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外,还要给学生做饭、叠被、洗头,夜间帮孩子们盖被子,喊他们上厕所。冬天,孙杰每天早上给孩子们生一盆火,让学生暖和手脚。孩子们的手冻破了,孙杰就给他们清洗,擦冻疮膏。20多年来,学生在校从未生过大病,没发生过一起安全事故。家长们都说:“把娃子交给孙老师,当爹妈的就放心了。”

为了改善学校的条件,孙杰和村干部一起多方奔走,争取了3万元的建校资金,建起了8间砖木结构的校舍。一个偶然的机会,孙杰了解到十堰市成人自修大学校长是天井山人,他多次赶到十堰“劝说”这位老乡。校长被孙杰感动了。为孩子们捐赠了30套标准课桌凳。在天井山小学,孙杰既是老师,也是校长,同时还是厨师和校工。学校的生活来源几乎全靠他。

学校有3亩地,平时都是孙杰一个人去种菜、种地。校舍漏雨了要补,围墙垮了要砌。这些活儿,都是孙杰利用星期天和寒暑假来维修,从没收过一分钱的报酬。为了方便和学生家长联系,孙杰还自费安装了电话,每个月的话费也都是他自己垫付。

近几年,在孙杰的艰辛努力下,天井山小学的学生们吃住和学习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

以肩扛起大山的“希望”

在经济条件十分落后的天井山,每年都有学生因贫困而辍学。为了做到“一个都不能少”,多年来,劝学是孙杰的一项艰巨任务。每年他都要家访近百户人家,家庭非常困难的学生就免收学杂费,有的还要免费提供吃住。这些年下来,孙杰为学生垫交的学费就有5000多元,天井山教学点的入学率一直都是100%。

天井山小学虽然学校小、人少,但孙杰对待教学却一点都不马虎。在那个只有几个学生的教学点里,孙杰坚持每天早上升国旗,国旗下的宣誓,庄重严肃;放学时,也会认真地列队讲话,对一天的活动进行总结:表扬和批评都有。他总是鼓励学生好好学习,只有学到了本领才能走出大山。无论是上课还是下课,孙杰都是用普通话与学生交流,带着他们唱歌、画画、做游戏。

30年来,孙杰一共教过100多名学生,出了十几名大学生,在大柳乡中心学校,也有几位现任老师就是他的学生,有的学生如今还当上了企业经理。

可是,对于家庭,孙杰却几乎把担子都压在了妻子的肩上。

1997年,孙杰的二女儿得了“脑血管萎缩”。当孙杰得到消息,从学校急匆匆赶到医院时,女儿已做完手术躺在床上昏迷着。看到迟迟赶到的丈夫,妻子委屈得大哭起来:“你来干啥?学校是你的家,学生是你的儿女。女儿的死活你管不管,这个家你还要吗?”看看躺在病床上的女儿,听着妻子的指责,孙杰愧疚万分。

2007年,大女儿高考考了400多分,想复读一年,可孙杰根本供不起一个大学生,没有答应女儿的请求。女儿哭了整整一夜,第二天,只身南下打工去了。

1997年,在干了15年的民办教师后,孙杰终于通过考试,实现了心中的梦想。成为一名正式的“公办”教师。2010年9月,坚守了28年的天井山教学点撤销后,孙杰来到了大柳乡白泉初小任教。

如今,两个女儿都在外打工,妻子住在十堰市。孙杰却依旧坚守在大山里。在这个只有4名教师,14名学生,4个年级的山村小学里,独自挥舞着教鞭,蕴育着桃李,也驱赶着他内心的孤独和对家人的愧疚。

有人问孙杰:“你到底图个啥?”孙杰说:“我图的就是当个好老师,让山里的孩子有个好前程,山村有个好面貌,山民过上好日子!”

愿作苗寨石板铺的路

湖南湘西的凤凰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全县60%以上的孩子是留守儿童,偏远山区留守儿童达到90%以上,这些孩子的父母经常一年才回来一次,教育的重任就更多的压在了孩子的老师身上,为了这些留守儿童,乡村教师们一直默默坚守着。中央电视台走基层记者栾婷婷在湖南凤凰县蹲点半个多月,记录了这些孩子和老师们的生活状态,今天我们认识一位“80后”乡村教师吴金城,大学毕业后,在去深圳教书等多种机会下,他最终选择在乡村当个代课老师,每天拿起锄头当农民,放下锄头当老师,他还被学生们亲切地称为“豆腐老师”。

认识吴金城老师几天,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他像个做豆腐的师傅,又像是走街串巷的商贩,像个电工又像个木匠,可就是看不出,他是个已经毕业5年的大学生。一个大学毕业生为什么舍弃诸多好机会,宁愿在乡村当个代课老师呢?我一直在寻找着答案。

如果没人告诉我,我怎么也想不到眼前的这个人竟然是老师,更不能跟一个毕业5年的大学生联系到一起。

吴老师告诉我,因为家离学校有一个小时的山路,为了赶在9点前能到学校,他每天早上都是这样开始的,5点起床,利用两三个小时的时间把头天晚上泡好的豆子做成豆腐。

吴金城今年29岁,2007年7月,他从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毕业,一心想考取县上的特岗教师。因为还没到报名的时间,他就先回到家乡禾库镇茶寨村。可没想到刚回到村里就听说,村小的老师被调回镇上教书了,吴老师说,禾库在苗语里的意思是没有路的山坡,可见这里的偏远贫穷,外面的老师换了一个又一个,都待不长。看着孩子们新学期就上不了学了,吴金城暂时担任起代课老师来,可没想到这一干却耽误了考特岗教师的机会。

因为特岗教师只招应届生,吴金城失去了在编的机会。一个在编的老师一个月要2000元左右的工资,而他作为代课老师每个月的工资只有840元。

两个多小时后,白白嫩滑的豆腐终于出炉了。

吴金城的豆腐在全村都是有名的,因为他会特意挑选颗粒比较大的豆子,这样磨出的豆腐口感好。果然不到20分钟的功夫,豆腐就全卖光了。

除去成本,吴金城的豆腐能挣12块。我原以为磨豆腐是为了贴补家用,可吴老师说孩子们的学习条件太差,这些钱他是要给孩子们买学习和体育用品,能挣一点,买一点,从黑板到三角尺,从跳绳到羽毛球拍,从修缮学校用的石棉瓦到奖励孩子们学习的字典、糖果,这些都是靠着吴老师一圈圈一磨磨,慢慢地挤出来。

孩子们亲切地称吴金城“豆腐老师”。不过这个“豆腐老师”干的可不都是老师的活,每天,吴金城来到教室干的第一件事儿是检查班级的桌椅,因为年久失修,他们大部分都无法使用,只能靠这样的修修补补,吴老师说这些桌椅已经用了快20年了。

其实,不仅桌椅该换了,学校也该重建了,孩子们一个月前暂时搬进了这栋民房的二层,因为原来的学校已经成为危房。

学生们告诉我,下雨的时候,吴老师经常上着上着课,就上到了房上去了,这修修,那补补,但还是无济于事,担心哪天房子塌了砸到学生,吴金城多次协调,上级教育部门终于同意出钱给孩子们先租个房子,每学期700块。

不过临时的教室并没有电,天稍暗一点,孩子们就看不清黑板了。吴金城又多次跟房东协商,几天前,房东终于同意可以拉电线过来,不过这电费可得自己交,吴老师说买电线电表的钱少说也得200块,还得至少磨上半个多月的豆腐,孩子们就只能先这么凑合。

看着吴老师为难,我们到镇上帮他把东西买了回来,没想到吴老师高兴地捧个豆浆机过来,告诉我们,有了电,孩子们就又可以喝上鲜榨的豆浆了。

吴老师说,学生们的家大都离学校有半个多小时的山路,所以中午他们一般是不回家的,看着孩子们中午不是啃个冷馍馍就是嚼个凉红薯,吃不上热乎的东西,半年前,他花了299元买了豆浆机。几个月前,按照国家新政策孩子们有了营养餐,不过这豆浆孩子们还是想喝。

豆浆机一次可以榨1200毫升,孩子们可以轮流着喝。吴老师说等下个月家里梨子成熟的时候,孩子们就可以喝到鲜榨的梨汁了。

其实,在采访中我们发现卖豆腐、给学生买学习和生活用品这些事情,对于吴老师来说,还不是最重要的,他最重要的是什么呢?接着往下看。

茶寨小学是吴金城老师一个人战斗的地方,在凤凰县,一个老师的学校有87所,全部是在村小,而在一些偏远贫穷的村小上课的老师几乎都是代课老师,他们全是本村人,原因很简单,村小条件差没有公办老师愿意去。我问吴金城,真有一天你转正了还会在这里吗?吴老师笑笑:“那样我就能给孩子们买更多的东西了。”

现在是多雨季节,吴老师最担心的就是孩子们的安全。每逢下雨下雪天,吴金城都会在最危险的路段接孩子上学,放学的时候则亲自护送,把每一个孩子送到家,等自己再回到家的时候,已经走了3个多小时。

结冰的时候,吴金城就要把一二年级的学生挨个背过去,吴老师说苦点累点都不算什么,只要孩子们能够上学。不让一个孩子失学是吴金城老师最牵挂的一件事。村里的年轻人大都出去打工,留下老人和孩子,一到农忙季节,大点的孩子就要帮老人干农活、带弟弟妹妹,经常就不来了,为了让孩子们安心上课,吴老师经常利用放学的时间帮着学生家里干农活,让他欣慰的是,在他教学的这5年里,茶寨村的入学率达到100%。不过,也有让吴金城无奈的事,因为他只能帮助孩子们读到三年级,四年级以后孩子们就要到镇上读书,可有的学生就因为家庭困难拿不起一星期四十块钱的生活费便辍学了,麻燕英就是其中的一个。

吴金城说,麻燕英有一个姐姐一个妹妹,5年前母亲去世了,家里就靠胳膊有残疾的父亲干点儿农活维持生计。一年前,燕英本该升到四年级到镇上读书,但考虑到家里困难,燕英说什么也不读了。吴老师劝了多次还是没用。见到燕英时他(她?)正在编箩筐,一个箩筐可以卖10块。没想到的是,就在我跟父亲询问情况的时候,小燕英突然把箩筐扣在头上大哭起来。

燕英父亲告诉我,吴老师已经劝孩子好多次了,还自己掏钱给燕英交生活费让她读书,但燕英却把学习的机会让给了得小儿麻痹症的姐姐,因为姐姐腿不好,不读书就更没什么出路了。吴老师(靠着自己磨豆腐的钱)已经资助了4个学生,燕英的生活费他也实在拿不出来了。我看不到孩子的眼泪,但我听得出她的伤心。我把身上的500块钱塞给孩子爸爸,希望能够帮助他们。

在大家的劝说下,燕英终于把箩筐拿了下来。

看到小燕英点头了,我们心里的石头也落了地。看到妹妹能够上学了,姐姐的心结也打开了。

吴老师说,这里学习条件虽然艰苦,但看着孩子们渴望学习的眼神,他没有理由离开。下课了,门前空地上的这几根木头是孩子们唯一嬉戏的地方。一得空,吴老师就到处联系社会资助,希望一点点改善孩子们的学习条件。半年前北京一家爱心企业同意重建茶寨小学,新学校的规划中既有教学楼,也有运动场,足足有900平米的面积,比现在100多平米的茶寨小学大多了。这本来是好事,可是学校用地的问题跟几户村民一直谈不拢,吴老师和校方、村委会已经找村民协商了五、六次。

他们说的苗语我听不懂,但看着吴老师的神情,这次恐怕还是没有结果。重建学校的事还是没有着落,吴金城总觉得对不起孩子们,可他告诉我,他更对不起的一个人就是自己的老婆,去年小俩口才结的婚,孩子已经10个月大了,可他对这个家实在没帮上什么。

吴金城的爱人说,吴老师可是全村唯一的大学生,大家都以为他考大学后不能再回来,没想到又回村上来教书,老师在村上可是值得尊敬的人,看他人好就嫁给他了。

为了弥补对妻子的歉意,周末的时候,即使下雨,吴金城也要把家里的农活尽量干完,好让妻子好好休息。其实早在5年前大学刚毕业的时候,吴金城就有和同学们一起去深圳教书的机会,现在深圳的同学每个月的工资比他将近多4倍,还不断地劝他去,但吴老师还是回绝了。

这是吴金城父亲生前的画面,吴老师说父亲做了一辈子乡村教师,他的四个孩子也都是老师。半年前父亲去世了,他把父亲葬在离家不远的一个山坡上,父亲面对的方向是大山里孩子们走出去的路。

支教姐妹花 用行动播洒希望

距赤水市区三十多公里山路的宝源乡交通不畅、信息闭塞,山里很多农家子弟都以飞出深山进入大都市为荣。可同样家住农村的杨朝霞、杨朝丽却不这么想。她们2010年从遵义师范学院汇川分院毕业后,毅然报名参加“三支一扶”志愿服务,来到宝源乡严华小学支教。两年时间,她们不但适应了那里艰苦的环境,还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骄人的好成绩,也让大山深处的孩子们深深爱上了姐妹俩。

这对姐妹花出生在遵义县毛石镇一个特别贫困的家庭。姐妹俩的性格不同,姐姐杨朝霞严厉,妹妹杨朝丽和蔼。但是她们的教学方式与理念都是以鼓励为主,并根据每个孩子的性格特点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

“刚到严华小学时,看见那么艰苦的环境,确实有了想放弃的念头。赤水市委团委也愿意为我们调换工作,但爱让我们坚持了下来。”姐妹俩说,那里的孩子们太可爱了,他们需要关爱。

这样,姐妹俩开始了艰难的支教生活,开始了人生的漫漫征程。她们日子清苦,可心里非常甜蜜。

生活就是一面镜子,初为人师的姐妹俩看到了艰辛与欢乐。她俩同住一间不足6平平米的小房,一床,一桌,一柜,如此而已。由于学校海拔较高,又地处山顶,经常供水不足,两姐妹有时连洗漱都困难,只能到山下井中提水来用,手掌常常磨破了皮。下雨时,外面下大雨,屋里就下小雨,被子经常被淋湿。但她们依然以饱满的热情投身每天的工作之中,以灿烂的微笑出现在学生面前。

有的孩子每天上学要走三四个小时的路,没有带饭菜,姐妹俩就把自己做的分给孩子们。周末她们走上几十里山路,对班上的每一个孩子进行家访,了解每一个孩子的家庭情况。她们说,要做好老师、学生、家长三者之间的交流,才能更好让孩子进步。日复一日,她们使严华小学的学生和家长感受到温暖,更真切体会到爱就在身边。

妹妹杨朝丽曾这样说:“我要做的,不是一个陪他们一起哭泣的人,也不是一个同情他们的人,是一个教导他们去坚强的人。转变孩子的观念,要让他们从内心深处真正的坚强起来。”

说到孩子时,说着说着杨朝霞哭了:“班上有个孩子,把每一次奖励的钱都存了起来,舍不得用,孩子说等老师走的时候买一个礼物送给她。”

小小的礼物,大大的爱。姐姐杨朝霞怀有身孕时,从老家遵义带去补身子的土鸡蛋,也成了她给学生们的奖品。姐妹俩用不同的爱,激励着严华小学的学生。这对姐妹花被乡亲们誉为“大山深处美的耕耘者,爱的传递者”。她们不顾条件恶劣,环境艰苦,在严华小学一干就是两年。今年7月,她们的支教生活结束了,但姐妹俩心中仍有牵盼,学校发成绩单的当天,还不忘打电话问校长。她们对大山深处孩子们怀着深深的眷恋。

7月初,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朝闻天下》走基层——寻找最美乡村教师栏目连续三天播放了姐妹俩的感人故事。

田育才,用背篓背出一种精神

田育才,一个在大山深处坚守了41年的老教师,一个被誉为“背篓校长”的时代楷模。

田育才先后两次被湖北省表彰为“农村优秀教师”、“师德模范”,湖北省人民政府还授予他“五一”劳动奖章;他多次被湖北省恩施市表彰为“优秀教师”、“师德模范”、“先进教育工作者”;2006年暑期,又被推荐参加国家民委组织的“全国少数民族地区乡村优秀教师培训班”学习。田育才是湖北省的一面旗帜,是这个时代艰苦创业的标杆。

他说:我只是能够在偏远的小学静心教书,只是能够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让一茬又一茬的山里娃有学上、上好学„„

就是这个朴实的不能再朴实的老师、校长,带领着他的团队,创造了一个个骄人的业绩,折射出一个催人奋进的“河溪精神”。

背篓背出一种河溪精神

田育才所在的河溪小学,位于湖北省恩施市新塘乡河溪村,距离恩施城区110公里,离新塘集镇50公里。这里2001年才通电;这里2007年才修通了一条简易公路;这里2010年才有了手机信号。

2007年之前,进出河溪,除了爬山,还是爬山;进出河溪,除了背篓,还是背篓;调入河溪的老师没有几个能够呆上两年的,那儿被视为充军的地方。但是田育才毕业后毅然选择了这个地方,一呆就是41年,从来没有走出去的念头,就是组织调他到集镇小学也被他推辞了,他说:我走了,这里的孩子怎么办?来的人不安心怎么办?尽管家人极力反对,但是他却坚定了用一生的精力和毅力,坚守河溪小学,建好河溪小学。

2000年,田育才担任了校长,他到乡镇开会,看到其他学校早早的点上了电灯,他开始盘算着和村民一道拉通电线,让山里的孩子也能够在电灯下学习和生活。

他带着十个壮汉,从距离最近的双河集镇抬电线杆,抬一根电杆要走3天,他总是走在最前面。一次,在一段陡峭的山路上,电线杆被摔碎了。这群精疲力尽的山里汉子,看着地上的一堆碎块,竟放声痛哭。田育才擦干眼泪,毅然站起来,走在前列,再一次抬起了他本已经抬不动的电线杆„„

田育才每次开会都背着背篓,当时的教育站站长打趣道:“别人都拎包包,只有你背个背篓。你就是个‘背篓校长’。”“背篓校长”就这样叫开了。

田校长就这样一次次用背篓背回了学生用的教材,背回了教学用的粉笔、教具,背回了学校的日常用品,背回了老师的吃穿用品,这一背就是好几年。

那时的河溪小学只有十间破烂的木板屋,四个老师,几十个学生,田校长就计划着用背篓维修学校,背回几包水泥,自己动手砌上了省柴灶;背回了水管,老师们一起动手,吃上了自来水,田校长再也不用每天清晨到河边挑水了;背回了铁钉,田校长自己动手打起了一架架学生床,学生再也用开通铺了„„

2004年,恩施市市委市政府到河溪调研恩施市唯一一个还没有通公路的行政村,被河溪小学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所感动,决定拨付五万元维修学校校舍。田校长如获至宝,他说:我的心里感到特别的欣慰,我个人暗下决心一定要节省钱、用好钱,改变学校的面貌。

领导走了,他就开始筹划、测算,用四天时间定下了维修方案,并召集全体老师讨论方案:一包水泥在双河集镇购买只要15元,但背到学校的力资(运费)少不了25块钱,这样太不划算,我们老师自己背,联系家长投义务工背;厕所的填方,需要40 多方土,田校长自己掏300元钱买一个推车,与假期轮流值班守校的老师完成填方;所有建设的小工由老师轮流担任,暑假期间由田校长自己担任;屋面捡瓦,由田校长负责完成。

有了田校长的带头,河溪小学的老师们没有一个退缩,好多老师在暑假期间都轮流陪着田校长,给工人打小工。

修建过程中,阳台有很多地方需要焊接加固,如果到双河请焊接师傅,学校不仅要出钱请人背焊机,而且还要支付师傅的跑路费,同时又要供生活,加上工资,太不划算。田校长又自己掏400多元钱去买了电焊机,自己来搞焊接。学校安装自来水时,他自己花150元钱买了攻丝机,自己加工,自己安装。内外群墙、门窗的漆刷,也没有另请师傅,在校时,他和其他老师利用中午、下午的休息时间漆刷;暑假期间就他一个人在学校做油漆工。

有一次,他在双河集镇买了几箱瓷砖,30多公斤重。山路崎岖,没走多远,腿部就开始疼痛。太疼了,迈不开步子,靠着路边的石块,休息一会儿,他又接着往前走。走几步,歇一会儿,崎岖的山路,似乎永远走不到头。4个小时的路程,田育才整整用了6个小时才走完。

深夜,他躺在床上,疼痛折磨得他睡不着觉,想着还未完工的校舍,田育才心中满是悲哀:“我啊,已不再是那个什么都扛得起的山里汉了。”

谁也没有统计,老师们的自力更生,节省了多少维修资金,只知道田校长自己掏钱购买了推车、购买了电焊机、购买了攻丝机,花去了850元;只知道田校长义务投工达到了100多个工作日,老师们义务投工累计150多个工作日。

人们只知道,河溪小学焕然一新了;人们只知道,在田校长的感召下,源源不断的捐赠来了:市局领导来了,城区的校长来了。教育局局长说:给河溪维修费我们是放心的,你们的困难一定要在近期解决;恩施市的很多单位来了,他们给学校硬化了操场,修建了冲水式厕所;社会热心人士来了,他们冲着田校长和老师艰苦创业的精神而来,他们把这种精神叫做了“河溪精神”。

而此时的田校长,由于长期的劳累,患上了严重的糖尿病、痛风、风湿性关节炎。他的体重,也由最初的73公斤降到了60多公斤。

真诚和无私带出一个优秀团队

2007年,两个年轻的女教师毅然决然的走进了河溪小学,他们叫周阳艳和陈晓华,学校派来摩托车接他们,刚刚修通的泥石路给她们一个又一个下马威,颠簸的差点掉下悬崖、浑浊的泥水打湿他们的衣服;到学校后又一次催生了他们的无奈,那儿没有手机信号,对家人的思念,只有夜深人静时默默的流泪。

田校长早早的准备好了饭菜,像是等候着远行回家的闺女,因为这两个老师也许就是河溪小学新的希望,河溪小学的四个老师,年龄都是五十几岁了。

河溪小学的老师们像过春节一样,陪着这两个年轻的老师,给他们夹菜、给他们盛饭。田校长说:我们河溪小学就是一家人,我就是家长,他们就是你们的伯伯,你们就是我们的孩子。

刚修的路时时垮塌,周末了,周老师和陈老师无法回家,田校长就把他们接到自己的家里,好多村民都说:田校长又多了两个女儿啦!轮到周、陈老师守校时,田校长要么自己替她们,要么也到学校住宿,田校长怕她们孤独寂寞;花生出来了,周老师桌上一定会收到一包;板栗出来了,陈老师抽屉里一定有一包板栗;桃子、李子„„凡是田校长家有的,周老师必定有,陈老师也一定会有。就是这样,不到两个月,周老师、陈老师就融入了河溪小学,把河溪小学当成了自己的第二个家。

工作中,田校长发现周阳艳老师作风扎实、思想开放、组织能力很强,于是有意的开始培养周老师,希望他能够接过自己的班,把河溪小学带到一个新的制高点。于是,老师思想上有困惑,田校长安排周阳艳去开导;开学典礼上,学校工作报告也交由周阳艳去做;和上级联系汇报工作,也总是推说自己身体不好,派周阳艳去开会汇报。田校长悄无声息的培养着周阳艳,让她的能力在两年内得到很大的提升。

老师们不理解,说:田校长是河溪小学的精神支柱,换不得!

田校长给他们解释说:我们背出了学校,但是我们的管理思想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我们要给年轻人带路、铺路、让路,这样的河溪小学才有希望。

2010年秋季,田校长一再恳请上级,要求辞去校长职务,推荐由周阳艳担任河溪小学的校长,他坚决做好周校长的内当家,支持周校长管理好河溪小学。

事实证明,田校长的决策是正确的,他的真诚和无私换回了河溪小学快速的发展:周校长联系志愿者建起了“魔法教室”,争取上级支持配备了班班通,争取社会捐赠建起了太阳能洗浴室、有了可供八十人就餐的餐桌椅、有了标准的篮球架、有了丰富的藏书、教师人人有了计算机、开通了宽带、学生有了民族校服„„

周校长开齐开足了课程,每年的六

一、国庆都有了丰富多彩的晚会,学校的教学质量逐渐居于全乡前列,河溪小学还两次代表新塘乡参加全市的小学生英语口语竞赛,总能够获得一等奖,他们的教学管理已经成为全乡的一个标杆,河溪小学已经成为湖北省的一个明星学校。

这一切,田校长都乐呵呵的站在周校长的后面,默默的支持着有:哪里有了垃圾,他总是第一个拿起扫帚;位子坏了、炉子坏了、省柴灶坏了、漏雨了,田校长总是第一个去维修;田校长自己动手打了四个柜子,给每个学生一个抽屉,让学生放生活用具;田校长自己种菜,给学生改善生活。

虽然田校长没有担任校长职务,其实他依然在旅行着一个校长的责任,他的精神引领着河溪小学这个团队走向了优秀。

爱心和责任汇聚成一种坚守的力量

河溪村山大人稀,至今仍实行隔年招生的制度。今年学校有99名学生,学前班的学生也要在学校住宿。

学生寄宿,衣食住行全靠老师照顾。田校长带头给学前班的孩子洗澡洗头;晚上要到学生寝室巡查,招呼那些尿床的孩子起床解手;学生尿床了,田校长和老师要帮他们洗晒被子;低年级的“留守学生”,常因想念父母而哭闹,田校长还要带着老师们哄他们入睡。好多参观者都称赞河溪小学的老师们爱生如子,其实田校长对于子女的关照倒真的没有那么多。

学生病了,田校长就成了家长,不但要送他们到医院就医,还得为学生垫付甚至是支付医疗费用。四年级学生钟学仕突发急性肠炎,田校长背着他连夜走了三十多里山路,把学生送到了集镇医院,给学生垫付了两百多元医药费。很难想象田校长是怎样一步步从陡峭的山路上背着学生走到医院的,只有从田校长湿透的衣服上,可以想象到路程的艰难;只有从家长的感激涕零中,才能够读懂田校长的艰辛。像这样的事,一个学期不下好几次。为了救急,他花钱买回了一些备用药品。几年算下来,少说也有1000多元。

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上学,是田校长经常给老师说的一句话。

一个烟雨蒙蒙的冬日下午,家境贫穷而又懂事的周秀,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准备辍学,她在离校时含泪向田校长道别。田校长的心为之一颤,当即决定去周秀家走访访。天低云暗,道路泥泞,夜幕降临时,他才到了学生家,在与家长倾心长谈达三个多小时后,其母亲还只是摇头:“家里穷,他爸又不管事,娃娃的书实在是读不下去了„„”听到此,他的心痛极了,眼里噙着泪花对家长说:“再苦不能苦孩子。困难,我们一起克服,不读书就误了孩子一辈子呀!”真情终于打动了周秀的父母,他们答应了让孩子继续读书。

田校长第二天一早有课,他决定当晚就回学校。家长眼含热泪看着自己的孩子和他一道上路,迎着刺骨的寒风,打着忽明忽暗的火把,就着崎岖的小道,一路摸爬,返校时已是凌晨一点多钟。为了资助周秀,田校长担负了她的全部生活费用。

让每个学生都自信,是田校长的教育法宝。

不能让后进生发育不良,精神贫血。田校长始终坚持以“反向偏爱”的方式,唤醒了一个个“后进生”麻木的心灵,使他们自信,学会说:“我能行”“我是优秀的”。从而激发其奋发有为。覃左兵是以“坏”闻名的学生,经过他细心观察,决定施以“五步曲”教育挽救他:第一步是与他交知心朋友,千方百计接近他。当这个倍受歧视、常遭人白眼的孩子一次又一次地感受到老师是在用真情待他时,他睁大眼睛说:“老师,我真的能改好吗?”此时他因势利导,热情鼓励他,而且还跟他勾了小拇指;第二步是用放大镜在他身上寻找闪光点,当他几天没迟到,当他背诵了一篇课文,当他做对了一道题,他就在大庭广众之下热情地给他以鼓励;第三步是让他多参加集体活动,宣扬他做过的点滴事情,让全班同学都喜爱他,关心他,用集体的友爱来温暖他;第四步是在学习上帮助他;第五步是他在前进的过程中受到挫折而灰心丧气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帮助他重新站起来,继续前行。

41年来,从河溪小学走出了几千名学生。每逢过年过节,田育才总能收到不少学生的问候。田育才说,这个时候,他感觉最幸福,曾经的孤独辛劳,似乎都不足一提了。

来了,走了,来的是希望,走的是未来,一茬又一茬的山里孩子带着田校长的嘱托走出了大山,而田校长依然坚守在那里,如学校旁边的溪水,静默着,守候着„„爱心与责任汇聚成了一种坚守的力量。

几十年如一日,在偏僻的山沟里静心教书的他,从没奢望过鲜花和掌声,更没奢望过华贵的光环,他总说自己只是山里最寻常、最普通的小草,用自己的方式带领更多的草芽儿在阳光下、在风雨中成长。也正是这棵有着顽强生命力的小草,感染着每个人;也正是这棵普通的小草,不断的用自己的双手把自己的力量奉献给了河溪这片贫瘠而火热的土地,奉献给了那些纯朴而可爱的乡亲,滋润着那些未来的花朵!而人们也在逐渐被他的精神所感染,并开始传承着“河溪精神”,这样的精神必将会永远传承下去,永远,永远„„

而他,依然是“背篓校长”,田育才!

第四篇:关于对黄亢美字理识字的批评

王玲湘老师:

谢谢你昨天寄给我关于黄亢美先生的字理教学会议通知和相关的字理教学材料。

字理是汉字科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我研究汉字科学教学,就很讲究字理。字理本身就是对每个汉字的构形原理的科学说明,来不得虚假和臆造。但是,自字理识字教学开展以来,我很遗憾地看到,许多人打着字理教学的旗号,所解说的汉字,却有很多是违背字理的,是错误的,臆造的,跟当今小语教师随意解析汉字相同,与江湖拆字几无区别。我斥之为“伪字理”。但没有想到黄亢美先生竟然也有如此的做法。我真为这位名满全国识字教学领域的一代“宗师”感到悲哀和惋惜。

他曲解字理和蒙哄国人的理论,在汉字科学面前就苍白了。当汉字的科学解析被越来越多的人掌握,他那非科学的理论和解析,便会轰然倒地。

且看其字理教学的理论之一。

他这次寄发的材料仍然宣扬“形声字占汉字的80%以上”,可见其汉字科学知识缺乏之程度。因为“80%以上的形声字”的论断是根据许慎《说文》中的小篆字形确定的,而不是字形已经大变的楷书体。但是,我们现在用的、教的是现代楷书,更何况还是简化字呢。比如“還、環”的声旁是“瞏”,但规范简化为“还、环”,原声旁变成了“不”,是既不能表音,也不能表意的“记号”字符——这类字挺多的。现代汉字学就总结有“常用字从简”的规律。常用字从简了,简体字距离许慎的小篆就远了,距离甲骨文、金文更远了。如此,古代的许多偏旁还能做合体字的声旁吗?许多形声字在楷书化后,特别是简化,已经不是形声字了。

除了字形的变化外,还有语音的变化。许慎时期的古音到今音变化很大,那时的形声字很多不是当今普通话的形声字了。比如“江海”的“江”,其“工”的古音是“gang”,做声旁还有“缸、项”等,但是,这些字在今音中还算是形声字吗?至于“海”中的声旁“每”音,更不能表示“海”音了。

关于古今形声字的变化问题,汉字学研究早有指正,并且科学的统计,现代汉字形声字为56.7%(苏培成《现代汉字学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

以上这些汉字科学知识我们已经耳熟能详,随手举例了。但是,作为识字教育的专家,黄亢美先生竟然还是抱着古代汉字的理论来论证现代汉字,并且作为其识字教学的一条重要理论根据,真是错误啊。这种做法,无异于战国韩非子所批评的“守株待兔”者,拘泥古法,不知与世变通啊。

再看黄亢美先生所公示的字理教学的课例,我看了,真可以用“惊诧”来形容。其课例解字,有些是科学的,但有几个,立见其伪字理的非科学性了。

比如“品”和“茶”字,在其《品字形结构汉字》教例评析解析为:

师:对,像这样一小口一小口的尝出茶的味道,可以用这个词来表示(电脑出示课件“品茶”。)……

“品”字由三个“口”组成,就表示品尝了很多口茶的意思。……

师:“茶”字为什么由“艹、人、木”组成呢?

(在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经过相互交流讨论理解了“茶”字的基本字理:茶叶是长在茶树上的,所以“茶”字下面是“木”字;茶叶是采摘茶树上的嫩芽制成的,嫩芽象嫩草一样尖细,所以“茶”字上面是个“艹”;茶叶是“人”从茶树上采摘的,泡制成茶后给“人”喝的,所以“茶”字的中间是个“人”。)

真是领教了,竟有如此篡改中国文字历史和茶文化的教师!

汉字学研究,“品”字出现在甲骨文,在商朝,而“茶”字的出现,是在唐朝,相差千余年。

“茶”本写作“荼”,指苦菜。现在的“茶“字,古时先写作“槚”(jia)。因有苦味,后来用“荼”表示“茶”义。到中唐,为了区别“荼、茶”二义,将“荼”中“余”的上面一横去掉,写作“茶”。故《说文》:“荼,苦荼也,从艸(草),余声”(古音yu与u同韵),北宋徐铉注解:“此即今之荼字。”《日知录·茶》:“荼字自中唐始变作茶。”所以,“茶”的字理就是“荼”中的“余”减去一横,并不是“草木林中有一人”(民间谜语)。如果“茶”中是“人”,那么,“荼”中的“人”是什么?“余”上的“人”又怎么解释?当然,这样歪解“茶”字是为了学生记住这个字。但是,如果给学生讲清“荼”与“茶”的“减一减”的科学关系,学生对这两个形近字是不是更容易牢记呢?

还要补充的是,“茶”在先秦时期是用于药用的,并不是现在的饮料。上网即可查清茶的文化史。所以,“品”字产生时,跟“茶”根本不搭界。

“品”,《说文》;“品,众庶也,从三口。”以“口”表示人,人三为众,“众庶”就是指众多的人。由人的众多引申指物品的众多。由“众多”又引申为类种,类品。由“品类”进而引申为品格,指物的性质。用于论人之品,就叫品德、人品、品行。故清朝刘熙载《艺概·诗概》:“诗品出于人品”。

由物的“品类”又引申为等差(级),如“品次”(次第),故中国有九品中正制,官品位、七品芝麻官等词语。

品的等差,又引申为评论事物的高下优劣,如“品评”,“品酒”,“品茶”,“品画”。“品诗”在南朝梁有鈡嵘的《诗品》,唐朝有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

由“品诗”、“品画”又引申为品尝,这已是后来之意的。即使如此,“品尝”在最初也是遍尝的意思,之后才有品味之义,如“品茶”——这已是“品”字产生后的许多年后的事了。

以上解析,才是科学的字理。但,这不是我的研究,而是古今汉字学家们前后相继研究的成果。

所以,上述黄亢美先生的理论和课例解字,明显地违背了汉字科学的字理。以上知识,你可以查《汉语大字典》,《说文》(有翻译的),《现代汉字学纲要》等汉字学书籍,以证实。

你从事小语教学,识字教学是躲不过去的一关,建议你看一些汉字学的书籍。当你掌握了一些汉字科学知识和理论,就能认清多种识字教法中的不科学处,就会对识字教学产生新的认识,采用新的教法。

即颂 寒假愉快!

金文伟 2010-1-26

第五篇:开心作文网优秀作文之《乡村秋景》

乡村秋景

本文由开心作文网()提供

现在已是深秋,飒飒秋风清扫着断枝枯叶,秋阳抚慰下的乡村别具一番风味。

乡村像一位酣睡的老人,在暖阳中静默着。风儿已没有了往日的温柔,它不时的翻卷着片片落叶。

道路两旁,前几日还盛开的棉花变得消瘦了许多,仅剩几朵雪白的绒花点缀其间,远远望去,一块白,一块黄。稀稀疏疏的棉花是秋日的主角。忙碌的人们在田间来回穿梭着,劳作着。

枣树、杏树、梨树的叶子已经落了满满一地,秋风一吹,千万只黄蝶随风而起,翩翩起舞。被理了发的树木,光秃秃的,但还是很精神。顽皮的风儿在树梢间打了个滚儿,一不小心,触动了枝叶,惹怒了老树,他左右摇摆起来。秋风用多情的剪刀,剪出了满树的金黄。

玉米、稻谷已经成熟了。你看,在阳光的照射下,黄灿灿的一片。稻谷弯着腰,正向大地深深鞠躬呢!玉米也挺起了大肚子,让人欣喜不已。田间忙碌的人们一个个脸上笑开了花,说道:“今年又是个丰收年”。收获的气息正在每一寸土地上弥漫着,传递着。

忙起来了,忙起来了,道路上的汽车载着满满的玉米、棉花,来回穿梭着,好一幅秋日丰收图呦!

乡村的景色真美,美的那么自然,那么无拘无束。满眼的雪白的是新娘,满野的金黄的是新郎,满心喜悦的是月老,用一条条红绳牵动了农家人的心。

乡村的景色不需用华丽的语言做装饰,它正在用独特的美渲染着自己。

作者:张磊

指导教师:王风景

发表在湖南教育出版社2012年1月出版的作文全能王系列《初中生满分作文》

本文由开心作文网()提供

下载乡村之美(600字)作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乡村之美(600字)作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界首乡村教育之魂

    界首乡村教育之魂——黄质夫 黄质夫名同义,号质夫,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出生于江苏仪征。虽然家里衣食不周,但其父亲仍设法让他进私塾念书,最终以名列榜首的优异成绩被江苏......

    乡村振兴之组织振兴情况汇报

    乡村振兴之组织振兴情况汇报市委组织部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为主要抓手,着力建设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切实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推动科学发展、带领农民致富、密切联系群众、维护农......

    乡村旅游之体验营销

    乡村旅游之体验营销 乡村旅游满足了旅游者感受与城市生活截然相反的乡村生活的体验需求,对于追求返璞归真的游客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在传统营销模式的基础上,研究体验经济时代......

    台湾乡村旅游之体会

    台湾乡村旅游之行的收获 ——遂昌县旅游委员会季国良 3月27日至4月3日,我有幸参加了省旅游局培训中心举办的“浙江省首期赴台乡村旅游专题培训班”。本次培训班由张起平主任......

    感悟乡村教师之美

    感悟“最美” ——《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学习体会 在网络时代的今天,我们处处可见“最美”,“最美女教师”、“最美司机”、“最美警卫战士”等好人好事不断涌现,这说明,在快节......

    中国梦之美丽乡村

    中国梦之美丽乡村 李彦宏曾说过:“一个人想要成功,想要改变命运,梦想是最重要的。”中国梦是人民的梦,美丽乡村就是农民群众心中的中国梦。 每个人都会追求自己的梦想,有人想成为......

    乡村美景之乡村池塘(推荐阅读)

    乡村美景之乡村池塘 乡村池塘,一个漂亮而熟悉的名字,乡村池塘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的童年很多时间都是在这里度过的。 印象中池塘给人留下的最深刻的记忆应该是池塘里面的一......

    闪耀智慧的生活,怎一个美字了得!(最终版)

    闪耀智慧的生活,怎一个美字了得 ------教师实践技能大赛随想 调兵山市素质教育实践学校 贺 鹰闪耀智慧的生活,怎一个美字了得 ------教师实践技能大赛随想 调兵山市素质教育......